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肺栓塞护理要点

肺栓塞护理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下腔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肺栓塞护理

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致命性肺血管疾病,临床上明确诊断的仅占0.1%,但经尸检证实达3.0%以上[1],而引起肺栓塞的栓子,75%~90%来自下肢深静脉及盆腔静脉[2]。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对50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龄24~70岁,平均50.4岁,发病时间1 d~6个月,术前均有下肢肿胀、疼痛,经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38例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1.2 手术方法 行健侧股静脉穿刺,常规下腔静脉造影,了解静脉内有无血栓存在或其他异常情况,确定双肾,静脉开口进行定位,测量下腔静脉宽度。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肾静脉开口下方1~1.5 cm处,在导丝引导下回撤外鞘至滤器完全释放,然后注入肝素3000 U。

1.3 结果 50例操作完全成功,随访1个月至48个月,无肺栓塞发生,无严重出血性疾病的发生,无滤器相关死亡。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影响患肢血供而有截肢的危险,以及因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有猝死的危险,患者往往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术前应多与患者沟通,告知手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1.2 术前常规准备 协助行下肢静脉血管彩超、心电图、胸片、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术前备皮、做碘过敏试验。

2.1.3 及饮食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制动,抬高约20°,膝关节屈曲位5°~1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切忌按摩、热敷患肢。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术中、术后对照。因防止血栓脱落可进低脂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术前禁食12 h、禁水4 h。

2.2 术中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电、血压监护,观察其意识、瞳孔的变化。特别是注射造影剂时,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呕吐等,提示发生药物过敏,应立即停止注射,配合医生抢救。术中严格按无菌原则操作,以防发生感染。

2.3 术后护理

2.3.1 常规护理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严密监测其心电、血压的变化,遵医嘱给补液、抗感染等治疗。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减轻肾脏负担。尿潴留者给予导尿。

2.3.2 患肢的护理 术后患肢抬高20°~30°,制动24 h。术后5~7 d鼓励患者下床活动,起床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感觉变化,每天定时测量患肢周径,以观察疗效。

2.3.3 股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 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禁止蜷曲,局部加压包扎6 h,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和渗血,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2.3.4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3.4.1 出血 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和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和瘀斑,有无牙龈出血以及尿血和便血;及时正确留取血标本,检测出凝血时间,将凝血酶原时间控制在正常的2.5~3.0倍。

2.3.4.2 肺栓塞 虽然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但

2.3.4.3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注意观察有无下肢肿胀、静脉炎等。

2.4 出院健康指导 嘱患者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患肢注意保暖;饮食要清淡,减少食盐摄入,多饮水,多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及胆固醇低的食物,禁食生、冷、硬及油炸食品;保持大便通畅,不可用力排便,以免增加腹压和下腔静脉回流阻力;禁烟酒。术后1个月内不宜过多活动,以防下肢水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可适当把腿抬高。指导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坚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定期复查腹部B超、腹部平片。

3 讨论

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拦截血栓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并能保持下腔静脉的通畅,所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强有力的溶栓药物联合应用是预防肺栓塞的最好选择。溶栓的目的在于抑制新鲜血栓的继续形成,帮助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已形成的肺栓塞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注意观察、及早发现和防止出血是护理重点。

参考文献

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11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术后常规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0~14d,术后早期主动、被动活动肢体,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全面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110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一周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必须采取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综合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骨科大手术;预防;护理

髋关节置换患者由于术后限制,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手术的出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导致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术中及术后血浆渗出等使血液凝固性亢进等原因,易形成下肢深部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DVT)常见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现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1],因此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现将我科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髋关节置换患者110例,男性65例,女性45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70.5岁。受伤原因:75例为滑倒或绊倒至股骨颈骨折,75例股骨头坏死;其中全髋置换32例,半髋置换78例,手术由同一组医师施行,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术后常规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0~14d。术后早期主动、被动活动肢体,并采用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一周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经复查未见明显临床症状。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做凝血四项检查[2]。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的静脉血栓。

2.1.2 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关节置换患者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心理状态,以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术缺乏可比性信息,加之术后功能恢复状态又不确定,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耐心地疏导和解释,给予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介绍术式的优点及本院开展的情况,并安排患者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见面,以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向患者详细讲明术后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及其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对老年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耐心解释,反复讲解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 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高峰是髋关节置换在术后1~4d内[3]。而术后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只有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若患肢突然肿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测量大腿中下1/3处及小腿下1/3处的周径1次/h,并与健侧比较,如患者感觉患肢有肿胀感、疼痛、活动后加重,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梗、潮红、皮温增高,表明有可能发生DVT。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处理。因此术后的严密观察并注意鉴别诊断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2 保持引流通畅,减少局部压迫 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高负压引流积血积液,引流管于术后24-48h拔除。若引流不畅易导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使血肿下血管受压,使血流变缓以至血栓形成。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2.2.3 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至血栓形成和肌张力升高不利于活动,而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则有助于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对痛阀低的患者,必要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剂,如使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注哌替啶等。2.2.4 的护理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应保持患肢外展20-30°保持中立位,以防关节内收、外旋,使切口张力增大而致假体脱出。术后抬高患肢时,注意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流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2.2.5 机械方法: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有条件时可当天使用下肢静脉泵于手术后,它可通过充气的长统靴间歇性地充气,使小腿由远而近顺序受压,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流淤滞,降低DVT的发生。

2.2.6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抗凝血疗法为现代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低分子量肝素对于预防髋手术后静脉血栓既安全又有效,是首选的预防用药,已被广泛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防治。低分子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4]。用法与用量为:术前12h或术后12~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d。方法为:腹壁脐周左右两侧,脐上、脐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除外脐周lcm),一手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一手持针,呈垂直刺入1cm左右,回抽无回血后方可注入药物,左右交替,每次注射相距2cm。注射后局部用棉球压迫3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和较大面积出血率。注射时避免腕部用力进针过深,避免用力按压,且注射后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注射后密切观察局部出血情况记全身各系统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3 结果 110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一周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4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危险并发症但只要我们尽早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严密观察患者情况,悉心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做好健康教育指导,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自主锻炼,严格有效的落实防护措施并及时用药,便能有效的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 徐生根,毛强.骨科大手术前后凝血系统相关指标改变对监测DVT发生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5):863-864.

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孕产妇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1.43/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37-03

Prevention and nursing progress of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red in the legs of pregnant women

LI Huihong

(Puj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1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forming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red in the legs of pregnant women, it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poi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nurse it well and reduce its complications.

KEYWORDS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gnant women; prevention; nursing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表现为深静脉腔内的血液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且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1]。Richter等指出[2],妊娠及产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DVT的发病率较正常时期高6倍。一旦出现DVT,对孕产妇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严重者可致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的DVT预防及护理对孕产妇至关重要。

1 DVT的形成因素

DVT的形成主要与解剖、激素、分娩及手术因素有关。有学者表示,左髂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髂静脉,容易使左髂总静脉长期处于前后壁接触状态,使左髂总静脉血流受阻,还可形成静脉腔内黏连。有研究显示,由于这一解剖特点,产妇左下肢血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下肢[3]。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的雌激素,足月时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 000倍[4],而雌激素可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血栓的危险可持续到产后12周。分娩中由于宫缩及过度用力,汗腺分泌增加而大量出汗,水分或液体不足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5]。手术产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由于连续用硬膜外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血流减慢,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血流缓慢,易形成静脉血栓[4]。

2 DVT的预防

2.1 鼓励早期活动

黄惠娟等[6]研究表明,对于孕期及产后出现下肢有沉重感,活动受限,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或腹股沟有压痛者应注意排除DVT。鼓励产妇产后早期活动,不能离床活动者应在床上多活动下肢。纪范英[7]强调,怀孕后期,孕妇应坚持散步或做适量运动,每天起床前,先做活动脚趾的运动,然后运动脚;每日按摩腿部、脚部2~3次,每次10~15 min,可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减少血流淤滞。在产后6~8 h,应坐起进餐进水,12 h后由家属陪伴去卫生间上厕,24 h后可根据情况在房间或走廊走动,并做一些轻微活动,如抬腿、四肢屈伸运动、勤翻身等活动。48 h后可在房间慢慢走动,每天2~3次,每次30 min,随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半个月后开始做些轻微家务,可降低DVT发生的可能。产后6 h内应以被动运动为主,腘窝处避免垫枕,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孙福华[8]提出,产后24 h由被动转为主动,主要为膝关节伸屈运动及踝泵功能锻炼,以增加腓肠肌泵的作用。程香红[9]对56位围生期孕产妇研究认为,顺产者于产后2小时下床活动,剖宫产者术后6 h进行下肢按摩,并进行伯格运动(平卧,先抬高患肢,再在床边下垂2~3 min,并做足部旋转、伸展活动,可促进患肢循环建立),同时结合药物综合预防,可有效降低DVT发生。

2.2 安置合适

刘秀娟等[10]表示,传统的护理产妇术后卧床时间长,而且活动明显减少,使得下肢静脉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流淤滞在骼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易发生DVT。蔺来霞等[11]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指出,剖宫产术后去枕平卧6 h,期间足跟下垫软枕,抬高下肢20~30 cm,6 h后取半坐卧位,角度一般要求30°~40°,每2 h翻身1次,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因静脉血流受阻而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2.3 加强饮食指导

纪范英[7]提出,孕妇应低盐饮食,少食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食物,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嘱孕妇多饮水,可保持或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加速血流速度,增加尿量及排尿次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黄兰英[12]指出,应鼓励产妇进食富营养、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静脉回流,形成血栓。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维生素K具有促凝作用,会干扰抗凝药物的效果,增加静脉血液凝集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及时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保证充分的体液,防止因体液不足血液黏滞而形成下肢深静脉栓塞。

3 DVT的护理

3.1 疼痛护理

刘果等[13]研究发现,疼痛是DVT的主要症状,肿胀是其主要体征,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孕产妇下肢疼痛情况,认真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游走方向。陈善美[14]建议对疼痛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止痛泵进行止痛,妥善固定止痛泵,以防止连接部位脱出;还可采用硫酸镁热敷,硫酸镁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有解痉、止痛、消肿的作用,在使用硫酸镁时应注意溶液的温度,热敷的时间,以保证药液的渗透作用。

3.2 加强心理护理

产后一旦出现DVT,产妇易产生心理压力,针对不同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护士要用良好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开导、安慰产妇,鼓励产妇以正确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危重患者,还需注意其家属的心理变化,多沟通和交流[11]。护士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讲解疾病对胎儿及分娩的影响,DVT的相关知识,可能的并发症及预防,包括母子暂时分离、新生儿喂养、护理等[15]。在执行每项操作前,告知患者目的和作用,以取得配合[13]。无论在DVT的哪一阶段,护士都应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将DVT给产妇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3.3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3.1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的患者在出现症状后的1 h内死亡[16]。大多数肺栓塞临床表现轻微,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混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肺栓塞三联征表现(血痰、胸痛、呼吸困难)的观察。黄启涛等[17]指出,D-二聚体是筛查发现DVT及肺栓塞的指标之一,当其结果为阴性时,可基本排除DVT及肺栓塞可能。发生肺栓塞时应立即予平卧位,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开放静脉通路,予高流量吸氧及生命体征监测,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3.3.2 出凝血功能异常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剖宫产手术创伤,及术后患者长期卧床等共同作用导致DVT形成。肝素是孕产妇治疗DVT的主要药物。用药前需先检查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及肝功能,明确没有肝素治疗禁忌证。该药适用于快要临产的孕妇或者刚刚产后不久的产妇,其临床症状不稳定,出血风险高[18]。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孕产妇全身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恶露的多少、剖宫产伤口有无渗出血,若出现片状红斑、恶露增多、伤口明显渗血,穿刺、注射部位皮下瘀血、鼻腔、牙龈异常出血,血尿、黑便,特别是有无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瞳孔变化等颅内出血[13-15]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停止用药,急查凝血酶原时间和出凝血时间,并隔日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每周检测纤维蛋白原2次,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抗凝剂的剂量。

4 小结

目前,国内外对深静脉血栓已有大量研究,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了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孕产妇是一特殊人群,我们应该通过鼓励早期活动、安置合适、加强饮食指导积极预防DVT发生。而一旦发生了DVT,护理人员应该加强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预防肺动脉栓塞和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护理,从而更好地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目前研究中对早期活动的研究还存不足,对活动开始的时间、活动方式、持续时间已有明确方案,但尚缺乏活动效果评估表,无法估计孕产妇的活动是否符合要求或有效,今后的DVT研究可着重于对孕产妇活动效果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 吴肇汉. 外科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42-645.

[2] Richter ON, Rath W. Thromboembolic diseases in pregnancy[J]. Z Geburtshilfe Neonatol, 2007, 211(1): 1-7.

[3] 李玉荣. 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2(3): 221-223.

[4] 侯天霞, 王建富.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2): 37-38.

[5] 王玲.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J]. 临床护理杂志, 2007, 6(6): 57-59.

[6] 黄惠娟, 李宝恒.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4): 791-793.

[7] 纪范英. 护理干预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8): 1432-1434.

[8] 孙福华.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8, 15(9):9-10.

[9] 程香红.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治疗[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2): 213-214.

[10] 刘秀娟, 张晓英, 邱忠君. 剖宫产术后新护理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11): 989-990.

[11] 蔺来霞, 党云芳. 循证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3): 102-103.

[12] 黄兰英. 压力梯度长袜预防高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 18(10): 54-55.

[13] 刘果, 张敏, 吴万飞. 高龄产妇剖宫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9, 18(6): 404.

[14] 陈善美. 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 2008, 16(8): 341-342.

[15] 王晓玲.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30): 84-85.

[16] 胡德英, 田莳. 血管外科护理学[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2008: 297-302.

[17] 黄启涛, 宋天蓉, 邓佩瑛, 等.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分析[J]. 广东医学, 2012, 33(11): 1594-1597.

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部分患者通常因合并肢体瘫痪而需要长期卧床治疗,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该疾病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和护理可并发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预后。因此,提高护理人员对DVT的警惕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对于脑梗死合并DVT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12例脑梗死并发DVT患者,经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后,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l2例脑梗死合并DVT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脑梗死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DVT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证实。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2~81岁,平均(61.4±14.5)岁,临床表现为:患肢皮肤温度升高,色泽改变、浅静脉怒张,肿胀、疼痛、血管变硬,形成索条状,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患肢周径均分别较对侧健肢增大。其中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左侧偏瘫5例,右侧偏瘫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DVT-经诊断,立即抬高患肢,在患肢小腿下面垫一枕头,使小腿高于心脏平面20~25 cm,促进血液回流,但不可置于窝处,以免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改为上肢静脉输液,对肿胀明显的局部给予热敷;对于卧床的患者要加强下肢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并穿医用弹力袜,降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1.2.2 抗凝及溶栓治疗 无出血倾向时给予尿激酶25万U静脉滴注,1次/d,疗程7~10 d;低分子肝素3000U皮下注射,1次/12 h,疗程7 d,第5天开始口服华法林;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10~14 d;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2.5~5 mg,1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凋整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在2~3之间。华法林使用6~12个月。注意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门诊随访半年。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应每日观察病情变化情况,观察双下肢的皮肤颜色、肿胀程度、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询问患者患者疼痛情况以及有无其他不适。每日测量双下肢相对应平面的周径,若两侧下肢的周径不等且相差0.5 cm以上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用相应措施。

2.2 护理 DVT急性期期间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保持下肢的功能位,抬高患侧肢体约30°,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从而降低下肢静脉压,减轻水肿和疼痛。给予定时翻身,更换,但保护好患肢不受压,同时避免各种原因使膝部过度屈曲,压迫静脉,影响回流。避免对患肢的剧烈按摩,以免发生皮肤破溃和感染,同时注意预防褥疮的发生[2]。

2.3 生活和饮食护理 在生活上方面,嘱患者规律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戒烟限酒,防止因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诱发血栓形成。在饮食方面,患者宜予清淡饮食,少吃动物性油脂,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糙米等,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稀释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的再次发生。

2.4 心理护理 脑梗死后患者往往伴有抑郁、多虑等不良情绪等的改变,此外,出于对DVT知识的贫乏而发生恐惧、害怕等心理,可加重血管痉挛,易诱发血栓,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患者的心理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DVT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及治疗,消除其恐惧心理,给患者以同情、安慰及支持,变不良情绪为积极情绪,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5 功能锻炼 早期DVT患者不宜活动,但在病情稳定48 h后应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这样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瘀滞。对于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据病情予患者定时翻身、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等综合护理措施。对偏瘫肢体给予每日按摩1~2次,每次按摩30 min,尽早的使患侧肢体康复。

2.6 穿刺护理 在进行各项穿刺输液和置管等操作时,应选择上肢静脉进行,避免在患肢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免造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增加DVT发生的危险。在对DVT患者进行穿刺治疗时,应选择较细的针头,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不宜按压太久,以免发生局部血栓形成。对需长期输液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尤其是在使用对静脉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时要更加注意[3]。

2.7 加强宣教 患者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后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冻,避免栓子脱落后造成肺栓塞。嘱患者应长时间卧床,有条件可使用充气床垫,保持床单清洁和干燥。告知患者自我预防DVT的方法,以及学会自我护理和功能锻炼,在出院后能继续后续的药物以及康复治疗。

3 结果

12例脑梗死合并DVT患者均康复出院,其中11例得到治愈,患者的患肢原有疼痛,发热、肿胀等症状体征均消失,1例好转,仅留有轻度的下肢肿胀,活动稍受限。所有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均无出血及肺栓塞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随着脑梗死的发病率上升,临床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脑梗死合并DVT患者,此类患者病情变化快,易合并肺栓塞等,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DVT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后果,重视和熟练掌握DVT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发生DVT的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如脑梗死后患者血流缓慢、肢体瘫痪肌力下降,肌肉收缩减少,导致肌肉泵血功能下降,影响血液正常回流,导致血液瘀滞;从偏瘫侧长时间进行输液会造成某些药物对血管刺激作用加强,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也易导致血栓形成。由于脑梗死患者,尤其是合并偏瘫而长期卧床的患者,较容易发生DVT[4]。因此,在护理这类患者的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偏瘫肢体的情况,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措施,早期、定时和反复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运动,避免在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和反复穿刺等,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瘫痪肢体的早期康复,也有利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同时嘱患者按时服用抗凝药,加强功能锻炼,防止DVT的再次发生。总之,对于脑梗死合并DVT患者应给予早期治疗,综合护理措施,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早日康复出院。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6-384.

[2] 康梅蓉.16例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7,16(9): 865-866.

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本文对87例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采用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易发生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住院期间均未发现出血及肺栓塞并发症,疗效安全有效。治愈好转率占91%。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207-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DVT形成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轻者患肢至残,重者并发肺栓塞危及生命。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多为非手术治疗。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87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将护理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下肢深静脉血栓87例,其中男41例,女46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5岁。患病部位:左下肢59人占总人数的67.8%、右下肢16人占18.3%、双下肢12人13.9。既往患心脑血管疾病27人、糖尿病13人、产后12人、恶性肿瘤4人、外科手术后5人、骨折2人、肾衰1人、原因不明23人。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肿胀、疼痛。发病最短1天入院,最长2月余。平均住院天数11.6天。

2 治疗方法

2.1溶栓治疗: 尿激酶50万u+生理盐水50ml从患肢足背静脉穿刺24小时微量泵输入连用3天,第四天改为其他肢体静点尿激酶50万u+生理盐水500ml连用4天,防止患肢形成静脉炎。同时加抗凝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钙5000u qd或 bid皮下注射连用10天,采用腹部皮下注射。辅助丹参、川芎嗪、右旋糖酐等静点。溶栓治疗后改华法林从2.mg开始qd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4mg。

2.3结果:87例患者出院时治愈21人、好转59人、因恶性肿瘤效果不明显的3人、放弃治疗5人。本组79位患者经7d左右综合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减轻,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现出血及肺栓塞并发症,疗效安全有效。治愈好转率占91%。

3 讨论

3.1 一般护理:急性期的患者应绝对卧床10~14d,抬高患肢,肢置高度高于心脏20~30cm。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避免膝下垫枕受压,不要过度伸展下肢,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局部按摩,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1]。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动脉搏动的情况。

3.2心理护理:DVT患者因肿胀疼痛带来很大痛苦和恐惧,再有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害怕治疗效果不理想,担心今后不能行走,溶栓过程中出现意外使病情加重等,表现恐惧不安、焦虑。针对不同情况,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安稳病人,讲解本疾病知识如:发病原因、、治疗的方法,注意事项,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的情况及观察要点,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可安排康复的患者与之交谈,医护人员也耐心倾听患者在治疗中的感受。通过交谈、知识宣教解除了患者及家属的顾虑。赢得信赖,使患者有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患者均无心理问题出现。

3.3 用药的护理: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时应现用现配,以免影响疗效。患肢足背静脉穿刺时,动作轻揉,技术熟练,应用浅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周围静脉穿刺次数。确保药物剂量准确,使用静脉泵入遵医嘱调节微量泵灌注速度。更换注射器时要注意排尽空气防止空气栓塞。出现报警立即查找原因,排除故障。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应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溶栓期间加强巡视,防止药液渗漏至皮下,如果有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注意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衄、鼻、皮肤黏膜出血,、黑便及血尿等出血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脱落,在溶栓治疗时,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观察患者神志及瞳孔变化警惕脑出血。有3例患者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出现青紫经加长拔针后按压时间缓解。

3.4 患肢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及患肢的温度,注射部位有无异常。每日测量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可列表记录。测量方法可采用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测量周径。若患者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与止痛药。肿胀患肢局部可用硫酸镁溶液外湿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一般温度在30~50℃,浓度在50%左右[2]。室内温度低时注意患肢保暖,冬季要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组织的耗氧量。能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膝部以下的部位。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水肿加重。5例产后患者下肢肿胀明显,在溶栓同时配合硫酸镁外湿敷疗效显著。

3.5 并发症的护理:并发症主要是出血和肺动脉栓塞。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观察局部及全身有无出血情况。在治疗时要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要准确。告知患者在刷牙时要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液体石蜡油轻轻地涂擦,切记用力抠鼻以免造成鼻出血。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起病急,死亡率高,若患者出现烦躁、胸闷、胸痛、气急、咳嗽、咳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此时,立即给与病人平卧,高浓度氧气吸入,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本组有3例静脉穿刺部位渗血时间延长,通知医师调整剂量。均未发生并发症。

3.6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离床活动时,活动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穿上适合自己腿尺寸的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目的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嘱患者严格按时按医嘱剂量服药,定期复查凝血四项。服药期间注意有无出血症状,如发现及时就诊。避免长久站立及体力劳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卧床时仍需抬高患肢。禁烟,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食高纤维素的食物。

3.7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外伤、手术后、产后及长期卧床者,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减轻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加强对高危人群预防措施,首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更换,如每1~2小时翻身一次,定时做抬腿活动,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也要定时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手术后及外伤的患者因惧怕疼痛,缺乏疾病知识不敢活动。产妇在孕32~37周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血液高凝状态持续一段时间,才缓慢下降恢复至产前水平[3]。产妇高脂食物吃得多,水果、蔬菜粗纤维吃得少,特别是冬季农村产妇怕冷,下床活动少,血流缓慢成为高危人群。因此手术后、产后鼓励他们早期在床上活动,允许下床时尽早下床活动,以利于静脉回流,下床活动才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好的方法。对肥胖、糖尿病等血液粘稠度高血脂高的人群,要低脂宜清淡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梨、西红柿、黑木耳等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血液粘稠度。禁烟,烟中的尼古丁可刺激静脉血管收缩引起痉挛,影响血液循环。对长期输液的患者,要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条静脉同一个部位反复穿刺。重视高危人群出现的症状,若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感,就应警惕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尿激酶可使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水解血栓内的纤维蛋白而溶解血栓。将药液从浅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持续作用于血栓部位,达到溶栓目的; 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可预防血栓繁衍再生,加速血栓消融。丹参、川芎嗪等可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循环;科学的护理,合理的治疗,确定了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闫银宗, 赵毅鹏, 四肢血管疾病的诊疗,河南科学技术书版社, 2001 ,第一版140.

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股骨颈骨折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34

临床资料

选择2001年5月~2008年3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其中男19例,女45例;年龄60~78岁,平均64岁;摔伤为35例,车祸17例,股骨颈骨折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2例。

骨折部位分型及治疗方法:股骨头下型骨折31例,基底型骨折19例,下型骨折14例。其中,保守治疗23例,行股骨头置换手术31例,行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手术的10例。本组老年患者住院时间28~80天。经治疗及护理后,效果满意,满意率达98.5%以上。

护 理

采取积极态度,耐心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以积极、平稳的态度接受治疗。

做好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老年人自身体质较弱,生理功能下降,脂肪层变薄皮肤结缔组织的水分明显减少,长期卧床的病人很容易发生压疮,所以应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干燥、平整无皱折,对于骨骼隆突部位应加强皮肤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应特别注意保护会皮肤,保持大便通畅并及时给予清洗。

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应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如鱼、蛋、新鲜蔬菜、水果、骨头汤、牛奶等、同时应鼓励患者忌辛辣,戒烟,戒酒,多饮水,每日应保证3000ml以上,保持大便通畅。

大小便的护理:老年人体质较弱,缺乏B族维生素、低钾,加之排便环境改变,液体摄入不足及摄入纤维素不足以及心理因素,担心床上排便会污染房间的空气而遭他人嫌弃或不愿给他人添加麻烦等而不能正常的排便,针对以上环节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和鼓励病人进行排便,在下腹部环形按摩,鼓励患者食用促进排泄的食物,如果汁、新鲜蔬菜及果酱等,有助于排便,同时还应多饮水,以防止泌尿结石及大便干燥,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并发症的护理

呼吸道感染的防治: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深呼吸、轻微活动上身,拍背,及时咳出痰液,增加肺活量,必要时可行雾化吸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至少每2~3小时翻身1次,被动锻炼每4小时1次,手术患者术后应抬高双腿6°,可使股动脉平均最高回流增加33%,有利于静脉回流,患肢可穿弹力袜以减少静脉瘀滞和增加回流,降低末端腓骨静脉血栓,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尽量避开下肢尤其是左下肢的血管,保证1次性穿刺成功。若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嘱其绝对要卧床休息,同时应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血液循环等变化;用10cm厚的枕芯垫于患肢下,以免患肢血液循环差而发生压疮。还应遵医嘱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溶栓后的病人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血栓部分溶解后而致肺栓塞。

压疮的防治:对于卧床病人应做到定时翻身,并建立翻身卡,对于骨骼隆突处可垫气圈、棉垫等。对使用夹板的患者,应做到经常调整夹板的位置、松紧度、衬垫等。如出现与骨折疼痛的性质不一样的持续性疼痛,则很有可能形成压疮,应立即通知医生。在般动患者时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每日用温水擦浴2次,对于易出汗的部位随时擦拭。应及时更换并给予局部按摩,如骶尾部、肩胛部、内、外踝、足跟及肘部等,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

泌尿系感染的防治:做好会的清洗工作,嘱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每日给予膀胱冲洗2次及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从而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便秘的防治:鼓励患者多食植物油,少量多餐、选用富含植物粗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以及酸奶等以利于消化吸收,促进肠蠕动,从而促进排便。

功能锻炼:一般麻醉作用在4~6小时后消失,即可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功能锻炼,被动的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术后2天除肢体肌肉收缩锻炼外,还可辅助被动活动关节,幅度不易过大,先从0~30°开始缓慢进行锻炼,逐渐加大角度,渐进循环的进行锻炼。1周左右可达到功能位角度(90°),每次1小时,每日3~4次,3~12个月内持单拐轻度负重行走锻炼,以防压力过大而造成股骨头周围供血不足,营养不良,从而造成股骨头坏死的不良后果。1年后可放弃拐杖行走,但不可过重负重,不能参加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劳动。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加强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和足踝的功能锻炼,2~3个月后来院拍片复查,3个月方可扶拐离床,6个月后脱离拐杖行走,但不能负重,鼓励患者补充钙质,多食牛奶和豆类等,同时还要注意维生素D的摄入,因为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老年人还因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还应鼓励患者多晒太阳,以增加骨质的密度。

参考文献

1 王富权,罗燕禧,等.中华骨科杂志,1990,10:165.

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护理

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简称先心病,由胎儿心脏在母体内的发育缺陷或部分发育障碍所造成。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常见的先心病。手术是治疗先心病的传统方法,与手术修补比较,经皮导管封堵术不需体外循环,因而可减少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易为患者接受,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总结我院用该项技术,治疗患者87例,均获成功。

1资料临床

我院2005年至2010年共开展先心病经皮导管封堵术87例,其中房间隔缺损49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男34例,女53例,年龄2.5―74岁,平均29.5±3.5岁,手术均获得成功。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加之对这一新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对手术过程不了解,存在着担心、恐惧、紧张的心理。因此,我们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此项技术的优点、疗效,简要介绍手术的过程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做耐心细致的回答。提供适合患者阅读的书面资料,以减轻其思想顾虑,消除其不安情绪。术前一晚适当给安眠镇静剂,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以保持体力和心理的良好状态,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2.1.2术前准备:术前协助医生完成血、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化验检查,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解大、小便,术前一天沐浴更衣,做好腹股沟区备皮、碘过敏试验、青霉素皮试,术前禁食4小时,禁水2小时,进入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

2.2术后护理:持续心电监护24―48小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每小时观察并记录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血肿,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双下肢皮肤颜色及温度。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全麻患儿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吸氧至清醒,完全清醒后可进少量饮食。房缺封堵术仅穿刺股静脉者、穿刺部位用砂袋压迫2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室缺封堵术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者,穿刺部位用砂袋压迫6―8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 24小时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2.3并发症的护理

2.3.1心律失常:导管送入心脏过程中,因对心腔的机械刺激,随刺激部位的不同可出现相应心律失常[1]。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备好急救药品、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抢救用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发生Ⅱ°以上传导阻滞5例,给予地塞米松、阿托品等处理后好转。

2.3.2穿刺部位出血:因术中用肝素,拔管后压迫位置不当,压迫时间不够或下肢活动易引起局部出血,少量出血造成局部血肿。为预防穿刺部位出血,拔鞘管后压迫穿刺点20―30分钟,用绷带“8”字加压包扎。术后穿刺部位用1公斤砂袋压迫6―8小时,下肢制动24小时。为减轻患者的不适,可轻轻按摩患者下肢,并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及血肿。

2.3.3栓塞:封堵伞伞面不像心内膜一样光滑,血小板容易在此处或动、静脉穿刺内膜损伤处凝结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可导致栓塞[2]。术后遵医嘱给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Qd,用3―5日,口服阿司匹林300mgQd, 1月,然后100mg Q d, 5月。2例合并心房纤颤者,术后用华发林抗凝,监测凝血功能,调整华发林的剂量。严密观察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颜色、温度,注意患者有无咳嗽等提示肺栓塞的征象。术后24小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防

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床活动要逐步增量,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以防穿刺部位因为包扎制动,局部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及猝死。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3.4溶血:溶血与残余漏有关,主要是由于封堵器两侧压力阶差较大,高速血流经过金属丝,使红细胞破坏,导致溶血[1]。询问患者有无腰痛症状,严密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监测血象、肾功能的变化。术后发生轻中度溶血3例。经补液、碱化尿液,用碳酸氢钠、地塞米松、呋塞米等处理后好转。重度溶血1例,经外科开胸取出封堵器后死亡。

2.4出院指导:术后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造成封堵器脱落、移位,交待病人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包块及异常搏动,如有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防止穿刺部位迟发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遵医嘱服用抗凝药,定期检查肝功、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个月、6个月到医院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2例服华发林抗凝者,术后头2月,每2周复查凝血功能,稳定后每1―2月复查凝血功能。

3小结

先心病封堵术为根治先心病的介入手段,手术在生理条件下进行、微创,和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相比,封堵术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不留疤痕的优点,术后1日可下床活动,术后3―5日可出院。但由于是新兴技术,病人对此项技术不理解,存在恐惧心理,因此,术前耐心细致志向病人讲解大致地手术过程,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证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先心病封堵术是新开展的技术,专科性比较强,护士也存在着对此认识不足。护士应加强学习先心病的相关知识,了解手术过程,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同时护士应掌握该项技术的并发症相关知识,仔细观察病人,及时发现异常,防范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获得全面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血栓;溶栓;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5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65-01

动静脉内瘘(AVF是慢性肾功能患者维持透析最好的血管通路,是患者重要的生命线,血栓形成,影响血液透析,对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和生活上都造成很大的负担。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我科收治5例内瘘阻塞患者,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局部溶栓,配合阿司匹林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见表1。

由表1可知,其中1例男性患者曾经做过3次内瘘,失功,本次内瘘使用时间14月,吸烟20余年,喜食肉汤,鸡汤,排骨汤。1例患者有定点反复穿刺史,1例患者透后内瘘压迫时间超过2小时,3例患者感穿刺处疼痛。5例患者均感觉猫喘声消失,血管超声均示内瘘深静脉血流中断,血栓形成。5例患者均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无活动性肝病。

1.2方法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配置药液。尿激酶10万u用生理盐水加至10ml,血栓头部定位穿刺注药,用5号半头皮针在超声引导下顺血流方向穿刺进针,针尖尽可能靠近血栓头部,0.5h内手动抽吸并脉冲式注入,然后用尿激酶10万u加生理盐水至20ml用微量泵以0.5-1小时速度泵入;上臂止血带加压,15min左右放松1次;0.5小时听诊内瘘杂音1次,观察有无出血。同时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24h,口服阿司匹林0.124h,拔针压迫时应用力适当,以有效止血又不阻断被压迫血管血流为宜。24h后继续用尿激酶10万u加生理盐水至20ml用微量泵以10万uh速度泵入,连续3天。

2结果

5例患者血管超声显示有连续血流通过,血液透析流量250mlmin,内瘘溶栓成功。均未发生皮下,粘膜及牙龈等出血现象。

3讨论

通过观察,我们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局部溶栓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动脉内瘘血栓,当内瘘堵塞后短时间内(12小时及时应用,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分析本组病例内瘘堵塞形成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3.1患者长期吸烟,高脂饮食。

3.2脱水量过多;出现透析后低血压,血液浓缩,血液粘度增加,血流缓慢。

3.3内瘘使用过早,未充分扩张;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用力过大,时间相对过长使内瘘血流中断均可导致内瘘闭塞。

4护理要点

4.1溶栓前护理首先评估内瘘血栓部位(行血管彩超,估计血栓形成的长度。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溶栓并发症,签署治疗同意书,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讲解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尿激酶的注意事项及疗效,减少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4.2溶栓护理选用较细的头皮针进行穿刺,以利于止血,减少渗血,并且确保穿刺成功(宜B超引导下,以免药液外泄,输液泵放置高于患者手臂以免血液回流,拔针后用创可贴覆盖穿刺点,局部加压,按压15-20min,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通过。用药过程中进行床边心电监测,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随时观察局部有无肿胀,渗血,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询问主观感受,严密观察有无栓塞的并发症。

4.3溶栓后护理溶栓治疗后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随时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肿胀等情况,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血尿及黑便等。

监测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有出血征象禁用。同时内瘘栓塞部位配合局部硫酸镁.热水热敷,但禁止按摩,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

4.4健康宣教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我们应重视预防,防止血栓形成,加强健康宣教,提高自我保健与自我护理能力。

4.4.1教会患者及家属听瘘管杂音和血管震颤强度,具体方法为:将2-3个手指指腹放到内瘘吻合处,感觉血管震颤是否存在,还可以用对侧耳朵听血管杂音。每日应4-5次。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4.4.2应用降压药时随时监测血压变化不可使血压降得过低血压不得低于10060mmHg,应当随时根据血压变化调整降压药。使血压维持在130-14080-90mmhg为宜。锻炼(手握橡皮圈法,避免血流减慢后血栓形成。

4.4.3当患者出现呕吐、腹泻、大汗后应加强对内瘘的观察及时补充液体防止体内脱水后引起内瘘血栓。

4.4.4患肢避免负重或穿得过紧,袖口改缝成拉链式为宜,避免过紧的袖口卷起时对内瘘的压迫。

4.4.5内瘘侧肢体禁止测量血压或行静脉穿刺,抽血透析后注意观察针眼是否有渗血或皮下血肿情况发生。有瘘的肢体要注意其功能。

4.4.6避免过早使用内瘘,注重保暖,防止因寒冷刺激引起内瘘血管收缩。采取阶梯式穿刺法勿定点穿刺,透析后采取点状压迫,防止力量过大(压迫止血时能触及血管震颤,加压时间勿过长。当内瘘局部皮肤因反复穿刺而发硬或皮下出血引起肿胀时应给于喜疗妥涂搽按摩,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4.4.7高凝状态的病人定期复查凝血生化予以活血化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