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总结麻疹护理措施和护理经验,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7例麻疹患者进行了专科护理。结果:通过治疗护理,47例患者全部痊愈,无严重并发症方生,无病例死亡。结论:麻疹可防可治,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可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麻疹成人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儿童麻疹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则逐渐增加,且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部症状重,科氏斑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气管炎和肝脏损伤等并发症。2010年3月—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47例成人麻疹病人,经过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16~53岁。病前有明确麻疹接触史者9例,出现麻疹合并症者8例,幼年均没有麻疹发病史。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47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 临床表现

发热(38.9—39.8℃),咳嗽,流涕,打喷嚏,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口腔内可出现麻疹粘膜斑,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密集,粒大,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褪色均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及糠屑样脱皮。

3 护理

3.1病房管理病房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不可太强,防止畏光流泪。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同病种可住同一病房,给予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7 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 天。麻疹病毒对紫外线敏感,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天。做好陪、探视人员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3.2心理护理成人麻疹发病急,临床症状重,加上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传染给家人及出疹后会影响形象。患者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等情绪。护士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的顾虑,得取病人的配合。

3.32高热护理发热期间4~6 h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C,可不予退热处理,以免影响出疹;体温在39。C以上,可给予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冷敷,以免影响透疹;体温40℃以上,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使体温控制在38—38.5。C;出汗后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并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3.4饮食护理病人发热时.消化系统功能减慢,胃纳差,应向患者解释出疹期摄食营养可增强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指导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利于排毒退热,忌食生冷油腻不消化食物及吃鱼、虾等易发的食物。

3.5皮疹的护理估出疹时间、皮疹是否出全透。出疹不透者,应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向患者讲解皮疹出全透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如出疹不透时,可遵医嘱应用中药辅助出疹。出疹期间,患者全身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瘙痒严重者遵医嘱应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指导患者着柔软、宽松衣裤,每日换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可用温水擦洗皮肤,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

3.6眼部护理:光线强烈时室内应挂窗帘,避免强光照射刺激流泪。患者出现目赤、畏光、流泪、视力模糊、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再滴入抗病毒眼液或眼膏,嘱其视绿色植物,戴墨镜,多闭目休息,并给予口服维生素A。

3.7并发症的护理 ①成人麻疹合并肝损害较常见,应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进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及新鲜蔬菜;遵医嘱给予护肝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②合并肺炎者, 评估患者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程度及性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呼吸困难、气促者,给予吸氧;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③合并心肌炎者,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遵医嘱给予强心药、能量合剂。

3.8健康教育宣传麻疹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及警惕性。麻疹流行期间减少易感者和病人的接触,嘱易感者不去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对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人群在接触麻疹患者的2 天内应急接种麻疹疫苗,或对年幼体弱者如接触患者5天内可行被动免疫.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使麻疹病人早日康复。控制麻疹蔓延。

4 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强的传染病,近年来麻疹的发病季节、发病年龄、流行趋势等方面有了一些新变化,成人麻疹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抗体水平的下降,流动人口的增加及麻疹病毒可能变异,故患者麻疹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并发症多,症状较重,但愈后良好,只要在病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对并发症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及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成人麻疹患者均能治愈。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主编.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5.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麻疹疫苗接种以来儿童发病率显著下降,但近年来成人发病率上升[1]。成人麻疹患者就诊时多处于发疹期,斑丘疹特征及出疹顺序虽较典型,但出疹、退疹迟缓,病情相对小儿较重,可伴有肝脏损害、心肌炎、支气管炎。笔者根据各期临床特征,采用中医辨证施护7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符合麻疹的诊断标准[2],排除慢性肝炎,药物性、酒精性因素致肝损害,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近3个月未使用过免疫调节剂。

1.3 临床症状

散发起病,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均有发热和轻重不等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结膜炎病征;斑丘疹典型,疹退后多有脱屑和褐素沉着;并发症以肝脏损害为主,γ-谷酰氨转肽酶(γ-GT)升高明显。

1.4 治疗方法

予抗病毒、抗炎及清热解毒、宣肺透疹中药对症治疗,配合中医辨证施护。

1.5 疗程

12日为1个疗程。

2 结 果

79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3~12日,平均住院时间为5.3日。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达98%。

3 护理措施

3.1 辨证施护

3.1.1 前驱期

证属毒邪犯表,肺卫不宣。治宜辛凉透表,清宣肺卫。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肉类、荤腥,以避免妨碍麻疹病毒外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勿使患者直接吹风;外用透疹药(生麻黄15 g,芫荽子15 g,西河柳15 g,紫浮萍15 g)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熏,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夏季病室宜阴凉,防止受暑热而闭厥,可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以助汗透疹,解毒生津;汤药宜热服。

证属麻毒内传,肺胃热盛。治宜清热解毒,佐以透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禁止直接吹风,防止麻疹病毒闭肺。饮食宜清淡,如稀饭、面条、牛奶、豆浆、蒸蛋等,少量多餐。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多饮开水及热汤。忌荤腥、生冷、辛辣、油腻。皮疹未出齐者,可进食虾皮、芫荽、葡萄干等食物,以助皮疹顺利透出。体温持续在39 ℃以上,全身无汗者,可用温水或芫荽煎水擦拭全身,温湿毛巾敷头部,使其汗微出;疹出不畅时,可用淡豆豉、芫荽适量煎水代茶饮;重症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虚弱肢冷者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气汤。汤药宜温服[3]。

3.1.3 恢复期

证属气阴两虚。治宜养阴益气,清解余邪。适当增加营养的同时 更应注意调整肠胃消化功能。宜多食养阴食品如木耳、百合等,也可用消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避免饮食过量,忌生冷、油腻等物。疹退皮肤瘙痒时,可用九里香煎水擦皮肤以止痒。汤药宜温服[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2 一般护理

3.2.1 情志护理

成人麻疹起病急,临床症状表现重,患者常出现焦虑、急躁情绪,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特点、诊疗原则及预后情况,减轻恐惧心理,告之麻疹自然病程后大多可获终身免疫,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

3.2.2 消毒隔离

患者独居或同病种患者同住一室;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每日通风换气2次,每次30~60 min,避免患者直接吹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室内光线不宜过强;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30 min。隔离期为住院至至出疹后5日,伴有呼吸道并发症时至出疹后10日。

3.2.3 基础护理

3.2.3.1 结膜充血、分泌物多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冼,每日3~4次,予抗生素眼药膏或眼药水外用;如视力模糊、畏光嘱目视绿色植物,戴墨镜,并予维生素A口服。

3.2.3.2 鼻腔分泌物要及时清除;鼻黏膜糜烂时,可涂以1%龙胆紫;口唇或嘴角干裂涂石蜡油或4%硼酸软膏;口腔溃烂用1%~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每日4次。

3.2.3.3 衣被不宜过多过厚,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但要防止受凉;宜有微汗而不宜多汗;疹退脱屑皮肤瘙痒时,要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瘙痒严重者可外搽5%碳酸氢钠溶液或炉甘石制剂止痒,清洁皮肤宜用性质温和的浴液。

3.3 并发症护理

3.3.1 支气管炎的护理

注意观察咳嗽的程度、性质及痰的色、质、量的变化,频咳、痰液黏稠时,除多饮水外,可按医嘱应用止咳、化痰药物;伴气急时,可予低流量吸氧。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有无并发肺炎、心力衰竭的危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4]。

3.3.2 肝功能损害的护理

注意休息;禁烟酒,饮食宜清淡流质或软食,忌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遵医嘱服药及应用护肝药物,禁用对肝脏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3.3.3 心肌炎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心率与心律的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记录尿量;如心悸、胸闷及时告知医生并遵医嘱用药,予吸氧。

3.3.4 胃肠道并发症的护理

呕吐要及时清理呕吐物,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止呕;腹泻时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性质及量的变化,加强肛周皮肤护理,便后用温水洗净、抹干,再涂以鞣酸软膏,防止肛周皮肤糜烂;注意补充足量的水分。

4 体 会

通过针对成人麻疹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分期辨证,做好正确的中医辨证施护和并发症的护理、情志护理、基础护理,并配合健康宣教,消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2]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88.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褥期;麻疹;护理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 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1]。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6周[2]。本院从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收治3例产褥期合并麻疹的病人,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效果满意,新生儿未感染上麻疹,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病人中,年龄22~26岁,产后2~8天发病,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发热后3~4天开始出疹,顺序为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背、腹、四肢、手足。发热消退后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2例口腔颊粘膜可见科普利克斑。其中2例伴有腹泻,1例并发支气管肺炎、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

2 护 理

2.1 消毒隔离

按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1]。做好疫情报告。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温18~22℃,湿度50%~60%。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电子空气消毒器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减少人员探视。

2.2 心理护理

产妇患了麻疹后,由于需隔离治疗,母婴分离,担心新生儿健康等,往往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进行心理安慰,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3 症状护理

2.3.1 高热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高热者应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指导病人多喝温开水>3000ml/日。可使用冰袋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忌用酒精擦浴和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透疹。热退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清洁衣物,被褥,避免受凉。

2.3.2 皮疹护理

每日观察皮疹的部位、颜色,有无瘙痒,有无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咳嗽。观察皮疹消退的顺序,皮疹消退时常伴糠麸样脱屑,要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指甲,早晚用温水擦身。

2.3.3 五官的护理

保持眼部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洗眼部3~4次,病室通风安静,光线柔和。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每日3~4次。做好口腔护理,每天2次,晨起、餐后、睡前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破损,如有溃疡者可用西瓜霜喷剂涂于患处。

2.3.4 消化道症状护理 观察皮肤弹性及温湿度变化。观察大便的量、颜色和性状,有无腹痛等伴随症状。注意尿量变化,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生。保持肛周皮肤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擦洗,可涂5%鞣酸软膏保护。

2.3.5 呼吸道症状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痰,必要时吸痰。可用生理盐水10ml+盐酸氨溴索30mg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分泌物排出。

2.4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降温和出疹。经常更换饮食品种,必要时经静脉补充液体和营养。

2.5 产科护理

2.5.1 观察恶露的量,颜色和气味,检查子宫复旧情况。保持会清洁,会阴护理2次/日,会阴有伤口时卧于健侧。预防产后感染等。

2.5.2 乳房护理

保持乳房清洁,干燥,经常擦洗,及时挤出乳汁,避免患者因奶胀引起不适及影响母乳喂养。

2.6 并发症的护理

2.6.1 并发支气管肺炎的护理

严密观察痰液的量、颜色和性状,及时送检痰标本。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有效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有胸闷、呼吸困难时取半卧位,并于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控制输液速度,加强巡视,防止肺水肿和心衰的发生。

2.6.2 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护理

严密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尿液颜色,有无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少渣饮食,定期检查肝功能,遵医嘱给予护肝,降酶药物。

2.6.3 合并心肌损害的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测呼吸、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防止发生心衰。

3 体会

产褥期是产妇身体和心理恢复的关键时期。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必须做到及时观察,细心护理,保障母婴健康。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儿科;传染病;发热;降温

1 发热的机理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多见,是由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等感染机体后,其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释放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的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使体温升高而引起发热[1]。因此,发热是疾病的信号,它反映机体病变的存在和暗示病情的演变过程,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可作为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参考资料。

2 热型

依据热度的高低,可分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和过高热(41℃以上)四种,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体温每升高1℃,心率即增加7~14次/min,耗氧量增加7%,而下降1℃,可减少耗氧量6%,寒战可使患者代谢率增加300%~400%[2],高热可使脑皮质过度兴奋,小儿体温41℃以上可出现烦躁、高热惊厥,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可致婴儿腹泻脱水。持续发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功能降低,不利于恢复健康。但有时发热与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幼儿急疹”患儿体温高达40℃,而一般状态比较好。“麻疹”患儿出疹期,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处理,对体温过高超过39℃以上或有高热惊厥史的婴幼儿,可酌情适当退热。实际上当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时,降温不能促进康复,强行解热并不意味疾病已消退,效果往往不持久。相反疾病一经确诊,治疗奏效,则热度不解自退,若急于强行解热,则由于干扰了热程,失去诊断上的参考价值,有害无益。

因此,在没有明确诊断前或已明确诊断而正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何种降温措施,对疾病的诊断及疾病的康复是极为重要的。

3 常用降温方法

①药物降温:应用退热药,一般用于估计高热时间不会长的,如:感冒、输液反应、局部急性炎症等。婴幼儿患者剂量应偏小,以免体温突然下降,出汗多而导致虚脱;②物理降温:用冷湿敷或冰袋枕头部及将冰袋置于腹股沟处,腋下等。在冷敷降温的同时,如患儿四肢末梢循环不好,手、脚发凉并出现寒战,应及时给予四肢末梢用热水袋保温,降温时出现颤抖,要立即停止冷敷,而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③冷盐水灌肠:用2%冷盐水温度在20℃左右,婴儿约需100~300 ml,儿童约需300~500 ml,按普通灌肠法行之,此方法常用于菌痢患儿。可起祛除肠道积滞,达通肠降温作用;④酒精擦浴:常用于体温上升太使,而应用降温药或冷敷时,不降反而上升的患儿。

4 根据病情选择降温措施

4.1 流行性腮腺炎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当患儿体温超过39℃,伴头痛,可采取降温措施,如:头额部冷敷,或头枕冷水袋、冰袋,温水浴或酒精浴(流脑患儿皮肤出瘀点,瘀斑多者忌用温水浴或酒精浴),对热度较高的患儿可口服或肌肉注射退热药。

4.2 伤寒、副伤寒 当患儿体温稽留阶段时,若不超过40℃一般不做降温处理,因它有独特的热性,在病因尚未控制之前,由于细菌和内毒素的作用,即使使用各种办法降温,高热也是无法控制的,还应注意在发病第三周,此乃溃疡形成期,易造成肠穿孔、肠出血、白细胞减少等,禁止冰盐水灌肠及腹部冷敷。

4.3 麻疹 在透疹期不宜冷敷及使用退热和冬眠药物,因为不利于毒素的排出,影响麻疹透出或并发肺炎,一般在38℃以上出麻疹比较顺利。体温超高热时,可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不可酒精擦浴冷敷。可用温水(30℃)灌肠,当体温突然下降至38℃以下,皮疹颜色转暗,数量减少,疹毒容易归心,病情有转重的可能。因此,在采取降温措施时,要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4.4 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高热见于中毒性菌痢或急性典型菌痢,因容易诱发惊厥,而且有时高热本身是大脑受损的一个表现,故出现高热时应及时处理[2]。可选用一般化学退热药(伴有休克者不用,因出汗会加重病情),温水酒精擦浴,或低温盐水灌肠降温。如病情严重用上速方法降温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则可采用亚冬眠疗法,用氯丙嗪和异丙嗪进行肌肉注射,配合物理降温可较好地控制高热,使体温尽量在短时间内降至38℃左右。单纯将冰袋置于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大动脉表浅处的物理降温,患者多有强烈的冷感,若患儿有寒战、憋气、口唇发绀,肌肉抖动而达不到降温目的,则表示冬眠药量不足,应暂撤冰袋,加用冬眠合剂直至冷敷无反应为止,当体温降至35℃~36℃时,可逐渐撤去冰袋,最后只留头部冰袋,用以保护脑细胞。患儿皮肤细嫩,应特别注意不可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10~20 min观察皮肤及更换冷敷部位一次,防止冻伤。

4.5 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特点是皮肤和黏膜相继出现斑丘疹、水疱疹和结痂。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多为低度和中度发热,重症可见高热。降温措施首先要让孩子多饮水,这样既可以排毒,又有助于降温。如果体温在38℃以下,不必用退热剂。如果患儿持续高热,可用小剂量退热剂,最好应用扑热息痛。近年有报道,水痘患儿应用阿司匹林,有增加瑞氏综合征[3]的发病趋势,所以应该慎重使用。另外,对水痘患儿不宜采用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降温,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引起皮肤感染。

5 护理措施

首先要明确护理诊断,根据护理诊断,施以正确的护理措施,并且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5.1 做好一般护理工作 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婴幼儿高热时,不可包裹过紧,以免影响散热;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温水擦浴,保持衣物干燥,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饮食易消化食物或半流质,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5.2 观察病情 ①定期测体温,观察热型。一般每4 h测1次,如系高热、高热惊厥趋势或其他特殊情况时,须1~2 h测量1次,进行退热处理在1 h后应测体温;②应注意有无新的症状、体征出现,如神志改变、皮疹、呕吐、腹泻等。尤其对诊断不明者更应密切观察;③给予退热处理后,再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若有以上虚脱现象,应给予保暖、饮热水,重者补液;④供给液体及营养,发热患儿多食欲低下、多汗、热量消耗多而摄入不足,应注意给患儿多喝温开水、饮料或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稀饭等,必要时输液[4]。

综上所诉:小儿发热,只是各种各样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痊愈,关键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因此,充分认识传染病的发热机制,做通患儿家长的工作,告知正确降温措施的采用对疾病治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冯天行.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06-07.

[2] 何煦芳,刘悦,董吴平.小儿中毒性菌痢25例临床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322.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1 传统CT增强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与病人沟通不够。做CT前预约时给病人一份预约单,上面有CT检查前准备,如:空腹,服药等。同时预约单背面附有注射碘造影剂的告知同意书。护士与病人沟通不够,病人文化素质有限,根本不懂如何做好CT增强前的准备,在做CT增强检查当天就出现多种问题,导致登记人员与病人或家属之间出现各种纠纷隐患。

1.2人性化护理服务不够。过分强调规范化,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前提,对于做CT增强的病人,检查前必须由护士来做皮试、静脉注射60%泛影葡胺1ml观察15~20min病人无头晕、恶心、心慌、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即可做增强CT。碘造影皮试先用2ml注射器静脉注射,CT平扫后再用头皮针静脉注射非离子碘造影剂100ml,这样造成了病人两次静脉穿刺的痛苦,这种操作模式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前提,造成了病人不必要的两次痛苦,而且造成护理人员重复操作的流程,不符合现代护理发展的进程。

1.3缺乏必要的健康宣教知识。传统的CT扫描结束后护士很少与病人沟通,缺少必要的健康宣教知识,多数病人按压静脉穿刺部位时间短,造成病人皮下血肿、疼痛。同时也未告知病人检查后要大量饮水,可正常进食等。增强后若有外渗如何正确处理。

2 措施

2.1创造条件,满足病人的需求

2.1.1设立导医,提供方便CT室窗口设立导医人员迎接病人。导医人员负责收取病人手中的预约单,告知病人预约号,让病人坐下耐心等候,同时讲解一下CT检查过程,解答病人的疑问等,同时为病人提供一些其他帮助。让来医院就诊的每一位病人及家属在进入影像CT增强检查前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等,导医的设立切实解除了病人及家属就医时的焦虑和不安,加强了护患的沟通和理解,拉近了护患的距离,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1.2护患沟通,做好CT检查病人的心理护理。 CT室护士,对于行CT增强扫描病人操作前详细告知,可以有效地打消病人顾虑,使病人尽量配合检查。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与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加强护患沟通,使医患之间出现了相互理解的氛围,促使医疗工作得到保证,从而保护病人的根本利益 。登记人员时要详细做好病人CT增强的风险告知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碘造影剂不良反应分轻、中、重三类,其主要症状为:一类轻度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面红、打喷嚏、咳嗽、局部荨麻疹。二类中度为全身出现荨麻疹、眼睑水肿、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三类重度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搏骤停,大小便失禁等。进行CT增强扫描前的准备,首先做碘过敏试验,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他们的陌生感,动作轻松,缩短操作时间,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1.3提高业务水平,减少病人痛苦。 近年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更能体现人性化服务,使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消毒范围应大于5cm,保留封管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将管内对比剂推入体内;注药前应耐心告诉病人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全身轻微发热的反应,以减少病人的恐惧或身体运动造成的伪影;拔出留置针者,至少按压10min。以防发生皮下淤血;因对比剂皮试阴性也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潜在危险,所以检查室要备齐如抢救车、氧气、吸痰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抢救药品和物品。

2.1.4加强健康宣教。病人做完CT增强检查后,及时与病人沟通。告知病人正确及时按压针眼,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协助病人下检查床,协助穿衣服,告知病人大量饮水,可以进食,在诊室外观察20min,防止出现延迟性反应。若CT增强后有静脉外渗的病人,立即停止注药,更换注射部位,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冷敷,一般24h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土豆切片外敷可收到散瘀、解毒之功效。加强观察,对已外渗者应及时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正确的方法处理。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完全可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3 小结

在CT增强扫描中,护理干预起着重要作用。CT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扫描前详细告知检查注意事项、目的、大致时间等,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同时,注射造影剂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CT增强扫描顺利完成,获得理想的CT图像。对药液外渗的病人,及时做好相关处理。深刻理解病人的疾苦,用爱和真诚来陪伴病人,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护理服务中融入友情,融入家庭生活,融入个性化需求,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刘启华,王玉玲,吴秀媛,等.人性化护理品牌服务的探索与实践.护理管理杂志,2004,4(12):41-42.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心理护理;影像学检查;焦虑抑郁;配合检查

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 提高了诊断水平, 而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 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 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由于检查时患者对辐射、噪声以及对检查结果的担忧, 易使一些受试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个别患者影响了检查的顺利进行[1]。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对影像学检查患者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大庆油田总医院影像科检查的患者6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0例, 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48.13±12. 21)岁;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0.23±9.8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心理反应的测量指标:焦虑与抑郁评价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评定。心理护理前后各进行一次焦虑抑郁情绪的测定。

1. 3 心理护理措施:①介绍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性。影像学检查的电离辐射是在允许范围内, 正常的检查对身体没有伤害。②对负责检查的医生进行介绍, 让患者了解医生专业特点。③对检查的设备和科室进行介绍, 让患者了解检查的目的, 设备的性能以及影像科室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④介绍影像学检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比如去除检查部位衣物包括带有金属物质的内衣和各种物品:如头饰、发夹、耳环、项链、玉佩、钱币、皮带和钥匙、金属假牙、助听器、手机等, MR检查需详细询问有否做过植入手术, 体内是否留有金属材料, 妇女有无带环。⑤造影当日早晨必须禁食、禁水, 以保证胃内空虚及减少滞留液, 利于造影剂与胃壁的黏附。造影前晚服蕃泻叶茶, 检查前1 h洗肠清洁肠道, 避免肠内容物及肠气与肾脏重叠, 影响造影效果及诊断。⑥增强扫描及造影患者应仔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情况, 是否患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用药前还需要详细询问有无用药禁忌[2]。

2 结果

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前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入选的两组患者在检查前的心理应激水平相当。经过实施心理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医学影像学有很大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各医疗单位都建有影像科室, 已涌现出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超声、CT、ECT和MRI等先进设备已在较多的医疗单位应用。不论在影像检查技术和诊断方面或在介人放射学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影像诊断水平和介人治疗的疗效都有明显提高。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越来越注重身体的保健, 到影像科检查身体越来越多, 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X线对人体有害, 去医院体检或者诊断疾病能不能不做X线检查。射线对人体有害, 该如何防范。更有一些患者一听说要X线检查, 先问医生:“会杀死我多少个细胞。甚至一躺到检查床上就浑身发抖。因此, 心理干预对于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心理护理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症; 治疗; 护理措施; 效果

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是以局部支气管不可逆性解剖结构异常为特征,是因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导致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遭受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而持久扩张[1]。其主要临床症状是慢性咳嗽,且伴有咳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的感染、阻塞和牵拉,少部分为先天遗传因素。本病多数为获得性,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大多数患者在幼年曾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迁延不愈病史,一些支气管扩张患者可能伴有慢性鼻窦炎或家族性免疫缺陷病史[2]。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麻疹、百日咳疫苗的预防接种,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本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减少趋势。支气管扩张若反复继发感染,可出现全身毒血症状,患者时有发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当支气管扩张并发代偿性或阻塞性肺气肿时,患者可有呼吸困难、气急或发绀,晚期可出现肺心病及心肺功能衰竭的表现,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笔者特对本院16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4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支气管扩张160例患者,男98例,女62例;年龄23~79岁,平均(47.83±0.46)岁;临床表现均有慢性咳嗽、大量脓痰,8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咯血,31例患者出现慢性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有15例患者伴有喘息、呼吸困难和发绀,有34例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加剧、痰量增多、胸闷、胸痛等症状。患者住院天数为9~28 d,平均16.5 d。

1.2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感染,抗炎症治疗,处理咯血,去除痰液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参考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轻症患者给予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口服控制感染,剂量为0.5 g/次,4次/d;重症患者,采用5%葡萄糖500 ml+2%普鲁卡因30 ml静脉治疗3~5 d后停止普鲁卡因治疗,再联用止血芳酸呀止血敏联合用药进行止血,如有厌氧菌混合感染,可以加用甲硝唑(灭滴灵)治疗。其次,抗炎症治疗有可能减轻气道炎症,帮助受损气道粘膜和纤毛功能的修复。因此,笔者采用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给患者口服进行抗炎症治疗,饭前1 h或饭后2 h口服,剂量为第1天,

0.5 g/次顿服,第2~5天,0.25 g/(次·d);或0.5 g/日顿服,连服3 d。另外,采用祛痰药及支气管舒张药给患者进行排痰,以便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给予患者口服溴己新进行稀释痰液,剂量为8~16 mg/次,3次/d。也可采用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如果引流排痰仍难排出,可采用纤支镜吸痰,及用生理盐水冲洗稀释痰液,促使患者痰液尽早排出。

1.3 护理措施

1.3.1 一般护理 对于支气管扩张感染严重,且伴有高热及咯血等全身反应的患者,先安排他们侧卧位卧床休息,常给患换被褥保持整洁,并保持室内清洁、适宜湿度、通气、安静。做好患者口腔护理,及时清理口黏液,防止口腔炎发生。给高热患者酒精擦身或口服退热药,多喝白开水,防止脱水。鼓励患者不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防止诱发咳嗽[3]。尽可能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便补充机体营养,增强患者机体抗病的能力。

1.3.2 观察病情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咳痰量、颜色、气味、分层情况,及时采取痰标本送化验,以便有效的应用抗生素。观察患是否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不振、全身疲乏无力等,如果患者感染严重和出现引流不畅的,要及时提高引流效果,向医生及时报告[4]。

1.3.3 咯血时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小量咯血时嘱患者安静休息,作好精神护理,温暖的语言与之交流进行安慰,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根据患者个体病情,对于过度紧张者用小量镇静剂来调理。(2)大咯血的抢救护理。护士要安慰大量咯血的患者,不要过度紧张,保持镇静,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预防窒息发生。首先,准备好吸引器、吸痰管、止血剂、氧气、升压药、强心剂及备血、呼吸兴奋剂、气管切开治疗包等抢救物品和药品[5]。其次,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使患侧卧位卧床,将痰血尽量咯出,使患者的气道保持通畅,若咯痰血困难的患者可采用吸痰管将之吸出。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患者垂体后叶素静脉滴入,制止肺的出血。观察患者若出现大咯血骤然停止、紫绀、神志呆板,应考虑可能有窒息,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护士要立即将患者置于头低脚高位,拍背、用粗吸引管吸出气管内血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引,解除梗阻。同时给予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

1.3.4 支气管引流的护理 首先应给予患者溴己新或氯化铵等祛痰剂,使粘痰液变稀薄容易咳出,以减轻支气管感染和全身毒性反应。指导病人根据病变的部位使患侧向上,开口向下,作深呼吸、咳嗽,并辅助拍背,使分泌物在气管内振荡,借助重力作用排出体外,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雾化吸入,效果更好[6]。患者作引流应在空腹时,每日可作2~4次,每次15~20分钟。作引流时要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等变化,如有呼吸困难、心慌、出冷汗等症状时应停止引流,给予半卧位或平卧位吸氧。引流完毕应协助患者清洁口腔分泌物。

1.3.5 心理护理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多伴咯血,患者绝大多数恐惧、精神忧郁、疑虑、情绪比较消极。因此,要适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要陪伴在患者床边,耐心讲解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原因和自护方面的知识,安慰他们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一定会好起来,劝告患者不要过度精神紧张,并指导做缓慢地深呼吸使其身心放松,防止出现声门痉挛和屏气而窒息[7]。若患者仍过度紧张,可以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镇静剂以缓解机体紧张。鼓励患者与护理人员交流病情,并做好各项检查前、治疗前的宣教工作,争取患者最大限度的配合临床治疗。

2 结果

本组支气管扩张患者160例经临床治疗和有效护理,有2例患者病情严重恶化转入高危病房治疗;另外158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没有产生并发症,且咯血停止,粘痰不见或痰量极少,总有效率达98.75%,临床救护效果非常显著。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是指一支或多支近端支气管和中等大小支气管管壁组织破坏,造成不可逆性扩张,它是呼吸系统常见的化脓性炎症。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的感染、阻塞和牵拉,部分是先天遗传因素[8]。患者多有童年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等病史。支气管扩张症常因并发化脓菌感染而引起肺炎、肺脓肿、肺坏疽、脓胸、脓气胸。当肺组织发生广泛性纤维化,肺毛细血管床遭到严重破坏时,可导致肺动脉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9]。因此,如果患者一旦患上支气管扩张症要及时去医院进行临床检查确诊,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不要过度紧张,保持身心放松,这样才有利于病情改善,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支气管扩张症在接受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专业的、精心的护理措施,更有利于病情好转,迅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临床症状观察,对患者的痰液性质进行细心查看,并及时取痰标本样送检,为医生临床鉴别和诊断提供依据,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救护措施[10]。其次,对患者反复咯血的护理,耐心与患者交流其病情,安慰、劝告不要过度紧张和害怕,说明此病是可愈的,消除患者恐惧、多疑、忧郁和消极情绪,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才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11]。另外,做好支气管引流的护理措施。遵医嘱给予患者使用祛痰剂,促进患者粘痰变稀薄而轻易排出,有利于呼吸道的畅通。同时,对患者的良好心理护理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紧张状态,使机体放松,便于医生临床治疗的的实施,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2]。本组研究的16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通过笔者的精心救护,均没有产生并发症,总有效率达98.75%,使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改善,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这也充分证实了科学、专业的优质护理措施,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广泛的临床实践意义,值得学习和互相借鉴。

综上所述,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护理的有效实施,能够辅助医生对患者病情及时确诊,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防止患者窒息的发生,促进临床治疗的效果,使更多的患者早日痊愈[13]。同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护理经验,为今后更好地服务患者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2]朱延力.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9-122.

[3]枨莉.肺结核大咯血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2010,20(8):137-137.

[4]张铸,吴明拜,库尔班,等.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3):237.

[5]王树喆.支气管扩张的临床治疗分析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3):187-188.

[6]冯夕玲,孙春蕾.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大咯血50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0):1170-1171.

[7]李春玉,李瑛,颜永清.咯血病人护理干预前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4):9-10.

[8]郑东升.60例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5(2):42-43.

[9]张永祥,杨秀芬,孙武装,等.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治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06,26(9):717-720.

[10]郭秀焕.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6(31):186-187.

[11]日东,Ri-dong H E.普鲁卡因与垂体后叶素用于老年肺结核咯血止血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094-1096.

[12]张瑜,吴秀银.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94-1095.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摘要】 急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与治疗都非常关键,这就要求病人家属多注意和观察,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下面请专家介绍如何护理和治疗。

【关键词】 支气管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细菌等生物性或物理、化学等非生物性致病因素刺激或过敏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与慢性支气管炎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为呼吸道一种独立病症。

1 病因

感染是此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包括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体、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属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较强的物质所致。常见致病因子有粉尘、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强酸、强碱、某些挥发性溶剂)等。吸入能够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有机粉尘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过度劳累、着凉也可诱发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气管-支气管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分泌物增加。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2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发热时可有头痛、乏力等症状;炎症累及支气管黏膜时,可有咳嗽和咳痰,这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开始以干咳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随病程发展可转为脓痰,偶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伴支气管哮喘时,可有喘息、胸闷和气促,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本病症关和体征如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支气管炎。

3 护理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和体征、胸部X线片、血常规检查、病毒抗体检测和痰细菌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加深。

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多种肺部疾病可伴有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张明芹 张瑞美 张明慧(黑龙江省鹤岗市新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106)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263-02

4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对老年人群患病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老和变化。其肺泡数量减少,且泡壁变薄,泡腔增大,弹性降低,呼吸功能也不断下降,对缺氧和呼吸系统的调节功能也随之减低,咳嗽反射减弱,免疫力低下,使老年人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加之老年人常患有其他慢性病变,如脑血管病等,一旦卧床,并发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其护理要点如下。

4.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咳嗽、咳痰,多应用化痰药物治疗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禁用或镇用镇咳药,以防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抑制,甚至昏迷。加强护理,勤翻身、叩背或其他物理排痰法。当出现症状时,应尽量取侧卧位。一般健侧卧位利于引痰,可左右交替卧位。

4.2 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性质及能否有效地咳出痰液 对于咳嗽无力的患者,宜经常更换,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促进炎症消散;如果分泌物多,影响呼吸时,要用吸引器,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咳喘症状者可给予氧气吸入。

4.3 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呼吸、脉搏及节律的改变,注意痰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如发现病人精神不振或嗜睡、懒言、不喜活动或呼吸困难及发绀等出现,应高度重视,急查血气分析。

4.4 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 按时服药,正确使用吸入药物或雾化吸入器,定时留取痰标本,及时检查痰细菌培养,及时调整抗生素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