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营管理意见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城局队近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区划调整一周年民意调查,旨在为西城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辖区内居民和驻区单位的需求和建议,为区委、区政府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服务辖区居民,了解居民民生愿望。此项民意调查的居民问卷内容涉及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区域规划调整后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的认可度,对区委、区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
服务驻区单位,掌握单位发展需求。驻区单位问卷内容涉及了区域规划调整后驻区单位对区委、区政府服务的认可度,业务开展和经营管理状况,对基础环境和文化氛围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随机抽取1000家单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登陆西城区统计信息网上的“统计调查专用报表统计系统”进行问卷填答。
服务西城政府,彰显公共服务职能。西城局队将在调查结束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整理和与相关统计调查数据的综合比对分析做出调查深度报告,从而掌握居民和驻区单位对区委、区政府政策措施的认可程度,明确为居民和驻区单位服务的方向。 (刘雪丽)
怀柔局队“四级走访”提高专项调查能力水平
近期,怀柔局队开展系列走访活动,实地摸索新时期专项调查的特点规律,研究解决入户调查的重点难点问题。
走访机关,听取意见建议。局队人员走访了部分党委政府和局级机关部门主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实地了解新时期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听取了他们对专项调查工作的意见建议。
走访社区,深谙社情民意。专项科工作人员走进居、村委会,与一线调查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围绕老百姓关心的社会问题、专项调查的方法步骤、调查抽样的原则条件、入户访问的技巧等开展讨论交流。
走访企业,扩大调查影响。有选择地走访部分企业,召开企业负责人、统计人员座谈会,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宣传专项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为2012年开展的各项企业调查营造氛围。
走访居民,夯实入户基础。专项科人员围绕“您喜欢什么样的调查员”广泛征询意见,进一步摸索了社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特点规律,对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入户调查“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的问题取得了直接经验。
(李志军)
昌平局队 “一二三”模式整合基础数据资源
近日,昌平局队采取“一二三”的工作模式,积极推进镇街数据衔接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基层统计服务能力。
一个中心:昌平局队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队)长任组长、主管局(队)长任副组长、各科所负责人为成员,专门召开镇街数据反馈工作研讨会,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范围,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一、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企业进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应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并赋予其相应的职权,将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
作为内部审计最为科学有效的模式是在董事会之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经营管理体系之下,设置审计部门。通过审计委员会接触董事会,发挥审计独立性,从而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并且相互制衡。
二、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作为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根据行业和企业经营特点,从战略高度出发,贴近经营管理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发挥内审工作的核心监督职能作用。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各项制度、计划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核查,有效的维护企业利益,保障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快审计转型,积极防范风险
在新形势下,企业以往的事后监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内审工作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积极防患风险,已将工作重心从单纯的事后监督逐步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移。通过对企业经济事项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揭示企业资产管理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风险和潜在风险,督促其有效的防范风险,维护资产安全。
四、开展管理效益审计,提高企业管理效能
为促进公司经营管理,降本增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内审人员应围绕公司中心任务,促进企业完善制度建设,监督检查经营管理者履职行为,针对公司经营实际,加强对强化内部控制,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经营管理行为的评价,激励守法合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和公司管理效能,确保公司经营目标圆满完成。
五、找准职能定位,发挥审计服务作用
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是抱着挑毛病,找漏洞,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审计过程中也缺乏与被审计单位良好的沟通,非常容易引起误解或被审计部门形成对立局面。如果审计人员能放下身段,以提供服务的心态,积极出谋划策,探讨改进措施,寓于监督于服务,充分发挥内审人员的参谋作用,对促进被审计部门正确理解和执行各项规章和制度,从而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关注“三重一大”事项,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由于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资产逐年提高,市场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企业内部重大事项决策显得至关重要。审计部门应该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调配好资源,集中精力,加强对“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加强对重点部位、重要事项、重点环节、重要人员以及与重大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督管理,特别是针对对外投资、借款和担保、股权和资产转让、工程建设、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开展专项审计。监督企业中有无违规决策、擅自决策、盲目决策或者存在可行性研究不到位,投资尽职调查不充分或借“集体决策”之名牟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
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审计内控效率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应该突破传统的,较为落后的管理方法,量化分析手段,克服主观性强、科学性不突出的弊端,提高信息识别、度量、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客观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公司内部应结合流程优化重组,搭建审计和风险管理平台,真正形成信息化内控闭环管理,提高审计内控效率,使信息系统能够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八、督促落实审计建议的整改
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揭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的管理,因此,审计建议落实的程度和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企业内部来说,针对各类审计意见和建议,应采取“回头看”的方式,督促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正确分析,合理运用意见建议。否则,前期审计工作开展的再好,后期不能积极落实,将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成效。
九、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力量结合
在公司制企业中,审计人员的配备上应考虑必要,高效的原则,对于一些事项复杂、周期性较长或专业性较强的领域,需要依靠外力来协助企业内部搞好审计工作,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同时应充分考虑外部力量的能力、水平、对本企业专业领域的熟悉程度和相关从业经验,寻找适合企业特点的外部合作伙伴。
借助外脑并不是说要放弃自身思考力,而是要内外结合,取长补短,加强对外部力量甄别监管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十、提高队伍能力素质,加快内审职业化队伍建设
不断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__镇__村有9个社、574户、2210人,现有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9名,致富能人党员10名,流动党员15名。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以“夯基础、树形象、建新村、上台阶”为主题,以“实施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为实践载体,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努力创新自选动作,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培训,强素质,着力培养党员创业致富能力
为确保党员能够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村党支部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学习培训载体,丰富学习培训内容,扩大学习培训范围,增强了对党员群众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一是全员集中强化培训。结合党员冬训,组织全村党员举办了党员致富能人经营培训班、党员适用技术培训班、党员务工技能培训班、农村政策法规培训班、企业从业党员技能培训班、党员致富能人“现身说法”班共18期,党员参训率达100 %。二是围绕产业分类培训。根据党员掌握的技能和从事的行业,分类别组织党员参加了瓦工、钢筋工、焊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外出务工党员的就业能力,满足了党员的不同需求。三是远程教育拓展培训。利用过程教育网络,采取视频点播、光盘播放等方式,组织党员学习了基层党建、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实用技术、科普知识、文化卫生等知识,共培训党员群众300人(次)。四是邀请专家辅导培训。邀请市、县专家学者,开展了“四送一训”(送光盘、送书籍、送化肥、送农药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县林业局、农业局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沙棘栽培技术、红提葡萄种植技术等讲座5期,培训党员群众200人(次)。五是基地实践促进培训。村上在集贸市场建立了商贸流通党员共富基地,在阿克塞劳务基地建立了党员创业基地,与创业基地签订了《务工党员培训责任书》,通过鼓励引导基地党员带头人利用基地的诚信经营和资金、技术实力为群众提供多元服务,产生了能人建基地、基地促产业、产业聚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裂变式发展效应,加快了党员群众增收致富步伐。六是观摩学习引导培训。组织全村党员群众70多人赴3个乡镇4个新农村、设施农业、高效养殖示范点进行了参观学习,使党员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增强了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富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听民意,严剖析,切实增强党员带头致富的能力
村党支部主动邀本文来源:文秘站 请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心贴心沟通交流,与群众共谋全村发展良策,明确发展方向。一是深入百家“听”民声。村两委班子成员主动深入致富能人、党员创业基地,开展“开门纳谏,问策于民”征求意见活动,听取对全村发展的意见建议;深入困难群众家庭,了解所想、所需和所盼,帮助解决生活困难,重树生活信心。开展“我为西关发展献一策”等专题讨论会4场(次),开展“__奔小康,党员创先锋”座谈讨论会5场(次),共征求到村上环境卫生、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等方面的意见建议23条,征求到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见建议48条,进一步找准了影响全村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谈心交心“聚”合力。在组织召开座谈会、走访问计的基础上,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围绕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深入分析查找问题根源,摸排出矛盾纠纷6起,处理5起;召开外出务工党员座谈会,共同交流能人党员的致富经验。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议事决策程序,让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村级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集思广益“定”思路。村党支部邀请致富能人党员、劳务经济能人、在外经商人员、专业合作社代表、村民代表,召开“共话__科学发展”、“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座谈会,共同分析全村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反哺家乡建功立业等。通过座谈讨论、能人献策、征求意见等,村上确定了劳务、草畜、商贸、洋芋、油料特色牌的五条增收路子;为35名党员设岗定责,3名党员引进致富项目,兴办了经济实体,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兴产业,抓帮带,不断完善党群共富机制
村上采取产业促动、项目拉动、协会引领、结对帮带等方式,强化扶持措施,加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壮大,助推全村发展,为党员带头致富创业提供了有效支撑。一是强化组织引领,培养党群共富体。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五项职能,整合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培育一个特色产业、示范一项实用技术、帮扶一个后进党员、提一条好建议、履行一个岗位职责”为内容的“五个一”主题党性实践活动。“金愿”养殖公司推行“基地+养殖户”和“支部+优势资源+能人+党员”的模式,发挥基地的技术、资金、品种优势,为党员群众免费提供服务,为他们引进肉牛新品种,传授养殖知识,提供销售渠道。在基地累计现场培训党员群众300人(次),带动18名党员群众发展 养殖业,培育10头以上养牛户4户,100只以上的养羊户10户,牛饲养量达到了300头,羊饲养量达到5600只,全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到了村上总收入的18%。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为9名党员设立了产业化经营示范岗、先锋创业示范岗和党群帮带致富岗等岗位,激发党员带头致富的内在动力;丰富“十星级”党员争创评选活动,组织党员相互交流经验,提出困难不足,查找问题根源,集体进行讨论解决,形成了“支部扶先富、先富帮后富、后富快致富、党群共同富”的良好局面。三是开展帮带活动,激发内在动力。在积极做好与县邮政局机关党支部和党员“联促帮带”的基础上,实行村上党员强弱结对帮扶机制,建立了机关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帮扶服务站,12名机关党员与12名试点村党员牵手联促,4名致富能人党员和产业化带头人与4名贫困党员强弱结对,开展手把手、心贴心的帮带、转化活动,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帮带,机关党员为老党员、困难党员提供致富信息4条,订阅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报刊杂志14份。能人党员带领被帮扶党员到自己的工地上打工,提供致富信息等,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带动、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同时采取争取资金、项目支持、能人捐助、党员募集等方式,筹集党员创业资金1.2万元,共帮助4名党员脱贫致富成为创业先锋,其中1名从事了餐饮服务业,1名从事了养殖业,2名从事种植业,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党员群众共同致富起到了带头模范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根据市委“聚焦富民·走千村访万户”大走访大排查活动总体要求和城控集团党委的统一部署,经公司党委研究决定,在全市、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以“访民情、释民惑、汇民智、解民忧、惠民生”为主题的大走访大排查活动,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目标任务
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对外要以提升服务质量,融洽供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供水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根本出发点;对内要以破解制约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为根本出发点,班子成员带头走进千家万户查民情、访民意,了解群众用户存在的用水困难以及对供水服务的需求;了解本单位职工所思所想所盼。职能部门切实排查和解决影响群众用水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切实为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努力实现服务工作新提高,转变作风有成效,企业发展上台阶的目标。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成立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严俊泉为组长的“大走访大排查”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次活动的组织开展,具体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活动内容
1、了解社情民意。一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等方式,认真听取社区、乡镇、用水大户对供水服务工作的需求和意见建议,重点走访困难户、上访户和乡镇居民等,全面掌握用水情况。二是重点走访生产一线职工、困难职工等,深入了解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在上面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公司今后定政策、作决策、抓工作提供依据。具体要做到“两个必走”、“三个记录”。“两个必走”:即困难用户、困难职工必走,有意见建议等问题的必走;“三个记录”:即记录走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记录走访对象提出的意见建议,记录走访对象反映的主要问题。
2、宣传政策法规。采取面对面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供水行业政策法规、业务办理流程、民生工程建设、便民服务措施等内容,让群众用户更加了解供水企业,增加对供水企业的信任度,为供水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量。
3、开展寻计问策。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对外服务、经营管理、改革发展、党的建设等问题,开展寻计问策活动,将征求到的好意见、好建议集中反馈到公司党委,让职工的智慧推动公司更好更快发展。
4、排查化解矛盾。一是深入排查在水质水压、工程建设、二次供水、管网改造、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中,影响群众用户和供水企业和谐稳定关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深入排查职工在生活生产、教育培训、福利制度、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及时梳理归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剖析原因,逐一明确牵头部门和负责人,逐项研究对策措施,集中力量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切实把问题消化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四、方法步骤
1、动员部署(7月初)。利用1周时间做好“大走访大排查”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办公室、党群工作处负责制定走访方案,提前落实好班子成员、职能部门重点走访对象的人员名单,系统安排有关工作,压实走访任务;党群工作处负责大走访大排查活动的宣传报道、图片拍摄;各职能部门要将活动内容和有关安排认真传达给每位职工。
2、走访调研(7月)。集中利用1个月时间,有序进行上门走访。走访过程中要带去“一张卡”、记好“一张表”、做好“一项调查”。“一张卡”即“便民服务卡”,包括职能部门及服务热线电话,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一张表”即“大走访大排查活动记录表”,如实记录走访对象基本情况、反映的主要问题、对供水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一项调查”即“供水服务工作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面对面调查群众用户对供水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3、梳理整改(8月)。将走访调研中收集到的问题和建议,按照难易程度、轻重缓急、近期和长远等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分门别类建立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台账。就群众用户、本单位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重点事项,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解决方案,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并采取网站公布、定期回访等方式,及时通报问题和建议办理情况,积极回应群众、职工期盼。活动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
4、总结评价(9月)。认真组织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总结活动,做到“三查三看”。即,一查台账资料,看走访调研是否按要求开展;二查问题解决情况,看为民办事是否落到实处;三查民意测评结果,看群众用户是否满意。通过“三查三看”及时总结经验,切实改进不足。
五、有关要求
1、领导带头,全员参与。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在活动中要带头走访调研、带头宣讲政策、带头撰写调研报告、带头解决问题、带头帮扶困难群众,以自身的良好作风抓好活动的各项工作。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媒体、网站等新闻媒介,及时宣传政策、法规和重要工作部署,推广大走访大排查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及好的经验和做法,让广大群众用户、一线干部职工切实感受到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3、强化督导,建立机制。建立和落实大走访大排查活动督查制度,公司党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强化对大走访大排查活动的指导和督查,对组织不得力、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等行为,实行责任倒查。建立走访常态化机制,切实把走访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变成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推进作风建设的良好局面。
附:1.江苏长江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分组表
基层审计机关少数人员,由于主客观原因,为了自身“方便、快捷”,往往仅注重审计查处的问题及审计决定的执行,而忽视了审计程序,如:审计通知书未提前送达,进点后未张贴审计公告,审计文书送达回执不按要求签收,被审计单位未出具审计承诺书,审计组未制定审计方案,审计结果未告知被审计单位等等。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给审计机关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和风险。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程序,近年来,临川区审计局以提高审计人员法律意识为抓手,多次聘请了上级审计机关法制科领导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并建立完善了多项制度,确保审计工作按程序实施。
突出表现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审计计划制定环节。根据法定职责、审计管辖及政府工作中心,各审计股在年初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局机关汇总研究后,上报区人民政府批准下发各单位,审计机关严格按批准后的审计计划执行。
二是审计方案制定环节。认真搞好审前调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每一项审计能在严肃财经法纪,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审计实施前期环节。要求审计通知书、审计公告一起按规定下达被审计单位,提前告知,便于被审计单位准备。
四是审计实施环节。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内容实施,对审计发现的一些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要求审深审透,同时按规定把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做完整,做到审计工作底稿的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并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复核。
五是审计报告环节。项目结束后,要求审计人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为党政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摘要:内部审计的职能在于监督企业活动的合法、真实、有效性;以及向管理层提供咨询服务。在新形势下企业需要随着经营管理的变化而改进内部审计,突破传统内部审计的局限,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中应有的作用,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愈显激烈,怎样在保证安全经营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盈利成为各企业经营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施工企业普遍实行公司、分公司、工程项目三级管理体制,三级都是执行者。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环节中的一个部分,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而且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工程建设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以便企业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完善管理制度,从而提升经济运营效率。
二、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未能充分发挥对企业风险的预判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将工作重心放在市场开拓、施工生产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重施工技术人才,轻经济管理人才的情况。特别是我国的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不满足建立企业预警机制的前提条件,比如不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监管薄弱,企业内部各部门,各人员的协调合作能力差,信息不能有效传递等,这些不足使得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机制的防范与化解功能不能发挥出来。内部审计不能迅速地捕捉信息,预测风险,判断事件的危险程度,以及采取对策,向管理层提出预警方案。
(2)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内部需要的是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审计判断水平外,还需要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熟悉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例如投标竞标,施工成本预算,资源配置,施组方案、合同结算等业务活动,而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系统化培养,这是许多企业难以达到的。同时,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受管理层意见的左右,影响了审计效果。
(3)内部审计制度存在局限性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致使内审人员权力受限,独立性较差,获取各项审计资源得不到保证,制约内审作用的发挥。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以事后追查为主,更多的是履行鉴证职能的事后审计;虽然在现今的项目管理体制下,建筑施工企业增加了项目前期审计和项目中期审计但多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内部审计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支持企业良性发展的作用。
(4)内部审计地位薄弱
现实状况下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忽略对企业内审的管理,内审机构和人员的配备不足,导致内审机制运转不良。内部审计的作用,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上,仅仅依靠管理者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经营管理企业,有关部门和管理层并不重视审计意见,没有根据审计建议进行整改,这使得审计防微杜渐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5)获取的审计资料不全面
管理层有意或无意中限制审计人员接触到工作所需的资料,以及各业务部门与内审机构联系渠道不畅,使得审计人员不能获得及时,准确,可靠的资料,最终给建筑施工企业的内审工作造成阻碍。而一些审计人员只注重会计报表、凭证等表面资料,自己不去深挖细查,没有深入管理和经营领域;而且,一旦审计人员接触到实质性的内容,有些单位也会以各种理由制造障碍。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应对之策
(1)拓宽内部审计作用领域,加强风险的预测和识别
随着企业经营的复杂化,内部审计不能只局限在审核财务资料履行监督职能这一个方面,审计目标定位应该转向为管理型审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加强与公司治理的结合,将监督融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中的偏差和失误,从而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诊断,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增值服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规范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的保证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的运作风险,管理层需要及时地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特别是与企业内部审计相关联的风险,并及时地应对这类风险。
(2)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公司管理层应配备足够优秀的审计人员来适应业务经营和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既要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懂企业管理,具备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施工企业内审机构应汇集财务会计、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物资等专门人才,并努力培养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除精通审计理论和内审准则外,还应熟悉财务会计、商务合约、施工管理知识,并了解信息技术、经济法律、企业管理知识,熟悉本行业特点和企业的运营流程。
(3)突破内部审计制度局限,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流程
制度上由过去的事后追查改为集事前、事中、事后于一体的审计方法,将审计监督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在企业里,内部审计人员已不是单一的监督者,而更应该是企业风险的防护者,发现风险并与相关人员一起解决,同时还要发掘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渠道,为管理层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议。在审计过程中保证内审部门的绝对独立性,在发现企业管理风险或违规、违法事件时,可以不受限制地及时向上级纪委、股东会或董事会反映。
在改进审计流程上,首先,应该加强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以提高审计水平与审计效率,保证审计的质量。其次,在执行审计时要注意方法分清主次,综合考虑施工项目材料采购的单价数量及耗用量,分项工程外包的单价、数量,合同签订结算,资金收支,非生产性费用开支等涉及的企业现金流向,成本预算问题的高风险领域。
(4)管理层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内部审计的保驾护航。公司管理层应纠正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偏差,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配置好开展工作所需的专业人员,从制度上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督促公司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悉心听取内审人员的意见建议,认真督促贯彻执行内审报告的整改内容。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领导层大多是工程技术专业出身,管理过程中偏向于施工生产,对作为治理结构的内部审计的理解不够全面,应改变这一观念上的误区,从企业全局角度考虑内审价值。
(5)获取全面的内部审计基础资料
内部审计机构敬业自律保密的前提下,突破获取资料的限制,应有权限获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信息,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资料。做好与公司各部门、施工项目部等的沟通联系,维持信息渠道畅通,确保内部审计基础资料能够完整、真实、准确性。内部审计人员还应通过深入第一线获取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具体生产经营情况,保持职业谨慎对获取的表面资料深挖细查。另外还需从制度层面保证内审人员获取必要的基础资料。
结语:内部审计的方式需要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更新,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在起步阶段,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功能的发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单位:四川路桥华东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郑敬枝.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29-02
一、现代民营企业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民营企业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竞争和发展的新阶段,组建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已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新选择。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管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持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运营效率效果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增强内部审计职能作用,是民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民营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经营状况的有效性、投入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企业内控制度的科学性等进行审计评价,有助于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评价公司经营业绩,有效监控日常管理行为,切实维护所有者权益。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现实意义
1.树立审计权威提升审计效能的需要。审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不仅直接关系到审计职能实现的效果和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的程度,而且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得到服务对象和高层领导的信任来维护自身信誉,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只有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才能适应形势需要,防范审计风险,强化审计效能,收获审计效益。
2.防范内控风险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将审计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内审环节,便利审计人员进行自我控制。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企业内部多个层次和部位,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及内部控制弱点,提出对应的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既支持战略层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或调整)的方案组织实施,最终起到防范企业风险、改善经营状况的目的。
3.开展有效沟通提供服务平台的需要。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决策后,希望得到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执行情况、执行效果和效率、经营风险等方面客观、真实、可靠的实时信息,以便于强化后续管理和政策措施调整抉择。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某些问题和建议通过适当的中间平台进行反馈。此时的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相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充当媒介,满足需求。
4.提升专业技能深化审计管理的需要。每一个审计项目,内部审计人员都应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开展工作,通过审计质量控制和监督,实施既定的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证据充分支持审计评价结论和审计意见建议。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累积知识,通过接受持续培训教育、定期问题研判、升级资格考评等形式来提升职业技能,推动审计管理水平上台阶。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问题
1.审计质量标准制度缺乏,难以全面实施审计质量内部控制。对于审计质量而言,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工作复核制度、审计质量考量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核心,但往往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或责任主体不明确,或没有追究制度,导致审计行为不规范,责任无法落实下去。
2.民企内审法规层级偏低,审计手段方法受到诸多限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虽然参照有关准则规定,建立了内部审计程序和操作办法,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民营企业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相关法规层次不高,操作上缺乏权威性。有效审计手段不足,譬如对函证等审计方式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相当部分还停留在传统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3.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较窄,不能满足与时俱进要求。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还停留在对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其目的是查错防弊,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督促受托责任人履行受托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上来,为控制内部审计质量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没有适时做出调整。
4.审计过程控制管理缺位,审计报告精确度备受质疑。由于缺乏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部分审计人员未按照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甚至出现“漏审”现象。现场审计信息反馈滞后,质量控制环节沟通不畅,不能及时准确把控现场审计。再者,不少审计项目系由1人完成,审计复核难以系统开展,多停留在问题定性和文句稽校上。
5.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内审工作需要。中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盛行,部分审计人员不懂审计业务,有些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其他部门,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手段掌握不多,难以胜任内审工作。掌握现代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偏少,应对复杂审计能力较弱。
(二)成因
1.审计职能定位影响内审质量提升。大多数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服务三大职能。内审工作的定位对内审质量的影响体现在:定位于传统的“财务监督型”,内审缺乏应有的广度;定位于“管理咨询型”,受内审资源制约,内审缺少应有的高度。
2.现有法规和管理环境制约内审质量水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环境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的内部机制,法规环境的变动将直接改变内审工作的根本依据和评价标准。内部审计管理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内审机构缺少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管理制度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3.审计技术方法择用改变审计证据力度。审计内容的广泛和复杂,要求内审人员在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时,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还要借助职业判断,才能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统计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审计证据效用。计算机审计和联网审计技术等的出现,有助提升审计证据的证明力。
4.审计人员素质结构指引内部审计评价。内审人员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其业务素质直接影响职业敏感度和判断能力。内审队伍专业结构配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工程(如产品、基建)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精通现代审计技术、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审计高级专门人才。
5.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管控审计报告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一种有计划的审计内部控制监督活动。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否得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和途径。通过对内部审计实施全过程、多方位的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形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并及时加以控制、减弱和消除。
三、提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探究
1.合理选择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考虑组织性质和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较高独立性。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其内部审计工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但企业需配备内部审计主管。实行股份公司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通过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和董事会进行监督审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核职能执行部门的内控制度遵守情况和目标责任落实情况。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体系。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适应审计环境、具有可操作性、覆盖审计环节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要有工作机制做基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齐人员;明确落实岗位责任;要有监督机制做保障,包括审计业务控制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要有程序机制做规范,考虑内部审计授权情况、人员素质结构、业务范围特点、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结合实际,做好审计全过程控制管理。
3.着力优化内部审计流程管理。一是做好审前准备工作。采集、整理、分析数据,突出重点、搜集关键线索;审计方案目标、范围、内容明确,可操作性强。二是规范现场作业程序。注意取证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规性;记录审计线索,形成审计思路;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问题明确、理由充分、手续完备;现场检查审计程序,核对取证数据,复核审计结论。三是把关审计报告质量。认真研究被审计部门意见,深入分析提炼审计结论;评价内容全面、依据充分;审计意见和建议要有针对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4.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通过以审代训、参加资格考试、鼓励自修自学等途径通晓会计、税务、统计、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提高审计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通过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更新内部审计专业知识,培养和树立其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参加专题研讨班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班,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鼓励内审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磋心得、深入思考和研讨问题。
5.探索应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全方位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等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充分满足审计工作中对数据采集、计算、汇总、查询、判断和分析等要求;通过网络读取所需数据,实现远程实时审计,构建审计信息集约化管理的网络平台,不断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适应审计对象发展的新需求,灵活选用审计抽样技术,量化和控制抽样风险;以风险分析与控制为切入点,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赵光华,马日波.内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2005,(4):16-17.
[2] 王侨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2008,(12):48-49.
一、实施对标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9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兖矿集团三大主业产品市场面对较大影响,煤炭市场走势处于震荡性波动期;煤化工产品在低价位波动,铝锭价格回升预期较长,市场形势未发生明显好转;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主要产品的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企业集团的管控能力和盈利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为推动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效,促进集团公司平稳较快发展,兖矿集团瞄准行业先进,转变观念,摆正位置,积极部署,认真开展全方位对标管理工作。
二、对标管理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持续
各专业公司、直属机构及所属单位均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实际开展对标管理工作,编制符合自身行业、生产产品的对标管理实施方案。同时,根据对标管理不同工作阶段的不同要求,及时调整标杆企业,不断修订提升对标指标,持续深入地开展对标管理工作。
(二)注重实效
开展对标管理工作要实事求是,各项对标管理措施和对标管理工作符合本单位实际,不拘形式,不走过场,切实提高本单位对标管理工作水平。
(三)分类对标
各专业公司及所属单位按照所处煤炭、煤化工、煤电铝、机械制修、物业管理等行业,分别对照行业先进水平开展对标工作。同时,按照安全管理、节能环保、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建设、名牌战略、技术研发等8个方面,分类确定对标指标。
(四)逐级负责
集团公司负责对标管理工作的统一组织和监督指导,负责制定集团公司层面的对标指标体系;专业公司负责制定本专业公司对标实施方案,制定本专业公司层面的对标指标体系;各矿处制定本单位对标管理具体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对标指标体系。
(五)全员参与
对标指标确定后,横向分解至采购、销售、生产、机电、基建、计划、财务、环保等职能部门,纵向分解至每一个责任主体、每一名员工,确保各级组织和干部职工全面参与。
三、具体实施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确定规章制度,构建对标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兖矿集团制定下达了《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开展对标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开展对标管理工作,促使兖矿集团各产业管理流程进一步优化,促使兖矿集团安全管理、节能环保、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建设、名牌战略、技术研发等方面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单耗水平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及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为全面做好对标管理工作,加强对标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兖矿集团成立了对标管理工作督导考核领导小组,由董事局主席、总经理任组长,各分管公司领导任副组长,集团公司总部机关各职能部室全面参与。督导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标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考核。
(二)合理编制对标管理工作方案,科学设置对标指标,逐级落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
1.构建对标体系。按照全面对标的原则,分成安全管理、节能环保、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建设、名牌战略、技术研发等业务板块,指导构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对标管理业务体系和对标管理指标体系,横向做好与集团公司、专业公司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纵向做好对下属责任主体的指导监督。
2.选择标杆企业。根据行业选择标杆企业,确定符合本专业公司实际的对标管理业务体系和对标管理指标体系内容。在国内、行业内选择经济效益、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生产工艺、技术参数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作为标杆企业。暂时无法确定标杆企业的,可以选择集团公司内部先进单位或参照本单位前3年先进水平,开展对标工作。
3.明确对标内容。从安全管理、节能环保、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建设、名牌战略、技术研发等方面,结合本单位实际和集团公司、专业公司下达给本单位的年度经营指标和专项工作任务,确定对标内容,制定对标指标目标值。
4.逐级落实工作职责。指导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协调内部力量,形成集约合力。逐级建立对标管理领导机构,完善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在对标管理中的工作职责,按照前述的8项业务内容,由相关职能部门科学制定对标指标和对标管理实施细则,做到对标管理各业务板块平衡发展、合力推进。充分发挥专业公司作用,调动专业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细化专业公司领导班子内部职责分工,确保专业公司领导班子职责分工到位、组织领导得力。
(三)完善对标管理考评制度,强化政策引导力度
引导各单位认识到对标管理不仅只是工作手段,其目的还在于通过对标促使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升。为保证对标管理工作强势推进,明确集团公司负责对各专业公司和直属机构对标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各专业公司负责对所属基层单位对标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指导各专业公司建立对标管理考核制度,细化考核目标,与单位领导班子绩效挂钩,实施对标管理风险抵押考核办法,对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实行逐级风险抵押,充分调动单位主要领导、中层干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做到奖惩分明。
(四)及时督导检查,促进集团公司对标管理整体工作水平提升
集团公司对标管理工作办公室对全集团公司对标管理工作实施过程督导,采取单位自查上报和专项检查评定的方式进行考核。定期将对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对成绩突出、对标指标完成较好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分季度召开对标管理工作座谈会,及时剖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各专业公司汇报了对标工作开展情况,典型单位做了典型发言,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业务分工对当前对标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将各单位、各部门在对标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好思路和好做法进行总结推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