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人性化心理干预;临床探究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33-02

临终关怀护理是对临终患者采取的特殊性护理,其主要受众为老年人和一些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并减轻患者死亡痛苦[1]。而有关资料显示,结合人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则更高显著提高临终关怀护理的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临终关怀护理的老年人42例,对其采取对照护理的方法,以此评价人性化心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2例老年临终患者,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66-83岁,其中癌症患者28例,其他疾病14例,其中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症,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失眠、疼痛、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呼吸障碍、下肢水肿、褥疮便秘等。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签署同意书后开展本次探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终关怀护理,予以患者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对症疾病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我院提出的人性化心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其恐惧心理,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并且在日常护理中,不时的予以患者鼓励,促使患者克服病痛,同时增加患者与家属的沟通时间,以家庭的温暖,来减少病痛对患者的折磨,使其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从容的面对死亡[2]。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1-6个月的临终护理,首先记录护理中出现的急救次数和结果,其次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测评,主要涉及其身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最后统计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3]。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采取对照护理后,两组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其中对照组急救9例,2例抢救无效死亡,观察组急救1例,无死亡。而且综合评价各组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的评分(85.8±8.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71.2±4.3)分,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其相关服务模式的转变显著提高了对患者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对临终患者采取的临终关怀护理,更加体现了人性化的改革理念[4]。而且根据近些年的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其护理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基于这一理念,我院认为应该在临终关怀护理中更多的融入人性化心理干预,而且根据本组探究结果显示,它能够完善临终关怀护理效果,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认可。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我院所采取的临终关怀护理,是以人性化心理干预为主要护理理念,将其贯穿到每一个护理环节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护理,来增强患者面对死亡的乐观态度,并通过常规护理,来减轻病痛对患者的折磨。在患者入院后,首先会建立详细的临终关怀护理档案,之后根据患者临床资料,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其次会予以患者充分的尊重与心理支持,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促使其建立正确的死亡观,而且还可以采取心理引导的方法,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再者还要多和患者家属沟通,尽量使患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最后要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并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临终愿望,使患者可以安心面对死亡。在对观察组的护理中,笔者发现经由人性化心理干预后,患者对一些常规护理的配合性显著提高,而且可以乐观面对自身情况,毫无畏惧的直视死亡,并且根据本组资料也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人性化心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效果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以此提高临终生活效率,并且还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进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

综上,人性化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人临终关怀护理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20):82-84.

[2] 吴俊亚.浅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04(11):157-158.

[3] 石玉玲.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员报.2010,(04):39-42.

[4] 刘妙仪.老年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24):3085-3087.

作者简介: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第2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市 100029

【摘 要】目的:探讨当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问题及应对措施。方法:通过综合专业知识,查阅书籍,上网等方法获取临终关怀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种种问题。结论:应正确地认识和实施临终关怀,健全并完善其体制,以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老龄化;临终关怀;死亡观

1 老龄化社会与临终关怀

按国际惯例:凡社会中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 或者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 即为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全部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在1999年也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21世纪我国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另外,由于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现在“空巢”老人达2000 多万。许多家庭将面临:一对夫妇除了要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外,还要赡养家里的四个老人。在此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平和的晚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临终关怀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伦理关注,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2 临终关怀的概念及意义

2.1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主要对濒死患者进行医疗、心理、护理咨询和社会服务,在国外还包括宗教帮助,不以治愈康复、延长寿命为目的,而是通过缓解病痛从而安慰患者,提高他们弥留之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关怀所下的定义是:“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无利益的末期患者的整体积极的照顾”。

2.2 临终关怀的意义

2.2.1 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对于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来讲,临终关怀即缓解了肉体的痛苦,又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亲情的关爱,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了生命的神圣和尊严,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的深化和升华。

2.2.2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在圣克里斯多弗关怀院的门墙上,刻着一段名言:“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后一刻,你仍然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然逝去。但也会尽一切努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说明临终关怀是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由于临终关怀医院中的临终患者以姑息治疗为主,一般所需费用为普通医院的1/3。临终关怀的实施,避免了医院有限资源的浪费,也减轻了子女服侍父母的压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2.3 避免了安乐死面临的伦理难题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医生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为医者只有智慧、经验、学识三者兼备,才能做好临终关怀工作。临终关怀和安乐死都是对临终患者的处置方式。安乐死一直面临着巨大的伦理争议。而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3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早期临终关怀的雏形

从历史来看,中国早在唐代,已经大致形成了较完善的养老体系。至宋代,北宋政府曾在今开封建立两个“福田院”,专门用来供养孤身一人、贫穷潦倒的老年乞丐。及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1271 年曾下令各州设立“济众院”,用来收留孤独残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明代,政府颁发了关于收养孤老的法令,明初又诏令各府县设置“养济院”。清代康熙帝在北京设立了“普济堂”,并要求地方政府仿效。这些机构就临终关怀在中国的雏形。

3.2 中国当代临终关怀的发展

我国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是从借鉴引进国外的文献资料开始的。香港九龙圣母院在1982 年提出了“善终服务”一词,并于1986 年成立了“善终服务会”。台湾谢美娥于1982 年著文简介临终关怀。张樊泉在1986 年在发表译文“垂危病人医院”于《医学与哲学》上,介绍临终关怀。孟宪武在《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阐述“终末护理的概念”。之后,我国的医学界也开始对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等措施给予高度关注。1988 年,上海南汇县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构型临终关怀医院,标志着中国对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拉开了序幕。

3.3 当代中国临终关怀的现状

3.3.1 临终关怀在中国大陆的现状

1988 年开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各个城市先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其中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上海市南汇护理院等都是当时临终关怀做得比较好的机构。自2001 年起,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设立的20 家专门对终末期癌症患者施以“临终关怀”的宁养院相继成立。2001 年,上海新华医院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以居家疗护为主,把临终关怀拓展到三级甲等医院。

3.3.2 临终关怀在香港的现状

在1982 年,香港圣母医院首先成立关怀小组,为晚期癌症病人和其他治愈无望的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其后基督教联合医院、南朗医院等许多医院也陆续提供临终关怀服务。1987 年,香港的善终服务会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3.3.3 临终关怀在台湾的现状

台湾的临终关怀是从实践开始的,他们先建立了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或相应的单位机构,接着成立台湾安宁照护协会,出版《安宁疗护》杂志,促进了临终关怀的发展。比较有名的机构有忠孝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及马偕医院安宁病房

4 我国临终关怀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和对死亡观的误区我国在生命伦理方面的教育很薄弱。

因为国人自小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非常忌讳谈论死亡,尤其重生忌死。故临终患者一定程度上会对死亡产生还怕恐惧的心理,不愿接受现实,亲人也尽量避免谈论死亡的问题。

4.2 传统孝道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孝顺一直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优良传统。中国人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父母临终时,其子女是否亲自服侍在侧直至送终。在多数人眼里,把病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一方面觉得子女抛弃了父母,没有很好地尽孝道;另一方面等于是让病人放弃治疗,在等死。这也成为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的主要原因。

4.3 缺乏专业服务团队

目前,我国在临终关怀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各个医科大学均没有设置相关的专业。且临终医疗机构的多数从业者从未接受过相关方面的规范培训和指导。在临终者没有明确意愿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更倾向于全力救治,忽略了病人治疗过程中遭受的痛苦。据统计,25.78% 的护士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4]。临床上真正接受过专业培训、系统学习的人少之又少, 大多数医务人员对临终患者仍以治疗,延长生命为主, 缺乏与老年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不考虑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使他们的医疗费用过高, 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5]。

4.4 尚未建立完善的临终关怀制度

目前,我国很多类似宁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是都是民营的,大多数临终关怀项目也未纳入医保,卫计委至今没有针对“临终关怀”这一特殊服务提出专门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缺乏规范化标准,又没有相匹配的政策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都限制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但缓和医疗尚不归属于医保范畴,因此病人无处报销。医院为维持自身运转而向临终病人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也使部分低收入老人放弃接受临终关怀这项服务。这严重限制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4.5 服务资源匮乏,资金不足

一方面,目前全国开设临终关怀的专门医疗机构比较少,约100 多家,几千张床位,但是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人却多达几十万,供需极不平衡。[6] 另一方面,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匮乏。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带有福利性质,很多都能得到政府拨款支持和慈善基金资助。我国除李嘉诚先生捐资,与医院合作建立的20 所宁养院外,其他临终关怀机构缺乏政府的专项投入,需要自负盈亏,这都导致资金的严重不足。毕竟在我国,临终关怀这一项目还不属于慈善范畴。

5 解决措施

5.1 重塑死亡观念,展开“优死”教育

人固有一死,人们只注重优生,注重生活的舒适,却忽略了优死。加大力度宣扬“优死”教育,是发展临终关怀的基础。首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塑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其次,对临终病人,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延长生命而救治,忽略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临终病人弥留之际的生命质量。而应该给临终病人最大的关怀,安慰他们的病痛,减少他们心里的愁苦。最后,对病人家属的教育也非常重要,让他们能从容接受家人的死亡,让病人轻松舒适地度过剩下的时间。

5.2 革新 “孝道”观,与时代接轨

应建立一种新的“孝道”观, 要充分尊重濒死者的诉求,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人格尊严,以“善终”为价值, 以“善终”行孝道, 重视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不求延命。当今,我们应在全社会提倡孝敬老人,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而不应仅局限于传统孝道中个人对父母的赡养。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是社会孝敬老人的一个方面,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7]5.3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壮大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大力发展临终关怀已刻不容缓。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应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国外的临终关怀属于福利性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 建立“生命关怀”基金,或从其他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款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建立方式应该在可行范围内多样化,灵活化,以适应各个老人的需求。公立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收费适中,医疗条件尚可,可考虑纳入医保;私立医院和民营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收费高昂,但亦可为高收入、高要求的人群提供“高、精、尖”的服务

5.4 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出台相关法规

政府应根据当前老龄化的背景,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将缓和医疗尽快列入医保范围,并在政策中予以倾斜, 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节省医护人员的精力去治愈其他有希望的患者。临终关怀目的是给予病人安慰, 因此其病房的硬件设施要求像家一样温馨,而收费只按普通病房收。故政府要对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以确保其落实到位。另外,国家还可以在医保政策中限制无效治疗。

5.5 提高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应对临终关怀服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能。服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基础护理能力之外,使临终患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减轻其痛苦,还要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服务人员应随时掌握病人的身心变化,根据原因,“对症治疗”,以稳定患者情绪,使其安详舒适。并让家属一同参与临终关怀的过程中,陪伴病人走完人生之路,让病人无憾地告别人生,同时也能减少病人家属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吴素香. 医学伦理学第2 版[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8.

[2] 樊名胜, 张金钟. 医学伦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8:144.

[3] 临终关怀的意义简介. 医学教育网,2009-11-14.med66.com/new/12a635a2009/20091114xiangf11640.shtml

[4] 孙建萍, 占巧云, 牛建华. 临终护理中护士的心态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61.

[5] 顾竞春, 施永兴. 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 世界肿瘤杂志,2004;3(2):207-10.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居民;临终关怀;认知;需求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32-02

[基金项目] 2010年度湖南省卫生厅科研计划课题项目(课题编号:C2010-012)。

[作者简介] 邓暑芳(1968.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

*通讯作者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安息所等。其工作内容是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目的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1]。这不但是一种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它涉及了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年社会。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各种老年临终患者的安宁照护问题凸显出来,临终关怀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全社会对临终关怀的理念也比较陌生。为了解本地区城乡居民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认知和需求状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郴州市城乡居民临终关怀认知、接受和需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12月笔者采用自编的临终关怀认知和需求调查问卷对郴州市574名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城区300人,农村274人;男性259人,女性315人;年龄20~75岁,平均(45.00±20.78)岁;文化程度:①城市:大学及以上169人,高中113人,初中及以下18人;②农村:大学及以上15人,高中115人,初中及以下144人。研究对象意识清楚,无重大疾病,愿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调查内容

1.2.1 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患病情况等。

1.2.2 自制社区临终关怀认知和需求调查表

①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包括:以前是否听说过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涵义、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临终关怀的意义、何谓临终患者、临终关怀的机构有哪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临终关怀6条标准[3]及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关系10个条目。知识测试内容共10道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每道题10分,以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程度越高。②对临终关怀的接受情况包括:对临终关怀方式接受与否;对建立临终关怀组织机构是否赞成及接受、赞成或拒绝的理由是什么,共6个条目。③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情况包括:临终关怀最主要的目的、应包括的服务内容、最合适的组织形式、组织承担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能承受的费用范围及影响临终关怀开展的因素共6个条目。

1.3 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随机抽取部分居民进行面谈和预调查,以完善调查问卷并检验自制调查问卷的可行性和可用性。调查员由5名医学本科生和1名导师组成。于2009年7月开始上门调查,调查员先对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调查对象理解后当场填写。被填问卷装入统一的信封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所有调查问卷统一编号,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构成比,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620份,回收率为100%。收回有效问卷574 份,有效率为92.6%。其中城市社区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3.75%;农村社区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

2.2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

城乡居民临终关怀认知总得分为(39.25±10.03),其中64.11%(368/574)居民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临终关怀”, 70.38%(404/574)居民表示不知道“临终关怀”的涵义,所有调查对象均不知道WHO提出的临终关怀6大标准。不同结构居民对临终关怀认知度得分较比具体见表1。

2.3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接受状况

本次调查中,通过调查员的适当解说后,有60.00%(180/300)城市居民和48.18%(132/274)农村居民表示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形式,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P

2.4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需求

调查中发现45.0%城市居民和48.1%农村居民认为临终关怀最好由政府为主承担;54.9%居民认为临终关怀的费用以500~1 000元/月最合适;城乡居民临终关怀需求目的和内容见表2。

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临终关怀内容比较,χ2=101.86,P

3 讨论

3.1 城乡居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普遍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不了解 “临终关怀”的涵义,所有调查对象均不知道WHO提出的临终关怀6大标准,临终关怀认知度得分整体偏低。可见临终关怀进入我国仅仅二十年多的时间,此项事业对公民甚至相当部分医务人员还是个陌生的概念,许多人尚不能正确地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因此普及临终关怀教育是当务之急。但不同结构居民认知度得分比较,城市高于农村,高学历的高于低学历的,年龄小的高于年龄大的,分析其原因,城市的、学历高的和年轻的居民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电视、课堂教育或继续教育等途径获得信息,而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的及年老的信息来源有限,因此,对于这些人群更需要加大临终关怀的宣传力度。

3.2 临终关怀独立机构仍难以被广大居民所接受

多数居民赞成居家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独立机构仍难以被广大居民所接受。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临终关怀专门机构,近半数居民不能接受临终关怀,但赞成社区开展居家临终关怀。分析其原因有:①我国居民受几千年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认为为老人竭尽全力送终是儿女的义务,更多的老人也愿意选择在家走完全程,希望子女陪伴在身边照顾,特别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接受象临终关怀这种新生事物。②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居民认为,进医院就是为了治疗疾病,如能延长寿命,花钱也值得,可花钱等死,心理很难接受。尤以农村居民经济状况较差,更是难以接受。③部分居民怀疑临终关怀的效果,但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年轻人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家中缺乏劳动力,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减少[4]。许多家庭面对老年临终患者感到无力或困惑,因而更需要社区临终关怀机构开展居家临终关怀来解除患者的痛苦及减轻家属负担,此调查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5]。可见,走居家临终关怀将是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3.3 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是让临终患者身心得到舒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认为使患者减少痛苦、身心得到舒缓、促进其康复及使家属得到照顾是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居民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患者治疗、患者心理、患者康复和患者生活四方面。城市和农村居民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内容不同,分析其原因,城市和农村居民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水平程度不同,城市居民接受的教育较多,注重精神享受,而农村居民注重物质享受。不过多数居民认为对临终患者应该以疼痛控制,缓减身体不适及尽量延长患者生命的治疗为主,同时处理患者及家属在心理、社会和心灵上的问题,并且国内已有相似报道[6]。说明我国居民尚难以接受对临终患者采取以护理为主的照护替代以治疗为主的临终关怀理念。46.5%居民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行应由政府负责承担,自己愿意承担的费用“500~1 000元/月”。可见,作为一个利民工程,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而长远的事业,还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临终关怀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开展及在全民中的普及势在必行。逐步转变传统观念,使临终关怀的理念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才能使临终关怀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鹊,施永兴.京、津、沪三地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719-721.

[2]尤黎明.试论老年照护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04,4(1):9-12.

[3]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849.

[4]张明生,周云峰.大力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5):292-293.

[5]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69-770.

[6]肖水源,王玮,阳燕.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述评[J].医学与社会,2008,21(2):1920.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55-01

1 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及应有态度

1.1 对于临终关怀事业的正确认识

临终关怀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桑德(D.C.Saunders)在回顾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护理生涯时,她认为病人的生命终究挽救不了,但全可以减轻病人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哀伤。我们的社会还不至于穷到不能提时间、爱和金钱来帮助人们安然去世。对于那些身陷恐惧和忧愁之苦,而我们有可以解除其痛苦的法,我们不需要杀他们。[1]让自愿性的安乐死合法化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会妨碍我们对于老弱残障和临终者的真正尊敬和负责任。

死亡是人的必经之路,如何让人们幸福地离开世界是全人类都想理解与追寻的事业。临终关怀对于提高生命质量,解决社会经济,卫生资源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这也符合了社会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的历史选择性。

1.2 对于护士自身职责及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任务

作为护士,在临终关怀中有着重要位置,肩负为病患减少痛苦,给予心理支持,维护其死亡尊严的职责。要秉承高尚的职业道德,使患者最后的人生旅程减少痛苦,消减死亡给予人的惊恐和折磨。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必要条件。[3]

1.3 对于临终关怀对象和家属的真诚态度及理解

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临终者家属的需求来更进一步对病患的护理与照顾。以晚期癌症患者家属为例,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需求是:确保患者得到好的医疗与护理 ;其次是能让患者家属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 ,而大部分家属对医护人员协助尸体料理的需求率较高 ,说明家属在失去亲人的伤痛中 ,希望得到帮助并满足习俗的要求 ,也是对死者人格的尊重和自身心理的安慰。[4]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对患者极尽关怀,对家属据实以告,共同努力用最恰当的方式做好对临终病人的护养,需将诚挚之心升入灵魂。

2 关于临终关怀的各方面心理问题

2.1 社会人群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患者的临终阶段, 实际上是由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护理为主的照护。这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人们都抱有“逝者魂安,生者心慰”的意识。[5]临终关怀的社会关注度也日益增加,人们遥想自己的将来以后,这是不可回避的。社会人群从家庭到个人都寄予临终关怀深入地人性化地发展和完善。

2.2 对于临终关怀病人的心理把握

临终关怀病人多为自身不能自理,患有晚期癌症或无法救治成活,一些老年人或老年痴呆病人等等多样性复杂性病症的有一定能力或机体缺陷的病患。作为医护工作者更应深刻认识这一严重性,竭尽所能地照料,成为患者在最后生存的精神寄托和支持。

2.3 对于病患家属的心理沟通及安慰

患者临终, 其家属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 对其进行关怀是不可缺少的。护士应根据临终患者各种心理给予疏导和鼓励,建立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当家属得知病人失去康复希望时,除了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 减轻病人疼痛,也是对家属的关怀和安慰。死亡是病人痛苦的结束,同时又是家属悲哀的高峰,护士必须认真进行尸体料理, 使病人清洁、整齐、安详地离去。这才可使家属得以接受现实,理解医护工作者。

3 其他护理

临终关怀会产生令人心安和温暖生命的强烈作用,让善良和感动蔓延。

3.1 临终关怀的重点工作是护理

临终关怀强调患者及家属情感、 心理、 社会、 经济和精神需要,由患者家属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护,并由临终关怀机构常规地提供患者和家属所需要的各种临终关怀服务。[6][7]临终关怀注重姑息护理,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护与支持。于是临终关怀的工作重点则转移到护理上面。[8]

3.2 多采取理性治疗,专业执行工作不放弃病人.

基本原则上临终关怀机构都采取护理尤其全身护理为主,以姑息治疗的方式来对待临终者。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 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以改善患者余寿的质量 ,并将对其尊严的关心作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9][10]护士要理性地进行保守姑息的需要治疗,对与病患的生理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有效措施如疼痛控制,要专业而严谨,为病患带去生命最后的宽慰。

3.3 临终关怀工作中的感性护理

护理的感性过程在于,从事临终关怀的护理人不是单一存在于生命的末端,而是带着人性关怀对病患进行照顾。明确护士在临终关怀过程中除主要为照护者的责任还兼有、 心理疏导者、 健康教育者、研究者、协调者等。[11][12]同情心的培养有助于抚慰极度悲伤和痛苦的病患。[13]研究结果表明 ,在病人的疼痛情境,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处于同情细致的心理心灵活动。[14]这是可贵而必须的。

4 对于临终关怀工作的经验总结及事业展望

4.1 护理工作者的收获

护士的实践中得到人文关怀的深刻的领悟和成长。家属的理解与肯定对护士起到了鼓舞作用,护士指出工作虽然辛苦、 压力大,但是得到了家属的认可,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对此项工作更有信心。[15]

4.2 临终关怀的现状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死亡观念的转化及卫生服务的发展,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加。临终关怀是一种立体化、社会化的服务 ,是医护人员,针对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病人,为其缓解极端痛苦,维护致死尊严,增强对临终生理、心理的积极应对能力,帮助临终者安宁走完生命的旅程和对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居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关怀。[16]越来越多的老人和癌症患者迫切呼吁临终关怀。各种临终病人日益增多,受现有医疗卫生制度的制约及人们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家庭、社区临终关怀护理可实现患者真正意义上的有尊严的死亡,体现了生命价值与质量 ,是实现临终关怀护理内容的理想形式。[17]

4.3 对于临终关怀的积极推广设想

临终关怀机构绝对有积极推广的必要。临终关怀机构的增加,由于工作人员的需要,不仅能为中国老龄化趋势的问题保证老有所养,还可缓解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基于临终关怀长期性,需求性,必然性集于一身并急需发展的事业,我们是主张和呼吁政府深入此课题来讨论探索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建设。但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所需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政府的巨大医疗财政支出问题成为不可逃避的现实。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中国家医疗经济的匮乏状态是不可能短时间解决的。我们作为医护工作者也有必要将临终关怀或死亡教育的宣教付出努力。然而在社区内的宣传会存在中国人自身的传统观念,对死忘的避而不谈等导致搁浅。可是在医院里可定期对此话题开设讲座吸引在医院的病人或家属了解并争求意见。当然我们更希望的是推广家庭护理,希望家属能传承中化民族的美德,对家人的照顾更是责无旁贷。如若护理工作者,定期去“家访”,对其病症及护理的一定指导,必要性地作疏导心理,排遣伤心等的人性化工作,发挥“天使”的本领,这将大大减少患者家庭的负担,也节约人力资源,减缓专业人员紧张的问题。于此,也将仁爱的思想传播,在人的心中种下爱心种子。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各个职能人员的作用,对生命的负责的态度和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萧瀚;什么是真正的临终关怀.关于安乐死[J].开放时代,2001.11.

[2] 丁晓军;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刍议On Euthanasia and Hospice .[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 谭文京,杨宇清,任卫红;护理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5,11.

[4] 洪秀萍;晚期癌症患者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6.6.

[5] 陈长金;临终护理的进展[J].医学文选,2004.10.

[6] Fell owesD, GoodmanM,Wilkins on S,et al.District nurses’views of themarie curie nursing service[J]. Nurse Times,2003, 99 (14):342 35.

[7] Gage B, Susan CM, Kristen C, et al.Important questions for hospice in the next century[ EB /L] [2000 - 03].

[8] 刘霖 ,袁长蓉,徐燕;死亡教育与姑息护理[J].护理杂志,2006.6

[9] Mary E,Betty R F. Pnlimive care nursing education: Opponunity forg2er ont ol ogical nurses[J].J Geronto Nurs, 2005,31 (7): 452 46.

[10] 滑霏 ,袁长蓉 ,徐燕;美国姑息护理政策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杂志,2006,11

[11] 凌云霞 ,黄晶 ,李若惠 ,商艳霞 ,殷春红;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8.2.

[12] 孙建萍,吕巧云;临终护理中护士心态的调查分析 [J] .中华护理杂志,1996 ,31 (3) :26227.

[13] 姜雁;临终服务中护理人员的角色[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3年9月 第20卷 第3期.

[14] 李惠玲 郎黎筱 沈利敏 陈惠芬 李红 霞 黄回 陈胡安琪;护生在临床安宁照护情境中的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 2006年 5月第41 卷第5期.

[15] 魏誉民,余婷,谢凤兰,钟慧珍;护士在护理临终病人中的真实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4月第42卷第4期.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护理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变,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是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临终关怀是对疾病终末期或治疗即将进入临终阶段的患者实施的人性化护理[1-2]。本研究对临终关怀护理对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94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符合恶性肿瘤终末期标准,预计生存期不超过2~3个月。临终关怀组患者男32例,女15例;31~80岁,年龄(67.34±2.13)岁。肺癌16例,大肠癌14例,食管癌10例,其他7例。普通组患者男33例,女14例;33~80岁,年龄(67.13±2.91)岁。肺癌16例,大肠癌14例,食管癌9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临终关怀组在普通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临终关怀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根据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否认期需跟患者和家属积极沟通,确保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说法一致,以免加重患者和家属的怀疑,并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感受,给予鼓励、支持和关心,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愤怒期需充分理解患者不良情绪,并提供患者良好的情绪发泄途径。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协议期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开始转为积极,需以友好的态度跟患者交流,并主动关心患者,使其更好配合治疗。在忧郁期需给予患者充分的照顾和同情,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在接受期需尊重患者选择,为其营造舒适的休养环境,并跟家属一起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完成最后的心愿。

1.2.2疼痛护理 为患者安排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过交谈转移患者注意力、引导患者听轻音乐、采取放松疗法、催眠意象疗法、生物反馈法、针灸和神经阻断术、镇痛药物等减轻患者痛苦。

1.2.3生活护理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确保食物的高营养和色香味俱全,以提高患者食欲,少食多餐,必要时给予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加强患者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对四肢冰冷的患者给予保暖[3-4]。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家庭成员对护理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护理前和护理后患者焦虑心理状态(SAS)、抑郁心理状态(SDS)的差异;护理前和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SF-36)、睡眠质量指数(匹兹堡睡眠指数)的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

2.1两组患者家庭成员对护理的满意度相比较 临终关怀组家庭成员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比普通组高,P

2.2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指数相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指数相似,P>0.05;护理后临终关怀组相较于普通组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指数提高更显著,P

2.3护理前后焦虑心理状态、抑郁心理状态相比较 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状态、抑郁心理状态相似,P>0.05;护理后临终关怀组相较于普通组焦虑心理状态、抑郁心理状态提高更显著,P

3 讨论

临终关怀护理是为临终患者和家属所提供的全身心支持和照护行为,宗旨在于提升临终患者生命质量。跟安乐死对比,临终关怀护理不促进也不延迟死亡,而在于临终生命质量的提升[5-6]。临终关怀护理对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良好修养,从生理上使患者处于舒适状态,从心理上将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感中解脱出来。从社会角度看,需使患者明确生命的意义,而伦理学方面则需引导患者认识生命的质量和价值。临终关怀护理是对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崇高道德和责任心[7-8]。

本研究中,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临终关怀组在普通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临终关怀护理。结果显示,临终关怀组家庭成员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比普通组高,护理后临终关怀组相较于普通组焦虑心理状态、抑郁心理状态减轻更显著,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指数提高更显著,说明临终关怀对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可有效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睡眠|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红锦.临终关怀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692.

[2]冯万芹.临终关怀护理对提高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230-231.

[3]郭燕飞,斯巧完,吴晓云,等.临终关怀护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作用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2):185-186.

[4]宋艳丽,刘伟,朱江,等.沈阳医院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方案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24):35-36.

[5]范毓芳.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及临终关怀需求意愿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259.

[6]刘小红,吴梅利洋,邱林凤,等.恶性肿瘤临终患者善终认知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3):44-47.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第6篇

1 临终患者心理特点

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临终期患者身心非常痛苦,美国医学博士Kubler Ro ss将临终患者的心 理反应分为5个心理阶段:震惊与否认期、愤怒期、协商期、忧郁期及接受期〔2〕。 临终患者心理特征除表现上述5期心理状态外,还会产生其他心理负担,如觉得自己成为他 人负担、感觉失去尊严、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更有甚者会产生其他心理障碍,如性情暴躁、 爱发脾气、孤僻抑郁、依赖性增强、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等,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2 临终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临终护理的重要内容。在临终护理关怀服务模式下不以生理护理为主,而是侧重 于心理、社会方面的护理。临终关怀的护理与一般护理中以促进疾病恢复目标是不同的,主 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因为临终关怀的护理对象是处在临终期绝望的患者。护士 角色较复杂,包括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照顾者等,甚至要进入患者亲人角色,从而为患者 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护理。帮助患者以及家属共同面对现实,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情况实 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的患者以及患者不同的时期,护 理人 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在交谈中,要保持柔和的语调,缓慢 的语速、用诚实的关心态度仔细听他们谈话,并对患者表现出热情支持和理解,通过亲切交 谈,可以帮助其缓解焦虑及恐惧。对忧郁者要进行鼓励和支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对 神志不清的患者,不能意识身在何处,说话也颠三倒四,甚至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 要予以配合,抚摸及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给予患者安定感,有助于心理护理〔3,4〕。

2.2 针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临终关怀不应只关注患者的需求,患 者生 命的临终对整个家庭造成巨大的影响,家属在照顾临终患者过程中消耗了大量体力和精力, 心理压力大,对即将失去亲人表现悲痛和衰伤情绪,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护理 人员应与临终患者家属多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表现理解和安慰,这可使家属 感觉在情感上得到重视,帮助家属认识患者死亡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减轻家属的愧疚感,尊 重患者家属的和风俗习惯,并对家属的要求尽量提供方便与帮助,让家属帮助临终 者完成舒适安宁死亡,达到灵魂上的舒适,从而使家属情绪得到有效的抚慰,减轻其悲痛情 绪,充分体会到人间的真情〔5〕。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终关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业,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专业化、 科学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它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在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不 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启动时间难以确立、很多措施难以规 范化。因此临终关怀是对护理人员的一种严峻的挑战,认为是特殊条件下的护理工作,也体 现了护理人员施展护理才能,表现其仁爱的高尚心灵,更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谊,增强 社会的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医学的发展水平和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

4 参考文献

〔1〕顾竞春,施永兴.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肿瘤杂志,2004,3 (2):207

〔2〕吕淑琴,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52

〔3〕杨红;韩丽沙;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0,475

〔4〕陈爱萍.老年病人临终关怀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57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第7篇

为此,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法律保障。完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措施办法,让更多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取得许可证。

2.构建分类施养、各尽其责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基本职责定位,按照政府托底、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家庭支持的原则,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社区居家养老的绩效考评机制。三是养老服务中心(站)要围绕服务网络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成效等内容开展评比检查监督,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3.优化老龄疾病防治护康体系。一是建立完善老年保健服务网络,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科,增加老年病房数量。二是转变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建立社区的全科医生、家庭签约医生等制度,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社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三是继续做好新农合的制度建设,扩大参与范围,提高筹资水平。四是鼓励和建立专业的老人医疗康复和护理机构。

4.利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养老”建设。一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二是通过软件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紧急呼叫监控服务设施;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互动服务平台,提供老人智能看护服务。

5.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一是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临终关怀等课程。二是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三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第8篇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老年人最值得尊敬和爱戴,也最需要关心和帮助。中华民族素有敬老、尊老的传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稳定和睦,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措施

发展养老服务业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一)进一步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为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年人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增加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提高服务质量。

(二)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支持发展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

(三)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支持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对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按规定给予政策扶持。

(五)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

(六)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三、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