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问题分析

教育问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问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教育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虽然国家在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由于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相关理念和思想没有得到更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农村家庭教育管理的能力比较弱。祖辈的教育监护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大部分的祖辈教育监护人文化水平都不高、无法为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辅导,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管理和教导。其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比较紧张,学校教育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较差和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效果,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为了提升农村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都运用到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身上,那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无法得到教师的重视。另外,农村儿童教育管理的社会关注度不够,没有适用于留守儿童的公益性教育设施设备或者是文化教育传播区域,农村内仅有的文化书屋和文化活动室被成人所利用,并且这些公益性项目内的相关书目比较落后,也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社会侵害的对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教和约束,社会上很多不良风气和行为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的影响,对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优化和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1.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农村家庭要高度地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外出的农民工要将留守儿童委托为比较可靠的监护人,受委托的监护人能够承担得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思想发展状况,并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管教和约束。其次,家长要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的联系。现达的通信手段为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儿童联系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习情况,而且要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关心。联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通电话,还可以通过短信、书信等与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2.学校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强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学校的硬件教育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等进行完善,保证学校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班主任要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另外,在留守儿童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轮流管理,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强化教育管理工作。3.社会各界要行动起来支持和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部门和团体的大力支持和关心。首先,政府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违法的游戏厅、网吧等进行严厉查处,封堵不健康信息的传播,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质的活动环境。其次,妇联、共青团部门要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以及团委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对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另外,其他相关社会团体要积极筹集资金,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都要从多个角度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共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促进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探究[D].南昌大学,2015.

[2]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64.

[3]谭明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探析[J].成功:教育,2012(10):194.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言问题 分析对策

1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语言教育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没有做到教学明确,思路清晰,学生的交流比较固定模式化,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差,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深入能力,因此在小学语言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除此之外言语方面还缺乏形象艺术性,不能够生动地表达课本所要表达的原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会进行一定的分析解剖,并提出适当性的意见来改变这种情况。

2分析研究这种现象及相应的对策分析

2.1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及艺术性

教师言行举止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无形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把语言教育方面做好教师就一定要从语言的规范性开始做起,教师无论在备课还是课堂教学方面都应该力求做到语言的精炼简短,用词有条理,思路明确清晰,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能够领悟课本的思想,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规范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育方面还应该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师生相互交流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词的艺术性,丰富的语言和词汇往往会引起学生浓厚的探讨兴趣,增加自己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倍增,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2语言教育注重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维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相互结合,把学生的思维性给调动出来,重视比赛与竞争,多角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我们应该多提供一些思维比较复杂,逻辑性比较强的难题来启发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不断判断与推理然后得出答案,增强自信心,还有就是通过比赛来练习学生的解题速度,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度,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出些比较困难的计算题,然后分成若干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测试答题速度以及答题的正确性,这样就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也直接会影响学生以后智力的开发与认知新事物的能力,一些学习差,反应慢的学生,并不是智力存在缺陷,很有可能是因为智力尚未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不断对他们进行鼓舞,实行特别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原则,找出一种适合他自己的专门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让他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做起,然后一步步调整试题的的难度,逐渐培养他们的做题速度与准确度。

2.3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方式可能不一样,我们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力求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辩论学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一个问题几种答案的思想,先弄清楚问题的因果关系,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中寻求解决方法,使学生形成正逆向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正确的答案虽然只有一个,但是类似正确的答案却很多,每个教师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应下大功夫,在遵守国家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经验与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创一条创新的路线,更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在语言教育方面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每个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

结语:小学语言教学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教学,社会也应该给予较多的支持与关注,每个学校都要积极跟上国家的课改步伐,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招募一大批有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师资队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勇往直前,也希望家长能够与学校全力配合,相互沟通,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我们的任重而道远,真正完全普及新课改新方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渡时期,相对偏远落后的山区我们要尤其重视,除了在财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外,还要强化教育制度建设,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希望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盼杰,如何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J].《都市家教半月刊》,2012.3

[2]彭望苏,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教育问题[J].高等教育学报,2010.1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第3篇

一、XX县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XX县位于云南省的南部,下辖5镇2乡,县域内居住着彝、哈尼、傣、拉祜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全县总人口数为122900人,其中农村人口数为99856人,占总人口的81.2%。5镇2乡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分别为86.5%、85%、81.3%、78.8%、98%、84.2%、75%,平均为81.4%。全县18岁以下人口数有41300人,占总人口的33.6%。据调查,全县共有留守儿童519人,占儿童总人数的1.25%。该县留守儿童中少数民族有482人。519名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为:0~5岁的58人,6~12岁285人,13~18岁的176人。经分析:与全国28.29%相比,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比例较低;该县留守儿童中92.9%为少数民族儿童,超过全县少数民族比例11个百分点,可见,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儿童留守的比例较高;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呈现低龄化,66%的儿童为12岁以下。

二、XX县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结果分析

在519名留守儿童中,笔者对250名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下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家庭教育。在被调查的250名留守儿童中,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监护的比例高达75%,有11%由其他亲戚代为照顾,5%由父或母一方监护,还有1%的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调查数据表明: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年龄都在13~18岁。尽管在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已基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需要监护人对其进行监护。此外,由监护人知识水平的调查结果可知:24%“未受过教育”、57%“小学”、13%“初中”、6%“高中”、0%“大学”。被访留守儿童在回答“监护人对你在学校受教育的关心程度”问题的回答中:13%“非常关心”、17%“一般关心”、57%“很少关心”、13%“不关心”。数据表明:该地区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隔代教育”,尽管祖辈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他们大都文化层次较低,无法担负起辅导学生功课的任务,此外,祖辈们大多思想观念陈旧,不够关心儿童的学习问题,且极易造成溺爱。2)学校教育。从师资的角度来看,该县教育发展较为完善,师资力量充足。以经济发展最落后的A、B乡进行分析,A乡:辖内有1所普通中学,教师数为36人,学生数为294人,师生比为1:11。还有4所普通小学,共有教师57名、学生773名,师生比为1:14,其中A乡的中心小学教师数为32人,学生数为478人,师生比为1:15。B乡:辖内有1所初级中学,46名教师,480名学生,师生比为1:11,还有4所完小,共有69名教师,612名学生,师生比为1:9,以上数据均达到国家核定的中小学师生比例标准。在对250名儿童进行了受教育情况满意度的调查中,回答“非常满意”38人,“满意”54人,“一般满意”93人,“很不满意”65人,各占的比例为15%、22%、37%、26%。该地区大多数(63%)的留守儿童表示对受教育的情况不太满意,仅有37%的儿童表示满意。可见,目前该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满意度较低。此外,被调查留守儿童在“学校多久召开一次家长会”问题的回答上,93名“没有或者很少开”,54名“一学期一次”,45名“一年一次”,28名“两个月一次”,30名“不定期召开”。把家长会作为常态化工作的仅占被访儿童的12%,说明学校和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不能及时关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3)社会教育。据了解,近年来,该县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县妇联和教育局成功协助县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某农业有限公司、某超市爱心人士深入学校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争取爱心资金来帮助贫困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展开以“儿童为本”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平台。

三、边疆多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评论》;考核问题;学风问题;教育独立;教育改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18-02

《现代评论》是民国期间非常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其创作团体大多都有留学欧美的知识经验,他们在国外亲身体验了欧美国家在科技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进步,深受西方民主与自由思想的影响。归国后,看到中国百般疮痍之面目,自然痛心疾首,而后立志图强,希望自己能够在母亲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等方面献言献策。《现代评论》的精神是独立而不主附和的,这无疑是一份好的杂志的生命力之所在;其态度是研究的而不尚攻讦;其言论是趋于实际问题的而不尚空谈。这些主要特点贯穿于整个杂志的始终。

一、“考核问题”

随着西方大学制度的引进,我们传统的教育形式有所改变。无论是导师制度还是演讲制度都需要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学子们进行考核。胡寄南先生在《谈理想教育》之中指出“理想的大学,没有什么几年几学分的规定,学堂可以给人研究学问终其身的机会,学生自动离校时,学校登记他好他的成绩就行。若某人学业品格不好,经大众议决予以开除。大考月试一概废除。教员是图书馆的导师,学生自己做监督员,成绩大家心里都知道。”且不说这种考核方式当时的人如何看待,很显然,在今天的大学评价制度里并未采用此方法,这也无疑是一种理想主义。在《此路不通的现行教育》中,陈东原主张教师的作用贵在对学生研究和指导以及精神上的陶冶,无需考试,无需文凭,没有文凭和学分的限制,学生才会真正的、心无杂念的去研究学问,摆脱各种功力目的束缚。这里指的是废除考试,这虽然是一个极端言论,但我想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学子都会为之振奋。民国时期的大多数青年也如此,他们认为考试会引诱学生作弊,导致青年人格的堕落,而且很有可能引起师生关系失和。破坏当然是容易的,但如何建设却最值得深思。在找到一种有效的评价制度之前,废除考试当然不可取。宇文先生在《高等教育谈》中认为“依我的意见看起来,考试并不是意见见不得人的事情,如果一个出题的人,知道怎样出题,把出题当做一件美术;如果一个受考试的人,平日对于哪样功课,曾经用过一番功夫,把做题当做一种美术,我相信考试也有考试的趣味。”和宇文先生一同鼓励考试的还有孙宝墀先生,他认为考试是有害处,但不一定非得废除,进行一些改革即可。

显然,对于考核问题前辈学人们的争议焦点在于对考试制度的评价上,废除考试制度还是保留考试制度是核心论述问题,不过最终还是选择对考试制度作出有益的改良,这个改良的梦想也一直持续到今天。

二、“学风问题”

所谓学风问题,即挂着学校的招牌,教的人教不好,学的人也学不好。燕树棠先生认为,学风不好,应负责任的是教员,学生都是血气方刚的少年,知识不足,见解有限,他们的举动总是直接见解受教员的影响。我姑且认为这是一家之言。学风如何,除了担负直接责任的教员,学生,学校之外,与社会的发展形势息息相关。二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激情四射的青年学子自然难以在学堂中明哲保身。在《现代评论》中,青年学子们的运动受到极大的关注。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所发起的风潮,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们在学堂的正常学习,在云起,人心惶惶之际,学风怎能不每况欲下呢?

从教员的方面讲,《现代评论》中很多学者对学人跨界现象表示强烈不满。燕树棠先生把北京有势力的教员分为三种①。第一,政客的学者。第二,学者的政客。第三混饭吃的教员。教员和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交流,仅有的见面机会也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层面的交流。除此之外,更糟糕的情况是,很多教员只是平日里看了两本教科书,做了几本笔记,便开始到大学任教,缺乏真才实学。《现代评论》中说到“现在的局面是,最低等的教育家,不能读书,尚能教书;高一等的,不能读书教书,却能写文章;再高一等的,连文章也不能写或不愿写,他只能演说;在高一等的――那是最高等的了,他连演说的功夫都没有了,就像演说恐怕也说不成话了,他只能当懂事”②。我们不难推测出当时教员的至少是一些教员的面目。从学生方面讲,当时的青年学生们热衷于,自然都会影响到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的学校依附于政治。如《现代评论》中讲到清华大学,“清华一学校耳,然补助校长,承上启下者,有机要处、有中文文案处、有英文文案处,而庶务处等机关尚不在内焉。”③我们不难想象,在经济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学校机构如此庞杂,在学生身上的投资当然就会相应的有所减少,治学工具的缺乏,这自会导致学风不良。所以,如果要改良学风,必须先彻底解决这几个问题。

三、“教育之地位与教育改良”

《现代评论》中提出:通常世人所知道的大学是讲学的地方,而不是宣传的地方;大学的实用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造就人才,而不是为某一党派培养人才。凡属大学,不论是何党的人去办,隶属于何种机构,总应当以讲学为本,与政府的关系太密切,不免有伤学术和教育的独立。④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界极力维护教育地位的独立。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这些军阀在北京站稳脚跟之后,便会试图将其爪牙深入教育界。此外,还有“党化”,张奚若说到:“中国国名党既然是中国唯一的革命党,就应该吧这个全体文化改造的责任担负起来。根据‘党就是国’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党化’便是‘国化’把教育党化,就是把教育中国化⑤”。任鸿隽先生撰文《党化教育是可能的吗?》,认为“教育”和“党化”是矛盾的,教育若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去除这些不良的政治约束。⑥可见,当时的学人们对教育的地位的问题有着深切的忧虑与思考。不过遗憾的是,教育之地位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何改良呢?陈东原先生在《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中指出,第一,模仿的流弊。第二,因袭观念的作祟。以为读书就可以当官发财。⑦对于第一点,是中国大学教育西化必然会导致的一个结果。要克服模仿的流弊,自然要具备创新的能力,模仿固然不可,但建设也不易。这对当时的教育界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在改良教育这个方面,许多学者撰文献言献策。林语堂先生在《理想教育》中对校园选址问题,师生关系,评价方式,教学器具等等方面构思出理想的蓝图。在《现代评论》第五卷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教育方针”。冯友兰先生也撰文《怎样办现在的大学》,在文中提出“我们至少需要这样的机构:第一,像样的本科,第二,研究部,第三,编辑部。要想本科像样,必须教员先像样,先生认为中国教员看了几本书,做了两本笔记,就走进大学教书,最简单的办法应该是请外国人。但是邀请到好的外国人教书这个也不容易,何况我们还要追求学术上的独立。所以还是要以情中国人为原则,不过这个人必须要有继续研究的兴趣与能力,大学也要给他继续研究的机会。设研究部,大学教员可一边教书一边做研究生,编辑部主要是出输入西洋学术。”⑧冯友兰先生给出非常具体的改良措施。此外,庄泽宣在《中国新教育》⑨一文中,结合中国的现状,对新教育做出切实的定位,即符合中国经济,符合中过社会状况,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点并克服其劣根性。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改良措施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评论》的众多成员对教育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并提出一系列改良的建议与措施,虽然在重重障碍之下,这些改良并为完全实现,但作为一种有益的思考与尝试,它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注释:

①张友任.学风之负责任者.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九期.

②宇文.高等教育谈一.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八期.

③钱瑞升.清华学校.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五十二期.

④广大的.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八期.

⑤张奚若.党化教育与东南大学.现代评论,第一卷第十七期.

⑥任鸿隽.党化教育有可能吗?.独立评论,第三号.

⑦陈东原.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六期.

⑧冯友兰.怎样办现在中国的大学.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三期.

⑨庄泽宣.中国新教育.现代评论,第七卷,第三周年几年增刊.

参考文献:

[1]现代评论[M].湖南岳麓书社.

[2]陶孟和,社会与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第5篇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的外在表现。幼儿期是培养文明礼仪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不仅能够使幼儿终身受益,而且会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是必要且必须的。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观念淡薄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许多幼儿园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使幼教陷入“幼小衔接”的误区,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都明显存在着小学化倾向。

 

例如,将小学教育内容提前到幼儿园施教,开设汉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许多幼儿教师在上课时都会要求幼儿手背在后面,不许随便说话,并且自由活动开展较少。教师在制订教育教学目标时,只关注幼儿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轻视兴趣爱好、意志品质以及道德礼仪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环境下,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难以养成。

 

二、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缺失

 

目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十分模糊,没有适合幼儿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都比较强的规范、科学、系统的幼儿礼仪教育教材。幼儿教师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培训,对幼儿礼仪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由于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更容易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部分幼儿园为了彰显“先进”的园所文化,大肆宣扬西方礼仪文化,忽视面向幼儿传播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这是舍近求远、舍本求末的做法,使优质、宝贵的本土礼仪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更喜欢过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于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则表现得十分淡漠,有的幼儿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盲目地崇洋、跟风,会导致外来礼仪文化渗透、入侵现象加剧,更有甚者会使中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一步步走向没落。

 

三、幼儿园礼仪教育方法不当

 

1.忽视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匮乏,他们往往根据成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在良好礼仪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盲从性。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礼仪教育效果,成人必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都会要求幼儿的言谈举止符合文明礼仪规范,然而部分教师自己却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不一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会使幼儿感到疑惑,会使礼仪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身教要远远胜于言传,教育者必须要时刻牢记这一点。

 

2.忽视引导启发。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培养应该是使幼儿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的良性循环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礼仪规范的兴趣,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礼仪教育的效率、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但在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部分教师一味地向幼儿灌输枯燥的礼仪知识,当幼儿表现出不文明行为时,教师往往是采取呵斥甚至体罚的教育方式消极地禁止,而忽视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启发,这很可能会激发幼儿的逆反心理,造成师幼关系紧张。

 

3.忽视与社会、家庭的协作共育。幼儿礼仪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一己之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社会和家庭因素会对幼儿的礼仪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充满正气和正能量,家长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统一,注重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这些都是提升幼儿园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部分幼儿园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认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与幼儿园无关,将礼仪教育局限于幼儿园之内,不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及家庭的支持,造成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幼儿园应该认识到,幼儿教育是要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幼儿园要完善礼仪教育的内容,制订教师和幼儿的日常行为标准,对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礼仪培训,通过多种渠道、方式,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配合。

 

幼儿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不断改进礼仪教育的方法。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第6篇

当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师需要终身教育,医学生需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李静等[1]认为,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是2l世纪医学教育的方向。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平低,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临床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对他们今后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实现我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为老区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行为也由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以理论知识、前辈的经验和实践为依据)向循证医学模式(以临床证据为基础)转变。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2000年加拿大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修订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措施。循证医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但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经验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最可靠的证据来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医疗决策或治疗方案,同时提供最新、最佳的证据供医务工作者参考,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迫切要求。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体现了良好医德的基本要求。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五步:①确定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临床医生在准确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后,运用传统理论知识和经验进行仔细的分析讨论,准确提出确实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②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即针对所提出的临床问题,采用上网、图书馆检索、会议资料和专家通信等多种手段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关系密切的资料,作分析评价用。③评价证据:要求应用流行病学及EBM质量评价标准对收集的相关文献,从证据的的正确性、有用性以及作用的大小和临床实用性等方面作出具体评价,得出确切结论以指导临床决策。④应用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将经过严格评价而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⑤评价所做的工作:强调要对以上1~4步的实施效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成功与不成功的经验教训,以便在下一次实施中加以改进。

循证医学临床实践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在为病患提供最佳照顾的同时,也使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基于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认识,1982年McMaster大学首先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国内许多教学医院已经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郑宏庭等[2]归纳认为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缺陷与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面:①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循证医学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②从机械学习转变为最优化学习。循证医学强调寻找最佳研究证据,将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评价、综合、应用所得证据,使学生在有限时间与无限知识的矛盾中实现学习的最优化。③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循证医学更注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将在教学中营造出教、学互动的气氛,彻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使整个学习过程从获取知识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④从短期学习转变为终身教育。循证医学更适宜终身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从而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接受知识更新的挑战。吴泰相等[3]研究表明,让医学本科生参加循证医学不但促进他们下大功夫去深入学习和掌握所感兴趣的临床专业基础、临床知识和临床科研知识,还培养了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医学教学,对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合格医学人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4]中明确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将循证医学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校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08年开设了“循证医学”选修课,临床学院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教研室相继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开展基于循证思维的教学研究工作,但这项工作一直未能全面推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对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我校虽然在2008年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但只是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临床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循证思维者少,而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循证医学实践活动者更少。这一方面与我国医学教育长期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关;另一方面是学校对循证医学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太少,许多学生对循证医学基本知识不了解,以致于参加“循证医学”课程选修的学生较少,而在选修这一课程的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学分而选修的。教师和学生认识的不足,是导致我校循证医学相关教学活动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

2.2对如何在本科院校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理解不到位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进修学习机会增多,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法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但除部分临床教师由于临床医疗压力重,没时间去收集和选择循证医学信息资源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高、大、全”思想较重,一味追求高质量、全面的临床证据,一味机械地照搬硬套,片面地认为目前我院一方面可利用的医学数据库太少,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文献,而且本地区病人经济条件较差,遵医行为差,即使有好的证据也难以应用。更多的教师则强调本科生基础较薄弱,在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活动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循证医学用于临床实践者少,而用于教学者更少。#p#分页标题#e#

2.3开展循证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未受过正式、规范的循证医学师资培训,并且人数少,能在工作中全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更少;此外教师外语水平整体较低,语种单一,学校医学信息库较少,获得高质量全文医学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能力有限,这也是客观事实。

2.4对学生引导不够就医院而言,医疗工作的核心地位是无疑的,由于临床医疗压力大,临床教学基地的医生(即临床教师)重医疗、轻教学,教学意识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受扩招、考研、社会不良风气等的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布置任务或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就是在临床实习的临床医疗专业实习生也不愿深入探索研究,不愿深入临床一线,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对临床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甘愿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这些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者现在的学生虽然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但临床专业英语太乏味,学生多不愿接触,加上缺乏教师的引导,阅读医学英文文献的能力低。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建设常言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教学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循证医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多渠道宣传循证医学理念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循证医学并进行临床实践。开展循证医学的各种资源应逐步得到完善,具有获取高质量医学信息数据库是开展开展循证医学重要环节。任何一项工作,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师循证医学培训(尤其是师资培训)和引入相关人才,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师资建设是我院临床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第7篇

一、为什么幼儿园会存在安全教育问题

1.思想上不重视

我们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又由于我们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家长过分的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所以幼儿园,也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幼儿的知识学习上来,比如:学习英语、学习识字、学习舞蹈、学习音乐,等等。但是,却忽视了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导致幼儿处于一个危险的环境中。

2.缺乏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有特定的心理特点,一般情况下,0~3岁的幼儿开始了初级的思维,是一种直接性的动作思维。3~5岁开始了形象思维。5~6岁开始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以及相应的思维发展特点,我们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加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

3.监督机制不健全

幼儿园有严格的教育工作规程,教师们应该认真遵守,但是幼儿没有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所以,也就没有对幼儿园教师的评价,更没有对幼儿教育的评价,评价应该针对幼儿园活动的计划、过程及结果做出准确的有价值的判断。人们一直认为,在幼儿园幼儿能吃饱、玩好就可以了,往往会忽视对课程教育的评价,所以没有这些监督,安全问题肯定会存在。

二、实现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对策

1.培养幼儿教师的责任感

幼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与园长既要有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还要有对幼儿管理的责任心,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既重视对孩子们的知识传授,还要时时处处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包括他们的行为、言语等各个方面。本着为幼儿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的心态进行教育工作。责任心首先是态度问题,对待孩子们的安全是否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是不管、不问,还是细心、周到,关心发现幼儿的一举一动,随时把危险排除掉,预防危险的发生。

2.安全教育活动要常抓不懈

幼儿在园内时间较为充足,我们可以多抽出点时间搞一些安全教育活动,针对幼儿经常可能发生的危险来组织,让他们认识危险事物有哪些,当遇到的时候采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通过安全教育主题活动,让幼儿不仅学会了安全的科学常识,还学会了自我保护。主题活动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以用故事会的问题,可以用音乐进行教育,更可以设置一定的游戏,通过孩子的参与游戏活动,学会发现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也可以让幼儿背诵,诗歌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再如,可以开展饮食卫生为主题的安全活动,让幼儿认识哪些食物不能吃,如果饮食发生问题时应该怎么办,还要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可开展“小小安全员”“保护自己办法多”等主题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与技能,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3.适应现实需要,充实安全教育内容

结合季节特点增加安全教育内容。比如,春季是流感多发季,此时可以教育幼儿勤换衣、勤洗手、多吃蔬菜、不吃不洁净食物,多锻炼身体等。另外,结合突发事件增加安全教育内容。如,幼儿在厕所摔倒,教师应抓住教育时机,及时补充防摔倒教育。让幼儿回想哪些地方容易摔倒及如何避免摔倒,通过角色游戏重现摔倒情景,加深幼儿对摔倒的认识与体验,达到防摔倒的教育目的。

4.让幼儿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如果幼儿住在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幼儿园里,那么,安全问题随时可能会发生。所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安全问题更重要。安全教育应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通过形象、直观的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安全与危险差别。根据幼儿喜欢追跑、容易相撞等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活动时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安全标记。因此,只有让幼儿与大自然接触才能锻炼健康的身体与坚强的意志。

参考文献:

[1]宋秋容.幼儿安全教育的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7).

[2]郭友青.防患于未然:幼儿园安全教育不容忽视[J].山东教育,2010(15).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诊断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诊断性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4月6日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作为基本原则,强调“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结合相关研究,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法等方面。

一、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精英化的期望与功利化的思想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对创业教育目标、价值的认知,其不仅能够决定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向,也对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师资力量等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而言,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是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企业家,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与开拓意识,从而在其今后的人生中能够受益。但是,当前不少高校中创业教育受到精英化思维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

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早已进入大众化时期,但是精英化的期望还是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着当前的高等教育。比如,高校在师资力量展示上以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在教育成果介绍上以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为代表。精英化的期望反映到高校创业教育中就体现为:首先,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高大全”,以“高科技”为创业领域,以“大产值”为创业目标,以“全产业”为创意愿景,过高的教育期待与残酷的创业现实,极容易让学生承受过大的创业压力;其次,创业教育的范围上选择“小众化”,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有报道显示,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由2014年的3.2%上升为2015年的6.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肯定不是围绕小范围的创业意愿群体,而应该是着力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偏重“理想化”,将社会创业精英群体中的部分成功典型代表,视为创业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全部,并且偏重于所谓的成功方法与经验介绍,无视具体的环境,更较少涉及到创业教训的总结等内容。

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国外高校强调创业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其所注重的不是学生毕业时的创业率,也不强调创业的成活率,而是提倡将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生社会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渠道或者途径。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首先,在教育的动机上存在着功利化思想,一些高校之所以提倡创业教育是以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项目为目标的,项目驱动虽然对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有着短期的提振作用,但无法从长期上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质效果;其次,存在以创业缓解就业统计压力的做法,一些高校寄希望于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缺乏对学生创业的实质性指导;最后,狭隘的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的培训教育,先不说企业家是否能够速成,但就是高校中大部分非工商类专业,就注定了这种功利化教育思维的偏颇。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课堂式的灌输与体验式的局限

创业教育如何进行,也是当前高校着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创业教育分为普及性创业教育与聚焦式创业教育两种模式。英国创业教育分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推动型、大学机构中介型等模式。国内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已成型。中国人民大学的创业教育强调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升,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北京航空大学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技能为重点,依托实践基地,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锻炼学生创业能力;上海交通大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其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但是,除此之外,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式的灌输上,较少涉及到体验式创业教育,受到众多的局限,很少有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