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长制条例

林长制条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林长制条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长制条例范文第1篇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说,贵州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但是十分脆弱,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和恢复,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8月下旬,中办、国办《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公布,因“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贵州成为三个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意见”强调,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对于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大生态之路,做好大生态这块“长板”,是贵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新理念一系列战略部署的重大决策。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厚植生态保护的基础,发展山上经济林下经济厚植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厚植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贵州发出了大生态时代强音,以切实有效的绿色化行动充实着大生态的内涵。

绿水须长流 青山应常在

今年2月,黔东南州锦屏县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正准被免职,同时被免职的还有锦屏县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张屏。这是全国首例环保部门败诉的行政公益诉讼案带来的问责结果。

锦屏县检察院在开展督促专项工作中发现,县里7家石材公司在未依法建设环保设施的情况下长期违法生产,并将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水直排清水江。今年1月,锦屏县人民检察院诉县环保局行政公益诉讼案一审宣判,法院审理确认,锦屏县环保局对鸿发石材公司、雄军石材公司等企业污染环境怠于履行监管职责的行为违法。

清水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生态破坏兹事体大。修复、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利用,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

为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7月初,贵州省下发《关于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工作方案》(下称“黄金水道污染防控治理方案”),强调“将修复我省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水质考核、污染物排控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方面明确了水环境监管目标。

此方案把水质“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各级政府水环境质量的责任底线;严禁在赤水河、乌江、清水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江、河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

这是厚植生态保护基础的重大战略考量。流域生态治理已成为贵州环境质量改善政策的重中之重,流域治理改革取得的成果需要巩固。早在2014年8月,贵州就在乌江、沅水、都柳江、牛栏江―横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等流域全部开展环境保护河长制,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

河长制严格明确了责任人的监督职责,通过“约谈”、评优创先“一票否决”等机制,充分激发了“总河长”“市级河长”“县级河长”的监督、协调主动性,增强了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环保责任心。

在赤水河流域,实行双向生态补偿机制成为生态改革典范。其运行模式是:当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于二类水质标准,下游受益的遵义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劣于二类水质标准,毕节市则缴纳生态补偿资金。

河长制与生态补偿机制将在贵州全面铺开。“黄金水道污染防控治理方案”明确,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任期内出境断面水环境质量恶化、水污染问题突出、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的,要依规追究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在开展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乌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基础上,在省域内其他主要流域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

绿水长流,还要青山常在。2015年初,《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开始实施,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到2017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2015年,贵州完成营造林431万亩,全省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全省共建有78个森林公园、104个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40个湿地公园。2016年要达到的目标是,森林覆盖率增长2个百分点,达到52%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强调,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贵州环保设施总量不足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保住贵州良好生态品牌,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净。

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

在正安县乐俭镇,有一位名叫刘洪的“茶叶经纪人”,常常驾驶着自己的小货车,奔走在大大小小的茶园间,组织和指导茶农进行茶叶管护,为零星散户茶农提供管理和采摘技术服务,并负责代收茶叶。每年经刘洪代为收购的茶叶有5万斤以上。这位“茶叶经纪人”,也是当地茶农的“致富经纪人”。

要致富,先认路。乐俭镇海拔较高,有适合茶叶生长的自然优势。2007年,正安县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乐俭镇也积极动员村民种茶管茶,走山地生态茶叶之路。而今,乐俭镇茶园面积已达23899亩,成熟采收的有15000多亩,户均5亩茶以上,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的脱贫致富道路。

乐俭茶叶铺就致富路,是山地特色农业的有效实践,是产业与生态协奏出的大生态进行曲。“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推动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这是大生态理念的重要内涵。

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立足大生态寻求脱贫攻坚的出路,山地特色农业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搭建产业平台。贵州特色农业的着力点,是做强粮食产业、生态畜牧业、茶叶产业、蔬菜产业、烟草产业、马铃薯产业、精品果业、中药材产业和核桃产业9大类主导产业,做优特色食粮、油料产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渔业和林业特色经济5大类特色产业。这些都是贵州的生态宝贝。

基于环境友好的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贵州经济发展造就了新的增长点。大数据增长态势令人瞩目,2015年,贵州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2014年增长102.0%;2016年上半年,大数据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3.6%。各地以大生态为基础的大旅游、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贵州大生态战略得到中央及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今年6月,国家林业局与贵州省签署《林业科技扶贫对接合作协议》,双方在新一轮林业科技对接合作中,将通过林业科技项目合作,培育和提升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充分利用贵州的山区林业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复同意《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要求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大生态也成为政绩考核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规定,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此条例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为贵州严守生态底线构筑起一道法治保障。2014年10月,贵州取消10个贫困县GDP考核,考核重点转移到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居民收入增长等方面。

林长制条例范文第2篇

强化环保督察,确保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取得新突破,

为早日实现蓝天碧水青山而努力。

最近一周,省环保厅的办公楼显得有些“冷清”――各大处室的重要力量分赴21个市(州),只为了一个目的:扎实推进督促省级环保督察发现的10个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问题整改实行省领导“挂帅”的省级挂牌督办,要求大部分在今年底整改到位。

从去年6月至今年3月,我省成立了高规格的省级环保督察组,由省领导带队,发动20多个省级部门、300多人次,深挖细查地完成了省内21个市(州)的环保督察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并在实践中探索出环保督察的“四川路径”。

层级高、动作快、要求严,我省环保督察提速升级,为改善我省环境质量迈出坚实的一大步。环保督察的“四川路径”是怎样的?6月23日,记者来到省环保厅进行了一场“探秘”调研。

? 规格高 措施实:

初步摸清环保“家底”

“环保督察提速升级的背后,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对人民群众希望生态环境改善的热切回应。”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表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是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重要战略目标,抓好重点问题督办、抓好环境保护是治蜀兴川的重要抓手,也是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为此,我省在推进环保督察工作中牢牢抓住“关键少数”和“少数关键”,强化组织推动。自去年6月28日启动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成立了高规格的省级环保督察组。12位副省级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带队,省环保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的所有22个成员单位全部参与,对21个市(州)开展了督察工作。环保系统更是全力以赴。数据显示,省环保厅和17个市(州)环保局派出精兵强将300余人参与督察,为督察工作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督察作为环保工作一项新的制度创举,需要一系列制度安排与之匹配。”省环保厅督察办公室主任甘晓英介绍,2016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四川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划“红线”、标“底线”,确保环保督察工作顺利开展。“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为以‘督政’为主的环保督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标准、办法,使得督察工作的顺利推进得到制度保障。”甘晓英表示。

“通过本次环保督察,我们初步摸清了全省环保‘家底’。”于会文说,省级环保督察发现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对此,我省督察组的态度坚决――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要求,公示整改进度。

? 督察严 效果显:

发现问题就要整改到位

“督察组行踪成谜,去哪儿、查哪儿,事先谁也不知道。”今年2月,绵阳迎来省环保督察组。“锅炉怎么还是热的?”绵阳市环保督察组在突击检查2014年列入关停项目的一家纸品厂时,发现地上的废纸盒贴着2017年的生产日期,属明显的违法违规复产。当天,督察组约谈了该县副县长,几天后,该厂生产机器被拆除,杜绝了复产可能性。

环保督察,督政是最主要的。谈话“逗硬”,效果也是显著的。截至目前,督察组对799名党政领导干部个别谈话,约谈52人,问责200余人。“这一轮环保督察κ小⑾氐澄政府和相关部门提高环境保护认识的触动也很大,各市(州)普遍主动研究落实环保工作,全省上下对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认识基本形成。”于会文表示。

而“约谈”,仅是督察工作流程中的一项固有程序。督察工作中“明查”与“暗访”外加“突袭”的多措并举,往往让被查企业无所遁形。省环保督察办工作人员华夏告诉记者:“督察组的准备工作往往从制作工作方案、开展公众环境满意度调查、暗访线索,从各部门搜集相关线索等多方面展开。暗访的同时,还进行了现场拍摄。督察组将视频资料整合制作成纪录片,并在随后的反馈通报会中作为资料片播放,以实实在在的视频画面,触动和感染更多人来关心关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以绵阳为例,在正式入驻展开督察工作之前,省环保厅曾对当地展开为期5天的暗访。位于绵阳市安州区的花D镇村垃圾填埋场,就是此前暗访中被指出问题的点位。

据安州区城管局局长李勇介绍,该填埋场设计处理垃圾65万方,但是目前仅填埋了10万吨左右垃圾,而早在2013年11月,该填埋场就已停止使用。对此督察组连发三问:“既然已经停止使用,为什么还没有封场?”“涉及搬迁,当时规划设计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吗?”“如果要停止并调整土地使用就涉及重新投资,这个费用怎么算?”面对督察组的一系列问题,负责人明显有些应接不暇……离开前,督察组更是明确要求绵阳环境中心监测站对渗滤液进出口进行采样分析,并要求该场对渗滤液收集池进行整改。

“环保部门就是要敢于担当。”于会文表示,“尤其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发现的问题不整改到位就是不放手。”

? 常态化 长效化:

“七招”让督察不是“一阵风”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大环保督察和执法力度,有什么措施确保环保督察不是‘一阵风’?”面对这一焦点问题,于会文表态说:“我们将持续加压加码不松劲。同时,采取‘公示公开、挂牌督办、公开约谈、媒体曝光、移送追责、区域限批以及考核指挥棒’等七大举措,推动环保督察常态化和长效化。”

建立省级挂牌督办机制,是我省针对督察整改落实情况打出的一记重拳。为督促问题落实整改到位,6月,我省发出《关于切实加强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明确省环保督察组挂牌督办10个突出环境问题,督办领导皆由省领导担任。省环保督察办将通过定期检查、定期通报、跟踪问效等形式,对10个突出环境问题进行全程督察督办,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整治不力、未按期完成阶段性整治目标要求的,将约谈相关责任人,整改不到位不摘牌。

新招频出让我省环保督察工作在各地掀起一场治污问责风暴。“比如,我们每10天汇总一次整改进展,通报给各市(州)党委政府。”于会文说,“我们还将在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对推进缓慢、整改不力的部分县(市、区)进行批评曝光。”下一步,省环保厅将采取随机抽查、突击检查、明察暗访、杀“回马枪”等方式推进问题整改,将问题整改列入对各市(州)的目标考核,对整改工作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弄虚作假的市(州)、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单位,依法依规处理。

在于会文看来,眼下环保工作必须以“环境质量切实改善”为核心和导向。“环境质量是否改善将是检验所有环保工作的最终标尺。”他说,只有通过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来倒逼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依法依规办事,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责编:裴佩)

【延伸阅读】

林长制条例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吕晓玉(1967-),女,广西桂林市,本科,护理部副主任,主管护师,从事护理管理工作,主管护理培训和教学工作。

【摘要】目的:探讨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模式和方法。方法:采取二阶段式培训模式,建立完整的系统培训架构:包括培训对象的界定、培训目的、阶段培训计划、培训考核体系、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结果:经过二阶梯模式培训,新毕业护士业务技能显著提高, 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带动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新护士培训系统化、科学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毕业;护士;阶梯式培训

我院在2006年1月由原桂林市第四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与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二级专科医院)组建, 原两所医院护理单元不一,服务对象各异,对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模式不同,为探索新毕业护士培训体系及效果, 特制定二阶段式培训模式, 经过3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院共分配新护士88人,年龄17~22岁,学历结构:本科生 4人占4.5%,大专生28人占31.8%,中专生56人占63.7%。其中2006年:大专生5人,中专生9人;2007年:本科生2人,大专生11人,中专生25人;2008年:本科生2人,大专生12人,中专生22人。

2 新毕业护士三至五年培训模式(阶梯式培训)

2.1 建立完整的系统培训架构:包括对象的界定、培训目标、培训时间、阶段设置、培训方法、培训考核体系、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2.2 培训对象:新毕业来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本科、专科、中专生,从毕业第一年见习期到护士(师)阶段的培训。

2.3 培训目标:达到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护理师基本条件。

2.4 培训时间、阶段设置:培训时间为3~5年,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中、大专毕业后第1、2年,本科毕业后第1年;第二阶段为中专毕业后第3~5年、大专毕业后第3~4年,本科毕业后第2年。

2.5 培训方法

2.5.1 成立新护士培训管理小组:由一名护理部副主任为组长和各病区护士长组成管理小组,建立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层次管理体系。

2.5.2 建立《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以国家卫生部《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为架构,结合培训大纲具体要求设置:①培训大纲、培训计划;②科室轮转计划;③培训考核实施记录;④基础护理记录等。

2.5.3 第一阶段的培训:①岗前培训一周,考核合格后转科室培训。②科室护士长制定入科培训计划,重点巩固专业思想、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明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指定带教老师负责进行培训考核,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③每3个月轮转科一次培训。④每月在示教室完成2项操作训练。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每年度进行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⑤完成工作量化标准。⑥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考试。

2.5.4 第二阶段的培训:对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合格人员,经注册后,考核达到临床护士的工作要求,可独立承担临床护士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科室护士长制定入科培训计划,重点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危理论考试成绩(重病人护理及常用仪器的使用和保养等,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学历教育。①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考试1次、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②每月在示教室完成操作示教1次,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每年度进行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③完成工作量化标准。

2.6 培训考核体系:①成立考核小组:成员有主管培训的护理部副主任、科护士长及操作培训老师;②理论考核:建立试题库,理论考试为笔试;③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4)理论和操作考核内容年初下发到各科室。

3 效果

理论考试成绩(表1),操作考试成绩(表2)如下。

经过3年有计划的阶梯式模式培训,2006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8人,通过率57.1%,第二年通过5人,通过率80%,一人连续2年未通过予解聘;2007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29人,通过率76.3%,第二年通过9人,通过率100%;2008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31人,通过率86.1%。执业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所有本科生均取得护师资格。“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率逐年提高;护士学历有较大提高,87名(解聘1名)新护士中参加学历教育新取得本科2名,大专7名,大专以上学历占47.1%(41/87),本科在读24名,大专在读43名;医院3年来未发生护理差错和事故,住院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为96.8%。

4 讨论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

操作性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一名新护士必须经过有目的、有目标、有措施、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才能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从而提高护士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

4.1 传统培训模式中存在的弊病:新护士的传统培训方法以经验教学为主,带教老师不固定、带教内容比较随机、散乱缺乏系统性,一般没有制定详细、系统的新护士培训计划,培养周期延长;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和操作培训考核内容,每次理论考试无具体科目规定,一般为综合性出题,需复习的书籍多,无针对性;缺乏完整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因此不利于新护士的长远发展,有必要改进和研究。

4.2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的特点:新护士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也是随着医学科学发展而不断改进的教育工程[3]。新护士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才能胜任护理工作岗位。实行新护士二阶段式培训,将新护士培训变成了集体行为,通过培训管理小组和师资队伍共同参与管理,按计划、规范、系统地完成培训任务,在缩短培养周期的同时提高培训质量。培训考核内容由基本到复杂,由基础到专科,分解细化实施,循序渐进的设置,为护士临床工作的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阶段培训考核达标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培训

4.3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提高了年轻护士学习的自觉性:护士们充分认识到了仅仅有课本知识还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必须进行知识的更新及自我完善,否则会被时代淘汰。报考大专、大本自修的人数增加了,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同时提高了技术操作的能力,逐渐实现了由护生到护士(师)的角色转变,“三基”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合格率逐年提高,在医院管理年检查中“三基三严”考核合格率100%。

4.4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促进了临床服务质量的提高:护士将文明规范言行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各个环节,增强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融洽了护患关系。在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中,满意度达96.8%,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3年来医院未出现严重护理差错和事故。

自2006年加强了对新毕业护士的管理,重点改进了规范化培训与考核方法,实行二阶段式的培训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稳定、快速发展。新的培训体系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侯明君,解雪梅.ICU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20(6):521

[2] 叶文琴,朱建英,主编.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01

林长制条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90后”高中生 行为 心理特征 班级管理 建议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普遍为独生子女。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思想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90后”高中生“自我”、“叛逆”、“另类”,是一批完全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代学生的学生,他们自称“非主流”。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向身心健康发展的轨道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要做到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首先深入了解“90后”高中生的行为、心理特征,找准方向,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调整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不断向良性发展。

1.“90后”高中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1.1个性张扬,社会责任感不强。

“90后”高中生往往有思想、创新意识强,也表现出任性、自私、个人主义严重、承受挫折能力弱的一面。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遇到问题容易情绪激动、行为失控,处理问题方式过于偏激。“90后”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大都有懒惰的习惯,在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校学习自觉性较差,散漫成性,生活和学习状态比较被动。“90后”学生的另一大特征是个性张扬,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把个性张扬出来。“90后”学生更多关注自己,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1.2权威意识淡漠,平等意识渐强。

“90后”高中生往往表现欲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突出、性格叛逆、明显不像以前的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他们不会轻易地接受老师的话,敢于在老师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90后”高中生头脑中没有老师思想中的条条框框;平等意识的追求、权威意识的淡薄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简单、绝对地服从在“90后”学生的意识中已经很难找到。

1.3心智发展超前,却容易受挫。

“90后”高中生出身于知识飞速变革的时代,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发展几乎与他们的成长同步。电脑、网络是他们最好的伴侣,许多学生空闲时间几乎都是在电脑上度过的。“90后”在网络世界里能够找到他们需要的友谊和任何资讯与游戏,提前得到他们这个年龄段本得不到的知识与经历。他们在思维与情感上早熟,一旦在现实中受挫,就会表现得异常脆弱、孤寂与无奈。但他们视野更开阔,心智发展超前,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元,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以往的学生。所以,面对“90后”高中生,班主任的管理更应注重技巧性和艺术性。

2.对“90后”高中生班级管理的建议

2.1互动体验,构建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

虽然“90后”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仍处于树立和发展阶段,具有很大可塑性。崇尚自我的“90后”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对自我价值有了深刻理解,就必然会升华人生价值。要让“90后”学生真正服从于道德规范,就应引导学生达成对一定道德规范在理解上的遵从,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主动精神。班主任一定要摒弃靠说教、灌输甚至外部舆论压力达到教育规范目的的做法,可将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人际互动让学生从中不断反思,不断感受、体验。班主任应利用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等,给学生介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善思笃学等传统价值,组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大讨论,通过对当前各种社会现象、流行思潮等做出客观的评价端正他们的是非观念。班主任应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教育他们珍视自己的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进而关爱、尊重所有的生命,以及培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情怀。

2.2平等沟通,创新班级管理策略和理念。

面对具有独立行为和心理特点的“90后”高中生,班主任不能只是简单地采取传统的控制式的管理方法,而应摒弃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与“教师权威”的传统教育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平等、民主的心态面对学生。例如,可采取以下方法:①民主制定班规。“90后”高中生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非常强烈,因此由他们制定管理自己的班规,有奖有罚,条例分明。自己制定出来的班规学生往往不好意思不服从,这样,违反班规的学生接受教育和批评时会心服口服。②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为体现民主原则,按照学号实行值日班长制度,给每位学生做班级主人的机会。其职责不仅包括在班级日志上记录每节课的上课状态、作业完成情况、纪律情况和卫生情况,而且要执行管理和督促的职责。学生可以在做值日班长的过程中体会班级管理的不易和乐趣,从而增加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③利用网络实现平等对话和沟通。“90后”高中生生活在网络时代,业余生活离不开网络,班主任可合理利用网络,让师生在这个平台上平等对话与沟通。比如可以建立班级QQ群和班级博客,利用QQ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加强沟通;让学生做博客的主人,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体会、班级建议,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班级,而且能促进同学的互相理解,更能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2.3密切配合,家庭、学校教育同步开展。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外,更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了解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协调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要想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就必须与家长合力,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双方紧密配合,形成多向的立体教育网络,避免班主任教育的单向性。班主任应将“90后”高中生在学校的学习、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尤其是遇到的困难与家长一起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与家长弥补“代沟”所产生的误会。让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出谋划策,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针对“90后”高中生从小开始就追求个性独立的特点,班主任应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开发学生“自我尊重”心理资源问题,因为自我尊重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应试教育、考试分数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班主任应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除自身要与学生构建互相尊重的平台外,还要深入协调学生与其他科任老师相互尊重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尊平台,努力发掘学生“自我尊重”的心理资源,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结语

面对“90后”高中生出现的种种问题,班主任一定要摆正认识态度,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心理,及时发现学生长处,把开发学生“自我尊重”心理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重点问题落实到实处,并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有效促进“90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波青.90后高中班级如何管理更有效[J].中国农村教育,2011,(5).

林长制条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军校;高等教育;新生导学模式;网络导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15-04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军事院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造就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军事人才的重任。作为现阶段我军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学子,经过层层选拔后跨入军校大门,开始崭新而富有挑战的军旅生涯和大学生活。然而,由于大学生活与学员熟悉的中学生活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军校还具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诸多特点,以及当今“90后”生源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新生对军校生活不适应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表现为新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习目标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对未来就业情况等问题感到迷茫和忧虑;对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对高强度的日常训练感到厌倦,甚至产生倦怠和抵触情绪;对军校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不理解、不习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等等。长此以往,会导致有些学员学习、训练的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会诱发焦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既不利于学员自身的成长,也给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因素。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1.1 军校教育的特殊性

军事院校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教育训练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诸多特点。首先,受前苏军教育模式的影响,为更利于管理、抵御外界不良影响、培养军人所需要的特殊品质,我国军校的院校环境基本是封闭性的。其次,在日常管理上,军校强调整齐划一的行动和令行禁止的高度服从意识,按军队的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员的言行举止,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员的言行举止做出统一的规范。再次,军校教育不仅围绕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专业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视政治素质和体能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高强度的军事体能训练是军校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的这些与地方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对于刚刚接触军校教育的新生来讲是较难很快适应的。

1.2 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异性

高等教育与新生所熟悉的中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别,表现为较强的专业性、精深性、阶段性、自主性等特点,学习内容也更为精细、复杂和高级,因此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对新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学员转变原有的学习动力,由原来的主要来自于升学和来自于家长、学校的外部压力,转变为自身内部的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员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条件等的变化,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不断进行调整,培养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的学习成就。但是这种转变仅靠学员通过自身的不断摸索来完成较为困难,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1]。

1.3 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

目前,高校的教育对象主要为“90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具有不同于以往教育对象的特质,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们适应军校生活带来影响。如受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不愿意受拘束,因此新生往往对军校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和严格的纪律要求较难适应;信息时代资讯发达,使得学员视野更开阔,思维也较为发散,对军校相对刻板的教育训练模式较为抵触;受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广度,而深度不够,不适应目前我国军校“专才”式的培养模式;现代社会学习方式更为多元化,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体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得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更为灵活多样,目前军校普遍采用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因素都给“90后”新生适应军校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为了使新生顺利过渡,更快更好地适应军校生活,需要引导新生了解军校的教学训练模式和学习生活规律,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及学习目标,了解未来分配情况等;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根据自身特点转变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态度和意识。因此,对于军校新生进行“导学”是十分必要的。

2 “新生导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对新生的“导学”是以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为理论基础的。这种认知现象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以他们对某事物的第一印象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们后来获得的有关此事物的信息[2]。

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3]。

“新生导学模式”借助“首因效应”,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导学模式帮助学员在军校生活开始之初,就建立起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正确、积极的认知,转变学习观念和态度,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并鼓励学员探索并形成适合环境和自身的、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训练方法。“导学”中的“导”即疏导、引导。“学”不仅仅指学员的学习、训练,还包括学员的发展和核心竟争力。具体来讲,对于军校新生的所谓“导学”,就是引导学习、引导训练、引导实践和引导发展[4]。

3 “新生导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教导员制”“本科生导师制”和“学长制”并行导学

1)教导员制。学校可以区队、专业或班级为单位,配备教导员,其兼具普通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身份和职责。即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受学校委托全面负责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等工作,同时也是学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在新生入学之初,教导员可通过专题讲座、与学员座谈、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新生介绍军校生活的特点,帮助其理解并自觉遵守军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培养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引导新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顺利过渡并适应军校的日常生活。

2)导师制。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英国,首推于牛津大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把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推广到燕京大学。与此同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率先开始实施大学生导师制。此后,大批国内高校纷纷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设计,导师制与学分制、班级制共同构成大学本科教育的三大教育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一般由本专业教师担任,每名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带多名学员,根据每名学员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依照学生个人能力以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意在发掘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个性化的人才。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5]。

军校的新生导学模式可借鉴导师制,在新生开始正式的军校生活前,聘请本科生导师或者本专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在专业方面对学员进行导学。

一是介绍学校的教学训练运行规律,有关转专业、成绩记载方式、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学籍管理规定也需要让学员有足够的了解。只有学生对这些规律了解得比较透彻,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大学的学业。

二是介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并导入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理念,帮助学员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引导学员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思考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从而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为后续学习过程中选课等做好准备。

三是学业方面,引导学员了解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特点、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前景、专业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本校该专业的开设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模式、专业研究水平等,使学员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引发兴趣,提升学员的专业认同感;向学员介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鼓励学员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课程等各种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引导学员着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科研实践方面,结合专业特点介绍科研和实践活动情况,激发学员参与科研活动及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员在日后的学习中注重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是职业规划方面,向学员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及毕业学员的分配及工作情况,引导学员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未来是否继续深造等进行规划。

导师的导学可通过授课、讲座、与学员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除了在学业等方面给予学员引导外,导师自身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广博专业知识也会感染和陶冶学员,使学员“尊其师,信其道”,从而增进学员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学员对专业学习的热情甚至收到启迪人生的效果。

3)学长制。“学长制”最初出现于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的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进行交流,实现良性互动[6]。利用学长制对军校新生进行导学,可从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员,同新生开展座谈、交流活动,结合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和亲身经验,使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时了解军校的学习、生活的基本规律及各种事项,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奋斗目标,充分激发个体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并针对新生在入学之初出现的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是自我封闭、焦虑等行为或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帮助和引导。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也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新生,充分调动新生的积极性。

3.2 “面对面导学”与“网络导学”等多种方式并行导学

在上述提到的几种面对面的导学方式之外,学校应借助校园网,开设“新生导学”网络模块。该模块应包括院校及专业的相关情况介绍,各项纪律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导师与教授导学讲座,优秀大学生自我陈述,标准学习规划参考案例,适合本专业学习的优秀学习资源及获取途径的介绍等内容。同时要开设新生交流互动平台,如讨论区、答疑区等,聘请专业教师、教导员及优秀高年级学员为新生进行网络答疑。通过这种方式,旨在为新生提供一个进行入学教育,转变学习观念,尽快熟悉学习训练环境,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为学员创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可以随时补充知识、随时接受导学的环境[6]。

3.3 通过“新生研讨课”实现直接导学与学员自主探究并行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1959年始于哈佛大学。国外高校中,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已经非常普遍。我国的新生研讨课始于清华大学,2003年11月,清华大学首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本科教学中。此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国内学者张红霞给“新生研讨课”下的定义为:“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主导教师,专门为全校大本科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术品质、感受研究的乐趣、接触著名教授、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认识大学和熟悉学校环境、资源,以此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阶段的转换过程。新生研讨课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越是高层次的大学,教学和考核方法越灵活多样,一般不用常规教材,考核方法多为‘通过’与‘不通过’两级。学生参与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总课时数一般小于20,普通大学可以略多。”[7]

因此,在专业导学方面,除了通过不同方式对学员进行直接导学外,还可以导学为目的,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将学员自主探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贯穿其中。如在“新生研讨课”中,教师可从学员熟知的、与专业相关的事件或现象入手,以讨论、探究的形式,一步步启发学员探究原因,追本溯源,最终归结为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做铺垫。同时使学员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和专业学习所特有的智力发展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式学习和更高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再如,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本专业特点,给学员提出待解决问题和小课题,让学员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汇报各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从而体会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小组成员间也会发生思想的碰撞,培养学员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讨论结果的汇总和汇报可以锻炼学员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最终将问题导入日后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使学员充分体会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也体验到科研活动的独特魅力。

4 “新生导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4.1 导学活动要实现常态化

导学活动始于新生入学,其初衷是使新生顺利适应军校的大学生活。但是也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新生在入学伊始经过新生导学活动,过渡较为顺利,对未来的学习训练生活充满信心,满怀希望,但是随着军校生活的逐渐展开,新的、更多的困难开始出现,凭借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给学员造成困扰;或是学业等方面的一些新的问题,学员没有以往的经验可参考。如学业方面,新生及低年级学员往往对大学的学习方法陌生、对专业内涵无知、对未来发展茫然,以及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应试教育思维和方式,对大学的学习不适应;之后的一段时间,学员较为关注的问题一般转变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规划、课程的选择等问题;而高年级学员则更关注分配去向问题或对是否深造进行思考。这些出现于不同阶段的问题都可能引起学员的迷茫和困顿,甚至容易产生倦怠和抵触的情绪,影响学员的积极性。因此,导学活动不应只关注新生的入学阶段,而是应该将“新生导学模式”的“导学”思想贯穿学员的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针对学员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导师、教导员和学长的指导和帮带,借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对学员进行不定期的、不同形式的导学活动。

4.2 导学活动要整合各种资源

导学活动首先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人才资源,通过知名教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优秀学员及有成就的毕业生,以授课、座谈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引导和帮助。其次,要创设多种平台和载体,建立实践体系,如利用院校现有的教育训练中心、专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平台等,把学员将来从事的专业体验、情景体验等与学员现有的学习训练紧密融合,使学员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鼓励其进行充分的体验式学习。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可以随时补充知识、随时接受导学的环境,从而培养学员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多重资源整合运用,而非采用教育灌输、单项接受的方法手段,才能更好地达到导学的目的,实现导学过程的科学化和导学效果的最大化。

4.3 导学活动要以学员为主体

导学活动要始终以学员为主体,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给予学员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充分发掘学员的能动性和发展潜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要持有平等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关系,注重与学员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融,把引导发展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同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结合起来;要全面关注学员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全面协调地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8]。

参考文献

[1]汪家惠,贾天钰.新生第一年导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4-15,45.

[2]刘波.浅谈首因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理论,2012(21):243-244.

[3]马燕.浅析“首因效应”[J].科教文汇,2009(31):62-63.

[4]薛勇.基于有效导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22-123.

[5]徐全红.本科生导师职在“导学”[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4.

[6]张晓芬.面向大类招生的“新生导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03-306.

林长制条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童年;童年的消逝;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TN948.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204-03

一、对《童年的消逝》的概述

该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概念的起源。第二部分主要表述“童年”的消逝及原因。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宗教权力膨胀,“识字文化”沦为少数人的特权,很少有人有阅读的能力。知识上的几乎无差距使群体细化难以为继,也没有分离机构对群体加以限制,此时的孩子与成人有同等机会接触该文化中几乎一切的行为方式。童年的概念在中世纪的客观条件下并没有明确产生。童年的概念随着印刷术的诞生被提出。印刷给阅读带来了深刻影响,印刷技术的广泛采用,使知识垄断被打破,掌握成熟阅读能力的成年人与儿童之间距离加大,“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至此童年的概念才正式产生。电子时代的到来宣告了童年概念的消逝。作者认为电视技术的应用,实际上会导致人类认识的倒退。印刷文字要求读者对内容有积极的思维反应,而电视节目中的图像则只动用人的感觉而非思考。阅读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将人群区分开来,而电视从形式到符号都没有排他性,“看电视不需要任何技能,而且也不开发任何技能。”。电视无法区分信息的使用权,儿童在接受的信息上也与成人并无二致,儿童通过电视机屏,了解到了成年人特意隐瞒他们的信息,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让童年的概念受到了动摇。电视“要求不断有新鲜而有趣的信息吸引观众,因此,电视必须发掘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现存的事情播送完了,只有开辟新的领域才能让内容不落俗套,于是猎奇的、博人眼球的、口味独特的内容“一览无余”地出现在观众眼前,不加选择地传播,“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全部内容”,这也意味着他们像成人,或者说至少像成人一样,他们已不再是儿童。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阐述媒介像电视一由透到各个领域,也改变了人们思考的内容,使童年和成年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并指出“虽然经济、政治、思想形态、宗教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影响童年的进程,使之变得重要或不重要,但他们不可能创造童年或者把它一笔勾销,只有识字文化,它的存在或不存在才具备这种力量”■。电视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使用,促进了童年的消逝,作者在最后指出“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二、对当前我国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倾向的分析

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国已开办专业的少儿频道30多个,全国地级市以上的电视台全部开办了少儿栏目,儿童电视节目出现了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同时,儿童节目也出现日益严重的成人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装成人化。儿童节目别是选秀类电视节目,儿童服装设计越来越时尚,小女孩穿露背装、穿网袜,小男孩穿西服,打领结,孩子被打扮成成熟的小大人模样,成人化倾向明显。

2.行为举止成人化。在一档火爆的电视选秀节目中,一名7岁的小女孩穿着笔挺西装,打着黑色领结,把周立波模仿地惟妙惟肖,作风成熟老练、神态严肃镇定,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荡然无存。不仅少儿选秀节目如此,儿童动画类节目也越来越成人化,动画片《熊出没》就曾因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被央视曝光。

3.语言成人化。语言成人化现象在儿童节目中较为普遍。有一个宝宝秀之类的娱乐节目,男主持指着女主持人问小宝宝:“喜不喜欢姐姐啊?”宝宝回答:“喜欢。”男主持又问:“长大了想不想娶姐姐啊?”宝宝幼稚地回答:“想。”女主持人马上说:“那我等着你哦。”场下一阵爆笑。还有些少儿选秀节目中,孩子个个出口成章、微言大义,平时的孩子气都烟消云散,说“大人话”、说“大人喜欢听的话”,是目前儿童选秀类节目很普遍的现象。

4.节目策划成人化。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多是节目制作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历,以成年人的眼光、心理及逻辑判断能力,去创作儿童电视节目,在外形包装、表达内容、表达方式、话题设置等方面,不免带有成年人的痕迹,也不乏有些少儿节目制作人,为了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在利益的驱使下,节目出现了一些低俗、媚俗的现象。

针对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倾向,很多业内人士表达了严重的关切和不安。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对儿童节目的成人化倾向就曾表示了极大的担忧:“每次看到小孩子穿着暴露的服装,扭动身体,跳着热辣的反映男女情爱的舞蹈,我都感到很心痛。这本不是孩子应该有的状态,完全是大人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打造孩子。我们的孩子已经沦为成人娱乐的附属品。

三、儿童节目成人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儿童节目出现成人化倾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缺乏“儿童本位意识”。所谓“儿童本位意识”是指节目创作者在创作时存在为特定群体――儿童作为观赏主体的意识和观念。儿童本位意识需要儿童节目制作者,以儿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去创作儿童节目,并把这种意识体现在儿童节目创作之前、节目创作过程中,对作品播出之后产生的效果,也要由儿童观众进行评价。由于儿童节目制作者缺乏扑下身子、降低身段为儿童服务的意识,他们在儿童节目的制作、引进和推广上,很难做到与儿童观众平等地交流,很难做到以儿童的视角,对一个节目做出审慎的判断,在不知不觉中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喜好、分析能力对节目做出假设性的推断,节目也就不可能完全地体现儿童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很容易导致儿童节目带有成人化印记。

2.把儿童当作吸引受众的工具。电视台作为传媒组织,是“注意力经济”的典型代表,在沉重的经营目标压力之下,具有提高收视率、点击率的内在冲动,需要持续不断地制造出新的看点、卖点,以迎合市场需求。有些儿童节目特别是真人秀节目,就是制作者利用了儿童和平时形象的巨大反差,来吸引受众关注的。天真、活泼、单纯本是儿童的天性,但经过程序化的训练,儿童在节目中说着成人化的语言、跳着成人的舞蹈、穿着时尚的衣服,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刺激,在节目制作人的引导下,孩子们变成了娱乐的对象,被媒体当成了吸引受众的工具。

3.监管力度不够,是儿童节目成人化的重要原因。中国是一个具有家长制传统的国家,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出台,但全社会理性关注儿童、保护儿童的环境还远没有形成。对儿童电视节目的监管主要靠行政手段,监管的依据是二十年之前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条例已同我国繁荣发展的电视事业不相适应,针对我国电视节目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监管部门虽然也出台过像2015年《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但这些规定都是部门规章、行政性指令,监管的长效性、强制性和震慑性远远无法与法律相比,大多是事后的监管,缺乏预见性的约束,电视节目制作单位违规后只是采取行政处罚、停业整顿等措施,入刑的案例很少,违规成本非常低,监管难以取得令大众满意的成效。

4.家长的过分参与,助推儿童节目成人化。儿童教育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家庭教育永远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其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可替代的,在儿童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有些家长把孩子上电视视为一种荣耀,根本不考虑表演节目的内容,参加这样的节目对孩子心智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也不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后、盼望孩子成名成星等功利化的心理支配下,主导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表演等,为了给孩子提供展示、锻炼、增强自信的机会,不与孩子商量,肆意地让孩子参加各种选秀类节目的筛选和表演,无形之中,家长扮演了儿童节目成人化大力推动者,在给予孩子无限爱的同时,使孩子受到了伤害。

四、儿童节目成人化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

儿童节目成人化违背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对孩子的影响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有显现的也有潜在的。

1.影响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善于模仿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非常弱,是儿童行为的最大特点。在儿童认知能力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认知和判断完全依赖于外界环境。如果少儿节目带去的是太多的成人化信息,不符合年龄的穿着打扮、才艺表演、谈吐行为等,儿童的成长环境就会受到严重污染,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儿童便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儿童天真、好奇、思维奇特等最美好、最珍贵的品质就会受到抑制,不利于儿童养成健全良好的人格,特别是电视节目中成人社的自私自利、追逐名利、爱慕虚荣等诸多不良甚至错误的行为,也会在儿童中广泛传播,会对儿童的日后成长造成较大影响,有可能误导孩子们的价值取向。

2.抑制儿童的个性发展。童年天然地具备无限想象力和无所不及的“怪想法”,儿童节目成人化,按照成人的思维设计并展开故事情节,久而久之,引导孩子按照成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儿童自身认知的真实表达,就会严重扼杀儿童天然具有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原始冲动,影响儿童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都是极大的摧残。我国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韩海英说: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是有他自己的成长任务。如果内心人格的成长任务没有完成,等到青春期或者成年人后,孩子就可能会比较混乱。

3.拔苗助长,加剧童年消逝。“如果童年消逝是不可抗拒的结果,那么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认识到技术(指电子技术主要是电视)发展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弊端,并能试图规避,扬长避短,那么《童年的消逝》便具有了未来的意义”,尼尔・波兹曼在三十多年前就预见性地认识到电视技术发展会导致童年的消逝,并呼吁人们采取措施加以规避。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对这一弊端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对其危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电视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机构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引进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添加了很多成人化的倾向,这些拔苗助长的做法必然会加剧童年消逝的进程。

五、对避免儿童节目成人化的建议

儿童节目是为儿童服务的,儿童节目成人化对儿童成长非常不利,解决儿童节目成人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政府、媒体机构、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首先,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可以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台我国广播电视方面的法律,规范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加大对违反儿童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电视台的违规成本,建立以法律监管为主要手段的长效治理机制。同时,监管部门要建立事前、事中与事后全方位管控体系,事前加强审核,事中加强管控,事后加大处罚力度,增强行业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建立以法律为主,以行业监管为辅的立体管理体系。

2.准确定位,把握儿童视角。一是准确定位,少儿包含了不同年龄阶段,年龄不同,孩子心智发展、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差别很大,对节目内容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这就要求少儿节目要准确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确保儿童节目适应性。二是选准视角,儿童作为人生的特殊阶段,在语言、心理、认知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行为特点,儿童节目只有按照孩子想法进行编写、按照孩子的行为特点进行拍摄、按照孩子的喜欢的方式呈现、按照孩子的心智发育程度进行合理推理,才能切切实实地避免“成人化”的不良倾向,使少儿电视节目真正贴近少儿,反应少儿,让儿童喜欢,才能让少儿电视节目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3.力戒^分商业化,弘扬高雅文化。我国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双重职责,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追求经济效益不能忽视社会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必然导致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商业化泛滥,导致节目成人化、庸俗化,甚至出现危害儿童人身安全、故意制造恐惧等不良行为。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服务教育的功能,节目内容要有精神内核,要建立在符合儿童收视心理和审美特点基础上,强调回归本真,寓教于乐,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弘扬高雅文化,提升儿童电视节目的文化价值,坚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4.家长要做好儿童的第一保护人。家长成为电视节目成人化的助推者,可以肯定地讲,都是家长为了爱孩子,在无意之中出现的结果,但有些家长并不明白,真正的爱却是要远离浮躁,需要家长静下心来尊重和呵护孩子的内心情感,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感受,要真正把孩子当孩子,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功利心,肆意违背孩子微弱的意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做好儿童的第一保护人。

六、结语

在信息媒介高度发展的时代,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包括儿童电视节目在内的所有媒体的责任,同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目前我国儿童电视节目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但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发展得会越来越好,为完成“记住童年”这一使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政协委员疾呼:还孩子们一个真正的童真乐园[N].光明日报,.2017-01.

[3]海英博士说/从“限童令”看儿童真人秀对孩子的心理影响[EB/OL].2017-01.

林长制条例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83.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6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80个乡镇,613个村,受益农民达160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开挖疏浚渠道35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668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4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638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9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9.33万亩,培训农民43.7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67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53.48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3.5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1353万公斤。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20个,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3.87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19个。主要扶持了县龙蛟、沙河、国礼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春光油脂厂2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7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年新增总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6285万元。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表彰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在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我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2.5万亩,财政投资750万元;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了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0.5万亩,财政投资156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每年有所增加,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我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著;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开发规模较小。我市的产粮核心区有169万亩水田,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100万亩左右。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左右,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区域差异较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距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异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办法,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4、投资标准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我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管护主体虚设,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我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1、整合涉农资金,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项目建设交叉布置,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山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做好项目储备,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储备工作,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到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3、加强项目管理,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安全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4、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筹资投劳难题。长期以来,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在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担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并办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5、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继续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发展快、成长好、贡献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让农民在扶龙头、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运行质态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民增收强的企业,坚持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实现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响品牌的目的。

林长制条例范文第8篇

(一)抓实基层,打牢基础,创新机制,狠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近年来,*县始终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巩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措施来抓,在建立健全调解组织、落实办公场所、选优配强调解人员的基础上,按照“预防为主、调解结合、教育并重”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一是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切实加强基层调解室建设,做到了有房子、有牌子、有印鉴、有桌椅,调解制度、程序、纪律规范上墙,在调解室醒目位置设立温馨提示语,卷宗文书格式化、规范化,卷宗档案实行一案一卷,相关材料完整,手续完备,台账表册齐全,各村调委会制作的卷宗档案报乡(镇)人民调委会审查把关后统一管理统一存查;二是因地制宜,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重点围绕“调”字作文章,在“防”字上下功夫,健立健全矛盾纠纷集中统一排查、信息联络反馈、领导接待、疑难复杂纠纷联合调处、已调矛盾纠纷回访反馈和责任追究等六个方面的长效机制;三是抓死基层一线情报信息掌控工作,依托和发挥当地村组干部、调解人员人缘地缘和情况熟悉的优势,摸排清查各地矛盾纠纷发生规律及其特点,注意随时发现新情况,掌握新动向,对排查梳理出来的矛盾纠纷信息情报,按照及时准确、客观真实的原则,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为预见、预防和化解消除各类矛盾纠纷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四是采取散发资料、广播标语、法制讲座、咨询解答、进村入户讲法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民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从根本上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五是创新人民调解激励机制,20*年对全县人民调解组织实行“以案定补”把解决调解员报酬与调处矛盾纠纷案件结合起来,按照“谁调解补偿谁”的原则,打破吃大锅饭思想,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标准为简易纠纷每件定补5元,疑难复杂纠纷每件定补50元,热点纠纷每件100元,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200元,特别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300元的标准进行以案定补,“以案定补”的落实兑现,激活了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案件数量大幅上升,20*年与20*年相比上幅近70%,人民调解员报酬从根本上得到落实,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满意度上升;六是挖掘人民调解文化,把法制宣传与人民调解结合起来,在群众中采取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把人民调解融于法制宣传当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民间法制文艺节目使群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自觉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预防遏制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七是依托基层调解组织、开展部门联合行动、加强接边衔接沟通、开辟法律济困通道,狠抓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和调处工作,20*年,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受理调处矛盾纠纷4700余件,调处成功4580件,调处成功率达97.4%,最大限度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维稳保障功能,基本达到了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分流、为公安减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愁的工作目的。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

一是以训促学,以考促学,抓好国家公职人员普法教育。县委普法办牵头,从行政执法机关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在法律法规的熟知和应用上有相当水平的同志组建普法宣传讲师团,每年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新近颁布以及经常适用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讲座。以全国“五五”普法统编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为主教材,组织全县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对读本中的法律法规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对新提拔录用和招考录用的乡科级干部实行任前普法学习考试。规范统一实施国家在职在编工作人员年度普法考试。二是以教促学,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按照国家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全县28所中小学校按计划开设法制课,并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每年从政法各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讲师团在每个学期开学期间分赴各乡(镇)、各学校举办法制巡回讲座。同时推行法制副校长制度,主动与政法部门和教育部门联系,从政法部门选派和聘请了28名法制副校长到中小学校任职,协助学校抓好法制课教育,每学期组织青少年学生作法制报告、上法制课等“法律进校园”和编印法律法规资料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活动。三是以宣促学,抓好农村群众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村两委换届,“两校进村”和调解人员集中培训学习,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制宣传讲座,把法制宣传中心户建设作为农村群众学法的窗口,以查阅相关资料、请法律专业人员讲课、组织村民讲解法律知识等形式组织村民开展学法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采取“联合互助”的方式下乡进村与群众面对面开展培训讲座、以案释法、印发资料、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通过合法正规途径反映利益诉求。四是以进促学,送法进单位入社区,以巡回授课、集中学习辅导、组织演讲、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专业法部门法的宣传普及和提高。五是以帮促学,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抓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集中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教育,与公安、劳动社会保障、工商、人口计生等部门联动配合,建立健全外来人员普法讲师团、流动法制学校等组织,到外来人员比较集中的建筑工地、工矿企业、大型超市等单位上门举办法制讲座,利用乡村集市,以发放宣传资料、流动广播,咨询解答等形式送法到基层,送法到外来务工人员手中,同时开通外出和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绿色通道,对一些情况特殊经济比较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中心及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方面的帮助。六是以送促学,提高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和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紧紧围绕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企业厂矿生产经营、厂矿职工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企业厂矿的不同情况采取举办讲座、散发法制宣传资料、流动巡回广播、送法律法规小册子、召开职工会议讲法、咨询解答等多种形式,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厂矿活动。七是以讲促学,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的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和法制讲座,提高了他们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和水平。八是创新载体,突出重点,深入扎实开展法制宣传“进乡村入农户、进单位入社区、进学校入课堂、进企业入车间、进矿山入班组、进林场入林区”为主要载体的“六进六入”活动。通过全方位多形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力度,全县每年受教育人数达20多万人次。

(三)关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落实法律援助工作措施,认真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在加强业务学习、注重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援助条例》和《*省法律援助办法》,认真落实《*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则》,严格执行案件受理、案件审批、案件指派、质量跟踪反馈等各项规章制度,在全县8个乡(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和残疾人法律援助无障碍通道,在劳动保障、民政、残联、老龄、工会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切实为老、弱、病、残、贫和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使社会弱势群体不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而无法享有法律服务的权利。20*年以来,*县法律援助机构共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经济困难家庭以及其他援助对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68件,为384名弱势群体提供了法律方面的帮助,接听电话咨询解答2000多人次,为社会弱势群体依法维权提供了法律服务保障。

(四)创新载体,搞好服务,切实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

我县始终把安置帮教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积极争取上级重视支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对刑释解教人员和服刑劳教人员开展“五个接触”帮教工程。即:与刑释解教人员相接触,开展经常性回访教育和走访谈心,掌握其思想动态和活动情况,防止刑释解教人员思想滑坡,行为走样;与服刑人员相接触,把帮教工作延伸进监狱、劳教所,对*籍服刑人员开展送法律、送书籍、送文艺、上法律课形式多样的帮教活动;与监狱、劳教警察相接触,听取监管人员对服刑人员改造情况的意见反馈,沟通了解服刑人员情况,预防服刑人员走极端出现脱逃脱管的现象;与刑释解教人员家属相接触,沟通掌握刑释解教人员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实施亲情感化帮教;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相接触,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寻求各方面对帮教工作的理解和帮助,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和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20*年以来,我县共接受刑释解教人员230人,230人都与相关部门协调进行了妥善安置,没有发生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重新劳教和脱管的情况。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对矫正对象进行了摸底调查,目前我县有矫正对象259人,该项工作在我县已全面展开。

(五)立足基层,面向群众,认真抓好法律服务维权工作。

加强公证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法律法规和理论业务学习,从执业执法、办证办案、服务群众等方面理顺和规范执业执法行为,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扎实抓好维权工作。20*年以来,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862件,律师事务所办理案件386件,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办理民事和刑事自诉案件1036件,调解复杂疑难纠纷826件,协办公证36件,办理见证189件,写作法律文书1796份,解答法律咨询7000余人次,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二、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为保障,抓实基层基础设施建设。

在抓好队伍建设、履行维护社会稳定职能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帮助,积极向县委政府和市司法局请求汇报,主动与乡(镇)党委政府、计划、财政、土地、城建等部门协调沟通,做到了8个司法所的建设用地均由乡(镇)党委政府无偿划拨提供,土地房产手续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简化程序办理,县级建设配套资金按每建1个所配套4万元的标准进行配套,全县8个司法所建设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三、完善制度,强化管理,队伍整体活力充分凝聚和调动。

一是以公开栏的形式对司法行政职能、工作职责和办事程序进行公开,明确各自岗位目标和工作职责,避免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和不负责任的情况发生,同时签订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一级对一级负责,放手放权发挥司法行政干警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调动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事前广泛征求意见,集体研究决定,民主科学决策;三是在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制定和落实《*县司法行政人员行为守则》等十四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司法行政队伍三项暂行管理规定;四是为从源头上遏制司法行政干警在公务和执法活动中违法违纪,制定了*县司法行政队伍党风廉政建设“五个实行”“六个禁止”;五是强化对制度的检查和落实,注重对队伍的管理和约束,司法行政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