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是正规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是主体文化的体现着,做好弱势群体服务的工作是对弱势群体给予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应尽的社会义务。而公共图书馆又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拥有全面、优质、完善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对社会起到一定的整合调控作用,尤其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可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发挥独特作用,消除弱势群体获取信息障碍,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1.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点

1.1弱势群体的概念

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处于劣势,经常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的群体,弱势群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是因生理上的缺陷或劣势,如:年龄、疾病等,要包括盲人、聋哑人、智力残疾者、肢残者、精神病人、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社会性弱势群体则是因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地域上处于劣势,如: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农村贫困人口等。

1.2弱势群体特点

弱势群体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需求,他们是个特殊群体,他们和普通人群有所不同,其外在主要特点有:一、经济贫困化,收入低于社会平均线,生活质量不高;二、心理脆弱,缺乏社会竞争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三、生活边缘化,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精神文化及生活匮乏,部分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贫困中,脱离了主流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生活压力大,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偏离常规,变得敏感、易怒。

2.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重要意义

2.1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神圣职责和重要职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大门必须是自由平等地向全体社会成员敞开,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有图书馆常规服务和资料用户的,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等,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另外,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和公益,也使其成为各类图书馆中与弱势群体联系最密切的文化教育机构,能够确保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务的弱势群体平等地享受各种知识和信息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神圣职责和重要的职能。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做好普通读者服务的基础上,从经费安排上、服务设施、服务方式等方面都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做到既为强者锦上添花,更为弱者雪中送炭,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平等,是对弱势群体文化权利的尊重。

2.2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终身学习的学校

知识匮乏是导致弱势群体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弱势群体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对其最根本、最重要的救助方式。公共图书馆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而且学科分布齐全,其广博知识信息储藏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范围,是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这就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免费的终身学习教育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能够自由地,无偿地获取各种文化知识、就业创业信息,得到客观自由的发展,增强自我完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从而更多地获取摆脱困境,改变命运的机会。

2.3公共图书馆是弱势群体的调护情志,是心灵抚慰精神的乐园

弱势群体由于社会地位的卑微,经济收入的低下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得他们整体上大多自卑感强、心理敏感、精神脆弱,甚至有焦虑和报复情绪,更需要精神慰藉和心灵的充实,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和安抚,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丰富人民精神和文化生活,提供娱乐休闲活动的社会责任,利用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弱势群体免费平等、自由地参与各种活动,有效地消除他们的失落感、自卑感、不公平感,使他们心理健康、精神愉悦地面对生活,这样也就舒缓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2.4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是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弱势群体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的馆藏、设施等相关的资源,为其提供专门的服务,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公益性的具体要求,为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使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同时引起政府和社会广泛的关注,获得更多经费和社会支持,加快自身发展。

3.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新举措

3.1加强馆藏、设施建设,营造平等、关爱和谐的阅读环境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公共文化场所,在建筑设计上建立无障碍残疾人通道,以保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充分享受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无障碍学习环境,条件具备的图书馆可配备弱势群体专门阅览室,如:“盲人阅览室”为盲人读者提供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的阅览与外借服务,有些盲文图书借阅室配备安装有专门盲人软件电脑,通过语言提示,盲人就可以实现网上浏览,为盲人读者打开了溶入社会,观察世界的又一扇窗口。图书馆还可根据老年读者的特点,建立老年人阅览室,订阅老年人喜爱的历史知识、文化生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报刊,并摆放舒适的沙发座椅,提供笔、墨、纸、砚等材料,准备老花镜、放大镜等,为老年读者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使老年读者既增长了知识,又娱乐了身心,阅览室成了老年人休闲的场所。

3.2加强馆员为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确保服务质量

由于弱势群体具有脆弱、敏感等心理特点,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其服务过程中要端正思想,为他们投入一份深厚的感情和关爱,这就需要我们始终把维护和关爱弱势群体利益思想落实、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之中,包括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不管他们身心如何,也不管他们的要求多么微小,要是他们深切感受到图书馆服务的温馨,体会到图书馆是一种快乐、满足、尊重,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人文学习环境,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神圣的平等权利,没有歧视、等级、压迫、清规戒律,在自由平等、温馨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让他们感受到馆员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使图书馆成为他们的精神乐园。

3.3建立弱势群体信息数据库,提高就业能力

弱势群体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图书馆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与地方残疾人联合会、妇联、劳动就业等相关单位联系,将他们的基本情况建立读者信息数据库,还要经常更新和补充读者信息数据库,收集他们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弱势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知识信息的匮乏,图书馆要利用自身文献资源的优势,分门别类地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和指导。与劳动就业单位联系,举办职业培训班,例如:计算机培训、家电维修等实用性技术培训班,培养他们就业技能,提升他们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新的就业需求。

3.4开展多种读者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的服务场所,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弱势群体也有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的追求,公共图书馆要常开展趣味文化娱乐活动,如:读者讲座、手工制作、新书推荐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工作人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激发了人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吸引更多弱势群体读者走进图书馆,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他们消除焦虑心理,失落感,不公平感,使他们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公平和关怀。

4.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作为社会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应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弘扬和坚持公共性、公益性、读者至上、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为广大的群众以及其他的弱势群体服务。关爱每位读者,为每位读者提供人文意义上的帮助。真正体现了列宁所说的:“一切为读者,为一切读者”,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优势,为和谐社会构建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陈月华,浅谈增强图书馆对弱势群体服务的功能【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

[2]宋立娟,关注弱势群体,图书馆公益性的当代思考【A】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庄玉香,陆丹,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图书馆学刊,2004(6)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2篇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从社会结构分层维度描述社会不平等状态的概念。一般认为,社会诸阶层中占有社会资源最少的阶层就是弱势群体。学生弱势群体可以理解为“学校场域中由于特定的家庭社会出身以及由这种出身影响甚至决定了的能力、性格、品德等方面的特征,难以获得学校教育包括教师的公正、合理对待,难以获得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处于不利发展处境的学生个体的集合。”[1]

学生弱势群体按照其原因和表现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心理性、生理性、社会性和成就性弱势群体。[2]心理性弱势群体包括性格和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比如自卑、暴躁、自私、嫉妒、攻击性强的学生,以及适应力差、承受力弱、控制力差的学生等。生理性弱势群体主要由身体状况差的学生、不漂亮的学生和生理状况处于弱势的学生构成。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家庭背景和人际交往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比如家庭收入较低、父母社会地位不高的学生。成就性弱势群体主要指那些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

尽管学校教育一直尊奉公平理念,一直强调对学生的爱、尊重,但由于制度、教师个体因素及学生本身因素的共同作用,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场域处于不利处境,学生弱势群体就是这部分学生的代称。“他们在学校生活中难以获取尊严、快乐、进步和自我实现,自身才能独特性得不到展现、欣赏和鼓励……他们在学校里处于或被贬损或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没有适合的教育措施,没有充足的学习机会,自信心被打击,尊严被侵犯等等。”[3]归纳起来,学生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地位弱势。学生弱势群体常被教师及其他学生轻视、歧视,或遭遇拒绝、呵斥等粗暴对待,在班级中缺乏话语权,在人际交往方面常被漠视和边缘化。

2. 权利和机会弱势。学生弱势群体相对而言不易获得各种奖励、荣誉,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少获得提问、讨论、对话等教育机会,缺乏展现自我的机遇和能力。

3. 消极情绪和预期。学生弱势群体容易产生自卑、沮丧、失望、怨恨、愤怒等消极情绪,自尊与自我效能感一般不高。部分学生还可能会产生攻击、退缩等不良个性和行为,无论是自己还是教师、家长还是其他学生,对其未来发展的期望值均较低。

从本质上讲,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社会不平等在教育领域内的一种反映,也可以理解为社会通过教育的身份赋予功能实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不平等是人类社会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如果不平等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使得社会陷入动荡不安。

二、社会支持的内涵及价值

由于个体自身因素及社会制度安排的影响,弱势群体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古今中外也并不鲜见。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社会支持最初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关于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探究。社会支持一般被看作为个体从他人或其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

由于研究视角和取向的不同,多个学科关于社会支持概念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美国社会病理学家卡普兰(Caplan·G)的界定,他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情感、自尊、评价、归属、身份以及安全的需要等)通过与显著的他者之间的互动而得到满足的程度。[4]我国学者李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5]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6]社会支持从内容方面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工具性支持,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二是情感支持,涉及到个体表达的共情、关心和爱意,使人感到温暖与信任;三是信息性支持,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帮助个体应对当前的困难,一般采用建议或指导的形式;四是同伴性支持,即能够与他人共度时光,从事消遣或娱乐活动。[7]从社会支持的主体来看,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前者是指来自正式社会系统如政府与各种正式组织机构的支持,非正式支持指源自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如家人、亲友、邻居、伙伴等的支持。

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于在学校场域中处于不利处境的学生弱势群体而言,及时、可靠、全面的社会支持对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般情况下的增益作用和应激状态下的缓冲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支持能够满足学生归属和尊重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自尊,促进学生产生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主观幸福感。

2. 社会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事件的认识、理解和应对,避免不恰当的行为方式。

3. 社会支持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为学生提供恰当的人力和财物资源。有助于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信心。

关于社会支持的增益和缓冲作用已经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证实。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初中生在学校适应的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显著高于低支持水平学生的适应质量,高支持水平的初中生表现出较少的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孤独感较低,学习成绩较好,同伴的评价更高,对学校的态度也更为积极。”[8]也有研究证实,“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密切的联系。”[9]

三、教育场域内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

就教育场域而言,关爱、支持学生弱势群体既是出于功利和社会正义的考量,也是教育伦理本性的自我确证。学校一方面是相应的国家责任的具体承担者,另一方面作为专业部门和组织,理应在支持学生弱势群体方面担当主要角色。这些支持从内容维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工具性支持。必要的财力、物资帮助。学校和教师应针对学生学生弱势群体及其家庭的实际生活状况,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制定帮扶对策,如助学金、奖学金、各种费用减免制度等。

情感性支持。长期处于弱势状况的学生容易导致自卑、退缩或攻击等消极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渴望来自于教师、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关心、慰藉、接纳、认可和信任,渴望获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理应在充分认识学生情感需要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通过言语、表情、姿态、空间距离等特定方式,较为充分地表现出对学生的喜爱、关切、欣赏、激励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一对一的亲密聊天、表示欣赏的言语与表情、学生挫折或困难时的安慰等等。

讯息性支持。学生弱势群体经常会面临许多困惑与问题,包括知识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自我意识偏差等,迫切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定问题提供相应的信息、建议,帮助其思考、决策,促进其合理、有效地应对困难。比如,对学困生的学习辅导、对班级边缘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对性格偏激学生的心理辅导等。

同伴性支持。同伴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力量,青少年总是渴望被一定的同伴群体认可、接纳,渴望与同伴们亲密无间的玩耍、嬉戏、聊天,这是他们归属与爱、自尊等需要获得满足的重要渠道,学生弱势群体对这方面的需要可能更为强烈。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促进学生弱势群体与同伴们的沟通、互动,鼓励其他同学对学生弱势群体的认可、接纳。比如,结成对子互相帮助、组织各种各样有利于展现其才能和独特性的活动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是学生弱势群体,另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教师应注意组织、引导父母、亲友乃至邻里、社区对学生弱势群体的各种社会支持,努力协调校内、校外社会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支持也许不能解决学生弱势群体的所有问题,但至少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教师、同学们对他们的关怀与尊重;也许个体之间能力、性格、成就的差异难以消除,但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格的不平等,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现实的温暖与美好,让每个学生对未来都充满希望。

注释:

[1]佟雪峰.学校教育对学生弱势群体生成的实然影响和应然态度[J].教育探索,2011,(7).

[2]李屏.学生弱势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11—17.

[3]胡红梅.理解教育视野下“弱势学生”发展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8,28.

[4]黎春娴.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对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18.

[5]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6]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8.

[7]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0,(1).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划分了青年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并指出防治青年弱势群体的社会逆反心理,需实施优化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帮扶工作、化解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措施。

一、青年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类型划分

青年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与自身素质状态,导致其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地位、竞争实力处于劣势,社会地位与社会权益处于不利境地的脆弱人群。他们具有经济上低收人、生活上低层次,政治上低影响和心理上高度敏感的“三低一高”特征,属特殊社会群体。

根据有关学者统计,我国目前有八千万到一亿的“弱势人群”,其中青年占相当大的比例。青年弱势群体作为庞大的社会人群,其发展态势必然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进程。

依据青年的生理、经济、精神等方面状况,我们将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青年,划分为经济贫困、精神匾乏、身体残疾、无业闲游四种类型。

1.经济贫困青年

经济贫困青年主要指收人来源不稳定、收人水平低下的企业下岗人员或再就业岗位极不稳定人员、进城的农民务工人员以及贫困家庭虽已成人但尚未自立的子女等。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地域、行业等差别的影响,青年在职业状态、劳动时间、经济收人、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经济贫困青年大多从事着低技术、重体力性工作,且劳作时间较长,岗位极不固定,经济收人较低。同时,贫困家庭虽已成人但尚未自立的子女在受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种劣势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能力。

2.精神匾乏青年

精神体现着一个人的意志、情感、品质等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主导因素。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特别是面对社会转型所形成的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尽管大多数青年接受教育的程度在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他们所承受的下岗、失业、低薪、生活困难等各种各样的冲击与压力,却远超于以往时代的青年人群。特别是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贫富分化日益显现、社会腐败现象严重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青年会因个人发展机会相对减少,社会收人差距日益拉大以及心理平衡能力失调,产生了一系列的精神匾乏反应。这类青年因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往往一叶障目,致使其对理想信念失去了追求,对社会生活失去了信心。他们深深感到人生无意义,学习无兴趣,工作无动力,人际过敏或人情冷淡,精神心理颓废。严重者还可导致青年心理障碍或精神崩溃,引发自杀、犯罪行为。

3.身体残疾青年

在我国,由于环境、遗传、意外伤害等原因,形成生理缺陷的青年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青年多因感官、肢体、生理等方面的残疾与神智方面的缺陷,难以完全胜任正常人的社会角色,因而属不完全成熟的社会人。现阶段由于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一些残疾青年在生活保障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如有人生活温饱得不到基本满足;有人无法组建家庭;有人不能接受常规教育;有人不能正常择业或无法融人主流社会。他们心理极其稚嫩或脆弱,时常遭受孤立、冷落、贬低等社会歧视,自尊心损伤严重。这将造成残疾青年的心理失调和社会行为障碍,极易演变为社会逆反心理。

4.无业闲游青年

“无业闲游青年”也可称“无业游民”,是指因较早脱离父母或遭受家庭遗弃,无固定生活来源、无谋生技能、无长住居所,长时间游逛街头或寄人篱下的闲散青年。他们终日无所事事,比较容易接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将导致青年滋生社会逆反心理与反社会行为。

此外,青年弱势群体中还包含部分虽已成人但尚未自立的单亲家庭子女与失学、失业和刑满释放青年等等。

二、青年弱势群体社会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

1.社会异向心理

社会为维持协调统一,必须要求其成员遵循社会规范、接受社会角色培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青年弱势人群最需要理解、信任、关爱与支持,倘若社会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或无视他们的客观需求,将会挫伤青年弱势人群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难于同社会生活相适应、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社会异向心理。青年弱势人群的社会异向心理,作为对社会的怀疑、消极态度,将导致青年在理智、情感与社会关系上适应不良,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和违抗社会规范行为。

有社会异向心理的弱势群体青年,往往思想、人格尚未成熟,却过早地涉足社会,特别是遭遇人生坎坷后,缺乏正确认识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看社会问题片面、偏激;社会政治意识弱化,对政治思想教育与社会宣传不感兴趣或反感;对待现实社会态度消极,精神压抑,或工作消极怠工,或逃学旷课,或离家出走等。有社会异向心理的弱势人群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其矛盾心理激化,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与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一大隐患。

2.社会冷漠心理

社会冷漠心理是社会转型时期与生活磨难、社会压力紧密相连的一种消极的社会心理。由于职业的低收人、生活的低水平以及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剥蚀着青年弱势人群的人格尊严,他们对贫困生活束手无策,对未来茫无头绪,对社会失去公平感,形成了卑怯、畏缩的人生态度,同社会主流与社会生活显现出一种“隔离”状况。社会冷漠心理使青年弱势人群处于与社会“无缘”的境地。

有社会冷漠心理的弱势群体青年,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形: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缺乏主见和生活勇气;自卑感严重,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害怕受到歧视;精神心理颓废,时常自暴自弃,破缸破摔;困惑感、失落感、挫折感强,对学习厌倦、工作缺少激情;不愿意与人交往,不通人情,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生活格调低俗,孤独、抑郁、悲观等。

3.社会挫折心理

青年常怀有许多理想与愿望,为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不懈地努力与追求。当理想与愿望持续得不到实现或满足时,就会产生使情绪处于紧张状态的挫折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青年弱势人群有着对人生的失意、学业的担扰、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等情感体验,如果他们身处逆境持续时间过长,外界压力过大,就会使其身心发展受到阻碍,形成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心理与行为表现。青年弱势人群中存在着“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价值理念,把自身的贫困责任归结为政府,认为是政策失当引起的,易于形成财富被剥夺感和社会冲突心理;有人因挫折特别是遭遇厄运,而变得怯懦自卑,沉默寡言,一撅不振;还有人因生活的自愧不如人,导致了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极端心理,甚至为追求某种利益而不择手段。

4.社会攻击心理

社会攻击心理是人格发展畸形、社会适应力差的青年弱势人群,由于贫困、挫折、受到歧视、受到侵害以及社会不公、矛盾激化等原因,所酿就的对社会极具危害的“绝望”和反抗社会心理。具有社会攻击心理的青年弱势人群,在社会生活中,往往缺少师长的引导,缺少亲情的温暖,行为习惯和现实社会规范相悖,延续着社会的落后与丑恶。他们竭力寻找具有反社会倾向的“臭味相投”的同龄者,结帮成伙,甚至结拜兄弟,一有机会就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或产生不可逆转的仇视心理,直至导致酗酒、吸毒、械斗、抢劫、报复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青年弱势群体社会逆反心理的改善措施

青年弱势群体社会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其基本权益受到了损害。为保障青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防止青年弱势群体生成社会逆反心理,需实施以下五项措施:

1.优化社会利益分配机制

物质利益矛盾是青年弱势群体实质性、根源性矛盾。为此,国家应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优化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保障青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保障青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绝非某一部门的工作,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保障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的工作,对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保障工作要实行责任目标分解与目标考核,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有关部门要组织相关力量,加强对青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使其研究成果成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

2.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享有教育、劳动与社会参与等权益是公民特别是青年公民最基本的社会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在保障青年弱势群体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我国青年弱势群体司法保护政策还不完善,社会服务机制还不健全。鉴于此,建议立法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青年弱势群体的特点,建立《失业保障法》与《保障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工作条例》等法规,从而使保障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有关行政部门还应对社会公平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为青年弱势群体提供行政与法律等方面的救助。对造成青年弱势群体基本权益损害的部门或个人,应依法给予惩处。

3.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国家不仅是青年权益分配的主体,而且也是青年权益保障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机遇并不均等,特别是遭遇始料不及的失业、疾病、伤残等生活不幸,会使青年自身及其家庭陷人贫困,甚至出现。为此,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青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要全方位、多渠道实施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健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扩大青年弱势群体救助的覆盖面。

4.积极开展社区帮扶工作

社区对沟通人际关系、凝聚人际间的亲和力愈发重要,有关部门应根据青年弱势群体的布点,建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等组织密切配合的立体的、多层次的社会帮扶网络,做好青年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社区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义务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社区义工队伍,为青年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就业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帮助与服务。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4篇

大学生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型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对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予以足够的关注,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管理。

一、大学生中弱势群体

的生存现状及成因分析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这个群体是社会援助的对象,是社会福利的接受对象。”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对象为在大学校园中接受教育的残疾人子女、特困家庭子女、低收入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等。他们在大学校园中处于经济上或心理上的相对弱势,是一个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这对处于不利地位的校园弱势群体来说更为不利。他们的社会承受能力脆弱,在家庭收入、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寻求帮助倾诉等方面容易陷入困惑和苦恼中。同时,由于社会制度的公正待遇未能得到有效保证,社会福利保障覆盖面小,再加上偏远地区的教育弱势,使农村孩子读点书很艰难。这些则导致部分青少年认为我们教科书上说的人人平等的童话与现实生活反差太大了,以至于有些人产生了叛逆的心态。

最近二十几年来,我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因父母亲关系不和而引起的家庭破裂给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有些父母还有违法等不良行为,使这些孩子感情冷漠,从而导致他们缺乏正常的心理。

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并不是由于他们自身不努力,而是因为社会没有提供一个公平的舞台。比如,与城里人相比,农村户口的人在出生、入学等方面都处于不平等的起点。同样,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象在大学读书中就体现出“能力的弱势”或“机会的贫困”。特别是贫困状态是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上所面临的困境,这就决定了他们生活质量的低下和心理承受力的脆弱。当大学生中弱势群体陷入困境却求助无门时,网络文化就可能成为他们寻求安慰和解脱的出路,而这个群体中的个别人在自身利益被严重忽略以至侵害的绝境下铤而走险,以制造社会激进事件来宣泄自己不满的可能性也加大。“马加爵事件”的制造者马加爵可能就属于这一类。由于精神压力和心理负荷累积到一定程度,于是杀害同学的悲剧就在马加爵身上发生了。

近几年来,在社会生活中一再出现的青少年用残忍手段杀害父母、杀害同学的恶性犯罪事件,提醒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爱。

总之,造成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当前社会变化、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冲击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学校对考试升学率的片面重视及有关教育体制政策的不合理密不可分,同时还和日益增加的教育教学重负等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陷于困境的青少年是极易遭受侵害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马加爵事件”再次成为关注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热点问题。

二、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管理的若干建议

1.尊重学生,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也珍爱他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怀着希望去生活。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尊重学生的重要性,针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同时,教师对弱势群体学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对他们进行细致入微的了解,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呵护一颗颗稚嫩而又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明白:学习还包括珍重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尊重他人,让每一个孩子因为被爱而心情愉快,因为被爱而努力学习,因为被爱而爱他人,因为被爱而爱这个世界。

2.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进行更深入的情感教育。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表示同情和关心,尽可能给予他们帮助,拉近师生双方的心灵距离。然后,再向他们灌输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他们能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同时,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提供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时刻为他们答疑指导,为学生提供放松心情、调控情绪的方法来避免悲剧的发生。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要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如果教师能够深入这个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灵世界,那么,“马加爵事件”的悲剧或许就能避免。

3.创设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合作的班级环境,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班级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班级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四个学会”,其中“学会合作”意味着班级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班级环境,使班集体构成一个团队。班级里的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参与活动,并进行分工合作,从而体现班级的团队精神。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为弱势群体学生创造增加成就感的机会,减轻个体的压力,让他们消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碍,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5篇

提到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沙南社区这支残疾人特殊义工队,就不能不提到残疾人义工队的发起人――曲江街道沙南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丁金根。爱好文学的他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凭着坚强、执著、自信……多年的创业小有成就。而社会的关爱,使他更加懂得感恩,他深知:“个人的成就离不开社会的扶持”,怀着回报社会的信念,丁金根常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每次有义工活动他都会参加,修理家电免费不说,有时遇到帮孤寡老人、弱势群体,他还要搭上材料费;国际爱耳日,他就主动联系社区帮困难群众免费维修家电;“5・19”慈善一日捐,他亲自到现场捐了100元……这样的举手之劳他已记不清楚做了多少件了。

平时走街穿巷,帮人上门维修家电的时候,细心的丁金根了解到,不少有技术的残疾人及其亲友也想为社会做点事,他们有的会理发、有的能按摩、有的懂心理疏导、有的熟悉法律条文,能不能把这些有技术、有时间、有爱心的残疾人士凝聚起来为大家服务呢?他的这个建议得到了一些残疾人士的支持,“我们这些残疾人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为了回报社会,我们几个人一合计,决定开展爱心活动。”

在曲江街道沙南社区的支持下,一个以技术帮扶为主的残疾人义工队就成立起来了,由一群轻度残疾的残疾人及其亲友组成,有理发组(听力残)、按摩组(视力残)、心理咨询组(精残亲友团)、法律咨询组(智力亲友团)、维修服务组(肢体残)、文明卫生组(分管主任和上肢体轻残人士)。丁金根积极凝聚有技术、有爱心、有时间的残疾人,立足沙南,面向广陵,积极开展工作。义工队的帮扶对象主要是重度残疾人士、特困人士、孤寡老人。丁金根还给义工队起一个响亮的口号:“文明城市我们共建、志愿服务残健同行、‘三个扬州’我们共享。”义工队成立以来,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帮助残疾人提供就业优惠政策的法律咨询,给腿脚不便的孤寡老人提供上门理发、按摩等。在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战役中,特殊义工队员们走上街头清除牛皮癣,捡烟头等卫生保洁,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一次,丁金根陪同义工队按摩组队员到一位长期卧床的肢体重残孤老家上门服务时,意外发现老人家里的电视已经坏了三个月,打电话找了好多维修部上门,都没一家愿意上门。丁金根看到电视上落满了灰尘,他二话没说,主动帮助清洗修理,由于电视机老化了,很多部件都需要更换,丁金根又跑了两趟市场买齐了零部件,一直修理3个小时才修好,当老人一边享受着义工队员精湛的按摩服务,一边兴趣盎然地观看《今日生活》节目时,开心地合不拢嘴,她说,“我最喜欢看这个节目了,太感谢你了师傅,忙活了大半天,连口水也没顾得上喝。”此刻,天已经黑了,尽管忙活了大半天,但看到老人露出开心的笑,丁金根和按摩队员的疲惫一扫而光。

有个盲人拿着严重损坏的收音机焦急地找到丁金根的维修店,原来,这位盲人长期独居,收音机是他了解资讯,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此前他已经跑了好几家修理店,人家都不愿意修,可丁师傅二话不说就把活接了还分文不取,让这个盲人十分感动,“太感谢丁师傅了!这下又可以在家感受老扬州的新变化了!”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6篇

引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衰老失去劳动能力的那一天,所以社会养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现状加重了年轻子女在家庭里赡养老人的负担,不少儿女选择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家庭养老模式正在悄然向社会机构养老模式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与正常老人相比,痴呆症老人的养老问题给子女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只来源于老人的痴呆症状本身,更来自于养老机构和相关福利机构对于痴呆症老人的歧视与排斥。解决好痴呆症老人的机构养老问题不仅对于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故此,通过对两个老年养老机构的痴呆症老人的个案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为痴呆症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社会养老机构提高对痴呆症老人的服务质量,保证痴呆症老人度过一个快乐的晚年生活。

一、老年痴呆症的基本概述

老年痴呆症又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与生活功能[1]。老年痴呆症会给子女和养老机构带来很多的不便之处,是因为痴呆症老人有很多异常行为,严重时表现为不安、易激或少动,个人卫生不佳;后期仍保留习惯性自主活动,但不能执行指令动作;疾病晚期可见四肢僵直、锥体束征、小步态、平衡障碍及尿便失禁等,大约5%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和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不能站立和行走,生活完全依靠护理。可以看出,对痴呆症老人的关爱与照顾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痴呆症老人是一个需要我们全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因此研究痴呆症老人生活问题及机构养老现状问题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所要研究的问题,了解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二)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北京某社会福利中心和云南省某老年公寓两个养老机构中痴呆症老人的典型个案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综合性地探讨我国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现状及存在的地区差异等问题。

(三)实地观察法

进入机构实地观察痴呆症老人日常生活状况和康复状况。并且参与到痴呆症老人与护工以及与其他老人的互动之中,并通过与痴呆症老人的共同活动从局内人的视角对痴呆症老人进行观察。

(四)访谈法

通过与护工及其他机构工作人员交谈,客观地了解养老机构里痴呆症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康复状况,为了保证访谈的真实性和针对性,采取严格的结构式访谈,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列出所有想要了解的问题。并且对于被访谈者的回答加以调查、询证及分析,以弄清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的真实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提出恰当的改进措施。

三、目前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区别对待痴呆症老人和正常老人

由于痴呆症老人各种异常的精神症状,给护工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对于痴呆症老人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像照顾正常的老人那样和颜悦色,尽心尽力。而且无论是在入院程序上还是在住宿安排上,痴呆症老人都有单独的一套程序,区别于正常的老年人,这样长期的不与人交流不仅不利于痴呆症老人病情的好转,而且还会导致痴呆症老人智力和记忆力的持续下降。

(二)工作人员对于痴呆症老人的服务意识和态度有待改善

晚期的痴呆症患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完全丧失生活能力,记忆力严重衰退,不能独立进食,理解和语言表达困难,在居所内找不到路,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在公共场合出现不雅的行为,行动需要轮椅或卧床不起[2]。以上种种症状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增加了护工的工作强度,干扰了其他老人的正常生活,于是有的护工对痴呆症老人失去耐心,态度粗暴,语言过激。我们对待痴呆症老人应该有起码的理解、关爱和善意,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包容他们,而不应该对他们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过去他们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现在他们是需要我们照顾的“孩子”,需要全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

(三)养老机构软硬件条件均较差,缺少专业护工、科学的康复计划和康复设施

调研的两个机构中都没有制定科学的痴呆症老人康复计划,更缺少必备的康复器械。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早期痴呆症老人的康复训练和晚期痴呆症老人病情的好转,而且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对于如何照顾痴呆症老人的饮食起居,如何应对痴呆症老人的异常行为没有很好的技能支撑。有时护工在不经意间会碰触到老人的精神痛楚,让老人倍感痛苦。这种情况不但会影响痴呆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更会加重老人的病情,要坚决杜绝。

(四)养老机构对痴呆症老人的服务存在误区

养老机构在为痴呆症老人提供服务方面存在误区,工作人员出于对痴呆症老人的保护,往往全面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大包大揽,不让痴呆症老人自己做任何事情。其实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早期痴呆症老人的病情更加恶化,如工作人员帮助痴呆症老人穿衣服会慢慢使老人丧失肢体行动能力,不让痴呆症老人与其他人接触会导致老人的记忆力更加减退,言语能力更加退化。因此,要鼓励早期痴呆症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常与早期痴呆症老人进行日常接触,聊天等,这样有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五)养老机构对于老年痴呆没有很好的预防机制

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有利于预防老年痴呆现象的发生,而现在的养老机构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害怕老人由于运动而受伤,不鼓励领老人进行各项运动。老人们的唯一运动就是每天走到食堂吃饭再走回住处,这样不利于老年人身体的健康。而且老年机构不注重对于老人的心理关爱,很多精神关爱室形同虚设,并且缺少相关专业心理咨询人员。

(六)大陆地区缺少对痴呆症老人的关注和相关立法

大陆地区对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的现状鲜有关注,没有成熟的痴呆症老人照看守则,而且相关行业服务标准也不健全。所以才会导致养老机构有空可钻,不为痴呆症老人提供良好的服务。香港地区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关注度较高,早在2000年就开始推行“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采用一套国际认可的评估手段来评估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一系列行为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建议,香港政府还为有长期护理需要的痴呆症患者提供一系列资助照顾服务,同时为了表示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尊重,将老年痴呆症更名为脑退化症[3]。

四、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专业护工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职业道德的专业化的护工人员

老年痴呆本身就是一种病,因此需要责任心强的专业护理人员,当前很多机构采取吃药抑制消极的办法,最后导致老年痴呆患者的器官加快衰退,记忆力和运动能力等基本能力在药物的作用下丧失的速度加快。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养老机构需要建立健全护工队伍,配备一批责任心强有职业道德的专业的护理人员,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痴呆症老人保健康复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科学的康复计划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以物理疗法配合药物疗法尽可能地帮助痴呆症老人缓解病情,甚至帮助症状较轻的患者康复。同时,专业的护工还能够为未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预防保健服务,这样既有利于患病老人的康复也有利于对正常老人的预防工作。

(二)完善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康复训练是老年痴呆症患者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所以养老机构应该增加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配备配齐相关保健设施,保证患者的康复训练条件。另一方面,由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记忆力、活动能力和行为性格的改变,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有的甚至会因为记忆力和控制力的丧失而走丢。面对这种情况,养老机构应该装备监控系统,使痴呆老人的活动时时处于工作人员的观察和监控之中,避免老人受伤害和走失。此外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修建也应该简单安全,避免老人的一些过激举动导致危险发生。

(三)加强对护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为痴呆症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痴呆症老人安度晚年,仅有良好的设施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我们自己。而痴呆症老人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爱护。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要嫌弃痴呆症老人。只有护理人员发自内心地理解、关心和照料痴呆症老人,关注痴呆症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康复状况,为痴呆症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痴呆症老人的晚年生活才会更加美好,痴呆症老人的家属才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与稳定。因此,高素质的护工人员是痴呆症老人度过安详晚年的生活保障。

(四)健全相关立法,制定行业规范或国家标准

一方面,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证痴呆症患者的权益,从医疗、生活和人格尊严等方面为痴呆症患者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科学完善的行业规范、适当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才能稳定护工队伍,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进而提高养老机构对于痴呆症老人的服务质量。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7篇

下乡访问。嘎鲁图镇要求干部以及嘎查村(社区)主要领导带头下访,每人至少下访100户群众,通过真心真诚、灵活多样的访谈勾通方式,使广大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全方位排查矛盾隐患、了解社情民意,并分类归纳、梳理建档,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整改措施。2011年以来,全镇干部累计访谈560多次,排查出矛盾纠纷27件,就地调处22件。

问计于民。为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嘎鲁图镇建立了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征求意见、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以及听证、公示等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开通热线电话、设立公开网站等多种途径,广泛征求党内党外、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城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以来,共收集到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类86条,为镇党委、政府在谋划今后发展愿景中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问需于民。“人民群众需要的,就是党委、政府要做的。”嘎鲁图镇充分了解基层单位、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所急所盼所愿,特别是关注群众在“五有”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意见、建议和诉求,对收集到的情况及时梳理归纳,镇党委政府通过项目、资金等多种渠道统筹解决。

送温暖。嘎鲁图镇通过助老、助弱、助少、助残、助急“五助”服务,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服务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向急需帮助的孤寡伤病残、失学、下岗失业等人员提供援助。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157人次,提供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咨询142人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0人次。2011年,投入资金42万元,扶贫济困400多人次。

送信息。针对信息不畅的问题,嘎鲁图镇努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比如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暖、就业、住房、物业、土地承包、民工工资、法律援助等政策咨询和企业用工、农畜产品销售、投资理财等生产信息服务,累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1200余次,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第8篇

摘 要:当今社会存在许多的弱势群体,那么随着这些群体的出现,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工作就非常的有必要了,对于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怀则主要表现在创办特殊教育学校。诚然,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校,这体现在不仅教育特殊而且管理比较麻烦。这个学校的学生是特别的,但是老师们不可把他们区别于正常人来对待,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更要有职业素养。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了日常学习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本文主要讲述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方法。

关键词:特殊学校;管理工作;有效方法

前言:学校是个大集体、大家庭,为了保证集体的有效工作与学习,管理工作的进行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不仅在于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还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上,这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工作做的不好,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们的成绩也就不用拿出来比较了,因此实施管理工作是进行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前提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特殊学校的管理工作,让老师们和学校的管理能力发挥一定的作用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1任课老师的管理

1.1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成绩的好坏,特殊教育学校也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来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多多举办教师考试来提高老师们的专业文化知识,并且成立学习小组,让老师们之间学习教学经验与知识,共同面对困难,一起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加强与邻近学校的沟通,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此外,当今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使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校应加强多媒体设施的置办,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浪费时间,还可以让老师对教学内容事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便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1.2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老师在特殊教育学校里,不仅要承担教育和管理工作,还要扮演父母的角色,许多老师对此产生很多抱怨,不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当今的社会比较浮躁,一些老师的职业素养并不高,精神懈怠,也不能明白奉献精神的可贵。由此可见,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让老师们多些耐心去教育孩子,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要真正的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从而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演讲报告来提高教师的素养,让老师们真正懂得这些学生也是祖国的花朵,我们也需要去精心的呵护、关怀他们。

1.3管理制度的建立

诚然,要想有效的进行管理工作,那一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其作为标准来约束老师和学生们。学校应该根据个体情况,从多方面采纳意见与建议来制定这一制度,从而确保公开性与合理性。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制度,并且勇于发表谏言,学校领导也应该广泛纳谏,为了学校工作的顺利有序的M行发挥自己的作用。

2教学工作的管理

2.1以学生为本

我们发现身体或者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往往不能融入到人群中,他们会产生害怕、自卑、叛逆、恐慌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也会受到正常人的歧视,这样长久下去,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如今已成为老师的必修课。坚持以学生为本,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投入到其中,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努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他们的负面情绪进行耐心开导,这是教学工作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在一定意义上,消除残疾学生的心理负担比传授他们科学文化知识更加具有实用性,只有学生们的心理变得健康,他们才能融入社会,并且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社会,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努力。

2.2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范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心情,能够让人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事情。优良的学风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并且这种良好的氛围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结果,需要被长期的延续。长此以往,这种优秀的学习氛围就会散布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并且感染每一个人。在这样的学风带领下,我们的弱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向上的做事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营造好学习、生活环境,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目的。

3小结

学校对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很不容易,他们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思维敏捷,甚至与人的交流都很困难,这些都很容易使他们陷入自卑、心情低迷的状态,但是通过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通过教师以及教学的管理,充分完善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情操,使这些弱势群体不仅学习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快乐,我们不能仅向这些学生传播文化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关爱,尽心尽力的管理照顾他们,发展德智体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