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分析报告

设计分析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设计分析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分析化验;业务域;POSC Epicentre逻辑模型;业务活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017-02

1 业务对象分析

库房中储存的样品主要是岩石样和流体样,根据取样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岩石样分为岩心样、壁心样、岩屑样和露头样,把流体样分为常温常压流体样和高温高压(统称PVT)样,根据流体相态又可以把流体样分为油样、气样和水样。

分析化验所使用的样品是小样,也叫做实验用样,是大块岩石样或大桶流体样中的一部分。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可以把小样分为水平样和垂直样。

2 分析化验项目分析

根据样品的类型可以把分析化验分为流体样实验、岩石样实验和岩石样-流体相共存实验3种。

2.1 流体样实验

流体样实验是对从井筒或地面上取得的流体样进行分析的,研究井筒中流体的特性,为油气田开发前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生产井提能分配或井下作业提供基本数据支持。

根据流体取样方式的不同,把流体样实验分为常温常压流体实验和PVT实验,由于流体相可以分为油相、气相和水相,所以流体实验又细分为常温常压油样实验、常温常压气样实验、常温常压水样实验、原油PVT实验、易挥发油PVT实验和凝析气PVT实验。

2.2 岩石样实验

岩石样实验是对钻井过程中取到的岩石所进行的分析或鉴定,是地层岩石特性最直接、最准确的表现。

根据实验的目的不同,把岩石实验分为常规岩心分析、特殊岩心分析、岩石地化分析等。

2.3 岩石样-流体相共存实验

岩石样-流体相共存实验是分析岩石在以不同的流体相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岩石的润湿性和联通性等,主要有毛管压力实验和相对渗透率实验等。

根据流体相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压汞法和驱替法,驱替实验分为油驱替水、水驱替油和气驱替水等。

3 业务分析

业务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石,只有业务分析好,才能设计出满足需要的业务模型。根据工作内容可以把业务分析分为业务调研、业务划分、业务活动分析和数据分析。

3.1 业务调研

确定分析化验业务域的业务调研范围和调研内容,形成业务调研清单,并制定业务调研模板。业务调研模板是业务调研的依据,必须要包含业务名称、业务流程和数据应用情况等。在执行调研时,按照业务调研模板内容,详细了解分析化验业务现状、数据库现状、应用现状和数据管理机制等,并收集相关资料(报表、数据、业务规范等)。

3.2 业务划分

根据业务调研情况对分析化验业务域进行业务划分,划分为一级业务和业务活动,一级业务主要有常规岩心分析、特殊岩心分析、岩石地化分析、油气地化分析、岩矿分析、同位素分析、岩石力学分析、古生物分析、油气水分析和流体PVT分析等。

业务活动是对一级业务进行细分,直至划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如一级业务常规岩心分析包含有岩石物性分析、岩心伽玛测定和岩心CT扫描等。

3.3 业务活动分析

根据业务划分得到一个个业务活动,每一个业务活动都有自己的业务含义和业务范围。业务活动分析就是要详细分析每一个业务活动流程,如业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业务规则、输入数据、输出数据、相关的标准规范等。如岩石物性分析是实验员(who)收到分析化验任务后(when),在实验室(where)根据样品基本信息和检测任务单的要求对岩心样品(which)进行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密度、碳酸盐岩含量的分析化验,形成岩石物性分析成果数据表和业务分析报告(what),为表征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储集流体的通过能力和岩石渗流特征提供重要参数,为储量计算、采收率确定等提供参数依据(why)。

3.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对业务活动数据集和现有专业数据库物理表进行详细分析,业务活动数据集分析是对业务活动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进行分析,规范业务活动输入数据集和输出数据集,形成业务活动数据集;现有专业数据库物理表分析是对现有在用专业数据库物理数据表进行分析,分析出专业数据库物理数据表的实际业务含义,具体是哪个业务活动产生的,对应于业务活动的哪个数据集,形成专业数据库物理数据表对业务活动数据集的映射关系。

数据分析表如下:

业务活动 输入数据 输出数据 业务活动数据集 专业数据库

岩石物性分析 检测任务单 岩石物性

分析报告 岩石物性分析报告 文档数据库

实验样品信息 岩石物性分析

成果数据 分析化验数据库

4 数据模型设计

数据模型设计是实现业务分析到物理模型设计的所有过程,主要分为业务模型设计、采集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模型设计。

4.1 业务模型设计

根据业务调研和分析成果,对业务模型进行标准化梳理,对数据流进行详细分析,完成从业务分析到业务模型的转换,形成业务模型。

4.2 采集模型设计

制定业务模型中数据集合并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分析业务模型中需要合并的数据集,通过专业工具完成业务模型数据集的合并工作,实现从业务模型到采集模型的转换。业务模型数据集合并原则:首先是业务活动场景相同;其次是业务活动产生的数据项相似。

4.3 逻辑模型设计

通过对POSC Epicentre逻辑模型和PPDM模型的研究,结合石油企业业务实际,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设计分析化验逻辑模型。逻辑模型主要分为对象模型、活动模型和属性模型。对象模型是对分析化验业务域中所涉及到的业务进行抽象,提取出一个个业务对象,用前缀OOE_表示,如岩心的对象模型是OOE_Core等;活动模型是对分析化验业务域中所有业务场景进行抽象,形成业务活动编目,存储在OOE_Activity实体里,具体的业务分析活动只是业务活动编目的具体实例。如岩石物性分析是业务活动,***井岩心常规分析报告是业务活动实例;属性模型是业务活动数据集中的相同数据项的抽象,提取出一个个属性对象,使用前缀OOP_表示,如孔隙度的属性模型是OOP_Porosity。

4.4 物理模型设计

设计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投影规则,依据投影规则实现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投影出不同版本的数据库,以支持不同的数据存储和管理需求。常用的投影规则有直接投影、复制投影和合并投影,不同的实体具有不同的投影规则。在投影时,为了保证物理模型的最优化设计和数据存储的最少冗余,要求分析所有实体对应的最优投影规则,根据最优投影规则一次投影出物理模型。

5 总结

分析化验对象数据库的设计是依据国际先进的POSC Epicentre模型,根据对象设计方法设计的,具有对象的特征,能很好的满足业务人员的使用习惯,为今后的勘探开发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设计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阁楼式货架系统、规划设计、有限元结构模型

多层阁楼式货架系统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存储量大、适用面广、性价比高等优点,主要应用于人工存储的、货物轻小、品种繁多、易搬运、库房结构及高度容许的仓储系统中。随着货架钢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和货架企业设计经验数据、试验数据的丰富,阁楼式货架系统逐步从两层体系向多层体系结构发展,从单一功能模式向多功能模式发展,从单一货架形式向多货架类别的组合应用发展,以进一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多层阁楼式货架系统的布局规划及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储存物料的规格及单元化参数、系统配套设备的性能、数量和操作空间尺寸、系统内外的物流走向及优化、照明系统及消防设施等因素,还需重点考虑操作人员的操作便利性和安全性,有时还要兼顾货架存物的展示效果;此外,需要对库存物品的储存成本、环境及周转效率进行统计分析,以针对实际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存储情况进行多层阁楼式货架系统的布局规划及设计、模拟仿真、系统方案的修正与优化。设计结果将直接决定整个多层阁楼式货架系统的管理模式、物流流程、货物的存取模式和制造投资成本,也决定了货架结构体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满足程度。

典型的结构形式

多层阁楼式货架系统是特种结构形式的货架体系,可以认为是利用多层钢结构平台结构对货架系统的上下空间进行分层分隔后形成的多层钢货架结构体,或者是钢结构平台与货架结构体系的组合结构体,一般由以下部件体构成:阁楼式货架的主要支承立柱或多类别的主体货架支撑结构、分隔平台及作业通道、与立柱结构体连接的主支撑梁、与主支撑梁或楼板等连接的副支撑梁、楼面结构、楼梯或升降货梯、护栏及其他连接配件等,根据具体的储存功能要求,有的还包含有卸货滑梯、周转装载或整理区平台、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等。

阁楼式货架可以根据货架类型分类,如搁板式、横梁式、重力式等形式及其组合,或根据阁楼式货架楼面层数、楼面承载大小等分类;并根据有无装载平台、装载门的形式、楼面平台的上货模式、楼梯结构、通道宽度、楼面护栏及楼面板形式、照明系统、货架的整体颜色、作业流量及管理流程等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确定预算和技术经济分析,确保形成符合项目要求的、性价比良好的多层阁楼式货架系统。

多层阁楼式货架系统的特点

整体系统性结构特点  在多层阁楼式货架系统的设计结构中,一般包含有多种货架单元结构形式,还包含有分隔平台、楼梯或升降货梯、周边护栏等主要部件,并通过分隔平台或连接结构形成系统性结构体,其力系结构分析也具有明显的整体系统性特点。  载荷特点  货架的荷载分为恒荷载、活荷载、竖向冲击荷载、水平荷载以及地震作用等,货架结构设计应按上述荷载效应的最不利组合分析,既考虑货架主体来自于储存货物的各种荷载,还要考虑来自平台的自重恒载荷、仓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体重及运动载荷、搬运设备的自重和运动负荷、附属装置传递来的负荷以及设计过程中考虑的地震作用因素等。  货架钢结构的多节点特点  存在螺栓连接、铆接、焊接或机械扣接等多种节点形式,如货架结构单元立柱与横梁之间的嵌入式机械扣接形式,横梁挂接片与横梁之间的焊接形式,主、副支撑梁之间的螺栓连接形式等。立柱孔与横梁爪扣之间的配合间隙和结构形式、立柱孔在冷弯截面型材上的分布规律等决定了节点处的扣爪的剪切强度和抗扭弯矩、钢货架的结构性能、立柱框架间的连接强度、框架的疲劳稳定性等,也形成了货架钢结构系统的特定力学设计特性。  货架设计结构具有可变性  分别表现在结构平台在货架钢结构系统中的分层及安装高度的可变性、结构组成单元的多元化,尤其是组成货架结构的模块化、积木式设计理念的引入;不同的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理念、货物存储运作模式和设计经验上的差异、对具体项目的运作细节和客户要求的理解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货架系统在设计结构上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  货架钢结构上的差异性  货架各个部件使用的材料均根据货架单元结构来选定,存在市场产品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传统的货架设计方法主要采用简化法,如将货架横梁结构简化为简支梁,牛腿结构简化为悬臂梁等,其结果也会造成理论上的计算强度不够或刚度不足,需要通过大量的货架单元试验数据来支持设计过程,或通过有关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验证。目前多采用钢结构设计软件、货架有限元辅助设计软件等对有关设计单元进行简化处理,在整体力系分析时,既要考虑货架整体的受力变形情况,也要考虑各零部件、各节点连接处的强度计算和系统稳定性验证。

多层阁楼式货架系统的设计

设计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流;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3G Mall Workflow Engine Research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Li Yujun,Li Mengjie,Wang Fangfang,Bao Yonghan

(Qinghai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ed,Xining810016,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ompany's actual needs,discusses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The first article of the workflow definition,workflow system components,how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workflow system to do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give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orkflow system reference model,discusses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Secondly,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needs analysis,including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system requirements,system security,architecture and so on.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workflow,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presented the design process.Discusses the 3G store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works and how workflow implementation.

Keywords:Workflow;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Office Automation

一、系统初步研究分析

(一)初步调查。初步调查是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如果领导或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不迫切,或条件尚不具备,则系统就是不可行的。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系统的资源条件。初步调查主要是收集有关宏观信息,并了解企业不同位置和不同部门的人对新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态度。

(二)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主要论证当前成熟技术对系统所提出目标的支持程度已经利用新技术或新设备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寻找较为可行的技术途径。由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友好界面,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操作,程序界面相对较容易实现等特点,加之目前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也很多,较稳定,实用。本工作流引擎就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 2003和SQL Server2005作为程序的主要开发工具,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2.经济可行性。主要论证系统投入和可能产生的效益,本系统所重点考虑的是其投入,运行费用等收费的比较。在系统设计实现阶段,由于本工作流引擎功能相对简单,开发经费并不是很多。在系统建成后,只要配置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即可运行本系统。而天津3G商城本身就处于计算机网络行业,计算机的配备是必须的,这就减少了一笔本来要支出。因此,本工作流引擎的开发在经济是可行的。3.管理可行性。也称为操作可行性,主要论证新系统在企业或机构开发和运行的可能性以及运行后可能引起的对企业或者机构的影响。根据实际调研,3G商城公司属于计算机服务行业,一直使用计算机进行经营服务。如果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进行公司的日常管理,相信不会有思想和意识上的障碍。所以,在管理层面,此系统的开发也是完全可行的。

二、系统设计分析

系统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前一阶段系统分析的结果,在系统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新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实施制定蓝图。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以及功能模块设计。系统设计的结果是一系列的系统设计文件,这些文件时具体的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三、总结

(一)研究设计结果。本文概括的介绍了商城工作流引擎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过程。采用了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对该系统做了整体分析,其中着重对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以及数据库的设计做了介绍。在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需求分析,进一步确定了该系统的逻辑模型,包括系统的流程,功能,性能,输出,输入等格式,做出了该系统的设计蓝图。本次研究和设计的系统,可以通过工作流程的科学管理和其他无纸化办公的功能,满足公司对提高工作日程管理和运行效率的要求。

(二)设计技巧。回想这个小小的轻量级工作流引擎,其实在研究与设计的时候,还是有不少难点的,接下来,把这个研究与设计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处理难点的技巧归纳如下:1.流程模块。因为日常工作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流程,步骤和处理过程都不一样,如何在引擎中描述这么多步骤和处理过程都未知的流程呢?我想到了模板设计,不同的流程,定义不同的目标,处理过程和步骤都在模板中定义好,实际应用中开始一个新流程时,按模板定义生成流程的步骤就可以了。2.流程步骤之间的触发。流程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一个流程一旦开始,接下来的步骤能自动触发,环环相扣,自动去触发,知道流程完成,这里我想到了电子邮件,当前步骤的完成者指定下一步的完成者,并自动给下一步操作者发送电子邮件,提示下一步操作者去处理流程的下一步。这里我用到了jmail这个组件,并给出了实例代码,以及如何调用jmail组件发送邮件。另外在用户登录的时候,验证成功后自动弹出登录用户所需要处理的流程。3.权限控制。在分配功能模块定义用户权限的时,具有某个功能模块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那个功能模块,否则不能访问那个功能模块。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主编.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靖灏,李智桦.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新一代工作流开发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

设计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BIM技术 绿色建筑 集成化设计 专业协同 全生命周期

1.绿色建筑设计在中国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许多专家和学者也在不断的探索绿色建筑之路,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设计已成为未来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绿色建筑设计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绿色建筑设计的普及和应用。

1.1.工作流程缺乏统一性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执行过程中,设计、申报、评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单位各自完成,缺乏标准化和制度化,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工作系统。且申报、资料整理、评审等工作,多数都由手工完成,工作效率低下,耗费人力物力[1]。

1.2.设计过程缺乏整体性

在设计过程当中,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并不默契,缺少协同性设计思路,因此经常出现诸多矛盾。加之,设计中各专业间绿色技能分析软件众多,兼容性差,专业性强,上手难度大,只为某个方面提供专业分析,这也严重阻碍了设计团队之间的协调配合。

1.3.设计思维缺乏创新性

目前多数设计人员缺乏对绿色建筑适宜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仍采用传统AUTOCAD等二维平面设计软件在设计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再进行建模,对建筑进行性能和能耗分析、计算等工作,而后返回对方案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分析计算的性能数据与建筑空间和形态的关联性不强,缺少对方案空间形象和性能技术的整体把控,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

1.4.实施管理缺乏有效性

高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常常只是作为设计的噱头,很少有效利用。绿色物业脱节,也给相关技术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兼顾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使用效果。

为尽快解决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瓶颈,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全面提高绿色建筑设计质量和效率,引入新的设计技术、工具、思维已经迫在眉睫。

2.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基础

2.1.两者共同点:

作为建筑设计领域的两大发展趋势,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具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都关注建筑的整体设计

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整合、分析包括来自环境、材料、构造、造价方面的信息,而BIM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全面丰富。两者结合有利于信息整合、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2)二者都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从时间跨度上看,绿色建筑设计从理念和技术上对建筑实现全程的“四节一环保”,而BIM则侧重于具体的设计、建造、运营的工作协调和实际效果[2]。两者都是关注于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优化。

(3)二者都重视模拟分析及信息反馈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采光、通风、节能、舒适度、可视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模拟,以优化设计方案。而BIM技术自身强大的模拟能力可帮助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各种分析,并以可视化的分析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指导优化绿色建筑设计。

2.2. 两者结合点:

同是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和BIM技术,在不同的阶段,他们有各自的工作和侧重点,同时也能相互配合,贯穿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1)规划设计阶段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规划布局阶段,应整体把握建设项目的情况,在BIM中记录建设工程的名称、属性、描述等基本信息,以便后期管理。并在BIM中录入包括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等外界因素,运用BIM技术进行通风,采光,日照等基础分析,并建立初步的建筑总体布局模型,确定建筑的位置、朝向、大致形体尺寸、高度等设计要素,从而为后续绿色设计和环境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和准备[3]。

(2)建筑设计阶段

该阶段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阶段这里的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结构、设备、景观、造价等多专业的共同协调工作,是绿色建筑设计中最重要阶段。利用BIM技术的协调性和可视化特点,使用同一模型数据,实现多专业同平台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让设计师真正全方位思考,多专业协同工作,提高各工种间合作效率。例如,BIM的综合碰撞检测功能,可将不同专业间的模型整合进行3D协调、检查、动态模拟等,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反复修改,浪费人力物力[4]。

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涉及到众多的分析模拟计算,包括日照、采光、通风、节能、给排水、暖通空调等性能设计分析,BIM中包含的建筑数据信息可直接作为其分析的基础,经过直观的结果反馈之后,可对设计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分析计算后的数据结果,形成数据库,直接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应评价,以达到绿色建筑等级标准。

(3)施工阶段

绿色建筑设计其本质核心是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在施工阶段,通过BIM技术可全程监控施工组织、材料信息、用量、运输成本、以及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等,有效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利用BIM模型,不仅能够自动生成施工图的平立剖面和详图,也能自动生成材料、门窗表等,并结合相关的造价数据计算出所需成本。另外,BIM技术可对施工项目进行管理,分析施工计划可行性,优化进度计划,时刻跟踪项目进度。虚拟建设模式,可对施工现场进行模拟,通过施工设计,合理布置物料运输路径、物料堆放位置以及施工机械位置等。

(4)运维阶段

最终阶段的BIM模型将作为中心数据库整合到建筑运营和维护系统中去,其包含了建筑完整的参数和属性。从绿色建筑设计角度考虑,将重点考察绿色物业管理体系、节能设施使用情况、设备运行维护费用等。同时,BIM系统还将同步提供有关建筑的使用情况或性能,建立物资、设施等数据库,保障配套的物业服务高效运行,并能通过生成财务数据,监控和管理运营成本和收益。

3.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及具体内容

3.1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集成化设计

集成化设计是将工程学的相关知识与建筑设计过程交织整合的整体设计方法,从而对优化建筑性能形成全新的、综合的策略[5]。绿色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需要纳入设计范围进行思考的方面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各种复杂的分析模拟,如此繁琐的工作,光靠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不利于高效准确的进行设计。BIM技术的介入,可极大提升设计效率和信息准确性,将传统的依靠建筑师经验完成的定性分析,转换为依靠准确数据逻辑形成的定量分析。

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以BIM模型为核心展开,将整个设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减少传统设计分头独立工作模式对效率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与各种性能分析对接,避免重复建模,方便直观的对建筑性能进行精确模拟,并能针对模型,快速全面修改,最终自动生成各类图纸以及分析报告(见图3.1)。另一方面,以BIM模型为基础的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有效的整合各专业之间的工作,利用同一个模型完成各自任务,避免重复建模,同时也增加各专业之间的兼容性和协调性(见图3.2)。

3.2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具体内容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场地设计与规划布局

利用BIM模型数据为基础,对场地条件、气候情况、景观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建筑进行整体布局。以结合环境气候为原则,对日照、通风、景观、场地等因素加以模拟分析,从整体上优化建筑布局、建筑体量、道路关系、景观系统。

3.2.2建筑物理环境分析与设计

(1)光环境分析与设计

基于BIM建筑模型以及当地日照数据,真实模拟出全年建筑阴影遮挡关系、建筑各处 日照时间,动态可视化的显示出任意时间任意点的日照效果及遮挡关系,再结合当地标准规范,进行合理优化调整。同时,对有需要的部分进行遮阳设计分析,确定遮阳形式、构件尺寸及遮阳效果。

利用BIM技术采集到的日照条件、周边环境关系、房间自身信息等,可分析计算出任意房间的天然采光效果。再根据分析结果,以及照明的相关规范,进行辅助照明设计。通过输入照明设备的相关信息,合理布置,仿真模拟出房间内部的光环境情况,并对照明能耗进行监控。这对绿色建筑设计开窗位置、尺寸的确定,照明设备的选择与设置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风环境分析与设计

根据BIM建筑信息模型及风环境数据,全面把握当地气流影响、周边环境影响、场地内建筑形式自身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对建筑室内外任意区域进行通风模拟,直观反映出各点风温、风速、风频、风向、空气污染指数等数据,再根据功能需求和人体舒适度综合考虑,合理利用风环境,体现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同时减少设备负荷。

(3)热环境分析与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以人为本,基于人体舒适度的室内热环境控制是其重要部分。利用BIM模型数据基础,进行室内热环境分析,准确显示出室内温湿度、焓湿量等于人体舒适度之间关系,再通过设备介入,计算得出最终室内环境舒适度。

(4)声环境分析与设计

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确定声源信息和声环境。以可视化的方式,动态模拟出包括混响时间、声学响应、关联声波线等进行分析,以优化厅堂等的室内声场的设计。通过可视化结果可直观的显示出声场的均匀度、声音传播方向及折射和衰减的效果。同时,利用BIM模型,还可对周边的噪声污染程度进行模拟,并从设计的角度合理布局,增加防噪措施等有效减少噪声的干扰。

3.2.3能耗与成本控制及优化

(1)太阳辐射与太阳能利用

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和当地气象数据,分析得出任一点的太阳辐射量,利用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控制太阳辐射量,减少设备负荷。同时利用各种太阳能采集技术,通过不同方式、设备的选择,分析辐射量与太阳能利用率的关系,最大化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2)节能负荷与能源消耗

节能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BIM技术对节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准确计算出各种设备负荷、能源消耗。通过数据反馈,从设计的角度优化改善节能技术,并及时进行再次计算,以定量的方式最终确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和费用。

(3)材料选择与建筑造价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应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利用和造价的控制,实现绿色建筑节材的目标。运用BIM技术,各种建筑材料的相关信息都一目了然,可严格控制材料的选用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2.4其他方面优化设计

(1)雨水采集与利用

结合各地降雨数据,建立完整数据库,作为雨水采集的基础依据。利用BIM技术对不同雨水采集方式、地形地貌特点等加以综合分析,计算得出集雨量,再通过相关设备,达到对雨水的有效利用[7]。同时,通过BIM还可监控相关设施在运营阶段的运行情况。

(2)绿化环境设计与分析

绿化环境设计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BIM技术,可分析出绿色植物对环境带来的生态优化效果,这直接影响了相关区域内的温度、湿度、日照、空气质量、噪声干扰等与绿色建筑设计息息相关的物理指标[6]。

4.结语

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准确把握两者特点,并有效的利用BIM技术参与绿色建筑设计,可综合各方面信息,提供全面准确的分析数据支持,成为设计过程的基础和依据。通过分析计算,对有效利用土地、材料、气候环境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真正实现“四节一环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大规模发展和相关规范的不断完善,对绿色建筑设计也提出新的要求,BIM技术引导的高效的、准确的、统一的建筑设计方法必将大行其道。而随着BIM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也必将对绿色建筑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云朋,钟崇光.面向绿色建筑的BIM基础数据结构标准化初探[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4,1

[2]魏慧娇,李丛笑,尹波,周海珠.应用于绿色居住建筑评价的BIM模型要点[C].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3,2

[3]赵志安.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系列软件中的应用探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116

[4]刘芳.关于BIM技术对绿色建筑产生的积极意义的探讨[J].中外建筑,2013,(6),61

设计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是移动通信交换专业的两项重要工作。由于该工作需要长期、例行的进行,因此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由于这个原因,我通过西门子公司提供的“SCENARIO WIZARD”软件编写程序,成功实现西门子原始统计文件的定时自动采集,并存放于指定文件夹下。同时,我又利用EXCEL自带宏功能,开发出了分析西门子统计文件的后台软件“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程序”。 “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程序”自动定时从该文件夹读取原始文件,分析后自动告警。由此,实现了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统计分析的完全自动化。

此软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两个GSM核心网交换机各局向中继的接通率、呼损、负荷等情况,为及时发现需要增加中继的局向和研究长途来话接通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特别在春节、国庆等话务猛增的情况下,值班人员可使用此软件对中继负荷进行及时监控。该软件也可用作日常交换优化分析的工具软件。软件可全自动运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Keyword】Trunk Monitor Festival Optimize Automatic

【ABSTRACT】Monitor trunks and optimize equipment are tow important jobs in China mobile for long time.the tow jobs will use so many human resource because its have to frequently execute the same sequences of tasks on network elements.For this reason,I try to simplify my work. and I can automatic copy statistical file from hard disk of mobile switch equipmen in specifical time by using “SCENARIO WIZARD”.I save this file in appointed direction.At the same time,I write this program “the program of trunk monitor and optimize equipment”by using “function of macro”in Microsoft Excel. “the program of trunk monitor and optimize equipment”automatic copy statistical file from appointed direction and analyse it and alarm.so,monitor trunks and optimize equipment will be automatic done.

【前 言】

1、任务的提出

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是中国移动GSM核心网交换专业的两项重要工作,需要长期、例行的进行。要想节约人力资源,实现“方便、快捷、明了”,就必须借助编程手段实现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统计分析的完全自动化。

2、系统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数据采集为西门子专用维护终端,后台处理为一般电脑即可

软件环境:Windows NT(数据采集终端) 操作系统,后台处理无特殊要求

第一章 设计分析

1.1 统计分析系统概要

1.1.1 统计分析系统介绍

“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统计分析系统”(以下简称统计分析系统)是一个面向泸州移动公司网络部需求的系统,是完成GSM核心网交换机的中继运行情况及时监控和交换优化各项指标分析的有力工具,是实现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统计分析自动化的工作创新。此系统的建设将实现泸州移动公司GSM核心交换机统计文件的定时自动采集,并存放于指定目录下的指定文件夹内。同时,通过EXCEL自带宏功能,自动定时从该文件夹读取原始文件并呈现分析结果,实现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统计分析的完全自动化。这样可以使交换班技术人员从繁重的网络中继监控和统计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为及时发现需要增加中继的局向和研究长途来话接通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特别在春节、国庆等话务猛增的情况下,值班人员可使用此软件对中继负荷进行及时监控。该软件可全自动运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1.2 统计分析系统面向的用户群体

(1)网络部监控班值班员

(2)网络部交换班技术员

(3)网络部优化班技术员

(4)网络部技术主管

(5)网络部分管维护副经理

1.1.3 统计分析系统开发环境

该统计分析系统的顺利开发离不开以下有利环境:

(1)外部环境:泸州移动公司使用的GSM核心网交换机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在上一次版本升级时,西门子公司应用了基于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名为“switch commander”的监控终端,通过其自带的”SCENARIO WIZARD”软件编程可让监控终端每天定时自动从各个交换机里提取原始数据并存在指定目录下的指定文件夹内。为进行后台分析做好了准备。

(2)内部环境:泸州移动公司内部一向有在工作中创新的传统,各级领导给予了硬件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才使得该软件能顺利开发并投入应用。网络部的同事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出的宝贵意见,也使得该软件日臻完善。

1.1.4 统计分析系统开发工具

(1)COMPAQ Presario X1000笔记本电脑一台;

(2)西门子“switch commander”监控终端;

(3)关于”SCENARIO WIZARD”软件编程的资料;

(4)关于VB编程的书;

1.1.5 统计分析系统中的角色

角色名称

网络部监控班值班员

具体负责对GSM核心网交换机的中继运行情况的及时监控工作

网络部交换班技术员

具体负责对GSM核心网交换机运行情况的日常统计分析和各项指标的优化工作

网络部优化班技术员

具体负责对移动无线网络各项指标的日常统计分析和优化工作

网络部技术主管

对泸州移动公司网络部的技术工作进行指导,保证网络部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考核要求,制订技术方案并监督实施,负责每月和部分临时性的技术分析报告

网络部分管维护副经理

监督所管理班组的工作,完成考核指标

1.1.6 统计分析系统网络拓扑图

1.2 需求概述

在泸州移动网络部下属班组的日常工作中,监控班需要及时发现中继运行情况,交换班必须保障GSM核心交换机的良好工作状态,优化班则会对移动无线网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管控。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统计分析系统的应用满足了这三个班组不同层面的需求。

1.2.1 监控班工作情况分析

(1)采取轮流值班制;

(2)负责监控所有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告警;

(3)负责监控中继负荷情况,及时发现中继拥赛的征兆;

1.2.2 交换班工作情况分析

交换班负责GSM核心网交换机的维护与管理,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工作:

(1)日常维护――及时处理网络故障,保证GSM核心网交换机稳定地运行

(2)统计分析――了解GSM核心网交换机工作情况,对各项指标是否达标进行判断,对于不合格的指标及时采取措施

(3)交换优化――通过对各项指标关联性的分析,在各项指标合格的前提下,采取“调整各关键指标值,使之达到最佳平衡点”的方法,保证GSM核心网交换机在一个稳定高效的工作状态下

1.2.3 优化班工作情况分析

优化班负责无线网优化工作,即以GSM核心网交换机到BSC的A接口为界,A接口以下直到用户手机的网络优化工作。虽然优化班的工作范围不包括GSM核心网交换机,但网络问题不能脱离整个完整的网络进行分析,经常会需要提取GSM核心网交换机数据配合分析。

1.2.4 人工成本节约情况分析

由于统计分析系统的成功应用,实现了从取原始数据到发现中继超负荷告警以及保存告警信息的全自动操作,同时让统计分析和交换优化的指标分解实现了自动化,节约了3人的人力资源。见下表:

中继监控需要人力资源(人)

统计分析需要人力资源(人)

交换优化需要人力资源(人)

节约人力资源(人)

过去

1

2

2

3

使用分析系统后

1

1

1.2.5 工作效率提高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系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节日通信安全保障。另外,作为日常交换优化分析的工具软件,具有“方便、快捷、明了”的优势,特别适用于研究长途来话接通率。

中继监控工作情况

统计分析工作情况

交换优化工作情况

节约时间

过去

观察中继状态/每小时(节假日和忙时每半小时)

每人每次统计分析需花1天时间

每人每次完成交换优化分析需要花3天时间

中继监控100%;

统计分析99%;

交换优化66%

使用分析系统后

无需专人观察中继状态

每人每次提取统计分析结果只需15分钟

每人每次完成交换优化分析需要花1天时间

1.2.6 应用前景分析

(1)由于中继超负荷会直接造成通信不畅,即用户手机不好打。因此对于交换系统来说,实时有效地监控中继负荷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后台分析软件“中继监测与交换优化程序”每天在指定时段(一般选择忙时)自动执行,自动读取当前原始数据,自动分析中继有无超负荷情况,如有,则告警并将告警信息保存到指定文件下;

(2)该软件能及时反映出交换机的重要呼损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交换机呼损话务的大致原因,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使用此软件,可让交换优化工作变得高效有序。

第二章 系统设计

2.1 体系架构设计

整体架构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实现从源数据系统方便的采集、传送、并存放数据到数据服务器,并使最终用户能灵活、高效地使用数据,同时让系统管理人员更容易地管理和操作整个系统。

2.1.1 统计分析系统逻辑架构

中继监控与交换优化统计分析系统逻辑架构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源数据层

·

数据采集层

·

数据存储层

·

数据处理层

最终用户层

(1)源数据层

统计分析系统的数据源来自于泸州移动目前使用的西门子GSM核心网交换机,交换机会将设备的运行情况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存放在交换机本身的数据库中,该数据称为原始数据。这类数据以文本形式出现,并按照一定规律进行了加密,不能直接识别。

(2)数据采集层

“Switch Comander”终端通过”SCENARIO WIZARD”软件编程实现自动采集,即根据维护和优化需要定时通过TCP/IP网线从GSM核心网交换机硬盘内读取原始数据。数据采集过程是由“Switch Comander”终端全自动操作的,不需要手工输入人机命令。

(3)数据存储层

通过“SCENARIO WIZARD”软件编程,自动采集的GSM核心网交换机原始数据将该数据存储在“Switch Comander”终端的指定目录下的指定文件夹内,文件名按照“文件编号-年-月-日-采集时间”结构生成。

(4)数据处理层

统计分析系统的使用人员将一台后台处理电脑通过局域网与“Switch Comander”终端相连,后台处理电脑利用EXCEL宏编程自动定时对存放在“Switch Comander”终端固定目录下的数据文件进行后台处理。

(5)最终用户层

统计分析系统的使用技术人员(即最终用户)读取经过电脑自动处理后的报表,分析网络运行情况。或统计分析系统的使用技术人员通过听取工作处理电脑的告警声判断是否中继超负荷。

2.2 统计分析系统详细流程图设计

2.2.1 统计分析系统原始数据采集逻辑架构

2.2.2 统计分析系统后台分析逻辑架构

转贴于

2.3 实现定时采集设计

西门子公司应用了基于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名为“switch commander”的监控终端,通过其自带的”SCENARIO WIZARD”软件编程可实现让监控终端每天定时自动从各个交换机里提取原始数据并存在指定文件夹内。“SCENARIO WIZARD”软件编程的逻辑架构为:

2.4 系统安全管理设计

像泸州移动这种数据特别密集型的大型企业,任何的数据丢失都可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系统安全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对于该统计分析系统来说,应用的基础在于原始数据的安全管理,因此需要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考虑数据备份的重要性。为此,我们通过硬盘和光盘的双重备份机制来保障数据安全。

我们对备份与恢复的设计基于以下四个目标:

§ 对给定时间点能进行完整的数据恢复

§ 使数据丢失的影响降到最小

§ 使数据备份的处理过程尽可能高效

§ 遵循中国移动现有的备份与恢复标准

2.4.1 数据保护和恢复技术

随着统计分析系统即将成为泸州移动网络部越来越重要的网络监控与分析工具,它的可用性和数据安全性就变得很重要。统计分析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其高可用性:

Ø 双硬盘备份技术

Ø 数据备份技术

不同的特性保护不同的失败和恢复,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n 双硬盘技术可保证原始数据在GSM核心网交换机内不会丢失

GSM核心网交换机目前采用双硬盘备份技术。双硬盘备份技术就是将原始数据同时备份到主用和备用两个硬盘内,平时只读取被激活工作的主用硬盘。当主用硬盘出现故障不能工作时,自动激活备用硬盘,可从备用硬盘完成数据读取。这些特性是为了防止硬盘意外损坏而造成的原始数据在GSM核心网交换机内丢失。

n 最传统的数据保护手段就是数据备份 —— 备份数据到硬盘和光盘上。

从GSM核心网交换机内读取出来的数据,将分别存放在监控终端硬盘和数据备份光盘内。当统计分析数据丢失时,可通过重新处理监控终端硬盘内或数据备份光盘内存储的原始数据进行恢复。

2.4.2 备份与恢复的范围

备份的范围

按备份的内容分,备份的范围主要包括:

§操作系统

§统计分析系统应用程序

§数据

本节主要介绍数据的备份。

恢复的范围

恢复的范围主要包括:

§ 对给定时间点对原始数据进行完整的数据恢复

§ 对给定时间点对监控终端和后台处理机操作系统进行完整的恢复

§ 对给定时间点能对统计分析系统程序进行恢复。

本节主要介绍数据的恢复。

由于GSM核心网交换机产生的数据量很大,每天都会生成大量数据临时存储与自带硬盘内,如果要备份和恢复,需要考虑到系统备份时间的约束,对网络运行的影响。“Switch Comander”监控终端每天都要做不少的数据采集工作,而统计分析系统每天要做大量的数据读取和分析工作,系统的工作负荷大,留给系统备份的时间有限;并且希望在备份时对系统的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要在恢复时考虑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恢复数据。

2.4.3 日常数据备份的方式和周期

日常数据备份的方式通常可分为原始数据的临时存储、原始数据的硬盘保存和原始数据的光盘保存。

Ø

原始数据的临时存储

为防止数据丢失,在GSM核心网交换机自身的硬盘中,将保存一周的原始数据,然后按照“先入先出”的原则滚动更新。这一机制,保证了一周的原始数据在交换机硬盘内的临时备份。

备份周期:每天备份,保存一周,滚动更新。

Ø 原始数据的硬盘保存

“Switch Comander”监控终端会定时周期性地从GSM核心网交换机硬盘内读取原始数据,并将成功读取的原始数据保存到硬盘中的固定目录下。由于硬盘够大,这一备份至少保留1年以上。

备份周期:每天备份,保存一年以上。

Ø 原始数据的光盘保存

为通过多种介质的备份增加数据安全性,交换机原始数据会例行保存在专门的数据光盘中,数据光盘统一存放并做好编号。

备份周期:每3天备份一次,保存3个月,滚动更新。

2.5 功能描述

2.5.1 功能总体描述

实现GSM核心网交换机原始数据文件的自动采集;

通过自动告警功能帮助网络部监控班值班人员完成GSM核心网交换机中继负荷情况的及时监控;

通过网络部监控班值班人员手工执行来完成对中继运行情况的查看;

通过网络部监控班值班人员手工执行来完成对GSM核心网交换机运行指标的查看;

通过数据分析,帮助网络部交换班技术人员掌握GSM核心网交换机的运行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帮助网络部交换班技术人员掌握GSM核心网交换机的接通率情况;

通过设定针对性自动统计分析,帮助网络部交换班技术人员进行节日保障;

通过对呼损指标的统计分析,可查出交换机呼损话务的原因,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2.5.2 具体功能

2.5.2.1公共功能

(1)自动采集:西门子公司应用了基于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名为“switch commander”的监控终端,通过其自带的”SCENARIO WIZARD”软件编程可实现让“switch commander”监控终端周期性地(如每天或每周)定时自动从各个GSM核心网交换机硬盘里提取原始数据。

(2)自动存储:当GSM核心网交换机的原始数据传送到 “switch commander”监控终端后,终端将该数据通过自动存储在指定目录下的指定文件夹内。文件名统一按照“文件编号-年-月-日-采集时间”结构生成,便于后台分析的读取。

2.5.2.2监控班功能

(1)提供设备告警情况:监控班值班人员承担着监控所有网络设备运行情况并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告警的职责,而该统计分析系统可以每小时自动扫描GSM核心网交换机设备告警情况一次并将扫描结果存放在固定目录下的固定文件夹内,监控班值班人员通过每小时读取该扫描结果及时发现GSM核心网交换机设备告警;

(2)提供中继运行指标:监控班值班人员承担着监控中继负荷情况并及时发现中继拥赛征兆的职责,监控班值班人员可以随时提取几天中每小时的中继负荷数据,通过看其趋势来预测即将出现拥赛的中继并通知维护人员提前做好扩容准备;

(3)中继负荷监控:当中继负荷超过规定门限值时(一般设为0.7),后台处理电脑将弹出“中继超负荷!”的告警窗,并同时发出“中继超负荷!”的告警声音,在统计分析表中的相应位置将被涂为红色。以此提醒监控值班人员关注超负荷中继;

2.5.2.3交换班功能

(1)提供交换机运行指标:交换班技术人员有保证GSM核心网交换机稳定地运行的职责,统计分析系统可以及时提供交换机的各项运行指标(如:LTG自动小启动次数、交换机自动小启动次数、计费文件生成失败告警次数等等),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并综合分析,可以发现GSM核心网交换机的潜在故障并及时进行处理;

(2)交换优化:统计分析系统可以为交换班技术人员及时提供各项基础统计指标(如:位置更新次数、位置更新成功次数、切换次数、切换成功次数等),帮助交换班技术人员根据这些指标的情况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调整,开展交换优化工作;

(3)节日保障:在春节、国庆等话务猛增的情况下,交换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设置,指定该系统每5分钟对重点关注中继进行扫描,发现中继拥赛的情况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处理。重点中继扫描的功能是对中继及时监控功能的补充,特点是在节假日的特殊情况下其“及时性”更强,对于前期发现的中继负荷较高的需重点关注的中继,近似于实时地进行监控;

(4)提供接通率指标:接通率是移动用户最能直接感受的网络运行指标,统计分析系统除了能及时的提供接通率指标外,还能提供影响接通率指标的各种“呼损指标”,如:不完整拨号次数、用户忙次数、信令连接失败次数等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交换班技术人员能方便地找到改善接通率的办法,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2.5.2.4优化班功能

(1)提供交换运行指标:作为负责负责无线网络优化的班组,优化班有时需要获得交换运行指标。例如切换成功率以及其相关“子指标”――小区切换成功率、跨位置区切换成功率、失败切换统计指标等等,统计分析系统提供的这类交换运行指标可为优化班开展无线优化指明方向,帮助优化班对网络问题及时定位;

(2)提供中继运行指标:交换班负责的GSM核心网交换机和优化班负责的无线网之间是通过A接口来连接的,A接口的中继运行情况是需要双方共同关注的。统计分析系统能及时提供中继运行指标,帮助优化班了解A接口的中继运行情况;

设计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深基坑;监测;常见问题;控制措施

1 深基坑监测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向空中谋发展、向地下求空间已成了建筑设计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便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很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

①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

②及时了解施工环境,保证基坑支护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③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分析提供依据。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确保工程安全、基坑稳定尤为重要,施工和监测同步进行,工程监测确保了安全施工。通过对监测资料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外荷载和内力及变形特征,而且可以认识施工各阶段结构荷载的分布和传递过程,同时还可以了解基坑周围土体的沉降及深层土体的运动规律,对整个基坑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深基坑监测的特点

2.1 时效性

普通工程测量一般没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基坑监测通常是配合降水和开挖过程,有鲜明的时间性。测量结果是动态变化的,1d 以前(甚至几小时以前)的测量结果都会失去直接的意义,因此深基坑施工中监测需随时进行,通常是1次/d,在测量对象变化快的关键时期,可能每天需进行数次。基坑监测的时效性要求对应的方法和设备具有采集数据快、全天候工作的能力,甚至适应夜晚或大雾天气等严酷的环境条件。

2.2 高精度

普通工程测量中误差限值通常在数毫米,例如60m 以下建筑物在测站上测定的高差中误差限值为2.5mm,而正常情况下基坑施工中的环境变形速率可能在0.1mm/d 以下,要测到这样的变形精度,普通测量方法和仪器不能胜任,因此基坑施工中的测量通常采用一些特殊的高精度仪器。

2.3 等精度

基坑施工中的监测通常只要求测得相对变化值,而不要求测量绝对值。因此,基坑监测要求尽可能做到等精度,并使用相同的仪器,在相同的位置上,由同一观测者按同一方案施测。

3 深基坑监测的主要内容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

(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

(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7)地下土体中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8)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4 深基坑监测的常用仪器和元件

基坑监测常采用水准仪、经纬仪、测斜仪、分层沉降仪、土压力盒、孔隙水压力仪、水位观测仪、钢筋应力计等。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以水准仪量测墙顶和地面位移以及以测斜仪量测墙体和土体深层位移较为可靠而且特别重要,其他监测手段常被用来进行综合分析。用钢筋应力计测支撑轴力时,应配备温度计埋设在支撑中,以便计算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

5 基坑监测数据的采集

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都应在基坑开工前测取初始值,在开工期间,应根据需要不断测取数据,从几天观测一次到一天观测几次都可以;每次的观测值与初始值比较可得累计量,与前次的观测数据相比较可得日变量。根据公认的数据,一般日变量大于3mm,累计变量大于10mm 即应向有关方面报警。监测数据必须填写在为该项目专门设计的表格上,所有监测的内容都须写明:初始值、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工程结束后,应对监测数据,尤其是对报警值的出现,进行分析,绘制曲线图,编写工作报告。

6深基坑监测中的常见问题

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虽已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甚至在一些达到国际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或提高,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深基坑工程支护施工过程中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6.1 土方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一般来说,土方开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序简单,组织管理容易。而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高,工序较多且复杂,施工组织和管理都比土方开挖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大型工程均是由专业施工队来分别完成土方和挡土支护工作,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两个平行的合同。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较大,土方施工单位抢进度,赶工期,开挖顺序较乱,特别是雨季施工,甚至不顾挡土支护施工所需工作面,留给支护施工的操作面几乎是无法操作,时间上也无法完成支护工作,以致使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因支护施工无操作平成钻孔、注浆、布网和喷射混凝土等工作,而不得不用土方回填或搭设架子来设置操作平台来完成施工。这样不但难于保证进度,也难于保证工程质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留下质量隐患。

6.2 边坡修理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

基坑开挖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现象。一般情况下,深基坑开挖时均使用机械开挖、人工简单修坡后即开始挡土支护的混凝土初喷工序。而在实际开挖时,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技术交底不充分,分层分段开挖高度不一,开挖机械操作手的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开挖后的边坡表面平整度,顺直度极不规则,而人工修理时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就机挖表面作平整度修整,在没有严格检查验收后就开始初喷,故出现挡土支护后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

6.3 成孔注浆不到位、土钉或锚杆受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深基坑支护所用土钉或锚杆钻孔直般为100~150 的钻杆成孔,孔深少则5、6m,深则十多米,甚至二十几米,钻孔所穿过的土层质量也各不相同,钻孔如果不认真研究土体情况,往往造成出渣不尽,残渣沉积而影响注浆,有的甚至成孔困难、孔洞坍塌,无法插筋和注浆。再者注浆时配料随意性大、注浆管不插到位、注浆压力不够等而造成注浆长度不足、充盈度不够,而使土钉或锚杆的抗拔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工程质量,甚至要做再次处理。

6.4 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深基坑支护喷射混凝土常用的是干拌法喷射混凝土设备,其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体积小,输送距离长,速凝剂可在进入喷射机前加入,操作方便,可连续喷射施工。虽然干喷法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但由于操作手的水平不同,操作方法和检查控制等手段不全,混凝土回弹严重,再加上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料不准、养护不到位等因素,往往造成喷后混凝土的厚度不够、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6.5 施工过程与设计的差异太大

深层搅拌桩的水泥掺量常常不足,影响水泥土的支护强度。经验表明同样做法的支护,发生水泥土裂缝,有时不是在受力最大的地段,往往是强度不足,地面施工堆载在局部位置大大高于设计允许荷载。施工质量与偷工减料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基坑挖土是支护受力与变形显著增加的过程,设计中常常对挖土程序有所要求来减少支护变形,并进行图纸交底,而实际施工中土方老板往往不管这些框框,抢进度,图局部效益。

6.6 工程监理不到位

按规定高层建筑、重大市政工程的深基坑是必须实行工程监理的,大多数事故工程都没有按规定实施工程监理,或者虽有监理而工作不到位,只管场内工程,不管场外影响,实行包括设计在内的全过程监理的就更少。客观地说深基坑工程监理要求监理人员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就只是监控支护结构工程质量、工期、进度,而对于设计监理与对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监控尚有一定差距,亟待完善与提高。

6.7 施工监测不重视

建设单位为省钱不要求做施工监测,或者虽设置一些测点,数据不足,忽视坑边住宅的检测,或者不重视监测数据,形同虚设。支护设计中没有监测方案,如果发生情况不能及时警报,事故发生后也不易分析原因,不利于事故的早期处理,省了小钱而花大钱。为了减少支护事故,有待精心设计、细心施工、强化监理,保护坑边住宅与环境,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和管理水平。

7深基坑监测控制措施

7.1坚持分层分段开挖与支护

施工中严格控制开挖面的长度与深度,并进行快速支护,使支护尽早发挥效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破坏点的目的,分层分段开挖并支护有利于边坡能量的释放,前期开挖层段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锚体传到土层较深部位,有一部分受已施工面板影响留在坡面浅层部位,当下一层段开挖后,就被后期开挖段吸收并释放。因此,分层分段开挖并支护的施工方法是也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最后总的开挖能量留在坡面的较少,对整个坡面的稳定性非常有利。

7.2科学管理、文明施工

土方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时,不得碰撞损伤支护结构、排水设施、观测标志、测量元件等。土方应随挖随运,不得随意堆置于基坑周边。回填土再利用而必须放置于坑边的应均匀堆放,不得超过规定的荷载值,施工机械的行驶路线和停放位置与坑边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7.3做好开挖后的补偿跟踪注浆工作

根据深基坑工程施工经验,在开挖深度范围内,第三、四层钢支撑开挖后引起的围护结构变形较大,因此相应部位各分层在土方开挖前,随着土方分层开挖的推进,在距离围护结构外侧1m~1.5m之间,对应于需要控制变形的重点部位,打射注浆孔,内排注浆孔打设深度至第三层钢支撑中心标高面以下2米,外排注浆孔打设深度至第四层钢支撑中心标高面以下2米,当完成第三、四层土方开挖、支撑架设完成后,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在需要时分别对其进行孔内注浆,并控制好补偿跟踪注浆压力。

7.4 建立完善的施工监测体系

对于大中型深基坑工程,必须由具备专业监测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现场跟踪监测,土方开挖和支护结构施工前,由施工单位编制切实可行的深基坑监测专项施工方案,并上报监理和建设单位审批、备案,过程监测中应定期上报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提供情报。

参考文献

[1]刘建航、候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余志成、施文华.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年.

[3]梦恕.我国地铁施工方法综述与展望(J).地下空间.1998 年6 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 97).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5]周景星、王洪瑾、虞石民、李广信.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设计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场景设计 实景教学 案例教学

动画中的实景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建立,对于培养学生户外考察,理性分析与科学判断,以及设计实践能力,将发挥重大作用。可通过实景教学的训练,增强动手考察能力,开拓思维,启发创新意识。培养理性分析能力,运用科学的考察方法,系统的归纳分析。通过实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加强专业自信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一)影视动画场景设计教学的概念

影视动画艺术是一门画出来的视听型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同时运用造型手段和绘画制作手段对影片进行场景空间设计造型。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就是指动画影片中除人物角色造型以外的一切物的造型设计。动画影片的主体是动画角色,场景就是围绕在角色周围,与角色有关系的所有景物。即角色所处的生活场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环境,甚至还包括为社会背景出现的群众角色,都是场景设计的范围,都是场景设计要完成的任务。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对镜头画面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场景空间制约画面角度。必须根据场景空间的特征安排镜头。

动画专业场景设计教学中实景教学是指:刻画动画片中展开剧情、刻画人物的特定空间环境。教授如何将环境划分为数量不等的单元场景进行绘制。场景一般分为内景、外景和内外结合景。场景设计要完成的常规设计图包括:场景效果图(又称气氛图)、场景平面图、立面图、场景细部图、场景结构图、鸟瞰图。

(二)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实景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实景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应用性课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动画的场景设计是相对不自由的一门艺术,其设计应建立在对剧本角色实景环境的直观认识、系统的考察与分析和理性判断的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图面上的美学处理。

第二,实景教学生动、有趣、感受性强,可以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环境美学表达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竞争日益激烈的专业市场,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全面设计的能力。学生在实景教学中使用较为精确的仪器与设备,配合课堂教学,分析与建立场景、景观资源,除锻炼应用能力以外,更有助于学生较早的在客观分析和处理实际场景的基础上根据剧本需求进行诸如夸张变形之类的再创作。

同时,实景教学在动画场景设计的实践中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第一,它不仅是让学生对考察对象有一种二维的视觉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强学生对空间和景观实物(如植物)的体验感。

第二,实景教学中的社会考察与问卷调查部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训练学生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使用者、参与者等其他因素,促进其全面设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实景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建立,对于培养学生户外考察,理性分析与科学判断,以及设计实践能力,将发挥重大作用:

通过实景教学的训练,增强动手考察能力,开拓思维,启发创新意识。培养理性分析能力,运用科学的考察方法,系统的归纳分析。通过实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加强专业自信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内容

动画场景设计中实景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科学分析能力、加强设计实践。

(一)教学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对实景环境的直观认识、系统的考察与分析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对于一个动画系的学生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只能提供两种环境场景的认知方式:一种是以语言、文字描述为主的“意”象景观;另一种是以图片、照片、方案图为主的“形”象景观。这两种方式一起形成了学生对所要设计的环境场景总看法的来源。

但是,要形成完整的环境观,仅以视觉范围为基础仍然不够。我们必须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中认识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性、了解社会文化与历史传统对环境场景的影响,借以拓展学生对场景设计的感受。通过实景教学的综合训练与学习,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激发,且不断提高。拟采取在大多数设计类课程中设置实景教学的环节,进行参观考察与测绘、图像与实物采集、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地理信息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性分析能力。

2.开展实景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设计实践能力。

实景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一切知识,解决设计的实际问题。但是实景教学有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它是以户外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其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指导方式、课题来源、经费来源等具体问题都需要深入地研究解决。

(二)教学研究的实施方案与办法

1.实景教学的组织形式与监控措施

根据实景教学的特点,拟采取以下组织形式:计划在主要的设计类课程中设置实景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场景与专题,需要学生用相对集中的时间,通过考察与测绘、图像与实物采集、问卷调查等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该教学规定的内容。

根据专题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相互协同,从事研究工作,教师安排教学活动,并提供技术支持。学生最终完成设计分析报告。

2.管理与监控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拟在2006-2007学年中,将实景教学纳入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并调整相应的教学大纲,在教学日历中做合理的安排。

三、本课程在具体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措施

以动画片《千与千寻》为例,在《千与千寻》中主要的场景都是根据江户东京建筑公园的环境设计的。建造于1992年的江户东京建筑公园是宫崎骏的灵感来源,公园里的澡堂、酱油店、居酒屋和文具店是等都是七八十年前的日本古典建筑。宫崎骏就是在这里找到了怀旧的日本。澡堂成了动画片中的汤屋,文具店中摆放文具的抽屉则成了汤屋中的重要柜。宫崎峻导演的动画就是从现实中获取灵感的来源。

要求学生在熟读、理解剧本在查询相关资料、明确历史背景、时代特征、明确地域民族特点、分析人物、明确影片类型风格的基础上深入生活、搜集素材。针对剧本设置相应的实景教学计划与活动安排,推动其在专业课程中的进行。全程记录实景教学活动的进行情况,调查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与落实情况、合作关系以及在活动遇到的现实问题。

四、实景教学实施的课题来源

对于学生来讲,在实景教学中有一个自己感兴趣,难易适中的课题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情况下,研究课题应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以掌握方法、增强认识为主。由于人数多,教学地点首先选择武汉市及周边有区域代表性的场景:如滨水、滨湖景观,城市山体景观,都市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景观,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旧城区景观等。研究课题形式主要有:①教师拟订课题;②学生自选课题。使学生尝试根据剧本要求创作出相符合的物质空间以及社会空间。并营造出特定的气氛效果和情绪基调。

结语

目前,国内外多数设计院校越来越重视设计类课程的实景教学活动,都认为它对于丰富教学活动、基础资料汇集、建立专业理论体系并形成自身专业特点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设计类的高等院校正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挥协作与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景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薛燕平. 世界动画电影大师.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01).

设计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 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 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静. 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9-31.

[2] 姚国胜, 陈建欣.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9(1): 86-89.

[3] 伍栖, 赵初元, 杨子华.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10):65-67.

[4] 李向民, 任宇石, 张晓芬. “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134-136.

[5] 李飞. 开放教育中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和提高的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23(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