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浙江高考作文

浙江高考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浙江高考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浙江高考作文范文第1篇

笔者研究了一些高考题目,阅览了大量的优秀作文,我们发现,命题形式虽然在改变,但其命题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是不变的。现作简要分析。

一、关注时代。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前还是“”后,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命题总是社会热点,引导考生关注时展。出题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为时代而唱。

正因为一些高考题目与时代密切相关,所以一些考生在写作时能以新闻时事作材料。世界发展风云变幻,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时事涌现。比如战争、地震等等。以这些时事为材料,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蕴含哲理,体现思辨

哲理是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哲理蕴涵类话题作文有利于考查广大考生的思维品质与写作能力(包括审题能力),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热点。

比如2004年江苏提供“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两句富有哲理的话,给所有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思考的方向,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

还有体现哲理性的题目如:2005年全国卷《出乎意料和寓情理之中》;2006年重庆《走与停》;2007年四川《一步与一生》;2007年浙江《行走在消逝中》。

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哲学观点有:一分为二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涉及的哲学观点是新陈代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高考命题蕴含哲理,体现思辨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三、注重品质,凸显人文

可能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的《诚信》。高考作文注重人文性是必然趋势。叙述亲情、描绘美景、评论现实、反省思想、注重修养是中学生重要的生活内容。检测中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是很有必要的。这类题目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6年北京卷《包容》;2006年广东为:《雕刻心中的天使》;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为《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7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目:关于“帮助”2007年宁夏省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2009年宁夏、海南卷高考作文:《诚实善良》。

这些考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所应体现的人格人品、道德情操、道义责任,充分显示了人性的美。看来关注人类自身,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将是高考命题必然关注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用高尚的思想约束自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自我,立足“做人”这一根本。

四、发掘体验,感悟人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命题者,必然会考虑生活这个因素。所以发掘情感体验,让考生写出对人生的感悟应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天津卷《人之常情》、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考生就可以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来写出真感情,真体验。

五、蕴含诗意,富有美感

浙江高考作文范文第2篇

一、新材料作文强势推进

就近两年的高考作文看,材料作文取代话题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猜题押宝的弊端,又具有综合考查考生读写能力等优势,更具有让考生写出新意的好处,因而日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长期的话题作文训练忽视了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而材料作文恰恰是对这方面的弥补。当前,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之一是新材料作文的强势推进,新材料作文比起传统的材料作文来,提供的材料将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文体可以不受限制,思路拓展的空间也更大。20Dg年的全国卷、上海卷、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浙江卷等,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全国卷具有更多的导向作用。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它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价值在于能够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又不会失之宽泛,在具有特定环境规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检测性。这种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能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另外。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它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机会和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写作个性,这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二、命题作文章振雄风

在后话题作文时代,高考命题将在稳中求变。虽然话题作文还有可能继续为一些省市所采用,但命题作文的重新登台亮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2009年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广泛地为较多省市所采用,北京、重庆、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等六省市无一例外地选择命题作文,同样有着标杆性的意义。命题作文在防止宿构、拓展思维、规范文体上都有着话题作文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回归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近几年来。由于话题作文的宿构、抄袭的问题日益显现,命题作文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它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谨守鲜明的指向性和较强的限制性的同时,注意吸收话题作文开放性的优点。从今年的6道题来看。命题作文的形式也悄然出现了新的变化。湖南、四川两道题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命题形式,即“题目+要求”,而北京、重庆、山东、江苏命题的形式则由“导语+题目+要求”组成。其中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有的有导语,以激感和启发思路,或加提示,增加限制条件;二是在要求中吸收话题作文的“三自”(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方针,增加开放性。这种命题方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恰到好处的限制性,防止猜题押题和宿构。二是广泛的恰切性,使所有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三是有较大的开放性,使考生在选材、构思和文体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四是有较好的区分度,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考生发挥出各自的水平和能力。今后,这种题型必将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

三、半命题作文异军突起

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没有涉及。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和湖北省,今年终于勇敢地吃了“半命题作文”这只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具有拓荒性的意义。

虽然2009年高考半命题作文只有两个。但可以看出半命题作文具有前所来有的活力。福建省和湖北省的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简洁明了的命题方式和无比宽广的写作空间,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是继前几年多题选作、看图立意、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方式之后的又一个崭新变化,是华丽之后归于平实的写真,是骚动之后归于宁静的稳重,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半命题作文的出现,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开放性、发散性强,选材范围广。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预测,半命题作文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大量地被采用。

四、生活、诗意、哲理:未来作文命题大趋势

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一定会沿着生活、诗意、哲理的方向前行,这可以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中明显地看出。比如全国卷Ⅱ所供材料有三则,一是道尔顿发现色盲症。二是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三是乔利研制出干洗剂,这三则材料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他如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材料、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事件”、安徽卷的“弯道超越”、重庆卷的“我与故事”、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四川卷的“熟悉”、湖北卷的“站在________的门口”、天津卷的“我说90后”、广东卷的谈谈对“常识”的看法等,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思想言行紧密相连。强调作文贴近生活、贴近自己,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应该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浙江高考作文范文第3篇

(编 者)

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备受各界关注,街谈巷议,成为热门话题。2006年新增四川和陕西,共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主命题,全国及各省区市的作文题目近20套,其中有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有通常所说的小作文。异彩纷呈,形式各异。

给材料作文有:《乌鸦学鹰》(全国卷I)、《读书》(全国卷Ⅱ)、《北京的符号》(北京卷)、《说和做》(北京高职卷)、《读》(安徽卷)、《雕刻心中的天使》(广东卷)、《意气》(湖南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浙江卷)、《关于三的联想》(湖北卷)。

话题作文有:《人与路》(江苏卷)、《问》(四川卷)、《走与停》(重庆卷)、《雨燕减肥》(江西卷)、《星星》(山东卷)、《三个话题任选一》(福建卷)。

命题作文有:《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愿景》(天津卷)、《肩膀》(辽宁卷)。

小作文有:对奥运提建议(北京卷)、《车站一瞥》(重庆卷)。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稳中求新、关注生活,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考查思想深度,具有较好的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拔性,对我们有一定启示。

一、时代性

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文题目时代感很强。体现这一特点的应该首推《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它引出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提倡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人际之间的融合,引导学生在真情中感悟。所蕴含的美好思想既有呼唤我国先进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又可以引导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和谐。与往年作文题目的多重理性相比较,今年上海作文题目转向对考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同时兼顾社会意义。“我想握住你的手”这种语话方式,有利于调动考生倾吐的兴趣。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作文中能明显看出每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追求的方向。

《北京的符号》(北京卷)也是被公认为颇具创意的题目。近一时期,北京对文化遗产的宣传较多,加上2008年奥运的不断升温,人们对历史文化与时展谈论热烈,生长在北京的考生,对此感受应当很强烈。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人和事物,关注北京的变化。虽然说从故宫、四合院、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到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历史的跨度很大,但题目的着眼点仍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的发展,即北京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符号。

《读书》(全国卷Ⅱ),看似陈旧,但它的针对性却极富时代感。2006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在显著位置发表署名文章《在网络的冲击和应试压力下――青少年面临图书阅读危机》。文章指出:由于网络的冲击和应试压力,据调查: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7%。这说明一年里我国国民中有一多半人没读书,而且从1999年以来连续6年持续走低。问其原因,说“没时间”和“不习惯”的,其中近一半是十八九岁的青年。由此看来,以《读书》为题,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谈对读书的看法,切中时弊,其时效性是很强的。

二、多样性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从命题的角度看:上海卷煽情;北京卷创新;福建卷有新意,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浙江卷难度大,具有挑战性;湖北卷巧妙;安徽卷重思想、重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重庆卷贴近生活,重观察、重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与生活紧密联系;江苏卷问经寻典,思考和行文的空间比较大,都表明了命题角度的多样性。

从立意的角度看:有侧重情感体验,人文情怀的;有关注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有富有哲学思考,探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有关注人间万象和老百姓普通生活的;有颇具哲理,运用辩证思维的;有开掘实践意义,要求谈理想与现实的;有涉及传统文化继承和营造和谐氛围的等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可以明显分出档次,除个别题目外,一般审题难度不大,选材范围比较宽泛,接近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追求目标。看到这些题目,考生都能有话可说,而且有利于考生说真话,抒真情,避免套路文章。

从命题的形式看: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主命题之初,有对全国卷形式或模仿、或翻版的现象,而今年却已呈多样化的形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在高考中占了主导地位,今年突然转向,返璞归真,回到上世纪末的轨道上,给材料作文占了上风。恰恰是这一变化,不少考生吃了亏,把给材料作文当话题作文说开去。首先是主题偏离材料,给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联系所给材料进行作文,它一改连续几年来高考作文采用的话题作文表现形式,因此,很多考生想当然地就将今年的给材料作文写成了话题作文。在作文立意方面,完全脱离了题目中材料所给的寓意,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是造成很多文采不错的考生作文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有必要把这两种命题形式加以区分。

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主要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题目的结构不同。给材料作文通常包括:主体(文题材料或图画材料)――附件(包括“注意”和“要求”两项,要求中有“自拟题目”)。话题作文通常包括:材料――话题――规定性要求(或以“注意”字样出现)。对题目而言,给材料作文题前一部分是“材料”,后一部分是“自拟题目”。话题作文题前一部分是“话题”,后一部分是“要求”。1992年至1998年主要是给材料作文,1999年至2005年主要是话题作文。二是给材料作文题较话题作文题更具限制性和封闭性,作文时对材料寓意的准确理解以及思想深度很重要。2005年给材料作文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试卷中只有4道题,话题作文却有9道题。今年给材料作文有10道,话题作文却只有5道。前者增加,后者减少。

给材料作文是一种读写结合,以读为基础,以读懂材料为先决条件的作文文体。它在审题立意上是有限制的,必须根据材料的寓意,在标题的范围内明确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审题难度相对加大,行文要求符合题意,具体明确,不能任意发挥。它不同于话题作文的自由开放和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自由驰骋的空间。

除此以外,今年还有命题作文三道题,小作文两道题,由此看来,从命题角度、审题、立意和形式这几个方面看,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展示出地域文化的风貌。

三、选拔性

作文命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区分度,对高考招生选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今年话题作文为何减少,它与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有什么关系,很有意义。

由全国卷首创并坚持多年的话题作文,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鼓励考生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进一步强调了命题者的开放意图。这给当时限制过死,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以振聋发聩的一击,它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推动作文教学的改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记忆的移植”和“答案的丰富多彩”,却混淆了“创新思维”和“胡思乱想”的界线,忽略了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纷繁杂驳”偷换了想象和联想要“合情合理”的概念。它的负面影响和传递给考生及语文教师的错误信息是:高考作文可以任意开放,只要与话题沾点边,写什么都行。似乎“文体”“审题立意”以及高考作文应该严加防范的“抄袭”和“宿构”之风都不重要了。2002年“心灵的选择”话题十分沉重,引导了考生去说套话。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感体验。2004年全国卷四个作文题和2005年全国卷三个作文题,都充分注意到选择考生关心和熟悉的话题,能激发考生的灵动感悟和动笔写作的热情。尽管话题作文的坚持有其积极正确的一面,但其“宿构”“抄袭”之风的影响给高考选拔带来的危害是不能忽视的。为了保证高考的选拔性原则,作文命题一定要处理好限制与开放,承袭与创新的关系,同时也不得不考虑评分的客观、公正、平等和把评分误差减少到最低点等因素。

对话题作文利弊的分析,说明了今年作文命题中给材料作文增加的原因和保证高考选拔性原则认识的加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自主命题大多重视了这一问题。北京今年高考作文的区分度体现得非常好。因为《北京的符号》是一道限制较多的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考生有话可说,但是,想写出彩,得高分,关键是思想要有深度,内容必须生发开去。可喜的是今年北京作文有得满分的《老舍与北京》。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数量的考生文笔不错,但立意平淡,对题目挖掘不深,从符号写到符号,未深入探讨“符号”背后的深刻含义,结果得分比较低。《北京的符号》这道作文题,难以预知,有较好的公平性与选拔性,许多老师和学生反映没想到、没猜到、没有练过。虽然写作要求较宽,文体限制较少,降低了审题难度,但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写得鲜活也相当不容易。正因如此,才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这种避免了猜题、押题、“宿构”“抄袭”,而且有区分度的作文题,有利于高考的选拔。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时代性,多样性与选拔性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首先,要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在复习、训练的同时,要让自己充分感受丰富的社会生活,关注时事,读写结合。从阅读中积累,从阅读中发现。如果平时重视阅读,循着“阅读――积累――感悟――表达”的写作规律进行练习,应对今年这20道高考作文题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涉及的语言材料,我们从报刊上都能看到。例如:关于“青少年面临图书阅读危机”的文章,介绍故宫及北京的四合院的文章等。

浙江高考作文范文第4篇

文学性,教育性,高考作文应该坚持哪一点为重?

高考几十年,有没有见过从高考满分作文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人材?没有。这一事实就说明:高考作文不等于文W创作,也不是为选拔作家服务的(况且,作家的天赋也不是靠一小时的作文时间就能显露出来的)。所以高考作文题的文学味不必太浓。身为天下第一考,高考作文的角色应该是学生高中生活的最后一堂语文课。第一层面,它检查的是考生使用母语的能力。第二层面,它“检验、指导”考生怎样去做人。高考作文的命题者有责任、有义务利用高考这根指挥棒来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角关注社会”。因此,相对于选拔人才而言,“育人”是高考作文更应该珍惜与坚守的一条主线。

来看看2016年全国与各省市的九道作文题有没有抓住这个对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机。

1.(全国卷Ⅰ)全国卷一的漫画“吻痕掌印”不能说对学生没有教育意义,但是笔者以为这个教育意义对考生来说有点遥远。这幅漫画讥讽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那么要求我们的考生在考场上转换到为人父母的角色与思维,其间的不适应可想而知。命题缺憾:舍近求远,跟考生的现实生活脱节。

2.(全国卷Ⅱ)全国卷二让考生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笔者就想问命题者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阁下难道不清楚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尴尬地位吗?你出这道题,除了让学生说一堆连他自己也不相信的假话,还能有什么呢?命题缺憾:又是一道纸上谈兵的作文题。

3.(全国卷III)小羽研发花茶的故事。此题立意类似前年的山羊过独木桥,告诉考生做人要有长远眼光,心胸要开阔。从教育考生的角度看此题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部分考生立足于批评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不知命题者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角度。命题缺憾:忽视了政府的形象。

4.(北京卷)北京卷共有两道作文题:议论文谈“华阴老腔”,记叙文谈“书签”。笔者觉得北京卷这两道作文题在难易程度上走了两个极端。议论文太难,华阴老腔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话题。试卷中的那篇现代文阅读《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只能让原来一无所知的考生知其一二。记叙文太简单,“神奇的书签”更适合做一道中考作文题。命题缺憾:育人的意义很不明显。

5.(天津卷)谈谈“我的青春阅读”,着眼于平稳的叙述。天津卷的作文题可以说是紧扣了考生的生活,是今年九道作文题中命制还算可以的一道题目。但是考生从作文材料中并不能领悟到什么做人的道理,因此它的育人功能尚有欠缺。

6.(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个话题可以有。但是这道题目涉及的面太宽了,三百六十行,到底评什么?仿佛面前放了一大堆拼图,考生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这是这道作文题唯一的缺陷。如果收缩到评价他人生活中的某一类行为,考生可能会受到实实在在的启发与教育。

7.(山东卷)山东卷对行囊的描述一共有四个分句。合起来看,有点莫名其妙,或者说叫人捉摸不出命题者的意图。“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这是应该的啊,是正常人的思维。“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这也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行囊中漏掉一二样东西在生活中是常见现象。但是对于另外二句描述,笔者就有些费解了。“有的暂时用不上”。这是一句模糊的表述,读者关心的不是暂时用不上,而是最后用没用上。如果最后用上了,就是准备充分;如果最后没用上,就是傻子行为。“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在行囊里放上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这不是正常人的思维啊。拿一个不正常人的行为来让考生分析,命题老师,你逗考生玩的吗?命题缺憾:文艺过头,不合逻辑。

8.(江苏卷)江苏考生大多对“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一句怎么看怎么别扭。笔者学校的很多考生评价今年的作文题像绕口令。为什么众多的考生觉得别扭?就是因为人们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句话已经形成思维定势,而且是正确合理的思维定势。现在命题者为创新而创新,强行改变这句话的表述,当然会给考生造成不适应的感觉。2014年谈青春的二个观点“不朽”“天真”都不完全正确,反而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讨论空间。而今年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二个观点都是“正确的废话”,无需论证,或者说难以彰显考生的思维深度。命题缺憾:哗众取宠,画虎不成反类犬。

9.(浙江卷)浙江卷走的是前两年天津与广东卷的思路。质疑高科技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可能使我们的人文精神逐渐丢失。笔者以为,这样的质疑可以讨论,但价值不大,毕竟谁也阻挡不了科技进步的滚滚洪流。命题缺憾:无谓争论,教育机会白白浪费。

回顾近几年的作文命题,2012与2014两年各省市的材料作文题最为精彩。为强化感性认识,举三例如下:

【2014重庆卷】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做决定。

浙江高考作文范文第5篇

我现在主要是创作小小说。近年的高考,许多考生也采用了小小说的方式来表达,而且写得相当精彩。我在一次讲座中,提到2001年以“诚信”为主题的高考作文,题为《小小说乘上了高考作文这班车》。那篇作文的题目是《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那位学生将诚信这个要领拟人化,将表达病历化、将病症医学化,剖析、讽刺了“无诚信”的现象,写得想象力飞扬,得了满分。

高考作文,就文体而言,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议论文,二是记叙文。采用虚构的小小说方式,就是记叙文的范畴。我听说,许多参加高考的考生比较倾向写记叙文,主要是散文、小小说。小小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值得尝试,它已成为中学生重要的课程资源。

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稍微浏览一遍,我发现,它的命题走向发生了变化。由政治色彩的命题,转入道德色彩的命题,再进入人生色彩的命题。2001年作文题“诚信”属于道德色彩的命题。2006年、2007年,人生色彩命题加浓了,特别是2007年,全国各省、市,关于人生色彩的命题比重明显占居突出的位置。

高考作文命题指向,反映出时代精神,体现出普遍的精神走向和焦点。这一点,和小说创作构成了某种层面的同步。这个瞬间万变、色彩缤纷的时代,我写小小说有个体会,就是,许多现象或故事,难以评判、判断、结论,而小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它只提出问题――问题包含在故事里,而不作结论,不作评判。我想,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高中生,人生的此时此境,有困惑,有追求,有向往,但是还有吃不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如果选择议论文,就容易落俗套,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判断分明,而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生成的年纪。那么,选择记叙文就是容易表达了。

我不是限定采用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我是说,你写的时候,是不是有疑惑了?作为议论文的作者,不能疑惑,必须清晰,有清晰的思想和观点。而记叙文存在着疑惑,它可以呈现“模糊”,人物处境的密码,有着神秘、微妙之处。不过,高考作文,形象呈现出单纯和明朗。

现在,我把这次交流的内容锁定在2007年高考作文题。我统计了一下,全国及各省、市二十二个作文题,除去湖北、海南、黑龙江三个省之外,其余十九个作文题,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人生,可以说,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关键词是:人生。

“摔了一跤”(全国卷)、“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全国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一步到一生”(四川卷)、“出事了”(陕西卷)、“酸甜苦辣说高考”(重庆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宁夏卷)。显然,这一系列题目,都涉及到人生的一个关口、一个岔道、一个转折、一次挫折、一种走向、一种状态。例如,“人生,得意还是失意”,与其说是逼你作结论,倒不如说要你选择何种视角。例如,把“诗意”和“失意”当作两个情节,那么,有两种故事,一种是写先失意,后诗意,在失意中进入了诗意。秋天的荷叶残败了,它的成果却在根部,那也是一种美。另一种是先写诗意,后写失意,我们总是抱着美好的希望“在路上”,但是,碰到了“失意”的现实。前边一个故事容易讨巧是不是?

还有一个诗意人生的类型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北京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怀想天空”(江苏卷)、“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季节”(福建卷)、“要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这类作文题,可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升华、一个憧憬。表面看,它指向虚空,但是,我以为,它需要有生活的具象为基础为底子,建筑起诗意的空间,由此,到达人生美好的境界。经验(生活、记忆)是出发点。

还有一种类型,涉及到人生的沟通。关于“帮助”(全国卷)、“传递”(广东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天津卷)、“我能”(辽宁卷)。

人生的追求、人生的诗意、人生的沟通。我大致把2007年高考作文题划分为这三个类型。这一系列考题,并没有鲜明的主题指向,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向,它们给考生留下了创造发挥和想象空间。我认为,这一系列题,能够考验和考查出考生的某一方面的底气。什么底气?阅读和生活的底气。

我创作小小说,其创作资源来自两个方面,即阅读和生活。小小说创作需要经验,就是通常说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亲历过的生活。小小说必须要有世俗的材料来构筑,但是,还要有提升这些材料的能力,“从一步到一生”、写那“一步”,可以使我们看到“一生”。照亮“一生”、维系“一生”,关键是要写好那“一步”,“一步”的故事。一步错则步步错。写好那“一步”,走好那“一步”,小小说和一个人,都要着眼小处、细部。由“一步”写“一生”。重点写的是“一步”。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写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使我们能够想到水下的十分之七、八的底座。

阅读,不能局限在课本那若干篇范文。功夫在诗外。作文题的功夫在课文之外,你的阅读触角,你的生活体验,能够反映在你的作文里。

现在,我理出三点个人的想法,提供高考作文的写作作为参考。

第一点,热爱生活。本来,我想说关注生活。关注是个局外人的视角,而热爱的视角则是局内人。热爱了就能去关注,何况,应该从我们周围、我们本身的生活起步,不能因为要写作文了就去关注,那样,你就和生活隔离开了。当一碗米饭端给你的时候,当下雨你没带雨伞的时候,当自来水笼头哗哗流响的时候,你会有啥反应?你会想起什么?你会发现什么?你以为理所当然吗?你会怨迟送雨伞吗?这些生活的细节,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角色。我试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看到妈妈睡觉的样子吗?写母亲的故事,古今中外,汗牛充栋。我写过小小说《妈妈睡觉的样子》。一个人的一生,他睡了妈妈还没睡,他醒了妈妈早起在干家务了。妈妈去逝的时候,他发现,他第一次看见妈妈睡觉的样子。你们可以仔细回忆跟父母生活的细节。你抱怨过,你撒娇过,你索要过,可是,你感动过吗?只要你反省了,那么“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套用山东卷作文题)。而且,那美好的记忆在你面临生活的关口时,它可能鼓励你“必须跨过这道坎”,过了风雨的“季节”,你会感到“诗意的生活”。热爱了就能感动就能发现。高考作文不是也在考你的生活吗?为人为文其实紧密关联着,那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写出的作文情感才丰沛,细节才真实。

浙江高考作文范文第6篇

审题立意“二忌”

“意,犹帅也。”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近年来,高考作文加强了开放性,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方面提出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等要求。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那么,如何精准地审题立意呢?具体来说,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有“二忌”。

一“忌”审题不严,偏离题意。所谓“审题”,就是命题者让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叫你“向东”,你就“向东”,万不可由着自己的性子“向西”。有些考生审题意识不强,不注意把握试题的要求和内涵。比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很诗意也很明确的一句话,按理说立意是相对容易的,但偏题现象并不少。有些考生忽略了题目中的“我”字(“我”,可以是中华五千年沧桑之“我”,可以是名人之“我”,还可以是自然万物之“我”)泛泛地去写一般意义上的“隐形的翅膀”,甚至“明目张胆”地写成了“你”的翅膀、“他”的翅膀……像这样的理解,在审题上都存在较大的偏差,行文立意自然偏颇。

二“忌” 中心不明,主题含混。高考作文要在题目限定的范围内,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但从历年阅卷情况来看,总有一些文章因为中心不明而失分。比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有位考生写了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一段说“我们学生比那些外来打工的人还要可怜”,第二段写“简单的生物每天都过着一样的生活,而我们人类生活压力过大”,第三段似乎文意有所转换,强调了“我们不用反复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总有一天会找到答案的”。综观全篇,主题含混模糊,思维错杂纷乱,思想情感也谈不上积极昂扬,文章自然不会有好的分数。

选材警惕三弊病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一则好的素材,往往能够点亮整篇文章。但是,很多同学不愿意或不善于搜集、整理素材,整个作文宝库缺乏鲜活生动、富有内涵的素材,这样一来,临场写作是必然感到无从下笔,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其结果必然表现为捏造事实、无病、夸大其词、无的放矢,等等,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空泛不深刻。即不善于精选典型的材料来表达主题,而是代之以众人皆知的空话、套话,内容空洞,面目可憎。还有些考生则一味地堆砌材料,满篇皆是解释“材料超市”式的狂轰滥炸,最终形成了让人厌烦的“叠床架屋”现象。

二、陈旧不精细。这类作文选用的材料,多是几年甚至十多年来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实例,如马克思、爱迪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不是这些例子不能用,而是考生使用这些材料时,根本没有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没有进行精细的“打磨”,没有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而是随便套用在文章中。这样的文章,徒具躯壳而没有灵魂,毫无吸引力。

三、虚假无真情。比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的“见证”,不少考生“编身世,赚眼泪”,声称家中亲友亡故,几乎所有血亲都在考生手底下“死”了一遍。我们不排除有些考生的确是亲人离世,情之痛处历久不消,但哪里就有那么多自幼失亲者?有位考生一本正经地写:‘爸爸,你在天堂还好么?时光流逝,现在我18岁了,但我依然记得当年你牵着我的手,送我上小学的情景。不知不觉,你离开我已经15年了。“”――15年前几岁?3岁就上小学,神童吗?这显然属于胡编乱造。

文体意识不可缺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作文要“符合文体”,这有两层含义:一是符合作文题本身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考生一旦选定某种文体,行文时就必须合乎这种文体的要求,不能任意而为。这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试题中的规定。有的规定“不能写成诗歌”,有的规定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有的特别提出“文体特征鲜明”――相对于前些年的“文体自选”,高考作文已适当增加了文体方面的限制。如果违背试题的限制而自选文体,必然要吃大苦头。

二、将作文写成多体合一的“杂文”。有些考生“文体意识”相当模糊,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记叙,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有些考生将叙述与议论相割裂,议论部分不是从叙述中引申出来,而是另起炉灶,造成两种表达分离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使用笔墨的现象;还有的文章“四不像”“五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选”了那种文体。

三、刻意求新反而弄巧成拙。有的考生把作文写成了一道数学证明题,有的考生则写成了一份寻人启事或者忏悔书等。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是不少考生弄巧成拙,使作文内容荒诞离奇。

提示:文体该怎么选?

1.根据题目特点,考虑该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2.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形象思维发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散文或者小小说;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辨、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

浙江高考作文范文第7篇

高考不仅要“为高校选拔人才”,而且还要“为国举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担道义”之“铁肩”,方能有“著文章”之“妙手”。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纷纷奏响“接地气”这一主旋律,引导广大考生去关注万家灯火,去体味苍生疾苦,去走进百姓的物质、情感、精神世界,其导向可“点赞”,其理念可“圈点”。

一、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对时代热点进行命题:

1.三点一线。新课标全国Ⅰ卷“两人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菁菁校园中的运动会项目,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感而发,见仁见智。

2.正能量。广西卷“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老规矩”考量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祖孙看风景”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这三个地方的作文题均是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自主开展“三进行动”:①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指数。②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③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二、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无论是大家伟人,还是芸芸众生,都要食人间烟火,也都有七情六欲。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因此,高考作文题应该带烟火气,含草根味,以此来引导考生胸怀“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关心送给他人,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蕴蓄“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故土情、家国情)。“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广大考生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感,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击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新课标全国Ⅱ卷“喂食野生动物”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更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租房”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广西卷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份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湖南卷“最美乡村干部”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风景这边独好”。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①重温教材名篇。要通过重新品读、品味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濡养自身情怀。②浸润精神家园。要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等精神大餐,浸润自身情怀。③阅读探究迁移。要通过探究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蕴蓄着浓郁人文情怀的文本,由“读”向“写”迁移,把握情怀表现的路径、手法。

三、贴近学生思维的实际

高中生较之于初中生、小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考作文应该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一实际,加大对其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高考作文早已不在审题上考了,主题、结构、技法和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内容和思想。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问题。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思维的长度与宽度、深度与高度、角度与维度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考量,要求考生既能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如下四种思维能力尤受命题专家关注:

1.深度开掘能力。湖北卷“山顶的风景”要求考生对众人提出的不同看法展开深度开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每个人对风景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评判,人生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不能偏信、尽信他人之言。

2.立体观照能力。浙江卷“门与路”要求考生对空间的门与路、知识的门与路、事业的门与路、生活的门与路、人生的门与路等展开多层次的立体观照,既抓住机遇,又迎接挑战,既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日的来处。

3.辩证分析能力。上海卷“穿越沙漠”要求考生对“客观的限制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展开辩证分析;安徽卷“剧本修改”要求考生对坚守与变通、规则与创新展开辩证分析;江苏卷“青春不朽”则要求考生对时间层面的“老去”与精神层面的“不朽”展开辩证分析,把握“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朽;我们无法控制青春的长度,但可以调控青春的亮度”的要旨。

4.多维思辨能力。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东卷“开窗看风景”要求考生思辨的是“相由心生”,看风景的心态、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福建卷“空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心态、心境、阅历、认知不同,则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会不同。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历练考生“三力”:①洞察力。要通过案例分析、时势观察等方式,历练考生拨开迷雾、透视本质的洞察力。②剖析力。要通过时事点评、小组辩论等方式,历练考生剥茧抽丝、条分缕析的剖析力。③破解力。要通过为学生会、班委会自主管理出妙招、晒计策等方式,历练考生亮出实招、化解难题的破解力。

浙江高考作文范文第8篇

2.我看世博章言

3.囧囧的世博之旅杨媛媛

4.赤橙的神往——题世博园荷兰馆蔡瑶

5.那些美好胡子慧

6.走,盖章去唐若兰

7.大世博"小白菜"徐宁

8.文字之于我王雨宽

9.角色转换之间张响蔺

10.小巷听雨林垚杉

11.织梦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华丹霓

12.给亲爱的你张小青

13.怀着爱心写文章张志先

14.心灵的栖息地肖复兴

15.阅读的美感安峰

16.主题词:追寻方艳

17.铺陈误会巧写人林长福

18.不同的家园,相同的梦想——同主题美文比较鉴赏曹津源

19.生如夏花——关于兰溪一中学生自救急救常识的调查报告陶璐,郭瑜瑛,陈曦,徐媛,黄希涛,徐松青,江佳斌

20.信息动态

1.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的价值夏丐尊

2.娄奇彬:在阅读与交流中思考世界陈爱娟

3.分享旧日时光顾馨宁

4.何处享春风顾名洋

5.耕耘生命朱碧澄

6.说不出口的爱董珺怡

7.最短的路未必最快陈巧

8.绵羊的另一面吴开宇

9.碾碎,重来王旌旭

10.秋思王黎冰

11.外公与酒吕晴

12.访茶江依夕

13.坚守?蒋逸冰

14.听听那蝉鸣何晨曦

15.埋没了的事丁晓武

16.遥远的念想黄大明

17.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18.从军行陈羽

19.关羽温酒斩华雄罗贯中

20.故都的秋郁达夫

21.鹰巢(节选)比昂松

22.我的旅行生活和旅行记——兼谈《永远的冈底斯》的创作大元

23.主题词:龙刘强

24."烙印"作文点评与升格潘宝

1.谈作文朱光潜

2.角色转换之间杨笑宇

3.角色转换之间金晨逸

4.角色转换之间赵小米

5.角色转换之间张卉

6.角色转换之间姚金鹏

7.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角色转换之间罗翎玮

8.角色转换之间李梦霞

9.201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点评郭吉成

10.2010年浙江省高考二三类作文选评庞君芳

11.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北京一考生

12.绿色生活江苏一考生

13.和谐之美上海一考生

14.早湖南一考生

15.找回童年江西一考生

16.尘封的梦,重拾未晚福建一考生

17.难题重庆一考生

18.警惕:高考作文五大意识的缺失洪方煜

19.高考作文阅卷记

20.不会丢失潘华锋

1.写作的乐趣(节选)温斯顿·丘吉尔

2.李坷:循序渐进李益hHTTp://

3.秦淮河的上善叶弘蕾

4.最后一滴吴琼

5.水息倪婷

6.水语张海洋

7.眼底方圆

8.雨中漫想余婷

9.水之泣汪幸

10.水之思叶梓慕

11.流淌过心底的一泓柔情王玉立

12.阳光下的雨季胡普松

13.过期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胡梦辰

14.释情于水苏毓敏

15.虚构的绿阴郑迪菲

16.七月流沙河赵梦琪

17.定格王君怡

18.寻找张爱玲胡泽民

19.年岁的门杨露攀

20.地球需要化个妆邵署霞

21.心中的日月汤晟

22.成人礼求筱莹

23.寻梦林骞

24.爷爷,你睡了吗?谢信丹

25.一段树桩罗孟钊

26.好文章长啥样赵艳东

27.鸟声周作人

28.父亲曾经是老师安宁

29.山的启悟陈友中

30.主题词气节林贤安

31."在传递中"作文点评与升格指导贾桂强

32.命题作文"定格"导写及佳作选评曹津源

33.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高东生

3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解葛雯婷

35.论中庸姜宏晨

36.立世之道张婷

37.稻草人马列福

1.永不泯灭的童心——读丰子恺《梧桐树》王军

2.邓沁:历史与阳光李益

3.论远游培根

4.雁荡之行何凡琛

5.黄山游记王力存

6.烟雨桃花源胡文杰

7.梦回云南章益甜

8.旧物·春秋易泠溪

9.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明灯何青青

10.十七岁的告别李婉婷

11.我是你的女孩陈斯斯

12.小镇的夜晚朱晓君

13.幸福在哪里顾乐波

14.仰望荷花吟啸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