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交流礼仪

国际交流礼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际交流礼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第1篇

全国“985工程”高校《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比较与分析

约克大学就业指导实践的启示

从收益率看女性高等教育与高校女性课程

论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差与高校学费

学生隐私权与公共安全和健康之间的平衡——解读美国《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案》的修改

由“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所引发的思考

高校党史育人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

浅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

校区管委会如何做好校区管理工作

高校外来人员的管理现状和服务对策

加州理工:“小而精”造就全球最佳科学研究的八个关系与世界一流大学

科学研究的八个关系与世界一流大学

欧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转变

欧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转变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文化设计和技术的结合——全球背景下的技术创新

文化设计和技术的结合——全球背景下的技术创新

中欧携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欧携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构架与运作机制考察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构架与运作机制考察

我国高教“后大众化”阶段网络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

我国高教“后大众化”阶段网络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

独立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

独立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

地下建筑施工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网站制作

地下建筑施工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网站制作

体验实验系统框架下的专业认识实验

体验实验系统框架下的专业认识实验

礼仪教学应注重礼仪的思想道德内涵

礼仪教学应注重礼仪的思想道德内涵

水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水利工程系为例

水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水利工程系为例

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探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探

主动服务 学术为先——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看美国高校如何经营媒介关系

主动服务 学术为先——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看美国高校如何经营媒介关系

基于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教务管理——以同济大学为例

基于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教务管理——以同济大学为例

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探析

试论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中美教育评估体系的几点比较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校评估体系

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听写教学与纠错策略分析——如何提高全国专业德语基础阶段测试弱项:听写

公外研究生商务英语教学谈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外语教学改革

技术MBA:MBA教育的新视点

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与体会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第2篇

涉外事务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将外交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我国涉外事务管理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及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网络信息的进步,涉外事务管理由原来的临时性、小范围、后台服务性工作,发展成为现在的设有常设机构、专职人员的专业性工作;由语言翻译、迎来送往、礼宾服务等局部事项,发展到协助处理、直接参与涉外事务的全过程,参与项目的设想、设计、可行性研究、立项、谈判、协商、签订合同,项目的组织、指挥、实施等,涉外事务管理者已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谋、核心幕僚,甚或亲自指挥。外事人员工作由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拓展为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由后台走到了前台,涉外事务工作范围更加宽广,涉及到国家间、政府间的外交事务;对外经济、贸易等交往事务;国际间的企业购并、合作、合资、独资事务;对外科技、文化、宣传等交流事务;国际大型活动的承办事务;这就要求涉外从业人员在具备了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的条件下,需要掌握涉外事务的办理流程,基本的涉外事务管理知识和相关的法律、规程,懂得基本的公关交际技能,交往技巧,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成为领导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和优秀高层管理者。

一、涉外一般指国外、境外

涉外事务是指国家、地方、部门涉及与国外、境外政府、组织和个人跨国跨境交往、交流事务的总称。涉外事务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涉外事务通常是指国家间的外交事务、对外联络;单位组织间的对外交流、交往。广义的涉外事务则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外国政府、组织、机构、外国企业、团体、外宾、华侨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旅游等一切交涉、交际、交流交换等活动。

涉外事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人员、动植物、货物、资金的跨境通关事务的管理;国际企业境内外设立及管理;国际文化交流、对外宣传、国际赛事、国际会展、国际会议等大型涉外活动的申办、承办等事务的管理;档案、礼宾、谈判、文书、翻译等行政管理内容。

涉外事务管理主体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国家管理层面,包括国家政府及各级机关、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利益进行的涉外事务管理。如公安部、外交部、海关、边防检查、外汇管理局、商品动植物检验检疫局、商务委、文化部对相关的组织、个人等的涉外事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其二是单位组织层面,包括各类组织单位对自身涉外事务进行的管理。如外宾来访、内宾出访的出入境手续办理、接待、翻译、行程安排;会晤、会议、谈判的举行等行政、礼宾等。

涉外事务管理特征:1、涉及面广泛;2、政策性强;3、事态的多变性和不可确定性;4、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

二、涉外事务管理职能:

1、服务职能。国家政府服务于涉外相关事务的单位组织;单位组织及涉外管理人员服务于部门、领导和人员。

2、组织协调职能。涉外事务是一项综合性事务,需要上下协调、内外协调。如协助办理出入境事项,组织安排接待外事活动。

三、涉外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涉外事务活动必须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对外表态口径要统一。不论哪个单位的涉外事务工作,都是国家外交事务的一个组成部门,都是国家外交政策、外交关系的体现。因此,各单位处理涉外事务工作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的方针、政策、规定、标准、要求开展工作,办理有关涉外事务业务,完成各项涉外事务任务。绝不允许各行其是,各搞一套。对没有把握的事,要及时向涉外管理部门请示、报告,以免出现差错。

2、 弹性灵活原则。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可能会随时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需要冷静而灵活的处理方式和富有弹性的政策把握,来应对突发事件,使之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相适应。

3、平等相待原则。在涉外事务工作中,应体现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强加于人。既要反对卑躬屈膝,又要反对任何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

4、内外有别原则。在涉外事务活动中,礼仪和生活照料应尽量热情周到,但也不要过分讲排场,铺张浪费。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做好礼宾安排,跨境通关服务等,对外该说的话就说,不该说的就不说,内外有别,重礼仪,重实效。

四、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

随着涉外事务活动空前活跃,各单位组织纷纷在内部建立了对外交流专职部门,如:涉外事务办公室、涉外事务处、外事处,涉外事务科、国际交流部、企业国际事务部等专职管理机构,成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职能部门。

作为企事业单位的涉外事务办公室(处、科)的基本职责:

1、代表本单位维护其、安全和利益,办理外交事务,承办单位高层领导与外国高层领导的外交往来事务,贯彻执行本单位外交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2、负责调查研究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中与本单位有关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分析与本单位有关的国际商务伙伴和竞争对手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情况,及时做出报告,为制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提出建议。负责礼宾方面的具体工作,提示领导应注意的诸如习俗、禁忌、爱好、喜好,外宾的个人背景等。

3、按照本单位总体外事项目布局,负责组织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工作。

4、负责本单位对外交往活动中有关合同、协议的谈判工作,协助筹备洽谈事务的文件起草、撰写、整理、归档等行政工作。

5、负责协助办理本单位与涉外司法、法律有关的案件事项,负责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准备等。

6、负责本单位对外礼仪、典礼事务、礼宾事宜,组织迎来送往的礼宾工作:包括外宾的吃、住、行等日程行程安排;统筹安排会晤、会议、参观等活动的举行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

7、负责协调办理人员、货物、资金、商品、动植物等进出境的手续办理。

8、负责协调本单位驻中国外国人员或外国组织工作的衔接等事宜。

9、负责衔接对外的宣传报道等事项。

10、负责本单位重要涉外事务活动、外交文件和文书翻译工作。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第3篇

和很多新办学校一样,棕北也曾纠结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选择之中。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棕北最终坚定了走素质教育之路,在“创一流名校、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引领下致力于培养“有健康体魄、丰满人格、国际化视野、扎实学习能力和素质全面的棕北学子”,并逐步提炼出“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德育首位,做人第一,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想追求。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最大的挑战就是考试怎么办?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低负高效”的教育教学发展策略,通过“限制教学时间和课外作业量”为学生节余出宝贵的自主学习、综合发展的时间,通过“一育三课”(德育增效、课程优化、课堂提质、课题驱动)来培养受高一级学校喜欢并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世界公民。

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基石是课程建设。我校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按照“德育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思路,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一、德育课程化

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棕北的德育内容如何设计?德育形式如何创新?怎样才能让棕北德育更有实效、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棕北德育要为学生成功幸福的人生奠基,我们尝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于是“德育课程化”思路逐步明晰。因为没有德育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撑,再好的德育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我们将离散的、随机的德育以课程统领,以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关系为纲,从七个维度(自我观、亲情友情观、环境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确定德育课程目标体系,以“学会各种道德关系处理”系统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研究拟定了各年级具体的德育内容,分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七年级侧重

“适应教育”(起跑――成功在脚下),八年级侧重“发展教育”(跨越――信念在心中),九年级侧重“理想教育”(冲刺――胜利在前方)。

我们尝试以“学年度”为周期,按月设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德育课程的实施体系。如:2月强化规范巩固标准月、3月文明礼仪评优选先月、4月聚焦课堂高效学习月、5月拓展素质艺术活动月……

二、课程校本化

现行的初中课程分为三级,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将《中学德育大纲》中的内容要点(项三十条)分解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在“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管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三方面探索校本化管理策略。

我们将初中13门国家课程按照“德育功能”分为直接进行教育的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德育渗透的学科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主要是“分解德育纲要,找准德育要点”,教师主要是挖掘提炼隐形的教育点并让显性的教育点更加亮丽。

学校采取“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方式对四川省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鼓励任课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补充、修改、拓展,甚至新编。

比如,在七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第四单元手工制作中,教材中安排了《陶器制作》教学活动,由于学校没有整套制陶设施,老师就整合社会资源,带学生去中国皮影戏博物馆拜师学艺,开发了《皮影戏设计与制作》这样一门校本课程,师生自己创作剧本,学习制作皮影,并配乐、配音、配灯光,表演了多场皮影剧。其中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皮影戏《童谣》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亮相于世界各国来宾眼前。

三、校本特色化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将常规性德育活动按课程的规范要求开展,纳入课程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棕北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

每天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周的社团活动课,每月的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经常性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每学期的劳动服务班等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德育活动。我校按照“校本特色化”的原则,重点打造了“五类校本德育特色课程”。

(一)在行为礼仪课程中养成

我校以行为习惯和礼仪教育为主线,针对“行为习惯”和“国际礼仪”开发了《学生成长指南》和《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读本。学校通过开展“学雅规、立雅标,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动实现养成教育“规范化”。

结合国际交流的需要,学校反复训练学生上下楼道“靠右行”和遇见成年人主动热情大声用普通话“问好”的礼仪习惯,并以《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作为读本,在班队课中强化对国际礼仪和国际规则的学习从而使习惯内化为素养。如2012级4班学生李黛在接待德国同伴后这样写道:一周的共同生活,发现了德国朋友生活中的很多好习惯,也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值得学习终生。(德国人的好习惯: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喜欢轻言细语;未满16岁不喝酒,无论多大的度数和有没有人监督,不受诱惑;饭在嘴里不说话;早睡早起,不用人叫,非常守时;走路步伐很轻;在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早上洗浴,保持清新的状态;随时说谢谢,很好,哪怕不愿意也是用委婉的语气;就餐的时候,大人不动他们就等待,哪怕很饿了;不给别人制造麻烦……)

(二)在社团活动课程中拓展

“学生社团是精彩的德育大课堂,蕴藏着巨大的德育功能”。棕北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组建了40多个学生社团,由德育处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实施课程管理。学校还整合家长资源,聘请了100多名家长导师,成立了学生社团家长导师团。

学校将社团活动排入课表(每周五下午2节课)固定下来,采取素质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在社团活动课程中的表现实行学分制管理。

(三)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感悟

学校按月设计主题德育活动,先确定一个月的升旗仪式主题,分四周进行系统安排。比如在“我爱我班”主题德育活动月中,学校将国旗护卫队和升旗仪式任务承包给四个班级。学校派专人协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训练国旗护卫队,班主任负责落实升旗仪式的相关任务:主持人、音乐指挥、护旗方队、我爱我班文化建设展示和国旗下讲话等。在执行完升旗仪式任务后,学生要写出感悟,德育处要将相关文字、图片整理,汇编成升旗仪式校本课程读本,供其它班级学生传阅和借鉴。

学校有艺术、体育、科技活动月。比如每年11月是体育活动月,学校首先对大课间进行课程设计,主题确定为“强身健体大舞台,自主自信展风采”,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融入“国际礼仪培养和团体操训练”内容,在每年11月检验和展示课程效果。近三年校运会主题是:2011年――棕北舞台,我最精彩;2012年――以民族的魂,牵世界的手;2013年――牵手未来,让爱传递。

(四)在国际理解课程中浸润

我校作为成都市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创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追求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精神文化,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浸润。

棕北在全省初中学校率先开发出《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并以该《读本》为教材,聘请专任教师和家长导师,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列入课表,每周在全校各班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还以开放性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展“国际化素养培训提升、汉语国际推广、模拟联合国、中英校际连线、社区点亮生活、梦想与团队、AFS志愿者交流”等专项活动,让师生在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课程共建分享中提升素养、走向世界。

(五)在劳动服务课程中成长

为破解“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缺失和城区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基地”的难题,学校将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集中到一个星期,推行周劳动服务班制度,各班轮流承担劳动及服务两大任务。承担劳动服务的班级,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和下午第一、第四节课对校园公区进行清扫和保洁,学生还要负责所在岗位的纪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礼仪接待服务,学生还要将劳动服务延伸到家务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中。

学校将劳动服务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具体做法是:按照“总分结合,分层实施”的思路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拓展,校内+校外”两类,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指导和整体推进”,在课程评价上“立足发展,激励导向”。

劳动服务班,确实用去了一些课时,但是,它的价值却不是同等时间的课堂教学所能比拟的。学生在劳动中改变态度、习得技能,在劳动中养成和做人,在劳动中学会管理与服务,在劳动中融入集体、展示风采,在劳动中懂得尊重和感恩……

2003年,《劳动・服务・养成・做人》德育创新案例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程――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2008年,被四川省政府文明办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案例二等奖。2009年,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选中在阆中全省大会上交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新举措。2010年,我校在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培训会议上专题介绍劳动服务课程实施经验。2012年教育导报以《把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记棕北中学特色德育课程》为题报道了我校劳动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汉文化 差异 涉外礼仪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礼仪是我国传统美德,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原则,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差异型、规范性与传承性。对此,在与国外好友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既需要遵守自身的礼仪文化,又需要照顾对方的礼仪文化,如此才能够真正体现礼仪美德。

1.英汉常规语言文化差异

1.1介绍语差异

在中国,首次见面时,介绍普遍是以夸奖、表扬的语言开头[1]。但是,在国外,例如美国,领导如果这样介绍一位新教师,“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beautiful new teacher,thi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very strong,she come from China,I hope you can take care of her”,这位女教师必然会显得非常难堪。因为在国外,尤其是英美等国家,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不喜欢直接对其进行评论。许多国外友人认为,如果在你并不了解我的情况下就对我直接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尽管这是褒奖的话,受恭维的感受非常强,普遍会导致被介绍的人有种强加、唐突的感受,这样的介绍在我国却非常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介绍国外好友应当以对方的身份、学历或能够直接观看到的事物进行介绍,不得直接进行抽象或外貌的评论。对此,可以这样对其进行介绍:“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she is a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1.2称呼语差异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英语文化中称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直接叫对方名字,例如“Tom,My dear。等[2]。这种方式在英国较为少见,但是在美国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时。这样的方式不仅在年龄相等的人之间有,在年龄相差较大、在我国看来有辈分差异的人之间也能够称呼,在美国,直呼其名并没有不尊重的意义,这样的方式可以应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这样的方式不会让人感受到没有受到尊重,反而会让人感觉自己平易近人,对方愿意与自己待在一起。

1.3问候语差异

在中国,朋友或亲人之间见面,首先就爱说“吃饭没有?”,这是因为在中国,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这一问候语也是出于关心对方[3]。在国外,这一问候并不适用。如果向外国人询问“What are you in the mood for?”,那么这位外国人首先会想,问我吃饭是什么意思,是想邀请我一起吃饭还是没钱想让我请客。在我国一句常规的问候,在外国人看来意义并不简单。除此之外,朋友之间在街上见面,我们就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去哪?”或“干什么去?”,被这样问之后也会下意识地模糊性回答“出去一下。”或“买东西。”这样的答非所问两者之间并不会介意,因为这只是朋友之间的常规问候而已。而在国外,在街上相遇,如果你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或者“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那么对方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想要“拷问”他。由此可见,我国常用的问候语并不能用于涉外礼仪当中,外国人非常强调自己的隐私,在问候时,尽可能地避免涉及对方隐私。

1.4隐私差异

对于隐私,相对于外国人,中国人并不那么注重,中国人会问对方是否结婚、收入、年龄、等。在国外,这些所有问题都是涉及隐私,都是侵犯隐私[4]。对此,与外国人谈话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对于年龄的认知态度差异非常大。在中国,“老”这一字代表着自己年龄较高,应当受人尊重;在国外,“老”代表着自己年龄大、没有价值了,是社会的累赘。所以,在涉外交际时,尽可能不询问对方年龄,尤其是年龄较高、身体健壮的老年人。

1.5请客差异

饮食文化在国际之间的礼仪文化中差异非常大,我国人在这方面非常热情,但是如果不清楚对方的饮食文化,过于热情的行为就会产生负面效果[5]。例如,我们在请客吃饭时,无论菜是否多样,种类是否齐全,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什么菜,将就吃。”或“照顾不周。”等客气话,而外国人在听到这样的客气话时,会产生两种想法,一种是“明明这么多菜,为什么骗我?”,另一种是“既然要请我吃饭,为什么不做好菜,真没诚意。”除此之外,中国人表示热情的夹菜行为,外国人也是非常无法接受的,外国人请客会说“Please help yourself.”表示热情。对于请客,英美等国家的请客吃饭在我国看来可能极为难以接受,这些国家的友人如果请你到餐馆吃饭,最终结账时并不是他付,而是各付各的账。

2.英汉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2.1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差异

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沟通。交际除了语言交际以外,非语言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人们并没有非常重视非语言行为,而在国外,重视程度非常高。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主要有身体姿势、穿着、眼神、手势及表情等。例如,在我国,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威严形象,尊重自古以来的“尊师”,在课堂上普遍不会展现过于夸张的行为动作。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课堂上,教师非常习惯也比较重视自己的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是在讲授动物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引发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国外教师更加看重自己非语言的教学,也就是非语言交际,而在我国,教师则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在讲课时不得说话,想要发言必须举手等。再如,在礼物的接受方面,我国常常在接受礼物之后习惯性地将礼物放在一旁,待没人之后再打开,而西方则不一样,西方人认为放在一旁是一种轻视的行为,西方人习惯性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拆开礼物。对此,在接受西方人所送礼物时,应当当面直接拆开,而不是放在一旁。

2.2相互之间距离与空间习惯性差异

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说话的距离及个人空间。相对于我国,国外友人与人交流时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美国人,认为10英尺左右才是正好的交流距离,他们不习惯别人过于靠近,认为过于靠近是侵占空间的行为。同时,如果侵占对方空间不及时进行道歉,对方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对于空间的保护,不仅是我国,整个亚洲人都没有考虑私人空间的习惯,许多人认为,距离越近就代表关系越亲密。对此,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会刻意靠近对方,这也是日本人与美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常常发生美国人一直“退让”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国人习惯性将左边的位置视为上座,而西方人则是习惯将右边位置视为上座,这也是在涉外礼仪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2.3身体姿态差异

身体姿态主要包含手势、脚的抖动、头部摇动等。在不同的社交礼仪文化当中,身体姿态的要求差异非常大,尤其是在跨国家的文化交际中,身体姿态的异常行为极容易导致参与者有难以忍受的感受。例如,“OK”这一手势是国际上都较为普遍的一种手势,这一手势在我国、美国等国家能够表示“可以、好”等意义,但是在其他不同地区的国家所代表的意义差异巨大,例如,在巴西、意大利等国家,这一手势代表藐视、不屑,在法国等国家刚好相反,这一手势则表示价值意义为“零”,在日本则是代表“钱”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交文化中,这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国际社交时,必须注重自己的身体姿态,不能乱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对方认为自己被侮辱、贬低等。

2.4表情差异

在我国,微笑代表礼貌,代表友好,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而在东南亚等国家,微笑是用于表示内心的难受、尴尬的。与此同时,浪漫之都法国,微笑是不能平白无故的,在俄罗斯,如果在公共场合微笑,则代表这会让人感到可疑。由此可见,在涉外礼仪当中,如果对方所习惯的文化差异中,微笑并不是正面的、积极性的行为。例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同一餐桌吃饭时,如果外国人不小心打掉一个盘子,中国人习惯性地用微笑表达“没关系”,而外国人却不会理解,反而会认为他受到了嘲笑,会非常恼火。

眼神在不同文化差异当中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美国,眼神接触太少便表示两人之间关系较差,而在中国,会因为尊重、礼貌或服从等目的不会长时间注视对方,长时间注视普遍适用于表示惊讶、好奇等。在中美社交礼仪中,如果眼神注视时间过少或眼神一闪而过时,对方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藐视,认为中国人对自己有反感情绪、看不起自己等。中国人却极不习惯对方一直盯着自己。

结语

英语是当前常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在涉外交际时必须深刻了解英文的社交礼仪。在商务行为中,一般而言,对对方礼仪文化上的认同、了解及熟悉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成功。对此,在认识并掌握国外文化、对方国家文化知识背景的同时,还需要深刻认识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清楚对方利益交际当中的敏感点,如此才能够有效沟通,促使彼此之间达成合作与友好。

参考文献:

[1]杨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

[2]王驰.浅谈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问题在英汉商标翻译中的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2(2):55-56.

[3]郝佳丽.从涉外礼仪谈跨文化交际――兼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新西部旬刊,2011(06):130-130.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剃发易服;汉服;民族;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TS9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12-01

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传统民族服饰――“汉服”,始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消亡于满清入关后实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历经三千多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一、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特征

汉民族传统服饰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形制虽不尽相同,但交领、右衽、束腰、绳带系结的主要特征并未变化。同时,在丰富的礼乐制度和儒释道文化内涵等的影响下,发展演变出一套成熟的以冠、衣、履为主体,以配饰、图纹、补子为辅的衣冠礼教体系文章在此简单作一归纳与分类。

(一)功能区分。就使用功能上,“汉服”可分礼服与常服两大类。

礼服称作“冕服”,是古代帝王参与重大仪式时所着服饰。主要由冕冠、玄衣、c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常服即日常所着服饰,根据身份又分为官宦及士大夫坐袍服、深衣;妇女钟爱的襦裙及普通劳动人民适合生活劳作的竖褐、V褐。

(二)形制区分。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最早的服饰形制之一,亦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第一个款式。始于先秦,兴于秦汉,隋唐式微。

深衣制:通俗来讲就是讲上衣下裳一体化,并配以衣缘,是汉民族传承时间最久、影响最广的服饰制度之一。

襦裙制:初始于战国时期,兴于魏晋南北朝,直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前都是华夏女性的日常着装。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又可分为交领襦裙与直领襦裙;按裙腰高低又有高腰、低腰与齐胸之分。

(三)首服、足服与配饰

首服:冠、巾、帻、幞、帽。

足服:舄、履、屦、屐、靴、鞋、袜

(四)配饰

头饰:梳篦、笄、步摇、暖身、耳环

胸饰:方心曲领、缨络、披肩、披帛、霞帔

腰饰:佩印、佩剑、佩囊、蹀躞带、绶、革带、鱼袋

二、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当代价值

(一)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历史研究价值。华夏文明虽经历了满清三百多年的压制,但从石刻雕像到传统绘画、佛道宗教以及戏剧等方面都有“汉服”的痕迹可循。因此,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对“汉服”历史的研究具有广阔的指导性,同样对探讨民族精神与民族信仰都具有现实价值。

(二)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传承价值。“仁孝礼仪”的道德观、“修齐治平”的追求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与文化风貌。“汉服”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概念的同时,也是华夏文明传播与继承的载体。

2006年以来,国家陆续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对涉及“汉服”织造、纹饰、晕染的就有851Ⅶ-75、363Ⅷ-3、363Ⅷ-15、883Ⅷ-99、1005Ⅹ-98等。

(三)汉民族传统服饰的艺术价值。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娱乐的多样性,以满清一朝为背景歌颂满清,回避“剃发易服”等历史事实的清宫剧充斥着电影、电视剧等,而以“汉服”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又面临着粗制滥造、华而不实的窘境。可见华丽、厚重的“汉服”能给民族题材艺术带来新的方向以及不可企及的上升高度。

(四)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民族融合价值。“汉服”作为璀璨的华夏文明的外在表现之一,对周边各国各民族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促成并影响了这些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制式。例如我们至今仍能从蒙、藏、彝、苗、壮等少数民族以及周边越南、朝韩、日本等国家的传统民族服饰上看到“汉服”衽、裾、袂、领、缘的特征。

三、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国际交流价值

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林立与碰撞中,如何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自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国际数千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去,并在这些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来发展完善自身文化,充分发扬民族文化软实力在不同文化圈的影响,是放在每一个民族面前的问题。

全球交流如此广泛并深入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可或缺,民族服饰自身以及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更加的突出。服饰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如何保护与发扬民族服饰也就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宣扬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晰.汉服论[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3).

[2]季勇,王革非.韩服与汉服之关系研究[J].丝绸,2012(11).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第6篇

Abstract: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rapidly developed shipping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ix relating measures, such as enhancing education of safety consciousness, paying attention to textbook writing, reforming existing assessment mode and so on,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our country and promote our shipp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关键词:船员 意识 礼仪 体制

Keywords: Seaman Consciousness Courtesy System

作者简介:高华强,男,1983年,山东德州人,山东省交通运输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现代轮机管理与柴油机节能。

一、前言

2011年6月25日,全球150多万海员迎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世界海员日。这一方面表达了各国政府及航运组织对海员敬意和谢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世界对航运事业的重视。我国是一个海员大国,虽然总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国际船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在我国目前拥有的65万海员中,一方面承担着我国40%以上的全国货物周转量和93%的外贸运输任务,另一方面仅有10万人次的中国海员服务于外国籍和港澳台地区籍船舶。因此,从发展我国航运经济和海事安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船员作为船舶航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需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消除不良影响,实现运输畅通,保障航行安全,防止水域污染;另一方面面对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必须加快船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因此,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海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二、提高培训质量的措施

1加强船员安全意识的教育

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性教育,不是通过一朝一夕的学习就可以具备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点滴积累。船员的安全意识一旦养成,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船员的行为。有利于船舶的安全高效运营。对于各培训机构来讲,应使船员在校期间就获得一个安全生产的整体概念,学会从安全的角度应对各种事件。例如,可以请经验丰富的船长、轮机长到校做讲座,或者开设专门的船舶安全事故课程,通过图片、具体事例和视频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航海礼仪教育

现阶段,航海职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同一艘船舶上同时出现几个国家船员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由于船员工作的特殊性,船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又必须经常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不同的人沟通和交流。航海职业具有国际性特点,在工作中要与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的人沟通和交流。因此,培训机构应对国际航线的船员开展国际航海礼仪的培训。船员掌握航海礼仪后,一方面有利于船员的工作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我们国家航运界的整体形象。

3重视船员培训教材的编写

随着马尼拉公约的即将实施,海事主管机关在抓紧时间加强相关培训教材知识更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狠抓教材的质量。前期出版的很多海员培训教材虽然立意很新,但是很多内容依然很陈旧;部分教材越新的版本知识点越少,描述越简单;有些教材出现许多明显的错误,再版印刷时甚至错误依旧。因此,主管机关应从全国抽调核心专家力量编写一套统一的、高质量的全国适用教材。这将有助于统一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

4 加强船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海员职业的特殊性, 他们需要在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承受许多陆上人员不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船员心理素质的培训对船舶的安全营运至关重要。人的心理素质绝大多数可以靠后天培养与训练获得,因此加强对船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培训机构应针对船员职业的特点开设航海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充分的准备,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利用合理的外部条件进行自我调控,克服心理问题。

5改革现有的考试体制

我国目前现有的船员考试体制缺少对船员知识综合理解和运用的真正考核,理论考试方面可以通过强记题库来通过,实操项目考试则可以通过短时的突击通过。有很多通过适任证书考试的船员根本就不具备实际的适任资格。因此主管机关应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加大船员实际知识综合运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考核。使获得适任证书的船员真正具有适任的能力。

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海员是一项国际性职业,虽然我国在最近几年的海员培训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菲律宾等海员培训的强国内,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加强与国际社会和一些培训工作突出的国家的合作,尽可能大范围的让国内的相关培训机构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参观一些航海名校,以便于跟踪国际动态,及时跟上发展潮流。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谈判国际交流素质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以及北京申奥,上海申博成功,标志着中国更加开放,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英语不仅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在国际交往中,英语被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世界上相对通用的语言。英语的普及性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公使衔经商参赞李志群在 “国际华资企业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并与外国企业实现合作共赢。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国有、民营公司已经具备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实力,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今后,中国企业将会进一步围绕“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逐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在资源、工程、科技和服务贸易等领域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促进中国与其它国家经贸关系的共同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年~10年内,将形成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对外贸易逐年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意识到中国市场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们将大量资金投入中国市场,开发产品,转移研发中心,建设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内的整个生产链条。

这样,我国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空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炙手可热,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各类外贸进出口企业大量需求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的双向型人才。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的巨大需求,国内本专业的人才供给却十分有限,专家估计,未来五年全国外贸管理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性和发展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将有大量的民营企业等生产企业开始走进国际市场开展竞争。对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实务的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缺口逐渐明显。

就业趋势分析:1998年,中国贸易行业的从业人员达2100万人。到21世纪20年代,电子贸易和网络贸易将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 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务英语谈判是一种复杂的跨国性、跨文化的经济活动。它不仅要求谈判者具有广博的横向知识,而且也要求谈判者有纵深的专业知识。一名优秀的商务英语谈判者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因此经验的积累十分重要。要向成功的谈判学习,更要向失败的谈判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想提高商务英语谈判的整体素质应从下列方面做起:

一、积累广博的综合知识

国际商务人员要求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我国和对方国家的外贸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了解联合国的情况,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和世界经济的情况,还要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保险,运输,企业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常识。由于国家不同,政治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风俗习惯就不同,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思维方式也不同。这还要求国际商务谈判者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和很全面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二、精通商务谈判礼仪中的语言技巧

1.善于表达。成功的商务谈判都是谈判双方出色运用语言艺术的结果。它体现在(1)针对性强: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的针对性要强,对答有顺序,做到有的放矢;(2)婉转方式:在英美国家,人们利用礼貌功能,常用一些表示婉转的语言,例如:Would you ……?Could you……?这一类的句式,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一般不直说No而用I’m afraid……或I’m not sure……等委婉地拒绝,谈判中应当尽量使用委婉语言,这样易于被对方接受;(3)应变灵活:谈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要求谈判者具有灵活的语言应变能力,能采取恰当的应急手段,巧妙地摆脱困境。当遇到对手逼你立即作出选择时,你可以看看表,然后有礼貌地告诉对方:“I’m sorry,Please waiting for a moment,I have to call my friend。”于是,你便很得体地赢得了片刻思考的时间;(4)无声语言:商务谈判中,谈判者通过姿势、手势、眼神、表情等非发音器官来表达的无声语言,我们通常称之为非语言(bodylanguge),非语言往往在谈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形式有:与讲话人目光接触,微笑、点头,未听懂时显出迷糊不清的表情,感到奇怪时做出惊奇的样子。在有些特殊环境里,有时需要沉默,恰到好处的沉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巧妙应答。在商务交往中,对商务人员的口才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谈话中保持自己应有的风度,始终以礼待人掌握谈判技巧,才能在对话中掌握主动,获得满意的结果。

3.善于倾听。有效地倾听可以获得大量宝贵信息,增加了谈判的筹码,了解对方的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修改我们的发盘或还盘。尽量鼓励对方多说,并提问题请对方回答,使对方多谈他们的情况,以达到尽量了解对方的目的。

三、商务英语谈判礼仪中的形象塑造

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其主要作用:一是提高我们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市场竞争最终是人员素质的竞争,对商务人员来说,就是商务人员的素质修养和个人素质表现的竞争;二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有时会把事情搞砸。三是用于维护形象。商务人员的形象设计很重要,因为商务人员的个人形象,代表的是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在跨文化交往中还代表民族形象、地方形象和国家形象。

四、获取有用的信息或资料

当今是信息时代,获取有效信息是商务成功的重要条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随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扩充更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便利。信息能力是创造、开拓的基础。国内外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技信息涌现,商务人员需要了解信息,很好把握需求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反应,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五、与时俱进,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

当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转化应用于生产实际空前的异常迅速和广泛。知识的急剧膨胀,使科技理论和技术知识的老化周期加速。社会劳动者一生只接受一次教育,远不够终身享用,知识经济社会迫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商务从业人员必须树立一生不断地接受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充满了多变性、难以预测性,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竞争性。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只有迅速掌握新的竞争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应对挑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竞争中取胜。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礼仪课程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科建设上,应运而生地涌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如何才能开设建设好这些新的学科,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而“礼仪”又是这些学科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门课程,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它对于塑造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高职高专院校如何高效地开展礼仪课程建设这一重要内容。 

一、礼仪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良好的礼仪修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然而,目前大学生礼仪修养欠缺、道德水准偏低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相对薄弱,现行教育注重专业理论教学而忽视礼仪修养的培养,社会舆论对礼仪规范尊重度不够、理解过于浮泛。礼仪修养的缺失不仅严重阻碍了个人素质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人与人之间正常和谐的交往也造成诸多不必要的纷争,更是严重损害了个人的人格形象以及国家民族的形象、削弱了国家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由此可见,加强礼仪修养可谓迫在眉睫,而礼仪修养课程的开设无疑是一个集中高效的途径。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融洽校园氛围的应有之义,更是具有塑造学生职业形象、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实现理想高效就业等诸多方面的现实意义。礼仪看起来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极为普通的细小的事情,但它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力量,它将会成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它能够弘扬正气,增强凝聚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习礼仪对于巩固和发展校园秩序,推动社会和谐,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礼仪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气质修养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涉外领域的礼仪活动,不仅能够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还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弘扬。学习礼仪有利于维护、提升企业形象,对于打造学生良好职业形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这些方面来看,开设礼仪课程、提升礼仪修养不仅必要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二、高职高专礼仪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 

 高职高专礼仪教育是以高职高专学生为教育对象,以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综合调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等各方面力量,培养学生的礼仪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教育行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人际交往技巧,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第二,提升职业成熟度,理解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提高职业工作中的礼仪水准,提升个人形象的附加价值;第三,使学生形成礼仪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并能够坚持正确的礼仪行为;第四,使学生自觉提升自己的形体美、气质美和精神美;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高尚的团队合作精神,营造校园讲文明、懂礼节的和谐文化氛围。 

在贯彻礼仪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同时,坚持四个结合,把育体、育心、育德、育美结合起来,把教学重点从单纯的教学方面转变到课外、训练、辅导、社团活动相结合上来,把礼仪教学与形体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紧密结合,利用两类课程相互联系的关系,共同完成全育教学目标。 

  三、高职高专礼仪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活动类型逐渐增多,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行为特征也逐渐向成人型转化。礼仪课程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科学地构建教学内容。 

礼仪课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仪容、仪表、仪态、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公共场所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涉外礼仪等诸多方面。礼仪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礼仪基本概述和学校礼仪,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礼仪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情感,坚定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信心和信念。通过学校礼仪知识的介绍,如待师礼仪、同学之间的礼仪、课堂礼仪、集会礼仪、就餐礼仪、宿舍礼仪等,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校园的学习生活,促进校园和谐。二是社交礼仪,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交礼仪的一般要求和基本原则,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三是面试和职场礼仪,学生通过面试礼仪和职场工作礼仪的学习,掌握职场所要求的礼仪规范,为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家庭礼仪,通过家庭礼仪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家庭成员、与来访客人、与邻居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五是涉外礼仪,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涉外交往的基本原则和礼仪技巧,在国际往来中,能够切实维护自身以及国家民族的形象,向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促进国际交流的和谐畅通。 

四、高职高专礼仪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 

礼仪教育是一种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实施礼仪教育: 

1.礼仪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礼仪教学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礼仪行为和不文明行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能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由于礼仪教育的实践性,礼仪教学必须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项目教学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教学实践中,一是要把教学内容体系分解为不同的教学项目,确定教学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二是要广泛采用体验式和技能训练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小组评价等途径体验礼仪行为,再加以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礼仪技能。三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各小组进行礼仪模拟、礼仪训练,并采用小组内外相互评价和纠正错位的测评机制。 

2.发挥礼仪协会、社团、俱乐部的作用。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教师施教水平不均衡、学生课堂内外的行为举止存在反差等问题。因此,除了实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建立学生礼仪协会和俱乐部,成立学生礼仪表演队伍,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借助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到学生的业余生活,强化课程实施的效果。 

3.礼仪教育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礼仪规范的管理是学校对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学校礼仪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教育性、评价性和纠偏性等特点,学校应把学生的礼仪行为遵守情况纳入日常管理评价之中,如进行“学生文明行为百分考核”,“礼仪之星”评比等活动,成立专门的文明礼仪督查小组,对学生礼仪规范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行为,遵守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