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良好和谐亲子关系;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0-0054-03
[作者简介]何凯黎(1974-),女,江苏南京人,鼓楼幼儿园副园长,小学高级教师。
1985年在日本召开的幼教峰会上,人们开始审视和反思早期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发展等同于智力发展的倾向,呼吁教育从“智育中心”转向促进学前儿童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目前,在许多国家新颁布的学前教育纲要和相关文件中,都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其中,社会适应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培养儿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因此,在0岁~3岁早期教育体系中,应重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力,以共同促进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
一、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与亲子关系
儿童的社会适应是指他们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地克服困难,处理社会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融入社会,并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关键,同时又是婴幼儿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有效促进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是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
0岁~3岁是婴幼儿开始适应社会的关键期,他们开始逐步从家庭步入社会,学习如何适应周围的新环境、与身边的成人或同伴相处。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婴幼儿发展的质量,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亲子关系的互动来实现。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需要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做支撑。因而,在0岁~3岁早期教育工作中,指导婴幼儿家庭建立和谐亲子关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婴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二、建立良好和谐亲子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在0岁~3岁早期教育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亲职教育――为人父母的教育,帮助并指导年轻的父母运用多种方法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
(一)建立良好和谐亲子关系的原则
1.尊重与信任
作为婴幼儿的第一养育人,父母应将婴幼儿视作平等的自然人、社会人,充分尊重婴幼儿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父母应积极地为婴幼儿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条件和空间,理解并信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个,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放任。
2.关爱与满足
由于婴幼儿娇嫩稚气,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因此,父母应不断满足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婴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要避免过度溺爱。
3.支持与鼓励
婴幼儿具有好动、好奇、好模仿的特点,身为父母要支持并鼓励他们的探索行为,并积极为此创造条件,使婴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经验和技能,同时要避免过度包办。
4.回应与要求
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敏感地了解婴幼儿孩子的需求并予以回应;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的需要,父母应对婴幼儿做出适度的要求,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同时要避免有求必应或粗暴情况的发生。
(二)建立良好和谐亲子关系的方法
1.积极参与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指父母与孩子共同进行的,具有情感交流和教育价值的游戏。研究证实,亲子游戏过程中呈现的愉快、平等、相互参与的互动,正是良好亲子关系所应具备的特征。游戏作为婴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参与亲子游戏可以使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喜好和个性,帮助他们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宜的教育。
家长可以在家庭环境中与孩子一起进行不需要复杂材料或器械的亲子游戏,如手指游戏、膝上游戏、语言游戏等。在指导父母亲子游戏方法的同时,鼓励他们与婴幼儿共同游戏,并建议父母每天坚持与孩子进行亲子游戏以增进亲子关系。
2.注重日常的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发生在父母与子女间能被知觉的所有沟通行为。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保障。对于0岁~3岁的婴幼儿来说,父母与他们的沟通交流,直接影响着他们安全性依恋的形成,而安全性依恋则是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
因此,在0岁~3岁岁早期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倡父母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亲子沟通,如目光的对视、语言的交流、肢体的接触等等。对于年龄小的婴幼儿(0岁~1岁)来说,需要更多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如四肢抚触、亲吻脸颊等,都有助于婴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对于2岁~3岁的婴幼儿来说,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在有效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应耐心地鼓励孩子进行表达,不论是咿呀之声,还是简单的词句,亦或是手舞足蹈,父母都应细心聆听和观察,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以实现真正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
3.满足孩子的活动空间
随着身体活动能力的增强,0岁~3岁的婴幼儿对活动空间的需求也会不断扩大。活动空间的变化为婴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早教工作中,增加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如开展户外亲子体育活动、组织家庭到公园开展亲子活动等。同时还鼓励父母多带孩子到周边的自然环境中活动,帮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充分感知事物、人物的变化,从而在愉悦身心的基础上增进亲子关系。
4.允许孩子的自由探索
婴幼儿对于周围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对于1岁~2岁的婴幼儿来说,随着行走能力和小手抓握能力的增强,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也越来越多。因此,父母不仅应提供生活材料让婴幼儿进行自由探索,如生活中的水、米、纸、器皿等,还可以在家中创造情境鼓励婴幼儿的探索行为,如玩水游戏、舀米游戏、撕纸游戏、敲打器皿等。在婴幼儿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家长应尽可能的多陪伴孩子,有条件的还可以记录孩子的探索过程。探索过程中父母适时、适宜的指导,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融洽,而且也为婴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关注亲子的双向互动
艾里克森认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绝不可忽视儿童的主体作用。婴幼儿在新生儿期就已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不同类型的婴儿――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和混合型,受父母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婴幼儿家庭应给予不同的建议和指导,针对困难抚育型婴儿,建议父母避免粗暴和拒绝行为,多注重适宜的关爱和满足。
对于不同婴幼儿类型家庭的亲子互动,都应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重视婴幼儿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回应他们的反应和需求,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等待,不断调整教养的态度和行为,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良好和谐亲子关系对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意义
儿童社会适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别人,即儿童所接触的社会成员进行交往;二是对自己,指儿童在生活中学会对自己生活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穿衣、梳洗、清洗自己的物品等行为技巧。三是对环境的适应,指儿童是否能在新环境中,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环境。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婴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在1岁~3岁阶段,婴幼儿的肢体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这也是他们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信任、支持和鼓励,成为婴幼儿学习自理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婴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也为孩子今后入园做好了准备。
对1岁~3岁的婴幼儿来说,发展独立自理能力的同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在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可在提供生活自理机会的同时,通过多种亲子互动的方式,让婴幼儿初步了解身边哪些事物是有危险的,帮助孩子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二)社会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在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比较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这为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父母也能够为孩子提供多种与成人或同伴接触的机会,满足婴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奥力克认为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是“任何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亲昵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这些行为被看为个体友善的开端,婴幼儿正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模仿父母行为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积极地榜样示范和鼓励,都能促进婴幼儿乐意分享、乐意帮助、关心或同情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在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所表现的积极态度对婴幼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的鼓励,如微笑、口头表扬等都能使婴幼儿获得满足,产生愉悦的情绪。特别是在学习生活自理的阶段,父母的积极鼓励与支持、所表现的信任态度都有助于婴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同时,父母有意识地带孩子去不同的环境开展活动,不仅能提高婴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感受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奇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情绪情感,增强自身对适应不同环境的自信心。
(四)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亲子互动;家庭教育;亲子和谐互动关系
亲子互动也叫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在观念、情感和行为上的交流与沟通。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1]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小孩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老师。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家庭教育对小孩的阶段性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早期的社会认知、情感取向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都主要是从父母对孩子的单向行为的影响出发,而很少关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本文将从父母与儿童和谐互动的双向角度来研究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从而有利于突破传统研究的片面性。
一、家庭教育中亲子和谐互动的重要意义探究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孩子与父母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孩子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儿童在小的时候,其心理较为敏感,性格的稳定性较弱,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儿童与周围人关系的建立。在亲子关系的互动中,如果儿童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喜欢、被关爱、被认可,那么他们将有可能表现出较为主动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相反的,如果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和谐互动中,儿童总是被排斥、被否定,那么他们就将很有可能进行自我封闭,不愿意信任别人,不愿与身边人(包括同龄小朋友、教师等)建立友好的关系。
2.有助于儿童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
自我认知主要是指对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一种看法。儿童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概念,其自我认知概念的形成基本上是在与他人的社会化交往中慢慢形成的。和谐互动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良好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儿童在社会的交往中获得正面的肯定,促进其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形成。[2]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对社会以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社会事件的认知。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和谐互动有助于儿童自信、积极主动性的培养,也有助于其形成正面的社会认知。
3.促进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5~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儿童更容易健康成长。因为在和谐的关系中,儿童容易形成信赖他人、自信等性格,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儿童则会比较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与事物产生抗拒之心,甚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另外,和谐的互动关系也有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可见,儿童时期是一个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二、家庭教育中亲子和谐互动的策略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要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父母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父母素养的高低是亲子和谐互动形成的重要前提。[3]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够成为有用之人,但是每个父母却找不到与孩子沟通的正确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父母由于文化素养不高,因此,他们就片面地认为,只要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就是为孩子好,却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反而引发了孩子的叛逆之心。
2.要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见氛围的重要性。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家庭比较温暖、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比较和谐的亲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般会呈现出比较良好的状态,相反,一个家庭当中,如果父母不和,同时父母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的话,亲子之间的关系一般会呈现出比较紧张的状态,儿童的性格也会比较偏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和谐互动关系的形成对儿童的性格、人格、心理健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如何促进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和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邓云辉.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与防治[J].大理学院学报,2011(5):76-79.
[2]李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4-136.
关键词:亲子关系 个性观念 目标观念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是儿童发展的榜样和指导者,也是儿童社会交往机会的提供者,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对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我国的学者们大多借鉴西方的研究经验,从育儿态度、教养方式等方面入手对亲子关系进行考察,但是为什么父母会形成不同的教养方式等外显行为呢?俄罗斯的心理学家们将注意的焦点从教养方式等外显的、直接的影响因素转向寻求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影响因素上。他们从父母的价值取向入手,区分了父母意识中的两种相互对应相互矛盾的亲子观念,进而找到了亲子交往中影响孩子发展的深层内因。
一、亲子观念中的“个性原则”和“目标原则”
俄罗斯婴幼儿心理学的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利西娜研究了婴儿出生后头一年中与成人的交往特征,并提出了“与成人的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源”这一观点。她的学生――俄罗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室的负责人――斯米尔诺娃进一步发展了她的理论并提出,父母的亲子观念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态度特征,即无条件的爱和严格的评价。事实上,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念不仅仅存在于亲子观念中,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一方面,人们可以将他人视作无可复制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独立个体,充分尊重其主体性;另一方面,也会从外部的鉴定标准去评价他人,比如其拥有的物质资源,活动的成绩,掌握的技能等。这两种观念,斯米尔诺娃将其称之为“个性原则”和“目标原则”,它们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一种人际交往观念中。这两种不同的基本观念是人际交往态度中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也正是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念决定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是在每一种相互关系中都存在着的两个方面,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具体的交往情境则决定着哪一种观念相对地占据着优势地位。这些便构成了每个家长和儿童之间的外显的教养行为,进而影响着亲子关系。
一方面,由于母子间先天的深厚的情感联结,母亲对儿童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而这些是不能仅仅用“接受-拒绝”这样简单的词汇来描述的。这种强大的情感纽带使得父母能够全面地接纳自己的孩子,并表现出信任、保护和乐于沟通等积极的行为模式,这些都是交往观念中“个性原则”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承担着传授社会规范的责任,使得父母对儿童产生有条件的评价和关注,监控儿童的行为活动,将儿童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严厉的教育策略,甚至会实施必要的制裁,而所有这些要求、评价和监督等都是亲子观念中“目标原则”的体现。这两种基本的看似对立的观念在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上都极其鲜明地存在着,并表现出强烈的矛盾性。
二、婴儿期亲子观念特征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婴儿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会将婴儿视为完整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个体,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对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评价地全面接纳。这些都体现了“个性原则”。同时这种与成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进行积极活动的重要前提。而体现“目标原则”的亲子观念表现形式,比如控制、要求、训练某些品质或是期待某些行为等,在婴儿期还没有表现出来。婴儿出生后的头半年内,母婴之间交流的全部内容就是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态度――完全是积极的、无私的态度。成人还不会想到要求孩子什么,也不评估他的优缺点,不教他学什么,仅仅是因为他的存在而快乐着。婴儿这个时候与母亲的交流几乎是全身心的。婴儿对成人的需要不是取决于成人拥有的任何客观属性,有何权限或特长,承担何种社会角色。婴儿对母亲的外表和她所拥有的物品丝毫不感兴趣。他关注的是整体的人而不是某种局部的客体特征。这种类型的交往被称为“个性化”的,这种交流会使婴儿与母亲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他会开始感到对自己的信任,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种自我感受已经成为婴儿内心的财富并逐渐形成他自我意识的基础。
接下来的第二个半年中,婴儿和成人的关系开始随着他对“物”的兴趣和操作活动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开始借助于物体或是客观活动。对待同一个人,开始将之视为有趣的客体。7~8个月的婴儿喜欢研究一切东西,他们通过摇晃、拉扯、撕咬来感知一切成人的东西,比如成人的头发、衣服、装饰品、眼镜,等等。并且对待成人的态度也随着交流内容而变化,婴儿开始区分他人的正面和负面的态度,对待熟悉亲近的人和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分化。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中产生了“目标观念”的佐证。它同最初半年形成的“个性观念”一起,对儿童的客体积极性、自我感受以及同他人的亲密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早期和亲密成人的“个性化”交往的缺乏,会限制后来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的“目标观念”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亲子观念的动态发展趋势
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不可避免的与父母之间的分离,亲子关系特点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俄罗斯本土心理学有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包括维果茨基、艾利康宁、利西娜等人,都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世界观、主导活动、与父母或同伴的关系、与成人交往的形式和内容等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转变的。因此,随着儿童的发展,亲子关系也会发生调整。目前在众多的亲子关系研究中,学者们都普遍倾向于将父母的教育风格和态度假定为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出几种类型。但是俄罗斯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娃和她的伙伴们提出的假设是亲子关系中,影响父母的教育风格和态度的主要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另一个就是儿童的年龄。这也就是说,亲子关系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具体来说,在婴幼儿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亲子观念多是“个性原则”导向的,父母都会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形成紧密的积极的情感联系,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在成人的这种积极的反馈中儿童才逐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并主动发展出交往和一般的对象化活动。而诸如要求、控制、评价、期待等“目标原则”随着儿童年龄逐渐增长,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日益增多,期待儿童表现出符合社会赞许的行为和成就,才会逐步地在亲子观念中占据更多的优势地位。
四、亲子观念的实证研究
1.亲子观念与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有研究表明,亲子观念中的“个性原则”和“目标原则”决定着父母对待儿童的行为风格,决定着父母会与儿童进行什么样的互动,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评价及其作为父母对自身的评价。具体来说,持有更多个性观念的父母会对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更愿意提供帮助,更专注于儿童的心理安慰,也更能够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同时,持有更多目标观念的父母则会对儿童提出更多的期望和要求,更注重培养儿童的品质和一切符合父母价值观念的技能或行为。
2.亲子观念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研究
斯米尔诺娃和她的同事对有交往障碍的儿童与其家长的交往活动和正常儿童与家长的交往特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交往障碍儿童的家长更多地倾向于将儿童看成是被教育的客体,因此他们主要关注儿童的成绩,经常评价儿童行为的结果,把他们同其他儿童进行比较。表扬、责备和设置榜样是这类父母主要的教育方法。在这种教养方式影响下的儿童认为自己就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可能随时受到惩罚或奖励。他们努力成为听话的“好孩子”,他们自我价值的定位主要来自成人的评价。与此相对的,无交往障碍的正常儿童及其家长在交往中更多地体现“个性观念”,对于这些儿童来说,自信心和对他人评价的感知都不是其日常行为的主要动力,这使得他们可以摆脱自己的期待和评价来倾听和理解他人。同伴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自己建立信心的中介,而是和自己一样,独立的完整的个体,是共同完成活动和交流的伙伴。无交往障碍的儿童不倾向于与别人进行比较,也不努力试图去超越别人和展示自己的优势。
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斯米尔诺娃主持了一系列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研制出一整套针对儿童发展和教育促进个性形成的创新课程,被学前教育机构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ЛИСИНА,М.И.“проблемы онтогенеза общения”.педагогика,1986.31-57.
[3]К юбилею Е.О.Смирновой Вопросы психологииВопросы психологии,2007.
您好!我家孩子3岁半了,非常懂事,大人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大家都觉得她很乖。但我害怕这个孩子缺乏自己的判断与主意,将来在社会中会吃亏。不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如何培养,希望您能给讲一下。桂子妈妈
桂子妈妈:
您好!
有些家长嫌孩子太顽皮,有些家长却嫌孩子太老实,孩子的人格有一部分取决于孩子的天性,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良好的亲子教育是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健康人格,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对于3岁半的儿童,过于听从或完全服从父母的教导,显然存在着问题。不加以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0~3岁是重要的服从期,在这个阶段,母亲充当了孩子的“权威人”角色,母亲提出的要求不应随意更改,因为“服从”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3岁之后,儿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协商期。他们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需要以一个“独立人”的姿态出现在家庭生活中。这时候,他们的角色是家庭成员,而不是“被照顾对象”。6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孩子的独立水平取决于6岁前的亲子教育,而3~6岁实际上是独立生活的预备期,父母应该在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充分的社交训练与兴趣培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协商或商谈的交流形式
该如何与孩子进行对话呢?如果说3岁之前,我们更多采取的是命令与教育的口吻,那么,在3~6岁我们应该采取的是“协商”的口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家庭成员的权利,如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建议、倾听等。从本质上来说,商谈是以双方互相尊重与信任为基础的。
丰富亲子活动,分享感受
如果说3岁之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时期,3~6岁则是维护亲子关系的关键期。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就开始给自己放假了,这是不科学的。从儿童社会学的角度看,儿童在3~6岁期间,仍然将自己的父母视为最为重要的“权威人”,并且主动从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社会经验与生活经验。亲子互动形式包括亲子运动、亲子旅游、亲子阅读等,在活动之后,一定要进行经验与情感的分享,从而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发现孩子的兴趣,进行排序
1962年出生,儿童教育专家。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内地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宁夏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普及家庭教育新观念,获得好评。著作有《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和孩子终生分享数学逻辑的快乐》《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心灵与创造》《捕捉儿童敏感期》等。
孙瑞雪女士是儿童教育专家,对家庭关系的研究尤为深入,其著作《爱和自由》揭示了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的重大影响,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肯定,更让很多家长受到启发。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关系是永恒主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文章中一再说“生活即关系”,强调家庭教育要从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入手,而孩子出现问题大多是错位的家庭关系造成的。请问,家庭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孙瑞雪(以下简称孙):对于一个人来说,关系包含三种:第一,与环境的关系;第二,与他人的关系;第三,与自己的关系。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三种关系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纠缠在一起的,很难分开。初步建立这三种关系,是0~6岁幼儿的主要任务,是他们成长的主题。孩子刚出生时,首先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该依恋关系慢慢扩展到妈妈以外的人,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环境的认识,最后才是建立与自我的关系。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听不懂成人的话,没有最基本的智力,但是他具备非常敏锐和高级的感觉系统和灵性系统,他用他的灵性能量来感觉他人和环境跟他的关系。
记:怎样看出孩子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
孙:一旦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孩子会很放松,表情、肢体动作松弛,说明他很愉悦,有了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紧张、不安、时常哭闹,如果没有病痛,那就表明他与母亲没有建立理想的依恋关系。
记:在案例分析文章中常常看到“童年心理创伤”这个词,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否与您刚才说的关系有关?
孙:童年心理创伤有两种:遗弃性创伤和吞噬性创伤。所谓遗弃,指的是父母以某种借口与孩子分离。比如把孩子送到奶奶那里,比如恐吓孩子“我不要你了”“让警察把你抓走”等。所谓吞噬,指的是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行事。比如进孩子的房间不敲门,比如父母发脾气摔东西,再比如逼孩子吃东西。这两种创伤在成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无比重大。不难发现,无论哪种创伤,都是关系不和谐造成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良好家庭关系的营造和维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甚至整个人生中,关系是永恒的主题。许多人与配偶、领导、同事、同学、邻里、朋友关系不睦,其实是童年心理创伤的外在表现。所以,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意义重大。
记:有些孩子胆子小,在幼儿园、学校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有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喜欢讨好别人,有些孩子不会交朋友,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孩子不遵守规则,有些孩子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身上的这些问题,根源都能归结于家庭关系吗?
孙:是,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准确地说,是在家庭关系上。刚才说过,孩子刚出生时,首先跟妈妈建立关系,母子关系亲密了,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就会自信、快乐,才能放心大胆地探索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反之,孩子就会缺乏生命的力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记: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孙:父母的关系是孩子直接看到的最完整的关系,因而成为孩子认识关系、体验关系的参照物。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关系成为孩子发展与别人关系的模板。这一点很好理解,观察幼儿怎么过家家就知道了,全是在模仿父母。
记: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一定很坏吧?
孙:夫妻吵架在生活中是难免的,吵架也是一种交流,本身无所谓好或坏,关键是如何善后。如果吵完了处理得当,夫妻关系进一步发展,那吵架未尝不是好事。
记:怎样善后呢?
孙: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妥协,学会接纳,学会承诺,学会遵守规则……这样就能使矛盾得到化解,关系更加和谐。夫妻吵架不必论谁对谁错,而是要彼此支持。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一定会很害怕,但看到父母终于解决了问题,还是那么相爱,他就学会了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这样,夫妻吵架岂不是给孩子上了一课?
错位的家庭关系
记:父亲、母亲、孩子是家庭的主要成员,构成了夫妻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三种关系。您认为这三种关系如何排序?
孙: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孩子和妈妈、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保持这样的关系次序,孩子才能有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视。形象地说,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手拉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孩子要受到爸爸妈妈的呵护才有安全感。妈妈是情感的代表,爸爸是理性的代表,孩子靠情感来滋养他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探索外在世界,两者必须是同步的。
记:您说的是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的关系结构是错位的。
孙:是的。错位的家庭关系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错位是:爸爸跟女儿关系亲密,家庭关系就变成爸爸拉着女儿的手,妈妈站在父女的后面。在这种关系中,女儿代替妈妈成了爸爸的心灵伴侣,会有沉重而隐秘的心理压力。当女儿小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必须代替妈妈承受爸爸生命中的一部分,等她长大以后,没有办法来正常面对她的爸爸,因为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使爸爸幸福。
第二种错位是:妈妈跟儿子关系亲密,家庭关系就变成妈妈跟儿子手拉手,爸爸站在后面。在这种关系中,妈妈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代替爸爸成了妈妈的心灵伴侣,同样会被心理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记:这两种错位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尤其是第二种。
孙:是的。在错位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会有安全感,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地位提高了,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关系不睦是他的错,是他的存在导致父母关系疏远。在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通常习惯自责,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这是一种负能量。所以,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阳光快乐、积极进取,那就把家庭关系调整到正常状态,不要给孩子制造心理负担,而要给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一身轻松地成长,发展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记:完整的人?
孙:对,完整的人不只是一肚子知识的人,还包括身体健康、情绪稳定、感觉敏锐、心理强大、人格健全、精神积极、心地善良。要培养完整的人,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结构,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这是家庭教育的本质要求。
记:与爱人、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想来是所有家长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不好把握的因素,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孙:能否建立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根本上取决于你是否有梦想和愿望,取决于你是否对关系有足够的好奇。如果你有这个愿望,只要拿出真诚,付诸努力,就不会陷在以前的关系中拔不出来。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这也是每一对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平等是基本原则
记:下面,我们来探讨亲子关系。您认为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是否存在弊端?最本质的弊端是什么?
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子关系是扭曲的,父母是严厉的家长,是不可冒犯的权威,而孩子是俯首听命的角色,中国的孝道更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这就是中国传统亲子关系的本质弊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不能形成自我意识,不能成为一个心理强大的人。孩子长大以后,他要么是权威,要么臣服于权威。这样的人格是不完整的,因为有思考能力的人变得不思考,成了被驯化的动物,甚至仅仅是一个工具。
记:如何革除这个弊端呢?
孙:平等是现代亲子关系的基本原则。我以母子关系为例来说明。母亲的自然属性是孕育孩子,爱孩子和抚育孩子;另外,母亲还有一个权力属性,即监护孩子,培养孩子。母亲的权力不能无限夸大。当孩子犯了错误,母亲可以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当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不伤害别人的事,家长没有权力阻止他,因为孩子有权做出选择,母亲根据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本质上就是侵权。
记:可是,这个“度”怎么把握呢?孩子做什么事不能阻止,做什么事必须阻止呢?
孙:凡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的事,孩子想做就应该允许,反之就应该阻止。这是父母的权力界线,也是平等的规则。在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从小就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因为他自己做主了,他就必须为自己做的主负责。这样才能培养出顶天立地的人。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生存危机吗?当然不会,他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在父母过多的限制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并未成长,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知道哭爹喊娘,哪来的奋斗的快乐和成就感、幸福感?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就出在这里;换言之,教育中无处没有权力争夺,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亦如此。
记:权力争夺?您能举例说明吗?
孙:我手头正好有一个典型案例。一个高二男生在学校跟老师发生了冲突,学校扬言要开除他,一时闹得校园内沸沸扬扬。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天上课,一名女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光线很暗,于是要求坐在窗边的一名男生拉开窗帘。这名男生不同意,说拉开窗帘,阳光刺眼,他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老师说,哪来那么多废话,让你拉开你就拉开。男生死活不答应。一来二去,老师发火了,厉声呵斥男生。男生低声嘟囔了两句,老师以为在骂她,于是走过去要打他。男生也火了,腾地站起来,挺着胸脯迎了上去。男生又高又壮,情绪失控,很凶的样子。女老师害怕了,丢下学生回教研室,此后一周没有上课,扬言如果不开除这名男生,她就罢课。“开除”二字吓坏了男生的父母。他们向女老师赔礼道歉,苦苦哀求学校网开一面。女老师松口了,说不开除也可以,但那名男生以后只能站着听课。男生的父母妥协了,认为只要不开除就行,站着听课就站着听课吧。但他们说服不了孩子,于是问计于我。
关键词:青春期;亲子冲突;对策
1.研究主题
青少年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父母对其的“叛逆”表现无法适应,易产生亲子冲突。良性的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但过多、激烈的恶性亲子间的冲突则对青少年的发展和家庭的和睦是有害的。
综观现在的研究,内容上,主要有: (1) 亲子冲突的特点分析,如冲突发生的领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2) 亲子冲突的影响,如冲突对青少年个性和社会适应的影响、冲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冲突对父母生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等;(3) 亲子冲突理论的建设,如亲子冲突的含义分析、冲突的内在机制探讨及冲突影响因素的分析等。(4)亲子冲突的对策研究。方法上,质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几点进行探讨。
2.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
每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亲子冲突呢?为什么在青春期发生的尤为频繁呢?
孔海燕认为,亲子冲突的影响因素有:(1)父母的教养方式。(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就越有可能主动去摄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在教育子女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就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3)父母的情感。较多研究考察了母亲的消极情感与儿童的外显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4)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家庭满意度高的儿童青少年与父母的争论较少。对此类问题不同学者总结出了不同的原因,我主要从以下三点来叙述。
2.1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亲子关系。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采用主动和相对软性的方法,而不是强迫和大家长式的压力方法来命令子女,这样不但不会增进家长与子女的感情,反而会使子女产生压力和紧张,当压力到达一定阶段就会与父母进行对抗,出现叛逆,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
2.2家庭沟通互动的缺乏。涂翠平等研究结果表明:(1)高亲密度、高情感表达、低矛盾性的家庭在亲子冲突解决的关系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家庭;低亲密度、低表达性、高矛盾性的家庭在权力、公平、自认和自主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家庭。(2)高亲密度、高表达性、低矛盾性的家庭更多使用积极的冲突解决策略;低亲密度、低表达性、高矛盾性的家庭更多使用消极的冲突解决策略。说明家庭沟通互动影响着亲子关系。
2.3青春期青少年自身的能力的缺失。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单方面的教育灌输,也需要子女的配合与反馈,更需要子女增强自我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好奇心增强,对社会不了解但充满向往,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事物的诱惑和欺骗,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观点的偏执和行为的偏差。
3.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影响
我们把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是有利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能够对亲子关系提出进行调整的信号等。下面我们主要探讨消极影响。
3.1构成青少年心理压力。青春期一般在青少年的中学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需要面临学业,交友和社会的多种压力。如果在家与父母相处不好,会增长其心理压力。如果青少年在与父母发生冲突后,不能很好的意识到问题所在,只是一谓的消极对待,那样,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使其不能快乐的完成学业。
3.2易产生行为问题。亲子冲突还会导致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如离家出走、犯罪、辍学、早孕早婚、药物滥用等。长期、激烈的亲子冲突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增多。
4. 解决对策
方晓义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有如下特点:(1)青少年处理亲子冲突的策略主要有主动解决问题策略、屈服让步策略、回避冲突策略、反抗攻击策略、他人调节策略。(2)青少年在亲子冲突处理策略的使用上具有显著的类型、性别、年龄差异,且冲突对象不同,策略的使用也有显著的差异性。从此研究可以看到,不同的青少年对亲子冲突的处理上存在差异。
4.1青少年自身方面。青少年要认识自己所处阶段和生理心理发生的变化,能够积极主动的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与父母沟通更加耐心,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冲突严重时,能够及时调整解决策略,平静下来,减少冲突对亲子双方的影响。此外,还应多以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理解父母。
4.2家庭方面
(1)父母在教养方式上需要调整,选择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见。(2)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并给予适当的指导。(3)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家长当掌握批评的艺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4)家长要陪伴孩子,了解孩子需求。(5)家长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4.3学校方面。学校应提高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心理咨询室设专职老师,关注学生的变化,加强危机管理和干预。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移情能力。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和沟通,例如邀请亲子一同参加亲子活动。开设讲座,沙龙,科普等活动,宣传青春期知识。
5.总结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此时的亲子冲突高发且危害严重,需要引起重视。如何让下一代在青春期更好的过渡,发展更加健康的人格,关系着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也希望教育工作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为此领域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郭玉娟.当代青少年亲子冲突与家庭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 孔海燕.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2004
[3] 涂翠平等.家庭环境类型与青少年亲子冲突解决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
不同的中美选择
苑立新副主任:一天,我们在加州州立大学听一位教授的讲座时,这位美国教授给访问团的老师们出了一道这样的测验题:在儿童品格的形成过程中,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项,你认为哪个或哪些因素更为关键?教授要求我们中国的老师把自己的选择项贴到相对应的标签上。访问团的绝大部分老师都把标签贴在了“学校”和“社会”两项上。教授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很是诧异,他说,同样的测验,美国教师的选择却与此正好相反,他们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家庭”一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家庭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做完这道选择题,不同的结果和教授的诧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对同一道选择题,这样的选择差别背后有着怎样深层次的理念和行为差异呢?
美国人之所以认为家庭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与他们对孩子早期的成长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儿童,特别是学前的孩子,如果父母仅仅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知识环境,只重视帮助孩子身体和智力的成长,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具有独立、自信、善良等品格素养,而这些品格素养的形成与孩子对世界产生的各种依恋关系相关,而孩子对世界最直接和最基本的依恋关系便是亲子依恋。也就是说,只有从小与父母建立了亲密而温暖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他自身才能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才能有健康、积极的心理和行为,才能够产生应对未来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记者:那么美国人的这种家庭教育理念和认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苑立新副主任:也正是基于对家庭和亲子关系重视的观念和认识,美国的家庭特别重视孩子的抚养方式,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家庭生活时间和机会。
全职妈妈和“家庭幼儿园”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并非是美国父母的重要选项,这是因为,美国的父母非常重视密切亲子关系的建立,他们认为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一样的,幼儿园老师是在尽自己的职责,和孩子的关系是有距离的,她们难以履行父母对孩子的亲情责任,所以很多美国的年轻妈妈会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
另外,美国的“家庭幼儿园”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走在美国的街道上,经常会看到有年轻的女士手推一种特殊的“宝宝车”,这种“宝宝车”一般能坐四五个孩子。我们以为推车的可能是幼儿园的阿姨,可通过了解,原来推车的女士很多都是车上某个孩子的妈妈,其它的都是同社区的孩子。美国很多年轻的全职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们积累了丰富的早教经验,她们希望在带自己小孩的同时再帮社区的其它家庭带孩子,这样既可以给孩子找了玩伴,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既有亲子关系又有社区社会关系的“幼儿园”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作为“园长”的妈妈,她的亲子体验与教子责任相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比较而言,在重视亲子关系这一点上,我们国家的父母做得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教育理念不同造成的,但也有客观的现实原因。当前,相对于美国,我国的家庭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的经济负担需要妻子和丈夫共同来承担。所以,我国的父母们绝大部分是双职工家庭,这样的家庭状况,使得父母们不是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就是交给祖父母来带。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是我们的父母忽视或不能有效培养亲子依恋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1.1换位思考来理解老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不存在一点毛病和问题都没有的人,在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里,有时会出现师生冲突,这时无论是怎样的情况,学生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千万不能不顾场合顶撞老师,甚至有过激的行为发生,这样会使问题升级,铸成大错。想想老师有时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任,也许有时语言会激烈些、或者是不是学生误解了老师等等原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冲突。但不管如何,中学生都要尊重老师,维护老师的自尊和尊严。
1.2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明显,有些学生不允许批评,也受不了挫折和批评,如果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往往就会对老师产生不满、心中不悦,有时还会影响到其所教授课程的学习效果。
2、协调亲子关系
这里所说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青春期是人生中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容易产生亲子的冲突,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中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理解父母
首先,要看得起父母。无论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都是在为社会同时也是为子女做奉献。理解和珍惜他们的付出,从心里感激他们。中学生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平和,有事情要与父母商量,遇到父母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时,要与父母好好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能顶撞父母、与父母大嚷大叫,甚至有的中学生还与自己的父母来硬抵抗,让他们感到极度地伤心。
2.2关爱父母
从小事入手,养成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的行为习惯。主动做些家务劳动,平时多留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如果看到哪里不舒服,问一问,有病要陪他们去看病。父母过生日时,送上真诚的祝福,节日里多陪陪父母。2.3自我成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也在成长,成长中我们既要做到与父母的良好沟通,也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不远的将来,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要注意从老师、父母、长辈身上学习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汲取他们知识和教育,这些有益于我们中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提高。
2.4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
尊敬长辈要落到实处。比如:吃东西时,要先给长辈,出门之前要同家人打个招呼,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等。
3、同伴关系
3.1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种交往方式最不好,最容易导致孤立局面。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要学会运用人际交往的“黄金原则”——即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3.2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努力理解对方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讲明你的想法,增进相互的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行事,伤害他人。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并道歉,对他人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
3.3对待友谊需要真诚
进行人际交往要有一定的原则,要给予他人真诚的批评与帮助,要有一个真诚的感觉,建立起真正的、互帮互助、和谐有益的人际关系。
3.4交往方式要及时调整
当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习惯的人根本不理,就显得十分幼稚,会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