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街道设计

特色街道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品牌 街道家具 地域特色 城市个性 城市形象 城市内涵

一、城市品牌战略与城市特色发展

关于城市品牌和城市品牌战略的概念,国外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我国则在2000年以后逐渐引入国外的相关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政与彭健的《城市文化品牌》(2003年) 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

城市品牌战略则是根据城市品牌的建立,规划城市未来的品牌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的建立主要是在当今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趋势下,建立城市自身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面貌。由此,可以发现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特色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城市自身的定位、城市文化内涵、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等都是城市实态的具体内容,都是建设城市品牌战略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的影响

街道家具又叫公共环境设施、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街道设施等,英文名称street furniture,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等于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 。街道家具主要包括一下几类:①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站等;②信息系统:电话亭、导示牌等;③购物系统:售货亭等;④卫生系统:公共厕所等;⑤游乐系统:游乐设施等;⑥休息系统:公共座椅等;⑦照明系统:路灯、景观灯等;⑧自助系统:自动售货机、自动售票机等。

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直接跟人接触的物品,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终端,也是城市功能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街道家具又是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街道家具是城市功能完善、人文关怀、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集此三个方面与一身的城市终端,因此,街道家具的优劣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是从功能、人文和形象方面的综合影响。

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有良好的城市终端――街道家具来体现。但是对于建立城市品牌而言,良好的街道家具还是不够的,良好的城市家具体现的是城市良好的使用功能、人文关怀等,但要想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品牌,还需要有自己特色的街道家具,这样才能在各个层面展示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品牌。其中,随着世界范围类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城市品牌的建立均以每个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地域特点为基础,从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品牌,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奈良等。由此,街道家具由于其对城市品牌的独特影响,也理应跟着城市品牌走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地域特色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分析

街道家具走有地域特色之路,实际上是指街道家具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从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城市定位等方面汲取灵感,既能使街道家具特色发展,又能增强和丰富城市的特色。如同样是以现代科技和经济为城市定位的纽约和东京,其街道家具的使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一样而不同,纽约的街道家具如标识牌、座椅等同东京的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这样的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直接明确了各自的城市品牌,不会使人感觉到纽约和东京是完全一样的城市。

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特色街道家具体现城市个性

一件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点睛之笔,一件普通的街道家具可能能从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普通的一个路灯、一张户外座椅等,但是如果一个路灯、一张座椅没有任何倾向性和特点,这样的路灯只能是满足城市照明的基本需求、座椅只能满足休息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展示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而一个有鲜明特色的街道家具则截然不同。

如北京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不论是照明灯还是景观灯,都是特色鲜明,以鸟巢的建筑创意为背景,综合展示出北京奥运会的精神,并以个性鲜明的形象体现出鸟巢的与众不同,成为北京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从而为北京整体城市品牌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元素。当然,如果在鸟巢周边设置一般的路灯、景观灯一定能满足鸟巢照明的需求,但是这样的街道家具就没有任何特色,不但不能突出城市个性,反而会破坏城市的整体形象,破坏城市品牌战略。

因此,特色街道家具的设置,有利于体现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展现出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理念。

2.特色街道家具提升城市特色视觉形象(城市VI)

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提升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提升城市有特色的视觉形象,对应于城市品牌的概念,本文认为就是提升城市VI,也就是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当然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仅包含街道家具,但是街道家具由于其包含类别的广泛性,对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已经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上述的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同样,如果街道家具的设置是一般性的、随意的,那么就不会产生有特点的城市VI,反而会扰乱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破坏城市VI的系统性。一般意义上的视觉识别系统中主要表现元素就是标准色和特形图案,这二个设计元素只能在特色街道家具中体现,一般通用的街道家具在用色上、造型处理上考虑的是各个城市的通用性,不可能产生独特的视觉形象。而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由于植根于每个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自然能产生与众不同的造型元素和色彩,因而能提升城市的特色视觉形象。

图2所示的是开封市街道家具的设计方案,由于开封市是我国“七朝古都”,历史文化特色明显,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式元素的造型特色,用色上使用了能体现古都的古木色与青砖色,用色古朴、造型典雅大方。这一方案在造型和色彩上均植根于开封市的地域特点,体现的是中原古都的文化,所以在造型上端庄、规矩、大气、硬朗,用色上古朴。暗合了视觉识别系统的造型特色,从而能丰富和提升开封市的整体城市视觉形象。试想一下,在中国当下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售货亭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售货亭都能体现一个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有符合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定位的街道家具才能真正的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而这一点正是地域特色街道家具能做到的。

3.特色街道家具凸显城市特色内涵(城市MI)

街道家具在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仅是其对城市品牌外在的表达,同时街道家具在表达城市内涵层面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内涵是一个城市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是同人类的精神文明相挂钩的,因此,对一个城市的品牌建立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中认为这就是城市理念(MI)的核心部分。

城市内涵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一切城市中能表达深层次理念的物质都能从不同侧面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但是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其实就只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件。“说到经典的公共汽车,应道首推伦敦的红色双层公共汽车。它几十年不变,并且和红色电话亭、黑色出租车已经大本钟一样已成为英国的象征之一。” 作为英国伦敦城市品牌及其内涵的象征,最具代表性的只有这几件物品,因为红色双层公共汽车、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代表的是英国人的城市记忆,别的国家、城市所没有的,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的。在这几件物件中,可以发现,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其实都是街道家具。街道家具同人的接触最频繁,形成的城市记忆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图3所示的是波兰克拉科夫市(Krakow)在“第三帝国”时期建造的协和广场,由于地处昔日犹太人街区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名为“犹太英雄广场”。广场上的街道家具――椅子设计的灵感就是来自于犹太人的历史记忆。在第三帝国时期的一张旧照片上一个小女孩在广场上拿着一把下方藏有包裹的椅子,在当时犹太人总是带着他们最珍贵的财物离开。 作为椅子的街道家具,现在人们时常在广场上休息,坐在这些椅子上面,除去休息的最基本功能之外,这些椅子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以至于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表达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内涵。

试想一下,只有这样的座椅才能凸显城市的内涵,这是其他造型、种类的座椅所无法取代的,因为这样的座椅是独特的、有地域特色的。同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北京大学俞孔坚先生为秦皇岛市设计的“红飘带”座椅凸显了中国的民族特色、荷兰人设计的“城市狗奇遇记”系列街道家具凸显了荷兰人保护动物的城市理念等。这些街道家具由于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凸显了城市的内涵,强化了城市的品牌。

四、结语:地域特色街道家具推动城市品牌战略

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在城市个性、城市特色形象、城市特色内涵等不同的层面推动着城市品牌的形成,提升与强化城市品牌,因此,在城市品牌战略下应积极提倡街道家具的地域特色发展。城市品牌与地域特色街道家具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城市品牌引导街道家具的地域特色发展,地域特色街道家具强化与提升城市品牌的外在与内涵。这一关系值得学界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政,彭健 著 《城市文化品牌》[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张小开,尚金凯 《城市品牌战略下的城市景观形象建设》 [J] 商场现代化,2010(4),Vol.607:60-61

[3]薛文凯 著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8

[4]李维立 著 《身边的艺术――英国公共设施的形与色》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069

[5](法)苏菲 巴尔波 编著 《城市小品》[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26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北京旧城 特色街道 空间

引言

“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试想,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古都,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到3000年前的西周古城,从秦汉唐北方重镇到元明清辉煌,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和锤炼,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元大都的建设,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大都城的平面是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规制修建的,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明灭元之后,对北京城进行了重新建设,平面沿用元大都的中轴线,北端始于钟鼓楼,南端止于永定门,全长7.8km。明亡之后,清朝统治者完整的保留了明北京城的城池、宫殿、坛庙等整套封建礼治建筑,并修复了毁于战火的建筑,现存北京故宫便是清代重建的。经过明清两代营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今天的北京旧城就是明清北京城的延续,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

1949年之后,由于当时种种客观条件所限以及认识上的不足,梁思成、陈占祥提出的完整保留北京旧城,在旧城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所谓“梁陈方案”并未得以采纳和实施,此为北京旧城面貌不复之始。其后经历了、等等历次政治运动,北京旧城遭到严重的毁坏。更严重的毁坏始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旧建筑被拆除,大量的旧街道被拓宽重建。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行为。统计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3900条,近一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元素之一,在经历了上述种种劫难之后,北京旧城还存在有特色的街道吗?应该怎样从特色街道的保护出发来促进旧城的发展?为此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5年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进行“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形态研究”,研究历时一年半,经多次研讨、论证,于2006年底结束并通过专家评审。本项目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近年来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为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教授,项目组成员包括虞大鹏、周宇舫、何崴、王小红、丁圆、常志刚、黄良福、韩文强等,分别负责总则以及个案的研究。

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形态研究的理念及方法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依据《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相关内容,确定特色街道的类型、等级和保护发展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应的特色街道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方法,是为了进一步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地指导特色街道保护与整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北京内城街道的整改提供指导性建议。

保护北京特色街道不仅仅是对历史负责,同时也是面向未来北京城市中心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工作。从北京内城的几个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阶段,是一个与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交通状况亟需改善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提出对北京特色街道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大片的传统建筑、传统特色空间遭到毁灭性破坏,北京旧城风貌受到严重毁坏。北京旧城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全方位的保护。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势态,建立全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原则对具体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1、研究理念

(1)“整体保护”的理念

街道建设风貌研究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与风貌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其终极发展目标应包含在城市整体发展定位之内。争取在旧城区内从点到系统形成北京特色街区网络,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北京的区域特点,使街道成为北京的美好窗口,北京特色街道发展的目的也在于此。经过综合论证、系统考虑,把旧城特色街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以成为将来北京旧城中相对完整并且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人为本”的理念

街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与城市职能密切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旧城的街道是为人设计,而不是为车而设计的,发展其北京特色街道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旧城本身的物质与非物质环境资源,提升其城市职能和城市生活、文化品质。

(3)“有机更新”的理念

北京特色街道的重点在于保持古都风貌,作为政府从政策上需考虑具体保护措施,而这个保护是建立在传统空间保留的基础上,并不代表保留旧有的落后的生活方式,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在节约型社会的前提下,需对传统街区进行进一步深化细节性调整,使旧城做到有机更新,特色街道的发展结合四合院、胡同的保护能够更好地保证旧城城市职能的良性循环。

(4)“持续发展”的理念

规划设计不仅局限于旧城街道的保护与复原,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旧城街道传统风貌与文化韵味的持续性传承,不仅仅保护旧城街道的外形,更要保护旧城街道的精神。北京城不是一天建造起来的,保护北京城也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实现的任务和历史责任。在保护发展特色街道的总原则指导下,分阶段发展是必要的。分阶段发展要求建立一个良好的整体规划,而一个良好的整体规划是建立在对有代表性个案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将旧城内有特色的街道进行分类整理、区分等级、研究分布状况都是分阶段发展的前期工作。

(5)“发现-恢复-发扬”的理念

即在北京旧城区内,寻找、发现传统街道空间目前仍然相对保存完整,特点相对鲜明的案例,然后进行针对性、研究型的恢复,继而进行全面性的发扬。在街道空间层面上部分恢复和加强北京旧城的特色空间建设。

2、研究方法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研究方法是科研课题成功与否的基础。关于“特色”的研究是建立在难以量化或者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

态两个方面综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街道特色的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了相对科学、严谨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本课题在比较学和统计学基础上建立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1)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北京旧城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分析总结形成北京旧城街道特色的物质基础与非物质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选取街道不同时期风貌的纵向比较和同时期同类街道不同空间特色的横向比较确定街道特色的强弱。

(2)实地踏勘

我们对选取的街道(调查对象)进行详尽的现场踏勘,以下面三种方法进行调查,以期掌握第一手调查资料:

①设计内容翔实的调查问卷,现场踏勘时针对不同性质的人群进行发放,回收后对问卷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建立本次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②结合现场踏勘对选取的街道建立调查卡片,内容包括街道名称、位置、起止、特色属性、街道历史、现状情况等等。

③在不同时段对选取的街道进行时段性影像记录,包括街道空间形态、建筑形态、街道绿化、街道景观、人群活动等等。

(3)个案研究

选取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牛街、南北长街、雍和宫大街等,总结其特色(历史、文化、空间、景观等)、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如何发现、恢复并强化特色街道空间的目的。

古都北京城市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北京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空间结构已经基本改变。当前汽车化正在摧毁、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汽车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街道成为车流、人流、广告牌的海洋,传统街道的空间景观遭到破坏,作为世界著名古都逐渐失去其特色。拓宽的道路为汽车服务,街道过宽且呈开放型,失去人的尺度,失去传统街道空间尺度。以下是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的一些现状问题:

①由于《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制定,对保护皇城范围内的街道有很大的帮助。在保护范围内,一些特色街道还能基本保持现状。

②随着北京内城持续的交通整改,拓宽了不少昔日有特色的街道。拓宽的街道虽然也注意到了保持历史风貌,但多数是简单地符号化北京旧城的风貌。建造一座新的旧城成为不少地区的一个整改原则,比如平安大道的某些段,以及两广路两侧争奇斗艳的新建筑。

③街道尺度的变化,带来城市性质的改变。一些正在整改的街道,虽然考虑了旧城的限高问题,但还是基于对车行交通的优先考虑而产生了不属于旧城风貌的街道空间尺度,过大的街道高宽比带来的是城市街道尺度的巨变,当人们对穿越马路心存恐惧的时候,城市的尺度已经成为汽车的尺度。城市开始失去其人性化的特征。这是目前在北京发生并逐步升级的现象。

④街道建筑风格符号化。一些整改项目在街景设计上以仿古风格作为保持旧城风貌的手法,建造新的仿古建筑。营造布景一样的旧城气氛是对北京特色街道的一个严重冲击,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而言,以往的时代是无法简单重演的。只有保留,保护才能真正对得起历史。

⑤很多旧城街道正在面临着功能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旧城内居住人群结构、构成以及年龄、教育程度等的改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给北京带来大量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⑥色彩混乱也是目前北京街道的现状。北京在人们的记忆中,是红色大墙、黄色屋顶、灰色四合院组成的城市。今天已经不再是这样一个面貌了,中性的色彩正在消失,代之以过度刺激的色彩,无论是广告,新开发的居住建筑,都以醒目的色彩使自身形象突出于它人,结果城市的色彩日益混乱、不协调、不优美。

⑦街道景观元素没有整体感。标识系统识别性差,且无统一设计,休息座椅,垃圾桶、报亭、电话亭等城市家具缺乏设计,与旧城风貌不统一。绿化系统相对单一,缺乏绿化景观层次。街道内停车,影响交通及景观。

⑧街道中城市基础设施应继续改善,如电线杆无规律设置,变电箱随意摆放,空调放置无遮挡等导致街道景色混乱。

选取及界定北京旧城特色街道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确定不同街道的特色,如皇城风貌、传统居住,传统商业、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民族风情、近代建筑特色等,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不同街道的特色,包括空间形态、文物古迹,文化传统、功能业态、绿化配置、民俗风情等,做到不同的街道具备不同的风格特点,体现北京作为古都和首都的文化内涵:兼收并蓄而且特色鲜明。

1、特色街道的界定

“特色”的研究很难在绝对精确的量化或者标准化基础上进行,只能在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综合对比的基础上客观进行,街道特色空间的研究面临同样的问题与困境。因此,本课题从街道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出发、综合考虑,确定以下特色街道的选取和分类原则

①体现都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内涵;

②相对完好的保存传统空间形态;

③浓郁的传统建筑风貌;

④具有丰富而真实的历史信息;

⑤有价值信息载体的密集度高及空间连续性强;

⑥富有特色的街道活动内容。

符合上述六点中任何一点的街道都可以确定为特色街道。

2、特色街道的选取

按街道特色程度分为特色与准特色两个层次。特色街道完全符合选取原则;准特色街道基本符合选取原则,但经规划控制发展,将来有条件形成特色的街道。

如以特色内涵来分,为如下类型:

(1)皇城风貌特色

皇城范围内,以紫禁城、景山、“六海”等皇家建筑与园林构成街道主体建筑与环境,形成区别于旧城其他地区的皇城风貌特色。如紫禁城周边的景山前、后、东、西街等。南北长街、南池子、北池子、长安街(部分)、东皇城根大街等。

(2)传统居住特色

旧城区内以王府、民居为街道主要建筑构成,体现传统居住空间与街道的关系。如南北锣鼓巷、新文化街、柳荫街等。

(3)传统商业特色

旧城北部商业突出老北京规划“前朝后市”的特点,以鼓楼周边地区最为繁华,以鼓楼大街、烟袋斜街最有特色:旧城南部以前门大栅栏为代表,主要由于区位优势自然形成,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为最具老北京特色的市井民俗文化活动区域。

(4)历史文化特色

东西琉璃厂街、国子监街。

(5)休闲旅游特色

在历史上即为皇家休闲游乐的场所,具有良好的景观与空间环境尺度。如后海沿岸街道。

(6)民族风情特色

反映北京旧城民族聚居地区街道风貌及民俗生活特色。如牛街。

(7)近代建筑特色

体现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及

与国际社会交往的历史,在近代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出现的建筑群落空间特色。以东交民巷为代表。

对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的统计及分类

以特色街道和准特色街道构成北京旧城城市风貌的街道系统,基本上可以分为皇城风貌特色街道、内外城特色街道、区间特色街道三个层面。

1、皇城风貌特色街道网络

以皇城边界街道、紫禁城周边街道及南北、东西连接街道构成核心特色街道网,即皇城风貌特色街道网络。

(1)皇城边界街道

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北河沿大街(东皇城根北街)南河沿大街、长安街、府右街、灵境胡同、西皇城根南街、西皇城根北街。

(2)紫禁城边街道

北长街、南长街、长安街、南池子、北池子、景山前街。

(3)内外连接街道

地安门内大街、景山后街、景山西街、景山东街、西安门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

2、内外城特色街道网络

由皇城边界街道向外延伸,与“两纵”、“五横”、“中轴”相连,并最终与二环快速交通相连。构成快速通道性质的特色街道网络。

(1)“两纵”

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西四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单北大街、宣武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大街,

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东单北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崇文门外大街。

(2)“五横”

德胜门西大街、德胜门东大街、安定门西大街、安定门东大街:

平安大街“两纵”之间街道:

朝阜路所含所有街道,

长安街“两纵”之间街道:

两广路“两纵”之间街道。

(3)“中轴”

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大街。

3、区间特色街道网络

在上两层次街道网络基础上,通过区间街道延伸、将本区域或其他区域内有特色的街道串接,并通过区间道路网络进一步联系旧城内最具特色的胡同、步行街,形成更大范围的街区特色。

区间特色街道赵登禹路、平安里西大街、德胜门内大街、鼓楼西大街、鼓楼东大街、交道口东大街、安定门内大街、交道口南大街、正义路、广安门内大街、牛街、南横西街、南横东街、虎坊路。

4、特色步行街网络

在保护区内,交通量较少甚至无机动交通,街道尺度比较宜人,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适于步行街设置,该部分是北京旧城最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组成部分特色步行街,如 国子鉴街、烟袋斜街、陟山门街、东交民巷、东华门大街、定阜街、前海西街、什刹海周边街道、琉璃厂东街、西街等大栅栏地区步行街道、鲜鱼口街等前门地区步行街道等。

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的保护及发展策略

1、特色街道沿街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

(1)修缮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包括控制性保护古建筑)。严格保持建筑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仅对个别建筑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修复原有建筑彩画及色彩等,达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效果。

(2)改善

对一般性历史建筑。在保护其原有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修旧如故前提下,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建筑质量。

(3)更新

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和质量极差的建筑,采取拆除后建设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

(4)拆除

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建筑质量极差以及临时搭建的建筑。拆除后建设绿地以及相应的公共空间。

(5)保留

专门针对与传统风貌有冲突但建筑质量较好的一般建筑。保留后采取降低层数以及遮挡装饰等手法进行保守性改造。

2、特色街道绿化及设施保护与更新

(1)沿街绿化

①强化特色街区边界的绿化,形成沿特色街道的条状绿化;

②利用拆除的建筑用地设置开放型绿化广场;

③利用街道交叉和转角处或者拆除的建筑物形成小型街坊绿地;

④强调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小环境,如文物建筑周边绿地等;

⑤鼓励沿墙种植攀援植物,形成垂直绿化;

⑥强调对古树名木及原有大树的保护。

(2)道路设施

①整理保护标志性空间认知点,使之成为集中反映特色街道和标志的典型景观点,成为观赏、游憩场所;

②完善路名牌、路灯等环境小品的设计和设置,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应具有地方特色,使细部环境构筑物形成体系,烘托出特色街道的独特韵味;

③对现状道路设施,如路灯、座椅、电话亭、广告牌、公交车站等进行合理改造和完善,将原有电线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去掉,结合市政设施建设,彻底改变落后局面;

④对人行步道的铺装进行设计和改造,结合特色街道的不同风格和传统,铺地应采用传统铺设材料和方式,以石板、青砖和碎石为主,以符合不同特色街道气质特点同时强化特色街道的文化氛围和传统特色。

3、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的形成

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的恢复与建设应该稳步、有序地进行,先从最急需保护、恢复的街道入手,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形成完整的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网络。

因此,根据调查结果,建议优先完善如下街道(30条):

①皇城风貌特色:北长街、南长街、南池子、北池子、景山前街,共计5条。

②传统居住特色:柳荫街、前海西街、新文化街,共计3条。

③传统商业特色鼓楼大街、前门大栅栏街、烟袋斜街,共计3条。

④历史文化特色:东琉璃厂街、西琉璃厂街、国子监街、雍和宫大街,共计4条。

⑤休闲旅游特色前海南沿、前海东沿、前海北沿、后海西沿、后海北沿、后海南沿、羊房胡同、东明胡同、西海东沿、西海北沿、西海南沿、西海西沿,共计12条。

⑥民族风情特色:牛街。

⑦近代建筑特色:东交民巷。

在完成上述30条特色街道建设的基础上,建议完善更大规模的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系统,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完善由如下58条特色街道构成的空间网络系统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北京旧城特色街道空间网络系统。

①皇城风貌特色: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南长街、北长街、南池子、北池子、长安街(部分)、东皇城根大街、西皇城根南街、西皇城根北街、北河沿大街(东皇城根北街)、南河沿大街、府右街、灵境胡同、西安门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共计21条。

②传统居住特色:南锣鼓巷、北锣鼓巷、柳荫街、前海西街、鼓楼西大街、德胜门内大街、赵登禹路、新文化街、广安门内大街、南横西街、南横东街、南新华街,共计12条。

③传统商业特色鼓楼大街、烟袋斜街,前门大栅栏街、地安门内大街、鼓楼东大街、菜市口大街、前门大街,共计7条。

④历史文化特色:东琉璃厂街、西琉璃厂街、国子监街、雍和宫大街,共计4条。

⑤休闲旅游特色前海南沿、前海东沿、前海北沿、后海西沿、后海北沿、后海南沿、羊房胡同、东明胡同、西海东沿、西海北沿、西海南沿、西海西沿,共计12条。

⑥民族风情特色:牛街。

⑦近代建筑特色东交民巷。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岭南;小城镇街道;空间与景观;探讨

引 言

街道空间和景观是岭南小城镇的表现之一,其质量高低影响着岭南小城镇的形象。然而,现今对于这些方面的改造都不尽如人意,并未出动根基而只是做表面功夫,这种虚饰迟早会被揭穿。所以,要真正的让岭南小城镇重回辉煌,就必须注重其改造方面。在这一点上,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街道的构成和景观的空间架构以及改造目标。

1 岭南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特色

历史上对于街道空间有着很多讨论。很多著名的学者和建筑师都对于这一问题有着很深的理解与体会。街道构成是岭南小城的形象之一,做好这些的改造工作,必定对复兴岭南小城镇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岭南小城镇的骨架,街道景观显得尤为重要。饱含特色的街道也能够反映出小城镇的文化底蕴、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富有地域特色的小城街道将会对小城镇的面貌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岭南小城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房屋密集、错落有致,石阶石路,并不是平坦宽阔,然而极具风情。街道一般都为东西走向,房屋坐北朝南。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有些村落已经十分古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延续着旧的传统。

2 对岭南小城镇的改造

对小城镇的改造要秉承坚持特色的原则,即不能将原有的和特有的特色消磨殆尽,反之应当在引入现代化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结合岭南小城镇空间的特征,对于小城镇街道的改造,本文总结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

2.1 确定改造目标

既要保持小城镇街道的原有功能,又要使其更加简单、便捷。基于刚才所分析的小城镇街道空间所具备的特点,在新时代的设计理念的引导下,可以确定改造目标:拆除太过陈旧的房屋,保留极具特色的建筑;改造街道旁边的商铺,配套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升级绿化带等。

2.2 对城镇的拆除与保留

对于一些已经存在很久,但是施工质量较差的房屋予以拆除处理。①防止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②这种摇摇欲坠的房屋的存在不利于小城镇街道空间形象的改革;③能够为新型建筑的引入创造一定的空间条件。这种创造空间的方法能使建筑物数量减少,但是空间利用率会相应提升,打造出空间稀疏但错落有致的特色。

一些沿街建筑已经成为岭南小城镇的一种艺术表现。家家户户的建筑外墙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结构,这些差异是由于气候、习俗、文化、生活方式等不同所造成的。这些建筑虽说不够精美,但也算是精巧美观的体现。对于这些,一定要注意保护,而非暴力拆除。此外,对于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房屋,可以申请保留,但是不建议人们居住。这类房屋已经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通过修补外墙、夯实内基等方法延长这类房屋的寿命,并且可以将其作为一种人文景观而得以生存。对于这种房屋的保留也能够体现出对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保护。

2.3 对城镇进行建设与装饰

街道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以及入宅性巷道三种类型。交通性街道是指一些贯穿小城镇的交通要道,这种街道一般比较平坦、宽阔,能够让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生活性街道,简单来说就是步行街,一般分布着一些沿街商店,一般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是摩托车的方式沿街骑行。这类街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第三种,入宅性巷道,一般比较窄,主要是起着连接作用。进入巷道之后就能看到住宅,基本上没有停留的空间,大型车辆也无法入内,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日常通行,连接千家万户,并且保持住宅的私密性,获取相对比较安静的居住环境。

对于不同的街道的建设,要遵循不同的方法。比如交通性街道就要尽量建设的平坦开阔,易于出行。对于生活性街道的建设,就要注重沿街商铺的形象改造。而对于入宅性巷道来说,可以保留其古色古香的韵味。

2.4 完善现代设计与改造

对于建筑的建设,首要的方面就是对于住宅区的建设,而住宅区也要讲求设计,要在保留其原有风味的基础上加入雅致的元素。住宅区的建设不建议大面积拆除,对于一些予以保留的建筑要注重安全性的检测。如若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修补,以防止不必要的伤害。要沿街商店的形象建设,可以改变商店的招牌,使用一些具有岭南小城镇形象特点的招牌,比如使用木制招牌,用灯笼装饰等等。对于一些空地的使用,可以拓宽思路,发散思维,不能局限于对于大城市的改造经验。比如可以建造一些娱乐场所。这里的娱乐场所并不是在大城市里常见的迪厅、唱歌房等场所,而是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场所。建设剧院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旧城镇进行必要的改造,还能够传播岭南小城的文化,营造出具有地域风情的特有的氛围。

同时,对于绿化带的升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绿化带中可以种植一些适应当地环境气候的植物,比如香樟树、红棉树等等,在增添绿色植物的同时也为小城增添别样的色彩。

3 结 语

在大城市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的今天,依旧存在着安宁的岭南小城,人们在其中悠闲自得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里人们紧张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切与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时候,对于小城镇的改造会忽视地域特色以及文化底蕴,将其改造成为一般的中小城市的模样。这是对于小城镇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建筑的存在是具有相对持久性的,对于小城镇的改造应当秉承安全、舒适和方便的原则,在开辟生存空间、改造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保留。不能因为改造而磨灭了岭南小城镇的风格。这种小城镇的活力是建立在空间多元、风格迥异的基础上的,改造必须使其还原岭南小城的样子,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一些能够提高生活便捷度的改造。

在保留其城镇特色的同时,对于街道空间与景观的改造也要秉持方便居民的原则。正如刚才所提到的对于空地的使用、建设广场、大戏院等场所来陶冶人们的情操,这些都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对于这些个性与共性的结合,能够使小城镇保留其原有风貌,并且为居民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传播岭南小城的文化。

参考文献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文脉:城市风貌:株洲市天元区长江路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84-03

1 引言

“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一直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街道景观建设热潮是注重城市形象美不够的一种反弹。”(周干峙,为《城市景观之路》所作的序言,中国园林,2003(4))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当下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新的城市建成环境,带给我们新的空间体验、新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功能形态、新的艺术建构。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调整城市社会的管理秩序,优化城市空间环境等,株洲进行了“四化建设”。其中,“美化”工程主要涉及城市主次千道临街建筑的整治以及临街空间环境的改善等。显然,这次整治规划是株洲落实“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善市容市貌的重要内容之一。天元区位于河西新区,是株洲市的行政中心和高新产业区,它的发展与建设体现着株洲市的时代脉搏,此次长江路整治范围为长江南路与泰山路的交界处至长江北路的湘银小区。

2 解读现状条件

通过利用数码相机对现状街道环境信息进行采集。调研内容主要从建筑材料、建筑性质、建筑建成年代、街道家具、绿化景观等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总结出现状主要特色以及存在问题。

2.1 主要特色:

1)商业气氛浓烈:

商业作为一座城市经济迅猛发展的风标与佐证,其勃兴对于再造城市节点、塑造新兴商圈、活跃城市经济,是一种强力的促动。长江路受中心辐射区功能的影响,沿街已形成以中高档商业氛围为主的繁华型场所氛围,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2)新型现代工业文化气息凸显:

街道两旁基本上为新建筑,部分为多层商住和高层办公建筑,建筑时间为10年左右,而大多数高层建筑才落成几年,街道具有浓郁的现代都市风貌。并且,长江路是栗雨高新科技园区的重要交通性枢纽千道。

2.2 存在问题(如图1):

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得之,长江路整个街容街貌相对较差,街道整体环境缺乏秩序性、人文关怀少等。具体表现如下:

1)道路空间氛围、序列:

在城市建设领域,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艺术的重视性由来已久。长江路无整体基调,没有完整体现株洲特色,可识别性较差:道路空间围合度不适宜,部分区域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比例失衡;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需求不协调等。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部分消极空间应该得到充分的考虑。

2)城市家具:

街道隔离设施、交通指示设施、电话亭、垃圾桶等不美观,缺乏一定的艺术性,并且部分设施与环境不协调,位置不当;各设施之间缺乏协调统一性。

3)沿街立面:

长江路部分建筑色彩杂乱,局部用色过于艳丽,无整体基调:部分建筑外墙褪色严重,墙面脏乱:空调机位多在外:广告牌、店牌缺乏规划,无目的设置,无美感;防盗窗形式杂乱等。

3 构建街道环境整治理念

3.1 整治原则:

基于以上对长江路的现状解读,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街道的外表对城市的风貌影响是巨大的,街道空间的成败影响整座城市肌理的兴衰。以下将提出五大原则作为构建街道综合整治理念。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原本出现在新闻策划界,它作为一种激励性与引导性的措施引导新闻工作的进展。街区环境整治涉及的内容和层面要素是多元交叉的,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操作时,应该使设计方案产生最大限度的引导性;

2)整体性原则:一位哲学家曾说:

。生活即是联系。一个生物拥有的联系越多,它就越有活力。”在进行街道环境整治时,必须严格遵循整体性原则。首先,局部建筑、城市家具等的更新必须服从整体街道风貌定位要求;其次,城市街道景观所涉及到的组成元素必须进行整体现状分析和研究;再次,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开发周期的建筑、设施必须放在一个全局性的维度进行思考。反映街道的历史地域性与发展性。最后,相关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整体协调的关系,使其相互之间从宏观、中观以至到微观,都有一个综合性的统筹。

3)特色化原则:随着全球化的洒落,地方材料已被国际通用材料所取代,采用相同的建造技术,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的同化等现象,都是城市‘特色危机’的警钟。非地方性是纯理性、纯技术的空间,它超脱于环境之外,与历史、环境无关,丧失了地方特色。因此,在进行街道环境整治时,应遵循特色化的原则,体现出建筑、设施等的城市特征,传达街道的文化性,让每条街道都在讲述自己特有的故事。

4)可操作性原则: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标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以使其切实可行:其次,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原建筑内人员工作、生活的影响:再次,要求规划设计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政策修养,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经验,这也是遵循可操作性要求的标准之一。

5)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就是研究经济决策所花的代价和取得收益的关系,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较小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果,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为一体。因此,节地、节能、节材、节省维护费用等是城市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的重要方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方案比选,选用性价比最佳的方案,降低工程造价。

3.2 整治对策:

亚历山大曾提出“整体性”的城市设计理念。很清楚,我们在进行街道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综合”的设计理念。以下将提出八项措施作为街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

1)街道色彩的研究:根据功能定位,确定基调,屋顶,墙面和铺装的三位―体。街道色彩的基调一般由组成街道的人行道地面、建筑外墙、小品等色彩组成。根据街道所处的地段、环境和具体性质,确定街道两侧建筑外墙的色彩基调,以体现整条街道建筑风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

2)商业裙房的连续性:通过改造,使商业裙房在功能、形式、风格上保持整体性和连续性,避免断裂现象;

3)街道轮廓线的重构:主要是注意第五立面的处理,形成轮廓线,避免街道的单调和乏昧,同时,在建筑功能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4)招牌、广告牌的规范整理:道路两侧的

的店面、招牌、广告牌要与相应建筑物的性质和街道基调相协调,要有一定的美感、艺术性和相关性:

5)菜单式模块化设计手法:用菜单式的替换方案对雨蓬、空调机位、防护窗等构件进行统一设计改造;

6)分层级定位改造:整体街道的设计不能一盘散沙,要分重点分等级进行设计,采用三层法原则:清洗(如图2、3)――提质――重塑(如图4、5、6):

7)城市家具的选配:一条街道的家具数量、形式要讲究统一性,要与街道的功能、文化基调相协调,强制三线下地等,避免视觉污染,邮筒、电话亭、候车亭、路牌、垃圾桶等应区别于街道其他颜色起引导的作用:

8)实施的便易性:在最大限度确保原建筑使用功能情况下。采用适宜的建造及构造方式。体现性价比。

3.3 确立街道环境整治目标

1)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对促进城市自身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天元区的内涵式更新可升级用地商业价值、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体现传统和当代文化的精神韵味,提升整个株洲市的市貌,优化株洲市的投资环境。

2)创造城市活力:街道是人类生活的载体,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聚集场所,街道空间能够给所有人提供某种体验。天元区的商业裙房、公共建筑、多层住宅群等给整个街区增添了动态的人流,不同经济活力使街区充满了生机。

3)彰显城市身份:制作一张“城市身份证”实质上是售卖一座城市的精神。通过对天元区街道意象营造,空间序列梳理,道路设施整治,升级道路景观,唤醒城市记忆,使株洲市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4 小结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充满趣味性,那么城市也会很有趣如果城市街道看上去是很沉闷,那么城市也必定是沉闷的。

――简・雅各布斯

街道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公共交往空间。在街道环境整治中应以人性化为基本尺度,注重城市文化、城市肌理的和谐对话,注重物质功能与场所精神的架构。

正如上海人民广场的公益广告所提出的:让房屋披上新衣,让阳台布满鲜花,让围墙透出芬芳,让街道展现风貌。如果街道环境整治能调动全体人民的参与,提高全体市民的公共审美意识,那么,一个更美丽、更整洁的城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蒋涤非著.城市活力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株洲市天元区街道环境整治文本2009年,

[3]仇保兴著,追求繁荣与舒适――中国典型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4](加)雅各布斯(Jacobs J.)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年,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街道;景观;设计手法;地域文化;香格里拉县

1 街道景观的要素和特点

影响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因素多种多样,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动态景观以及街道的空间构成要素等等。因此,抓住主要影响要素,控制次要影响要素是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街道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区域,其特点通常有以下3种类型:①由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街道个性;②由街道本身的特色所形成的街道个性;③由人们的活动方式所形成的街道个性。

2 香格里拉县街道景观设计实践

2.1 现状分析

目前,街道存在“脏”、“乱”等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很不齐全,比较典型的有标示系统不完善、交通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严重影响街道景观的整体和谐,不利于审美和体验。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可分以下几点: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地域特色受到破坏。

2.2 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秘厚重的藏传佛教。香格里拉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属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噶丹松赞林寺位于香格里拉县境内,是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落,有着“小布达拉宫”的美誉[1],对云南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二是,极具特色的地方景观风格。香格里拉县拥有噶丹松赞林寺、虎跳峡、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石卡雪山以及藏民家访等独特的人文景观。三是,外来文化入侵。随着香格里拉的逐渐对外开放,外来的干扰因素越来越多,我们应保持并传承地域文化。

2.3 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工作,旨在创造更适合人类居住、对环境更友善的人地关系[2]。规划设计当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是寻求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和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结合香格里拉县地域实际,笔者认为,在对其街道景观进行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原则:设计遵从自然、设计尊重人、设计尊重本土文化以及保护文化生存的土壤等。

2.4 香格里拉县街道景观设计手法运用

2.4.1 街道景观保留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香格里拉县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保留”。一是,保留原有村落肌理,适当更新表达形式(图1)。二是,保留原有的农田机理,提高景观利用价值。三是,保留本土元素和文化。举例来说,香格里拉县街道的行道树可以利用高山柳、藏柳以及云南樱花等乡土植物,中间和两侧的绿化带可用本土所特有的灌木类或花卉类植物,辅以少量园林小品作为点缀,形成色块、花带以及花径等绿化形式,通过植物造景的手法把主要街道的轴线刻意的引向标志物。

2.4.2 景观元素直接运用。丰富、精致的景观离不开公共设施的设置。包括路灯、座椅、垃圾筒、路标等设施。笔者建议,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上可运用景观元素的直接运用与再创造的手法,将藏族门帘上的符号运用到设计中,通过对景观元素的提炼简化,加入到一些细部的设计中以达到与整体环境相协调[3]。

2.4.3 本土文化元素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街道广场设计须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景观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因而文化是街道景观之魂,而街道的小品对体现街道景观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些生活中的符号,总是能唤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亲切感,它在向人们传达着历史的文化(图2)。

2.4.4 风格不变形式创新手法的运用。街道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元素是建筑。笔者认为,在对街道两侧建筑设计时,保留能够展现历史风貌的景观元素,吸取旧建筑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实质,提炼出具有藏族特色的元素融入新界面之中,加以表现(图3)。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及文化氛围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在进行相关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地域实际,从民族、地域中寻找到传承的亮点,恰当地将各种显型的和隐型的文脉符号运用于街道的各景观构成要素中,在新与老之间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使城市的历史注入新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国,高颖,陈玉娟.近邻型风景旅游集镇规划的若干问题剖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

2 胡芬,袁璐.宗教旅游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3-0098-03

1 引言

导示系统具有指示、引导、说明等功能,是现代城市的信息支持系统,是帮助人们快速认知、导航的传达媒介:是营造城市风格,塑造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品质的一项重要参数;也是提升城市总体形象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导示系统的设置正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热点,大量的导示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内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给市民认知周边空间领域提供了方便・在导示系统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是也有许多毫无创意、内容模糊。传达信息不准确,又与本地内在精神及历史文化内涵无关联的导示系统充斥在城市的街道上。如何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增添导示系统的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街道文化与公共服务品质,是时下导示系统的设计者要思考的问题。

2 导示系统与地域文化

导示系统属于城市景观构成的要素之一,它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导示系统的形式在视觉上会受到它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反过来导示系统依托它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来建构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对城市地域文化的一种累积和延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导示系统的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具有内在联系。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价值体系。地域文化也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形成的文化特色,并通过积淀、留存,又成为城市文化的表征,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地域文化的特性。可以说,地域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导示系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部分,对彰显城市地域特色尤其重要。基于地域文化设计的导视系统其实是从城市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貌、文化底蕴中提炼具有地域特征的符号。将其功能化,视觉化,实现情感及意义的有效转移,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

3 导示系统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呈现

导示系统设计与其产生的地方历史文化、人与环境之间,只有在视觉结构上达到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达到与环境的浑然一体,使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导示系统的设计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3.1 演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每个城市、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各不相同,造成不同地域之间不同的历史文化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越来越弱,地域识别性也呈现模糊状态。挖掘地域文化特征是创造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手段之一,它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主要特性。为了避免导示系统呈现“千城一面”的尴尬现状,在进行导示系统设计时,首先要了解这个城市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从当地的生活习俗、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事物或故事中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以此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再以特定的手法进行构成处理,如位移、变体、重构等,使无形的文化同有形的物质有机地融为一体,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不知不觉的受到了地域文化的熏陶。

3.2 构造视觉环境的协调性

导示系统作为环境构成的一个环节,不能孤立存在,要与周边整体的环境相协调。因此,导示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其尺度、材质,色彩等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关系,以便在视觉上使环境达到整体和谐。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比如,在街道的两旁、通过排列和群组的方式设置指示牌。使其对周边环境起到点缀和补充的作用,又给市民提供了具有连贯性,易于识别的导示标识,而且也打破原来单调、沉闷、平淡的生存空间环境,让艺术带给城市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3.3 符合公众审美的时代性

每个地方的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经济发展各异,因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在设计导示系统时,为了迎合当地观者的喜好。我们要深入考察本地居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要以民俗文化为审美对象,从中了解当地人的生存原貌:要从这些民俗活动中提取某一特征作为作品的设计元素。借助设计作品的传播,使观者感受昔日醇厚的民风,独具特色的民俗,并产生认同感,归宿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内涵和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我们在造形方面可以从民俗风情中提取设计元素,而在材料的选择上,要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让设计作品既要有现代材料的应用,又有当地人较熟悉图案的改造形式,让形式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美观性,才能营造一个符合当地人审美要求又具有时代感的生存环境,使人们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愉悦感。

4 实例分析――以湘潭市岚园路导示系统设计方案为例

4.1 基本概况

湘潭市岚园路导示系统设计方案属于“湘潭市建设路口景观整治研究”科研课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岚园路位于湘潭市建设路口以南。街道总长500m。街道最宽处为20m,最窄处为15m,呈梯形形状。街道西高东低,商业较河东大道繁华,此地段有大型商场,宾馆,娱乐休闲场所,未来将建大型医院一座,以及五星级豪华酒店一座,车流及人流量较大。对于提供市民清晰、便捷、优质的街道导示系统有着实实在在的需求。

4.2 现状分析

通过前期的调查,我们归纳整理出项目区街道导示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街道导示系统缺少

2)街道导示系统破损严重

3)导示系统各行其是,信息单一,相互间缺少联结

4)导示系统的布局与周围环境、建筑物不相协调

5)指示牌的外观不新颖

4.3 湘潭市岚园路导向系统设计的思路

湘潭市岚园路的导示系统设计是围绕着湘潭市的地域文化来展开。首先湘潭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包括红色文化和白石文化、莲文化。湘潭的历史文化及其表达方式是地域文化设计的重要线索之一。其次湘潭境内水资源丰富,水元素可以作为表现地域特征的创作资源,从地域特征中挖掘出设计元素是呈现地域文化的又一重要线索。我们从这两方面来把握,探索导示系统设计的思路,把岚园路打造成为一个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街道环境。

4.3.1 升华内涵,突出莲文化特色

湘潭是湘莲盛产的基地。享有“天下莲城”之美誉。莲是一种文化的植物,从古至今,不

计其数的文人赞美莲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正是人追求的道德境界与人格光辉。把莲提升到莲文化,是一种植物到一个精神符号的升腾与跨越。而“莲”在湘潭市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要提炼莲文化的内涵,加强莲文化建设,把岚园路街道打造成一个以“莲文化”为中心,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情境。

4.3.2 尊重环境,力求与环境统一

导示系统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要有着视觉上的独立性,又要与周边环境珠联壁合、遥相呼应。因此,在设计导示系统时,我们既要考虑尺寸大小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又要注意环境的色调与明暗。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努力:1)视觉意义上的一致。岚园路属于湘潭市的老街区,街道两边的楼房整体来说不高,在设计街道两旁的导示系统时,尺寸不宜太高。在材料选择上主要是要慎重,因为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质感,对导示系统的形式风格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色彩选择上,我们要考虑它的色相,可以选择与环境同类的色相,使标识完全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融合在一起,在视觉上产生柔和舒适感。也可以选择与周边环境互补的色相,在环境中突显导示系统,使之达到导示系统的醒目性。2)材质意义上的互补。即通过导示系统使用材质的颜色与整个街道的色彩产生互补,材质的颜色可以选用材料所固有的色彩来体现,也可以在材料上赋予色彩。通过材质与环境色彩之间的互补,使街道的整体色调达到视觉上的调和,同时也为城市街道增添了生机。

4.3.3 强调功能性,实现人文关怀

导示系统是为行人提供行动信息的指南,它的设计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我们可以从人的角度来研究,构建一个信息传达准确,造型美观,便于行动者准确快捷的判断方向的导示标识。具体要做到:1)色彩设计应具有醒目性。导示系统色彩设计的醒目性是指在整个街道环境中导示系统的颜色要容易被发现,也包括导示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与元素的颜色要在整个画面突显而出,使重要信息能很快传达到人们的视野。在着手导示系统设计时,要调查整条街属于什么样的色调,要考虑它的色彩与环境的协调,也要考虑它色彩的醒目性。2)内容传达应具有准确性。导示系统设计中包括文字、图形、符号、色彩等几个方面的组合,在图形与符号的设计中,要考虑简洁、易懂,具有现代美感的图形设计。而文字要从人视觉的角度来考虑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使导示系统中的内容能准确的传达给市民。3)造型设计应具有美观性。在导示系统的造型设计中,必须认真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融入地域文化精髓。在满足这个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导示系统外观造型的美观性,使它成为一个更具有文化及个性色彩的艺术创意作品。

4.4 岚园路导示系统设计

湘潭市岚园路的导示系统设计,主要以现有的君子莲街心景观广场雕塑(如图1)为创意来源,从中提取街道文化形象――“君子莲”作为该路段定位形象,使之成为街道的视觉符号。我们把“君子莲”这个三维的立体雕塑用平面来表现,对它的构件进行重组、解构、位移来进行变体,移置于街道空间环境中,使城市的历史文化高浓度压缩积淀在整个岚园路街道中,让市民体验湘潭历史文化的真实存在。(如图2)的标志,它的创意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君子莲”雕塑,二是湘潭地域特征水资源,在标志图形中融入水纹,

彰显了湘潭的水域特彩采用蓝色系,给人柔和稳静的感觉,也象征着湘潭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标志图形呈向上发射式,寓意着湘潭市蒸蒸日上发展态势:标志图形又如同一双合拢的手,寓意湘潭市民同心合力创造美好未来。(图3)是以建设路口的“君子莲”雕塑为基本元索,标志图形解构重组了经典的“君子莲”雕塑,将基本元素采用重复的手法依次渐变出现,力图模仿莲花的形态,造型优美,带有强烈的莲的神韵。在导示系统设计中把这两个街道标志融入其中,来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使导示系统中借助有效的历史文化的形式符号来构建新事物同既存熟悉之物间的关联,实现情感及意义的有效转移,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

岚园路导示牌的设计以区域文化“莲文化”为出发点,使导示系统中包含了区域文化特征的元素,同时也具有艺术性的造型设计。考虑到了构成方法与材料、尺度的适度变化与环境的协调,充分体现出了导示系统的生命活力。以下是具体设计方案。

方案一:(如图4)考虑到湘潭市岚园路街道改造的整体风格(简洁、现代)的定位,我们在造形上采用具有现代感的形式,运用抽象的曲线条。色彩选择蓝色的渐变颜色,这主要是从二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根据岚园路的总体建筑色调,通过实地考察分析的结果发现岚园路街道两边的建筑外立面主要是黑、白、灰,还有一些浅暖色颜色,属于浅灰暖色调,整体感觉太呆板、沉闷,缺少色彩的点缀。因此我们选用了与整个街道的色彩产生互补的冷色调蓝色。通过颜色与环境色彩之间的互补,使街道的整体色调达到视觉上的调和,二基于人性化的关怀,导示系统字体设计以黑体为主。黑体具有厚重、简洁、易于识别的特点,在方正的黑体上采用艺术化处理,使字体具有现代化的形式美。

方案二:(如图5)把标志直接镶嵌在形式简洁的几何造型导示牌上,材料主要运用铝合金,彩色塑料,色彩主要选择铝合金的固有色与蓝色搭配,使材质与环境色达到一致。岚园路的定位是一条人车共享的街道,交通指示牌是尤为重要,停车导示系统主要按类型。汽车、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来分停车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停车标识,通过圆形、方形、六边形牌头和圆柱的结合运用铝合金材料,颜色主要以天蓝色为主,醒目、简洁,给驾驶者与行人起到很好的识别和警惕作用。

方案三:(如图6)将导示牌公共艺术化,以“脸型”的抽象形式造型。颜色采用纯蓝色,鲜艳明快。材料的选择上应用了现代的彩色塑料。导示牌主要分布在大型广场或街道人口,既丰富了街道形态,又在色调上对街道色彩起到了点缀作用。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 规划优点 城市交通 商业 必要性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

一、步行商业街在城市设计中设置的优点:

(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二、城市步行商业街在城市规划中必要性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

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

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

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二)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纽带、舞台。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③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标志

入口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丰富的空间形式

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可规划设计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的骑楼、过街楼、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内步行街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购物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四)独特的景观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三、结束语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城市街道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道空间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盛天的礼仪、竞技、狂欢、市场交易都是在步行前提下存在的。在城市中设置步行商业街,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留给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交通体系与休憩系统。今天,历史走了一个“之”字形,街道重新回到市民的身边,步行商业街―― 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街道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之一。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街道景观;园林;绿化;原则

1 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①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②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③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④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著《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

3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设施不健全;环境质量差;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4针对存在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① “以人为本”的原则。②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③整体性原则。④可持续性原则。

5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它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即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街道形式的考虑。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其次,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最后,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说明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5大原则。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就要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参考文献

1 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