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肺癌; 肺栓塞;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43-01

肺栓塞是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阻塞的病理过程[1]。它的特点是起病急,死亡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创伤、手术、慢性心肺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恶性肿瘤是肺栓塞持续存在的一个高危因素,它使肺栓塞的发病率增加4倍[2]。而肺癌患者大多凝血机制异常,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并且肺癌组织本身分泌促凝物质,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具有高血栓形成倾向,被癌细胞侵润的血管内膜丧失抗血栓形成的能力,使肺癌患者较易出现在血管壁和心瓣膜上形成血栓和赘生物[3],在临床若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其预后较好。经统计,我院自2008年起至今收治15 例肺栓塞患者中,肺癌合并肺栓塞12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9~75岁,平均57岁。12 例肺癌均经病理学证实。按组织学分类:腺癌9例,鳞癌1例,小细胞癌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12例患者中确诊肺癌后出现症状并证实肺栓塞8例;肺癌与肺栓塞同时发现2例;肺栓塞为首发表现后经确诊肺癌者2例。其中以呼吸困难起病7例;胸痛起病4例;咯血起病1例。12例患者中2例表现出明显的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2 治疗

2.1 一般治疗:一旦发现或怀疑肺栓塞,病人应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动作。

2.2 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主要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和部分次大面积肺栓塞病例。

2.3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治疗方法,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利于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临床上在怀疑肺栓塞时,就要开始抗凝治疗。

2.4 介入治疗:主要是经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同时可进行小剂量溶栓,也可行球囊血管成型。

3 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本病起病急,持续呼吸困难使病人会产生极度的恐惧感,会非常担心疾病的预后,护理人员应采取语言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疏导、安慰,鼓励患者消除焦虑情绪,不要紧张,耐心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同时保持病房安静,进行操作时动作宜轻柔,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并且让家属配合,避免与患者交流引起情绪激动的话题,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2.1 严格卧床休息2到3周,保持床单元整洁和平整,采取制动,给予左侧卧位,减少病人活动,避免因活动血栓脱落而危及生命[4]。

3.2.2 密切观察和记录心电监护所示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紫绀、胸闷、憋气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有无胸痛,咯血,头晕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2.3 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按时执行医嘱,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血管穿刺处出血不止,血尿,有无头痛,视物模糊等异常,尽量减少动静脉穿刺,肌肉、皮下注射的次数,确实需要应嘱咐按压10到15分钟。

3.2.4 备好抢救器材及药品,如气管切开包、止血药等。

3.3 呼吸道护理 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氧浓度为6-8L/min,注意观察氧疗后的反应,确保氧气管道通畅;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及时给予吸痰;病室湿度在40-50%之间;做好病室消毒管理,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期间,患者要绝对休息,禁止搬动,尿激酶需用0.9%生理盐水现配现用,每分钟静脉输液速度为50滴左右,经常观察大小便颜色及皮肤、牙龈是否有出血点。

3.5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钠、清淡易消化多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由于饮食不当造成腹泻及不良后果。

3.6 溶栓治疗后的护理知识

3.6.1 心理护理 溶栓后患者往往自觉症状减轻,均有不同程度的想下床活动的愿望,这时应告知患者溶栓后仍需卧床休息,以免栓子脱落,造成再栓塞。

3.6.2 有效制动 急性肺栓塞溶栓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松动,极易脱落,要绝对卧床2周,不能做双下肢用力的动作及做双下肢按摩。另外,要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以免咳嗽时腹压增大,造成血栓脱落;吸烟者应戏劝其戒烟;卧床期间所有的外出检查均要平车接送。

3.6.3 做好皮肤护理 急性肺栓塞溶栓后,卧床时间较长,平时要注意患者皮肤保护,如床垫的软硬度要适中,保持皮肤干燥、床整。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每2~3小时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破损。

3.6.4 合理营养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为宜,保证疾病恢复期的营养。

3.6.5 保持大便通畅 由于卧床时间较长,肠蠕动减慢,加上不习惯床上排便,极易发生便秘,除鼓励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外,可及时给予缓泻剂。

参考文献

[1] 杨敬平,急性肺栓塞诊治[J]. 医师进修杂志. 2004.27(5):5-6

[2] Lee AgnesYY.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J]. Thromb Res,2003,110(4):167-172.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老年髋部骨折; 手术患者; 综合护理干预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使骨小梁变得极为脆弱,同时老年人的自御能力差、反应迟钝,当受到轻微外力时即可发生骨折,且多为生活性损伤。老年髋部骨折是常见的致残最重的疾病之一,导致患者生活能力降低,若处理不当,会大大增加其并发症和病死率。手术是治疗髋部骨折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护理质量的好坏对该病的康复极为重要。本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其中男30例,女50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3岁;粗隆间骨折39例,股骨颈骨折41例,大多为自行摔伤,伤后距入院时间为1 h~3 d,住院时间3~12周,全部实行了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骨科护理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1.2.1 基础护理干预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并发褥疮、便秘、肺部及泌尿系感染。(1)防褥疮护理:睡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被褶,使用便盆时抬高臀部,防止皮肤擦伤;消瘦者要特别经常按摩骨突处,定时翻身、擦澡;指导患者利用吊环抬臀。(2)防便秘:嘱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指导腹部环形按摩,训练床上排便;本组患者有4例发生便秘,经口服四磨汤或用开塞露塞肛后解除。(3)防止肺部感染: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予以翻身叩背,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保持病室空气流通。(4)预防泌尿道感染:嘱患者多喝开水,做好会护理,勤换内裤,留置尿管按常规护理。刘丁等[1]也报道留置尿管持续的时间与尿路感染有明显关系,因此应避免不必要的尿管留置,防止感染。

1.2.2 疼痛护理干预 据有研究报道约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患者反映镇痛不足,50%患者术后72 h仍存在有持续疼痛[2]。护士对患者疼痛状态进行系统疼痛评估,报告医生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疼痛干预措施。责任护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3],明确止痛效果并对治疗进行指导。正确系统的疼痛评估可避免疼痛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在患者物理治疗或下地行走之前,先给患者提供止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可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医护人员护理时态度要亲切,动作要轻柔以减轻疼痛,同时鼓励患者转移注意力,采用听音乐、看电视等消除紧张情绪[4]。

1.2.3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髋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院护士认真观察术后患者病情,消除疾病好发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高风险患者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加抗血栓袜,中风险者使用抗血栓袜,必要时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而低风险者要鼓励患者做踝泵运动。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2.4 预防切口感染 预防切口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5]。术前清洁皮肤,术前20 min及术中使用抗生素各1次,术后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伤口渗血、疼痛情况,及时更换污染敷料。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做到现配现用。

1.2.5 心理护理 对患者全部实行心理护理,达到很好的效果。(1)根据心理的差异合理安排陪伴,与子女沟通说明家庭支持程度及认知水平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6]。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及对医护的信任度,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帮助其进行适当心理调整,消除紧张及恐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2)做好邻床患者的病情处理,以免减少邻床患者间的不良影响[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术后48 h对两组患者焦虑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焦虑状态采用蔡树云[8]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进行评价,SAS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频度分为四级:1分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表示少部分时间,3分表示相当多时间,4分表示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疼痛程度运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0为无痛,10为最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2)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 字2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与常规传统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分析原因是依据循证护理的方法,注重科学的评估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反应迟钝、防御能力差,当受到轻微外力、跌倒或由床上跌下时,均易造成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较易发生[9]。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萎缩增加、新陈代谢减慢及对重大创伤机体代偿能力更弱。因此老年患者主诉轻微疼痛也要引起重视,查明疼痛原因。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需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正确、全面、及时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采取个性化护理,改变了以往临床护士凭经验和感觉做事的习惯和行为,控制了不良事件发生,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也促进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尽早康复。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体现了人文关怀,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行为并改善其疾病控制能力,有效地减少疼痛、焦虑恐惧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丁,陈萍,成瑶,等.留置尿管患者泌尿道感染前瞻性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6):432-434.

[2]金丽慧.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71-72.

[3]陈冬萍.急性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7):587.

[4]周红霞.浅谈断指再植患者的术后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3):87-88.

[5]杨丽娜.医院手术感染的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142-143.

[6]张锡红,徐菊兰.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49-50.

[7]王灵,杨勇.ICU患者的处理对相邻床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173-175.

[8]蔡树云,余沛旭,刘瑞莉,等.舒适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前应激状态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5):510-512.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利伐沙班,分子式为C19H18CIN3O5S,分子量为435.89,其抗血栓机理是高选择性、直接抑制Xa因子以抑制凝血酶产生和血栓的形成,利伐沙班具有起效迅速(给药后2-4小时即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和持续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且口服便捷,无需监测,无需调整剂量和不受食物影响等特点[2-3],使用后出血性危险性较低,与依诺肝素相比,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4]。我科自2008年05月-2010年2月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规运用利伐沙班治疗,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5岁―83岁,平均69.9岁,其中人工全髋置换1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2例。患髋中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4例。其中生物型固定18例,骨水泥固定12例。全麻4例,硬膜外麻醉26例。术前平均住院4.5天,术后平均住院14.5天。

1.2 给药方法

推荐剂量为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一次,伤口彻底止血后,首次给药时间应于术后6-10小时之间进行,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5]。

2 结果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志业委员会制定的DVT诊断标准诊断[6],主要表现为:(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5)Homans征、Neuhof征阳性等,并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情况。本组40病例患者中经临床观察、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及出院后门诊定期复查,通过电话随访指导,结果表明无一例DVT发生。

3 护理与观察

3.1 术前准备

入院后评估高危人群并作好宣教,其中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肿胀、下肢静脉曲张、心力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7]。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等测定。了解近2周内患者既往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史、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及妇女的月经情况等。手术当天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以了解患者双下肢血管情况等,综合评估患者术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的高危因素。

3.2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要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劝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饮食。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伸膝及直腿抬高锻炼股四头等。护士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抑郁、烦躁及恐惧心理等不良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说明该药的作用及应用目的,同时讲解可能出现的局部度出血副作用,以消除病人的担心和恐惧,配合治疗。

3.3 术后护理

3.3.1 肢体康复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消肿。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垫一枕头,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的主动活动。术后第二天可以床上坐起约3O度。行肌肉收缩锻炼,术后第三天,身体条件允许,可行患肢下垂床边运动。全膝置换术后3天之内, 以抬高患肢, 膝关节伸直位休息平卧为主,鼓励患者行患肢肌肉自主等张收缩、放松为主,可主动伸屈踝、足趾诸关节。术后第四天开始行患肢CPM 功能锻炼。

3.3.2 血栓形成的观察

观察双下肢疼痛、肿胀、活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侧膝上15cm、膝下15 cm、及内踝上5cm处周径并相比较,观察Homan征(患者仰卧位,轻压膝关节并屈膝,踝关节急速背伸时,窝部、腓肠肌部位疼痛为阳性)、Neuhof征(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检查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静脉有无压痛等,观察皮肤色泽、皮温、浅静脉充盈怒张与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紫绀等肺动脉栓塞症状。

3.3.3 出血倾向的观察

若静脉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疼痛等,应警惕有出血的可能,同时要询问病人皮肤有无出血点及瘀斑。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症状,有无头痛、喷射性呕吐,活动时有无肌肉关节的痉挛、疼痛等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另外,还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老年人血管脆性大,出血倾向高,加之造血机能降低,血小板计数偏低,更易发生出血。

4 讨论

4.1 基本防治措施

19世纪中期,Virchow等提出DVT的发生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8]。关节置换病人多属老年人,因生理性退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因手术的创伤刺激、术中止血带使用、骨水泥热聚反应、术后肢体活动痛性受限、麻醉反应等使术后病人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因而术后DVT发生率高。自70年代起,临床上就开始探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发生的措施,其中主要分为机械方式(早期活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和药物方式(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令、肝素等)。临床研究表明:足底静脉泵的使用可减少下肢的血液瘀滞,增加血流速度,但对近端DVT效果欠佳;单独使用弹力袜亦不能明显降低DVT的危险性。另外术中仔细轻柔的操作措施也是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4.2 西药预防

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西药防治方面,一直占主导

地位的方法仍是抗凝、祛聚、溶栓等疗法,但其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比如抗凝疗法引起的出血、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问题仍然对预防DVT提出了挑战。但近年人工合成新型抗凝药物选择性Xa因子阻滞剂fondaparinux已投入临床应用,该药有抗凝作用强、并发症少(出血率低、无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无需调整个体剂量等优点[2-3] 。新药利伐沙班高度选择性和可竞争性抑制游离和结合的Xa因子以及凝血酶原活性,以剂量一依赖方式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板(PT)和凝血酶原时间(aPTT)。利伐沙班与磺达肝素钠/肝素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需要抗凝血酶III参与,可直接拮抗游离和结合的Xa因子。而肝素则需要有抗凝血酶III才能发挥作用,且对凝血酶原复合物中的xa因子无效。研究表明当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依诺肝素相比,在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后,利伐沙班是较经济且更加有效的选择[9]。但即使副作用相对较少的抗凝药物的应用,机械疗法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二者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而且也能减少抗凝药物的用量,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55―156.

[2] 拜瑞妥(利伐沙班)产品说明书.拜耳先灵医药.

[3] Arterioscler Thomb Vasc Biol. 2007;27:1238-47.

[4] N Engl J Med.2008;358:2776-86(RECORD3).

[5]《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02-4.

[6] 陈柏楠,侯玉芬,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2.

[7] 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46―548.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骨折;高血糖;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辽区 2009年初至 2010末共收治 38患者 , 年龄平均50岁, 男25例, 女13例, 骨折前具有糖尿病者25人, 骨折后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者 13例。

2 护理

2. 1 心理护理 患者因骨折需要治疗时间长 ,易产生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介绍成功病例 ,告知恢复良好, 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2 饮食指导 合理安排患者饮食 , 使血糖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患者饮食要营养丰富 , 少量多餐、既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 又要控制好血糖 , 并配以补钙药物 , 以保证骨折早日愈合[1]。

2. 3 功能锻炼 此类患者病程长 , 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 既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胸、腰椎骨折要采取轴式翻身 , 指导患者腰背肌练习及抬腿、屈膝等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到离床活动至正常[2]。

2. 4 并发症的预防

2. 4. 1 预防控制感染 术后认真观察术区周围血运情况 , 保证患者敷料包扎完好、敷料清洁、松紧度适宜;教会患者进行有效排痰 ,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 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尿管每日膀胱冲洗一次并更换尿袋 , 患者尽早拔除尿管 , 鼓励患者多饮水 , 以防止泌尿系感染;每 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的发生[3]。

2. 4. 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患者因病情限制、活动受限、手术创伤及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3];护理人员采取预防措施 ,抬高患肢 15度左右有利于静脉回流并按摩 , 指导在床上正确活动 , 加强肌肉锻炼 , 禁止患肢输液 , 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血栓药物[4]。

2. 4. 3 禁止低血糖发生 高血糖患者因饮食及胰岛素使用不当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血糖 , 并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量 , 告知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 及时吃含糖食物自救。

2. 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及时复查的必要性;教会患者回家后如何监测血糖 , 把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做好生活护理如脚部卫生以防止糖尿病足 , 生活规律 , 心情愉悦 , 合理饮食[5];科学进行关节、肌肉的锻炼 , 每日有规律的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 ,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 活动时注意安全 , 避免意外发生 , 以保证理想地控制血糖同时促进疾病的恢复[6]。

3 小结

对于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 , 既要对症治疗外又要控制好血糖 , 做好住院宣教及心理护理 ,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合理饮食控制血糖促进骨折尽早愈合 , 指导患者科学的锻炼方法, 做好出院指导, 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金芳 . 骨科临床实用护理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12-17, 54-59.

[2]杜克 , 王守志 . 骨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5: 345-357.

[3]李振香 , 房玉霞 .骨科临床护理学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2005:111-114.

[4]潘长玉 .糖尿病学 .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1154?1163.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方法 应用常规预防方法的同时,将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应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其效果。结果本组50例脑梗死患者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 常规方法与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使用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 脑梗死;深静脉血栓;空气压力波治疗仪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脑梗死患者约有三分之一需卧床。因其运动功能障碍使血流滞缓,易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瘫痪肢体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DVT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DVT是病死率极高的肺动脉栓塞的基础病[1]。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DVT有着重大的意义。2010年11月起至2011年3月,我科对50例临床影像学确定为脑梗死的患者应用常规预防方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45~85岁,平均46.3岁。均为单侧肢体偏瘫。研究对象均无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心功能不全,丹毒,深部血栓性静脉炎,肺水肿,急性静脉血栓,不稳定性高血压等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禁忌证。

1.2治疗方法

(1)本组50脑梗死偏瘫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均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Mego Afek治疗装置accessvries Ac公司压缩701系列)选用上下肢气套,在操作的前,让患者平躺,放松肢体.根据病情设定充气压力20~60 mm Hg,多种模式组合治疗,充气时间20~90 s,放气时间20~90 s,治疗时间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可同时治疗2个肢体,疗程1~4周。

(2)常规方法 :①按摩肢体 上肢从指及腕关节开始,向肩关节方向按摩的顺序;下肢采用从足及踝关节开始,向大腿方向按摩的顺序,避免从大腿向足部的方向按摩。2次/d,15-30 min/次。②肢体被动功能锻炼,2次/d,15-30 min/次。③置肢体予功能位.④遵医嘱使用改善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将常规方法和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交替使用.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改善下肢血液循环:①抬高下肢20°~30°,并避免膝关节下垫枕[2],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② 每天用温热水浸泡偏瘫侧肢体,水温38℃~40℃,2次/d,15 min/次。③ 防止下肢血管内膜损伤,避免下肢静脉的注射。④ 避免血液的高凝状态 遵医嘱保证患者足够的液体量.⑤ 观察患者的下肢周径,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测量,以了解肢体周径变化。

2.2 心理护理:本组均为脑梗死患者,因发病突然,担心疾病进展及预后,我们应了解患者的心理.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向其详细讲解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的治疗目的和治疗原理,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做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准确,使患者有安全感。

2.3 健康教育:在做好治疗护理的同时,要认真做好疾病健康教育,讲解脑梗死发生危险因素与DVT的相关性,DVT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而导致的腹压增高,避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疾病急性期肢体摆放及制动的重要性,待患者病情稳定,及早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同时讲解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具体操作过程与注意事项,嘱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4 注重个体化护理 :50例患者虽疾病相同,但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心理状态都不同,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个人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3 结果

本组5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经超声波检查或静脉造影提示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不适。

4 讨论

脑梗死患者发生DVT多在脑梗死早期1~2周内,其高发原因[3]:(1)肢体肌肉瘫痪无力,其深静脉失去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血液淤滞。(2)血液黏滞度高。由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措施中脱水剂和促高凝剂的使用,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易形成血栓。(3)深静脉损伤。最常见的是深静脉置管术和介入性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纤维蛋白原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易于黏附、聚集而形成DVT。DVT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DVT引起的,故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4]。基于上述DVT的发病因素,采用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及使用外部加压装置,通过被动运动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鼓励患者经常做足伸屈运动和早日离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安全有效的措施[5]。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运用间歇压力,通过空气波的反复膨胀和收缩作用,可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表面温度,扩张活化血管的效果,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和抗血栓形成,有助于加强下肢氧合度并加速致痛物质的代谢,有助于解决因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6]。肌肉按摩、肢体被动运动和温热水浸泡双下肢既能够预防深静脉血栓,也有助于预防足下垂的发生。使用常规方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有着积极的预防意义,而且操作简洁,使用安全。但是如何更好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熊岑,徐丽,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探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12月6卷23期

[2]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3] 陈雁, 脑梗死卧床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护理学杂志,2004-23-015

[4] 曹洪,李伟,谢祥仁,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医学综述,2008,14(2):2752-2781.

[5]徐秋霞,王松,赵永志,血栓栓塞性疾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93-94,108-109.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股骨颈骨折常见于老年人[1~3],主要由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扭转伤肢,暴力传达至股骨颈,引起骨折。由于老年人肝肾不足,筋骨衰弱,骨质疏松,很小的暴力即可引起骨折,此类骨折愈合困难,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机会较多,可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本文重点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2013月5月我院收治的3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全面化整体护理,具体如下:

1.2.1生话起居护理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协助其保持各关节的正确、舒适的。对生活不能自理者,应加强基础护理,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满足其生活需要,并注意防止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便秘、压疮等并发症。

1.2.2 心理护理 关节置换术风险较大,术前准备时间长,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这些对患者均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应关心和理解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获得心理支持,树立疾病康复的信心。

1.2.3饮食护理 因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差、手术创伤大,因此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索、易消化食物,保证足够营养,提高机体抗病力。

1.2.4围手术期护理 ①术前护理: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及对人工关节的选择,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及相关训练,如术前用药准备,是否使用激素药物,术前相关检查、手术区域皮肤准备及肠道准备,床上使用大小便器的训练,肌力的调练等。②术后护理:?病情观察: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早期注意观察伤口出血、患肢疼痛及血液循环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患肢护理:抬高患肢15°~20°,中立位,必要时使用支具,防止内收或外旋。术后2~3d即可早期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及未固定关节的活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锻炼,活动时注意保护置换关节,防关节脱位。

1.2.5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①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术后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胸部皮肤黏膜情况,必要时早期采取抗凝措施,积极预防和及时发现肺栓塞。术后适当运用抗血栓药物将有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但过量使用肝素或低分于右旋糖酐可能增加手术创伤出血。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肢早期进行活动,必要时在术肢进行间隙加压,促进静脉回流。②感染:?浅部感染: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减少关节活动,配合抗感染治疗。?深部感染: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通畅,及时在术前或术后24h内给予广谱抗生索,并在术前积极控制身体其他系统的感染。注意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其抗感染能力。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保持负压引流通畅,遵医嘱持续应用抗生素静脉注射或口或口服抗生素数周。③假体松动: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以便配合。假体松动早期无明显移位或疼痛,晚期时出现进行性疼痛、假体明显旋转移位或下沉,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调整,减少患肢活动范围。④脱位:造成脱位的主要原因为假体安装位置或手术不当、不恰当的移动或活动、肢体长度不够等。绝大多数脱位出现在术后一个月内,非安装或手术原因者可手法复位。护理人员成根据手术切口不同保持患肢及关节处于稳定位置,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功能活动。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

2结果

3讨论

近年来,我院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本组研究对象为3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全面化整体护理,结果发现,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优良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17.605,P

参考文献:

[1]王立香.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2):1558-1559.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由于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PE)和远期下肢静脉功能障碍,已公认是一种严重的外科并发症。吕厚山等对未经预防性治疗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上行静脉造影结果表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总发生率为47.1%,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为40.0%[2]。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引起致命性PE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预防DVT减少病死率是骨科治疗护理关注的问题。增强对DVT的认识,了解和掌握DVT的护理预防方法,可有效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DVT的发病机制

1.1静脉血液淤滞下肢静脉回流依赖正常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泵作用和胸腔内的缓慢和淤滞时,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髋关节严重病损多为高龄患者,术前活动量已明显减少甚至卧床,加之心肺及静脉瓣膜功能减退或器质性病变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淤滞状态。有报道称THA后DVT的总发生率为40%-60%,可能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是由于手术中髓内压骤升,导致脂肪低进入静脉所致[3]。患者在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时还会因为制动、麻醉、止血带的使用等医源性因素进一步加重血液淤滞,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

1.2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凝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变粘附其上,发生凝集,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凝集,促进血栓形成。术中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如骨水泥的热损伤,感染性损伤,机械性损伤等[4]。

1.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组成成分改变、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于关节置换术患者,一方面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疾病状态加高龄、肥胖、吸烟等有关,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2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防

据报道,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多发生在术后早期,约50%的患者发生在术后第一天,30%的患者发生在术后第二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形成[5]。因此术后早期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术后DVT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2.1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有国外学者发现DVT的形成与自身的易感基因有着密切的联系[6]。术后48h内,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如生命体征的变化,皮肤温度、色泽、动脉搏动强弱及患肢肿胀情况。对高危患者每天测量下肢周径并作记录,若单侧肢体肿胀,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变红、发绀、浅静脉曲张;小腿疼痛压痛;下肢局部疼痛伴发热,应及时汇报医生行溶栓治疗[7]。研究发现,高位深静脉血栓最具危险性,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发生脑梗塞的几率较单侧高,是重点观察对象;肺栓塞临床表现较复杂,患者往往有血氧饱和度下降、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心电图 T波倒置等,临床观察中要特别注意,发现问题应立即报告医生避免遗漏诊断,失掉抢救的时机[8]。

2.2保持引流通畅 人工关节置换后常放置引流管,负压引流积血积液。若引流不通畅导致局部血肿,从而使血肿下血管受压,血流缓慢,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

2.3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钙不仅能抗凝抗血栓形成,还能刺激血管内皮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减弱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抑制血液有形成分聚集,减少血液高凝和高黏滞状态。因此,除早期主动、被动锻炼及CPM等机械预防外,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是预防下肢DVT的根本措施。低分子肝素钙因刺激性较大,注射后患者疼痛明显,因此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应以脐为中心,将腹部分为4个象限,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注射时用手捏起腹部皮肤,使皮肤形成皮皱,从皮皱最高处进针,注射后以皮肤下陷1cm垂直按压针眼3min,可减少皮下出血、血肿、硬结的发生几率[9]。低分子肝素钙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下出血、血肿、淤血等不良反应,亦可增加术后的出血,引起血压下降,因此在注射过程中应掌握注射方法,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加强皮肤护理,并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血尿等,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渗血及伤口引流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如有异常现象立即停止使用。有研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6h,在患者血压正常情况下,掌握低分子肝素钙的注射方法,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可避免注射后发生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0]。

2.4机械性预防

2.4.1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血流淤滞,预防DVT的发生。术后第2天拔出引流管摄片复查后,可根据具体情况方进行康复训练[16]。有研究发现改变康复训练流程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提高康复训练的效率。术前开始接受康复训练指导和心理护理,术后患髋所有的功能锻炼均先由健侧肢体开始进行,待力度和范围完全掌握后再进行患髋的功能锻炼[11]。术前指导患者进行第一阶段的肌肉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运动,患者掌握后指导患者行第二阶段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患肢完成有困难者用健侧肢体去完成,第三阶段的离床训练由专科护士反复讲解模拟动作要领,使患者能熟记掌握。第一阶段:术后1-3天,主要以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运动为主,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的训练、踝关节跖曲背伸运动、臀肌收缩运动以及髌骨推移运动;第二阶段:术后4-7天,主要是加强肌肉的等张收缩和关节运动,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运动、屈膝屈髋运动以及抬臀运动;第三阶段:从术后第 8天开始,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行离床训练,由卧位到坐位、由坐位到站立训练、站立到行走训练[12]。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增加DVT的发生率。

2.4.2动静脉足泵动静脉足泵的原理是一种“仿生理性足泵”,通过脉冲气体在极短时间冲击足底方式,模仿足底着地时血液被快速挤压的情形,由此使相应肢体的静脉血获得类似运动状态下的一种脉冲性加速,从而使单向开放的静脉瓣完全开放,防止静脉窦和静脉瓣的血流淤滞,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降低了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肺栓塞的发病率。有研究结果表明,THR术后病人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动静脉足泵可以明显降低DVT的发生及减小栓塞范围。术后应尽早使用动静脉足泵,但必须在确认患肢无DVT时方可使用,一旦发现患肢有DVT,必须立即停止应用动静脉足泵治疗,同时给予患肢制动、溶栓、抗凝等治疗,以防止栓子脱落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13]。

2.4.2梯度弹力袜 弹力袜自上而下的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支持下肢静脉并促进下肢浅静脉向深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液速度,减轻静脉淤血。等级弹力袜产生的理想压力等级为:踝部20-30mmHg,小腿14-21mmHg,大腿中部18-23mmHg。弹力袜的大小必须符合每个人腿部的周径,并应在腿部肿胀消除后让病人躺在床上测量,通常应测量踝部和小腿的周径和膝下1寸或腹股沟下1寸至足底的长度[14]。使用方法为测量大腿根部周径( A),如A < 63.5cm选腿长型弹力袜;然后测量小腿最粗周径( B),B < 30.5cm选小号,30.5cm < B < 38.1cm选中号,38.1cm

2.4.3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一般术后第一天即开始用CPM锻炼,此锻炼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淤血的排空及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壁的粘附。CPM一般从30?开始,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后每天增加10?-15,每次30min,每天2次。杨霞对289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在应用LMWH的同时配合加强早期的下肢功能锻炼,收到明显预防效果,术后无一例DVT的发生[16]。

2.4.5 间歇气体加压装置(IPC) IPC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的方法。IPC能预防DVT首先是因为其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血液淤滞状态,在减压阶段血液能充分回流,并由于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远端肢体的深静脉系统,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使用方法:每次10 min,2次/d,充气顺序依次是足、小腿、大腿下部、大腿上部[17]。有研究发现,应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并结合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被动活动等综合干预护理措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作用[17]。因此,间歇性充气压力泵是一种操作简单而无其他并发症(如出血)有效的下肢DVT预防方法。

3 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工作中,需要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预防方法,监督指导患者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准确及时发现DVT的临床症状并进行处理,从而使护理人员发挥预防DVT发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琳娜,赵晓丽,杨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河北医学,2009,15(2):249-251

[2] 吕厚山,徐斌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7

[3] 唐相君,刘少佳 间断充气加压泵辅助预防髋部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6-7

[4] 王峰,姚晨,史冬泉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0,30(4):381-384

[5] 张燕,陈睿,许艳杏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23(11C):29

[6] 王峰,姚晨,史冬泉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0,30(4):381-384

[7] 谢惠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5(8):132-134

[8] 吴人淳,覃樱,郑琼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72

[9] 赵春凤,雷红娟,刘双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致痛及瘀斑――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7):98.

[10] 张慧,张丽霞,罗石英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13):151-152

[11] 王月虹,方冬梅,刘忠芳,陈淑琴,王萍改变康复训练流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713

[12] 娄湘红,杨小霞 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54

[13] 洪小丽,蔡义红 低分子肝素联合动静脉足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1):244-245

[14] 胥明梅,曲桂荣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4,22(8)77-78

[15] 许建芬 梯度弹力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8B):68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b)-014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Orem self-care mode o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293 elderly surgery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in Thoracic Department of Liaoning Cancer Hospital & Institute ("our hispital" for short) were set as control group and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methods. 316 elderly surgery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t as intervention group and received Orem self-care mode.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ore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Orem self-care mod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mprove the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clos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save medical resources.

[Key words] Orem self-care mode;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vention

?o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肺癌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年发病率为40‰~100‰[1],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国外研究显示,在未给予预防措施的前提下约29%的癌症患者术后会并发DVT[2]。因DVT栓子脱落导致的PTE死亡率高达70%[3]。PTE致死率高且发病隐匿,60%以上的病例在发病前无任何征兆[4],漏诊、误诊率高达60%~80%[5]。故防治VTE,预防是关键[6]。老年肺癌患者术前多合并有心肺疾病,手术造成的创伤、应激反应等会造成血液流变学改变,术后疼痛、体质虚弱等又会限制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是术后发生VTE的高危人群[7]。为有效预防老年肺癌患者术后VTE的发生,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以下简称“我科”)自2015年1月份起将Orem自护理论应用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VTE的预防护理中,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实现自我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科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肺癌;②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正常;③术后均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②术前有放化疗史;③意识障碍,不能合作者。对照组纳入患者293例,干预组纳入患者3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诊断、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胸外科术后VTE预防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抗血栓压力带的使用、双下肢间歇气压治疗、功能训练指导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Orem自护理论融入其中,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自护理论的意义、目的及术后康复过程中护患双方应承担的职责,并在护理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调整。通过护理人员的临床观察、与患者和家属交谈等收集资料,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8]对患者围术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估,根据患者不同阶段活动能力状况的评估结果,与患者和家属共同设计动态、科学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分别实施全补偿护理系统、部分补偿护理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帮助患者逐步提高自护能力。

1.2.1 全补偿护理系统 Barthel指数评分≤40分,ADL水平为3级,患者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适用于肺癌术后当日患者,麻醉、切口疼痛及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等各种管路均限制患者活动,此类患者没有自理能力,属重度依赖型,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以满足患者VTE预防的需要。避免术后下肢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每2小时帮助患者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静脉瘀滞,包括①下肢肌肉按摩:采用环抱捏挤的手法由远端向近端依次按摩患者下肢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每侧肢体按摩5 min。②踝泵运动:即踝关节的背伸、跎屈和环转运动。将患者下肢伸直,大腿放松,双手握住患者足部使其脚尖慢慢向上勾起至最大限度,保持10 s,然后缓缓下压脚尖至最大限度,保持10 s,最后以踝关节为中心进行环转运动,每个动作重复进行20~30次。③膝关节屈伸运动:重复进行20~30次。④下肢抬高运动:指导患者足尖向上伸直,膝关节绷紧,大腿肌肉收紧,将患者一?认轮?尽可能抬高,保持5~10 s后放下,再抬高另一侧下肢,双侧下肢轮换进行10~20次。⑤深呼吸练习:每组10~15次,以增加膈肌运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2.2 部分补偿护理系统 Barthel指数评分在41~60分,ADL水平为2级,患者日常生活部分自理,另一部分需要他人帮助方能完成。适用于肺癌术后第1日至出院前的患者,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疼痛减轻后可在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下在床上或床边进行适量的活动,属中度依赖型。这一阶段主要的护理目标就是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照顾和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术后第1日起,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状态,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和深呼吸练习,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卧床期间,指导患者在床上由肢体远端到近端依次进行主动的踝泵运动、膝关节屈伸运动及下肢抬高运动等,运动的次数应逐日递增;可离床活动后,指导患者完成床上肢体活动后,每日早、中、晚需在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下在床旁进行原地踏步;护理人员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以督促患者进行有效的VTE预防运动,并在患者自理能力不足时协助患者完成每日的运动量。

1.2.3 支持-教育系统 Barthel指数评分>60分,ADL水平为1级,患者日常生活基本自理。适用于肺癌术前患者或术后康复出院患者,患者有能力执行或学习一些必须的自理方法,但须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与指导下方可完成,属轻度依赖型。老年肺癌患者在围术期的每个康复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缺乏,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协调者和促进者,应在患者康复的全过程中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VTE预防的相关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让患者和家属都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活动中,以达到完全自理的目的。①术前先采用PPT讲座形式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VTE的形成原因、高危人群并结合临床案例告知VTE所造成的严重并发症,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足够重视。然后为患者和家属演示术后预防VTE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掌握运动方法,术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②出院时告知患者仍需坚持每日适量运动,促进静脉回流;指导患者掌握腿围的测量方法,告知VTE的常见症状,若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明显肿胀、疼痛、感觉异常等需及时来院就诊;指导患者进清淡、低脂饮食,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防止因便秘而导致负压升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3 评价指标

1.3.1 术后VTE发生率 术后第1日至出院前,每日由责任护士测量患者的下肢大小腿的腿围,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询问患者是否有下肢肿胀、疼痛等深静脉血栓症状及突发性的呼吸困难、胸痛、休克等肺栓塞症状。怀疑深静脉血栓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怀疑肺栓塞者采用螺旋CT、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等结合心电图、血气分析确诊。

1.3.2 患者出院前ADL评分 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移动、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个方面,根据患者需要帮助的程度分为0、5、10、15四个等级,满分100分。ADL的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强。

1.3.3 患者满意度 采用自制的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在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康复指导、出院宣教是否到位、护理服务质量、工作态度等,每项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出院前ADL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出院前ADL评分为(89.56±5.626)分,对照组为(82.67±7.489)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80,P < 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满意度为97.8%(309/316),对照组满意度为92.5%(271/293),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3,P < 0.05)。

3 讨论

VTE是指静脉内形成血凝块而导致的潜在的致死性疾病。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内血凝块脱落并随血流移行到肺部,就会形成肺栓塞[9]。VTE与心力衰竭、卒中并称为心血管疾病的三大杀手[10]。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是非恶性肿瘤患者的4~7倍[11]。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和血流缓慢和是导致DVT形成的三大要素[12],而接受肺癌手术的老年患者几乎全部符合这三大要素。老年肺癌患者术前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恶性肿瘤、手术创伤等都会直接或间接激活患者的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3];手术、静脉穿刺等直接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全身麻醉、切口疼痛、年老体弱等因素又会限制老年患者早期活动,导致血流缓慢、血液瘀滞。有研究表明,DVT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80岁患者DVT发生率是30岁患者的30倍[2]。而肺癌又是并发DVT概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4],术后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极易发生致死性PTE。因此,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VTE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