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范文第1篇

____县现有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外出务工年均6.5万人左右。近两年,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的影响,沿海及发达城市一些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的企业陆续停产或倒闭,在外务工人员就业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冲击。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成为影响我县当前发展与稳定的重要问题。近期,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就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于发达城市企业受经济下行和政策调控影响,部分企业停产倒闭,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而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三是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四是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资源限制,我县农业经济的现状不能容纳,也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同时就业;二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县许多农民从高山搬迁到城镇、社区集中居住,原耕地无法耕种,为这一部分群众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三是我县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完工,原本就近务工的农民必须寻求新的就业岗位。

(三)农民工就地创业人员增多。调查表明,部分返乡农民工不愿再外出,希望在本县经济发展中寻找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不想再务农,由于在外务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术和资金,想在家乡自主创业,搞一些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及创办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各镇涌现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种、养殖的农民工,以传统养殖业养猪、鸡、羊为主,也有部分从事梅花鹿、孔雀、野猪等特色养殖,这部分人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开拓精神,积极关注市场和信息,具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期望政府能够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多给予扶持。

二、目前我县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面对复杂就业形势,我县采取多项举措,帮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转移就业,已初见成效。

(一)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针对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的情况,一方面,加强劳务合作和交流,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强化信息搜集和工作,举办大型专场劳务招聘洽谈会、启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组织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截至全县共举办8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6500个,1580名求职人员与企业和用工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本地就业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县内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返乡人员就业。借助“十大工程”、狮子山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建设的机遇,搞好本县企业和用工单位与农民工供需对接,农村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与农民工供需对接,以项目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目前,就地转移就业近1.3万人。

(二)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按照“新增劳动力一个不少”、“返乡人员一个不闲”的要求,组织返乡农民工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解决目前岗位需求和劳动力技能不相匹配的问题,优化劳务产业结构,提高农民工市场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转移就业和提升创业能力。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电气焊、电动缝纫、风味小吃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2236人。

(三)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提供项目推荐、创业指导、跟踪服务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在资金、场地、证照办理、经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县上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健全县、乡、村三级创业就业和劳务经济组织领导服务体系,加强组织领导,从项目论证、项目孵化、项目落实、开业指导等各个方面搞好服务,指导、帮助返乡农民工选好、选准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今年全县已累计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615万元,扶持创业423户。

三、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盲目性大。往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节后返城、返厂的时间都比较规律,但近两年不少返乡农民工对节后出行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还处于观望状态。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数量有所扩大,但农民工的工资需求与就业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导致一些务工者因未找到工作又再次返乡。

(二)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现有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有技术的人员受经济波动影响相对小,即使失业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术单一或无一技之长的人只能回家观望。从我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属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数人掌握部分专业技能。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竞争中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农村劳动力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返乡农民工对政府给予就业方面的支持表现出较高的期待。通过走访调查,在就业问题上,一是农民工期望政府在就业门路上予以帮助,特别是提供就业岗位。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农民工更希望得到来自政府及有关部门权威准确的就业信息和更直接的就业帮助。二是在自主创业上提供支持,特别是资金扶持。调查显示,考虑返乡留在本地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期望“提供信贷资金优惠和支持”和“提供创业服务指导”是农民工自主创业时最希望政府能给予的帮助。

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上级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技术操作规程简便、资金周转较快等特点,对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意见》〔安政发(20__)9号〕,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从20__ 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 万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1000 万元、每县不少于400万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以不少于当年新增地方财力的10%逐年补充,到2015 年年度预算达到1 亿元以上,并从财政贴息、项目扶持、融资担保、税费优惠、用地保障、培训补助、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来抓,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

(二)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切实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意识,有效缓解产业升级与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就业困局,才是应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培训方向,丰富培训内容,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农民工转移、转岗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就业技能,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一是对技术水平不高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回炉培训,提升新一轮输出人员择业竞争力;二是组织没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主择业,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三是对有志于回归创业和有一定创业基础的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升自主创业能力;四是对有意继续从事农业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不愿再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展特色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实现科技种养增收。

(三)深挖市场,拓宽农村转移就业渠道。一要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增加输出数量、扩大输出规模。二靠能人带动,充分发挥劳务输出能人的作用,积极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帮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三靠政府推动,构建农民工输出转移平台。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劳务输出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跨区域协作,为劳务输出寻求新的途径,引导返乡农民工实现跨区域转岗转业。四是要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利用农村交通水利、生态移民、新农村、产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就近就地转移一批。五是支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鼓励发展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逐步形成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规范化的劳务中介服务体系,切实为农民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六是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同时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配合,及时沟通农民工就业和返乡信息,为农民工提供更为周到的就业服务。七是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依托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在用工量大的地区、城市建立劳务信息服务站,广泛收集、筛选和劳务信息。积极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短信等媒体向农民工传播劳务信息,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范文第2篇

一、调研总体情况

团市委调研组由团市委党组成员童宏葵同志带队,团市委农青部主任科员陈付青、团市委城青部副主任科员程亮两位同志随同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深入机关、区县、乡镇等详细了解了我市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有益探索。分别在迎江区、怀宁县、桐城市召开了服务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工作座谈会,重点围绕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现状及如何引导服务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就业创业与基层各级团干部、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代表进行了工作座谈和深入探讨。

二、现状及原因

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现有劳动力300多万人,每年有110万外出务工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40%。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深受影响,许多中小私营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裁员。导致了农民工就业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困难,部分提前回乡。我市作为劳务输出农民工的提前返乡加大了我市的就业压力并带来了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__外出务工青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广东的东莞、深圳人数最多,行业多,大多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餐饮业;在东北的主要是建筑业;在北京的主要是建筑业和饮食业;在浙江和西安主要为服装业;手机配件业分布零散而且边远。外出务工青年返乡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因金融风暴返乡。这是调研的重点,按比例推算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5%左右。

2、因季节性等因素返乡。因为气候原因如在东北等从事建筑行业的提前返乡,按比例推算,因季节返乡的占15%左右。

3、受中央惠农政策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对青年返乡具有吸引力。因此返乡的约占2%。

4、回乡创业。外出务工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资金的积累,很多都想回乡创业。改革开放30年,但真正大量外出务工是90年代中后期,资金的积累并没完成,所以很多人想,真正创业的大约只占3%左右。

5、自身技能。有些务工青年因文化素质过低,不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还有些人因为结婚、盖房,或赡养老人、照顾子女,或解决夫妻分居,或不习惯外地生活、思念亲人、心理成本大等原因而选择回乡,约占5%。

三、机遇和挑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因为金融危机,工厂倒闭或裁员返乡的青年只占15%,但另一方面受访者很多都表示企业减薪了,自行创业的收入也有影响。当问及来年的打算,很多青年表示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家更好,这与当前的惠农政策和国家的扶持政策有关,也与__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提速有关。

更多的返乡青年或不愿在外务工的青年,他们经过城市工作与生活的“洗礼”,学到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技能技术,是__经济发展的机遇;他们带回了或多或少的资金,是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他们不再两地分居,孩子不再留守,这是和谐家庭的机遇。

但挑战远大于机遇,更多的青年在当地就业,这对__的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开发并提供更多的岗位;而新农村建设也不是青年农民重新回到一亩三分地那样的简单;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又何来和谐。

四、对策及建议

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返乡青年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生力军,如何加以正确引导,是当前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各级团组织要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后备军的作用,积极应对,主动解决青年返乡问题,努力把各种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为推动__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做出贡献。

1、引导服务。各级团组织要对当前大部分务工返乡青年现象和情况必须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工作,履行好职能,宣传政策法规;二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改水改厕宣传力度,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三是推动农村青年健身活动,举办娱乐活动,丰富返乡青年的精神生活;四是结合扶贫慰问工作、志愿服务工作、三下乡工作真情服务返乡青年;五是尽自身所能,努力为返乡青年排忧解难,把他们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使用好,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2、培训服务。提高青年农民的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岗位职业能力和经营能力。一是利用团组织指导成立的15家农村青年培训基地以及各县市区青年中心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二是要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紧密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力求做到使农民的素质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结合起来,使有限的农村教育投入能取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训,提高返乡青年的致富能力、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就业服务。整合发挥团组织的网络优势,与市劳动就业局、市农委加强联系和协作,共同打造用工信息共享平台。一是为对务工青年提供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同时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二是合理引导返乡青年到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就业;三是充分发挥团属各类职介机构的中介组织作用;四是与市劳动就业局、市农委联合举办返乡青年专场招聘会。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范文第3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三次全会精神,切实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圆满完成市下达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任务。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前阶段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对下阶段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分析形势,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加快推进全县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前阶段工作简要回顾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协调,紧密配合,坚持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手段来抓,不断健全网络,加强引导,强化培训,大力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截至4月底,全县已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0538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1.3%,实现务工工资性收入2.89亿元、务工纯收入1.45亿元。总结前阶段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有:

(一)措施有力,返乡农民工安置工作有效开展。一是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摸底调查,研究和掌握农民工返乡原因及进出情况,对正常返乡和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进行分类造册,实施返乡农民工动态监测管理,并实行零报告制度,定期报告返乡农民工动态情况。二是积极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切实帮助解决农民工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工技能单一的实际,在摸清返乡农民工底数的基础上,突出以提高返乡农民工专业技能为重点,对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援助。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返乡农民工“特别”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技能型人才储备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做好“充电”服务。三是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协调金融部门将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到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手中,逐步把开展创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向农村延伸,协调相关部门优先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办理相关证件,简化办证手续,及时帮助解决农民工创业中遇到的困难。目前,全县因金融危机返乡农民工达18200人,已实现就业13335人。

(二)拓展培训项目,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示范基地培训和大面扶贫培训项目,采用“流动课堂”、“夜校培训”等方式,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基本技能培训。截至4月底,全县共开展培训85期6045人,实现培训后转移3900人,其中:开展引导性培训62期4558人,开展以电工、电焊工、缝纫工、钢筋工、砌筑工等专业技能培训23期1487人。

(三)加强市场对接,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与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为农民工转移就业牵线搭桥,做好市内外务工人员创业情况调查统计,采取内外输出结合的方式,合理有序引导农民工转移就业。自去年10月以来,共为我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及县内企业输送农民工4380人。截止今年4月底,全县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1790人,其中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重新安置转移12950人,尚有4865人待逐步培训后转移。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返乡农民工安置问题不容忽视,若不能及时再就业,部分返乡农民工家庭将出现返贫。据统计,我县返乡还未实现再就业的农民工有4865人,若不能实现再就业,年内将有4500个左右农村家庭户均减少收入10000元以上。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单一,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劳动强度大而收入低的行业。三是组织化输出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盲目无序流动的局面还需进一步扭转。四是部分乡镇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应对农民工返乡工作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和抓落实不够,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渠道不明确等情况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今年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分析形势,正视困难,切实增强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尽管今年劳务输出面临很大困难,但我们也要看到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有利于我们调动和整合各类资源。二是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以“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夜校培训试点、“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为载体,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三是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扩大内需项目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我们要紧紧抓住实施国家扩大内需项目需要大量农民工参与建设这一大好机遇,抓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与劳务输出工作的对接,有效促进扩大农民工就业。

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返乡农民工人数增加,劳动力转移输出压力大等困难,我们的思想不能松懈,措施要更加扎实,充分看到危机中的机遇,把劳务输出作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抓紧抓实,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两手抓”。各级各部门必须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流动,培养一支合格的劳务大军,做大培强我县劳务经济。

三、明确目标,强化措施,认真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全面部署、整体推进,更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总的要求就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能人带动”的原则,按照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思路,加强培训,规范管理,搞好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县2009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总体目标是: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8.82万人;实现务工工资收入8.1亿元以上,净收入3.43亿元;完成大面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1.6万人,高田乡务工人员夜校培训4900人。围绕以上目标,重点抓好7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做大培强我县劳务经济产业,真正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在今天的会上,县政府将与各乡镇签定目标责任书。同时,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张县长4月24日在县政府三次全会上对全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今天会议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落实人员责任,认真抓实各项工作,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与周边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广大农村群众对该项工作的认知度不高。各乡镇要深入搞好宣传发动,扩大宣传声势,开辟宣传专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劳务输出、务工信息、维权保障等方面的宣传报道,认真抓好相关宣传资料的制作和发放,切实做到在服务中宣传,在宣传中抓好服务,营造密切关注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密切配合,紧紧围绕让农民“出去有路、就业有岗、务工有为、回乡有成”的思路,认真做好输出前、输出中和输出后的各项服务工作,真正把劳务输出做成一项“富民工程、德政工程”。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一是要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各类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合理设置培训课程,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进一步突出开展市场急需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要加强与各大企业、用人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劳务合同关系,大力组织定单培训,同时要开展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引导性培训,增强农民工遵纪守法意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三是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县人力资源办、劳动就业局、职教中心要联合建成培训系统,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积极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培训模式,把培训班延伸到乡村,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努力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转移就业一人,确保技能培训时间达20天以上,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85%以上,培训发证率达60%以上。同时,实施劳动力培训必须做到“两个公示”,一是要把实施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公示到村组一级,二是要把每期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资金使用情况等公示到村组一级。

(四)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由于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起步较晚,劳务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尚未形成良好的基础和优势,目前还有许多农民工属单枪匹马、零星分散地盲目外出,远远适应不了劳务市场对农民工大批量的集中需求,因此,加强区域内外的劳务市场对接,努力开辟劳务用工市场,积极引导组织农民有序转移输出,是提高转移质量和打造劳务品牌的必然途径。一是要通过参加各种劳务洽谈会搞好对接,进一步拓宽沿海发达地区劳务市场,积极同输出地的用工企业进行沟通联系,认真考察用工岗位,确立合作意向,有组织地输送农村劳动力,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有组织输出任务。二是要依托务工能人、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开辟县外用工市场,充分发挥其信息灵通、联络面广的优势,使其成为政府组织的有利补充,在组织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县人力资源办要制定出具体的组织化输出方案,将具体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县人力资源办、劳动就业局、县职教中心、各乡镇人力资源办等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建成一套完善的组织输出系统,认真搞好农民工的转移输出服务,真正达到“输出一个、带动一批,输出一批、带动一方”的效果。

(五)抓好维权服务,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目前,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县人力资源办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救助工作。一是要在维权重点上实现突破,加强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合作行为,坚持做到“四不转移”:即用人单位合法资质不全不予转移,劳动强度过大不予转移,工资收入没保证不予转移,国家规定的工伤等保险不缴不予转移。要规范中介市场,严厉打击黑中介坑害农民工的行为。二是要在维权环境上形成声势。要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有计划开展专题咨询活动,借助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农民工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向农民工普及维权知识,强化维权意识,努力形成在参与中维权、在帮扶中维权、在舆论监督中维权的强大声势。三是在维权工作上形成合力,加强与劳动、教育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要加强跨地区越部门合作,在维权过程中协调沟通,做到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人听、有人管、有人为之伸张正义。要充分发挥好农民工法律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发挥好驻外农民工服务站及联络点的作用,使之成为农民工转移的桥梁和纽带,切实维护所在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抓好基础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一是要规范台帐管理,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各乡镇要在健全台帐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农村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搞好动态追踪管理,进一步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总量、求职愿望、外出务工人员输出数量、务工地点等基本情况。县人力资源办要充分利用县人力资源开发网,随时收集和劳务用工信息,加强对外劳务市场对接,努力搭建劳务信息平台。县、乡两级人力资源办要认真做好培训台帐及转移就业台帐的管理,切实做到帐实相符。二是完善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农民工服务体系。要建立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农村人力资源调查制度、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制度、农村劳动力维权救助制度、情系农民工活动制度等。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手段,提高服务能力,形成一套工作运行高效、督促检查有力、信息反馈灵敏、上下步调一致、左右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及时成立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建立健全技能鉴定工作制度,加大技能鉴定工作力度,使更多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三是严格资金管理。各培训项目资金要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用好管好培训资金,杜绝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培训资金使用安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创业过程;政策理论框架;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150—06

一、引言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农民工将发达地区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技能融合到农村优势资源中去,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农民工返乡创业并非新生事物,但真正引起各方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却是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了农民工自身和其他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子,甚至是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的一种特定和符合经济规律的模式。因此,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及其支持体系的构建不仅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权宜之计,而且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拉动农村消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长远之计。

由于各方关注的时间比较短,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缺乏政策制定的系统性;创业政策缺乏阶段细分;政策缺乏对农民工这一特殊创业主体的考察等等。笔者在梳理创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考查创业政策法律法规落实时发现,在创业政策制定这个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机构缺失、政策不连续等等,但根源上还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上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从而导致政策制定的零散、片面和短期性。因此,根据创业过程理论构建农民工创业政策理论框架并建立创业支持体系,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科学、合理、系统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能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不仅能够推动更多的农民工返乡自己走向创业的道路,而且能够为农民工做稳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升农村自身吸附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

创业过程是新组织的创建过程,因此,创业过程包括商业计划成为现实企业组织过程中的所有事件。从过程角度概括,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过程,这种行为过程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或者说创业过程是围绕机会识别、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过程。从企业生命周期出发,创业过程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创业前阶段(pre—startup stage)、创业阶段(startup stage)、早期成长阶段(early growth stage)及晚期成长阶段(1ater growth)。

创业政策理论框架较早由瑞典学者Anders Lund—stre和Lois Stevenson提出,其核心观点是,政策框架应围绕创业机会、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三个创业核心要素,并涵盖了从创业种子期至创业后42个月的整个创业阶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近期比较有影响的研究创业政策的学者是荷兰创业经济学家Roy Thurik基于对创业供给(创业者)和创业需求(创业机会)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指出了政府扶持创业的六条政策渠道。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提出的创业环境体系包括九大方面: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

西方创业理论,由于缺乏研究的现实土壤,对农民工返乡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研究鲜有涉及,但农民工返乡创业也遵循一般的创业规律,创业管理理论中的创业政策理论框架,尤其是GEM的创业环境体系构建,能够为本文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考方向。

(二)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农民工返乡文献集中于最近两年,且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对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意义、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阻碍因素分析以及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建议。夏清华、易朝辉从不确定环境对创业成败的影响分析出发,指出创业支持政策的必要性,通过研究国外创业政策的工具种类及其有效性,针对中国现实的创业环境,提出了完善我国创业政策的对策和建议;张建伟提出需要从营造创业氛围、整合创业扶持资源、创业环境、创业培训等多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王环分析了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意义、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主张;张明林等从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出发,阐述了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意义、推进农民工创业可行性、促动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建议等。王胜远,张平等依据SWOT分析理论和QSPM矩阵决策分析工具,分别对农民工返乡的创业战略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农民工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有选择地开展农业相关产业经营或延伸服务进行创业。陈浩、曹亚在分析后危机时代返乡农民创业行为的基础上,指出,后危机时代由于政府已经出台了为数众多的优惠措施,是创业的重要契机,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当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诸多困境,并且就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如申晓梅、刘涛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进行了典型调研,得出了一些具有学术和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上述研究较深入地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意义,并围绕“如何服务返乡农民创业”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有些研究还借助了相关管理工具,有针对性分析了农民工创业的特点和政策的着力点。但促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赖政府政策措施,而且这些政策措施又缺乏一个系统理论的支持,从而导致政策措施的局部性和短期性。因此,王琇等提出“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机构三者结合的创业机制”,李翔提出,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作多维分析,推动创业需要从体系完善路径来分析,刘晨之更是直接提出“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应该说,上述观点已经触及了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支持体系这一本质问题,为我们架构完善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提供了思路。但是,利用系统的观点,尤其是应用创业过程理论,在大量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者调研的基础上,架构科学、合理、完善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迫切需要学界建言、献策、立说。

三、基于创业过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理论框架

结合其他研究人员和作者分析的结果,本文将创业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动机阶段、机会阶段和初创阶段。创业政策理论应该围绕这三个阶段来搭建(如图1)。它包含如下三个层面:其一,在个人层次上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其二,使创业者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三,为潜在创业者提供资源和环境的支持。

动机阶段是潜在创业者产生创业意愿或创业目标阶段。在制定政策时,我们要考虑农民工返乡创业动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和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最主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自我效能和创业环境。创业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其特征决定了选择创业的人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很高的信心,即高的自我效能。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创业行为以及创业绩效有密切关系。创业环境是指那些与创业活动相关联的因素的集合,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又分别是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农民工返乡创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是指那些造成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和法律等因素。农民工返乡创业时要全面分析其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包括欲从事行业的生命周期阶段、行业的进入与退出障碍、行业的需求及竞争状况、行业主导技术的发展趋势及行业的发展前景等等。

因此对政府而言,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时,在动机阶段,既要关注创业环境建设又要关注创业者个人因素的作用。要通过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水平来提升创业活动的质量。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应该从创业环境和创业者自我效能两方面突破,着力点是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

机会阶段包括机会识别和开发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阶段。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机会的影响因素,以及识别机会和开发机会的影响因素。创业机会是通过把资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创造价值的一种可能性。在这一阶段,创业者面临着误受风险、误拒风险和盲从风险。根据Kirzner的观点,创业机会是一系列的市场不完全,即市场信息不完整产生创业机会,而信息优势人群将获得创业机会或优先获得创业机会。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要从信息方面着手,帮助他们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识别机会的能力。另外,从开发机会的角度,政府要为这些识别机会的返乡农民工提供资金等物质条件开发机会,并实行对口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机会阶段,政策的着力点是提供信息和资金等物质条件,提高农民工识别机会和开发机会的能力。

创立阶段是创业过程中的风险聚集阶段。新创企业建立起来以后,也就是企业的成长初期。这时候的企业,产品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往往资金流脆弱。企业这时候的主要目的是生存。贷款难、销售市场打不开、管理薄弱等都是返乡农民工初创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在此阶段要实行资金信贷扶持、管理指导等一系列的措施,其创业政策的着力点是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必要资源和宽容的环境。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建设

依照上文提到的创业政策理论框架,我们制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框定了五大子系统: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法规体系;农民工返乡创业技能服务体系;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保险体系;农民工返乡创业文化子体系。

(一)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首先,将创新、独立、自信、冒险等精神教育引入到中小学教育系统,因为它们与创业意识和动机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都不高,初中毕业者居多。所以要在有限的受教育年限里将这些精神贯彻下去,以让他们较早地接触和学习到创业的基本思想。其中创业者个体的自我效能、风险倾向、自信心等与创业动机之间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要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则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其次,政府可以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协会或者创业者社团组织,组织成员彼此学习,共同交流思想。已创业成功的创业者可以向那些想要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传授自己的经验,而潜在的创业者也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许多的创业信息。再次,设立创新性的创业培训机制。政府可以定期开设创业培训课,通过创业分析、政策解读、项目分析、案例分析等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同时在创业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另外,定期地对创业者的领导、管理、营销等各项技能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推动已开创企业的健康发展。农民工返乡创立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其产品在市场上已趋于饱和状态,市场开拓困难,抵御风险能力弱是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管理局要广开信息渠道帮助返乡农民工开拓市场,建立各种机构和平台,为产品销售提供信息,寻找市场。此外,政府要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各个问题对创业者广泛地开展创业技能服务,以促进它们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要制定并完善各项创业政策法规,形成切实能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法规系统。例如,在税收方面,要全面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可以实行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所得部分先征后返的优惠,从而减轻企业创立时期现金流的压力;其次,征管机制应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投资回报期而设置,分类征收各种税收,原则上,对没有产生盈利、没有走向自主发展之路的企业不予征税。在厂房修建或租赁、企业用工、推进员工技能提升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在厂房土地流转问题上,要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开发荒山、荒坡、荒地、荒滩、水面用于发展农、林、牧、渔业的投资企业,政府应免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政府采购和项目应向返乡农民工创设的企业倾斜政策,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拓宽它们的生存空间。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推动创业或促进中小企业,通过了《中小企业法》,其中规定政府物资的25%以上要向中小企业采购,政府的很多中小项目也向中小企业倾斜。我国各市、县地方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府采购和项目,向返乡农民工创立的企业倾斜的政策。

此外,各项政策法规要真正落实下去。各部门之间要形成合力,提高办事效率。这样才能切实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政策支持,创立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技能服务体系

各省、市应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健全创业专家志愿团和专项指导小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同时建立起覆盖市、县、镇(街道)三级的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搭建电子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健全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度,免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确保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有求必应”。

首先,政府应设立基础性创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县一级政府可以专门设立一个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管理局,主要负责为政府创业政策的制定搜集相关信息,并协调督促各部门制定落实创业政策和措施,为创业者提供项目论证、可行性分析等服务,引好路,定好创业项目。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管理局的设立可以很好地解决创业过程第二阶段即一机会阶段一存在的问题。其次,应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工受益”原则,在当地范围内整合劳动保障、建设、科技、农业、工青妇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认定并建立若干家返乡农民工培训基地,积极实施“阳光培训”、“雨露计划”、“星火培训”等一系列农民工创业培训活动,大力推行“定向培训、联合培训”,增强农民工创业技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不断调整就业专项补助资金的支出结构,在一些重点行业,实施培训活动,鼓励企业在农村劳动力中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并按照“多培训多补贴”的原则,不断加大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资金、培训补贴的支出规模。再次,应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开通农民工返乡创业网,设立创业动态、创业政策、专家指导、项目推介、创业案例和创业故事六个版块,为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牵线搭桥。由于农村地区距市场前沿比较远,且网络不发达,大部分农民还不会上网查找筛选信息,在获取市场信息的速度、准确性方面落后于其他创业者,因而其发掘机会的能力弱。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的打工经历密切相关,其所能选择的从业范围有局限,机会不足。农民工在外打工所从事的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利润微薄。政府开通农民工返乡创业网,在网络平台上各种创业信息,创业点子,从而提高他们发现市场、挖掘机会的能力。

(四)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支撑体系

农民工返乡创业创立初期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贷款难等问题。根据2006年中国创业观察报告的研究,创业融资主要依靠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其次才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政府资金扶持。初创企业融资除了受到“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因而他们从金融机构贷款更加困难。因此,应当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支撑体系,帮助其解决创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并为其创业资金担保,提供创业保险。

首先,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能够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如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等,从而构建一个大中小金融机构并存、种类各异、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难的问题。拓展政策性银行的支农金融业务,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要积极进一步拓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业务范围,特别是要注重其在农民创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针对新创企业或潜在创业者没有资产抵押而产生的贷款难问题,可以设计一种多方参与、多层次、动态的创业信用担保机制。所谓多方,是指政府、民间组织(创业协会)、金融企业、金融管理机构和返乡创业农民工本身;所谓多层次,是指中央、省或自治区、县或区及乡镇甚至工业园区等;所谓动态,是指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在信用担保体系所担负义务和享受的权力是不完全对等的,但动态地来看,应该是对等的。在体系建立初期,政府财政支持起主要作用,政府需要首先投入资金作为担保启动资金;民间组织,主要指创业协会,主要做好项目筛选和信用评价工作,金融管理机构要配合政府出台灵活的贷款利率和抵押条例,如降低抵押比率、灵活抵押物、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利率等。金融企业也要转变以往只贷款给国有企业和公用事业项目的观念。由于创业者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能力,在初期,他们可能只有创意和创业的激情,一旦这种激情和创意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影响逐步扩大,就能获得现金流入甚至创造巨大的财富和税收。因此,这种动态的创业信用担保机制,跨越了不同阶段,综合考量权利和义务、投入与回报的对等关系(见图2)。

注:a.创业初期,政府财政提供启动资金,为担保基金提供担保母资金;b.提供基金运作的财务收支状况报告,接受监督;c.提供创业政策相关信息及申请创业基金援助;d.了解担保基金管理和运转状况;e.指导;f.汇报和被指导;g.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和融资计划;h.提供贷款、指导和服务;i.提供基金运作状况信息几个方面的信息;j.指导、监督和管理基金运作;k.提供创业贷款项目初审、贷款担保和项目跟踪;l.提供融资详细计划、项目盈利预测和要求提供担保申请报告;m.创业项目商业计划和贷款申请报告;n.审核贷款项目、发放贷款;o.提供项目可行性初步分析报告和贷款担保;p.核实项目信息。再次,要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刚刚起步,一些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险种一般局限于巨灾险,绝大部分创业活动都在保险范围之外,缺乏针对农民创业的风险保障体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积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如果发展不足,农民创业过程中农业生产的风险就得不到有效转移,一旦遭受各种“灾害”时就没有抵御能力,甚至于破产,这样会使农民产生畏惧心理,大大挫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同时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应根据各区域特点建立适合各个地方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第二,由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投资比较大,虽然有农业保险的需求,但是没有转化为有效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助资金。第三,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有利于迅速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五)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文化体系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现壮;对策

当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和规模都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增长0.9%。据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返乡留乡农民工明显增多,并且各地都在积极鼓励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创新。预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首次超1000万,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1000万。在这一情况下,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先后下发众多文件以助推农民工更好地返回乡村、振兴乡村。尽管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当下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引擎,只有解决好这些障碍因素,才能更好地推动人才“回巢”,有效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愿景。基于该背景,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主要了解四川省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现状,调研正在从事创业农民工124人,还在观望农民工79人,深入探讨影响返乡创业农民工活动现状的因素及他们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1四川地区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

1.1创业人员个人特征

在124份回收问卷样本中,男女比例为53.32%和46.68%。女性创业者人数比例略低于男性,但差距不大。返乡创业者的年龄情况:30岁以下人数占比21.78%;30岁至45岁人数占比46.68%;46岁至60人数占比29.03%;60岁以上人数占比2.4%。被调查者的婚姻状况:未婚人员占比14.51%;已婚(含丧偶、离异)人员占比85.49%。创业者学历情况:小学或低于小学学历占比8.06%;初中学历占比29.83%;高中学历占比40.3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20.97%,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创业者占比最高。

1.2创业活动的特点

1.2.1投资规模及来源

根据问卷调查,有17.74%的创业者启动资金在一万元以下;启动资金在1至8万元区间内的人数占总创业人员的41.13%;8至20万元区间人数占比25.81%,拥有高于20万元启动资金的创业者比例为15.32%。大多数创业人员的资金来源具有相似且单一的渠道,资金渠道是自有资金的创业者比例为58.87%;向亲友借贷的比例为21.77%;向银行贷款的比例为13.7%;资金来源于政府扶持比例仅为2.42%。大多数创业者只能进行小规模创业并且无法拓宽资金获得渠道。

1.2.2经营行业及形式

半数以上的创业者选择了与服务和商品有关的行业,比例为65.32%。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创业者选择农业生产加工。创业形式以个体性创业为主,占比58.06%;仅有3人通过政府扶持资金开展扶持型创业,占比2.42%。合伙型创业和组织型创业的农民工也有一部分。总体特点为: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低,创业规模小,投资风险小。

1.2.3经营规模及产值

返乡农民工创业多为小规模企业,企业员工数量为1至5人的企业占大多数,占比为64.52%;雇员大于20人的比例为12.9%。由于企业投入少、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值数额较低。年产值数额在2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74.19%;年产值高于50万元的企业仅占比10.48%。

1.3政策感知及需求

1.3.1政策了解

大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对政府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创业者完全不了解政府政策。非常了解创业政策的创业者占比仅为10.48%;59.68%的创业者了解了一些相应政策;而有29.84%完全不了解当前的所有政策。

1.3.2政策倾向需要

创业者的政策倾向需要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技能培训、初期税费减免、信贷扶持、用地优惠、信息咨询服务、审批手续简化以及创业项目支持等。其中对初期税费减免的需求较高,占比44.35%,少数创业者有信息咨询服务需要,占比24.19%。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没有解决创业者实际需求。

2四川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工存在自身禀赋,且培训力度欠缺

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缺乏专业的素质培训,使得创业者的视野较为窄小,思想保守。创业者也普遍存在职业技能缺乏的问题,外出务工的经历为他们带来的更多是技术层面的提升,而很难学习到管理知识。其次是创业意识落后,大多数创业农民会选择传统行业,导致农村创业瓶颈难以突破。并且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简单,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并且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人的培训需求得到满足,培训内容和创业者实际需求不完全契合。现在的政府培训主要针对技术层面,缺乏针对管理技能和市场指导的培训。

2.2创业形式单一、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大多数农民工初期创业都会选择个体形式,且享有政府扶持的企业不到百分之三,虽然近年各级政府均出台各种措施利于农民初期创业,并于2020年首次整体推出投资总额达218.5亿元的130个项目,鼓励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但从数据来看,农民工切实享受到的政府扶持还较少。其从事行业集中于第三产业,尤以餐饮、零售等行业为主,其中一种原因是第三产业投入小,且经营的难度系数较低,这就导致了创业特点极为相似,彼此之间差异小,从而形成过度竞争。并且参与创业的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又未接受过系统的创业经营培训,很难有能力将创办企业形成规模化,仅仅停留在小规模的“养家糊口”阶段。

2.3硬件设施不匹配,文化氛围落后

通过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表示家乡有创业孵化基地,且有26%的农民工在选择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一问中选择了创业场地困难,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积极性。目前不管进行什么形式的创业,用地的问题都是根本问题,而审批一块地手续繁琐,对农民工是巨大的体力和时间消耗。调研过程中发现,政府规定的免费试用土地质量差、位置偏远,非常不利于开展创业活动。此外,乡村公路落后、用水用电用气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外界交流的信息平台匮乏,农民创业的产品难以推广,并且运输问题也是农家好产品走出乡村的一大阻碍。最后,农村是相对闭塞的环境,创业气氛不浓厚,且重视“人情”和口头约定,法律意识淡薄。

2.4政策落实不足,“融资难”问题突出

四川地区先后下发多个文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农民工工作的开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仅有59.68%的创业者了解一些政府政策,这是因为部分创业者对政策关注较少,在创业过程中仅关注企业利润经营额等;且政府的宣传成本和受益不对等,没有达到宣传目的。且融资问题还是目前困扰初创企业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58.87%的人员启动资金来自自有资金,但这部分资金非常有限,通常在十万以下;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除了银行借贷外,很难找到其他融资渠道,但银行借贷在企业规模、信用等方面条件很高,这就成为企业扩大发展的瓶颈。有44%的农民工还希望有初期税费减免的措施,这将极大的提升其创业积极性。

3促进四川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建议

3.1个体层面:加强自身建设,主动夯实返乡创业基础

作为创业主体,返乡农民工群体是决定创业结果的根本性因素。返乡创业农民工应该积极作为,以改变自身禀赋导致的视野狭隘、思想保守、能力不足等情况;同时,紧密联系乡镇基层组织与干部,及时告知自己的创业意愿,了解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主动寻求帮助,畅通创业渠道,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准备好创业的“第一桶金”;提高管理能力。创业的起步主要靠信息,而成功则主要靠管理。因此,返乡创业农民工要加强学习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提高管理企业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创业能力培训,重点学习相关行业技能、多接触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了解创业风险及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借鉴参考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成功的案例;有意愿、有余力的农民工还可进一步参加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为成功创业夯实基础。

3.2社会层面:加大社会关注,营造有利创业的氛围环境

目前,社会上对农民工这一群体还存在着许多偏见与歧视,遑论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数都得不到家人朋友乃至全社会的认同理解。这就需要政府在舆论上影响全社会,通过表彰、宣传返乡创业成功的农民工典型,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社会各界人士要充分尊重、关注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认识到他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巨大贡献,认可他们的创业活动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优良的创业氛围,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增强,带动更多的能人志士返乡创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政府层面:优化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引导和技术支持

首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将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作为施政目标,将施政效果作为考核目标,建立并完善考核章程,针对不同农民工创业的不同特点,细化目标并开展“因材施政”,保证扶持服务的落地实行,如发现落实不善的情况需着重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其次,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提供配套的一体化创业保障服务。政府需要建立集创业信息指导、手续办理、融资、销售推广、法律援助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创业指导平台,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更便捷、更直接地获得创业信息、把握创业方向,简化其创业登记程序和审批程序,充分保障创业资金的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的稳定,帮助其减少试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着重开展政策指导援助和技术培训援助。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创业工会、联盟等组织要对不了解或了解不透彻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一对一”的优惠政策指导,详细记录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详细需求,对有困难的农民工进行长期性的跟踪帮助。

参考文献

[1]孟铎.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11):46-47.

[2]201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Z].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范文第6篇

事实上,“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不是一个新命题。2008年前后,早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制定了一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被形象地称之为“雁归工程”。地方政府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政策支持、创业平台搭建等工作,筑好巢穴吸引雁归,向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乡亲温情喊话,颇具感染力。

一些有文化、有志向、懂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特别是“70后”“80后”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拼较为成功的能人,在地方政策的鼓励下,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同时掌握了一定的营销渠道,具备了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之后,开始返乡创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底,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累计约为800万户,不计入个体工商户的也有近200万户。

返乡创业难

然而,对于大多数靠苦力攒些积蓄的农民工来说,返乡创业虽美好,创业风险更不能忽视。

在“全国第一劳务大县”的重庆开县,年届不惑的廖玉国,2009年6月拿出了打工24年积攒下来的22万元,返村投建了一个养殖场。然而,22万元花光了,养殖场才建了一半。更糟的是,他后来都没能申请到银行贷款,规划中既养猪鸡又养鱼的养殖场,只收成了两批鱼,卖了1.2万元。

在劳务大省河南,来自周口的打工仔司向前再次坐上了开往广东珠海的送工车。5年前,司向前带着在广东打工淘到的“第一桶金”返乡创业,和姐姐一家凑钱在郑州北大学城附近,由于学校聚集,客流量充足,生意刚开始还算红火。“但是不当家不知道油盐贵。早上3点多就起床,一忙一天,这都不算啥。问题是看着生意不错,可到最后一算账,刨除工人的工资和房租水电费,挣的钱还不如打工哩。”司向前苦笑着说。而在这趟送工车上,有7个人曾经是他的工友,他们有着同样的创业失败经历。

农民工创业失败,究其根源无外乎三个因素。第一,自身的创业知识储备不够。不少创业者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跟风投资,要么跟“熟人”,要么跟“政策”,还有一些创业者观念保守,面对市场风险畏首畏尾,缺乏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第二,资金链脆弱。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创业资本,是通过在城市打拼多年积累的,一旦返乡创业失败,有可能血本无归,抗风险能力弱。第三,农村的创业环境成熟度不够。多数地区的产业生态成熟度不够,产业链条太过单一。

例如,农民工创业园区是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载体,许多地区已探索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多年,但是项目规划和布局同质化,政策扶持落地存在困难,效果不如人意。以四川省为例,全省各地共建有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17个,但大部分处于入驻率低、空置率高的尴尬状态,其中宜宾、泸州、自贡、乐山和成都的8家创业(孵化)园入驻农民工创业企业均未达到设计容量的20%。

是画大饼还是给大肉?

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更切实的保障,《意见》提出了支持返乡创业的五方面政策措施:一是降低返乡创业门槛;二是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四是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五是完善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其基本导向是坚持普惠性的政策和扶持性的政策相结合原则,既保证返乡创业人员平等享受各种普惠性政策,还根据这一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的特点,部署落实和完善差别化扶持政策,努力促进这些群体成功创业。

“在以往国家关于创业的扶持政策中,也涉及支持农民创业和返乡创业的内容,但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真正能享受到的支持只有创业培训一项。此次《意见》出台的五项政策,旨在将用于支持城镇创业群体的政策普惠到农民工等返乡创业群体,这也是《意见》的最大亮点之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宝山指出。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范文第7篇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AHP模型;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6-0007-08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西部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流出地转变为返乡农民工的聚集地,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成为西部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自主创业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一,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专业技能、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率较低。除了创业者个人因素外,创业环境也是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分析和评价西部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探究其创业环境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合理优化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环境,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活力,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构建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陕西省、四川省的实地调查数据,对西部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并比较和发现两省创业环境的优势和不足,为改善和优化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国外对创业环境的研究起步早,理论研究比较全面。有两个最经典的创业环境模型,即五维度模型和GEM模型。五维度模型是Gnyawali和Fogel在1994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创业环境是创业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组合,这个组合包含五个维度,即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资金支持和非资金支持。GEM模型提出了创业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业就业的传导机制,介绍了创业环境的九个条件,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以上两个研究既相互借鉴,又各有特色,五维度模型从外部环境和创业者两个角度进行创业环境分析,注重创业者的自身素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软环境对创业环境的影响,但是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分析的不够全面。而GEM模型的研究更加全面,对软环境和硬环境都进行了研究,更注重教育和培训、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等硬环境对创业的影响。

同内对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是在以上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如陈兴淋根据GEM研究框架,通过专家问卷的方式对南京市创业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南京市创业环境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周丽在GEM框架下对肇庆市创业环境进行多维度分析,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将肇庆市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进行了比较,结合肇庆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该研究对不同城市的创业环境进行了对比,但缺乏以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的研究,研究的主观性比较强。池仁勇,朱非白提出城市创业环境指数的概念,建立了指数框架体系,运用数学方法对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创业环境做出了评价。以上都是针对大中城市创业环境展开的研究,针对农村创业环境的研究较少。罗新阳、钱子键、罗新欧根据要素组合模型和GEM模型,结合农村的特点建立了农村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把农村创业环境系统分为经济支撑系统、服务支持系统、培训支撑系统、文化支撑系统和环境支撑系统5个系统,同时探索了优化农村创业环境的路径。这一研究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农村的创业环境。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是建立在GEM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或者农村进行创业环境评价,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有些环境指标并不适用于西部农村地区创业环境的分析,同时,对创业环境主体的研究也忽略了农民工这类创业主体。目前创业环境评价存在两个方面不足:一是西部地区创业环境评价研究不足,缺乏对西部地区不同省份创业环境的比较研究;二是创业环境评价中缺乏以创业者为视角的评价,没有以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为视角的评价。本文在借鉴GEM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西部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为评价主体,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部地区的创业环境进行实证分析。

二、西部返乡农民国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借鉴GEM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西部地区创业环境的特点而创建的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色在于不是用宏观统计数据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而是从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这一微观视角来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在一级指标的设置上与GEM模型分类上有不同,包含了其中的内容且有增加,考虑到中国和西部的特殊性,增加了经济环境、政府服务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一级指标。经济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创业活动,政府服务的改善是消除返乡农民工创业障碍的必要条件,西部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而返乡农民工与土地、当地资源有着天然的联系。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包括9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是对宏观层面的把握,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选取特点注重创业者的微观感受,如二级指标中人均农村纯收入一项,要求被调查的创业者感受近3年人均农村纯收入增长程度来选择(见表1)。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需要建立分层递阶结构模型,这种结构模型适合于对创业环境多重指标的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为基础,确定评价集,得出模糊评价结果。该方法是应用模糊集合的概念,将定性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能够系统评价创业环境的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多次递阶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次,确定评价指标集L,和评价尺度集V,U={u1,u2…u4},V(v1,v2,…vk,…,vp),假设有p个评语结果,uk代表总评语集的第k个可能的评语。本文把创业环境现状评价和评语集分为五个等级,为E=(差,较差,一般,较好,好),创业环境评价用分值1分、2分、3分、4分、5分来衡量,表示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好)=(1,2,3,4,5),5个评语分别量化为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用向量Y表示,Y=(60,70,80,90,lOO)’表示;再次,通过权重和第二步确定评判矩阵;最后,得出模糊综合评判集:B=A*R=(b1,b2,…bp),(A表示一级9个指标的权重集,R表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对各等级隶属度),根据评判集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调研数据来源于2011年7—9月对陕西省、四川省的典型调查。调查中选择两省返乡农民工创业较典型的县(区)各4个,分别为四川省的金堂县、温江区、郫县、双流县和陕西省的兴平市、武功县、咸阳市、杨凌区。调查对象为城镇有固定店面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和村镇里的种养殖大户,参加调研人员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和西南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进行。每个县(区)发放问卷100份,两省共发放800份,回收问卷793份,有效问卷762份,问卷有效率为9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2。

四、实证分析

(一)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依据调研样本中返乡农民工对创业环境现状评价的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各项指标的权重是确定模糊矩阵,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也反映出各项指标在创业环境中的重要程度。陕西省和四川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见表3。

(二)模糊综合评价

首先,建立一级指标的模糊矩阵。依据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陕西省和四川省的一级指标模糊矩阵,陕西省模糊矩阵(四川省省略)表示如下:

最后,得出创业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在模糊综合评价中得分越高表示创业环境越好,反之,越差。陕西省、四川省创业环境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

西部创业环境综合评价为较好水平,从表5可以看出,陕西省和四川省创业环境综合评价都是较好水平,得分分别为83.06和84.70,四川省综合创业环境水平略优于陕西省,具体分析如下:

1.西部的经济环境和融资环境处于较好或一般水平,四川省优于陕西省。四川省两项环境指标得分都在80分以上,属于较好水平,陕西省不足80分,属于一般水平。近几年来,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的增长,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地方性银行的建立,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由于农民工对风险投资机构认识不足和大银行的信贷结构问题,融资难是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因素。四川省为解决融资问题,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诸如:规定金融机构当年从农村地区吸收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确定农业银行定位,增加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贷业务;建立联保贷款,改进贷款模式;实行返乡农民工创业保险,服务返乡农民工创业。”这些措施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四川省的融资环境。

2.西部的政府服务环境处于较差或差的水平,四川省优于陕西省。四川省政府服务环境得分近70分,属于较差水平,而陕西省只有60多分,属于差的水平。与东部相比西部许多地方政府存在办事效率低下、政务公开能力差和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降低了返乡农民工创业信息获得的及时性,也影响着整个创业过程。调研中了解到,四川省有不同于陕西省的做法,四川省政府部门根据不同层次返乡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创业项目,同时有较完善的创业配套服务体系,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这些做法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而陕西省没有专门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往往是自选创业项目,有一定的风险性和盲目性,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3.西部的政府政策环境处于一般或较差水平,四川省优于陕西省。四川省政府政策环境水平得分高于70分,属于一般水平,而陕西省不足70分,属于较差水平。相比西部较差的政府政策环境,四川省近年来积极探索改善的方法,制订了促进农民工创业的系列政策。例如,规划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为进入园区的农民工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对创业成功的农民工实行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以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搭建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土地使用等手续的“绿色通道”,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西部的教育及培训服务环境水平较好,陕西省和四川省的水平一致。两省的教育及培训服务环境得分均在80分以上,水平都较好。调查中发现,西部地区根据返乡农民工创业特点和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对农村妇女、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都有不同层次的培训,失业人员主要是技能方面的培训,以解决其就业问题,对掌握一技之长和积累一定资金的返乡农民工实行创业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其创业。

5.西部的基础设施水平处于好或较好水平,陕西省优于四川省。陕西省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分在90分以上,属于好的水平,而四川省不足90分,属于较好水平。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创业硬件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信息网络逐步普及,客运、货运能力基本发达,这些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通讯以及能源支持。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陕西省的基础设施优于四川省。

6.西部的市场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处于一般水平,陕西省和四川省水平一致。两省的市场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得分都在75—80分之间,属于一般水平。调研统计发现,西部返乡农民工选择的创业领域、创业规模较为相同,因而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有相似之处。区域文化对农民工创业有着重要影响,它是创业行为的原动力,西部文化中倡导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提倡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也鼓励创造和创新的精神。在舆论宣传上西部注重典型介绍、培育和树立创业新星、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但调查中也发现西部文化尚属于保守型,一些创业者具有“官本位”思想,还有一些具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这些观念的综合作用使西部的社会人文环境处于一般水平。四川省返乡农民工较陕西省具有更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冒险精神。

7.西部的自然环境处于好的水平,陕西省和四川省水平一致。两省的自然环境得分最高,都在90分以上。西部地区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外还有着广阔的土地、优良的畜种和多种多样的农作物,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也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多种资源和机会,西部自然资源好是创业者的共识。

五、结论及建议

农村返乡创业好项目范文第8篇

—、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工作责任心

2012年我乡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指标任务是:

(一)扶持创业人数5人;

(二)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000人;

(三)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20人;

(四)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数80人人(征缴金额16万元);

(五)城镇居民参保人数200人;

二、突出重点,做实各项工作

(一)大力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当好宣传员,深入宣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把劳动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联系起来,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劳动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扎实开展基础性工作,建立建全各类工作台帐及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基础台账,台账数据及时更新,按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调查和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建立失业监控、返乡农民工报告制度。

(三)努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根据县局下达任务,结合我乡实际,我们将努力完成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尽最大努力多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引导返乡农民从事烤烟、生猪养殖等高效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和回乡创业工作。二是加大与本乡项目建设的衔接和协调,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黄口堰水库移民后扶工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三是加强与乡内大型企业联系,如悦来温泉渡假山庄、玉泉机砖厂,鼓励他们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四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强与县、市就业服务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职业介绍及其它后续保障服务。

(四)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广泛宣传国家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与专门培训机构的联系,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采取“菜单式”培训,真正让返乡农民工学到真正实用的职业技能。

(五)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督促、指导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含个体工商户)做好社会保险登记和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找准对象作重点做通思想工作,努力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任务。

(六)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要求,做到六个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场地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