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初中孩子的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初一年级正式上课已经三个周了。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明显感到中小学两个阶段学习的不同。虽然,小学老师在孩子毕业前讲过家长要帮助孩子完成中小学的过渡与衔接,显然多数家长没有做好准备。孩子进入初中学习仅仅三个周,多数家长与孩子都感到手慢脚乱、不适应,甚至感到了压力或焦虑。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家长的重视,尽快的解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初中阶段学习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今天我主要讲的是《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初中阶段是每个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转型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首先面临问题就是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而我们老师和家长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顺利做好过渡与衔接,帮助孩子迈好中学第一步。
一、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哪些过渡与衔接?
家长首先要了解中小学两个学习阶段有哪些不同,才能帮助孩子做好过渡与衔接:
1、学习内容的不同
首先,中小学两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进入初中,学习环境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科目增加,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物理、化学等都是新开的科目,就连体育也要参加中考。教材内容增多,概括性强,难度加大,趣味性减弱;课堂教学内容多,节奏变快,用于复习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此,初一新生一时难于适应。学生如果仍然按照小学的学习习惯、方法与要求进行学习,很快就会掉队。因此,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各学科的学习状况,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2、成绩评价方式变了。小学时期,应该说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不高,期末成绩单上也是采用“优”、“良”、“及格”的等级评价制度,即使有分数,差别也不大。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在家长眼里都差不多。而中学采用分数制,层次划分非常清晰,成绩的好坏一目了然。如果学生学习不自觉、学习习惯不好,家长对孩子的帮助指导再不到位,不到半个学期,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拉开很大的距离。学生与家长的心理落差都会很大。长此以往,孩子学习、成长的自信心会大受影响,有的产生自卑心理,人格出现问题,甚至成为问题学生。所以,家长必须有心理准备,要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要耐心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平时不教育不管理,考后成绩不满意就用简单粗暴的打骂孩子,这样,孩子很快会成为双差生。
3、学习方法的不同
小学阶段重记忆,轻理解,多用重复的学习方法,主要老师领着学,学习被动;中学阶段重理解应用和能力培养,多学生自主学习要求高,学生要主动学习。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和定理,而这些知识的掌握,主要靠提高理解、记忆、分析、综合等能力,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要求提高。这对于习惯于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适应的。这就要求家长要配合老师,根据各学科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尽快掌握各学科的学习方法。
4、学习节奏的变快
很多学生对初中生活有许多美好的想法,对初中的学习节奏、学习要求和作息时间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快,每天8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节课都学不同科目的新课,几乎每节课都有作业,学生在校时间明显延长,回家后的作业时间和作业量也明显增加,课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这一系列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突然觉得压力增大,变得紧张。这就要求家长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和作息时间。
此外,初中阶段孩子还要学会适应更多老师和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学科的增加,上课的老师也增多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要求,这要求家长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老师。
因此,中小学两个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初一新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同时,对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帮助孩子迈好进入中学的第一步,学校希望家长同志们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家长要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家长要不断更新传统的家教观念,尽快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二、家长需要做好的两项工作
1、家长要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一年级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家长的主要任务也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由于初中课程多、要求高、难度大,学生光靠课堂,各种学习能力是很难培养不出来的。它需要预习、复习、作业、单元总结等许多学习环节相结合才能取得好成绩。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的目的是增强听课的针对性,目的是为听课做好准备。通过自学提前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同时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以便课上认真听讲及时解决。预习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教材。预习要动口,把该记忆的内容提前记着;预习要动手,把例题和课后练习尝试做一下、预习要动脑,把预习的过程为发现问题的过程,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的解决。防止走马观花,走过场。所以家长要帮助引导,要督促检查。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能养成每天预习的习惯。
(2)认真听课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孩子是否认真听课,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学习的内容、检查课堂笔记、检查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否解决、作业的速度和准确率等方面来了解。发现问题,要及时教育孩子,与老师沟通,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听课问题。
(3) 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
初中阶段每天学习的科目多,内容要求也高。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单靠课堂的学习,学生无法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因此,每天必须及时复习。课后不复习就马上就做作业的习惯是十分不科学的,进入初中以后,必须培养孩子先复习、后作业的好习惯。复习的方法是:先尝试回忆,就是独立地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今天老师主要讲了哪些知识? 如果自己能独立地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那就证明自己的预习和听讲的效果是好的。回忆一次,都需要把头脑中“贮存”的知识“提取”一回,就能使知识强化巩固一遍。如果回忆不起来,当然会着急地翻书查笔记;这就增强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针对性。复习效果特别好。重要的科目每天都要复习,同时还要周复习、单元复习和月复习。这项工作也需要家长常抓不懈,直到孩子养成习惯为为止。
(4)认真作业,及时纠错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做到节节清,日日清。家长每天要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否记清楚,督促孩子逐项完成。同时,每完成一门作业,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检查,告诉孩子不要害怕错误,家长也不要讨厌孩子作业出现错误。而要以感谢、喜欢错误的心态去对待它。因为只有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不断地提高。检查作业和纠错的方式,可先让孩子自己检查、纠错,然后家长帮助检查、纠错,在家解决不了鼓励孩子到学校找同学或老师帮助。第二天家长一定要检查孩子是否在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纠错。
(5)珍惜时间,计划学习的习惯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任务重,对学生自觉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学生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不是太多,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合理的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每天晚上和周末,家长都要求鼓励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内容,定时定量,由家长检查督促,并作出评价。这样,既让孩子学会了合理利用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孩子克服了学习磨蹭的不良习惯。
当然,在培养孩子各种学习习惯的时候,家长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不管不问。要多督促、多检查、多表扬、多鼓励。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多正面强化,少负面强化,及时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
2、家长要不断更新传统的家教观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家庭教育的内涵不在于向孩子传授知识,而在于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教育孩子对家长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做父母也需要 “资格证”,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是"无证上岗"。要教育好孩子,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更好的适应自身担任的角色。因此,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的学习,相互交流家教经验。认真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等家教书籍。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技巧:
(1)、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立。而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渴望交流和友谊,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他们愿意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而对家长却渐渐疏远,甚至逆反、顶撞。因此,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孩子的反感。 这就要求家长必须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废除传统的“家长至上”观念,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变说教为引导,变管教为平等协商。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要多用平等协商的语气,少用强迫命令的口气,通过促膝谈心等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消除他们的“敌意”,使父子、母子之间产生共鸣,做孩子可信赖的朋友。
(2)、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宽严适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错误与成功同等重要。对于孩子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要有耐心和爱心。孩子犯了一般性错误,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只有让他说出来,你才能了解他,教育引导他,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家长要态度严肃语气坚定,决不能妥协和让步,直到孩子认识到错误为止。切忌轻描淡写,漫不经心或父母双方说话口径要一致,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信号。
(3)家长要对孩子每天的成长和进步多“鼓励”和“表扬”。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励是家长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的对孩子进行鼓励。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得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你每天做需要的事情!
而表扬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正面强化,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经常要用的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家长应该及时的表扬,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这样他才能下次接着做。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就会上升,自信心会不断增强。
(4)家长要学会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
一个行为是对的或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清是非。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实际上就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过程。
(5)家长要客观评价孩子的学习成绩,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
中学阶段内容多,要求高。家长要调整好心态,有思想准备,不能用小学的评价标准要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成绩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不能因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焦虑,更不能打骂、讽刺、挖苦孩子。不然对孩子的成长进步不利。而要多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改变学习习惯和方法。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与老师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教育方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与老师保持高度一致,不要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联系。
(6)家庭教育要注重细节
论文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学到基本的社会规范,还可以从父母、长辈那里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面临中考及其他各种考试的压力,每天的任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几乎为零,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对外界事物敏感,存在要求独立与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及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Steinberg(1993)曾指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国内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领域,最初的研究从儿童心理卫生及儿童性格入手,探寻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模式。[1]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
1.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扩大
国内学者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对象从最初的学龄前儿童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类群体成员,填补了我国某一年龄段或特殊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空白。张春兴指出教养是指后天环境中学到的经验。儿童从家庭步入学校,到小学、中学、大学中去学习和生活,其周围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在影响他们的发展。
2.关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家庭的气氛、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等都成为研究者对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重点。
彭文涛(2007)《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显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来说,父亲的教养方式对男生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在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保护等消极维度上,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3.多学科参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
孩子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事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的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进行了纵深的研究。如曹蓉(2009)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研究表明,正向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人际自立人格有显著的正相关,负向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有显著负相关。林春湖、刘满芬等人(2010)从医学角度对服用盐酸曲马多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显示,初中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父母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就高,总体幸福感就强;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孩子的幸福感则弱。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生家庭经济环境越来越好,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初中生面对精彩的世界,接受新知识的途径多了,自尊心及竞争意识更强了,但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了,可能出现无法正视和同学的矛盾,甚至对老师的教育置之不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面对以升学为目的的考试,初中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国内学者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程度都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较高的期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苛求,就会导致初中生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自责、焦虑、逆反和担心,这就直接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初中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初中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至少为8小时,以中考为指挥棒,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成为现在初中生在学校的目标。只有孩子上了重点高中,才能上大学,这样孩子才叫人才。在21世纪的今天,初中生似乎又回到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时代,在升学率的要求下,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校模拟、月考、期中、摸底、期末等高频的考试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紧跟考试后的是排名、按名次编排班级,在一些学校出现的“火箭班”又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3.自身影响因素
初中生的性别等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原因。女孩在10.5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到12岁时达到高峰,13~13.5岁回落到较慢水平;男孩13岁时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14岁达到高峰,16岁回落到一个较为缓慢的速度。与青春发育加速期同时开始的是生殖系统的发育,我国的初中生多处在这一年龄阶段,身体发育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让女生产生比较消极的身体意象,男生在外形上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上却未表现出成熟。心理的幼稚与生理的成熟相矛盾,追求自我的独立与对父母、他人的依赖的矛盾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及解决途径的探索
谢蓓芳等人(2008)研究表明,因父母双亡而成为孤儿寄养在别人处,父母一方丧偶而另一方又严重病残,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未能享受安全、温暖、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涂敏霞(2006)研究发现,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53,朋辈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94,学校支持(教师情绪支持)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256,相对来说,家庭支持的影响水平较高。
众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1.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言行是对父母言行的投射,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温暖、健康的家庭氛围,使正处在身心发展关健时期的初中生能把父母作为自己最信赖的朋友,在遇到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个体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时有情感上的依赖感,他们可以和父母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指导。而不是背离父母,害怕父母是知道他们“秘密”的人。在父母与初中生平等交流的同时,更应该尊重自我意识渐渐增强的初中生。父母在和孩子民主交流的过程中,把中国传统父母命令式的语气换成讨论、交流式的语气以体现对孩子的尊重,这会对孩子性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父母应该和初中生一起成长
很多初中生的父母觉得孩子在小时候吃饱、穿暖的满足感没有了,他们对父母的要求更多了。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势必要求父母能跟上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样父母才是真正从“身”、“心”上对子女关心、照顾。如果学校能为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学生家长分别设立父母的成长课堂,针对每一年段、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指导,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有指导教师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样父母才能真正随孩子一起成长。这是中国目前关注教育中忽视的一个方面。
3.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社区中,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健康知识等的宣传随处可见,这些宣传中如果能再增添家庭教育这一特色,让所有的父母与子女在他们生活的小环境就可以得到“心”的知识储备,或是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中设立专栏,为一些初中生父母提供教育指导,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会让孩子独立、乐观、自信地站在社会面前。
【关键词】小升初;高原区;青春期;走出误区
“小升初”,是孩子人生的关键期。除了学校教育承担着责任的同时,家长的责任也不容忽视。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我们的关爱、理解和指导,从而让他们自由呼吸,身心健康的走过“高原区”,让一切迎刃而解。
一、家长要关注“小升初”过程中孩子的高原区表现
一份社会学的青少年心理调查显示:青春期孩子存在抑郁、焦虑、强迫、恐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等人格倾向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出现单项或多项人格异常的高达80%多,中度以上人格异常的超过50%。所以家长要意识到,孩子进入初中,教学节奏加快,学习科目增多,升学压力徒增。另外,从人的成长规律来说,初中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科学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些非智力因素最终决定他们的人生能否获得真正的成功。所以,学校和家长需要做到的是“绸缪在未雨之前,方向在努力之先。”
二、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青春期性格和心理特点
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生活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或者大人不经意间的举动,不恰当的话语,多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人生的态度,甚至该写他们命运的走向。这就应了一句话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是由他们青春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决定的:一是孩子有“成人感”,加强了独立意识,心理发育早于生理发育,出现对大人的不服从和抵抗态度;二是孩子开始喜欢模仿,标新立异,道德判断和是非观念是模糊的;三是孩子的感性大于理性,自我意识增强,讨厌被控制、灌输和说教;四是孩子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对异性产生好感,常常处于情感的敏感和矛盾中,不能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做为家长要知道,孩子进入青春期实质上是他们情商和智力发展的跨越期,处于半成熟状态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关爱。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你爱孩子一定要爱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身上有许多错误,你仍然是爱他的。那么,你就不要放大你的感受,不要否定他本人,调整好心态。否则,你再严厉,再努力,效果都是南辕北辙的.
三、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我们提倡用解决和疏导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之道是:首先家长要时刻为子女敞开倾诉交流的大门,并要学会等待,让孩子主动开口,鼓励他们发表观点,开展平等对话;二是家长要信任你的孩子,不要试图去干涉和控制他们,要从他的角度出发,重视他认为重要的事情,尊重他的选择;三是家长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轻易否定他的想法,树立他的自信,让他做最好的自己;四是家长要善于规避冲突和矛盾,要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们经历挫折,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五是家长可以不是教育子女的专家,但一定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包括家人、朋友、老师和其他的家长等,必要时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四、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的幸福快乐更重要
进入初中,学习是摆在我们家长和孩子面前的首要问题。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的学习从课程设置到教师教学,从学习方方式到学习态度都发生了许多转变。
一是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的转变。初中科目明显增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自主学习;二是老师教学方式和探究学习的转变。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研究学习等;三是课时安排和作息制度的转变。初中生的作息往往睡眠时间更晚,复习内容更多;四是考试频率和升学压力的转变。初中考试的频率和升学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容易出现早恋、上网、厌学等现象。
家长应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应对之策:首先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和执行学习计划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等;二是要帮助端正孩子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三是家长要帮助孩子摸索经验,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分析总结,查找不足,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五、家长要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学会改变自己
家长在子女教育上,尤其是青春期教育上,一般来说容易踏进误区和盲区,就会影响青春期对于孩子教育的干预效果,也影响家庭的生活生命质量。
一是家长作为社会中人,会遇到来自工作、婚姻、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困扰,动辄大动肝火,总是拿自己孩子的劣势与别人孩子的优势相比较,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以考试分数衡量孩子将来能否有出息,这种标准是靠不住的,使孩子过早丧失了成长的乐趣;三是一些家长在长期不良情绪包围中,家庭气氛压抑,孩子乐观向上的情绪被打压,发展受到阻碍;四是家长不能理智地面对孩子的不足之处,不会抚慰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失去了心灵的安全感和社会的认同感;五是家长过度地保护孩子,不敢放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健全,不能判断事物,不愿意挑战困难,象寄居蟹一样生活在父母的护庇之下。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中西方有个著名的“半杯水”理论。一个杯子装了半杯水。中国人会失望地说:还差半杯水没有装满。而西方人会惊奇地告诉孩子:瞧,你已经有了半杯水。
这种理念的差异是很说明问题的。
“小升初”孩子的家长需要准备和思考的东西千头万绪。我们家长应记住老子的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相信每个家庭就会幸福美满,所有的孩子就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1初中生良好行为习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方存在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庭影响孩子的成长,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初中生有一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里,家庭环境,家庭意识,家庭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振聋发聩地告诉世人,家庭影响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会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无法替代的。而如今,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不求孩子的成绩多好,只求孩子生活得快乐就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一切都全部包揽,这样孩子很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表现在学习上,孩子可能就不爱学习,不爱动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也变得越来越差;表现在生活上,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一些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过于放纵。或许,孩子可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与人相处时会遇到困难。
1.2学校忽视德育的主题地位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也日渐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如要求名牌大学毕业,要求硕士博士学历等,继而,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所改变,一味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过高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顺其自然或置之不理,虽然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成绩不错,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学校学习环境不良,教师的榜样作用欠佳或者教师的职业品德不良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1.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如社会不正之风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心理体验产生冲击;不健康文化信息对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商业文化市场对充满好奇的学生产生诱惑等等。尤其是网络中暴力,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等视频软件,学生容易上瘾,好于模仿,其危害性最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叛逆性强,意志不坚定,易冲动,如果这时不对其行为给予正确指导,就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进而走上犯罪之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目前对初中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大,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紧这个时期养成好习惯,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为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齐心协力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付诸行动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一下几个方面:
2.1注重家庭教育的培养
家庭是人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家庭生活的烙印。首先,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温暖的家庭,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基础。除了物质的基本条件之外,家庭应该充满无私的爱,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其次,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便在孩子的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很好地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也要转变,不要过分溺爱和过于严厉,应该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最后,家长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家长的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等良好的品德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的不良行为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2加强学校教育
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学校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首先,学校应该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整洁干净的校园会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则,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学校还要注意树立文明的校风和学风,优良的校风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等不知不觉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2.3家庭和学校教育互相合作
我们应该把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首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学校的教育目的,应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拥护。家长也应该维护学校的名声,对学校做出正面评价;家长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师积极配合,树立教师的威严,教师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形象,更有利于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实施。其次,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家长会。不仅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有利于了解学生的近况。这样能够及时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表现进行纠正和引导。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协调合作,才能更有效。
2.4注重社会教育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社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需要优化社会环境,消除暴力和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袭。我们应该注重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树立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构造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瘾大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我们应该创建先进、文明的媒体和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监管,禁止不良行为的网络宣传等。其次,我们也需要加强社区文化的教育工作,多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宣传和谐文明社会,增加学生的良好社区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鼓励和具有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陈晓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芳.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
[2]吴丽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
[3]杨平,朱海.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
[4]董慧香.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宁夏教育科研,2013.
[5]张加东.试论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J].学周刊,2014.
[6]王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4.
[7]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研究 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创造更多的收益,许多农民开始进城打工或者到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寻求新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条件,许多农村父母一方或双方纷纷离开农村进城打工,而他们的子女因为学习不得不留在农村,这就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教导,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他们的性格、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1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
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照顾的,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监护人疏于对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管理,没有及时督促他们学习,再加上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经常出现不及时完成作业或者做作业不认真的现象,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相比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家庭教育,学习成绩平平,辍学率高。
1.2初中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严重。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与关爱,许多初中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不能与父母及时、充分地沟通,留守儿童的一些想法很难充分表达,并且在与同龄人交流、沟通时,由于一些原因,他们的想法不能及时疏导,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其次,留守儿童都面临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的问题,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与肯定,这就使留守儿童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性格冷漠,有的留守儿童还缺乏自信;最后,由于一些外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体现在金钱方面,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的生活费充足,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因而与孩子缺少沟通,这就导致留守儿童自私任性、叛逆冲动。
1.3初中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多,安全意识差。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吃住问题,而疏于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这就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在初中时期,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很容易受到一些新鲜事物的诱惑,如果不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他们很可能会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例如逃学、打架斗殴,甚至吸毒、赌博等。此外,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安全教育,留守儿童对一些危险事物认识不多,因此对身边的不利因素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使他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
2.解决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2.1政府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农村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在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除了加大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外,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净化初中留守儿童的生长环境,使他们不受网吧、游戏厅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让他们专心在学校学习,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
2.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因此,为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应担起大部分重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懂得利用社会力量,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建立起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在教会留守儿童知识的同时,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分辨事物的好坏。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担当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最后,学校在开学初对留守儿童家庭住址、学习情况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建立相关档案,时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以便于对每位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地解决。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各种方法发现留守儿童的优点,并及时对其进行夸奖与鼓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
2.3社会各界帮助家长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
【关键词】农村 初中生 “洒扫应对” 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2-02
现在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留守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管教,养成了自私、冷漠、懒惰、生活自理能力差、无心向学、不知感恩、不懂文明礼仪等多种不良品行习惯,有的还会离家出走,甚至做出轻生的极端行为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令人担忧。对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学校是培养农村初中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也是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育教学中对农村初中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意义深远。要想让农村初中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教学中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从2015年5月起,我们成立了课题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我县农村初中生教育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上林县农村初中生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因素
我县是全国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受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制约,全县80%以上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管教。长辈对孩子的教育仍沿用上一代的教育观念,隔代教育观念已跟不上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只停留在“管吃、管穿、管住”层面上,对孩子过分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不加以管束,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满足而忽略了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出于对孩子的愧疚心理,也为了弥补孩子,只能在物质上对孩子给予补偿,而且因长年外出打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沟通很少,诸多的家庭教育因素使很多农村初中生从小养成了自私、霸道、蛮横、无理、不知感恩、不讲文明、不懂礼节的品行,甚至发展成低劣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孩子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管教,缺少父母之爱和父母之教,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倾斜,但总体上仍无法解决现今农村孩子的这一现状,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教育仍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只有齐抓共管,才能缓解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最有效的场所,是孩子人格得以再塑造的摇篮,是农村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教育对于农村初中生的养成教育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县的农村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为追求考试高分,片面地在抓成绩上下功夫,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养成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学校尽管也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对农村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但成效甚微,每年仍有许多农村初中生中途辍学或离家出走,甚至发生轻生的极端行为,严重的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学校教育对于农村初中生道德品格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的“洒扫应对”教育,加大学生良好行为及道德品质教育的力度,让这些农村的孩子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的社会环境复杂,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校园周边仍存在许多不利于农村初中生成长的环境因素,如营业性网吧、电子游戏厅、KTV厅、、、等正在侵蚀着学生的身心健康,“黄、赌、毒”等正在向学生伸出魔爪,成为危害农村初中生最可怕的三大隐患。浏览不良网站的信息、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已成为当下农村初中生道德堕落的“致命杀手”。农村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受叛逆心理的影响,他们抵制不良诱惑、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现状同样令人担忧。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农村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同样重要。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还他们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对农村初中生开展“洒扫应对”教育的实践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向善的品格
课堂教学渗透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针对当前很多农村初中生从小亲情淡漠、不知感恩父母、不懂孝敬父母的现状,以及生活中得到他人帮助而不知感恩的心理,笔者设计了一节感恩教育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课始,笔者用课件展示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撑起千斤重的巨石,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她已经死了,但她腋下的婴儿却毫发无损,救援人员在襁袍中发现了一部手机和手机上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以下是师生间的对话: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生1:我很感动,这位母亲在生死关头,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自己的孩子,母爱太伟大了!
生2:我们要爱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值得我们孝敬的人。
生3: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的养育之恩。
师:你打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孝敬父母呢?
生1: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让父母开心。
生2:回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父母分忧,让他们高兴。
生3:在父母生日、母亲节、父亲节到来之际给他们打电话问候,发祝福短信。
……
整节课师生互动和谐,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感悟,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感受父母亲情的可贵,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怎样感恩父母,如何将感恩父母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课后,笔者还精心设计了“日行一孝”的家庭感恩行动。如周末当一天父母,早上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煮好早餐、午餐、晚餐,让父母享受儿女的待遇,与父母互换位置。还可以放学回家后,给妈妈倒杯水、给父母洗脚、给奶奶梳头、给爷爷读报,节假日给父母打亲情电话、发祝福短信等。通过以上感恩孝行活动,让学生将感恩落到实处,促使学生养成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良好品德。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向贫困户捐款、向灾区捐款等爱心行动,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懂得不仅要感恩父母和亲人,还要感恩身边给予自己帮助的所有人,做一个感恩向善的人。
(二)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习惯
讲文明、懂礼仪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文明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一个讲文明的人,其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还会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因此,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我们给学生播放了礼仪专家的知识专题讲座视频,还开展了“中学生文明礼仪”培训活动。通过知识讲解、图片展示、现场演示、学生代表演示、学生集体模拟演示、表演比赛等方式进行培训,以生动有趣的培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识。Y仪培训的内容为:中学生仪表仪容礼仪,交往礼仪,校园文明礼仪,怎样使用礼貌用语,怎样与老师或长辈打招呼,日常生活中打电话、待人接物、接待客人、公共场合的有关礼仪等。为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我们还通过主题班会课、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加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礼仪意识,让学生学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文明礼仪培训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很多学生在课后都普遍认为,通过培训活动,他们在个人仪表仪容、待人接物等文明礼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通过“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能力
自立自理作为成长的过程环节,是学生锻炼生活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积极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自立自强的人的过程。针对当前很多农村初中生存在的过分依赖父母、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立自理能力差等不良品行,我们开展了为期半年多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旨在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爱劳动、勤动手的自立自理能力。
“文明宿舍”评比由学生会干部组成宿舍评比小组,每天早上早读轮流对各班的宿舍进行评分,由小组长于周日晚自修统计各个宿舍的得分情况,并于下周星期一将评比情况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公布,在全校集合时由学生干部进行公布,对表现比较好的班级进行表扬,对表现比较差的班级提出批评和改进要求,最后向获得文明宿舍的宿舍颁发“文明宿舍”流动锦旗。
在“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中,很多班级的学生为了争取获得“文明宿舍”的荣誉,都努力把自己的内务做到最好,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能自觉整理好内务,把个人的内务卫生、宿舍的卫生自觉搞好,以往宿舍的“脏、乱”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宿舍和摆放井然有序的物品,全校的男女生宿舍卫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理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对农村初中生进行“洒扫应对”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多加实践,注意“洒扫应对”教育的持续性,通过课堂渗透“洒扫应对”教育,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行动去践行,把“洒扫应对”知识运用到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切入,着眼于初中生的成长,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识与道德判断,让他们真正在“爱的摇篮”中成长。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学校方面。尽管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抓起,但不可否认,在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中,他们在学校的时间最长。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于是好多学校只认准了这一个道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抓得非常好,也的确培养出了非常多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然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传授,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来讲,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是十分落后的。思想品德课程,应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最好形式,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灵活教育体系,与时俱进地构建知识、生活、情感相融合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以生活来感化,以情感来教化,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门有趣的课程,是服务于生活的课程,更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课程。
2.家庭方面。“无论孩子多大,在父母心目中都是长不大的。”这句话充满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作为父母应当为孩子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父母的威信与爱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建立起来的,每一个细节处理不当,都会毁灭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尽管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长,然而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却是占据第一位的。试想一下自私自利的父母又怎能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呢?因此,父母应当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角度出发,真正地做到为孩子好。而不仅仅是提供给他们丰富的物质资源,而缺失思想品德上的教育。在工作之余,多陪伴孩子,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密切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指引正确的人生之路,从而避免他们走弯路。
现在的家长不是不重视教育,有时恰恰是重视教育,准确地说是忽视家庭教育,过分的重视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搞错位,生活完全包办,品德教育跟着感觉走,只向孩子和老师要成绩,一旦出现问题就唯学校是问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典型特征。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做到,但要毁掉一个孩子其实很容易,有时一句话、一件事就能做到。对一个孩子伤害最大的往往来自他最亲近的人。
当家长教育孩子是最为复杂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以身作则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接受着子女的监督,因此做父母的要不希望儿女那样做事,自己也别做,要是要求儿女那样做事,自己就先去做。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先做个样给孩子学,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家长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加强交流,经常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相处有了错误和失误就要勇于承认,不要维护家长的面子和尊严,要加强学习,了解网络技术,这样才有资本和孩子进行网络对话。面对90后一代的成长,60后、70后的家长要改变很多,最要紧的是思想观念和付诸行动,家长要善于把家庭教育当作自己的第二事业来经营,来追求,因为今天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投入,就是对明天家庭幸福的投资,就是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投资。
二、要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如高兴时、苦闷时,尤其是孩子更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有讲话的机会,要耐心听,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边看电视边听,不要边做事边听,要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不要打断,也不要批评和指责,听完之后给予鼓励或指点,要学会做孩子真诚、耐心十足的听众。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听,全面真实地听,不要粗鲁的打断,不要听过之后就简单批评孩子的对与错。家长若一厢情愿采用指令式、批评式教育,对90后的孩子效果不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三、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
近几年来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有专门的老师备课给家长上“家教六讲”“家教八讲”,也给家长发了教材,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说国人的家庭意识增强了,可是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还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觉得我给孩子交了学费,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那作为家长,作为母亲的职责又是什么呢?一些家庭的家长年届不惑,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和孩子交流时间少,缺少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有些家长晚上回家,和孩子交流就是典型的三句半:“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去睡觉吧!快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不能取代的。
四、陪孩子学习但不批判,并且要认同
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一是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从小学升初中,从儿童步入少年,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孩子还没焦躁不安,家长便开始紧张,丢掉自己的应酬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陪。孩子在那儿学习,家长盯着看,孩子觉得被人监督很不自在,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实际上我们可以装不懂让孩子给你讲解他学会的知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孩子也容易体验成功的感觉。抓住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期中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定好方向,确立他在班级中的位置,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会很顺。
五、向孩子适度倾诉
向孩子倾诉不是说你供他读书花了多少钱、多少精力,让他有负罪感,也不要说离中考或高考还有多少天,让他有种来不及的感觉。适度的倾诉是什么呢?不要让他觉得家长是万能的,因为家长做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有时还有很多的郁闷。给孩子一个适度的倾诉,让他了解这个社会,也有一种心理成熟,同时他对家长的工作也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