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保健;社区综合干预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25-03

青少年在整个人生阶段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生理上,青少年迅速长高,体力、知识和能力增强,他们认为自己不再是孩子,逐渐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意识;在心理上,面临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自身的自尊感水平略有下降,但由于自我评价能力不高,评价系统并不牢固,因此自尊心还不稳定[1-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观念已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4]。医学的进步使青少年生理上的病症得以改善,人们逐渐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上[5-6]。因此,采取何种方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保护和辅导,是众多心理、医护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应是综合的、全方位的,而社区综合措施干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采用社区综合性干预,对社区内青少年提供有效与规范的心理保健服务,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目的。现在将干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10日于本市某初中选取一年级学生进行一般健康问卷(GHQ)初筛、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进一步筛选,选择其中被评定有心理问题(GHQ > 5分,SDS、SAS其中之一粗分 > 40分)的72例学生作为社区综合性干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龄(13.49±0.79)岁。

1.2 方法

对筛选出的72例初中生干预措施的制订遵循“综合、有效、针对”原则,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开展专题讲座 分析青少年目前在心理与行为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思考对策并制作成教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初中生及其家长、在校教师进行讲授。题目如“抵制不良诱惑”、“反抗期的‘软着陆’”、“另眼看世界”等。注意讲座的形式应尽量生动,语言尽量通俗,辅以个案或历史故事,以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2.2 深入社区、现场宣传教育 制作精美海报,以宣传展板形式在社区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现场派发传单,扩大心理干预措施在社区内的知名度。

1.2.3 对学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教师有时在教育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通过健康教育方式让教师认识到过往的忽略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可增加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危险性。

1.2.4 家庭辅导 采取家访、家庭咨询和家长会等活动与学生家庭建立积极的干预关系,并对一些具有不良教养方式的家庭进行干预,增强家长对综合干预措施的信心和支持度。

1.2.5 学生个体心理辅导 根据具体情况,由社区的专业心理医生对干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通过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等方式开展。个体心理辅导通常以5、6次为1个疗程,每次时间为40~60 min。

1.3 效果判断

采用GHQ、SDS和SAS作为评定工具,在综合性干预前及干预后均进行测评;干预前后对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干预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估。GHQ-2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表明一般健康状况越差。SAS与SDS均有20个条目,分4级评分,信度、效度良好。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标准分 > 53分,表明有焦虑或抑郁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

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n(%)]

注: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2.2 干预前后GHQ评分比较

干预后学生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改善,GHQ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综合干预前后GHQ各因子分级总分比较(x±s,分)

2.3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社区综合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SAS、SDS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x±s,分)

2.4 干预后学生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评估情况

干预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在此两方面均有所改善。见表4。

表4 干预后学生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评估情况[n(%)]

3 讨论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问题。所谓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7]。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认为,人们都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潜能,建议人们给予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以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的关注,以令其自我发展。龚建华等[8]认为,家庭环境对个人的身心发育会产生最基础与最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质、父母教养方式等。

在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已不仅在医院中展开。以社区作为平台的综合干预手段由于其综合、有效、全面的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发展。社区综合治疗的核心不仅只关注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还对个体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所在社区进行综合性的干预,以期通过改变环境与个体本身的认知,持续的对具有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帮助,使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了综合干预措施之后,GHQ、SAS、SDS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综合干预措施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社区综合性干预后,老师对接受干预的初中生进行了评定,发现其在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上都有所改善。笔者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后,能将重心与注意力放在学习生活上,学习成绩提高;②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中有针对在校老师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了其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式,使其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刘敏贵等[9]在深圳对儿童开展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发现,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社区综合性干预措施后有所提高,说明综合性干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也可以增加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帮助其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综上所述,社区综合性干预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效,值得在今后进行推广。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综合性干预是一项长久的措施,应该持之以恒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萃,张红静,江虹,等.一般健康问卷(GHQ-28)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信效度检验[J].山东大学学报,2010,48(3):159-162.

[3] 秦红,赵鹏.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833-1834.

[4] 陶恭亮,张伟波,刘虹.运用心理疏导、综合干预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8):11-12.

[5] 张文.某大学2007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医药导刊,2009, 11(11):1989-1990.

[6] 李香梅.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116-117.

[7] 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 龚建华,张馨尹,杨衡文,等.深圳市4~5 岁儿童行为问题及有关家庭因素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4):303-305.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第2篇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经常会听到同事、朋友对自己孩子的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别扭呢?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家孩子太不听话了,叫他东他往西,就是要跟你对着来,快把我气死了。”“每天给他好吃好喝的,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就是不好好学,老想上网,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带了。”说这话的时候,家长们说得理直气壮,似乎孩子的不良表现都只是孩子的错。事实上,大多数家长也就这么一说,私底下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不过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也许长大一点就好了。”不会把这就当个事放在心上。

    而孩子们是不是真的就像家长们想象的那样,只是青春期的一点小问题呢?在脆弱而敏感的成长期,他们的内心会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们的心理正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9月1日学校开学前夕采访了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儿童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心理网创办人、资深心理专家杨竹俊老师。

    杨老师告诉记者,在我们国家,受多年应试教育影响,成人总是用自己过于功利的眼光看孩子,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常常忽视或无视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对于记者向她转述的家长们的看法,杨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说:“有些孩子的确自己可以调整过来,但也有一些孩子心理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十几岁的孩子是一个弱势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健全,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师长的重视、同学的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于身心的断乳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人生观,可以独立面对社会。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对待孩子仍采用包办、干涉、指责的方式,并且认为这是关心、帮助他们,那么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孩子当下的发展,也许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杨竹俊说,让她忧虑的是,自她的工作室2003年开办以来做心理治疗的孩子正在逐年增加,一份业内资料显示,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且有上升趋势。她认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就不能仅仅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面对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而应该真正静下心来,探寻一下这不良行为之后的深层原因。

    谈及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杨老师说,根据她的工作室接触的案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家庭,而另一部分原因则在学校。人从7岁开始进入社会化,从12岁到22岁又是青春期,这个阶段会遇到学习的压力、情绪的管理、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交锋等问题,一旦得不到来自成人世界的良好沟通和理解,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当记者问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时,她苦笑着说:“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学习困难,考试焦虑,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浮躁,缺乏自信,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成绩不稳定,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迷恋网络、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而上述种种现象,我们进行了归类,大致可分为: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杨老师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A 学习类问题

    突出表现:厌学

    案例:

    A君是一名初二学生,单亲家庭。因为妈妈一个人带他,对他期望值很高,让孩子压力特别大,越是压力大越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成绩越不理想,妈妈就会责备,假期也不让他玩。于是孩子越学越没劲,越学越没兴趣,没自信,觉得自己也就那样了,便开始厌学,继而逃学,上网,骗家长。

    症状解析:

    尽管近些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望子成龙心理,对子女寄予过高期望,使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学习的心理压力大,会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多种症状出现,最后导致孩子厌学。而考试焦虑在青少年学习类心理问题中也占着突出地位。考试焦虑可以使孩子产生一些身体上的障碍,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如果经常有严重的考试焦虑,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胆怯、紧张、不安的个性心理特征。

    专家建议:

    造成孩子厌学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上,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或者基础较差,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客观上,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过大。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多鼓励孩子,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客观原因中,家庭教育是关键。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实际的期望,不要把孩子当成学习的工具,也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天分,只要选对目标,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否则,不仅学习不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会受影响。为此,太原市教育局从2008年开始,每月选择一所学校举办家庭教育公益报告会,家长们不妨多去听听。

    当然,对于已经厌学的孩子,家长应尽快带孩子找心理专家咨询。

    B 人际关系类问题

    突出表现:周边关系紧张

    案例一:

    B君是一名重点高中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忽然一天摔碎家中所有能摔的东西,告诉父母,不上学了!经咨询发现,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要求过严,很少表扬孩子。最近偷看孩子日记发现他喜欢班里一个女孩,就责骂孩子,多年积怨爆发了。

    案例二:

    C君是一名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拿过全市演讲比赛一等奖,外语口语比赛全省一等奖,升入重点高中后跟班主任老师关系出现问题。家长找校长告状,谩骂老师,老师非常生气,暗示班里同学都不要理她。于是她受到孤立,无心学习。后来转到一所普通高中,对学习、学校已完全失去信心,经常逃学。

    案例三:

    D君是一名初二学生,由于头脑聪明、长相漂亮、家境优越,使她性格高傲看不起别人,于是和班里同学关系处不好,一个朋友也没有。小时候没有注意,上了初中人际关系问题变得突出,于是心情压抑,成绩一直下滑。

    症状解析: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出现问题。

    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从而引起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反应。当孩子处于青春期而父母处于更年期之时,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孩子会产生压抑和抑郁,部分孩子则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师生关系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孩子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青少年都希望在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

    专家建议:

    如果小孩总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假装生病逃避课外活动,又或以送贵重礼物来讨好别人,很可能就是在学校没有朋友。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帮助老师派发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厅吃饭时让孩子练习点菜。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老师 “太凶”“不公平”,家长该去找老师说明孩子的个性,这通常可改善老师和孩子的关系。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孩子自己面对困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C 情绪类问题

    突出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障碍

    案例:

    E君是一个初二女生,在学校她总是一个人低着头,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家人说近来情绪低落,爱发脾气,老是大声对他们说为什么把她生出来。

    症状解析:

    情绪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造成的,父母的性格特征、养育方式、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稳定性造成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是情绪问题最严重的表现,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专家建议:

    相互分享,父母应多花时间关心子女,跟他们分享喜悦和忧虑。以身作则,把应有的生活态度传达给子女。家长不要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家长还要注意多与老师沟通。

    当发现自己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与过去大不相同,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去找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或者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去帮助孩子,严重者去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病院去治疗,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贻误最佳的心理调整时机。

    D 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1.青少年宫概述

1.1青少年宫教育的性质

青少年宫,顾名思义就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作为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一种校外教育方式,青少年宫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青少年宫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是全体少年儿童,它所实施的教育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是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为少年儿童将来成为各方面人才打牢基础。”

1.2青少年宫教育的特点

青少年宫教育以其公益性、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而突出,教育出发点是广大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实践体验进行各类校外体验教育。

作为独立、系统性、制度化的教育体系,青少年宫具有自身的特点:机构设置上有了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并形成自己的模式;制定了独具特色的活动规则;形成了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形成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活动内容;形成了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1.3青少年宫心理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宫因其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有着独特的意义。重视趣味性、科学性的青少年宫的心理教育重视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内容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天地,既是中小学生寻找自信的去处,也是青少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好地方,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其社交能力,更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全面发展的大课堂,有利于培养其健康心理与完整人格。

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特点

2.1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过渡的青少年,在各方面都还处于半成熟状态,其心理状态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青少年的心理一方面带有儿童期的依赖性、幼稚性;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自觉意识、集体意识以及道德意识都明显增强起来。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具有两重性。

心理上看,由于社会认识的丰富,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思维的结合性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情绪具有两极性,情感具有曲折性,同时他们还面临着生理和性成熟带来的新需要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性成熟意识增强与心理、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这四种矛盾。

2.2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任务

青少年作为过渡期,其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教育任务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青少年的教育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波动。青少年是一个心理动荡的时期,如果心理波动不好好掌握极容易走向极端,从而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2、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青少年的叛逆是他们开始对学校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心理教育必须引导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从内在克服学习的叛逆感。

3、帮助他们寻找到交流的真谛。青少年是一个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交流的时期,帮助青少年学会交流领悟交流才能帮助他们塑造完整人格。

4、培养心理保健的意识。青少年是一个心理逐渐成形的时期,培养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心理自我开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5、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潜能的可持续发挥。

6、开发青少年的心理潜能。青少年是一个待开发的时期,心理教育不仅要重视表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潜能,促进其潜能的开发。

3.青少年宫心理教育的策略探析

根据以上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分析和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任务的解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3.1适时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及趣味心理游戏

适当的聘请相关心理学或教育学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讲座,如“感恩的心”等,设置趣味的心理游戏,培养孩子们心理保健的意识。

3.2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经常性心理咨询辅导

青少年宫还可以增设心理咨询室,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并鼓励青少年经常性的进行心理咨询。

3.3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在青少年宫的日常课程中,增设心理健康课,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专门课程进行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加科学的对待心理健康问题。

3.4建立一支专业素质的心理教育的教师队伍

扩充青少年宫教师队伍,增加具有专业素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心理教育的权威性,更能增加其科学性。

3.5其他特色工作

(1)组成心理辅导中心组,加强研讨的力度,认真参加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2)创建学校心理辅导网站。

(3)加强与家长的合作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书馆;服务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2-0065-03

1 图书馆打造服务创新品牌服务的必要性

打造创新及品牌服务,从服务的创新和质量着手,为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是图书馆突破传统、生存兴盛之道。少儿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下,青少年问题又呈现出多发性和多样性特点,因此,笔者从少儿服务入手,着重探讨少儿服务如何创新的战略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当前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存在着不少共性问题,表现在:

(1)仅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稳定性,不重视效果。开展的服务质量较低、周期较短,无法取得深层次的效果。

(2)拘泥于传统,缺乏创新。青少年不仅要接受大量庞杂的知识信息,还要应付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适应全球化的文化冲突,抵御社会各种不良诱惑,这都使得他们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传统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的需求,图书馆需要更多地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

(3)缺乏具有广泛社会公信力的服务品牌。传统的图书馆少儿服务在专业性和公信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公众对传统服务形式的了解远远多于实质认同,图书馆迫切需要树立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服务品牌。

2 无锡市图书馆打造“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品牌的实践

2.1 背景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怎样为未成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无锡市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2 举措

2.2.1 建设咨询网站,提供信息导航服务。无锡市图书馆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行业优势以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于2004年10月率先在业内建立了第一个专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以网页的形式出现,由“成长心曲”“放松心灵”“专家咨询”等8个类目组成[2],通过虚拟的网络让全市乃至更广范围的未成年人享受便捷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使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更好的普及;网络服务的开放、自主、可匿名求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主动求助;无锡市图书馆还聘请了卫生、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十多位专家作为网站的特约咨询员,为无锡及外地的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网上心理咨询服务。

2.2.2 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开展特色服务。在平台成功运作的基础上,无锡市图书馆积极联合政府、文化机构、医院、学校、媒体等多方力量,建设无锡地区首个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为工作重心的社会公益服务平台。无锡市委、市政府对此创新举措高度重视,2005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无锡市图书馆承办的作为无锡市“七彩阳光计划”内容之一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活动中心”)在无锡市图书馆揭牌成立。活动中心建立后,无锡市图书馆高度重视,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调动馆藏资源、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服务内涵,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参加,深受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喜爱,并且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2.2.3 组织服务团队,提供专业人才保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及心理咨询服务专业性的限制,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由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图书馆自身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离不开相关社会机构及专业人员的参与。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开通时,无锡市图书馆聘请了十多位专家作为平台的特约咨询员,在运作过程中又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2006年,由无锡市10所心理咨询机构共同组成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团队成立,至今,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志愿者已达近百人。无锡市图书馆还积极与市卫生中心、学校、法院等机构合作,联合多方力量,提升服务质量。

2.2.4 建设活动基地,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经过多年的运作,无锡市图书馆在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获得了无锡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9年,政府下拨专项经费,为无锡市图书馆辟出了200平米空间,并进行了装修、布置,配置了心理健康图书资料、电脑设备、软件系统及活动器材,开辟了阅读区、团体活动区、音乐放松室、沙盘室和个案咨询室,构建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基地,成为活动中心的专门服务阵地,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测试、矫治及各类特色活动。同时,活动中心还开通了全省统一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热线96111和QQ在线咨询、邮箱咨询等服务,免费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和预约服务。

2.2.5 良性运作与创新服务,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年、2010年,“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连续两次被评为无锡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大品牌,200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获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服务项目荣誉。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自称是“阳光下盛开的太阳花”,将孩子们送到图书馆来的家长们感谢志愿者和图书馆的老师们,说这一活动就像“一簇七彩阳光”照耀着孩子成长的心灵。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去,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

2.3 措施

2.3.1 策划覆盖面广的社会活动,打造“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品牌。无锡市图书馆在多年成功运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启用“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 这个品牌,为未成年人服务。活动中心面向社会策划了“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徽标征集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27省(市)设计爱好者的应征稿160余份。经过专家评审,选出了符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宗旨和目的的作品并向社会公开,经公众认可后定下徽标。徽标的运用提升了整体品牌形象。整个征集过程对活动品牌起到了广泛宣传的作用。

2.3.2 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编印心理健康材料,树立专业的品牌形象。无锡市图书馆于2006年对全市部分中小学进行社会调查后形成抽样调查报告,2010年又联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全市随机抽取28所中小学、3 500人进行过社会调查,并形成《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报告公布后,无锡地区各媒体争相报道调查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编制了《无锡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册》。2009年编印了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宣传活页,详细介绍活动中心的服务方式、内容、场地、联系方式等。2010年,编印了《太阳花开专题简报》,其内容涵盖“名家讲座”“太阳花絮”“案例参考”等,全面展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以上所提及的宣传资料均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在宣传“太阳花开”系列活动的同时,树立了专业的品牌形象。

2.3.3 依托图书馆阵地,设计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

(1)开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沙龙。每月一次的活动主要针对家长在陪伴、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来选择主题,如“叛逆的青春”“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等。每次邀请一名专家主讲,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参与者与专家、参与者之间能及时互动,且形式相对轻松休闲,容易建立互相信赖的参与群体。

(2)定期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无锡市图书馆先后邀请李子勋、陈默等国内知名心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直接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向大众进行普及,指导家长和老师们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3)举办大型现场咨询活动。结合图书馆丰富的读者活动,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公共卫生服务的现场咨询会。既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又能有效的解决许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参加咨询的青少年及其家长们可以与应邀的专家们进行随意的交流,发现问题后能获得直接的建议和帮助。

(4)策划组织寒暑期系列活动。学生在寒暑期有充裕的时间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围绕孩子的心灵成长策划组织了丰富的寒暑期活动,如“EQ-儿童情商”训练营, “亲子情,暑期乐”团体辅导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自我,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

2.3.4 联合社会力量,建立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为了满足更多未成年人身心需求,无锡市图书馆自2006年起先后启动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近两年,无锡市图书馆在部分早教中心、幼儿园、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社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等20家单位挂牌,成立“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分站,建立起覆盖未成年人各年龄段及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2.3.5 重视志愿团队建设,保证品牌服务质量。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成员由具备相关资质的热心公益人士组成,他们在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无锡市图书馆举办的咨询师沙龙和专家进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水平。无锡市图书馆定期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免费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咨询师举办专业督导培训和业务学习交流活动,此举吸引了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中心的活动,保证了品牌服务质量。

2.3.6 注重积累优质服务经验,吸引读者积极参与品牌活动。优质的服务能让参与者从内心接受并信赖图书馆的服务。无锡市图书馆在开展“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时,非常注重参与者的感受。活动开展初期,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抱有错误的理解,有的人虽然想尝试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却很难抛开世俗观念而主动寻求帮助。无锡市图书馆开通的网络咨询、电话咨询既帮助了许多有困惑的未成年人和家长解决了问题,又很好地保护了他们的隐私。有的孩子封闭自己不愿出门,工作人员会根据家长的请求及时安排志愿者主动上门提供帮助。在每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还积极与孩子及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建议他们对活动中的收获积极思考,引导孩子和家长们从被动接受活动的信息到主动思考自己如何更好的受益。一些孩子和家长的感悟被编进《太阳花开专题简报》中,这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参与到品牌活动中来。

3图书馆在创新少儿服务打造文化品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专家资源缺乏。图书馆本馆工作人员较少系心理专业出身,目前普遍的心理专业人员是来自社会上的心理服务志愿者和极少部分学者,几乎没有学界权威专家承担常务指导工作,专家资源匮乏。

3.1.2 家长关注意识不强。由于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在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往往需要针对家长开展专门的教育培训或指导,但是绝大部分家长都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根本没有意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1.3 人力和资金保障不足。成功的服务品牌往往具有范围广、服务深、活动多的特点,既有周期性的群体活动,又有长期性的个体跟踪。图书馆作为一般事业单位配置,在人力和资金保障方面尤显不足。

3.2 建议

3.2.1 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库。由于权威专家数量有限,因此,建议以省为单位,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库,可采取个案特别指导和定期对地方图书馆挂钩的专业志愿者业务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地方图书馆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水平。

3.2.2 扩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引起家长重视。要通过各种渠道扩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比如学校在家长会时的宣传教育,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媒体的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等等,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此争取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

3.2.3 政府开辟绿色通道,专门部门负责保障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业务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政府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对与此相关的公益机构要予以大力扶持,建立相应的福利制度,并由专门部门负责保障和监督,为该项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资金保障。

3.2.4 与高校心理专业联系,成立心理专业实习基地。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着人力资源缺乏的障碍,而高校心理专业学生又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若两者结合,则可以各显所长、互补所短,通过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既保障图书馆的服务人力,又能让学生在具体案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第5篇

一、意义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如可以从中寻找导致某一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从宏观上寻找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可以为学校的分班教学、个别化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为弱智儿童、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等特殊儿童提供鉴别、筛选和培养的措施;心理档案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可以为丰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为从整体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等等。

(二)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的水平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加强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归纳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从而提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青少年心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概括,撰写论文,从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当代学生思想、个性特征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建构一套新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体系。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青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助于教师客观地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及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

(四)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纵向看,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心理档案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了重要保证。从横向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揭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揭示学生共性心理品质的问题,能促进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教育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具体说来,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如下:

1.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其二是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其三是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其四是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

其五是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点怎样,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

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以上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内容。

三、资料搜集的方法

确定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后,就要搜集反映这些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学生资料的方法。按心理辅导教师是否参与学生活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按心理辅导教师在观察时是否借助于仪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对于观察的结果,可用下列三种方式作记录:

(1)评等法。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比如学生对某种事物可以是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有点喜欢、很喜欢,教师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级划圈。

(2)记录出现频率法。心理辅导教师将规定好要观察的学生的项目预先打印在纸上,凡出现了某种现象,就在这个现象的框上画一个"√"号。

(3)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教师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包含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观察时间、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教师的解释与建议等。

2.问卷法

问卷法是心理辅导教师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学生了解情况和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是按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指标、变量所组成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如用书面问题、表格让学生回答、填写,可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心得、笔记、作文、自传、各种作业、试卷、模型和其他创作作品等的分析,可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其中,自传分为主题式自传和综合式自传。主题式自传的内容限于个人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等。在对学生自传进行分析和解释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自传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基调?自传中提及到哪些重大经历和重要的背景资料?在按时间顺序记载个人经历时有元明显的时间中断?有无逃避敏感问题的意向?等等。

4.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或其较亲近的人通过直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通过谈话法,可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背景、过去的心灵创伤等。

5.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中最主要和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在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时首先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其次要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

四、结果解释和心理档案的建立

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1.统计及结果解释

心理辅导教师要按照每一测验所提供的计分标准进行统计,并要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在计分统计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次是将统计出来的分数赋予一定意义并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当事人或其他教师及家长。在进行分数解释时,要参考常模资料、效度资料,还要考虑测验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根据结果解释,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这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根据结果解释,并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必须正确使用学生心理档案。在使用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的特点来进行,要有整体观念,把学生心理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因为心理档案的各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说来,在使用心理档案过程中有以下要点:

(一)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可以研究每个年级的学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年级分班或班级分组时,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也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年级教学计划或班级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年级或各班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通过分析某班学生心理档案,发现该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对于各个年级或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要开展全校性或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团体辅导。

(二)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每份学生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的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由于个别辅导工作量大,所费时间长,因此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主要是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这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第6篇

近年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青少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公众对心理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的滞后,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治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以至悲剧的发生。基于这个现状,姜堰二中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一定位置,与学校的其它工作同思考、同部署、同安排本支持原创作品,并于2002年创办心理咨询室。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咨询室已成为同学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心语倾诉的“知心室”,使同学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创办之初衷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在学习、就业和工作等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中生这一群体,面临着高考这一决定着前途命运的关卡,家长关注、教师关注、社会关注、全民关注,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投入最多,期望也最大。然而,长期以来,不少人却忽略了与他们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学校近三年对学生设计的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既是对学习知识的检验,也是一次心理考验,不少学生考试紧张,担心考不好,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这种现象在高三尤为突出,约占50%左右。

二是人际关系不协调。重点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阶段的佼佼者,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加之独生子女在家多受“宠爱”,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关系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使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这部分同学约占20%左右。

三是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在对学生以考试成绩论优劣,考差了就觉得智力不行,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考大学、特别是能否考上好大学“前途未卜”,自信心不足。这部分学生占10%左右。

四是男女交往的困扰。高中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表现为“总想看到他(她)”,“总想和他(她)在一起”,“我和他(她)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等等,由此感到烦躁不安,甚至成绩下降。由于陷于男女交往的困扰,产生种种心理反映。这部分学生约占20%左右。

以上情况使学校领导、老师深切地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校党支部和校委会研究,一方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创办心理咨询室。经过市关工委的沟通和市教育局支持,2002年,学校聘请了有着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践经验的老教育工作者担任学校心理教育辅导员,并从紧张的教学用房中腾出一间办公室,配备了桌椅、专用电话。房子虽然不大,但温馨、亲切,靠近学生,便利学生。

做法和效果支持原创作品

一是以咨询室为平台,送上心理关爱。心理咨询室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学生,面向家长,敞开心扉,倾听诉说,解疑释难,温馨你我”的原则,每天开放,开放时间安排在课间操、活动课和晚饭前后的时段,便于学生走近它,亲近它,有话好好说。学生小C,因学习压力大,多次来咨询室求询。辅导老师李万华给他以父辈般的关爱,帮助他分析学习方法,为他减压,使他放松心情,轻装上阵,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学生小W(女),追求所谓有“时尚”,欲寻找心目中的“他”,寻找“学习动力”,陷入空虚和痛苦之中,成绩急剧下滑。在接待小W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友谊、友情的角度帮她正确认识异性之间的关系,没有将男女问题贴上“恋爱”的标签,使该女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情感的转移和升华,成绩很快又上升到班上前20名之内。学生小L,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自暴自弃,常常光顾电脑房,成绩每况愈下,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心疼。接待这个同学时,指导老师先从情感上给予他温暖和理解,再以负责任的语言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与老师、班主任沟通,给以宽容的等待,终于使这个孩子有了进步,考上了大学,并与心理指导老师结成了“忘年交”朋友。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心理咨询室已接待在校学生1300人次,非本校学生350多人次,家长300多人次;电话咨询100多人次;上门服务的100多人次;回信解答的200多人次。连扬州、盐城等地的一些学生家长也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开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辅佐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先后在学生中举办了“消除顾虑,勇敢地走进咨询室”、“压力与交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昂首挺胸面对挫折”、“面对新的征程,我们应有哪些心理准备”、“如何正确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同学们,你的心理健康吗”、“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与高中生谈人际交往”等讲座,使18000多名学生受到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一新生进校,就讲“面对新征程,应有哪些心理准备”;对高三学生考前辅导,就讲“卸掉包袱,轻装上阵”。较为系统的心理教育,收到了“两高一低”的效果,即提高了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升学录取率,降低了犯罪率。近几年,学校的本科达线率逐年上升:2002年280人,2003年340人,2004年450人,今年,超过500人;而学生犯罪率创全市最低,没有一个在校生犯罪的。

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长学校。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他们把心理教育延伸到家长学校,先后在学生家长中开设了“关注孩子心理发展、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从具体事例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健康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高考”、“孩子为什么会上网成瘾”等讲座,家长听众达12000人次以上。

四是在老师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先后开设了“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做好青少年转化工作”、“对年轻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建议”等讲座,从心理层面上谈班主任工作及其角色的定位。建议年轻教师和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和学习情况,以尊重、平等的教育理念善待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实施无过错原则,慎用“恋爱”两字界定男女生交往,不把心理问题贴上品德问题的标签,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成长。心理老师逐渐成为年轻教师,特别是年轻班主任的好朋友,当他(她)们遇到较为棘手的问题或自身情绪上出现低谷状态时,也总能在与心理老师交流后得到一些启发,工作效果更好。支持原创作品

几年来,姜堰二中以心理咨询室为平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们主要体会是:

一是心理情绪的释放站。当代学生,独生子女多,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不少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将心理压力和矛盾向辅导老师倾诉,辅导老师不仅耐心倾听他们的宣泄,还与他们谈人生,谈价值观,交流探讨学习方法,用积极暗示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教育。小小的心理咨询室成为学生们心理情绪的释放站,心灵沟通的温馨小屋。

二是学习中的加油站。家长望子成龙,学生渴望高分。但由于学习方法、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不少学生成绩不理想。他们怀着求知的强烈欲望,走进心理咨询室,渴求得到帮助。如学生于某,高考前心理不太稳定,模拟考试有时好,有时差,考前十分紧张。经过两次辅导,该生考出了高出重点本科线40分的好成绩,被江苏大学录取,家长、学生都很满意。

三是人生道路的指导站。一次,心理咨询室接到了一封署名为“迷茫的女孩”的信,信中讲她拿了奶奶的280元钱,心理矛盾极了,每天都陷在无名的恐惧之中……。接到这封来信,心理辅导员李万华及时给“迷茫的女孩”回了信,并留心找到了这女孩,把她请到了心理咨询室,与其商量了解决办法,探讨了从这件事情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支持原创作品。目前,这个女孩成了班上的生活委员。

四是相关矛盾的协调站。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心理咨询室无形中成了一些矛盾的协调站。学生李某与任课老师发生了误会,老师一气之下,令其家长连夜从乡下赶来学校,把学生带回。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老师从中斡旋,双方达成谅解,缓和了师生关系。

启示与建议

培养健康健全人格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姜堰二中创办心理咨询室,为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1、中学都应设立心理咨询室

中学生处在心理发育期、情感波动期,他们的心理情绪起伏大、变化大,需要倾诉和沟通。心理咨询无疑是他们倾诉的好场所。建议全市的每一所中学都要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送上心理关爱,并以心理咨询室为平台,延伸其工作范围,积极开展心得健康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对学生、家长、老师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辅导。

2、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以心理咨询室为主渠道,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等;非专门性,就是在学校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要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创设三段式教学结构,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和思索中,完成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德训练。

三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情况看,不少班主任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因此,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四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构建家长与学校联系的绿色通道。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构建家长与学校联系沟通的绿色通道。支持原创作品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第7篇

1.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三大表现。

一般来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性格、情绪、行为、注意力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心理救助信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产生敌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甚至轻生。

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寡言,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

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没有身体疾病。

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

2.产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三大原因。

首先在于学习至上的错误家庭教育观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太重。父母的这种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其次,社会上成才观念的误区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否则就要被家庭和社会歧视,迫使孩子把过多的时间投在学习上,影响了孩子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也随之产生。此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第三,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绪。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常的心态与孩子沟通,杜绝责骂和训斥,关注孩子精神上的变化,如焦虑、胆小、孤独等心理症状,及早预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持在平衡状态。

二、用赏识教育解决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四大对策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一是抓住关键,掌握赏识教育艺术。实践证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应以赏识的眼光给予关注,发现其“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赏识,接受和喜爱身边的孩子,并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哪怕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也切忌大声呵斥,而应讲究艺术,语气要委婉而富有启发性,既帮孩子找到不足,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孩子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到我们对他的热爱和信任,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多方引导,培养孩子自赏能力。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多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孩子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孩子自赏能力、树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

在家庭,培养孩子自赏能力的方法很多。根据孩子喜爱的形式,在活动中,家长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赞赏等方式,可让孩子感受到被赞赏的快乐,克服不足,养成良好习惯;每天,家长引导孩子会使自己的好行为,同时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上,并向他人介绍。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发现自己及欣赏自己的好行为、好品质,从而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三是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青少年更是渴望受到赏识。他们很容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这些孩子,仅仅依靠教师去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这就更需要以教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青少年“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比赛等形式,都可以为孩子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创造条件,都是孩子自信心产生的重要源泉。四是家庭与学校同步,家长参与赏识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家庭与学校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家长们聚在一起,总爱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而感到愧疚。实践证明,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青少年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惜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夸张要适度,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孩子的虚荣心,效果适得其反。第二要全面对待。在赏识教育中,并不排斥批评。我们既要充分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讲究艺术。这样,才能使子女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中的缺点,只有赏识孩子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改进缺点,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正确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的五条建议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人以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便捷,又存在让人痴迷甚至难以自拔的危险。据调查显示,在各地高校被辞退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沉溺在虚拟时空的阐述。在这样一个容易失控的崭新领域里,如何让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从网络中汲取成长营养,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有力推手呢?在此,向大家提供五条建议,以供参考。

1.父母和教师应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如能先行一步更好。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成人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甚至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2.让孩子多多体验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触不良信息的反应是不同的,对网络和游戏的迷恋也不相同。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消极影响较小,而在生活中失败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时空。因此,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3.孩子上网之初必先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等等。

4.丰富孩子的生活。网络之所以容易使孩子过度痴迷,往往与他们的课外生活贫乏有关。因此,培养孩子养成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范文第8篇

自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越南的现代化事业加速推进。在商业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冲击着越南家庭、社会教育的传统道德,致使青少年在心理结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并因而产生了学校暴力、文化道德降低、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在来中国留学之前,曾越南在龙安省菩提方维学校工作了5年,担任的课程是心理辅导。利用工作的便利,我对越南龙安省守剩县城菩提方维学校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老师及同学等展开了实地调查,进行深入访谈,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了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2.家庭教育模式的分类

《教育大辞典》将“家庭教育模式(Family education model)”定义为父母和孩子或发展中的人之间的教育或陶冶关系,即处于一个团体里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道德、行为社会化的过程”。

有学者将家庭教育模式分为权力模式和合作模式,本文借用了该分类方法。

(1)权力模式(power model):有学家认为“权力” 不仅是重要的是制度化的,而是被放置在法律的伦理道德基础和压迫存在于家庭和社会”,权力是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心理学家则认为,权力是人们行动和互相作用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动机,是预期强烈独权行为有特别联系的动机。权力的根本目的是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对自己的价值资源和他人的价值资源进行有效地影响和制约。权力模式的家庭教育指是父母不顾及孩子的意愿,以威胁或者惩罚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想法来实现教育,就是运用家长地位的权力,独权,强迫和命令孩子必须听话,不能反抗。

(2)合作模式(cooperation model):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共同语言、共同思想,互相尊重对方自由的想法和人权,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在家庭教育中,合作模式指的是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互相合作,倾听别人的建议、想法、心事,同心同力,相互沟通,从而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本文所指的合作模式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在公平、自由、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在生活交往过程中能够以平等协商达成共识的方式完成家庭事务和责任。

3.家庭教育模式对越南菩提方维学校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越南菩提方维学校是一所较为特殊的学校,该校学生的家庭关系大多很复杂,一般家庭都有特殊的背景,如父母离婚、家庭贫困、父母或一方离世等等。学生们来自各个地方,加之越南北部、中部、南部的家庭风俗、文化也不同,所以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有的学生家庭夫妻婚姻关系有问题,比如经常争吵、家庭暴力、离婚等等;有的家庭教育模式有问题,比如家长用命令,强行控制子女思想、行为等等方面。因此,很多孩子存在异常的道德行为。

3.1权力模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在越南家庭教育模式中,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特别是有些家庭有过时的“父权”观,他们认为男性家长就是前辈,高高在上,他们不愿意与孩子和妻子拥有平等的权力和地位。越南菩提方维学校的一名高中女生――L,今年16岁,她的家庭住在越南中部。L的妈妈46岁,是一名家庭主妇,她说:“我的家庭是三世同堂,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一般情况下,孩子们特别是女儿被长辈强迫做不喜欢的事或者长辈禁止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L在家庭人际关系交往中缺乏话语权,这就养成了她沉默寡言与孤僻安静的性格。在访谈中,L告诉笔者:“我是没有用的人,我的家庭看不起我,重男轻女,我觉得自己很悲哀,命运不好,所以不敢接近任何人,怕别人也看不起我”。

家长经常通过惩罚、暴力、责骂等来教训青少年,经常命令青少年按照家长的安排来生活,强迫青少年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忽视青少年的感受,而重视自我的权力,享受权力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青少年的情绪、权力和自由。这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道德社会化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2权力模式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越南家庭还存在许多传统的家长权力保守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强加暴力行为,有时候家长对孩子的生活隐私、结交朋友、学习、活动时间等等方面都进行过多地管制,从而导致青少年心理结构不完善、思维不灵活、自制力差等情况,导致产生了“自卑症”,他们通常不擅长人际交往,“沉默寡言”,因此,对他们心理结构的道德社会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前文谈到的L,对其家庭背景及其影响,她说:“我的家长很封建、独权、‘重男轻女’,不尊重我的想法和隐私,只会命令不会商量,经常给我很大压力、我很难受,不开心,但是我不愿意也不能反抗,那时候我不得不服从家长”。

L的老师和同学认为:“L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人呆着,没有朋友,老师也很难接近她,不知道怎么帮助她解决困难和心理问题,她好像有心理疾病,经常沉默寡言、孤僻安静”。

在家庭教育权力模式中,家长不断地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青少年,为青少年规划、管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青少年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被家长垄断,因此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内化到青少年自身,体现在暴力、脾气变坏、烦躁等等的行为之中。

4.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21世纪以来,越南社会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文明发展很快。在越南,家庭教育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大部分城市家庭教育趋向平等合作模式。

4.1合作模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越南家庭教育逐渐出现一些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家长对青少年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和家庭的融合而改变。但在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中,也是有很多规定需要遵守,毕竟如果家庭教育用合作方法但是没有规则的话,青少年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定需要遵守。菩提方维学校的校长说:“我们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很复杂,部分学生有越轨行为,但大部分学生都遵守学校道德规范。实际接触我们会发现这部分遵守规定的好学生一般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合作模式的”。

校长举了一个优秀学生的例子,H,今年18岁,家住在越南南部,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和道德都很好,每年都会得到学校的奖励。H的老师说:“H从来没有发生过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他很照顾他弟弟,对所有同学都会关心,对老师也很有礼貌、尊重长辈,对同学朋友也是。在菩提方维学校也是学习成绩最高的学生,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喜爱他”。

在H眼里,他爸爸是一个很善良老实的爸爸,很爱家庭、妻子和孩子。他说:“我很爱我的家庭,特别爱妈妈,特别尊敬和爱爸爸,我的爸爸是一位伟大的爸爸,他很善良,对家庭关系用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就菩提方维学校的学生家庭来说,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有良好的影响,笔者在实际接触中会发现,合作模式家庭教育出的青少年较其他模式教育的青少年更懂事,更遵守道德规范。

4.2合作模式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合作模式中也有各种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判断标准要求尊重个人的隐私和自由权,青少年的行为会受到这些家庭教育合作模式规范和标准良好的影响。青少年应用这些行为规范,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跟家庭长辈交往,逐渐内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习惯,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成长过程产生良好的作用。

仍以前文提到的H学生为例,如果H高中毕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我们可以预见他可以成为一名遵纪守规的好公民。因为按照H的观念:“我的家庭在我心中对我很重要,家庭已经给我很大的支持让我有自信而实现梦想。毕业后我会为了父母和弟弟妹妹,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来报恩”。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的合作模式主要培养、尊重青少年自由的思想和隐私人格,所以对青少年心理结构道德社会化有良好的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家庭给了H温暖的生活、力量、自信、独立,他能够努力奋斗自己的学业,努力实现他的梦想。他的家庭教育合作模式使他的心理结构完美、幸福、乐观,对生活充满激情。所以他对任何人都很热情,对任何事都很乐观地看待。从他的事例可以得出,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会从积极和正面的视角去影响青少年心理结构的道德社会化。

5.结论

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家长需要在转变教育模式和思维惯式与创设有效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模式的教育方式,如需要运用情感互相尊重,进行有效沟通,主动倾听,以促使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社会化过程,最终培养出青少年的良好道德品格和行为。合作模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和心理结构的成长有益,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王希尧. 教育关系是教育本质的一个维度. 内江师专学报, 1998

[2] 纪大海. 杜萍. 教育关系论. 教育研究, 2002

[3] 周润智. 教育关系. 学校场域的要素、关系与结构、教育研究, 2004

[4] 佘双好. 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2002

[5] 黎民, 张小山. 西方社会学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6] 肖世民. 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结构初探. 唐都学刊,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