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肿瘤化疗 骨髓抑制 护理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血流里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血流里的血细胞寿命短,常常需要不断补充。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作为血细胞前体的干细胞必须快速分裂。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和放射治疗(radiation)以及许多其他抗肿瘤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抑。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主要限制性毒性反应。化疗后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较常见的药物如:阿霉素、泰素、卡铂、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数药如健择、卡铂、丝裂霉素等则以血小板下降为主。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副作用,如马利兰、环磷酰胺等均可致白细胞下降,而自力霉素和塞替哌等易导致血小板下降,并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可使全血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对肿瘤病人进行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注意病人体温变化,预防继发感染,每周查血象1~2次,当白细胞低于3.0×109/L,血小板低于8.0×109/L时需暂停给药,给予补血药,并加强营养。白细胞低于1.0×109/L时,需进行保护性隔离。对血小板严重抑制者不宜注射。注意防止皮肤破损,观察皮肤有无瘀斑、出血点,有无牙龈出血、鼻衄、血尿及便血等症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倾听病人的主诉,并尽力去除可能导致内出血的诱因。对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注意观察呕吐物与大便的性质,对咯血及咳血病人要记录血量及颜色。

许多抗肿瘤药物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最初表现为白细胞,尤其是粒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液中三种细胞成分均可受到影响,严重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有下降,甚至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各种抗肿瘤药物对骨髓抑制的程度、出现的迟早、持续的时间并不相同。

如果是单纯粒细胞受抑制,而干细胞未受到影响,血细胞成分的变化只有一二项,抑制出现较早,骨髓增生低下是暂时的,恢复也会较快。有些药物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出现虽然较迟,但程度较深,恢复缓慢,表明很可能影响了干细胞。有时在应用抗肿瘤药物后,中性白细胞右移,这比常见的白细胞左移更严重,应加倍重视。

所以总结在日常的调护和防治方面的要点

(1)并发骨髓抑制的患者往往情绪消极,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给予主动关心和照顾,常与患者交谈,向其解释化疗后常见的毒副作用,消除由于骨髓抑制症状的出现所带来担心病情加剧的心理症结,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其顺利渡过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难关。

(2)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加强营养对促进组织的修复,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毒、副反应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食品的调配上,注意色、香、味,少量多餐。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营养知识宣教,多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为其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生冷、油腻、煎炸食品,多食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以减少肛周感染的机会。放疗引起的腹泻,宜进少渣、低纤维饮食,避免吃产气食品如糖、豆类、鲜牛奶、碳酸类饮料。严重腹泻时,要暂停治疗并给予素膳或完全胃肠外营养。

(3)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一般情况较差,近期作过化疗的病人应慎重。治疗过程中给以必要的支持治疗,可用生血药、维生素等。如白细胞低于3.0×109/L,血小板低于70×109-50×109/L,应暂停化疗。可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小量多次输新鲜血。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输血细胞和/或血小板。雌激素如炔雌醇、甲孕酮对骨髓释放白细胞有刺激作用,对中等程度白细胞减少的病人有很好的效果。

(4)严重骨髓抑制的病人应收入住无菌隔离室,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白细胞减少时常由皮肤和胃肠道中的病原菌引起感染,故对皮肤、口腔、胃肠道和会阴等部位应采取防感染措施,如食用消毒食物,经常清洗皮肤,做好口腔护理,并口服胃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等,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5)必要时及有条件者可行骨髓移植。从临床护理中体会到,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患者及时实施保护性隔离,加强护理观念,做好心理及相应的基础护理,联合抗感染,升白细胞治疗,使患者安全地渡过骨髓抑制的危险阶段。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疗外渗;深静脉置管;护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手段,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命。目前使用的化疗药物多为化学或生物碱制剂[1],刺激性强,长期反复注射容易造成静脉炎及临近组织的红肿、疼痛、糜烂、溃疡,针对上述并发症以及患者自身经济条件,临床上多采用深部静脉置管,不仅减轻了患者输液保护血管的负担,同时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受到患者及护士的普遍认可,但是深静脉置管一旦发生药物外渗会给患者造成痛苦,副作用也相对较重[2],现就1例深静脉置管处大量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方法[3]及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5岁,因右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术后入院行第五次化疗,患者带管入院,已从左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处行化疗四个周期(T-AC),此次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无化疗禁忌症,给予锁骨下置管处换药,正压冲洗,封管等各项护理措施后给予环磷酰胺(C)80 mg,表阿霉素(A)100 mg经锁骨下深静脉处化疗。化疗前常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确定输液通畅后遵医嘱输注奥诺先(右丙亚胺)拮抗剂,以保护心脏,拮抗表阿霉素对心脏的毒性,之后滴注化疗药物表阿霉素,在输入表阿霉素10 min后,患者忽然左侧胸背部疼痛,伴胸闷、出汗,值班护士迅速观察置管处,发现导管已经脱出2/3(正常是14~16 cm)。随即考虑为化疗药物渗漏,渗漏范围直径达8 cm,后经及时正确处理及细心护理,未引起局部渗出性溃烂等严重并发症。

2处理及救护措施

2.1立即停止化疗药的滴入,从置管处回抽渗漏于皮下的化疗药物,直至抽出血液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生理盐水10ml皮下推注,切勿直接拔出导管[4]。

2.3局部封闭 在无菌操作下沿外渗局部环状作向心性封闭,减轻炎症,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根据外渗药物的量,掌握解毒剂的浓度和量,由2次/d逐渐改为1次/d,隔日1次,直至治愈。

2.3.1初步封闭 地塞米松10 mg,利多卡因5 ml,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10 mg环形封闭,封闭范围直径7 cm。起到稀释外渗的药液,阻止药液的扩散和止痛作用。

2.3.2扩大封闭 由于渗漏处为深部静脉且化疗药已弥散于皮下,面积较大且深,在得到初步有效封闭后,给予1000 mg右丙亚胺给予深部皮下注射,深度小于肌层,直径范围大于15cm。

2.3.3解毒剂局部封闭 8.4%碳酸氢钠10 ml局部环形封闭,碳酸氢钠可使局部组织呈弱碱性环境,阿霉素在碱性环境中迅速分解,减轻对组织的刺激。

2.4局部冰敷 封闭完成后立即间断冰敷24~48 h,每间隔15min冰敷15 min。冰敷可使局部温度降低,组织细胞代谢率及耗氧量减少,同时具有灭活外渗药物的作用,减轻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冰敷还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进一步渗漏及扩大。

3讨论

表阿霉素(E-ADM)属细胞毒性发疱剂,一旦渗漏于皮下组织,轻则引起局部红肿热痛,重则可引起蜂窝组织炎和组织坏死或腐烂,甚至可造成器官功能障碍。本例患者发生脱管外渗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患有右侧乳腺癌,右侧肢体不能提重物,导致左侧肢体活动过大,负重大,并且患者已从置管处行四周期化疗,长期带管致局部皮下形成窦道腔[5],加之长期化疗反复刺激,造成血管收缩;另外患者经济负担比较重,患者已置管2月余,长时间置管造成导管再皮下走行区与周围组织间隙慢慢变大,导管进入血管处间隙增加,导致导管脱出,药物外渗。

本病例表阿霉素大量渗漏,应用常规的处理方法已经不能有效遏制化疗外渗对局部组织的损害,在正确估计渗漏面积的基础上,必要时做血管造影判断外渗的范围,采用多药物联合封闭的方法,严格无菌换药,暴露疗法,切忌早期拔出锁穿管,切忌热敷,因为在不能有效封闭的时候我们只能靠锁穿管查找渗漏范围,而热敷会加快化疗药渗漏的速度,加大渗漏的范围。经上述处理1个月后,局部组织坏死,结痂,触及无痛感,未出现坏死范围扩大及皮下组织腐烂的现象。右丙亚胺为螯合剂EDTA衍生物[6],可以结合有力的铁离子与蒽环类药物结合的铁离子,减少游离的铁离子,从而减少铁离子催化的羟自由基的生产。

目前深静脉置管仍是用于使用化疗药物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能有效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但不是经深静脉置管处滴注化疗药物就不会发生渗漏,此例就是少见的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处滴注化疗药物的例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更新临床知识,积极提倡和鼓励PICC置管取代CVC深静脉置管,有条件的医院和患者也可行输液港的置入[7]。滴注化疗药物前应先了解和熟悉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发生药物外渗时的处理及护理,严格按照化疗预案进行滴注,加强责任心,主动加强护理观察,强调预防,及时发现各种不利因素。发现外渗后及时报告护士长及主管医生,加强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及化疗的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化疗周期中来,从而减少医疗纠纷[8]。因此,护理人员在每项操作时都要树立良好的意识,预防胜于治疗,只要按照每项操作程序工作,就能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路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蒋瑾秀.深静脉置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效果分析[J].内科,2009(02).

[3]翁小杰,艾玉.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措施[J].职业与健康,2011(06).

[4]徐惠丽.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3).

[5]王爱芬.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和护理策略[J].现代养生,2015(06).

[6]杜军保,张春雨.药物性心肌损害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1-5.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微波治疗 护理对策

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被医学界称为“癌症之王”,其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的首位,由于早期不易发现,就诊患者多属于中晚期。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方法。然而由于原发性肝癌常常是多中心发病,本文阐述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肿块巨大,所以就诊时已不适宜手术切除,目前据最新的杂志报道,微波在美国已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对较大的肝肿瘤,可以先行肝动脉插管栓塞,再行微波治疗,因碘油可以增加热传导,加速肿瘤细胞的坏死。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近来收治的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为68岁,诊断为晚期原发性肝癌。入院后先行保肝降酶增强免疫力,肝动脉插管化疗或肝内无水酒精注射等治疗后行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微波治疗。

1.2方法 微波治疗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是利用微波产生的高温来杀灭肿瘤,肿瘤细胞在42℃时就会变性,54℃时就会凝固坏死,所以,使肿瘤细胞内部达到一定温度就能有效的杀死肿瘤。具体做法是在超声的精确定位下,在肿瘤内直接插入针状微波电极,通电后微波电极末端的微波辐射器产生热效应导致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整个治疗过程需10~30分钟对于大于5cm的肿瘤可以同时用2根针,能协同杀死肿瘤。从而达到对肿瘤的治疗目的。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1)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为使介入治疗能安全顺利进行,减少毒副作用,责任护士必须掌握治疗前患者的有关资料,了解病人性格、经济状况、心理状态、文化层次,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微波治疗的特点、效果以及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主动介绍治疗的名称、方法及必要性和可靠性。通过语言技巧,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稳定情绪,配合治疗及护理。必要时采取保护性治疗,不必明确告知真实病情。(2)肝癌患者术前注意补充营养,鼓励患者摄入易消化的高营养、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3)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病情,如各项检验指标:肝功能、肾功能、AFP、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如有腹水,测量腹围以便为以后护理观察提供对比依据。如发现异常,先进行相应治疗,待结果正常后再行微波治疗。

2.2术中配合 准备好各种抢救用品和药物,及时安慰病人,使其尽量放松。患者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嘱患者全身放松,力求使患者感觉舒适。在超声引导下确定进针的位置、方向和深度。常规消毒皮肤,铺洞巾,1%奴夫卡因局部麻醉,14G引导针穿刺预定肿瘤部位后导入微波电极,并使微波电极尖端的辐射器至少裸露3.0cm。协助医生把微波辐射器及导线与微波治疗仪连接好,检查治疗参数是否正确,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心慌、胸闷、皮疹等过敏症状,监测血压的变化,本组采用每个部位每次治疗量为:60W、100s, 连续3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0s,根据肿瘤大小进行多个部位的治疗。治疗过程中,从开始至结束,均需对局部按无菌方法淋滴冰无菌生理盐水,以免穿刺部位的皮肤烫伤。治疗结束后,拔出穿刺针和微波辐射器,局部碘酒、酒精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即可。

2.3术后护理 治疗完毕,立即为患者更换湿被服,沙袋压迫,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如无不适,可用平车送回病房,(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制动24h,密切观察穿刺点固定情况,有无渗血、渗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末梢血运情况,一旦出现血肿应采取相应措施。(2)嘱患者术后禁食6 h,无胃肠道反应,由流质逐渐过渡到少量多餐,如出现胃肠道反应嘱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安慰患者,为其讲解症状发生的原因,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遵医嘱应用止吐药物。(3)密切观察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腹部体征的变化,以监测有无出血征象,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或疼痛加重,术后4~8 h 体温可升至37.8~38.9℃,无须特殊处理或经物理降温均可降至正常体温。如体温持续不退,超过39.0℃以上,应注意有无感染征象,检查白细胞计数,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物理降温等。本组未发生感染病例。

3 小结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既保留了介入治疗对人体创伤小、副作用小、疗效确切、并发症低等优势,又能一次使肿瘤完全坏死,相当于手术切除的根治性疗效,改善了许多中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而其临床应用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参 考 文 献

[1]钟敏,宁竹之,刘本禄,等.微波热凝固对肿瘤杀伤及免疫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物理热疗杂志,1997,20.

[2]常旭.原发性肝癌的治疗[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

[3]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讨论[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

化疗护理观察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脊髓损伤并截瘫;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77-02

脊髓损伤并截瘫是创伤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往往合并脊髓损伤,轻者脊髓受压,重者脊髓完全断裂,这是一种致残性损伤。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由于需要反复多次静脉输入甘露醇、高渗液、抗生素、高营养液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均会对血管产生刺激、导致组织渗液、血管损伤、静脉炎,甚至静脉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治疗顺利地完成。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药物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减少了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以及药物外渗引起的并发症。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对23例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选用PICC作为静脉用药通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 本组23例,男18例,女5例, 平均年龄36岁,颈部损伤10例,胸椎损伤6例,腰椎损伤7例;完全性截瘫3例,不完全截瘫20例。

1.2方法

1.2.1置管前准备 操作护士向患者或家属讲明置管的重要性,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患者配合的要点,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与其签定穿刺同意书。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数值,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松,以确保穿刺时血管的最佳状态。

1.2.2置管步骤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蓝色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管长60 cm, 管腔容积1ml,插管前房间用紫外线消毒,光线应充足,并备好用于穿刺的物品。PICC穿刺包、无菌手套、碘酒、乙醇、 医用棉签、 皮尺、止血带、无菌肝素生理盐水、20ml注射器、静脉穿刺包、肝素帽、3透明贴膜。①首选贵要静脉,因为直、粗、静脉瓣膜少、路径短;其次选择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的导管达上腔静脉长度的40~45cm。 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测量定位:采用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cm;②常规消毒皮肤直径为10cm建立无菌区,消毒穿刺点,生理盐水预冲导管,修剪导管的长度;③扎止血带,15~30°进针,一旦回血立即放低角度推入导管3~6mm,送外套管,左手示指固定导引套管,中指压在套管尖端处的血管上,松止血带,抽出穿刺针,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逐渐将导管送入预定的长度,退出导引套管并劈开移去导引钢丝,用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连接肝素帽,固定导管,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3cm×3cm纱布吸引渗血, 覆盖无菌透明贴膜。④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1.2.3置管后记录 置管时间、导管型号、导管尖端位置、插入长度及外露长度、所穿刺静脉名称、穿刺过程是否顺利、固定情况、穿刺者姓名及X线检查结果。

2 方法

2.1置管24h内的护理: 由于穿刺针较粗,穿刺结束后嘱患者按压针眼并平卧5~10min,穿刺肢体上抬,减少屈臂动作,减轻肿胀及出血。纱布渗血较多患者,及时更换敷料,并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

2.2防止导管的脱出: 对导管插入深度进行记录,常观察有无脱出现象,并每天交接班;给患者做护理及治疗时,避免牵拉导管,嘱咐患者勿做剧烈的手臂运动,以防止导管脱出。

2.3定期观察和维护,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在每次输20%甘露醇、输血、血制品、脂肪乳等高渗性、高浓度药物后,用生理盐水10ml冲管后再封管,再以用生理盐水20ml进行脉冲冲管及正压封管。如停止输液,每周用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1~3 次。有研究证实用生理盐水封管无血液凝固,生理盐水对血管刺激性小,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一旦发生堵管,千万不能强行推注液体,以免发生栓塞或导管断裂,可用10ml注射器抽1ml含5000U的尿激酶溶液接导管后回抽产生负压使尿激酶弹入,保留15~20min溶栓,如无效,可接三通接头,通过三通管接头的调节,回抽后导管中产生负压会将尿激酶吸入,反复多次使血块溶解,本4例经尿激酶溶栓后再通,完成治疗计划,2例因通管无效拔管。

2.4出院前健康指导: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宣教,告知PICC导管的保留和维护方法。患者应每周到医院进行生理盐水通管及更换透明贴膜1次。

2.5拔管的护理 : 患者全部治疗结束后,可拔管。操作前向患者讲述拔管过程, 以缓解其紧张心理。拔管时患者取仰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并做深呼气动作,拔除时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用无菌镊拔出导管,动作轻柔缓慢,禁止用力按压管道拔管,以防管道附着的血栓等异物脱落。拔管后立即按压止血,敷上3cm×3cm无菌纱布,用透明贴膜封闭,拔出后应对照穿刺记录,以确定导管有无残留。拔管后24 h内尽量减少穿刺侧肢体活动,以防止出血。

2.6预防并发症

2.6.1穿刺部位渗血、渗液或出现血肿 穿刺点渗液可因穿刺部位或邻近部位的活动和危重患2h翻身1次时不慎拉出等原因引起[2]。故除非必要时,要尽量减少穿刺部位活动,加强护理观察。发生小的渗液、渗血和血肿时,可立即在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用手指按压穿刺5~0min,必要时24h内用冰袋压迫止血,甚至拔除。

2.6.2感染 置管时各个环节、连接输液及推注药物时均应严格无菌操作,治疗期每24h更换输液器1次,每7d更换贴膜1次(特殊情况及时更换),根据使用情况决定更换频次;治疗间歇期每7 d维护1 次,包括更换贴膜,脉冲冲管,正压封管,更换肝素帽;置管期间应观察置管侧上臂臂围,导管外露长度,穿刺局部情况等,更换贴膜时需注意导管周围皮肤的消毒,有效地清除汗毛孔周围的细菌,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无菌环境,可减少细菌污染。必要时穿刺导管周围外涂百多邦软膏,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2.6.3静脉炎 行PICC后,由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患者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易造成上肢水肿、疼痛、静脉炎[3]。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置管时各个环节均严格无菌操作,消毒剂干燥后再行穿刺, 否则消毒剂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选择导管的型号与血管的管径相适宜,穿刺动作要轻柔,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血管内膜[4]。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输注前应确保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内。置管后每日观察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情况,上臂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发红、肿胀。如有静脉炎的发生,应及时给予如意金黄散,2d内即可缓解。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人血管,防止造成细菌性静脉炎,并停止从此部位输注液体,本组使用导管直型后蝶形贴固定,避免了脱出导管再进入血管。

3讨论

3.1 PICC穿刺方法的优点

①PICC的穿刺置管无需麻醉,就如同外周静脉穿刺一样,是在可见的血管穿刺,成功率高,而且导管质地柔软,不影响活动,使患者感觉舒适。②与颈内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比较,PICC操作方便,易于掌握,护士可独立完成,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因反复穿刺产生的无效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③留置时间长,头皮针能留4~6h,留置针能留3~5d。颈内静脉管留置3~6周,而PICC管可留4周~1年以上,不仅减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又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④PICC穿刺创伤小,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长期使用符合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长期输液的需要,在提高疗效、减轻痛苦、降低费用方面为患者带来了福音[5]。

3.2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危重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输注各种药物及营养的重要措施[6]。临床开展;这项新技术,它不仅能减轻病人扎针痛苦,时也降低了护士工作压力。而且PICC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和人力,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静脉治疗新途径。既方便了病人生活和饮食,也方便了家属的照顾,进而减轻病人心理压力。PICC用于临床治疗,可解除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作用,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引起的机械损伤引起的疼痛,保证药物治疗计划的顺利实施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给患者疾病的治愈创造了条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等有着积极作用。这项护理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护士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专业化的、全面的护理,给广大患者的治疗途径带来了更好的选择,对树立良好医院形象起着积极的作用,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玉凤,尚晓霞,张艾香.静脉穿刺留置管用生理盐水封管的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34.

[2]韦柳青,覃芳红.深静脉置管液体渗漏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7):52.

[3]骆小京,康继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NICU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32-233.

[4]袁玲,叶惠华,叶明枝,等.肿瘤病人PICC插管未到位所致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J].2004,19(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