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科建设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学科建设 绩效评价 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42-01
作为一种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大学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 学科建设项目关键信息概述
制定经费使用计划,审核经费支出项目是项目实施主要的主要内容,国有资产处组织实施项目招标,审计处负责监督,计划财务处负责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核算、结算。
评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被经济有效地使用是绩效评价的目的。一方面促进学校对财政项目资金能更有效地使用,另一方面也为后续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的预算安排提供合理依据。
绩效评价主要实施过程是,专门设立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小组,根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关于开展预算项目绩效自评》《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等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特点,初步拟订绩效评价具体指标和实施方案。
2 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中的经验教训和建议
(1)特别重视项目的事先计划和预算编制工作,需谨慎对待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细致,严格审批支出,这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
(2)将学科建设经费用在刀刃上,力求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学科建设与一般的硬件建设不同,其区别在于学科建设需要学科带头人以及长期和持续的投入才能生效,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学科建设的成效,有着很多种方式,有些成效在短期内难以呈现。所以,对于学科建设的绩效考核,应当关注长远的影响。
(4)建议加大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在进行考核时应设置学科建设的中长期指标,对学科建设一个周期的评价进行更多的关注。
3 学科建设评价和绩效分析涉及的内容
(1)项目主要内容和涉及范围,主要用途包括责任教授津贴、实验室改造与设备维护、仪器设备购置、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
(2)建设项目实施内容
具体内容见表1。
(3)绩效评价目的
项目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来对光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能否被经济、有效率地使用进行评价。综合性考核与评价该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并及时总结,积累经验。
(4)证据收集方法及来源
主要通过案卷资料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座谈会、访谈等方式来收集证据。相关性、效率、效果以及可持续性是项目绩效分析的四项评价准则。针对评价准则所对应的关键评价问题、评价指标、评价证据、证据来源、评价等级等。
4 学科建设评价和绩效分析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就管理来说,我们必须遵循一种原理,了解一种方法,同时还必须尊重一种科学,否则,就只会是折腾!我们在选择方法、提升技巧的同时,对一些基本的绩效管理原则一定不能忽略,否则,就很难将绩效的效果体现出来,更有可能还没有开始就结束。通过对多家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分析,总结出如下四条必须遵守的绩效铁律,希望能给从事绩效管理的人们提供些许的帮助。
4.1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是很多管理者都在喊的口号,这是因为整个社会中公平公正的东西太少了,因而大家都在追求一种公平。事实上,公开就是把考核数据公开,公开考核的业绩结果,一切都在阳光下操作;公平就是采用“自评、考评和总评”的三级考评模式,先让考核对象对自己考评,然后再由直接主管考评,最后再由公司复评,这样,基本上大家就能感受到一种公平。公正就是在绩效结果的运用上,一定要严格按照绩效成绩参照绩效制度进行绩效奖罚,绝对不能徇私,还要允许考核对象进行绩效申诉,适当安排绩效面谈,由此才能体现公正。在这个原则中,公开是公平和公正的前提。
4.2 对事不对人原则
在绩效管理中,这条原则非常重要,否则管理者就会惹火烧身。
4.3 目标原则
为了达到某一种目标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在绩效之前,要将目标设定好。一旦绩效管理脱离目标,那么就会无效。
4.4 层级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是实施层级管理,一层对一层负责,一级对一级实施管理,因此,必须实施层级考核。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绩效管理中,应本着绩效评价的原则,明确绩效管理和评价的实施步骤和采用的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将绩效管理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张红凤.公共政策导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211工程”;学科建设;验收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43-03
一、背景介绍
“211工程”是国家正式立项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项目、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其中“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1。2008年开始建设的“211工程”三期学科建设项目已于2011年12月结束。验收工作在2012年2月到8月已完成,其中校内验收工作于2012年2月至3月完成。为检验学科建设项目的管理效果,根据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管理要点制定了十项指标,这十项指标能够对每一个学科建设子项目进行建设效果的评价。采集以问卷方式进行,发放对象为参加校内验收的所有专家组成员,发放问卷211份,收回209份。
二、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分析
1.项目实施效果的基本指标体。基于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管理要点,以及在Z大学的管理实施情况,设计了一套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主要由管理职能部门为主经过研究讨论制定,十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科研支撑条件建设、经费使用情况、标志性成果、项目建设总体评价2。为了能直观地进行评价,本次评价权重采用权重均等的方法,统计、评价“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这十个指标方面的建设情况。同时,具体评价参考内容所列的指标在校内验收总结报告内容中都能找出具体内容,专家根据总结报告、验收会议PPT等材料做出判断。
2.专家评议表设计。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打分材料来自于校内验收阶段,由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专家组成的验收会议,对各项目进行评价,评价表格式见表1。
三、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1.数据采集及统计。本次实证分析数据采集于Z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校内验收会议,参加验收会议的专家每人1份,发放211份,共收回209份评议表。评议内容有上述十项指标,评分按A、B、C、D进行选择评价,评价指标选择答案的依据是验收会议上“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总结报告和现场项目负责人提供的作报告的PPT内容,且评议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
(1)按评价指标统计数据,对Z大学26个项目共209张专家评议表按十项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得出汇总结果,根据A、B、C、D得票数计算所占百分比,学科建设中的A%表示在评价(其他九个指标相同)这一指标中所有得票数中A所占百分比,B%、C%含义相同,具体统计数据及计算见表2。
(2)绘制图表,对26个项目的评价表进行综合分析,按十项评价指标统计得分情况,以总数209票作为分母,各指标中A、B、C的比例见下图1至图10。
2.按评价指标分析。由表2和图1到图10中可以看出,项目总体综合评价中,A、B所占百分比都高于90%,说明Z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评价,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比较成功和有成效的,且客观公正地反映了“211工程”三期验收评价与学科建设实际水平,说明验收评价结果与学科建设实际水平成正相关。同时由于有两个指标C的比例都大于5%,说明Z大学在这两个指标即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经费使用情况两方面有所欠缺,原因分析①经费使用情况评价指标得分不佳,C所占百分比高达7.66%,十项评价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一;而A所占百分比却只占60.77%,十项评价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三。说明Z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经费使用情况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原因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晚,以至节余资金过多;其次是设备采购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付款是分步进行的,到2011年底项目结束还有设备不到位的,还有一些设备到位后由于时间不长,效益不是很明显。②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评价指标得分也不佳,A所占百分比仅55.02%,十项评价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一;而C所占百分比却占6.70%,十项评价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二。说明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要提高更多的民主决策机会。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探索更佳的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这也是下一步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和给出决策的方向。
四、结论
本文结合本次Z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验收评价,主要是针对项目建设任务及建设目标所设计的指标以及项目管理所设计的管理要点进行设计和评价,从而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从立项到结束的一个总体评价,能从中看出项目建设效果是否达到了当初所预期的目标,来判断项目建设是否成功,项目管理是否有效。统计分析得出项目评价得分与项目实际水平和建设质量成正相关,且指标得分情况显示Z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管理是比较成功和富有成效的,建设效果能够真实反映各项目的建设水平。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经费使用情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这与实际建设情况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是相符合的。对未来类似学科建设项目的评价,建议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民主制定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并在实践中保质保量地得到执行。对经费使用,存在不合理的使用,可能有一部分是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造成的,如何使用经费建设相关学科基础更需要全体学科方向人员的共同制定,以及国家经费到位问题、经费使用限制(比如国库)等也会影响经费使用情况的效果。通过Z大学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认为Z大学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待改的地方。发现经费使用情况不佳,滞后现象严重,一般都是设备采购程序繁琐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加快设备采购程序不但是设备采购部门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财务部门及相关上级部门要引起反思的问题;发现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尽量做到民主决策与监督,使项目负责人发挥公平、民主的力量对整个学科进行建设。由于学科建设项目的特殊性,本文采用了定性的A、B、C、D打分制进行评价。如何进一步探讨定量评价、权重分配等评价方法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科建设;内涵;问题;规划;组织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28-04
Study on the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in sport colleges
GAO Ya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 China)
Abstract:Sport universities nowadays should have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of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which based on the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The essay uses the summary from practice, social interviews, and inductive conclusions to dwell on the detonative meaning of the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in sport colleg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lanning of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hope that we can have deeper study with our colleagues into the issues of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in sport colleges, focus in the symbolic project of the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port colleges.
Key words: disciplinal construction;detonative meaning;issues;planning; to carry out,;countermeasures
当今体育院校必须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而三大功能的基础则是学科建设。学科是体育院校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平台,学科建设是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体育院校都将学科建设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问题在于一些院校在具体实施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内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科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把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的三大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1当前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院校都将学科建设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问题在于一些体育院校在具体实施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学科建设上的急功近利违背了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将严重制约和扭曲学科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后患无穷。
在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对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内涵理解不够准确或深入,在学科建设中有急功近利倾向,表现为目标上急于求成,方法上偏重外延拓展,手段上偏重物质投入。具体说有八重八轻,即从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上看,重追赶,轻前瞻,轻规划;从学科建设出发点上看,重攀比,轻可能;从学科建设目标上看,重规模,轻结构;从学科建设目的上看,重名分,轻应用;从学科建设手段上看,重外在投入,轻内涵发展;从学科建设的重点上,重物质,轻人文;从学科建设方式上看,重增量,轻存量;从学科队伍建设上看,重引进,轻培养。而且是这种倾向在院校、学科点和学者三个层次上都有体现。体育院校主要求学科之全,即学科点数量和门类的增加,相对忽视学科结构与特色;学科点求高,即求学科点上办学层次的提高和办学层次的完整,相对忽视特色与学术方向的凝聚;学者求快,即求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相对忽视科研成果质量和原创性学术贡献。
我国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现实背景和制度背景的,我们的学科发展总体上是赶超型发展,学科发展又处在转型阶段,大学等级制度往往与学科规模和结构挂钩,大学评估指标也偏重学科规模,大学资源配置机制也主要以学科数量为基本标准等等。
学科建设上的急功近利对于学科建设、院校的发展乃至整个体育科学发展事业都有严重的危害。它会导致我国体育院校学科的宏观布局出现低水平重复,导致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供给与需求的低位“均衡陷阱”,这种低位均衡一方面不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学科结构,制约学科优势与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掩盖各个学科点水平与质量上的缺陷,制约我国体育院校整体学科水平提高。如我国部分体育院校本科新专业设置情况表所示,近几年我国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的专业设置出现了布局失控,在较低水平上不断地进行重复建设(表1)。
表1我国部分体育院校本科新专业设置情况
因此,在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重大误区和对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有的已经开始意识到或正在纠正,有的还在影响我们的实践。
一是认为学科门类齐全就是学科布局合理。较多的院校在学科布局上贪多求全,盲目追求学科设置的多门类、齐全性,争办体育大学,抬高办学层次。从传统模式多年运行的结果来看,各体育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由“小而全”变为“大而全”,盲目追求全面优势,扩展弱势学科,致使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缺乏特色,“千人一面”。
二是认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等于学科发展水平。在学科建设中走捷径,搞短平快,只重视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不重视或轻视自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术梯队的形成、学科基础设施的改善、学科氛围的营造和学科环境的构建,因而一个院校的学科整体水平仍然上不去。
三是认为科学研究水平等于学科发展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学科的发展是通过知识创新、知识发现的,科学研究是知识创新、知识发现的主要手段。因此,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就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水平,因而缺乏对学科发展水平的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
四是认为有钱就能搞好学科建设。
2体育院校学科建设规划
2.1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按照国家有关制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各体育院校的办学实际,研究生、本科生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而定。
学科建设的目标要依据体育院校的整体定位来确定,定位是有层次的,不同的院校定位,有不同的学科建设目标,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定位决定着学科建设的目标。因此院校定位在学科建设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须根据社会评价与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给予恰当的定位。
2.2学科建设的体系结构
1) 主干学科――这是学科总体框架的支柱,一般由反映和表征体育院校学科水平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组成。主干学科要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成长。是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学科群,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基地。2) 基础学科――由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等学科组成。这些学科既有其自身的学科特色,又对主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学科总体框架的基石。3) 相关学科――是由主干学科延伸出的一些学科,及其它有关的如一些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体育经济管理类学科。这些学科有自身的特色,也有一定的基础,是支持主干学科发展、提高综合实力不可缺少的部分,应适度加快发展。4) 生长学科――这类学科是指已萌发出的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它们虽然基础较差,甚至还构不成学科,但对体育院校的学科结构调整有着重要影响。
上述学科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学科体系结构框架的基本板块和支柱。每个体育院校的学科体系的内容尽管可以不同,但其构架应大致相同。
2.3学术梯队建设
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而学术梯队建设的核心是选聘学科带头人。要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一支素质良好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要赋予学科带头人相应的职权,明确学术带头人的职责。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2.4搞好体育院校学科调研是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础
一个好的学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于学科调研的基础上,实践中学科调研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要进行学术论证。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3~5个);本学科的学术队伍与发展趋势;本学科各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与在研项目;本学科的支撑条件与自我发展潜力;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与特色;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对本学科的支撑与合作情况。
在学科调研的基础上,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根据体育院校自己的特点和性质理顺各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不同学科制定具体的整改和发展措施,提出进行学科调整,合并或撤消的方案,确定体育院校的主干学科、基础学科、优势学科、传统学科、新兴学科等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2.5体育院系学科建设规划实证
2.5.1成都体育学院学科建设规划主要内容
2003-2005年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特别强调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总体目标为围绕把学院建成国内一流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目标和学院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将把学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倾力打造优势和特色学科,更加注重学科的内涵结构,并本着“以体为本,医体结合,文理渗透、多科发展,整体优化”的学科发展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学研究,提高管理水平,使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体现在继续做好申请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应博士学位授予点工作,完善学位授权层次体系;在抓好现有硕士授权点建设的基础上,争取获得新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注重打造精品学科,力争在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上取得突破;强化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促进学科发展。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实施“136”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以科学研究为载体,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学科建设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2005年成都体院申请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虽然最终未成功,但在四川省以全票通过进入国家评审,为再次申请博士单位奠定了良好基础。新闻学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2.5.2武汉体育学院学科建设规划特点与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武汉体育学院在认真思考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两个问题,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科研发展规划、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两翼、管理服务作保障”的整体发展布局,确立了“两大步三小步”(21世纪头15年、30年的两大步发展,2002至2020年分3年、6年、9年的三小步推进)战略布局规划,提出了“五项战略、四个工程”(人才强校、学科带动、质量品牌、科研攻坚、高水平竞技5项战略和新校区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服务、文化形象4个工程),对学院全局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举措逐步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发展速度超常规。
2.5.3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管理系学科建设规划与实施特色
体育管理系按学院“十五”规划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实现“体育产业经营特色明显,主要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一定学科优势”的目标,制定了系2003-2005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和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规划主要包括由学生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目标、师资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目标、科研工作目标组成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主要工作与措施等。其中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是按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做高做强为目标,实现学科与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的。体育管理系紧紧依靠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博士授权点和上海市重点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上海建设亚洲体育产业中心的资源优势,根据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二个本科专业特点及办学特色,确定学科建设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全面落实系学科规划与建设工作,并确定了由博士导师胡爱本教授担任顾问,体育赛事管理与推广方向、体育休闲与健身经营管理方向、体育经纪与体育管理彩票经营管理方向分别由李南筑、钟天朗、刘炜与潘肖珏为牵头人的目标责任制。通过学科建设力争获得体育学下的“体育赛事运作”、“教育经济学管理”两个硕士点,新办一个专业,建成两个研究中心,本科重点办好市场营销专业,争取达到听天国内领先水平。
3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
3.1健全学科建设领导管理体制
必须健全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领导管理体制,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实践证明需要建立院校、系两级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院校、系的学科建设工作。
3.2强化竞争意识,建立激励机制
学科建设应当采用滚动发展的模式,建立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对学科建设执行人和带头人亦应根据学科评估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与处罚。
3.3强化过程管理,实施立项建设
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建设。在资金、设备投入、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配套政策方面,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级管理,重在建设的原则,采取分期分批滚动实施的方法。学科建设要强化过程管理,定期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
3.4积极走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道路
大力推进教学、训练、科研的横向联合,改变封闭、自我循环的学科建设模式,是当前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4加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
4.1充分认识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防止急功近利
加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必须明确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内涵,明确学科建设不同于学科发展,明确学科建设主要是对学科的知识生产体系和组织体系的建设,明确学科建设实际上是指对本院校相关学科点和全院校学科体系的规划与建设。
4.2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推进一流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创建一流学科作为推进体育院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学科整合,构建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发展平台,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形成学科发展的综合优势,提高学科综合竞争力;树立科学人才观,强化学科发展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
4.3实施学科高原发展战略,注重学科建设目标的层次性和协同性
构建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是增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体育院校应大力实施“造峰填谷”的学科高原发展战略,在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时,还要为后起学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学科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提升体育院校的学科整体水平,使优势学科获得更多学科的有力支撑。
4.4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避免三种倾向,充分发挥院校、系两级学术组织的作用
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避免三种不良倾向:学科建设管理的行政化、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学科评估的急于求成。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系级学术组织的积极性,科学论证设置学科专业,学科评估需要保持连续性。
4.5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和处理好四个关系
4.5.1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遵循五项原则
1) 学科建设要着眼于知识经济与全球性体育竞争的目标。2) 学科建设要考虑我国四化建设的实际需要。3) 学科建设应立足于各院校的学科基础,体现自身的特色,不要求全求新搞小而全。4) 学科建设要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要与体育院校的深化改革相衔接。5) 学科建设要与体育院校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相结合。
4.5.2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中应该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1) 正确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性、技术性学科的关系。2) 注意各学科间的交叉、协同和互补共进。3) 正确处理好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的关系,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4) 正确处理教学训练与科研的关系,坚持教学训练与科研并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原则。
4.6体育院校要加大管理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的作用
要实现高水平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目标,应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要大力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探索重心下移、分权管理的管理机制,真正落实学科建设的重心在系的思路。重心下移并没有减轻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相反使院校在如何找到突破一些难点的解决思路和机制;如何依法治校、宏观协调评价等方面面临着考验。
4.7加强体育院校学科点建设的策略
1) 要对每个学科点进行准确定位。学科点建设要遵循学术研究的规范和逻辑,建立各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学术组织,使学科点在课题评审、成果评奖、成立学科组织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和平等机会。2) 要注重凝炼学科点的研究方向。要根据每个学科点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瞄准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在学科建设的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出具有学科特色、反映学科发展需要、代表学科发展趋势的学术研究方向。3) 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强重点课题攻关。要围绕每个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和课题,盘点和整合现有的学科点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力量,加强各学科点的横向联系,实行共同攻关、形成合力,力争出一批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代表本学科学术研究水平的标志性成果。4) 要提高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塑造一大批满足体育院校发展需要和其他社会经济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5) 要加强每个学科学术梯队建设。6) 要加强学科间的“联姻”,开展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 高扬.体育院校学科建设问题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0,15(2):22-25.
[2] 高扬.对体育院校科研所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D].2000年8月成都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
[3] 成都体育学院2003-2005年学科建设规划,2003.1.
[4] 高扬.体育软科学问题探讨[J].体育文史,2000,23(6):37-38.
[5] 四川省学科建设研讨会交流资料,2002年4月成都体育学院.
[6] 四川省级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规划,1999.10.
[7] 成都体院经济管理系.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全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交流材料[J].上海体育学院,2006.4.
[8] 全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暨学位授权点建设研讨会交流资料[J].上海体育学院,2000.7.第30卷
投稿日期:2005-07-18
基金项目:成都体育学院社科基地重点资助课题。
学科优势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难以企及部属高校已有的存量和增量,获得学科资源的优势与综合性大学比也并不突出[2]。因此,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任务重、精神压力大,在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在目标上急于求成;加之地方医学院校资源有限,对教研设备物资投入不足,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容易出现你争我夺,无法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人才梯队的形成与培养是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的关键。学科带头人是高层次医学科技人才,是学科建设团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不少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选拔学科带头人求全求高或者急于求成,给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压上繁重的行政和教学科研工作担子;在选拔出学科带头人以后,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不仅不利于基础学科建设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阻滞作用。
2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对策
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并不突出,以建设学科特色为发展途径能很好地解决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存量不足问题。地方医学院校应在现有基础学科的细节上下功夫,抓住重点,培养出与其他医学院校同类学科的特异之处,将其作为本院校该学科的特色发展;与此同时,地方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建设重点学科建设,这是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出路,统筹全局,集中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再利用特色学科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支持各基础学科积极申请、参与国内外其他组织的科研项目,以推进学科与国内外优势学科共建协作平台。
任何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地方医学院校应理顺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关系,协调好学科群与学科点及学科方向的统一关系,鼓励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加强科研联系,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科间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推动科研工作。同时注重分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项目,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综合科研水平。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科带头人不仅肩负搞好科研的重任,还应吸引本学科不同领域的高层次的专业化学术带头人到自己的学科团队,加快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术骨干,保证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很好地避免了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学科团队建设中,地方医学院校应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应根据人才成长的不用时期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人才成长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键词:民族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校为本。高校大计,学科为本。在高校建设中,学科分为一般学科和重点学科。抓好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生存力和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西部民族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研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本文在查新重点学科相关论文的研究基础上, 对90年代以来有关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概述,发现大多数文章是以重点学科与图书馆的关系为出发点进行研究,而对于重点学科本身的研究偏少,对西部民族院校重点学科的研究更少。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探析,以期为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抛砖引玉。
一、重点学科建设的内涵
所谓重点学科建设,是依据我国的国情而产生的一项战略方针,即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若干自身基础较好、又为社会经济与发展所急需的学科,通过对这些学科的重点资助,促使这些学科迅速发展起来,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使这些学科成为高等学校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以点带面,带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抓好重点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地位和确保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重点学科在西部民族院校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据对国外著名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多科性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些大学的人才质量、学术水平和社会声誉,主要得益于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这就是重点学科的由来。
同志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同志的讲话精辟地指出了高等学校在科教兴国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而重点学科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西部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管理能力和办学效益等水平。
二、重点学科研究层面及不足
从已有研究层面上看,搜索论文中涉及区域上论文主要是研究广东、上海、湖北、福建、北京、陕西、浙江、广西几个省市。从论文模式的共性来看,着重是介绍各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显著成效,指出了当前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并就学科评审对重点学科建设的经验和存在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殊性上可看出浙江、广西、北京是以高校的学者从具体高校的某一个重点学科为例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论文的作者层面来看,对于区域研究主要是各省厅级管理层的具体工作人员,他们的视野更宽,更具体。如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高教厅科研处。
另外,从行业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煤炭、农业、石油、医学、民办高校、电力。其共性:一是煤炭高校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二是文献资源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三是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其殊性:一是煤炭高校是煤炭行业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基地,加强煤炭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提高我国煤炭科技发展水平,是煤炭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对农业院校来讲,重点学科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能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需要的学科结构,瞄准和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促进农业与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和经济管理学相结合,农业与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相结合,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农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石油高校要以雄厚的办学实力和科研优势进入二十一世纪,要成为石油天然气工业中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方面的主力军。
从以上重点学科研究层面的总结,可明显地看出,涉及西部民族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还很薄弱。
三、西部民族院校重点学科分布现状及其指导思想
西部民族院校包括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在这8所民族院校中,根据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统计了由1988年审批、2002年审批、2007年审批的教育部重点学科,这8所民族院校是0项。在跟踪8所民族院校的网页可搜索出的重点学科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点学科有中国少数民族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数学。西北民族大学在2001年国家民委为藏文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拨发200万元建设经费。西北民族大学省级重点学科:4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学,格萨尔学,宗教学。部级重点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3个: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民族理论与政策。西北民族大学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综合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湖北民族学院的省级重点学科有基础数学、中医基础理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文艺学、民族学。院级重点学科有应用化学。
从以上的搜索可看出,西部民族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之处。一是数量少;国家级的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几乎为零。二是档次低。从网上搜索的重点学科多是自治区和省级的级别。三是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比如某学院决定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六个学科直接认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对每个学科的建设经费从每个学科点的20万元奖励经费中划拨。而名校的重点学科投入经费仅在十一五期间就是几亿元以上。
西部民族院校重点学科建设要以“四重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也即重点学科建设必须同重点人才培养、重点项目研究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李志建先生认为,重点学科建设中高校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可以带动高校的各项建设工作。二是高校各项建设工作中的重点。三是可以带动一般学科建设,使全校学科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可见,重点学科建设整个西部民族院校建设中具有示范性、“火车头”、凝聚力的作用。
四、西部民族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策略
西部民族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相关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内容。国家教委《关于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中指出:“重点学科应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要逐步做到能够自主地、持续地培养和国际水平相应的博士、硕士、学士;能够接受国内外学术骨干人员进行深造,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够解决四化建设中重要科学技术问题、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能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促进学科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可见,这就明确了重点学科代表了西部民族院校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以下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能力和图书馆建设这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1.西部民族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放在对学术带头人的选择和学术梯队的培养。在西部民族院校对学术带头人的选择和学术梯队的培养上要有长期观念,要注重培养年青的有创造力的学术带头人和能级结构合理的梯队,要成果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不拘一格地选拔中青年人才,使学科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运行机制中充分关注学术带头人要拓宽知识领域,博学才能创新;二是优化知识结构,深知才能技高;三是开创知识层面,见光才能智足。
培养和造就学科带头人的基本对策。第一,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把培养和造就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作为高教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认真加以落实。第二,根据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确定培养和造就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方针。第三,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茁壮成长。一方面,要积极帮助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争取承担国家的科研课题项目任务,取得较为充足的科研活动经费;另一方面,尽可能在各方面给予财力资助。在分配活动经费时,给予中青年骨干以政策倾斜,使他们早于一般人员摆脱财力的窘迫,心想事成,尽快脱颖而出。
2.西部民族院校科研实力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高校重点学科的两条腿,缺一不行,长短不一也不行。而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一大特点。有学者把科学研究比作“源”,把教学比作“流”,很形象地说明了二者的关系。“科研促教学”成为教师的指导思想,而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是自己基础力量比较雄厚的研究方向,考虑自己学科中国内外研究本领域所处的地位,考虑怎样以自己这雄厚的基础为基地,去攻克科技难关,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做贡献。
西部民族院校科研实力建设的措施。首先,要注重建设目标的层次性和协同性。西部民族院校都应大力实施“造峰填谷”的学科高原发展战略,构建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是增强重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其次,要遵循学术发展规律,防止急功近利,是学科发展的文化基础,是学术大师成长的摇篮。包括减少“跳槽”群体,学科建设要力戒“一言堂”,要重视构建自由、公正、公开的学术氛围与机制。
3.西部民族院校图书馆建设。西部民族院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服务的宗旨是:以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重点支持确实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使该学科尽快发展以提高本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其中的关键在于自身定位:搞好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充分运用文献收藏特点,改革藏书建设,完善数据库建设体系,搞好文献信息调研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建设重量不重质的问题;二是有效的反馈监督机制;三是文献采访工作要形成合力;四是及时了解图书市场的变化和图书价格。同时更要注意服务中的问题:首先确立重点学科藏书的一流水平目标;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图书馆藏,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三是加强图书采访的团队建设;四是以人为本,提高馆员的素质。西部民族院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应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从以上分析来看,西部民族院校重点学科建设中需要用创新的指导思想及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西部民族院校的领导、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学科的院系、部门的精诚合作,才能圆满完成。我们相信,随着西部建设的重点投入,西部民族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也必定会进入一个新时期。
参考文献:
[1].储祖旺,朱明.浅议重点高校的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
[2].张太洪,陆建芳,廉清.加强高校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2(1).
[3].张为华.重点学科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研究概述[J].图书馆论坛,2005(4).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任何一种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核心都有其赖以存在的学科做基础。步入大学行列的小学教育专业,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路程,在专业建设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重大缺陷,即缺乏支撑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这必将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初等教育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围绕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核心问题、关键所在作一初步思考。
一、明确学科建设价值: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提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重视与加强学科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在目前的初等教育研究领域,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学科建设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学术界也难以听到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声音。这样,明确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就成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与必要条件。
(一)有助于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角度看,专业是以学科为背景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分类方式,专业建设需要学科建设支撑。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十年建设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支持,这样,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深层的理论问题。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索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能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学复合型小学教育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培养,分科选修的“2+2”培养模式;二是“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基点,为21世纪的小学培养高层次优质、合格的科研型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特色鲜明”为培养目标的“分方向”培养模式;四是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小学师资”为目标的“2+大文大理”的培养模式。
一定意义上讲,这四种培养模式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现实的小学教育需要、办学机构自身的现有优势与经验,相比而言,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审视这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达不难发现,定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并不明晰。初等教育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是建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不仅如此,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其他主要方面,如专业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也都需要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支持。
(二)有助于加快初等教育学院的大学化进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的初等教育学院主要是由中等师范学校、专科学校升格与师范大学合并形成的,虽然形式上完成了向大学的转化,但在文化层面上还主要为中师文化,如教师注重教学技法、教学操作,缺乏学术意识、科研意识与能力,学术氛围淡薄,等等。这种状况难以胜任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需要,因而必须要进行文化的改造,使之大学化。
初等教育学院文化的大学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有效的措施与长期的努力。在文化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传承中师文化的精髓,又要突破中师文化的限制,其重点是培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而学科建设恰恰是大学文化精神集中而具体的体现,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因而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必将促进与加快初等教育学院的大学化进程。
(三)有利于推动初等教育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目前,我国初等教育学并不是教育学中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那么初等教育学科能否成为教育学的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呢?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肯定性论证。如谢维和教授从学科涵义的角度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
他认为学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内部具有一整套概念、范畴、原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具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的学科;另一类是以现实生活中某一领域作为其学科基础,不同类型的知识运用于该领域,并形成稳定的联系,具有其核心价值、核心信念、核心理论的学科,如环境、教育、生命、海洋等学科。从这个意义上看,初等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学者从历史、现实和学科自身发展三方面求证了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
初等教育学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不仅取决于逻辑的论证,而且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建设。由于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仅有短短的十年,这期间集中探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问题,学术论文相对较多地集中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有关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论文却屈指可数。因此,要通过重视与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推动其独立为二级学科的进程。
二、建立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
建立初等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所在。其中,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等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应着力研究这些基本问题。
(一)明确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建立的标志之一。初等教育学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其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小学教育是对小学儿童简单的读写算基本技能、生活经验和基础道德品质的教育。小学教育的特性主要在于“奠基性”与“方向性”,即为人的发展奠基,为人的发展确定方向。
正如朱小蔓教授所指出的,小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进行的非定向、非专门的教育,是为社会所有行业培养人才打基础。它的知识、技能不是为了选拔、升学、择业,而是尽可能为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谢维和教授认为,教育的两大功能,一是让孩子转变,从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转
变成成熟的人,适应社会的人;二是把握好转变的方向。在中学、大学阶段,方向性体现在转变过程,而小学阶段的转变性体现在方向性上。可见,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专业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性。
小学儿童与小学教师是初等教育学研究的两个基本点。小学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小学儿童的生命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小学教育要遵循小学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并实施他们可接受的教育,确保他们成长的方向性,这是小学教育的特性所在,应建立与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理论。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的另一主体,是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直接影响者。
一定意义上讲,小学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小学教育是不同于中学分科教育的综合教育,小学教师专业特性也就体现为综合性,因而对小学教师的培养应以综合为主,并有侧重。从现实情况看,制约小学教育的关键不是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而是他们的文化修养与观念,所以培养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顾明远教授认为,以往中师培养重视教师的技能,相对忽视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强调文化底蕴、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
(二)研究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对学科本质属性及功能分类的界定,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学科体系的结构、层次和构建学科体系的方法,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它同时也是一门学科是否独立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理论上讲,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可以从纵横两个向度来定位。
所谓纵向定位是指将这门学科作为其上位学科的分支之一所具有的性质;横向定位是指在本门学科的学科群中所处的位置。据此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也可以从这两个维度来定位。初等教育学既具有理论学科的性质,又具有应用学科的性质。从现实的角度看,初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到底是怎样的,还需要初等教育学界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具有丰厚的学术资源和遗产。从教育史上看,近代以来许多中外著名教育学家大都始于对小学教育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通教育学理论。顾明远教授认为,建立初等教育学科必须以教育学为基础,初等教育学科大部分基础理论来自于教育学,但还必须要认清小学生的特点。谢维和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要依据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来探索自身的规律。
朱小蔓教授指出,小学教育是以问题为本,以工作对象为基础,回到问题的整合性去解决问题。因此,初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探索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的构建是学科独立、成熟的重要标志。学科体系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潘懋元教授曾指出,高等教育学可能有三种相互联系的不同体系,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如此。其中,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基础理论研究是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初等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建立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谢维和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有三个立足点,一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科基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都应建立在此基础上;二是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建立学生理论;三是养成教育理论,小学阶段主要把握儿童转变的方向性,把转变体现在德育、养成教育中。这三点构成整个初等教育学科的支撑与核心理论、核心信念、核心价值观念,要在这三个基础上整合建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
关于初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或学科群的确立,借助教育学学科体系或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以小学教育的自身性质而言,主要内容有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社会学、小学德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体育学、小学艺术教育学、小学管理学,等等。
构建初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视角可以是多方位的,其中,立足小学教育自身发展逻辑,直面小学教育实践是两个基本方面。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应克服简单移植普通教育学的框架、模式或其他学科结构体系而缺乏自身独特性的研究思路与做法,而应积极探寻初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边界等,形成本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与独特学科体系。
小学教育实践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源泉之一。目前小学教育实践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在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境与挑战,这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当代研究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回应的问题。所以回到小学教育实践中,了解当代小学,直面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以“问题研究”为一个主要向度,研究现实的小学,总结、提炼小学教育的经验,注重揭示小学教育的深层次规律,是构建初等教育自身独特学科体系的主要途径。
三、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其关键所在。目前,从我国各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教师总体情况看,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较弱,这反映了初等教育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意识与能力还比较薄弱,也是制约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初等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就成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明确学科建设内涵,增强学科意识
对学科建设,学术界有着多维度、多层面的理解。从学位点建设角度看,主要指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从一门学科的角度看,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问题。从学校的角度看,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简言之,学科建设涉及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是其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
但目前,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比较薄弱。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历史很短,自1997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增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至今,仅仅十年的历史;二是作为大学的初等教育学院主要由中师等一些专科院校升格而形成,虽然在形式上成为了大学的一员,但在实质上还没有完成大学化。三是到目前为止,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成为教育学的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缺乏学科意识,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则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因此,初等教育学界应加大学科建设的宣传力度,明确学科建设的内涵与价值,营造学科建设的气氛,增强教师的学科建设意识。
(二)造就学术带头人,组建学术梯队
学科带头人是学术梯队的组织者和“领跑者”,选择和造就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又要重视自身的培养。目前而言,还需要吸引有志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教育学领域中的其他学科人员投入进来,同时在初等教育科学建设的过程中培养、造就其各学科方向的带头人。
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的组织保证,也是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组建学术梯队时,需要考虑梯队成员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使之更为合理;需要整合院内外、校内外的人力资源优势;需要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力量。
(三)以科研带动,以学位点为平台
初等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以科研来带动。相比而言,初等教育学院教师的教学意识比较强。教师比较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教案的写作与规范,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活动等,这些是中师的良好传统,需要发扬。但作为师范大学的成员,教师的学科意识、科研能力则必须加强。一定意义上讲,将小学教师的学历培养由中师提升为大学,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培养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但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需要通过真实的科研过程才能增强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为此,初等教育学院应制定一系列向科研倾斜的政策,鼓励、支持教师申请主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产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创设一系列的有效方式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其中初等教育学位点的创建是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既可以为本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又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初等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问世。通过学位点的建设,强化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凝练学科方向,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
(四)借力而行,加强横向合作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借鉴多种学科建设的经验。无论是已经成熟的学科,抑或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还是正在起步的学科等,其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最为值得借鉴。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说过,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学科,将这些学科中的宝贵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不得要领的。当然,学科借鉴不等于简单的知识移植或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借鉴也不能代替自身发展。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通力合作。虽然已有学者呼吁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但“孤掌难鸣”。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赢得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需要聘请教育学科著名的专家学者为顾问,建立兼职专家库,不定期地开展专家咨询、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等活动。依托现有的小学教师委员会等学会,将初等教育学界组织起来,制定初等教育学科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制定方案、提供条件;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并应持续下去,推动全国性的初等教育学科建设。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科规划;学科建设;互联工程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一1397~03
学科规划与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体育院校是研究体育学问和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场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规划与建设,而体育科学的学科体系分类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属性与内容。日本川村英男著《体育原理》把体育科学分为三个层次:即分科体育学、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胡晓风1980年《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把体育科学分为:体育学学科、基础学科和运动学学科;熊斗寅1983年《论体育学的科学体系》将体育科学分为: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社会科学类,体育管理科学类;卢元镇1995年《体育科学》将体育科学分为:社会科学群、管理学科群、自然科学群、数学学科群、信息学科群;国家教育部《授予博、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科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基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体育学科具有应用实践性、交叉综合性、整合协同性的特征,因此,基于系统科学的学科互联工程是制定和优化体育学科的规划与建设的可能途径。
本研究从体育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系统原理,确立指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原则,寻找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新的增长点,进而提出体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内系统互联、学科系统互联和学科外系统互联的完整工程。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0余篇,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取得相关的数据。采用访谈法,走访了教育部、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国内具有博士学位点的部分体育院校相关领导、调查有关的数据。
2 学科规划与学科建设的原则
学科规划是学科发展的战略、策略和谋略。学科建设则是实施这一规划的过程,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没有学科规划,学科建设将失去方向;没有学科建设,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制定学科规划和实施学科建设,有其内在的原则。
原则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基于文献综述、专家论证和实践摸索,得出能反映学科规划与建设规律的若干原则,为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1 指向性原则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这种指向性集中体现在学科的结构定位、水平定位和地位定位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树立起“基地意识”、“一流意识”和“特色意识”,这样才能体现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汇聚团队、构筑基地的建设思想。
2.2 科学性原则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科学、合理。要做到科学规划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努力把握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体育所提出的需求;其二,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有学科结构、特色和水平,优势、弱势和劣势。其三,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办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支撑发展,形素质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学科建设软硬件工作环境。
2.3 可操作性原则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可操作,即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切实可行。根据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明确具体的学科建设目标,如目前体育院校处于什么位置,以什么层次为主,主要在哪些领域为社会服务,从中找出自己的特色,围绕特色学科,加大投入,加强建设。这样才能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
3 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互联工程的构建
目前,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是注重体育学科内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即称为“三大建设”,忽视体育学科内的学科基地建设、研究所建设、实验室建设;注重体育学科内的资源整合来申报研究课题,从而形成就“体育论体育”的现状,忽视借用体育学科以外的资源,通过学科研究基地的平台建设,促进体育学科的建设。因此,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外的资源,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构建互联工程。
互联工程是一个纵横交叉的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板块型和网络化特征,它包括了学科内系统互联、学科系统互联和学科外系统互联工程三个层次(图1)。
3.1 体育学科系统内互联 体育学科系统内互联包括学位点、学科方向、研究所、学科基地、社会服务、实验资料等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网络系统。
学科方向是形成学科特色的前提,学科方向的凝炼要以研究所和学科基地为支撑。学科基地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并与学科建设方向紧密结合。依靠实验资料、依靠基地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通过互联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供软硬件支撑。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关于实施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重点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立与完善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科研机构、学科基地、实验资料中心等互动平台,建立学科建设的保障体系(经费投入机制、分配使用制度、考核制度等),理顺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找准学科建设的定位,形成特色,并在每个学科方向上建立一个研究所,学科方向带头人和研究所所长实行责任教授制,动态地整合体育学院的资源,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整合,体育学院已获得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优势特色后备学科和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学科的政策支持,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第二步、第三步主要通过申报省、部级的研究基地和申报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进一步利用和争取体育学院以外的各种资源,形成多学科合作共建体育学科的良性运作机制。
3.2 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互联 体育学科是一门交错性、渗透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它的发展需要运用其它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需要借助于其它学科的资源,根据学科发展的目标,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因此,通过课题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作为载体,整合其它学科的力量,形成多学科的合作攻关的研究氛围,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笔者就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立项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情况做了一项调查,在2001-2003年期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立项:浙江大学11项,华南师大10项,苏州大学8项,南京师范大学6项。这些院校同时又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项目。通过研究基地的建设与高级别课题的立项,汇集其它学科的人才资源,进行合作攻关,出精品成果。这些都说明了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互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重视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基地的建设的体育院校,都无不例外在学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例。
3.3 体育学科与学科外系统的互联 体育的社会化是体育学科发展的趋势,体育学科与学科外系统的互联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它包括与社区互联、与高水平竞技互联和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互联等网络系统。
3.3.1 体育学科与社区互联 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建设,为社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人才;通过体质、体能实验中心建设,为社区居民科学锻炼提供服务,并为本学科的研究提供素材。
3.3.2 体育学科与高水平竞技互联 通过与高水平运动队联姻,建立省队校办的训练基地、企队校训的培训基地,以培训、训练基地建设促进体育学科建设,如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与省队联办浙江省女子足球训练基地、竞技健美操训练基地等,这给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外源性的支持。
3.3.3 体育学科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互联 通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其研究成果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基地建设,提高体育科研的质量和档次,有利于出精品成果;通过学科共建或联合审报科研项目,以汇聚相关部门的人才资源,促进交叉,服务地方,为政府行政的内容更贴近社会需要、贴近时代、贴近科学服务。使学科发展与政府“作为”融为一体,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上述三个层次的互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联合体。并通过一定的载体来整合各层次的资源,如:系统内互联以课程群建设、学科建设为载体;与其它学科互联以较高等级课题作为载体进行学科渗透与互补;与学科外系统互联以学科基地建设为载体,通过服务政府有关部门的咨询需要和社会需求,使学科建设在政、需、研一体化中得到强化。
4 结 论
1)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是一个系统互联工程。大中小系统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为依托。然而,其规划与建设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并根据本学科的实际,吸纳系统内外的“能量”,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2)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目前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梯队的学历、职称结构偏弱。因此,通过引进与培养、重在培养的途径,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努力创造和优化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学术环境。此外,给学科梯队教师交任务、压担子,使学术队伍快速成长。
3)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环境是加强学科建设的保证。体育学科建设的硬件投入往往是较大的,可以通过各种联办承办体育的形式带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通过研究基地的建设改善科研条件;通过申博、申硕,增加经费的投入。
4)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学术实力和一流人才的培养能力。因此,体育学科规划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
5)精品工程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因此,在学科规划与建设中同时要规划与建设精品教材、精品课程、重点研究所、重点实验室、重点专业。使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互联工程与精品建设工程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工程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投稿日期:2005-01-2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编号:FLB030640)。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中关键是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文章从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现状,以及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以学科建设为方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两项主要工作,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要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为学科建设服务,从学科建设的内容看,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科建设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这些院校教师队伍呈现的结构性矛盾又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抓好学科建设,最重要和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从内容上看,学科建设包括研究方向、教师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学术交流等诸多内容,在这众多的内容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刘献君教授在《论高校学科建设》一文中指出:“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一个学科,往往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在;学科带头人走了,这个学科也就跨了。其道理不言而喻。”
1.凝练研究方向要靠教师队伍
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支撑点,每一个学科要发展壮大、有自己的实力,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稳定的研究方向,需要一批人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发展的需要长期从事该研究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实中往往是,如果这批人调离单位或转而从事其他方向的研究,这个研究方向也将随之衰退乃至消亡。对于研究方向除了要具备稳定的特点之外,还必须是具有特色优势的,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具备明锐的目光,找到学科发展新的生长点,选择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或独一无二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
2.加强科学研究要靠教师队伍
科学研究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学科水平的重要内容,而衡量科学研究水平的标准是该学科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从科研项目上看,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到最后的结题,需要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他们以其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项目申请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从科研成果上看,因为科研成果的级别是与承担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和水平紧密联系的,科研项目产生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的数量直接影响科研成果数量,同时,高水平科研项目才能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正因科研成果依托于科研项目,所以科研成果也必然是科研人才以及他们所在的学科队伍辛勤工作的成果。
3.科研基地的建设和服务对象是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学科需要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而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完成需要有先进的科研基地,因此,科研基地的建设将影响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科研基地的建设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学科水平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科研基地主要是为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提供平台,而科研基地本身的建设水平也要由教师的科研成果来检验,因此,从这种角度上看,科研基地是为教师服务的,而科研基地本身的建设者是学科的教师队伍,因此,科研基地也与教师队伍息息相关。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制约学科建设和发展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水平师资缺乏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多三少”现象极为普遍:缺少经验的青年教师多,富有经验的中年教师少;低职称、低学历的教师多,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少;基础性学科专业教师多,新兴、热门学科专业教师少。而且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方面最明显的差距是高水平师资缺少,缺乏学科带头人这样的拔尖人才和“大师级”教师。“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由于缺少学科带头人式的高水平人才,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较低
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这些青年教师很多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经过师范教育锻炼,一毕业就走上讲台,直接承担主讲教师的职责。缺乏指导,没有经验,没有讲课激情,缺乏教学艺术,甚至念教科书,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前身是专科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工作,许多教师不进行科学研究或很少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导致教师的总体科研能力较差。没有了科研的积累,反过来又无法充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得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走进了恶行循环的不良局面。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科学水平直接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3.人才引进和培养存在偏差
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是高校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普遍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导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机制。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制订人才引进政策和培养计划时,不顾学科的发展要求,盲目地引进人才,只要有高学历、高职称就行;在内部高层次人才培养时,教师愿意读什么学位都行,什么学位好读就读什么学位,只追求数量指标的超标,不顾专业发展需要,忽视学科梯队的构建,造成了人才资源和学校财力的不必要的浪费,从学校长远发展看,不利于特色优势学科的培育。
三、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正如前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意义,决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学科建设中的能动因素,还在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中的优秀人才作为一种优质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保障学科建设与发展并进而实现学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要自觉树立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科建设服务的理念
对于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来讲,一直都十分注重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也都先后出台了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培养、管理和使用方面的政策、制度和办法,对推动学校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从满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出发,还做得很不够。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总结讲话中,谈到高校学科建设关键是要“在原始性创新和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作出重大贡献”。要实现学科建设为社会创新作贡献,首先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掘,对于高校而言,是要创设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注重研究和尊重学科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充分认识到教师是 高校学科建设的主体,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决定作用,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与特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把培养学科带头人与团队建设结合起来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培养学科带头人与学术梯队建设结合起来,做到既能使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又能积极地发挥学术梯队的集体力量。学科带头人是高校中的大师,是各个学科的旗帜和领军人物,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没有学科带头人的学科是平庸的,不完整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实际,采取相应办法,加大对“大师”级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也要看到,在现代教育和现代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我们不仅需要学科带头人,而且还需要发挥整个学术团队的力量。一方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本身中的复杂性也要求教师之间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特别是在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时候,这种学术团队的作用体现的尤其明显和突出。此外,一个学科带头人的产生也离不开一个学术团队的支持,学校缺乏一个良好的学术团队也不利于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稳定。
3.根据现有教师资源,探索合理高效的教师培养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解决教师队伍中高水平师资缺乏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另外一个更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现有师资进行培养,挖掘高水平人才。一般来说,可以从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着力培养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培养对象出国访问、深造,提高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竞争的能力。学校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必要的支撑保障条件。第二层次,培养一批起骨干和核心作用的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设立专项资助培养经费,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为骨干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鼓励和资助骨干教师在职学历学位提升、担任访问学者和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支持和帮助他们申报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并给予入选人员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第三层次,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青年教师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教师岗位。设立青年教师奖教金,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青年教师投入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校内外科研项目,并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设立资助方案。
[参考文献]
[1]范林,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J],贺州学院学~,2010,(2).
[2]范玫,论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术队伍建设[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