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团队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小企业;团队管理;企业管理;认同感;凝聚力
一、企业团队管理的基本内涵
世界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对于企业而言,团队管理是指在工作中紧密协作并相互负责的一小群人,这些人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绩效目标以及工作方法,并且能够以此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和能力提升。
团队的基本要素包括:规模、目的、目标、技巧、方法和责任。一个优秀的团队,或者说一个能够产生团队业绩的队伍,必须充分具备以上基本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据此,笔者认为,作为一支高效的团队就必须应该具有以下基本内涵:第一,高效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团队内部的所有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团队的共同目标,深刻理解该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二,高效团队能够实现成员的能力互补,团队成员都具备实现共同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且每个成员都有专长,在能力上和技术上形成互补;第三,高效团队内部具有共同的诺言,这是每一位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坚定信念及奉献精神;第四,高效团队具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既要做好应该做好的,又要对做不好进行相应的惩罚;另外,高效的团队还离不开合适的领导、良好的沟通等。
二、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现状
虽然团队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团队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员工缺乏团队认同感,不能。在中小企业中,员工在加入这个团队一段时间之后,应该逐渐认同他们所在的团队和组织,这种认同感能够促使个人接受团队的价值观、态度和工作习惯。但是,当一个人同时属于几个团队时,各个团队的价值观、团队规范、工作习惯等,同时发挥作用,就使得该个体承受着内心的冲突和压力,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限制了员工个性的发展,无法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无法实现员工在团队中的价值。
(二)中小企业团队管理存在道德风险,威胁企业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团队管理注重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传播,忽视了对每个部门及成员的职责界定和道德约束,这就造成了一部分成员个体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规避义务或责任。对于成员个人而言,每个团队成员都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可以轻易选择离开当前的团队。这种现象,往往造成团队人才的流失,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知识、信息、技术的泄漏,给团队带来严重损失。
(三)中小企业存在沟通障碍的问题,内部协调困难。在企业,各个成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例如,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在信息交流时,很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和失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容易导致信息传达和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造成一定的误解,给团队内部的沟通带来了障碍。
三、完善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对策
完善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团队要做到
杰出的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也能创造出杰出的业绩。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内部的步调一致和目标统一,这就要求团队成员严格执行铁的纪律,在思想上做到志同道合。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应该做到:重视激励,多激励、少批评;重视培训,内外结合;重视表率作用,领导要起模范带头作用;重视监督,消除不良行为和思想;重视反馈,尊重各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团队是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并利用各自的技能、知识、资源的人、物、事等,一个团队要做到,就必须:善于运用协调沟通的手段“”,善于运用团结友善的手段“”,善于运用以退为进的手段“”。
(二)培养企业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团队向心力
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是维持团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团队的粘合剂。笔者认为,较高的凝聚力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团队绩效。而协同工作、有效的沟通、尊重团队成员的自我价值等,则是营造和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团队精神必须对全体成员进行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培养。在这一点,著名的丰田、萨顿等世界知名公司,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们花大量经费去培养新雇员,使之成为合格团队成员。
(三)强化企业团队沟通,巩固强化共同目标
团队的目标赋予团队一种高于团队成员个人总和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为如何解决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碰撞提供了有意义的标准。沟通是合作的基础,沟通的困难则使成员之间无法达成默契,团队内部缺乏共识,没有默契,彼此之间产生感情裂痕,最终因无法合作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三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团队内部进行平等的双向的沟通;其次,沟通的范围要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沟通;第三,在沟通中要让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化解各种误会,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帮助。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中小企业团队管理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为使其得到更好的解决,就要在管理过程中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强化企业团队沟通,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东华;论中小企业的柔性战略[J]经济师;2005年10期
[2] 孙海法,伍晓奕;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的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李前兵;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年03期
管理的实施效果不佳,有时甚至导致绩效管理项目的失败。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地排解员工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难题。
一、员工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员工心理问题是绩效管理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它是指员工由于害怕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会对其熟悉的工作环境带来变化或者会引起自身利益的损失,在心理上对其产生抗拒而采取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和行为。具体来说,员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形式:
1.在绩效管理推行的过程中,员工不愿积极配合项目实施人员
在绩效管理的推行过程中,许多小组成员在与员工接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员工的态度并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如在访谈或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的员工态度冷淡,寡言少语,被动回答,问一句答一句;有的瞻前顾后,回答问题不说实情;有的故意夸大其辞,掩盖相关不利信息;有的抵触情绪严重,言语嘲弄讥讽,让访谈气氛紧张等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员工对绩效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抵触心理。
2.在指标制定过程中,员工不愿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料
在指标制定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员工对考核指标及目标值的设定抱有紧张情绪。有的员工害怕承担较多的责任,有的希望指标设定不要太严格,有的则害怕目标值对其自身利益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他们在与项目小组成员商讨指标及目标值时,经常会提供一些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的资料,或故意夸大其所在岗位的实际工作职责和内容,或对其他岗位的工作进行主观评议,或与小组成员进行讨价还价。
3.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员工不愿主动参与团队成员间的互评
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评在一些需要合作的领域里很重要,全方位评估法(360度评估法)正在逐步流行。然而现实是,尽管团队成员相互间都了解彼此的工作状况,但他们似乎并不愿意彼此进行评价,进行建议分享。从一些企业已实施的互评结果看,他们似乎有“避免批评”和“趁机报复”的心理倾向,要么“随和”地进行打分,要么互相攻击。他们不愿意提出有利于彼此相互提高的建议,有时甚至会出现团队关系恶化的结果。
4.绩效面谈过程中,员工不愿接受低绩效的现实
绩效面谈常常是经理们最头疼的事,他们有这种感觉是有原因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绩效评估都是积极的,不可避免的有人要为其低绩效付出代价。然而,与绩效很差的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并不令人愉快。心理学表明,员工面对糟糕的绩效结果时,很少会从自身找原因进行反省,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各种理由进行推诿辩解,试图将其低劣的绩效归因于客观因素。
而另一种常见的反应则与学生对考试的反应一样,教授认为自己准备的测试很公平,而学生则不能认同。被评价的员工同样不赞同经理人员所作出的评价。很多情况下,员工只接受积极的建议和结果。
二、员工心理问题对绩效管理产生的影响
员工的心理问题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的调查准备工作难以为继
由于员工害怕绩效考核对自己现有利益造成威胁,不了解开展绩效管理的原因和目的,对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产生抵触情绪,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不支持和配合相关人员的访谈和其他调查工作,使项目小组前期的准备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2.考核指标及目标值的设定偏差过大
绩效评价的结果在企业中甚至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为了支付员工或制定其他行政决策,这些决策包括加薪晋职、减薪降职、解雇等。而另一种则是用于员工潜力的开发,它包括识别员工的优势和成长领域、制定员工培训开发计划及职业生涯规划等。
显然员工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绩效评价仅仅是用于减薪降职、裁员增效而实施的。因此,他们尽量地掩饰工作中的重要信息,试图影响项目小组人员的判断,致使其考核指标及目标值的设定产生太大的偏差,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效果。
3.绩效评价的结果遭受质疑
在员工不合作态度以及虚假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绩效管理系统肯定是无效的,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会招致员工的争论和质疑。另外,员工互评过程中“避免批评”和“趁机报复”的心理倾向对评价结果和团队合作的伤害是巨大的。
4.评价结果的应用效果差强人意
处在员工心理抵触氛围中的绩效面谈无疑是失败的,其效果除了加重员工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外,没有任何意义。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鼓励、引导、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然而,一方面当裁判,一方面当教练或咨询师会使经理人员内心深处感到矛盾和困惑。
面谈过程中,员工面对组
织对其的低绩效评价,情绪极其不稳定。如果经理人员处理不当,员工则会产生抱怨甚至愤恨的情绪,影响其今后工作,从而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初衷。
三、员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宣传沟通力度,打开员工的心结
许多的员工心理问题都源自于误解和恐惧,沟通则是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企业开诚布公地对对员工心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疑虑进行说明解释,就能打开员工的心结,获得员工的认可,有利于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
因此,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与员工共同分享各类与绩效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的信息、员工工作中的潜在障碍和问题的信息、各种可能的解决措施等。通过各种沟通途径让员工清楚地理解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原因及影响,并且尽可能地让员工共同参与到绩效管理系统的推行过程中,使他们从对绩效管理质疑、怀疑、质难的情绪摆脱出来,进而开始理解、学习和支持绩效管理。只有当理解了企业的基本意图后,员工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配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一般而言,在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的沟通方式:
1)正式的书面报告。企业可以要求员工定期上交工作汇报,以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书面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建议和意见等。当企业通过报告中提供的信息了解到员工的问题时,管理者就应该及时地指导员工,或通过面谈与员工进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管理者与员工的定期双向面谈。在每次面谈开始,管理者应该让员工了解到这次面谈的目的和重点。例如管理可以做这样的开场白:“今天我想和你谈一谈有关你的工作进展情况。上次会谈时谈到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是否又有什么新的问题……”。企业应将会谈的问题集中在解决员工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上,以使会谈更具实效。例如让员工了解到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改革非常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让他明白这些变化对于他个人工作产生了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应该将问题集中在调整员工的工作计划,解决员工个人遇到的问题上。
3)与员工进行团队会谈。在团队会谈时,企业可以要求每个人都介绍一下工作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如果找到了问题并能够很快地解决,就应立即安排到人,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4)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员工的心理信息。管理者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了解员工的心理动向,及时地发现员工的抱怨和不满,察觉员工的异常情况和不良行为(如说怪话、发牢骚、吵架等),并与员工共同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2.开展绩效管理培训,增强员工的心理认知
单纯靠沟通宣传并不能彻底地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企业应该趁此机会为员工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组织实施系统的绩效管理培训,辅助员工学习和接受绩效管理的理念,从心理上增强其对绩效管理的认可度。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1)结合企业实际,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绩效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员工对绩效管理会有较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其对绩效管理的顾虑。
2)人力资源部门可以简要摘编一些关于绩效管理的知识,在内部刊物上刊登,以便员工能经常接触到,加深其内心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3)培训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能力和技术。在实践中因管理者不当举措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例如,经理人员缺乏反馈技术,进行消极的绩效面谈,就会严重地影响员工的心理状况。这时企业就应通过培训加强管理者的反馈沟通技术。
4)组织相关的研讨会,对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在推行绩效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企业和员工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针对员工内心的疑虑,企业应及时地组织员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讨,使员工进一步理清认识,从而达到破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3.开展心理培训活动,疏导员工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企业心理培训是指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之中,以更好地解决员工的动机、心态、心智模式、情商、意志、潜能及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目前,在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心理援助计划(EAP)。
因此,针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员工出现的心理问题,企业有必要引进心理培训,转变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消极认识,处理好员工的消极情绪,疏导员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管理
1 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重要性
1.1 知识型员工是实现创新的关键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高附加值,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只有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增长。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知识型员工,只有知识型员工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充足的知识型人力资源是实现企业“创新—效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的根本。
1.2 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企业中员工的配置结构,知识型员工的比重越来越大。因为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的工作基本上会被机器所取代,或者将被“外包”,最终将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从事这类工作的只可能是知识型员工,因此,知识型员工占所有员工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他们将逐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大的管理群体。所以说,一个企业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管理。
2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和特点
2.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脑力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体力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他们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或智力使价值得以实现。
2.2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要依靠知识型员工,而知识型员工在很多企业中被认为是最难管理的人。很多管理者面对知识型员工往往陷入了两难境地,既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为此,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更好的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1)工作追求自主性,独立性
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被动的适应设备运转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指导。他们到企业工作劳动,不仅仅是为了挣得工资,而是有着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他们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2)蔑视权威,崇尚平等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唯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事,和下属产生影响。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他们的忠诚感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专业而不是雇主,他们是否加入某个企业是出于自身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加入的。
(3)角色的互动性
在知识型员工团队中,领导和被领导的界限模糊了,双方既是一种互动关系,又是一种角色置换关系,尤其是高科技企业,领导的有效性在于认识这种互动性,有意识的管理这种动态性。沟通,重视,信任,承诺,支持,创新,学习,合作等成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准则。
(4)工作过程的不可控性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活动,依靠大脑而非肌肉,工作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而且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固定的活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较难监控。
(5)工作结果难以衡量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等形式出现,因而往往难以直接测量和评价。在知识型企业,员工往往组成工作团队,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综合用处,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给衡量个人的绩效带来了困难。
3 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有效途径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决定了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的管理有着较大的差别,决定了企业要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因此,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着重体现知识型员工的意愿和特征。
3.1 有效的管理员工的情绪,创造和谐工作氛围
由于知识型员工潜能的发挥与其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通过情绪管理可以让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化外力为内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以赢得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和忠诚。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管理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为员工情绪表达提供相应渠道
组织应利用自身的资源或者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为员工设置一套系统的情绪管理工具,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比如设立压力发泄室,心理辅导办公室,咖啡厅等场所以便及时消化员工的不良情绪。此外,只要在非正式组织对正常的组织工作不造成影响和威胁的情况下,管理者就应该允许通过与非正式组织中成员的交往,以疏导员工的情绪。
(2)采用公平合理的态度与知识型员工进行沟通
知识型员工不太喜欢被命令,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因此管理者应采用倾听而非说教的态度与其进行沟通。通过互动式的交流进行管理。当组织与知识型员工意见不一致时,应理性的与知识型员工一起分析问题,以理服人。
(3)管理者与知识型员工共谋企业发展
知识型员工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往往有很多自己的建议,管理者必须静下心来,把员工当成自己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倾听知识型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与员工一起来讨论那些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有益的方案并付诸实践。知识型员工看到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实施,往往能够极大的提高其工作热情,带来愉悦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2 确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员任用的依据,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的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绩效考核的指标一定要相对公平合理,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由相关部门领导和员工组成专家小组来制定指标,或请咨询公司来专门设计。考核一定要按照相关程序操作,使得考核过程更加符合实际,实现程序的公平性。
(2)提高绩效考核的全面性
绩效考核的设计应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激发知识型员工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知识型员工的全面和自主的发展,同时促进知识型员工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一种自身就业的能力。
(3)实现绩效考核的参与性
绩效考核的设计,要有利于发挥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参评的体系下,自主的完成任务,对自身的工作状况自主的进行客观评价,使其参与到对自己的绩效考核中来,以满足其自我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 可持续建筑 项目管理 LEED 项目集成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建筑及可持续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本文认为,该定义尚有不足之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节约资源的定义“最大限度”很难确切理解,什么样的节约程度称为最大限度?举例说明,一个没有安装任何电气或者其他用能设备的建筑,能否称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首先应当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本文认为“可持续”一词,更能体现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概念(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最先在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 在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未来时代人类的需求的一种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又有两个重要的概念:(1)“需要”的概念,特别是世界各国贫穷者的需要应当被考虑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2)限制的思想由技术的状态和社会组织在环境的满足现在和将来的能力上影响。该报告首次清晰的全面的开放的定义了可持续的概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发表了经过讨论认可的在全球范围几乎达成共识的可持续指标(SI)。图1中举例说明了一些典型的广义可持续指标,可以看到可持续指标不光有气候,节能,环保等常规的环境概念,更有生物多样性,贫穷,医疗获得等社会概念。经过对其中和建筑生活有关的指标,可得到粗略的可持续建筑指标系统,该系统提供了提取可持续建筑指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图1可持续指标SI系统
2.可持续认证系统与LEED认证体系
随着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人们经历了单纯的以节能为目的的节能建筑转向了追求多个可持续指标,提高人们对建筑的不同体验,并减少各类资源使用的全面可持续建筑发展的目标上来。系统的对可持续指标(Sustainable Indicator)的界定和目标进行归纳和量化评估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该内容主要由各国的绿色建筑协会(Green Building Council)完成。在我国可以接触到的有实际案例的,有好几种,本文主要介绍LEED认证体系。
LEED的全称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即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该认证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发起并完善。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是被誉为LEED之父的罗伯特·瓦松(Robert K. Watson)创建。1998年8月份,LEED v1.0正式问世,标志着第一个系统的分类定义建筑物的可持续指标及其评价目标的认证体系产生,从而令可持续建筑有了系统的,可比较的评价度量工具。
LEED认证体系到2012年已发展为涵盖所有房屋开发和建筑过程,成为美国绿色建筑分级认证最具公信力的标准。
3.基于LEED体系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LEED体系为代表的可持续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增加了各类复杂的可持续指标SI,这些可持续指标大部分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因此有必要调整组织结构为适合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形式。
对于可持续建筑的项目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需要改良。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如图2。
图2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以LEED体系为代表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的任务上和传统项目不同,主要有三点:
1)管理的目标不同。传统的项目管理有工期、费用、质量和安全等控制目标。可持续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目标增加了可持续指标集合(Set of Sustainable Indicators)这一新的目标集合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
2)管理的周期不同。传统的项目管理侧重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施工阶段。而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是一种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不光关注设计和施工,还包括运营阶段的调试和持续改进。这一点也由于上述项目管理目标的区别。可持续指标如节能等的管理周期跨度远远大传统项目管理的工期范围,在费用上也扩展为全生命周期的费用管理。
图3传统的项目管理的阶段分工
3)管理的业务流程不同。传统项目管理分阶段分专业分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管理,而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则在任务上高度集成,在传统项目中后期出现的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往往在策划阶段就要介入项目,因为影响可持续指标的因素必须在前期完成策划和设计,各专业需要高度协同,以配合跨专业、跨阶段的可持续指标实现。
根据图2和图3,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对可持续项目管理产生诸多问题。由于组织的分散,不同组织在项目管理阶段会产生3个以上的信息移交界面,每个界面都意味着潜在的信息丢失。可持续项目由于加入了许多的可持续指标作为目标,这些可持续指标并非设计、施工单位的常规任务范围,因此很容易在信息转移过程中被忽略或扭曲。值得注意的是,图2中在项目策划阶段和项目运营阶段,虽然都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但实际上这些任务是由建设单位内部不同的单位负责,例如资产投资管理部(Asset Investment Management)、工程管理部(Project Management)和设施管理部(Facility Management)负责,当设施管理部获得项目最后的建造信息时,由于项目信息在界面中的遗失以及项目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变更,其信息甚至不能和最初的项目策划阶段比较。由于不同的目标,周期和业务流程,应当对项目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做一些调整。
传统管理模式中,业主方(运营方)管理组织设计往往以项目建设为导向,导致在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不可能系统性地对运营目标进行分析,往往造成建设目标和运营目标的相互脱节,不可避免地发生两者之间的矛盾;运营方及委托的物业管理咨询单位往往在动用准备阶段甚至项目竣工后才介入项目,其服务是被动性的,不利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的实现,为此,何清华等提出的LCIM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1]或许是项目组织的改进方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解决了项目管理短期目标和建筑运营长期可持续目标的平衡。
图4 可持续项目的LCIM管理组织
图5 LCIM管理组织
经过改进,该项目的各阶段管理结构如图3-3所示。建设单位LCIM管理团队的构成见图5。表1说明了各个角色的权利与任务。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有如下优点:
(1)设计,施工等不同的承包商之间不再移交信息产生信息传递界面,作为服务供应商只对项LCIM目管理团队负责,减少了信息的丢失和不同阶段的冲突。
(2)LCIM管理团队不仅仅着眼于短期的工程项目目标,更着眼于长期的运营目标,团队不再只着眼于项目完工,从而增加破坏长期目标的风险。以长期目标为导向的可持续建筑指标得以在良好的决策环境下实现。
(3)业主项目经理和各专业工程师在同一个团队对整个项目管理流程负责,对设计和施工有总体的规划和把握,减少了由于项目不同阶段产生的设计和施工中的冲突。
(4)可持续目标项目经理的设立,让着眼于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指标有了全程管理的中心,避免了以往由工程项目经理兼管的弱势地位,让顾问公司有了完美的沟通平台,在顾问公司这样的外部资源转化为了LCIM管理团队内部的沟通点。
(5)SC项目管理决策委员会的出现也确保了整个决策体系着眼于长期的全生命周期利益,避免了传统工程项目的短视。
表1 LCIM形式下各角色的权利和任务
角色 工作说明
项目决策委员会
Steering Committee 项目团队的最高权利机关,由集团领导,项目管理部领导和工厂领导,投资决策领导等组成。一般仅负责重大项决策。
业主方工程部项目经理
EP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负责项目常规目标即工期、费用和质量的整体控制等任务。
业主方可持续项目经理
SP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目标管理的核心,全面协调各方面资源,关注可持续指标的实现、调试和运营阶段的纠正。直接管理可持续顾问公司,对顾问公司提出的意见协调集团其他资源论证和达成。间接管理业主方工程师团队和设施管理部团队。
业主方设施管理部经理
FM 向项目管理委员会SC汇报,负责办公室运营阶段的管理工作。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提出在项目运营阶段的需求,配合工程项目经理和可持续项目经理从运营角度提出建议和要求。是实现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目标的重要角色。
业主方项目工程师PE 向工程项目经理直接汇报,管理整个项目全过程的设计和施工及运营维护的技术信息,是项目技术信息储存的核心。项目工程师包括土建,暖通,给排水和造价等专业工程师。
设备和维护工程师FE 向设施管理部经理直接汇报,从工厂运营角度对设计和施工信息进行监督,及时反馈。
可持续顾问公司SC 对可持续指标SI的实现提出建议和方案,并且提供顾问支持。
施工总承包单位 GC 在工程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施工
设计总承包单位 DC 在工程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4.结论
LEED认证项目管理出现了很多标签建筑, 很多通过LEED认证的项目节能性能甚至还不如一般的传统建筑,或者很多建筑由于申请绿色认证抬高了不少成本,并造成项目管理流程和组织的困扰,影响了正常的建设项目管理进程。平均来说,LEED认证的建筑从每平米能耗指标来说大约比传统副本节能18-39%,但是,28~35%的LEED认证建筑比传统副本能耗更高。因此有必要探索可持续建筑的项目管理方法,确保项目管理团队着眼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的实现,确保LEED等可持续认证体系所设定的可持续目标的真正达成。本文通过LEED体系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的分析和研究,不但为基于LEED认证体系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更可以令其他类型的可持续建筑项目管理借鉴,加快可持续认证建筑项目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加速可持续建筑项目的实施,让可持续认证项目不仅仅停留在设计认证阶段,实现真正的可持续运营,推动全国绿色建筑项目管理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清华, 陈发标.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 23(4).
[2] DiSano J.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J].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ThirdEdition,New York, 2007:11-14
[3] 施骞. 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与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4] 仇保兴. 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7: 1-11.
中石化胜利油田提出了“共创百年胜利、共建和谐油田、共享美好生活”的共建共享观。如何将共建共享观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当前开展的基层家文化创建活动与实现共建共享观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在工作上存在一致性。创建和谐、温馨、团结的基层家文化是实现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环境建家,实现员工共建共享
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温馨的人文环境是基层家文化创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共建共享的前提条件。员工既是环境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也是环境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在工作环境建设中,要求全体员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操作规程,仔细查摆工作场所的隐患点,及时组织整改隐患问题,不断提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意识,确保工作环境本质安全化。全体员工在安全工作环境的建设中实现共建,同时,也享受了安全的工作环境给本人、家庭及单位带来的经济和人身保障。在生活环境建设中,要求全体员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保持生活场所卫生清洁,逐步配套完善相关生活设施,积极参加集体文体娱乐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和水平。在人文环境建设中,要求全体员工之间主动沟通交流,积极沟通思想,交流技艺,增进理解,营造一个员工间感情深厚、配合默契、衔接紧凑、身心愉快的人文环境,达到“工作着并快乐着”的良好效果。海工船舶管理队以船舶为单位建立“家庭”单元。在船舶这块方寸之地上,船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家一样的成员,家一样的生活方式,家一样的劳动形式,家一样的亲情、友情。船员就是一家人。同时,将船舶安全航运作为船舶的“生命线”,不放过一个安全隐患死角,并致力于改善船舶的住宿、伙食条件,定期开展“船员交流日”活动,共同建立起了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船员之家”。
二、通过民主管家,实现员工共建共享
基层组织是最基本的运行单位,是企业构成的“细胞”,具有工作领域相对单一、工作量相对固定、工作人员相对稳定的特点。在基层单位实行民主管理能够充分维护员工的民利,发挥员工的主创作用,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基层实行民主管理,就是要求全体员工进一步增强“参家政”、“议家事”的意识,将自身利益与单位整体利益紧密相连,时刻关心关注单位的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动态,对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措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影响单位安全发展的隐患问题,确保每一名员工都参与基层管理之中,每一项工作都处于员工的监督管理之下。只有实行全面彻底的基层民主管理,才能保障员工在基层管理中实现共建共享。海工船舶管理队在船舶管理中设立“家委会”,即由队干部、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组成领导小组,在充分听取船员意见的基础上,决定船舶内部管理的一切事宜,增强了船舶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通过科技兴家,实现员工共建共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层工作创新创效离不开科技的实施应用。科技兴家,就是要求全体员工树立“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理念,积极学习新科学、新技术,相互交流研究限制单位发展的技术难题,结合岗位实践,扎实推广应用新科学、新技术,并创造性地开展岗位工作。员工在学习应用新科技的过程中,即丰富了自己的科技理论水平,又提升了自身工作能力和本领,同时也给单位带来了新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从而实现员工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共建共享。海工船舶管理队船员非常重视自身业务技能水平的提升,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学习,自觉考取船舶专业高级任职资格,并结合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出的多项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改造方案得到实施应用。同时,结合“十佳”竞赛和“两杯”竞赛活动,组织船员提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大力鼓励船员创新创效。
四、通过亲情立家,实现员工共建共享
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基础,也是凝聚员工力量的重要因素。员工通过长期的共同劳作,建立起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情,对岗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情感上对单位产生了依赖。这种兄弟亲情需要每一名员工的真情投入,也对每一名员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单位成为家以外第二个情感归宿。亲情立家,就是基层组织在情感上给予员工更大的关注和关爱,满足员工的亲情需求,思员工所想,急员工所需。员工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排忧解难,成为彼此的“知心人”。海工船舶管理队树立“把握安全,拥抱幸福”安全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安全就是幸福”安全价值理念,将安全管理与家庭幸福紧密相连,在安全管理中注入“人性和温情”,激发员工的安全责任情感,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规范,提高基层安全管理水平。同时,设立“船员交流日”,以此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进船员思想工作各方面的沟通交流,促进船员队伍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船员之间相互关心、关怀、关爱,都成为彼此的“手足”,树立起了“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团队理念,极大地增强了团队战斗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本管理;激励机制
一、人本管理思想概论
1、人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本管理,指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根据人的思想、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企业及员工个人的不断发展,其核心是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柔和”的管理思想,尊重个人价值,全面发展人力资源,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来促进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2、人本管理的基本模式
(1)控制型参与管理
控制型参与管理适合开始导入参与管理模式时使用。严格地讲,它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参与管理,只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一种过渡。控制型参与管理强调控制,在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管理模式之上,引入自下而上的管理反馈机制,让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有一个正式的反馈渠道,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仍然由管理人负责。
(2)授权型参与管理
在授权型参与管理阶段,员工被赋予小量的决策权,能够较灵活地处理本职工作以内的一些事务。授权型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让员工养成了自主决策、并对决策负责的工作习惯。在这个阶段,要允许员工犯错误,但不能连续犯同类的错误,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逐渐转化为指导职能。
(3)自主型参与管理
员工有更大的决策权限,也要为决策的失误负更大的责任。公司对每位员工实行目标管理,管理人员从指导职能逐渐转化为协调职能。
(4)团队型参与管理
团队型参与管理是参与管理的较高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临时组建撤销职能团队。在团队中,由团队成员自主选择团队协调人。团队协调人不是团队的领导,他只在团队中起到调解人的作用,可以根据团队的需要随时选举和撤销。团队协调人也有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团队其也人员同等待遇。公司给每个职能团队指定工作目标,由团队成员讨论达成工作目标的方式,然后各自分工,相互协作,完成工作。
3. 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
(1)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的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使人面临挑战、有危机感,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力量,而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们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承担的责任,迫使人们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有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两种规范组成。前者是组织的法规,是一种有形的强制约束,而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当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时,约束则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保证机制。主要指法律的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前者主要是保证人的基本权力、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而后者则是保证人的基本生活。
(5)选择机制。主要是指组织和成员的双向选择的权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以建立组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6)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环境因素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则是令人舒心愉快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二、我国企业在人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本管理的理念没有确立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有的管理者过多地依赖于行政管理手段管理员工,长此以往,结果必然是逐渐抹杀员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使其丧失主人翁责任感。过多的行政管理存在的一个致命缺陷是不利于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连基本的规章制度也不会得到自觉执行。
2、由于对人本管理理论内涵缺乏研究和探索,人本管理没有与企业自身特点密切结合。虽然一些企业制订了人文管理的方法和人本管理方案,但是没有发挥人本管理所应有的价值,没有达到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自身活力的目的。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者忽视了“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这一关键问题,没有从满足员工需求的角度调动其积极性。主要侧重于物质刺激,对企业文化和组织环境的建设重视不够。单纯的物质激励手段,依靠晋级、奖金以及“模范”与“典型”人物的示范和教育,其结果只能是让少部分人获利,大多数员工得不到有效地激励。
4、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展利用工作上存在部分问题,集中体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较低,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缺乏长期规划。据调查,我国的企业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比率为50% 以下,而日本企业高达近80%。二是企业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程度低下。实践表明,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发展的合理建议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三是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国有企业的待遇相对于外企而言偏低,而且原来所具有的公费医疗、养老保险福利和福利分房已经取消,从经济收入的角度看,国有企业在人才战中处于劣势。
5、缺乏企业文化的构建。很多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卓越成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凤毛麟角。部门企业管理层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只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和物化文化建设,忽视了把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企业人本管理之中的工作,而价值观的培育恰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层次。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在实际的管理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把个人收入与岗位职责、对企业的贡献挂钩,有效发挥激励作用,采用目标激励、成就激励、物质激励、兴趣激励、情感激励等一系列手段使员工真正感觉到自己是管理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从而唤起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目标和任务。
2、招聘与晋升
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需要改革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平等、公开的竞聘上岗制度,管理者要知人善任,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创造良好的吸引人才的环境,制定增强人才吸引力、凝聚力的政策等。千方百计吸引优秀人才,造就优秀人才是势在必行的战略任务。
3、建设学习型组织
加大人才投资力度。加强再教育和培训,促进知识更新,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通过管理培训,使员工把完成自己担当的企业人和社会角色任务,看做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4、团结协作
营造以平等氛围与团队精神为中心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团队精神的建立包括:一是尊重企业各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二是培育员工团结协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建立部门间和员工间友好相处,资源共享,共同参与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四是营造领导和员工共同进步、同甘共苦的氛围。
5、福利
安全和有序的环境中从事工作,摆脱事业的威胁,希望在生病及年老时生活有保障等,这些都是正当合理的要求。因此,企业应付出更多的成本建立和完善劳动福利保障体系来满足员工的要求,领导者应该扩宽思路,比如节日慰问以及弹性工作制等等,尽可能的为员工谋福利,以此换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获得长期的投资火爆。
6、职业规划
总经理助理职责拥有过人的创意,优秀的文案编辑能力,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协调沟通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总经理助理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总经理助理职责11、协助总经理推动公司战略及年度经营计划,跟进经营目标完成情况,提供分析意见及改进建议;
2、协助总经理处理日常经营工作及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上情下达,以及专题会议决议落实、问题处理及反馈;
3、协助总经理推动组织、流程、企业文化与制度落地,强化企业管理;
4、协助总经理跟进分管部门及业务单元的工作实施、信息反馈;
5、协助总经理对外事务联络,协调与相关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关系,强化企业影响力;
负责各种紧急、突发、危机事件中公关事项的处理。
6、做好总经理办公会议和其他会议的组织工作和会议记录,做好决议、决定等文件的起草、。
7、总经理临时交办其他工作事项。
总经理助理职责21、负责新产品的创新和预研,完成新产品的用户需求定义、产品功能/UI/交互的设计;
2、负责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并跟踪进度,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3、收集市场反馈与用户行为及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4、撰写详细的产品需求文档及原型设计文档,跟踪产品研发进度;
5、负责把控产品推进进度、协调突发问题与质量管理工作。
总经理助理职责31需要熟练运用表格,文档,微信,QQ等工具和应用
2需要协助经理做一些合同扫描传输等工作
3来件的记录,出货的记录 ,每日工作的记录等
4经理每日布置的零时任务
总经理助理职责41、协助总经理制定战略计划、年度经营计划及各阶段工作目标分解;
2、协助总经理对公司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协调处理外部公共关系;
3、跟进公司经营目标达成情况,提供分析意见及改进建议;
4、在公司经营计划、销售策略、资本运作等方面向总经理提供相关解决方案。
总经理助理职责51、负责总经理交办事项,总经理行程安排,总经理会议安排,销售人员的日常工作管理;
2、负责商沟通,销售支持;
3、参与运营商网络技术支持和技术交流。
总经理助理职责61、管理采购合同及供应商文件资料,跟进采购合同细节,建立供应商信息资源库;
2、根据船期及时有效地处理清关文件,并将采购数据录入系统;
3、协助采购经理进行供应商的联络,例如订单生产进度,确认包装信息等;
4、协助采购经理处理客服的售前售后问题;
5、摸索、量化工作绩效指标,记录并不断改善;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总经理助理职责71、全面协助总经理开展销售部工作重点协助总经理开展销售部具体工作。
2、销售管理手册按照销售管理手册要求,保证部门工作有序推进。
3、负责监督检查销售部工作领导并监督检查销售部具体工作落实到位。
4、协助总经理对公司全面管理
5、领导综合部对公司进行全面管理。
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技巧一、小学班主任运用优秀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是小学教育和管理的关键。班主任的工作有别于普通的任课教师,他们不仅要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师,更要做好班主任的工作,管理好班级。小学班主任的存在直接关系到班级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情况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一个班级是否树立了优良的学风,是否创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是否激励了小学生以健康、正面的心态面对生活和社会,是否为小学生树立了一个正面的道德标杆,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都是评判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这也要求小学班主任必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加强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班主任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小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相对而言也会对小学生的各项情况更加了解,小学班主任不仅要对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和具体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更要关系班级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小学班主任必须与班级学生保持比较紧密的联系和沟通,这样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们生活中的变化,了解班级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难题和困扰,引导学生们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帮助他们抵制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拒绝不良诱惑,保证学生们能够拥有一个快乐向上的童年。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必须运用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增强班级管理绩效,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笔者的实践教育经验,认为做好一个小学班主任,主要可以运用以下几种优秀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首先,小学班主任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小学生人生路上的引导者。小学班主任致力于完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学习和教学中担任班主任,扮演着小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而在课余时间班主任又可以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烦恼和故事。笔者认为,小学班主任和小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而统一的,班主任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保持一定的威严,才能树立一定的威信,使得小学生们信服班主任的话语。但是班主任的威信不是一味靠“扮黑脸”和严厉的批评来维持的,而是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以德服人,并且以自己的形象作为代表,注重言传身教。古语有言,“言传不如身教”,再多的说教也抵不过一次典型的示范,小学班主任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小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他们明确到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相对的,教师在平时树立了一个兢兢业业、认真严肃的工作形象,也是督促小学生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努力取得更好成绩的最好方法。小学班主任要成为小学生们的益友,才能够及时倾听到小学生关于班级学习的意见,了解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满意程度,以便于小学班主任想对比之下,发现自己在班主任的工作和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自己的错漏之处,为完善班级管理提供了方向和方法。小学班主任还可以在和小学生们的沟通和交流中,了解他们对于其他任课教师的看法和意见,了解他们是否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小学班主任将这些困难和问题总结起来,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解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小学班主任还可以为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提供一定的建议和看法,引导小学生们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外界,勇敢走向属于他们的明天。
其次,小学班主任要建设班级的管理团队,以班干部为管理中心,正确管理班级。班级的班干部队伍是辅助小学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小学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但毕竟班主任的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无法时刻兼顾班级的管理。此时,拥有一支高效的班级干部管理队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班主任将班级管理到位,并且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能够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起到一个良好的沟通作用。小学班主任要注重选举班级干部的过程,注意选拔一批有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这些学生因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更容易和其他学生实现良好的交流,小学班主任也能够通过学生来管理学生。小学班主任在选举学生干部的时候,先要对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班主任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成绩,阅读以往班主任对学生们的评价以及向其他教师进行了解、与学生们进行私下的沟通等方式,来确定这些学生是否具有担任班级干部的良好素质和责任心。班主任也可以让学生们公平竞选,让渴望为班级服务、想要锻炼自己的学生能够借助班级平台,做好一名班干部,提升自己的能力。班主任要合理分配班级干部的工作,引导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学生们的联系和交流,及时向班主任反映近期的班级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们遇到的问题,这样子有利于班主任把握班级学风的建设,也对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有一个动态的了解,及时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
最后,小学班主任必须对班级学生做到信任和鼓励两方面的工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管理好班级学生。小学班主任通过和班级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通过建设班级干部管理队伍等方式加强对班级学生的了解,那么在发现问题之后,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班主任也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做好家访工作,配合家长一起解决好实际问题。比如说,班级中难免出现一些“不爱学习爱捣蛋”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不重视纪律,视班级干部为无物,不服从班级纪律和班干部的管理,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面对这些情况,小学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电话采访和实地家访等措施,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以及遭遇的问题,寻找教育和管理的突破口,运用信任和鼓励的态度,公正评价学生的长处和进步,给予学生们一定的信任和空间,鼓励他们改正态度,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