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艺制作总结

陶艺制作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陶艺制作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陶艺制作总结范文第1篇

因此,我于2012年提出了“小学中高年级陶艺教学对该年龄段学生想象力的影响”的科研课题,此课题历时两年。两年来,我以课题为载体,把学习、实践、研究三者整合起来,置身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在日常的陶艺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并十分注重教师研究中的过程性积累,实现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总结了主题背景下开展陶艺活动需遵循的三大原则。

一、遵循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

激发起想象力首先应该多鼓励,让孩子们建立起自信,敢于尝试,敢于创作。为使中高年段小学生在美术创作方面可以一步一个台阶的前进,教学难度层层递进,让孩子们体验陶艺活动乐趣,体会美术创作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

2.实践性原则

环境是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有学生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有学生与同伴之间的经验共享,有师生之间的积极对话。

3.整体性原则

让孩子们自主地进行创作,这对于激发其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去确定略高于基础的教学要求,激发其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实践精神。

研读《新课标》从理论上正确认识,通过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并从情感、认知、能力三个维度出发,逐渐形成了陶艺活动的总目标及各阶段的陶艺活动目标:喜爱陶泥,学做陶艺、拓宽视野,乐意表达、激发中高年段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常采用的六种教学方法

1.环境创设

提供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对陶艺活动萌发兴趣的教育环境。陶艺活动室、陶艺区角、作品陈列展示区、陶艺制作工具、陶艺资料库等等,还将公共走廊设计为陶艺廊,把陶艺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2.实践体验

让学生经常欣赏各类陶艺活动,陶冶情感,在活动初期,也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尽情动手操作,体验实践。

3.操作指导

老师可以用示范的方法让小学生掌握必要的制作技能,给予适当的支持、示范,形式可以是集体进行,也可以是个别指导。

4.同伴互助

与同伴交流讨论陶艺制作的各种技能,帮助别人和获得他人的经验,取得成功。

5.作品展示

可以提供一些陶艺作品,让小学生模仿制作,培养小学生观察力和探索能力。

6.积极评价

陶艺制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陶艺教学 陶瓷艺术 误区 方法创新

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各国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已将陶艺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将陶艺作为本科生的重要素质选修课而加以开设,但教学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创新。

1.陶瓷艺术的特点

泥土滋养着人类,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彩陶、青瓷、兵俑、玻璃瓦等无不是泥土烧制而成的。曾经遍及全国各地的生产泥土艺术的民窑官窑,还在延续着它迷人的生命,这就是制陶工艺,简称“陶艺”。陶瓷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许多做陶的艺术家们把它描绘成是具备“土”的纯朴、“火”的物理催变、人的“灵”性创意的独特艺术。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时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人们依靠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现在简单分类有:童陶、成陶、传统陶、现代陶和创作陶,或有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之分。

2.陶艺教学的误区

目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陶艺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新教学也成了素质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但在教改的进程中,教师在认识上、做法上多少存在着走入误区的现象。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

陶艺的理论教学非常重要,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抽象思维和好的教材。但目前高校专业的陶艺老师普遍较少,理论人才缺乏,学生没有参考教材,我曾在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徐曲及其紫砂陶艺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且多不正规。此外,许多老师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实践操作技能太差,无法给学生系统地演示,甚至连拉坯制作的基本方法也不会,作品的档次较低,无法使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可见,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的问题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

2.2过分强调制作的工艺性,仍然是以制作技巧教育为主。

有的老师简单认为陶艺不外乎做些瓶瓶罐罐,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艺教育的发展。陶艺教学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地递进,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2.3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因材施教。

过多地强调了传统的造型和图案,学生在本年龄段所感兴趣的内容得不到学习和创作。还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上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形式,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形式,没有从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上去考虑,这是不对的。目前在陶艺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立足点放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上,教师很少去发现和更新内容。教师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固定规范的步骤教授给学生,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似乎成为一种“标准”。

2.4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欣赏脱节。

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衷的大相径庭。教师在陶艺教学外没有关注学生平时所感兴趣的东西,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的教学脱节,造成部分学生对陶艺的兴趣逐渐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所以,从接受者来看,大学生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我们教学传授上的不力,学生的真心欣赏、潜心钻研的热情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3.陶艺教学的方法创新

陶艺教学应由传统的“作坊式”传授变成师生成为课程的共同开发者,一起参与知识的体验、创造过程。教师应结合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与其他民间艺术结合起来,汲取民族艺术的养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3.1建立陶艺基地。

学校为陶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在生活实践基地设有陶艺教室,备有转盘、竹刀、操作台、电窑等硬件设备。还专门聘请了宜兴的陶艺老师来给学生上课,使陶艺课程的开发在技术上、资金上、人力上得到了保证。

3.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制订应陶艺课程的实施纲要,制订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和课程目标。为了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培养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要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材。让学生走进陶艺世界,全面了解陶艺,亲手创作陶艺,学习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力,激发创造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培养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在完成作品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全时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3.3分层次培养,发现陶艺的好苗子。

低年级时就要让学生初步感受陶艺文化,了解基础知识,进行简单雕塑艺术的教育――象形捏塑,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情趣;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器皿的结构种类,能制作紫砂花盆、笔筒等简单器皿,激发创作欲望,培养创造精神;高年级学生要掌握紫砂刻绘的方法,学习刀法、刀具的运用,能进行陶装饰品的刻绘,培养热爱生活和审美、爱美的情趣。通过分层,从中发现陶艺的天才,发现热爱陶艺的好苗子。

3.4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玩泥”是人之“天性”,我们学校还开展了陶艺节活动,各班先指导学生按动物、人物、生活、科技等系列进行陶艺制作创新实践活动。在操作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教给了学生基本的泥条泥板成型、徒手捏制法后,通过组织讨论、尝试操作诸环节,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以小小陶泥为载体,或捏、或压、或卷、或叠、或雕,无限的创意伴随着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总之,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陶艺教育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体现了综合学科的整合性和通用性,这不仅仅是把现代陶艺设计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确定教学方向,为不同的市场需求培养具有思想文化境界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质现代陶艺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陶艺制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陶艺;双语;教学效果;教学组织

1. 现阶段陶艺双语教学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陶艺专业是一门具有“全球化”特征的专业。全球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审美观点引发了中国陶艺教育对于其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尤其表现在对于全球化视野的接纳、思考以及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标准这几个方面。因此,陶艺双语教育应运而生,在经历了起步、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之后,逐步展现出来它的教学成果。

目前,全国几个陶艺发展得比较活跃的艺术院校都开设了不同程度的陶艺双语课程。以笔者所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目前学院陶艺专业所开设的双语课程占陶艺专业总课程的30%左右。与其它专业的双语课相比,由于陶艺本身对于“技能”的强调,陶艺双语教学的方式也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陶艺双语教学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的:首先,根据艺术专业学生英语能力普遍薄弱的现实状况,对双语教学的目标准确地进行定位,编排出合理的双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其次,从激发学生对于陶艺专业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入手,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和理解逐步深入。主要采用点插式(关键字词的直译和记忆)-交错式(中英文切换进行讲解、提问、总结)-场景式(在老师示范、学生创作的过程中英文对话互动)的顺序进行。另外利用校外资源,定期组织学生与外国陶艺家以听取讲座或参观展览等形式加强英语语境方面的熏陶。最后,根据课程实际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在课后小结中主要使用英语表述,巩固所学的知识。根据本学院陶艺教研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较适应艺术类学生,对所增设的第二语言不带任何负担,较轻松、自由地进入语言环境。

2. 如何深入陶艺双语教学的改革

随着陶艺双语教学的系统化,目前在实践中逐步开始暴露出来了一些教学上的薄弱点。这主要集中在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思维和英文的直译来解决制作和创作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怎样提高英语在陶艺制作、交流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优势来帮助理解和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只是去记一些专业单词,或简单地照本宣读。笔者根据在教学中的实践,在双语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的改进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期望能提升陶艺双语教学的效果:

(1)加强学生对于“research”的重视

在国外院校中,“research”是指学生对于所学课题进行的调查、研究以及自我的分析。通常在国外教育体系里,学生的学业成绩中“research”这一项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在陶艺双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对于课程主题做英语的“research”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预习、更有广度地分析理解以及在作品创意方面的启发。如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会在开课之前发下所授课程的中英文讲义,使学生明白课程所要涉及的内容,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4开速写本作为“research book”(资料收集册)。学生把收集到关于本课题所涉及的中、英文的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信息)都收藏在本子里,并使用英文来概括、总结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在课程中加强对“research”的重视,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去了解国内外陶艺发展的最新动态,丰富创作灵感,让他们创作思路更加多样化,避免了教学中学生艺术作品创作放不开手脚,艺术风格过于雷同的弊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切切实实地锻炼了学生英文的“读”和“写”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始至终自觉融入到英语学习环境的状态。

⑵ 主动创造课内课外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课内的语言氛围培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例如课堂上以问和答的方法,加强理解的完整性。对于强调“已技入道”的陶艺教育形式来说,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在示范或帮学生修改作业的过程中,使用英语反复强调关键词句。比如在示范拉坯的时候配合动作反复强调陶艺拉坯方面的英语专业名词和动作要领。学生通过获得这样言传身教的学习形式,能在学习到陶艺技能的同时在英语 “听”“说”的实际运用上得到提升。在课外语言环境的创造就必须根据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实行。以笔者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陶艺专业教师会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搭建的实践平台,鼓励和组织学生在课外积极参加与国外陶艺家们的学习交流活动: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的研讨会、展览会以及教师的横向课题项目,调动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课外双语学习的组织形式往往能最大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开口用英语交流,“听”、“说”的能力就能在应用中提高。

⑶ 在课程的考评中强调“Presentation”的能力

所谓“Presentation”,即指的是专业陈述的意思。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陈述是介绍、认知、评价自己作品创作的各个阶段的创意、观念、技能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发言,它要求陈述者对要讲的创作理念做一番研究,对创作的作品有自我的认知。在陶艺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全部使用英语或中文结合英语做一次关于自己作品的“Presentation”,不仅能提升他们的专业学术研究分析能力,更能在英语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答辩方面获得锻炼和提高。这样通过这种对语言灵活运用的形式达到创作和语言教学的同步实现,提升及拓宽学生视野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陶艺技法的理解与应用。

总之,双语教学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培养国际人才的一条通道。陶艺专业中这条正在探索的新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我们将以双语教学如何更深入为目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与修改教学中不适应的内容和形式,使陶艺专业的双语教学不断趋于完善,为中国历史悠远的陶瓷文化的传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锡麟、金文伟:《现代陶艺教育》[C]. 学林出版社. 2008.

[2]金文伟:《陶艺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 艺术教育.2006. (5).

[3]叶山岭:《艺术院校学生艺术观现状及分析》[J]. 艺术教育.2007. (3).

陶艺制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陶艺课程;项目化教学

中国陶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非专业陶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装饰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陶艺不仅仅是传统的“道器并存”以实用形式存在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更多融入到环境艺术之中,成为环境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成为了专业必修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相对保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笔者经过多年的陶艺教学,不断实践与研究,进行陶艺课程的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为载体,以陶艺创作为手段,在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对整体装饰空间的氛围营造以及风格把控能力。

一、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在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同时还要具备精神意味的满足。比如自身的居住空间,以及除了自身居住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环境,如购物空间环境、休闲空间环境、娱乐休闲环境等,人们对这些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就担负着去创造美好空间环境的重任。

(一)教学对象。

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均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对于绘画,电脑设计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立体造型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师资与设备。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陶艺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很多陶艺教师甚至都是由雕塑专业的教师担任,或者是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兼职,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陶艺教学设备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般非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设备上都只是具有完成相应教学成果的一些简单设备,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球磨机、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还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水平。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装饰艺术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以培养陶艺设计人才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审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并且能够设计与制作出符合环境空间风格的陶艺作品,以陶瓷为材料最终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空间装饰效果为最根本目的。

二、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学习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多数学生仍然保留着初高中时期的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缺乏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设计本身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这种“单向化”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在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赏析,不但不能用来借鉴与激发创作灵感,反倒是成了学生们直接拿来进行抄袭的样本。这种抄袭性、模仿性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较短,一般都只有60学时到80学时左右。陶瓷制作是一个复杂的工艺,一是要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以及陶瓷的制作工艺,二是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三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然而作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不可能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去完成一件陶艺作品。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时间短,任务重,制作工艺又相对复杂,很多工作例如上釉、烧窑等,在安排的教学时间内都无法完成,只能占用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去进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形中对下面的课程造成了影响。依据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传授技能与改变思维模式并重。

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改变,从设计模仿,改良,转向创意理念的提升和原创性设计理念的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如同社会上电脑速成班里的学生,只是单单掌握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同时我们的任务在于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等问题。

(二)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设置,要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要有别于陶艺专业的陶艺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范畴内的陶艺课程。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强调环境空间的设计,在这样的前提下,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环境空间而展开,以空间环境为主体,进行相应的陶艺作品。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更加明确陶艺作品的创作目标,同时也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一个东南亚风格的休闲会所设计中,需要设计一件陶瓷香薰器皿。这时,我们所设计的陶艺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它一定是要与东南亚风格会所相融合的,无论是它的造型、装饰都要与大的环境空间相统一。这样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陶艺创作,节省了大量的前期构思的时间。同时,制作的陶艺作品还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整个项目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陶艺课程在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是因为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同时让装饰艺术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改革,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可以通过陶瓷这种特殊的材料,结合自己设计的空间风格去创作相应的陈设元素与摆件,在提高了学生们艺术修养的同时,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具有原创性,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淞贤.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J].现代陶艺,1995

陶艺制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陶艺教育:课程意义;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3-2111(2009)03-160-02

我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方式与其他手工业一样是以父子、师徒相传的方式延续下来的,在历史上对中国陶艺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我国最早以办学方式推行陶艺教育的是1906年由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的湖南瓷业学校。实际上是以技艺为主的中等陶瓷专业教育,而我国最早的高等陶艺教育据现有关资料统计是随上世纪四十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的陶瓷科开始的。进入八十年代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但就我国陶艺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而言,我国的陶艺课普及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偏低,如欧美日把陶艺课作为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开设课程,早于我们半个多世纪,其普及程度和陶艺水平更是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为陶艺的社会普及和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曾经在技术和设计上处于世界前列的我国不知不觉在许多方面落后了很多。

目前,陶艺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进入课堂是个热门的话题。据笔者对济南、青岛两地开设陶艺课程学校的粗略统计中,就有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教育学院及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等高校;在两地的中小学中,如济南历城二中、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一中、青岛二中、青岛国际学校等,也开设了陶艺课程。在国内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国家教委针明确指出高校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近些年来才得以迅速发展。陶艺具有很强的创新特点,要求独立创作,突出主题,展现个性。从不断完善设计稿到选择成型、装饰工艺直至烧成,整个过程都处在一种创新、调整、提高的循环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陶艺具有涉及学科门类广泛的专业特点,不但涉及到艺术大类中的各学科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文学、历史、化学、物理及机械等相关知识,因此,学习陶艺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主动的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在近些年所有新开设的课程中,陶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三维空间训练方式,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更好地理解形体,同时也通过多种装饰手法以及色釉与形体相辅相成,这种具有平面、立体、色彩相结合的特点,可以把所学到其他专业知识举一反三地进行大胆运用,适合各个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当然,陶艺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1、极大多数学生具有浓厚的做陶兴趣,但部分学生对陶泥性质缺乏了解。驾驭能力不足,不能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运用到陶艺造型当中,专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强。例如,在陶艺课进入到实践阶段后,有的学生每遇到作品塌陷、变形以及开裂的问题自己往往不去思考和尝试解决方法而求助于教师;有的学生急躁冒进,在对泥性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品体量过大过于复杂或者过于小气等等。2、部分学生过于重视造型且成型手法单一,艺术语言缺失。在陶艺的知识体系中成型工艺较为完整,具有固定的模式,而装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自由发挥。很多学生过分重视造型,对于相对应的装饰因素考虑不足,作品内涵空洞,缺少打动人的吸引力。3、部分学生创作思路过于僵化保守,忽视作品的整体效果。作品多数是瓶瓶罐罐加大面积的色釉装饰或模仿我所做的装饰示范,形式与内容脱节,作品使人感觉零散,缺乏鲜明的创作主题。针对第一种问题,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在学生从失败后束手无策时再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例如有的学生在泥条盘筑上开始不娴熟,盘了不久就倒塌,倒塌数次后我告诉学生原因是底部太软没有支撑力,所以必须等底部有了相应硬度再往上加高,这只有在实践时才能有切身感受。对于第二种问题,以启发为主,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手法――泥条、泥板、注浆、印坯和多种语言――镂空、粘贴、刻、削、印等加以表现;建议把在三大构成中学过的点、线、面的知识应用到作品装饰中,开阔学生的装饰思路。例如学生的陶艺作品《器皿》在造型流畅的基础上,所运用的点的装饰手法使作品清新而且更有活力。对于第三点问题,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留意陶艺在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如在逛商场时留意家具店中的陶艺小品、欣赏北京08奥运街头陶艺作品等)、制作自己喜欢的陶艺小物件(如小首饰、人物、动物等)、为自己家设计一副陶艺壁画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查找书籍资料、浏览网络、欣赏国内外陶艺作品等,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思路。

相比其它艺术门类的教学,陶艺教学有其独特之处,要教会学生的不仅包括成型工艺、装饰技法、施釉工艺、烧制工艺上的特点,也包括创作思路的开阔。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把陶艺课程流与形式,要往深度上引导学生,使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运用到陶艺制作上用泥土做材质去表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在陶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在陶艺课程开始阶段,展示陶艺作品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陶艺课开始阶段,展示陶艺作品实物,如传统佛像、生活陶瓷、优秀学生作品等等,通过对陶艺作品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可以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由此使学生对“作品究竟是怎么做成的,釉究竟是什么”等等问题产生好奇与渴望学习的急切心理,从而加深学生对陶艺课程的兴趣。每次课程结束我都高兴的看到,学生在自己的作品烧制成功后,普遍怀有一种成就感和一丝“断臂维纳斯”式的遗憾与不甘。

二、在陶艺课程实践阶段,不但要强调技术问题,也要注重设计问题。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所围绕的具体内容首先是陶艺的制作技术问题,使受教育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技术熟练。具备了这个前提下再进入到艺术创造的领域。而现在的陶艺教学早已摆脱了这种模式,陶艺课程与其他门类的艺术课程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了纯技术与纯艺术两大部分。完成一件陶艺作品有两种大方向上的选择,一是可以把表现的重点放在工艺技术或材质上,二是可以把肌理或色釉上的装饰形式作为突出对象。这两者都是陶艺作品迷人的特色。但并不等于说两者是完全分离的,只是说在不同的作品中,两者各有侧重。成功的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而技术需要设计来提升品味,技术虽熟练但没有设计的因素仅仅是一个物品而已。因此,在学生对陶艺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两者都要重视,鼓励学生做多方位的尝试,才能为下一步的创作阶段留下深厚的印迹。

三、在陶艺课程作品创作阶段。不仅要强调陶艺制作的过程。还要强调陶艺的最终效果

陶艺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有“七十二道方成器”之说,分为炼泥、成型、装饰、施釉、干燥、烧成等多道工序,在每一道工序中又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工艺要求,每一个工艺坏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最终完成,所以,在陶艺作品创作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程序来进行。然而,仅有熟练的制作工艺是远远不够的,作品创作阶段毕竟要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包括选料、造型、肌理、用色、烧成气氛等等环节,简繁得当,层次分明,使泥、肌理和色彩紧密的服务于造型,这样所创作的作品才能有较强的整体感,从而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在课程结尾阶段,对学生的陶艺作品做集中讲评,并就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正

陶艺制作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字:环境陶艺;公共艺术;校园

公共艺术总体设计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艺术围绕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城市公共艺术,大学生公共艺术,公共管理等艺术成为一个整体,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更好的人文气息。[1]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并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才能将环境陶艺运用于校园,并用以表现和衬托出校园本身的文化氛围。

1 环境在校园中的应用中面对的问题

每一个场所都会因为自身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场所职能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场所精神。校园作为最主要的文化公共场所之一,更是城市公共艺术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在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就更应当注意其中的文化性,应当表达出校园本身具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精神。由此引出环境陶艺引入校园公共艺术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环境陶艺需要注意和周围空间环境的融合。陶艺作品作为校园公共艺术的标志,不仅仅需要注意到自身造型的美感,更应该注意到它与校园内其他建筑或自然景观风格的关联与统一。

其次,环境陶艺在校园中的应用还应该使得校园内的人文内涵得到体现。作为文化公共场所的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所,陶艺作品作为校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需要以自身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校园独特的人文环境,并将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与之联系起来。

因此,环境陶艺在校园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归根揭底是需要将陶艺作品元素的表现与校园环境以及校园文化联系起来。环境陶艺的目的是是尊重环境、美化环境。环境陶艺作品不仅仅要在视觉层面上与所处的环境统一起来,在人文层面上也应该和所处的历史、文化成为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才不会脱离环境。

2 环境陶艺应用在校园公共艺术中的独特优势

2.1 陶瓷材料在物理上的优势

第一,陶瓷材料在不仅造型上具有优秀的可塑性,表面肌理也丰富多样易于控制。烧成后的成品天然的形成具有各种不同的肌理与质感,它能够很好的保留住将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痕迹,使得陶艺家在创作过程中和陶泥的每一次接触都能被忠实的记录下来,更能将材质本身所蕴藏的自然肌理及美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第二,在成色上,丰富多变的釉色更是陶瓷材料最大的特点。陶瓷材料在烧制成型后具有较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方便保养与维护。而在经过施釉烧制后,烧结过的釉面能更好的能保护陶瓷材料,使陶瓷具有不易渗水,抗压、抗腐蚀、耐热、耐光照、防风化的性能,并且色泽能永保鲜艳,能够适应户外恶劣的环境。

2.2 陶瓷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上的优势

其一,陶瓷材料出自天然,具有“泥性”之美,在经过人类加工之后,相比起金属,塑料和水泥等人工材料,能更自然的烘托出作品的氛围,同时也能更好的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连结起来。

其二,经过高温窑火烧制而成的陶瓷釉面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泽变化,使得环境陶艺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立体。然而陶瓷釉面的这种丰富的自然变化又具有随机性,使得环境陶艺作品更具有神秘色彩和不确定性。

第三,在制作环境陶艺作品过程中,在陶艺家和粘土之间“交流”时所留下的“手语”痕迹使得陶艺作品拥有了丰富的肌理构成。这些肌理往往能使人在触摸到环境陶艺作品前就能产生除视觉感知之外的触觉联想,让人联想到触感的松软,紧致,细腻,将材料的自然特性完美的表达出来,将视觉和触觉的美感结合如一。

3 环境陶艺在校园中的应用形态

环境陶艺在校园中的应用形态可以总结为三类,包括了陶艺壁画、陶艺景观小品已经陶艺装饰。

3.1 陶艺壁画

在校园公共艺术中,环境陶艺壁画既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外墙,亦可以用于内墙的装饰。它利用各种肌理或者浅浮雕效果进行装饰,相比起瓷砖具有更强的立体感。环境陶艺壁画通常能够通过较大的体量和丰富的釉色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也利于作品主题的抽象或具象表达。

3.2 陶艺景观小品

陶艺景观小品是以单体或者群组的形式出现的一种改善室外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形式。环境陶艺的这种形态相比起陶艺壁画与人们的距离更近,因此更需要注意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需要设计师自身的个性以及艺术修养使得公共空间的美感得意改善,从而满足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

3.3 陶艺装饰材料

陶瓷常常被应用建筑物的内外墙或者室内外的地砖上,是一种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建筑装饰材料。而陶艺瓷砖相对于其他工业批量生产的产品,造型则更加灵活并具有丰富的肌理和多变的釉色,视觉效果丰富。因而不会给人一种呆板和机械的印象,相反由于陶瓷材料表面往往能保留下艺术家与粘土之间“交流”时所留下的“手语”,更会给人一种细腻而柔和的触觉感受,更容易使人亲近。

4 环境陶艺与校园公共艺术的结合

环境陶艺要融入校园空间成为校园公共空间的一个部分,不仅取决于自身艺术素质的高低,更要与校园公共艺术空间的特殊性相结合。要考虑到学校的独特位置,历史,传统,特殊事件,建筑特色等等。

首先,环境陶艺作品必须被校园环境中的人所认可并接受。环境陶艺最基本的诉求是具有公共性。[2]它并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个性或个体的个人行为,它需要被大众认可,并使得大众能够参与其中。因此公共艺术需要寻求大众审美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平衡之处,这样才能创作出兼具艺术性和公共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其次,陶艺作品本身的艺术造型的建构意蕴主题必须是完整、清晰、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内在艺术张力的。[3]环境陶艺作品是为了美化空间环境,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而设置的,这种需求不仅仅是视觉层面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因此环境陶艺作品中需要的更多的是艺术家所注入的思想,只有具有了主题内涵,作品才能完整,也才更能深入人心,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郭贺铭,浅谈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国新技术新产品》[J],2010

陶艺制作总结范文第7篇

我们不能按照美术学院造型标准来要求制作结果,但在指导陶艺创作实践过程的思维方式却可以通用,笔者在西安美院、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班等的陶艺选修课总结了几种教学思维观念:熟悉泥性,主张失败中国古代的陶瓷教育主要是师徒传承方式,这种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工艺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建立在学习者的悟性与勤劳基础上的。当我们惊叹传统陶瓷作品如何精美与华贵时,更多的看到那个时代的技巧与智慧,却很难体会到制作者背后的艰难与辛劳。而今,现代陶艺跳出了纯技艺的范畴,更加强调从业者的个性与观念,需要感知与表现共存。但不管怎样,对陶瓷这种材料的应用,都要经过认知、掌握泥料的性质,过后才能“任其发挥”“,挥洒自如”。熟悉泥性的过程就是在规范的制作当中掌握陶瓷材料特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除小捏塑外,造型都要求内部中空,并且要有通气孔,使用陶瓷特有的拉坯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等方法制作。这些造型技法与雕塑制作方法截然不同,更不同于绘画方式,没有直接的以往经验可借鉴,一切都是全新的创作体验。只有在摸泥、捏泥、揉泥、戳泥、粘泥的造型过程中,渐渐体会到泥料的干湿度、柔韧性以及对造型的可控性,得到一定的经验。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失败,这种“失败”一般是指破坏整体造型外观的开裂、变形、塌陷等现象,有时这些现象在烧制时才会出现,也只有多做多烧才能对结果作出预判。那么,在一个新的课程开始时,只有多作规定练习,多尝试失败,才能更快、更容易摸透泥料的特性,为后面的创作打下基础。当我们大胆地提出“主张失败”时,学习者更能抛开失败的担忧,勇敢挑战“危险动作”,增加经验与认识,锻炼意志与性格。因此,“主张失败”能促成“熟悉泥性”,“熟悉泥性”与“主张失败”便成了互生的关系。

转换“源”型,打破再生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其逻辑抽象性的能力就越强,但是其好奇心与兴趣爱好的广泛程度又会渐渐变弱,想象力受到成长环境的长期牵制,当需要发挥想象力、打开创造性思维时,往往出现举步维艰的局面。我国虽然已经提出素质教育多年,但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很长距离,在现有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大多在艺术认识上,更加认同写实风格,这种风格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直观而明了,因而学生们在艺术创作时,常常直接选择写实方法来完成对象。这里并没有否定写实风格,它也是当代艺术中很重要的流派,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当代艺术还有种类多样的其他风格,如表象主义、抽象主义、结构主义、立体主义、后印象派等等,这些风格流派超出了模仿与重现的要求,不再直观地、具体地呈现事实本身,更多地调动创作者的想象力与抽象思维,经过分析、比较、整合、转化这些形象信息,再抽取出本质使之更集中、更强化。

“在绘画中,雕刻中,乃至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中,就他们作为美的艺术而言,素描都是根本性的东西,在素描中,并不是那通过感觉而使人快乐的东西,而只是通过其形式而使人喜欢的东西,才构成了鉴赏的一切素质的基础。”[1]康德提出在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用线条勾勒的轮廓,因为它是代表着艺术作品的最直接的形式,无论展示了多么明显的美学内容,还是蕴涵了多么深刻的思想含义,承载物都要有造型形式才能出现。这个形式反映出多么大的艺术性,又会映照作品之外的普通世界,他的艺术性越强,想象力越丰富,它所触碰以往普通经验中未曾经历过和未曾接触过的方面和纬度就越深,新的审美意义也会更多地“创造”出来。作为使用“陶瓷”这种材料进行的艺术,陶艺最后呈现在观者面前的必然是用陶土或瓷土作出的造型结果。那么,进行制作造型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就极为重要了。这里提出几种方法,以提高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变体法,是通过对原始形态不断变化而达到认为合理的形态的方式。这种形体演变可以越来越简练也可以越来越复杂,选择的“结果”可以是最后一个形体也可以回过头选择其中某一个形体,关键是看哪一个形体更符合自己的要求,得到最佳变体形态。此种变体过程使学习者不断质疑而不断建构,采用概括与简化、或添加与深入的手法,对“源”材料进行或去枝去叶、或添花添果的工作。毕加索探索立体主义时,有一幅著名的公牛的变体过程,是一只写实的公牛经过十一次概括形态、简练线条的变体,最后得到一幅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的公牛图。虽然着笔不多,但那些简洁的线条,却精炼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它汇集了毕加索所思考立体主义的精华。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考虑,若用超级写实主义观念来制作,形象会越来越仔细逼真,结果必然与毕加索的大相径庭。所以,变体的方向、何时变体停止,是因艺术观念而异。

第二种:解构法,将“源”图形改变观看角度或切割形态,再改造、重组、变体成所需要的目标造型。这种方法首先要把“源”形从自身的空间、时间、环境中抽离出来,打破常规观看角度,可旋转到任意角度再行构图,还可在这个基础上使用任意切割、“断章取义”、局部夸张等方法,成为与“源”图无关联的新造型,最后再筛选、提炼、整理成所要表现的对象。

第三种:随手即兴法,此方法有更大的自由度,不用参考“源”型,用捏塑法随手捏出一造型,再根据此造型设计成目标型。随手而出的造型素材自由而宽泛,也许什么都不像,但不要紧,经过对这种造型去粗取精,打开想象的翅膀,找到最有艺术性、最感兴趣的局部或整体,将之表现出来,即会出现新颖一亮的新造型,往往还会产生超现实的奇妙效果。

陶艺制作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紫砂艺术;成型;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2-01

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世界陶瓷文化史上写着极其辉煌的一页。而宜兴紫砂茶壶因其矿产资源稀有,装饰技法丰富,手工成型技艺独特,在世界陶瓷领域里显得更加出类拔萃。

紫砂艺人成型中有搓,拍,打,刮,接,光等传统技法。

打身筒:当木拍均匀有力地拍打泥条时,上下两端因压缩而增厚,从而使形体更符合陶瓷的力学。另一方面拍打时的震动也使得泥的颗粒作了微妙的改变,细小的颗粒泛出表面,逐渐形成有机的断面结构,为壶体表面所谓“包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篦身筒:拍打完成的壶身要用“篦子”,一种利用竹子内部的弧度经加工后以符合壶身的仰合的工具,“篦身筒”的过程是对壶身产生均匀的挤压,去除高低不平使形体匀整。而实际上通过此工序能使胎体的致密度提高,因挤压而使粗颗粒进入里层,而细小的颗粒更加浮出表面并且得到固定。好的篦身筒工艺并不是轻轻一套带过,更不是模具挡坯干脆省去篦身筒的工艺由模子一次挡出形体,因而不能达到或根本忽略了改变坯体断面颗粒的有机结构的目的,进而不利于冲泡时的发茶效果。

明针工:所谓“明针”是以水牛角制成的薄片,用它来压光坯体的工具是整个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又称“了坯”,明针功夫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壶体表面“包浆”膜的形成。

紫砂泥是宜兴得天独厚的一种陶土资源,主要产于丁蜀镇黄龙山山岩石层下面,杂于陶土甲泥层内,开采后必须用人工挑选出来,故又称“岩中岩、泥中泥”紫砂深矿泥外观为石块,成片状结构,经露天堆存,自然风化一段时间后能风化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现今都用机械加工粉碎成所需要的细度,加水调和和揉炼,陈腐、真空成为“熟泥”,就可制作各类紫砂陶工艺品。

紫砂泥具有可塑性和结合性,与它是甲泥矿中的一个夹层,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有关。可塑性是指原料经过加适量的水混炼后,形成泥团,这种泥团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制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而不开裂。当外力撤消后,仍然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当今紫砂,已经达到了历史的繁荣时期,技艺人员队伍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新品新作层出不穷,投身紫砂工艺的青年一代文化层次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在弘扬紫砂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创新紫砂工艺成为紫砂艺人的新的课题。

一、紫砂工艺源于自然

自然界中的天地万物都是人类的亲密伙伴,许多艺术家们从自然界中捕捉灵感,把它们的形态加以塑造、设计、加以艺术化成为艺术品。而紫砂陶艺先人在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材质,设计制作的仿自然造型紫砂陶艺作品,更是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制作者把自然物或人造物作为制作紫砂工艺品造型的基本对象,如南瓜壶、梅桩壶、竹节壶等,自然万物赋予艺术家们无限的创作空间,脱离自然民间艺术将无生命力可言。

二、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从可查的历史文献中,我们知道紫砂工艺历经: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顾景洲、蒋蓉等这些名家的实践经验沉淀,总结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成熟制陶技艺。紫砂工艺从其诞生起,一直具有民间倾向,历代民间艺人注重个人的价值、个性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许多传世的名人佳作,代代相传,并为后人乃至今天沿袭仿制,如掇球壶、供春壶、提梁壶等。紫砂前辈呕心沥血、毕智穷工造就的紫砂文化,是宜兴陶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只有在传承这一文化的基础上,贯融自己创新理念,我们才能创作出真正好的紫砂作品来。

三、拓宽创作视野

今天的宜兴紫砂已经发展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传统的,现代的,新潮流的都在同一舞台上争相斗艳,人们也根据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审视着作品的价值观念,有人欣赏花货,因为制作者把那些蔬果虫草刻划得栩栩如生,泥色层次丰富。有人喜欢光货,制作者线条挺括,简洁大方。有人则喜欢新潮流的陶艺,认为其代表一个全新的艺术感悟。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们审美取向的差别,而紫砂工艺是一门张扬个性的艺术,需要创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创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紫砂工艺经过千年演变,众多历代文人的介入,从雕刻、印、点彩等装饰技法中体现文人墨士的人文字画,融入紫砂艺术中,极大的提高和丰富了紫砂文化,我们提倡紫砂造型创新的同时,同样要吸收世界陶艺的精华,取长补短,紫砂工艺的创新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