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美学教育

中学生美学教育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育教育;气质;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90-02

一位古代的学者曾这样说过:“人的头脑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学生们最需要美的年龄,他们的思维能力趋向成熟,对美的认识由感性变为理性,由外表逐渐走向本质,开始追求完美,希望自我更加完善,此时教师应用人格的魅力去影响 他们,给予他们一些启示,点燃他们心中的火把!

1 通过欣赏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素养,让他们胸怀祖国,气质表现得更高洁优雅

在美术欣赏课中,借助欣赏优秀的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用生动、形象的作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我们知道,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点和中国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哲学、论理学、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关系密切。中国绘画渗透着儒、道各家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如不知道中国儒家的思想,就不可能理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如果不读一点老庄哲学著作,就不可能理解“元四家”会以“平淡天真”作为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何以会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莫高窟这样惊人的佛教艺术宝库,如果不读一些中国的古典诗词,就不会体会到中国绘画中有着诗歌般抒情的优点、含蓄蕴籍的情趣、形象生动的比兴法,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可见中国绘画作品的背后,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此,现在的孩子们若是不闻不问,只知道跟潮流、随时尚,势必会流于肤浅、浮华。所以对中学生来说,更是要主动获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内涵。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阅读有关资料、了解相应文化。比如在欣赏顾恺之的《女士箴图》时,首先讲解这幅画曾经的遭遇以及现在还漂泊在外的事实,使学生在惋惜之余对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产生深深的热爱,然后逐渐讲解画中所表达的那种规劝女子应有的一些美德,普天下女子都可以借鉴。在讲解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女生不知不觉的端坐起来,表现出来的某种仪态和气质。我体会到了艺术给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是珍贵的,是可以引起共鸣的。难怪有些人说:一个人如果听上三个月高雅音乐并且欣赏一些名画,气质马上会变。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从艺术作品中体会到它所包含的文化的时候,是文字无法表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具有冲击力的改造。

2 结合欣赏表现人物美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他们去发现内在的美,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物美的内容。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受作品的造型美、结构韵律美、色彩美、形态美、均衡美、和谐美等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去发现作品中的人文美、气质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深层的、内涵的美。帮助他们站在高起点上来鉴赏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如在欣赏西方作品中,古希腊建筑体现出人和神高度和谐统一的雅典神庙,充满了人的气息。在象征男性刚毅、雄浑的帕蒂农神庙的衬托下,象征女性的伊瑞克仙神庙显得那么端庄典雅。又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再也没有了中世纪时期高高在上的冷漠神情,而是由和蔼可亲、充满关爱之情的人间母亲所代替,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文精神的美。再如,荷兰画家维米尔,在他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俑》,让我们感受到纯纯的奶香和质朴的气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用他的画笔描绘宫廷中最底层的纺纱女,画中妇女勤快的身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的内涵;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在他的画中歌颂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以一幅《泉》,向人们展示了女性的纯静美;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一画中表现了女性不畏牺牲、大义凛然的美;印象派女画家卡萨特,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表现了人间母与子、母与女的亲情美。

3 以艺术家优秀的艺术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良好的气质应以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明程度、思想品质为基础,再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结合起来,才会感到充实,才能在气质上表现为振奋精神、神采飞扬,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我们的美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为了理想和信念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如西方有常年站在脚手架上,仰头画拱顶画,使得背变駝的伟大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有放弃优厚报酬而尊重艺术规律却穷困潦倒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有一生追求光和色,却几乎将眼睛画瞎的莫奈;有在画中表现阳光、鲜花、欢乐,而生活却是在穷困中度过的雷诺阿,还有凡高。在我们中国美术史上,也有许多的事例。如不甘与黑社会同流合污的王冕,有怀才不遇处境凄凉,却不屈不挠的徐谓、朱耷、郑板桥。欣赏大师的作品,走进大师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将他们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勇敢面对。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倘若没有理想的追求,也就谈不上什么优雅的气质了。只有美与理想的一致,才能使人性充满魅力。

4 在教学中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想象力;创造性思维

1中学生美术想象力教育现状调查

如何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主要教改课题之一,为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深入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12、13、14三个班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内容包含三项:第一,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因、学生对教师上课采用做范画教学的态度、学生希望了解绘画作品艺术内涵的积极性。调研中共发放了125份问卷,实际收回120份有效调查问卷。现将调查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分析列举如下:

1.1 中学生学习美术动因的调查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中学美术是一门副科,很多家长认为美术成绩并不能影响到孩子的升学,因此对美术教育关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注重应试教育、忽略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得大多数学生家长对中学美术课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也使得中学美术教育流于形式,偏重于功利性。

从上表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上饶市二中高一年级3个班的学生中,大多数对美术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一比例占到了58%;热衷学习美术的学生中,也有38%共45名学生是为了应付等级考试;仅有4%的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因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学生如此的学习态度成为了教师美术想象力教学的重要阻碍之一。

1.2学生对教师上课采用作范画教学的接受情况调查

作范画是美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传统授课方式之一,此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教师首先将课堂授课内容亲身作范绘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绘制的图案进行模仿绘画。

(1)学生对教师一味地采用临摹书上范画进行教学的方式较为反感,且响应性不高。

(2)对老师采用根据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改编和给出几种关于题目的参考样式进行教学的方式,学生的相应程度较高。

(3)对老师采用不作范画,由自己根据课题,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教学模式,学生十分欢迎,且相应程度颇高,在调查中达到了84%的肯定答复比例,同时,学生对采用此种教学方式所完成作品的满意程度也十分高,达到了91%。

1.3学生希望了解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情况调查

教师在美术课的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还需要结合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作品内涵的艺术信息,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作想象力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1)学生喜欢探究与美术作品相关的问题,对不了解的美术作品信息普遍怀有很强的好奇心。

(2)教师应积极改变授课方式,在教授学生基本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应将关于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教授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2提升我国中学生美术想象力教育的对策

2.1改革美术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

根据前文对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学生美术学习状况的调查可知,目前,中学美术教学多流于形式,很多学生多美术学习多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即使有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持热衷态度,但目的往往是出于应付美术等级考级或打发业余时间,功利性很重。长此以往,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且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教育教学政策,从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加强美术教育在学生学习中的比重与重要性。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

(1)加强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比重。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比重,给予足够的课时量,以此保证学生能够从课堂上接受到充分的美术素养教学常识。

(2)改革美术课堂教学体制。目前,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学生对美术课提不起兴趣,且在课外进行美术考级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各级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大力革新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向与美术等级考试、美术综合素质提升和学生美术想象力拓展结合的更为紧密。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美术课堂教育中及时获取想学的知识,会大大提升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展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也会从根本上使学生学习美术功利性强的局面得到改善。

2.2 提升中学美术教师的想象力

教师的想象力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美术想象力的发挥和拓展。而中学美术教师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不足与缺失,也会成为影响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想象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中学美术教师想象力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教师应多注重自身想象力素养的提升。教师想象力素养的提升是进行美术想象力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成自身想象力拓展的进修。例如,多看些关于拓展美术想象力教学的书籍、多进行户外考察以拓展自我的视野,并将生活中接触到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日常的美术想象力教学中去,以实践教学对理论学习进行必要的检验。

(2)多参加美术教学培训。教师应多进行美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通过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为自身日常想象力教学效果的提升给出提示。在实践教学中,应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成果等多方面对自身的教学创新点进行总结,努力做到“堂堂课有创新,节节课有想象”。

2.3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兴趣是培养学生美术想象力的源泉。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喜爱,让他们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享受美术教育,提升他们想象力的源泉。为此,教师应多采用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对学术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点滴事物进行想象,例如,让他们观察窗外的落叶、地上的石子,这些事物简单易看,且很容易进行绘画,便于深入想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将这些事物绘画出来,从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想象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4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对学生美术想象力的培养,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手段创新的考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网络教学、室外教学、想象力激发教学的方式融入美术教学中,进步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是一种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很好方法。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如一味地采用课堂式的教育手段,会限制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容易使他们产生乏味、无趣的感觉,从而对他们的美术想象力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融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自然中找寻最原生态的美术情境,如小鸟的歌唱、娟娟的流水等,这些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极美画面正是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最好导师,他们能够在自然的嬉戏中发掘出对美术最浓厚的兴趣。

3结论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他们进行美术想象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平时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开发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以多元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美术想象力,让他们在美术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可创,李其龙.德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 新生教育 美国

高校的新生教育改革已经是一个为人们熟悉的问题了,很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怎么改,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在笔者看来,通过与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对比,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提供了一种与中国大学教育不同的方式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总体上是保持在个体意识培养的这条道路上。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关注“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到了60年代左右的时候则是变成了“学术原则”,此后再变化为强调要实现“社会方面”“智力方面”,总体目标都是要让学生在学术适应和社会交往上获得充分的指导。

再从内容上看,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总是立足于生活化的需求,从“迎新日”或“迎新周”到“新生教育课程”“新生研讨课”等等,呈现着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课外兴趣活动中学习,并回归到课程中。“新生研讨课”往往是在教授主持下,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突出了角色和心理的变化意识。美国大学有一支专门化的教育队伍,有明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特点,效果和专业意识是非常高的。

再从中国的教育来看,我国的新生教育就显得非常的教条化,非常的死板。比如,开学往往会有各种形式的专业成才教育、校史校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甚至还要接受军训国防教育,突出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淡化了生活和学术教育。从人员上看,往往都是行政人员为主,辅导员、各系主任为辅,很多人都是在谈论自己的经验,缺少专业化和灵活性。

从原因上看,这也是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的。美国因为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对于劳动力的素质总是不断地提出要求。“自由”“平等”“参与”是美国文化的核心。高校担负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个人成就不可埋没于集体里,从而造就一个良好的公民。这种教育突出了自我需要、自我兴趣。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高校教育工作就是为了政治,为了国家,所以过分强调了管理体系,展开对学生的集中式管理和教育。这种新生教育突出了集体色彩,忽视了个人的能动性,将学生束缚在条例、纪律、制度中。

中国的大学新生教育目前就是处在中西方不同范式的夹缝里,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知道教育需要改革,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又不愿意下大力气进行改变,总是一拖再拖。对于处于最基层的大学新生教育的承担者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从积极的理念入手,更新这种僵化的理念,认清大学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服务国家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价值观,能够积极地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作为一个行政任务来执行。新生教育者的角色不应该是管理人员,而应该是一个服务人员,这是一切新生教育的出发点。

此外,从教育内容上看,很多的大学新生都有各种的心理焦虑,比如为高考不理想发愁,为就业发愁,为各种课程的学习方法发愁等等。新生日益增长的学习、成长需求与有限的有效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而高校新生教育在这方面涉及的太少,往往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缺乏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为新生教育提供各种灵活的指导,能够积极地应对学生的需求。新生教育有必要淡化思想教育色彩,增加职业色彩,激发起学生的就业意识,能够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从而在以后的课程选择上能够更有针对性。教育者还应强调学生对技能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技能。

教育者应从新生教育开始,就要积极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教育。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往往都是比较简单的,如设立一个心理咨询机构,发放几个简单的小知识等,效果不佳,无法解决根本的心理问题。过渡性、社会性、闭锁性、动荡性是大学新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心理特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树立起他们的目标感。没有动机就没有动力,教育者可以多列举一些从坎坷走向成功的例子,邀请一些心理教育者进行交流会,而不要办成讲座,这样更有指导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心理,并有根据地进行调整。

新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个性,参与实践。为了增强新生教育活动的参与性,教育者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机制。美国大学在这方面总是调动很多的部门,像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等一起来合作,并给予教授及相关人员精神或物质奖励。中国的大学可以建立适当的刺激机制,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加强校内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新生涌入大学校园,这个群体既庞大又复杂,新生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随着社会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大学生只有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倩仪. 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尹冬梅,丁力主编.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21世纪;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是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故21世纪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育教育的紧迫感,以显而易见;是21世纪赋予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才会使他们的体育审美能力、情趣、理想和塑造美的技能得以培养,才会使他们学会善于捕捉和发觉体育中诸多美的因素,同时被其所吸引,才会使他们对美的追求、美的丰富、美的创造和积极主动地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得以激发,才会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上述诸目标,使他们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笔者欲就21世纪在大学生中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意义、原则和途径等作粗浅的探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意义

体育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美学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因此,和谐美是美育的核心灵魂,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与美学关系密切,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割裂。美育中的心灵美、行为美、人体美、艺术美等,都与体育交织在一起。因而,将美育渗透于体育之中。

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存在常常处于一种异化分离状况,即不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要想克服生命的异化状态,使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建立完美的人格,达到审美人生的境界,这就需要体育和美育的途径。其突出特点表现如下:

(一)美学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需要

美育在人格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途径。早在大约200年前,德国美学家库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美育对完善人格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要是感性的人称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是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二)美学教育是智力化的培养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捷传播越来越要求人们掌握和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智能水平,这就要求人的智力活动处于一种高度运转的紧张状态,家长和社会就开始了较为强化的智力训练,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青少年都几乎被书本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做法极易造成人的片面智力化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的智力水平在提高,而实质上生命的整体水准在下降,尤其是体能水准的下降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据报道,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要低于正常人的平均寿命,如,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平均死亡年龄65.38岁,死亡年龄呈逐渐上升趋势,每年增长0.56岁,每5年平均增长3.83岁,这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只有将全民健身意识与智力强化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确保生命整体状态的圆融充盈。

(三)美学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需要

卢梭曾说:“青少年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期。”因为,此时虽然青少年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却仍然继续着不成熟的水准。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争强、成人感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闭锁心理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大学生心里比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复杂、强烈,情绪状态要较任何一个时期更为扰乱。在这一阶段美育可以把学生引入审美状态,以优美的身体语言和高雅的音乐旋律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想象,促成审美的条件反射。

(四)美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已经在整体上脱离温饱、朝着小康迈进,从单纯关心生产到关心人民生活,符合现代化的审美意识。体育要成为具有满足观赏需求的特殊载体,以精彩的竞赛表演来带动大众体育,焕发它的生态、绿色人文的特性,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促进中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美学发展的具体要求。突出休闲娱乐性质,把体育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实现体育文化属性的回归,为人类带来的和平、友爱、善良、理解、互助和关怀、体现现代的体育美学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应在高校教学中重视大学生的体育美学教育。

二、对21世纪大学生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美育体的原则

所谓以美育体的原则,是指体育教师按照美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广泛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美的因素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灵魂,从而实现体育与美育的结合,达到“体美共育”的目的。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通过审美的方式去诱发学生体力的积极发挥,降低和解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感,促进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协调,是教学活动能在保证学生体质得到很好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其次要求教师按照美的形式去促进学生身体潜能的发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而实现身体结构和心理结构与品质的双重建构,获得“体美共育”的良好效果。

(二)教师先导原则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魅力美将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试想,教师本人就不追求美,何来追求美的学生。因此,教师本人应追求美,作美的使者。教师的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形象美。首先教师要保持体育锻炼,保持健美的体型,每周利用课外辅导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这样可以带动学生投入课外活动的热情,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形体美、行为美,严格执行教学常规,主动关心学生,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形体美和行为美的典范,将美学赋予体育可表现与再现的动作技巧的行为融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二是着装典雅仪表美。教师是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如果教师的着装整齐清洁,色调和谐大方,这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感教育。三是内在修养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美学素养,那么它在教学中就具有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实施美育,从更高的层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展示每次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的美。例如,在篮球选项班的教学中,学习运球时强调运球的节奏,学习投篮时要讲究投篮的舒展性,传球配合时要讲究传球的巧妙性。从而把篮球运动的潇洒美,巧妙配合的智慧美,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讲授篮球技战术运用中动静结合、快慢结合、突防以及场上节奏控制等,运用技巧时,用哲学和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在战术配合的学习中,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把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主义风格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在身体素质的练习中,学生会产生怕吃苦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塑造健美体型的角度去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克服困难在苦和累的磨练中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姿态美,准备活动中可以选择做健美操以及体育舞蹈,将舒缓、柔慢、强劲有力的音乐配合到练习中,即使学生感到了身心的欢愉,又达到了美育的目的,教学内容中这些具有美学价值的内涵都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对21世纪大学生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创造条件,美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并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总和。通常前者称为“硬环境”,后者为“软环境”,“硬环境”即为场地、器材布置等,“软环境”即师长关系健康和谐。如清洁卫生的运动场馆,充足的运动器材,并利用先进的电教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则会使学生赏心悦目,充分体验体育动作的美。另外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关心,帮助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合作和谐的关系,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运动中美的动作、美的姿势进行肯定的评价。引导学生相互鉴赏,增强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积极培养大学生开展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学校内部有形的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的体育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健康的生存氛围。21世纪的大学生多项运动技术水平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利用课余时间多组织一些比赛,让水平高的同学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能让其他同学观看、鉴赏,使他们得到动作美、技术美的享受,最终吸引更多的人去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要充分欣赏体育运动的美,则必须掌握各项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及比赛规则,并有亲身体验,才会有深刻的体会。如欣赏一场高水平激烈的篮球比赛,运动员娴熟的个人技术,巧妙虚晃的动作、精彩的掩护配合、疯狂的扣篮、漂亮的盖帽等等都会使人赞不绝口,但如果你不懂篮球,则再精彩的比赛也不会激起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除了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多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讲座。

(三)高校尽快向大学生开设体育欣赏课

欣赏课的欣赏方法可分为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直接欣赏就是学生亲临现场观看比赛、表演、教学、训练等,这种方式使学生可以将自身和现场融为一体并置身于激烈的场地当中,浪漫与运动的魅力之中,得到赏心悦目的感受,去发散灵感宣泄情绪。间接欣赏是通过电视、广播、VCD、报刊等媒体实现欣赏目的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受影响的因素较多,但在目前它仍是欣赏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有能力判断某项运动的社会价值,健身价值及艺术等。要欣赏体育,就必须理解体育,而不是简单的用眼或耳去看、去听,而是用心去“品”,只要“品”出味来,才能走进体育,完善自我,才能透过体育运动的节奏、速度、力量等去体验体育之美。

五、小结

美学最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在于美育。而体育美学的价值在于不仅赋予人体优美的姿态和健美的形体,而且还塑造了人的个性和品质,涵养了运动者的性灵,给人以快意的情感和健康积极的美学教育。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对大学生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应是:高校尽快面向大学生开设体育欣赏课;积极创造条件,美化教学环境;积极培养大学生开展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马福平.感知、理解、想象、情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2]陈济川.体育审美教育在构筑社会文明中的功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5).

[3]席冲.论体育与美育的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2002,(2).

[4]刘叔成.美学基础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祖苇.充分重视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M].体育与科学,1997,(5).

[6]邓牛顿.美与审美[M].重庆出版社,1989.

[7]连瑞庆.美育与人格的塑造[J].教育研究,1991,(6).

[8]刘一民.略论体育的人文价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3).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 中学生 健全人格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24-01

中学时期的美术课承担着培养中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的任务。中学时期的美术教育是帮助中学生开阔视野以及增长见识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并且对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美术教育在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以及教育价值。

一、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内容

1.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当代中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将中学生的培养当作目前的首要任务,以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我们应该着重培养中学生反思、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并且要让中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去思考和发现问题,从而使中学生在中学美术践过程中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达到中学生的一种创新意识。中学生也要学会在物化形态与精神形态等多方面找到破解的方法,从而使现代中学生可以扬弃旧的理论,在实践中创造新理论。学生们可以不断在技能与技巧的拓展中找到创新的乐趣,并且可以使自身得到新的体会,这对于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2.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无论是什么美术教育,都是需要现实与浪漫、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结果所实现的,并且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是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的,中学美术教育可以突破种种限制来达到传递其他信息的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很准确地将社会现实以及人生意义反映出来。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他对社会人生的认知,甚至可以将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表现出来。中学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引导中学生对社会与人生等方面展开思考,从而提升中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通过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让他们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并且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通过自身的作品表达出来,从而逐渐形成成熟稳重的审美情操。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有效方式

1.注重评价的过程及综合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强调结果性的评价,对于那些过程并不是很关注。传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学生作业作为老师评价美术成绩的依据。从美术中体现出来的视觉语言艺术以及生活艺术都是需要我们去感悟的,要是我们仅仅以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来评价美术教育,那样只会将美术限制在很狭小的视觉范围里,这限制了学生人格的发展。要想弥补传统美术教育的不足,那么便需要教师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方式,通过对传统美术教育理念的改变来使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身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推动性的作用。

2.形成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方式

传统的美术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中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所以我们需要对传统的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并且根据分类的教育方式来使中学生了解不同的教育情境,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给那些不同年纪的学生带来他们所能理解的教学内容,让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美术教育的趣味,从而使更多的中学生愿意加入美术教育中。通过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中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美术中去,并且这对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突出的意义。

3.对美术作品欣赏的重视

传统观念缺乏对美术作品欣赏的重视,一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都是缺乏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审美感受,所以会导致中学生欣赏作品的时候无法体会出创作活动带来的乐趣,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现象来开展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够体现出他们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体现一个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准不准确,我们不仅要让中学生达到能够区分真、善、美,还应该使他们可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理想。增强中学生的欣赏能力对他们培养健全人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是中学生无法从美术中看到现实中的“美”,那么也就无法欣赏作品的好坏。通过更好地反映艺术本质,使中学生形成高尚的生活情趣。

三、结语

中学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都是目前中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校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加关注,只有将中学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姜宝东.浅谈如何铸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223.

[2]曹瑞峰.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3):241.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教育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中学学生还处在13-17岁之间,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所以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完善人格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通过音乐教育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上好音乐课,搞好音乐教育,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孔子曰: 成于乐,他认为音乐可以使人成为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一再指出,音乐在净化人的心灵世界方面,能挤到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十七世纪教育改革家,马丁・路德,音乐一般是纪律,一般是教育大师。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缜一指出:通过学习音乐,可以获得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不懈追求既定目标的热情。面对新生,上好第一节课,至关重要。教师要唤起她们对音乐学习的渴望,同时,让门建立对音乐的全新认识,音乐课不等于唱歌课,音乐课内容的范围包括:试唱练耳,乐理,声乐,器乐,音乐欣赏。给他们讲述学习音乐成才的故事。激励他们,使他们产生对音乐的无限向往之情,对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科学运用教材

音乐艺术所涉及的内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内容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去探索,寻找到 "心平气定"、"轻微淡远"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现在中学生的音乐教材,给了教师的很大选择空间。课堂教学以学唱歌曲为主,把思想教育乐理知识,声乐知识,音乐欣赏等渗透进去。

音乐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用美妙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把握人生,积极面对人生,着就是音乐教育的目标。比如:我们在学唱《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着首歌时,联系自己的家乡的情感,及其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且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当他们唱到“如今踏进着回家的门,禁不住热泪激荡着心”时,就会声情并茂打动人心。

音乐是宣泄情感的,人又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音乐随之产生了某些伤感音乐,如《到底谁把谁的心伤透了》,《我踏浪而来》等,听了使人黯然升伤。中医理论告诉我们: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里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一切情绪都不要过,如果过于喜,过于悲,都是会伤身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乐的情感,不要让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合唱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音准 及演唱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指挥能力。庞大的阵容,雄壮的歌声,激情的演唱,使学生不仅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而且体验到个人融入 集体中的快乐。因此,用音乐课排练合唱,学生排练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都是非常高的。

三、组织课余兴趣小组

通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喜欢上了电子琴,有的喜欢上了二胡,有的喜欢上唱歌,面对这些学生,我组织了课余兴趣小组,对这些学生专门指导。

由于是课余的,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自觉地学习,所以往往教育效果非常突出。采取的学习形式, 一对一, 一对二,不能太多,多了就和大的课堂一样了。

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教师要十分热爱音乐,抛开个人的名利,不计报酬,默默奉献。

领导的重视。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从办好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满足学生的需求出发, 对课余兴趣小组工作全力支持,常抓不懈。有评比,有检查,有成果展示。给老师和学生作出充分评价, 把此项工作当成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给每个学生登台展示才艺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望,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赞赏。同 时音乐不仅可以娱己,也可以娱人。我们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那时,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富有表演才能,多么富有创造精神。

我们学校每年一次元旦文艺汇演,各班学生 对汇演都非常重视,他们 把 这看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为了能使自己的节目入选,他们从光盘电脑查找资料,学习专业演员演出的各类文艺节目。从舞蹈到相声,从小品到歌伴舞。从杂技到魔术,快板书,三句半等一些文艺表演形式,都深受学生的喜爱。从这些五花八门的文艺表演中,学生们学到了很多在音乐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才能,提高了音乐素质。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生态美学观 策略

引言

当代中学生是否具有生态美学观关系到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然而目前有些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美的意义,他们对生态美的理解比较片面,缺乏从美的角度欣赏生态环境的意识。有些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表现很淡漠,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很随意。所以我们应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生态美学观教育的途径,培养中学生的生态美学观念。学生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生态美学观培养更应从初中做起。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美学观教育的策略。

1.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的直观感受

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随意注意。在对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时,学生可能很难一下子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笔者运用生动的动画,色彩绚丽的生物图片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生动的图片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生呈现具体直观的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常在为学生呈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有些学生的表现是欣赏、赞叹,也有的学生显得麻木和无动于衷,但是在紧接着呈现一幅具有强烈对比的画面时,几乎所有学生的反应都是惋惜甚至更为强烈的情绪。笔者在第五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呈现了美丽的太湖风光之后紧接着呈现蓝藻爆发的太湖图片,很多学生都大声叹息;在第四章第2节“食物网”中先呈现了善良的路能悠闲行走的画面,然后立刻呈现被狩猎者伤害的伤痕累累的路蛇,学生的反应更加强烈。播放视频展现自然界的神奇壮观之美,通过视听的结合,丰富学生对生态美的情感体验。

2.古典诗词的渗透陶冶学生情操

生态美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相似的内涵,尤其是许多古代的诗词将生态美表现得淋滴尽致。例如笔者在讲到生物生存的环境时,以美丽的千岛湖为例,千岛湖之水源自浙江省的新安江,南宋学者沈约曾赋诗一首:“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初写乔树,百丈见游麟。”形容其水之清澈。千岛湖盛产鲈鱼、鲢鱼、鳙鱼等多种鱼类,但由于鲈鱼身价高好赚钱,所以当地大量养殖鲈鱼,结果导致湖中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鱼大量减少,随即湖水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整个湖面都变成了碧绿色,而湖水也变得恶臭不堪。例如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朗读诗词:“明月别枝惊鹤,清风半夜鸣姆。稻花香里说丰田,听取蛙声一片”,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这首诗中所体现的生态元素,诗中不仅描写了“稻田”,还描写了动物"昔鸟”和“蛙”,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领会到动静兼有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也受到诗人舒畅、喜悦之情的感染。这首《西江月》是辛弃疾在江西生活时所作,它描写了诗人在夜晚的田间行路时所感受到的农村自然风光,当时的月亮刚刚出来,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天气很热,所以虽然已是夜晚,但是树上的知了还在鸣叫,可是诗人还是感受到了丝丝的清风。

3.生态情境的核拟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与现实生活问题相联系的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例如在阳光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形成这一内容的学习中,许多学生表示从未见过这种情景。于是,教师带领学生在遮光的条件下培养了许多豆芽,豆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但是很少有学生观察过豆芽。先让学生观察在遮光条件下豆芽的颜色,然后将遮光物移开,仅两个小时左右,本来是白色的豆芽即变成了绿色,学生都惊讶于豆芽变绿的速度之快。生动的实验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光照可以促使叶绿素形成”这一内容,也让学生深深的感叹自然之神奇。实验设计应注重直观性。例如探究酸雨对吊兰生长的影响,实验地点就选择在教室后面的桌面上进行。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引起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假设和草拟实验计划。学生最后决定选取三盆长势大致相同的吊兰,分别编号①、②、③,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配制了两个浓度的模拟酸雨(PH=3,PH=5)。其中吊兰①潘自来水作为对照组,吊兰②绕PH=3的模拟酸雨,吊兰③绕PH=5的模拟酸雨。实验大概进行了两周,饶水频率平均三天一次,两周以后的结果令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吊兰②的叶子全部枯萎了,吊兰③也只剩下几颗一半绿色的叶子了,只有绕自来水的吊兰①长势很好,叶子繁茂碧绿。经过这一次的实验,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酸雨对植物的危害,有的学生甚至主动搜集了酸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发现酸雨还会使人患上哮喘病和支气管疾病。笔者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宣传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

4.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伯林特认为在环境当中,作为积极的参与者,我们不再与之分离而是融入。这种参与的审美方式不是只有看或听,而是一种全身心式的体验。例如在为生态系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考察了校园生态系统,活动中学生要辨认校园的植物,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分析校园的生态结构。有的学生还给植物系上了简洁明了的标签,这即丰富了同学的知识,又为师生提供了欣赏的便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了解校园的生态结构,总结了校园绿化的特点,并为校园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还从情感上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

5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美学观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美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家园意识。美的事物能够使人感到身心愉悦,对美的欣赏和理解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美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审美能力

一、正确认知学习音乐的意义

作为学生,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音乐课程是可以随性发挥同时也是鉴赏艺术最好时间。他是随意飘洒的音节,更可以是不拘小节的歌唱表现,当然也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课程。他并不是每个人必须热爱并学习好的课程,也不是国家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热衷音乐世界的同学可以在其中乐得其所,逍遥自在;当然对他热情度不高的同学完全也可以当做一种调节剂。同时音乐课程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学生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同学们的创造和技术技巧意识的有效培养,在其中促进同学们的个性化展以及全面发展。

二、培养审美的措施

1、兴趣引导

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普通的同其他方面学习一样的技能训练,而是在领悟到这样一种心境之后的一种有关于文化的学习。只有跳脱出那个狭隘的限制之后,才能在这样的一种学习环境下面感悟明白音符的排列组合,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家们放于音乐之中的灵魂。

2、真切的教育教学方法

再抽象的艺术在不断的推敲和总结中也是会拥有一定的学习套路的,所以这就存在了我们要如何去学习她我的问题。我身临其境体验到的就是四个字“愉快教学”。这样的方式方法更加适用于中学阶段,此时正是兴趣大于一切的时间,老师们同样强调的“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间蕴藏深刻的教育意义,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成果。

3、新颖的教学模式

同其他科目一样,在激起了兴趣之后能够保持持续学习状态的就是要有一个适应的、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大可以采用同其他科目同行的例如多媒体教学、电教化教学等方式,补充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这样的方式更加适用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以更新颖、奇特的方式迎合他们的习惯,有使得同学和老师都享受着这个过程。

4、相近内容的赏析

首先对于音乐专业方面的学习就是化抽象为实像的学习。现在社会注重年轻人们的耐心、恒心及持久力的保持在这样的一个专业上面的学习就能得到锻炼。任何一段音乐、一首曲子都是不能迅速知道结果的,是神秘的,要求用耐心等一切细腻的情感去磨他,这也并不能单纯归类为实践出真知,更恰当一点地说就是耐心出真知。引导学生聆听、欣赏音乐领域中间高雅脱俗性质的音乐,可以非常直接地对同学们产生精神领域的鼓舞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此外,这样高尚艺术熏陶的方法不仅仅限于音乐世界,具体乐器、绘画、甚至建筑,只要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都可以给同学们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以及相关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平时生活中间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也就是所谓说的审美能力。同样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有关于审美的地方,当下的社会就是要求你通过任何事物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最后出来的审美能力,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科学,保持理性,更加要懂得艺术,提高审美。此观点在历史上面屡见不鲜且为真知灼见。比如同于音乐方面领悟一样的有关于绘画美术方面,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这样说过:“能用来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事和平。”此也可看为是从事艺术方面学习所最受用所在。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然其中比起有天赋异禀的存在,更加需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影响。每个人的每种眼光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也是后天眼界所决定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但能发现并感受他的能力却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和得到的。想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三、相关待改进方面

对于更多方面跟进来培养同学审美能力的各式各样方法之中,要说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接受阶段性教育的同学们正是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阶段,当然也是很多人生观确定形成的阶段,这其中好奇心强烈,可塑性中间的弹性也大,我们最不可取的方式方法就是一味单一地去强制并固定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取向。比如中学以及任意阶段通过对音乐方面的学习方可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这对于提高这个敏感阶段同学们的一切能力都有所帮助,老师们应当是引导同学们抓住学习音乐这一条主线从而欣赏音乐并感知她的魅力,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以同学被引导之后的主观感受为前提。放眼中学时代,这个时段的认真学习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质,使得其无论是于自身还是于社会都是又太多益处的表现。

四、总结

音乐的学习是轻松自在的一种模式,它结合到音乐专业以及授人以渔的教育行业可以使得同学们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神火更加充实丰富并且找到自己真心所爱的一切事物,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感受美好、透明事物的真心,将有益于同学们将来的社会工作。因此我们要更加使得自己以及影响周围的人有一颗美好、自在的心来感受每天的生活,感受自己所热爱着的音乐事业以及以一个非常有责任心以及耐心的心态去教书育人,以自己乐观的心态去影响着更多可爱的同学们。渗透于音乐审美方面的有关于欣赏其他美好事物的眼光也一定可以让同学们聆听到生活中的美好音符,从而真正提高自身关于任何的审美能力,更好地认知生活中间的一切。

作者:李颖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霜.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