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组讨论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该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小组内部讨论。在教师选定英语作文题目与要求后,学习小组的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首先熟悉作文要求,对作文内容进行初步把握,然后在小组中以个人理解为根据进行讨论交流,在沟通中丰富写作思维,并且对陌生词汇与词组等进行查漏补缺。
第二,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个小组讨论的内容与状况。小组讨论结束后,挑选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级中广泛地进行讨论,通过对讨论结果的评价指出作文在写作中的主要方向和要点。
第三,学生独立写作。在小组和班级讨论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讨论结果及其对自身的启发,按照写作要求,并结合自身思路进行作文创作。如果学生在作文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或者与同学讨论解决。
第四,完成作文后相互批阅。在相互批阅的环节中,可以让小组与小组交换作文来批阅,也可以是在小组中成员之间相互批阅。在批阅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将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表达出来,对批阅的作文中有瑕疵的语句提出修改意见,对在内容上的缺乏进行补充,将作文中的亮点词组与句子标注并记录下来。
第五,修改作文。在相互批阅之后,学生应当根据他人对自己作文提出的修改意见再次对作文进行完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盲目地依照他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学生需要在修改时辩证地看待他人的修改意见,应当再次审视作文全文,对于有疑问的修改意见进行讨论或者咨询教师。
第六,教师点评。在以上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对本次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对本次作文的要点与重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分析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进行指导,并且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小组中每个组员都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教师未能及时地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小组组员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人际交流能力,学会相互信任,积极沟通。
三、总结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概述
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结构化面试、文件筐、角色扮演等都属于评价中心技术。无领导小组讨论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目前国外在选拔管理人才中使用该测评技术已达到了59%。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也开始在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中运用该技术。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对被测评者进行集体测试的方法。具体来讲,由一组被测评者(一般5~7人为宜)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通过一小时左右的讨论时间,完成给定的任务。被测评者在讨论中充分展现自己,评价者以此来观测被测评者,对他们进行考察、打分,评定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以及自信程度、应变能力、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和行为风格,以评价考生之间的优劣。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或者不给应试者指定特别的角色(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只是给每个应试者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但这两种类型都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每个被测评者应坐的位置,而是让所有的被测评者自行安排组织。评价者只是通过观察每个被测评者的表现,给每个被测评者的各个要素评分,从而对被测评者的能力、素质水平做出判断。这就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名称的由来。
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评方法,在人才选拔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其他测评方法相比,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测评的仿真模拟性高。无领导小组讨论往往就一个实际问题展开,在整个过程中,每个人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这种群体讨论决策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个单位的决策者们商讨问题极为相似。虽然说在讨论中是无领导的,但是面对多元化的竞争对手,被测评者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如何争取他人的认可、如何对待不同意见、如何巧妙地控制讨论的局势,这些都能反映被测评者具备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说服力等显在和潜在的领导者素质。在实际生活中,这些人也往往能脱颖而出。
测评的真实性。在评价中心技术中,用于评估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情境模拟测试有两种方式: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在个人作业中,测验要求被测评者独立完成任务。在小组作业中,被测评者处于这样一种情境,任务的圆满完成需要每位被测评者的密切协作。结构化面试、文件筐等属于个人作业,无领导小组讨论则属于小组作业。这两种方式都各有利弊。就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小组作业的测评方式来说,由于需要每个人参与讨论,被测评者之间存在直接互动性,所以被测评者很难刻意掩饰自己的特点,能更加充分地暴露自己,评价者可以更加真实地对他们进行评价。比如,在结构化面试中考察被测评者的组织协调能力,被测评者可以提及组织协调的思路和方案,而对于实际组织协调中的内容、阻碍则可以略过和简化,组织协调的风格甚至可以表现出与实际相反的一面。而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被测评者将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特点:有人反对将如何说服,大家对自己的意见置之不理将采取何种策略,协调大家时表现专制还是民主……这些特点都很难回避和掩饰,评价者将观察到被测评者更加真实的一面,从而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二、题目设计原则
无领导小组讨论具有测评的仿真模拟性高和真实性这两大优势,但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也有一些劣势。包括:对题目的要求很高、评价具有主观性、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很高、不同组的被测评者不具有可比性等。其中,题目设计是整个无领导小组讨论实施和评价的核心部分,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有效性的保证。题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测评的结果。好的题目,能够使情境的模拟性更高,讨论过程更加热烈,使被测评者更真实地表现自己,也更加充分地展现出自己,评价者可以更加全面地对被测评者进行判断和评价。笔者从讨论主题和角色分工出发,对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的原则进行了总结。
(一)讨论主题与题目设计。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测试方式,重在“讨论”,通过讨论,来观察和评价被测评者的各项能力素质。这种讨论的目的不在于阐述、捍卫某种观点、思想的孰是孰非,而在于过程。
参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被测评者是根据所提供的讨论主题展开讨论的。对于讨论主题,每位讨论者都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同组讨论者,使其赞同自己的观点,最后达成一致性意见。这样便会容易产生互相争执的情况,使被测评者充分暴露自己,便于评价者对被测评者进行考察、打分和评价。因此,在设计题目时,一个首要和重要的任务就是选取合适的主题。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主题要确保各位被测评者能够“适度争论”。否则,就很容易出现下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有人夸夸其谈,有人觉得无从下“口”,沉默不言。一方面,评价者很难从发言很少的被测评者中获取很多信息,造成评价困难;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使评价者较多关注发言多的被测评者,产生“晕轮效应”,对他们打分很高,从而使评价失去公平,影响其信度和效度。
第二种情况,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被测评者没有多少争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性意见。被测评者没有充分展现自己,评价者能获取的信息量就太少,评论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选取主题没有很好地体现“适度争论”原则。“适度争论”原则有两种表现:“有话可讲”和“讨论激烈”。首先,讨论主题要确保各位被测评者都能发言,也就是“有话可讲”,这样才能使被测评者都能展现自己,评价者才有评分的依据;其次,讨论主题要能引起“讨论激烈”,这样被测评者才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现自己,评价者才能有更多机会全面观察被测评者。
在具体设计时,要保证所选题目一题多义,一题多解,难度适中。首先,在对讨论题目的分析和判断中,均应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答案,每一方案和答案均有利有弊,让被测评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讨论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次,论题的结论不能过于简单,否则会形成“天花板效应”;也不能过于困难,否则会形成“地板效应”。讨论题一定要难度适中,以促使被测评者必须经过周密分析和仔细推敲,才能理出头绪,进行争辩,说服别人,最终使能力强者崭露头角,从而从“无领导”状态下产生出能操纵讨论的真正“领导者”,使不同被测评者的不同水平和特点真正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需要提及的是,讨论主题最好在内容上与拟任岗位相适应,是一个独立的、高度逼真的、与实际工作有关的问题,即要求讨论主题的现实性和典型性都要好,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情境模拟。这样不但能够检测被测评者对本职岗位了解的程度,而且能够检测被测评者从事拟任岗位的胜任度和适合度。例如,在招聘人力资源部经理时,无领导小组讨论以“离职原因”为主题,不仅能观测到被测评者的一般领导能力,还能考查被测评者对人力资源理解的深入性。当然,目前对这一点尚无统一的定论。讨论主题也可以选择与拟任岗位无关,而通过其他方式,如笔试来考察被测评者的专业知识,来评价被测评者对本职岗位的了解程度,与拟任岗位的胜任程度。
(二)角色分工与题目设计。对于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本身对角色的分工在地位上一定要平等,而不能造成被测评者之间有等级或优劣的感觉。只有被测评者的地位平等了,被测评者才能有发挥自己才能和潜能的同等机会,被测评者之间才能有可比性。
这看似容易,但要保证条件的基本公平,确实有一定难度。如,笔者在一次设计题目的过程中,给被测评者安排的角色是班级干部,有组织委员、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和团支书。在试测时笔者发现,讨论过程中被测评者有意识地向团支书“请示”,有将团支书推向领导的倾向,实际上这就是由角色所带来的不平等现象。因此,在修改试题时,笔者将团支书的角色改为生活委员。在设计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时,不仅要注意角色本身的公平性,还要注意使各角色的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持平等。公平性对测评的结果影响很大,也很容易降低信、效度,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总体来讲,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关键在于两大原则。第一,选取主题要能够“适度争论”;第二,具有公平性。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中,要紧紧围绕这两大原则,方能设计出好题目。
三、题目类型与具体设计过程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基本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的题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对题目的要求也有区别。在遵循两大原则的基础上,题目设计时要注意不同题目类型的特点。
(一)开放式问题。所谓开放式问题,是其答案的范围可以很广、很宽。主要考查被测评者在思考问题时是否全面、是否有针对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新的观点和见解。这类题型比较容易设计,在技术上比较容易把握,例如:“你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
(二)两难问题。所谓两难问题,是让被测评者在两种互有利弊的答案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主要考察被测评者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说服力等。设计题目时,尤其要注意使两种答案保持均衡,以保证公平性。否则,很容易出现被测评者没有过多争论,“一面倒”倾向于某个答案的情况。例如:“你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以工作为取向的领导还是以人为取向的领导?”
(三)多项选择问题。此类问题是让被测评者在多种备选答案中选择其中有效的集中或对备选答案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主要考察被测评者分析问题实质、抓住问题本质方面的能力。设计此类问题要比开放性问题和两难问题有难度。设计题目时,备选答案要尽可能合理、周全,答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比如,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拥有很多可贵的素质。比如,具备行业内的丰富知识,充满热情,关心和信任下属,宽广的胸怀,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执行力强,富有创造精神,敢于承担责任,高度的成就动机,高人一筹的智力,敏锐的决策能力,具备战略眼光,较强的说服力,有效授权。请从以上众多素质中选出最重要的三个素质。
(四)操作性问题。所谓操作性问题,是给被测评者一些材料、工具或者道具,让他们利用所给的这些材料,完成一个给定的任务。主要考察被测评者的操作性、主动性、合作能力以及在一个实际操作任务中所充当的角色。此类问题,在考察被测评者的操作行为方面要比其他方面多一些,同时情境模拟的程度也要大一些,但考察语言方面的能力则较少,同时评价者必须很好地准备所能用到的一切材料,对题目的要求很高。在设计题目时,要注意给被测评者的任务必须是需要团队合作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必须多样化。例如:给被测评者一些材料,要求他们相互配合,构建一座铁塔模型,并给铁塔命名。
(五)资源争夺问题。资源争夺问题适用于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让处于平等地位的被测评者就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从而考察被测评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概括或总结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灵敏性等。因为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源,自己必须要有理有据,必须能说服他人,所以此类问题可以引起被测评者的充分辩论,也有利于评价者对被测评者进行评价。但是对讨论题的要求很高,设计题目时需要进行复杂的构思。在设计时,首先,要构想出一个完整的方案,使被测评者围绕这个方案进行资源分配;其次,要考虑到被测评者在方案中所担任的角色;最后,要保证角色平等以及其他各条件的均衡性。例如,让被测评者担当各个分部门的经理,并就有限数量的资金进行分配。
四、题目设计流程
一个典型的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设计过程应该包含工作分析、确定题目类型、编写讨论题目、送请专家评审,然后进行“试测―检验效果”的循环过程,最后得以成稿。(图1)
工作分析是编制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基础。通过工作分析,可以了解拟任岗位的情况以及对所需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些具体要求,确定无领导小组讨论所需要测评的要素。
由于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类型在测评能力方面各有侧重点,因此,需要结合已确定的测评要素和各类型题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题型。
确定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类型后,可依据笔者所述的编题原则和具体技巧,编制出题目初稿。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校园招聘;人才测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67-03
1 关于校园招聘
高校校园招聘工作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校园招聘活动与其他各类人才市场相比,其突出优势有以下几点:形式灵活,运作方便;主场迎战,地利人和;充分接触,深度沟通;应聘者素质高,成本低。
通过校园招聘企业能找到足够数量的有潜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校园市场。应届大学生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较强,可塑性好,与具有经验的人相比,薪酬也较低。同时应届生一般没有工作经历,评价主要依靠学校的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活动。
招聘工作通常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尤其是是第一轮筛选,由于人数多,不断重复的问题,多数雷同的回答,让考官疲于应付,研究表明,面试的信度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仅为0.2左右(0表示不可信,1表示完全可信),由于应届生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所以校园招聘的场面一般是比较火爆的,因此,急需提高在校园招聘中的效率,无领导小组讨论得到了充分利用。
2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
2.1 评价中心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简称AC)在我国企业招聘中开始初步应用,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情境性的测验中对评价者行为进行观察评价。各种评价方法在评价中心中使用频率见表1所示:
表1 各种评价方法在评价中使用频率
测评方法类型在评价中心使用比例
比较复杂的比较简单的
角色游戏25%
文件筐81%
小组讨论
分配角色44%
为分配角色59%
演讲46%
案例分析73%
搜寻事实38%
模拟面谈47%
2.2 无领导小组讨论(LGD)简介
无领导小组讨论定义。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简称LGD),又称无主持人讨论,最初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间谍选拔试验。1942年英国战争人才选拔部将敬请测试引入部队选拔军事人才,开发了包括LGD在内的一系列情境测验,二战结束后LGD被应用于企业的集体面试和人才选拔中,由于效果很好,得到了广泛运用。
LGD是评价中心技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测评形式,是指运用松散群体讨论的形式,诱发人们的特定行为,并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定性描述、定量分析以及人际比较判断被评价者个性特征的人士评价方法。
具体来说,LGD通过给一组考生(一般是6-8人)指定问题,让考生们围绕其进行一定时间(一般是一个时左右)讨论,并得出小组意见。评价者或者不给考生指定特别的角色(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只给每个考生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但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每个考生应该坐在哪个位置,而是让其自行组织,考官观察每个考生的表现,来对考生进行评价。
2.3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适用范围
“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对于测评工具与方法也不例外,没有哪种测评工具是万能的,不同的测评工具有不同的应用之处,LGD也是如此。作为一种测评方法,LGD有自己适宜的测评要素范围,它适合考察的能力和特征主要包括:
(1) 被评价者在团队中工作与他人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能力。主要是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能力、辩论说服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影响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团队精神等;
(2) 被评价者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分析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对新的探索和利用能力;
(3) 被评价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风格。主要包括动机特征、自信心、独立性、灵活性、决断性、情绪的稳定等,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大处着手还是关注细节、是否喜欢活动开始设定目标和计划等。
2.4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信度与效度
根据研究表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信度随着小组人数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其效度系数一般在0.15-0.85之间。总体来说,无领导小组讨论对于评价管理者的领导组织技能很有效,尤其适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决策能力的素质测评。但是也有事实表明其不完善之处,例如,不同小组中被试者的可比性较差,测评中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这些都是在实际测评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5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分类
(1)根据讨论的情境,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分为情境性讨论和无情境性讨论。无情境性讨论一般针对开放性问题,比如“你认为防治腐败最好的方法?”情境性讨论一般是让应聘者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组织背景和任务要求进行讨论。
(2)根据是否给应聘者分配角色,分为指定角色的讨论和不定角色的讨论。不定角色的小组讨论,即小组中的应聘者在讨论过程中不担任任何角色,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指定角色的小组讨论中,应聘者分别被赋予一个固定的角色,如让他们分别担任财务经理、销售经理、人事经理、生产经理等职务,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参与讨论,在各角色的基本利益不完全一致、甚至是有矛盾的前提下,进行自由讨论并达成小组的一致意见。
根据实际的操作表明,对于校园招聘,情境性讨论比无情境性讨论效果更好。大学生对于有角色的情境讨论具有更高的参与度,也更有扮演和表现的欲望。在讨论的时候更形成争论的焦点,这时候对于招聘官来说则更容易分辨应聘者的表现和对素质进行评估。但是由于大学生往往不具备工作经验,采用工作情境相关的讨论则会扩大一定的误差。
2.6 无领导小组讨论特点
2.6.1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
LGD给被评价者提供一个平等的相互作用机会,较快反映个体差异,又能节省时间并且对竞争同一岗位的应聘者表现在同一时间进行比较,操作灵活。
LGD是评价者能够真正对应聘者的行为进行比较;它能够在应聘者的相互作用中对其进行观察和评价;它贴近实际工作,表现效度高,能尽量减少被测评者掩饰自己特点的机会;并且能在同一时间对多名应聘者进行测试;同时考查内容范围广泛,能获得大量信息。
2.6.2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缺点
LGD编制测试题目难度较大;对考官的要求较高;应聘者的分组以及不同的测评情景都可能使评价结果受到影响;应聘者行为仍有伪装可能性;不适合专业性较强的面试招聘,比如设计师,程序员等
3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几个阶段
图1
(1)第一步,选择合适的环境。HR应选择宽敞明亮的房间,若有条件,最好准备摄像头,这样评分可以观看录像,以提高测评的准确性。
(2)第二步,安排相关人员入座。讨论前需将测评者事先分组,一般每个讨论组4-8人为宜,会场按便于讨论的方式布置,一般采用圆桌会议式,(面试考官席设在考场四边或集中于一边),测评人员的位置以利于观察为宜,且与被测者保持一定距离。
(3)第三步,宣布题目与注意事项,被测者入座后,为每位被测者发空白纸若干,供草拟讨论提纲用。测评人员讲解纪律要求与注意事项,并宣读讨论题目。
(4)第四步,被测评者展开讨论,又分为4步:考生了解试题,独立思考,列出发言提纲,一般为5分钟左右;考生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考生交叉辩论,继续阐明自己的观点,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并最终得出小组的一致意见;小组代表总结陈词;
(5)第五步,测评者进行评分,在整个活动中,各测评专家只在一旁观察,并依据评分标准打分,不给予任何形式的指导;主测评人员把握时间进度,适时宣布讨论结束,并收回被测评者的讨论发言提纲;
(6)第六步,汇总统计测评结果。
4 无领导小组讨论实施过程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准备阶段
4.1.1 场地安排
环境要安静、宽敞、明亮,环境中的人际距离应适合从事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作为不宜过宽或过近;评价者与应聘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应重点考虑。目前最理想的测评环境是使用单向玻璃和摄像镜头的专业观察室,评价者在另一房间观察应聘者活动,但多数情况下,评价者与被评者在同一房间内;
4.1.2 人员分组
适当的考虑男女比例问题,根据应聘人数进行分组,一般4-8人为宜。
4.2 具体实施阶段
向每组应聘者宣读指导语,指导语应清楚说明任务以及目标、时间限制等同时,应避免任何提示。考官在给考生提供必要的资料,交代了问题的背景和讨论要求后一定不要参与提问或者回答考生问题,以免给考生暗示。
(1)面试者了解试题,独立思考,列出发言提纲,一般为5分钟左右;
(2)面试者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3)面试者交叉辩论,继续阐明自己观点或者对别人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4)得出小组一致意见,写明报告,推选代表做总结性发言。
整个讨论过程可以摄像机进行监视,评价者在隔壁房间观察打分,或者评价者在同一房间直接观察。
4.3 评价阶段
在招聘过程中,LGD能否发挥最大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评人员能否做出准确评价。“测评”是“测”与“评”的结合体,而“评”的主角主要是测评者,他们需要制定每种素质要项的评判标准,作为统一的评价依据,必要时还需对测评者进行专门培训。
表2 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表
被测评岗位:测评专家:测评时间:
评价要素
被测者1被测者2被测者3
行为要点综合评分行为要点综合评分行为要点综合评分
团队精神
组织能力
大局观
分析能力
成熟度
表3 素质要项定义与行为分级标准之“团队合作精神”
主题词团队合作精神能力素质类别核心能力素质
定义:与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测评标准(行为等级描述)
1星能够与他人合作1.在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中,能与他人较好地沟通、合作
2.在合作过程中重视他人意见、不固执己见
3.遵守承诺、赢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
2星愿意与他人合作
1.自愿参与、愿意与他人合作、支持团队的决定
2.愿意与其他成员交流,分享信息和知识
3.能主动与团队成员分享经验,愿意与他人共同成长
3星主动与人沟通并愿意帮助他人,推动团队合作
1.愿意帮助成员解决问题,毫无保留传授工作技能
2.主动与其他成员沟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表示对他人才智的尊重,重视他人意见,愿意向他人学习
4.保障团队目标的实现
4星提升团队声誉,共同塑造团队
1.恩请他人提供意见,协助执行特定的决策或计划
2.维护并提升团队在外部的声誉,提升团队的士气
3.化解团队冲突,增加团队凝聚力,增进友善和合作的气氛
4.4 总结阶段
小组讨论后,所有考官写评定报告,内容包括此次讨论整体情况,以及优缺点,主要说明每个考生具体表现,最终录用结果和自己的建议.
4.5 为被评价者,在LGD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有足够的信心;LGD是面试者之间的直接竞争,拥有坚定的自信心是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
(2)态度自然,心态平和;即使是反驳别人观点时,也不要言语无情,要做到既清楚表明自己立场,又不令他人难堪,这样不仅赢得对手支持,也给考官留下良好印象;
(3)言简意赅,不垄断发言,同时又不能长期保持沉默,是自己处于被动,每次发言都要内容充实,有条、有理、有据;
(4)如果有成为小组讨论发言人的机会,一定要争取展示自己的总结才能。
4.6 作为考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被考核者言谈举止时,不能产生偏见,否则使测评结果失去公正性;
(2)考官应对照积分表所列条目仔细观察考生各项表现,克服第一印象效应;
(3)考官对考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
(4)评分时,要求多名考官在对同一被评价者不同素质测评要素评分时,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田爱民等.做好高校校园招聘工作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1):111.
[2]鲍粮库. 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招聘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7,(12).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组讨论 有效性
探讨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保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1)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利用学生自私的一面,创设这样的讨论环境:“讨论出的结果可是你们组的秘密,千万别让其他人听见了!”这样几个人在讨论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头凑在一起,声音放轻,生怕自己的小秘密被别组听见了,从而减少了小组间的相互影响,也确保了热烈有序的良好课堂气氛。并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发挥出最佳效果。
此外,还要加强激励机制。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学会表达。必要时可要求写出发言提纲,相互了解对方的看法,特别是对于组内那些平时发言机会少的学生,教师就更要深入到小组中,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加以激励,使他们也有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二、合适的评价和奖励是支撑有效小组讨论的力量
每次小组活动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要把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1、实施激励评价
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同学正面、激励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讨论效果。可经常性的评比“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讨论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其中,让学困生得到教师最及时的帮助,让讨论中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得到最直接的肯定和评价。
2、实施多维、立体的评价
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教师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反思
时下,凡公开课,小组合作学习就如餐厅的特色佳肴必点不可,百点不厌。从课堂气氛看,倒也热热闹闹,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小组讨论只停留在形式上,问题多多,收效甚微。
案例1:轻与重(人教版教材第一册)
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题引出课题,师边说边贴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的图片。
师:“小朋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谁重?”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各说各的,没过几秒,都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铁比棉花重。”
生齐声说:“同意。”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我认为棉花和铁一样重。”
师:“小朋友,那你们认为棉花和铁谁重呢?请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
这次更快了,没有一个人改变主意。
教师没有办法,只能请这位学生来说说为什么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
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
案例2:时、分(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联系实际,学习小明的一天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在这里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及读法。
第一个时间:上午8时30分做早操。
教师辅助于多媒体,经过点拨引导,学生看出是8时30分,也可这样表示:上午8∶30。
第二个时间:上午9时15分上课。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候来上课的?”
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很快又一哄而散。然后请了一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又重复一遍。
第三个时间:下午1时44分做运动。
师:“小朋友讨论一下,小明在下午什么时候做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开始讨论。
第四个时间:下午4时56分。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间去洗澡的?”
学生又开始讨论,很快就结束……
一共学习了四个时间的读法,组织了三次小组讨论。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记载下来的几个普通案例,但这些案例却折射出众多实验教师在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普遍尴尬:或束手无策,举步维艰;或听之任之,信马由缰……新课程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大一统局面转向现在有“形”无“质”、泛滥成灾的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实质?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回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时间说闲话。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课中,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六七次小组讨论,这种频繁的讨论只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就像案例1中,一个课题的引入,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第二次讨论本身就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案例2中,学习了四个时间,有三次是组织了小组讨论,讨论速度之快,讨论频率之高,效果可想而知。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提高生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呢?这样的小组合作组织又何用?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少数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是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如在案例2中,一共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第一次是教师教给学生看的,剩下的三次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的,而且时间很短,基本上都成了少数尖子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学效果几乎等于“0”,这就造成了“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的场面。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了“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课堂也成为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的场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教师提问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专人负责,轮流主持”的方法,即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次,独立在前,合作在后。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经过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只是“水上浮萍”,收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会丧失。像上面两个案例,5次小组合作,没有一次是让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最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比如,让组内比较差的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补充意见,较得体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等,能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也惟有如此,在合作中才能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想与思想的撞击及融合,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益,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机会。
反思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随意进行还是要把握好学习的时机?
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都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强。有的教师看看没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下,有时一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多达十来次,时间长则三四分钟,短则几秒,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刚被激活,教师就停止讨论,急于总结,似乎为了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想组织讨论就组织讨论,这样的讨论又有何价值呢?纯粹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合适呢?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安排学生去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时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在适当的时侯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如:同样是《轻与重》这节课,三个物体进行比较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组长分工,各成员都有事可做,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哪个物体“较重”。
2.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如:在《设计方案》中,“有50个同学乘车外出活动,每辆面包车可以乘坐10人,每辆小车可以乘坐5人,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准备怎样设计乘车方案?要求每辆车全部坐满,没有空位,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且解题思路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小车考虑,也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面包车考虑,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组织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看到了其他成员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拓展了解题思路。
3.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教师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例如,一把椅子的价钱是7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出现了四种答案:(1)75+75×3;(2)75×3-75;(3)75-75÷3;(4)75×(3-1)。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对这种经过合作学习得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然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的效果并非都很理想,这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作用。上科学课时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问题及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那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施课堂讨论呢?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一、精心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或情景,是保证有效讨论的前提
《科学》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课堂里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讨论是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巧妙地设置各种层面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也是评价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设置讨论的问题要符合以下要求:
(1)问题要明确,以使学生的思考有明确的方向。一般说来,在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得出结论的时候,常问“说明什么”、“有什么规律”等问题;在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判断的时候常问“是什么”、
“为什么”等问题;在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怎么办”、
“怎么做”、“为什么”等问题。
(2)问题要有启发性,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广泛地思考,尽可能少问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更不要问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很难形成讨论的场面。
例如,在《昆虫》一课,当学生观察了几种昆虫后,可以问:“通过以上观察各种昆虫的身体有什么相同点?”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有很多话要说,而且说得不会相同,并能引起一定的争论。如果问:“通过以上观察,你看昆虫有几条腿?”或一边指着昆虫身体的头、胸、腹一边问:“你认为昆虫的身体分几部分?”就不具有启发性,不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3)问题之间逻辑性要强,有利于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有感性到理性、由粗浅到深入思考问题。
在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或老师演示实验之前,可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略做讨论,各抒己见,带着多层次的问题和疑惑,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可适时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细密严谨的科学精神;设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其启迪中加进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在进行小结归纳时,设置一些对比性或归纳性的问题,有助学生更好地区分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总结实验规律和本质,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是实现有效讨论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讨论习惯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喜欢一起讨论学习,却往往不能合作学习,更难以有效地开展讨论学习,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容易忘记了对自我的约束、放任自流;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或讨论中观点缺乏科学的根据;或讨论过程中容易“跑题”;或怀着“听众”的心态参与活动等,所有的这些都会影响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一些小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活动的意义,尽快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小组讨论习惯,为提高讨论质量建筑一个有力保障。
(1)首先要树立学生的时间意识,使教学过程保持一定的紧凑性。
刚开始接触小组讨论的同学容易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这时就需要先让他们明确讨论活动的时间约束,让他们意识到这一活动的紧凑性。于是教师在小组活动前明确提出讨论的时限是多少,可在讨论前口头说明或者在讨论的记录表上注明,根据情况,讨论活动一般以3―8分钟为宜。另外,还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对讨论时间的认识和重视。
(2)帮组学生不断形成的良好讨论习惯。良好的讨论习惯需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巩固。
(3)引用生动活泼的讨论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中低年级的同学对说教式的条例都不是问题,要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这些条例,就得让这些条例接近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为了培养不同的讨论习惯,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跟学生沟通。例如:为了发挥小组成员积极性,保证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让每个小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挥自己的智慧;为了控制学生讨论时的音量,避免讨论声音越卷越大的现象,规定小组成员讨论时的音量在小组范围内听到就可以了;规定小组内一次只能有一位成员发言等。
三、创建二次交流的平台,能强化和提升讨论的质量
产科是医院重要可是,主收治与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疾病,提供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产科关系生殖健康,可影响生育与后代生命健康,大众对其治疗与护理水平要求较高。产科是医院护理不良事件高发科室,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自我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产科护理不良事件易引发护患纠纷[1]。为此,本院产科开展不安全因素调查与改进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2]。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度我院产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为调查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小组讨论法,选取部分产科护士10位,均为女性,年龄24~41岁,平均(28.4±3.0)岁。纳入标准:①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②态度严肃认真;③工龄≥2年,参与产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与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如医院护理文书、护理质量季度与年度报告、院内产科护理相关论文、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等。与不良事件相关责任人一对一面谈,分析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调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分析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通过互联网查阅其它相关资料,总结关键内容,分析其它学者观点。
应用头脑风暴法,以小组圆桌讨论的形式,自由设问、自由提问。由护士长准备好充足的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以文献、报告观点为主,综合考虑产科不安全因素,涉及制度与管理、硬件条件、护士综合护理能力、患方等多个方面。
1.3统计学处理
资料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
2结果
2.1 小组讨论结果
第一轮讨论,共初步提出意见260条,其中与护理内容有关比重最高,其次为患方;经第二轮讨论,对以上意见筛选、合并同类项,整理出意见181条,其中护理内容意见比重下降显著;经整理后,上报护理部,分析合理性、可行性,采纳139条,其中与环境设施内容相关意见采纳率最高、其次为护理内容(见表1)。
2.2 改进策略
将以上意见纳入至2013年护理改进工作重点,改造环境设施,完善护理内容细节,增强医院管理针对性,开展沟通技巧培训提升医患沟通效用,加强健康教育。改进后2013年,意外事件发生率、严重并发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合计例次率、护理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2012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产科基本护理已基本成熟,包括监护、心理护理、对症治疗护理等,但不同医院护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基层医院未制定详尽的护理路径,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缺乏预见性,细节性把握不够,埋下不安全隐患[3]。
通过小组讨论,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制度问题,具体表现:①对于病案、护理文书不够重视,缺乏证据意识,字迹潦草模糊、内容遗漏现象较普遍;②巡视、监视等护理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或落实不到位,如针对高危妊娠患者胎心监护、血压监测等不及时;(2)医院环境:①设施设备不全,或空间过于拥挤,不利于抢救救护,成为家属抱怨的主要原因;②病房应急设备、药品可能存在不足;(3)医患关系:①孕产妇家属与医患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家属迫切要求、反复强调提供最好的服务,对医护期望较高,另一方面,因时间紧迫、人员不足,病房可能存在无人值守现象;②妊娠过程充满不可预知的风险,不良妊娠结局易引发护患纠纷;③部分家属素质不高,理解能力、自我护理能力较低,不能充分落实医嘱,埋下了不安全隐患;④因工作劳累,护士在接受家属问询、催促时,可能存在态度不佳问题,一旦妊娠结局不良,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让家属认为医院救护不利,等[3]。
一、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开展原则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二、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讨论形式
1.从所讨论问题出现的角度看,讨论法可分为随意讨论和不随意讨论两种。随意讨论又可称为有意讨论,是指教师有意安排讨论,并根据预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选择适当的讨论形式,合理安排讨论过程的讨论方法。不随意讨论指的是教师事先没有安排、设计讨论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学生质疑,且该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适宜通过讨论的方法来解答时临时确定的讨论。
2.从讨论者组成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群体讨论和师生讨论几种。“小组讨论”指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的形式(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全班最好超过8个小组),小组讨论适用于讨论那种难度偏大,难于思考的问题。各小组讨论时间较集中,可以群策群力,讨论出一致或不一致的结果,然后各组再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