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味小吃作文

风味小吃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风味小吃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味小吃作文范文第1篇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死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风味小吃作文范文第2篇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习作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现实教学中,教者由于种种原因,教学观点滞后,步入作文教学的误区,严重桎梏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这亟待我们教者更新观念,转变作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习作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作文教学;更新观念;走出误区;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下语文教师、教研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毋庸置疑,作文教学,是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既然作文教学如此重要,我们如何从教学中抓起呢?笔者认为首先得更新观念,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心理学为依据,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

在习作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1]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理念,更新作文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体现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进行大剂量练习、猜题、出怪题的不正确做法,减轻学生负担,逐步让学生视作文为乐事。其次,教者要深入研究心理学,对习作的个体特征成竹在胸。每个学生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特长、爱好、脾气、禀性,各式各样,对于同一事物,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往往也不同,看法也不大一样。作文的时候,无论材料的取舍,安排的详略、叙述的顺序,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也都不可能一样。这就造成了作文的隐性差异,教者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哪位学生作文“好”,哪位学生作文“差”,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他们独立习作思维的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拔,并加以正确的评价。只要有一点优点,都应提出并适时表扬,改变那种对好生笑嘻嘻,对差生冷眼置之的做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对待每一位学生,体现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二、走出“一言堂”的误区

学生习作实践中,需要教师以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情怀为学生营造敢说、乐说的“思想场”。[2]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者不知不觉又扮演了“一言堂”的角色,这是要不得的。表面上看,“一言堂”教者备课充分,讲得精彩,练得“扎实”。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台下的学生,大多睁着茫然而惶恐的眼睛。他们不是聆听指导,而是成了教者思维的傀儡,甚至在捱时间。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始终徘徊在作文殿堂之外,对作文仍感到陌生,甚至畏之如虎。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的观念:教师说作文,我记作文。我们教者要将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心里话,发挥学生独立创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切不可权权包办,禁锢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指导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乡的风味小吃》这篇习作前,教者可让学生们好好地去品尝自己喜爱的小吃,留心它的色、香、味,做好相关的记录。作文指导课上,让学生进行一个“风味小吃交流会”,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真正融入到习作思维创造活动中来。然后再引导学生拟写提纲,打草稿,真正实现作文教学“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三、走出“只批不导”的误区

学生习作前的指导很重要,习作后的“导”,更为重要。当下的作文教学,大多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的。也就意味着教者,每次要批阅数十倍的作文。由于个性的差异,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出现的一些情况往往是教者难以预料到的。有的教者花了大量的精力批阅,眉批,总批,密密麻麻。教者的用意,不言而喻。但现实作文教学中,很多教者,往往只停留在改上,之后,便将其束之高阁,草草潦事,而错失再一次“导航”的良机。这种批阅,完全将学生置于一旁,毫无“师生双边活动”可言,作文教学成了纸上谈文。作文教学,便会滞怠不前,无法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宗旨。笔者认为,教师批阅时,可对学生个体的习作,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语段存在的问题,标上序号,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譬如:这句句意不通顺,请修改。如果这儿加上心理描写就更具体了,请你把当时内心的感受写进去……批阅后,选择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的文章,好中差都有。评讲时,利用事物投影或复印的办法,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师生进行讨论。可让学生先说说老师下这一批语的原因,即为什么说存在这样的毛病,然后再交流讨论。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后,老师将批阅的习作簿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标号的病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学生修改时,教师巡视,适当指导。修改完后,教师收上来,再次批阅时,对于修改中,仍出现较为明显语病的,可个别当面指导。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就明白了习作中一些常见毛病,同时也明白如何修改。教者只有将“改”与“导”相结合,将批阅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诊断标注,及时与学生再次共评共改,解困于学生,才能让学生的习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走出“盲目要求”的误区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有些教者对学生超标要求,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各年级段的课标目标,训练重点。特别是有些教者,常常以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字数和形而上学的文采,揠苗助长:学生跳一跳都够不着。这样,不仅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得到训练,而且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时间一长,学生越来越摸不着头绪,掌握不了习作的系统知识。我们教者,指导习作时,应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掌握年级段每个单元作文训练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心理、年龄、思维特征,制定详细而切实的训练计划,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让学生能得到系统的训练,稳步提高,体现作文教学螺旋上升的特点。当然,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以上仅仅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优化作文教学,真正促进学生习作综合素养的提高,还有待我们,更深入地探索、研究。

作者:陈福军 单位:高邮菱塘回族乡回民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风味小吃作文范文第3篇

审题指南针:

1.确定写信对象 ,对象不同,写信的口吻也不同。因为是给小学生写的,年龄相仿,语气可以比较亲昵一些,自然一些,可以聊聊彼此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2.注意书信格式的正确排布,如称呼的顶格问题;最后的署名在上,日期在下;等等。

3.拟定书信内容及结构。

佳作展示台:

大营盘小学的同学:

你好!

收到我的来信,你一定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吧。

在这个学期的开学前夕―2月3日,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在中央电视台2011《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介绍了你们那位“台湾妈妈”张平宜女士放弃原本衣食无忧的生活,投身你们的所在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村从事教育事业,她的事迹令我感动,她不愧是“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感动中国》对她的评价我至今不能忘怀―“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通过《感动中国》,我知道了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还有你们的家乡―大营盘村。我真挚地希望我的来信能像一缕阳光,照亮彼此的心房,让彼此有所了解,经常交流,成为朋友。

我想先向你做个自我介绍。我住在河南省南阳市油田。这里四季分明,春天鸟语花香,夏天赤日炎炎,秋天秋高气爽,冬天寒风瑟瑟。我们南阳可是块风水宝地哦!这里的风景数不胜数:武侯祠、医圣祠、西峡恐龙园、石柱山、坐禅谷、丹江口水库、老界岭滑雪场……这里还有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特色小吃也不错哦!西峡香菇酱、唐河凉皮、方城烩面……我在油田五小503班上学,是一个外向的女孩。全班58个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因此,我们班一直荣膺学校的“书香班级”与“文明班级”。大言不惭地说,我的学习还不错,是班长和学校的大队委员,自认为作文写得还不错。但我也有不少缺点,慢性子,做事挺磨蹭;有时喜欢打抱不平,经常得罪人。鄙人还有那么一点儿懒,但在家也会在晚饭后洗洗碗。你呢?

听说你们学校有6703册图书,你爱读书吗?读过什么好书?我酷爱读书,每个月可以读100万字以上。可以骄傲地告诉你,我们学校有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还不错呢!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你们的学校,校园非常漂亮!还有各种功能的教室,真得感谢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还要感谢《感动中国》让我了解了你,知道了你!真诚地期待你的回信哦!

快乐每一天!

周子淇

2014年2月26日

彩笔头点睛: 小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关注社会,能准确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信中先介绍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接着向远方的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名人、风味小吃及自己的班级。热情而实在的文字温暖了我们,也一定会感动远方的同学。

小小评分员: 主题: 内容:

风味小吃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设计;读写结合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有望文生畏的情绪。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最清楚,把作文当“圣旨”下达给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扼杀学生的创作情趣。那么怎样才能发挥作文教学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写作呢?笔者谈几点自己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一、准确、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写作基础,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生知识储备较贫乏,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写作基础是不同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般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由点到面的原则。以七年级为例,这阶段的教学目标以记叙文训练为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

(二)尊重学生生活体验,自由拟订作文命题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它们是学生自己独有的珍贵的写作矿藏,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牢记自己才是作文的主角,帮助学生把宝藏挖掘出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拟定相应的作文命题,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深入生活、亲近自然,就一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开放、灵活的教学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可见,为提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要先从“激趣”入手,让学生享受到作文的喜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主动积极去写作。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观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加强情感渗透,创设贴近生活的作文情景,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采撷积累写作材料。搜集家乡的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杰出人物;向当地小贩、老人询问,了解家乡的风味小吃等。这样的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教师在评讲时要一一给予肯定,进而顺势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进行丰富积累。

三、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写作的基础是语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乏味、知识贫乏的学生,怎能写出好作文来呢?“巧妇之米”在于不断积累的语言,在积累中辨别,在辨别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从而把古今语文的精华据为己有。首先,强化熟读与背诵。积累丰富,运用就灵活自如,就能慢慢地领会语言文字的含义、规律和情味。初中生正当年少,记忆力旺盛,期间,家长和教师要予以指导,尤其是教师,应多介绍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技巧,要多组织一些交流阅读的活动,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转到阅读上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多做作文训练。在阅读课外书时,强调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写,可以写批注、心得,可以摘录原文、复述大意。批注可以几个字一条,心得可以用札记的形式,摘录和复述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写,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促进了读。通过征文比赛或向学校广播室投稿等形式,提高学生阅读和练笔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打破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

传统批改作文的方法,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改变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单一模式,让学生自改、互改,师生共改。单一的定向思维到多元化的师生互动的变化模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自改

自改,并非流于形式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乱改。其程序是,教师先整体浏览一遍全班学生的作文,做到心中有数,这时切不可讲评,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接着,给学生一周的修改时间,并且规定每天至少读作文两遍,找出不妥的地方,加以修改;最后,学生觉得改好了,教师就开始讲评,再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不足,进一步让其做最后的修改。自改,最大的优势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习作层次高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培养悟性、耐性、语感的好机会。

(二)互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针对这一点,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批改作文。让学生用铅笔大胆地在习作上批注,并写上评语。还需强调一点,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在黑板上写明基本的修改要求,在此前提下,学生可自由发挥。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对教师批改作业的辛苦感同身受,对教师以后的批注、评语不再不以为然,而是去细细地揣摩、体会,力争下次作文不会出现相同的错误。

风味小吃作文范文第5篇

一、秀丽的田园风光

农村里,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春景,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景;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秋景;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景。有广袤的田野,碧波荡漾的芦荡,巍峨的山峰,气象壮阔;有呆头呆脑的龙虾,往来穿梭的鱼儿,机巧敏捷的泥鳅,横行霸道的螃蟹,妙趣横生;有诱人的瓜果蔬菜,白胖胖的冬瓜,红彤彤的草莓,绿油油青菜,沁人心脾;有高低错落的农舍,鸡鸣狗吠的喧闹,嘤嘤成韵的鸟鸣,如诗如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并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作文时才能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当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时,会有许多欣喜的发现。此时,野花、菜畦、稻场、炊烟、竹林、果园、石路、小溪、板桥、池塘、耕牛、蛙噪、犬吠、鸟啼、等皆可结成如诗如画般的文字;如此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写作资源。

二、火热的农业生产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这是农村学生特有的“功课”。繁忙的农业生产景象、乡亲间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田间的收割播种,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出现了瓜甜果香的示范田、整齐划一的住宅区、鳞次栉比的工业区、宁静素雅的文化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更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的热情和豪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农民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些都应是农村学生常写常新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主动承担家务,多和家长交流。那学生作文时还会抓耳挠腮,无法下笔吗?

三、淳朴的农家生活

安闲、恬淡、宁静的村落里,孩子们春天到野外放风筝、折柳枝编草帽;夏天到小河里捉小鱼、摸螃蟹;秋天到野外逮蚂蚱、摘野果;冬天在田野里堆雪人、打雪仗;皆是城市学生不具有的作文素材。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让学生从这些有趣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农村有着许多“真善美”的动人故事。农村的人们普遍淳朴、善良、率真、热情、坦诚、敢作敢当,他们勤勤恳恳地劳动,问心无愧地待人,朴实无华地言语,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抓住这一点进行创作,既能达到弘扬中华美德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实事求是的好品质,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瑰丽的农村文化

农村天地广阔,地方文化异彩纷呈,让学生了解其深刻的内涵,从中吸取精华,用于写作之中。

农村风俗习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少民间习俗在农村保留至今,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看灯会,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等民风民俗,农村学生大都有亲身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了解感受节日习俗弄清其由来及其寄托的情感愿望等,在浓郁的节日气氛和风俗习惯的熏染中,体验生活的甜美,品味地方文化的博大内涵。拓宽视野丰富写作资源。

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既通俗易懂又内涵丰富,教师可指导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挖掘民间文学的精髓,剔除不科学、不文明和封建迷信的糟粕,让民间文学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乡土谚语:而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方言俗语歇后语等不少都既通俗易懂,又含义深刻,恰当运用,可令学生作文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事谚语;“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这是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判断天气的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玉米锄得嫩,顶上一道粪”“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等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谚语,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地方特产:由于区域地理的差异,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产,风味小吃。地方特产的生产、制作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妙趣横生的传说故事都是写作的资源。

地方遗迹:特色鲜明的地方遗迹和人文景观,如:历经了风云变幻的古树,喂养了一辈辈人的老井,记录着居民勤劳智慧的桥梁,风格独特的古老建筑等,都是农村学生独特的写作素材。

风味小吃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75-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呢?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活动的要求要

1、立足语文学习。尽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首先姓“语”,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注重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真正做到“学生活中的语文,过语文的生活”。

2、重视活动的开放性。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实施开放性原则,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放飞学生潜能的天空。如学习了《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后,学生想开展“了解台湾”的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列出了好多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如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台湾的名胜古迹,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了解台湾的风味小吃,了解台湾的发展变化,了解台湾的环境,甚至还有学生提出了想了解大陆和台湾现形的关系问题……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途径也可多种多样,可以查阅书报、上网浏览,可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可以请教他人……呈现活动的成果更是可以丰富多彩:录像、照片、编辑小报、绘成图画……通过这些开放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形式

1、抓住教材中的异议点,组织开展辩论会。“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经常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前先让同学们根据话题确定正方反方,然后两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例如在教学《牛角尖里的老鼠》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这只老鼠吗?”结果大多数同学和我预设的一样,表示不喜欢,因为那只老鼠不听人家善意的劝告,一意孤行。我听了很满意。这时偏偏有几只小手举起来说喜欢,他们认为老鼠身上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我适时抓住这一异议,让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会,不但使他们达成了共识:老鼠身上的这种“坚持不懈”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学生在争辩中也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2、结合教材中的风景名胜,让学生“导游”。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介绍了一些旅游景点。如《我爱三峡》、《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可设计一次当小导游的活动。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当“导游”、“游客”。“导游”依次介绍景点,“游客”可向“导游”随时提问。然后各组推选出最佳“导游”、“游客”在班内表演。这样,不但在复述、质疑、解难中,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并能领略到最精彩的语言。

3、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办手抄报、演课本剧、成立写作小组、编作文选是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让每个学生将本人(本小组)办的手抄报贴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瓷砖上进行展评,这样锻炼了学生才智,展现学生才华。我班还从三年级开始就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作文选”,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在全班传阅。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学生都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优者更加努力,差者想努力赶上,下次争取发表自己的作品。

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开课五分钟”活动,“开课五分钟”指每堂课上课铃响后的前五分钟。把这五分钟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拿出,进行语文学习的专项活动,称之为“开课五分钟”活动。教师事先向学生提供各种内容与形式,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进行准备,然后提前向老师报名。教师将报名按日课表排好活动次序,每堂课师生问好后,由轮到的学生上台活动。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叙新闻、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佳作简介、好书推荐、名句赏析、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绕口令、词语接龙、对反义词、口头小作文、猜谜语、回答脑筋急转弯等。

“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我们给同学们演一段小品……”“我请大家猜几则谜语……”……短短的五分钟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既巩固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带动了课外阅读;加快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4、开展读书乐活动。学生书读得多了,积累的语言也多,自然底子就厚实,运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在课余,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工程“,给学生列出了参考书目,让他们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知识,积累信息。并要求学生坚持长期写日记,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为“词语佳句荟萃”、“格言录”、“古诗天地”、“点滴感受“等栏目,同时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背诵比赛活动,成语大比拼等,提高读、写文章的能力。

风味小吃作文范文第7篇

一、 体验生活,激发灵感

生活是多样化的,而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没有生活,作文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生活化,让学生养成深入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生活实践,说真话,写真情实感。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出一些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同时通过有计划地设计游戏,创设情境,外出活动等,让学生在真正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后有感而发地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如做完学生喜欢做的“寻人大行动”游戏后,可以布置学生写下自己的特征,让别的同学根据特征描述在人群中寻找自己;在“三八”妇女节给妈妈洗脚;在“父亲节”给爸爸刮胡子;在爸爸妈妈过生日时亲口对他们说声“我爱你”;在节假日,当一天家长……由于这些活动学生亲身参加,往往津津乐道。这些体验生活的精心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生活,也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认识能力,因而写出的作文也实在多了,文章很有条理,具有文采,语言也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二、 观察生活,丰富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情感体验。生活积累丰富了,才会“有米下锅”。如有一次我们在学校视导,正在听一节习作课时,课堂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风波”,一只麻雀突然从窗外飞入,想飞出去,又因一时看到这么多的人,很慌张,在教室里盘旋打转。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题目自拟。因为有了实践生活,同学们有了兴致,个个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小麻雀,我来为你导航》《大胆往前飞》等新颖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几百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这样的作文,避免了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是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作文中去,使作文生动活泼。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就不翼而飞了。再比如指导学生写作“我喜欢的美味”一文,可以说,几乎每个学生都品尝过美味,但是对习作要求中提及的美味的制作过程并未真正留意过。于是在课余时间,我特意拍摄下“印度飞饼”“火烧饼灌鸡蛋”“过桥米线”等风味小吃的制作过程,并且通过旁白作简单描述。在习作指导时把这些镜头播放出来,让学生仔细观看,让学生触景生情,再布置他们课后继续观察,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习作。由于学生很有兴趣,写习作就有了具体内容,有了真情实感,全体学生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练习。可见,习作前走进生活去观察,是一个必备的阶段。

三、 留心生活,注重积累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重视文本”成了新课标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许多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掌握了好词佳句后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教完《草原》一课后,在背诵草原美景的基础上,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熟悉的校园、公园等,这时候,能够让他们感到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在课内积累的基础之上,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自然科学知识,也必须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大诗人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各种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让他们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在积累的方法上,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大脑发育未全,有意识记的能力较差,经历的事很少保持在大脑中。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必须做好读书笔记,对自己在课外读物中欣赏到的妙词佳句、好段子要及时摘抄甚至熟记,并且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实现资源共享,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料库。然后,让学生学会把天然的素材及自己的积累聚焦于笔尖,勤写日记或周记,鼓励学生及时拿起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学生积淀的素材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写作时会倍感轻松。

四、 创新生活,发展想象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哈佛大学校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写作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童年是梦的季节,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写童话、写科幻故事似乎比写生活简单得多。不论他们的作品有多么幼稚,只要有生活的影子,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表扬。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会明显提高,思维也会逐渐走向全面、成熟,并开始尝试用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让人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对于学生的许多美丽幻想,包括荒诞不经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但是要注意的原则是“写作文要有科学态度”,这是大作家冰心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我们作文教学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例如“中秋之夜,繁星满天……”“我买了一只小兔子,过了几天,它竟然生了两只兔宝宝……”这样不符合实际生活的句子是要不得的,否则就把学生引入了一个胡编乱造的误区。

风味小吃作文范文第8篇

一、留心观察,动手记录

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有着不可限量的生活视野和写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把它们自觉地记录到“乡土写作”采风本中,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懂得观察不仅是眼看,还要调动鼻、耳、嘴、手、腿、脑等多种器官,对身边的事物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问一问,尝一尝,听一听,想一想,访一访,试一试……

这些观察方法的培养和观察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参观工厂(农牧场)、走访大街小巷来感受家乡变化,通过游览自然景观、欣赏美丽风光,调查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的古老,采访老人、知晓家乡历史变迁等活动来培养。

观察成了习惯,便是自觉的行动。看到家乡的碑文,就会自觉地去调查;看到飞过的蝴蝶,就会情不自禁地去观察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它那翩翩起舞的姿态,让自己的心情与蝴蝶一起飞……这时,动手记录,就不再是问题,因为生活中,谁会观察,谁就有发现,就不愁没事记录。

二、分类构建,自由记录

有观察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有写不完的“事”。此时,建立“乡土写作”采风本已经水到渠成,我们一般可分两大类构建:

第一类是以积累为主的素材采风本。它一般是直接记录看到的、听到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积极积累写作素材。

1.搜集记录家乡方言、谚语、童谣等。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家乡人的语言中常常会出现方言与普通话交融、口语与书面语并存、俗语与俚语结合的现象,这使得家乡人的言语变成独特、生动、优美、丰富的乡村土话。如:方言“一句闲话”(意为“爽快地答应”)“拆烂污”(意为“捣蛋、把事弄糟”)“绣花枕头稻草芯”(意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家乡就比普通话更为形象、生动、明了。这些扎根于乡土的言语,把它与普通话中相同意义的词汇一同摘抄到采风本上,再旁注一些体会到的言语背后所包含的乡土文化,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乡村的日常言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言语,学生边搜集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不仅能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还能激发写作文的兴趣。

2.搜集记录民间故事、传

说等。

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乡民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时这些民间故事还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搜集民间故事、传说,能感受到传统的乡土文化,学习仿写、改写故事;搜集民间故事,可以让民间故事古为今用、传承创新、绽放异彩。

记录民间故事、传说,一般可以分如下板块:故事题目、故事内容、故事演变、内容人物的真实性、有关历史遗迹、传承的价值和搜集过程中的感悟等。这些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情况和爱好来增减,并确定某个板块作为重点记录。如:

【故事题目】

聪明的徐文长

【故事内容】

徐文长从小就很聪明,善于动脑筋思考。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出些问题考他。

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奖你一件礼物。”

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系住水桶,然后再把装满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竹桥。

伯父又出了一个更难的问题。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当然要给你,但你必须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在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对徐文长说:“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也不能把竹竿横下来。”伯父想,这下总可以把徐文长难住了。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往井里放,当竹竿顶放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人物写真】

徐渭(1521~1593年) 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反对权奸严嵩的活动,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在入狱多年获释后,徐文长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73岁时,徐文长在贫病交加中以稻草盖身死去。徐文长蔑视权贵,亲民,多才多艺,同时也足智多谋,幽默乐观。他喜欢抱不平,扶弱济贫,惩罚凶暴。

【人物作品】

平湖秋月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记录感悟】

徐文长“提水过桥”和“轻取礼物”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的思维与众不同。可见,遇事要多动脑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解决的办法总是有的。

3.搜集记录民俗、民风。

民俗、民风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沿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民俗、民风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渗透着民族的传统。一些古老的民俗、民风,经过岁月的淘洗,之所以能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思想和生活的要求,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民俗、民风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所以民俗、民风是写作的好材料。许多作家都曾用他们生动的笔墨,勾勒过他们眼中的民俗、民风。《社戏》就是鲁迅取材于绍兴地方戏的作品。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家乡的节日习俗、风味小吃、居住习惯、服饰打扮、风土人情等,及时地记录到“乡土写作”采风本中。下面是记录春节习俗的两种形式:

【表格式】

【文字式】

腊月廿五,我市当地家家户户都要炒“变宝豆”。“炒豆”其实是泛指,其他还有炒瓜子、炒花生等,总之要炒的东西都是这天炒好,以备在正月来客时享用。“豆”一般指蚕豆,它有几种,考究点的是沙炒豆、芽蚕豆,普通的便是硬爆豆。炒豆时不时发出噼啪噼啪的声响,加上锅铲声、吃豆声,很是热闹。民间传说在这炒豆、吃豆的过程中,人们要将炒好的豆撒在每个房间内,边撒边唱“变宝金,变宝银,变宝缸缸满,变宝坛坛满。变宝老鼠眼睛瞎,变宝猫儿眼睛亮”的民谣。这充分表达了人们期盼来年能发财、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同时,在廿五夜晚上,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要洗“老虎脚”。洗老虎脚祈求来年能使身体健健康康、远离病痛,像老虎一样强壮有活力。夜里,百姓在晚饭后睡觉前,拿出木制脚桶,用炒“变宝豆”的余火烧的热水,慢慢洗双脚。一家老小洗脚按照“先小孩,后老人,最后中年人”的顺序。小孩子先洗,年幼的由父母帮助搓洗;其次是家中的老者,年纪大不能自理的由子女帮助洗;最后才是家中的中青年洗。洗脚先后顺序按古制“男左女右”的习惯,男子洗脚先洗左脚,女子则先洗右脚。洗脚的热水,水没至脚掌以上为标准,用手搓洗至少半个时辰。洗完后,用毛巾擦干,不再穿袜子,且不能再出门,直接上床睡觉。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蚕豆这一食品已成为百姓平常食物,廿五夜要炒“变宝豆”的习俗也渐渐淡去,但洗“老虎脚”的习俗一直沿传至今。

其实,记录的形式可由学生根据材料需要自由确定且可以不断创新,只要便于积累、便于查阅就好。搜集记录的内容也可以不断扩展,如记录名胜古迹的名人题字、亭台楼阁的楹联、庙宇寺院的碑文,等等。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材料的编辑整理,分门别类,做专题积累,还可在整理过程中做些旁注或写一些心得。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类是以表达为主的写作采风本。有良好观察习惯的学生,在积累素材时,都进行着思索、判断、评价,萌发着“感想”。这时,有感而发,写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虚构,不抄袭,自由活泼,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我手写我心”,是采风本最好的记录。

乡土生活、乡土文化丰富多彩。有绚丽多姿的田园景色:柳枝青青,鸟鸣声声;山道弯弯,羊儿咩咩;河水清澈,鱼儿畅游……有充满欢笑的乡间劳动:草儿青青放牧忙,稻穗黄黄收割忙,柿子红红采摘忙……有惬意的乡村习俗:舂年糕,杀年猪,写春联,赶大集,看社戏,逛庙会……有聪明勤劳的乡土人物:巧手编制篮筐的姑娘,科学种田养殖的小伙,会传统绝活的大娘大爷,会下水摸鱼虾的娃子……有传统的乡土文化:有汤圆、粽子、黄酒、绿茶等饮食文化;有长衫、棉袍、毡帽等服饰文化;有陶艺、泥塑、剪纸、木雕等民间工艺文化;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有绍剧、越剧、莲花落等戏曲文化;有斗蛐蛐、猜灯谜、踢毽子、赛龙舟等游戏文化……引领学生走进乡土,就会有新的感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以下几篇就是学生描写故乡方方面面的作文。

1.描述故乡的田园风光。

秋天的田野

沈佳成

秋天的田野是美丽的,秋天的田野是迷人的。

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兴致勃勃地回老家去欣赏秋天的田野。远远望去,黄澄澄的稻田,翻腾着滚滚金浪,好像灿烂的彩霞飘落在田野。近了,我看清稻谷快成熟了,沉甸甸的,压得稻子直不起腰来。可是,它们还是使劲地随风摇摆,好像在为金色的秋天舞蹈。我踏着田间小路一边前行,一边闻着稻谷的清香,仿佛看到了人们挥镰收割的情景。

忽然,我的眼前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白色,像是白云飘落田野。我立即跑过去,原来是淘气的棉花桃焦急地咧开了大嘴,争先恐后地吐出自己雪白的棉花,迎接人们的采摘。你看,棉田里,年老的、年轻的,个个腰系竹篓摘得多欢哪!姑娘和小伙嘴上哼着丰收小调,两手穿梭似的摘个不停,一朵朵棉花纷纷落入竹篓。几个和我差不多大小的顽童,一会儿摘棉花,一会儿在棉花丛中捉迷藏,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沙沙,沙沙……”多么富有节奏的音乐啊!原来,我到了玉米地,是秋风在指挥玉米叶演奏《丰收之歌》。吐着红缨的玉米棒子,在绿绸带似的玉米叶间时隐时现,多么诱人……

“颖颖,来看奶奶?”奶奶家的邻居王大妈一边在玉米林里喊我,一边掰下几个玉米棒子,扔了过来,“带回家去烧着吃吧!”眼前的大玉米棒子,早就馋得我直流口水,我不客气地捧起玉米棒子,说了声“谢谢!”就向奶奶家走去……

小作者按移步换景的顺序进行观察,精心选取了秋天田野最有典型性的稻谷、棉花、玉米,具体地描绘了秋天田野景色的特点,深情地抒发了爱乡之情。描写时,小作者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从而加深了感染力。其间,还有人物活动的描写,真是绘声绘色,富有情趣。文章的结尾以小作者带着秋天的收获――玉米棒子去奶奶家作结尾,引人回味,其趣无穷。

2.记录故乡的传统文化。

大眼找“龙”年

黄奕心

一大早,我就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妈妈说:“今天是大年三十,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家都在迎接龙年呢!”“龙年在哪里呀?”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

妈妈指着窗外说:“你睁大眼睛仔细找找,龙年已悄悄来到我们身边。”我往窗外望去,突然发现人民大桥换上了龙年“新装”,一根根高大的灯柱上挂着一个个火红火红的灯笼,好像一条跳跃的长龙。江滨路两旁的大树上也挂上了大红灯笼。给曹娥江增添了新年的气氛。我开心地说:“我找到龙年了,它就是一个个挂着的大红灯笼。”妈妈笑眯眯地说:“大街上的龙年味更浓呢!”“那您快带我去找龙年吧!”

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来到步行街。步行街口耸立着一座漂亮的新年门楼,上面有两条腾飞的龙,旁边是两朵祥云。巨龙腾云驾雾,样子真威武。“哈哈!龙年在这里!”我乐得手舞足蹈。“是呀,新年是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和妈妈读起了门柱上的春联:“春日春风春浩荡,龙年龙岁龙

腾飞。”

妈妈刚带我走进上百万和城,我就被大厅顶楼挂着的一条巨大的条幅吸引了。条幅上面写着“龙年大吉”,还画着两个吉祥娃娃喜迎新年。“娃娃旁边为什么还画着金元宝呢?”妈妈告诉我:“那是人们希望龙年里财运滚滚。”商场里,老爷爷老奶奶争着购买过年的礼物;妈妈们正在衣柜旁试着一件又一件新衣,好像在比美。我也加入了新年购物的队伍,买了自己最喜欢的火龙玩具:“我把龙年抱回家喽!”

新年到,新年好!红红火火过龙年!

小作者结合家乡过年的习俗,以上街找龙年为线索,具体介绍了高挂大红灯笼,制作生肖“龙”图案,挂贴春联、年画和购年货等过年的传统文化特色。文章虽短,但始终凸显龙年的“龙”字,从灯笼排成“龙”,到两条飞“龙”,到“龙”条幅,到“龙”玩具,无不渗透着龙年的快乐和小作者对龙年的喜爱之情。

3.谈谈故乡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乡村

邵钰烨

什么是乡村?

一说到乡村就想到那淳朴的红砖黑瓦建成的幢幢小屋,一排排,一列列,中间是一条青灰的小巷。小道凹凹凸凸,全部用小石子铺成。也不知是什么时候铺的,已滋生出了一丝丝墨绿色的青苔,是岁月走过的足印,更增添了质朴的韵味。每当雨季来临,滴答滴答,雨打瓦片,这是乡村特有的乐曲,清脆中沉淀着历史的声音。静静走,静静看,忽然会跳出一个小女孩,梳着羊角辫,还插着几朵山花,一阵风似的从身边飘过,只觉得鼻尖有淡淡的花香。

最熟悉的,应该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野吧。六月的夏风吹散了田间的鹅黄嫩绿,庄稼们换上了无比精神的碧绿军装。蔓延的绿色却也不觉得乏味――一道道庄稼纵横交错,嫩绿,浅绿,墨绿,怎么也看不厌。但相比之下,我更爱秋天的金灿灿――有着成熟韵味的美――映衬着农家人的笑脸。

而最令人倍感亲切的,还是一个个朴实的乡亲。碰见了,总是微笑示意,但更多的是亲热的招呼,一块儿坐下拉几句家常,这时才发觉岁月如梭。

在自家的石板上洗衣,洗菜,淘米,难免缺个啥,吆喝一声,便是满满塞了一怀。左邻右舍和气得像一家人似的,矮矮的围墙阻隔不了幸福的欢乐。每户人家里都飘荡着暖暖的爱,若是在城市中,也许早被高楼大厦拦断了。

小巷古老,田园迷人,乡亲朴实,心灵美丽,这就是我心中的乡村。

读到题目,心头不免自问:“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乡村?开篇的提问,强化了自问,吸引了读者。作者接着抓住小巷颜色青灰、路面凹凸、青苔墨绿和对雨声的联想,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小巷古老。然后以田野的色彩突显它的迷人,以乡亲的朴实突显心灵的美丽。这样的感受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仔细的观察。结尾照应开头,行文紧凑,点明了乡村的特点。

4.讲述故乡的习俗故事。

一篮馒头

钟黎英

“噼噼噼,啪啪啪!”一阵清脆的鞭炮声吵醒了我的美梦,我恼怒地用被子蒙住了头。

突然,我觉得有人在轻轻地推我:“小英,快起来。”我

掀开被子一看,原来是妈妈在

叫我。

我懒洋洋地问:“什么

事呀?”

妈妈笑盈盈地说:“今儿个你杨二叔家新房上梁,放完鞭炮就要丢馒头了,再不起来,就捡不到馒头了。”

我一听,“噌”的一下从床上蹦了下来,三下五除二穿好衣服,直奔杨二叔家。

“嘭――啪”,几个“天地响”,杨二叔家可热闹开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新楼房前,向杨二叔道喜:“恭喜,恭喜,恭喜发财!”“他大叔,大富大贵,年年有余(鱼)……”把杨二叔乐得合不拢嘴。

不知谁喊了一声:“丢馒头喽――”于是那些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孩子们“哗”的一下跑去捡馒头,我也挤在里面。杨二叔乐呵呵地说:“别急,别急,大家都有份。”

丢馒头的是杨二叔的大儿子大春哥,只见他满面春风,站在屋顶上,逗趣地说:“喂,小鬼们,馒头下来了。快接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从天而降,小伙伴们争着去抢。大春哥笑着说:“你们别抢呀!等会儿要你们个个吃不了兜着走。”说着一个个馒头像下雨般地落了下来,弄得大家手忙

脚乱。

一会儿,我的口袋都装满了,连手里也拿了五个,实在没法捡了。看看旁边的伙伴们,他们的情景也和我差不多,最有趣的是“贪吃大王”小胖,他居然脱下了外衣,用衣服把馒头兜了起来,大家见他那股馋劲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正愁没地方装,正巧看见二姨拎着篮子去买菜。我灵机一动,跑过去,对她说:“二姨,借用一下你的篮子。”二姨一下子被我弄得丈二和尚摸

不着头脑:“你,你要篮子干

什么?”

“待会儿你就知道了!”我故作神秘地说,抢过篮子就跑。

上面还在丢馒头,可是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谁也没法再捡了。于是,我把一个个馒头放进篮里。哇!一会儿工夫居然捡了满满一篮。

二姨见我拎着满满的一篮馒头,笑着问我:“咦?捡

了那么多馒头,你一个人吃得

了吗?”

我做了个鬼脸,说:“怎么,你愁太多了?来,你先吃一个。”

杨二叔在一旁插话道:“吃吧,捡吧,如今咱家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馒头丢完再去买,大家高兴高兴。”

听了杨二叔的话,我们小孩儿个个拍手叫好……今天呀,真是高兴。

平凡的生活习俗,有丰富多彩的一面,只要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就能从中撷取写作材料。小作者眼光敏锐,选取了“丢馒头”这一乡村风俗――盖好新房,选个好日子来丢馒头,据说可以大吉大利,来反映农村的变化。习作写得很有生活情趣。当懒洋洋的“我”一听说杨二叔盖新房丢馒头了,就“噌”地下床,穿了衣服,直奔杨二叔家。接着是丢馒头和捡馒头的场面:丢馒头的不断丢下“白白胖胖的‘娃娃’”,捡馒头的“居然脱下外衣”兜馒头,而“我”则“借用”二姨的篮子“捡了满满一篮”馒头。真是丢的开心,捡的高兴。

三、鼓励诱导,经常记录

“乡土写作”采风本建立初期,学生热情较高,但时间一长,可能也会逐渐失去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鼓励诱导,使学生经常记录。

1.采风交流评比。

每位学生从自己的采风本中选一两篇参赛,先小组海选,再班集体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在班内表彰。评比内容自由选择,或规定专题;交流形式可以是讲述、朗诵、演讲;评比规则、标准集体制定,人人参当评委;评奖分组、班两级,扩大奖励面,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2.采风展览评比。

一是将自己的采风本附上自我评述(以介绍优点,提出困惑为主),让全班同学观看品评;二是从自己的采风本上选取文稿编制成小报,让全班同学观看品评。两种形式,以获得赞同、受到点评数量多者为优胜,同时评出最佳品评奖。这样展评,人人参与,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及时指出优缺点,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3.采风展示园地。

要育苗就得有苗圃。创办班级《采风报》,利用班级黑板报,以自荐或同学、教师推荐的形式,不断地将学生的采风佳作展示出来,从中挑选出更优的直接向校刊甚至是全国各地的少儿报刊推荐发表,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主动、积极地记好采风本。

4.采风域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