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融合意见

媒体融合意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媒体融合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1篇

1课程设计

1.1授课老师采集临床工作中的典型病案,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将病史、体格检查等信息提前发给医学生,让学生分组课前预习讨论,每组综合意见后由1-2名同学总结发言。

1.2课堂上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可能的诊断意见,提出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并列举出各种可能诊断的依据、需要补充的病史、下一步检查计划。

1.3授课老师总结各组意见,并针对学生提出的检查计划,列出相应的检查结果,让学生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骨髓制片、染片、阅片的过程,观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过程,观看染色体制作的过程,以及PCR操作过程。

1.4学生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更进一步的诊断意见,并提出诊断该病例的治疗意见。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涉及多个系统、器官,授课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全面、系统地解决患者的所有实际问题,预防各种尚未出现的合并症。

1.5授课老师最后总结学生的诊断、治疗意见,并进行补充。白血病的治疗是长期的过程,授课老师不仅注重首次治疗,而且要让学生有白血病长期、完整治疗的框架。

2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2.1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授课方法学生被动听讲,很难做到课前预习。课前的病例讨论使学生积极准备,勤于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很难出现传统教学中学生打瞌睡的现象。病例分析能使学生很快掌握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形象地掌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能圆满达到授课目的。

2.2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内科教学是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培养临床思维的重要阶段。有些学生较难抓住病例的主要问题,有些学生缺乏整体观念,应用PBL教学法可以帮助授课老师发现学生临床思维中的这些弊病,及时教育疏导,培养医学生如何思考,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开阔思维空间,把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3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医学生进入大学后多局限于医学知识的学习,语言表达能力有下降趋势,而目前形势下医患关系复杂,恰当的沟通在医疗活动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课堂中的辩论,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表达能力,而且促进思维进一步严谨完善,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4帮助学生复习其他系统疾病

由于个体差异,一种临床表现可以是多种疾病或一种疾病表现为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医学生在刚刚接触疾病时不易作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启发学生扩开思路,不要局限于血液系统,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并进行辩论,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巩固各种疾病。

2.5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通过对各种实验室手段的初步介绍,学生可以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的MICM条件,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研究兴趣,主动了解各种实验室方法的原理及步骤,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有基础关注进一步的研究、治疗进展,快速与国内、国际的先进技术、方法接轨。

2.6提升授课老师的教学技能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传播走向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带来了崭新的篇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应该说是让社会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计算机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新闻传播行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同时,这二者又各自具备不同的优点。因此,实现媒体融合至关重要。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媒体”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融媒体”更多是指各个媒体之间的合作和联盟。因此,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行业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融合和改革,进而获取更好的发展。

1融媒体时代概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信息时代的全面来临带来了很多的新型媒介形式,如微博、微信、自媒体、私媒体、直播平台等。在这种大环境下,新型媒介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由于其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广,同时在信息的数量和内容上非常丰富,这就使传统的媒体传播效果受到了强劲冲击,备受挤压。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积累多年的公信力、正能量、影响力和广泛受众,而且直观性强,这些优点都是目前新型媒体在难以短时间内难以超越的。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媒体行业发展中,传统媒体的地位不可取代。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媒体行业中,必须将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在一起,实现整个传媒行业的大融合。融合给当代新闻传播的大环境带来诸多变化。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多样的信息融合在一起,新闻表达由过去的单一呈现到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呈现。新闻采集方式将传统分工模式同新媒体团队合作模式进行结合,实现新闻的汇总归纳,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将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等各种媒体在人力、宣传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在传统媒体中融入互联网元素,将不同传播方式加以整合、利用,互补共赢。新闻题材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将逐渐呈现出资源取之不尽的发展趋势。同时,新闻传播的接收终端实现电视、电脑、手机三屏共享为观众展现出更加全面的信息,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感受,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

2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路径

2.1优化新闻选题,加强信息组合

在融媒体时代,社会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必须要抓住电视新闻本身具有的公信力以及电视新闻的权威性,进而提升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优势。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对新闻选题进行优化,提升策划能力,创新新闻内容,使电视新闻的传播更有“硬菜”。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2017年7月推出的献礼特别报道《为了人民》把目光聚焦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上,引发各大媒体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热议。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派出八个摄制组,分赴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拍出了这道色、香、味俱全的新闻精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摸爬滚打在一起,通过“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了大量细节和催人泪下的故事,镜头里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样的报道才接地气,这样才是讲好了故事。该报道也成为收视率高、社会反响好的“现象级”新闻作品。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应用及组合同样有要求、有技巧。要顺应新闻传播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来改进信息资源的构建,将零散的新闻信息进行组合,应用能形成具有一定版块、一定时长的整体报道。这是信息多样化环境下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及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的整个过程。信息组合就是通过对某类信息的筛选、运用,来增加新闻的深度、广度和传播力度,它是电视新闻的可行性方式和渠道。

2.2创新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

在电视新闻整个制作过程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闻表现形式的编辑关系电视新闻的播出效果。我们常见的电视新闻表现方式通常都是由播音主持人在台前为观众播报新闻信息,这种方式是目前最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长期的收视过程中,很多观众对这种形式的新闻节目会产生审美疲劳,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下降,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宣传效果和宣传力度,最终使新闻信息的影响力达不到预计目标。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工作者要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进行创新,注意编排的合理性,创新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从而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价值和意义[1]。表现形式方面的创新要求电视新闻编排工作人员必须在思维上进行创新,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多样的编排手段。要采用多样化的编辑思路以实现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创新,结合新闻节目的现场、新闻信息的背景以及信息的正反面讨论等,使电视新闻更加立体,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应用不同的新闻形式,错落有致地编排电视新闻,使电视新闻更加生动,增强新闻的表现力。此外,在传播手段方面,可以联合网络媒体实现电视新闻信息的多样化传播,通过媒体融合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实现新闻信息的共享,进一步扩大新闻的传递范围和影响力,加快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

2.3形成完善的观众反馈、交流平台

观众的反馈及评价对于电视新闻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人可以在观众的反馈中吸取有利于电视新闻发展的建议,深入了解更多观众的需求,能够使新闻编辑人员能够从观众的角度去看到他们想要的新闻内容、形式以及新闻能够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新闻节目可以在网络、手机平台上创立完善的交流互动版块,让观众能够在交流平台上留下自己对电视新闻的观感、意见,或点赞或吐槽,使电视新闻人能够和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获取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反馈,从而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3结语

如今,媒体受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视新闻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积极面对实际情况,树立融合意识,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采用多样、有效的传播手段,切实提高电视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加大传播力度,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进一步促进电视新闻传播在融媒体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3篇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

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长白山以其雄伟、壮观、神奇、原始而著称,是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区。天池犹如一块碧玉被镶嵌在环绕它周围的16座山峰之中,景观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另外,长白山还是一座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具有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吉林省的水域资源也是相当丰富,世界闻名的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牡丹江、图们江、净月潭、查干湖、向海等都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被列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更是名扬四海,独具特色。吉林省拥有众多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民俗风情、革命文物为主要内容。吉林省有高句丽史迹、辽金历史文化叶赫古城和皇宫博物院等众多的遗址遗迹,最具吸引力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遗址。同时,吉林省是时期东北抗日武装的主要活动地区,因而遗留了许多革命遗址。此外,吉林省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白城地区的蒙古族、梨树县叶赫乡的满族、延边的朝鲜族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素以文化城、汽车城、电影城、科技城、大学城享誉全国,科教文化、汽车文化、影视文化等文化环境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社会环境。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吉林省旅游收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二)特色旅游文化突出,备受中外游客青睐

近年来,吉林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活动,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冰雪旅游。凭借丰富、优越的冰雪资源优势,吉林省大力发展独具魅力的冬季旅游项目,规模逐步扩大,项目不断丰富,游客日益增加。2013年,吉林省各地以“梦幻冰雪,精彩吉林”为主题开展了各项旅游活动。另外,吉林省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重点开发了“葡萄酒之旅、田园之旅、雪村之旅、采摘之旅等乡村游产品”。“经过积极培育,全省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23个,“农家乐”近500个”。颇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堪称亚洲室内生态温泉之最的长春双阳御龙温泉度假村,以特有的“南国风光”著称于温泉业,成为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三)旅游产业要素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吉林省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使全省旅游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明显增加,其中5星级达到14家,4星级达到40家,仅长白山地区就新增5星级标准酒店6家,达到了10家”,使到长白山旅游的人数大幅度攀升。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全省开工建设旅游大项目307个,其中新建项目109个,续建项目198个,已完成投资78亿元,呈现出投资大、数量多、标准高的特征。在旅游交通方面,2012年新增长春至合肥、长沙、贵阳、福州等近20条航线,使吉林省航线总数达到近90条,通航城市达至54个。铁路方面,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扩大了吉林省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商品方面,目前吉林省有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的企业近600家。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形成的传统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制品,依托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开发的绿色生态保健食品、饮品,依托黑土地文化、冰雪文化、汽车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二、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存在薄弱环节

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如果其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产业链得以运行的根本动力,吉林省的一些重要景区在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如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迹需要加以修缮和细心维护;一些旅游景点标识不全、路标不清晰;有些旅游景区的停车场和购物中心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吉林省中小型的旅行社居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和缺乏质量保证等问题;通往一些偏远郊区的旅游景点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较多;娱乐设施不完善、项目单一。毫无疑问,这些薄弱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吉林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二)旅游产品整体实力较弱,文化内涵不够突出

目前,吉林省已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但这些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内容单调,存有雷同和模仿的现象,缺少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具有纪念性和教育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所展现给游客的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和机械化的文物陈列,产品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缺乏长久竞争力。

(三)产业链条中的各企业缺乏协同配合意识

吉林省旅游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各企业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企业在经营中通常以自我为核心,在竞争客源时只想着自己获得利益,忽视甚至会损害到产业链整体的利益。如有的旅行社为了获得客源,进行低价销售,在服务上却偷工减料。另外,有的景区和旅行社之间缺少协作行为,在门票方面对旅行社并没有优惠,造成旅行社在向游客推荐景区时可能有意忽略此处,而以其他景区代之。吉林省大部分景区将门票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链条就出现了“孤环”的现象,不利于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四)对外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这与宣传力度不够有重要关联。大部分的宣传活动只是简单地将信息传递出去,缺少与游客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不能及时了解游客的看法和意见,也就不能及时弥补宣传活动的不足。另外,在吉林省旅游宣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广大群众,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未能以宣传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旅游宣传工作中。

三、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要进一步加强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质量。首先,要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下工夫,使水、陆、空三种交通方式畅通无阻。要加快和完善旅游城市(村镇)连接A级以上重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特别是长白山景区的环线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还需加强与旅游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停车场规范化,旅游标识标准化,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系统化。其次,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要兼顾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以及具有突出特点的度假型旅店,如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特色旅店。旅行社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强对中小型旅行社的管理,推动其向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对旅行社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质。最后,要提升娱乐和购物环节的服务质量,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建设诚信优质的旅游商品销售场所和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努力形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应整合生态文化、渔猎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电影文化等七大文化产业链,使其为旅游文化产业所用。这七大文化产业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长白山、向海、莫莫格湿地生态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查干湖冬捕为主要代表的渔猎文化;以吉剧、东北二人转和朝鲜族歌舞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以北大湖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和莲花山滑雪场为代表的冰雪文化;以长春皇宫博物院、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四平战役纪念馆和“四保临江”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世界文化遗产集安市高句丽古迹、四平市叶赫那拉古城和农安县辽金古塔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国最大的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为主要代表的电影文化。在对这些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的同时,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围绕产品进行整合。应以加快打造长白山旅游为核心,以沿线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整合七大文化的优势产品,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可将省内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通过强强联合增强整体吸引力。

(三)优化企业间的协作行为,提升产业链的整体实力

吉林省旅游行业各企业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意识,存有恶性竞争现象,产业链的整体实力不强,难以应对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化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协作行为势在必行。景区景点是旅游产业链的链核,景点门票价格的高低决定着游客的数量。因此,各景区不能只将收入局限在门票方面,应适当降低门票价格。还可以同本地区的旅行社和其他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联合宣传和促销降低各自的成本,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另外,各企业要有“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的意识,通过网络渠道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融合发展。

(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推动旅游客源市场的扩展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康戏乡 问卷调查 文化产业 旅游创意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新康乡地处望城北部,东临湘江,南依沩水,西连宁乡,北靠沩水哑河,总面积47.2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9个村、1个社区。新康乡历史上是长沙地区的一个重要商业口岸;建国前是湘江下游主要盐茶、竹木经销商埠;如今,新康乡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区、长沙湘江新区(大河西先导区)及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范畴,京珠高速复线、雷锋北大道横穿乡境,水陆通湘阴、益阳、宁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地域文化特色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新康乡素为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和“戏曲之乡”,随着2013年9月以花鼓戏为特色的新康戏乡的正式开街,已经具备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

2014年暑假,为深入了解新康戏乡居民的文化服务需求,探讨戏乡文化产业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戏乡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展了“关于望城区新康戏乡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问卷调查,通过走访凋查戏乡领导干部和当地居民,了解到新康戏乡现阶段的基本情况。该调查问卷的设计大致分为四个部分:1、被调查居民个人的基本情况;2、居民对目前的新康戏乡文化的了解程度与期待;3、居民的配合意识与当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4、居民对目前的新康戏乡文化与创意建设的需求与建议。

二、调查过程与基本情况

笔者将凋查对象分为两类,分别为社区成员和乡镇居民。对调查走访当地各居民所掌握的意见再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了解,从而能更加清晰明确地了解到新康戏乡目前面临的状况,以及该如何对望城区新康戏乡的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规划与展望。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居民总人数共为279人,其中社区成员101人,占总人数的36%;乡镇居民178人,占总人数的64%。

三、调查内容与数据分析

1、参与本次凋查的居民的基本情况

(l)性别比例情况: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居民,男性共有171人,占总人数的61%;女性共有108人,占总人数的39%。

(2)居民年龄情况:参与本次问卷凋查的居民年龄段为:30岁以下的有32人,31岁到40岁的有52人,且社区成员和乡镇居民各占一半;41岁至50岁之间和51岁至60岁之间这两个年龄段的居民较多,分别为67人、66人,占总人数的48%;61岁到70岁之间共有61人,且选择该年龄段的乡镇居民就有51人,占参与问卷凋查的乡镇居民的29%;71岁以上的居民共13人。

(3)文化程度情况:参与调查访问的居民中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较多。据了解,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数占5.37%;高中及专科学历的人数占22.9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占58.78%,还有12.9%的居民没有填写该选项。

(4)关于居民子女的职业情况: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居民中,其子女为在校学生的居多,共有65人,占总人数的26.3%;其子女职业为外出务T的有63人,占总人数的22.6%,且其中一半以上为乡镇居民;子女从事个体户和为企业职T者的人数分别为49人、5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7.6%、19%;子女在当地务农的共有18人;子女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T作人员的相对较少。

2、居民对目前的新康戏乡文化与旅游创意的认识程度与未来期待

(1)居民普遍对政府为更好地建设发展新康乡,带领大家走上富裕之路的出发点非常认可,但也有少数居民对此出发点的看法表示不容乐观,持有不同意见。在调查的279人当中,有128人认为该出发点非常好,占总人数的45.88%;认为比较好的有99人,占总人数的35.48%;而认为该出发点一般般或者不好说的分别有14人、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02%、12.54%。

(2)多数居民认为交通不便是目前制约新康戏乡旅游产业开发所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水电不稳、设施不足、宣传力度与产品开发不够等诸多因素也制约着新康戏乡旅游产业的开发。据统计,有159位居民选择了交通不便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占总人数的56.99%;选择水电不稳的有118人;另外选择宣传力度与产品开发不够、设施不足这些问题的分别有94人、85人;而有10人也选择环境及管理不佳这一选项。

(3)关于新康戏乡将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定位,居民普遍表示赞同。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79位居民当中,就有占44.8%的居民表示非常认同;占40.9%的居民表示比较认同;而选择对此定位不太认同甚至不认同的居民只占总人数的12.5%。

(4)大多数新康乡居民对新康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状况都表示较为了解,并且都迫切希望新康得到大力发展,村民能共同致富。其中认为很了解新康乡过去与未来发展情况的有共60人,几乎所有居民都齐心期盼新康能得到加快发展,并且认为未来的发展人人均有责任。在是支持子女在外打工,还是希望其回家参与新康戏乡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并自己创业致富这个问题上,有一半左右的居民持开明态度,表示尊重与支持子女意愿;其中占26%的家长很支持子女在外打拼;占19%的居民认为有前途就自己回家创业。

(5)社区成员和乡镇居民多数都认为,如果要想重新定位与开发新康乡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新康乡政府部门的主导将发挥最大作用,同时这也离不开专家学者的开导和各类媒体的导向,另外企业及财团的投入及全乡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问题关键。认为新康乡政府部门的主导是最大作用和渠道的共有238人,占总人数的85%,其次也有53%的居民认为各类媒体宣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居民的配合意识与当地文化旅游产品创意开发

(1)居民对创新要求的配合态度。新康乡政府已委托由中南大学牵头组成的科研团队重新规划戏乡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康乡,居民对专家学者的创新要求普遍表示将会极力配合。约占72.4%的居民表示将会积极配合;愿意基本配合、看情况的占到16.6%;只有极少数居民选择不愿配合。

(2)商户对说戏、唱戏、讲戏甚至吆喝这一营销模式的接受程度。为在丰富生活品味的同时提升戏乡整体经营氛围,专家学者建议所有商户会说戏、讲戏、唱戏,甚至吆喝戏。对这一提议,大部分居民都很愿意接受,有些不会的居民表示愿参加培训学习。其中对此提议表示肯定接受的居民占31.1%,愿意积极接受培训的占21.9%,对此提议选择基本接受的占21.9%,不愿意参与培训的只占8.6%,不接受这一提议并且也不愿参加培训的居民只占极少数。

(3)居民认为目前急需添加或开发的配套设施和项目。诸多居民认为,目前急需增添剧场空调设备和免费的旅游大巴。据统计,占63%的居民认为急需增添空调,赞同提供免费旅游大巴的也占36.2%,另外占34.4%的居民认为急需进行公厕改造,其中尤其以乡镇居民占多数,认为应增添长廊条凳、遮阳挡及户外音响的居民占27.2%。此外,景点标牌、游船、银行或ATM机的增添,以及陶公庙、两岛的深度开发,也是居民希望增添和开发的设施项目。

(4)对于商户而言最擅长经营的产品。于商户而言,最擅长或最希望经营的项目莫过于以土特产、超市为主。另外,花鼓戏点演、道具以社区成员擅长并希望经营的居多。其中选择希望经营土特产的居民有67人,占总人数的24%;选择擅长经营超市的占总人数的14%;而选择花鼓戏点演、道具的占12%;另外撑船唱戏、茶艺咖啡、剪纸艺术、戏街诊所、水果产销、蔬菜产销等经营项目的选择也相对热门。由于这些项目与居民日常生活较为密切,因此选择起来人数也相对较多,擅长经营剪纸艺术的居民以乡镇居民为多,占乡镇居民人数的10%。出租白行车、经营游览车、旅游小百货、快递、音像书籍、主题餐馆、旅馆这些便民利民的项目也均有居民愿意加入。其次,想经营皮影戏、木偶戏点演、道具的居民相对较少,想经营脸谱对唱、蜡像馆、戏情剑戟、湘绣艺术品、木刻艺术的居民约8人,有一人选择了所擅长的酿酒产销,这些经营项目对传承新康乡戏曲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推动新康戏乡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居民对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倾向。关于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大多数社区居员选择倾向于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而乡镇居民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普及型文化旅游项目。在参与填写调查问卷的居民当中,有30%的居民倾向选择开发普及型文化旅游项目;选择开发竞技性与趣味性文化旅游项目的居民占17%;而26%的居民倾向于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倾向于休闲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居民占19%;另外互动性文化旅游项目、普及型与高雅型结合的文化旅游项目、科普教育型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选择人数相对较少。

4、居民对目前的新康戏乡文化与创意建设的需求与建议

(l)关于对新康戏乡一日游最佳路线的选择:32%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路线2,也就是路观新望城戏乡文化广场戏街观三戏戏剧蜡像馆裕源槽坊听戏品酒宗教寺庙烧香祈福戏曲点演风情互动游客激情人戏刘海哥酒楼吃戏中餐胡记木雕戏曲风景长廊游船赏戏登岛闲憩采摘蔬果蔡九哥饭庄吃戏晚餐快乐返程(游客不走回头路)这条路线,也许是在新康乡游赏了大半天后,大部分居民更喜欢选择有意境的登岛闲憩,养精蓄锐再进入游玩的下一环节。只有19%的居民倾向于选择路线1,还有一部分居民未作出选择。

(2)对新康戏乡二日游的最佳路线选择:居民认为二日游路线1与路线2各有优势,乡镇居民选择路线1的较为多数,占23%;社区成员中青睐路线2的相对较多,占35%。

(3)居民认为政府或民营应建好的文化创意项目及文化创意产业群: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政府或民营应建好“新康戏乡文化产业发展交流和戏剧展演中心”和“沩水河畔景观文化及水上娱乐文化园”这两大文化创意项目。其中,“新康戏乡文化产业发展交流和戏剧展演中心”创意项目以乡镇居民的呼声居高,占62%的乡镇居民都选择了该项;另外61%的社区成员都选择了“沩水河畔景观文化及水上娱乐文化园”这一创意项目;“长沙市新康戏曲水艺文化旅游创意园”这一文化项目的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35%;选择“望城区古镇・鱼都・戏乡三镇生态农业经济文化艺术休闲产业园”这一文化创意项目的占30%;选择“新康戏乡月亮粑粑生态休闲艺术园”和“湖南省艺术院校戏曲实习基地”这两大项目的分别占23%和19%;“长沙市青少年戏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和“大学生戏曲文化产业创业园”这两大创意项目的选择者相对偏少。

5、居民对新康乡文化与旅游资源和创意产业开发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有居民认为,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优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康戏乡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社区成员认为,推动新康戏乡旅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把新康乡的戏文化特色发扬光大,并且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媒体部门的推广,普及戏曲文化知识,提高新康戏乡的知名度和传播优秀戏文化。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0009-02

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日益增强,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检索变得越来越方便,并且成为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创新了过去“习以为常”的备课模式,促进了教师行为的转变,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但是,远程教学资源如何应用,如何使其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中的优势

(一)窗口优势

远程教育资源为学校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教师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学到了新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二”包含了课程资源等多个有益于我们开展电子备课的栏目,其中的课例、教学设计以及动画等媒体,展现出了当今新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电子备课中,充分借鉴、加工和应用这些媒体资源,备课活动就有了丰富的材料保障。同时,电子备课活动也使教师得到了一次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这些都表现出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活动中具有的窗口优势。

(二)媒体优势

“模式二”资源中的教案范例等媒体材料,都是教师开展电子备课活动的优质素材,特别是课件、动画及声音等,为教师在电子备课中所引用和借鉴,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使教师走出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了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先进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由抽象变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乐于教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出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活动中的媒体资源优势。

(三)效益优势

“模式二”资源的小学部分,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全部学科,其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资源的检索又方便适用,为教师在备课中节约了许多查找资料的时间,因此远程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电子备课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了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优势,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的做法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电子备课的有效开展

电子备课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提高电子备课的实效性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我校为了高效开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的活动,建立了校本教研的电子备课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把电子备课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并抓实抓好;制定了科学有序的电子备课研究制度,对电子备课活动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制定了《凌云县第一小学电子备课制度》《凌云县第一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制度》《凌云县第一小学远程教育专用设备操作规范》《凌云县第一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使用规定》等规章制度。

我校在电子备课中要求:一要做到“六备”,即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备资源。重点备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学科教师坚持到电子备课室进行电子备课,备课时必须按照“六备”的要求,扎实有效地进行电子备课活动,努力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二要遵守“三个原则”,即长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概括地说,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是一项长期性、永久性的教学活动。在电子备课中要考虑到远程教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联系,保持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完整;要及时做好反思,善于吸取经验,认真总结教训。三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处理好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及辅助手段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其次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电子备课应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全体教师认真钻研远程教育资源,教师个人钻研要按照教学活动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加工修改,并且写出对该资源的评价意见。再次处理好备课与上课的关系。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上课以备课为指导,每次上课后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提高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有自己风格的课。

(二)做好电子备课计划,明确备课的方向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要正确把握备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解决备课的方向。确立以“模式二”为主开展电子备课工作,将课堂教学、制度建设与资源应用及研究融为一体,使电子备课工作能从研究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电子备课中的“拿来主义”

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中要提倡“拿来主义”,要在“拿来”中创新。“拿”就是拿远程教育资源,拿优质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没有这个“拿来主义”,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就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活动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因此,我们在备课活动中,要将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动画等资源内容下载或打印,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精细加工,使之更好地为我课堂教学活动服务。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整合教学资源的一些思考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电子备课,使我们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但也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地方。

(一) 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中的整合意在融合

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活动中不应当是各种材料简单地凑合,而是有机的融合。在备课中,我们首先要感悟出远程教育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融入远程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其次是要把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内容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教学必须遵循学习的规律”。远程教育资源与备课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整合也不例外。那些游离于学习规律之外的远程教育资源表演活动,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在备课中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要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并根据教学活动规律,找准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切入点,将两者融合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再次是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除了突出学科特点与教材重点,还要重视课程间、课内外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远程教育资源得以有机“嵌入”,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能力。四是整合应注意学生和本校的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进行整合。

(二)备课中,要注重教学合作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应是学习的参与者身份,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学习工具”的作用,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角色,实现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解决”的新型学习模式。

(三)在备课中研究,在研究中备课

及时反思、总结,实现把远程教育资源参与的备课活动上升为研究成果,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体现远程教育资源引领教学活动的作用。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影视化语言 影视剧本 影视剧本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07-02

《影视剧本创作》这门课程是艺术类大学所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意在教会学生如何写影视剧本。

影视剧本创作中最关键的是要使用“影视化的语言”进行创作。这是影视剧本与小说创作最根本的区别。所谓影视化语言,是指要让写出来的剧本是“可视”或“可听”的,而不是靠阅读者的丰富想象力去感受的。讲授这门课程,不能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讲理论,只探讨经典剧本,更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否则教出来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却创作不出影视剧本,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本文旨在探索《影视剧本创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希望对本课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影视剧本创作》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现今,传统传媒与现代传媒正在逐渐融合,形势喜人亦逼人。这种融合意味着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新观念。压力巨大,势必影响到与传媒业相关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因此,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势在必行。

我们在教学中,参考国内多所同类高校同类专业的教材,并结合最新的学术观点,对讲义和课件不断更新,注重影视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促进。

为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更加注重学生动笔、动脑的创作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由注重传统的影视剧本创作知识,扩展到新兴起的“微电影剧本创作”“DV短片剧本创作”。对社会上需求量较多的“动画剧本写作”也加大了授课力度。时代在前进,为传承民族性,授课过程中也适当增添了“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二、分析学生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对策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

第一,更加注重自我,更喜张扬个性,更喜欢独特的创作理念,但他们又更为稚嫩,对世界的洞察深度和力度有限。为此我们针对学生特点,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案。学生对单纯的理论知识接受较难,若仅仅讲授纯知识类的内容,学生兴趣不高,效果欠佳。所以我们鼓励他们多做创作,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学生的政策观念薄弱,甚至对政治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搞艺术的,剧本创作只需要讲究手法新颖,他们剧本大多是“三无”(无主题、无中心、无激情),不重视思想性与观赏性,片面追求艺术性和自我观赏性。我们就是要让他们明白:主题是一个剧本的灵魂,中心事件是剧本的主线,而包含激情才能创作出优质的剧本。

第三,集体意识较差,学生大多认为剧本创作是个体劳动,不需要有集体意识。其实不然,影视是综合艺术,即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在拍摄中,是群体行为,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会有优秀的完成品诞生。

第四,受“韩”“日”“美”等外国影视潮流的影响,片面追求“哈日”“哈韩”的风格与样式。忽略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崇洋现象。我们在讲课中选择优秀的“本土化”影视作品,让学生鉴赏,理清“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本民族的精英文化。

第五,重“技术”,轻“内涵”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对讲授技术、技巧的课兴趣浓厚,对讲授理论性、思想性的课程兴趣不高。剧本的艺术性也是“三无”(无技巧、无冲突、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创作技巧和剧本的思想内涵、艺术性紧密结合起来讲。

第六,重“图”轻“文”。从“读文时代”进入到“读图时代”后,学生不重视文章的内容,不太爱看只有文字的书,对“图文并茂”或只有图片、画面的书籍情有独钟。这也造成了他们对文字的把握不精准、不到位,对剧本创作不利。因此我们利用课上、课下时间,网络、QQ等方式与学生多谈话、多沟通,适当引导,逐步纠正。

总之,在《影视剧本创作》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明确提出“理念比技能更重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这一全新定势,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本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一)形式特点与学习特点

《影视剧本创作》课程的形式特点:首先在于理论性较强,与学生们在高中时所学到的作文知识相距甚远,学生初次接触感觉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

第二个特点在于本课程如果不与具体操作相结合,那么所有的理论都将归于零,课堂讲授内容也将失去原有的效果。

第三个特点是这门课程有许多创作影视文学剧本的方法与技巧,但是却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套用,必须打破陈规戒律,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自由度和扩展性非常之大。

(二)教学理念

1.根据整体需求,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对接本课程的内容,突出“创新”“特色”这两大教学理念。

2.用“学研产”一体化的理念,来指导教学。注重实践,培养动笔、动手的能力。

3.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能写、善“拍”的强手。

4.为学生的创作打造展示成品的平台,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吉林电视台影视频道、吉林电视台《拉大剧》栏目、长影集团电影频道《DV在身边》、长春市轻轨广告、网络微电影、吉林禹硕动画游戏科技股份公司的长篇系列动画片《长白精灵》的剧本写作等。

5.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动画剧本、舞台剧本、影视剧本等,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剧本大赛,力争斩获奖项。

6.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各类剧本并拍摄制作成微电影、DV短片等,参与各类大赛,并能展映、获奖。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列举生动的例子,剖析知名剧本创作方法,让学生领会得更加透彻。

(2)激发兴趣法: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和热门、焦点话题,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讨论,集体讲评,新老教师指导归纳,激发创作火花。

(3)网络沟通法: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讲授、答疑与沟通,共享国内外最新信息与影视资料、观片体会等,让学生的能力提高更快。

(4)实演教学法:因条件所限,部分学生的剧本不能拍摄成片,由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演练,类似小话剧与小品,大家欣赏、点评。

(5)实践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写出有独特创意的DV短片剧本或梗概,并投拍成DV短片,参赛或展映。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件加讲解),主要教材配合多本参考书等。注重课件与讲义的更新与完善,内容中不仅要包含一定的知识量、信息量,还要做到图文并茂,要具备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等特点。

课程教学讲授部分以统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为教学提供大量的影片、电视剧、动画片等可视化信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高效运用网络,建立QQ群,随时与学生沟通,在群共享中国内外最新的视频信息、资料和影视剧本创作技能技巧的相关文章

四、本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及具体措施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悖离与融合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悖离

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积极探索并推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专业教学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涌入国门,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不断发生碰撞与交流,使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的教学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困惑,中国古代文学面临着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以及大众娱乐性为导向的新媒体文化取而代之的窘境。与此同时,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不断被压缩、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教师队伍不断缩减、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整体教学缺乏配合和持续等诸多矛盾,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教育原则走向了悖离。1.教育观念沿袭传统的文化教育理念,与当今时代对创新教育的需求严重脱节文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和其他意识形态混沌包裹在一起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呈现方式。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往往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仅注重文学史基本常识和经典文学作品的介绍。然而,从时代呼唤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层面来讲,却是过于狭隘的认识。因此,从文化大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文史哲不分家、近现代与古代相延续的回归意识,更有利于在宏观背景下准确地人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古代文学在今天的传承意义。古代文学经典自身文体发展的局限性,及其与当下时代及话语氛围的差异,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层面的困惑和不解。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及时修正和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误区,从而发挥其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2.教育模式呈现知识灌输和模式化的特点,无法真正起到创新教育和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国的重担。然而,在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迅速崛起下,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载体却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误解和冷落。长久下去,必然导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沦入狭隘的恶性循环,原本活生生的文学课堂成为了僵死枯燥的文体讲授和知识传授。现有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和隔膜感日益严重,使青年学生丧失了学习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的兴趣。3.教学测评形式单一,无法真正体现创新教育的成果古代文学教学受制于传统的考评方式,在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的评价上往往直观、机械和单一,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古代文学的教育困境,教师要改变过去以高低分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旧观念,更多思考古代文学对于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熏陶和养成,在把握当下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向素质鉴定观念转变。

二、创新教育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行政决策;平等理念;利益博弈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1-0111-04

经验表明,缺乏平等理念的行政决策往往成为利益冲突乃至社会冲突的导火索。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政绩与效益的强烈驱使下,在行政决策过程中习惯性地把公众当成被告知的对象,忽视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决策等平等性权利的享有和行使,从而增加新的矛盾隐患、引发新的官民冲突,甚至导致巨大的政治经济损失。平等理念在行政法的融入实现了对传统“依附”行政的超越,体现了现代行政与契约精神的融合,更秉承了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之精髓,也只有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行政决策才能有效保证公众权益的行使和享有,从而缓解或消除矛盾冲突,最终实现多元利益的合理协调与配置。

一、平等理念在行政法中的确立

平等理念源自于契约理念的扩展,它要求契约双方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平等、意志参与平等,强调契约双方的主体性与平等性。契约理念融入现代行政本质上是私法中的契约在公法中的运用,意味着以私法中的契约方式来实现行政权的行使,实现行政的目标。传统政治理论和法学理论,只强调公民政治参与权的平等、公民相互之间的平等,而忽视了行政机关与公民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平等问题。“在法律规范的世界中,国家和私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一样是服从法律权利义务的主体。在行政相对人本身所负有的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本身不是对行政主体的服从,而是对法律的服从。因此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它们在法律上都是具有独立身份和相对自主性的主体,都应当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受法律保护。”[1]契约理念在行政法中的植入,意味着蕴含于其中的平等理念在行政法中的确立。将契约理念所体现的平等精神引入行政法,既是私法契约精神向外的自然延展,也是现代行政和行政法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平等理念在行政法中的内涵

(一)人格平等

人格是人立足于社会的资格,人格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础。总理所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本质内涵就是全体公民在法律主体资格上的平等,即人格上的平等,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其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如何,也不论、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如何,是城市人还是乡村人等,都应享有法律上的平等人格,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公民作为自然人、社会成员、行政的参与者、行政法律关系的相对主体,理应具有法律主体资格,而且这种主体资格与行政机关的主体资格在法律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行政机关与公民的相互关系中,双方人格平等,公民作为行政相对人,已不再是行政机关的附庸,公民也不应因为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就处于从属地位,而行政机关也不能将公民视作手段、工具或资源加以利用,相反,应把对公民的人格尊严、生命发展、幸福追求视为行政活动的终极目标。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封建等级制的根基极其深厚,尽管封建社会早已结束,但“官贵民贱”文化陋习和“官本位”体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仍不可低估,加之改革开放以来金钱权贵对社会生活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当下强调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和公民的人格平等意识尤为重要。

(二)地位平等

地位平等又称社会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内的平等。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基于大部分行政行为体现的单向性、命令式、服从型和强制型等特征,以往许多学者并不认同行政机关与公民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认为行政机关作为唯一的行政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而公民作为行政相对人则处于从属或服从地位。但是平等作为现代法治的核心原则之一,行政机关与公民的地位平等是法治发展的必然。行政机关与公民尽管角色不同,但其地位理应是平等的,互把对方视为平等主体来对待。行政法的特点决定了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在权利义务的分配上是随着具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对等,我们不能以权利义务分配的“不对等”而否定二者地位的“平等”。现实中由于上述认识的偏差,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在地位的认同上相距甚远。行政机关自以为拥有权力居于优势地位而“高人一等”,而公民潜意识认为自己无权无势而“低人一筹”。受这种政治文化心理的驱使,行政机关更乐于采取高压手段处理行政关系,虽其面目可憎,而人民也只得俯首称臣,使得社会的平等更渺茫难求[2]。

(三)权利平等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仅仅是实施法律上的平等,它所要求的权利平等是平等理念的根本内容。权利平等是指全社会范围内人们享有权利和得到权利的平等,包括立法和司法程序的公正、平等,并且在法律权利和义务上给予相同的对待,禁止有差别待遇的歧视性对待。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与公民的权利分配在事实上是不平等的,因为行政机关基于自身的性质当然拥有更多权利并居于优势地位,但这并不影响行政机关与公民各自所拥有的法定权利的平等性。行政机关享有立法、决策、命令、处罚、强制执行等权利,而公民依法享有人身自由、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监督、救济、决策知情权及参与权等权利,行政机关不能以自己的权利优势去压制公民权利的享有与行使。比如,行政机关不能因为代表国家利益而剥夺公民获取合法个人利益的权利,行政机关不能因为拥有强制执行权利就能随意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行政机关不能因为拥有决策权而剥夺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行政机关与公民二者在享有各自权利的基础上,对对方权利的尊重与平等对待是平等理念的应有之义。再者,在行政关系中,行政机关是事实上的强者,公民处于弱势地位,在国家权力逐渐向社会转移的趋势下,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法律应当赋予其更多的权利及权利保障,从而使行政机关与公民在权利对比中呈现内容上的对等性和力量上的均衡性。

三、平等理念对行政决策的内在要求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政府决策失误,特别是重大决策失误,必然使国家和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不公正、不科学的决策及其带给公民的巨大损失已成为社会矛盾冲突、频发的重要推手,四川省什邡事件即是鲜活的案例。因此,必须摆脱传统决策理念与模式的束缚,在理念、机制、制度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大力推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平等理念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提供了思想先导和方向指引,也是实现决策的公正性与科学性的内在要求。

(一)利益平等是行政决策之核心

行政决策区别于其他决策的关键点在于公共利益是行政决策的核心价值和最终目标。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决策是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有权威的价值分配。因此,行政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对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其“目标导向是以公共利益为‘内核’,即实现作为社会利益核心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3]。行政决策既要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又要维护组织共同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三种利益形式的公正配置与合理实现成为检验行政决策成败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但由于各方面改革的不到位或不配套,在我国转型社会中利益主体集中化和利益差别巨大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突出的表现是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有些时候或个别地方,某些利益集团甚至假以国家利益、或以整体利益之名,随意打压普通公民的合理利益诉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我们在一切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以增进人民的福祉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而行政决策的平等公正是一切管理活动运行的主轴。因此,行政机关必须把利益的平等获取,特别是保障公民个人利益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考量标准,把公民个人利益与其他利益置于同等地位,让个人利益得到平等的对待与尊重,这也是平等理念之地位与权力平等内涵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应有之义。

(二)信息公开是行政决策之前提

平等理念要求行政机关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贯彻信息公开的原则。行政决策实际上是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博弈力量的对比首先反映在决策信息获取能力上。行政决策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力,其在决策信息的获取上当然具有天然的优势。正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使行政机关在目标的确立、标准的设定、方案的选择等决策过程中实现操控决策成为可能。作为行政相对方,特别是弱势方,他们虽没有决策权力,但是基于行政方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地位权利平等的原则,他们理应享有平等的信息获取权和决策知情权。同时,各方利益主体源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必然会关乎行政过程中自我的利益得失与否,都拥有强烈的决策信息获取的欲望,并以此信息来判断决策预期对自我利益的影响。公民也只有在掌握了信息,对有关问题充分了解后,才能对政府的决策行为是否正确给予必要的评判、直至信任与支持。因此,行政决策实践过程中,一是行政机关必须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详细、完整的决策信息,不得采取差别对待,对部分公民提供某些信息,而对另外的公民保密部分信息,应当让每一个行政相对人、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获取信息内容和范围的权利;二是必须保证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获知与自身权利义务相关的以及涉及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的各种行政信息,以此来保证平等主体之间决策信息的畅通。什邡事件中,之所以引起民众对决策的不信任关键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不畅通。政府信誓旦旦地宣称钼铜项目经过了国家高标准的环境评价和国家环保部的审批,但是整个环评信息却不公开。在关键数据没披露、还没有经过第三方(公众或专家)评价和质疑的情况下,即按既定立场披露环评公示县直接下结论“环评已达标,很合格。”很显然,这种“躲猫猫”似的信息公开让政府与企业、与民众沟通不足,民众自然顾虑重重,什邡政府单方面强制对方接受信息的行为加重了民众的对立情绪。钼铜项目在不了解民意或者强逆民意情况下“冒险施工”,结果遭到民众抗议,最终只好停工。

(三)民众参与是行政决策之根本

行政法之平等理念阐明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都是法律面前的平等主体,都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人格,行政相对方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已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而不再成为行政权随意支配的、附属性客体”[4],其反映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应该是民众作为利益相关方以平等的主体资格积极主动参与行政决策,而行政机关应该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参与行政决策的各种条件和机会。再者,行政决策的目标是实现作为社会利益核心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的共赢。共赢的预期实现在于各利益主体能在平等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以自己利益的合理性说服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平等对待并尊重自己的意见,通过讨价还价的利益磋商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达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现实中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为了谋求自身利益,不再满足于公共政策的客体身份,他们对于公共政策过程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愿望,期望能够在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主动作用,使其充分反映和代表自身的诉求[5]。此时,政府应顺应民意向民众提供利益表达和磋商的制度平台,而民众参与理应成为行政决策实现利益共赢的最佳选择。民众平等地参与行政决策一方面可以解决政府理性不足的缺点,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正当性;另一方面利益相关方可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促使行政机关平衡各方利益,促成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妥协与让步,最终实现利益的双赢,从而化解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和谐。长期以来,在传统决策模式的影响下,我国行政机关习惯于高高在上,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作出行政决策并强加给其他方,把其他方看成是被告知的对象,如决策执行遭到抵制就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打压。什邡事件中政府没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利益方的参与和博弈,缺乏民主决策的保证,从而导致决策实施后即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

(四)接受监督是行政决策之保障

行政机关与公民在权利义务上的平等但不对等性厘定了双方各自的权利界限,双方各自的权利在平等的基础上呈平行式运行,互不干扰与侵犯。在行政决策中,法律赋予行政机关拥有行政决策的决定权力,但同时也赋予了公民决策的监督权力。孟德斯鸠说过,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直到遇到了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行政决策者也是经济理性人,国家公职人员为了实现其自身生存的需要,经过权衡比较,更愿意把公共行政权力作为自己追求切身利益的重要的或唯一的工具。此时决策者往往为了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做出背离公共利益或不公正的决策,一些不正当利益分配甚至被政策化、法制化,严重背离了行政决策的目的,损害了公共利益。另外,根据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决策者受知识水平、经验、个人能力等自身因素的影响,以及信息资料收集的有限性,导致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主客观两方面窥审政府行政决策行为,我们不难发现行政决策偏离公共利益的风险呈现出极大可能性。那么民众监督的出现会对这种偏离作出及时的纠正,从而降低利益损失的风险。什邡事件中,民众对钼铜项目提出质疑并上访,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但是政府面对民众的监督权力的行使采取漠视的态度。在事件逐步升级愈演愈烈之时,2012年2月21日与5月15日局和什邡市委书记信箱分别就钼铜项目污染问题对民众作出回复,但是其回复的内容不但完全一致,而且对民众最关心的污染问题遮遮掩掩,关键信息只字不提。政府对待民众监督的态度不仅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加重了民众与政府的隔阂。因此,行政机关在行政决策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公民的监督是其应尽的义务,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政决策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才能保证公共利益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

四、行政决策更需平等理念的践行

首先,要确立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有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以及利益主体之间的均衡博弈。现代行政决策不再是行政机关的单方行为,更不是领导层所谓的“精英”行为,而应当是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行为。在决策初始阶段,就应该把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私人利益的代表者(普通公民)作为平等主体一起纳入决策层,并赋予同等的共同决策权力。普通公民代表进入决策层有利于让其充分了解公私利益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在充分表达和争取自己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之间的宽容和妥协达成利益的一致。另外,普通公民代表进入决策层还可以有效监督与防止行政机关基于部门或个人利益,或与其他利益主体特别是企业结成利益联盟而作出背离公共利益的行政决策。这从源头上确保了主体之间利益均衡博弈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其次,完善民众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充分保证公众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所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司法救济权。行政决策信息必须及时、详细、完整并全程公开,关键信息给予通俗的解释与说明。采取实地意见调查、网络意见征集、座谈讨论、专家咨询与答疑、听证、会议表决等多种方式保证公众参与决策。当意见不一致或难以调和时应及时启动协商机制,在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下通过彼此的理解与妥协形成合意。同时,应赋予公众司法救济的权利。如果公众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充分参与且决策结果显失公平时可以至法院,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启动决策程序。只有充分保证公民履行知情权、参与权、司法救济权三项行政决策的重要程序权利,才能实现真实有效的民众参与。

最后,构建和完善行政决策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对利益博弈的有效监督。除了完善政府内部的自我监督外,更要加强人大、司法机关、派、特别是公众等外部监督的力量。公众可通过信息公开、政府答疑、听证辩论、上书走访、依法集会、新闻舆论等形式向政府施加压力来实现行政决策监督权力,而行政机关应该理性地对待公众、媒体、网络等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对政府进行监督。完善行政官员问责制以及行政决策连带责任制度,按照“谁负责,谁担责”的原则把责任细化为信息咨询责任、方案设计责任、方案抉择责任等责任形式。构建事后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决策者因岗位调换或职务变动而逃脱责任的承担。

参考文献:

[1]熊 霞.论平等理念在行政法中的确立[D].湖北大学:2007:9.

[2]张春莉,杨解君.论行政法的平等理念——概念与观念[J].文史哲,2005(5):155.

[3]陈建先.政府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分析[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