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50-03

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这些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强我国人才在国际大环境中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开展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更是巩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最有效途径。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面临着困境:一是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经典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协调;三是实习实训手段与内容相对落后,为了各自课程的需要而设计实习实训,没有形成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概念,直接影响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转变培养观念与方式,走出一条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新路,重实践技能培养,加强专业的整体概念,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我国研究并实施创业教育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如何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实施创业教育更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需要认真的研究与实践。本文探索的是把创业教育放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通识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中,作为专业课程来开设,希望创业教育能在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以后的创业实践能力上获得更好的帮助,借助于创业教育强化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的特色。

2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认识

2.1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比较规范的解释是《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第一层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第二层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该包含:第一层是指通过竞争获得某一现成的职业或岗位,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主动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二层是指能独立开业谋生以图发展;第三层是通过创业教育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 创业教育促进专业建设的完善

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发现,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都偏重于培养学生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课程。从在校学生与毕业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认为虽然在校学习了各自专业的专业课程,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整体的概念,仅仅有一些局部的概念。创业教育涉及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一个企业从开创到成长、发展的过程,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更是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的内容,围绕创业教育的课程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的设计实习实训内容,强化专业建设的整体性,就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2.3 帮助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多数的高职院校扩张最快的就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办出特色?如何与其他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形成差异化?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要围绕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开设怎样的课程可以使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都能接受,同时又能培养创业型人才共同需要的素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就是可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课程。我们要明确认识到,我们所定义的创业型人才并不要求每个专业每个学生都去开公司办企业,而是指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和创造业绩、创立事业的潜能的人。这又恰恰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最高境界。

2.4 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目标

第一,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第二,建设目标。成为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第三,师资培养目标。担负创业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备“双师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业教育使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全面提高;第四,经济管理专业专业知识串联整合的目标。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整个的专业课形成一个系统,达到串联与整合的作用。

3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缺失

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普遍认为没有必要,即使开设也只是限于就业指导的范畴,或者,为了参加各种比赛。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就读的所有学生,而绝不仅仅是部分专业的学生甚至极少数的学生。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简单的通过增设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或是在其他方面作部分的改变,忽略了创业教育中最本质的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甚至将参加创业大赛能否取得好成绩作为衡量创业教育的标准。事实上,这类活动演变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极少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个人工作和努力。致使创业教育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创业教育变得流于表面。

3.2 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绝不能脱离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创业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做到很好地融合于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脱离于学科专业,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托。

3.3 胜任创业教育的师资匮乏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二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其共同的弱点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践经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第一,起码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第二,具有企业经营管理全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师;第三,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经验或创业经历的教师;第四,较强的实践指导和课程整合能力的教师。具备这些要求的教师在普通高校都是稀缺的,在建校时间不长的高职院校更是凤毛麟角。

3.4 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

高校沿袭高等教育中的重理论、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致使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又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即使近几年实习实训手段有所丰富和改善。例如,电子沙盘、物理沙盘、模拟操作等。但学生得到的仍然还只是局部的感性认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难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围绕创业教育开发实习实训项目,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技能,所学习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难以接轨的状况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更能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4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建议

4.1 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分解成具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第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够创业致富,开创新的事业。其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整体教育水平,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最后,开展创业教育丰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项目。

第二,充分认识创业教育对专业的反哺作用。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发现,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都偏重于培养学生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课程。与之相比,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中融入了模拟企业经营实战、创业实务等课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一个企业从开创到成长、发展的过程。创业教育还对已进入企业就业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所以,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教学计划设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整合的一个参照系,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追求办学特色的探索路径。

第三,能够提高经管理系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根据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特点来看创业教育,它不同于就业指导的创业教育。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会进入中小企业就业,从事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普遍要求是要具备较强的外联公关能力、处理多项事务的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能够在企业中胜任多个岗位,而接受过创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恰恰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要求。

4.2 结合创业教育建设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都必须加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其次,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最后,要积极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有的学校开辟创业园,要求教师参与和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参与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3 强化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

经济管理类专业逐步开设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公司理财、企业战略管理等涵盖涉及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某个专业的课程,不是一个企业经济管理整体概念的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从最初注重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功利性职业教育,到今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创业教育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为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心理意识、创业技能、专业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应把创业教育融入高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相互融合的一体化新课程体系。

4.4 开创创业实践基地

经济管理类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包括创业课程的普遍开设,还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和大学生科技园,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基础和必要帮助。如争取政府、风险投资商和学校提供的资金,建立创业孵化器,指派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创业小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创业意识,适时解决学生在创业学习中的种种难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场地和其他帮助等。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更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构建创业教育的新平台。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等都还处在模仿和引进的阶段。尽管如此,创业教育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探索建立面向大学生和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教育带动专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塑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夏维力,路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4).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深化,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要的新形势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而加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高职经济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以“问题导向”作为重要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足。从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要,特别是一些教师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掌握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而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因而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性,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因素,应当引起重视。二是教学模式制约。从目前我国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还不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比如目前一些教学内容还缺乏实践性,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经济管理前沿理论的引导,特别是还没有将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还没有形成较好的运行机制,实践教学仍然没有广泛的走出校门,因而实践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很多学生都无法深入到经济管理实践中进行锻炼,必须制约实践教学的效果。三是教学平台落后。从目前一些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教学平台还比较落后,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没有形成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际、符合市场经济实际的实践教学基地,因而制约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比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对接机制,因而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学生无法更多的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是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大力加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人力、物力、财务的投入,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把素质化、人本化、市场化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发展理念,把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强化学生职业发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教学内容,积极构建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体系,积极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对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这就需要在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延伸性,加强对当前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和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准则,对于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就要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前沿的经济管理实践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三是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在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市场化”教学机制,努力打造“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特别是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狠下功夫,比如可以开展“订单式”实践教学,通过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再比如可以开展“企业化”实践,将企业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深入到经济管理的具体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比如还要创新实践教学基础,在学校教学基地设计方面,应当按照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进行设置,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综上所述,虽然我国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制约、教学平台落后,必须积极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除了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之外,还要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梁秀文,郭玉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08).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从高等教育的体系来看,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1280所,占全国本专科院校数量的三分之一,在校生9,588,501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量的五分之二。从职业教育来看,职业教育还有技工学校、中职、培训学校等形式,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相对其它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来说,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知识与技术复合性的智能型人才,是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对于理工类的专业,这样的定位是明显的,不同于普通的技工,也不同于企业的研发人员。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与普通本科层次和其它职业教育的区分度不大,界限模糊。这是因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对理工类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并且,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和普通本科相似度极高。这就意味着对这样的岗位,其它的职业教育学生或是本科生都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因此,如何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现状-基于就业视角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基本的规律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设定是与现实工作岗位的需要相匹配的。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的专业目录,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应的大类是财经大类,可分为五个小类:财政金融、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共计41个专业。在实际执行中,专业数量和名称每年都会随着业界的变化有所调整,相对普通本科专业来说,专业细分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专业数量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符合职业发展趋势的。

近3年来,我国高职生就业率稳中有升,高职毕业生整体上在毕业3年后实现了收入倍增,增幅达120%。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4%。2010年和2011年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88.1%和89.6%。在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高职生就业形势良好。但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并不理想,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主要专业屡次上榜就业前景十大红牌专业。

以电子商务为例,业界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相应人才供不应求。但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20%,较理工类专业的对口率相去甚远。

三、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沿用理工类专业按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路。但作为高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定位在管理岗位,和普通本科毕业生竞争完全处于劣势,这是由管理岗位的性质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不得不去从事一些无须任何专业知识的工作,如收银员、物流工人等,造成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形势不佳、收入偏低、工作满意度差。

其次,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也存在问题。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制订的课程与普通本科近似,仅仅只是加大了实训的比重。但对管理岗位来说,更需要的是经验和能力,这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完全解决的。

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建议

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应注重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分。对应本科院校的重叠专业,在高职层面,可以结合院校自身优势专业,进行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定位。例如:培养具备汽车制造常识的物流管理人员,培养具备供应链管理常识的电子商务人员等。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德国实行的双元制的思路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双元指的是存在两个职教的实施地点,学校和企业,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和工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企业导师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目前国内进行的产学结合相对双元制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初级阶段。至少需要将在企业工作与学习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固定下来,并且具备相当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零距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定位是符合企业需求的。但实际情况是,德国政府对承担了双元制教学任务的企业给予了国家补贴,并对企业各方面的条件有严格的限定。国内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具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有资质的企业来承担职业教育任务。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程的深化,对高校的教学改革逐渐成为学校一切改革的核心。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促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已提上了高教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改善专业教学的需要提出来的,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是否到位的关键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针对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在专业教学中设置经济管理类课程,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此类课程设置开始普及。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高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尤其在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发挥着其他专业课无法取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相应的实践经验也不充足。而又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财经等专业。所以,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师队伍不够强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推进和教育规模的发展,专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学生的增长速度而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数量远远不够。另一方面,高职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对教师素质也提出较高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而现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符合这种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低,特别是具备较高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严重不足。

1.2 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现代教学手段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而运用不足。尽管增加了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规范的实训基地,还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另一方面,如果要开展实践教学,任课教师除了要做专业知识上的大量贮备、专业训练等前期准备外,还要联系实习单位等。与整个实践教学相关联的所有工作几乎完全由教师承担,这也使部分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加之实践性教学的课时计算较少,很多教师即使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也尽量少做或不做实践教学环节。

1.3 高职院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

对于经济管理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现行多数教材总体上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这也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取向上,偏向于把学生培养成经济管理的研究型人才,而非经济管理实用型人才。从教育观念上来说,授课教师认为只要按常规教学一样把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学生就能将经济管理的概念和原则适用于实际工作中。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显然是不能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上经济管理理论与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在实现这一转化过程方面还做得不够。因此,诸多现有经济管理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育观念都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未能实现服务于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1.4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的探究深度不够

虽然目前大家一致认同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法规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乏、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低、校企利益的结合点难寻及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一般职业院校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实训的项目及意义缺乏深入研究,都使得学科本位的教学体系仍然没能彻底改变。这样就导致校企合作名存实亡,出现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当地经济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模糊、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联系不紧密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教育观念、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下文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以上问题,从四个方面对经济管理课程改革做简要分析。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对教学方法的驾驭,关系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思维中只注重教育过程而不考虑实际效果的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深化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通过在职培训、脱产研修、攻读学位、职证考试、企业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设计、准备、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满足教学中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2.2探索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教育观念上平等对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同时完善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纲、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建设。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性及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指导,逐渐创造、发现符合教学实践规律与特点的教学方法。还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入参观、演示、情景教学、沙盘推演等教学方法。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开放、互动的优势,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2.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智能和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事业心、责任感、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建立一套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有助于形成高尚品格和全面的素质。在这种素质和品格前提下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才能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4 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高运作效率,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费用支出也相对较少;对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可用性;对学校而言,以实践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准确、更客观。

以上,仅为笔者对高职教育中的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一点粗浅见解,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在多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220059)

参考文献:

[1] 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夏立海[J].时代教育,2011(4)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速度,正因如此高职院校才将自己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张,使得院校内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可是由于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有所下滑,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尤其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因此社会大众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的社会岗位职业能力提高了关注度。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高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职业能力为基础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培养职业能力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 教学模式

优秀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是只重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导就可以实现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其专业技能及能力的培养,高职学院中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亦是如此。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时依然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的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完全没有意识到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而且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位置,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无法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导致学生的思维及职业能力得不到提升和增强。

一、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

网络信息技术现如今已经渗入到社的角角落落,在教育教学领域也颇有影响力。通过在教育教学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能够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这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也是如此,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效率。首先,网络信息技术有着强有力的创新性。就拿当前比较热潮的微课来讲,学生在学习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是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动态了解,并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视频下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自主的学习,突破了到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其次,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在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学时,教师应将自我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发挥出来,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教学,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但是,想要将网络信息技术顺利的融入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首要任务是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及个好对教学有一个针对性的规划,并借助校园内现有的网络合理备课,有条件的可以组建专门的经济管理专业网站,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此外,还可以创建网络经济管理专业数据库,将相关知识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共享,不管是视频、课件还是材料,这样更方便与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就是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技术所传达的内容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趋势,这对于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非常大的益处。因此,为了实现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采用先进科学化的教学技术及模式,为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注入全新的动力。

二、实现以学生为主的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知识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还可以使培养出来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满足社会中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对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让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在课堂上两者相互互动,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此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学生演讲、分组讨论学习、模拟社会情境等,并引导学生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种课外教材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自信心,从而在面对今后的工作时不胆怯,勇往直前

三、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让学生更清楚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发展情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十分有效,高职院校教育人员应积极的与社会中的经济管理行业打交道,通过相互配合组织各种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开展经济管理理论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案例进行参考学习,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经济管理专业岗位工作,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工作人才到校指导学习,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现在社会经济管理专业工作的需求及发展状况。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在校内或校外为学生创建实践平台,通过与校外企业创建合作关系让学生都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能够接触到除学校以外的人和事,为学生今后真正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同时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利用,了解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行业的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能力、爱岗敬业能力及创新精神,为今后真正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社会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停止发展,而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任何领域都将随之继续发展和创新,高职教育领域也是在不断发展中使得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只有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与创新,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中的各项需求。总而言之,只有在对教育教学模式不停止的创新过程中,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及质量才能够得到提升,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这是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核心目的。

参考文献: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专业 实验教学 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pen Experiment Teaching in Econom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ZHANG Sanxin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China's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also perfecting the economy increasingly demand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herefore,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ory, it should also tak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s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tarted lat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cess, the next article will experiment teaching problem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to make plain our discussion.

Key words economic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system; application-oriented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实验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实验教学是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近几年,实验教学在经济管理教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教学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绝大部分经济管理专业都为实验教学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施,硬件平台主要由计算机和网络组成,软件平台主要由相应的专业分析软件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计算机和专业的软件进行虚拟仿真分析,并且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了企业管理、会计、营销、证券模拟等相关知识。然而,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仍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我国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相应的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已经由培养管理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这种培养人才目标的改变也是顺应市场要求的,目前的市场环境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的是操作性的岗位,只有少数的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管理型的岗位。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实验教学处于辅助地位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都是在理论知识课程讲授完之后进行的,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并不能很好的结合,不仅使实验难以进行内容的创新和拓展,还会导致实验教学仅仅成为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也不会重视实验教学活动。

2.2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各种原因,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基础薄弱,发展比较缓慢。对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与理论课程并没有有效对应起来,实验课程往往与理论课程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只是机械的结合在一起,并没有从理论上结合起来。

2.3 实验室建设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由于实验室的建设比较复杂,使得实验室的建设都是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的实验室甚至只是因为某一门课程所需要才建立的。正是实验室的这种特点使得有些实验室仅仅依附于某一个学院或某一个教研室。但当其他院系需要用到实验室时,往往会发生矛盾,使得建立的实验室系统比较封闭,各院系的实验室都各自为政。这样不仅会使资源重复配置,浪费资源,还会加剧院系之间的竞争,使实验室的资源共享越来越困难,教学活动受到制约。

2.4 实验师资匮乏,实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相关教学设施和师资人员却并没有配备到位,经济管理专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这种现象就更明显。由于实验教师的缺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人员往往难以应付,在实验过程中并不能为每一个同学进行指导,往往是一个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一起实验。有的学校在实验老师缺乏的情况下甚至让理论课老师担任,同时由于实验教学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受到重视,使得很多高校的实验老师也不够重视,对于实验老师的选择也很随意,部分实验老师并不能胜任实验室的教学活动,大大降低了实验效果。

3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完善与改革的原则

在针对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革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即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设置上要与理论基础课合理的衔接,试验次数的设置也要科学合理。同时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师资力量以及硬件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实验课程,不可跟风去照搬其他院校的实验教学活动。同时实验教学活动在改革时还必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这就要求在实验教学活动的各项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在实验内容上要不断进行拓展。

4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室建设模式探讨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改革中,各高校应该综合分析本校经济管理各专业和所开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全面评估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师资人员及硬件配置情况。从而对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实验效果最大化。

4.1 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般而言,实验教学活动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即实验内容的讲解和实验过程。同时这两个过程中又包含了与实验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如何讲解实验内容、如何指导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如何进行考核等其他环节。根据各高校的改革经验来看,经济管理在实验教学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实验类型,即基础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实验。上述几种实验类型只是对各高校的实验教学活动起到一个参考作用,并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但是要抓住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即实验设置要具有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的特点。

在经济管理专业基础性实验的时间安排上要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因为基础性实验比较简单,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也不足,此时开展基础性实验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也易于接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实验的时间安排上应该安排在大三阶段,在大三阶段很多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都开展了相应的专业课。此时应该在学生学完某一门专业课程之后制定相应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熟悉经济管理的基本运作流程和一些基本技能。从而为后期的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式探讨

实验室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不断改革,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也在随之相应的改革,实验内容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性试验逐步转变为设计性、专业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实验。这就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统一规划,把经济管理专业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同时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打破各专业各自为政的现象,充分结合各院系和各专业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互补。

4.2.1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与其他专业相比,硬件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为计算机和一些网络设备。因此在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该统一规划,避免实验室设备重复配置,也利于实验室建设不断规模化,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科学规划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充分重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方面的建设,除了最基本的操作系统,还应该对专业性的软件配置到位,特别是模拟仿真类的软件必须配置到位。

4.2.2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让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仅有软件和硬件配置齐全的实验室还远远不够,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还必须配备一支师资力量强大的实验老师。在建设实验室的师资队伍时,应该充分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实验室老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学历等其他各当面。为了让实验室老师能够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应该定期对实验室老师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讲座。对于实验室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的院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适当的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同时也可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采取多形式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如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的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在经济管理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从教学体系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师资力量的配置等方面进行改革,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情况而且针对性强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同时在经济管理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探索过程中,还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具备基础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实验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东远.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J].河南教育,2010.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7篇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纯理论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课堂授课为主,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二)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建筑企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再有就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及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面对市场对建筑经济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使得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定位发生巨大转变,同时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部分都具备如下特性:

(一)多关注谋生,少关注人生

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把高职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欠发达,谋生才是第一性的。但高职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只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或者会四顾茫然、退避三舍,或者会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因此,高职教育在注重谋生关怀的同时更要多一些人生关怀。

(二)短期效益性

众多高职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对于各自的定位都具有短期性。高职教育机构短期的目标是把校内的学生学有一定特长之后推向社会,使自己有较高的就业率,从而为接下来的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更简单,他们大多是想着自己在校内学有一技之长之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即可。他们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只是考虑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自己的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

三、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有很多成功经验,但缺乏规范化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途径。学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缺乏实践验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师资配备、培养方向等方面难免会有偏颇。目前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建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就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名不符实阶段,现行的一些内容不能足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建筑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

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其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门槛低,不必过多投入教学设施,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这就会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建筑市场吻合性较差。

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建筑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建筑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建筑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改进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建筑行业的需求。在这一形势的感召下制定出能够反映特色、发挥优势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建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伟国,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易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8.

[3] 高仁杰.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教育,2005.

[4] 文正东,卢建平.我国职业教育陷入困境原因及出路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5] 胡静.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7.

[6] 高海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2006.

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培养;宽口径培养模式;重庆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31-03

一、国内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及演变趋势

根据教育部颁布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管类现有本科专业分布为,经济门类中经济学类专业4个,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专业18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共计22个,专业划分较细。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基础阶段逐步呈现出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方向、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通才教育趋势。由于学校定位、师资和地方人才需求等影响,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有一定差异。综合我国高校的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型”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型大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而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课程信息容量较大。典型学校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

(二)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理工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鲜明的理工特色,除了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外,基本上都开设一定的理工基础类课程;而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侧重经济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一些高校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重视营销工程和统计方法的训练,着重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三)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师资力量。从总体上看,财经类高校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及其课程的构建上,一般都融会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贯彻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核心,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程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之上,财经类高校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逐渐过渡到“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教育”的模式,典型学校有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此外,宽口径、厚基础的基础阶段培养要求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协调,因此国内不少高校逐步试点实行大类专业招生模式。大类招生政策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所谓厚基础,就是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强化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所谓宽口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专门化)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

按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1)按照学科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2)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3)通识教育招生,通识教育招生在打破招生专业界限方面走得更远。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

二、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班教育思路、运行与效果分析

(一)重庆大学经管实验班办学背景

为了探索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方式,从2007年开始,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提出经济管理实验班的本科教育改革创新思路,历时一年,对实验班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等进行了反复酝酿和完善,并从2008级学生开始试点招生。经济管理实验班在每年入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生中选拔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系统而扎实的培养和奠定了学生的宽口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三、四年级分流到学院各专业进行专业学习,毕业时授予相应专业学位。

2010年重庆大学弘深学院成立,设置经管大类、机械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电气大类和土建大类等五个实验班,致力于基础阶段大类优秀本科生培养,经管学院实验班不再单独招生。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在全校入学的大一新生中选拔招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不分细化专业学习,由弘深学院统一管理。经管学院参与学生选拔、负责专业类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个人申请等,分流到经管类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无论是原来经管学院的经济管理实验班,还是之后的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都旨在创新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具有大一大二阶段不划分专业的宽口径培养特征,为经济管理大类专业的宽口径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基础。

(二)实验班运行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考察经管实验班(含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的实际运行效果,本研究对在校的2010、2011、2012级以及已毕业的2008、2009级学生做了调查,以总结和研究实验班运行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改革中基础阶段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有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1.弘深学院经管创新实验班。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选择动机、教学计划的了解度、学分总数的合理度、学分分布的合理度、课程与高年级的衔接度、专业培养的充分度以及对培养方式的偏好与认可程度等方面分三个年级来汇总,得到结果见下表。

(1)专业选择及专业意向。经管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有: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8个专业,但是从已分流的2010级、2011级的专业选择和2012级的专业意向上来看,大多数学生都集中在会计和金融两个专业。

造成这种扎堆选会计金融的原因是,一方面目前社会对会计金融的需求相对高一些,并且相应的就业较容易、出路较广阔,客观上造成了本科生在选择专业时偏向所谓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在基础阶段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当中,会计学和金融学相关的课程比其他专业要多,学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一些专业了解比较少,没有能够建立相关的专业基础,所以在专业分流时没有选择陌生的专业。

(2)对教学计划的了解程度。3个年级的学生中有7成左右对教学计划了解很少或者完全不了解。虽然学校在学生个人系统中提供了各专业培养计划,但学生很少查询或者了解专业培养方案。所以院系要对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进行宣传和专业推介,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定位、了解需要掌握的课程和技能,强化信息的交流沟通。

(3)学分设置。学分总数方面,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较为适中。对比目前经管学院各专业基础阶段的学分要求来看,实验班的学分要求与其基本一致。但是在学分的分布(按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种方式划分)上,几乎所有的实验班学生都偏向于认为通识课程偏多、必修课程偏多,表现出学生的专业期待与教师宽口径培养方针有所相悖。

(4)专业培养与专业衔接。从三个年级的对比情况看,学生对专业衔接满意度和专业培养充分度上不断提升。2010级是第一届实验班,一些方面做的不是特别完善,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培养不够,与三四年级的衔接也不好;之后的2011、2012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5)培养模式的偏好。总体上有62.3%的学生认为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更好。结合专业统计表(见附件)来看,并不是每个专业都适合宽口径培养,比如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认为原来的分专业培养模式比宽口径培养好,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性强、专业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较早,基础阶段宽口径学习让学生在高年级有较多的课程补修负担。

2.经管学院经济管理实验班。已毕业的2008级、2009级的学生无法对其做问卷调查,所以通过分析就业数据,对比非实验班学生的就业去向,间接地反映了实验班的运行结果。

从推免率看,普通班级一般低于15%,而实验班的推免率达到17%和30%(2010级的深造率更高)。表明经过实验班的宽口径培养后,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好,从而在推免研究生中脱颖而出。从就业率看,两届实验班都是100%,并且就业单位也普遍较好。整体的对比结果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教育下的学生无论从学术上还是工作上,都比普通班级的学生具备更强的优势。

应该指出的是,不管是经管实验班或者弘深创新实验班,学生都是经过优选的,培养过程也享受了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因此和非实验班比较是存在样本偏差的,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的效果。

三、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模式和方案建议――基于重庆大学的实践

基于上述对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实践的研究,为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国际并轨和渐变演进,对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模式有如下建议。

(一)对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的建议

从总体上看,经管类专业宽口径有利于夯实学生经管类专业大类学科基础,同时通过两年基础阶段培养和专业接触,学生自行选择适合和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时,将更加理性合理,减少了高考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和一锤定音,有利于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基础阶段要加强各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介入和专业引导,让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特质和专业定位,合理选择专业方向。

基础阶段宽口径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招生方式、学籍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体系有密切关系,如果其他方面没有同步跟进和完善,可能会在运行中出现冲突,影响宽口径培养效果。可以先在专业基础没有过多特别要求的部分专业试点大类招生(如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各专业),对试点效果完善修正后逐步开放大类专业招生。

为了保障高年级专业课程所需专业基础,基础阶段总体宽口径培养前提下,建议在基础段以一定学分比例设置不同分组的专业基础课程,并引导学生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