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专、兼职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在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刚毕业的研究生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大多为80后或是接近90后,由于刚步入社会接受新的角色,往往感觉与自己的期望存在差距。在处理同事、师生关系方面感觉不适应。反而,对自己的岗位选择存在自我否定。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毕业生尽管专业不对口,也充实到专职辅导员或心理辅导兼职人员队伍中,尽管有人员专业能与职业院校学生专业相近,这样便于走上专职教师岗位,怀着以从事心理辅导岗位为过渡的心态;有的专业则与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相去甚远,且从事的职业岗位更不对口,往往会选择“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造成的专业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专、兼职教师队伍人员不够稳定。
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体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相对比较传统,以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室等为主,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大学生们的需求。
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结构梯度合理的心理教师队伍
严格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同时,要保证师资队伍专兼职比例、年龄结构、素质水平合理化。要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队伍。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接受专业、正规的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为主,带动整个专兼职队伍向专业化发展,才能更为高效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开展好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年龄结构方面,年轻化的教师,容易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更为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对及时了解心理危机人群和产生心理危机原因,有效捕捉教育机会,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性干预能起到积极重要作用,但由于年轻教师在经验上有所欠缺,故在队伍中,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为兼职或是顾问,有助于弥补年轻化队伍存在的经验不足。
2.搭建专兼职人员发展平台,建立激励政策
积极搭建利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个人发展的平台,包括学历提升、专业素质及职称晋升上的激励政策等。使从事该岗位的专、兼职人员能够尽快进入角色,能够将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个人发展融合起来,在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中,自身的学历提升、素质提高及职称等也得到提高。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在职攻读学位、鼓励参加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申报等以使专、兼职教师队伍人员能够稳定,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活动载体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相对比较传统,以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室等为主,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大学生们的需求现象。即使部分院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问题仍存在误解与偏见,主动进入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的学生仅占存在心理障碍学生的少数。只有多载体、多渠道地利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入目、人耳、入心、入行。发挥学生社团如大学生心理联合会等形式学生组织开展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从单纯的灌输式心理健康知识的给予,到通过活动的开展,转变为学生自主、自发式的对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自我疏导的主动学习、主动获取。
三、总结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2015B119)研究成果。
B844.2
2016年8月中旬,主席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这使得心理健康行业在国内达到了从所未有的高度,对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行业分为两大类,一是医院和社会上的精神或心理治疗,其队伍建设主要从精神卫生的角度着手,培养适合开展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的专业人员;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队伍建设主要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着手,培养能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业人员。在这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转型发展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相关文件出台,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其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其更关注专业学科师资建设,基本完全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存在师资配备短缺、工作内容繁杂、等问题。
(一)师资配备短缺
调查表明国外高校专职心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国内高校大致为1:10000,师资严重短缺。而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情况更令人担忧,一般院校只配备1名专职教师或用兼职教师顶替,这直接制约了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工作内容繁杂
新建本科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事务繁杂,涵盖了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及行政人员等各方面,例如兼顾了资助工作、学生日常管理或公寓管理等工作,这对于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明确个人角色身份产生负面影响。
(三)缺少学习培训机会
在转型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重视专业学科发展,重点培专业教,基本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养。大部分师资是通过短期培训,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后直接上岗,实际工作技能极为欠缺。而在工作中缺少连续培训和督导,导致工作水平低下或者工作状态倦怠。倘若整体工作队伍得不到持续发展,前景将十分堪忧。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通过调查了解以及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在新建本科院校应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所谓专业化, 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 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地位, 成为专门职业(专业化职业)的过程。
一支专业技术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在学校领导层面应加强重视,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素质开发的新观念,建立师资队伍长足发展的新平台。其次应建立明确的政策保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对师资队伍产生激励作用。
(一)加强外出学习培训
关于外出学习培训,应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从形式看,有纯理论培训、体验式培训、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的培训等等。从内容上看,有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分学派的培训、就某一疗法的系统培训、大杂烩式培训(有很多培训内容,但每个时间都不长)等等。从时间上看有长程培训和短程培训。不管是何种培训,都要明确参加培训的目的和期望,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收获学习内容。
(二)活跃内部交流提高
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是有限的,学校无法满足所有的教师外出学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内部学习交流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共享外出学习培训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个体觉察能力。新建本科院校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能力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最基础的能力就是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何获得这项能力,首先必须初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及来源;其次了解相关文件要求;再次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最后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形成特色的方式方法。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这普及性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铺开局面。因此可以通过师资队伍的研讨、交流等方式提高,旨在培养一支能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师资队伍。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
作为教师,最核心的能力教学和研究,比如自如地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灵活而有效的感染能力,严谨务实的科研能力等。在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为年轻,较难有效地把控教学内容和过程,导致教学质量滞后。在设定培训交流方案时,应注意三方面交流:一是邀请教学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前来指导;二是强化团队内部听评课制度;三是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逐步培养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 心理咨询技能
心理咨询技能是师资队伍里最难掌握的一项能力。由于外出学习心理咨询技能机会较少,而在实际工作中对这项能力的需求较多,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一是集中对某咨询技能基础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二是由外出受训教师对校内其他教师展开咨询,通过体验加深对某咨询技术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促进自我成长;三是校内教师相互开展咨询,初步掌握某咨询技能的基本步骤,可以促进其对此咨询技能的运用。通过这种不断重复交流巩固的训练,能加快教师对心理咨询技能的把控。
(三)建立督导制度
所谓督导是指在培训实习阶段, 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操作状况加以监督、指导和评估的过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督导贯穿在心理咨询师专业化发展的全过程, 一方面确保专业技能得到训练;另一方面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师资缺乏,督导力量基本空白,这将促使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走向灭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应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一方面逐步加强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促进队伍长期有效发展。
三、小结
不管是何种形式建立的高校,教书育人始终是主要目标。在教育的宗旨下,育人应更显其作用,特别是心理育人,更能体现出教育的魅力。专业技术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这将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局面,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应关注其心理层面的健康发展,才能构和谐健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夏春娣.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
一、提高高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就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要澄清两种认识误区与偏差:其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或仅将其作为应付检查和评估而设置的浮动项目;其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另外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应在“宁缺毋滥”的总原则基础上,将硬性要求(如专业、学历、科研成果等)与弹性要求(如综合素质、从事心理工作年限等)结合起来,选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并将之纳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这种培训,不仅要在岗前进行,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常态化、定期化,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等相关人员、教师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态得以正常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发展,此目标应包含两个层面: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而预防性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健康心理,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内容是目标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格心理、生命教育、学习心理、恋爱与性心理等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健康地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与扩展。
四、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
(一)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首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为全体学生开设规定学分和课时的统一的或有本校本地区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心理调适技能。这是课程建设中最有效的途径,它具有系统、干预面广的优势。其次,还应开设依据年级采取“分层目标”的选修课,不同年级各有侧重点。此外,每所大学所处的地域文化特点、历史传承、招生群体都有很大差异,这些特色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资源。
(二)多种教学形式―理论讲授课、活动体验课、网络教学课和热点讲座相结合
在教学中需将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课外,还应创设各种情境性的活动课程,如人际交往中的“盲行”,使学生体验信任与被信任,体验“用心”交流,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其次、挖掘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师生、生生间互动平台,进行广泛的立体化教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站,开展参与式的特色活动、专题讨论、网上答疑等,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行为训练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但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对课程的参与、体验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日常生活或热门影视剧中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阐述和讨论,注重案例教学模式多样化;通过心理游戏、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等行为训练,如在时间管理中创设“拒绝他人”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说“不”,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自我;鼓励学生就共同关心的话题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使学生更具有多元思维和包容心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模拟、心理剧、案例再现等活动,使其形成正确认知,塑造正确行为。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对策
近年来,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高校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将教育阵地延伸到宿舍,逐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在运行中作用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挥。不过,这一体系还存在各层级主体间职责不明确、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无法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各层级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努力形成积极互动、有效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四级网络体系的作用,成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涵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是指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的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主导,以院系心理辅导员为骨干,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以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危机预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其实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专业机构和相关教师、学生之间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应对的工作机制。
一级网络,即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专兼职教师组成,负责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主管机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要职责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定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筛查出重点对象,进行追踪辅导。
二级网络,即院系心理辅导员,主要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组织和实施者。主要职责包括挑选和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指导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汇总本院系心理异常学生信息,实施初步心理干预,视情况上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等工作。
三级网络,即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开展班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宿舍心理信息员收集心理异常学生信息,予以积极关注,开展适当的朋辈心理辅导;将收集到心理异常学生信息,向辅导员、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报告;定期汇总本班学生心理情况,形成心理月报。
四级网络,即宿舍心理信息员,职责主要是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异常心理鉴别技能,自觉营造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发现心理异常学生后,要积极关注和干预,开展适当的朋辈心理辅导,并及时向班级心理委员报告;对于心理问题特别严重学生,可直接联系校级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干预,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维度:网络层级沟通不畅,体系难以合力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是一个层级清晰、职责明确、互动积极、合作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四级网络整体运行的效果,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心理咨询工作为例,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自下而上逐层筛选心理异常学生,对于那些症状轻微的学生,通过心理辅导员辅导和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干预,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上报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咨询和心理辅导,期间各层级之间要进行及时沟通协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在四级网络的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上传不到位、下达不通畅,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情况,浪费了时间和人力,无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2.学校层面:咨询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是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拥有一支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咨询技巧、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但是与其职责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数量不足,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职工作者数量不足,能胜任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专业化水平不高,为缓解人手不足的状况,不少高校由非专业背景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难以胜任工作,甚至出现贻误心理干预时机,造成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等严重后果。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是因为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的问题。
3.院系层面:心理辅导员多为兼职,工作主动性不强
院系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的院系心理辅导员多是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学生活动、就业指导、党团发展等多项繁杂的日常工作和许多临时性分配的任务,这就导致兼职心理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兼职的身份使心理辅导员更多的是被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缺乏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力,疏于对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管理和指导,以致许多心理异常学生没有被及时发现和上报。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反映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员配备重视不够,加之后续的业务培训、专业能力提升等工作的滞后,以致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成效不明显。
4.班级层面:心理委员职责不清,作用效果不明显
班级心理委员处于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三级,其主要职责是整理、分析和汇总宿舍心理信息员收集的心理异常学生信息,为辅导员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心理预警前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进而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概率。不过,在实际工作中,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不清,定位模糊,只是按照要求组织些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而与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辅导员联系不紧密,作用不明显,甚至出现班级心理委员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的评价。
5.宿舍层面:心理信息员角色尴尬,信息反馈不及时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每个宿舍配备心理信息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环节。宿舍心理信息员依托宿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朋辈心理辅导,使助人自助成为可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宿舍心理信息员面临角色尴尬,一方面他们是心理教育工作者,承担着观察和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问题,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的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学生,在和同学的接触中,会被同学视为是隐私的干预者及行为的监视者,而疏远和孤立他们。这种角色尴尬,使宿舍心理信息员在工作出现犹豫、懈怠、回避。同时,宿舍心理信息员主要依靠自觉自愿开展工作,学校没有建立起选拔、管理、激励、培训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很容易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组织动员难等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其朋辈心理辅导和心理问题的早期预警作用。
三、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对策
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力支撑
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对于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成长成才具有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心理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基础,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教师方面,着重配备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具有心理医务工作背景的专业教师,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提供保障;兼职教师方面,主要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开展经常性的系统培训、集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格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日常的工作和与学生交流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实时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以稳定人员队伍为抓手,为心理健康教育夯实组织基础
院系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的关键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每个院系应该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挑选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素质高、能力强的老师,全面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保持心理辅导员的稳定性,避免经常轮换岗位,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等,提升其专业技能,为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夯实组织基础。
3.以规范运行机制为突破,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规范运行机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明确四级网络体系的各层级职责和角色,健全人员选拔、管理、考核、奖惩、淘汰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激发相关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对各层级之间协调配合机制做出明文规定,不断增进协调配合、交流合作,形成信息畅通、协调有序的良性互动关系。
4.以增强心理助人责任感为手段,为朋辈心理辅导奠定基础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实现助人自助的重要主体。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角色尴尬和心理冲突,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培训活动,通过团体辅导、互动游戏等方式,加深其对心理工作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朋辈心理辅导技巧,增强心理助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讲座等形式,厘清心理关爱与隐私干预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宿舍成员都能坦率地接受,避免出现回避、孤立等问题。此外,学校应拓展教育形式,扩大朋辈心理辅导载体,尤其是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社团活动成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周鸣.心理教育四级网络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112-114.
[2]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87.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中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家庭、社会和校园环境等诸多环境的影响与束缚,这些因素必然会对中职院校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如何深入开展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更适合当前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对于现阶段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部分中职学生存在以下心理异常现象
1. 强烈的白卑心理。
2. 言目寻求“保护”。
3. 人际关系紧张。有的中职学生由于初中阶段的表现一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于是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导致自身心理的焦虑。
4. 强烈的受挫感。中职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没人疼没人爱,于是选择以强悍的表象掩饰内心的虚弱和挫败,以期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5. 存在逆反心理。中职学校个别学生偏执、敌对,对以前的教育经历存有偏见,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存有严重的逆反心理。
6. 严重的厌学情绪。
7. “特殊”的攀比心理。
二、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
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和升学与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四大方面。
1.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许多中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可往往是鬼使神差,控制不了自己;也有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课下学习一会就厌烦,不愿再继续学下去;还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学习效率也不高,非常苦恼……
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首先,帮助中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某个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对其他人来说却不一定适合,我们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选择好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除了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外,还要培养五种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的习惯、计划学习的习惯、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
2. 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学校实施的主要形式来看,也可以看作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因此,它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是指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
①引导中职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集体生活。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及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技能、技巧等。帮助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认识人际关系状况,分析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和排斥力以及影响因素,使之善于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并及时调节自己的人际心理问题。人格健康的学生应该是有“人缘”的。在同学间保持友谊,表现出一种友好和善良的情怀,这是人格健康的标志之一。这就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到:
关心别人、悦纳别人、改变自己、加强交往、有自己的处世原则。
②塑造健康的“自我”。健康的“自我”,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指对自己本身有清楚的了解,进而能有悦纳自己的态度,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做无谓的抱怨。
3. 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大多初次远离父母,来到学校,手头有生活费了,有自己支配的自由资金,闲暇时间增多,业余生活开始丰富起来,如何安排自己的休闲、娱乐、消费、健美、日常生活和追求社会时尚,这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意义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慎重交友。交友不慎,受到不良伙伴的影响、唆使,是中职学生养成不良生活习惯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之一。对此,提醒中职学生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应该结交哪些朋友,不应该结交哪些朋友,一定要认真辨别、慎重选择。再次,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实践证明,凡文化素质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生活态度不严肃,以吃喝为乐,以哥们义气为重,以打架斗殴为荣的中职学生,都极易沾染不良的生活习气。
②帮助中职学生合理安排闲暇生活。首先,课间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哼哼歌,和好友闲聊几句。放学后打打球,参加体育锻炼。周末看看电影、上上网。闲暇生活的安排,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要考虑到个性的其他方面,如气质、性格、能力等。其次,多样化的闲暇生活方式,离不开对闲暇时间的科学利用。首先学会文理搭配,即学会儿文科知识,再学会儿理科知识。使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细胞轮流兴奋,从而提高效率。其次学会动静结合。
③对学生进行合理理财与消费教育。对于会理财的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懂得如何从花钱中去“挣钱”。这种“挣”即是节约,因为节约了不该花的钱,同样就等于挣了钱,节约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第一,要避免冲动购物;第二,不能因为花钱少不当回事;第三,购物善用时间差;第四,不购闲置物品;第五,养成记账的习惯。
④教育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避免网游成瘾。
第一,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网游。
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尤其是沉迷于不健康网站和网络游戏,危害相当大。它会使学生迷失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自我封闭,隔离于现实世界,影响学业,甚至放弃学业,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正常的认知和情感,心理定位失衡,导致人格出现偏离,发生可怕的后果。有的中职学生因网瘾,神情恍惚、人格扭曲、无心读书、途中辍学;有人因无钱上网,拦路抢劫、盗窃财物,违法犯罪;还有的连续白天黑夜泡在网吧,不思食寝,过度疲劳而猝死。
第二,帮助学生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预防和戒除网瘾,要能科学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和内容,这需要学生做到:一是控制上网时间。二是上网内容的限制。三是下网要准时。
第三,培养学生对其他良好活动的兴趣
中职学生精力充沛,为了使之摆脱迷恋网游的倾向,应培养他们其他的兴趣爱好,如唱歌、绘画、打球、下棋、游泳等,用良好的活动来吸引中职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分散对网游的过分注意,不再迷恋。
第四,寻求多方配合,认真治疗
对已经陷入迷恋状态而且较难矫正的中职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认真进行心理治疗,并配以药物辅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应进行良好的配合。
4. 升学与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①专业或职业倾向的自我认知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认识自己的性格。
②指导想继续深造的学生了解与升学学校和专业选择、就业选择等相关的其他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网络或者相关部门获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体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探索中要充分认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找到适合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用不同的方法以多种形式促进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努力将职校学生培养成为对时代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进入了大学之后,其实就像进入了―个小社会,社会中存在的这些竞争与压力及一些不良现象都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许多的矛盾,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理疾患。正是由于社会的压力与竞争力的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当自己的成绩和同学相差很远的时候,容易产生自卑感,经常想着转专业或是退回回家重考,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抑感。
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为1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在我们高校的发展与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而伟大的工程。只有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1、家庭原因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的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造成的,许多在大学期间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在入学之前就潜伏了。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的教育,给子女带来很多学业上的压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只注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孩子的真实心理想法,缺少沟通,造成学生在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我们分院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学生在入校时已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家长都不太注重,导致学生在入校时就出现严重现象,把宿舍的床板、水龙头都卸掉,人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正是由于家长的不关注及极少的沟通才导致这样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和所处家庭的正确评价,他们往往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总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在猜测别人说话的另一层含义,以致别人一句好话或者无心的话,一个随意的动作和眼神,在他们那里都会产生误解。
2、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感,大学生在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差距压力的同时又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由于长期的人机或人一机一人的交流,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沟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人产生孤独、多疑、严重防范心理。
3、自身原因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网络时代,存在一些心理不成熟、期望价值高、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识薄弱。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承受水平的不同,有人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人却丝毫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所以,作为我们班主任来说,我们常常需要关注的正是这种类型的学生,在他们之间容易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措施
1、提高教育成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一般的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专门的心理课程,只是单独的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原理与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性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道德行为为主,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单单靠独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行为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
2、加强管理,实行校、院、班、宿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有很多的学生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发现的不够及时,导致了许多的悲剧发生,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实行校、院、班、宿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处,在分院也设立心理团队,在班级有专门的心理委员,在宿舍也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这样的话也形成了逐级的服务,能够在及时的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到不同的部门得到解决。
3、心理教育团队的建设
心理教育团队的建设,对高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当然这个团队,不光包括心理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包括学生社团的建设,心理团队的建设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再去培养一些学生社团中的心理咨询师,这样可以更早更及时的接触到学生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小问题,可以从学生社团中及时的解决,大一点或是学生社团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到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来解决,这样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够更好地开展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对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教育制度上与重视度上海存在许多问题,在应试教育思想的灌输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被忽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缺还没建设还没得到完善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对知道学生行为思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处于特殊发展的时期,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重视,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特别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对学生的日行为分析其心理健康程度,从而进行教导。如今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观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无法灵活多变,课程相对形式化。
(二)心理教育教材亟待完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其内容设置上内容偏差较大,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本质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但是教材内容多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脱离了本质,也就无法达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学题材不能针对性的对学生性格、情操以及心理问题等方面做出明确判断,也就无法针对学生本质进行引导性教育,所以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题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课时对比方面看,理论课与活动课的对比不甚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学科,二者缺一不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大多学校在实践课课时分配问题上都会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以体育课为例子,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体育通常课时的分配极少。笔者认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该作为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设立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学生造成压力,导致其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原则
1.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任何学科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坚定学生为学习主题,教师对其进行辅助与引导式的教学才有利于教学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也是一样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对学生个性、情操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教育,对于宽泛的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课程尽量简化。
2.情景教育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法不止一次被广大同仁提出,情景教学法对提升学习效率效果显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有效的学习情景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不同的教学情景很是重要,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将其放置与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自己的心理因素,从而发现问题,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构件,也相对风戽了传统的心理课程,对于优化课程检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长期的教育与不断的引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现状,在课时分配上,加以调整,学生长期处于理论课的填鸭式教育中,难免心中会有负面情绪的产生,加之在课时比重上对于理论课方面的偏重,导致学生无法释放心中情绪,产生压抑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与活动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有显著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活动教学更能使他们放松身心,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课程,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认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生的切身体验尤为重要。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使用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心理因素摆在首要位置,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在理论课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课程,让学生身心放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健康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2.完善心理教材。上文中我们说到,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为宽泛的理论性知识,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往往还会导致学把其当做一门枯燥无用的学科,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一定要注意其实用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改变以往教材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泛论,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心理因素出发,围绕学生核心问题,进行教材的编制,尤其要注意学生情感与人才方面的心理因素,将其在教材中体现。
3.完善课程设计。实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实际课程的设计中,要不断规划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活动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总结: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同仁都在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取代。与此同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跟随课改的步伐。现如今,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科学系统、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摘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和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影响,提出了在新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需要把新媒体引进课堂,注重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打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注重大学生的真实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不断渗透,QQ、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甚至改变其思维和意识。而大学生群体正是新媒体使用的重要力量。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新媒体使用普及率和活跃的娱乐应用水平,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时间越来越长,受其影响也就越来越深。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提高,各大高校也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来开设。学生也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调节情绪和心态,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而传统的教育方式作用有限。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教师就应结合学生的主体需求,建构有效的教育机制和教学路径,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媒体和教学路径,提炼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借助新媒体,与学生建构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价值,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育目的。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思路。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存在偏差
虽然很多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为通识必修课,并建设了一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但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课时偏少,且采用考核的方式,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成为预防和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大学生需要的是如何更加完善自己,如何发展自己,能使自己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既包括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又包括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活动课程,还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环境课程。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的主体需求越来越凸显,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学科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以往忽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仅作为学科课程来开设的定位的偏差也日益明显。
(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形式单一;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基本是一两百人的大课堂,难以贯彻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低。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材常年不变,有的教师多年使用同样的教案,不与时俱进,致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较低。而教师只能通^座谈、课堂等交流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这种面对面的交谈,大学生无法完全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教育工作者也无法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内心,导致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了一切教育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进去,在设计好的框架下去机械地学习知识,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如此。但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除了传授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外,更多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让他们认同和接受相关心理健康知识,能自觉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惑,并建构更加深刻的心理健康知识,实现预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这就需要尊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引导师生间的对话,让学生自我探索,主动构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影响
(一)增强了大学生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大学生是新媒体最快速的了解者,是接受和传播新兴事物最主要的群体。随着新媒体载体的便捷,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断尝试和摸索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在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中,能快速搜索到所需要的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整理,将自己的见解及时在多媒体平台上。新媒体的这种无限制的多对多、平等互动的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新媒体背景下,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使学生更热爱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主动建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建构高效课堂。
(二)增强了心理教育课堂的趣味性
新媒体本身储存有大量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传播便捷,对心理健康教育者而言,也为他们开展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典型案例,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同时又能通过整理大学生时常关注的新媒体,把新鲜案例很好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使自己的课程更具有说服力。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带来了便利,使教育工作者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新颖、多样、活泼的表达方式,使信息传递更有趣,更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实现教育本身的新魅力。同时,新媒体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随时互联,这就使得教育者能够通过隐匿自己的身份,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了解大学生的诉求,掌握大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大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更需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媒体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产生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巨大数量的健康信息,同时也使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各种错误信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日趋模糊,使大学生中出现许多个体的多重人格,严重影响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建构主义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地对学生对话过程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多样化的同时,各类信息的泛滥,也导致部分同学无所适从。大学生性格各异,思想状况的层次参差不齐,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并围绕具体的、不同的工作目标设计教育内容,及时开展教育引导活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新媒体引进课堂,注重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打造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积极引导教师合理利用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成为必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建设成为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更离不_新媒体的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高效和平等互动的特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通过布置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后自己利用新媒体自主学习教学活动主题相关的知识,再选取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同学们都能认真听取知识的分享,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发挥了其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编排心理剧、拍摄短视频、角色扮演等来分享和展示自己获取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了自身体验,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加深了体验,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学习内容留存率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日臻成熟,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主动学习。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学习资料,再讲授给其他学生听,这样他们会听的更加认真,学生自己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增强,学习效果明显,切身体验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活动主题,让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才能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才得以形成。
(三)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注重学生的真实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在课后,也鼓励学生通过邮箱、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途径与教师沟通、咨询,在掌控学生心理动态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倾向。同时,通过隐匿身份,积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和诉求,掌握大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活动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切实符合学生的需要,这样他们会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自然会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另外,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在趣味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维护技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