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第1篇

高压氧是一氧化碳中毒、失血性贫血、氰化物中毒、空气栓塞症和减压病等主要治疗方法。

一、一般护理

1.患者的准备

(1)治疗前应使患者及陪护人员了解治疗中的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护理。

(2)首次治疗前或患有鼻咽部炎症的患者治疗前应用1%麻黄碱滴鼻。神志不清的患者必要时可行预防性鼓膜穿刺。

(3)饱餐、饥饿、酒后、严重疲劳或月经期患者应暂停治疗。

(4)所有进舱人员绝对禁止捎带火种(火柴、打火机、电器用具等)及易燃品(汽油、爆竹等)。禁止穿能产生静电的化纤品。禁止携带钢笔、手表等。

(5)一律使用开放式输液装置。各种引流管颈保持通畅。

(6)加压和减压时舱内有温度变化,因此进舱人员应有必要的准备,老幼或体弱患者更应备好添加的被服。

2.治疗中护理

(1)严守操作规程。开始加压时要立即通知舱内患者做好张开咽鼓管动作,操舱员要采取缓慢、匀速加压的方法,升压过程中操舱员要通过对讲机询问舱内患者有无牙痛、头痛或副鼻窦区疼痛情况。

(2)稳压带面罩吸氧时,操舱员不仅要保持舱压稳定,而且供氧压力也要稳定,操舱员要指导患者均匀呼吸,每分钟16~20次。减压时同样缓慢匀速进行。减压时,患者随身所带导尿管、胆汁引流管、胃肠减压管等均应放开管夹,嘱患者勿屏气。减压时患者胃肠道膨胀,肠蠕动加快,容易排气或有便意,或轻微腹痛,操舱员应向患者说明,消除患者疑虑。

3.出舱后护理

(1)出舱后操舱员应询问患者有无耳闷、牙痛、皮肤痒、关节痛、鼻衄、牙龈出血等,如有发生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面罩用洗必太消毒,舱内用紫外线消毒,避免舱内交叉感染。

(3)检查各种仪表指针是否降至零位,氧气压力表、氧气二级减压表、压缩空气减压阀、电开关及其管道上的阀门是否关好。

(4)填写高压氧治疗有关记录。

4.治疗中注意事项

(1)加压时如出现耳部不适或疼痛,应辅导患者做捏鼻鼓气或吞咽动作,亦可少量饮水或嚼食糖果等。

(2)加压和减压时舱温可略升高或降低,必要时应注意增减衣服。

(3)在加压、减压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如加压时血压略上升,心率和呼吸稍变慢,对此不必作特殊处理。

(4)减压时输液管道上的莫菲氏滴管内气体膨胀,应随时调整,以防气体进入静脉。

(5)减压时应密切注意伤口渗血情况。

(6)治疗中可能出现氧中毒,应予警惕。一旦出现氧中毒症状应随时停止治疗。有些药物如类固醇、阿斯匹林、抗坏血酸和血管扩张剂被认为是氧中毒的增效剂,在行高压氧治疗前应停用或减量。此外,高压氧可增强催眠剂、麻醉剂、镇静剂和洋地黄在体内的作用。因此,正在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应用上述药物,必须格外慎重。

二、几种特殊疾病高压氧治疗护理

(一)高压氧治疗脑干损伤的护理

脑干损伤是颅脑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死亡率高。目前的治疗方法除了维持生命体征平稳,降低颅内压,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支持治疗,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外,还有一种新方法即高压氧治疗。

1.治疗原理高压氧治疗能降低颅内压,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弥散量,高压氧还可增加动脉血流量,使脑干部位及网状激活系统氧分压相对增加,刺激上行网状系统的兴奋性,对昏迷患者有促醒作用。

2.治疗指征脑干损伤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特别是血压平稳,腰穿脑脊液无出血现象,无多发性肋骨骨折及严重的胸腹腔重要脏器损伤,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内套管固定好无渗血,无感染性发热者。

3.治疗方法采用大型加压舱,以压缩空气加压20~30分钟,加至0.2MPa。呼吸平稳的患者戴面罩吸纯氧,注意面罩与面颊紧密接触,以防空气漏入。呼吸微弱或气管切开患者改用急救吸氧口罩。吸氧时间为6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然后以30分钟缓慢匀速减压出舱。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护理

(1)入舱前护理:应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估患者,检查各引流管的固定通畅情况。

(2)加压中的护理:每分钟升压0.03MPa,避免加压过快引起患者不适,对有吞咽功能的患者向其口中滴入饮料,促使其做吞咽动作,以保持鼓膜内外压差平衡,顺利通过加压。患者取平卧位,头抬高15°,有呃逆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颅内压高,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患者,不可屈髋90°,以免增加胸腹腔压力,促使颅内压升高而加重病情。

(3)稳压中的护理:对有癫痫史患者,入舱前给予抗癫痫药物预防性治疗。如在治疗中有癫痫发作,应立即将牙垫塞入患者上下齿间防止舌咬伤,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观察发作时间,抽搐的部位、意识、瞳孔的变化及发作后的情况,停止吸氧并注意鉴别是癫痫局限性发作还是氧中毒。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脑干损伤患者一般经过昏迷—苏醒—躁动—意识恢复的变化过程。对意识不清的躁动患者可用约束带适当限制,切忌强压四肢,以防骨折,躁动严重者入舱前肌注冬眠合剂。对于脑干损伤合并颅底骨折患者不宜过早行高压氧治疗,因在加压或减压阶段,颅内外压力梯度改变,致脑脊液逆流形成颅内逆行性感染或延缓愈合。

(4)减压中的护理:减压时要防止肺水肿、脑水肿的“反跳现象”,遇有病情变化时可延长减压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再缓慢减压出舱,必要时在减压中应用利尿剂和激素。

(二)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经抢救脱险在无高压氧禁忌证时,应在出生后24~72小时内及早行高压氧治疗。

1.治疗原理高压氧是通过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分压,使血管内含氧量和脑组织中的储氧量显著增加,从而改善脑局部缺氧缺血状况,配合临床治疗,促使脑组织病变的修复及脑细胞功能的恢复。能缩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程,是减少后遗症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2.护理

(1)入舱前护理:进舱前半小时喂奶,换上100%棉制品衣服、包被、尿布等物品并保持清洁,患儿取左侧卧位,并做好固定。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6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88-01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来势凶,病情急,变化快,往往因高热、抽搐、昏迷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我科曾收治1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经过积极抢救、对症治疗、科学护理,病人治愈出院。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9岁,头痛伴发热(体温最高40℃)十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持续头痛(评分3-6分),以前额为主,头痛剧烈时烦躁明显,颈强直,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克氏征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入院后第二天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对答切题,右侧肢体可见抽搐、肌张力升高,医嘱加用抗癫痫,镇静、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效果好,第三天患者出现嗜睡,偶有烦躁,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无咳嗽反应,痰多,不能自行咳出,氧饱和度维持在85-90%左右,予吸痰、气管插管等处理后转入ICU治疗,予以抗病毒、抗感染,利尿脱水降颅压,控制癫痫,营养神经,以及营养能量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高压氧康复等治疗后,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症状消失,病情稳定,呼吸、吞咽、语言功能等逐渐恢复,住院42天,痊愈出院。

2护理体会

2.1解除颅内高压症状患者呕吐、持续头痛,遵医嘱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加压快速静滴,迅速降低颅内高压,防止脑水肿发生,同时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度,有利于颅内血液回流。并进行心电监护、氧饱和度监测,每15-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对观察的内容详细记录,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加剧、喷射状呕吐等颅内压继续增高的表现,防止脑疝发生。床边备好急救器材及药品,以便随时使用。

2.2高热护理患者因持续高热可促进抽搐的发生,进而有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的危险。观察体温改变,2-4h测体温1次,体温发热者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或多饮水等,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和更换衣裤、床单被套,做好皮肤护理。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按医嘱加用药物降温,同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降温处理后25-30min复测体温,体温降至正常后仍监测3d,同时给予高热、易消化饮食。

2.3抽搐的护理发生惊厥时,病室要保持安静,患者取头侧平卧位,及时吸出咽喉部的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时可用开口器或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垫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及口唇咬伤,要详细记录惊厥发生的情况、时间及次数。

2.4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是病毒性脑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在高热及昏迷期间,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应密切注意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及时发现低氧血症。定时翻身、侧卧、拍打胸背,防止痰液阻塞及意外窒息,备好气管切开包。持续吸氧,保证氧气供给,是防止呼吸衰竭的关键。

2.5注意观察水及电解质平衡状况高热、昏迷、呕吐、抽搐均能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给予补充血容量,保证液体量。神经系统弥漫性病变引起的脑水肿致颅内压升高诱发脑疝,在使用降颅内压药物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致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出入量,以观察可能继发引起的心肾功能异常。

2.6并发症预防卧床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受压部位定时按摩,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骨突出处放置气圈、海绵垫,保持受压部位皮肤卫生,使用气垫床,预防褥疮;加强口腔护理,清醒病人鼓励其自行嗽口和咯痰,预防肺部感染。对昏迷或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鼻饲能全力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鼻饲从少量开始。

2.7心理护理重症病毒性脑炎病情重,病程长,其家属心理紧张、焦虑、悲观,护士应主动与家属交流,稳定情绪,并举例说明病毒性脑炎治愈成功率,使其树立信心,照顾好患者。以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任、配合,在生活上应关心、照顾患者,介绍周围环境,使其尽快熟悉,消除陌生、紧张心理,鼓励患者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接受治疗。

2.8康复指导恢复期患者语言、智力及肢体功能的锻炼,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树立信心,坚持康复治疗,减少后遗症。从患者熟悉的人、事物、简单的发音或词汇、喜爱的歌开始锻炼其听力、记忆力及话语能力。根据肢体强直情况,予肢体按摩和被动活动,配合理疗、针炙循环渐进,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使其恢复正常功能。留有后遗症患者可行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可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觉醒反应和神经功能恢复。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神经外科;引流管;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7-01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管道多,常见引流管包括脑室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蛛网膜下隙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瘤腔引流管,有的患者带有1根甚至2根以上不同腔隙的引流管,要想做好这些引流管的护理,护士要知道不同腔隙引流液的颜色及量,要熟悉脑脊液循环路线,了解颅内压与脑室容量变化的内在关系,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加以判断。现将以上引流管机制及护理汇总,报告如下:

1 硬膜、蛛网膜、软膜解剖结构及脑脊液循环路线

硬膜:为一层坚韧纤维膜,由两层合在一起构成,在颅内硬膜与颅骨内面紧密相贴,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与硬脊膜相连。

蛛网膜:为一层很薄的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蛛网膜与深面的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蛛网状,称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在上矢状窦两旁蛛网膜形成许多突起突入到窦内称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到静脉窦的最后途径。

软膜: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1]。

各腔隙:硬膜外腔(硬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形成的腔隙);硬膜下腔(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的腔隙);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形成的腔隙)。

2 各种引流管机制与护理

2.1 脑室引流管 置管方法:脑室引流是颅脑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2]。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机状态,如枕骨大孔疝。②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③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④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治疗颅内感染等。⑤颅内肿瘤合并高颅压症状者,术前行脑室引流术,以降低颅内压,防止开颅术中颅内压骤然降低,而引发脑疝[3]。护理: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每日倾倒引流液前后,对引流管的开口严格消毒,倾倒时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回脑室,引发颅内感染,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②引流袋高度:引流管的开口需要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4],过高可引起排流不畅,起不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过低引流脑脊液过多,造成低颅压,每天引流量不超过500ml,若发现无引流液时,可轻轻转动引流管,使管口避开脑室壁,以防小凝块堵塞引流管口,但切忌上下插入。③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d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淡血性,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引流量大于500ml/d,提示有新鲜出血,必要时急诊手术。如脑脊液浑浊,有絮状物,或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要立即将脑脊液送检。④拔管时,试行夹闭,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方可拔管,拔管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变化;拔管后注意观察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⑤引流管勿扭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

2.2 腰大池引流管:又称蛛网膜下隙引流管 置管方法:患者取侧卧位,躯干背面与床面垂直,头和双下肢屈曲,在腰3、4或腰4、5椎体间穿刺,将引流管放置腰大池内3-5cm,固定,外接引流袋[5]。目的:①治疗颅内感染:感染的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可促使脑脊液的分泌,起到对炎性脑脊液的冲洗置换作用;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6]。②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内压。③治疗脑脊液漏:通过持续低流量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力,有利于硬膜破口的修复。护理:①头痛:在引流的过程中,正确区分颅内高压与颅内低压性头痛,颅内低压头痛的特点:在抬高床头或坐位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头痛减轻,给与放低床头及停止、放慢引流速度后,头痛得以缓解。②预防感染:由于腰大池穿刺属于侵袭性操作,持续外引流在一定程度上使颅腔与外界相通,增加了感染的机会,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控制感染的关键:病室定时通风,减少探视及人员流动;外露的引流装置用75%酒精消毒2-3次/日,置管处皮肤每日用0.5%碘伏消毒;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开关,防止引流液逆流;定时留取脑脊液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及时拔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大。③引流管高度:引流管置于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引流袋低于创口15-20cm为宜,一般控制在40-350ml/d,保持匀速外滴,一般2-5滴/分为宜,避免引流过多,造成低颅压及气颅等并发症。④拔管前试行夹闭24-48h,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拔管后除仍注意意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要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若有脑脊液溢出,给与缝合1针加压包扎,严格卧床至痊愈[7]。

2.3 硬膜下引流管 置管方法:适用于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选择CT片血肿最大层面最厚点应于头皮的位置局麻后经皮锥颅,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至硬膜下腔,充分冲洗,血肿腔充满生理盐水后,固定引流管,外接引流袋。也可用Y形双腔引流管,克服单腔引流管引流易堵塞致引流不畅,血肿清除不彻底,使血肿易复发并影响脑组织膨胀复位的缺点[8]。目的:引流硬膜下积聚血液,促使脑组织膨胀,尽快使硬膜下血肿腔闭合,减轻脑组织受压引起的相应症状。护理:①引流管高度:为促使脑组织膨胀,术后头低足高位2-3d,患侧卧位,引流袋低于头部10-40cm,引流速度不宜过快,因术中已充分冲洗排气,术后引流液较少。②多饮水,不用脱水剂,每天输液量不少于3000ml,以利于脑膨胀促进引流液排空。③拔管:术后一般2-3天拔管,拔管前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管内液体逆流引起颅内感染,拔管后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2.4 硬膜外引流管 置管方法:将内径2mm的引流管置于硬膜外腔,与颅骨内板相贴,固定,外接引流袋。目的:神经外科术后引流组织液和血液及血性分泌物,减轻对脑组织压迫,防止发生脑水肿及颅高压症状,挽救患者生命。护理:当引流量小于50ml/d,术后2-3天可拔管,其余同脑室引流管护理。

2.5 瘤腔引流管 置管方法:术中切除肿瘤,瘤周组织形成腔隙,将内径3mm引流管置于瘤腔最低位引流。目的:①引流血性引流液,减轻脑膜刺激征。②防止瘤腔内出血压迫脑组织。护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若为血性脑脊液,注意引流速度、引流量、防止低颅压的发生,术后48h拔管。

2.6 医嘱规范,管道粘贴标识 术后医嘱要规范书写引流管的名称,不可只开“头部引流管”,护士在引流管上粘贴标识,注明引流管名称和置管日期,严格交接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及量,结合患者病情变化、临床表现,做出正确判断,才能保证各引流管安全、有效引流。

2.7 加强培训 由于神经外科解剖复杂,使得护士对颅脑解剖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我科采用集中讲课,课件中下载解剖图片,由医生讲解,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利用晨会进行提问以了解其掌握情况,效果较好。

3 小 结

神经外科管道多,护士只有熟练掌握颅脑解剖结构、熟悉颅内压与脑容量变化的内在关系,才能知道引流管放置哪个腔隙;如果患者同时放置2根或2根以上引流管时,应将引流液加在一起,学会整体护理引流管;学会鉴别低颅压及高颅压头痛特点。再结合病情变化,才能护理好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保证有效引流,为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9.

[2] 胡丽琼.脑室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J].航天航空医药,2003,14(14):241.

[3] 卞伶玲.神经外科引流管的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2):63.

[4] 裘法祖.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8.

[5] 周霞.蛛网膜下隙引流术后治疗严重硬脊膜漏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4):42-43.

[6] 李小玲.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腰大池引流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8,11(2):20-21.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脱水剂 颅内高压 护理

脑出血患者由于血肿及周围组织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影响颅内血液及脑脊液循环,使脑水肿进一步加重,严重者可致脑疝,危及生命。必须及时适量地给予脱水剂治疗,以缓解症状,使患者能度过急性期,进入恢复期。如果脱水剂使用不当,容易导致病人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加重病情。因此应用脱水剂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和护理,我总结了2010―2011年在我校教学医院住院的108例脑出血致颅内高压患者应用脱水剂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8例,其中男76例,女32例,年龄56―79岁之间,平均年龄65岁。原发病:高血压病Ⅲ期96例,肾功能不全8例,应激性高血压4例。转归:好转恢复出院72例,无变化或病情加重8例,死亡28例。

2.临床特点

2.1年龄60岁以上者96例,体内各重要脏器已出现退行性变化,生理调节机能差,常合并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等等。

2.2易合并应激性溃疡、高血糖、心衰、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等。

2.3无能力叙述口渴。多因失语、发音不清或意识障碍、反应迟钝所致。

2.4入水量不足。因伴有咽反射迟钝或消失,进食、饮水困难所致。

3.使用脱水剂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本组病例:脑水肿重度84例,轻度24例,脱水治疗依据其基础疾病、脑水肿症状轻重,选择以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维持3―4天;或与呋塞米交替,每6小时1次,维持2―3天后,逐渐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并减少剂量,使脑水肿症状完全消失。其中72例症状完全缓解,8例因病情严重无明显好转,28例死亡。在脱水治疗中,并发高渗性脱水8例,应激性高血糖4例,经及时治疗与护理后症状消失。

4.观察护理

4.1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颅内高压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甚至昏迷,应用脱水药物后,上述症状可减轻,说明降颅压效果良好。伴有血压增高、脉搏加快或减慢、呼吸不规则等症状的患者,使用脱水药物后,血压、脉搏及呼吸也趋向正常。神志清醒的患者能主动要求饮水,以解除口渴等不适。而意识模糊、语言障碍的患者经脱水治疗后1―2天,如未能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可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表现为非颅内压增高性躁动、脉搏细速、血压降低,脑细胞因脱水萎缩,可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受损,意识障碍状态可逐渐加重。如观察不细致,会误以为原发病所致而放松警惕,延误病情。当合并应激性血糖升高,可诱发非酮性高渗透压高血糖脑病,病人表现为重度脱水并有意识障碍,抽搐及偏瘫加重,血糖升高但无酮体。因此,必须认真观察患者的神智、瞳孔,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并适当限制糖量的摄入。

4.2尿量:使用脱水药物后,还应通过观察尿量来判断降颅压的效果及是否出现并发症,当药物注入后,应准确记录尿量。如甘露醇注入后一般10分钟左右开始出现利尿作用,2―3小时利尿效果达到最高峰,作用持续可达6小时。应用一个剂量(20%甘露醇250ml)后4小时应有尿量500―600ml,平均每小时应有尿量100ml以上,才能达到降颅压的目的。如每小时尿量<60ml,说明降颅压效果不佳或病人有严重脱水。如果用甘露醇2―4小时后,无尿液排出,应考虑是否尿潴留或合并肾衰竭。呋塞米一般在静脉注入后2―10分钟产生利尿作用,30分钟达高峰,维持2―4小时。因此,应根据所应用的药物来观察尿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对于尿量减少的患者,要及时查找原因,既要防止过量输液加重脑水肿,又要保证补充必要的水分。

4.3皮肤粘膜的改变:使用甘露醇脱水后,降颅压作用见效迅速,但甘露醇大部分从肾脏排出,并带走大量水分,使患者呈轻度脱水状态,表现为皮肤弹性差、粘膜干燥、呼吸道分泌物粘稠、舌体干红、粗糙。在护理中,对于咳痰困难、痰液粘稠的患者应予超声雾化吸入,及时吸痰。同时观察临床症状,是否有补液不足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必要的纠正。

4.4血液生化指标的观察:甘露醇及呋塞米除能迅速增加尿量外,还明显增加尿钠、钾的排除,呋塞米还可增加氯的排出。因此过度利尿可出现低血钠、低血钾症。前者表现为表情淡漠、食欲不振、头痛、视力模糊及肌肉痉挛、脉搏细速,静脉充盈时间延长,血钠低于正常值。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恶心、呕吐、腹胀、膀胱麻痹而发生尿潴留,肌无力,可见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心血管方面可发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心电图呈缺钾改变,血钾低于正常。由于脑出血患者年龄都偏大,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也可出现高血钠、高血氯症,早期血钠>150mmol/L,血氯>120mmol/L,并有红细胞压积增高及血红蛋白升高。脱水持续时间长,血气分析PH<7.3,尿素氮>8.6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3mmol/L,并有呼吸深快,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因此,必须准确及时地做好血液生化指标及血气检查,以配合医生了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变化。

4.5加强对心肺功能的观察:甘露醇快速注入体内,因其高渗作用,短时间内可使血容量骤增,心脏负荷加重,已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诱发心衰。用药后如发生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率增快,应及时停止使用甘露醇,并报告医生。对心功能不全者最好使用呋塞米脱水,因为呋塞米不增加心脏负荷,对脑水肿合并左心衰者尤为适用。遇有心功能不全,但因病情需要用高渗性脱水剂时,可先注入呋塞米,再给予高渗性脱水剂,但必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4.6饮食护理:对于不思饮食的患者,要分辨原因,是脑出血致意识障碍状态加重,还是脱水所致的消化道症状。对进食呛咳及神志模糊、昏迷的患者,须及时给予鼻饲饮食,保证热量和水分的摄入,防止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每两餐间歇中喂温开水100―200ml。积极鼓励能进食的患者多饮水止渴。

4.7穿刺部位的护理:甘露醇为高渗性药物,静脉滴入除要注意快速输入外,还须预防液体漏出血管外,防止组织坏死及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中应加强巡视,妥善固定好输液肢体。注射时可先用少量生理盐水或其他刺激性小的药物,确认静脉通畅后,再注入甘露醇。

4.8过敏反应的观察:甘露醇是一种多元醇,临床应用广泛,不良反应轻微,很少出现变态反应。但中华护理杂志曾报道甘露醇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则病情危急,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病人生命,故在应用此药时,要严密观察,若病人出现口舌发麻、胸闷、心悸、血压下降等休克先兆,应立即按过敏性休克处理。临床医护人员在使用甘露醇治疗过程中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病人尤须加强巡视。

参考文献:

[1]曹茂丽.临床护士应用脱水剂药疗监护体会.临床医学,2005,1,(25):82-83.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89-02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能有效地改善脑缺氧,有利于促进脑受伤组织功能恢复.同时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因此能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003~2006年我院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在确保患者安全、减少不良反应、保证疗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l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56岁。其中交通事故28例,跌伤7例,自发脑血管病变出血5例。诊断符合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均≤8分。其中颅内血肿28例,脑疝形成lO例,脑挫裂伤28例。经常规抢救及开颅手术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CT检查及临床观察下无明显出血。脑疝迹象、脑脊液漏等情况。接受高压氧治疗时,意识障碍20例,烦躁10例,开颅术后25例,气管切开带管者6例。

1.2 治疗方法及结果

除常规神经营养及对症治疗外,采用单人氧气加压舱治疗,压力为0.2mPa,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中休息2d,共治疗l~4个疗程。治疗过程中除1例因对减压太敏感外其余未中断治疗,无l例出现焦虑、气压性中耳炎、氧中毒等不良反应。

2 护理要点

2.1 充分做好治疗前准备工作

治疗前.高压氧科护士到病房了解患者病情。讲解高压氧的相关知识、安全措施及治疗中的配合方法,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严禁将手机、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带入舱内。入舱前再次评估患者意识、瞳孔、血压等并做好记录。

2.2 加强病情观察

入、出舱时均应认真评估患者神志、瞳孔并记录。治疗中严密观察有无呕吐、抽搐、烦躁等,严格控制减压速度,避免发生颅内压、脑水肿反跳现象。

2.3 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

2.3.1 呼吸道管理 气管切开痰多者入舱前应充分雾化和吸痰。妥善固定气管套管,取下盐水纱布.呕吐时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械,治疗中严密观察面色和呼吸情况。如果加压过程中出现呼吸急促、呛咳,痰从气管套管中喷出等现象,应停止加压,并继续观察患者情况,症状自行缓解,可缓慢继续加压。

2.3.2 各种导管的处理 入舱前必须妥善固定并开放各种导管(如胃管、尿管等),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防止引流液逆流。有气管套管(带气囊的)入舱前抽出气体,再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2.4 毒副作用的预防与观察

教会清醒患者吞咽、张口捏鼻鼓气等进行中耳调压.对昏迷或失语者,严格掌握加压减压速度,观察患者如有痛苦表情或抓耳动作,应减慢加压速度.如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眩晕、胸骨后疼痛、抽搐等脑型氧中毒先兆症状,应立即减压出舱。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第6篇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10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86例、摔伤9例、打击伤1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在30分钟~3天,平均5.4小时。

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0例。全部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本组资料110例患者中,治愈6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死亡10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有效率为58%。

护理

术前护理:护士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在每次监测前均要校准“0”点,监护时患者保持平卧或头高10°~15°为宜,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极易发生频繁呕吐,因此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置气管插管,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2]。对于急需手术患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的患者35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术后护理:对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要及时叩背吸痰,操作动作必须轻柔,尽量减少刺激,吸痰时要施行无菌操作,常规行雾化吸入和气道内给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当颅内血肿、严重脑水肿、伤口疼痛、缺氧等时,患者可出现躁动不安,医护人员应该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镇静剂,让患者平静后再测量,以便确保颅内高压监测的准确性。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脱水剂效果更好。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发热很常见,我们必须要明白患者发热的原因。一般中枢性高热,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我们可采用物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7℃以下。

一般护理:颅脑损伤患者,要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分钟。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每次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的皮肤和骨突出部位,要保持床铺的清洁与干燥,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对持续置尿管的患者,应加强会的护理,并为患者行早期膀胱训练,缩短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本组病人置尿管时间在5~10天。转贴于中国论文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应激性溃疡,本组发生率为62%。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应及时进食,可阻断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对不能进食者要留置胃管,同时做好胃管的护理。危重病人因机体处于强烈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局部黏膜水肿,因此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反复插管。有学者认为,将插管长度改为从发际到剑突(实测距离)至5cm时,对胃黏膜损伤较轻[4]。适当约束烦躁病人的双手,可防止自行拔管,保持胃管畅通,防止堵塞。避免过频更换胃管,防止造成胃黏膜机械性损伤出血。在鼻饲时应给予半卧式头部抬高30°~45°,并观察胃液性质、颜色,定时测定pH值,使pH值保持4~7。鼻饲时要调整“三度”,即浓度、温度、输液速度。一般温度在35~37℃为宜,过热可导致黏膜烫伤,引起出血;过冷则易致腹泻。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早期,患者常有呃逆,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除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扩容药物外,还要严密观察呕血和黑便的变化,并记录其量和性质,并做好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尿量等变化。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脱出。

饮食指导:营养支持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进食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及呛咳。若有吞咽而无呛咳,应先喂密度均匀的糊状饮食,如藕粉、鸡蛋糕、流质等;若病人无吞咽动作或呛咳较明显,要尽快进行鼻饲,使患者的鼻饲液更接近于日常饮食习惯,减少了腹胀的发生。本组有6例发生心衰、3例发生肾衰,其中4例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这些患者心功能代偿能力较差,当伤后处于高动力状态时,心脏负荷增大,出现失代偿。大量脱水剂的应用,易加重肾负荷,因此要及早补充和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康复期的护理:颅脑损伤后,患者易引起偏瘫和失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脑功能区的转移或重组,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因此,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24~48小时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我们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讨论

颅内高压监测,能准确判断颅内伤情及脑水肿情况,降低了因使用甘露醇不当而引起的肾脏的毒性作用,减少了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了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盲目性[5]。在监测过程中,要求将预防颅内感染作为护理的重点,必须保持监护及引流装置的全封闭,避免漏液,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因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和判断各种异常压力波型,各项操作要严密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防止颅内感染。监测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要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好各项护理,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及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周燕,刘英.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68例.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4,(2)7:1039.

2周玉娟.老年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评价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8:34.

3丹金秀,李淑迦,王军.1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47-148.

4代怀静,金耀华,朱传贤.改良鼻饲法在预防脑卒中应激性溃疡发生中的应用.山东医学,2007,47(1):20.

5蔡友锦,李雪冰,国宁,等.持续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ICU的应用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704-705.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第7篇

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持续颅内压增高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病理变化,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及时正确地处理颅内高压.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许多年以来。高渗溶液一甘露醇的主要作用是脱水和利尿。作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及青光眼、大面积烧伤等引起的水肿、腹水等的常用药。速尿主要是通过快速增加尿量提高血浆渗透压而起到降颅压的作用。其主要是用于辅助高渗性脱水剂的降颅压作用,可以减轻心脏负荷。促进代谢产物排泄,减少甘露醇的用量。我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用甘露醇以及甘露醇联合速尿降低颅高压,在运用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1 观察

1.1 甘露醇联合速尿与颅内压关系。甘露醇作为渗透性脱水剂。在治疗颅内压增高中被广泛应用.其通过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通过升高血浆渗透压而抑制脑脊液生成等机制降低颅内压。由于形成了血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转移到血循环中国可使细胞内水转移至细胞外。速尿是一种非渗透性脱水剂,单独应用能否降低颅内压尚存争议,但与甘露醇配伍降低颅压效果明确。速尿通过抑制钠离子向脑脊液内转移而减少脑脊液生成。二者配伍能延缓血液和脑脊液的渗透压差逆转.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维持更长的时间旧。甘露醇进入血液后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肿胀的脑组织间液水份向血浆转移,经尿排出,降低颅内压。静注速尿可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使尿量增加治疗肾衰。大量排水使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增高,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与速尿交替应用,可减少肾衰的发生率,使心、肾功能不全患者避免了心、肾衰竭的发生,使老年患者避免了老年甘露醇肾,减少了并发症。

1.2 甘露醇联合速尿与尿量关系: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尿色、量,定期送检一旦出现少尿、血尿及肾功能急剧减退,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昏迷或有排尿困难者,开始用药后应立即导尿,并留置导尿管定时。一般静滴甘露醇1小时后,静注速尿30分钟后,这样既便于精确计算尿量,又可避免昏迷病人尿潴留。要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尿量的重要性,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以便准确记录尿量,评价治疗效果。严格记录液体出入量,根据尿量及时补钾。

2 护理

2.1 根据医嘱合理安排用药时间,甘露醇静脉滴注时,护士必须及时巡视,严密观察滴注速度和病情变化,对危重患者或需加滴注者,必须始终守护床前,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2.2 甘露醇引起静脉损伤的预防严格无菌操作,预防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血管的选择: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无静脉瓣且易固定的静脉,原则上由远到近,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及感染的静脉。

2.3 甘露醇引起静脉损伤的治疗及护理。

2.3.1 酒精湿敷75%酒精纱布持续敷于套管针上方至输液完毕,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可明显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3.2 防止静脉渗漏的发生。

2.3.3 有计划的保护留置针,如最后输入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可再推入5ml生理盐水封管,以减少对穿刺局部的刺激,同时留置针保留不超过3d。

参考文献

[1] 丁丽君、林瑞月、甘露醇输注速度与颅内压变化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43

[2] 卢坚芳、马铃薯外敷治疗甘露醇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J],护理学杂志,2001,16(12):713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脑梗死观察护理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Li Hong-yingLi Juan

Dept Infect Dis, People’s Hospital of District Doing Xing, Neijiang , Sichuan 641100

Abstract: Purpos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utions. Method to analyze retrospectively clinical case records of 96 patients with clinical infarction and focus on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observation of apostasis and clinical nursing in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complicating disease and mortality rate as well as summariz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due course. Results 16.67% cure rate in 96 cases; 78.13% improvement rate; 5.2% morality rate and no pressure sore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except 2 case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Conclusion to closely observe apostasies,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meticulous caring. Close cooperation of nurses and patients is the key to reducing complicating disease and mortality.

Keywords:cerebral infarction,observation,nursing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021-03

脑梗死是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肢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有很高的致残率[1-2]。现就我院2007年元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病人在住院期间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于后。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96例,其中男59例,女37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61.3岁,从发病到我科就诊时间最长者6天,最短5小时。

1.2临床症状与体征 单纯头昏头痛24例,头昏头痛并呕吐18例,单侧肢体功能障碍18例,双侧肢体功能障碍5例,偏身感觉障碍9例,失语4例,吞咽障碍4例,偏盲3例,昏迷5例,抽搐3例,脑疝3例。

1.3脑CT检查结果 单侧基底区脑梗死36例,双侧基底节区脑梗死17例,额、顶、枕叶同时梗死14例,单纯性额叶梗死6例,单纯性顶叶梗死4例,单纯性枕叶梗死3例,小脑梗死3例,丘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5例,桥脑梗死3例。

2临床观察

2.1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观察 脑梗死病人脑水肿高峰期多在3~5天内出现,头痛和呕吐同时出现是颅内高压的指征之一[1]。瞳孔不等大或形态多变,勿大勿小提示颅内压增高发生了脑疝。脑梗死急性期应限制液体入量,但又要保证脑血流灌注。5%葡萄糖液可能加重脑水肿。如发生脑水肿或脑疝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2.2血压与心率变化观察 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大多有血压的变化,当收缩压大于200mmHg,舒张压大于130mmHg或血压过低时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血压升高、心跳及脉搏缓慢同时存在,常提示有颅内高压;血压增高伴有脉搏、呼吸减缓,提示有脑干损伤[3]。

2.3血糖观察 有相当一部分脑梗死病人原患有糖尿病、或应激性高血糖、或低血糖存在。血糖过高或过低对脑组织都有损害,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血糖控制在6.0~8.0mmol/L水平较为安全。

2.4体温观察 脑梗死病人数小时内体温上升,多提示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早期体温可正常。数天后体温逐渐升高,提示有感染的可能。体温持续性升高,多为中枢性高热。

2.5癫痫发作观察 大脑主干动脉梗死常有癫痫发作。当患者有前驱症状时应该努力使患者平卧、免摔伤。发作时勿按压,防骨折、防舌咬伤。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对个别极度烦躁患者必要时征得家属同意可以约束其肢体。

2.6大便及呕吐物观察 重症脑梗死患者病人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密切观察患者大便和呕吐物颜色十分重要,当大便和呕吐物颜色改变时应作隐血实验,配合医生预防和处理消化道出血。

2.7呼吸节律和深度观察 颅内高压早期往往有呼吸节律的改变,梗塞位于呼吸中枢可使呼吸节律改变;中脑受损多为潮式呼吸、双吸气或叹息样呼吸多为延脑受损。

2.8意识观察 意识反应疾病变化。脑疝的形成、脑干受损则表现为瞳孔两侧不等大,呕吐、烦躁并很快进入昏迷。

2.9脉搏观察 脉搏能反映病人心脏功能情况。给病人翻身,每分钟脉搏加快20次则说明病人存在心功能不全,如由缓慢变充实,变为弱而且见有血压下降则常提示心功能失偿[1]。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床旁心电图,并备好强心剂。

3护理措施

3.1心理障碍疏导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且持续时间长,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也是临床护理的难点[5]。头痛是脑梗死病人早期症状,疼痛的刺激可导致患者恐惧、烦躁,精神紧张致使颅内压增高而又加重头痛症状,这时需要给病人更多的安慰、体贴、鼓励与关爱,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知识教育,让病人了解脑梗死相关的知识,消除病人焦虑、抑郁、烦躁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早日康复。

3.2呼吸道、五官及皮肤护理 多数脑梗死患者需要吸氧,有的呼吸不规则且有许多基础疾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故在持续性低流量吸氧的同时,随时做好清理口腔内分泌物的准备。对少数昏迷病人可用1%氯霉素滴眼液滴眼,每天2次。同时用生理盐水湿纱布遮住双眼预防角膜受损;3%硼酸液清洗口腔;甘油防口腔炎及口唇破裂;整床海绵垫保护皮肤;骨突处用50%红花紫草油酒精按摩,每天2次,并用滑石粉涂抹;每2小时翻身防局部组织受压。使用上述办法使得本组33例意识障碍患者无一例结膜炎和压疮发生。2例多种基础疾病病情严重而死于肺部感染。

3.3静脉通道护理 脑梗死病人一般用药时间较长、利尿、脱水药物的使用,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保护静脉通道十分重要。将患肢抬高并按摩患侧肢体,禁忌患侧下肢输液。如发生静脉炎,应给予理疗。96例中2人发生轻度静脉炎,给予处理后很快治愈。

3.4防止尿路感染及便秘护理 一方面,个别患者保留导尿时间较长,发生尿路感染的机会增加。鼓励病人多饮水,保持外清洁。每3-4小时开放导尿管一次,每次400ml-450ml为宜,时嘱咐患者做排尿动作,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33例意识障碍患者保留导尿时间最短4天,最长3周,无一例尿路感染发生。另一方面,脑梗死病人由于疾病本身和卧床,肠蠕动减弱而致便秘发生率增加,正确的指导病人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是预防便秘的有效措施。如大便干燥可用缓泻剂和石蜡油、开塞露等。应尽量避免使用灌肠法,因灌肠可增加血压和颅内压。

3.5饮食护理 清醒、无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给予流质饮食;昏迷和有吞咽障碍的患者,3~4天后给予鼻饲,视病情第一天可给与全流质60ml~80ml,第二天150ml~200ml,第三天给予400ml~700ml,每日3次从胃管注入以逐渐增加胃的张力,调节胃酸增加营养,增强体质。

3.6高热与颅内高压护理 高热增加颅内高压,物理降温效果好,降温有利于降颅内压,而降温后使用脱水剂效果更好,但不能降温过快,避免寒颤而加重病情。

3.7家属配合护理 护士向其家属详细介绍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减少探视时间,保持病房安静,让病人充分休息,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急性期卧床休息和保持床头30~45°以上防止吸入性肺炎的重要性。只有家属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度过急性期。

3.8康复指导 康复期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及语言、吞咽功能、智力障碍。为此,强调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和护理指导。① 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应交替使用以防压疮发生。② 功能锻炼 根据病情而确定活动时间与活动量。开始以大小关节。也可采用祖国医学中的按摩手法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运动量应从小开始,逐渐增大。对有语言、吞咽功能和智力障碍患者,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最大限度使每位卒中患者得到良好的康复。③精细动作协调性训练:比如日常生活功能的训练、漱口、刷牙、洗脸、手抓握释放、坐位平衡训练等。康复指导的核心是如何调动病员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依赖思想,经过康复训练达到生活的自理或半自理目的。

4结果

96例脑梗死患者中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肢体功能恢复者16例,治愈率16.67%;临床症状消失、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和语言功能障碍明显改善75例,好转率78.13%;死于脑疝者1例,小脑和脑干梗死者各1例,肺部感染等2例,病死率5.2%。96例并发肺部感染者2例(2.08%)。无口腔、皮肤、尿路感染,无压疮发生,无结膜炎发生。

5结论

脑梗死患者中,大多数因残存各种功能障碍,易产生躯体和心理障碍,对焦虑和愤怒心理的病人,在进行生理护理的同时,要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并争得家属的密切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正确观念,要避免因时间过长、护理任务过重而带来不满情绪,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及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是减少脑梗死病人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

[2] 塔娜.浅谈脑梗死病人的康复治疗[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8,116-117.

[3] 周本秀.76例急性脑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论坛.2006,1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