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文第1篇

临终意味着走向死亡,临终病人多数心理上有种害怕, 恐惧 ,悲伤感, 心情忧郁,且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病人的关心、照顾、重视、体贴。其目的是通过与一般医疗手段有本质区别的护理程序,对临终病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行为的变化作主客观的了解和估计,通过护理程序付诸实施,以期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和为临终病人带来最大的满足,使患者在弥留之际,最大限度地减轻精神和身体的痛苦,处于宁静安详状态并给予家属以心理护理。

本人从事护理工作二十一年,接触临终病人较多,现谈谈自已在对临终病人护理方面的一些体会。

1、临终护理的目的

临终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临终病人精神的关怀,生活照顾,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心理上的痛苦。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平静的离开人世。

2、 临终护理方法

临终病人一般失去治疗价值,这时主要应以护理为主。其中包括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2.1、对临终病人要有同情心,有亲切感,尽量满足病人一切合理要求,并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2.2、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翻身预防褥疮、擦浴、调整饮食、大小便护理等。如喘憋的病人床头抬高的角度,水肿病人卧位姿势,服药时的水量,卧床病人饮水时水杯倾斜的角度,是否用吸管等。这些表面上看来与治疗相比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临终病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2.3临终病人因代谢循环紊乱至组织缺氧,意识水平低下,表现为失去定向力,表情淡漠或烦躁或不分昼夜的昏睡,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变化,与病人讲话时要耐心、诚恳、清晰、努力使病人镇静,同时减少噪音和灯光的刺激,并可试着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使病人心情放松,尽可能多花时间陪伴病人。握住病人的手并以抚慰诚恳语气交谈,尽管看上去似乎无反应,但这样努力仍然是必要的。

3、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

3.1、勤巡视,态度和蔼,以良好的语言和患者谈心,使病人感到护理人员对其关心,并有安全感.

3.2、 关心患者病痛,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坚定患者的医疗信心,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并尽量满足。

3.3、鼓励家属和亲友随时来院探视,使患者有较多的时间与家人共聚,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患者临终期的生活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

3.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搞好心理护理的先决条件,热情关怀与尊重病人,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从而取得病人的信赖,使其正确的对待死亡,让病人感到随时都有医务人员和家属的关怀和照顾,倍感人间的温暖。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文第2篇

由于医疗救护技术的日臻完善,许多生命被挽救回了,人的寿命得以延长。但对于晚期癌症病人而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疾病治愈的希望非常渺茫,一般延续生命的医疗方法,不仅未能带来治疗的希望,反而更增加了病人身心的痛苦与不适,剥夺了病人生命的最后尊严和生存质量。因此,科技的进步也许能延长人的生命,但却无法消除死亡带给人们的恐惧与悲伤,而临终关怀则提供了满足病人临终前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hospitalpice)是一种为临终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提供的特殊服务,是对临终病人及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以及其他健康服务,以满足病人及家属的身体、生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需要。增强人们对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其目的是使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能够舒适、无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并同时维护家属的身心健康。我国目前对临终的时限定义为当2病人处于疾病的末期,死亡在2-3个月内不可避免时,为临终阶段。

1背景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住晚期癌症患者1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为岁。

2护理措施

2.1环境舒适安静:临终护理病房:临终关怀病房具有四个特点,明亮、宽阔、安静与温馨。

2.1.1病房设施家庭化,为使病人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病房的一切设施和格局力求美观大方,整齐协调,使病人心情舒畅,病房里可放置盆景和插花,并配置电视机和收音机等以增加生活内容和乐趣。

2.1.2建立适合临终病人的陪伴制度,改变原有的探视时间规定,视病人和家属的需要而定

2.2注重舒适护理

2.2.1疼痛护理:

(1)疼痛的心理护理,对于临终病人疼痛是最主要的不适,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往往超过对死亡的害怕,所以痛yi降低,患者对轻微的疼痛都难以忍受,所以要指导患者应用放松疗法,如缓慢的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听音乐,和患者说说值得回忆的往事,来分撒患者的注意力,更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以取得安全感和舒适感。

(2)药物控制疼痛,采用WH0建议推广使用的“三阶梯镇痛疗法”,根据疼痛的程度按阶梯由弱到强逐渐提高,给予止痛药物。

(3)按时给药 这里强调的是按时而非按需给药,以保证对癌痛患者疼痛的持续缓解.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按照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药效高峰时间科学给药,以保证患者无痛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2.2.2日常生活的护理

(1)保持环境安静,定时通风,进行护理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说话轻,走路关门轻,以减少不良刺激。

(2)为病人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人头发,指甲,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整洁干净,对于这类临终病人更应做好预防压疮的护理。

(3)为患者准备适宜的饮食,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喜好,给予宜消化富营养的饮食,进食困难的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液。

2.3做好心理护理

2.3.1为病人营造一种具有亲情的社会环境下,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心理辅导,用高度的同情心和亲切感,了解和理解患者,鼓励其说出内心的苦闷和忧虑,用良好的态度、语言、行为、和表情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从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2.3.2尊重病人,维护患者形象的完整,假发是否戴好,残缺部分是否遮盖好、是否整洁无异味等都是临终患者比较注重的,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厚的同情心服务于病人,以亲切关怀的态度去安慰病人,使病人感觉到自己仍然在被人们关注,帮助病人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而安然离开人间。

2.3.3重视家属的思想工作,家属是病人的亲人,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并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上是个沉重的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注意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他们,以减轻心灵上的痛苦,并讲清家属情绪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因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对疾病的缓解极为不利,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也就稳定了情绪。所以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3讨论与结果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 临终关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31-01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由多学科、多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患者缓解病痛,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得以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1]。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老年人的临终关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本文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前提下,针对社区护士如何做好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从促进老年临终病人舒适,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尸体护理,以及对家属的心理护理等方面展开阐述。

1 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

临终病人的心理通常会经历一下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协商、抑郁和接纳。当然这五个阶段也会因人而异,不一定都会出现,也不一定都按着这个顺序出现。临终病人常见的心理有[2]:(1)对生活亲人的留念。即使已知自己病不能医仍然对治疗抱有希望。(2)否认自己处于癌症晚期,甚至讳疾忌医。(3)对周围的人或事抱着敌视态度,脾气暴躁。(4)忧郁与轻生。(5)通情达理、接受事实,能平静的面对“另一世界”。(6)希望满足最后的愿望。

2 临终病人对护理的需求

由于临终病人的特殊心理,他们对护理工作有特殊的要求,主要表现在[3]:(1)希望医务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治疗,渴望治愈疾病。(2)希望延长寿命。(3)希望得到目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进行治疗。(4)希望减轻肉体痛苦。(5)希望家属陪伴。(6)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7)采用医学手段加速死亡。

3 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具体措施

3.1 促进舒适

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和护理服务。老年临终者消化吸收能力大多明显降低,一般以流食为主。可根据其口味定做平时喜爱而又便于吞咽和消化的食物[4]。加强对老人的口腔护理,并且提供清洁的就餐环境,能够很好的提高老人的食欲。此外,衣服和被子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尽量给老人选择透气、柔软的棉质衣被。在给老人做基础护理时动作要轻柔,语言要温和。及时给老人更换衣被,做好个人卫生。适时给老人翻身叩背,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提供良好的临终环境。对于临终老人应设立专门的临终病房,房间内布置要符合老人的心理特点,简单大方切勿繁琐。房间内可摆放新鲜的绿色植物,既美化了环境,又给处于病痛中的老人带来了勃勃生机。房间的墙壁上可挂上老人的全家福,字画等等,增添一种温馨的气氛。此外,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人的睡眠质量。在这样一个安静、典雅、温馨又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环境中,能够有效的缓解病痛对老人身心上的折磨,减少老人对死亡的恐惧。

3.2 做好基础护理

针对临终老人所出现的常见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谵妄、大出血、尿失禁、腹泻、便秘等,护士应积极地做好相应的护理操作。临终病人由于缺少活动、使用药物以及食物纤维的摄入减少,常常有便秘的现象,一般可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便秘,如使用大便软化剂一天2次和轻度刺激的中药,如番泻叶等[5]。肿瘤病人在晚期往往疼痛难忍,应合理运用镇痛药以有效缓解疼痛。而有些家属对镇痛药存在着某些误解,这时需要与患者家属耐心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在整个过程中,护士都要加强病情观察,和患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3 临终老人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临终关怀的整个过程,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临终病人所经历的五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护士可以这样做[6]:对否认期的病人像亲人一样重视和问候,用发自内心的关怀去安慰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的痛苦,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恐惧与不安,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诱导使其得到解脱。对愤怒期的病人心理支持应以宽容、理解的态度,使其宣泄情感。同时给予积极地关爱。将老人平日最喜欢的人或最喜欢看的相册找出来,使其情感转移,在此基础上因势利诱,使其逐步面对事实。在协议期,应抓紧时机,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机护理。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的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最想见的人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3.4 做好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工作

家属的心理活动和临终老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护士应提前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告知家属患者的情况,让家属接受现实,并且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对老人的临终关怀,使老人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亲人的逝去常常会使人悲痛欲绝、不知所措,尤其是对老年丧偶的人,长时间的抑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原有的疾病。此时,对家属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让患者家属接受患者离去的事实,安慰支持家属,使其认识到并非独自在承担这份痛苦。然后,分担患者家属的痛苦,耐心倾听,使其情绪得到宣泄。最后,鼓励其开始新的生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尽快走出丧失亲人的阴影。

3.5 尸体护理

患者确认死亡,有医生下达死亡鉴定后,按照程序对尸体进行护理。注意动作轻柔地撤除所有的医疗设备,如输液管、吸氧管、引流管等。仔细为患者擦洗身体,换好清洁衣物。有的人,应尊重其信仰。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不同,因为它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是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它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同时能给予病患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4.

[2] 张秋霞.临终关怀中的心理问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1(25):104.

[3] 秦小华.做好临终关怀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5.

[4] 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9-50.

[5] 韩秋萍,张波.浅谈对老年病人的临终关怀[J].黑龙江医学,2011,5(35):387.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终病人;临终关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78―02

临终关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 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即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照顾,包括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全面支持与照护的医疗保健服务。目的在于使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临终关怀的重点不再是延长生命,而是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控制症状为主,护理照料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 临终关怀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理念,希望通过提供临终关怀的人员对生命、对死亡及生活价值的认识,来协助晚期癌症及其他患绝症的病人,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支持、安慰及鼓舞,使病人在频死悲哀的过程中平静的面对现实。由于服务对象往往存在着心里障碍,如:恐惧、愤怒、焦虑、孤独等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爱心、同情心,耐心, 对病人应倾注发自内心的情感。护士要用自己正确的生死观来影响病人,向病人讲解生命是有意义的,也是有限的,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告诉病人,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完整的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频临死亡的病人克服死亡的恐惧。

1 临终病人常见的表现:

性格行为的改变:患者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对其性格影响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心情烦闷,少言寡语,部分患者表现为自私、任性、暴躁易怒。

内向投射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心情忧郁沮丧,尤其是内向性格的患者他们认为自己给单位和家人带来负担和不幸而内疚,对生活失去热情,忍受心灵的痛苦。

外向投射的心理反应:见于文化层次低,性格急躁的外向性格患者,表现对周围的一切厌烦,有敌意,有时向自己的亲人或医护人员发脾气,甚至训斥,谩骂,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 、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我们护理的目标应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上来。

2 护理

护理目标:满足病人舒适的需要,把疼痛及疾病所造成的痛苦降到最低程度,保持病人皮肤完整性,在护士帮助下自我状态满意,使病人在生存时有良好的生存质量,死亡时也保持人的尊严。

2.1病人的护理:

2.1.1保持环境舒适, 病房的环境布置家庭化,创建愉悦和谐的生活氛围。每个病房要备有电视、书报、收音机、衣柜、桌椅、绿色植物等。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适中,温湿度适宜,避免噪音,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保持床铺整洁,及时清理、更换脏被单及患者服,使病人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2.1.2帮助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勤翻身,多拍背,协助病人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1.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指导、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帮助病人正确的面对现实。

2.1.4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我们要帮助患者解除焦虑与恐惧的心理,护士要多采用安慰和支持性语言帮助患者走出困境,尽量使患者精神上得到安慰、心理上有所支持、从而减轻焦虑和恐惧。对病人的变态心理要雍容大度克制忍耐,切忌发生口角冲突,应耐心安抚,并从病情出发进行劝告。

2.1.5解除病人的疼痛,缓解各种病症,最大限度的降低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疼痛的主诉表示认同,询问病人疼痛的部位,程度,遵医嘱给予止疼药,对病人进行暗示安抚,说:药物正在起作用,正在消除和缓解你的疼痛,同时可以轻轻按摩疼痛的部位,以缓解肌张力。在进行护理治疗中,一定要用娴熟的技术,轻柔的手法为病人服务,输液时避免反复穿刺而增加病人的痛苦。

2.1.6尊重病人 ,不管病人病情有多严重,病人始终是一种独立的生命个体,享有人格尊严和特定的权利,我们应该真诚的关爱病人、重视病人、尊重病人 。使病人恢复自尊心、自信心 ,价值观和希望,自我控制感 。

2.1.7促进心理舒适。临终病人心理充满了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护理人员应真对病人的心理反应合理地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与病人接触时应注意态度温和、要有耐心,操作时动作要轻稳、细致,最大限度的降低病人的心理压力,当病人独处时要主动同病人交谈,放松病人的心情,避免病人焦虑,胡思乱想。

2.1.8做好饮食护理: 临终患者一般都体质消瘦,营养不良,应给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口腔溃疡的患者进食前进行口腔护理,并应用局麻药,以免因疼痛影响进食。恶心、呕吐的患者饭前可给予止吐剂,根据患者食欲下降的特点,护士和家属共同商量病人的饮食,既要满足患者的热量、营养需要,又要适合其饮食习惯和爱好,尽量做到让患者满意。

2.1.9临终关怀护理应选派素质较好的护士,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专业水平,因为临终关怀是把护理的重点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就要求护士要不断的扩大知识面,护理中要语气温和亲切,富有同情心,要做到“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操作美”,给临终病人更多的爱,使病人增加安全感,信任感,舒适感,哪怕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我们都要竭尽全力去做,让患者带着我们护士最崇高圣洁的“爱”安然离去,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崇高的责任和义务。

2.2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抚: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临终病人的家属在照顾病人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精神上也常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心里压力倍增,为帮助家属维持正常状态,对家属要表示理解和关心,并给予安抚,鼓励家属表达对病人的爱和关心,使临终病人在平静和安慰中走完人生之路。

2.2.1厌烦心理:患者久病,家属陪护时常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使病人的心理压力增大。有的陪护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害怕自身被病人传染,对病人用过的东西不愿接触,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病人的情绪。真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向病人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以解除陪护人员的顾虑,增强其信心和爱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欣然地度过生命的最后关头。

2.2.2悲观心理:亲人患了绝症,家属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或伤心,经常流泪,可以使病人的情绪大受影响,进而加重病情。真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开导家属并给予安抚,帮助家属分析、认识死亡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与家属的期望和努力程度无直接联系,向病人家属说明这种不良情绪对病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在病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情,与病人共度余生,动员家属和亲朋好友多探视病人,让病人感到自己被重视,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中。

临终关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向临终患者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病人的生理和心理,使病人的生命和权利得到尊重、病人的愿望得到满足、病人的生命品质得到重视,作为医护工作者,应掌握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变临终患者对死亡的认识,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使临终病人能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

参考文献:

[1] 孟宪武,话说临终关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92

[2] 梁凤梅,黄火姐:浅析临终关怀中的护理伦理问题(J)护理研究,2006,20(10):2607

[3] 刘传风,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13)1058--1059

[4] 张芹,曹艳艳,肺癌68例临终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64-65.

[5] 陈湘莲.对临终患者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7):541-542.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恶性肿瘤;晚期;死亡态度;影响因素

死亡态度是人对他人及自己临终阶段或死亡所持有的态度,是自己面对死亡的一种心理态度。相较于健康人群,癌症病人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对死亡的担忧、恐惧心理要严重得多,部分临终病人更不愿面对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的事实,对死亡持极其反对的态度[1]。而多项研究均显示,死亡教育有助于缓解临终病人死亡恐惧感,还有助于提升病人临终前生活质量[2-4]。故而,明确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态度,有助于医护人员予以有针对性的临终前护理及治疗措施,而分析影响病人死亡态度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医护人员为病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更好地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5]。目前,也有关于三级甲等医院晚期癌症病人死亡观的报告[6],但基层医院收治的病人与三级甲等医院在经济条件、职业、学历等多方面有明显不同,对死亡的认知也不同,故而本研究主要探讨基层医院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商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人38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中国国籍者;人口学基础资料齐全者;年龄满18岁;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Ⅳ期者,但不限肿瘤类型;预计生存期>2个月者;住院病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早、中期恶性肿瘤者;伴有明显的精神障碍或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不愿意配合此项研究者。1.2调查工具死亡态度调查采用死亡态度描绘中文修订版(DAP-R)[7],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40,对死亡的态度包括死亡恐惧和顺其自然两种。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问卷调查量表,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婚姻状况、父母是否健在、、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否重视临终前生活质量、是否与别人讨论过临终问题等。所有量表均由护士进行分发,病人或家属填写后当场回收。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行数据统计,定性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死亡态度本研究纳入的382例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的死亡态度:死亡恐惧83例(21.73%),顺其自然299例(78.27%)。2.2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态度的单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分析,对死亡持恐惧和顺其自然两组态度的病人在性别、年龄、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否重视临终前生活质量、是否与别人讨论过临终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类型、婚姻状况、父母是否健在、、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及家庭收入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恐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的因素为自变量,以病人对死亡恐惧为因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0岁是恶性肿瘤晚期病人死亡恐惧的危险因素,而接受过死亡教育、重视临终前生活质量及与别人讨论过临终问题则是病人死亡恐惧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3讨论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文第6篇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2002年4月~2006年4月将成效沟通会给病人带来融洽、安全感的理念[1]、畅通医患沟通渠道[2],应用在ICU410例危重病人的护理中,旨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提升服务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410例,男252例,女158例,年龄6~81岁,平均(34.5±10.6)岁,住ICU时间:1.5小时~603天,平均7.24天。其中重型颅脑外伤162例,哥拉斯(GCS)评分3~5分92例,6~8分70例,手术108例;各种中毒60例;食管癌术后5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6例;肺癌术后28例;急性心肌梗死31例;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9例;产后大出血并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外伤性肝破裂肝修补术后8例;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6例。410例病人经口气管插管136例,气管切开125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82例,总死亡率36.1%。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列出调查提纲,先对40名ICU病人或家人、30名经治大夫和护士做预测试,修改后的调查问卷其信度、效度均有较高的一致性。成效沟通病人(家属)满意调查问卷采用整体研究的方法,样本为2002年4月~2006年4月410例ICU病人, ICU病人转出、出院前由值班护士发放一份调查问卷,病人或家人填写后交住院处,也可在办理出院时交住院处,ICU护士1~2个月到住院处收取1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医生、护士各60人,一次发放成效沟通医生、护士满意调查问卷,问卷填写后交住院处,ICU护士次日收回。最后将收集的资料全部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

结 果

410份病家成效沟通满意度调查问卷,收回407份,回收率99.3%;60份医生成效沟通调查问卷,因1人外出收回59份, 回收率98.3%;60份护士成效沟通调查问卷如数收回, 回收率100%。

成效沟通的内容、方法及应用:成效沟通的内容、方法是护理人员将病人的抢救、动态病情观察、心理变化、出科指导、临终关怀贯穿于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中,使护患间、医护间、护护间在满意、融洽、安全的环境中,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建设性医疗护理服务。

结果提示 病人或家人对护理人员抢救、告知、倾听、临终关怀护理信息沟通满意度>95%,各组满意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也提示成效沟通是ICU病人、家属的基本需求和迫切愿望。结果提示 医生、护士对病人抢救、动态病情观察、心理护理、转科指导、临终关怀护理信息沟通满意度>95%,各组满意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也表示医护人员对成效沟通普遍需要。

讨 论

建立病人及其家属信任的形象:热情接待新病人,向病人及其家属简要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保持病区安静、舒适、整洁、美观,各种抢救工作井然有序,及时安慰稳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使之产生安全感;病人不适的及时处理,危急状态的顺利救护,能缩短医患间的距离。

规范的言行举止,端庄的仪表,严密的病情观察,是无声的语言,有助于病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得体的称呼使患者感到亲切自然,如对老人应用尊称,年龄与自己相仿者称呼姓名,对儿童患者可模仿家长称呼,并适当运用触摸以减轻儿童陌生恐惧感。

正确运用移情:移情是有西多普・利普斯定义“感情进入”的过程。即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简言之,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从患者的角度看移情,首先,医护人员移情于患者可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其次,移情有助于使病人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从而产生较强的自我接受感,有助于在困难中自我调整,提高自控能力,便于进入ICU病人角色,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加快康复过程。

充分利用告之与倾听技巧: ICU病人常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治疗和护理,如躁动不安、意识恍惚病人采用约束器具进行肢体约束,深静脉置管、气管切开均需向病人及其家人讲明目的、意义,不采取相应治疗护理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并及时准确作好护理记录。

加强与患者积极、主动、有效的沟通: ICU病人病种病情不同,不同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恐惧来自生命遭到威胁的不安定因素;焦虑主要是环境所致,严格的探视制度使病人与外界隔离,各种仪器、噪声、光线刺激、同病室危重病人的抢救或死亡均会对病人心理、生理产生较大影响。

尊重病人的人格、隐私和意愿,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的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3]。

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他是由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所组成。对临终病人应多方面、多角度鼓励说出或表达遗愿,与病人家属共同努力帮助其完成遗愿,同时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让病人有尊严无遗憾地离开他的亲人和这个世界。

利用疑难病历会诊等机会针对病人病情、病程、抢救、治疗、护理进行探讨,将病人存在或潜在问题明朗化,便于及时、科学、严谨地解决病人问题,提高医护质量。

加强护护间沟通: ICU病人多是由各科急危重病人转入,所以ICU护理人员与各护理单元护理人员联系密切,病人转入或转出时,ICU护士与相应科室护士就病人病情、心理、治疗、护理、管道、皮肤等逐一进行详细交接,对疑难护理问题探讨解决,并加强转运途中的观察护理,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病人住ICU期间,ICU护理人员之间针对病人治疗、护理、疗效进行探讨和认真交接,加强疑难、死亡病例讨论,以利于护理质量和ICU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410例ICU病人的护理实践证明,成效沟通有利于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融洽的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效率。对ICU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无陪护制度的贯彻落实、有效预防医疗纠纷、医疗事故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值得在ICU病房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毅.成效沟通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护士进修杂志,1999,11(14):24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癌症老人;家庭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618-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73

家庭护理是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访视人员与客户/家庭之间的互动过程,其功能是改善客户健康状况,并协助其更好地掌握社区卫生资源,增强自理能力[1]。服务对象包括医院外的所有年龄段的急性、慢性病人和临终者。癌症是慢性病[2],癌症病人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预防褥疮和防止感染五大方面[3]。

本文探讨的农村癌症老人的家庭护理有别于上述学术概念,它的护理场域不限于家庭环境,还包括医院;护理过程少有医护人员,而以家人和患者自己为主。笔者通过参与观察与入户访谈,获得较为宝贵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癌症老人三阶段的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期推动农村社区家庭护理的快速发展,提高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存时间。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年年攀升的抽象数字表明,癌症已“大众化”。其中,城市略高于农村,老人略多于年轻人。本文以湖北恩施市白杨乡为调查点,首先从宏观上收集了白杨乡2009-2014年的患癌总人数,共551人。其中男性330人,女性221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90人,占总数的55.5%。然后选取44个家庭进行了入户访谈,其中13人进行了住院治疗,10人选择了放弃治疗,另有21人已病故。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有5个来源渠道:一是恩施州中心医院病理科,该院已实现数字化管理,对所有癌症病人都有登记,便于筛选和统计;二是2005年以来,白杨乡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对申报了重大疾病救助和慢病补助的癌症患者有登记和统计;三是2011年始,各村卫生院开始本村的死亡登记。从死亡登记表中获得了一部分癌症患者信息;四是2014年始,乡公共卫生防预办公室开始统计全乡的癌症患者人数;五是访谈中调查统计。

1.2.2 调查方法 考虑到性别比例、病人对病情的知晓度、家庭境况、居住分散等因素,调查前先联系驻组干部,由他(她)带路并决定访谈家庭。

2 农村癌症老人护理三阶段

2.1 住院治疗阶段:配偶子女轮流陪护

老人住在医院,家人和患者都有安全感。治病是医生的事,家人能做的就是陪护――陪吃陪喝陪住。不论是远方工作的子女还是配偶,都会放下一切事务,轮流陪同。一是从精神上给予安慰,疏导患者的同时还要隐藏自己的忧郁;鼓励患者多吃多喝的同时,自己却吃不饱睡不好。这种精神压力是双向的。二是从物质上尽可能为患者购买病前不舍得买的一切,如营养品、水果、衣物等。三是为病人搞好后勤服务,清洗衣物、擦洗身体、咨询医生等。四是每天去医务总台查看药费清单,心里盘算着下一笔费用的来路。这种陪护背后彰显着尽心、尽力与尽孝之意。此阶段的护理主要表现为生活照料、心理安慰与咨询医生。

2.2 在家养病阶段:老人自己应对病症,配偶照顾饮食起居,子女回归生活

接受住院治疗的癌症老人,如果能坚持完成治疗方案的,说明身体状况较好,带着医生的嘱咐及药物回家进入养病阶段;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身体就垮掉的,那么就直接进入临终阶段。

未接受住院治疗的老人,一是拖到很晚才去检查,已经不起治疗,很快进入临终阶段;二是因经济困难、怕治疗后死得更快等原因而放弃治疗的,患者老人自己在民间寻医问药。

以上两种情况,癌症老人生活能自理且自己想方设法应对疾病。配偶依然是在场陪伴,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如做饭、洗衣、内务整理等。与此同时,另有三种情况不容忽视。

第一,夫妻感情欠佳,患者获得配偶的照顾较少。如70岁的喉癌患者Z,出院后自己管理自己的饮食起居,明白少食多餐对养病的好处,但顿顿吃稀饭。

第二N,鳏寡者养病中缺少精神支柱。如64岁子宫癌患者T,丈夫去世多年,家庭贫困。育有两儿一女,小儿子入赘婚,女儿出嫁;大儿子身体不好,40多岁还没结婚。2010年确诊为晚期,没钱治,没吃药,卧床一年后去世。

第三种,家庭关系不和谐时,患者养病常抑郁,压力大。

2.3 临终阶段:家人缺乏处理疼痛及各种不良反应的能力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癌痛到临终期最为严重,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抽筋、乏力等药物副反应。农村有种习俗,人要死在自己家里才安心。故此,处于临终期的癌症老人不会送到大医院获得医疗护理。只有少数交通方便、子女在身边的老人才会送到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没有床位),输入能量增强体能,打吗啡止痛。绝大多数都只得呆在家里靠坚强意志忍受。然而,无法忍受的疼痛会让许多老人产生“自寻短见”的冲动。调查中,有7位老人明确了此种想法,但为了家风只好作罢;有4位老人付诸了“实施”。

“卧床不起”才是农村观念中的临终,这时,儿女们又从各地赶回家,守护病床,等待“送终”;三亲六戚赶来看望老人,安慰家人;左邻右舍“看病人最后一眼”。这让老人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当然,极少数家庭会请村医到家里为老人输葡萄糖延缓生命。

由上,癌症老人临终阶段的护理仍然以配偶的陪伴为主,面对疼痛和各种不良反应,也只有极少数老人享受到乡卫生院和村医的护理。除此之外,大家都束手无策。

3 农村癌症老人家庭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护理常识来说,癌症病人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安慰,消除病人焦虑、恐惧与不安的情绪;保证饮食营养、口味清淡、少食多餐;病人个人清洁卫生;疼痛及各种副反应的处理等。但是,农村社会一无医疗护理指导,二无“传统”护理癌症病人的经验。因此,癌症老人的家庭护理存在诸多不足。

3.1 家人没有时间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

农村癌症老人的心理护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陪着说说话,聊聊家长里短,消除老人的孤独寂寞,增强养病的希望和信心。然而,与老人最亲近的人都没有时间。

第一,配偶既要照顾癌症老人的生活,又要承担所有家务,如洗衣、喂牲口、田间地头的收种,还有人情交际等,可以说整天忙进忙出且非常辛苦。如此与老人交心的时间不多。

第二,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经济收入,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却“解构”了农村家庭。四处打工的儿女们没有时间与老人面对面交谈,以致老人异常孤独和忧郁。虽有电话虚寒问暖,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第三,农村以族聚居的格局被打破,使得左邻右舍真正的“亲人”都变成了熟人。比如兄弟姊妹、侄男侄女等亲人间的走动和互访频率少了许多。癌症老人缺少家族“集体事件”回忆的乐趣。

通过对已故患者子女“遗憾”的调查,答案最多的是“自己一直在外打工,与父母沟通少,没有好好陪伴他们”,其次是“父亲或母亲死得早,没有享到福”;其三是生病之前一直都在为子女忙碌,没有好好休息。这充分证明了癌症老人心理护理的不充分。

3.2 家人缺乏康复保健护理常识

在农村,绝大部分癌症老人基本可以专心养病,还能享受“饭来张口和衣来伸手”的待遇。只因家人对癌症防治及康复知识的不了解,除了监督患者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上注意不做引发疾病疼痛的食物外,其余则与原有生活方式保持一致。如此导致未住院治疗的老人身体很快衰弱,住院治疗的老人康复不理想,很快复发。这也是农村癌症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对未住院治疗的晚期患者家属说:“老年人有什么想吃的想喝的,都尽量满足吧”。意思是生命尽头,让老人的心愿变成现实。而事实是,癌细胞对身体的侵蚀和对精神的冲击,使老人变得食欲不振或者毫无食欲。这时,家人会认为老人消极度日,仍以农村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来对待老人,养病无营养保证。

针对住院治疗的癌症老人来说,手术伤了元气、放化疗损伤了人体的正常细胞,每个出院的老人身体都非常虚弱。那么就需要实施“七分养”之术。笔者看过很多“抗癌英雄”的经验,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饮食的少量多餐多样化和清淡易消化,保证营养与吸收;坚持每天按时锻炼;调整好心态。调查中,仅有一位70岁的老人自己照顾自己是执行了少食多餐,而且还是顿顿吃白米粥,根本谈不上营养。其余则保持病前的饮食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老人几乎没有,仅一位老人常在屋前屋后转一转,其余要么闷在家里看电视和睡觉,要么到邻居家“斗地主”消磨时光,表现为“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态。而家人则认为,只要他高兴,任何事都顺着他。可见,家人没有建立主动帮助老人康复保健的意识和行为。

3.3 家人不具备应对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常识

癌痛和药物导致的各种副反应极其强烈地影响着癌症老人的生存质量。针对癌痛,一是药物止痛法,不同程度的疼痛服用不同的药。二是非药物止痛法,冷敷、热敷、中医按摩、针灸等。还有意向干预疗法,如听舒缓的音乐、催眠疗法、翻看旧照片、旧书籍等[4]。农村癌症老人的疼痛,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止痛法。对于方便实施的非药物止痛法,如冷敷、热敷、按摩、听舒缓的音乐等,一是医生没有介绍,二是家人也没有相关技巧,更不知道什么症状下该用什么方法。由此,在农村流传着“癌症都是痛死”的说法。针对各种副反应,医生说是“正常现象”,家人也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望着老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身感无奈与无助。

4 对策

当前中国,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家庭护理发展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村,院外付费护理在短期内基本不可能实现。然而,癌症老人的饮食营养、个人清洁、躯体疼痛、心理压力等既需要家人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更需要来自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

4.1 主治医生延伸护理指导

医疗服务与生命和死亡相关,所以需要医生对病人的恐惧、无望、无知提供椭并理解他们。这是医生工作的意义所在[5]。癌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种疾病,包括乳腺癌、胃癌、皮肤癌、宫颈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不同形式;又因生物多样性导致癌变的复杂性,医学界的实验,检验的都只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另外每个人的成长模式、生活经历、文化水平、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家族病史都各不相同。故而100个患者就有100种患癌的原因,不同的患者接受同样的治疗模式就有不一样的疼痛体验。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养病中可能出现的某些病症,以及应对这些症状的措施等,只有其主治医生最清楚。

笔者对养病阶段的患者提问:“您是否知道养病小常识,通过什么渠道知晓的?”只有10.3%的患者主动看书、看电视和上网查询;43.5%的患者不知道也不查询;46.2%的患者偶尔通过电视、书报、医院散发的传单或听医生说的知道一些。

就患者来说,医生的话就是圣旨,医生说不吃不喝什么或要吃要喝什么,他们绝对听从。笔者又问:“如果主治医生根据您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给您制订一份养病指南和注意事项,您有条件(人力、物力、财力)和有心去遵守吗?”有61.5%的患者有心遵守,48.7%的患者有条件遵守,35.9%的患者无条件遵守,23.1%的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因老小问题要操心而无暇顾忌养病,15.4%的患者因身体康复较好而不需要养病指南。可见,绝大部分患者及家人都渴望一个“专业指导”。

基于此,笔者认为针对住院治疗患者的家庭护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及家庭条件制订一份较为具体可执行的指南和注意事项,或提供一个咨询的固定时间和电话。

4.2 家人积极主动与心怀希望

在农村癌症老人中有部分患者没有住院治疗,一是确诊时太晚不能接受治疗,二是因“各种”害怕而拒绝治疗。前者是医生浇灭了患者及家人的希望,后者是患者及家人主动放弃了与癌抗争的希望。总之,他们都从心理上屈服于“癌症”,并逐渐接受了临近的死亡,且在“等待死亡”的^程中,老人遭受心理煎熬和身体疼痛时,大部分家人都不主动咨询医生或向外救助。

为了消除癌症老人忧郁、悲伤、沮丧的情绪及缓解身体上的各种不适,笔者认为家人应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从精神、物质到医疗等方面给予护理。第一,从表孝心来说,其子女应尽可能较长时间陪在老人身边,鼓励老人一直“心怀希望”看待病痛,说出心中的需求或愿望,并尽可能满足。传统观念的养儿防老,就是人老了病了有人端茶倒水、寻医问药等。在此应针对老人出现不同病症时,及时询问医生或上网查询,并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应对。这对老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宽慰。第二,从表爱心来说,配偶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要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来关照患者的饮食、清洁、睡眠、疼痛及情绪变化,并和子女齐心协力让老人过好“每一天”。调查发现及笔者的亲身感受,临近病故的人非常依赖和渴望配偶子女的关心和陪伴,家人的心态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

4.3 村卫生室拓展家庭护理服务业务

村卫生室是一个村级单位的医疗机构,如今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每个卫生室有3~5名乡村医生(以下简称村医)。村医的前身是“赤脚医生”,其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负责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等相关工作。中国目前有近百万村医,他们与9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紧密相连。

村卫生室是农民就医的第一步,村医掌握着全村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第一,近年来,村医除看病外还担负着公共卫生宣传与建档的重任。比如人口死亡、肿瘤病人、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的登记,还要配合村干部进行女性的两癌筛查、慢性病监测等工作。可见,村医对村民的患病情况非常清楚。反过来说,村医是村民最熟悉的医生,可以无拘束地叙述病痛。第二,村医掌握着地方医药知识,比如各种中草药、拔罐、艾灸、针灸、推拿等。这些都是缓解癌症老人疼痛和副反应的替代方法。第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15]13号)明确指出:加大适宜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村医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基于此,村卫生室将家庭护理纳入其医疗服务项目,既可行又可操作。

5 结论与建议

某种程度上,癌症是治不好的“绝症”,它象征死亡的临近,也意味着患者与家人在生死离别之间有了期限。突如其来的噩耗如何让患者接受与承受?这是精神护理的开始,接下来才是生活照料,最后才是康复保健。从癌症老人家庭护理三阶段可以发现,护理水平最好的是生活照料,其次是精神慰藉,最低的是康复保健。由于家人缺乏疼痛护理、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的相关技能和技巧,导致农村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和存活时间不长。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主治医生依据癌症老人的病情、身体状况、家庭条件,从饮食、休息、锻炼、心理抚慰、疼痛应对等方面提供可参照执行的护理方法和原则;家人心怀希望,积极主动寻医问药缓解癌症老人的负面情绪和躯体不适,尽量满足老人的各种愿望,陪伴老人过好“每一天”;村医将家庭护理纳入医疗服务范畴,方便村民的同时,又弘扬了地方医疗知识。

参考文献

[1] PASTOR D K. Home sweet home: a concept analysis of home visiting[J].Home Healthcare Now,2006,24(6):389-394.

[2]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抗癌新视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轲凤丽.家庭护理常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现代护理在工作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在关注病人身体疾病的同时,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满足病人人格尊严。对病人进行系统的全方位护理。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护理方法,是伴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且随着其在护理实践中显现出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独特的地位。

1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心理护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医护工作者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各种技巧和途径改变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转归和康复的方法和手段。

2心理护理的作用

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接受患者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的态度与疾病做斗争。

3心理护理的实施

3.1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具有真诚的态度,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机制。不要欺骗患者,注意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言语一致性。经常陪伴在患者身旁,注意非语言交流,协助患者满足心理方面的需要,让他感到他并没有被抛弃,时刻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在与患者沟通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交谈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尊重患者的信仰,积极引导,减轻压力。允许患者以发怒、抱怨、不合作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快,但应注意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给予宽容、关爱和理解。患者忧伤、哭泣时,给予精神支持,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安排亲朋好友见面、相聚预防患者的自杀倾向。若患者因心情忧郁忽视个人卫生,护理人员应协助和鼓励患者保持身体的清洁与舒适。尊重患者,不要强迫与其交谈,给予临终患者一个安静、明亮、单独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继续保持对患者的关心、支持,加强生活护理,让其安详、平静地离开人间。

3.2 一般患者心理护理

3.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护士与患者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互相理解。没有良好的护患关系,会从根本上影响心理护理的进行。

3.2.2强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统

促进病友之间的良往:请已康复的患者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介绍自己的感受及体验,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促进亲属、亲友、邻里及同事间的友好交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感受人间友情、爱心和温暖,增加生活的信心。

3.2.3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安全、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能有助于患者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增进健康,故病房必须保持色调柔和、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

3.2.4加强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需要,对患者进行入院指导、用药指导、检查前后指导及手术前后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提高患者自我护理及自我保健的能力。

3.3特殊心理护理

对于心理症状突出的患者,应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可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如支持疗法、暗示疗法、松弛疗法等。如目前心理护理最常用的精神支持疗法包括运用治疗性语言鼓励、安慰、解释、指导、启发、支持和保证等方面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情绪、矫正不良行为。通过心理-生理交互作用,调节内脏生理功能,预防心身疾病,促进疾病康复。

因此,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解除躯体疾病的同时又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才能达到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崔焱.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