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1篇

【摘要】会计准则在信息质量、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有很大作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计信息与市场发展和适应,会计准则的趋同性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和相同性也应该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执行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提高,会计准则也经历数次变迁和改善,会计准则发生了一些变化,不断进行协调,趋同以适应经济变化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很严格制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根本含义,并且明确制定了相关会计要素需要确认的条件,并且鲜明突出了资产负债标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和完整性,事业单位的具体要求是向用户供给与事业单位情况,经济成果,预算执行等相关会计内容,体现了事业单位的管理实行状况,有利于进行综合管理,并且去做出有效的经济决议。而它们有许多的相同点与差异性,同时也有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同性分析

会计准则趋同是一个必然的形式,是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进程,会计相同性具体体现在准则和什物这两个方面进行了集中体现。会计趋同与实质趋同存在差异。财务会计确实是经过三大报表,去向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干系团体按期陈述期财政状态的,并且和谋划经营成果和现金流使用情况。

两项准则都应该附属于根本会计准则相关方面,应该是具有对会计要素、总则、一般原则、会计报表等和附属原则这些具体内容都有了的解释和规定,这两个准则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不同点。两个企业的会计准则在布局、普通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会计要素、补充条款等方面有很多雷同点。在结构方面,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同时包含了会计计量的方向、普通原则、重要的准则、报表的根本内含和具体要求四个构造。在总则方面,在拟定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发展和方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了,使得会计核算的根本是差不多一致的,以连续的经营都是二者的共同要求、在各个方面都具体分析并且都做了制订。复式记账法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共同的记账的方式。在一般原则方面,一般来说这两套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如相关性、客观性、清晰性、可比性、重要性、一致性,也就是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要素方面,核算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等会计原则,随着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收支净额等资产计量,基本上是相同的。并且,这两套会计准则都制订了比较完备的报表系统。

三、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不同点分析

(一)会计记账基础不同

企业的会计准则在法则中已经肯定了企业单位的会计标准使用权责发生制为根本体系。而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根本制订,按照会计制度的标准,会计制度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业收入也可以使用全责发生制会计,但其范围是有限的,但一般不计提费用和摊销。

(二)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不同

企业的会计准则准确的标示了:企业财务报告必须是企业对外部供给的说明企业在其中一个特指的时间的财务情况和其中一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效果的反应、资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内容文件。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报表的具体要求包含得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内容,附注和其余的理应供给比较详细、充分完整的补充信息。

(三)预算管理方式不同

金融机构依据它的基本职能、工作要求以及本年的收支规划是指事业单位预算,其中重点要反应的是事业单位的资金流量变化、交易活动和国家事业变更的范围、方向,这不单是部门编制预算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根本要求所在。

(四)企业预算方式不同

企业执行的是全方位预算,这是指企业是将战略作为指导目标,全方面去策划和统筹规划企业的资金流动和财务等部分资源,从而可以达成合理使用资源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预算由资本预算、经营预算、筹资运算和财务预算。它和事业单位预算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企业的年度规划在完成后是企业的董事会在商讨后进行决议。

四、会计准则趋同分析

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合差异化的准则趋同的理论基础,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活动和经济后果角度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进行了实证效果和实证查验和比较全面评价。会计信息的提高其实很大一个方面也是会计准则趋同的效果。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属于研究的层面,价值相关性,盈余管理以及损失进行确认,及时性等很多方面进行查验,对会计信息所达成的效果,所得税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以及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都有比较深刻的影响,会计准则趋同具有经济后果,从境外投资、市场流动性、资本成本以及企业业绩四个方面分析。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包括会计准则条款上的形式趋同和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实务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部分,主要是考察实际印象的后果,很多研究发现会计信息的应用在以下很多方面产生影响,盈余预测误差、股票市场流动性、权益资本成本、公司价值、短期股价反映、长期权益成本变化、总资产、净资产、和权益账面价值与净收益方差、盈余管理、公司税负。会计其实是具有差异的,不管从哪个方面上来说,他都具有一定差异,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五、结论

通过对两个会计准则的差异与不同点研究比较分析,发现了两者的许多相同性,异同性以及趋同的地方,我认为在某些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内容和实际使用两个方面的相近实务方面的趋同也是会计准则的具体表现,两个会计准则的相近主要是为让会计信息能够更好的比较分析。这些改进的内容是实现两个会计准则趋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国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3,(16):5052

[2]赵文娟.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J].西部资源,2014,(05):184185

[3]田晓雷.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2):616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财务报告; 现金流量表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以下称旧《准则》)是1997年财政部颁布试行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会计业务不断地复杂起来,因此,财政部在2012年5月修订通过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称新《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更加适应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其中,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主体对内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方式,新《准则》也对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调整。

一、新《准则》与旧《准则》在财务报告方面的不同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比较

旧《准则》中并没有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相关概念,而新《准则》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新《准则》明确给出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定义,财务报告定义中的“某一特定日期”和“某一会计期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时点和时间段,反映了相应会计报表的特性,使其定义更加全面、准确,与《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定义趋同。另外,新《准则》定义中“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字眼,突出了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使其与企业区别开来。

(二)财务报告体系的组成不同

旧《准则》第四十四条规定,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新《准则》第四十条指出,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第四十一条指出,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两者相比,区别在于:(1)财务报告的组成体系不同。旧《准则》中只有会计报表,略显单一,而新《准则》中财务报告体系从财务报告到财务报表,再到会计报表最终到各大具体报表,纵跨四个层次,形成了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这一方面与《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财务报告组成的规定是类似的,体现了新《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协调;另一方面也与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基本相同,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政策的一致性。(2)财务报表包括的内容不同。新《准则》删除了基建投资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表,用来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有助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有助于财政支出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也满足了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

(三)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规定不同

旧《准则》没有明确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使用者,但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这表明旧《准则》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界定过于狭窄,仅仅定位在较低层次的为政府内部管理提供服务上,忽视了公众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导致其无法有效督促政府履行广泛的公共财务受托责任。

新《准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意味着新《准则》中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不仅仅是为政府及事业单位自身服务的,更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如债权人、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监督政府及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依据,而且“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囊括了其他所有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措辞更加准确、合理。另外,该规定还体现了新《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协同。

(四)对资产负债表的规定不同

旧《准则》第四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会计要素的类别,分别列示。新《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列示。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两者相比,区别如下:(1)在旧《准则》下,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有结转前的资产负债表和结转后的资产负债表两种,结转前的资产负债表中不仅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静态要素,还包括收入、支出两个动态要素,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也与《国际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一致;而新《准则》删除了“结转前的资产负债表”,向《国际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靠拢,也增强了报表的通用性。(2)项目列示方法不同。按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负债偿还周期的长短来列示资产负债表项目,是国内外会计准则的通用做法,也是公认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表项目设置方法。新《准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强调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表明新《准则》在资产负债表项目设置上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也实现了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一致。

(五)对收入支出表的规定不同

旧《准则》第四十六条规定,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收支结余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收入支出表的项目,应当按收支的构成和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新《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的构成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新《准则》在概念中更强调事业成果,与财务报告的概念相照应,同时也突出了事业单位的特殊属性。新《准则》也对列示方法作出了调整,突出非财政补助的结余分配情况,即反映事业单位本年除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之外的结转结余金额,更加清晰直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能力,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真实实力,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新《准则》在财务报告方面需改进之处

综上所述,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仍有值得改进之处:

(一)应保留收入支出表附表

旧《准则》要求事业单位编制收入支出表附表,即事业支出明细表和经营支出明细表。新《准则》将这一规定删除,但是保留附表更合理。因为收入支出表附表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细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实施监督,也从另一侧面给事业单位一定的约束力,促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护好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应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新《医院会计制度》第六条明确规定,医院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告应按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特例,其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事业单位的需求;《企业会计准则》也要求其年度财务报告应按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新《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各方面都作出了详细又全面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但并没有强调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如果只有内部审计,而没有注册会计师等外部审计的话,无疑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新《准则》应吸收和借鉴《医院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增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公信力,为社会大众更好地监督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国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今后引入社会审计提供范例,同时也必将拓展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审计业务,发挥注册会计师保护公众重大利益所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应增加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的报表。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原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中现金流量表早已是其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准则》中却没有提及,建议在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中增加现金流量表。原因如下:第一,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重要会计主体,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向社会公布其现金来源、现金用途以及结余情况,以满足有关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生成现金、短期偿债、现金支付等方面的能力,促进事业单位加强现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增加现金流量表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我国医院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进一步保持协调一致;第三,增加现金流量表有助于巩固新《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统驭地位。新《准则》第三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这就表明新《准则》是医院、高校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基础。然而事实却是,新《准则》的会计报表没有现金流量表的身影,而新《医院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包括现金流量表,如此规定,导致出现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情况,动摇了新《准则》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中的统驭地位。

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是从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三方面对企业信息进行披露的,考虑到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应当从业务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方面对其某一会计年度内的现金流量情况进行详细披露。

(四)新《准则》中财务报告体系略显冗杂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医院会计制度》中的财务报告都是三个层次。因此,财务报表这个层次可以舍去。也就是说,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这样财务报告体系就显得更直观、清晰,并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财务报告体系趋同,而且,《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第四十五条规定,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对财务报告的设置也只有三个层次,因此,建议采纳征求意见稿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预字[2012]72号,2012.

[2]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预字[1997]286号,1997.

[3] 陈敏,沈俊玲,肖海英,等.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解读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3(2):11-15.

[4] 欧阳琦.浅谈我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其实施[J].华章,2013(2):39.

[5] 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S].财会[2010]27号,2010.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3篇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1997年制定并了《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及有关财务规则,并规定该准则于1998 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行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业务发展的需求,急待改进。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致使在核算上存在着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章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否要计提折旧没有明确说明,只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报废、毁损等作了一般性的阐述,而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在实务操作中,事业单位大多不按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这样资产实有的价值就不能真实可靠的反映,无法保证其会计信息质量。另外,有些事业单位为了盘活闲置或不适用的固定资产,增加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便对现有的一些房屋或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获取利益。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就导致了单位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会计信息被扭曲披露,鉴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歪曲的披露就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适用的范围受到限制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这样一来,一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非国有事业单位遵照什么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没 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这就使得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在财务的管理上无章可循,势必导致这些单位的财务行为难以规范,财务管理问题很多,从而阻碍着这些单位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利用无明确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来约束本单位会计核算,模糊财务核算,使他们的非法意图有实施的空间和可能。

(三)事业单位收入的不合理划分引起会计核算的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 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对事业收入的确认又作了如下规定: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算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按照上述定义,事业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有严格的区别。预算外资金属财政性资金,不是单位自有资金,故核拨给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不应作为事业收入;经财政批准自留的预算外资金也不应作为事业收入。同时,对事业单位而言,经营活动与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没有严格的区别和界限,事业单位的所谓经营活动补偿是与业务活动相联系的,从业务活动中产生,为业务活动服务,不同的只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受市场调节较强,故经营收入不应与事业收入分开。

(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缺陷

由于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能够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是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目前并未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动态反映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支付能力的重要报表。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两个最大的不足是:1.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2.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资产负债表采用“ 科目余额表”的结构形式。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改进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范围被逐步扩大到能适用于非国有事业单位

让非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有章可循,更有利于其健康发展。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业务也日趋多样化,有很多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有一些事业单位开办企业在汇总或合并下属单位会计报表时,就有应遵循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问题。目前,事业单位改革正处在加快步伐进行之中,有的转向行政单位,有的保留原有性质,有的走向市场,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二)调整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关规定

1.在收入类中增加则政返还收入。规定从财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财政返还收入;将经营收入并入事业收入。

2.重新界定事业收入的范围。规定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经营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全部收入。把原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的规定取消。

(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会计报表的改进策略

我们可以参考企业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基本原理,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内部管理报表――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说明现金从哪里来,又运用到哪里去,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现金流量信息能够表明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否紧张,使收入支出表中的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排除了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等人为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便于领导层理解和搞好资金运筹。事业单位现金流量的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4篇

一、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产生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发展经营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是财务管理当中的重点问题,比如捐赠的固定资产在管理的时候无法给其开具相应的发票或者也没有合同可以进行参考,市场上也没有相似物品进行计价,这样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当中就无法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具体规定和管理。新的会计准则当中对于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了规定,可以用资产的名义价值来入账,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单位当中会计报表的规范性,对各类固定资产进行统一规范,而且还能够通过报表将事业单位当中的资产价值情况真实反映出来,保证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准确性。另外,新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也使得事业单位不会因无法确定资产价值而出现拒绝资产登记入账的情况出现,保证了事业单位资产本身的安全性,保证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可靠性。对于事业单位当中的固定资产或者是无形资产在新的准则当中进行了折旧和摊销处理,不仅能够提升报表本身的真实性,而且还能够帮助事业单位通过报表来及时了解单位资产上因为时间或是管理所产生的损耗情况。再者,这一规定还能够有效提升单位会计报表本身的可比性,不仅能够和其他单位进行对比,而且还能够和会计制度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使得财务报表更加具有趋同性。(二)对制度建设和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当前形势下所颁布的会计准则是符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需求和相应法律、法规政策的,是当前事业单位发展所需要的,因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建设上也应该符合当前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还需要结合国家相关的财务制度和准则,严格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要求来办事,对单位管理当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改进,不断提升单位办事效率,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并没有对预算和会计这一部分加以重视,从而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运作和管理。而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对单位当中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全面体现,并且在对会计系统进行完善的同时还强调科学化的会计财务管理。在进行具体会计核算过程中,事业单位能用真实经济业务、事项来作为核算的依据,保证会计工作实施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在新的准则规定下所增加的全面性要求会更加突出财务管理当中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等,从而能够使财务管理当中所体现出来的财务信息更加完整和全面。(三)对财务工作者产生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其工作质量是由其工作人员素质决定的,因而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对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且需要将培训的内容具体化,比如具体到会计制度,具体的变更项目、实施细则、报表编制方法等等,而这样具体完整的培训也是当前事业单位发展所必须的。从事业单位本身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说,在新的会计准则影响下,财务管理工作方法、模式等必然会发生变化,而要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通过自身努力来强化对新的会计准则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适应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变化,这样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并且在新旧会计准则交替的当下,更需要对财务管理当中的会计科目进行增减,以便为财务管理当中的核算问题连续性提供保障。

二、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管理措施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5篇

一、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形成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前,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统一执行财政部1988年颁发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看,事业单位主要用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行政单位主要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国家管理。由于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造成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不同。事业单位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要参与市场竞争,行政单位是市场经济的组织指挥者,不能参与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从市场中取得发展事业所需的收入,行政单位则不能依靠权力从市场中谋取收入,只能依靠财政拨款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市场,也引起会计核算的许多方面与行政单位不同。所以,就不能像过去计划经济那样,以经费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为标志,将它们划归一种类型,统一执行一个《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应该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二、采用“准则”加“制度”,并用“准则”和“通用制度”规范、指导特殊行业制度的法规模式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规定比较明确具体,可直接据以进行会计操作,而准则比较概括、抽象和原则,具体操作还必须依照准则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由于计划性、统一性很强,由财政部直接制定会计制度即可,勿须制定会计准则。而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业务的规模、方式、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核算的要求等方面都差别较大,需要依据“准则”制定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是通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供非特殊行业事业单位执行,并对制定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示范性作用。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有: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艺术表演团体会计制度等。事业单位会计采用“准则”加“制度”,“通用制度”示范“特殊行业制度”的模式,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项创新,它适应事业单位行业多、差别大的实际情况。

三、会计记帐方法改资金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各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投资,创办经济实体。这些投资参股业务要求会计核算增强主体观念,国有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并且要求事业性收支与经营性收支相对分开,对经营性业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以便分别考核盈亏。上述这些是资金收付记帐法难以作到的。而借贷记帐法是国际上通用的、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融合的一种记帐方法,能够利用其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业务的各种要求,并克服了资金收付记帐法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缺陷。

四、取消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制定一套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一套通用会计科目,取消原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是因为1997年1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原事业单位实行的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形式,改为一种预算管理形式:即对所有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种预算管理形式。作为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科目,必然要反映财务管理制度的这一要求,用一套会计科目来核算一般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五、改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为统一核算改革前,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分为“预算资金部分”和“其他资金部分”,分设两套帐务组织,各自平衡。预算外资金的核算是“其他资金部分”内容之一。预算外资金分设“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支出”等科目核算其收支和结余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收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事业单位收到的“预算外资金”作为“事业收入”的组成部分入帐,支出按照性质划分,不再单独设帐反映。事业单位取得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归财政,事业单位留用预算外资金是财政对其注入资金的一种渠道,注入多少,注入的方式如何,要由财政部门来决定。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财政部门对其实行“全额上缴”、“结余上缴”和“按比例上缴”三种管理办法。凡留归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作增加“事业收入”处理,财政从预算内注入的资金,作增加“财政补助收入”处理。年终都汇转至“事业结余”科目的贷方。另外,预算外资金的定义与原来也不同。原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财务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事业单位管理的各项不纳入预算的资金。国发(1996)29号文件对预算外资金重新作了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具体项目由各省级财政部门规定。有一点需强调,预算外资金是事业单位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收取的,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收缴权归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6篇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与原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继承了原制度中在事业单位会计实践中有促进作用的部分,并在此部分的基础上也有了针对性的突破和创新。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相比,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主要有如下更新:《新会计制度 》由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财务报表编制说明五部分,由近5万字组成。主要是通过设定详细会计科目使用方法及规定财务报表编制,系统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及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与《新财务会计规则》、《新会计准则》、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部分的创新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统筹协调,在沿用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理部分的条件下,充分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在重大理论环节和具体的实践环节中的大胆创新和变革,发扬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式改革的总体风格。

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和变革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新会计制度对加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活力,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促进单位收入合理化分配、确保政府部门有效实施社会保障措施,同时还从财务上保障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和原有的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综合)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和薪酬与税收等一系列与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工作进程相协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三是新会计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经验惯例和我国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本建设项目的核算方法,如引入了“虚提折旧和摊销”(即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上,重建非流动资产基金)等一系列新的会计核算新方法,增强其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的变动、使用情况的掌握和控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针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计算和入账管理,对于没有相关凭证的资产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入账,如接受捐赠的资产等;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基本建设项目数据要及时并入“大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并重点强调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四是新会计准则为监督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提供前提条件,明确界定了非财政补助收入的含义、结转结余的要求,鼓励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活动实施内部成本核算办法,并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结转、 结余及分配的会计核算。对于非财政补助收入,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会计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这些规则,将从根本上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五是新会计准则全面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进一步描述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规定,全面系统地改进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编制,为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基本工作,加强对接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完善的会计核算的重要条件。六是新制度加强了对政府财政投资的使用情况的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统一了事业单位对财政投资收入核算的方法和具体标准。新准则在收入科目下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有利于事业单位准确记录重大的财政收入、支出,强化预算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最终管理权,从而加强了对单位资产控制和合理配置。

另外,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颁布的,根据实际需要精减了复杂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增添了相对简单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名称的更改使以后的财务报告编制更方便、更加完善,让财务报告使用者感觉更详尽易懂。

二、实施新《会计制度》应关注的重点

一是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把会计核算功能与会计监督功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经营成本的核算制度、经营绩效考核制度、预算的制定执行等内部管理工作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工作。二是因新《会计制度》涉及和体现的资产与负债管理的方面较广泛,所以事业单位在实施和落实工作中应注意,《新会计制度》涉及的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单纯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特别是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基础建设项目、划分负债流动性等工作中,应当同本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合作,同时在单位内部开展新《会计制度》的培训,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新旧会计制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当深入的研究探讨、深入理解和强化,从而加强落实会计相关工作,最终达到在新《会计制度》的引导下,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带动事业单位完成工作目标。三是会计人员在实际财务工作中,要根据实际工作内容的变动,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其中财务报表中的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是新增加的会计报表。新会计准则根据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原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特别是借鉴了一般企业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方式,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按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内容进行排列,这样可以为事业单位在未来进行的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依据。另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会计工作交流和借鉴,不断满足单位各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要求。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实施新《会计制度》时应做好与旧会计制度交接工作,同时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应强调新旧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科目的变动应按照财政部颁布的具体规定执行。

三、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问题

现阶段,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大事业单位已经开始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重视起来。各事业单位认识到了如今市场上的竞争必将是各事业单位之间战略之间的较量,只有事业单位中拥有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专业知识强大的工作人员,那么必将会为事业单位日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进步。为此,各事业单位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放在事业单位发展工作的重点当中,并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有了更新的突破。

一、 我国事业单位中会计部门现状

在各大事业单位当中,会计是事业单位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位,关系着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出与收入,对事业单位的活动资金充足性有一定的保障。但是,从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发展来看,还存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也会极大程度上削弱了该事业单位在市场上的地位。

(一)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落后。当前,我国的财政分配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供给型向现代的经营管理型发展,并且,公共财政体制也正在不断的完善。另外,在现阶段,我国现在已经全面的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就要求财政资金要通过国库单一的账户体系进行存储、支付以及清算等一系列的事项,使原有的资金收支渠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几年前,我国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伴随改革制度的措施不断的出台,使得我国预算制度陷入到相对比较被动的状态之下,使得会计核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而此时的各事业单位中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二) 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已经与如今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以往的事业单位中,以收付实现制对公司的财务进行一定的管理。但是,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收付实现制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求,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用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去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收付实现制度直线,事业单位的各项资产以及负债情况不能被清析的体现出来,往往会混淆,这就会使一些事业单位的次产规模以及数据的信息量失去真实的效果,最后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督与控制也随之失真。

如今,事业单位伴随市场化体制以及市场化的进度不断的发展,给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准确性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收付实现制度之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充足的可比性。

二、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确立

会计准则的对事业单位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为此,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一定要与事业单位会计发展的现状以及会计改革的必要性相结合,保证制定出与事业单位发展相符合的会计准则。

(一) 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当前会计体系看,如今的会计体系主要有量大分支学科,它们分别是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当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是够,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一旦在制定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事业单位业务运行职能不能正常的运行,无法达到事业单位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虽然现行的事业拥有很多渠道的资产供应,很多的业务运营主要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公益性的服务,它们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的目的,只是注重社会的效益。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它们还是需要将市场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的观念充分的考虑进来,以实现市场竞争这一大的背景之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还要将当前事业单位的变化考虑进来。现阶段,伴随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事业单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在构成方面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按照财政缴拨的关系划分,将预算管理方式分为全额预算、差额预算以及自收自支预算这三种方式。在此基础之上,事业单位又制定出了事业性的会计制度等。就当前事业单位形势看,我国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拥有新形势的事业性的单位,例如,私立的以及民办的事业性单位,还有现如今比较受到重视的企业与事业单位相联营的事业性单位等。

2、 在预算方式管理之下,事业单位资金结构的变化。原本事业单位的去不资金运作是需要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当中的,虽然拥有预算以外的收支,但是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所占比重也并不大。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以及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之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事业单位已经逐渐的走向独立、以及自求发展的道路之上。

正是在事业单位资金结构的不断改变之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才能得以建立与发展。从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事业单位经济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会计准则的建立又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为此,会计准则在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各种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事业单位不断的时间,建立起适合本事业单位发展的会计准则。

(三) 制定的过程中还要讲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充分的考虑进去。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与很多的国外的非盈利组织以及国内的企业单位存在着相同的地方,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自身又拥有很多方面的明显的特点。例如,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拥有有企业化的管理事业单位等。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很明显,它的经营目的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很多事业单位都注重的是社会的服务,所讲求的是社会的效益,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只有明确了事业单位与我国国内的企业以及国外的非盈利企业组织上的不同点,才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事业单位发展的性质。

三、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要保持其稳健性与健康性

稳健性与健康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上的体现的要求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 在存货计价方面,可以采用后进先出的办法,保证能够有效的进行。

(二) 对于事业的固定资产,完全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三) 事业单位可以计提坏账准备以及商品销价准备,提前做好一切可能发生的准备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流动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那么就要保持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在一些方面的一致性,并在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时候要保持其中的健康性与稳健性,保证在新的经济体制之下,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充分的开展。虽然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但是,我国国内的很多事业单位的建立并不以盈利作为主要的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以及人民为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那么会计准则的建立就要在这一前提之下,保证事业单位在拥有健康的会计准则基础之上,不断的向前发展。

四、总结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不断的兴起与发展,各事业单位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对内部会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也更加的重视。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是各大企业间的管理战略的较量,为此,会计准则的制定一定要坚持以健康性为准则建立的原则,确保所建立的会计准则符合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要求,更加的符合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保证我国和事业单位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延吉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延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程晓佳,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5(12).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第8篇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执行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实施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且和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主体欠缺针对性

会计主体是任何一种会计准则先要确立的一项内容,主体的确定象征着会计计量对象的确定,财务工作范围的划定。在我国受到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存在形式较复杂,当前事业单位从整体看可以分成三类:①社会服务性;②具有市场竞争资格;③兼有社会服务性与市场竞争资格,因三类性质的不同,他们的经济业务形式也不同,相应的对其会计要求也不尽相同,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

2.会计计量属性单一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公允价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及现值;而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严格用历史成本界定会计计量属性。虽然历史成本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客观地反映出物资成本,但其也有不足之处。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价格不断变化,固然短时间内变化幅度小,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人民币一直处于不断贬值的发展状态。近几年来欧债危机的爆发和会计计量属性密不可分。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的不动产、大型资产始终位于不断流失的状态,严重威胁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果技术条件允许的话,可适当引进多元化的计量属性,对于资产属性不同的资产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价值。

3.资产负债界定面狭窄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的定义范畴较窄,导致财务报表中体现的资产负债难以展现出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情况。不管是资产还是负债,它一律界定为利用货币计量的资产或债务,但是因为国际资源的多元化,有很多资源是无法通过货币量化的,导致少数资源不能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真实的体现,可能诱发国有资源的无辜流失。从这点来看,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需要多向企业的会计准则学习,放宽资产负债的定义,将那些不以货币计量的负债性的资源、资产、债务统统纳入单位资产负债中,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完整地体现,难以体现的则可以在报表附注中简要说明,确保财务报表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单位实际的经济情况。

三、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方法

1.深刻认识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的意义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执行符合我国现阶段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其会计工作效率,促使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全面、真实,减少财务漏洞,强化成本控制与绩效评定。同时,执行新准则还利于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国际化,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国内企业开始踏入国外市场,旧的会计准则已经不适应国外市场的规定,而新准则作为旧准则的更新、完善,可与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保持协调,推动国内企业走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因此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要深刻认识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的意义,认真贯彻落实新准则。

2.单位财务人员统一学习新会计准则

通常而言,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事业单位可以组织单位的财务部门统一、有计划地学习新会计准则,为新规则的顺利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事业单位的领导需要带头学习新准则,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期考核内部工作人员的学习情况,保证其全面了解新准则,进而提高本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性。财务部门工作者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本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其专业化程度高则能提升单位的会计审核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故要求财务人员学习新会计准则,可以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使其更好地为事业单位服务。

3.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可以充分利用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机会,加强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强化内部控制,提升本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收益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牵涉的行业多,各行业情况也较复杂。鉴于此各级事业单位可依照自己单位的实际财务管理情况报告当地财政部门构建自己单位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纰漏。同时事业单位在重视内部工作者学习新会计准则的同时,还可同步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会计人才,进一步提高单位财务工作的质量,实现单位财务工作目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