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农氏的故事

神农氏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神农氏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神农氏的故事范文第1篇

美得惊心动魄,摄人魂灵。

离开神农山已有十余日。每每梦中,仍是苍峦叠翠,薄纱缭绕;莺歌燕舞,鸟啼虫鸣。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却又不是这些,竟是那深邃绝密的断壁深渊。神秘,牵引,一种无处言说的神奇力量。

四月初,水暖花开。生活,因这样的季节,无缘由地美好起来。

从北京,一路欢歌笑语到焦作。从焦作,乘车再往沁阳,一路开阔平原。蓦地,拔地而起,没有铺垫,没有过渡,神农山的千仞绝壁就这样矗立面前。

惊叹。

怎能不惊叹?千仞绝壁,刀劈斧砍一般,直插云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岂能容人小觑。俯视千里平川,遥望滚滚黄河,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在它脚下生根发芽,源远流长。

神农山,因炎帝神农氏在这里辨五谷、尝百草、开创农耕文明,而得名。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老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

神农氏看到人民这种苦境,心里极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安稳的日子。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带着大家向家乡的一座大山走去。这座山,拔地而起,上是刀劈斧砍的断臂崖,下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渊。山上长满奇珍异草,密密丛丛。神农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并把它的情况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记得清清楚楚。

神农带人一路攀爬而上,最后登上了极顶。此顶傲立群山之巅,巍峨挺拔,直插云霄,顶部天然平台,四周均是峭壁悬崖。登极顶,向北望去,一岭九峰,犹如巨龙横亘山巅。神农见状,大喜,在此设坛祭天。此顶名为紫金顶,此山便是神农山。

还是来迟了,错过了传说中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的桃花盛放。

不过,神农山绝不会让你失望。黄灿灿、金亮亮,大团大团,一片一片,铺天盖地的,那是连翘。从前你只知连翘微香、味苦、清热、解毒,茎、叶、果实、根均可入药。你怎知它原来竟也这般美丽!

除了连翘,山中遍地都是宝贝。鸡头参,因根块像鸡头而得名,养阴润肺,补脾益气,健脑养颜;怀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怀山药,除寒热邪气,补心血不足;怀,杀菌消毒,平肝明目……

除了滋补药材,山韭菜、小白蒿、蒲公英……更是当地盛产。沁阳人民多幸福,看看人家日常吃的宝贝就知道啦。

发表于2011年5月24日文汇报的《神农新考》一文中这样写道:“在神农氏所处的原始社会,人们依山而居、依树而栖。古人发现,在电闪雷鸣之时,天空会出现一个弯弯曲曲、呈现出张牙舞爪形状并伴有巨大声响的天物,经常有人被它击伤甚至击死。当时的人们尚处于蒙昧时期,对风雨、雷电、疾病等自然现象难以解释,就把它形象地成为‘龙’,并把它视为上天的象征!神农氏发现紫金顶后面有一道山岭即现在的‘龙脊长城’,酷似雷电天气时出现在空中的‘龙’横卧在群山之巅,好似上天在注视着他们。为了给子民祈福,保佑平安,作为部落首领的神农氏,就在紫金顶设坛祭天,祈求上天保佑子民。久而久之,龙就成了上天的化身,成了这个世界主宰者的化身,成为了这个部落的崇拜、图腾的物化表现。”

登龙脊长城,绝非易事。神农山主峰,也就是紫金顶和龙脊长城的所在,刀刃般陡峭,不像华山天梯样垂直,其攀爬难度也绝不逊之。但是攀爬的乐趣,二者可就大相迳庭了。攀华山,其实更像是攀岩,在一个平面垂直而上,考验的是勇气与毅力。爬龙脊长城,真的是在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刀刃般锋利窄小的“龙脊上”。脊背两侧,就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一失足成千古恨”。但是真值得一试。每行一步,神农山都会还你不一样的风景。一步一景,果真如此。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至地之厚”。白驹过隙,时光飞逝,人生如梦,几十载浑噩而过。不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看尽世间风景,岂不到人间白走一遭。不登至那样天堑,怎可见那般绝景。

拔地而起的神农山,方圆数十里辽阔平原尽俯脚下,尘世的熙熙攘攘在这里看来不过是苍穹一粟。

一瞬间,豁然开朗。

所有的苦难与折磨,压力与挣扎,终于放下。争名争利,到头来又能怎样?跟这远古的山脉,浩渺的宇宙比起来,人,何其渺小。

最开心的,是见到满山遍野、成群结队的猴子。神农山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儒道佛文化名山、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山中,野生太行猕猴多达3000多只。

本以为很难见到,谁曾想它们早已和游人熟识。你大包小包、携亲带友,攀爬着你眼中的旅游景点神农山,却怎知其实踏进了它们的地盘。蹲坐在路边等着你自动上缴“过路费”(水果、零食、饮料、玩具……)已算客气,遇见脾气不好的,“嗖”得窜过来直接“明抢”。

眼跟儿前,一个年轻的爸爸领着三四岁的儿子走在山路上。儿子虽小,怀里可是抱了一大瓶可口的饮料。正走着,见一猴不知打哪儿窜出来,几步就到了小孩跟前,伸手就抢!亏得孩子抱得紧,不然非让这猴崽子得了逞。乐疯了路人。可怜那孩子压根都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已然吓呆了。孩子爸爸哄了半天才缓过神儿。

也有比猴儿还淘气的。一小朋友手里拿着吃的,三番五次引诱一猴子,却死活不给。猴急了!“腾”地站起来,比那孩子还高,照着那孩子脑袋就是一个“爆栗子”!敢惹猴爷,不知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猴子急了可要揍人了。

太欢乐了。这可是您跟动物园绝体会不到的。什么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

神农氏的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入口 景观设计

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市文化失落、“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缺失,导致了城市形象趋于模糊。城市入口景观是城市人流、车流和信息的交换的必经之路,也是城市展示给公众的第一印象,对美化城市、营造城市意象和塑造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城市建设中,是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吸引力的手段;在城市意象的形成中,它可以作为参考点,为公众提供指引;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它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文化特色,表现着城市环境个性。

一、城市入口景观设计方法

公众对城市的认识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筛选、组织并赋予意义,以形成城市意象。凯文・林奇(Kevin Lynch)把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五种元素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1]城市入口景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是城市道路与边界的交点;在城市空间的界定上,它又是城市范围的划分和过渡。城市入口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城市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再设计,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人的生存活动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精神活动。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2]人通过发明和运用各种符号,创造、改变自己的文化世界。这些被认可的、用于组织人们活动的规范和观念的象征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社会群体的遗传符码,代代相传。符号是普遍而具体的,它承载着人的感受和思想,每个符号都有其能指(表达层)和所指(内容层)。符号的能指是事物呈现的符号形式,所指是其蕴含的观念。城市入口景观设计中,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城市精神理念,运用城市文化符号的所指功能,采用客观物质材料,表现城市精神理念,彰显地域文化。(图1)

二、城市入口景观设计目标和原则

城市入口景观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对城市道路和边界节点周围的建筑物、公共设施、绿化和景观小品的设计,达到美化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城市意象、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

因此,城市入口景观设计应满足以下几项原则:第一,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城市发展变化。因此,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首要原则;第二,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每座城市都是一个社会群体对环境改造的结果,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是突显城市文化和形象个性的有效途径;第三,关注人的行为,以人为本。因为城市入口景观与道路相接,所以需要充分考虑行人、司机、当地人、外来人等不同公众的不同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

三、案例――安仁县城市入口景观设计

(一)安仁县城市文化解析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北部,总面积1478平方公里,以盛产水稻和灯芯草而颇负盛名,素有“神农故郡,南国药都”之称。据《同治安仁县志》记载:“安仁唐时为镇,宋始升县,商周以前古荆州,地秦分郡县属长沙郡。”[3]至今,安仁县已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的自然资源丰厚,有金紫仙、熊蜂山、神农谷等,其中,“凤岗紫气、熊峡红霞、泉亭珠涌、溪洞蛟腾、月谭夜色、雪岭晴光、五岭琴韵和奎阁鸿声”被称为“安仁八景”;这里人杰地灵,历史名人有欧阳厚均、唐天际、周国祯等;安仁县历史悠久,现有文化遗迹:安平司新石器时代遗址、神农殿、神农晒药坪等;当地传统民居以徽派建筑为主,如:轿顶屋、唐天际故居、谭氏书院等;此外,安仁县的民俗文化丰富,赶分社、唱禾戏、元宵米塑都是其特有的民族节日。

通过文化资源评价,神农药文化是安仁县突出特色文化资源。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在古荆州(今安仁)一带活动,并在此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他是医药文化的先行者,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易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4]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中毒驾崩后,人们撰写故事、编著书籍、修建庙宇、举办活动,使神农药文化世代相传。安仁县的九龙庵、香火堂、神农殿、药湖等名胜古迹和“赶分社”都是为纪念炎帝神农氏而设。安仁县药材品种多、药性好,是重要的中药种植和交易场所。每年农历春分时节的“赶分社”,是一项从宋朝沿袭至今的盛大民俗活动,其影响力堪比春节。2006年6月,“赶分社”录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安仁县城市入口景观设计理念

安仁县城市入口景观的设计理念基于城市特色文化,是安仁县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念的表达。因此,通过解读神农药文化,获得安仁县城市精神理念。罗洛・梅(Rollo May)说:“神话通过故事和意象,能够给人提供看待世界的方式,能够使人表述关于自身与世界的经验,使人体验自身的存在。”[5]神话其实是一个民族历史、生活和精神的发展过程,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把人们与历史、先祖流传下来的生活和当代社会联系在一起,它是人们生活价值的表现。

神农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蕴含了优秀的民族精神。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着城市人民的勇于创新,坚韧不拔,质朴无私。神农药文化是安仁县集体意识的表现,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积淀,基于它对安仁城市发展、建设的贡献,将安仁县城市入口景观的设计理念,综合为“神农故郡,厚德安仁”。

(三)安仁城市入口景观设计推导

1.区位分析

为建设“美丽安仁”,安仁县政府现将在城市南面入口建设景观。大门位置定于湖南省道S212公路与安仁县南部边界相交处。这是安仁县南向的主要出入口,处于城市边缘,自然环境良好。但由于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和规划,出现了脏、乱、没有景观特色等问题(图2)。安仁县城市入口景观设计应该注意,发挥其地域和文化优势,对城市入口进行序列化组织,丰富其景观层次和文化内涵。

2.设计元素的提取及再设计

安仁县城市入口景观设计,运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功能,从安仁神农药文化提取设计元素,并进行再设计。经过对比和评价,选择“药舂”和“药碾”为设计元素。因为药舂和药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中药制药工具。据考证,早在西汉就已出现铜杵臼,五代时期就有了陶碾槽和轮。明代时期,药舂和药碾被列为药室必备。药舂和药碾且造型独特神农药文化是安仁县特色文化资源,城市入口景观设计中,选用造型独特的“药舂”和“药碾”为原型,采用具象化的符号直接、形象地表现安仁县的神农医药文化,塑造独具特色的安仁县城市景观。安仁神农药文化底蕴深厚,药舂和药碾的设计符号使公众联想到医药,传播“神农故郡,厚德安仁”的精神理念,塑造安仁“南国药都”的城市形象,弘扬安仁县神农药文化。(图3)

结语

城市道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道路中的景观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共筑“美丽中国”的提出,以及民众审美能力及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与沿线景观的协调性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入口景观连接着城市内外,是城市的门户,也是城市空间中的标志物。它对公众城市意象的形成、城市文化的展示和城市形象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行城市入口景观设计,突出城市个性、增强识别性、改善城市面貌,将城市环境建设同城市形象、旅游开发及人文特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势在必行的。

注释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

[2] 恩斯特・卡西尔.人伦[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5:8.

[3]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 湖南府县志辑23 嘉庆安仁县志 同治安仁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30.

神农氏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研究;宝鸡天台山

Abstract: the Baoji TianTai mountain scenic resources are rich and colorful, connotation extremely deep to the ancient advantage, unique, and have the alpine landscape value.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in ancient civilization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penetration of the ancient human landscape YouLin grotesque as the natural landscape. Baoji TianTaiShan scenic spot of five scenic area and four independent attractions composition, main characteristic scenic resource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ianTaiShan is home to the patriarch of yan; Is rich in cultural and numerous cultural relics; A steep, deep and remote Mr, cui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Keywords: landscape; Scenic spot; Landscape resources; Research; Baoji TianTai mountai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山脉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7°8′10″,北纬34°8′57″。最高峰为天柱峰,海拔2198米,距宝鸡市中心约20km,总面积为133.34km2。是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的城郊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风景资源状况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多彩,内涵殊深,以古为优势,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风景价值。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中华古文明、古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景观;二是以渗透着古人文景观的奇峰幽林为主的自然景观。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辉映。

人文景观

天台山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史载民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里。“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石耕穴居,青铜斑斑,石鼓肇迹,老子传经,陈仓栈道,三国烟云,散关秋风……,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的光辉。

宝鸡作为中华民族中心发祥地之一,使天台山的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比如北首领仰韶文化遗址;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周原遗址;秦都雍城遗址;姜子牙潘溪钓鱼台;千年古寺周公庙;五峰挺秀,历史上被视为西镇的吴山;唐九成宫遗址;关中第一寺院法门寺,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这些都衬托出天台山人文景观的古远和神秘。

跨越秦岭,曲折盘旋的宝成铁路、穿山铁路,经过风景区,景象宏伟壮观,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织辉映。

自然景观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大陆腹地,具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特点;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在宝鸡气候区划中属秦岭北坡浅山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古人赞:“山亘东西远,水分南北流,北连秦晋带,南送荆吴舟”。山峻水秀、林密,大多与神奇的传说和历史故事融为一体。

风景资源特点

1、天台山是中华民族先祖炎帝的生息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炎帝、皇帝为自己的先祖,常以“炎帝世胄”、“炎黄子孙”引以为豪。《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列传赞》:“周宝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颇有存者。”说的是炎黄后裔的繁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流,炎帝和皇帝是维系炎黄子孙内在感情的精神纽带。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娇氏,生皇帝、炎帝。皇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皇帝位姬,炎帝为姜。”《水经注.渭水中》:“(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即此”。《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四.凤翔府》:“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乾隆五十年《宝鸡县志》:“姜氏城……姜水在县南三里,姜氏城在水南涯,又东侧浴圣九眼泉在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学者徐旭升依据考古发掘调查资料,结合大量史料,指出华夏集团的炎帝氏族发祥于宝鸡姜水和姜城堡一带。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

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尊炎帝为“万世田祖”、“药神”、“太阳神”。千百年来,远自秦皇,近至宋祖,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纪念这位先祖。宝鸡人视天台山为“圣人践地”,岁岁举行宏大的朝山参拜,分项祭奠,延续至今。天台山现存与炎帝神农氏相关的景点景物多大二十二处,更有大量与其相系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传说故事,解放前后,峪沟一带称“神农乡”(1958年才改为益门乡)。上述种种,可以说明宝鸡天台山曾是炎帝的故里。

2、有丰富的古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除前述二十二处与炎帝神农氏相关的景点景物外,还有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享誉海内外的“青铜器之乡”和茹家庄西周墓地数以前几的青铜文物,中国最早的刻石,珍贵的书法艺术精品――石鼓文。景区内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修身养性”、“得道成仙”的道教人物,道教始祖老子的讲经台,玄关故址,关令尹喜故宅,全真派始祖王重阳的还(黄)丹院,邱处机修真处等。重要的地理位置,引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历史典故。陈仓古栈道壁立千仞,架空飞阁。景区内摩崖题记,石刻雕像,古建筑遗址随处可见。至今每逢节日庙会,还进行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古远的文化与文物古迹,孕育着天台山的人文风景,衬托了风景资源的神秘感和多彩性。

有险峻、幽奥、翠秀特色的自然景观。

天台山展现了秦岭熊伟博大的气魄。天柱峰、人头峰、系马桩、莲花顶、大散岭、鸡峰山等压岭凌空,真是“平畴突起三千尺”,“气压昆仑天柱矮,雄吞江漠地穴空”。

整个景区,林木覆盖率在99%以上。地幽势阻,林木蔽日,前路莫测,使人置身在“岚光晴亦霭,树色郁犹苍”,“偶闻松涛声,却是万籁静”的境界,不少景点至今人迹罕至,奥秘莫测。

天台山有数千种植物汇成茫茫林海,群峰巨石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春季山明水秀,野花烂漫,鸟声鸣鸣;夏日风云变幻,风涛怒吼,绿浪簇涌,溪流欢奔;秋天万紫千红,硕果累累;冬时莽莽群山,银装素裹。

奇花异木遍布于山岩石隙,有的婀娜多姿,攀藤扶摇;有的老态龙钟,虬龙飞空。给人以秀美清新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宝鸡市城市建设局.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1―25

作者简介:

神农氏的故事范文第4篇

猫肉火锅致人大代表死亡事件有了结论,投毒人使用了断肠草。总觉得这货应该是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道具。没办法,谁让《神雕侠倡》里杨过用断肠草解毒的情节,给人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世上真的有断肠草这味夺命药吗?这种毒药真的能让人的肠道寸断吗?

断肠草是什么?

实际上,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埴物的通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断肠草一一那些具有剧毒,能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并且可以让人毙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断肠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乌头以及卫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断肠草家族”的成员。在这些毒物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投毒事件中,嫌疑人投放的就是钩吻――听名字,就不是好惹的家伙。

钩吻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高,所以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多个省份都有分布,也因此有了很多小名,诸如大茶药、野葛、葫蔓藤等。当然,各地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都认识了钩吻的剧毒属性,于是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将其记载为断肠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将其称为烂肠草,足见其毒性之强。

断肠草真能断肠吗?

好了,我们知道了断肠草的真面目,再来看看它能不能让服用者断肠而亡。

有一种说法,断肠草的名字还是来源于那位尝遍百草的神农氏。据说,神农氏之所以能尝百草,是因为他随身携带着一种万能解药。在吃下毒草时立即服用,就能化险为夷。有一天(也不知是哪天,故事都是这样子,唉),神农氏吃下了一根藤条上的叶子之后,顿感腹中翻江倒海,火烧火燎,于是立马服下万能解药,但也无济于事,因为他的肠子已经断成数节了,在没有外科技术的情况下,神农氏就这样英勇牺牲了。他吃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断肠草了。这种“叶片断肠”的传说有些过于戏剧化,如果不是吃下锋利刀片或者强酸强碱,我们的肠道是不至于在瞬间断成数节。所以,在一般的改良版的民间传说中,断肠草的属性被改成了“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

实际上,断肠草引起的肠胃症状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毒素会破坏肠道,我们的中枢神经才是它们瞄准的目标。断肠草中所含的生物碱――钩吻素是一类效力极强的神经抑制剂,它们会抑制呼吸中枢和运动神经的正常运行,甚至会直接让心肌停止收缩。中毒后,心跳和呼吸会逐渐放缓,四肢肌肉也失去控制,最终因为呼吸系统麻痹死亡。

至于在中毒初期表现出的,口咽灼烧、呕吐、感觉像是肠子被斩断了一样(不知道有谁想体验一下这种感觉),不过是神经系统受到干扰的外在表现罢了。实际上,有些心脏病患者也会有类似的症状。

说白了,断肠草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把人的肠子搞断,而是把人活活憋死。

小心,断肠草混进火锅!

虽然本次中毒事件是故意投毒,但是断肠草确实存在混进火锅的风险。因为它们跟一些食用植物确实有些相像,每年因为误食造成的中毒事件并不少见。2005年,云南德宏曾经发生过一起集体中毒事件,就是由于8名工人将断肠草当做野菜采集食用造成的。

实际上,钩吻素之类的生物碱有明显的苦味,它们还是能引发人们的警觉――通常来说,苦味都意味着有害的东西。据福建省云霄县医院的报道,在该院1986年到1996年间收治的257位患者中,因为误食引起的只有2人,而有255人都是想自杀才吞下了断肠草(没想到,断肠草还是自杀药,只是过程着实痛苦)。傻到乐呵呵吞苦叶子的人还真不多。

只不过,如今“苦味食品祛火”的观点甚嚣尘上,让大家都觉得时不时吃点“苦”是好的。就这样,钩吻之类的毒药能趁虚而入。2001年,广东一名患者将断肠草误认为“凉茶”,吃下了大约20克叶片,还好因为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

此外,因为外形相像,近年来,不断有人因为误把断肠草当做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金银花饮用而中毒。

如果中毒了也不用慌乱,要立即求救,并前往医院就诊。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通过洗胃尽可能地将胃中的毒素排出体外,同时使用阿托品等抗钩吻毒素药物,在症状严重时需要进行胸外按压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从而维持中毒者的心跳和呼吸。至于民间流传的“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并不能真正解断肠草之毒。

一般来说,断肠草的苦味会影响人们的进食情绪,吃下的剂量往往是有限的,远远不到立马取人性命的剂量,所以及时就医,转危为安的希望很大。

毒物新用,断肠草解情花毒?

神农氏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先秦文学 浪漫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 思想内容

浪漫主义文学是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借助于离奇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词藻和非凡的形象,反映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理想。先秦浪漫主义文学有古代神话、庄子散文中的一部分作品和屈原的楚辞构成。

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申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社会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尚且没有掌握其中的规律,因此显得力量单薄甚至无能,就把自然、社会变化的动力加以幻想并把它们形象化和人格化,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这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诸子散文,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如:《逍遥游》和《秋水》显然具有这一特点。庄子的散文在内容上对古代神话故事又有明显的继承特点。到了战国时期又产生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他的《楚辞》,《楚辞》所表现出来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给我们展示的是怎样的民族精神呢?概括地说来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改造自然和社会不屈不挠的斗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为民思想,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勤劳、善良、勇敢等优秀品质。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神话首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社会自然的总体看法,也体现了一种思想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开天辟地》和《化生万物》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开天辟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化生万物》:

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

这两篇神话显然是推原了自然和社会及人类的起源。传统的观点人们都习惯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衡量一种理论和一种精神现象,要么说它是唯物的,要么说它是唯心的,当然人们都习惯用唯物主义去解释事物,而把唯心主义当作公敌来对待。这两种做法都有明显的缺陷,如果用这两种理论的任何一种评价中国神话故事,都会失于偏颇和简陋。《开天辟地》展示给我们的思想是物质和精神同时存在,同样伟大,无先后之分;《化生万物》是社会和自然的运动结果。用《老子》对上述神话故事做解释,方显恰当。

《老子》第一章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的“道”应该解释为终极真理或大道,他普遍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是自始至终起着作用之道,既包含物质,又包含精神;这里的“名可名”,前一个名是事物的状态和命名,是“道”的表现。人类社会和宇宙自然就是由“道”中而来,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就像《开天辟地》所展示给我们的思想――物质和精神同时产生,同样伟大,人类智慧的极限难以从中把头绪理得很清楚,所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但是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对“道”的理解惊人的相似,这都是从《易经》传承下来的,《易传》称“一阴一阳谓之道”。孔子认为“吾道一以贯之”,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老子说“道生一”,韩非子说“道无双,故曰一”。那么《易经》道唯一的思想又是从大禹治水传承下来的,大禹治水的思想又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承下来的。这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庄子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文学,庄子散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逍遥游》,《逍遥游》中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什么是“逍遥游”?庄子认为无凭无借,任心所向、任心所之的逍遥便是“逍遥游”。

既然“道生一”,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产生于“道”,它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那么人类社会要追求的就是达“道”,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方面在此不做累述。

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再表现出“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尤其在国难当头之时,“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一精神品质我们可以寻根到先秦文学的神话故事和屈原的精神品质及其《离骚》。这些作品有《女娲补天》、《神农鞭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瑶姬助禹治水》以及《离骚》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鲧禹治水》、《神农鞭药》和屈原及其《离骚》。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禹为天下苍生谋利益而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磨难它的品质是伟大的!

再看《神农鞭药》: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源,亦名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辩百药,中有千年龙脑。

神农氏又称炎黄神农,神农氏为民治病,尝遍百草,几乎没有哪一天不中毒,全靠预先带在身上的茶来解毒。最后尝到断肠草,由于毒性太猛,来不及取茶解救,刚入咽喉,肠已寸断,终于为人民牺牲了生命。四川也有类似的传说,只是没有茶解毒的情节。不管怎样,都是见神农为拯救民命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那是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的。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遭到奸臣的陷害被流放到湘沅之间,仍然不改忧国忧民之志,楚国灭亡之时,屈原投江而死,以身殉国。他的《离骚》是千古绝唱,在《离骚》中先叙述了自己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又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志,他把楚王比作美人,是自己追求的对象。但是,他的忧国忧民之志遭到了奸臣的陷害,他本人也被昏庸的楚王流放,自己的理想不能够实现,他却仍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精神和他的《离骚》,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为捍卫祖国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三、勇敢勤劳、不畏是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之一

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有许许多多,这些优秀品质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下去。中华民族曾经历经磨难,遭受外强的入侵,但是中华民族总能在危难之中从新站立起来,这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世界上公认的有四大文明古国,有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都发生了文明的断裂,唯独中国没有发生文明断裂,五千年的文明早已使中国长成了参天大树,虽然我国目前经济上还算不上最强大,但是中华民族至少是精神上的参天大树。中华民族的勇敢勤劳、不畏的精神仍然可以寻根到先秦浪漫主义文学中。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表现了以上伟大的精神,

先看《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勇敢的伟大精神。另外《愚公移山》更是老幼皆知的故事,其中的愚公不屈服于操蛇之神的敢于挖山,要子子孙孙挖下去,直到把山铲平为止,这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勤劳勇敢的坚强意志。

先秦浪漫主义文学内容是丰富的,有的反映部落之间的斗争,如《炎黄之争》、《蚩尤伐黄帝》、《共工触山》;有的反映世界百态,如《穿胸国》、《丈夫国》等;有的反映伟大的爱情,如《牛郎织女》等,在此不做累述。

人们常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中华民族从悠远的五千年走来,中国古代神话、庄子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散文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塑造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有过恩主编1983年6月版

2、《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于非主编1986年版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1979年版

4、《山海经》三晋出版社杨淮一译注2008年4月版

5、《老子》中国戏剧出版社张慧主编2006年1月版

神农氏的故事范文第6篇

我一路寻古,到了陕西宝鸡,拜诣炎帝祠。从姜城堡至天台山建有多处仿古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

据说一世和二世炎生于斯、葬于斯,第八世炎帝才葬于湖南酃县即炎陵县。姜城堡背依秦岭,隔渭河与北首岭相望。北首岭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4米以上,上、中、下三层连续,相承性明显。姜氏城遗址面积达49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房子约124平方米。福临堡遗址发现了大石斧、陶祖和石祖,意味着男性崇拜。这正是母系氏族向父氏族社会过渡时期,与传说中的炎帝时期相吻合。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建都陈,再迁鲁,建都曲阜,与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民族的主体很有可能。

相传,炎帝裔族有邰氏、列山氏(骊山氏)、夸父氏、太岳氏、孤竹氏、彤鱼氏、姜戎氏、互(氐)人氏、灵氏、并氏、午氏、丙氏、赤氏、信氏、井氏、箕氏、甘氏、莱氏、戏氏、殳氏、延氏等,但未见夏后氏和有娥氏;姜姓后裔流徙分支出齐、吕、许、申、高、谢、邱、丁等百多个姓,但未见姒和子。炎黄故事始见于战国文献,周人姓姬,黄帝也姓姬,不是偶然的巧合;如果不是周人创造的神话,也是他们乐闻的传说。姬、姜世代通婚,传说表明周人与炎黄关系密切。秦人原僻居“西垂”,非子在“关山牧场”一带游牧,进入渭水流域后收“周之余民”,先霸西戎,后统一天下,形成了周秦文化传统。周秦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根系”。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史记·五帝本纪》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又《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秦国开创了祭祀炎帝、黄帝的先例。汉高祖刘邦自称“赤(炎)帝之子”,设“畤”祭祀炎帝及黄帝、青帝、白帝、黑帝。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到“雍”地设“畤”祭祀“五帝”。我们注意到炎帝神农牛首人身,圣牛氏崇拜盛行于印度等地,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黄牛骨骼见于齐家文化遗址。《淮南子·说山训》:“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也。”《山海经·海内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已知周代最重青铜器或中国最重的圆鼎淳化鼎是牛首兽面纹鼎,可能与牛崇拜或炎帝有关。基本上可以肯定炎黄传说是周秦故事,且与域外文化相关。

我在《尧舜与炎黄》一文中论证过炎黄传说反映的是青铜时代的内容,黄帝是游牧文化的代表或象征。炎帝无妻,黄帝多妻,炎黄故事表明已经进入父系社会。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和鄂尔多斯青铜博物馆交相辉映,是中国两大青铜器主题博物馆:前者以周代青铜礼器为中心,后者以游牧青铜器为特色,均没有确凿无疑的夏代青铜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品堪称世界之最,但未见夏代青铜器。但有一件不寻常的物件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反思。

有种兵器叫“我”,“我”也可能是凶器。

我顺便到千阳拜访子思,遥望关山牧场。燕伋(前541~前476),字子思,孔门七十二圣贤之一,春秋秦地千阳水沟燕家山人。他遵父遗命至鲁师从孔子,与南宫敬叔、仲由等适周问礼;后返渔阳设教,传授孔子学说。晚年因思念孔子心切,在裴家台上用衣襟撩土垫足登高以望鲁,日积月累,遂成一土台,称“望鲁台”。后唐玄宗封伋“渔阳伯”,宋真宗加封“千源侯”,明时追称“先贤燕子”。燕伋深得孔子亲传,成为孔子最中意的弟子之一。山东曲阜孔庙供有燕伋牌位,圣贤祠内塑有燕伋像。孔子贤孙名伋、字子思,可能与燕伋有关。望鲁台是锥形土台,高10多米,底径达30多米,承载燕伋对恩师感念和尊敬之情,堪称“中华尊师第一台”!

关山牧场位于陇县,至今水草丰美,是游牧或避暑的好地方。北首岭文化太早,周原遗址太晚,都不是夏文化遗址。宝鸡可能是“炎帝故里”,也是“燕伋故里”,更是周、秦龙兴之地。

伏羲与女娲

麦积山隧道全长约13公里,据说是亚洲第二长的公路隧道。穿过隧道,天更蓝,云更白,空气也更加清爽。麦积山石窟中有伏羲、女娲雕像。石窟背后是植物园,星光下山庄小木屋酷似人间仙境。

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坐北朝南,四进四院,庙内有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新建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历经多次重修,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开天明道”,“与天地准”。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有伏羲彩塑一尊:袒胸露肩、双手托着八卦太极图;藻井正中绘太极八卦图,四周绘六十四卦图。先天殿后面为太极殿,原供伏羲,后祀神农。院内遍布古柏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现存37株。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周边群众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朝拜祭祀。

有关伏羲女娲的文献始见于战国时期。《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驾辨’之曲。”《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吕氏春秋·孟春纪》曰:“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

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始将伏羲载入正史,且与太昊相并。伏羲、女娲从此进入古史系统,跻身于“三皇”行列。《春秋元命包》:“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春秋运斗枢》:“伏牺、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出现于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伏羲、女娲图像,河南南阳西汉墓、四川沙坪坝东汉墓画像砖上伏羲女娲图,山东武梁祠有东汉石刻伏羲女娲像。两汉时期,中原各地墓室刻画伏羲女娲是普遍的,但东汉后就神秘地消失了。汉代伏羲和女娲画像人首蛇身:腰身以上为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两条尾巴亲密地缠绕着;两人的脸面或正向、或背向,男拿曲尺,女执圆规。伏羲、女娲图大都绘有日月星辰,仿佛一幅天象图。张衡云:“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喱次,用告祸福……众星列布,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女娲伏羲分执规矩,象征规天、矩地以定方圆,寄托圣王维护人类秩序的美好愿望。

《周髀算经》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伏羲)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伏羲执矩、女娲执规,大概是“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体现。规和矩或尺与圆规是欧亚大陆共同的制图工具,“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东西方人如此所见略同,值得研究。

芮逸夫与闻一多认为女娲或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源于南方自称“蛇种”的民族。《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人约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之,伯天下。” 郭璞注曰:“延维即委蛇。”《庄子·达生篇》:“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业恶雷,闻雷车之声,则捧起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延维”、“委蛇”可能就是“肥遗”。李济考证殷墟“肥遗”来自西亚。甘肃临洮冯家坪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一件双连杯,器表上刻画两个对称的人首蛇身像”

古代华夏民族有无创世神话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董楚平从楚帛书中发现先秦时期中国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以伏羲娶妻为创世活动的发轫,是典型的生殖型创世神话。其实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受域外文化影响相当明显。兄妹夫妻古代埃及王朝很流行。波斯神话中善神创造了天地、日月、星辰,用泥巴捏制了原始人。西方人的始祖亚当、夏娃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 “禁果”,从而创造了人类。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故事有相同叙事模式和视角:兄妹又夫妻,为人类始祖,以洪水为背景,以七日为周期,与蛇有关,且男女相对平等。

大夏河与夏

土门关是藏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分界钱,沿着大夏河从临夏经土门关到甘南夏河县拉卜楞寺。拉卜楞寺与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合称为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目前保留有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第一世嘉木样活佛选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为寺址,二世嘉木样建时轮学院,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强化。三世嘉木样洛桑图旦久美嘉措(1792~1855),青海同仁县人,6岁入拉卜楞寺,18岁入藏学经,26岁任拉卜楞寺法台,55岁任塔尔寺法台,清封其“扶法禅师”。他性好幽静,注重修持,衣食淡泊,建成医药学院,著有《散论总集》等。

章炳麟《文录》云:“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夏之名实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际,因水以名族,非邦国之号。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合。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

章炳麟所谓的夏水或汉水属于长江流域,但汉代以前汉人或夏人主要活跃于黄河流域。其实夏河或大夏河是黄河的支河,亦可泛指黄河。夏本意为大。《方言》第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夏河即大河,大夏河是同义反复。《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夏河或大夏河发源于青海同仁,流经甘肃夏河、临夏,于刘家峡入黄河。《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 临夏有积石山,夏河从积石山边流过。大禹治好了泛滥的夏河,华夏之“夏”可能来源于夏河。积石峡边的喇家遗址,正是4000年前洪水泛滥的证据。

临夏古称河州,是唐蕃古道要冲,也是茶马贸易重镇;但是在古代丝绸之路和青铜之路上的意义还有待阐明。《尚书·禹贡》明言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四州为夷人所居:“冀州岛夷,青州嵎夷、莱夷,徐州淮夷,扬州鸟夷。”如果有夏,最可能生活于黄河上游地区。《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夏与西戎之关系难解难分。

临夏东南“西羌故地”曾置“大夏县”,“大夏城”遗址在广河县城西南10里左右台地上,当地人叫“古城”。大夏河流经甘南和临夏,哺育了羌或党项民族。东汉后党项人迁徙到陕甘宁地区,后被大唐帝国安置于夏州一带。《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夏州之国。”党项人活跃在夏州及附近地区,990年,李继迁被辽册封为“夏国王”,逐渐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元昊以天子(兀卒)自居,1038年正式即位,称大夏皇帝,追谥父、祖帝号和庙号。 “藩汉各异,国土迵殊,幸非僭逆,嫉妒何深!况元昊为众所推,盖循拓跋之远裔,为帝图皇,有何不可?”夏与辽、宋鼎足而立,自称大夏;西夏是他称或后人的称谓。宋人亦径称“夏”。洪皓《松漠纪闻》:“多为商贾于燕,载以橐驼,过夏地,夏人率十而指一,必得其最上品者,贾人苦之。”

黄帝、夏、羌、匈奴、拓跋、党项有一脉相承之处,元昊、赫连勃勃等认为整个西北地区都是大夏故国的领土。赫连勃勃为匈奴右贤王之玄孙,以轩辕自比,自称天子、大单于,建国号为大夏。《晋书·载记》勃勃曰:“卿徒知其一,未知其二。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关中未可图也……昔轩辕氏亦迁居无常二十余年,岂独我乎!”赫连勃勃发岭北夷夏10万人营造都城:“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朔方之“统万城”留存至今。

齐家文化与夏

齐家文化五谷丰登、六畜齐备。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是典型齐家文化墓葬群,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对该遗址中古人类牙结石里的淀粉粒研究表明当时人类植物性食物具有多样化特征:包括小麦、大麦和青稞、粟、荞麦、豆类及坚果类等,其中麦类和粟的淀粉粒数量占70%,坚果类、豆类植物也是当时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

目前,中国最早的较完整羊骨架见于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其次才是二里头。绵羊又称夏羊。《尔雅·释畜》:“夏羊,牡羭,牝羖。”《本草纲目·兽一·羊》:“生秦晋者为夏羊,头小身大而毛长,土人二岁而剪其毛,以为毡物,谓之绵羊。”西北美食手抓羊肉,或可追溯到齐家文化。东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牛骨多为水牛骨骼,不止一种,均为野生。黄牛与绵羊、山羊生态习性相近,是新石器时代西亚、中亚的主要家畜,到了青铜时代,黄牛才在东亚大量出现。甘肃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齐家文化层中出土的黄牛骨骼是典型代表,黄牛与山羊一样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驯化和传播过程。较完整的马骨架始见于西安老牛坡商代文化层,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亦出土了马骨,齐家文化时代可能已有马。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代表性家畜,齐家文化有大量猪骨出土。狗和鸡当然也不会缺席。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是齐家文化的特点:既保留了东亚的种植传统,又吸收了中亚的游牧文化。面条见于齐家文化,牛肉来自西北;兰州牛肉面就是这种结合的象征。青海柳湾发现西式餐具,广河县齐家坪出土了一些骨叉;齐家文化时代筷、勺、刀、叉已经齐备,手抓羊肉或手抓饭亦可能流行。喝酒吃肉皆成风尚!

东亚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竖穴方形土坑墓,伴有少量瓮棺葬;到了青铜时代墓葬形式明显复杂化,出现了墓道,流行洞室墓、男女合葬和火葬。齐家文化体现了这次墓葬变革,结束了东亚墓葬相对单纯的时代。洞室墓文化是中亚草原地带青铜时代文化,分布于伏尔加河下游和第聂伯河以东的黑海北岸,晚于竖穴墓文化,被木椁墓文化所取代。洞室开在竖穴穴壁下部,与之相对的穴壁成斜坡或台阶,即原始墓道。通常主葬一男子,并有一二女子合葬。随葬品多寡不等,一般包括陶器、石器、铜器和祭肉。居民属欧罗巴人种,主要经营畜牧和农业,辅以渔猎,有绵羊、山羊、牛、马等家畜遗骨以及黍粒、大麦粒、鱼骨、网坠、兽骨和弓箭。青铜器有矛、刀、锛、斧、凿、匕首、锥、饰牌、别针等。齐家文化时代开始流行洞室墓,并出现了原始墓道。

齐家文化时代贫富分化已经明显,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者达37件,玉石璧少的没有,多者达83件。齐家文化男女合葬表明男尊女卑的父系社会正在形成:女性开始卑躬屈膝,男性拥有娶妾的权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地共发掘88座墓,其中一男二女合葬墓3座,男性仰卧居中,女性侧身俯贴于男性,下肢后屈,面皆向男性;成年男女合葬墓10座,男性仰卧直肢居左,女性侧身屈肢居右,面向男性。永靖秦魏家发掘138座墓,其中成人男女合墓葬16座,男性仰卧直肢居右,女性侧身屈肢居左,面向男性。经科学发掘显示均为一次葬,不仅体现了男尊女卑,而且表明妻妾陪葬已成风气。临潭陈旗磨沟遗址还发现了一座齐家文化坟墓,高约0.5米,底部直径约2.5米,黄土堆成。这可能是东亚最早的坟墓。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一座齐家文化高规格墓葬:长方形土坑葬,有木棺,随葬玉环、玉璧等礼器,墓口呈“回”字形。经初步鉴定,墓主人可能为男性,是军事或宗教首领;墓葬附近100平方米的土台上有大量人类活动的硬面和祭祀痕迹,可能是祭台。

齐家文化率先进入青铜时代。宗日遗址出土齐家文化早期铜器总数超过10件,在中国早期冶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件铜器进行研究表明含砷量均较高,确定无疑是砷铜。宗日遗址发现的砷铜是中国西北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砷铜,不仅表明齐家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标志着东亚青铜时代的到来。齐家文化铜矛和铜镞的出土表明战争可能已开始流行。青铜矛与木枪,或铜镞与石镞、骨镞、蚌镞相比,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夏人善射,夏箭即良箭。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郭璞注引服虔曰:“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唐李益《从军有苦乐行》载:“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殷墟矢镞、戈、矛、刀削、斧斤是东亚比剑更古老的五种兵器,仅戈为中国本土之物,其他四种和剑一样来自中亚或西亚。戈可能是夏人的标志性器物,主要分布于中原,亦流传到了几乎整个东亚地区。

彩陶的衰落与青铜的兴起表明青铜时代游牧文化占了上风。齐家文化在吸收西方金文化的同时没有放弃东方玉文化传统。齐家坪出土了一对金耳环,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金器。齐家文化青铜器与中亚、南西伯利亚的铜器样式基本相同:青铜刀常见,偶见青铜矛、浮雕人面青铜匕、空首斧等合范铸造的兵器和铜镜,装饰品有镯、钏、臂筒、泡、耳环、鼻饮等。齐家文化玉器有30种以上。玉琮形制各异、大小不等:有竹节纹琮、弦纹琮、兽面纹琮(琮端、射孔之上装饰牛、羊、熊、虎等浮雕)、人面纹琮或琮形器。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齐家坪遗址出土的琮与良渚文化琮相似。齐家文化璧较多,皇娘娘台墓地48号墓随葬璧多达83件。玉璧、玉斧、玉铲等并非实用器物,是财富的象征或礼仪用品。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齐家文化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可能有新疆和田玉。2002年喇家遗址出土的一件三孔大玉刀,残长38.8厘米,宽16.6厘米,厚0.4厘米,复原长为66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玉刀。齐家文化的多孔玉刀已经发现几件,与二里头玉刀类似,可能是礼器中的“王者之器”。

齐家文化陶器不发达却也独具特色:双耳罐和鬲为代表器物。双耳罐是中亚和西方共有陶器,鬲是东亚特产。东灰山四坝文化日晒土坯砖是中国最早的土砖;灵台县桥村出土了一批齐家文化陶瓦,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瓦。“秦砖汉瓦”可追溯到四坝、齐家文化。镇原县齐家文化房基发现了上百米陶水管,每节水管长53厘米,设有子母口,可互相衔接,早于二头里,已接近当时的世界水平。齐家文化陶权杖头和四坝文化铜权杖头,与西亚、中亚的权杖头形制相似;其中四羊头青铜杖头是用复合模具铸造成的。

《墨子》、《列子》等提到羌人实行火葬,而火葬源自印欧人。目前东亚最早的火葬墓见于4000年前的宗日遗址,稍晚的火葬遗迹在中国西南、东北和中原均有发现。中亚或东欧的青铜时代印欧人火葬文化到青铜时代晚期演变为独特的骨灰瓮(场)文化(urnfield culture)。氐、羌文化遗存如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发现了装骨灰的陶罐。周人和周之先人亦可能实行火葬。岑仲勉认为周人与印欧语系民族有关,可能是祆教徒,信仰阴阳,《易经》也源于祆教。

结 语

传说夏朝始于禹,终于桀,共17帝,姒姓,约公元前2100至前1700年。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禅让制度被世袭制取代,由“古国时代”进入了“王国时代”。夏代末年,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商汤乃以天命为号召,鸣条之战胜夏桀,夏王朝从此灭亡。

如果真有夏朝,齐家文化应该是夏朝文化的组成部分。夏是新石器时代或传说时代到历史时代的过渡期,也是东西民族与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时期。齐家文化与夏代纪年相当,也是东西民族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距今4000年左右,东亚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第一个国家正在形成中。西北地区处在黄河农业文化与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东方定居农业文化受到了西方游牧文化的冲击,成为东西方文化接触地区,形成了独特多元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与羌有关,不仅是周秦文化之源,而且很可能就是夏文化。《荀子·大略》云:“禹学于西王国。”《史记》载:“大禹出西羌。”“西羌古国”可能主体转化为夏王朝。彝语和汉语可能同源于原始羌夏语。三星堆和二里头文化又与齐家文化相关密切。如果真有夏民族,最有可能形成于黄河上游大夏河地区;夏末商初已四分五裂,部分演变成了汉族,其他变成了羌、匈奴、党项等民族。

神农氏的故事范文第7篇

可就是这么个好孩子却有个怪兴趣,他喜欢各种虫子。其他同学见到虫子吓得不得了,他却一点也不怕,还把虫子拿在手里玩,将虫子放在自己的小口袋里。有一次,我就在他口袋里翻出过几只苍蝇的幼虫。我家访时曾向张东的家长反映了这些情况,家长也着急,说张东有一次玩杨树上的绿毛虫,手被毛得像个小馒头。家长让我想个法子教育教育张东。

我利用课间时间,找张东谈了一次话。我首先对他热爱小虫子这个兴趣提出表扬,并用“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来赞扬他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紧接着我又跟他讲神农氏好几次尝草差点被毒死。小虫子当中也有很多是有毒的,例如毒蜘蛛、蝎子、蜈蚣、黄蜂、毛虫等等。被这些虫子咬到,轻则疼痛难忍,重则立刻丧命。还有一些虫子,像苍蝇、蚊子、蟑螂、臭虫、跳蚤、蜱虫等,身上都带细菌、病毒,人靠了它们,就会被传染疾病,有时也会导致死亡。还有一些虫子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螳螂、蜻蜓、瓢虫等吃害虫,蜜蜂为人类酿蜜,蚕为人类吐丝,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你要捉它们,它们就不能为我们工作了。最后,我建议他继续研究虫子,但别用手拿,用眼看,再用笔把他们画下来。作为鼓励,我送了她一个图画本子。从这以后,张东经常观察虫子,画虫子,却不再拿虫子了。我和家长都为他这个转变感到高兴。

今年年初,我收到一个来自山东大学的邮包。打开一看原来是张东寄来的,他正在山东农大读研究生。他寄给我几本杂志和一小幅画,杂志上有他写的关于害虫防治的论文,画上画的是一个旅行者夜晚穿行在茫茫大漠,不远处是一片葱茏的绿洲,深蓝的天空上有一颗明亮的星星。画上有一首小诗:

神农氏的故事范文第8篇

    中国的舞蹈历史,伴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不断发展。中国戏曲的起源,要追溯到它古远的源头——原始舞蹈。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满足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在之后的各朝各代中,随着历史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舞蹈都有各种各样的发展。远古时期的舞蹈,重点在于实用性,它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崇拜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汉唐时期,中外文化发展程度繁荣,舞蹈随之也就借鉴吸收很多外来元素,例如胡旋舞之类。在宋元时期,戏曲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舞蹈的独立表演艺术手段,在此时逐渐的停滞不前。在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型的舞蹈表演形式,戏曲舞蹈。戏曲舞蹈使得舞蹈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舞蹈艺术也不再是单纯性的肢体表演和祭天娱神,而是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增添抒情叙事的功能性。后来,从戏曲舞蹈中又诞生出了中国古典舞,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本篇论文着重研究戏曲与舞蹈之间的相互联系,若要真正理清戏曲与舞蹈之间的融合与区分,那就必须要从舞蹈与戏曲的源头入手。关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相互融合与区分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方面,戏曲艺术的产生是以舞蹈艺术为基础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于平于 2011 年发表的《戏曲音乐、戏曲舞蹈、戏曲舞美樜论》中指出:“戏曲舞蹈的基本范型来自于昆曲艺术,京剧艺术表演的“身段”作为昆曲范型的延伸,也一并决定了今日“戏曲舞蹈”的形态。”在它所发表的《戏曲音乐、戏曲舞蹈、戏曲舞美樜论》,他指出戏曲舞蹈与戏曲音乐都是戏曲这门艺术的分支,恰当的把握这些分支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提高戏曲这一综合艺术的水平,也就是他认为舞蹈是包含在戏曲艺术之中的。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的李雯在发表的《分析“戏曲舞蹈”的由来》中指出:“戏曲舞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借鉴并改进了中国传统舞蹈的优缺点以及其他其他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戏曲舞蹈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融合变化,经过艺术长河的洗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发展离不开舞蹈艺术。”蒋中崎 2004 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一文中指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最早是在宋代,戏文是中国最早成熟的具有完整戏剧意义的戏曲形式,它通过对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的综合运用,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宋代戏文的出现,使戏曲进行到崭新的发展时期,戏曲舞蹈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洪春华在《戏曲舞蹈发展》浅析中写到:“中国戏曲是综合艺术,戏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舞蹈艺术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李华平在山西师大学报上发表《戏曲舞蹈与古典舞蹈的融合与分离中》写出:“戏曲与舞蹈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特色的明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融合演变过程,戏曲舞蹈是以中国古代舞蹈为基础而产生的。”......这些学者的观点表明,戏曲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的,戏曲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舞蹈艺术的,二者相互吸收,相互借鉴。

    第二方面,舞蹈艺术的丰富发展离不开戏曲艺术。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向云所发表的《论戏曲旦角身段在舞蹈作品<青衣>中的运用》中通过对具体的舞蹈作品《青衣》进行分析,把作品中的吸取身段加以研究从而得出舞蹈艺术中融入戏曲元素,可以是舞蹈更好的在舞台中焕发光彩。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董超所发表的《浅谈戏曲元素在舞蹈中的运用》一文中指出:“当今社会舞蹈展多种多样,创新的舞种数不胜数。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艺术。舞蹈继承了戏曲的风格和特点再加上突破与创新,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型舞种,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之路。”董江河在其发表的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戏曲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刘黎芹在《在中国戏曲舞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中研究表明,“中国古典舞发展离不开戏曲舞蹈”。现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以戏曲艺术作为根基的,在中国古典舞的编创表现手法中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元素。

    第三方面,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的融合与分离。张融发表的《浅谈在中国戏曲舞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中通过对《爱莲说》等古典作品的研究与分析说明了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吸收与融合共同发展。袁杰雄谭欣宜在《浅谈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一文中,“说明戏曲舞蹈与中国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戏曲舞蹈保存古代舞蹈的传统,舞蹈艺术在艰难中发展,戏曲在滋养中升华。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冲刷不断的丰富与完善,深深地印下民族的烙印,不断的向前发展。”银川艺术剧院的姬常虹所发表的《浅谈中国古典无语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文中说道:“中国古典舞蹈与戏曲舞蹈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区别,中国古典舞蹈从戏曲舞蹈中吸收大量戏曲元素,例如身段、技法、水袖、卧鱼等。戏曲舞蹈也从中国古典舞蹈中吸收大量精华。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中舞蹈表演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