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思维导图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09-01

思维导图属于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最早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近年来,思维导图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故做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鉴于此,本文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及学生个性特点,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自学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策略及组织工具,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但有利于知识管理与建构,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回忆、迁移、使用发展,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能力。

1.思维导图在师生知识网络构建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思维导图,教师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设计变得更系统、科学与有效。教师可结合教材、考试大纲等画出该学科一学期或年度的思维导图,接着将其细化到每节课的内容结构,并将主次标明,最终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也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重难点。

在学习七年级(上)《计算机病毒与木马》时,教师可设置一个“计算机病毒”任务,以学生阅读教材与已准备好的资料为基础,形成一张“计算机病毒”思维导图。在本节内容教学中,学生以“计算机病毒”为出发点,逐渐了解到什么是电脑病毒,计算机病毒有什么危害,何谓木马及其危害,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联系与区别,形成了一张清晰的思维网络图。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思考与总结同时进行,形成了一张思维导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思维导图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具体应用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通过合理设置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制作的一些知识模块。学生以已掌握的知识为认识基础,有机联入新知识,对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思考、探究。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对其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及提高。

在学习七年级(上)《电子报刊的策划与筹备》时,教师可制作一个网页课件,内容及思路主要是:电子报刊的组成与特点、制作电子报刊应做的准备、素材资源。通过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展示,学生便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期间,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思维导图作出相应的修改,然后在具体分支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探究成果;或向教师提出自己对网页课件制作的意见与建议。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中学生大多对新事物感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完成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转变。信息技术课程的抽象性较强,教师如果仅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不但没有学习兴趣,且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维规律相符,是调动学生学习内因与外因的重要手段。利用思维导图分析信息技术中的探究式问题,学生能够较快、较准确地抓住知识本质与重难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3.思维导图在师生知识梳理中的具体应用

每完成一节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所学内容。首先,让学生简述已学知识,并将之绘成“思维导图”,加上不同颜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复习课教学中,思维导图具有良好的提纲挈领作用,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化及网络化,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对新知识进行迁移使用。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本单元知识思维导图;完成每个自主探究主题后,又让其画出探究知识的思维导图。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使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有效整合,整个教学过程也变得更具系统性、科学性。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实践探究;兴趣;想象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正日益深入教育的每一块领地,冲击着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加快变革。随着音乐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整合、相互渗透,如何用好信息技术及相关音乐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研制与其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音乐审美体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问题是摆在我们所有音乐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根据现代音乐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明确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扩展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现代中学音乐教学模式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研究网络信息时代中学音乐教与学的新规律,构建网络信息时代中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近年来经过我的反复摸索、实践和探究,在使用信息技术和音乐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在音乐课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方面有了不少成果,现将我的一些有效尝试和教学实践梳理总结成文,以飨读者。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依据,又是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的。课件的形式是课件结构的外在表现,除了受制于制作软件和制作水平的因素之外,主要受音乐课时的类型影响,根据音乐教学课时类型的特点一般分为感受欣赏类、游戏情景类、操作练习类、表演制作类,这些课件的结构形式,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融为一体。例如,“荧屏乐声”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影片《音乐之声》《冰山上的雪莲》《我心永恒》《悍牛与牧童》中歌曲的学习与鉴赏,了解丰富多彩的银幕世界,了解各类影视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接触影视文化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在鉴赏电影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影视歌曲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影片《音乐之声》中歌曲《雪绒花》的歌唱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管弦乐器”的配音练习,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欣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由于本节课中有着丰富的视听内容及影视创造性练习,多媒体信息技术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为本课创设了一个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刺激的深度和广度,调动了学生全新的视听感官联动,从而为学生学习鉴赏音乐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因此,根据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所确定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视听联觉,增强音乐文化信息的摄入量,提高音乐文化品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是不容置疑的。

二、音乐教学中对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的反思

从本人对身边同行的了解和调查来看,音乐教学的信息化技术、大多数老师的信息化、数字化音乐教学仍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或者要请人帮忙,对与信息化、数字化音乐教学有关的应用软件还不会使用,甚至缺乏了解,因此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作用,就必须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学习来提高音乐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其与音乐教学有关联的信息化、数字化应用软件的运用水平,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魅力。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课程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拓宽了接受音乐信息的通道,给了学生更多的音乐学习自与选择权;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和资源宽广”等独特优势,促进了学生视听联觉,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以及各种音乐教学软件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应快速、师生互动性强,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状及问题分析;学生主体;任务驱动;考核评价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相关载体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手段与信息平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这就要求我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审察并反省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致力于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以丰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水平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首先,信息技术课一般只在非毕业班开课,七年级、八年级每周一节课。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少,一个学校有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足够应付信息技术教学,正因为如此,教研活动开展难度大。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它不只是知识、理论上的教学,更是在技能与实践上的教学,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和环境。目前,我镇两所中学都达不到人手一台机器的标准配置,上微机课时轮流上课或二人一台,这样上课的效率可想而知了。另外一些电脑在上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信息技术老师就变成了电脑维护人员,这样必然会打断正常教学秩序。

再次,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使用具有多重性。信息技术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教师、电教人员、网络管理人员、课件制作人员、学校的免费打字员等,有时候还要负责全校办公室电脑的软件维护任务。信息技术教师总是处于忙碌状态,却不是在教学和教研上。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大都是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而不是学生。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来看看教育教学理论,很少有时间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和探讨,开展教研活动更是一种奢谈。

另外,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认识不够到位,学生常常把计算机作为用来娱乐的玩具。在网吧中,大部分的人都是来上网聊天、看电影、游戏的,而真正的用于查资料、工作、学习的并不多见;同样在家庭中的电脑也是用来娱乐的居多,而真正用于学习、工作的计算机往往会忽视,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熏陶”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娱乐的工具。所以信息技术课便成为满足学生玩耍欲的课程。特别是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新教师在组织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

二、今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建议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1.更新教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为了帮助学生纠正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偏差和兴趣偏差,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计算机学习和使用的轨道上来。从教学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多使用课件类、游戏类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兴趣。

2.采取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与平行参考班比较,分组教学班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例如:面对学校机器无法达到每人一台,我们可以采取帮教的形式,让好差搭配,主要让学困生操作,好生辅导,也可让好学生演示,学困生学习。二者互相交换,这样双方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样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增进了他们的友谊。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上机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可适当奖励自由上网或游戏的时间,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4篇

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摸索,我在网上也查了很多的资料,也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处理方法,我决定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彻底爱上这个“理论课”。

一、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

没有课堂纪律作保证,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角度来讲,他们热衷于到计算机室操作,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太愿意在教室里上理论课。所以,教师在教室里讲授计算机一些理论知识时,学生们往往对课堂理论性教学感到单调。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此时,如何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首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教学秩序。纪律管理,这是许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所忽略的,或是有些教师只注意上课时学生是否安静,而很少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主动投入学习等,没有真正的重视课堂纪律管理。没有好的课堂纪律作保证,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会很用心地去听。所以本人认为,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学习态度,强调:上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上机,到电脑室上机不仅仅是打字,更不是玩游戏;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尝试着去探索,去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发现操作方法,运用理论知识归纳操作的共通性、规律性。

二、设置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由于对电脑的好奇心,每周一到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往微机室,那劲头决不亚于中午放学“冲锋”到食堂的劲头,然后就自顾自的开起电脑玩,把老师的积极性都给打消了。在机房上理论课,学生面对计算机不能安定心思听课;而在教室上,理论课的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如何才能引起学生转变这个不喜欢上“理论课”的兴趣呢?如果就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一节课的时间就足够了,但对于初中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以后的教学效果。既然这门叫信息技术,也就是要把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整合,做成课件或视频,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的看吧。但是我们由于硬件设备的匮乏,微机室没有安装投影仪。于是我就在微机室做了一个局域网,网上下载了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这就在硬件上弥补上了。

三、联系前后知识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含有很多的概念、意义等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听了觉得很没有意义,更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不但无法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火花,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低的状况。因此,如何从学生需求出发,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去学,就显得由为重要了。

经过不断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为教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研究学习,使有效教学从情境设计开始。例如在上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八年级信息技术的《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一课时,我就采取这样的方式上:播放江西都市频道播出的都市情缘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十七岁的中学生在上网时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对方,对致于对方利用她的身份对其父母进行诈骗近八万元。直到案发时,这个中学生仍不相信诈骗犯竟是她在网络上的“红颜知己”。这个生活实例比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看完故事,就有学生自发的讨论:“啊,原来网络上,真的会有这种事?”“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

这则故事无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现在很多学生痴迷上网,这一则网络故事让他们意识到不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又趁机给他们讲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使得学生感觉到不但要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而且更要注意网络安全的防范。这样前一个知识点《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与下一个要上的知识点《计算机网络安全》两个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通过这一有效课堂的生成,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而且学生也深有感触,“以后上网要注意了!”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5篇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学生刚升入初一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本地区一个班往往会只有两三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并且学生的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了解后做好登记,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

二、扎实细致地备好课

备课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并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特点找到教授的最佳方法与方式。在此基础上将所备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逐一推敲、验证、演练,以使一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操作性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由此得出相关的结论。从而做到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备课不只是在教案本上备课,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电子备课上。

三、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少讲多练,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我教学信息技术课的经验是“少讲多练”。“少讲”就是只讲学生必须了解掌握的教学内容,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学生小学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必然也不同,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必然存在差别。显然,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可将一些易懂的或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其自己去完成,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象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2.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动脑、联想、发挥,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精讲重点和操作难点,其他的学习内容交给学生去完成。例如:在教学表格制作时,教师只需演示已做出几种效果的课程表来,并讲解制作表格的几个要点,余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不规则的表格(如人事档案表、求职表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教师主要是起指导启发作用。

四、培养兴趣,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信息技术课本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比较其他传统学科,它的内容丰富有趣,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若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上机时,可以确定一些有意思的上机目标,让学生为了达到目标而去探索它的实现方法。尽量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他们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或者设计一份板报;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花费进行统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可引导学生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制作;在学习PowerPoint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介绍家庭或学校的多媒体演示文稿;一些游戏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玩,但不要告诉他们玩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游戏的玩法,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我有时也从光盘上或到其他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让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他的知识。目前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我校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五、利用益智游戏,寓教于乐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华化为动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单击鼠标玩游戏》,在学生已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教师简单示范、讲解游戏《飞牌》,留出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操作练习,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对于七年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但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在使用该教学方前,首先要明确,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它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在信息技术课上一般将它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如键盘、鼠标等的操作练习。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监督指导。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巡视 学力 案例剖析 对策 策略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0-02

《浙江省教学建议(中小学信息技术)》第十八条指出: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由此可见,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学生主要通过上机过程来强化和学习计算机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如何更好地解读这一条建议,以寻求更有效的理论与实践论证,并得到了具体化的可操作性策略,本文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了解上机指导在教学中的地位,明确价值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浙江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也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上机操作中指导工作,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巡视指导,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之。如果在巡视中发现有学生开了小差,要及时予以制止或批评;如果发现学生学有困难,要及时地予以帮助、指导。在指导时要做到全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共性问题要面向全班进行集中指导,加以解决和纠正;有时,虽然是个别学生操作出现问题,但考虑到出现的问题是操作上的重点、难点,或是其他学生也有可能会陆续出现同样的问题,所以也要进行集中指导。个性问题可单独指导,尤其是学困生,还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这种指导不是给学生指明了操作步骤、学习方式,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又一个不断探索的平台,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进行适度调整。

在巡回指导时,应检查学生的操作姿势是否规范,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发现个别学生有问题时应进行个别指导,尤其是对于个别知识、技能掌握得不好,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进行重点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排除其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大胆地进行操作练习,树立学好的信心,正确掌握操作要领和操作技能技巧,使他们达到培养目标的统一要求,这也是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根据操作的实情与变化,因材施教

(1)以启发为目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鲍里奇认为,教师要在教学刺激之后立即提供练习题,使学生的“理想行为”得到锻炼。

在下面案例1中,教师设计了硬件设备图片库,让学生通过外观来区分常见的硬件设备。显然,图片比文字更能吸引七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教师设计的操作任务是为了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操作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学习讨论时间,并给予启发和诱导,营造了有效的教学行为。

案例1:在巡视中适时指导,忌走马观花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建立硬件资料库》。本课需要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资料分类的方法;在构建硬件资料库的同时,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与特点,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我们家里使用的计算机还配备了许多外部设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硬件设备图片库,请同学们仔细辨认并将它们分类入库。

学生下载作业包,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生1:老师,数码相机属于什么设备?

生2:书上不是说属于输入设备吗?

生1:可是数码相机有屏幕显示,也能将信息反馈出来,符合输出设备的定义呀?

生3:那照你这样说,数码相机还可以在存储相片,还属于存储器。

面对学生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师:我们先来分析下,数码相机用什么部件存储信息?

生:存储卡(SD卡)

师:那如果拔去存储卡,数码相机能不能归入“存储器”?

生:不能

师:显然,数码相机本身不属于存储器。那数码相机到底属于输入设备还是输出设备呢?请同学们思考数码相机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生:拍照

师:数码相机本身是用来拍照的,它的功能是获取信息,再传递给计算机。你们得出答案了吗?

生:它属于输入设备。

10分钟后,几乎所有的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教师切换个别学生屏幕核对答案。

(2)以情感为基础,采用分层教学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学生接受知识缓慢,操作能力一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别人的指导和帮助。如案例二,教师抓住了学生对于公式规则不甚理解的困惑点,在辅导时把重点放在对题意的理解、对新授知识或技能的重复讲解和演示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善于提问,树立自信心,循序渐进,必将取得与别人一样的成功。

案例2:面对差异,针对不同情况的适当辅导

在一节Excel的公式计算课上。教师讲授完公式计算的规则,要求学生完成均量值(均量值=A等率*6+B等率*4+C等率*3+D等率*1-E等率*1)的计算。随后,教师发现有的学生无处着手、鼠标乱点,或直接复制公式后无所适从,纠结于无法成功实现自动填充。于是,我将这些学生集中在同一位置,先询问操作疑点,再一一讲解。辅导后,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作业,后续观察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落实和应用也较好。

(3)以课件为助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助手”可以是身边操作技能比较高的学生,让他们担任老师的“小助教”,也可以是在操作实践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与知识分享的网络平台或辅导软件,如果教师为学生安排了这些资源,且学生也能利用好它们,在操作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案例三中,将免费申请电子邮箱的过程“录”了下来,分发到每一位学生,为学困生提供直观的、可重复的帮助,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案例3:巧借学生或技术力量,为课堂学习添彩

在浙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电子邮件》一次的公开课教学中,教师考虑到学生间水平差异较大,尽管大部分同学能基本完成任务,但总有部分学生还是会遇到困难。为此,教师特地制作了一份“电子小助手”,将免费申请电子邮箱的过程分新浪、网易、TOM、搜狐四个网站进行注册的过程“录”了下来,分发到每一位学生的桌面上,教师还让先完成任务的组内“学优生”和组长当“学习助手”,为学困生提供辅导和帮助。

师:你们拟定好用户名后,能否根据幻灯片和桌面上的电子邮件学习包中的视频动画,自行探究,并申请免费邮箱?

生:积极响应。

师:出示相应的幻灯片。

生:小组合作,通过电子邮件学习包中的视频演示,自行探究免费注册过程。

师:在学生注册过程中教师配合讲解:(1)用户名必须用英文或数字;(2)同一网站中注册邮箱时,用户名不能重复;(2)打*号的部分必须填写,其他可不填。

师:大家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位同学、哪个小组最快申请好?

生:积极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

师:点击音乐《永恒的爱》伴奏带并关注免费申请过程。

师:走入学生中间,及进指导组长做好协检查工作,同时收集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打断学生,仅是对组长和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明确职责,运用策略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确操作的主要任务外,还应当给予学生有关问题解决方法与协作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指导。对学生操作实践的指导,教师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责和三种策略与方法。

(一)明确三个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解决操作实践中的问题

教师要强化对学法的指导,精心设计,建立起多元化、立体式的帮助体系,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操作实践中的问题。

2.收集学生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与共性问题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共性的?哪些问题是典型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时进行有目的地收集。在收集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进行有效地监控。

3.在巡视中注意发掘学生有创意的实践操作

学生的操作实践过程正是实践创新的好时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注意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实践,为后续的交流和点评提供好的素材。

(二)掌握三种策略与方法

1.建立学习小组

建立学习小组,变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为教师对学习小组的指导。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指导完成对全体学生的指导。

2.构建多元化帮助系统

多元化帮助体系的构建,主要可以从提供帮助的人员和材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从人员角度分析,除教师外,学习小组的组长、优秀学生也可以作为小助教参加指导;从材料分析,主要指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媒体,如网络、课件、学习软件、教材、相关阅读材料(文本或电子)等。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如遇到问题后,应该自己独立思考、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小组同伴、向教师求助等;对于已解决的问题,要主动反思、及时记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如何上好信息技术公开课(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1):21-22.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ITtools平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让学生能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使用机房控制软件进行教学,很难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利用机房控制软件,教师往往是通过教师端监督学生是否在进行练习或者课堂巡视,很难做到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把控,教师便不能很好的保证课堂教学效益。

其二,学生通过机房控制软件进行作品提交,然后教师展示点评学生的作品,这时常常是教师一个人在点评,学生在听,并且作品之间缺乏直接的比较,无法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自评和互评,因此学生在评价方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其三,机房控制软件只能将所有学生的作品打包分发,无法将各自的作品对号分发。这样学生如果想对上节课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在寻找自己作品上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安排学生对上次课的作品进行完善,这种做法对学生知识的巩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利用浙江温岭二中陈斌老师开发的ITtools3.0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平台,能够有效解决机房控制软件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对ITtools平台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探究,使用普通电脑安装Server2003当服务器用,教师机与服务器分开,学生通过IE访问服务器进行课堂学习。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笔者以福建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活动七里的《设计期刊封面》这节课为例,探索基于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ITtools与课程资源配置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平台中设置课程来构建课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高效。资源配置完毕后可在平台上实现教师间的共享,便于教师备课和上课。课前教师先在ITtools平台上进行《设计期刊封面》课程资源的配置。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为该课程设置了首页、课件、讨论区、课堂实践、封面范例、作品提交、作品互评、课堂测验等栏目。(如图1所示)

首页中给出了本课程学习的相关素材和学习目标,学生可方便地下载素材,并明确学习目标;在讨论区学生可通过讨论来确定刊名、广告语及出版社;在课堂实践栏目中呈现本节课的任务和方法点拨,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和提示制作期刊封面作品;学生提交作品后在作品互评栏目下观看他人作品并进行评论,学生可根据收到的评论来完善作品。最后进入课堂测验,检测所学并拓展认识。

二、ITtools与教学导入

之前的课堂上,教师进行导课时经常是用控制学生电脑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播放的作品或感受创设的情境,然后提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做法下,学生总感觉欣赏的时间不够或者觉得自己被束缚着,很难让思维发散开来思索问题。在《设计期刊封面》这节课中,教师改变教法,利用ITtools平台实现先学后导,将前面几节课中学生接触的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电子作品进行整合放到ITtools平台上(如图2所示),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平台上通过自主翻阅来欣赏作品,当学生看到内容吸引人的作品时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思索这个作品如果要成为期刊的话,还应加上什么?问题抛出后,学生很乐意地思考问题,思维明显地活跃起来,很快就想到答案,那么师生就轻松地进入本节主题:设计期刊封面。

三、ITtools与课堂有效交互

在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期刊封面的各个组成要素后,学生即将为“校园生活”为主题的电子作品设计期刊封面,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先为期刊封面思考出刊名、广告语、出版社,这里的思考不单单停留在是个人思索或者小组口头讨论的层面上,而是教师利用平台的讨论区功能发起有效的讨论。学生们在讨论区中各抒己见,为自己即将制作的封面取名,并想出简洁的广告语及出版社,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讨论区的引入极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们你追我赶,力争想出符合校园生活主题的有新意刊名、广告语和出版社,这无形中让学生主动加深了对期刊封面组成要素的理解,比起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更要有效果。

四、ITtools与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下载ITtools平台里课程首页的素材,并根据ITtools平台中的“课堂实践”栏目下的任务要求和方法点拨,综合运用word工具为 “校园生活”主题电子作品设计一个封面。平台的引入打破了机房控制软件下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旧式技能课模式,课前教师已将与《设计期刊封面》这节课相关的素材、课件、范例、方法视频等导入平台,学生能方便地下载资料并查看,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和方法,保证了自主学习真正的开展起来。在之前的教学中,当一些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往往无法兼顾到所有学生的问题,甚至不能确定到底哪些学生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使用ITtools平台后,教师发现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平台上的“学生互助”信息,来帮助别人或得到帮助,在有限的课堂中取得自己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时教师在课堂中就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平台查看学情监控,便能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升。

五、ITtools与多元评价

以往的信息课堂上,学生完成并提交作品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全面有效民主地评价。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某些认为自己作品做的不错的学生没受到关注和表扬,从而影响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针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ITtools平台展示并评价作品,评价是多元的,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本课中,学生在讨论区讨论制定出统一的平台所支持的十分制评价标准量规并经老师确认可行,然后在提交作品的同时,依据这个评价量规(如表1所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并打分,即自评。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品提交后,学生在平台的作品互评栏目中可以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相互间写下评论并打分,送上小红花等。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彼此作品之间的优点与不足,在总结和纠正中提升技能,这更体现过程性评价的民主化。当然教师也参与评价,不仅打分还给出有针对的评语,并将分数高的学生作品设为精华作品,起到榜样示范的效果。

评价人:

注:总分=自评分数*20%+互评分数*20%+教师评分*60%

六、ITtools平台与学习数据分析

1.总结测验

以往课堂的总结部分常常被教师忽视,或者教师口头总结时学生忙于修改自己的作品而有所忽略。ITtools平台使用后,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设计期刊封面》这节课中教师设置的课堂测验(如图3所示),紧扣所学,学生被吸引,迫不及待进行测验,在作品制作成功后,他们也很希望测验能得到高分,于是都很认真的作答,不知不觉中达成了对知识的总结。测验结束后,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及时的分析,统计每道题的得分情况,为学生的知识查漏补缺与教师的教学方式调整提供有效的依据。

2.数据分析

利用ITtools平台收集学生的学情综合记录及学习数据,包括出席、作品提交、测验、帮助同学等情况记录,有效开展数据分析。如通过平台上的学情监控,看到学生在某个页面停留的时间较长,那么有可能是这个学生走神了或者需要指导,教师就可以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教师在上课时通过查看学情记录(如图4所示),并实时给出相应的得分和评语,起到对学生激励或者警示的作用,能很好地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课后教师对整堂课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查询,导出成绩表进行分析,做出总结性评价,以有针对性的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策略。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8篇

创设技术应用情境,忽视分析与解决过程

案例1:“Excel数据表的排序与分类汇总”教学

教授“Excel数据表的排序与分类汇总”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在学校网站上对初二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投票调查,收集的数据如下页表所示(表中1表示上网有进行该项内容,0表示上网没有进行该项内容)。同一班级的学生因投票时间不统一,数据被分散排列在表格中。现在要统计各个班级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浏览信息、游戏聊天及其他项目的准确人数。如何应用Excel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解决呢?

呈现调查表后,教师一边板书:将初二学生上网内容调查表中同一班级的学生投票数据排在一起;一边示范操作:用自定义排序如何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投票数据排在一起。接着,师生一起回顾排序的操作步骤,教师同步板书步骤,并要求学生参考导学课件或板书,操作实现。多数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板书下一任务要求:在初二学生上网内容调查表中,求出各班学生上网各项的总人数,将结果填入标签名为“统计数据”的表中,并示范分类汇总操作。师生共同回顾操作步骤,同时板书。学生参考导学课件或板书,操作实现利用分类汇总统计各班学生上网的总人数。

课堂观察: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投票数据排在一起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整个操作过程都是被动地接受,学生不需要思考和关心其意义,只要记住“自定义排序”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步骤。

分析思考: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但呈现情境后,直接给出教师的解决方案,使学生缺乏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不知道为什么用、如何应用。例如,案例1,教师精心设计了在Excel数据表中如何统计分散排列的某类数据的总和的问题情境,但是教师没有与学生一起经历以下的分析过程:①任务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②用已掌握的Excel求和技术能否解决?显然用SUM技术对大量不连续的数据进行求和,不是好的解决方法;③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技术,分类汇总技术可以简单实现同类数据求和,但分类汇总技术的实现条件是同类数据排序到一起,从而引出“自定义排序”技术;④形成解决方案:先用自定义排序将调查表中同一班级的学生投票数据排在一起,再利用分类汇总技术实现同类数据求和等。而是以完成两个子任务的方式直接给出教师的解决方案,把学习过程放在自定义排序、分类汇总技术的操作上,学生仅凭这些操作步骤,无法理清为什么用该技术、什么情况下用,也许多数学生在“去情境”下能完成自定义排序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步骤,但在新的应用情境下,不知道如何恰当地应用。技术应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怎么做”是基础,“怎么想”比“怎么做”更重要。

经历技术应用过程,忽视科学性

案例2:闽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管理计算机文件”教学

教师展示四位闽籍运动员奥运会夺冠的照片并提问:如何对文件夹中四位奥运冠军的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在学生了解了使用“资源管理器”对计算机文件进行管理和创建文件夹、查找、移动、复制、删除、恢复文件等操作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三种方案。方案一:分别给每一位奥运冠军建立一个文件夹,并把每位冠军的相应资料放入文件夹中。方案二:根据文件类型分别建立“图像”、“文档”、“视频”等文件夹,并把对应类型的文件资料放入文件夹中。方案三:把方案一和方案二结合起来,分别为四位奥运冠军建立一个文件夹,再在各自的文件夹中,建立“图像”、“文档”、“视频”等文件夹。

师:说一说哪一种方案最好呢?

课堂观察:课堂上教师提出文件资料归类整理时,缺少信息处理的需求背景阐述,随后的追问:哪一种方案最好呢?学生无法依据信息处理的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给出的结论片面而有失科学性,从表情上感觉到学生接受了教师给出的结论。

分析思考: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比较结论:那个文档(文字)不如这个文档(图文)漂亮,那个文字表达不如这个表格表达清晰,那个表格数据不如这个图表直观、明了……在经历技术应用过程中,简单地评判哪个技术方法好、哪个技术方法不好,忽视科学地、合理地应用技术。技术本身无好坏之分,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应用目的才能体现技术的价值。案例2中,不同的文件夹结构适合于不同的信息处理需求,如果要分别对四位运动员的图片、文档、视频资料进行编辑加工处理就可以选择方案三;如果要分别为四位运动员制作PPT宣传片,可以选择方案一。文件夹的层级过多,查找文件不方便,但文件夹的层级过少,而文件夹内文件数目过多亦不便于文件的查找,因此,只能依据需要规划出相对最佳的方案。案例中,教师在没有信息处理需求的前提下,简单地评判哪种文件夹结构是最佳方案,具有片面性,无法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应用技术。所以面对技术应用,教师要重视科学性的体现,每一种技术应用都要按照相应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不以简单、主观、臆断操作而代之。

完成技术应用的学习任务,忽视运用技术的条件

案例3:“上网浏览和保存信息”教学

课上,教师示范了IE6.0浏览器的“收藏夹”、“历史”等按钮的操作后,向学生提供中国生物大观园网址,布置任务:①使用IE浏览器,登录中国生物大观园植物世界,收藏中国生物大观园的网站。于是学生开始行动起来,启动IE,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中国生物大观园网址,进入中国生物大观园网站后,单击选择IE“收藏”菜单下的“添加到收藏夹”,在“添加到收藏夹”对话框中单击“确定”按钮,几分钟过后,全班学生都完成了。教师接着布置任务;②根据常识及生物课上所学的知识,浏览网页找到“柳杉”的介绍材料,将它的图片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里,文件名为“柳杉”;再将介绍它的文字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里,文件名为“柳杉.txt”。几分钟过后,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操作。

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操作完成任务,课后调查学生“什么时候你会使用IE‘收藏夹’功能”、“什么时候会使用‘历史’功能”,初次接触因特网的学生茫然,不明确。初学者不知道所学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被运用,只是被动地完成收藏中国生物大观园的网站的操作。

分析思考:技术应用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学会应用技术,并能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现代学习科学研究认为,要实现可迁移的学习,学习者最起码要知道所学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被运用,即运用的条件是什么,知识不能迁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者缺乏这类有条件的知识。因此,学会信息技术操作不等于能够合理运用技术。技术应用教学不但要有技术操作的学习,还要有关于为什么用该技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用等内容。

分析案例3,不难看出教师设计的应用“收藏夹”的学习任务,没有体现什么时候、什么条件运用“收藏夹”的任务背景。观察课堂的学习过程,虽然以“收藏中国生物大观园的网站”这样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内容为载体,但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对“收藏夹”是将经常要访问的网址保存、作为上网最重要的索引和书签、供后续再次访问网站时调用网址缺乏明确的认识。进而也无法认识到:为了避免重装操作系统后丢失收藏夹里自己最重要的资源索引,备份收藏夹是很有必要的等有关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将来应用好“收藏夹”的关键所在。忽视了技术的运用条件,学生虽然学会了操作,但习得的是课堂任务情境下的操作技能,不知道所学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被应用,无法形成新问题情境中恰当应用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