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助理会计师考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会计学;行业考试;经济法;课程设置;问题研究
会计学专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甚至文法理工等类专业相比,由于其社会需求量大、专业规范性强、工作实用而且执业资格及职称系列考试影响力大等因素,无论是开放教育实施前后,还是由原来的专科变为专科本科共招之后,其招生一直相对稳定而且数量较大。但近年来招生出现下滑现象。造成现状的原因复杂多样,亟须对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认真加以深入研究并改革,从而使会计学专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开放教育的名牌专业和重点招生专业。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步伐,必须要与当前的社会考试相衔接对应,必须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会计专业类的考试,无论是从业资格的会计证考试还是职称系列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会计师资格考试以及高级会计师考试,都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其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考试严格,公平公正度高。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其证书为社会的认可度也非常高,所以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人员参加考试。纵观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和本科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与会计职称系列考试接轨
(1)低层次课程高设。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会计证的考试内容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证的考试一年四次,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校以及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这类考试。由于该证书是从业资格必须,而且一年组织4次考试,内容相对简单。所以考试基本上都能过关。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统设选修课,甚至会计学本科也开设了财税法规的课程,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开放教育专科及本科的层次。(2)该必修的定为选修。初级职称也就是助理会计师的考试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经济法律基础列为统设选修课,其课程内容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内容相去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考试需求。而且很多省市区的电大直接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而不选修经济法律基础。这样设置一是重复学习,二是使一部分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学生在电大上学期间或者毕业后还得到社会上组织的教学班点参加学习,影响电大声誉。另外,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会计工作,即使有些学生从事一些统计工作,将《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作为统设必修的课程学习已经足够,没必要把《统计法基础知识》这类简单的且不作为从事统计工作硬性强制要求的课程作为统设必修,作为非统设选修就足以满足个别需求。(3)该开设的课程未开。中级职称也就是会计师职称的考试内容是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该级别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和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年限都有要求,一般是开放教育本科在学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参加该考试。但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根本就没有经济法的统设选修课,更别提统设必修课了。这也严重影响了本科在学及毕业学生的考试晋升。(4)考试形式及内容落后。现在无论是会计从业资格即会计证的考试还是初级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都是无纸化的上机考试,而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及本科相关相应课程的考试大部分还是纸质考试。与社会考试形式脱节,也影响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及考试的声誉。另外经济类尤其会计类知识内容更新变化很快,而开放教育无论教材还是网上资源的部分内容都有些陈旧过时。
2.课程设置好高骛远,脱离学生实际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无论专科还是本科的学生,无论其学习基础还是能力素质,都不能与2000年开办开放教育专科和本科之前的通过成人高考考入电大的学生相比。现在开放教育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初中升入职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学生,甚至很多都是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学,普通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开放本科主要是一些开放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其他成人专科毕业的学生,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从事会计工作。而现在会计学专科本科的一些课程设置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1)专科课程本科化。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的中级职业资格即会计师职称考试文件要求,全日制普通专科毕业5年、本科4年才允许参加该职级的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的考试。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只有本科和全日制3年制的专科才适合开设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相对高难一些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都将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本科课程研究生化。高级会计师的职称采用考评结合形式,考试课程是高级会计实务和高级会计实务案例,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也才有财务成本管理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些考试即使是国内一些名牌高校的会计本科毕业生也难以企及,一般只有研究生阶段才学习诸如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把上述课程都作为统设必修课程学习考试。上述课程设置问题的造成结果是,以前的电大专科毕业生大都可以通过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而现在的开放教育别说专科,就是很多本科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初级助理会计师的考试。
3.专科本科课程重复设置
开放大学目前的会计学专业规则中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存在着本专科重复设课以及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1]。会计学专业专科开设了统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4学分;会计学本科又是统设必修课,而且也是4学分,内容相差无几。西方经济学在专科为统设选修4学分,到了本科成了统设必修4学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开放专科统设必修1学分,开放本科也是统设必修1学分,内容几乎没有差别。英语选修课程也存在类似问题。专科的专业/职业延展课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本科的专业拓展课也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教材考试都没有区别。会计专科的基础会计与基础会计实验,这原本是一门课程却拆分为两门课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就要有实验的要求,而不是另设一门课程———会计基础实验[2]。违背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常识。
4.专业规则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太多,欠严肃合理
以会计学专科和本科2015秋专业规则为例:(1)会计学专科设置公共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9门,专业核心课8门,专业/职业延展课29门,通识课44门,综合实践课4门,合计100门。其中统设必修课16门,统设选修课29门,非统设选修55门。按完成专科毕业76学分要求计算,统设必修已经58分多,也就是说最多从剩余的84门课程里选5门课。(2)会计学本科公共基础课10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29门,专业拓展课44门,通识课39门,综合实践2门,共129门。其中统设必修13门,统设选修38门,非统设选修78门。按毕业学分算,最多从剩余的116门里面选8门左右。上述课程设置表面上看课程多,满足学生需求选择余地大,但实际上有些效仿普通高校,盲目赶时髦。普通高校一个人讲授一门课程甚至几个人讲授一门课程,而电大是一个人讲授几门课程甚至担任十几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很多课程需要外聘教师甚至无法聘到教师,而国家开放大学又缺乏甚至没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这样做会人为制造基层教学教务管理的混乱和矛盾,更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另外也欠基本的教学管理严谨。
5.综合实践课程名不副实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是在职学习,大部分都从事会计工作。无论是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职业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还是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综合实践的称谓和内容与学生在职工作的实际及专业水平提高的要求相去甚远。无论名称还是内容都应该加以改革。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如外部的有关教育部门的一些硬性的政策性文件规定等。但更多更主要的还是自身的原因,如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价值需求做调研、传统思想意识严重、内部沟通不够等。
1.制度因素
外部客观制度因素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专科和本科的毕业总学分、公共基础必修课等制定的一些硬性的强制性规定。如数学、英语及一些政治思想和国防教育课程等必须学习。内部制度因素是国家开放大学对毕业学分和统设必修课程都有强制硬性规定。省级电大没有选择余地,剩下的有限的选修课程学分只能与毕业学分相等。因为学分不够学生无法毕业,学分高了学费相应增多会遭致学生的反对,所以专业责任教师在选课时首先考虑的是学分正好而未必论证专业必须。
2.调研不够
电大或者开放教育的学生今非昔比,原先的专科学生大都从事本职会计甚至管理工作,本科学生大都还是这些已经毕业的专科学生和原来的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的学生。而现在的专科学生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校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初中生,他们大都在小企业里工作,做的是一些最基本的记账算账报账报税等琐碎工作,有一部分甚至没有从事会计工作。本科学生是成人专科毕业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些学生与2010年前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工作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水平及现实价值需求来制定。
3.传统思想作祟
我国的成人教育开展相对较晚,电大作为主力军应该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和标准,但实际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都一直以普通高校为模版。现在迫于竞争及对电大社会声誉的考虑也总认为电大学生应该多学、深学,在表面上追求时髦和高大上。尽管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但毕竟是公办教育体制,所以计划经济和传统固化惰性思想还很严重。在成人教育的买方市场上仍然还是卖方市场思维,改革落后于学生的真实价值需求。
4.专业主管教师论证不够
专业规则的制定是由国家开放大学下发,省级电大或分部的专业主管教师在众多选修课程里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由于有些课程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所以主管教师在制定专业规则的时候,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内课程。对一些跨专业学科以至跨管理部门的课程,由于缺乏对其专业相关重要程度进行论证而放弃。如经济法课程,很多省级电大放在文法部,会计专业的主管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就选择本部门担任责任教师的会计证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而不选对应的经济法律基础。甚至即使是一个部门,由于同一专业专科本科不是由一个教师负责,在制定时因为沟通交流不畅也会造成很多相似甚至重复课程等问题。另外纵向地与地市电大教师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沟通也不够,致使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
三、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和职业现实需求,破除传统思想和制度禁锢,加强同级部门间和系统上下级间的沟通,大胆改革创新,与社会行业的教育培训接轨。设置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切实能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及教学质量,有开放教育特色并吸引学生学习,能提高电大声誉的课程体系。真正使会计学等专业成为电大的名牌、品牌专业。
1.与行业考试接轨
(1)将会计学专科的经济法律基础由统设选修改为统设必修课,名称与助理会计师考试一致,改为《经济法基础》。而且提高课时及学分,由现在的54学时3学分提高到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在会计学本科新开设与会计师考试同名称的《经济法》课程,也要设为统设必修课,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其他专科本科的相关课程也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师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名称和内容上接轨。(2)取消专科的统设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或者降低学时学分,或者改为非统设选修课程。取消专科统设必修、本科作为补修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应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或者非统设选修,将这些课程作为本科的统设必修课程。(3)上述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考试相关的课程作为特别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取长补短,即内容覆盖职称考试教材的实务,但要增加相应理论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要加大形成性考核次数及题量,加大终结性考试题量,改为上机考试,仿真职称考试的时间、题量及内容。使学生在学期间或者毕业后就可以通过相应职称考试,真正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值。(4)鼓励在学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的职称考试,取得证书者免修相应课程并免收对应学分学费。吸引已经取得助理会计师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员参加开放教育专科或者本科学习,免修相应课程及对应学分学费。其他学费也给予优惠。或者职称考试课程打破学期期间限制,除加强网上教学外,也可考虑在职称考试前集中面授辅导,而后参加职称考试,扩大影响力,吸引学生学习。
2.合理设置专科本科课程
(1)取消专科统设必修的《统计法规概论》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必修的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选修的财务案例研究、财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课程,或者作为非统设选修。(2)对于一些在专科统设必修,在本科还是统设必修,且学分相同、内容相近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企业信息管理等,应该专科必修,本科不修或者选修。专科统设选修的西方经济学也应该取消,或者专科统设选修本科补修或者不修。至少不能重复设置。(3)改革综合实践名称及考核内容。建议将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改为相应行业培训证书,将专科的职业技能实训改为职业技能提升课。
3.采用大数据分析精准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规则中课程的提供不应该在中央电大最高层先制定好强制性学习的统设必修课,而后由省级电大在海量的选修课中选取极少数的几门课程。每个专业及层次都有各自的专业标准要求,不能只追求时髦新奇的边缘学科。无论会计学专科还是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应该先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组建学情分析团队,做好学习者自我评估、学习基础测评、职业发展及职业能力测评,以掌握学习者特征、预测学习困难和问题[3]。在招生时将考生的学历、专业、已学课程、欲学课程等信息调研充分,结合电大系统该专业历年课程开设情况、资源建设程度、师资力量情况、专业相关权重等汇总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最终设置精准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
4.增加选修课比重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学习喜好不同,所以还是应该因学生情况不同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于一些政府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必学课程,如英语、经济数学等,也应该多做调研报告,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对一些课程进行调整,以达到专业要求的目标能力和学分为标准来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宗强.开放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63.
[2]孔敏.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之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State encourages that the 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hange into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Combining with our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in the article, we try to built a new accounting educating mode basing on application. We believe that the basic framework containing "professional ethics with basic qualit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ertificate, practice and competition" can cultivate the social-needed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greatly and make them quite be qualified for their work.
P键词: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创新;培养模式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Accounting profession;innovation;educating mode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060-02
0 引言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会计专业虽然属于管理学科,但应用型较强,属于一门技术。因此,笔者认为除国家重点建设的一流会计学科院校外,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有必要转型为应用型。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本文试图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创新性培养模式。
1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定位应区别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学术方面应低于前者,动手能力方面高于两者。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大中型用人单位一线会计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会计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高的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 创新性理论教学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基本成熟,不同院校大同小异,笔者不再赘述,在教材选取时注意区别于学术型院校,侧重于应用型,或有能力的院校自编教材。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办学创新性理论教学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1 重视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教育
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的危害性有目共睹,诚然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但会计从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的缺失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作为培养一线会计岗位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牢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使命。
Office办公软件在工作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会计人员经常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然而很多会计专业大学生基本的操作都不熟练,因此有必要开设Office办公软件操作这门课程以提高其基本技能水平。
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并不乐观,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仪容仪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同等重要,因此有必要开设商务礼仪与沟通课程以提高其基本素养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大学生读书越来越少,语言写作能力日渐衰退,虽然校内实践环节需要提交实习实训报告及撰写毕业论文,但抄袭现象严重,因此有必要开设财经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以提高写作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应该增加开设会计职业道德、Office办公软件操作、商务礼仪与沟通、财经应用文写作这四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
2.2 三证融合,以证促学
双证融合的概念在高职院校中已经提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要体现较强的理论水平必须加一证书即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三证融合。在教学环节中,必须把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纳入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程配以相应的学分。在校学生只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和助理会计师证书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也才有可能获得毕业证。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集中培训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二下学期集中培训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这种模式对学生和老师均提出较高要求,教考分离,教学难度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但笔者所在单位经过几年的运行,只要教师认真负责,加之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次性通过率非常乐观。这两项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即检验了教学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也为后续开展实训环节做好铺垫。
会计人员作为负有特殊职责的从业人员,新《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作为《会计法》重要配套规章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指出,对会计人员资格证书实行定期年检制度;对于持证人员无故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或不符合其他规定条件的不予通过年检;持证人员未参加或未通过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年检的,其持有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自证书载明的有效期限终止之日起自行失效。对于任用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人员或者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未注册登记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单位,由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依据《会计法》第42条的规定处理。以上内容表明,我国会计人员的从业已进入法制化阶段,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会计从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影响会计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衡量会计继续教育的质量,应以是否完成或达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所确定的任务、原则和要求为标准。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而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现状,若以上述标准来衡量存在诸多问题。
(-)集中培训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以学历情况分析,研究生为0.07%,本科生为1.97%,专科生为14.75%,中专生为27.20%,中专以下的为56.01%。学历不同其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目前会计继续教育采取连续集中培训的方式下,可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会计人员难以接受超大量的培训内容,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二)培训内容的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每年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并使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由于教材和培训对象的通用性和单一性,即培训教材不分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对象不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结果造成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需求严重脱节,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接受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部分会计人员失去学习兴趣,而直接影响培训质
量。
(三)培训组织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一般都是采取高级、中级和初级合并、混合、而又集中统一培训,组织者们为节约培训成本,普遍实行大课堂教学,一个课堂容纳几百人,在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条件下,讲课教师不得不以通读教材的方式完成培训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死板,师生之间难以交流,造成教师读得无味,学生听得无奈,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四)培训考核问题
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是以一份试卷完成考核内容,虽然培训单位要求课前签到,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此项考核很不严肃,情同虚设。在不分级别培训,考试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份试卷有多少内容是学员独立完成的,有多少内容代表着培训的真实收获,值得怀疑。甚至有些会计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只在考试时抄抄写写以应付了事。所以说,单一试卷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层次划分
分析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在培训中应全面实行层次划分,具体包括:对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方法进行层次划分,实施从不同层面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会计人员职务和所在行业(或系统)的分层次。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其中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为初级职务。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分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建议会计继续教育应严格执行《暂行规定》中三个级次的划分,并按照行业(或系统)组织培训,以便理论联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都能有所提高,以达到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层次的划分是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培训内容的层次划分
培训内容层次划分包括培训内容的横向和纵向分层次。培训内容的横向分层次是指在培训人员分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每一层次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分别使用三个层次的培训教材,目前,《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中规定,高级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和解释、解答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或在全国施行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办法,组织和指导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经济核算和财务工作,培训中级以上会计人才。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法规、办法,解释、解答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分析、检查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对初级会计人员也规定了相应的基本职责。应对高级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全面系统培训,不仅包括新制度的全部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新制度出台的背景及一些内容变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级会计人员则应有选择地进行相关内容的重点培训,如八项资产准备等。而对初级会计人员应重点培训发生变化后的实务处理。
一、我有视社如家的荣誉感和社兴我兴的使命感。从93年毕业参加工作起,我一直在韩洋信用社工作,对信用社有深深的依恋和难以割舍的情结。我熟悉这里的氛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骄傲,信用社今天的繁荣也有我一份菲薄的力量,我相信,在如此宽松、熟悉的氛围里工作,将更能释放我的潜能,发挥我的所长。
二、积极进取,虚心好学,一直是我不懈的追求。如果说大学三年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那么参加工作的十年,也是我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十年。通过努力,我先后取得了中级经济类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计算机中级资格证书。两年前又顺利通过了成人高考,成为扬大商学院会计本科班的一名学员。去年报考中级会计师职称,并通过了考试。努力总是有回报,所有这一切的取得拓宽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内涵,更增强了我的工作能力,使我能在实际操作中学以致用,获益匪浅。
三、勤奋敬业和扎实的基本功使我能胜任新岗位的工作。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担任过出纳员、结报员、记账员、综合员等工作,在各岗位工作期间,我认真学习金融理论和财会法规,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努力掌握信用社内部各岗操作技能。柜员制试行以来,我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地处理每笔业务并能做到准、快、好,且不错不乱。
如果此次竞聘成功的话,我将做到学以致用,为信用社尽心尽力地工作。
一、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随着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中间业务的全面拓展,柜员岗必将是一个极其挑战性的岗位,需要的是具备高素质、一专多能的人才。我深知,不在事业上追求精益求精,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将会被严峻的形势所淘汰。所以,我丝毫不敢懈担
二、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把文明优质服务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做到视客户为上帝,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真正搏得客户的满意,赢得客户群。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形象。我们处于特殊岗位,更应不断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时时刻刻做到洁身自好,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努力维护信用社集体形象,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信用社的繁荣与发展尽一份力量。
信用社柜员岗演讲稿
创新谋求新发展
竞聘人许应来,今年35岁,95年5月到胡集信用社工作。自参加工作的那天起,我就立志要不断学习,不懈追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更好地奉献自己,服务社会。9年的金融工作锻炼了我,成长了我。
一、敢为人先,学习助力跳
学习是奋发向上的动力。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龋理论业务水平的提高,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此我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通过考试,先后取得了会计电算化证书、计算机中级证书、会计员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通过电大三年的函授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学无止境,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探索业务理论知识,今年我又报名参加了专升本成人高考和注册会计师考试。
二、开拓创新,服务起步跳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要务,服务是立社之本"。强烈的服务意识源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把"人人是窗口,岗岗是示范,事事树形象"的服务理念扎根于心灵深处,贯穿于每一次服务之中。以我的热心、耐心、诚心换取客户的舒心、放心、称心。2003年正月的一天,正值吸-储旺季,储户吕某持11000元存单前来支取,听其话音,我觉得该储户并不急着用钱,了解后才知道该储户轻信谣言,误把信用社当成基金会,对此我认真介绍信用社强大的资金实力,拉家常、谈发展,心贴心服务,吕某不但没有支取11000元,反而将外出打工的10000元一并存入信用社。
三、团结一心,工作撑杆跳
几年来,我深知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要始终站在潮流前列,就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能,面对目标,自我加压,寻求新发展。
1、轮岗学习,把自己锻炼成综合型柜员。贷款岗、记账岗、综合岗、出纳岗,我轮换学习,换岗实践。在贷款岗,我认真审查合同、借据、申请书的合法性,正确计算贷款利息,配合外勤提供到期贷款资料;在记账岗,我严格审核凭证要素,及时记账,掌握账务处理方法,账务处理做?quot;五无六相符";在综合岗,我认真复核账务,及时记载损益账,当好内勤主任的助手;在储蓄岗、出纳岗,我严格执行"四双"制度,满足客户的主辅币、残破币的兑换,严格控制库存,加强核算,提高经济效益。柜员制试行以来,我认真学习《柜员操作规程》,钻研其业务知识,掌握其操作技能,把自己锻炼成独立操作业务的复合型柜员。
一、构建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4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1)4个专业核心技能。根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提炼4个专业核心技能,即会计核算(手工核算和电算化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技能、报税与审计技能。(2)3种工学结合方式。会计教学中与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结合,实施3种工学结合方式。“学中做”方式。一是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初级、中级)、财务管理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4:5”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4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5周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二是“做中学”方式,即第5学期主要进行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对抗、电子商务、数据库,按照“5:14”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三是“做中考”方式,即第6学期按照“15:4”的比例分配校外实习与毕业考核的周数,安排15周时间进行校外定岗实习,4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会计综合技能考试。(3)2个证书。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获取“双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一学年),助理会计师证书或会计师证书(第二学年),会计电算化技能证书(第三学年);学历证书(第三学年)。
二、建设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高校访学、企业进修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使其取得“双师”证、取得博士学位;具备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会计电算化专业论证、撰写论证报告;研究会计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二是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业务对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使其取得“双师”证书、硕士学位。具有会计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某一核心课程的发展动态与前沿理论,并具有该学科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实践教学,有一年以上同专业企业工作经历,历次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组织相关项目培训。三是让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一年以上,或者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还可以聘请在职财税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从财税管理部门或中介机构聘请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三、建立开放型会计实训基地
建设三个中心(会计环境仿真中心、会计业务仿真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9个实训室(虚拟企业实训室、虚拟会计工作室、手工会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工商企实训室、银税审实训室、ERP实训室、ERP认证培训中心、财务咨询公司)。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四、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行业需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财务专家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制定等既考虑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需要的技能。二是创建“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会计单项技能训练。细分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技能,根据培养计划将会计单项技能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第二阶段会计分岗综合实训阶段。采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方式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弥补了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以会计理论为主线,单科会计专业课程讲授为主,从而与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操作流程脱节的缺陷。实训贯穿每个学期,共由三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分岗实训。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实训,按目前企业财务办公室的设置,将会计实训人员(学生)进行分岗,并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更接近财务实际操作,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第二环节综合实训。主要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培养学生的手工账务处理技能、电算化账务处理技能、纳税及报税技能,财务管理及分析技能。第三环节实岗实训。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
会计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的特点,经济法教学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经济法是高职会计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也是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课程,虽然名称相同但内容差异巨大,会计初级资格考试侧重会计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等;而高职会计学历课程则侧重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票据法等,共有的交集仅有经济法基础、劳动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几部分。会计专业强调实践中财会专业技能和法律思维的的综合运用,要求毕业生能运用会计和法律知识、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交叉问题。体现在经济法上就是会计专业与法学技能经验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体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挑战
(一)缺乏适合高职会计专业的经济法特色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高级人才。人才培养突出实用性,降低理论性,教材选择至关重要。在安徽首届法学本科经济法教学研讨会综述中,王仁富副教授认为,教材建设是经济法教学的基本工具与手段,现存教材结构体系不一,差异很大,无法适应教学实际需要。本科经济法教学如此,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材问题更突出:使用的教材是本科压缩版本;趣味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可以说,具有高职会计专业特色既能满足考证需要又兼具实践性、操作性的应用教材几乎没有。
(二)考证应试效应给教学带来巨大压力
会计专业同学职业目标明确,一年级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其后参加会计专业初级资格考试。考证驱动大多数同学关注考试内容,在当前两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下,部分同学以考证为第一选择,认为考试就是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课堂教学对其没有实用性,进而对课堂教学采取应付态度。除了学习态度,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时间也是有限的,除去入学军训、毕业实践、再加上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等时间,真正用于经济法学习时间很少,加之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差巨大,使部分学生干脆放弃课堂学习。学生的困惑是:考试内容不同该如何把握?教师的困惑是:两种考试该如何兼顾?从而最终造成学生学习困惑,教师教学难以兼顾的尴尬境况。
(三)缺少一线体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凸显
多数经济法教师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受过系统法学训练,具有较高法律素养。但会计专业有其特殊性,即使是法学研究生毕业甚至通过司法考试的教师依然感到财会知识和经验的欠缺。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当一个法学问题与财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时,教师就需要综合运用法学、金融、证券、会计、审计等知识、经验和技能综合解决。经济法教学不是在解决一个单纯法律问题,而是在会计专业背景下,运用会计技能综合解决涉法会计问题。目前,经济法教师继续教育处境也很尴尬。国家级、省级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培训中无法律培训项目;律师继续培训中无财经类项目,其他培训更是缺乏针对高职法学教师的培训项目。教师中具有会计师、税务师、企业法律顾问等财经职业证书的不多,具有多年会计、税务、金融、证券、票据实践经验的更少。教师缺乏法律与财会两种职业体验积累,谈不上将两种经验融于一身,更无法灵活运用。不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会遇到的局限就无法解决,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趣味性和操作性为起点,抓好引导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实需要一本适宜高职会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从事教材编写的人员必须具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问题有切身感受和把握,从而可以通过教材编写将这些问题努力消除在教材进入课堂之前。”[4]经济法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一般高职院校为每学期72个学时,而该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涉及民法、商法、证券法、票据法、税法、劳动合同法、仲裁法、企业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消费者权益法和产品质量法等内容,在有限时间,要学生完全掌握上述内容是不现实的。而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则往往以牺牲课程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为代价,使课堂成为输出经济法知识饼干的机器。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相关职业经验,有生活体验,课程内容才是鲜活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付出更大努力,除采取现代教学方法,通过三维动画、动漫等多种教学手段外,更要求师生互动,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现实,“原汁原味”来源于生活。比如采用同学自编自演生活中的法律小品,自己动手制作道具、设计台词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由一个被动的听课人转变为一个积极参加者。比如:在劳动合同法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劳动者,并以杨白劳与黄世仁的小品形式展出,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操作性方面,彻底摆脱“纸上谈兵”型的经济法授课模式,强调“与生活接轨”。比如劳动合同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劳资双方对抗,体会证据意识、诉讼时效意识、劳动维权意识等;可以模拟劳资纠纷,体会劳动合同文本如何签订、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如何、如何防范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带来的风险等;通过模拟交税过程,感受申报过程、体会税法的复杂性、强制性,增强纳税人遵从度等。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亲临其境”,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引导学生走近经济法,热爱经济法。
(二)以考证和实践相结合为重点,抓好质量关
从考证角度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往往要求:三年以上会计工作经验、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相对于本科生考研,他们考证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强烈,这是其上岗的先决条件。于是很多学生以自学、参加社会辅导班等方式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这种现象如同法学院学生依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通过司法考试一样,其最终的结果是损害课堂教学效用发挥,降低学生对该课堂学习投入度,产生极大负面效应。从实践角度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客观事实,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宁愿采用通过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直接使用会计人才,而不愿意承担再培养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在教学中要把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思维,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加深体验、积累经验。高职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的必要技能和从业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注重考证,经济法教学要把考证和实践结合起来,既要顺利通过会计考证考试,又要达到掌握实践技能、加深实际工作体验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重视考证而不单纯以考证为唯一目的,不片面追求通过率;(2)强化实践而不忽视考证,把实践建立在学生将来有工作岗位前提之下;(3)在学时上大胆取舍,对票据、税法、劳动合同法等内容结合考证重点突出适当加大学时,对企业法、竞争法等内容可以不失重点地简略带过;(4)注重毕业生回访,针对经济法课程吸收第一手反馈信息,及时改革跟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教师培养和使用为关键,抓好育人关
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之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养之优劣。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倡导‘工学结合’模式,这要求高职教师不但要具备知识传授能力,还要掌握专业操作示范技能。”[5]而教学质量又是动态过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知识掌握程度,更取决于教师来自一线的经验体会,以及教师对相关专业领域的驾驭。经济法作为会计专业必修课,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懂法律还要熟悉会计,即使取得律师资格“系统学习过法学基础知识,但要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合格律师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法律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执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6]事实上一名教师精通经济法所有内容的人不多,只是对某一领域更有兴趣或造诣,因此,加强经济法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显得尤为紧迫。
从培养上说,教师除了具有“双师素质”外,更要求具备“双体验”,即法学和财经实践的双重体验。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师资队伍结构中,40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40%为优秀标准,20%为合格标准。因此,多数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学历,人才引进成为短期内加强师资队伍捷径。事实上,一线实践经验不是学历高低可以取代的,它需要教师花费一定时间去体验。而培养教师的实践经历,需要较长周期和较大财力,即使通过双师基地的培训,依然有“模拟仿真”的因素存在,“双师型”成为“双证书”。因此,“工学结合”必须要求教师从一线实践体验做起,通过与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如: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挂职、交流、互换、转岗等方式,盘活人才资源,在人才的流动中促进经济法教师的合理使用,并能实现与相关单位的互利双赢,最终学生受益,提升育人水平。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会计; 教学体系; 实务技能操作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218-02
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在教职成〔2011〕12号文《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基于我国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建立“一个目标、两条轨道、三种能力”课程教学体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日益明确,财务管理专业随之而成为市场迫切需要的热门专业。《中级财务会计》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育的指导思想应定位于“基层的财务初级岗位”,而不是“上市公司财务或更高层次的会计分析和研究工作”。为准确定位,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确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分析方法,让学生明确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的基本程序。
能力目标(基本能力):学生应具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及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
能力目标(核心能力):学生应有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以及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二、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较之前有了一定的增加,难度也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生源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学生入学分数低、知识基础差、学习热情弱,学习能力也较差。对学生的这种低端评价也给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入学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应构建“一个导向、两条轨道、三种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一个目标”指“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两条轨道”指以企业常见、基础会计业务处理为核心内容,实务操作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双轨制”课程内容体系;“三种能力”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检查能力及分析能力。
(一)教学要求
《中级财务会计》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该专业学生知识架构的核心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基础会计》等课程,已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学生应熟练掌握企业各项基本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熟悉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中级财务会计》也是各类会计资格考试: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考核重点。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其逐步发展成为高层次会计人才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可结合计上岗证、助理会计师考试有关内容,选择部分试题作为例题或习题,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做到“课证融合”。
(二)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以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处理为核心内容‘实务操作技能训练位重点的“双轨制”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实训项目模块,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实践操作,充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具体课程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三、教学理念与方法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等问题,如果教师依旧采取“满堂灌”的单一、原始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主要讲授企业一般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其中涉及大量的会计分录。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一般业务的处理,这不能单纯依靠反复练习和死记硬背。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账”,更要教会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账”,以及会计准则如此规定的原因,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在讲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教师应强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转回,并进一步解释,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旧准则中是可以转回的,但新准则作了修改: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转回。这样调整的原因是: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果可以转回,则做相反分录。而在计算企业本年利润时,“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是利润的减项,有些企业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企业利润。如当年利润多了,就大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降低企业利润;利润少了,则将之前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这就使得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这样解释后,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全面、透彻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问题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 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才”的定位, 就忽略了“通专结合”的培养目标。而现今,会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因而,“专才”的定位就和今天的社会不适应了。尤其有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因只重视注重教育会计专业知识, 而忽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 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 不会与人协作,工作能力较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首先,一些课程内容上有重复,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业会计》几门课程中的一些内容, 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注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这也导致了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得会计实践无法进一步深化,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会计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课时的设置上,一些例如税务等与会计相关的专业课设置较少,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无法和实际工作联系。
3.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差
会计专业本身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高,因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我们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外,没有地方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受到了限制。学生按照老师上课讲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但实际工作中却不知道如何编制凭证和登记账簿。
4.重考试轻能力
现在各种会计考试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生为了将来找工作而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证工作,教师教学也为适应学生的考试就业而做出各种调整。学生为考而学,老师为考而教,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致使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和名次。这样一来,会计专业教学成为了考试的辅导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 师资队伍单一、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 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完成。然而,现在学校里的教师大多是从专业学校毕业后直接开始任教,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对理论研究较多而对实务问题关注不够。
二、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建议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指向。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经济管理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 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电算化操作等现代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胜任与会计不同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具有一定职业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2.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力求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观, 强调以应用为目的和“必需、够用”的原则。还应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税收、经济法规、统计、财政、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证券投资及分析等,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实践能力。应设置的主要课程是:“综合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纳税申报”、“财经法规”、“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单独实践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计算机技术”等课程。同时,“基础会计”、“成本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课程和部分公共课采用上机、实训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纳入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应根据实训计划安排,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中小企业组织的会计理论与会计业务学习,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改革传统考试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完全推广素质教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应该将应试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考试内容、形式和制度上进行改革,考试可以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等形式,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克服以前单独通过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试形式,使得考试成绩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逐步转变观念,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5.组建和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团队
加强对专任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首先,鼓励教师走出去, 参加一些协会或是行业的相关学习和考试( 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等) , 更多地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 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学校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 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再次,学校也可以通过 下派教师到对口企业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去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最后, 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在高职会计教学的不同阶段, 只有有序地交替、发挥专任和兼职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彰显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校内专任教师综合素质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素菊: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6期
[2] 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年6 月第20 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