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电站技术创新

变电站技术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集控模式 变电站 运行管理

目前,我国小型变电站一般采用现场值班方式进行维护,也就是为了确保变电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变电站中配置合适数量的变电运行人员。从变电站的发展现状来看,变电站在运行模式上正从多人值守到少人值守再逐步过渡到无人值守的模式。这种过渡方式更好的推进了智能电网的建设,符合国家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由于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集控管理模式成为运行管理的发展方向。基于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变电站,技术、管理以及人员构成等都需要改革,转变为适合集控运行的新模式。因此,如何优化自身资源的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完成集控中心建设,发挥变电站集控运行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成为每个变电站运行管理所关注的焦点。

1 现代变电站集控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电网及电网之间的各种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集中控制模式下的变电站具有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势,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为满足运行和用户对电压的要求,电力公司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变电站,提高或降低电压。目前,基于集控模式的无人值守变电站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变电站的远程监控,集中控制,大大降低了监控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员需求,而且能明显减少事故,降低运营成本。

变电站集中控制有利于电力公司随时掌握整个电网的运营情况,实现电力合理调配,满足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变电站集中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服务水平,及时处理特殊事故,保持电网处于最佳状态;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2 集控模式的变电站运行管理

集控模式的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管理模式逐步向集控模式发展。集控模式的管理模式应建立远程集控站的概念,建立集控站的管理模式。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是一个不断探索、改进提高,从技术、运营方式、智能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完善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营管理。

第一,适应无人值班。集控站的运营管理需要较少的人员就可以负责较多的变电站,以集中管理的方式实现变电站的管理职能。为有效的管理变电站,集控中心应围绕安全操作和安全分析,危险点预控和分析、设备检视及运行分析等方面编写变电站运行管理指导,详细罗列各站的特殊设备、注意事项等关键内容。

第二,简化运行管理内容。集控模式无人值守变电站只需保留运行日志、现场指导书及必要的技术图表。集控站负责管理其他技术资料及合理简化保留相关运行资料和记录。

第三,建立培训制度。目前,随着集控模式的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推广,运行人员出现技术不足、培训滞后的缺点。在设备上增加了运行人员的压力,致使发生异常时,员工缺乏相关方面知识,不会分析,只能层层上报,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并且由于变电站运行工作使岗位分散的特殊性,很难实现有效的技术培训,致使各变电站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是,集控模式下所辖范围的变电站数量大、设备多,需要运行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为保证技术人员达到培训实效,应落实培训经费、人员、场地及时间等,加强培训过程监督,建立惩罚制度,将培训实效与员工待遇、职务等挂钩,从根本上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

第四,落实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专责制。无人值守变电站容易出现遗漏部分设备问题,针对该问题,建立设备专责制度,将设备巡视、验收、维护工作落实到人,做到设备定级有人负责、设备缺陷有人跟踪。

第五,探索有效手段,提高操作效果。集控模式下的多座变电站进行大修或技术改造时,容易出现人手不足,操作时间长等问题。利用综合调度的操作方式,集控站运行人员配备必要操作设备,达到操作目的,提高工作效率。在集控运行中,进行监视检查工作时,充分借助传感器及摇视技术进行巡检,能够节省巡视时间,并能够准确地发现存在的不足,避免遗漏,抓住重点。

3 结语

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发展,集控模式的现代变电站将会取代现有运行模式的变电站。虽然,集控模式的变电站在运行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完善,一定会使之更加智能化,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为电力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瑾.浅谈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运行管理[J].装备应用与研究,2011.

[2]赵然.基于集控模式下的现代变电站运行管理初探[J].河北农机,2013.

[3]贺晓涛,贺红涛,屈翠.变电站管理中集中控制模式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1.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字:智能变电站 二次设备 整合 间隔层全下放

一、智能变电站概述

智能变电站指的是通过智能化设备,集成通信网络化、模型与通信协议统一化、运行管理自动化等技术,实现变电站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输出过程的整体数字化的一种新型变电站。在智能化变电站设计中采取的是“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其系统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1: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中,三层主要指的是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两网主要包括过程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在智能变电站中,实现了间隔层设备网络化,直接与站控层交换机相连接,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

进行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可以减少电缆应用量,节省变电站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降低投资,提高设备综合应用率,推动智能变电站系统更加稳定、可靠、安全、经济运行。

二、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一)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整合

进行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屏柜应用数量。为整合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要求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实现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无技术障碍;在进行变电站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当前220KV电压等级多应用双套保险及单套测控设置,在这种环境中应用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则会增加一定的建设成本,如应用双重化配置保护及测控一体装置,则会在变电站主站系统及后台监控中形成双数据源,并要求主站系统及后台监控系统支持数据源切换,其设计施工难度较大。如仅应用一套保护与测控一体化装置,则其装置无法保证信号采集的完整性,且在装置出现故障或检修时,无法实现测控。综合考虑,在110KV及以下环境中,应用单套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其技术经济优势明显,应进行推广普及;然而进行220KV保护及测控功能整合,其对当前运行管理模式会带来较大影响,在技术上不够成熟,应加强研究,并进行试点研究。

(二)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保信子站功能

通过二次设备整合,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保信子站功能,可以减少一套保信子站系统应用,能够实现变电站智能报警与故障分析等高级应用功能。通过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功能,其监控主机应设置自动化与保护专业源端维护,重新规划业务界面。

(三)智能变电站监控实现自切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其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不断提高,基础数据采集逐渐完备,为网络自投功能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因计算机设备性能与监控采集数据速度等因素的限制,无法保证设备响应速度。网络自切功能要求监控系统可靠性较高,受网络传输性能的影响,无法保障备投动作的快速性及可靠性,为此,在当前技术基础上,不宜在监控后台实现自切功能。

(四)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

应用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在当前技术上缺乏可行性,监控系统为秒级应用,受计算机设备及数据采集速度等因素限制,无法保证低周与低压减载动作响应速度;进行低周与低压减载需要应用SV网络数据,然而在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网络中并不存在SV数据,其计算无法进行。为此,不宜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

(五)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微机五防

通过二次设备整合,由监控系统实现微机五防,能够从监控系统数据库中获取相应数据,实现了更为全面的防误功能,且防误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实时性获得有效提升;防误系统与监控系统应用同一个数据库,其运行成本降低;进行防误系统更新与维护简单便捷。

(六)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工作环境

一般智能变电站为户内变电站,影响变电站运行的主要环境因素为环境湿度与环境温度。随着二次设备运行条件要求逐渐宽松,但仍没有实现完全开放式运行。针对设备室内安装的设备,其运行环境应符合继电保护等相关要求,对于室外安装设备,应将二次设备设置于智能柜中,保证设备在各种环境中安全可靠运行。

三、智能变电站间隔层全下放方案及其优势

考虑到当前多数变电站布置采取户内形式,这种形式为变电站间隔层全下放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间隔层全下放方案主要如下:35KV电压等级采取间隔层装置下方开关柜方案,并对变电站二次功能进行整合;110KV电压等级在整合优化二次功能的基础上将间隔层布置于GIS汇控柜中;220KV电压等级间隔层全下放方案较为复杂,在整合优化二次功能后,在GIS汇控柜中布置间隔二次装置,针对跨间隔装置则在GIS汇控柜旁进行二次屏柜布置。

以上间隔层全下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缩短了间隔层与过程层通信距离,有效降低光缆应用量,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且间隔层全下放的实现,可以简化二次设备配置,降低变电站投资成本,节约变电站占用土地与空间资源,综合效益明显。

四、结语

伴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经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智能变电站建设是变电站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在概述智能变电站的基础上,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二次设备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变电站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提出变电站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该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与实时性,降低投资成本,综合效益明显,应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长德.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及间隔层全下放方案探究[J].城市建设,2012,(36).

[2]云文兵,管婷,张延等.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优化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12-12,13.

[3]朱学科.基于嵌入式平台的智能信息处理子站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1.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1、汉中电网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的现状

    1.1 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端采用东方电子DF1800大型集控站系统、对17个分站进行实时监控(其中14个分站为综合自动变电站,3个分站为常规RTU远功终端构成),12个站是无人值班站。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 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1.2 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

    1.2.1 抓重点工作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 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 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1.2.2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管理

    (1)系统备份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它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及其网络稳定运行,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且恢复系统很困难。为此我们必须作好以下两项工作。1) 厂站端:作好系统数据备份工作。2) 主站端:定期作好数据库备份,同时作好以防主站系统崩溃时备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3)厂站端监控后台管理。1)设制权限管理。2)后台操作由专人监护执行工作票。

    (4)主站端监控系统管理。1)权限、口令管理。2)保证图—库—点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特别是遥控量。

    (5)主站端数据、报文的管理。1)专人专责定时分析各厂站数据、报文。2)根据主站端数据、报文定期作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报告。

    1.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1.3.2 备品、备件缺乏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 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 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运行自动监视、管理、协调和控制。即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由“定期检修”变为“状态检修”的基本功能。为此我们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从理论上论证在集控系统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同时制定了在集控系统进行二次设备远程维护的具体工作方法;并根据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在集控系统开发了二次设备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系统。

    继电保护专家系统是监控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有以下特点:(1)组网方便:利用计算机网络把保护装置连接起来,通过远动通讯装置把保护信息上送控制中心。(2)投资小:常规变电站仅增加1~2套远动前置机。(3)SCADA数据库小。(4)远程维护系统功能强大,能够远程调取保护定值和采样值并能在线修改保护定值和投退保护。(5)报文信息丰富,便于远程故障诊断。(6)管理方便。维护人员只需定时检查,不需实时监控。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功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变电站技术更新和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前景,更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发挥变电站的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总设计要求,不断的更新智能电网技术设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挥智能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充分利用技术革新完成信息集成一体化变电站的改革,发展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的智能变电站布局开发,是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对于促进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含义以及优化方案来进行分析,努力为我国智能变电站发展技术应用做出科学设计。

一、智能电网的含义和特点

智能电网指的是电力输配系统综合传统的和前沿的电力工程技术、复杂的感应和监控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并支持客户端广泛的附加服务的新型电网。具有灵活性、易接入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多方面优点,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愈:智能电网具有良好的自愈功能,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在线自我评估,并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性控制手段,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自动地及时发现故障、诊断和消除电网运行故障;而且,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利用分布式电源等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自动恢复,快速隔离故障、从而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等。

(2)互动:智能电网技术系统的运行与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连接,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电力市场的互动交易,能够地提高电力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智能电网的安全管理中来,从而大大提升智能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3)优化:智能电网能够较好地实现资产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环节的优化,方便电网运行设备检修,从而大大提高电力资产利用率,科学地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和投资成本,降低电网损耗。此外。智能电网新技术的配置可以更好处理人为和自然侵害,保护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4)兼容:智能电网能够同时适应集中发电与分散式发电模式,扩大系统运行调节的可选资源范围,促进了智能电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5)集成:通过不断的流程优化、信息整合、实现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调度自动化与电力市场管理业务的继承,形成全面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支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现代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的设计原则

1推广和使用现代最新的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标准技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要根据现在的变电站标准设计的要求,推广和使用先进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借鉴以往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局限于一套标准方案的设计,根据现实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进一步优化,创新标准设计。

2不断地更新技术和设备,优化整体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方案同时也要跟随时代和科技的步伐不断优化,及时的采用和引进新的技术设备来充实智能变电站设置布局的调整,积极的改进布置优化方案,具体的在通讯设备、专用通信室、低压室、配电屏等改进更新,结合现代网络监控系统的发展,使得变电站智能化、网络自动化运行操作,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应用科技创新来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集成一体化布置优化成为可能和一种必然趋势。

3遵循“规范、巩固、提高、完善”的总设计方针。这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时的总体要求的体现,遵循工程规范规章进行建设,不断巩固总平面设置的基础设施,加强建施工的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性,完善总设计方案并且不断优化改进,最大限度的提高变电站设计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促进变电站的良性循环发展。

4将工程条件和规程规范协调统一。变电站智能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施工时,不但要严格遵守工程实施的规范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施工上的失误,规范管理程序和总平面建设布置的流程,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智能变电站的布置的环境条件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的技术开发,最大限度针对环境特点合理开局,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

三、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功能

智能电网技术组成主要有四大体系:高级计量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高级输电运行体系和高级资产管理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主要的作用是使“自愈”功能得以实现。包括高级配电自动化、配电快速仿真与模拟、分布式电源运行、AC/DC微网运行、新兴电力电子装置、配电SCADA、配电地理系统七个部分;高级输电运行体系主要实现输电智能化,强调的是阻塞管理和降低大规模停运风险。包括输电阻塞管理、输电SCADA、WAMS、输电GIS技术、EMS高级报警可视化、输电系统仿真与模拟等;高级资产管理体系主要实现电力资产管理,大大改进电网的运行和效率。分四个层次:①用户层;②业务逻辑层;③应用服务层;④系统服务层。此外,智能电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发展前景,具体表现如下:

(1)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相比,兼具自愈、互动、兼容、优化、集成五大优点。

(2)智能电网由AMI、ADOI、ATOI、AAMI四大体系组成,各个系统之间密切配合,来实现现代智能电网的优化运行。

(3)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具有灵活的电网拓扑和集成的通讯系统。

(4)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是形成真正的、健康的、科学的电力市场的重要基础;

(5)智能电网是信息社会中经济和技术发展结合的必然产物,要大力加强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结语

智能电网发展技术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未来,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科学合理的变电站一体化布局有利于我国变电站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变电站总设计要求,在不断的更新变电技术设备的前提下,加强电网智能技术和数据信息集成设置的方案的优化设计,发挥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以最小的土地资源建立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高科技的变电站开发,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同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智能电网技术的设计正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体现,是变电站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各个区域电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各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业经济园区等,各种电力需求矛盾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对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优化做出进一步探索,建设科学、先进的变电站,优化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不断革新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对于保证我国电力持续健康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方电网变电站标准设计第五卷110KV变电站标准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装配式结构;变电站;节约

1.装配式建筑简介

装配式建筑体系是多年来国外开发成功的建筑科技成果。目前这种建筑体系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广泛采用装配式建筑体系中预制混凝土构件。作为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正是因为适应建筑产业化的要求,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建筑业的关注和重视。万科在中国住宅建造方式上,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造形式,进行了尝试性的革命。如万科已在全国推广使用新里程预制装配式产业化住宅楼,作为新兴的绿色环保节能型建筑。随着建筑工业化的要求,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作为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致。

那么,什么是装配式建筑呢?工地现场的建筑材料完全是由工厂半成品(预制构件),施工队在现场对地基做一定处理后,对半成品进行房屋的组装。建筑工地不再把瓦工、木工、钢筋工等工种分得那么细,建筑工人由过去那种复杂的多工种角色,转变为单一的背着射钉枪,电钻等专用工具的装配工角色。这种装配化制造房屋完全避免了传统建房的缺点,施工速度非常快,可在短期内竣工。房屋制造对企业来说,工作劳动强度大幅度减少,交叉作业方便有序;房屋装配中的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设备安装那样检查其精度,以确保房屋制造的质量;施工时的噪音降低,物料堆放场地减少,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由于工厂化的生产和现场的标准化装配,使房屋制造成本降低,并容易满足室内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的要求。因此,装配式制造房屋的许多优点是传统房屋建造方法无法比拟的。

2007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下达文件,要求变电站在通用设计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简称“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工作。装配式变电站的建设符合了“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的要求。装配式变电站的建设采用可回收利用材料,减少了混凝土、水泥砂浆等材料用量,节水、节材,减少变电站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装配式变电站大部分构件采用工厂加工、现场组装,减少了现场湿作业,简化施工、规范施工工艺、保障施工质量。基础施工与建筑构件加工可同时进行,有效缩短了变电站的建设周期。2007年装配式变电站在江苏省电网公司建设试点,2008年各省市电力公司陆续开展装配式变电站试点建设。

2.装配式结构变电站特点

装配式变电站改变了变电站传统的电气系统布局、土建设计和施工模式,通过工厂生产预制、现场安装两大阶段来建设变电站。其标准化设计、模块化组合、工业化生产、集约化施工,使变电站建设走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精细化建设的道路。

1)在土建方面:改变传统的电气系统布局,贯彻建筑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方针,力求使建筑结构轻型化,利用现场快速拼装工艺,变施工串联流程为并联流程来缩短施工周期。

2)电气方面:划分为进线模块、主变压器模块、出线模块、综合自动化模块、无功补偿和消弧线圈模块。其中各模块之间的现场连接、不同设备厂家控制软件互相兼容是技术难点。此外,需制定变电站通用设计、部件加工详图、工厂生产工艺、现场拼装工艺、建筑取费定额、装配式建造管控六大标准体系。

3)装配式变电站建造模式需要现代预制件、钢构件工厂作支撑,需要对传统土建工程招标及标段划分作调整,需要对采购方式与施工组织重新定义。

3.500kV祯州变电站装配式变电站实施情况

3.1工程概况

500kV祯州变电站站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园岗村东北面的台地上,距离惠东县城约16.6km,距离稔山镇约3.4km。围墙内占地面积42530m3,站内总建筑面积1367.48m2。本期变电站新建1*1000MVA主变压器,500kV出线6回、220kV出线6回、电容器组3*60Mvar、电抗器组2*60Mvar。最终建设规模4*1000MVA主变压器,500kV出线10回、220KV出线14回、电容器组4*(3*60Mvar)、电抗器组4*(2*60Mvar)。

主要的土建工程项目:主控通信楼;中央配电室;警传室;消防泵房及水池;围墙及大门;主变及500kV高抗基础及防火墙;500kV、220kV及35kV构支架基础;500kVHGIS、200kVGIS基础;防雷接地;电缆沟道;站区供排水管道;站区道路;消防;照明、通风、空调、绿化等。本工程主要特点:根据省公司要求,突出新工艺特点,500kV祯州变电站工程主控通信楼、380V中央配电室、泵房、防火墙和围墙均改为装配式结构,也是首次广东省内500kV变电站的一个创新。

3.2装配式工程施工

3.2.1施工工艺

本工程NALC板材均采用150mm厚度板,由墙板生产厂家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图纸进行专门排版设计和生产,并由厂家提供专用加固配件(管板和钩头螺栓等)和接缝材料。水平运输:到货材料按使用部位就近堆放;如需搬运,现场运输采用一个手推定制滑轮车,将板平放在滑轮车上,每头一人扶稳推运到吊装点。安装形式:NALC板安装分为竖向安装法(主控通信楼)和横向安装法(防火墙及围墙)。吊装方式:可采用移动式脚手架加卷扬机、或采用汽车吊吊装安装。

NALC板是采用水泥、石灰、砂为原料制作的高性能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板内配置防腐处理的钢筋网,板面可根据设计要求做刮腻子、涂墙漆、贴瓷砖等装饰;NALC板可锯、切、刨、钻,板上可以开槽,动力照明管线可以暗敷于板内,配电箱可以部分嵌入板内(配电箱厚度超过50时)。纵向开槽深度不大于1/3板厚(即50);横向开槽时,内墙板深度不大于1/3板厚,外墙板横向开槽深度不大于20mm,槽长不大于1/2板宽,槽宽不大于30mm。

3.2.2采用装配式建筑物

建筑物采用现场装配。除基础采用现浇混凝土条基外,上部结构都由工厂制作,运到现场装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是门式钢架结构,工字型钢梁柱;屋面采用预制大型发泡水泥复合板,屋面防水采用平屋面上做卷材防水层,外檐沟排水;外墙板采用工厂预制木纤维混凝土复合墙体。所用的材料都是建筑市场上的成熟产品,并有公开出版的标准图集供设计选用。

建筑物材料选择环保节能产品,有较好的防水隔热性能。墙上开设的固定窗采用断桥隔热铝合金窗框,玻璃采用中空玻璃。

变电站的建筑物所用材料为不燃体,钢结构涂刷防火涂料。室内布置有火灾报警系统和监视器。主变压器和建筑物之间墙体按防火墙设计,中间加设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NALC板),整体耐火超过4 h。

变电站采用装配式的建筑是缩短工期的关键。该工程的主控楼承重采用钢框架结构,主要受力构件梁柱为钢结构,现场直接吊装,楼屋面板采用钢桁架支撑体系,减去模板支撑及拆模占用的周期。墙体采用NALC板围护,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同时保证施工质量。因为如常规采用砌体结构,砂浆需要沉实时间才能批挡。

3.2.3采用装配式构架、围墙

配电装置的构架采用工厂预制钢结构,构支架梁和柱采用法兰螺栓连接,安装现场无焊接作业。围墙柱采用混凝土工厂预制,围墙板采用ALC板。现场施工时将预制柱吊装插入柱基础固定,围墙板插入柱间。整个变电站施工零米以上均直接装配完成。

3.3装配式施工效益

变电站的设备、材料按施工进度要求实现定时、定点配送,有效地解决了以往设备、材料占用非建设场地的问题。该施工方式节约了水资源以及污水、废水的排放。整个变电站承重结构采用螺栓连接的钢结构,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噪声、废气的排放,减少了对施工作业人员健康的不良影响。

同等规模的常规变电站建筑主体施工工期约为180 d(不包括地基处理)。祯州变电站建筑主体施工工期仅为90 d,工期仅为同等规模常规变电站工期的50%。减少管理费用,可提前投产多送出电量,:该变电站社会经济效益与同等规模的常规变电站相比均大幅提高。

4工程经验总结

装配式建筑物的耐久性能。传统变电站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 a,而装配式变电站的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能否达到传统建筑水平,使用周期中维护费用是否经济等问题缺少实践验证。为此,装配式变电站在设计时,采用了建筑行业已广泛应用的材料,材料本身的耐用性能超过50 a,计算的标准也是按50 a标准规范设计;其使用周期中维护费用仅为屋面卷材的更新和钢结构表面的防锈漆更新处理。

装配式变电站在设计时,采用可回收利用材料,且复合材料的防水、保温等各项性能都优于普通的混凝土建筑。

从500kV祯州变电站运行至今的情况看,建筑物保温、防水、防潮效果较好,屋内恒温干燥,屋面没有渗漏水。

由于本站在广东省内第一个采用NALC板,省内还没有厂家生产,相应增加运输成本和造价。此站作了一个造价对比(未考虑环境、社会成本以及后期维护费用等),装配式造价高于标准常规设计20%。综合考虑构造措施、材料、半成品加工能力等因素,建议拓宽设计思路,推广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做到广东本地配套材料供应和技术工艺水平提高运用,以降低工程造价。

总之,通过500kV祯州变电站装配式结构的实践探索,有效验证了其特点和优越性,明显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了资源,填补了广东电网在装配式变电站建设方面的空白,在同类工程的推广运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为广东电网公司深入贯彻南方电网建设“3C绿色”电网指引方向。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推广,使建筑科技进步对建筑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取得新成效,技术创新体系和工业化生产方式达到新水平,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实现新突破,建筑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升级,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系统完备和技术领先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全面实现现代建筑产业化。

参考文献: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力线损 输配电 技术创新

电能在社会应用中属于一种特殊的物品,由供电企业向用电用户进行供给。电能也是21世纪使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如果出现电能的实际指标或者电能的质量水平偏低的情况时,将会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和配电的设备。另一方面也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用户的正常用电。所以,供电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电能的质量,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电能的浪费。然而,众多供电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线损。因此,供企业就应该及时的采取创新措施完善加强输电的技术,在最大程度上较少线损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要长期的坚持这一项战略任务和工程。

1 电力经常产生线损的原因

1.1 电网不够科学的设施配置

在当前的很多的中小型的变电所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电网的设施配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这些变电所中的电网配置常常出现设备之间相互工作的不协调或者功率的输入与输出不成正比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很多的变电所中的设备功能没有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挥,再加上由于线路过长的原因,就会使得线损程度变大,导致电能的浪费。特别是在许多的农村变电所中,这种问题更是尤其严重。

1.2 载荷运转不平衡

在城乡之间的动力需求常常会存在非常严重的差异性,这些存在的差异性经常会导致在电力分配时出现问题。在一些地区,由于使用的变电器负荷小,缺乏大功率的设备,而且使用的电力无功补偿系统还比较落后,以及缺乏相负荷的平衡,就会导致一些变电站在进行着无功的运行,从而会对电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1.3 管理水平有待规范提高

在我国的各个行业当中,管理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在电力行业之中也不例外。在我国当前的电力供输系统中电网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在一些地区在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上还是比较落后的。电力管理仅仅停留在爬梯人抄阶段,还没有办法将集中远程秒表系统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这在电力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和隐患。这些电力管理方面的落后往往就会很大程的上影响到电力的运行,对电力造成一定的浪费。

2 减少线损条件下的输配电技术创新措施

2.1 健全监测制度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配电技术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实时的监测技术方面上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在输电线路的监测技术方面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线路覆冰监测技术、绝缘子污秽状况监测技术、线路偷盗监测技术、导线温度监测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与当下的水平,还应该在充分利用先进设备以及技术的基础上,积极的改善监测制度,将监测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监测制度变得更加的全面化。在输电线路上的监测上做到多元素和全方位的监测,及时的发现出现的故障并在第一时间发出灾害出现信息,让故障能在第一时间被修复和恢复,让供电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2.2 结合实际合理分配变电站分布点

在现实的电力系统建设中,变电站的布局经常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有些布局相对集中,有些布局相对分散,这些不合理的布局就会导致线损情况的发生,因此,在变电站的布局方面我们要尤其的重视。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变电站的布点,将单个变电站的供电半径有效的缩短。尤其是在用电量大的或者用户集中的地区更要非常的重视这个问题。如果能够在变电站的建设上加大建设力度,就能够有效的将电网结构进行优化,将电网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以此来减少线损现象,减少电能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变电站中的电网设施配置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改善和规划,让设备充分发挥功能,减少线损。

2.3 大力推行配电自动化

如果想要很好的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就要首先的使用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应用的核心,具备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联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和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自愈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能将已经出现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故障及时的检测出来,并且针对故障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改善,以此来减少故障对用户正常用电的影响,提高用户用电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抵御外力与自然灾害的破坏,将破坏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避免出现大面积停电。

2.4 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电网系统管理水平

电网的管理水平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想要在运行效率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就要先在电网的管理模式上下功夫,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将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让管理制度变得更加的全面化,制定相关的电力输配技术管理章程,将减少线损的目标进行细化,细化到分配到每个人的手中,让每个人都能明确线损的责任和线损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一些地区落后的电力系统设施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将一些落后的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重建,将集中抄表系统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电力管理水平,减少电力线损。

3 结束语

在经济逐渐发展的今天,能源紧缺已经变成了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电能作为当前的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对电能利用率的提高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在众多的提升电能利用率的有效方法当中,降低线损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为此,我们应该及时的采取创新措施,不断地完善输电技术水平,提高在输电过程中的输电能力,有效的减低线损,将电网的输出功率提升到最大程度,以此来最大化电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高虹瑞.输配电线路节能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4).

[2]王达.减少线损条件下的输配电技术探讨[J].电子制作,2016(08).

作者简介

于亮(1982-),男,辽宁省丹东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力工程技术。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变电站; 电气施工; 问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40

[中图分类号] F272; TM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069- 02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世界,不但是虚拟网络,还有实体网络。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对高压输电网络的形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而我国高压输电网络对变电站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变电站的电气安装则决定了高压输电网络的运行质量。目前,已采用以110 kV电缆线路直接进入城区无人值班变电所或地下变电所,将110 kV直接降压为10 kV(也有采用20 kV等级),配电线路用10 kV电缆环网供电到各配电变压器,然后,各配电变压器出线用低压电缆送到各负荷中心,总之,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工业的大动脉。因此,变电站的安装如何依据施工图设计,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是110 kV输电线路施工中工作的重点、难点。

1 变电站电气施工的问题

1.1 安装前的问题

(1)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安装,没有按着规定,尤其是加急建设变电站,在土建工作没有全部结束时就对其就行安装,导致设备受到尘土或者水汽的污染,尤其是在室内安装的设备,但是楼房的地面、天花、墙面、门窗没有完善附属设施如行车、照明、通风等,更容易使其出现故障。

(2)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设备安装前土建和电气专业没有进行交接验收工作。

(3)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安装前厂家没有提供安装作业指导书并没有由运行单位审核批准后实施,施工材料准备不足。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采用户外布置,方便了吊装作业,但防尘措施成为施工的关键,除采用防尘室、向防尘室内充入干燥空气外,还应在安装连接法兰处套上防尘套,施工人员穿着也应采取防尘、除尘措施。

1.2 变电站电气安装的质量控制问题

(1) 法兰螺栓的紧固问题。安装单位对螺栓紧固时没有按力矩值使用力矩扳手,或者对于竖直安装的盆式绝缘子,紧固螺栓时没有遵循左、右、上、下再有顺序地中心对称紧固的原则,遗留下变电器故障的隐患。

(2) 断路器油压闭锁问题。GIS设备断路器的操作机构许多采用液压弹簧机构。测量操作机构的主要参数,忽视在现场进行逐项测试必要性。这里要重点说明重合闸闭锁油压回路。由于设计单位考虑的欠缺,设计时往往将重合闸闭锁油压和合闸闭锁油压回路合并考虑。实际上,重合闸闭锁油压只用于重合闸回路闭锁,闭锁值能够保证断路器进行一次O—C—O操作,合闸闭锁油压则用于断路器合闸回路闭锁,闭锁值能够保证断路器进行一次C—O操作,因此重合闸闭锁油压值与合闸闭锁油压值比较多了一次分闸操作相应油压会降低更多因此两回路不能合并,否则当开关重合于永久故障而液压下降较多时会闭锁分闸回路造成断路器拒分使事故扩大。

(3) 温度补偿型伸缩节的调整问题。温度补偿型伸缩节主要用于吸收因热胀冷缩振动或其他外力作用而引起的管道和设备的小量位移。如果伸缩节在调整过程中不注意尺寸的变化将使伸缩节受拉或受压变形而失去作用,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尽可能不调整伸缩节。

(4) 工频耐压试验值的确定问题。试验值不满足设备技术协议要求,断路器在设备停电时可能会出现击穿事故。这些事故主要是由于有些厂家只是在做型式试验时断口间工频耐压试验值达到110 kV,而出厂试验往往只达到85 kV。如果厂家在出厂时工频耐压值只达到5 V,现8 k场就必须按照110 kV的80% 即88 kV来作为现场工频耐压试验值的最高标准值。

(5) 主回路电阻测量标准问题。主回路电阻测量作为主要的试验项目能够及时发现GIS设备主回路接触不良的问题,由于接触不良造成发热及电弧放电而损坏。

1.3 整个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在整个电气安装过程中由于没有根据现场情况,致使土建图纸和电气安装图纸不一致,缺乏现场过程监督。

(2)由于在整个电气安装过程中GIS设备间隔的基础的水平要求较为严格,在这个上面的稍微的偏差都直接影响到各个间隔间的密闭性和连接的准确性。

(3) 变电站地基的浇筑方式不当或者质量不过关,从而导致的地面不平或者由于时间导致的地面不均匀的沉降,直接影响到GIS设备连接处的安全性。

(4) 在整个安装过程,都应注意防潮、防尘工作,在安装和拆卸罐体的内部螺栓时,要特别小心,不要让紧固和松开螺栓时可能产生的金属粉末等异物落入罐内,如落入,就要做好吸尘和清理工作。

2 变电站电气安装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2.1 变电站电气安装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变电站电气安装较为复杂,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细节问题都会给电气安装带来阻碍。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电气安装的相关材料、设备进场验收和基础工程把关不够严格,尤其是一些精密仪器或者零星设备的验收不够精细。②是土建设计与电气安装设计深度不符合,变更过多,造成电缆敷设返工和部分二次接线调整。③是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或者是新进员工对设计或者安装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安装问题此起彼伏。同时由于安装监理工作的不够,监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或者质量管理意识还有待提高,致使电气安装的监督不够。也导致电气安装的问题。

2.2 变电站电气安装常见问题的预防

虽然变电站电气安装的问题很多也很细,但是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文针对变电站建设中存在的常见多发质量通病, 提出以下预防建议:

(1) 从安装前的问题来说,应从源头抓起, 不但要严格控制图纸的设计深度和审查力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土建设计与电气安装设计的协调性,把二次安装控制在摇篮里。同时在各种相关材料和设备进场验收一定要严格把关,严格对构支架、屏柜等设备的进场验收, 提前发现、及时消除存在的问题。设计和厂家应该高度重视端子排上的隔离问题, 在产品设计时必须执行交直流端子、正负电源端子、不同控制回路等的隔离, 从源头上控制此类问题的发生。

(2) 在整个变电站电气安装过程中要加强过程控制。①要提高施工人员和监督人员的质量意识,增强他们对电气安装规程规范条款要求的熟悉程度,在施工过程中, 严格执行规程规范、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 在施工工艺上, 推行技术创新。②加强现场监理单位的监督职能。通过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理、巡视、抽查和质量报审, 约束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 规范施工质量。在施工和验收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未隔离的现象, 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空端子进行隔离, 没有空端子时可采用增加绝缘隔板进行隔离。③对电缆敷设、整理和二次接线工作进行改进, 推行技术大比武, 同时加强责任考核制度, 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精心施工、积极创新的工作热情。④电缆标示牌、绑扎和电缆封堵必须通过严格的程序化控制, 按照清单逐一检查核对, 以有效地避免遗漏和错误。⑤加强设备安装调整的细度, 精心调试。

(3) 加要强施工单位内部的三级验收制度, 及时发现、消除缺陷和隐患。推行工程竣工预验收, 确实做到层层把关,把工程质量问题消除在工程投产以前, 为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 语

随着变电站建设的不断加大,在变电站建设中,加强现场安装过程中的规范管理工作,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作为监理单位,就应该对电气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从而确保工程质量。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和安全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智勇,刘勇. 电气安装新工艺在变电站安装施工的应用[J]. 安装,2009(B06).

[2] 陆海. 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技术要点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 谭坤明. 浅析变电站电气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J]. 中国科技信息,2009(5).

[4] 黎国华. 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J]. 广东科技,2010(16).

[5] 韦天佑.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安装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J]. 技术与市场,2011(5).

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输配电技术;线损;技术创新

电能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地理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某些地区的电力发电量无法满足需求,那么就需要将其他地区的电能给调配过来,以便合理配置资源。但是在调配的过程中,会有电能损耗问题的出现,线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损耗形式,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电能输配过程中,就需要最大可能得减少线损,促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的目的。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农村电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电能线损问题,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建设,那么就需要深入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线损。

1 电力线损的产生原因

在输送电力的过程中,如果有着较大的电能损耗,就会对用电地区的正常供电产生影响,并且资源能源也会遭到极大的浪费,促使电能的输出成本得到增加。

一是没有合理的配置电网设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的小型变电所没有科学合理的配置电网的基础设施,设备之间无法协调工作,功率输入和输出之间不呈正比关系,这样就无法将变电所设施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并且有着较长的线路和较为复杂的系统,就会增大线损。

二是分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在电网的某些线路中,电线路段只有较低的建设标准,这是因为本地区有着较为落后的经济水平,在对线路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时,为了促使建设成本得到降低,将劣质的电线给应用过来,这些电线有着较大的电阻和较小的直径,增大了电能损耗,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更加严重的事故,如漏电、火灾等等。

三是电力荷载运转不够平衡:目前城乡有着不同的电力需求量,在电力输配过程中,电力分配不够合理,那么乡镇地区就有电能输送过剩问题出现,但是却没有配备无功补偿设备,某些设备有着较大的负荷和较低的功率,就会有不平衡的荷载,导致电能浪费问题的出现。

四是电力输配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电网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落后区域在电力系统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没有配置足够的现代电力设备,需要进一步提高电网系统的管理水平,甚至将抄表的方式应用到电力管理过程中,这样就容易有电力损耗问题的出现。

2 减少线损基础上的输配电技术创新措施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有着诸多的原因都会导致有严重的线损问题发生于电力输配系统中,那么就需要大力进行输配电技术的创新工作。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是深化改革,促使电网系统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会直接受到电网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要想促使电力输配电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大力改革电网的管理模式,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构建,对电力输配技术管理章程进行科学的制定,并且向个人分配减少线损的目标,促使每一个人都能重视降低线损工作。同时,要大力建设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特别重视那些电力技术不够发达的地区,将集中抄表系统给推广下去,促使电力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避免有人为偷电现象出现,促使线损得到有效降低。

二是结合实际情况,对变电站分布点进行合理分配:线损的产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合理的进行变电站布局,那么就需要对变电站的布点工作充分重视,对变电站的布点进行增加,对电网内单个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和半径进行缩小。某些区域有着较大的用电量和比较集中的用户,那么就需要大力建设变电站,以便对电网结构进行优化,在对电网供电质量进行提高的基础上,促使线损得到有效的减少。另外,对变电站的分布情况充分重视,对变电站的位置合理分布,特别是某些区域有着较大的用电量,更是需要对其产生高度的重视。可以选择出来一些试点地区,对电网结构进行大力优化,合理分布,促使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对新技术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要想实现输电设备的智能化,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就是柔性输电技术,通过应用柔性输电技术,可以快速连续的控制电压、阻抗等电气晕;将传统控制方法的问题给解决掉,促使电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得到增强,促使供电可靠性得到有效提高。

四是要对状态监测技术大力推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输电线路的状态监测技术日趋成熟,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常见的有绝缘子污秽状况监测技术、线路偷盗监测技术、导线温度监测技术等等。将先进的监测设备以及诊断技术给充分利用起来,对全方位的输电线路实时监测系统进行构建,对灾害信息进行及时预告,以便快速定位故障,促使故障的恢复时间得到有效缩短,实现供电可靠性提高的目的。

五是对配电自动化技术大力推广:要想促使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得到实现,就需要借助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它可以有效采集和监控配电数据,并且具备其他的功能,如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和应用,包括诸多的组成部分,如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以及通信网络等等,要将配电网自动化的自愈能力给充分发挥出来。对已经出现故障或者正在发生故障的进行及时检测,并且将相应的纠正性操作给执行下去,以便不会对用户的正常供电产生影响,或者最大限度的降低影响程度,安全性更高,可以对外力和自然灾害的破坏进行有效的抵御,严格限制破坏的不利影响,避免有大面积停电等问题的出现,促使重要用户的正常供电得到保证。通过优化潮流分布,促使线损得到减少,实现运行效率提高的目的。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如果有问题出现,可以及时自动诊断,将状态检修制度给实行下去,促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电能是不可获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能源资源日趋紧缺,就需要大力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其中,降低线损是提高电能利用率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就需要跟随时展的潮流,来对电力的输配技术方法进行大力创新,促使输配电的运行水平得到提高,降低线损,促使电网的输出功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实现电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目的。本文简要分析了输配电技术中线损的主要原因与技术创新,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康岩,白洋.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传播,2011(12).

[2]王兴攀.宣威市配电网络节能降损方案研究[J].电力学报,2011(12).

[3]姚东海.电网调度自动化应用与优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1).

[4]谢芳.一种新的企业文化――环境友好[J].中外企业文化,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