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家讲坛体会

百家讲坛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百家讲坛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第1篇

隋唐文献专业出身的李岩,在1987年毕业后一脚踏入中华书局之时,也许想不到他若干年后会策划出那些畅销书:《正说清朝十二帝》《于丹〈论语〉心得》《姥姥语录》……

《姥姥语录》是著名主持人倪萍所写,记述了自己的姥姥――一位不识字老人――纯朴善良的人生感悟。

《姥姥语录》出版时,有人认为此书与中华书局这样一个有着强大传统的专业古籍出版社的气质不符。时隔几年,李岩对《t望东方周刊》重提他的观点,他认为这样的图书并非迎合市场,而是传递了“朴实的民间智慧”,是拓展出版业务线的有益尝试。

扎根书海20余年,李岩已从一名学者型编辑蜕变成带领一支出版“国家队”探索市场的文化企业领导――曾任中华书局总经理的他,现在是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国家队”希望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合一”。一方面,“国家队”做出版需要有文化担当,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以往“漠视市场”的阴影。

李岩说,每一个重点出版项目,都是“新的市场增长点、努力提升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的契机”。

“出去约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物在市场上反响并不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自负盈亏的中华书局很难再靠学术古籍类出版赢得市场。书局曾在最低谷时“举步维艰”,在主要靠银行贷款支撑的情况下,又面临银行追加30%的利息,当时同事们觉得“雪上加霜”。

到2003年,作为当时的中国第二大出版社,中华书局在图书零售市场所占份额已经下降到了全国500余家出版社中的第141位。 2016年8月17日,上海书展现场中华书局的展台

那时的中华书局,“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漠视市场”。其实不止中华书局,众多国有出版单位当时大多如此。

虽然在古籍出版领域中华书局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但他们还是意识到,必须进军大众普及读物领域。

李岩记得,2003年,中华书局新设市场部,“明确表达了与市场接轨的强烈愿望”。

从那时起,中华书局的青年编辑们开始主动“出去约稿”――在此之前,大多数人仍以“国有大社”编辑自居,很少“出去求人”。

就在这一年,央视《百家讲坛》开播,收视率不低,这让编辑们看到了机会。

正说历史

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华书局一个工作室的负责人宋志军在《百家讲坛》看到了阎崇年的讲座“清宫十二朝疑案”,觉得不错,就打起了主意,“是不是可以把他的讲座出版成书?”

于是中华书局联系了阎崇年。

彼时,面对传统文化普及率较低的残酷现实,中华书局正在想办法,希望走一条经典作品通俗化的路子。

他们发现,老百姓可能更喜欢用讲故事的形式了解过去的历史,而不是刻板、一本正经的灌输式陈述。

为什么不与电视结合起来,挑一些老百姓喜欢看的、讲传统文化的节目,做成出版物?

李岩决定,阎崇年的讲座出版书籍就叫“正说”――对历史进行“正说”,旨在呼应人们对被“戏说”的历史的关注。

说做就做。与央视协调后,他们与阎崇年等人签订了讲座内容的出版合同。

以《正说清朝十二帝》为首的几本新书,被发给各地一些书店的朋友,“开始有了主动营销的意识”。

效果很快显现――2004年的北京地坛书市,《正说清朝十二帝》一炮走红,成为十大畅销书之一,随后各地添货不断。李岩记得,终于尝到了畅销书甜头的中华书局“有了些许自信”。

当年八月,他突然接到财务负责人的电话,“李总,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个月开始我们的现金流变成正的了。”

放下身段

随后,李岩策划了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版,并随即引爆《百家讲坛》系列读物的热销,一时引领了出版界风潮。

李岩记得,在与节目组制片人的一次聊天中,对方谈到,于丹的《论语》也讲得不错,尤其是讲座很适合电视传播――又一个机会出现了。

2006年11月12日,中华书局与《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就出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在《百家讲坛》录制现场正式签订出版合同。

李岩用“精耕细作、精雕细琢”来形容该书的出版过程。当时中华书局编辑部对于丹的电视讲稿进行了深层次加工,将演讲文本改编为阅读文本,并仔细核对经典引文和注释,确保对《论语》中字词的基本解释不出问题。

两位经验丰富的老编审也被请出来,对全文进行校读把关,改正演讲中的口误,润色文字。

出版社放下身段的结果是,《论语》的国内销量很快达到了560万册,国际版本也达到了34个,其中包括29个译本,与之伴随的是海外36万册的发行量――这都是市场自发的。

后来,倪萍主动给李岩发短信说:你把于丹的书出得那么好,能不能把我的书也出了?李岩想:如果她写的是演艺界的事情我们就要慎重考虑,但她写的是中国民间的智慧,写得很朴实,感情也很真挚,这样的书“中华”应该出。

别去跟风附会

好市场的前提是好主题――“要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关联度,才具有潜在的畅销基因。”李岩说。

著名学者金开诚在世时,李岩曾陪他去于丹家里。李岩记得,金开诚紧握着于丹的手不放:“你做了一件我们都做不到的事。我的书卖到5000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论语》,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让同事们信心大振,信心背后的大环境是,中国发展赢得全球瞩目,“国外想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原因,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与此同时,经过了改革大潮洗礼的中国出版界也开始“找回自我”,多家出版社纷纷寻求与《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的合作。

但在李岩看来,许多出版社容易对流行主题“简单地跟风附会”。

“581家出版社里,至少500家都出四大名著”,但并不是每家都能挣钱。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第2篇

前言:关于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

【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第3篇

在很多小学,儿童阅读长期以来“重知识而轻感受,重学习而轻体验,重推介而轻指导,重课内而轻课外”的倾向严重。许多时候,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儿童阅读的关注、引导基本还停留在表面上,既缺乏长远规划,也忽视阅读指导,这已经体现在了“儿童分级阅读”的观念接受与实践展开中。新世纪以来,尽管一些教育、出版、文化机构纷纷开始研究和倡导儿童分级阅读,也推出了一系列儿童分级阅读读物,但是,因缺乏足够的了解、认知,出版界、学校、培训机构、教育管理部门等的各界对“儿童分级阅读”很大程度上依然持犹疑、观望的态度。

二、什么是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少儿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分级阅读起源于发达国家,在香港、台湾地区发展了十几年,分级阅读概念产生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欧美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分级方式,一种是指导型的阅读方式,从A―Z,A是最简单和初级,根据26个字母的排列,面对的读者群成26个级别,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在1996年和2001年的两本著作里,一个是1996年的《阅读指导给孩子第一次教导》,还有2001年《指导阅读和作用分级》这样两本书都有提到。第二个分级标准,就是莱克赛尔(Lexile)分级系统,其实是一个分数的系统,从初读者开始划分,最高到1700分。

三、为什么要进行分级阅读

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就是阅读大量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读物。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都不一样,读物太难,孩子会有挫败感,从而产生对阅读的抵制心理;读物太简单,则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体会不到阅读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丧失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小学生的阅读指导,必须需要衡量的标尺,标度出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尺子”标度出阅读水平之后,下一步便需要分级阅读提供一座循序而进的阶梯。这个时候,进行分级阅读就十分有必要了。

四、如何指导学生分级阅读

1.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阅读文本――《阶梯式阅读指南》

分级阅读的目标是为少年儿童提供最合适的文本。那么,什么是最合适的文本呢?据美国伊利诺大学提供的材料,在美国,所谓的合适文本是指在阅读中,读者能够认识10个单词中的9个,并克服较小困难而理解文意。如果一个文本,孩子能够认知其中90%~95%的单词,我们就认为这个文本是适合孩子教学阅读水平的。比照这个标准,更容易的文本被定义为独立认知型,更难的文本则被定义为挫败认知型。挫败认知型文本是不适合作为阅读教学的。所有学生都应当得到适合自己认知阶段的阅读教学,一个根据难度不同设置的分级阅读材料能够提供给老师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2009年9月,我校的语文骨干教师研读了各类分级阅读的读本,自主编撰了《阶梯式阅读指南》,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向他们推荐相应的书目。书目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等级,一般情况,初级面向一二年级学生,中级面向三四年级学生,高级面向五六年级学生,初级必读书目10本,选读30本,中高级必读书目15本,选读50本。每学年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精读相应级别的必读书目,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也可以根据《阶梯式阅读指南》进行指导。

为了检测分级阅读推广的实效性,也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的水平和程度,我校的阶梯阅读测试也就应时而生了。自从阶梯阅读测试开展之后,学生的阅读有了评价的标尺,教师的指导也变得有的放矢。

2.指导学生进行分级阅读摘抄――《金色童年摘记本》

“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帮助学生在分级阅读时,能边阅读边积累,我校还自主设计了取名为《金色童年》的读书摘记本。我们每学期都开展“薄观约取、厚积薄发”的读书摘记活动。活动主题词:积累、置换、分享、共生。在校园读书、家庭读书和网上读书的基础上,全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使用《金色童年》阅读摘记本,于学期末进行展评,称之为“阅读积累”;一学期内完成一本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的学生可到学校图书馆任意领取一本喜欢的图书作为奖励,称之为“阅读置换”;将优秀的读书笔记永久保存在学校图书馆专柜中供大家阅读,称之为“阅读分享”;每学年经师生、家长共同评选出的“最佳读书笔记”将由学校编印赠送给全校学生。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读书热情,推动全校性读书活动的开展,称之为“阅读共生”。后来我们又把“置换”的范围扩大了,2011年末在我校操场上开展了一次“阅读置换,分享快乐”的活动。三~六年级每个班级选出10本优秀的金色童年摘记本,放在置换摊点,其他同学就拿着自己的图书,到这些置换点换取自己喜欢的摘记本。

3.为学生搭建分级阅读展示平台――“我们的百家讲坛”

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有义务为学生搭建分级阅读的展示平台,让每一个孩子能体验到分级阅读的成功与快乐。2007年9 月,这个丰收的金色秋天,我校的师生和家长,也一起捧出了读书的成果,与全校学生一起分享,“我们的百家讲坛”就这样开讲了!开讲的内容根据初级、中级、高级进行划分,有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有妙趣横生的数学知识,有发人深省的名人故事,有通俗易懂的民间艺术,还有内涵丰厚的文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虽然同学们从未走上过讲坛,但是与大家交流读书成果的热情,让他们神采飞扬,让他们妙语连珠。“我们的百家讲坛”给了学生读书交流的平台,让读书的馨香如同丰收的欢笑般悦耳动听。

陶行知先生提倡“创新教育”,阅读指导也需要创新。“分级阅读”最终之意,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技巧,而是通过相应的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让适合的书去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总而言之,在小学实施分级阅读的指导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阅读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其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珍.小学生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内蒙古教育,2015(20)

【2】李学斌.如何为小学生经典阅读分级.中华读书报,2013(11)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艺术;历史教学;应用与实践

一、冷、热反差,引发思考

说到底,教师这个职业还是一门语言艺术。历史本来是枯燥的,用历史课程这种形式解说历史更是无味的。因此,如何运用好语言艺术,在课堂45分钟这有限的时间充分传递我们所要传递的知识、表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学习,应该说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努力的地方。

1、百家讲坛的风云热闹

在2004年央视推出了百家讲坛,成为收视率名列前茅的知名品牌。借助于央视这个媒体,涌现了很多的学生的偶像,如易中天、纪连海等历史教授和普通的历史教师,特别是纪连海讲课幽默风趣又自然平实,创下央视《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最高的收视纪录。由此在中国出现了一股学习历史的热潮,他们的奥秘在哪里?

2、一份调查引发的思考

学生希望听到怎样的历史课,希望展现怎样的历史课堂,我进行了一份学生的调查,来了解情况。学生的调查反馈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以前在初中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历史,因为我觉得历史最主要的就是讲讲朝代,显得有单枯燥,所以我希望以后在上历史课的时候能够稍微生动一点,毕竟学习是要靠兴趣的,有了兴趣,也就听的进去,记得牢了,以上是我的个人的想法。”汪露佳

“老师,我希望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给我们讲一些历史典故,让我们每个人都对历史充满兴趣,让每个人都觉得学历史、读历史也是一种乐趣。”徐秋华

“我喜欢听历史故事,但我不喜欢听历史课“这是09年毕业的一位文科班的学生非常坦诚的交流,引人深思。

反观我们课堂的无奈和央视百家讲坛的热闹,我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不在历史本身,而在于我们教的历史!不在学生,而在我们教师自己。回顾自己的一贯教法:剔去肌肉挤干水分,只让学生记住知识的骨架:没有过程,缺少分析,只让学生记住历史的结论。让我想起了北京著名历史教学前辈、特级教师陈秀老师的话“历史教师要换历史有血肉之躯,不能只是干瘪瘪,瘦愣愣,一二三四,ABCD,几条杠杠,几句结论。瘦骨嶙峋,缺少血肉,如何叫学生吞下肚去?又如何叫他们消化吸收?”看来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历史,去领会历史的真谛,确实任重而道远。

同样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教学,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有声有色;有的教师虽有满腹经纶,讲起课来却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传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教师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高低优劣,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师能否运用好语言这一工具,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当下历史课堂,缘何缺乏魅力

1、心中无学生是当下历史教学的第一缺失。

不止一次的问卷调研表明,学生大多喜欢历史,但又不喜欢历史课。问题出在哪里?不在学生,而在我们自己!在于我们不敢于反思自己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学生装在心中。不少教师课上把学生讲睡着了,还以为自己的水平高,课讲得多么好。试想一下,你的课讲得真是那么好,学生会呼呼大睡吗?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课讲得差劲,学生不想听,听了反而难受,不如睡觉得了。透过《百家讲坛》的内外,看到纪连海老师的讲座如此深受大家的喜爱,因为他的讲座让大家觉得听历史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想睡都睡不着,就是有睡意也早早赶进太平洋了。

心中无学生是历史教学的一大缺失,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缺失仍然发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所谓“以生为本”的历史教学多是口头上的空谈罢了。

2、语言无魅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第二缺失。

现在不少历史老师离开电脑课件不会讲课,何以致此?在于他们惭惭放弃了对教学语言的学习与积累。电视有电视的语言,网络有网络的语言,教学有教学的语言。历史教学的语言要准确达意,生动激趣;语速要快慢有致,节奏鲜明;语调要抑扬顿挫,表现力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评书、相声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苦学苦练语言艺术。一个优秀的老师,其语言必定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离开了电脑课件,一样能讲课且讲好课,纪连海正是这样的优秀老师,没有高科技的电脑媒体,更多的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评书语言和相声的包袱,展示了自身的语言艺术。我们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媒体,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脑课件终究是外在于教师的媒介和手段,教学语言永远是内在于教师的功力和艺术。语言艺术是一个历史老师永远修练不尽的功课。

语言无魅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又一大缺失,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缺失同样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所谓“回归本色”的历史教学更是遥远的期待了。

3、讲述无感情是当下历史教学的第三缺失。

历史是有感情的人创造的,同样需要有感情的人去讲授。我们不可能要求历史老师都像纪连海那样,讲到动情时拍桌跺脚,手抖落泪,但我们需要像纪连海那样动情地讲历史。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皆付笑谈中。历史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仅以中国史为例,讲人文思想,科技创新,我们要自豪之情;讲岳飞被害、嗣同殉难,我们要有悲愤之情;讲、抗战胜利,我们要有激昂之情;讲改革开放,中国崛起,我们要奋发之情等。讲某些历史人物有时不妨也可来点“煽情”。历史教学有时需要理性的分析,但没有激情的理性分析往往也是苍白的。不动感情地去讲历史,历史只能是“越讲越死”,一条本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历史江河,在一些历史课上全然变成了一片情感干涸的历史荒漠。

讲述无感情是当下历史教学的又一大缺失,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缺失同样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化。所谓“动之以情”的历史教学实在是太少了。

三、历史课堂的语言艺术的思考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

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历史教学语言实际上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实施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

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是口语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掌握语言技巧,讲究语言艺术、魅力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语言技巧主要是指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情感合理、语速适度、语势顺畅、词义贴切、修辞得当、逻辑准确。教师在有意识的训练下,语言的修养会得到提高。而且,在语言艺术的熏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情感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提升。

四、语言艺术教学的实践

1、严谨科学

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严谨科学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表达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2、精炼简洁

教学语言的精炼简洁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历史教学具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表现在,教学内容繁杂,信息量大,而相对的课时量却有限,领导、学生重视不够,可以说任务重,时间紧,给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说,如果教师的语言不简明,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不便;另外,教学语言冗长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回忆。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对繁杂的内容要尽量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达。

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非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但含金量太少,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正确有效的运用语言,锤炼我们的语言艺术,并积极避免“课堂垃圾”的产生,提升课堂效率。

3、生动形象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历史教科书却往往是抽象的,凝炼浓缩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史实,给学生提供想象和思维的根据,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再现历史过程,从而认识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逼真的语言具体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同教师的讲授交织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深深地记下老师所讲的内容。孔子认为"言之不文,行而不远",所以,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观点具体化,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语言象磁石一样始终吸引着学生。要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除了通俗易懂的讲述外,还应不要忽略那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因为细节往往是具体逼真的。

4、充满感情

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只有言为心声,言语中表露出来的情感才会自然亲切,才能感人至深。

要逼真地再现历史,教学语言必须富有感情。感情是语言的内核,没有感情的语言是单调乏味,苍白无力的。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情才能达理。因此教师要深入"角色",置身于此境此情中去。首先以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和走出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感和崇高的品质感染中,去培养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为这些感情所感染,感受到这些感情。

5、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我们要求历史教师的语言要有历史特色,但并不是要语言的生涩隐晦,如果教师满口的"之乎者也",学生必然如入云里雾里,不得要领。所以应当尽量用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应如此。怎样使语言通俗化呢?一是要用口语,不要用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虽然严整但不如口语活泼、生动。二是要深入浅出。要运用浅显、贴切的词语解释难懂的概念。

当然,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却不能流于庸俗,不能为追求通俗化、口语化而失去语言的科学性。

6、张弛有度

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可谓是由浅入深、逻辑严谨,但学生的注意力却仍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只追求逻辑推理而忽略了语调节奏感和起伏感。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与起伏感,也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方面。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指导学生、活动指令的载体。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流畅高亢激昂,而且要轻重合理,高低相宜,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讲到重要的地方加重语气,讲到成就的地方时要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教育学生的觉悟时要亲切充满希冀;讲到坏人时要表现出愤慨和仇视;特别是小结概括或讲结论性观点时,语调要稍稍缓慢,给学生以思考和回味的余地。只有与低潮相间,节奏时驰时缓,抑、扬、顿、挫适时的教学语言,才能将历史课讲“活”,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历史的情景之中。

五、语言艺术在历史课堂实践中的效果

1、语言艺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和人的人数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处于良性情绪中,大脑的觉悟水平高,思维敏捷,联想丰富,而且,良好的情绪状态能激发起人的活动能量,使人充满活力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相反,不良的情绪状态会削弱人的活动能量,使人萎靡不振,从而降低额学习活动的效率。因此,积极的情绪才有助于有效学习,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显得分外重要。那么,教师语言的艺术表达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这个教学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语言艺术,当然他没有优美华丽的语言,但是在他的语言表述中,却汇集了关于希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产生了莫大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之佳,可想而知。

2、语言艺术教学充盈着人生的智慧

从教育的本质上讲,没有智慧的课堂就是没有意义的课堂,历史学科是一门修炼智慧的学科,学习做人做事的智慧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价值之所在,否则,就谈不上历史教育。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历史课堂上的智慧有两种表现形式。

(1)、历史教学传递智慧。

在历史课堂上传递智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首先要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找到历史的智慧,再通过教学活动展示给学生。

案例:讲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时候,讲述了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的小故事“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从这一则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神权的专制、压制,更告诉我们人的自然天性是无法阻挡的。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重要的作品来解释历史,抓住作品本身的内容讲述人文精神的实质,在讲解过程中就渗透了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智慧。

案例:在必修三专题八介绍《打破隔离的坚冰》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去欣赏并理解现实印象派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为契机,并进行讲解和分析,来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化艺术的融合和发展。

首先展示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

讲述毕加索的一个小故事:

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通过油画《格尔尼卡》的展示、“杰作”的小故事马上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而通过对油画《格尔尼卡》的解读,我们感受了这幅画对法西斯的罪恶的控诉,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也从其中感受了毕加索的立体派的画风,感受了艺术的熏陶,启迪了智慧。

(2)、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生成智慧。

智慧在严格意义上说是不能传递的,智慧只能自主生成的。客观地讲,教师的“讲”即使是充满智慧的内容,但“听”的学生却不一定能接受和掌握这些智慧!因为学生的个性理解和感受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生成智慧。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开启学生的智慧,应该是充满质疑、探究、解疑的语言和教学。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适当的设置、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而且能是学生的思维一直被老师引领者,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3、语言艺术教学开启思维的异彩

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思维得以开启,思路得以拓展的强烈感觉。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要有思维的质的提升。

讲解必修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为了更好的讲解、分析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变化,进行了教材知识的重新整合,把从秦朝一直到清朝制度的发展整理成两大关系(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演变。君权和相权的发展,在不同的王朝出现了怎样的具体措施、发展变化的具体原因及根本原因等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于是设计了几则小故事,并运用了简洁的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故事的讲述,让学生知道皇帝和丞相的故事,反映其中的矛盾和问题,理解皇帝削弱、分化甚至废除丞相的原因,从中可以理解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专制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通过这样的讲述,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累积,更在知识的累积基础上,有了思维的提升。

4、语言艺术教学弥漫师生交流的情感

课堂是教和学的场所,教学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情感既是教学目标,艺术学习的保证。在师生融洽的环境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感染,在“感悟”、“体会”、“内化”等情况下,得到了感情的升华,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融洽。

六、反思和启示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依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反馈认为课堂枯燥乏味的依然存在,看来课堂的语言运用、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还需努力。

1、要充分掌握史料,不断加深功底。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语言的准、精和美,要以教师掌握的丰富史料为基础,教师只有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才能判辨真伪,用词精当,恰如其份;才能形象生动,具有文采而又感人心弦;也才能选用恰当的原文原话。

2、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优秀的教师的讲课,语言干净,简洁,用词准确,到位,概念清楚,明了,课堂效果好。这里,不仅是教师的语言艺术高,还在于他们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课堂教学的各种优势。反之审视我们自己的课堂,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语言不当、理解不清等等,都暴露了我们问题和缺点,更需要我们努力改变的。

3、提高文学修养,提升内涵。

所谓文史不分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司马迁写事,亦是跌倒起伏,情节丰满,另人身临其境,触之可觉之感。那么我们要提高课堂的语言教学艺术,也必须加强文学修养,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要加强语言表达的技术。

虽有满腹经纶,但是词不达意,言不传情,也是一大憾事,因此作为教师,要多读,多练,加强语言表达的技术,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艺术。

成功的课堂要求教师用舒展大方的教态、抑扬顿挫的声调、寓意深刻的说理、生动幽默的语言、旁征博引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分析、真情实感的流露、饱含深情的激励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和激荡,让他们在“鼓舞与鞭策”中呈现出一条“求知若渴、主动学习、争先思考、相互策应”的学习风景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历史教师,一生的奋斗目标应该是用课堂教学的艺术,锻造艺术的历史课堂,塑造学生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人教版.

[2]《历史老师的语言艺术》纪连海.

[3]《历史课中语言运用技巧初探》林莉《中外教学研究》2006.11.

[4]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陈毓秀.

[5]《略论历史教师的语言修养》何大进.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 阅读方法 检查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意味着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文学名著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精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获得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学名著。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当前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逐渐淡薄,为考试而阅读的功利色彩浓厚,真正喜欢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阅读时间无法保证;二是时代的隔阂,多数学生对多数名著了解较少,缺乏亲近感;三是当今文化信息来源多且快,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快餐文化。因此要真正让学生自觉阅读名著,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呢?

(1)上好每篇名著节选的课文,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如在讲解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时,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应力求精彩生动地介绍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相关情况。介绍王熙凤的故事,可以适当提到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计害尤二姐、协理宁国府等内容,以引起学生对作品其他章节的向往与期待。

(2)利用名著形象和中外名人阅读名著的故事来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每一部文学名著均有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前概要介绍其精彩情节,以激发阅读的动力。另外,适时介绍一些中外名人少年时代阅读名著故事也可激发兴趣。如徐悲鸿早期识字,6岁读《论语》;6岁背诵唐诗数十首,并开始阅读外祖父的丰富藏书,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

(3)以影视资源引发阅读兴趣。很多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有的还被改编成戏剧等形式,这些作品直观性强,学生易接受。组织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对名著有一个总体印象,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著,有助于提高阅读的积极性。电视台的部分栏目(如《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也可以用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品三国”中将曹操说成是“可爱的奸雄”,对此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寻找根据。

二、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学生阅读名著要坚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确实有相当难度,除了要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外,学校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学校的宣传栏设立名著阅读专栏,班级开辟名著阅读园地,以营造浓厚的氛围;图书馆开设名著专区,并根据学生需求加大购买名著的资金投入,以创造最优化的借阅条件;校园广播或电视开设名著阅读相关栏目,如阅读方法介绍、阅读心得交流、名著精彩片段欣赏等;利用家长会、家访活动等渠道,积极宣传,不仅让家长知晓阅读名著的重要性,而且力求有更多的家长以实际行动支持,如为子女购买名著、与子女共读名著等;安排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用于学生阅读名著、交流阅读心得或教师开展指导活动等;每年举办阅读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如阅读指导报告会、名著影视展播、名著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展、班级名著园地评比、读名著手抄报评比、读名著征文评比、讲名著故事比赛、名著朗诵比赛等。

三、传授阅读基本方法

文学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和筛选过的经典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形式完美,理解起来不像通俗作品那样容易,因此阅读不仅要调动知识积累,而且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学会基本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方法因文而异,又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关,不可强求一律。精读、略读、浏览,圈点、摘录、批注等都是基本方法。受年龄与生活经验的限制,阅读名著有时不求甚解也是正常的,对名著中某些内容无法求甚解时不妨跳过。

2.要学会做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运用文摘卡片法、写心得体会法、编写提纲法等多种方法。名著阅读笔记除了摘录句子段落、写出内容提要外,更重要的是在情动于衷、有话想说时,写出心得体会:可以是对某人物的评价,可以是对某情节的写法欣赏,也可以是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等。正如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唐彪所说的“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时,若能让学生坚持写点东西,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是有裨益的。

3.要学会读思结合。阅读名著“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但阅读时需深入理解、仔细琢磨,不能像阅读消遣、娱乐书籍那样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做到读思结合。阅读时要静下心来,深入作品内部,力求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其中,尽量多联想、多想象、多体验,才能不断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4.要倡导自主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名著,由于知识能力、思维方式、欣赏习惯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教师要积极提倡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本,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大胆创新,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这样,既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又让他们张扬个性、感受阅读乐趣。当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还要经常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弥补自主认识的不足,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四、做好阅读检查评价

学生阅读名著要真正收到实效,并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除了语文教师的积极引导,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评价办法。通过检查评价,可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阅读的收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

检查评价办法应该灵活多样,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阅读活动的成果。如制定学生阅读登记表、召开阅读情况调查会、定期或抽查检查读书笔记、要求学生互查、名著知识竞赛等。学生读完一本名著后,教师可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如设计名著交流课内容有话作者、述情节、品语言、评人物、谈心得、评写法等。教师的检查评价到位,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觉阅读。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影视资源;高中历史教学;新课导入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将历史事实进行最大程度上的还原,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历史影视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历史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同时历史不能忘记。然而在当今的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除了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考试大纲没有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引入影视资源,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但是伴随着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题目和教学进度上而不愿浪费时间播放一些影视资源,甚至出现滥用或误用的情况。因此在使用影视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影视资源的质量和教学内容的切合度,从而充分发挥影视教学的意义。

一、用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是否有一个好的导入直接决定了本节课能否成功,因此为了更快的让学生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教师需要在上课一开始引入影视资源,在营造良好课堂环境的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大纲对影视资料进行精心排班、剪切,从而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使用大量时间播放影视资料,这是浪费时间的体现,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中国古代史》第十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历史关系复杂,其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很容易让学生的思想产生混乱,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很可能因为混乱的思路而缺乏学习主动性,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针对这一课,教师可以剪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将与本课相关的片段进行剪切在课堂上播放,通过导入视频的方式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用于当代教学的发展,就历史这门学科而言,影视资源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它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图片与影视中动态的人物表情、场景切换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为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势必要依赖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此突出教学重点,显示课堂的张力,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性与趣味性并重。

例如:在讲解《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相关内容时,我精心节选了《百家讲坛之纪连海系列》这一短视频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一开始接触“中央集权”这一专业名词时,不能明确把握其意义,再者课本中纯粹的文字叙述过于冗杂,利用讲解性质的《百家讲坛》视频充实课堂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使得课堂的教学进度紧凑有序。影视资源都是传递历史信息的载体,它吻合课本中叙述的历史事实,再者《讲坛》中的专家幽默风趣又不失文雅的讲述风格也为课堂平添了一抹乐趣。

三、运用于课外实践勘察,实现历史教学的延伸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绝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更要将影视资源的有效性拓展到课外实践环节中去,让课本与生活实现无缝对接。同时,为了深入地挖掘历史影视资源中的情感线索,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学校附近的大会堂或是宽敞的会议室里组织一次“历史题材影视资源评论会”、“重现伟大历史情景会”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冲击学生的视觉感观,实现教育的多样化,起到延伸教学范畴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这一小节时,所以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电视剧《康熙王朝》,从中清晰的体会出康乾盛世时期整个社会中思想、政治、人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影的感受,交流心得;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针对影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情景做详细的说明,解释这一细节触动你的地方,从而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钦佩之情。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教育变革中,影视资源已被列为重要的课程信息载体之一。历史是一门极具文化气息的学科,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很多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历史的情境中,所以具有科教性质的影视资源对高中生的学习、价值观形成、教师的教学等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若能巧用影视作品,便能够轻而易举地带领学生进入历史的隧道,感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开拓出广阔无垠的学习天地,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芳.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影视资源的深刻探讨[J].东北师范大学,2014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第7篇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并充分利用思品课、队日活动及校会、班会、晨会等各种例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她采取了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

她每星期进行二至三次学生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仔细分析,再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因人而异制定计划,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她班的一个女生,姐弟同班,上课时总是无精打采,成绩老是上不去。基于这种情况,她通过找班上的同学和村民了解,原来那个女生家父母严重重男轻女,放学后要做沉重农活,家务。由于身体吃不消,经常有头痛现象,但父母却不带去就医证实了这种原因之后,她找个合适机会登门拜访了女生的父母,因为心中有数,家访的效果较好,女生父母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答应立即纠正错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该女生很快变得活泼向上,朝气蓬勃,学习成绩也提高得很快。

该同志自从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一颗赤子之心,用青春和热情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乐章。

该同志从参加工作以来,就战斗在教学的前线。她结合音乐学科趣味性强、能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的特点,认真备课,让学生学会乐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了鉴赏音乐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她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兢兢业业,始终把爱心和耐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学生身上,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们说:她既像妈妈,又像朋友。

由于她教学工作的出色,班主任工作的细心到位,具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年担任了北安三中的团委书记。她深深地热爱共青团工作,尤为深爱德育工作,在工作中把青少年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提升学生德育观念,因而形成了具有北安三色的育人工作风格。

一、以校园生活为阵地,深化道德风尚教育。

她善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利用每周的的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学生在五星红旗下回顾先辈们血战前行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进而好好学习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园地,她让每班级的学生结合班级特点、学生特色,撰写班训,因而每个班级的黑板上面都有了代表班级风貌的八字班训,一扫传统的整齐划一,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热爱班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在集体创作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彰显了学生个性。

三中的校园广播内容丰富多彩,这都得益于的辛勤培育。她精心策划栏目,设计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有播音才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无须罗列,足见她的聪明才智,可见她在育人方面的良苦用心。

二、培养优秀团干部,搞好办团会建设。

班干部和团干部是学生中的进步力量,也是学生的代表,直接影响着班级学校的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关系到班校大计。她经常组织班干部和团干部进行学习培训,注重培养他们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

她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兴趣和文化水平出发,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创造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祖国在我心中我爱校园,明荣知耻,放飞理想为主题的演讲会;开展八荣八耻千人签字仪式;举行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努力创建绿色校园,通过征文比赛,辩论会、学生军训等异彩纷呈的活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遵守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以活动为载体,于无声处润泽学生的心灵。

(1)祭扫烈士陵,学习雷锋。她以每年的清明节为契机,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写心得体会祭奠烈士,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为了让学生发扬雷锋精神,利用班团会组织学生学习雷锋事迹,开展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等系列活动,效果显著。

(2)举办体育节,赛场之上塑灵魂。每一年的体育节,都是全校学生的盛大节日。她充分利用这个育人的机会,想尽千方百计让每一个环节都彰显育人个性。为期一个月的体育节,体育项目五花八门,从体现个人体育素质的踢毽子比赛到显示团队精神的跳绳比赛,从显现协作精神的篮球比赛到足球竞技,同学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尤其是运动会上,她更是身先士卒,精心筹划、细心安排,使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还能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以及在活动中增加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百家讲坛体会范文第8篇

一、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

每个新学年,随着高三学生毕业,高一新生入学,学校的各个社团都会陆续发展新成员。“博雅文学社”是爱好文学的学生聚集地。加入社团可以畅谈文学理想:“百家讲坛”和“辩论社”里演讲、辩论的精彩场面,让人体会到高超的口才,来源于广泛汲取史学、文学、哲学、逻辑学的知识;“疯狂英语”和“韩语角”的社员,有优秀的外语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千和合唱团”和“青春话剧社”活跃了学校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学生走上文艺之路;“陶艺、泥塑社”绽放着土与火的技艺;“剪纸与扑灰年画社”展示着民间艺术的精华;“心灵驿站”慰藉着学生成长的情感家园;“模拟联合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与“郑玄研究协会”等社团,可以拓展学生探究的领域。

社团没有领导的戒律,没有教师的清规,完全由学生自主举办,自主选择,自主招生。36个学生社团组织。涵盖了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综合五个大类。在校90%以上的学生至少都参加了一个社团,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自主的发展。

二、“三三模式”激发社团活力

总结学生社团建设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即为“三三模式”:认识三升华、课程三结合、管理三到位。

1.认识三升华

一是升华社团价值的认识。有些教师以为学生社团活动影响学业,影响高考,因此对社团很冷漠,甚至阻挠学生参加。但是实际上,社团建设可以深化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如曾任学校辩论社社长的陈昆同学在考入厦门大学后,第二年就竞选为厦门大学记者站的站长,而竞选的成功得益于在母校辩论社的锻造。高考没考出来的能力和才干,却成了竞选站长的资本。陈昆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大胆放手办好学生社团。他说社团不会影响学业,相反,它的收获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二是升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校过多地干预社团活动,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选择教育的要求。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社团的举办权、选择权、活动权一并交给学生。学生有了自,就能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锻炼自己。如连学校最犯愁的活动时间问题,学生也能自主解决。社团利用闲暇时间,自发组织校外活动。

三是升华家庭对社团的认识。学校刚开展社团活动的时候,有些家长对学生社团有偏见,不但不支持,甚至认为学校不务正业。教师们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讲社团建设的意义,展示社团成果,让家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让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价值,从而转变家长的观念,让他们支持孩子发展特长。

2.课程三结合

尽管各社团的锻造目标不同,但目标达成的实施途径,都离不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与课程实施的三维目标是相同的。因此,需要引导社团把课程作为实现锻造目标的主渠道,做到三结合。

其一,与国家和地方的必修课程结合。在必修课程的各学科里都渗透社团活动的内容,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面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各种社团存在关联。通过社团组织,学生们能更好地学习相关课程;而相关课程的学习,又激发了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的兴趣。

其二,与校本课程结合。国家与地方课程经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改造以后形成的新课程,应该兼顾社团的知识需求;学校的校本课程,半数以上是面向社团开发,可直接作为社团活动的教材:少数探究性的社团,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了自己的社团课程,按各自的社团活动计划,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应用。

其三,与活动课程结合。以“励志修身、增长才干、实践探究、体验感悟”等为主题,开发的“人生目标规划”、“名人对话”、“朝阳读书”、“阳光体育”、“节日纪念”、“闲暇生活指导”等各种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了社团锻造,使得活动课程与社团组织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

3.管理三到位

一是管理组织机构与管理措施到位。学校调整内部机构,增设了社团管理办公室和科技教育处两个中层部门,配备了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遵照《康成中学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具体负责策划、组织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管理每个社团独立一宗的社团档案(其中包括社团成员登记表、社团章程、活动计划、活动记录、集体与个体锻造成果等):统筹安排和调度社团活动场所和时间;交流总结社团经验:组织、评价和评选表彰优秀社团、优秀个人(包括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学生)。

二是辅导导师和辅导规范落实到位。对社团的辅导实施导师制,每个社团经过各自的民主投票,从全体教师队伍中选聘了1~3名的辅导教师。同时,学校还从社会上聘请了一批相关专业的名人,成立了特长生导师团,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团导师辅导队伍。学校制定了“社团导师辅导规范”,按照规范,可为社团出谋划策、举行讲座、提供资料,可帮助社团解答疑难、总结提高,但不能越俎代庖,必须充分尊重社团学生的自。

三是装备条件与活动经费落实到位。学校为社团专门配备了通用技术实验室、探究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和“爱迪生”工作室,配备了满足社团活动所需的设备,连同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等常用设施,一并全天候开放,供社团社员随时选择使用。同时,学校为社团活动提供专项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确保社团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三、学生社团收获的成果

1.学生社团给学校带来荣誉

作为学生自主成长的乐园。学生社团有效助推了学校的蓬勃发展,给学校带来了荣誉。在200多平方米的学校“荣誉展室”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奖牌、奖杯、奖状、奖旗。如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第十六届信息学竞赛“金牌学校”、国家重点课题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学校、中科院重大课题协作单位等称号。2010-2011学年度,在潍坊市教育局组织的普通高中第二次专项督导评估中,康成中学以学生社团建设的突出特色赢得了评估专家的青睐,被评为五星级学校,而整个潍坊市获得这一殊荣的普通高中只有五所。

2.学生社团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