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

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我局共有5个党支部,50名党员,其中在职党员24名,按照县委学习小组办公室的统一部署,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习调研阶段,从2009年3月31日到4月30日,主要工作是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动员部署、积极组织学习、开展专题调研、主题大讨论;第二阶段为分析检查阶段,从5月1日到6月30日,主要工作是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第三阶段为整改落实阶段,从7月1日到8月31日,主要工作是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做好群众测评、做好总结。

二、抓好各阶段的工作

(一)召开动员会,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二)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学习阶段学习,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 (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出整体推进“拉祜文化兴县”的调研报告。 (四)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 (五)深入分析检查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组织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搞好测评。位,人员老化,不能适应新形势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2、专业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拉祜文化兴县”的需要。3、创新议事不强,缺少了高瞻远瞩的能力。4、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广泛,不能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5、工作作风与上级要求有差距。

(六)科学制定整改实施方案。

按照重在创新体制机制,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我局在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措施、明确整改落实责任的要求下通过查找存在的问题,于2009年7月29日制定出台整改措施,并对整改落实做出公开承诺。党员个人也查找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写交了个人的整改措施。

(七)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通过整改措施出台的基础上,我局坚持集中整改与抓好当前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现已完成部分整改。一是成立了党组学习小组、干部理论学习考核领导小组,完善学习制度;二是我系统工资改为由农村信用社,解决了乡级无银行,文化站工作人员领工资困难的问题;三是出台和完善了《乡镇文化站管理办法》、《乡镇文化站人员考核办法》、《工作请示制度》、《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干部职工考勤制度》、《工作奖惩制度》、《文印制度》、《车辆管理制度》,使我系统干部职工对照有关规定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和提高自己。

(八)做好群众满意度测评。

遵照县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系统实际工作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我局组织由局机关、县检查指导组、局属单位干部职工、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参加的满意度测评大会,会上共有79人参加测评,满意率为98%,满意77人,比较满意2人,无不满意,收集意见和建议5条。通过细化测评标准和内容、拓宽测评参与范围,保证测评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推动我局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一)科学发展意识增强。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文体局干部职工政治思想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局干部职工思发展、活发展、谋发展,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工作任务和目标上来,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文化体育工作。

(二)高举科学发展旗帜的能力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谋划有所提高。从“拉祜文化兴县”的战略高度、规划安排文化体育工作,超前谋划,科学实施,灵活运用,整体推进;二是破解难题的能力有所提高。针对企业改制,文体体制转型突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实践,化解矛盾;三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坚持文艺“二为”方向的基础上,抓住“拉祜文化兴县”战略实施的大好机遇,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组织完成了一批建设项目,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项目,评选了一批文体先进集体和个人,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表演节目,通过到省内外演出和到中央电视台参加《民歌中国》等栏目的录制,把拉祜文化对外宣传;四是统筹协调能力有所提高。结合××的实际,在大力繁荣机关、厂矿、学校文化活动的同时,统筹协调城乡文化体育工作,发挥乡(镇)文化站功能,建立农村书屋,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组建农村文艺表演队,做好民族文化旅游规划,使农村文化体育工作得到了大发展;五是结合“解五难”工程,我系统通过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六是作风建设有所加强。围绕“加强作风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主题活动,文体局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出台和完善了有关制度,使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作风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变。

(三)各项文体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文体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目前,糯福乡、东回乡、南岭乡、富东乡、木戛乡、富邦乡6个乡镇文化站已建设完成,安康乡、酒井乡、东河乡、文东乡4个文化站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二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了县级中心及3个乡镇基层网点的建设;三是申请建立我县23个农村党员书屋;四是完成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工程;五是完成扎娜惬阁等十个景点规划定位工作,启动6个《牡帕密帕》传承馆建设项目;六是积极开展各种培训辅导和群众文化活动,如:文化馆每天开展的广场舞蹈培训和体委开展的民族健身操展演都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四、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把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继续转向深入。

(一)、存在不足之处

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学习调研的深度还不够,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完全彻底解决,基层基础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长期抓下去。三是少数党员干部对照检查存在认识不到位、剖析不深刻、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水平还不高。四是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今后努力方向

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根据全市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部署要求,市委副书记xxx同志围绕“立足xxx实际,推进乡村振兴”开展调研。我局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并形成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止2017年底,我市完成80%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剩余20%建设任务,并且将为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510个行政村、社区进行设施设备提升,以利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小广场服务效能发挥。二是文化活动开展,今年计划开展“我们的中国梦2018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18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群文之星”周末大舞台;“全民阅读季”活动,庆七一文艺汇演;迎国庆文艺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各类书画展、摄影展等。

目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进入建设阶段,计划下月对建设情况惊醒督查检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提升工程已进入招投标阶段,计划招标完成后尽快配备。文化活动已开展完成“我们的中国梦2018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18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将于本周末4月22日举行,拉开阅读季序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进入招标阶段,计划下月底前开始送戏下乡活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力度不断加大,把文化建设纳入了全市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但个别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财政投入不足。我市属于资源枯竭地区,市级财政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而且由于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文化事业投入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市送戏下乡演出费用只有xxx元每场,泰安市本级已达到xxx元每场,经济发达地区已达到每场10000元以上。

(三)队伍亟需强化。虽然每年组织培训,但因经费问题,培训次数有限。而且按照国家、省标准要求,全市文化人才结构不够理想,总量不足、断层断代、人员老化;乡镇文化站存在混编混岗使用现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虽有服务人员,但多由村干部兼任,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瓶颈,亟需引入社会力量。

三、下一步的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政府重要职能的体现,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运行保障、人员培训、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点对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专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要统筹文化资源,注重吸收运用市场、社会等非政府资源,按市场规律,提升资源运行效益,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在乡镇街道、中心村设立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再如,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送戏下乡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采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由农民自行选定。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现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着力完善乡、村两级文化阵地运行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公共文化单位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

(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惠民要紧接地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村、社区、机关、广场和校园文化。要精心策划特色文化品牌,组建群众文艺队伍,适时举办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廖章庭,漳州师范学院政治法律系副教授,福建漳州363000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55-04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海西”,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文化概念和社会概念。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中,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构建和谐海西,促进祖国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和不足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期间,福建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鼓励并推动全省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机构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开展各类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县域文化发展中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文化服务功能,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和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参与、文化享有、文化提高和文化发展,主动融入“海西”。大力建设文化强省。

在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品输送和文化服务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国力,真化和农民自办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南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如城市社区文化对郊县农村社区文化的辐射、带动和互动作用日益增强;城市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务工农民和企业周边村民参与和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展,除政府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包括外资、港澳台侨资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和投入到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中,推动文化投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使农村的电视、音像、网络和其他新兴媒体、新兴文化娱乐正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这些新变化正改变着海西农村的文化生态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在海西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方兴未艾,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为海西农村挖掘和培育了文化队伍,推动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农村各地延伸。

近年来,由政府部门引导、扶持,村民自发组织举办的农村家庭文化中心户或专业户,是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式,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延伸和补充。许多有文化艺术专长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建设农家庭院文化,既丰富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内涵,又拓宽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在海西基层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快速发展。并正从当地的“自娱自乐”型组织向跨地域的“自主经营”型文化实体演化,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民间表演团体的发展,体现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福建全省有1千多支各类民间职业剧团,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海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海西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域特色鲜明,闽南的侨台文化和海丝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和“红土地”文化,闽北的闽越文化和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闽中福州的三山文化和船政文化,莆仙的妈祖文化,以及昙石山、武夷山、土楼、惠安女等各种人文景观争奇斗艳、各领。海西各地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石雕、木雕)、剪纸、年画、工艺陶瓷等也具有独特魅力。近年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海西大力开发农村地域特色文化,引导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西”特色文化产业群。此外,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成为两岸同胞连接感情的重要纽带和闽台文化交流的基础平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海西进一步发挥“五缘”优势,不断拓展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局势的进一步缓和,闽台民间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南音、木偶、梨园、高甲、闽剧等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为海西农村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的领域。

总体而言,近年来海西农村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农村文化资金投入和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强,农村地域特色文化阵地得到拓展,农村民间特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和开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大大丰富。但是,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西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由于政府投入的有限性,农村不少县市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馆站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面积不达标准、设备严重老化的情况,因而为基层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不足。当前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反差。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投入远低于城市,致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大大落后于城市。不仅如此,就是在农村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相比较而言,差距也相当大。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农村,文化设施较好,农民户年均文化消费可达数千元。而落后的山区农村,由于文化设施陈旧不堪。农民难以看到新报纸、新杂志,文化活动方式单调,内容贫乏,虽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年年组织文化下乡,但总是鞭长奠及,难以赢泽八方,农村文化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弱化,专业人员匮乏。近年来海西县市乡村文化馆站陆续进行了体制改革,文化馆站改制后,负责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一系列事宜,由乡镇统一管理。应该说,体制改革后的这些文化机构更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事权归属乡镇,编制相应减少,工作事务繁杂,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出现了虽有文化专干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致使乡镇文化站职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再加上一些乡镇领导班干部重经济轻文化,不仅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

足,而且对现有的文化馆站挪作他用,或被挤占或被租用,致使文化馆站未能真正发挥农村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此外,专业人员匮乏问题,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工作持久发展的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85个县(市、区)中有76个设置文化馆,从业人员仅697人;75个县(市、区)设有图书馆,在编从业人员仅575人;57个县(市、区)设有博物馆,在编从业人员仅228人;乡(镇)文化站934个,从业人员1214人,大多数是一个站一个人。其中相当部分乡(镇)文化馆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当前存在于农村的主要文化活动是地方戏剧,但喜爱戏剧者及表演者大都是中老年人,许多民间民俗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许多民间口头文艺和表演绝技正在逐渐消失。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但即使培养了人才,恐怕也难以留住。不用说有才华的城市青年不愿到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就是有学识的乡镇青年学成后也更愿到城市发展。

第三,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不足,形式较为单调。长期以来,海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活动轻服务、重供给轻需求的状况,适应农村需求的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且农民的文化需求明显脱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也与日俱增,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日趋活跃与农村基层文化内容的相对贫乏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村文化建设基本上停留在乡镇一级,没有深入广大农村,缺乏农民群众的参与,文化成果不能根植于农村沃土,以致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此外,由于城乡差别和人才流失,农村文化开发、利用和建设进展缓慢,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加上政府服务理念落后,角色、错位缺位,农民理所当然的文化权利不能有效地享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后续保障资金,运转困难,发展缓慢,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广大农村落后地区,为农村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

二、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机制创新,要站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和构建和谐海西的高度,立足农村,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第一,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从而加快海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海西应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扶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在消除城乡、区域文化建设差距中的积极作用。要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公共文化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得以强化,即拨专款,设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以两馆一站为主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此外还通过政策引路,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投入的多元化,福建作为侨乡,海外华侨众多,他们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发展。华侨资金捐建,成为海西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应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入,经营性文化项目的快速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以填补国办文化的不足,动员其他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文化援助机制。海西农村文化服务要逐步由单一层次走向多层次,文化投入由政府投入走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文化活动内容由单调贫乏走向丰富多样,形成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

第二,加快海西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在推进海西农村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创新服务机制,理顺管理关系,解决机构建设问题,稳定文化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性文化馆站的职能作用。海西农村各级文化馆站的服务方式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质量,切实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通过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资源配置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从而带动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海西农村文化建设。同时,建立引导和激励文化艺术团体下基层、进农村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艺术扶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信息共享工程”、“百团千场服务农民”等系列活动,持久不断地开展文化下乡工作。另外,通过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稳定高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如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加强对村级文化协管员的培训与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

第三,加快海西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农村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满足和丰富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加强农民文化需求的调查工作,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设置方式,在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上,要根据时展要求和群众需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继承和改造海西农村各类传统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海西农村文化创意、文化博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促进海西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要大力支持各地开展地域特色文化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化精品创作;加强对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民办文化来自民间,贴近农民,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合,机动灵活,并且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发挥民办文化的巨大潜力,总之,海西农村公共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海西农村公共文化要弘扬海西精神、树立海西正气、具有海西风格、展现海西气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机制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海西应积极构建以政府组织和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农村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健全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生产运营体系,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信息共享体系,让广大农民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地点等相关信息;资金保障体系,通过投资的多元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高效运转;人才发展体系,建设一支稳定优秀的人才队伍;评估监督体系,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让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捐助等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从而保证农民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荔,海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棵析[J].精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3).

[2]建省文化厅调研组,描建省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海峡西岸新农村,2006,(6).

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发后,市文化局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局务会议研究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指定专人负责,成立了市文化局副局长江玉琴为组长的公共文化设

施自查工作检查组,负责对全市自查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自查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共文化设施自查工作的通知》,

发放了公共文化设施调查表,并按省文化厅要求对县、区公共文化设施自查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保证了我市自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我市

公共文化设施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提高对《条例》意义的认识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布施行后,市文化局立即在县区文化局长会议上进行了布署,要求文化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把《条

例》的学习宣传,当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市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立即行动,狠抓

落实,认真学习《条例》,准确掌握《条例》,深刻认识《条例》的意义,提高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

、电视报道等新闻媒体广为宣传;通过橱窗、画廊、黑板报等文化阵地扩大影响;利用街头宣传和出动宣传车等营造声势,共印发宣传资料

25000份,出动宣传车30多台次,掀起学习、宣传《条例》的热潮,并将《条例》的宣传教育纳入“四五”普法计划,深入宣传。使《条例》成

为全社会的共识。为贯彻执行《条例》,打牢思想基础。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在市委五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通过的淮北市在安徽率先崛起行动纲要上明确提出了

“文化兴市”战略。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2003年,按市政协的建议,市文化局组织有

关人员开展了淮北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取向、定位和布局的专题调研,并撰写了淮北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提交市政府咨政会议,为政府

全面制定淮北市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维修、管理资金纳入本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每年都要求文化部门将第二年的建设经费提出预算,供财政统筹安排,并逐年

有所增加。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重点安排。同时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的投入。2003年,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重建了市

群艺馆,新馆面积2162平方米,基本满足群艺馆开展活动的需求;2004年市财政又投入3500万元,建成了淮北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0670平方米

,成为淮北市城市建设的亮点;今年市政府准备加大对市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在原计划8000平方米的基础上,再次修改计划,扩大到12000-

15000平方米,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成功能齐全,有标识意义的现代化图书馆,全面提升淮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档次和品位。目前修改设

计方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年底有望动工。

淮北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拆迁、选址、新建和设计符合《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要求。各级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和条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扩大文化服务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努力为市民提供优良的文化服务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近为加强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实现文化

设施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并建立和向公众公布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名录,对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立足长远,找出差距,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

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的指导思想、清晰地发展思路和开拓

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使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基层文化设施也有了明显的改观,保证了《条例》的贯彻落实。但

应该清醒的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经济的制约,观念的影响和现行管理体制的原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

民的需求和文化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市区文化建设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布局不合理,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速度过缓,与经济发展的

速度和城市化进程不同步。由于观念的滞后,公共文化设施单位内部机制不活,社会捐助很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缺乏,利用率不高等现象普

遍存在。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建成了杜鹃花工程省级标准点1个,省级点5个,市级点9个,县级点5个,在基层文化事业

的发展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整体发展不平衡。现全市三区一县共有30个乡镇。除濉溪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外,其余三区均无独立的文化馆

和图书馆;30个乡镇都有乡镇文化站(文体广播站),但有活动场地的有26个,占总数的86.7%仍有少数乡镇一无所有,基层文化建设“四落

实”还不尽如人意,基层文化站活动经费困难,成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制肘。

四、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努力构建和谐淮北

正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是繁荣文化事业,推进各项文化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

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振奋精神,扎实进取,找准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切入点和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努力达到文化的率先崛起。

(一)继续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学习宣传,采用有效的形式,多途径、大范围、强力度地开展宣传,使《条例》人人皆知,家

喻户晓,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进一步强化对公共文化设施保护、利用、管理意识。科学管理公共文化设施,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精

神文化服务。

(三)加大对文化政策、法规落实执行的检查力度,确保政策法规的实效性。

(四)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尊重文化部门的意见,充分考虑文化工作的特殊性、专业性,提高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五)公共文化设施单位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内部潜力,增强单位活力

,吸引外部财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功能。

(六)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当作繁荣文化事业,打造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工程来抓,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并长期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

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的基础和阵地,是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条例〉对于促进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

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基本工作情况

**县辖16个乡(镇)147个村委会、37个居委会(社区),**年底总人口58.8万人,其中,城镇居民8.2万人,农村居民50.6万人。现有城市低保保障对象7986人,占城镇居民人口9.74%,有农村低保保障对象63223人,占农村居民的12.5 %。

(一)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低保工作有规可依。

1999年4月,**县正式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并于2003年颁布了《**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管理办法》(巧政令〔2003〕1号);2007年4月,**县正式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颁布了《**县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巧政办发〔2007〕68号);**年5月按照省市对农村低保版标施保的相关要求,及时对农村低保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出台了《**县农村低保按标施保工作实施方案》(巧政办发〔**〕36号)。**县在城乡低保15年的实施过程中,制定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保障资金筹集和管理发放、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政府和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政策体系,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保障范围逐年加大。

低保人数、金额稳步增长,低保标准稳步提高。1999年至**年,**县城市低保保障人数从1143户1683人增加到4962户 7986人,增幅达374.51%,年发放城市低保资金从113万元增加到2176万,增幅达1825.66%;农村低保保障人数从14670户41238人增加到35336户63223人,增幅达53.31%,年发放农村低保金从1836万元增加到7860万元,增幅达328.10%。自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以来,**县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已多次调整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人均56元/月提高到人均325元/月,增幅达480.3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人均693元/年提高到现在人均1932元/年,增幅达178.79%。城市月人均补助从30元提高到237元,增幅达690%;农村月人均补助从30元提高到108元,增幅达260%。

(三)低保工作有序开展,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规范操作程序。为切实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县民政局根据农村应保才保、城镇应保尽保的要求,严把进口、疏通出口, 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的审批程序,即本人申请、村小组评议、村(社区)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乡村组进行公示,确保**县城乡居民低保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二是加强动态管理。对低保审核制度进行改革,按照年审月调的要求,实现动态调整及时有效。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进行信息比对,取消因退休、死亡、家庭好转及外迁的城乡低保对象,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保障标准有升有降、动态管理正常有序。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省县级低保金由县财政拨入县级财政专户,县级财政根据用款情况拨入县级民政帐户,由县民政局通过金融部门进行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金按月足额发放。在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程中,**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保障了民生,维护了民利,稳定了民心。

二、存在问题

目前,**县城乡低保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但因其服务对象多,资金总量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百姓对政府的期待高,操作难度仍然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家庭收入核算难,保障对象确定过程不规范。

由于不同的家庭收入状况千差万别,涉及人口、行业众多,给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核算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工作中收入核定界线不清,随意性大。部分行政村未按照家庭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的过程审定低保,而是先通过民主评议确定低保,然后再根据评定的类别情况推算出他的家庭收入填写审批表。评定过程不规范,导致群众矛盾突出,村社简单以轮流保、平均保等方式来缓解矛盾,部分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未纳入低保范畴。

(二)监管力度不强硬,套取低保资金现象较突出。

一是存在套取低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占地补偿。在走访调研的乡镇中,各乡镇不同程度存在套取低保资金用于集镇建设征地、修路、修渠等公共设施占地补偿低保的问题。另外,各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套取低保名额用于学校、村委会、村级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占地补偿。二是村组干部违规违纪套取低保资金中饱私囊。部分村组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用亲戚名字套取低保名额、低保资金,将群众低保存折私自收取、侵占低保资金,甚至串通、恐吓群众将低保资金取出后又交还村组干部手中。三是套取低保资金用于工资或经费不足的补充。部分乡镇套取低保资金用于炮台民兵、村(居)民

民小组长、公路管理员、水管维护员、街道(厕所)保洁员、安全员等人员的工资补差。还有部分村(社区)套取低保名额用于弥补村委会办公经费、村级公用经费不足等情况。四是套取低保资金用于代缴社会保障资金等。部分村组套取低保资金用于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惠民资金。五是套取低保资金用于激励计划生育结扎对象。在走访调研中,各乡镇均存在套用低保资金用于奖励计划生育结扎对象的情况,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把两女主动结扎家庭给予低保享受作为一项政策宣传,在走访的34个村(社区)中,每村大致有10人左右的计生对象纳入了低保保障范围。

(三)政策知晓率不高,指标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

一是村级公示不规范。调研的34个行政村在低保公示环节虽然都已按照文件要求进行公示,但不同程度均存在公开不及时、不完整、公开时限不足等问题,在随机走访的46名群众中,80%以上称不知道,群众知晓率低。二是群众思想意识低。全县低保人口仅占全县人口的12%左右,特别在农村人口中,未享受农村低保的人口达52万人。多数群众关心的是自己是否享受低保,而对低保的享受条件、评定过程不重视,导致要低保、骗低保、告低保等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农转城人员享受低保问题尖锐。目前,**县有近十万农转城人员,因为户籍改变,面临着以前享受农村低保的农转城人员要变更为享受城市低保,没有享受低保的困难农转城人员要申请享受城市低保,而城市低保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农转城人员发展的速度。在实际操作中,10%以上的农转城人员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村低保对象、病残人员、五保对象等,他们大多是农村低保应保障的对象,户籍问题导致他们农村低保享受不了,城市低保又没有指标。

(四)基层力量较薄弱,严重制约低保工作科学发展。

基层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正常运转。目前**县低保中心有人员编制3人,低保工作专干人员1名。16个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有33名,其中有4个乡镇还只有1名民政工作人员。他们不但承担任务繁重的民政工作,还要积极参与乡镇中心工作。

三、原因分析

(一)机制不健全,家庭收入核算涉及部门广。

一是核算机构缺乏。传统的收入核查主要依靠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进行,无法全面准确掌握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由于缺乏独立的核定机构,没有科学化、标准化的认定机制,低保工作难以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二是核算涉及范围广。家庭收入的核算,涉及部门广、涉及事务众多,未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等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导致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核查准确,致使对象的界定不够规范,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未被纳入低保范围。

(二)执行打折扣,低保工作沦为乡镇政府万精油。

一是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淡薄。部分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按章办事意识不强,往往将低保工作与乡镇日常工作相结合,把低保工作作为一项万能的政策来解决社会矛盾,造成低保资金违规使用,引起困难群众直接来信来访,降低了社会满意度。二是监督工作未能实现常态化。低保工作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既要扮演运动员又要扮演裁判员,而审计、检查、纪委的监督职能未得到强化,协同完善低保政策的功能未得到最大化发挥,日常监督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三)发展力不足,供需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一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县属于全国的贫困县,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自身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偏低。根据初步统计,全县约有15万人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现有城乡低保71209人,仅占到应享受人员的47.5%。;二是部分惠民政策需进入低保门槛。现行医疗救助、廉租房救助、法律援助、教育救助和有线电视费减免等惠民政策,只有低保对象才有资格享受,因此有的群众为了得到某项救助而想方设法进入低保行列,从而增加了低保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三是农转城人员享受低保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农转城政策已执行近两年,但省市相关配套政策却未及时跟上,城市低保指标人数也未增加。四是电站建设造成移民人口增多。全县境内的白鹤滩电站建设、黄角树电站建设、溪洛渡电站建设,造成移民百姓的大量剧增,需要保障的人数将随之增加,致使全县目前仅有的低保数量远远不够。

(四)服务能力弱,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缺乏。

一是服务对象广。近几年全县低保对象、保障资金呈井喷式增长,**年与2007年相比,低保人数增长了65.91%、资金增长了414.93%,但全县县乡两级低保工作人员却维持在2007年的水平,全县仅有34人,人均直接服务2158名低保对象,存在小马拉大车问题。二是工作任务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一肩挑数职的情况,肩负妇联、残联等其他社会保障工作,工作交叉复杂,工作任务繁重。三是工作经费缺乏。**县虽然成立了财政全额拨款的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但县级财政预算中,并没有安排低保工作专项经费。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经济状况核查机制,提升精细管理水平。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是根据居民家庭收入的不同类型,通过与税务、房地产、社会保险、公积金、车管所、工商、金融等部门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分散在这些部门的户籍、车辆、社会保险、房产、公积金、税务、存款、证券、个体经营等信息,对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多部门信息比对,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申请家庭信息反映不全面造成的骗保、错保等现象。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对救助申请家庭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全方位审核,保障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已迫在眉睫。一是建立核对机构。建议由政府主导,在民政局设立科局级事业单位性质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落实人员编制、提供工作经费保障,以便统筹各相关单位开展核对工作。二是加强统筹协调。统筹成立**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民政、发改、公安、财政、人社、工商、税务、住建、交通、统计、证监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主抓,民政牵头,部门协作,基层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制定核对办法。以省民政厅、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等12个部门《关于印发云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为基础,借鉴相邻地区及全市**年试点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尽快出台**县社会救助申请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明确部门职责、规范核对对象范围、核对信息构成、核对流程设定以及监督管理等重要内容。四是明确隐私保护和纠错机制。明确先授权、后核对,没有救助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书面授权,不能启动核对程序;建立信息保护措施,确保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不外泄、不滥用。

(二)健全完善各种补偿制度,改变低保万能现象。

一是完善各类占地补偿制度。各乡镇因集镇建设、公路建设、电站建设、水库建设等基础设施及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等,对农民的土地、山林或房屋等造成损坏、损毁、占有等情况,相关部门应明确具体的补偿制度及补偿资金来源,杜绝用低保资金相抵占地补偿资金。二是完善各种政策激励机制。针对**县因白鹤滩电站建设,造成移民搬迁数量庞大的特殊情况,在完善移民安置补偿的同时,根据特有情况,单独制定移民安置点低保政策,对移民享受低保的标准及类别,根据具体情况而准确核定。完善计划生育激励机制,对应履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应从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去完善相应激励机制,杜绝用低保去鼓励对象家庭,造成群众对政策的抵触,也让老百姓对低保政策理解偏差较大,要尽量让低保政策独立化,杜绝低保万能化的现象发生。当然,若因各种补偿政策之后,家庭仍十分贫困的,也应纳入低保享受范畴。

(三)统筹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脱困机制。

一是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力量,做到低保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以避免多头救助、重复救助。二是拓展就业服务渠道。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在低保对象的扶持上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实现再就业的低保对象,政府应全力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要广开就业渠道,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通过重新上岗,劳动自救,社区组织劳务输出、家政服务等,使低保对象摆脱贫困,回报社会。

(四)健全低保监督检查机制,从严监督重处追责。

一是建立督查机制。明确各部门监督检查责任,纪委、监察、审计负责低保资金审计、检查,强调监督检查时间,每年必须对城乡低保工作进行检查、对城乡低保资金进行审计;二是明确检查内容。以检查方案或文件的名义明确具体检查内容,特别是对每个村委会是否设有永久性社会救助信息公示栏;对听证(评议)、审核、审批情况是否进行三榜公示公示的内容是否完整、地点是否规范、有无监督举报电话;村干部以及村干部三代以内直系亲属享受低保是否进行备案登记;动态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进行重点督察。三是强调检查处理。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特别是涉及乡村干部本人或亲属违规享受低保政策的,应坚决予以清退;对村干部违反审批程序,未经民主评议、暗箱操作的,一律按照程序重新审批,对查出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从严从重处理。

(五)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确保思想认识到位。

为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突破传统的宣传群体与宣传方式,提高群众对城乡低保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一是加大对村组干部的培训。乡镇加大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力度,让村组干部做到政策知晓率达100%;在培训中,纪检机关要对近年来查处的案件作全面通报,提高群众对违规操作城乡低保现象的知晓率,让群众主动监督干部。二是改变对群众的宣传方式。开设宣传专栏,在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村委会等场所建设一批低保宣传专栏,定期更换宣传内容,为基层群众了解农村低保政策提供便利条件。

(六)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增配工作人员。针对低保工作任务繁重,县乡低保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增配县乡两级民政工作力量。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将城乡低保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做到编制、人员、经费三到位,确保城乡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加强行政管理。乡镇成立低保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负责所包村的低保申请审核工作,形成民政助理专职抓,全镇干部配合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

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六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县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

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就县共分七大类,即:中省市县直执法综合管理类、中省市县直社会服务类、县人大、政协及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

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 新时期六五普法调研报告第2页

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年度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