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范文第1篇

护理质量是医院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护理质量,是各级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结合护理学理论自身发展需求和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尝试制定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某医院若干科室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工作者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方法和客观依据。

模糊层次分析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就是将现代数学中的模糊逻辑原理引入到原有的AHP中,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AHP拥有的一些不足,也大大拓展了AHP的运用范围。该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价、门诊护理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以及科研工作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有广泛运用【sup】[1~3]【/sup】。

在运用FAHP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采用模糊比率级别来表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具体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建立模糊判断矩阵。用模糊数来表示各评价对象的最终得分。最后,对各评价对象的模糊数进行排序,就可以得到各评价对象相对优劣程度。FAHP的工作程序,如图1。

限于篇幅,对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原理不再展开说明,有兴趣的读者或研究人员可以参考有关书籍或文献,也可以向作者本人索取。

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王建荣、张黎明、马燕兰、冯志英和魏畅(2005)曾经建立医院护理过程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四项一级指标构成,即护理管理、护理服务、护理安全和护理技能,在此基础上,指标体系还包括十三项二级指标和五项三级指标【sup】[4]【/sup】。李群和崔佩(2011)运用统计学和管理学的有关思想,结合手术室护理的实际需要,研究探讨了手术室护理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sup】[5]【/sup】。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建立的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医院护理质量评价中的运用

以某医院甲、乙、丙、丁四个科室为评价对象,通过制定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对其护理服务质量做出评价。

首先,建立评价医院护理质量的层次结构。

其次,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

第三,计算模糊乘积。

第四,排列模糊数,找出护理服务质量最高科室。

由最终计算结果可知,科室丙的护理服务质量最高,其次是乙,科室甲服务质量居第三位,科室丁护理服务质量最差。对于科室甲而言,要重点改善其护理安全意识。对于科室乙来说,要重点提高其护理服务质量,在提高病人满意度方面狠下功夫。对于科室丙而言,要不断提升其护理质量意识,与此同时,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团队和合作精神,构建和谐科室。对于科室丁来说,要重点加强其整体护理工作,力争在护理评估、护理健康等方面有所突破。

小 结

本文简要介绍了FAHP方法,并采用FAHP对某医院四个科室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科室提高和改善护理质量提出若干对策建议。需要说明的是,本论文虽然构建了医院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认为这一指标体系还存在一些瑕疵,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将该研究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刘贤江,陈静.医护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湖南学院学报,2007,28(2):20-23.

2 张慧,杨松凯.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临床科室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1):20-22.

3 傅利平,王中亚.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3):136-137.

4 王建荣,张黎明,马燕兰,等.临床护理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24-726.

5 李群,崔佩.手术室护理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J].护理进修杂志,2011,26(3):228-229.

图1 FAHP程序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范文第2篇

1.流程重组

1.1 分析服务对象需求手术室的服务对象分为三类人员,分别为患者、手术医师和本科室工作人员,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分别设计服务指标调査问卷,得到评价手术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1)对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调査问卷50份,回收48份,其中手术室环境舒适、麻醉手术安全、医护人员态度认真、耐心细致地解释患者的所有问题是评价手术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2) 对手术医师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30份,其中手术室护士技术过硬、手术所需的物品准备齐全、器械仪器性能良好、洁净度达标、感染控制严格、公共设施完善是评价手术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3) 对本科室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25份,其中职业防护措施保障到位、工作流程优化简便、科室管理人性化是评价手术室服务质量的指标。以上为影响手术室服务质量的因素。

1.2 评估现有的工作流程手术室现有工作流程分为技术操作流程和管理工作流程,技术操作流程包括各项手术配合相关的技术操作,如冠状动脉搭桥术配合流程、髋关节置换术配合流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配合流程等;管理工作流程包括各项护理班次履行职责的流程,如洗手护士工作流程、巡回护士工作流程、接送患者工作流程等。笔者认为技术流程以业务为核心,强调对外科手术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管理流程以制度为核心,强调为手术室业务技术安全提供保障。现有流程侧重于避免因护士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或违规操作,导致执行不利和工作失误,但是没有考虑到服务质量方面的要素,没有将优质护理服务贯穿到整个护理活动中,需要进行重组。

1.3改进措施

1.3.1设计服务措施,实现手术室服务的高质量在业务流程中,例如:在供应组护士工作流程中,通过调整器械包内器械数量和种类,改变了以往一个器械包只能做一类专科手术的局面,有效提高手术器械的使用率,降低器械的空消率。在管理流程中,例如:在术前访视流程中,利用自制的图文材料进行宣教,使用规范用语加强沟通,准确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有效做到了护理人员以良好的职业形象人文关怀手术患者。在输液(或输血)流程中,完善套管针穿刺前宣教内容,有效缓解患者术前紧张情绪。

1.3.2增加质控环节,实现手术室服务的高标准如在巡回护士工作流程中,增加术间检查环节,要求术前监控洁净度、温湿度、设备性能和物品供应,若有问题提前解决;在洗手护士工作流程中,增加术后评价环节,及时更换术中不好使用的器械,确保手术室服务质量的可靠性,有效提高手术医师的满意度。在感染控制流程中,通过细化三区环境清洁消毒和废弃物处理环节,配备足够量的铅板和铅衣、护目镜、检查手套等职业防护用具,得到手术室各级工作人员的好评,同时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和能力,降低无菌手术的感染率。

1.3.3运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重组流程的执行力细化手术室人力资源绩效体系中服务质量三级指标的内容,量化重组流程中的优质护理服务举措,增加服务能力与效率指标,体现出每名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的个性化和真诚因素。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奖金、培训、专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认真按照重组的工作流程规范所有护理工作,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

2.体会

手术室工作流程重组自2014年1月实施以来,有效提高患者和手术医师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由90.41%提升到96.33%,手术医师满意度由85.67%提升到95.28%。提高了手术台的使用率,特别是高峰期手术保障能力,日常规手术最高例数由31例提升到40例。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能力素质,增加凝聚力,有助于团队文化形成和科室内涵建设。主要体会如下。

2.1 确保流程重组后主动运行在实施流程重组中注重与服务标准的结合,力求每项操作技术、每个班次、每个时间段都有量身定做的服务定式,确保人员能够执行,便于执行,同时强调通过标准化的流程来指导和约束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改变以往的被动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了整体工作有机制的按照流程主动运行。

2.2确保流程重组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研究显示,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在评价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确认重要的服务行为等方面的观点存在差异。因此在需求分析、设计服务措施工作中,应做到角色互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意见和征求建议,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组建多岗位合作的团队,仔细评估、认真讨论和反复论证,力求手术室服务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 确保流程重组所需外部保障条件手术室工作流程重组通过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规范,体现了主观服务质量要求。同时,管理者还要考虑到客观服务质量要求,应该完善服务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软件和硬件都能够在较好的水平上。如术间播放背景音乐,有效缓解患者术前紧张和焦虑情绪,同时也缓解了手术医师、麻醉师和护士高强度、高负荷工作带来的压力。休息室配备功能沙发、咖啡机和小食品,为连台手术医师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家属等候区宣教展板放置位置合适,便于阅读,让患者家属知道手术相关的注意事项和护理常识,完善围术期宣教。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电话回访;满意度

医院的满意度调查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般医院都是自己在病房内发放问卷或患者出院后电话回访调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依赖在病房内发放问卷或患者出院后电话回访的方式来提高满意度,已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求。特别在当前医患矛盾普遍存在情况下,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态度和方法,提高整体医护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众多医院工作的关键所在[1]。我院通过社会服务部对新入院的患者家属进行1月内4次的电话回访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12月入住我院Ⅰ科、Ⅱ科的老年患者共120例(排除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男73例,女47例,年龄63~92岁,平均(73±1.2)岁,糖尿病45例,冠心病55例,慢支37例,脑卒中33例,COPD25例,帕金森症15例。按入住的科室将12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60例(Ⅰ科)和对照组60例(Ⅱ科),两组患者的性别、疾病、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调查方法

1.2.1对照组 医护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护士长、床位医生,责任护士等及住院环境、作息时间、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提出的问题及入院后的不适应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并给予心里安慰。

1.2.2研究组 除以上方法外再予以1次/w即新入院1月内予以4次的电话回访,电话回访由3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社会服务部的高年资护士进行。对回访的护士进行电话沟通技巧,回访内容等统一培训。回访时态度和蔼,语言简洁柔和,首先问候家属,表明身份,取得信任,再了解家属对患者在我院是否满意,如病房的设施、环境、膳食、护理员及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护人员治疗及护理技能等有哪些不满意需要我们改进或建议等。回访者详细记录每条信息,并对意见和建议在下一次回访时进行跟踪和反馈。回访时间为每天的8:30~11:00及13:00~16:00,为期1个月。

1.2.3调查时间 入院1月后予以问卷调查,不能填写的,由家属填写。调查问卷当天收回,如有问题可以及时补充和修改,问卷回收率为100%。

1.3效果观察及评定标准

1.3.1评价方法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2名调查员对住院患者或家属进行在院患者满意度调查。

1.3.2评价标准 调查问卷采用医院研制的《在院患者问卷调查表》,包含封闭式和开放式提问两部分,封闭式提问共16项,每项涉及5个选项(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开放式提问共2项,用于了解患者对医院最满意及最不满意的事、工作人员及建议等。评价标准:满意100分;较满意90分;一般70分;不满意40分;很不满意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1月后问卷调查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患者满意度是指医院服务达到患者期望值的程度[2]。是衡量医院工作的的最大尺度,也是影响患者选择医院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更是医院发展和生存的前提[3]。而在老年患者入院1月内给予家属电话回访,在医患之间互不熟悉、了解的情况下,电话回访增加了医护、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医患之间的和谐,对医院的行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3.1人性化服务,拉近医患间的距离。老年患者因住院更换了自己长期居住的环境,一定有很多的不适应,又因医患之间的不熟悉,碍于面子和不想麻烦人的心理,而不会及时跟医护人员和护理员交流沟通,长久下去易引起误解而发生纠纷。但老人会跟自己的子女倾诉,通过我们主动的电话回访,把我们的关爱、真诚传递给患者及家属,通过相互交流,给予患者及家属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时,通过我们的电话回访也增加了患者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更让老人们感觉到子女、医院对自己的双重关怀,从而在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

3.2改变服务理念,提升患者满意度。社会服务部对家属反映的问题及建议第一时间与科主任、护士长反馈,科主任、护士长针对反映的问题及建议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通过双方的互动,解决矛盾,消除误会,杜绝潜在的纠纷,采纳好的建议。同时社会服务部对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实施跟踪服务。电话回访把对住院患者的人性化服务延伸到家中,也及时了解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总体评价,从而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3.3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新时期医护人员形象。社会服务部对每次电话回访记录的表扬、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归纳、统计,反馈相关科室,同时对有投诉倾向的,约好时间使患者、家属、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的医护人员面对面进行沟通,家属全程参与,有误会的当场消除,是我们做的欠缺的当面道歉,给患者最贴心的服务和关怀,同时也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3.4分析存在的问题,完善服务质量。根据社会服务部对回访资料综合分析,患者对服务不满意的主要有:①护理员方面:护理员在患者呼唤时不能及时应答或态度生硬,在护理患者时细节方面不遵循患者的要求;②护士方面:护士在患者呼叫时到场不及时,解答疑问时态度不和蔼,不耐烦;③医生方面: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注意事项解释不到位,缺少沟通。分析原因:①护理员个人素质有高低,主观上个别护理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客观上护理员与患者之间由于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而导致;②护理工作繁忙,人员配备不齐,导致护士不能及时到场,个别护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善沟通、交流引起了患者的不满;③个别医生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责任心和耐心有所缺失,客观上又存在人手不足,在患者多得情况下,医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安抚患者的情绪,解答疑问,而导致患者和家属的误解。针对电话回访所反映的问题,我们从这几方面着手:①加强素质教育,强化细节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培养工作责任心,主动服务的意识,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提高患者满意度;②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确保工作繁忙阶段的人员配备;③专业技术和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医院服务质量。

总之,在老年患者刚入院1月内,给予电话回访,不仅增进了医患之间的互动,更增进了患者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形成相互之间的良性循环。电话回访,又在医患之间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解除了误解和潜在的纠纷,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华君.电话回访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4,36(17):20-21.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2011~2013年我院接收了男性精神病患者196例,在2011~2012年没有进行精细化管理,2012~2013年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对这些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评估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1.2方法

我院自2012年9月开始在精神科护理中推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法如下。

1.2.1完备人力资源,优化学历机构

优化精神科护士学历结构,分层使用,灵活调配科室,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分层负责制。

1.2.2深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护理人员心中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培训,邀请律师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分析纠纷案例,组织学习,对我院精神科近几年出现的医疗纠纷进行剖析,分析精细化管理当前的不足之处。对护理服务进行细化管理,按照要求来进行执行,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

1.2.3完善精神科管理标准

精细化管理要求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化和制度化是其特点,也是主要的管理步骤和方式。护理管理者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细化操作标准,让精神科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有法可循。细化护理过程对患者的风险承担,规范抢救操作和标准,对一任务的细节意识进行提升,增强对护理过程的可控性,明确护理责任。

1.2.4把握好细节,彰显人文关怀

对出院患者进行调查,召开家属座谈会,对当季度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内容。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数据分析,满意度比较应用χ2检验,护理质量评估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1年9月~2013年8月护理缺陷、差错发生情况比较

精细化管理在实施前2011年9月~2012年8月共发生护理缺陷11次,年平均发生率为患者总数的13.3%,2012年9月强化精细化管理后发生护理缺陷和意外3次,发生率为患者总数的4.08%。

2.22011年9月~2013年8月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精神科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患者病历的书写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2.3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精细化管理实施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强化管理前,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8.45%、79.30%,2012年9月强化精细化管理后,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3.06%、84.80%,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别提高了4.61%、5.5%。

3讨论

3.1精细化管理可以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精神科护理使用精细化管理,能够让护理工作变得主动,化繁为简,让护理任务更加准确的达成,降低失误率,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帮助,精细化管理要求可是对当月护理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预防措施,因此能够让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

3.2可以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精细化管理是从科学管理中演变而来,服务质量是其要求,需要在常规管理上进行深入。精细化管理能够科学规范的解决护理问题,让护理职责更加标准、完善,护理操作流产能够在护理工作中规范,精确。

3.3可以促进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提升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范文第5篇

1 建立制度,完善标准,把细节管理赋予动态监控中

1.1 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操作规范

为了更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修订了原有的护理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编写了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管理手册》、《优质护理服务规范操作及质量标准》等,使护理人员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2 实施动态质量监控

为确保护理工作各环节优质、高效,严格实行三级质量控制,每月按计划检查各科的护理质量,护理服务质量始终处在连续有效的监控和持续改进之中。

2 健全体系,探索管理,把护理人力资源纳入细节管理中

2.1 健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体系

医院成立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对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护士长负责病区、责任护士负责所管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护士长每晨评估全病区患者病情,根据护士能力分管患者,体现能级对应。

2.2 完善护士绩效考核

根据护理工作质、量、技术风险及患者满意度等要素制订护士绩效考核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2.3 探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护理部根据医院情况配置各科护士,成立可调配护士人员库,实行应急调配机制,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各病区根据需要增加高峰及薄弱时段人力,保障工作质量及患者安全。

3 评估风险,防患未然,把护理安全提高到细节管理的重中之重

3.1 建立风险因素评估制度

患者入院时即进行风险因素评估,根据风险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并将其作为重点观察内容及各班重点关注对象,不断提升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评估能力 [2]。对危重症和特殊患者组织护理查房、护理会诊等,指导临床护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3.2 使用安全警示标识

3.2.1 建立不同的安全警示标识

对患者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建立不同的安全警示标识,如在床旁悬挂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防导管滑脱等警示标识;不同管道分别给予标识,并向患者或家属叮嘱有关注意事项,保障患者安全。

3.2.2 建立备用药品标识

内服、外用、高危及毒麻药品等分类放置、分别标识,专人管理,认真记录与交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3.2.3 加强急救物品管理

急救药品物品按序号分类、定位放置,处于良好备用状态;严格执行班班交接、专人管理、护士长定期检查的原则。

3.3 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

3.3.1 病区内交接

完善病区内普通病人、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的流程和内容。加强重点病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巡查工作,建立巡视观察记录本,按时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各班之间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3.3.2 病区间交接

患者转科时,不同病区之间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并记录。

4 规范行为,提高素质,把服务做得细中更细

4.1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养护士每个动作、每项操作、每句用语都符合行为规范及质量标准,养成良好的服务行为。

4.2 提升业务技能与服务水平

重视和加强护士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是细节管理成功的重要举措 [3]。护理部定期组织护士学习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及业务知识,强化主动及优质服务意识;定期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示教、训练、考核及比武活动;鼓励护士自学及职称晋升;积极为护士创造学习、培训及进修机会,加强对外交流,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及服务水平。

4.3 做实基础护理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各病区认真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周计划、日重点,根据工作量安排晨晚间护理的人数和时间,切实做好基础护理。

4.4 做精专科护理

根据病人需求及特点完成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面、系统的专科护理、健康宣教,采用口头讲解、示范、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体宣教或个性化专科指导,为患者提供规范的专业护理服务。

5 丰富内涵,提升亮点,把细节管理融入人性化服务中

5.1 推行“五声、八点、五个之前”服务准则

为了给患者提供及时服务,护理部在全院护理人员中推行“五声、八点、五个之前”服务准则。“五声”即病人入院有迎声,治疗护理有请声,病人配合有谢声,服务不周有歉声,病人出院有送声。“八点”即查对再仔细一点儿,操作再规范一点儿,服务再周到一点儿,理由再少说一点儿,行动再迅速一点儿,效率再提高一点儿,笑容再灿烂一点儿,语言再温馨一点儿。“五个之前”即帮助在求援之前,解答在询问之前,服务在要求之前,沟通在治疗之前,巡视在呼唤之前。通过践行此服务准则,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5.2 增添服务用具,营造温馨环境

制作各种温馨提示牌、宣教牌;添置护理用具;对病区进行适度美化,给患者营造优美的治疗环境。

5.3 创新服务特色,凸显服务亮点

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各病区创新服务亮点。如:泌尿外科建立爱心联系卡、神经内科推出延伸服务、骨科实行责任护士随医生查房制度、内分泌科为患者手机制定注射胰岛素时间闹钟等特色服务。

5.4 将人性化服务融入护理全过程

尊重、理解、关怀患者。从患者进院开始就把其作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个体给予全程关注,直至出院,并进行出院后跟踪回访。

5.5 了解患者需求,积极改进工作

每月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工休座谈会,认真听取和处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6 体会

通过细节管理护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细节化的方向发展;护理服务更全面、细致,流程更优化、合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北京市 养老服务产业

中图分类号:D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59-01

一、引言

北京市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前,北京市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重视老龄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国务院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到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2月7日出台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层面的重视对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当前,正确认识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对满足北京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国内、外及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现状

日本社会在《老人福祉法》、《高龄老人保健福祉推进10年战略》等法律的推动下,发展起来了以老年护理为主的养老产业群。它包括生活照料、老年护理和老年医疗。英国养老模式鼓励健康自立,官办民助的社区照顾模式。服务形式包括社区活动中心、家庭照顾、居家服务、暂托处、老人公寓等。

国内一些城市则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为平台,以“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为主体,开展居家医疗照顾和在院医疗护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北京市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适宜健康老年人,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项目。社区养老服务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无力照护的虚弱老年人,由街道、大型社区承担日间照料服务和短期托养服务,提供就餐、送餐服务,开展健康辅导等活动。机构养老服务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和无赡养人的高龄、体弱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紧急救援等。

三、北京市居民养老情况问卷调查及问题分析

笔者于2016年8月至11月间分别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街道10个社区集中进行了有关老年人养老情况与需求方面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主要以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就老年人基础信息、对养老服务的体会和养老服务的期望进行调查,进而获得较新较可靠的信息数据。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67%。

1、老年人收入与养老消费预期分析

通过对老年人月收入水平的调查显示,月收入在2001元至3500元之间的占35%,月收入在3501元至5000元之间的38%,均远低于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北京市职工平均月工资7086元。月收入与购买力关系密切,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面对养老的刚性支出,存在压力。而通过对老年人愿意承受的养老服务费用标准的调查(见图1―2)显示,每月1000元以内的占23%,每月1000至2000元的占51%,每月2000至3000元的占18%,每月3000元以上的占8%。这反映出绝大部分老年人的每月养老消费意愿围绕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而实际上,2015年,虽然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达12万张,但平均下来每千名老人仅拥有床位数38张。民办养老机构收费又普遍高于老年人消费预期。这就需要政府鼓励更多地民间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中来,快速增加养老床位数量,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服务质量,降低老人入住费用。

2、老人服务内容与需求分析

通过对各年龄段老年人感兴趣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调查发现,各年龄段老年人对日常体检服务和专业医护服务普遍最关注。这对专业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进社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老人对其他项目的感兴趣程度则各有不同。60至69岁老年人比较关注老年精神文化社区活动,70至79岁老年人除此之外还对心理慰藉服务感兴趣,而80岁以上老年人则对社区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慰藉服务感兴趣。这与老人行动能力减弱、健康状况变差有关。选择老年精神文化社区活动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这表明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热情很高,这为社区居家养老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互联网便利生活服务的老年人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表明老人有享受科技带来生活便利的愿望。全社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促进科技创新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成果转化。

3、养老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分析

通过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与服务评价的调查显示,选择一般的占87%,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7%和1%,而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则分别为5%和0%。这反映出当前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北京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少数,绝大多数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又缺乏相应职业培训,无法保障服务质量。

四、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模式建议

1、继续大力探索、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建h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家居住,以社区为平台提供公共和个性化养老服务。由街道、社区承担一些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服务,提供就餐服务、对老年人开展健康辅导。同时,社区协调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和物业等社会单位,搭建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辖区老年人群。

2、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经济中来

目前,政府对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具体支持政策还不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深化简政放权,应具体完善投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补贴支持政策,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政策。同时,充分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并加强实施引导,使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在市场条件下良性健康发展。

3、加大专业养老机构建设投入,推进医养结合

建议继续加大投入,将医疗服务有机融入养老机构建设中。政府应在将专业医疗和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上多多发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做好上门巡诊等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深入开展。

4、以信息化为手段,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产业

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以社区为平台拓展养老便民服务。如:网络订餐、购物、挂号、约车等。通过对大数据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建设多网融合的养老健康服务大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服务老人。

5、完善、建立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选用相关体制、机制。

当前,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既存在人才缺口,也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建议政府可以加强养老服务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度。同时,为老服务企业也要重视人力资源建设,不断培养、选用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范文第7篇

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养老服务业发展将进入战略机遇期,我区必须尽早抓好,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亮点。要树立养老服务业既是事业也是产业的理念,充分认识养老服务业既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福利事业,也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朝阳产业,还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政府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将养老事业作为新型现代服务产业培育壮大。要科学规划好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敬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和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并通过对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提档升级、分类管理和调整转型,在养老服务业上发挥好主导作用。要整合民政、公安、卫生、社区和家政服务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呼叫送餐、钟点护理、动态监测、紧急呼叫、信息传播、交流互动、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培育和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

要研究探索制定养老产业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结合我区现代服务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产业政策制定、市场培育拓展、区位规划设计、细分服务方向等,以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老年公寓、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为老服务机构为重点,在建设用地、用房、用电、用水以及税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根据省、市规定,2015年每千名老人要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0张,而我区不足15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要达到养老总床位的50%以上,而我区注册民办养老机构仅9家,总床位718张,不足养老机构总床位的20%。 建议组织实施养老机构床位建设倍增工程。一方面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发挥好正在建设的区社会福利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大农村敬老院的改造力度,使5万人以下、5-8万人、8万人口以上的镇敬老院床位数分别达到200张、250张、350张。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大力培育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议区级层面建一所床位800张左右的民办养老机构,每个镇也要建一所与镇敬老院规模相当的民办养老机构。要安排财政性专项资金,确保养老机构建设资金、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扶持资金、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必须认真落实苏政发〔2014〕39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实现护理型床位达到养老床位总数30%的要求。要积极推进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等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卫生行政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相关部门应将其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要通过整合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区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服务室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推行家庭医生、老年病房等服务,打通医疗机构老年病床、养老机构床位和居家养老之间的转诊通道。通过加强医疗机构对养老服务的医疗支持,形成医院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长效机制,尽最大努力为老人提供便捷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和鼓励建立专业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并通过开展经常性培训,提升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服务水准。鼓励和发展老人互助养老、小老人帮高龄老人、关爱空巢老人等养老服务模式,不断丰富互助内涵。对志愿者、老人互助等助老行为,要积极探索服务时间“储蓄银行”的构建,结合采取优先安排入住优质养老机构等激励机制,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行列。通过大张旗鼓宣传子女尽孝、邻里互助、老人互助等敬老爱老护老的先进典型,弘扬孝亲敬老之风,在争先创优中充分肯定一线养老护理人员和志愿者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倡导社会合力做大做强现代养老服务业。

护理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范文第8篇

一、树立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

我科根据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服务理念。把病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深化亲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二、具体优质护理服务内容与工作措施

1.加强核心制度建设,落实护理安全措施

1)强化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及各种护理操作规范、流程、各种常规的落实。新入院、新转入、急危重病人、卧床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

2)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病人的环节管理:建立并完善对病人转运、交接、压疮等的护理管理评价体系。护士的环节管理:对新调入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做到重点交待、悉心指导。

3)强化安全管理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对科室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病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等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

2.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1)继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增强工作责任心。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对病区患者实施全身心、全方位、全过程、多渠道的系统护理。

2)从“三基三严”入手,有计划的对护士进行培训与考核。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专科护理、法律法规、服务意识等;加强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根据护士岗位技能所规定的训练项目,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

3)加强护士礼仪规范学习。培养护士注重“美的仪表、礼貌的语言、落落大方的礼节”的意识,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提倡微笑服务,树立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

4)培训专科护理骨干,提高临床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业务素质。

3.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患者健康教育

1)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护理工作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合理排班,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以达到保质保量为病人提供满意护理服务的目标。

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与医师、患者沟通,细致做好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护理活动,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病人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4.夯实基础护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