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技术创新能力

高技术创新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科研院所 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增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科技人才对于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各种方式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维持一家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那么,下面就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我们在搞科研开发项目的同时,在提升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如何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

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钱学森先生曾有过一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先生说:“中国还没有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受封建思想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可以说,钱老对当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点了中肯的一笔。我们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然而大部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正如钱老所说,只为成绩好,没有敢于突破的精神。科技体系的建设尤为注重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驱动,我们只能望洋兴叹,望先进国家之项背了。近些年来,各地方科研院所在引进人才方面,积极响应国家人事政策号召,积极引进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科研队伍。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也引进了一批适合我所长期发展需要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单位在引进人才方面,每年我们会根据上级人事部门公开招聘计划,上报专业人才需求,形成我们“量身定做”的一套招聘方案。譬如我们会结合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招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进来,为其提供实习机会,考察他们是否适合我们岗位。而且会重点考察实习生是否具有创新的能力,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是否有能力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以此来判定该实习生是否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如何去培养人才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人才观,并不一定要拿多高的学历、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个既能把科研开发工作搞好,又能做好管理的人才是我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黑龙江省科学院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工作,科学院设有专门的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定期举办“TRIZ”杯创新大赛、青年科技论文大赛等活动,培养年轻人的学习能力,为其创造机会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同时鼓励年轻的科技人员继续深造,我院的“春苗”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单位先后派出两批“春苗”赴加拿大进行交流学习,还要派多名青年科研人员赴马来西亚高校进行交流学习,我们鼓励青年在重要岗位上勤于锻炼,以提高其管理能力。我省科学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都在于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科研事业做好后备生力军。

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如何使用人才

取他人之所长为己用是我单位培育科技人才历来奉行的基本原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在用人方面能否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关键在于单位善不善于发现人才,能否合理分配人员和岗位。“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能施展才能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坐那个位置。”有为才有位,说的就是这一点。因此在人才引进方面,一定要将专业人才分配到合适的位置,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那么我们的整个科研团队就会汇集所有的正能量,为地方乃至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针对以上的论述,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深化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支持省属科研院所建立创新绩效评价机制。鼓励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进入科研队伍,在人事和收入分配上予以倾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开发环境。省属科研院所可以建立相应的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对于项目鉴定,创新可以作为一项考核参数,以提高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积极性。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地方科研院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政府搭台、院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第三,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坚持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始终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不断完善激励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着力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尽最大力量为科技人才在社会上创业发展创造机会、提供舞台。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要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做好他们的研究,发挥他们的才干,还要有上乘的人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为各种浮躁的气氛所干扰,专心做好科研,只有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才能保证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涂元季.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N].人民日报文化版,2009(11).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空间特征;空间面板模型;空间计量分析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6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8-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8.002

党的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能源驱动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而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最能体现国家综合竞争实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所以,提升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途径。相关文献表明,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存在多种形式的空间联系与影响,如地理位置邻近、经济水平邻近、文化背景相似性等。这样一来,表现出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效果会受到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效果的影响,如邻近地区R&D(ResearchandDevelopment)投入、创新产出、制度环境和政府政策等。但在已有相关研究区域科技创新的文献主要利用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探讨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缺乏考虑邻近地区创新主体的作用,必然造成研究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另外,尽管有一些文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区域创新问题,但极少从空间视角探讨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因此,本文将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探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分析创新的空间特征,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以为指导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影响因素众多,如本地区内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制度环境、政府政策、融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邻近地区的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政府支持和企业支持,技术购买与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等。韩子寅(2006)认为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有11种,其中6项为科技政策、科研投资、企业、科研院所、整合能力和科研评价体系。张娜(2015)认为内部创新、产业组织、制度环境和技术溢出4个因素能够更多地体现出技术创新受到的众多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内部创新因素主要包括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和技术消化与吸收;产业组织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和企业规模;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专利制度、融资结构;技术溢出因素主要包括购买国内技术、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在研究方法上,张娜(2015)利用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上述4个影响因素对高技术产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作用。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应该积极调动高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国有产权比重过高和政府投资过多都不利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目前而言,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桂黄宝(2014)基于DEA软件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面板模型,探索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DEA-Malmquist创新综合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处于下降趋势;地理邻近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企业规模、劳动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资本投入、工业化进程、政府支持程度及当地科技水平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不显著的作用。回顾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文献,更多的是利用统计模型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而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探讨分析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特征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探讨分析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R&D活动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进一步研究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特征,表征两种因素现阶段作用特征,对我国提升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2研究设计

2.1指标选取

(1)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使用地区专利申请受理量(patent,简称pat,单位:项)指标来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2)R&D活动投入:R&D人员投入使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指标(R&Dpersonneloffull-timeequivalent,简称RDP,单位:人年)来衡量,而R&D经费投入使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指标(R&DIntramuralExpenditure,简称RDE,单位:万元)来衡量。上述指标数据均来自2010~201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由于青海省统计数据有一些欠缺,故本文研究对象为我国大陆内地30个省份,时间范围是2009~2013年。

2.2空间计量分析

2.2.1空间计量模型。空间计量面板模型主要分为空间面板误差模型、自回归模型、自相关模型和杜宾模型。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展开研究,见式(1):Yit=ρWiYt+βiXit+δDiXt+μi+εit(1)式中:Yit为因变量;W和D是N×N空间权重矩阵;WiYt为因变量滞后项;DiXt滞后项;ρ和δ为相应的系数;μi表示个体效应;误差项εit服从独立同分布假设。2.2.2空间权重矩阵。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空间相关性,研究区域问题设置适当的空间权重矩阵至关重要。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使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来衡量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建立空间权重矩阵W,反映地区间的这种空间联系和影响。空间权重矩阵W定义如下:(1)对角元素为零的对称矩阵:(2)ijijyyW=1,其中i≠j,iy为研究时间范围内i地区各年份人均GDP的平均值,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3实证分析

运用STATA13MP软件,利用经验数据,探讨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特征,实证结果见表1。表1中,Within=0.8728,说明整体上解释变量能够很好地说明被解释变量。

3.1区域技术创新产出特征分析

表1中,NPat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1.416388,P<0.1),说明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表征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特征。

3.2区域R&D活动空间效应特征分析

表1中,NRDP回归系数显著为负(β=-4.628368,P<0.05),说明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人员投入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关系,表征R&D活动人员呈现出空间竞争效应特征;NRDE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1163868,P<0.1),说明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经费投入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表征R&D活动经费投入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特征。

4结语

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基于30个省份2009~2013年的相关数据,探讨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效果及R&D活动空间效应,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特征。结果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特征,而R&D活动空间效应存在不一致性,即R&D活动人员投入表现空间竞争效应特征,而R&D活动经费投入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特征。

参考文献

[1]韩子寅,张放.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1).

[2]张娜,杨秀云,李小光.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36(1).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3篇

摘要: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我国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日益增强。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运用OLS回归分析方法,从溢出效应与挤出效应两个角度,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示范联系渠道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由于跨国公司对甘肃高技术产业研发投资的总量较小,挤出效应未真正显现出来。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在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同时,应完善竞争机制,促进研发溢出效应,加强自主创新,避免挤出效应。

关键词:跨国公司;R&D投资;创新能力;溢出效应;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6604

1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显著作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吸引FDI;如何提高FDI的利用质量;FDI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FDI空间不均衡性产生的不利影响等。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即“跨国公司R&D投资”)也是FDI研究中的分支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张海洋、刘云海、平新桥等提出竞争效应体现的是挤出效应。而胡祖六和王红领提出竞争效应带来溢出效应,与张海洋等的研究结果不同。同时,可能由于实地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不充足等原因,研究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方面的相关文献不是很多,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R&D投资得到迅速发展,海外投资数量逐年增大。中国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区域。甘肃省是我国的几何中心与西部交通要塞,特别是在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因此,在这一阶段,研究甘肃省跨国公司R&D投资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跨国公司R&D投资的主要方向一般为高技术产业,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方法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做实证分析。

2研究对象概述

2.1跨国公司R&D投资

跨国公司是在多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企业组织。R&D,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简称,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跨国公司R&D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以增加知识总量及创新为目的,进行研究与开发的活动。

跨国公司R&D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二是通过组建跨国研发战略联盟等形式实行研发国际合作。由于后者与前者相比,组织结构更为松散、不易控制,因此,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是目前跨国公司R&D投资最直接、效果最显著的一种形式。

2.2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是指由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其前提条件是技术创新。本文根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将高技术产业分为五类: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2.3溢出效应与挤出效应

跨国公司R&D投资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研发活动促进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情形。相对的,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在某些方面也会阻碍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这种情形则为挤出效应。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示范、联系、人才流动、竞争等途径产生,而挤出效应主要通过对自主创新、人力资源、研发资本的挤出来体现,二者并存、方向相反。

关于溢出效应,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Pearce指出跨国公司R&D投资可以较强地促进发展中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力量的大幅拓展。邓宁(Dunning)认为跨国公司R&D活动通过影响R&D经费、研究人员数量、专利等要素对东道国创新系统产生溢出效应。Feinberg和Majumdar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印度本土企业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印度研发投资对印度本土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李钧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盛垒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提出竞争效应是导致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而示范模仿渠道的溢出效应相对有限。

关于挤出效应,杜群阳和朱勤认为跨国公司R&D投资对内资部门产生了“挤出”而非“溢出”效应。蒋殿春和夏良科利用1998—2002年三资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其技术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竞争效应方面——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研发竞争中明显采取“领先一步”的战略,而国内高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会对对方产生“挤牙膏”效应,激发对方更强的创新动力,因此本土高技术企业很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可见,关于溢出和挤出效应的研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这一方面与研究角度和分析方法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这也与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是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溢出的必要条件。本文在以下分析中,选择国际上较为公认的研究角度和分析方法,力求分析结论的准确性。

3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模型的构建

3.1溢出效应模型

本文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溢出效应模型。根据生产函数,研究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可将技术创新产出函数定义为:IO=F(K,L,FRD),两边取对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

LnIO=β0+β1LnK+β2LnL+β3LnFRD+ε(1)

其中IO、K、L、FRD分别表示技术创新产出、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外资研发,ε是误差项。

关于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已有参考文献主要采用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指标。由于新产品销售收入只能部分反映创新水平,且近年我国本土企业专利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本文选择“内资高技术企业专利申请数”作为计量指标。关于资金和人员投入的指标,本文选取“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关于外资研发投入的指标,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本文用三资企业的相关指标替代跨国公司;并由于外资研发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不同,选取“三资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三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三资企业专利申请数”来衡量三资企业研发通过“人才流动效应”、“联系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三种途径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

通过对变量的具体设定,见表1,本文建立的计量模型为:

表1变量设定表

变量变量构建变量含义变量形式Y(因变量)内资高技术企业专利申请数本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LnYX1(自变量)三资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跨国公司R&D投资人才流动效应LnY(X1)X2(自变量)三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跨国公司R&D投资联系示范效应LnY(X2)X3(自变量)三资企业专利申请数跨国公司R&D投资竞争效应LnY(X3)续表X4(自变量)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本土企业R&D投资联系示范效应LnY(X4)X5(自变量)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本土企业R&D投资竞争效应LnY(X5)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

β4Ln(X4)+β5Ln(X5)+ε(2)

3.2挤出效应

由于挤出效应难以定量,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做了跨国公司在甘肃省R&D投资挤出效应的存在性检验,根据挤出效应发生作用的三个方面(自主创新挤出、人力资源挤出和研发资本挤出),本了三组存在性检验。

3.2.1自主创新挤出

关于自主创新挤出,由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此,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研发投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挤出可以用依赖性指标来衡量,可利用外贸依存度指标。本文用R&D投资依存度指标来衡量对自主创新的挤出,公式如下:

R&D投资依存度=三资企业当年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资/该行业当年总产值(3)

3.2.2人力资源挤出

本文假定研发人员的去向只有三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两种选择的前提下,主要根据近几年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占甘肃省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分析其增长趋势,从而检验人力资源是否存在挤出。公式如下:

人员比重=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甘肃省高技术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4)

3.2.3研发资本挤出

本文主要是对跨国公司R&D投资与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增长趋势进行对比而得出是否存在研发资本挤出。

4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1溢出效应分析

4.1.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样本数据,跨国公司的数据由三资企业的数据替代。具体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甘肃科技统计年鉴》。采用Eviews6.0软件,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指标之间统计的不一致与数量的差异现象,再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4.1.2基于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首先,对表1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相关性分析结果

CorrelationLOG(X1)LOG(X2)LOG(X3)LOG(X4)LOG(X5)LOG(Y)-0.45209-0.330280.8649640.9431240.716478从表2可见,自变量Ln(x1)(三资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Ln(x2)(三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因变量Ln(Y)(内资企业专利申请数)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只有0.45和0.33,值较小,所以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人才流动效应与联系示范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没有产生溢出效应。而自变量Ln(x3)(三资企业专利申请数)、Ln(x4)(内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Ln(x5)(内资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与因变量Ln(Y)存在正相关关系,Ln(x3)和Ln(x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94,相关性较为显著,Ln(x5)的相关系数为0.72,相关性不是很显著。说明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

因为变量Ln(x1)、Ln(x2)、Ln(x5)与因变量Ln(Y)的相关性不是很显著,所以在以下的回归分析中,剔除这三个变量,只做Ln(Y)与Ln(x3)、Ln(x4)的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得出回归方程:

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的拟合度很好,F值也较为显著。可以得出,本土企业R&D投资联系示范效应(即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跨国公司R&D投资竞争效应(即三资企业专利申请数)对技术创新产出的正面影响较大。内资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就增加0.64%;跨国公司R&D投资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三资企业研发专利申请数每增加1%,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就增加0.93%。因此,提高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合理扩大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对甘肃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4.2挤出效应分析

4.2.1自主性创新挤出

由于三资企业当年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资的数据较少,且数值大多较小,分析效果差,本文用三资企业当年对甘肃省工业企业的研发投资进行替代,分析结论存在放大的误差。将近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甘肃科技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3),可得图1。

图1甘肃省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R&D投资依存度由图1可见,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的研发依存度指标较平稳,大体在4上下波动,但指标值很小。这主要是因为甘肃地处西北,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研发投资的总量较少,本土高技术产业主要是靠本地投资或从我国中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所以跨国公司R&D依存度较小。此外,图1中2010年的R&D依存度却相当高,有45.36,由于资料的可获得性,未能确定成因。综上,R&D投资对甘肃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挤出不明显。

4.2.2人力资源挤出

由于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的数据较少,所以引入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占甘肃省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将公式(4)转为公式(5):

人员比重=跨国公司R&D人员全时当量/甘肃省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5)

将《甘肃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4)和公式(5),可得图2。

图2R&D人员甘肃工业企业占比与甘肃高技术

产业占比对比图从图2可见,近年跨国公司R&D人员的占比总体较小,说明跨国公司的投资力度不够。另外,从折线图的走势,无论是R&D人员甘肃省工业企业的占比,还是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的占比,都体现出没有固定的趋势,上下起伏波动的特点,一定程度说明跨国公司R&D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挤出是不确定的。从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的这条折线可以看出,2009年与2011年相比,比重有所增大,说明产生了挤出,但不明显。2010年的数值为零,说明跨国公司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当年没有或者很少有人员在甘肃省进行研发活动。

4.2.3研发资本挤出

对近些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甘肃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可得图3。

图3跨国公司与甘肃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对比图从图3中2007到2009年的增长曲线可以看出,跨国公司R&D投资与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增长趋势方向相反,因此这一段时间存在研发资本的挤出。而2011年到2012年的数据显示,两者同方向增长,不存在挤出效应。由此可见,两者的增长,没有实质性的联系,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增长,受跨国公司R&D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方面有可能由于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研发投资比较少,它的作用还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甘肃省高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的增长,可能更多地受到政府经济政策、外界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有好的政策经济环境,研发资本也能从挤出效应转变为溢出效应。

5结论与对策

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表明,发挥溢出效应的三种途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也有一些差异。其中,示范关联效应与人才流动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挤出效应,但竞争效应却产生了相当大的溢出效应;同时,甘肃省高技术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对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比跨国公司在甘肃省进行研发的重要性更大。挤出效应的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的研发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挤出效应并不显著,很大可能是因为跨国公司对甘肃省研发投资的总量少引起的;但挤出效应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应充分把握国家批复兰州新区为国家级新区这个契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R&D投资,并在此过程中,着力增强溢出效应,削弱挤出效应。具体对策:

5.1增强溢出效应

5.1.1完善竞争机制,促进研发溢出

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竞争效应的溢出效果最为显著。因此,不断改善竞争途径,能更好地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溢出。由于高技术产业产品具有更新换代快、相似度高、再创新率大等特点,适度的竞争能够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使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生存下来。当然,这其中得有一个合适的“度”的把握,避免垄断和恶性竞争。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具有发展快、较为灵活等特点的中小型企业参与竞争,不断改善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环境。

5.1.2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发挥联系示范作用

能否充分发挥联系示范效应的关键在于甘肃省本土高技术企业是否具有对外来技术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一方面,甘肃省高技术企业联系示范效应的溢出效果并不显著,甚至带来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甘肃省本土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还非常弱,有可能出现引进外来技术设备,但无人会使用的尴尬局面。因此,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联系示范效应的正向作用,避免发生挤出效应。

5.2减弱挤出效应

5.2.1加强自主研发,提高创新能力

从挤出效应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甘肃省的研发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挤出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资额比较小,挤出效应还未真正体现出来。但是,从其他相关研究中可知,挤出效应确实存在。因此,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在着力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同时,应尽量防止对自主创新的挤出。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应避免对新技术进行一味地模仿,应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加强与各种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适当的技术中心与研发体系,强化核心技术,减少对外来技术的依赖性。

5.2.2完善用人制度,吸引人才回流

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在吸引国外研发投资的同时,应努力防止对人才的挤出,充分发挥人才流动的正向作用,完善用人制度,吸引人才回流。这一方面需要企业落实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提高待遇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法律手段等加大对国内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保障研究人员的研发成果。

6总结

本文从溢出效应与挤出效应两个角度,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通过竞争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而人才流动与联系示范效应基本没有产生溢出效应,甚至出现挤出效应。跨国公司R&D投资对甘肃省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人力资源和研发资本的挤出效应并不显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跨国公司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资额度小,不足以体现挤出效应。此外,由于未获得数据,本文只做了“专利申请数”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回归,而未做“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回归,这对回归分析结论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刘海云.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3).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技术产品;出口;决定因素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受到国际市场上需求衰退以及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增强的影响,这几年的贸易环境不甚乐观。

考虑到影响我国高技术出口的因素比较复杂,之前我国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中一种因素,利用描述统计或者实证方法阐述该种因素与高技术出口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因素集中在技术创新、FDI等方面。其中,潘向东(2005)另辟蹊径,从制度角度实证分析了制度安排对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得出金融市场透明自由化并不能显著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而法律的规范程度和贸易开放度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有显著的影响。目前,通过多种因素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还不是很多。储昭P(2011)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对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研究的因素包括:人均GDP、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以及FDI。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要素禀赋、人力资本以及外资因素这四个方面去探究各个因素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程度,并且构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决定因素较为完整的理论模型。

处于对数据的准确性的考虑,本文将采用2006―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本文所用到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表1变量及解释

变量解释地区虚拟变量(D)东部地区为1,中西部为0高技术产品出口额(Export)2006―2012年各省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研发投入(R&D)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专利数(Patent)有效专利数人均GDP(GDP)人均实际GDP固定资产(Fixed)全社会固定资产FDI各省FDI的流入值Staff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数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Exportit=α+β1×R&Dit+β2×patentit+β3×GDPit+β4×Fixedit+β5×Staffit+β6×FDIit+β7×D1+μi+εit

其中,i表示第i个省,t表示第t年。误差项由μi+εit两部分构成,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μit代表各省异质性的截距项,εit为各省随着时间改变的扰动项。

(二)回归结果分析

表2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因变量:高技术产品出口额)OLSFERER&Dβ0.18090.03450.0500P(0.000**)(0.046**)(0.004**)Patentβ0.00790.0080.0072P(0.003**)(0.000**)(0.000**)GDPβ0.29570.14940.1930P(0.000**)(0.005**)(0.000**)FixedAssetsβ0.12530.0770.0814P(0.000**)(0.000**)(0.000**)Staffβ0.39720.51370.4562P(0.000**)(0.000**)(0.000**)FDIβ0.04480.01690.0195P(0.021**)(0.148)(0.100)D1β-33.414-9.454P0.041**(0.796)Ftest589.03215.961783.83AdjR20.95320.94060.9452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AdjR2为0.9406,说明这几个因素整体拟合度较好。回归结果不能说明FDI和地区因素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显著性影响,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有效专利数、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和高技术从业人员平均数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显著性影响。

三、政策和建议

第一、实证检验中可以得出创新因素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国高技术企业应该着重自身的创新能力发展。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层次灰关联

0引言

传统理论从比较优势出发,过于强调劳动密集型的非高新技术的发展,随着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战略,出现过于依赖高新技术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倾向。其实,不管是资本密集型的高新技术行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技术行业,只要在开放的条件下具备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就会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空间。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应该同时关注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作用。我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如何运用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前提条件和主要动因。企业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是关键,作为产业的微观组织,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传导作用。一般认为,从微观层次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在一定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决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的3种资源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指工艺装备)。行业技术创新是行业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聚集,是推动行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因。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文献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包含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2个方面,两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的一条纽带。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解决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耦合质量的问题,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是解决怎样促进整个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问题。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及贸易结构等,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技术结构,因为一种产业的形成发展或衰退,从根本上说起因于技术的进步或落后(技术创新),从而产业结构的变动也起因于技术结构的变动。由此,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应依赖于与之相应的技术创新,推进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一方面,技术创新通过促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问流动,直接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产业的形成;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会通过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等的影响间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借鉴文献构造出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技术创新过程的性质特点,决定着无法直接衡量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只能采用一些替代性指标,如设备、资金及人员来反映技术创新活动。图1中虚框内的技术创新内容,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处于黑箱之中。本文根据信息不完全的特点,利用灰关联理论,在技术创新投入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建立模型,量化分析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技术层次划分及指标设计

制造业水平决定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无论新产品销售收入还是从业人数都占有绝对优势,它们的技术创新状况直接关系到制造业总体的技术创新水平,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文依据OECD(1996)的技术划分标准,结合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将制造业划分为4个技术层次: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考察我国1996-2005年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状况。由于部分行业原始数据残缺,再加上个别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放在一起统计,数据不易分离,在这里剔除“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后,共得到29个行业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原始数据,这些行业按技术层次划分情况见表1所列。

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技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涉及众多因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测度方法,国内外的研究者分别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了多种问接测度指标。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的可取得性,设立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综合衡量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从投入一产出角度构建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体现了技术创新活动的链条式过程,把技术创新的实现看作是一个创新资源投入到产出的整合过程,指标体系就是一个描述技术创新资源从投入到产出的配置情况和运作水平的过程优化体系。

设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为X;.z为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zz为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设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为z。,包括专利申请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

技术创新最重要的3个投入指标即设备、人才和资金。技术创新投入既包括R&D投入也包括非R&D投入,R&D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投入最主要的指标,它既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成功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要求。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大中型制造业R&D人员、R&D经费仅有20O3—2005年3a的数据,本文选择科技活动人员代替R&D人员,选择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代替R&D经费。相比较而言,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在量上大于R&D人员和R&D经费,而且不像R&D人员和R&D经费那样单纯反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应投入,因此,选取更加合理。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中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体现了设备的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反映了技术开发力量的强弱,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体现了科技开发力度(由于统计原因,高技术行业用“年末固定资产原价”代替“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高技术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及“从业人员”1995年的数据口径为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9—2004年的数据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技术创新产出包括潜在技术创新产出和现实技术创新产出。专利是研究开发的重要指标,用专利指标衡量R&D能力已被广泛接受。专利权是企业未来用以开发新产品的储备能力,以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企业潜在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主要体现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工艺创新不易量化,但其效果可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得以体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几乎代表了所有技术创新投入要素或相关要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将创新的技术以新产品销售的形式实现其价值,新产品销售收人反映了企业现实的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作用不易量化,因此仅简单以技术创新产出作为衡量技术创新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技术创新的投入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说明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本文在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与技术创新产出指标间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来测度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技术创新投入与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3灰关联模型应用

本文仅搜集了1996-2005年的数据,样本量较小。而且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涉及众多因素,很难准确定义所有影响因素,收集到的信息并不完全,因此,数据具有不确定性。

灰色关联模型恰好适用于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关联度分析。关联度分析是分析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依据关联度对系统进行排序。由于计算关联程度的数列量纲不同,先进行初值化处理。

4数据分析及对策建议

运用(1)、(2)式可以计算出不同技术层次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对技术创新潜在产出指标和技术创新现实产出指标的贡献值,并找出不同技术层次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排序,计算结果见表2所列。

这也说明了我国中技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和持久。值得注意的是,中高技术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尚待进一步加强。

从低技术行业的计算结果看,我国低技术行业人才和资金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也有相当的作用,我国并不缺乏中低技术和低技术行业的科研人员,如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6篇

[摘 要] 近年来,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在北京经济中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北京高技术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解决融资问题、强化中介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现状 问题及建议

一、引言

高技术产业是以高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

高技术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

北京市作为开放的国际化城市,科研能力强,智力资源丰富,“首都优势”不可替代,基于此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因此,研究北京外向型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如表1所示。2002-2008年主要业务收入增长2.79倍,年均增长18.64%。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达到3.31倍,年均增长22.06%。增长幅度最小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也超过1.9倍,年均增长将近12%。其他各行业的增长幅度均超过2.5倍,年均增长均高于16%。

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比全国还要迅猛。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可以明显看出这个趋势(详见表2)。2002年~2008年总收入增4.27倍,年均增长27.37%。其中,出口创汇、净利润和上缴税费增长幅度位居前三位,分别达到7.20、5.10和6.26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8.96%、35.76%和31.20%。

2008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94万多人,较2002年增长将近2.4倍。其中大专以上人员达到65万人,增长2.47倍。研究开发人员比例已经达到18.6%,(见表3)。。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打破了高技术产品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高技术产品出口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开创新局面的一年,首次实现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其后净出口不断扩大(见表4)。北京市虽然仍然是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但是,随着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逆差额正在逐步缩小。

尽管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2002年~2008年北京高技术产品进口占全国比例尽管大幅度下降,但是仍然占7%以上,出口基本没有变化甚至略有上升,仍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的问题。这与北京市作为开放的国际化城市,科研能力强,智力资源丰富,“首都优势”不可替代等优势是极不对称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三、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之所以存在高技术贸易逆差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融资、中介等方面无法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2]

1.创新问题

企业是当前发达国家创新的主体。R&D经费支出及其与GDP的比例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北京整体科技实力保持在较高水平上,2010年北京R&D经费占GDP之比达5.5%为全国最高。这主要是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集中的优势。但是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导致大多企业以外资企业为出口主体、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因而没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利润创造空间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提高,使其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3]

依赖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方式来带动高技术产品出口使北京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增加并不是来自技术进步,而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一旦这个优势丧失,高技术产业发展必然受到严重制约。

2.融资问题

融资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高技术企业的主体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用能力低等原因,社会融资和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的融资难问题始终困扰着北京市中小企业的发展。

3.中介问题

目前,北京市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5000多家,科技中介服务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由于服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差和政府规范和监管不到位,大部分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不高,导致缺乏市场诚信,市场认可度低。可以说,北京的技术中介服务尚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技术中介服务无法满足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发展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北京市实际并借鉴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我们提出发展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充分利用北京科研资源优势,培育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

要营造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可能的土壤。创新环境包括:高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使用、流动环境,宽松的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产品出口环境等。

密切产学研关系。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联系, 通畅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技术创新上的结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指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应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相互结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推动创新。

搞好国际技术合作。以联合研发和技术交流为纽带,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对外技术合作。包括产学研之间的各级各类合作,以分散风险, 发挥国内国外两个优势。创新若取得成功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创新也面临着一个或多个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无法承担的巨大风险。因此,搞好和深化国际技术合作,不仅可以发挥国内国外各自的技术优势,更能共同应对风险。

2. 解决融资问题

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以政府为辅、 金融支持、 社会各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为此, 要发展城市银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职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要树立自身的社会信用;要创造条件利用风险资金、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融资。

3.强化中介服务

重视技术中介服务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中介服务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判断中介服务发展好坏的标准是能否及时为有相应需求的企业提品升级换代的技术。目前北京市要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健全与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等, 以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中介机构的运营机制, 进而形成成熟的技术中介市场, 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科技统计信息中心.《2009北京地区高技术产业数据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bjkw.省略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Malmquist指数 R&D效率 收敛性

一、引言

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我国目前已进入到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随着意味着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刘易斯转折点”的临近,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从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就在于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增加R&D资源投入,更要注重R&D效率。区域创新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质量。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R&D效率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池仁勇(2004)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R&D效率进行测定,发现创新效率呈东高西低的特征。白俊红等(2009)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测评了各地区的R&D相对效率与TFP增长情况。潘雄锋、刘凤朝(2010)指出我国各区域工业企业R&D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区域间的效率差距在逐步减小。王大鹏、朱迎春(2011)实证研究表明目前高技术产业注重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但技术创新能力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成为其发展瓶颈。樊华等(2012)提出工业结构、对外开放度、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R&D效率具有正影响效应,而政府影响力具有负向作用。肖仁桥等(2012)、陈凯华等(2012)研究指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整体相对效率偏低,必须完善R&D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力度、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特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发展方向的企业。而技术创新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不竭源泉,并且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从2003年到201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强度从1.09%增长到1.41%,年均增长2.9%。当然,一味地增加R&D投入却忽视提升R&D效率的做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悖。R&D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实力的标志,其科技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本文采用DEA模型中的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2003-2011年各省市高技术产业R&D效率变化情况及其增长的内在动力。同时比较了不同区域间R&D效率的差距,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以及就如何促进R&D效率增长提出政策建议,这对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DEA-Malmquist指数 采用DEA方法对区域R&D效率进行分析,实质是借助于“前沿分析法”,根据一定标准构造一个生产前沿面,决策单元与该前沿面的差距就是它的效率。但CCR模型和BCC模型都仅是对各个决策单元在同一时间点上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缺乏纵向比较,不能充分挖掘历史数据信息,难以形成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而DEA模型中的Malmquist指数法,不仅可以从动态角度分析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效率演化,而且可以将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来确定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对R&D效率的贡献程度。Malmquist指数是建立在Shephard所提出的距离函数的基础上的,最早由Malmquist提出,用来分析不同时期的消费变化,后来其他学者采用Malmquist指数来研究生产力效率的变化。Fare等人定义了一个基于产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用于研究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效率演化,被研究者广泛应用。Malmquist 指数是BCC模型在多个时期内的拓展,不仅能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Techch)和技术效率指数(Effch),还能进一步将技术效率指数(Effch)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ech)和规模效率指数(Sech)。其表达式为式(1):

M0(yt+1,xt+1,yt,xt)=[■×■]1/2=■×[■×■]1/2=Effch×Techch=Pech×Sech×Techch (1)

其中,Effch(efficient change)=■衡量了从t到t+1时期的技术效率变化,测度了这一时期内决策单元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追赶程度,又称“追赶效应”。其经济意义为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既定投入所产生的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生产前沿)之间的距离。当Effch>1时,表示决策单元的生产与生产前沿面更接近,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反之Effch

(Techch(Technical change)=[■×■]1/2衡量了从t到t+1时期的技术进步程度,代表两个时期内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又称“前沿面移动效应”,这一效应表明了技术的创新。当Techch>1时,说明创新技术有所进步,反之Techch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建立 (1)数据来源。本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R&D效率展开研究,采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但由于、青海、新疆、海南和内蒙古5个省份的数据不完整,故将其排除在外,仅以其他26个地区作为考察对象。根据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获性,本文选取了各省市高技术产业2003-2011年连续9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容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指标的选择。投入指标的选择:大多数学者从人员和经费两方面着手。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投入可以显示一个地区的创新规模和潜力,是区域创新投入的综合体现。本文选择R&D人员全时当量来衡量技术创新人力投入,R&D内部经费支出和技术经费(引进、消化、改造经费之和)来衡量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因为技术引进、消化以及改造这三方面的经费支出与自主研发存在互补性,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自主研发的不足,是目前多数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要的技术创新路径,所以本文将技术经费也作为一项考查指标。产出指标的选择:产出可以分为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本文选取拥有发明专利数作为知识产出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作为经济产出指标。拥有发明专利数能客观反映区域创新能力与科技综合实力,而且发明专利在原始创造力的体现上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型专利),也是国际公认的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体现了一个地区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并有效占领市场的能力,比重越大,说明R&D效率越高。

三、高技术产业R&D效率检验分析

(一)各省市高技术产业R&D效率差异分析 本文利用DEAP2.1软件计算了2003-2011年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指数。见表(1),其中Effch-技术效率指数;Techch-技术进步指数;Pech-纯技术效率指数;Sech-规模效率指数;Tfpch-科技创新效率指数。从表(1)可以看出,检验期间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R&D效率整体趋于上升阶段,年均增长7.3%。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年均增长4%,这主要是由规模效率以3.7%的年增长率和纯技术效率以0.3%的年增长率共同作用的。技术进步指数为1.032,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共同促进了R&D效率的增长。R&D效率的增长有一半以上是来自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规模效率的增长,而纯技术效率增长缓慢,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仍然是以规模驱动创新产出,而资源配置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改善。从各个地区来看,广东TFP指数最高为1.333,R&D效率年均增长了33.3%,主要是技术进步年均提高了32.3%。湖北(1.310)、河北(1.289)、北京(1.180)的R&D效率提高也较为显著。天津TFP指数最低为0.841,主要是由天津地区技术退步引起的。山西(0.913)、吉林(0.976 )安徽(0.887)、福建(0.887)、江西(0.985)也是处于R&D效率衰退状态,除江西R&D效率衰退主要由技术退步引起外,其他4个地区R&D效率衰退主要因技术效率恶化导致。部分地区R&D效率的负增长,对全国R&D效率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拖累。如图(1)所示,2003年至2011年全国高技术产业R&D活动过程中的TFP指数波动幅度不大。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动关系,波动幅度较大。当技术效率拉动R&D效率提高时,总会遇到技术进步对R&D效率的束缚。技术进步除了2007年有重大技术突破外,其余年份进步都不明显,甚至有技术退步现象,如2008年和2009年,其中2008年技术退步最为明显,比2007年退步了约20%,这可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环境有关。技术效率受规模效率的影响比较大,纯技术效率波动则相对平缓,所以技术效率变化跟规模效率变化趋势一致,这与表(1)的分析相符。

(二)东中西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R&D效率差异分析 由表(2)可见,检验期间东中西部的R&D效率都有所增长,这是由三大区域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效率提高主要是因为规模效率提高,纯技术效率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中部TFP指数最高为1.121,R&D效率增长最快,年均增长12.1%,是技术效率以年均1.6%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以年均10.3%的增长率共同作用的。西部TFP指数次于中部地区为1.12,R&D效率年均增长12%,是技术效率以2.2%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以年均9.6%的增长率共同作用的。由此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R&D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增长。东部的TFP指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主要是由技术退步引起的。2003年至2011年东部年均技术退步4.5%,虽然R&D效率呈增长趋势,但属于低位增长,相比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有一定的距离。如图(2)从时间序列来看,2006年全国平均TFP指数最大,R&D效率高速增长,2006年之后增幅不大,处于低位增长阶段。2008年东部地区TFP指数骤然跌到谷底,且2008-2011年TFP指数均小于1,说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效率呈现衰退状态。中西部地区在2008年TFP指数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08年之后R&D效率增长放缓。西部地区的TFP指数在2004年和2011年都达到了1.3,且远高于其他年份。从2005年开始,西部地区TFP指数变动趋势与全国较一致。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孵化器;生物制药产业;产业技术创新;云南省

[DOI]10.13939/ki.zgsc.2016.24.053

目前,生物制药产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窘境。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制药产业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了符合云南省情的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以期为其他各省市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有益启示。

1 基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分析

孵化器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是一种通过向专门经过挑选入驻特定区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包括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专业化服务支持的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形式上形成了包括政府主导的综合性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围绕某一特定领域,针对特定服务对象,培育和发展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四种类型。

基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是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基于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与高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各自所拥有的创新资源集聚到某个特定的区域,并以合同契约的方式聚合到一起共同组成的特殊技术创新联盟组织。[2]从技术的基础研发阶段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阶段,整个技术创新的过程都会受到上述六个驱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为生物制药产业从基础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整个新药研发过程提供一个全方位创新环境的保障。基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3]如图1所示。

2 基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分析

2.1 云南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可行性分析

云南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要从本省生物制药产业的具体发展现状出发,既要看到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形成符合省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

2.1.1 龙头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2010―2012年,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达到了29%以上的高位增长。2013年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38亿元,云南生物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以上。[4]然而,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仍旧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企业之间沟通协作少,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发展氛围还未形成,导致低水平研究重复出现。

2.1.2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体系渐趋完善

融资仍然是生物制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云南省大多数生物制药企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自己的产品上市,一般主要依赖风险投资。近年来,云南风险资本市场逐渐成熟,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纷纷进入云南,给云南生物制药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生物制药企业之间也通过股权转让、技术转让等途径建立技术创新联盟,这也预示着云南多元化投资体系渐趋完善。

2.1.3 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战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2012年1月云南省印发了《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实施了《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以来,生物制药产业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生物制药领域的开发投资大幅增加。[5]技术创新是生物制药产业能够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为此,云南省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把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的联系摆到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位置。

2.1.4 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目前,云南生物制药产业基地的相关园区格局已初步建成,形成了包括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高新区)、玉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普洱工业园区四大生物产业核心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2.2 云南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云南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是以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集科研、生产、销售、流通、服务为一体的以政府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依托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先建工厂后搞研发的模式,通过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有利于打造从上游原料的加工,产品研发到下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的完整产业链。[6]“以平台促创新,以创新兴产业”的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创新驱动是云南生物制药产业获得发展的生命线。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从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体制机制改革三个方面为产业创新基地的发展提档。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产业集聚最好的载体。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产业创新基地承载着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系统组合与补充。为此,基地建立了“三大平台”,构建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产业链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链条体系,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2.2.1 产学研合作平台

为了解决好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关键问题,产业创新基地与中科院昆明分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开放实验室建设,为产业创新基地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2.2.2 孵化器催化平台

为了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创新基地积极推动孵化器体系的建设,搭建苗圃载体和企业加速器,升级孵化器平台。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建立了项目孵化、企业孵化、规模孵化三种不同类型的孵化器,进一步延伸了孵化器链条,构建全产业链企业创新孵化器链条体系。实行“清单式服务”,带动中小企业以及孵化器发展的同时,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2.2.3 科技金融创新平台

建设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打造线上应用模块,探索互联网金融模式,集聚有实力的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吸引社会资金注入,成立产业投资母基金,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以企业公共信用数据库、金融服务机构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信用档案系统。云南生物制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体制机制为保障,倾力搭建“三大平台”,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跟踪服务,依托技术、人才以及区位优势,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整合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3 提升云南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龙头企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云南现有的生物制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新能力不强,昆明高新区聚集了全省超过80%的规模以上的生物制药企业,但企业间没有形成较好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发展氛围,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低水平研究的投资重复,产品结构过于单一、趋同严重,竞争激烈。产业创新基地应以科技创新为龙头,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完善产业创新基地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科技研发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高技术人才及科技服务业向产业创新基地聚集,形成产业规模,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更有力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2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新药研发投入

云南要将生物制药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在产业创新基地设立的“科技金融创新平台”的基础上,还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借助金融杠杆,在资本市场中融资。研发投入方面,要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于重大科研项目,新药研发项目设立专项基金。

3.3 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很多“技术成果”不是技术成果,或者技术成果不成熟,或者技术成果脱离了市场需求。云南省应该结合生物制药产业的技术力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坚持新药研制与仿制药相结合,完善相关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商品化;另一方面,不仅要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而且要与国内外先进的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高技术人才,形成符合云南省情的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研发团队。

参考文献:

[1]赵黎明,任凯,付春满.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68-70,79.

[2]王黎明.论孵化器的目标、功能与发展制约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24-126.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5]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医药行业协会.云南省“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