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护理流程

急救护理流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急救护理流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急救护理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急救护理 流程改造 急危重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70

急救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诊疗服务流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满意度和患者对医院的选择[1]。为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08年开始将流程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常见急危重症和大型突发事件作为研究项目。

方法: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新模式进行改造。分析传统疾病流程中急救医护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运用循证的方法[2,3],分析其缺陷的根源。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组织专家对相关流程技术进行论证,制订新流程。对研究单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更好的运用新流程。

观察指标:比较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估结果及内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

判定标准:在对流程改造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中,每个题目分为好、一般和差3个层次,好2分,一般1分,差0分,计算每个题目的总分。

结 果

急救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各项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见表1。

流程改造前后内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2。

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3。

讨 论

近年来,循证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了改造,对原来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经过改造后的新型护理流程取得了专家、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说明这种护理流程真正做到了人性化,既能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又能兼顾护理人员本身的技术、精力和专业问题,达到了二者的有效统一。本研究还显示,流程改造后对内、外科和突发伤害的急救时间大大缩短,但护理质量也随之提高,因此,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护理流程的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种人性化的护理流程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继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92.

急救护理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急救;护理流程

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疾病、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随着急救医疗体系的逐步建立完善,急救工作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挽救患者生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急救护理工作有以下特点:范围跨度大,可以发生在医院急救室、院前或战地环境、健康保健机构;内容涉及多学科,可以包括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等多个学科;实践性很强,可以是所有年龄段的患者,也可以是有明确医疗救护的或尚未做出明确救护的患者,不同患者有一定的特异性,上述特点对急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临床提高急救护理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探讨目前急救护理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以期找到能提高急救护理技能的方法。

1 目前急救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急救护理人才匮乏 目前,虽然急救培训已日益被关注,但急救护理人才相对匮乏[1,2]。一方面,作为院前急救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护士,急救护理技能相对薄弱,严重制约社区急救水平。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足够数量的急救护理人才,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首诊医疗机构,急救护理人才的缺乏必将影响其急救成功率。

1.2 急救护理效率有待提高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护人员的急救护理技能有了一定提高,但急救成功率依然不高,护理效率仍有待加强。首先,临床护士的急救水平多停留于经验化管理阶段,无系统的理论指导,导致不同医院、各个科室之间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势必影响急救护理效率,从而导致医疗护理纠纷[3]。其次,部分临床护士的急救护理技能多停留在书本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对心肺复苏不能熟练操作,胸外按压被频繁打断、按压深度不够,导致心脏骤停后无灌流时间和复苏前休克时间延长,从而直接影响复苏效果[4]。此外,除急诊科护士外,社区护理人员、高危病人家属缺乏急救护理技能,院前急救成功率低。

1.3 急救护理安全性尚需加强 急救护理的发展,对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在发病初期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在进行紧急抢救及急救护理等医疗活动中存在的职业暴露问题也应受到重视,院前急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主要有医源性感染因素(如病毒等)、物理性因素(如手术刀、针管等)和心理性因素(职业压力)几个方面[5]。其中,最重要的是医源性感染因素,院前急救中, 护士接触到的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凶险,变化快,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多数情况下根本无法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传染性疾病,即投入对患者的急救中。急救护士每天暴露在危险因素中,很容易在急救护理的过程中感染细菌或病毒,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因此,急救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的安全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2 原 因

2.1 缺乏规范有效的急救护理培训 现有的急救护理培训对象较为单一,主要为医学院学生和临床护士,尚未覆盖社区护理人员、护工等,这是造成急救护理人才匮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照本宣科,实践操作有限。护理急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急救效率。缺乏合理的培训周期。据相关文献报道,一名护理人员经过培训掌握了心肺复苏技能,能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但3年后重新考核,其心肺复苏水平将回到培训前,可见设置合理的培训周期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十分必要[1,2,6]。

2.2 急救护理效果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的急救护理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评价工具包括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和发展创新等多类指标,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只通过被培训者的自我评价等方式,评价体系相对完善,有利于严格筛选合格的急救护理人才[2]。然而,对已上岗的临床急救护士的急救能力水平的评价则缺少客观、量化的标准,现行的评价多以模拟测验及医护间相互评价为主,缺乏真正在现场急救时的量化标准,而客观、量化的现场急救标准的制定将使得急救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护理时有据可依,有利于敦促护理人员更好地完成急救护理工作。

2.3 更加高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流程亟待制定 临床上仍然存在因为个人的急救护理经验、个人工作能力等原因而导致急救护理工作不及时、不恰当等现象;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也常因为护理技能有限引起一定的医患纠纷;临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象屡见不鲜[7]。这些均提示临床护理管理者应细化工作,针对各科急危重症患者制定相关抢救预案及急救流程图,使每位护理人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各项急救流程,分工合理。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时,医务人员也能够按照此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救治,使得急救护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有效杜绝了医务人员工作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有效减少职业暴露。

3 提高急救护理技能的对策

3.1 加强急救护理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加强急救护理培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扩展培训对象,将急救护理培训从医院、学校扩展到社区。培养社区护士的急救技能可以实现急救中心前移的目标,提高社区急救水平,也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其次,设置合理培训周期,护士的急救技能的提高需要强调基础培训和定期培训基础上的复训,特别是对操作性比较强的急救仪器的使用、急救流程的掌握需重复培训。应每隔3~6个月对培训后护士的急救理论和急救技能考核1次。最后还应当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汲取所长,充分利用现代通信设备及电视、计算机等教学工具,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模拟人等现代医学教育工具,多通过情景模拟等提高实践技能[2,8]。

3.1 制定临床急救效果评价体系,提高临床急救成功率 制定临床急救效果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团结合作,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从而提高临床急救成功率。临床急救效果评价体系的制定应包括数量指标及质量指标。数量指标主要是指临床工作量,量化指标的制定有利于更加合理分配工作;质量指标主要是指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分,可包括自评、他评(患者及其他医务人员)等,质量指标的制定可以避免部分护理人员一味追求高工作量而忽视护理质量的现象。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相结合,并与效益工资等挂钩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证急救护理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从而提高临床急救的成功率。

3.2 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急救护理效率及安全性 制定和完善一个合适的、高效的急救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救护理效率及安全性至关重要。日常护理工作中,时常会有某项急救护理工作由于没有严格的流程规范导致不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很好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突发问题。要完善急救护理流程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首先是要制定的急救护理流程是医务人员在抢救患者时的行为规范准则,即设计流程;然后就是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以及急救护理流程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流程实现;最后就是患者对急救护理工作的评价即流程评价。通过这3个方面的循环改善,创造出最合适的急救护理流程,这样才能够将建立急救护理流程的意义发挥到最大。流程内容方面,应包括急诊抢救、急救护理、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急救仪器的操作和预防职业暴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依此制定简单、高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流程才能提高急救护理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3,9]。

参考文献

[1] 蒋婕,朱莹,金奇,等.不同培训模式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5):463-465.

[2] 张岚,高秀娟,戴世英.护理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61-63.

[3] 李小静.探讨建立急救护理流程的方法和意义[J].现代护理,2013(21):43-45.

[4] 苏意娟.提高临床护理急救水平的管理方法浅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926-927.

[5] 肖贤香.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1,4(5A):151.

[6] B L,El E,G N,et al.Effectiveness of a 30 min CPR self-instruction program for lay responders:a 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J].Resuscitation,2005,67(1):31-43.

[7] 陈玉琼.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0):125.

急救护理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优化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a)-0186-03

Comparison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 and routine nursing in rescu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DENG Ying-mei LI Yu-we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Shunde District Longjiang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31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 mode in rescu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96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5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n=47) and optimization group (n=49) by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nursing mode.Patients in routine group were used routine nursing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patients in optimization group were used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Rescue effects and rescue ti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cue effects rat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optimization group was 48.9%,obvious higher than that was 17.0% in routin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1.0256,P

[Key words]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cue

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极高的一类急症,我国患有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约有2.3亿人,其中AMI患者约有200万[1]。AMI患者的诊断与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尽早接受治疗是决定患者心肌能否再灌注、降低病死率的关键[2],AMI救治延迟分为院前延迟与院内延迟,作为急诊救护人员,有效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对缩短AMI患者治疗“时间窗”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通过建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提高了心肌梗死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6例,按照急诊救治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47)与优化组(n=49)。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ST段抬高AMI(STAMI)的相关诊断[4];②存在心电图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改变;③排除陈旧性心肌梗死;④排除有慢性心力衰竭、扩心病、瓣膜病等心脏基础疾病者;⑤排除合并肾、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常规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32±8.45)岁,发病自送入院平均时间(2.78±0.46)h,优化组49例,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49±9.42)岁,发病自入院平均时间(2.65±0.37)h。两组患者性别比、平均年龄、发病自入院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心肌梗死护理,患者由“120”救护车或自行入院治疗者,护理人员迅速评估患者一般生命体征,要求时间在2 min内,依据医嘱进行相关抢救治疗,指导患者卧床、办理入院、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及完善相关检查与检验,同时与上级医院联系,待安排PCI手术,迅速转院。优化组患者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模式。①优化接诊顺序: 急诊科人员接到“120”中心报有疑似AMI患者后,迅速出车将患者接回医院,在送院途中行相关紧急救治,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根据其生命体征及主诉作出初步诊断,同时与急诊科医务人员联系,准备接诊,并准备急救药物及器械,从而缩短从来诊到接诊时间。②优化病情评估:患者如为自行送院的,具体可通过边看、边问、边分诊的流程进行评估,到诊后开启绿色通道,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2 min内迅速评估患者一般生命体征,迅速连接心电监护,同时做出患者心电图,通知专科会诊。③优化救护流程:待病情评估完毕后,按照美国心脏学会(AHA)中关于急救的程序实施“四定”,即定时、定人、定责、定位,要求患者5 min内完成吸氧、静脉输液、血液标本采集、心电图等,指定专人进行AMI患者救护,并且责任具体到个人,对疼痛剧烈患者实施镇痛处理,考虑到PCI手术操作特点,选择患者左上肢静脉输液,必要时实施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紧急措施。④优化转运流程:指定严格的AMI患者转运流程制度,若患者病情需要行PCI,向患者及其家交代病情,告知其手术的重要性,迅速与上级医院联系,取得家属同意后迅速转院,若患者病情无需要行PCI,及时送行专科治疗,转运前护士应准确交接护理记录单,并转运前再次评估病情,转运途中携带急救器械、药品。⑤优化人员配置:采用责任制,科室定期实施AMI救护知识与技巧培训,同时要求不同班次有专人负责AMI救治,对不同层次人员分层培训,制定明确的救治指南、分诊流程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救护后AMI抢救效果与急诊救护时间,急诊救护效果采用分级制[5]。①显效:患者AMI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心肌酶谱等检查显示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②好转:患者AMI症状、体征消失,但实验室检查存在异常;③无效:患者AMI症状或体征无缓解,实验室检查提示病情加重,或患者出现死亡。急诊救护时间包括病情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及急救总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效果的比较

优化组显效24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显效率为48.9%,明显高于常规组显效率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效果的比较[n(%)]

与常规组比较,*P

2.2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时间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及急救总时间,优化组急诊救护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急诊救护时间的比较(min,x±s)

3 讨论

AMI是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的坏死,快速打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对挽救濒死的心肌有重要意义。资料显示,及时溶栓或PCI可将AMI患者病死率由5%~6%降至1.2%[6-8],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时间对于尽早行PCI手术影响较大,AHA指南提出,患者送至医院至实施球囊扩张或PCI时间应控制在90 min内,同时每增加10 min,患者对PCI的获益就减少0.94%~1.17%[9],故有效缩短患者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时间对患者AMI的治疗与预后赢得了时间,本研究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及时缩短了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及静脉采血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做到优化接诊流程,有效避免了患者在办理挂号、住院的时间,同时优化病情评估模式,对AMI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有大概的评估,及时缩短了急诊急救护理的时间[10-11]。优化护理流程通过“四定”,通过责任具体到人,使救治程序明确,通过分工合作,医生诊治的同时开展急诊救护护理,避免了救护程序的繁琐,对救护时间实行量化,优化了救治流程,同时优化人员配置,保证了急诊救护实施的规范化[12],本研究规定AMI救护组长为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保证了救护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临床经验丰富,能较快速地判断心电图的异常,同时安排具有临床气管插管、电除颤技能的责任护士,也保证了救护过程中出现紧急状况时可以有效应对,同时优化接诊顺序,严格交接护理记录单,转运过程中携带急救器械与药品,保证了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我国2011年的急诊绿色通道管理中提出[13],AMI患者院内急救至手术时间在60 min内为优秀,本研究急救总时间为(38.97±5.64)min,达到了优秀水平,同时提高了PCI手术预后的效果。我国现有医疗体制条件下,要想进一步提高AMI救治效果,在加强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也应该加强社会整体的健康教育水平。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时间也是缩短AMI治疗时间的关键部分,院内急救中开设绿色急救通道在于优化就诊流程,如先进行急诊手术抢救治疗,后缴纳费用或补办入院程序等,优化急诊护理缩短了患者院内急救时间,进一步增加了PCI手术的成功率,研究表明,急诊PCI时间至发病不超过6 h,可以使患者死亡率降低5%~6%,若院前急救加院内急救时间不超过1 h,急诊PCI抢救成功率会提高12%以上,可见优化院内急救时间对于AMI患者至关重要。建立一套优化急诊AMI护理通道与模式,可以有效缩短院内救治中诊断、救护、转运的时间,为受损心肌赢得充分的治疗前时间[14-16]。

综上所述,对疑似AMI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可以有效缩短院内急救的时间,为保证患者PCI手术成功及抢救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优化护理模式,提高了急诊救护AMI患者的效率,规范了救治流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璇,许海燕,杨跃进.国内外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35(3):286-290.

[2] 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3] 李宪凯,徐亚伟.2013ACCF及AHA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更新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 33(4):289-292,295.

[4] 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9-24.

[5] 韩雅玲.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3):169-180.

[6] 王曼,李蓉,辜丽梅,等.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9-11.

[7] 顾晓龙.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应用洋地黄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8] 梁峰,胡大一,沈珠军.2013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38-40.

[9] 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13-15.

[10] 程宝珍,张小红,牛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11] 李然.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影响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4.

[12] 唐勤熔.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应用探析[J].现代养生,2015,10(20):79.

[13] 刘红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5):155-157.

[14] 苏小妹,贺珊,吴志红,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0):130-131.

[15] 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急救护理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院前 急救 特点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57-01

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要接受区域性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与指挥[1]。区域120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就急救电话中提供的患者病种与病情等信息,按照就近原则与医院的救治条件统筹调度急救站出车实施救治,其中急救站是各院的急诊科。医院急诊科不仅担负着院前急救工作,还负责提供院内紧急救治与急诊观察及急救用药等工作,医院急诊部门运转便形成了“一套班子,两个招牌”的机制模式[2],其中重要一环便是院前急救。当前,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现状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应该在了解院前急救工作特点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改进措施方能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水平。

1 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院前急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院前急救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笔者认为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主要基于医护人员的科学、准确判断及护理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这是救死扶伤的基础,也是整个院前救治工作的关键及目标。笔者基于院前急救工作经验着重总结了院前急救工作特点。

1.1 工作性质急,时间是工作开展的关键。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主要是接受市级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与指挥。区域120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参照急救电话中提供的患者病种、病情及患者要求等信息,参照就近原则,在了解各医院医疗救治条件的基础上统筹调度急救站出车实施救治,这个过程需要把握时间最短原则,并且保证调度工作的科学、有效。同时,该环节也是院前救护工作开展的前提,是保证院前救护工作的基础。同样的道理与原则应用于医院急诊科,医院急诊部门不论何种时间或情况下,在接到出车救治任务后便要即刻安排救护人员与救护设备、车辆等,为出诊救治做好准备。院前急救工作具有工作急的性质,这些准备性的工作需要医院急诊科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做好规划,时刻保证急救设备的齐全与性能正常,保证院前救治工作的快速、顺利。基于院前救治工作时间要求特性,院前急救出诊时间要越短越好,国家对此作出了最长时间限制即出诊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院前救护车到达现场的用时不可超过10分钟[3],严格遵照时间便是生命的原则。

1.2 救治病种具有多样性与随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运作活动都会带来意外事故,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化的灾害因素,各个社会领域中的意外事故具有不可预测性,事故一旦发生院前救护工作便要尽快展开。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各种方面的疾病,其中包括中毒性突发病,也会包括传染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均包括在急救范围内,增加了急救工作的救治难度与复杂性[4]。院前救治病种的多样性与随机性决定了救治设备与药物的齐全,还要保证救治人员中医生、护理工作人员的齐全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1.3 急救器材与药品的多元需求性。院前急救工作中急救器材与药品需求的多元性是由院前急救病种多样性与随机性决定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刻,急救电话所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急救车出诊时可能无法全面了解出诊急救疾病的确切情况,以致急救工作中所用急救设备、药品无法满足急救工作需求,这会影响到急救工作的开展。基于急救工作的重要性,为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要保证急救器材的齐全与多样,急救药品的数量充足与多样,这是院前急救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院前急救工作开展的关键保障。

1.4 院前急救工作对秩序要求。一般而言,急救现场具有混乱性。事故发生时事故当事人恐慌哭喊、家人的喊叫哭声、围观群众的喊叫声等噪音,部分场地还伴有警车等机动车辆的警报声等,这些噪音作用下会加重现场的混乱度,秩序陷入混乱是一般事故现场的明显特点。而事实证明,混乱的秩序会阻碍急救工作的开展,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也十分不利,于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院前救护工作对救治秩序便提出了新的要求。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以前需要先维持杂乱环境秩序,便于救治工作流程的开展,同时院前救护工作的开展多是在救护车上进行,这需要救护设备齐全的同时,被救人的家属全面配合,以共同推进紧急救治工作的开展。

1.5 院前急救工作对人员配备的需求。院前急救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病种,救治工作配置的工作人员应该包括医生与护理工作人员至少各一人,而且对医护人员的医疗事故的处理能力也有较高的素养要求。救护车辆中配置的救护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这是急救工作开展的基础,科学的判断力与急救处理能力是急救工作开展的前提。医生在工作开展前需要大体规划救治方案,并在救治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紧急处理的基础上保证被救人员的生命体征。急救工作中护理人员也需要具备综合化的医学专业素养,并具有较快的应急反应能力,具备全程配合医生急救工作开展过程中提出的各方面要求,医生与护理工作人员急救工作中的配合默契度是整个救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以积极面对紧急救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 院前急救工作对急救护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紧急救治是院前急救工作的核心环节[5],院前紧急救治与护理工作开展水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护理工作的开展更是能够影响到紧急救治效果。因此,应该结合院前救治工作的新特点,着重提高紧急救治护理工作的水平。

2.1 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敏捷的反应力。紧急救治工作中的护理人员应该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与敏捷的反应力,在救护工作开展前应该做好救护工作的基础工作,其中包括救护工作所需要的药物、器材、救护工作所需要的工具等物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全面了解并熟悉救护车上各种药品、器材等物件的基本位置与数量,在医生展开救护工作的同时为医生救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信息指导与参考。这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是节省救治工作时间的关键,能够为被救治伤员的晟敏体征的维持提供保障。救护车上的护理工作人员还要注意加强紧急救治工作提供系统的救治管理,如定医疗设备、定药品数量、定物件位置、定管理人员等,护理人员应该争取全面提升救护车辆护理水平。

2.2 护理工作人员判断力要强。院前救护工作中配置的医疗护理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基于专业的医护知识密切观察、发现患者或事故伤员机体问题,必要的时候提醒医生注意,并启发医生制定全面的紧急救治方案。救护人员还要全面掌握疾病紧急治疗的系统化的标准与程序[6],能够及时对医生做出的救治决定提供参考意见,全程推进紧急救治工作的开展,为紧急救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证。医疗护理人员还要具备混乱局面下落实护理流程的能力,伤患者意识能力的情况下做好心理护理,伤患人员还要适当安抚患者家属,争取为紧急救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护理人员还应该切实推进护理流程的落实。院前护理工作的总流程包括转送途中护理、途中监护护理及伤患心理护理等,其中护理人员应该在简单的紧急救治工作后配合医生做好家属解释工作,以解释的方式获得伤患人员家属的支持与理解。护理工作中要基于伤患者生命体征的保证为患者取正确、舒适的,并及时做好与医院门诊部医护人员的联系,为生命的救治争取最佳时间。途中伤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是为患者实施紧急救治的基础,途中的监护也能为门诊救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及时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毕国庆,赵磊.急诊急救工作场所的医患沟通的基本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6(3):160-160

[2] 张芸,姚波.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及应对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7,9(21):229-229

[3] 王中明,李建华.浅谈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97-397

[4] 赵春,李小静.院前急救工作流程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2,24(9):106-107

急救护理流程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具体防范措施。方法:对本院近两年的院前急救状况进行总结,找出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当前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出诊阶段、急救过程及急救后期。出诊时间长、设备药品不全及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为主要安全隐患。结论:通过制定严格院前急救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法律意识能够有效防范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医院外对各种危机患者生命的创伤、急症及灾难事故等伤病患者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运送途中救护。在医院急救系统中,院前急救属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尽管院前急救属于暂行应急,但是是否能够对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院前急救对维系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进一步抢救创造更好诊治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减少患者病残率,关系至关重要。此次我们根据这两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点,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根据这些隐患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减少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3月急救中心接到有效急救电话9853次,我院出诊4356例,急救患者接回2145例,其中有209例发现存在护理隐患,占9.74%。有56例出现院前急救纠纷,其中被投诉出诊时间长22例,设备药品不全18例,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12例,同患者家属沟通不当4例。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在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我们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如下几种:

2.1 出诊阶段的安全隐患:1)急救信息接收不准确:接听人员在接听电话过程中,对于出诊的地址及联系方式没有询问清楚,没有详细对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进行详细询问,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进行准确判断,不仅会在出诊中准备不充分,抢救设备不完善,有时还会出现派错车,导致救护车空跑,这样不但会耽误患者救治的最佳时间,延误病情,同时还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2)急诊意识淡薄:救护车未能在规定时间出诊,导致出诊时间延迟,影响救治工作顺利实施,使患者丧失急救最佳时机,降低救治成功率,最终导致医疗纠纷出现。

2.2 急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急诊保障不足:因为种种原因,医院不能保障车辆安全,使救护车不能进行及时保养,车辆油量不足或者零件出现故障,在转途过程中车辆维修耽误患者的抢救。2)责任心不足: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技术不过硬,对急诊应急能力差,急救动作慢,在转运过程中没有对患者进行严密监视,导致患者出现窒息、休克等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者患者在急救途中因为车身颠簸出现了静脉输液外渗,急诊救治仪器脱落,甚至因为急诊车辆摇晃摔落病床导致脊椎及盆骨骨折。这些都是因为医护人员对病人护理不到所致,也是最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事件。3)消毒隔离的意识差:院前急救的环境复杂,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对可能传染疾病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导致运送车发生污染,或者医护医院在抢救中被感染。还有些护理人员因技术不熟练,在现场复杂条件下忽视了无菌操作,使患者增加了感染风险。4)对患者病情不能准确评估:在现场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没有准确评估,没有充分考虑到病人在转运中的病情变化,与患者及家属没有做好沟通,没有将患者病情及病情预后还有可能医疗费用向家属通告。对于急危重病人没有按照抢救原则进行救治及通知,导致咋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等欠缺,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死亡。对于到现场已经死亡的患者,医护人员没有进行常规抢救,对死亡患者没有仔细检查,没有存留详细死亡检查记录。

2.3 后期安全隐患:现场急救记录是患者入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关键参考依据,但是因为院前急救时间紧急,时间记录常不及时,不准确,有时因抢救患者未能将医师口头医嘱及现场抢救记录补写完整,记录字迹潦草,内容不详实,遗漏关键阳性体征,或者在记录中没有使用专门医学术语,书写简单,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记录会直接影响医生判断,影响患者入院后的救治。

3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院前护理安全隐患分析,我们分析要消除这些隐患,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出现,应当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具体防范:

3.1 制定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要确保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能够到位,必须制定详实的规章制度,让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抢救措施能够切实执行。因此医院需要切实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还有《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相关文件制定适合医院急救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技术操作流程,保证急救过程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建立护理评价规章制度,对医护人员护理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急救的各种后勤保障,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到位,没有过期及变质,医护人员需要对救护车物品掌握清楚,定期检查,确保车辆物资充足。

3.2 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

院前急救事件多紧急、突发,并且事件多变性强。所以急诊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职业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嫌脏、不怕累,对工作认真负责,时刻将患者放在首位,坚持救死扶伤,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保持良好道德风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主动接诊,对患者做到灵活的施救措施,坚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为抢救患者节省宝贵时间。

3.3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与院前急救中抢救效果息息相关,当前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综合素质不过关属于院前急救中的主要安全隐患,因此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对医院的接线员及护理急救新成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及责任素质,要求接线员按照程序进行电话询问,问清病人详细病情及地址,这样才能够方便病情评估,节省救治时间。第二,加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急救重要性,对于常见的各类急救患者抢救流程都有熟练掌握,能够准确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现场搬运这些抢救措施。第三,培养护理人员沉着冷静性格,要求其在具备熟练急救护理操作外能够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处理现场问题,做好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3.4 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人们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工作中恩你个狗懂得运用法律条文来保护患者及自我,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按照法律程序去解决医疗纠纷及护患纠纷的能力。

当然院前急救过程中还要讲究团队精神,日常工作人员还要做好急救常识的普及工作,这样在院前急救中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安全医患出现,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为挽救患者生命保驾护航,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丹,陈红.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22).

[2]董慧珍,汪小红,陈娜. 探讨护患沟通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1,(22).

[3]伏清华,沈雪梅,肖艳. 院前急救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13).

[4]安今善,李美玉. 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8).

急救护理流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救护车;急救医疗药械;规范化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性事故等在患者进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护,它包括患者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1]。救护车是院前急救时的重要载体,急救人员利用此载体为病人提供必要的监护、治疗、护理,为患者争取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在这其中,救护车的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2005年以来,我科已把救护车作为一个重要的急救单元,加强了救护车上医疗药械的管理,改变了以往每次出诊由医生、护士临时准备急救药品带急救箱出诊的现象,救护车上医疗药械实行五定管理,保证医疗药械完好率达100%[2]。从而缩短了急救时间,优化了急救流程,使之达到保障病人、医疗、护理安全及器械有效使用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管理方法简介如下。

1 方法

1.1 救护车上医疗物品实行五定 定专人管理、定放置位置、定数量、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及时补充所用医疗物品,保证物品完好率达100%。为了防止车子颠簸致使物品凌乱、损坏,应根据不同的医疗物品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如药物分格摆放并固定,注射器用塑料圈捆绑,仪器用专用螺丝钉及器具固定,药品装储物盒内加装固定器等。

1.2 医疗物品的摆放 物品的摆放应以达到使用方便、安全、有效为目的,根据急救技术操作流程分类、集中、有序摆放,采用平铺、横向、纵向的方法摆放,标志清楚,便于操作者使用。急救药品集中放置,药品应有明确的标签,标签内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剂量及失效期。

1.2.1 静脉给药的药品及物品的摆放 无菌棉签、无菌砂轮、消毒液、留置针、敷贴、压脉带、胶布等急救物品与急救药品集中放置,药品有明确的标签,标签内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和剂量。输液器、输血器与相应的溶液放置在一起。

1.2.2 心肺脑复苏用物的摆放 氧疗装置、吸痰装置等所需要的物品应与相对应的仪器保持一致,与之相对应的有氧气管、不同型号的吸痰管、面罩等。心电监护仪、心电图、除颤仪所需的物品应与相对应的仪器保持一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简易呼吸机应用等所需要的物品应与相对的仪器保持一致。这样,既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相对应的装置,还可以根据病人病情的变化转换相应的设备装置。

1.2.3 包扎、止血、固定所需物品的摆放 无菌物品:包括换药碗、剪刀、纱布、绷带。干净物品:止血带、规格不同的夹板、颈托、前臂托、约束带、医用胶布。将这两类物品分类集中摆放,医护人员可根据出血情况的评估结果迅速选择所需的物品,做出恰当的处理。

1.2.4 护理常用物品的摆放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电筒、剪刀、护理文书等,放在随手可拿和查看、记录的位置。

1.2.5 终末处置的物品 车内备有黄色医疗垃圾袋,院前急救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在急救完后作清理,查对记录,统一集中处理。这样既符合医疗废物处理办法也避免了将医疗垃圾随手扔掉,造成环境污染、传染疾病的可能。

1.3 医疗药械的配备 院前急救配备的药品、器械因受条件限制不能与医院一样,既要考虑器械的体积、重量,又要考虑携带是否方便,同时注意药品种类不能太多,一切以方便院前急救、抢救为原则。由于地域不同、病种差异,药品器械的设备与管理应制订当地院前急救药品、器械配备标准,建立必不可少的检查制度,使急救器械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 讨论

2.1 院前救护车规范化管理对急救时间的影响 救护车物品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出诊速度,缩短了出诊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急救现场,为抢救病人赢取了宝贵时间。我科在对救护车实行规范化管理后,出诊时间从原来接警后10min才能出诊提高到现在接警后1min即可出诊。

2.2 院前救护车规范化管理对急救效率的影响 救护车药械的规范化管理,改变了以往救护车物品无专人管理现象,使救护车上物品随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实现了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提高了急救效率。

2.3 院前救护车规范化管理对护理工作者的影响 救护车药械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了病人、物品、医护人员之间在最适宜的范围内活动,缩短了操作时间,从根本上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约了操作者的体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3 结论

救护车上医疗药械的规范摆放,各类医疗物品定位、定数明确,标识清楚,使我科急救医护人员在院前急救争分夺秒的紧急氛围中进行医疗操作时得心应手,也便于各班交接。从实施这种规范化管理以来,明显缩短了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接警后1min内即可出诊),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也得到了医院领导及病人的高度赞赏。

参考文献

急救护理流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急诊抢救;护理;配合流程

急诊科是病重患者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医院中抢救任务最为繁重的科室。急危重症患者通常其病情较为严重,发病较急,需要尽可能的节省时间,这就需要在抢救患者的时候,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争分夺秒、通力合作,提高抢救的效率。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一定阶段的265例临床病例,其中男性患者占有157例,女性患者占有108例,这些患者在进院时期就需要进行临床的抢救,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6~75岁,其中车祸患者112例,中毒患者5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35例,重度中暑患者2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患者20例,其他19例。

1.2方法 在对于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实行抢救护理配合流程,通过整合医院的资源,把抢救人员、护理人员、仪器设备等最优化,并针对患者病情状况,制定相应的抢救流程,保证整个抢救流程有条不紊,充分节省时间。

1.3抢救结果 本组265例急诊重症患者,抢救成功234例,有效率88.3%,抢救总平均时间为18.5 min。抢救后患者的状况相对于传统的无流程配合的抢救患者有明显的改善,其各项生命指标都比抢救前运行良好。这充分说明在抢救科实行抢救护理配合流程可以提高抢救的效率,并有助于维持患者的生命指标。

2 制定抢救护理配合程序

本文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抢救护理配合程序在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面详细分析整个抢救护理配合程序的具体步骤,为抢救流程的设置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

2.1抢救时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 根据抢救的情况和抢救护士人数的不同,制定了三种不同的抢救护理配合程序,并充分考虑了护士人员资质的不同。首先是三人分工法,选择工作经验丰富、资历较老、等级较高的护士作为主管护士,其主要的职责是负责呼吸系统管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协助医生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负责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同时选择中年资护士为乙护士,其主要的责任是负责整个抢救过程中的循环系统管理,例如如快速建立多个大的静脉通道,抽血、配血、输液、输血。协助医生作胸外心脏按压、除颤,行多参数监护仪监护;执行口头急救用药医嘱;配合医生行各种穿刺检查。此外选择低年资的护士作为丙护士,其责任是进行创口的压迫止血包扎,负责抢救记录及抢救联络工作。

再者还有两人分工法,甲、乙护士的年资及职责与三人分工法相同,甲护士同时兼顾丙护士工作。或者是一人分工法,由医生负责呼吸系统管理,承担甲护士职责,护士负责乙护士、丙护士职责,这就医生和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和护士在抢救的过程中密切配合。

2.2快速启动抢救方案 急诊护士要24h坚持在岗位上,以应对各种突发的急救,在接到急救患者时,要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立即测量血压、呼吸、脉搏、检查受伤的部位、损伤的程度并对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同时观察意识状态、皮肤状况,如脑出血、脑外伤患者观察意识的同时还应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灵敏度。护士要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掌握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3抢救时周围环境的管理 抢救周围环境的管理至关重要,只有为抢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保证整个抢救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抢救环境管理中,要在做到:①注意抢救设备仪器的安置,抢救时急救车放置于床尾,心电、血压监护仪、除颤仪置于治疗车上放在抢救床的右侧,呼吸机置于抢救床左侧,吸痰机放置于呼吸机下床头左侧,气管插管用物盘置于床头一侧,球囊面罩置于床头另一侧。②维护好抢救的秩序,在抢救室内,要把和抢救过程无关的人员和物品进行及时的清除,防止对抢救过程形成干扰,保持足够的抢救空间。同时要防止出现患者的感染情况,对于抢救过程中使用的衣物、药品等及时的清除,保证抢救环境的整洁干净,注意无菌环境操作,避免出现患者的交叉感染。

2.4急诊科内抢救的培训 要在急诊科内进行抢救流程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额操作熟练度,同时要对培训结果制定考核标准。采用分组模拟的形式进行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练习,可以把全科护士自由组合成6个小组,每组成员均由高年资、中年资、低年资护士组成,反复演练,做到快速、有效、规范,全科每月末均进行考核,平均每人每月大于2次,考核结果均有记录,全科集中考核评分与突击模拟测试相结合。突击模拟测试时随机抽护士组成抢救小组,均达到考核要求。

3 抢救护理配合程序中的护理工作

科学有效的抢救护理程序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同时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至关重要。要根据急危重症患者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程序,保证患者抢救的效果。

3.1建立静脉通道 用静脉套管针建立一条或两条有效静脉通道,保证抢救药物的应用,准确给予各种抢救药物。休克且静脉难找者可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要注意防止空气栓塞。四肢厥凉者,要注意保暖,输液、输血可将液体、血液用35℃~38℃的热水加温3~5 min,防止输液过多而寒战。

3.2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因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尤其重度中毒常有昏迷、抽搐、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所以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设定监护仪每3 min测量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倾听主诉,准确用药,熟练操作。如患者及家属提出不适时,护士应立即赶到患者床旁,询问病情,并请值班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3.3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的发病较快,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会造成患者心理紧张,同时这些患者在平时就有很大的压抑感,因此在抢救护理中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的疏导患者,增前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做好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防止家属行为对抢救工作造成阻碍,并做好家属的工作,增强家属的信息,减轻其心理负担,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总结

总而言之,急诊重病患者的病情发病较快,需要急诊科工作人员做出快速的反应,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这就要求其在抢救工作中,要按照合理的抢救护理流程,把抢救和护理工作最优化,减少抢救护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1-5]。

参考文献:

[1]高雪伟,王妙珍,;林伟茹;急诊科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探讨[J].护理园地,2010(3).

[2]赵婷,李丹;急诊重症的抢救与配合[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

[3]刘艳玲;急救中的医护配合[J].护理研究,2008,22(8).

急救护理流程范文第8篇

1 基本资料

本院2012年院前急救1740人次,其中内科782人次,占44.9%,外科886人次,占50.9%,现有急诊科护士15名,聘用男护士4名,占急诊科护士总人数的26%,年龄22~26岁,均为大专毕业,工作年限最长4年,最短2年。

2 院前急救的特点

①社会性强、随机性强院前急救活动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使院前急救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这就是其社会性强的表现,随机性强则主要表现在患者何时呼救,重大事故或灾害何时发生是个未知数。②时间紧急它面对的患者病情急、危、重,所以在院前急救过程中,要分秒必争,要迅速到达现场,严格按照现场急救原则运用"快捷"、"有效"、"合理"、"安全"的急救措施,使伤者得到最迫切和最有效的急救和治疗。③急救环境条件差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较差,有时在马路街头,围观人群拥挤、嘈杂,有时事故现场的险情未排除,可能造成人员再损伤。④体力强度大如急救人员到现场前要经过途中颠簸,到现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箱,若现场在高楼又无电梯时就得辛苦爬楼梯,若现场在救护车无法开进的小巷或农村田埂就得弃车步行,到现场后,急救人员须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抢救后又要边指导边搬运伤员,运送途中还要不断观察伤员病情,上述每一环节都要消耗一定的体力。

3 男护士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优势

①生理方面。男护士精力充沛,耐力持久,体格强壮,比女护士更加适合院前急救的工作,比如骨折患者,体重较大的患者,由体格强壮的男护士来搬动,会让患者感到有安全感。②工作方面。研究表明,男护士比女护士更愿意面对挑战性强的工作,有更强的压力承受能力、优越的体力和精力,男护士更容易与患者达到良好的护患沟通[2]。③心理方面。如果遇到患者和家属有过激行为等突发事件时,男护士控制能力强,决策能力强,思维能力强,沟通能力强,更显其优势。

4 对院前急救男护士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训

4.1基本素质培养 ①向新入科男护士介绍环境、各种急救管理制度。特别强调院前急救工作性质、特点,培养他们工作的责任心和护理职业必需具备的慎独素质。②专人带教培训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流程、抢救配合、现场急救措施、转运与途中监护救治,掌握"120"网络院前急救病历维护技能。③进行安全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护士长应为新入科的男护士讲解当前医疗环境,树立法制观念,对医疗安全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4.2基本技能的培训 ①要充分调动男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熟练掌握通信系统及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对救护车上轻巧的急救器材,如手提式除颤仪、人工呼吸机、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要特别掌握。②专项培训CPR、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五大现场急救技术。③专门培训批量外伤的现场检伤分类及抢救工作流程。

4.3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①在临床工作中要培养男护士确认自己的工作性质,并且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因素,通过学习、实践逐渐了解护士在临床中的角色[4]。②医院对于男护士的肯定,也能够从侧面给患者传递一个可以放心的信号,只有医院自身给予男护士各项技术,品质的肯定与保证,患者才能够打消疑虑。③在工作中学会变通,把握问题关键,男护士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敏捷刚毅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平淡化。当这些特质可以成为有效熟练的沟通法则后,男护士工作中的尴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 小结

由于人类寿命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业、交通事故不断上升,需要急诊的人数大量增多,而威胁生命的突发急诊多数发生在院外,因此说明了院前急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男护士加入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有利于优化院前急救护理队伍,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在护理日常工作安排上,应该结合男女护士各自的优势进行分配,体现男女护士各自的价值,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3]。

总之,重视院前急救男护士的培养,管理者必须认真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探讨适合男护士性别特点的培养方式。只要管理者正确引导男护士巩固专业的思想和知识,使他们很快融入到院前急救护理队伍中,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整体护理质量,推动院前急救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Cassidy M L.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Status within Selected Female and 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J].Current Research on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s,1990,(5):l11-129.

[2]杨磊,姜超美,李春燕.9所 医院男护士岗位需求的调查 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5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