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第1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2007年2月,我市被中央文改办明确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新增试点地区。2008年初,我市被中央文改办确定为工作联系点。2009年5月,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代表中央文改办亲自到我市督查;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再次到我市调研督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三次来我市调研,对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去年12月21日,常务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与省文改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副书记签订了《2010年遵义市文化体制改革责任书》,明确规定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指导与鼓励,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在组织保障,同时,指明了工作的方向,使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夯实硬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文化馆、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建筑面积余平米的图书馆投入用。目前正在图纸设计和规划;投入万元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正在建设中,每个文化站配置了万元的内部设施,安装乡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文化信息共享设备。投入万元的村等家农家书屋已经全面完成,购置书橱,配送书报刊、光盘等读物。市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督促检查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

(三)精心策划,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

为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遵义市汇川区在国庆节前将对所辖镇、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开展文艺下基层演出。通过文艺演出的方式将文化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去,宣传遵义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建双创”、着力打造“六大环境”,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步伐。由遵义市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市文联联合主办,遵义市杂技协会、遵义市曲艺家协会协办的“安全发展、预防为主”大型文艺巡回演出到达习酒公司,为习酒公司员工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2010年组织了遵义绿茶博览会文艺演出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消防、关注消防”的良好态势,近日,贵州省遵义市消防支队联合市群艺馆曲艺团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消防进社区、共建创和谐”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等活动。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等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场。组织策划了书画展览活动,与举办了春节“”。积极辅导县直单位、企业开展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开展“三下乡”活动,全年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场,活跃了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攻坚克难,加快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1、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报社宣传与经营分开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日报社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党报党刊宣传与经营分开、事企分开的改革要求,将广告、印刷、发行、网络媒体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今年5月10日,日报社剥离组建的遵义天泰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浮嘉报刊发行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报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其中重点改革单位印刷厂名职工全部转变身份进入公司工作,已初步完成清产核资和工商登记,正在协调新建厂址土地、转制后职工养老保险等有关事宜。

市文工团“剥离重组、整体划转”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按照“区别对待、一团一策”的改革原则,对市文工团实行“剥离重组、整体划转”的模式进行改革。将市文工团原土地资产剥离组建国有文化企业,同时以土地评估价作为股份,引资组建“市文化艺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歌舞艺术、影视娱乐、出版物交易、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目前公司招商引资和注册登记工作已完成。原市文工团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入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群艺馆的工作得到了加强。今年8月整合的市群艺馆在参加全省“多彩贵州”小品大赛活动中获得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团馆”整合后活力得到显现。

市电视台、市电台制播分离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去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后,市文改办与市广电局认真酝酿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明确改革目标,制定了《市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方案》、《市人民广播电台制播分离改革方案》,经多次修改后,已通过市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审定通过,进入实施阶段。

2007年7月,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由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公司员工728人由事业身份全部转变为企业身份,在全国全省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为全省网络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杂技团采取“两步走”的办法实施转企改制。按照文艺院团的改革要求,结合市杂技团实际,分两步推进市杂技团转企改制。第一步,组建“市杂技歌舞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将杂技团所有人员划入公司,按企业体制进行管理;继续保留“市杂技团”的牌子和原在职在编人员事业性质身份。第二步,待时机成熟时整体转企改制,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注销市杂技团事业法人单位。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迈出重要步伐。为把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制工作落到实处,市文改办从今年初开始,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调度,深入到区、市、县所属电影放映公司(电影院)进行调研,与单位职工进行座谈,深入了解职工思想状况,讲解改革政策。经过市、县(区、市)两级努力,目前区电影公司改革方案初步形成,电影公司改制方案已经县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川剧团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闯出大市场。川剧团坚持“走改革、闯市场”的路子,通过组建大策划文化传播公司,与剧院整合资源,实现了川剧团的人才优势和剧院的场地优势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化资源的潜力,调动了人力资源的活力,小剧团闯出了大市场。该团打造的红色精品舞台剧《》先后走遍了重庆、四川、云南、上海、江西等九个省市,总行程已超过10万公里,全国巡演累计达600余场,创造了单个红色剧目演出场次的最高记录。同时,该团投资380万元打造的《娄山关月》获2009年度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志在阅评川剧团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光明日报可就小剧团创出大市场进行深度报道,发动演艺界参加讨论”。目前,该剧团正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方案,创新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县级院团的发展路子。

2、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

市图书馆、纪念馆、市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制定了岗位设置管理方案,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3、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启动。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市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体局,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改革的相关工作,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文改领导小组研究讨论,现已形成《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待上报市长办公会审定。

(五)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1、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我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由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实施。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产业统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负责具体工作。二是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及培训相关业务。三是定期督导,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区(市)比照市里做法开展工作。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进入正常程序。

2、《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入评审阶段

我市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拟定全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邀请了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有关专家编制《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多次到市直各部门、各县、区(市)就文化资源及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征求意见。目前已完成送审稿,并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审定,拟在2010年10月下旬进行专家评审,预计整个工作将于今年11月底结束。

3、是围绕文化、国酒文化、茶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等支柱产业设立了150万元文化产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纪念馆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之路,贷款2.19亿元购买了17000多平方米的街,组建了旅游集团公司,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规范经营,文化市场整治与繁荣并举

抓管理、促繁荣,努力打造健康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始终严格遵循“净化窗口、把好关口、堵住源头”的原则要求,规范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守“三条底线”不放松。全年共出动检查人次,检查网吧家次,检查图书、音像、印刷企业等经营单位家次,娱乐场所家次。依法取得无证经营地摊、游商家,收缴盗版图书本,音像制品张。立案查处违规经营网吧家,罚款元。进一步规范了我市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经营秩序,推进了我市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就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贵阳、安顺、毕节相比,进展缓慢,离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问题:

1、文化工作队伍人员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2、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受到制约;3、基层文化工作较为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4、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一方面要以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为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养一批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文化企业,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着力深化内部改革,转换内部机制,进一步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劳动保障等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和平等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竞争激励机制。

(二)稳步推进县级文化体制改革

县区文化体制的改革要排好“路线图”,列出“时间表”,重点抓好四个环节积极稳妥实施,即抓好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抓好行政执法类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抓好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抓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三)着力推进市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明年完成市(州)、县(市、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有关执法队伍的整合,组建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一是要依法明确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及其法律地位。二是要科学设定综合执法机构的编制、人员和经费。三是要理顺同一行政区内不同层级综合执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第2篇

本刊讯(记者杨驰原) 5月30日上午11时,辽沈晚报整体转企改制暨辽宁北方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仪式在辽宁报业传媒集团举行。这标志着全国首家晚报都市类报纸先行完成了整体转企改制,也标志着辽宁省晚报都市类报纸在全国率先迈出了采编、经营整体转企改制方面的实质性步伐。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出席会议,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繁华代表省委宣传部在会议上讲话,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姜凤羽在会议上致辞,会议由辽宁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孙刚主持。

辽沈晚报历经19年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区域市场最具实力的都市类报纸。曾多次荣获“全国晚报都市报20强”、“中国最具成长性十大传媒”、“中国十大创新传媒”等荣誉,是东北地区唯一进入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全球日报发行量100强的平面媒体。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在辽宁省委领导下,先行试点推进辽沈晚报整体转制改革,成立由辽报集团绝对控股的现代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被看作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此举对于科学把握晚报都市报发展规律和趋势,化解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晚报都市报的综合竞争能力,应对由于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新媒体的冲击,推动区域报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蒋建国在讲话中说,辽沈晚报的改革完全符合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为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特别是省级晚报、都市类报纸的转企改制,做出了榜样、树立了典型。新闻出版总署将在下一步工作中,总结推广辽沈晚报的好经验、好做法。

蒋建国说,经验已经证明,实践还将证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早改比晚改好,大改比小改好,实质上改比形式上改好,早改早受益,大改大变化,真改真见效。他希望,辽宁北方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确保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主业,加快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第3篇

刚才,祖学同志就“十一五”及2010年的文化广播影视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明确了“十二五”文广工作蓝图,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任务明确,措施得力。后面,杨部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一并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文化广播影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发扬成绩,振奋精神,切实增强做好文化广播影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十一五”是我县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文化艺术中心综合楼、影剧院、东坡梁广播电视发射台和13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45个村级服务点;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安装“村村通”356套,建设村级广播室121个,基本解决了我县边远地方9256户近3.7万贫困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二是广播电视宣传成效显著。广播电视宣传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舆论引导水平,为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三是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共演出1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250余场次,在全市率先放映广场电影。新编创剧目3个、小品30个、小戏35个、表演唱27个、歌舞节目46个,参加省市各项演出达40余场次;组织辅导干部群众创作书画摄影艺术作品共860件,96件作品荣获不同格次奖项;积极指导群众文学创作,近60篇文学艺术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14件文学文艺作品分别荣获中、省、市奖项。四是文化遗产保护成绩喜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1421处,其中重大发现6处,下梁镇的“永和”题记崖墓入选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发现,我县不可移动文物点已达到1484处;建立完善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项,市级非遗名录4项,渔鼓申报国家级非遗资料已送交国家非遗中心评审。五是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共检查各类经营场所820余户次,查处各类案件40余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6400余盘,书刊3320册,处理违规网吧3家,极大地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乡镇、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文化广播影视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谨代表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全县文化广播影视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文广战线上辛勤工作的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化广播影视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党和政府赋予文广工作的基本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我县文化、广电基础设施不完善、体制机制不活,服务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对于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特别是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扶持公益性文化广电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为我们加快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在困难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的重要时期,各乡镇、相关部门和广大文化广播影视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加快全县文化广播影视工作繁荣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文化广播影视各项工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推动文化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非常关键,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化舆论宣传,以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为目标,以改善设施条件为基础,创作文艺精品,提高行政能力,狠抓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自觉站在全局高度,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做强舆论宣传。当前,我县正处在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内外环境至关重要。文化广播影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舆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全力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继续充分发挥新闻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自觉站在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改进和提高宣传报道方式,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鼓劲加油。新闻战线同志要不断提高认识,认真学习领会县委、县政府各个不同时期阶段的工作部署,从整体上把握好重要精神的内容实质、思想脉络,突出报道我县建设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县域板块情况,在扩大总量、调整转型、统筹城乡、提升形象、构建和谐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工作上,打好宣传战。要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各种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把县委、县政府关心群众的重大措施传达到位,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解释到位,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有关政策宣传到位。发挥宣传思想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积极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问题有效解决。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继续发挥广电系统的内宣优势和外宣强势,主动与省市主流媒体联系,邀请他们来我县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大力宣传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突出成绩,为在新起点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争取更为有利的外部空间。同时,要加强广播影视安全优质播出工作,进一步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时刻不能放松。要在加强技术装备、技术设施建设和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安全播出水平的同时,及时完善安全播出的管理制度,查找影响安全播出的隐患,完善相关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队伍管理,加强安全保卫、管理维护等安全运行各项工作,确保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二)以服务群众为主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主题鲜明、方式新颖、富有特色、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室内与室外、专业与业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原则,积极探索群众文化与企业合作开展大型活动的新路子。要深入开展节庆活动和以送戏曲、送图书为主题的文化下乡活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新农村建设。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文化阵地建设。要抢抓机遇,用足用活政策,进一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村村通”工程、文物维修保护工程等文化建设工程,提前做好项目储备、争取工作,力争更多的文化项目和资金落户我县。大胆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新体制、新理念,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支持引导和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参与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文化活动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管理,确保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积极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各行业和部门的文化设施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整体活跃,按照“巩固乡镇级、建设村级、发展组级”的思路,突出重点,建立健全立足基层,面向群众,覆盖社会的县、乡(镇)、村、组、农户五级文化服务网络,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四)以地域特色为主题,大力繁荣艺术创作。把展现地方特色文化与展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机结合起来,抓好艺术精品生产,努力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在总结我县文艺精品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业余与专业并重、舞台类与非舞台类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精品创作的策划组织和管理服务能力,鼓励、支持文艺工作者从我县城乡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中汲取营养和灵感,不断推出具有时代精神和特色的精品力作。要以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为目标,精心策划设计方案,抽调人员创编排练,精心组织参加2011年全省第六届艺术节展演,全面展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学好文件,准确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全面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要注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正确对待文化体制改革,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反复论证,研究提出全县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做好改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为契机,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积极申报文物保护项目,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确保文物安全。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果,做好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

(七)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认真落实文化稽查工作制度,增强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门的执法联动能力,深入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突出抓好网吧、音像、教辅教材等文化市场重点领域,鼓励音像销售向连锁、超市方向发展,积极开展以打击非法出版物为重点的“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净化文化市场。大力开展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法制环境,为文化市场发展、先进文化传播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凝聚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文化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文化广播影视工作,从大文化角度思考和统筹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广播影视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把文化广播影视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组织领导、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高度重视、适度倾斜,切实解决文化广播影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层层落实任务,狠抓措施到位,形成支持文化、广电事业发展的合力。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确保乡镇文化站工作和业务活动经费有保障。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要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以集聚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建设,推动全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积极配合、支持乡镇文化站建设,切实协调解决征地、选址等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影视从业人员;职位;人才需求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具动态和最积极因素的资源,它的运作能使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产生根本性变化。影视产业是创意产业,影视工作人员在精神生产中创造供人们精神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直接是影视制作人员的智力成果。可以这么说,没有那么多优秀的创作人员,就没有蓬勃发展的影视产业。因此,影视人才资源影视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影视产业发展和提升电视台、影视公司等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2008年上海中外影视行业研讨会上,与会者共同讨论了影视创作、制片发行及影视人才的培养等问题,研讨会上专家报出中国影视人才的缺口超过20万,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张廷文分析说,将来影视人才需求的重点将是创意策划、经营管理、高新技术等人才。中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在影视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影视行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一方面是人才紧缺,而另一方面是采编人员出现剩余,有些处于生存艰难的状态。影视人才生存问题随着影视产业的大发展越来越突出,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以浙江省影视产业发展为对象,探讨浙江影视从业人员队伍状况和市场需求。

一、浙江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第一,从政策上,浙江省政府自觉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影视产业。影视产业发展较快且基础厚实,加上浙江文化资源深厚,发展影视产业有很好的基础条件。1999年浙江省委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2002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2003年6月,浙江和广东被确定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同年7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拟定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和试点部门、试点城市改革方案。影视产业作为整个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突破口。2004年《关于加快浙江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影视企业主体资质准入条件、改革国有影视制作经营机构、拓宽影视业的投资渠道、培育交易市场、影视人才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个总体的规划。在2005年7月《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和2006年7月《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的两大文件中影视产业都被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08年7月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提出重视影视创作,做大做强国有影视机构,提升民营影视机构创作生产水平,培养优秀影视创作团队,支持影视基地建设,努力使浙江省影视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从影视运营主体看,一部分是国有影视机构,主要是电视台;另一部分是民营影视公司。根据浙江广播电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2座、电视台12座,广播电视台66座,广播、电视年播出能力分别达到63.75万小时和59.34万小时,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分别为104套和111套。全省乡镇和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5.8%和87.4%,全省有线电视用户数接近900万户,入户率达到60%,全省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37%和98.84%,居全国前列。

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民营“影视浙军”正在迅速的壮大。浙江省自2003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一直把影视产业发展作为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和新增长点。目前全省已拥有1个全国影视产业实验区、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教学研究基地。截至2009年2月,浙江省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单位拥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的机构442家,其中民营企业397家,占90%。全省影视公司总注册资本金由2005年的12亿上升到2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公司48家。2009年上半年浙江横店影视实验区现有入区企业达到293家,入区企业影视制作总投资金额达5亿多元,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

二、浙江影视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2008年北京电视节目发展论坛上华谊兄弟集团总裁在总结华谊这几年取得成绩时说电视剧制作人才是第一突破口。浙江省是影视产业发展重镇,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据统计现有浙江省国有广播电视电影在编从业人员粗略估计约2.5万人左右。从民营影视发展看,就浙江横店影视实验区而言,截至2009年3月,全国已有276家影视文化企业入驻东阳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带动了当地各类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2万余个就业岗位。横店以影视基地为基础,以吸引剧组为起点,筑巢引凤,从2004年至今累计接待剧组500多个,拍摄影视剧1.5万多部(集),为剧组提供群众演员达380多万人次。按照工作的性质,影视业人才可以划分为影视创作和影视市场管理两大类。影视创作类人员包括: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包括服、化、道)、录音,等等;影视管理人员包括:影视企业管理者、影视政府部门管理者、监制、制片人、发行人等等。表1以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网两大招聘网站2009年8月11日浙江站为考察对象,对影视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在考察众多公司所需职位中,编导类依旧在市场上需求量最大。因为在这两大网站上职位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处于刚刚成立阶段或者是公司发展期,公司需要大量的采编人员从事内容创作。但是相对于整个采编队伍来说,采编人员还是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阶段。本文把制作类人才也归入编导类,因为采编、后期制作两种职位同属于影视节目生产制作,所以归于同一类别。第二类需求量大的演艺类,演艺类属于变动比较大的一类职位,而且需求具有临时性,从人员需求上看所需的量比较大。还有一类是营销类,这一类职位主要是开发市场,所需的人员多,对其能力的要求也高,符合现今影视产业发展的需求。从策划类岗位而言,这一类人员的需求职位相对较低,基本是策划和文案两种职位,在浙江市场上策划人才的求职方式主要不是依赖于网络渠道,更多的是业内人士的引荐。管理类人才需求要求比较高,主要在工作年限和能力方面要求比较高。在浙江民营影视企业增多,市场需要一批既懂得影视生产规律又懂得影视产品市场管理阶层。一流的管理造就一流的企业,这一批人才将带领浙江影视产业发展,也成为浙江影视产业崛起的关键。相关各个职位的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三、浙江影视产业人才供给分析

浙江影视产业发展迅速,除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活跃的民营经济外,浙江影视教育提供人才支持也是一个很直接的原因,中国的影视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影视高等教育。在浙江不仅有浙江传媒学院这样专门培养影视人才的高等学府,还有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林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都设有新闻传媒类专业,这些院校每年为整个浙江省影视产业输送大批人才。本文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调查浙江影视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浙江传媒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家广电总局主管的两所专门培养广播电视人才高等学府,浙江传媒学院创建于1978年,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专业性很强。学校现有教学单位8个,共有专业36个。学校现设有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8个二级学院,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动画、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工程等36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部分专科专业。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逾8800人。在浙江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都能看到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的背影,浙江传媒学院成为浙江各大影视机构输送影视人才的摇篮。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学特点是:以广播电视制作专业为主体,兼顾艺术创作与科研。学院所设置的课程是按照电视制作各个职能部门――导、表、美、录、摄、制――进行规划,加上播音学院的播音主持人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与电视台生产流程上职位设置是一一对应。从发展的倾向上看,艺术类专业占主导。在管理这一块设置制片管理专业,专门培养影视管理人才,为了跟上影视新技术的发展和动漫产业发展,学校专门设立动画学院,另外设立音乐学院培养音乐表演人才。课程设置上重点在影视专业课程上,侧重技术层面的学习。学生满足于技术技巧上的要求,即通常所说的“匠人”。非影视专业课程,像美学、艺术学这样的艺术类学生的基础课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使相应专业学生的根基很浅、视野狭窄。特别是管理学院的学生,根本不具有高级管理人员所具有的基本素养。从培养的角度来说,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底蕴势必成为以后职业发展一种障碍。另外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理论的教学,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意能力不强。尤其是每年大规模的招生,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不够,大班授课,师生互动性差。因为是艺术类招生,英语水平大多不高,艺术类学生CET-4考试通过率很低。在当今市场发展趋势,影视人才都面临市场残酷的挑战,影视人才要求熟悉影视产业生产规律,熟悉市场,制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浙江传媒学院专业性强,在影视行业居全国前列,但是缺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分限制学生的发展道路,阻碍学生专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浙江影视产业人才教育上,其他院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浙江传媒学院的专业性强,特色明显,办学的实力强,浙江其他的专业院校就逊色一些,这些院校在培养学生要解决的难题是学生的影视语言能力培养足,实践能力差,上手慢。

四、总结

影视产业植根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还受到政府的鼓励和大力支持,浙江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谓是得天独厚。影视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核心资源是人力资源,在结合影视人才需求和供给分析后,浙江影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是作为人才供求方,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需要及时改变教学思路,与市场接轨。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第5篇

4月13日,吉林省文化企业赴深圳引资,在“吉林―深圳文化产业推介会”上,14个项目成功签约,金额80多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个招商引资活动,还是吉林省组织部对赴深圳的50名文化产业带头人进行的一项培训计划。吉林省正举全省之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吉林是科教文化大省,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吉林省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文化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发展滞缓。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吉林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专项扶持政策。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是吉林省“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吉林经济发展方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着力点。由此,以党委、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为突破口,实施全民创业,吉林的文化产业呈现百舸争流的景象。

文化企业要把主业放在首位,这是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要求在坚守文化本源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健康发展。长影集团在改革发展中拓展出电影频道、娱乐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项目,走出了多元经营的路子。他们还突出主业,进一步巩固农村电影题材的传统优势,2010年共创作生产故事片50部,仅8部进入院线的影片就实现票房收入5400多万元。吉林省歌舞剧团创排的具有东北民族风情和吉林地域特色的大型原创时尚歌舞《长白神韵》于今年在北京演出,其在吉林省内的巡演就已基本收回了成本。以东北风情为代表的“二人转”艺术团将高雅艺术揉进整个演出,排演了弘扬道德风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节目,受到市场欢迎,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荀凤栖在总结吉林省文化产业经验时说,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始终把握“三个坚持”和“四个结合”的实施原则。“三个坚持”是坚持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实现好发展好文化工作者切身利益。“四个结合”是改革与整合相结合、改革与扶持相结合、改革与建设相结合、改革与人才相结合。

改革与整合相结合。吉林省着力在培育传统的骨干文化企业上下功夫,培育形成了以长影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吉视传媒股份公司、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歌舞剧院集团、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林动漫集团为框架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一些传统产业经过整合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吉林出版集团一般图书在全国出版集团中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二位,列各省(区、市)排名第一名。吉林歌舞剧院集团通过整合省内资源,构建“两团一院”架构,2010年演出300场,实现演出收入3570万元,是转制前的15倍。吉林动漫集团现拥有16家成员单位,直接控制资产5000多万元,上年整体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利润8220万元。

改革与扶持相结合。吉林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都积极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新设立2000万元吉林省文化产业投资引导资金,以其为种子资金发起设立基数为2亿元的吉林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改革与建设相结合。吉林省统筹兼顾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协调推动。2008年以来,吉林省市县三级共有27项重大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在建的还有25项。新建扩建6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文化大院4800家,农家书屋703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覆盖全省85%的村。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多元化战略 影响因素 江苏

一、 引言

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获得一定市场地位的基础上,欲追求更大发展时的优先选择和必然选择。多元化战略是企业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扩张一个或多个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主体产业,最终形成核心层-相关层-外围层这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路线,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江苏省应用多元化战略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江苏“文化强省”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新型产业群取代传统产业群,有利于提升现有文化产业群的文化竞争力,带动增加就业机会,为江苏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江苏已形成以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及文化旅游业为优势文化产业,以动漫制作、数字影视制作和新媒体产业为新兴文化项目,在保护和发展手工业和演艺传统项目的同时,依托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在网络、数字制作、影视制作、现代出版业等领域的优质潜力。因此,多元化战略是壮大文化主体自身的经济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实现经济与名誉双丰收的有力措施,是发展江苏文化产业的必要战略。

  二、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理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企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还有两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出影响江苏文化产业采用多元化战略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社会资源、政府力量、文化主体、金融杠杆、科技创新、竞争环境等六因素,具体表现在:

  (一)自然社会资源形成特定优势,经济实力是基础

根据自然禀赋原理,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赋予一个地区独特的发展文化的条件,资源越丰富,文化发展的空间就越宽阔,通过不断利用与创新所具备的资源,最终形成区域文化的特定优势。江苏的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艺术、精神享受的需求。根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江苏省连续几年位列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甲。由此可见,江苏的经济实力是雄厚的,而文化需求与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

(二)政府政策制度是方向标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与引导。近年来,江苏省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各地审时度势,纷纷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科学发展”和“两个率先”的重要抓手,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三)产业主体多元化是主导力量

以企业和人才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主体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能够为文化发展注射新的思想、新的活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江苏近年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产业主体日趋壮大,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增加,江苏的文化建设已在全国形成率先发展势头。

(四)金融财政的支持是推动力量

文化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从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培育经济增长点,将深邃的文化普及化。目前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市场筹措,但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元素流通不畅,政府管制较多,影响资本整合,那么有利的财政扶持政策及金融与文化产业对接将无疑促进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活跃了文化产业投资的文化氛围。

(五)科技创新水平不可或缺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依靠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技术、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的新型主导产业群取代传统主导产业群。而文化产业正是这样一种新型产业群,不仅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科技水平,不断创新,对文化产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外部竞争环境是催化剂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市场经济充满着不确定因素,竞争使得那些拥有超凡科技、独特创意和文化感染力的品牌市场集中度日趋提高。俗话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文化。而我省多数企业还处于卖产品、立品牌的阶段,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促进企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壮大核心竞争力,并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创新能力和文化价值来应对国际竞争。

  三、政策建议

结合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确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江苏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平衡发展,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2)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在促进资源整合、营造创新氛围、实现要素聚集上具有独特优势,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优势的最大化。(3)建立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企业应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和杠杆作用,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市场主体。(4)打造特色品牌。企业应着力培育自身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价值,更好地推动江苏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5)将规划策略付诸行动。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均要避免仅以增量数值来衡量目标实现与否的“面子工程”,必须将政策措施落入到实施中,使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效率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周锦,陆春平等.江苏优势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战略应用研究[J].管理科学.2010.(11):84-85.

[2] 梦溪,晓理.江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探析[J].群众.2010.(3):59-61.

[3] 潘兴强.企业多元化战略新论[J].管理研究.2010.(12):1-2.

[4] 顾江,朱文雀.江苏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及发展战略[J].艺术百家.2009.(4):10-12.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影视传媒 银行信贷 风险管理

一、影视传媒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产业扶持政策法规逐步落地

我国从2003年开始试点推行文化体制改革。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实践,《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于2009年9月26日正式公告,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消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等举措。

2011年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该稿是近年来支持电影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总结和提升,是我国文化传媒领域立法实践的重大突破。《征求意见稿》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审批,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扶持措施等方面有突出亮点,将为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尊重观众权益等提供法律保障[1]。

(二)行业发展逆势上扬

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曾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例如英国为12%,美国则达到14%。被称为全球创意产业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5.24%,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

创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在始于2007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表现异常突出,并显示出强劲的逆势上扬态势。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我国2009~2011年传媒产业总产值分别为4908亿元、5808亿元和6379亿元,持续多年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其中以电影票房为例,2009~2011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分别达到了62亿元、101亿元及13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幅29%以上,增速全球第一。

(三)产业融资模式多样化

影视传媒产业的融资是制作方为了拍摄影视剧而必然进行的一项和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融资对象主要是影视剧制作公司、单个或多个影视剧项目。当前,影视传媒行业中,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持。该种模式主要用于支持生产主旋律影视剧作品等,而获得这部分资金的也大都是国有影视剧机构[2]。目前每年国家通过电影专项资金、影视互济基金、进口片发行收入提成、重大题材补助等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支持一批影视剧拍摄,如《郑培民》、《任长霞》、《杨善洲》作品等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拍摄的。

2.个人或私募基金投资。通常情况下,个人投资者或私募基金与电视剧制作方进行合作时,需按投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对于投资者来说,首要考虑的是制作单位的经济实力、信誉度及以往影视作品的收益等;而制作方为争取最大利润,就要尽量减少开支并规避各种风险,保证投资方的利益回报。

3.植入式广告等融资方式。植入式广告又称隐性广告,是指广告商通过赞助影视剧,将产品或服务内容融入到影视剧中,给受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以2007年出品的《变形金刚》为例,总投资为1.5亿美元,但通过将通用汽车、ebay网、诺基亚手机等广告的植入,就获得了超高4000万美元的收入;而在2008年上映的《非诚勿扰》中,植入式广告收入更是达到了2000万元,占投资成本的50%以上。当前,几乎所有的商业影视剧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是,如何能既保护好影片的艺术质量,又能将经济利益最大化。

4.银行贷款。这是国际影视传媒领域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国外银行对于电影投融资已有一套风险评估体系和严格的申请投放流程;而对于影视剧制作机构,则必须向银行提供完整的剧本、主创阵容的细节、各种合同、制片预算、时间进度表、完片保函、影片保函、预售合同、销售评估等相关资料。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介入影视传媒领域的案例逐渐增多,目前一些知名的影视剧制作企业已有能力从银行获得较为稳定的融资支持。

(数据来源:和讯网)

5.上市融资。上市融资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方式,主要通过股票等信用工具,吸收社会剩余资金,以资本形式直接投入到特定的项目中去。这种融资模式是以影视传媒公司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高度市场化的企业行为为前提的,并以其自身的发展规模、良好信誉、经营业绩及前期有形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当前,伴随着国内新股发行的加快,证券融资日益成为一些大型影视传媒企业融资方式的首选。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将有近十家公司完成上市,影视公司的圈钱热潮又一次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除国有公司上影、中影外,长城、海润、慈文等二三十家影视公司,也都在积极准备跨入上市大潮。除去已经提交IPO等待回复的影视公司,浙江永乐影视、北京新影联等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将上市纳入计划中。

(数据来源:艺恩网)

二、影视传媒产业转型升级下银行信贷业务之惑

(一)行业低准入门槛与高经营风险并存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今报》 发展历程 实践

《今报》,这份年轻的时尚媒体,继去年在中国报业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城市周报十强”评选活动中,一举获得“全国城市周报十强・年度创新奖”之后,今年4月,又在全国妇联和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共同主办的“2010品牌中国女性高峰论坛”上,以其成熟的品牌运作经验和引领潮流的时尚媒体姿态,荣获“2010最受女性喜爱的中国十大品牌周刊”称号,为我省新闻宣传工作争光添彩。今年6月9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在考察《今报》时,对其发展模式、运营理念以及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总结《今报》两年多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功实践,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今报》抵制住了急功近利的低俗庸俗之风,始终坚持弘扬健康的时尚文化,并且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坚持定位不摇摆,做健康时尚文化的传播者

两年前,《今报》的诞生,不仅为安徽打造了一张时尚名片,更是凭借着准确的时尚定位和本土化的办报特色,改写了安徽报媒的格局。《今报》的迅速走红,也让市场上接连涌现出一些跟风者,这些竞争对手模仿《今报》风格,复制《今报》活动,甚至为了超越《今报》,片面追求可读性,某些媒体试图用低俗文化、低级趣味的内容来吸引读者眼球。面对这股庸俗低俗之风,《今报》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人提出:“我们是一份纯市场化的报纸,不管内容是否庸俗,只要能引起读者关注就行。”但是,《今报》领导坚定地提出:“如果报纸定位是准确的,我们就必须坚持下去,我们要成为健康时尚文化的坚定传播者。”为一时的争论和摇摆划上了休止符。

那么,靠什么赢得市场更多的青睐、满足读者更多的需求呢?《今报》靠的是报纸的内容力量。它紧紧锁定核心动力人群,以25-45岁的城市读者为目标受众,围绕“本土化”的办报理念,狠抓报纸内容的落地性,密切关注合肥时尚人群生活新动向,充分报道城市生活中的时尚元素、潮流动向、公众话题、生活方式,追求鲜活生动、轻松有趣……。如今,很多读者,对于《今报》的“尚流”、“街拍”、“搜店”、“新房客”、“娱闻乐”等版面的文字风格,乃至编辑记者的姓名,都是烂熟于胸。《今报》独特的办报风格和鲜活的时尚内容,让广大读者读完每期《今报》都能感觉到轻松快乐,更是让《今报》在报业市场生根、开花、结果。

二、坚持优质活动策划,做高雅时尚文化的引领者

不庸俗,不低俗,不代表《今报》放弃了报业的市场竞争。《今报》坚持弘扬健康的时尚文化,用真诚去感动读者,用激情来影响读者,用创意去吸引读者。两年多来,《今报》坚持优质策划与读者互动,每周都开展各种类型的读者体验活动,带领读者共同感受时尚生活的快乐精髓。“淘宝市集”,提倡环保和节约,鼓励读者互相交易潮流物品;“今报旅行团”,以不走寻常路的方式,带领读者感受自然、体验生活、发现旅途中的乐趣;“今报PA友群”,用一次次欢乐的聚会,为广大单身读者提供健康交友的平台;“今报美食团”,带领读者去发现美食、点评名菜,为读者提供开心的餐饮体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今报》策划和承办了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合肥时尚文化节”。文化节包括“激情合肥电子天籁”、“创意合肥时尚大赛”、“美丽合肥形象大赛”、“尚品合肥淘宝市集”、“品味合肥美食狂欢”等子活动,不仅吸引了百万名读者的关注,获得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而且奠定了《今报》作为安徽唯一一份时尚报纸在读者心中时尚引领者的地位,扩大了《今报》的读者群,把《今报》这个安徽第一时尚媒体的品牌深深植入读者心中。

三、坚持品牌创新,做文化体制改革的践行者

品牌创新,是贯穿《今报》发展的核心文化;品牌发展,是《今报》的立刊之本。《今报》不仅制订了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而且每年都会制定当年的品牌发展策略。《今报》团队制定的发展思路是,不仅是在制造一张好的报纸,更是在打造一个杰出的品牌。在新老媒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报纸如何塑造具有差异性的品牌价值观、以不断创新的手法维护新媒体的品牌,锁定读者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从而强化报纸在目标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今报》的工作重心所在。同时,在机制和体制上也实现了创新突破,做文化体制改革的践行者:与传统媒体不同,《今报》创立之初就实行了全新的体制和机制,全员实行聘用制,同岗同酬,打破传统的身份界限,用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吸纳人才,激发了职工积极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今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在传统纸媒效益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今报》却实现了逆势上扬,广告收入增长了69.7%,继续保持全年盈利;在报刊市场零售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今报》的读者持续购买率不降反升,在至诚报刊发行公司关于合肥报摊零售量的调查中,《今报》位居报纸零售量第一,比上年增长12.9%。成绩的取得,缘于《今报》坚持时尚定位,弘扬健康的时尚文化,抵制低俗庸俗之风,凭借丰富健康的内容和创新突破真正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合肥市委宣传部在致《今报》获得“2010最受女性喜爱的中国十大品牌周刊”的贺信中有这样的总结:“《今报》以第一时尚生活读本的明确定位,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合肥年轻人的时尚生活,成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时尚鼓手,为合肥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