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人物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1篇

现在,我又看到网友评出的“2007中国十大小人物”。殷俊武三次割头皮为被烫伤的父亲植皮;农妇方玉明呼阻正在开进岩崩地带的客车;十岁女孩小香失去双亲后照顾痴傻哥哥拒绝被收养;有孕在身的村民杨应君在车祸现场救出五名学生而失去了自己六岁的女儿;张建顺代买彩票中巨奖璧还彩民……

我把这些小人物的名字写在句子的前面,我想他们的名字应当被这样书写,他们如同大人物一样,有资格作为句子的主语。而且一个过于简略的句子,使他们的行为变成了抽象的概念,文字很难传达生活的全部感受和心灵的细微感触,何况是如此概念化的句子?只有阅读更丰富的材料,并去感知平凡的生命与生命的表现之间形成的张力,你才会心房颤动。

我没有列出“十大小人物”的全部,我想那位评出感动中国十大小人物的网友,其意并不在于确定“列名凌烟阁”的次序,不在于排定一份“十大人物谱”,而在于让我们看到平凡人身上简单而动人的美善与故事

当我说到“令人感动的故事”时,我不无迟疑。平凡人身上所发生的不是故事,他们没有制造故事的想法,也没有发生故事的资本,他们只有气血贯注的生命,而他们所有的事情便是生命存在的形式。那些事与他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他们的生命未曾被特加关注,因此他们生命存在的形式也很难被书写和记录。只有当我们偶尔把目光专注地投向他们时,才有“感动中国的小人物”。而我们并不总是如此专注于平凡人的存在,尽管我们也是小人物中的一员,但我们不由自主地朝向大人物和意义重大的事件,所以小人物被发现只是幸运而已。

但说是幸运,恐怕仍然没有脱离大人物思维,发现也好,不发现也好,或许根本不是小人物考虑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大人物的历史在书架上,平凡人的历史就是他作为一个有记忆的生命存活于世的全部时间,当他离开这个世界,他的历史与他的生活同时结束。这是生命的悲哀,更是生命之所以宝贵的原因。平凡人其实不会考虑自己是否会变成一册书的内容站立在书架上,是否被记录、被书写不是他做出某一个行为的理由,但平凡人仍然有幸福,有价值,有意义。他的幸福、价值和意义与他的生命不可分割。

无数的平凡人,以最纯朴的道德感、最简单的准则生活,他们以此判断世界与他人,也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这些准则其实就是人类价值的核心:贵生、重义、守信、家庭……也正是平凡人的信守与实践,使这些价值变得无可改易。

我们容易被大人物的主张与行为吸引,容易被能够附加重大意义的事件激发。但在历史的河流中,大人物的主张与行为不管英明还是乖张,重大事件不管怎样地影响了生活,都只是一些不断变化的因素,而无数平凡人基于人性的生活、情感、道德准则和价值立场持久而深沉,它们构成了我们坚定地相信生活的基础,就像我们相信大地的坚实。

平凡人不必彰显什么,他们像大地一样沉默厚重,而不像火山一样耀目。平凡人就是社会的大地,大地厚德载物,平凡人让人性自然呈现,并不可商量地守持。

【原载2008年1月11日《南方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2篇

“告别”贯穿专辑主题

在即将发行的新专辑《再见 你好吗Hello Goodbye》中,陶延续了他的“陶式R&B”独特风格,以不同元素、不设限为主轴,扩展全面性和无限可能性,让市场上遗忘以久的音乐元素――尼龙弦吉他、电子合成乐再次被人认知。但是,真正贯穿专题概念的是“告别”二字。说再见不是告别,而是一份感谢、一份祝福,也是一份再相见的承诺。像专辑中的首波抢听单曲《勿忘我》,就是陶全新打造的主题歌曲,唱出了内心的思念及祝福。它代表着“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故事都会有结束,但是真正的结束,不是说再见的那一刻,而是被遗忘”。

陶说,这张专辑中有些歌是2008年就写的,但是一直写不完。“我就是那种人,写不完不会去催自己快点写完,就这么一直放着,放在今年才写完。但是这样出来的两三首歌反而是我最满意的,也许它们的命就是要在2013年完成。”“写的时候其实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等全部出来才发现,其实讲的都是‘放下’,好好地放下。”陶说,这种放下就好像是现代社会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好好放下,手机换了一部又一部、一段感情说放就放,毫不念旧。而当大家都在感伤、难过时,最重要的祝福却不再,《勿忘我》这首歌代表着很多含意,各种情绪都有各式祝福话,看似一首简单的情歌但充满着希望期许。它可以成为许多人心声祝福歌、学生毕业离歌、职场分离祝福以及生命告别的慰籍,这就够了。

为“告别”过去染紫蓝色头发

在这张专辑中,陶最大的改变不是曲风,也不是态度,而是造型。因为要以“告别”为主轴,长久合作发型师Dick跟陶反覆讨论决定蜕变,以全新面貌和态度全面出击,将陶的头发染成紫蓝色。这也是出道以来颜色最夸张的造型。但要想染出平时很少见的紫蓝色何其困难,Dick光把原本黑发漂白退色就花六小时漂了三次头发,令陶的头皮出现红肿发炎。不过即使如此,陶依旧坚持直接上色,前前后后近十个小时完成最后的蓝紫色,陶对此非常满意:“还行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之前在美国时我染的还比现在更夸张,家人看到都吓死了,但我觉得很酷”。

既然被称为“音乐教父”,不止造型上吹毛求疵,也一定要拿得出水准卓著的好音乐才对得起这个称呼。据悉,为了完成《再见 你好吗Hello Goodbye》,陶从前制录音开始至目前为止斥资预算已经破千万,原本发片时间严重落后拖至今年六月,专辑里的每一首歌也一直反复修改、重录音,对音乐一直高标准的他,一首歌改过百次算小事。

在拍摄封面的现场,陶还亲自说出浪漫的故事:“中古世纪传说中有一名武士骑士爱上公主,武士骑士身穿厚重盔甲只为讨公主开心,不惜长途跋涉不顾生命危险,只为了亲手摘勿忘花给公主,武士骑士来到河边摘勿忘花时,跌入河中淹死,勿忘花的由来就这样流传直到现在。”故事虽然简单,但这样的简单对陶来说非常的浪漫,动机简单的想讨公主欢喜却断送自己宝贵生命,陶说:“这故事好浪漫,为了爱断送生命真的是值得呀,但我是不会穿盔甲这也太重吧,我想我可能还没走,光穿上这一身肯定就汗流浃背”。

演唱会甘心化作“小人物”

陶直言,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武士骑士与公主的故事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但他本身就是一位小人物,只有5%的部分是艺人,其他95%,他也跟大家都一样,不分你我,每天都是为了生活、家人努力向前迈进。所以,接下来马上要开始的世界巡演的主题被他命名为“小人物狂想曲”。陶称,演唱会之所以叫“小人物狂想曲”,其灵感源于他自己的生活。“很多人以为艺人的生活总是五光十色的,其实不然。在工作之余,我喜欢宅在家、逛超市或是出门骑脚踏车。我跟大家都一样,只是这个社会里的一个小人物,我会哭、会笑、会开心、会沮丧。”

在这场演唱会中,陶与所有的乐手、舞者都将化身为社会里各行各业的小人物――邮差、厨师、公交车司机、老师、粉领上班族……透过音符、舞蹈与影像深度诠释陶历年作品,赋予新时代的狂想意涵。据悉,5月18日起,陶“小人物狂想曲”世界巡演就将从首站上海起航,届时,演唱会节目内容将区分为摇滚、舞曲、情歌、爵士、民谣、经典等音乐主题,每场陶都要在3小时内演唱超过30首的歌曲,让进场歌迷一次听个够。为此,林宥嘉在微博中高调喊话表示期待:“陶大哥,我爱你,你是我人生真正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美好的启蒙者,希望这个世代比起以往能够有更多的人,接收得到音乐里的绝对能量。”

不会特意怀念爸爸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3篇

《长江7号》是一部具有浓烈周氏风格的科幻电影。周星驰在片中扮演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和儿子居住在宁波大马路边的一栋破旧房屋里。为了让儿子过上好生活,父亲被迫到建筑工地打工,却遭遇“民工欠薪”的悲惨待遇,还因“闹事”被工头追打。父亲买不起价值上百元的玩具给儿子,但不忍就此放弃,机缘巧合,他在垃圾堆里捡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没想到这个玩具竟然是和外星人联系的通讯器,周星驰一家利用通讯器,通过外星人的帮助,痛罚学校里欺负儿子的富家子弟,以及拖欠工资并殴打周星驰的工地包工头。

拍一部关于外星人的影片一直是周星驰的心愿,而在这类外星人影片中,周星驰最喜欢的是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影片《E.T》。于是在《长江7号》里,周星驰挪用了《E.T》里小男孩仰望飞碟缓缓升起的情节,自己抬起头仰望着从垃圾堆里缓缓升起的飞碟。周星驰的电影总是这么草根――飞碟居然是从垃圾堆里升起的。

虽然是一部催泪大片,但《长江7号》的喜剧元素还是不少,不仅有搞笑情节,还有外星人、怪兽、UFO等,让观众时而落泪,时而捧腹。

小人物与草根情节

周星驰从影之后拍摄过大约50部电影。他的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是市井小混混――小偷、骗子、店员伙计、算命先生……即便是身为鹿鼎公的韦小宝,也是市井小混混出身。

这些故事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个“小人物”总是在热热闹闹中歪打正着,最终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一特点,跟以前香港流行的电影有所不同。无论是李小龙、周润发还是成龙、刘德华,他们扮演的都是一些英雄,这些角色满怀正义感,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凭着一腔热血和过人的智慧和功夫取得胜利。如果说这样的英雄模式是现代的,那么,周星驰的小人物模式显然是后现代的。

在《情圣》中,靠骗术混饭吃的小流氓最后打败放高利贷的大流氓;在《赌圣》中,小人物凭着“特异功能”叱咤赌场;在《逃学威龙》中,爱胡闹的小警员剿灭了黑社会,还赢得了女老师的芳心;《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可谓市井小人物集大成者,他在妓院长大,还在那儿练就了一身匪夷所思的骂人技巧和马屁功。“我对大人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如此天才的“马屁”除了同样天才的韦小宝,恐怕没人能说得出口。

周星驰曾经说过:“在这个时代,人们只看两种人:英雄和小丑,而我天生就是小丑。”也许看惯了太多太多的英雄,我们会突然发现,小人物才真正离我们很近,或许就是你身边的某个人,又或许就是你自己。

小人物的理想

大海波涛汹涌,一个年轻人走近,对着无边的空旷,大声喊道:“努力,奋斗!”

这是《喜剧之王》的开篇,周星驰出演一个饱尝辛酸却时时捧着《演员的自我修养》,痴迷于表演的临时演员尹天仇。周星驰为我们展示了他表演才能的另一面:原来笑里也是可以带泪的。

尹天仇,一个生命中除了自己钟情的演艺事业一无所有的小人物,他四处奔走乞求演戏机会,虽然受尽白眼,但没有一刻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他每天都去剧组跑龙套,即使阿姨对他下驱逐令也仍不放弃要找一个小小的角色。

――他每天都翻开斯坦尼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合上书本后的他显得格外平静。

――他每次都会耐心地告诉骂他是“死跑龙套”的人:“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当别人仍在羞辱和嘲笑他时,他还是试图保卫自己那最后的可怜的尊严,“叫我跑龙套的,可不可以不要加那个‘死’字?”

这是一部小人物的艰难奋斗史,一段小人物的爱情故事,一个小人物对最后一点儿自尊的捍卫,一个小人物对命运的抗拒和挣扎,一个遥不可及却始终坚持的理想……

“做人没理想,那跟咸鱼就没什么两样了。”周星驰告诉我们,理想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即使我们只是一个送外卖的,即使我们只是一个捡破烂的,即使我们只是一个死跑龙套的,即使我们只是从没有杀过人的小混混,我们也会“努力,奋斗”,我们也会成功。

周星驰的草根童年

周星驰幼年时父母离异,五个姐弟都靠母亲独立抚养。出身贫苦的他,曾在街头摆卖指甲剪,在茶楼跑堂,中学时在电子厂打暑期工。社会底层的成长经历是他日后喜剧素材的重要来源。

电影《功夫》中“猪笼城”的场景,是周星驰小时候生长环境的写照。周星驰说:“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很狭窄,邻居们都挤在一起,你似乎对这个地方的人与事了如指掌,但是,在这种平凡的邻里生活表面下,也许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比如说,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一个邻居居然会武功!不管我有多么异想天开,我都没有想到他竟然是‘武林高手’,但他确实是的。”

18岁的时候,周星驰和好友梁朝伟相约去报考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演员训练班,结果梁朝伟被顺利录取,而他自己却落选了。后来,他终于考上了,毕业之后只有去跑龙套,到后来终于可以做少儿节目主持人,却一连做了6年,与他的理想差得太远了。不过,在这6年里,他努力地研究表演,“你知道吗?在那种状态很享受。别人都认为你不行,你偏偏去研究,完全陷在里面。感觉很孤独,但也很浪漫……就那么努力地研究了6年表演。”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叙事视角 群像描写 传奇叙事

作为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群山之p》荣获《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5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这部小说不仅以思想的深邃感人至深,而且在叙事艺术上的特色也十分突出,作者关注个人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奇诡的牵扯,借用群像描写,将每个人的小命运和时代背景下一个镇子的命运相结合。人物多而不繁,她的每一个人物像是点头之交的左邻右舍,偶然的一次长谈,发掘他们生命深处的神秘。如迟子建所说:"在群山之巅的龙盏镇,爱与痛的命运交响曲,罪恶与救赎的灵魂独白,开始于我度过每个写作日的黑暗与黎明。”①

一.叙述者的双重置换

“任何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即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的叙述者。这是叙事作品区别于其他艺术和文学种类的最基本特征”②(罗钢.叙述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群山之巅》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该小说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作者对小说叙述者的设计, 她综合运用了这两种人称的叙事视角,在追求整体性、历史性、目的性和现实性的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进行了平凡的个人琐碎叙事,叙事视角也称叙事聚焦,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③。即分为全知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和限制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时,叙述者是高高在上,且全知全能的上帝,他既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也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他可直接对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潜入人物的内心,解剖灵魂。而在第一人称叙事时虽视野收到限制,却注重展现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运用个性化的群像描写。小说中没有绝对的主角、也没有气势磅礴的社会全景描述,更没有总领全局的时代主题,有的只是小人物得私人叙事。虽然小说中没有一个处于绝对中心地位的人物,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在青山县和龙盏镇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主角就是这些个性鲜明的小人物的群像,每一个小人物都有其故事,而这一个个的故事叠加整合便是整个青山县和龙盏镇的普遍的社会现实和全貌。

小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韧性,书中的人物如安雪儿、辛开溜、单四嫂等,尽管命运多舛,却不适合用沧桑一词来形容。这些小人物们虽然接受着近乎卑微的生活,任凭命运捉弄,无论风吹雨打,苦难深重,总是顽强的熬过来,不曾怨天尤人,他们对待跌宕的命途安之若素,没有仇恨指责,甚至对残害了他们人生的罪魁祸首,报以感恩。显现慈悲的同时,也让我们挖掘出野草一般的生存韧性。

辛开溜生于堕民之家,幼时便被卖到东北,后在一大户人家做马童,在参加抗联队伍时,让日本人抓去做了劳工,辗转沉沦于社会底层。自从娶了个日本女人后,便背上了汉奸和逃兵的骂名。在如此地步时,辛开溜也没有对人生绝望,反而在龙盏镇发起旧货节,还翻山越岭与追捕辛欣来的警察打最后一场战争,庇护作为逃犯的孙子。作为小说的另一重要人物――安雪儿,可以说也是一株富有生命韧性野草,身为侏儒的她原被认为是仙人,却在被辛欣来后视为冤鬼出身,在饱受命运的摧残的同时仍然艰苦努力的抚养儿子毛边。但面对鄙视她选择了默然。在作者看来,这些扎根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在用生命的韧性见证着人性的尊严。

同时,运用社会全景式的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最早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利奥塔提出的“元叙事”概念,后被文学叙事领域所借用。让・利奥塔指出元叙事便是宏大叙事,是一种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也就是所谓的"伟大的英雄,伟大的冒险,伟大的航程伟大的目标”,由此可知,宏大叙事就是一种追求主题性、连贯性、整体性、历史性、目的性的现代性的叙事方式,是无所不包的叙述。

《群山之巅》的叙事中虽没有绝对主角,平凡人物,但就平凡琐事和小地方等特征来说,其表面不符合宏大叙事的要求。迟子建却在深层次中以以及以小见大的叙事结构实现了复杂的社会内容,表达了普遍的情感价值追求,小说立足于群像描写,虽然一般的群像应该采用枯瘦的写法,珍惜每个塑造人物的机会,一出场就要通过典型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如此才能立得住。但迟子建叙事属于慢热型的,一开始比较模糊,通过层层描写才逐渐清晰起来。其中小人物和大时代紧密结合,以小地方的写法注入生命力从而达到宏大叙事的效果,在作者笔下宏大叙事与个人人叙事并非绝对无法相容,她大胆的将个人叙事融入到宏大叙事中,这是对宏大叙事重构的又一个创造性的探索。

二.“环形”的叙事时间结构

《群山之巅》另一成功之处表现在其独特的叙事技巧上,小说在叙事时间上采用环环相扣的结构,故事并非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而每个故事却都有其相应的主题,同一主题在多个故事中都有穿插及体现,或在一个故事中体现多个主题。在表现出小说沉重与神奇的双重特性,有节制又冲突四起,海量的短章组成一个系统的组曲。“英雄和逃兵”的主题,在“白马月光”、“格罗江英雄曲”等几个故事中便都有展现,而故事同时也融入了辛开溜等人对人性尊严的追求,安大营英雄的宣传和塑造、以及人的道德自律和人性的劣根性的体现等主题。

作者充分考虑了小说结构布局的紧致,在小说开篇没出几页,情节就从屠夫雪白的斩马刀转到养子辛欣来的血案上,这是小说的主线,此后情节的枝丫虽多,但总能绕回这桩血案。以这种环形链式结构细叙开篇,自然而然地将每个人物的历史和过往叙述出来。辛欣来两次坐牢,杀死养母,安雪儿。玷污了精灵,并令人意外的让安雪儿这个侏儒怀孕,做了母亲并且长高。这种人物之间的相互勾连,人物事件的一环套一环,相互承接构成了一幅整体群像。作者曾于后记中提到“本书的主体是‘英雄’与‘逃兵’,那么,谁是英雄,谁是逃兵,一目了然”。正如小说末尾:“见过的‘逃兵’和耳闻的‘英雄’传说融合,形成了《群山之巅》的主貌。”每个人都不只是个单纯的个体,在复杂的社会内容中都与各色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每个个体也不只是活在当下,他们都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曾经。

全书十七章,每一章就像一页屏风,十七页屏风构筑了一个边地民间意蕴深远的艺术世界。众多个故事就如这十七页屏风一样彼此勾勒出隔膜,造成似断非断、似隔非隔的艺术效果。男∷堤獠睦唇玻可以归入当下非常流行的底层叙事,但是迟子建保持了其创作的一贯特色,其笔下的底层人物尽管也饱尝人间艰辛,历经世事沧桑,但是他们都有一颗超越世俗功名利禄纠缠的飞翔之心,一颗敬畏自然的通灵之心。就宏观层面来说,作品将描述重点放置在了当下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中,尤其关注到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文化发展的介入对人们日常生活状态的影响,同时也做到以环境保护的角度为出发对当下社会以及一个时代的审视。从微观层面来说,作者还从中凝练出了距离平凡人更为切近的更具区域色彩的所谓的重大事件来为作品灌注了血和肉。

三.民族性的历史传奇叙事

迟子建的小说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往往消解了以往历史的宏大的主题、远大的理想、豪迈的激情和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同时她又将史诗所应有的惊天动地和波澜壮阔埋进了日常生活的平凡叙事之中。她的作品中有的"只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细腻敏锐的个体情感。”④

然而就是这种从日常的、细小的、从平常写起的一位作家,却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虽然她用的是小事件、小人物,但这足以表达当时的历史和时代的风雨变化。迟子建曾经说过:"在我眼中,真正的历史在民间,编织历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为只有从他们身上,才能体现最日常的生活图景,而历史是由无数的日常生活画面连缀而成的。”⑤迟子建用她自己的方式书写了、、自然灾害时期、合作社时期等不同的历史阶段,表达了自己的历史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小说中所描写的大历史是整个民族的百年沧桑史,但是一些小历史事件对整个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民族的挤压和侵害也是很大的,甚至最终可能导致一个民族的灭亡。“现在”也算是这个民族的历史,算是尾声,但最终会成为历史。⑥

注 释

①迟子建.群山之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②罗钢.叙述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③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④程文超.郭冰茹.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⑤迟子建.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A].小说评论[J].2002(2).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底层;纪录片叙事;影像真实

作为一种对“中产阶级”、“城市白领”叙事的反拨,世纪之交,底层人物、小人物的叙事开始频繁地见诸于文学、影视剧文本,成为一种流行。从关注底层、指向底层、为了底层,到建构底层主体自身,新时期形态各异的文本再现实践通过一种通俗文化的方式,以极低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深化了人们对这些社会“卑微”群体的集体认知。同时,底层人物对这些文本的具体体验也成为他们于社会体系中进行“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尺度。

电影《耳朵大有福》同样是一部小人物叙事。似乎注定了与小人物有不解之缘,从《看车人的七月》、《马大帅》、到《求求你,表扬我》,小品起家的喜剧演员范伟一路走来,为我们诠释了小人物形态各异的生存方式与生存哲学。改编于2002年反映退休人员一天生活的纪录片,《耳朵大有福》剧本曾于2006年在韩国釜山电影节获奖,2007年真正进入拍摄阶段。题材的孕育、成型前后横跨四五年的时间,充分的时间沉淀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厚重的主题内涵,同时,也为影片额外营造出了一系列“纷繁杂陈”的视觉因素。

不同于以往小人物三种主流的影视剧叙事模式,如以精英自居者居高临下的“他者”叙事:“‘小姐、发廊’成了其中的关键词和主要人物……‘底层关怀’这词本身很好,只是现在被滥用了,而他们的写作,呈现给我们的却是‘的想象,猎奇的态度,粗糙的观察,矫情的故事’……要命的是,他们的视角从来都是居高临下的,小姐的身份对他们而言就是小姐。所谓悲悯,却是一种道德上的虚伪姿态。”“悲天悯人”者充满情感的“介入式”叙事: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物、小人物常常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常常以“诗意化”、“浪漫化”的方式体现在具体的文本叙事中。文本中刻意拔高和放大的小人物近乎完美的人格常常建立在对社会其他群体(尤其是精英群体)人格妖魔化的基础上,例如杨亚洲的一些影视作品。另外还有“愤世嫉俗”者深恶痛绝的“控诉式”叙事:对底层人物苦难命运与生存状态的展示更多的是服务于作者对社会的批判主题,宏大的主题模式使得人物性格的刻画过于粗疏,不够丰满和立体化,影响了观众对这些群体的情感投入。《耳朵大有福》创造了另外一种“纪录片”式的写实叙事模式:客观、冷静、旁观者的视角,简实到近乎白描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再现了一个普通铁路工人退休后第一天的酸甜苦辣。没有华丽的布景,明星云集的演员阵容,悬念迭生的曲折情节,充斥影片中的背景破败、僵滞、落后。影片所展示的空间场景仿佛是一个为时代抛弃的“孤岛”,这与影片故事发生的真正时间(2006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落差,“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国人日益丰裕的物质生活、高楼大厦、现代化、数字化……”社会的主流叙事语言与简陋的家、凄凉的病房、嘈杂凌乱的菜市场、轰隆驶过的火车、断壁残垣、一元钱的擦鞋铺等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没有粉饰,真实得近乎残酷,小人物的生存处境、小人物的无奈人生!

影片“纪录片”式的白描比较有效地避免了知识分子“代言叙事”所产生的形象“异化”。“代言常常异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脱离被代言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也常常引用底层的声音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状的不满。他们擅长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影片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更为丰满、立体的小人物形像:不无自尊、自强、乐观、豁达,但还带有那么一点死要面子活受罪、窝囊、不切实际的王抗美。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任何预设的价值判断,只是一种平实、客观的展示。这种展示“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或呼吁,不是‘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的表现而阐明某些知识分子的立场,而是把文学性的表现真正落实在底层民众的人物形象上面,在美学意义上重建他们的生活。”影片中围绕王抗美的日常生活交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一方面是为众多人所羡慕的、光鲜丰裕的生活表象:白皮的中华烟;退休的铁路工人,“一天24小时都在挣钱”;享受各种健全的保障体系,“人没了之后还追加一年工资”;媳妇一天的营养三餐,“晚上水产,中午肉禽,早上肠、花生米、鸡蛋”;大款女婿,“姑爷少喝一顿酒,都够我(王大耳朵生病的妻子)补半个月的了”;电子算命的预言“妻儿老小皆如意,不需劳碌自亨通”另一方面是被有意无意隐藏的另一种“灰色”、“沉重”的人生底色:火车噪音严重污染的破旧屋子,整日载着主人公奔波于医院、菜市场、家里的破烂自行车,久病在床的媳妇高昂的营养费,尚需要孝敬的高龄老父的凄凉晚景,女儿婚姻的不如意,混混儿子的不务正业,为喧嚣、浮躁的社会所不容的沉重的艺术理想,为贴补家计不得已再就业时的年龄、体力歧视……王抗美以一种小人物特有的生存智慧频繁穿梭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在众人的“企慕”中违心而又沉重生活着,疲累不堪!然而,生活却不会因此而彻底陷入绝望,苦难之中,仍然存有坚韧的信念。正所谓“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王抗美身上不仅映射了特定时代小人物的特定经历和特定命运,同时,也映射出了同一种文化语境下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很多人可以在王抗美身上看到曾经或者未来的自己。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池莉 新写实小说 世俗化

一、新写实小说与世俗

新写实小说以其回归到大众群体的世俗化写作,使得原本被人忽视的大众群体一跃到了人们的眼前。平淡却真实,故事都是耳闻目见的,却又不乏一种小说呈现上的新鲜感,新写实小说不再像传统现实小说那样将现实启迪放在第一位,它仅仅是对大众群体的关照、对世俗人物的关照。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方面来看,新写实小说仍然可以划归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大范畴中,但无疑它已经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新写实小说以其独特的世俗情怀关照到了社会中最为普遍的人群,以文学的包容态度理解和包容了小人物世俗化生活中的困扰和无奈。

二、世俗化人物代表形象剖析

1.世俗化的平民大众

平民大众的世俗化看上去也许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去菜市场看到的情景一样,所有人都会觉得那里的人从来都是斤斤计较,从来也都是嗓门大、爆粗口。他们普通、庸俗,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也没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大众平民生活在底层,就连他们的形象和性格也像是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世俗是由来已久的世俗,是根深蒂固且无法改变的世俗,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世俗成了大众的典型特征,使得人们认为大众本来就是世俗的。仔细思考,这当中忽视了岁月和生活的力量,那是一种具有腐蚀性的力量,可以将原本真善美的外在和内在变得面目全非。

(1)消解个性和理想

《烦恼人生》中,池莉细致而深刻地描述了印家厚烦恼的一天,现实的无情和生活的烦恼骤然清晰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睡觉、挤车、上班、吃饭、做家务、带孩子、做梦……故事中的印家厚,在妻子面前显得有些憋屈;在工厂同样,他的性格显得有些压抑和无可奈何,就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一般,不敢反抗,更多的是无力反抗。生活的烦恼和困苦无疑已经消解掉了印家厚的个性。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如果不加以磨合,即将面对的将是进一步的艰辛。正是无数的生活烦恼无法解决且连绵不断,最终消解掉了印家厚的理想和个性,他显得再平庸不过,每天只是为细碎的生活而繁忙奔波。生活的烦恼不止是衣食住行,烦恼的生活改变了许许多多人们的模样,而且是人们并不想变成的那个样子。

(2)消解自我

《生活秀》中的来双扬摆脱了印家厚式的为生活本身而烦恼的状况,来双扬的烦恼更多的是源于她的家庭。如果说印家厚的烦恼属于物质层面的,那么来双扬的烦恼则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表面看来,来双扬好过印家厚,事实上,来双扬被生活消解得却比印家厚更多。池莉笔下的大众平民大多都是这样,挣扎于生活本身,每天都是反反复复、庸庸碌碌,过着世俗苦闷的生活。但是他们都共同地选择继续这么过下去,不是不想有所改变而生活得更好,而是在现实无情的浪潮下,并不是他们主观一味地想改变就可以改变。正如印家厚不能一夜之间拥有一套新房一样,来双扬也不可能使得久久逃离吸毒,重新变得光鲜。这就是生活的现实与无奈,只能苦苦挣扎,却无法改变。正如前文说到的,生活的消解能力具有腐蚀性,一旦腐蚀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不管自己想还是不想。

2.世俗化的知识分子

(1)文人气节流失

池莉笔下的文人没有典型的文人气息,他们淹没在了大众人群中,一眼望去简直是毫无区别。用她前面的话说,就是全都被平民化了,消逝了原本文人独特的气质。池莉笔下的文人,《不谈爱情》中的庄建非及其家人,《你以为你是谁》中的李教授,以及《一去永不回》中温泉的父母等等,在他们身上读不到文人的书卷气,高傲专制倒是特别的引人注目。庄建非的父母对于吉玲及其家人的漠视,无疑加速了庄建非与吉玲矛盾的激化。《你以为你是谁》中的李教授,表面把自己教授的身份抬得高高的,事实上又是那么狼狈。比起爽朗有担当的工人妻子,他越发显得懦弱无能。孤高与风雅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世俗的小人物一样,追名逐利,一心过自己的日子。

(2)爱情消磨殆尽

池莉不相信爱情,这在她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类似《绿水长流》和《让梦穿越你的心》等等。里面的故事主人公都体验到了爱情的来临,缘分交织着浪漫,可以顺理成章地发展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果。但是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都冷静地选择了离开即将来临的爱情。相比爱情来说,池莉更为关注的是夫妻两人如何地过日子,由不平衡到平衡,也是池莉对于女性的特殊关照。

3.世俗化的商人

《来来往往》里的康伟业,由一般工人到公务人员最后又乘着时代的浪潮下海经商最终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他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免于俗套。康伟业与段丽娜的结合,若是归功于爱情会显得有些勉强。那时的康伟业名不见经传,没有成就,段丽娜却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在婚姻上面,康伟业似乎没有占到主动权,自己也是迷迷糊糊的。不管是康伟业想靠段丽娜的家庭而提升自己,还是段丽娜看到康伟业身上可靠的一面,他们一开始就把婚姻建立在了相互利用的平台上。

生活年年月月地洗礼,矛盾日积月累地呈现,康伟业最终选择了下海经商。他们原本有些暗淡的家庭开始发光,然而另一个危机又接踵而至。林珠的出现,也许本来就是为了破碎康伟业的爱情梦,让他彻底清醒。所以即使相互爱着,几经波折,好不容易有了可以在一起的机会,林珠却不愿意和康伟业过世俗平凡的婚姻生活。家庭的危机,再到爱情上的无奈,而立之年的康伟业,最终懂得了生活的真实,所以有了他与时雨蓬肉体和金钱上的交换。没有单纯对于林珠的守望,也没有纯粹对于时雨蓬的付出。在康伟业的世界里,付出应该有收获,选择了就要有担当,就像当初他选择了和段丽娜勉强地在一起,即使如今只是怒目相对,也只有继续纠缠。这不只是段丽娜对他的纠缠,更多的是生活对他的纠缠。

纵观池莉笔下的各类人物,都有着各自的烦恼。从印家厚到康伟业,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烦恼与苦闷。生命存在的每一刻都伴随这些烦恼,就像空气一般,始终无法逃离。此外,烦恼不因金钱与地位而有所改变,烦恼存在于生活的每处,婚姻、家庭、爱情、理想……

三、世俗化人物存在的价值

1.世俗化人物的真实与必然

池莉以“仿真”的写作手法,将其观察入微的现实生活真实地展现在故事情节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池莉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的临摹。所以,很直观的一点就是池莉的作品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的转变、小人物的转变。

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不过其中也势必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越发突出的就是贫富之间的差距,正如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的二八定律所指出的,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正是这个差距的存在使得很大部分的人们醉心于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个人的道德和情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已是越来越明显的事实。这在池莉的小说人物中也有很直白的揭示。

2.世俗化人物的现实镜像

读者在池莉的文字中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他们的烦恼也能感染自己,仿佛烦恼的也不只是他们。读者看到了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竞争日趋强烈,大众生活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价值观念,特别是金钱对于人们来说越发的重要和无可替代。此外,不只是底层大众,连知识分子,甚至引领时代潮流的人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现实无情地消解了人们的本来面貌,人们逐渐趋于一致。于是生活中的人都同样烦恼,只是不同的人烦恼也各自不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生活的烦恼。通过池莉的小说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武汉,看到了混杂的“汉正街”和“吉庆街”,看到了性格火爆的武汉人。作为一名作家,池莉可以尽情地美化她的家乡和她脚下的土地,可以尽情地赞颂武汉人的爽朗和豪迈。但是池莉选择的是“仿真”,真实写作武汉的人和事,真切地亲近武汉。池莉的真切不仅赢得了大众的信任,同时也赢得了武汉人民的青睐。

3.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

池莉的小说更多的是受到大众的追捧,但是即使是主流文学也不能否认池莉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关注到了一个由来已久的却一直都被文学忽视的群体——大众平民。“对中国人生命状态的关注与表达是池莉创作不变的脊梁。” 这是新写实小说的闪光点,更是池莉小说的闪光点。对于平凡人生活的关照,不是高高在上的理想,也不是不切实际的一步登天,只是生活中繁琐纷乱的生活。

在池莉塑造的小人物身上,读者看到了并不是每一个的烦恼都是为了家国、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悲哀与无奈,他们的世俗是无可避免的,是生活所致。小人物关心的不是中国的发展,也不是社会的进步,他们只为眼前的生活忙碌,为个人的苦恼而烦恼。池莉使得大家发现了平庸的生活、世俗的生活才是最广大的人民的生活本质。他们因为生活被迫放弃了理想,即使有爱情也会被无尽的岁月而消磨殆尽。池莉关注的是小人物最基本的物质生存,而不是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满足。她的作品让小人物显得真挚而鲜明,读者不会一再地去鄙夷他们的想法和行为,而是更多地体会和了解他们的无奈。

池莉细致甚至近似繁琐的刻画,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和了解到了这个群体。虽然写作中避开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但是作品终极却的的确确透落着池莉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她的小说紧密追踪市民生活的演变和发展,关心那些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沉浮悲欢。” 生命本身并没有世俗和高雅之分,只是生活的困扰迫使人们世俗的暴露和放大。小人物的世俗,不是他们本身人性的体现,更多的是对于现实世俗的一种呈现;不是他们最终营造了世俗化的现实,而是现实的压力将他们流放到了世俗的境遇。

四、结束语

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迎合了时代的转变,是对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现状的转变、个体身心的转变的表现。它本身建立在作者对于时代的敏锐觉察和深切体会之上,是作者对于时代转变的一种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1]池莉 烦恼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2]池莉 生活秀(修订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3]池莉 不谈爱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

[4]池莉 太阳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5]池莉 你以为你是谁[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6]池莉 池莉经典文集 一去永不回[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7篇

周思明

以小说家的目光打量民国遗事,以书卷气的虚构语言书写近代史实,以怀旧的口吻诉说那些袅袅不散的过眼烟云,我以为这是南翔中短篇小说集《前尘――民国遗事》的突出审美特征。虽然书中所记所叙均为半个多世纪前的人与事,但于今看来仍然生发出了一种新鲜别致的审美感受。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从作家的独特叙事机巧寻找原因。其实,文学的魔力和魅力无他,就在于它可以在对人们原本熟视无睹的生活资源的翻新再造中,完成其“凤凰涅”式的神圣仪式,进而使之产生思想价值和审美升华。

《前尘》系列小说始创于十多年前,它囊括了作家八个中短篇小说(《方家三侍女》《红颜》《失落的蟠龙重宝》《亮丽两流星》《陷落》《偶然遭遇》《1937年12月的南京》《前尘》),是南翔出于“归纳”的理念而为之。这样的“归纳”是很有意思的,它有意无意中让这部小说集有了一种“结构”的力度。事情往往就是如此,有些东西散落着也许不会引人注目,而一旦它们“团结”起来,“集合”为一体,竟然会产生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冲击力,使我们对某一历史时空的烟云人事看得更为明晰。这是这部小说集给予我的突出印象。《前尘》的形式与内容挺匹配:封面设计充溢着书卷气,单篇配以不同的写意画作插图。而书中文字则保持着作家一以贯之的叙事个性,它们修辞考究,遣词潜心,书卷气十足。文学的关键词和精彩处其实用两个字便可表达:独特。用黑格尔的话说,就在于拥有一个“自满自足的世界”。如果人云亦云,追涨杀跌,怎么时髦怎么写,可能会讨好一时,聪明是聪明,但绝不能成“一家之言”。不能成为“一家之言”的作品,极易被读者的火眼金睛所识破。这样的作家,很可能是一枝美丽的昙花。我注意到,虽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乏同类题材,但《前尘》却有意避开那些为我们所熟知的主流语境和书写路径,而将笔触转向“率见性情、俯仰自由、我行我素、癖好不遮、胸臆无碍”的人物。作家将此作为致思传意的切入点。民国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一瞬,中国文坛上再现这段历史的文学作品,可说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倘若再度书写,如不转换叙事视角,更新话语方式,重构形式框架,那么一不留神就嚼上了别人的剩馍,就很容易倒了读者胃口,犯下“审美疲劳”的毛病。在《前尘》中,南翔却如一名有经验有计谋的外科医生,他只是将手中的手术刀稍略偏移方向,“剑走偏锋”,以一个小说家的眼光审度“民国”风云,“为带着气韵、率见性情、不畏流言、从容淡定的人,从不同角度立存照”,书中人物如舒云、吴彬彬、慧敏、苏子和们显然属于从容淡定一类;周佑安、刘二刀们则属于率见性情者;而带着气韵而不畏流言者当属齐名一、景浩、聂枫、朱风高、罗雨方……

南翔小说文本的审美风格是与他的学者身份相辅相成的。教授学者的知识底蕴给他的小说写作加固了逻辑思维的堤坝,使之免于零落乏力;而小说创作的活泛和生动反过来又丰富与激活了他的理论学术思维。南翔写小说注重微观和感性,但也时刻关照着宏观和理性。他的小说艺术形式是感性加理性的双重锻压,是回转与腾挪的和谐共振,是生活与文艺的互动相长,是现实与理想的融合无间。他对小说写作的技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与掌控,“好与坏都不要发出声来”(契诃夫)。在叙述故事时,既洋洋洒洒,收放自如,又舍得剪裁,惜墨如金。简洁不是技巧,却胜似技巧。这部《前尘》与他的其它小说一样,显示着一种属于他自己的那种简洁。在这简洁的文本中,我窥见了历史的纵深,也发现了人性的丰厚。那诸多的人物形象身上所蕴涵的“全息性”审美价值,值得读者和评论界深入勘探。

让文学引领人生

汤奇云

作为学者型作家的南翔,显然已经洞悉到当下小说创作还没有真正走出大叙事附庸的阴影,也还没有真正承担作为小叙事的功能,因此他尝试在《前尘――民国遗事》以虚拟的小说叙事,打捞大话语叙事者不屑一顾的,作为个体存在的芸芸众生们的意志世界,去掘出一条通往民族历史中原本幽暗而苍白的民间精神世界的隧道。

为了从尘封的遗事中诱导出一些值得听和值得回味的东西,南翔从他虚拟的世界中,截取侍女、教师、秘书、民间医生等处于社会夹层中的小人物,并从这些小人物中撮取其可信也可爱的人与事作为叙述对象,尽力呈现他们在艰难生存中所彰显的高贵气品与尊严。因为在南翔看来,对痛苦与屈辱的忍受固然是小人物们生存的主要内容,但选择何种苦难,却绝对是小人物们作为人的存在的精神之花。方家三侍女(《方家三侍女》)中,舒云聪颖不过丽珠,能干不过水秀,却在要么与少爷私奔,要么嫁给老爷做二房的两种选择中,愣是走出了第三条路――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肩头扁担的一头是她不多而整齐的衣物,一头捎回的是自己的尊严。吴彬彬(《红颜》),一个漂亮的女教师,不愿做一个富家大公子的二房,离家出走,宁愿远嫁一个瘸腿而容貌猥琐的米店老板。当她发现选择出现错误时,又决然离婚,甘做一贫破乡村学校校长的红颜知己,死而后已地协助他完成建立一所乡村中学的“大业”。尽管他们有着俗子们不可理喻的人生,但他们知道,人只有按照自我意志来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活出自己。

小人物快意人生是凄美的,代价也是沉重的,但他们依然像飞蛾扑火一般朝着那认定的价值目标,尽情释放着他们的生命能量,尽管这目标并不远大炫目。《亮丽两流星》中的一颗“流星”,是一位穷困潦倒而死的无名画家,叫景浩。景浩为了能给他的创作点燃激情的爱情,甘愿成为父母的逆子,甘愿忍受家庭生活的缭乱,甚至甘愿忍受同样执著并任性追求自我人生的妻子聂枫(另一颗“流星”)的“放浪”人生。聂枫也是一名未出名的演员,她则像一团迷人妖艳的火焰,矢志不移地追逐着她所认定的高雅而有趣的人生。当她的人生激情燃烧待尽时,又不无刚烈地撇下她与景浩惟一的孤儿,自缢身亡,随景浩而去。其实,在《前尘》中的其它篇什中,无论是《失落的蟠龙重宝》中的仗义疏财的乡村医生万鹤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流浪军人周佑安、反复还俗与出家的和尚枫梧;《1937年12月的南京》中的尼姑慧敏、已成为了“光杆司令”的守城将军张晖,他们都是民国时期灰暗天幕里闪过光的流星。他们或为了兄弟情谊,或为了民族大义,尽情而义无反顾地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生命的流逝中,小人物们也同样优雅而从容地活出了自己的性情人生。

《前尘》中所叙述的这些民国遗事,故事虽小,人物也微,但难掩南翔的那颗创作雄心。那便是,在认同小人物们所面临的现实生存逻辑的前提下,将当代小说创作从普遍流行的苦难叙事中拉出来,去展示并赏激他们在苦难突围中所呈现的生命尊严与风致;以真诚的小叙事实践,修正长期以来或明或暗的对民间个体生存的傲慢与偏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前尘》的创作是真正的民间写作,是为平民百姓寻找多元生存可能性与生存意义的文学。

历史之外的声音

曹清华

“民国”是一个“战乱、灾害、饥馑、天地人之变数频仍”的时代。眼看旧的世界摇晃着就要坍塌下去,新的风气迎面而来却远没有扎下根基,人们仓皇间经受着种种择取和动摇的考验与折磨,这里面有多少琐碎的人物和故事?而正是这些稍纵即逝不为人所注意的人和事里面,留存着人性的细致、坚强以至令人尊敬的方面。历史书忙于勾勒大事件的轮廓,讲述事件内外的种种因果。南翔的小说《前尘――民国遗事》表现出的则是另外的努力。

小说着重墨的是那些从时代的“漩涡”中挣脱,而又无声无息地被卷入,以至消失于无形的人物。《红颜》的女主人吴彬彬,《1937年12月的南京》里头的出家人慧敏,《亮丽两流星》中的景浩、聂枫等等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张爱玲评述她的小说《倾城之恋》里的人物,所谓“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为革命女性”,而“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等等,放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也是合适的。

吴彬彬是在“宁愿下嫁驼背瘸腿,亦不给人家做二房”的决断之下才离家出走的,然而容其安身的赣南的心海中学亦远非世外桃源。在这里她既没有干出与“时代”相连接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个人也没有顺遂心愿的时候――心仪的男子既然已有一妻一妾,自己便只有“精神上结婚一次”,“肉体”下嫁米栈老板了事。生逢战乱的慧敏,原以为一心向佛便割断了人间错杂的情和事。不想战争之火不可阻挡地蔓延到了身边,前情旧事既在战争的安排下卷到了跟前;入侵者的惨无人道又同时间里在吞噬和摧残着身边的一切,这位皈依佛门的弱女子不同寻常的勇敢最终让自己也惨遭毒手。聂枫走出了家庭同样也走不出窘迫之生活的捉弄;景浩在艺术的世界里紧握着来自聂枫的灵感,然而聂枫在俗世里的躁动不安却令他无能为力。唯有《方家三侍女》以“舒云”的出走结尾,多少濡染了一些五四精神。然而在那样的大背景之下,舒云的命运之门依然充满悬疑。

《前尘》记录的便都是这些小人物的生活轨迹。然而,人物之小却不失厚重,不失坚执,也不失令人尊敬的方面。《红颜》连缀故事的手段是茶道、诗句和对对,子佩与吴小姐的心灵通道便建筑于这一片诗心画意之上。在《前尘》里面,子和与玉珠之间的恋情同样是在诗文的唱和中得以连接。《陷落》的女主人公淑英的情感和肉体都寄托于一片虚空之上,而小说故事也行进在锣鼓喧天的旧戏里头――淑英既是戏迷,剑英则是戏中之戏里的角色,《西厢记》里的凄婉故事与看戏者的空虚和无奈相映生辉。《亮丽两流星》里聂枫与景浩的距离的拉近仰仗的更是关于绘画的讨论,艺术的相通架起了一座他们灵魂之间的津渡。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8篇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喜剧电影的最大魅力就是能够让他们忘乎所以地开怀大笑,从而让自己的视觉和精神得到双重的满足和喜悦。然而,喜剧电影除去能够为观众带来笑声外,更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权威或等级等的禁忌,利用反讽的手法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反思。

尤其是在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喜剧电影已成为了人们舒缓压力的一个良好契机和渠道,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开放让中国的喜剧电影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用它们独有的精神特质影响着中国人的喜剧观念与乐观精神。

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

中国当代的很多喜剧电影都在尽可能地向大众展示喜剧精神,影片中的主人公们都在连接现实生活的道路上执着地奔跑着,一方面想要告诉所有人他所经历的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跨越和挣脱现实的枷锁,利用凌驾于现实生活上的巧合来阐述影片所拥有的深刻道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喜剧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影片的参与者们总是在轻松加愉快地告别自己过去的天真和滑稽,以一种跳脱在外的超然态度来面对并接纳自己所做出的所有荒唐举动,从而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充满理想和信心的正能量。在中国式的喜剧电影中,随处可见的是各个领域中的经营和发展理念,例如新形势中的市场理念、行业中的竞争观念、环保观念以及和平观念等。除此之外,一些喜剧电影还会专门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展开不同程度的批判与反思,在传递乐观精神的同时带给观众更多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二、矛盾冲突的创新力表演

说到中国的喜剧电影导演,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宁浩,这位喜剧文艺界的鬼才导演。他始终认为喜剧不应该“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一种更加复杂和困难的角度来向人们展示与众不同的电影喜感。事实证明,宁浩成功了,他打造出了带有人性弱点且不乏矛盾冲突的创新喜剧精神。

例如《疯狂的赛车》,这部电影中的人物线路异常复杂,有超过五个以上的事件脉络在同时超前推进,并且每个事件中又安排了非常多不同性格的人物,这些人的爱恨情仇穿插交织在一起,相互存在着矛盾冲突和因果关系。在如此紧凑的故事情节中,所有电影主人公都无法放慢自己的节奏,为了自己或忙碌或慵懒的平凡生活起劲儿地奋斗着。在这个大背景下,电影人物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狭路相逢不知谁胜”,在一次又一次的出招后激发出了火花四溅的化学反应,根本不给旁观者以冷静和端详他们真正面貌的机会和时间。在这段热闹且繁忙的故事真正落幕后,这些影片中存在的小人物们又冷不丁地将他们内心的想法告诉给你。相信所有了解宁浩喜剧电影的人都知道,他最擅长的就是用小人物和反面人物来诠释幽默,从而让观众很难猜中这个坏人要怎样才能有一个合理的收场。

三、游戏式狂欢

仍然以宁浩的疯狂电影系列为例,《疯狂的石头》与《疯狂的赛车》这两部电影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反讽精神,并且利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将游戏化的喜剧狂欢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所有观众都可以在开怀大笑之余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简单解释,黑色幽默式的喜剧电影大多都是以稍脱离现实的犯罪故事作为切入点,并且在其中设计很多令人猝不及防的搞笑包袱,让观众感受到紧张情节的同时还不失轻松与诙谐。两部影片中,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小人物,要么是生活在肮脏简陋的贫民窟中,要么就是“隐匿”在黑暗逼仄的下水道里。这两部影片之所以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与好评,主要是由于他们能够将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通过一个又一个并不突兀的巧合联系到一起,从而为观众营造出一种“人生如戏”的幽默观影氛围。然而,即使是在游戏人生的背后,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们也都在默默承受着他们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之余感受到些许的感慨和悲伤。除此之外,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命运与残酷生活时总会表现出些许的绝望感和无力感,更加激发了观众对这些小人物的同情之心,进而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身上所要发生的各种有趣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