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龟兔赛跑故事新编

龟兔赛跑故事新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龟兔赛跑故事新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龟兔赛跑故事新编范文第1篇

《龟兔赛跑》的故事最早似乎是从《伊索寓言》里来。

多少年来,多少大人给孩子讲了这个故事已经无从可考多少孩子兴致勃勃地续写了多少新《龟兔赛跑》,也无法计数,但很少写出新意的。他们大多定位于乌龟如何借助新式工具赢了兔子,乌龟如何运用智慧赢了兔子,乌龟如何机智地采取各种方法赢了兔子,或者兔子吸取教训不在骄傲取得了胜利等等。

我以为,《龟兔赛跑》这则寓言,它的寓意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胜于闲置不用的天赋,它赞扬的是乌龟在自己天生就没有兔子跑的快的前提下,勇敢接受挑战顽强地一步一步毫不懈怠毫不犹豫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精神。昭示着许多被公认为笨或傻的人,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会取得成功,而一些天赋比较好或天资聪慧的人,由于自恃聪明,却放弃或放松了努力,最终没有成功。

这样一个寓言,如果在立意上没有突破,恐怕任何续写都很难让人耳目一新。事实上那些续写的新《龟兔赛跑》,假如换一下主人公,换一个背景,都会是非常生动有不乏情趣的小故事或小童话。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故事新编”而把原本非常不错的故事套旧的框架进去,而限制了孩子们飞扬的想像,也限制了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

如此,与其旧瓶装新酒,不如酒和瓶子都换成新的。

龟兔赛跑故事新编范文第2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执行主编聂闻先生为了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研究,深入一线进行作文教学,在他的“动态作文教学”实践基地一呆就是一段时间。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给学生上语文课,内容是给“者”加偏旁组词。一个学生说:“我给‘者’加了个‘犭’,成了个‘猪’,组词‘母猪’。”一个女生发现她想好的词被别人抢先说了,急忙叫起来:“老师,我也是‘母猪’!”全班同学不以为然。而对写作高度敏感的聂闻先生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作文事件,马上追问了一句:“你怎么是母猪了?应该是你组的词也是‘母猪’吧?”这句话如春雷炸起,教室里立即哄堂大笑。于是,聂闻先生就这一事件让学生完成当天的日记。学生的日记内容很是精彩:《教室里来了“猪”》《我也是“母猪”》《这个老师真“坏”》……人的智慧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人的幽默却源于人的智慧。

“母猪”事件带给我们什么?

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必须把观察、思维提到重要的位置上,从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入手,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而不能一味地在表达上下工夫,更不能仅仅注重训练书面语言。其实,在学校生活中,像这样的“母猪事件”是很多的,基本上都被教师忽略了。于是学生似乎也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那是什么使我们的孩子变得麻木了、笨拙了?又该怎样指导学生从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中,从它们相互的联系中,逐步认识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呢?

深度阅读: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深刻起来

朱光潜说:“深人所见亦深,浅人所见亦浅。”写作到头来较量的就是学养和修养。说白了,就是看谁读的书多,懂的事多,想的理透,修的境深。这些恰是应试教育所忽视的,也是应试教育的致命伤。因此,多读、多闻、多疑、多问、多思、多写、多涵养才是语文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所以,潘新和就主张:我们要将阅读本位的观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颠倒过来,表述为写作本位的观念——“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在学完《海伦·凯勒》这一单元的教学后,我以体会残疾人生活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文教学,有读后感,有各种残疾人的体验。以盲人赶路为例,盲人赶路是一则游戏,在较宽敞的地方,放几排方凳,凳与凳之间间隔半米,把学生的眼睛蒙上,让他在一排方凳中穿梭前进,旁边有人指挥“盲人”,看哪一组用时最短,又不撞倒凳子。在比赛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同,他们的行为表现也不一样。但学生对他们的行为并不能深刻地认识。如有些学生胆小,蒙上眼睛后不敢走,并且说:“我宁可做最后一名,也不愿摔倒!”让与她配合的同学干焦急;还有些同学因为初赛时碰了凳子导致犯规,所以在最后决赛时完全听从别人的指挥,缺乏主动性,结果成了全班最后一名;还有些学生过于急躁,虽然速度很快,但把凳子全撞倒了……在游戏之后,以小组的方式总结得失,并深入讨论他们行为的真正原因。这是第一步的强化,对于主题的提升,在这个阶段还是比较模糊的。辅助手段除了讨论与总结外,还可以增加视频,让他们去观察自己的言行,进一步加强“高峰体验”。

根据第二阶段中心选择的多样性,找出代表不同中心不同观点的散文、故事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加深学生对某一个观点的认识。如“把握机会”这个主题,我们可以在《智慧背囊》《时文选粹》和网络上找与之相关的文章,与学生一起阅读、讨论,从而让学生从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来认识刚刚经历过的事。读了《人生没有捷径》《人生需要勇气》《永远不说不可能》《胆大者无畏》《扔掉别人给你的拐杖》《听别人的话走路》……这些精彩的文章,能帮助学生梳理原本模糊的思想。于是,虽然事件是一样的,但主题非常丰富。很多学生确立了合作、盲人的辛苦、丢掉拐杖,大步前行、在曲折中前进、人生如阶梯、成功与技术、莽撞的恶果等中心思想。

一个表面单一的竞技游戏,由于参与者的不同,过程的不同,结果的不同,学生的体验也完全不一样,形成的主题也就形式多样。最关键的是,学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学会认识,更能学会体验,他们的心也会变得敏感起来。作文的三维目标也就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达成了。

为表现、为写作而阅读,不是意味着急功近利。为写作的阅读,有别于传统的为读而读的观念,给予阅读更高的要求,使阅读变得更具创造性和个性,更具人性、生命性,使阅读能吸收、消化得更好,真正成为人的血肉,和人的发展、言语表现、写作融为一体。为写而读,一切阅读都有意识地与写相联系。由于目的明确,学以致用,所以阅读的效率也就比为读而读要高,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的转化和迁移。韩愈可谓“表现论阅读”的鼻祖,他自己的成长经历表明,作为一个“立言者”,自我的修养、阅读和写作是同步发展的。

多重质疑: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宽阔起来

记得李景龙老师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交流的核心,是探究的主线,是沟通的桥梁。只有有秩序的提问才能引发有秩序的思考,有质量的提问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学生能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地,会自己认路、主动地探路,问题引领是重要的一环,这是路标、是参照点,是对认知的唤醒,是师生之间的黏合剂,思维灵感的催化剂。

对于《〈龟兔赛跑〉新编》这个话题,学生和老师习惯的思维模式是:乌龟和兔子举行第二次赛跑,兔子由于种种原因,再次输掉比赛。聂闻先生对这个话题的开发和利用却能独辟蹊径,想常人所不能想:在《〈龟兔赛跑〉新编》这个故事上,聂闻先生让学生发挥想象,以在这场比赛中兔子为什么会睡觉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乌龟与兔子身上可能发生的所有故事。聂闻先生以“乌龟的使诈”“兔子有问题”“兔子的行善”“兔子故意输掉比赛”等作为思维的原点,对这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进行了开发。如顺着“兔子睡觉与乌龟无关”这个思路,在聂闻先生的引导下,学生编出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比赛之前,老虎与山羊打了赌,老虎赌的是乌龟赢,山羊赌的是兔子赢。晚上,老虎就去找兔子,对兔子说,在第二天的比赛中,你一定要输掉这场比赛,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万元的动物币;如果兔子赢了这场比赛,那就看着办吧……哼哼……于是,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兔子高高兴兴地睡着了。”聂闻先生提了很多问题,给了学生很多作文的思路,学生也创作出了很多版本的《龟兔赛跑》,这些版本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神奇的想象。

我们看到的绝不是问题,而是当学生经历这样一个反复的、不断的思考之后,写作思维会宽阔起来。

美国的法律条款多如牛毛,然而据说美国人做事却从不去翻法律上有无能干的规定,而是从另一头看,凡是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的就百无禁忌,大胆地干。而我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不少单位干什么事得先翻翻“红头文件”,这就造就了中国人的收敛思维,在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制约下,我们的教师按部就班地教着作文,画蛇不能添足,他们不会想到画蛇添足后也可以成为壁虎;他们不会想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为什么会睡着。我们的学生也就这样,人就是人,物就是物,事就是事,不会就事物的多个方面想多个问题,于是,一碰到自己没有写过的题目,立刻思维混乱,不知如何下笔,于是,作文就成为老师与孩子永远的痛。

聂闻先生的创新思维作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平时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写一件事,多角度地议一件事,在班里,要多开展一些辩论赛,带着孩子走出国人思维的禁锢,走进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王国之中。

制造、捕捉事件: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敏感起来

学生平时是在生活,但他们却不像成人那样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所以虽然他们在生活,却找不到生活的现状,习作时还是无话可写。既然要对表象进行加工,那作文教学为什么不给学生更为精彩的表象?为什么不利用精彩的表象教给学生加工的方法呢?正因为有了表象,作文教学才会有依托与平台。潘新和说:要提高写作训练的效能,就得对写作实践进行“仿真”,在写作训练中就得对现实中的写作情境进行虚拟,所以,学生作文尤其是小学生作文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设情境。

聂闻先生的“母猪事件”可以说是他凭着自己的敏感捕捉了生活事件,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并让学生带着敏感的心走进生活、捕捉事件。在日常的作文教学里我们完全可以制造各种事件,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敏感起来。

前一阶段,我校的一名教师上了一节作文课《两杯水的启示》。教师事先在教室里放了两杯水,一杯是苦丁茶,为了迷惑学生,在略显黄色的苦丁茶上撒了几片玫瑰花瓣。另一杯是白糖水,透明而纯净。教师事先与一名学生商量好,让他选择那杯苦丁茶,但做出很好喝的表情。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为猜礼物,两杯水用红布盖着,让学生观察形状并猜一猜老师会带来什么礼物。在揭开红布的时候,教师故意用揭开一点儿又合上的动作来制造气氛。接着观察两杯水,说说自己想喝哪杯水,为什么?第三个环节是让两个学生品一品两杯水,再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表情选择要喝哪一杯。第四个环节是所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品水,每人只有一次选择机会。第五个环节说感受,品人生。教师制造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事件,而且品完那杯苦涩的茶水之后,引导学生从品茶走向品味生活,于是,学生就开始认识到人生也如这苦丁茶一样,虽然苦涩,但对整个人生却是有好处的;还有学生说,经历过就不要后悔;更有学生认为外表的华美并不意味着内在的甜蜜……

龟兔赛跑故事新编范文第3篇

笔者教授的大学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浙大版的《新编大学英语》,授课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批学生于进校英语分级考试后选入慢班,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表达有障碍,个体差异也很大。针对这样的特点,笔者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授课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文化教学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借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思辨意识、责任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下面仅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为例展开说明:

案例一:由简到繁的小组任务(以第二单元“神话与传说”为例)该单元主题为“神话与传说”,课内精读课文为一则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为什么乌龟的贝壳是不平整的”。曾有学者(郭姗姗,2011)指出,笔者所用教材虽是国内优秀外语教材,但在内容和选材上“都偏重于追求英语的原汁原味,而缺少母语文化的输入,很少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本来体现母语文化,缺少中国元素的表达。”针对这样的缺憾,笔者在进行单元导入时,有意识的加入了一则中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及一则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前者是一个动画短片,在熟悉完相关词汇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配音比赛。后者则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的角色扮演。在精读课文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分组将课文故事内容以微型剧的方式表演出来。由配音到角色扮演再到微型剧表演的设置,在任务难度上由易到难,篇幅上由短到长,故事内容上由熟悉的文化过渡到陌生的文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个任务中,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表达流畅性逐步提升,其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乐在其中。此外,个体差异和需求也在不同的任务中得以兼顾。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更是体会到了中国寓言故事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相通的主旨和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即“诚信”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乌龟在伊索寓言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中完全不同的形象,从而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古希腊文化和尼日利亚文化)有了侧面的了解。

案例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以第六单元“人和动物”为例)该单元主题为“人和动物”,课内精读课文为“人和动物的好斗性”。有学者(文江华,2010)指出,“成功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技巧在于善于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有指导的情境下主动地、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以求得他们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因到果,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设疑要严密,答疑要适度,留有余疑,不断启思。”针对这样一个较为抽象,富有哲学意味的单元主题,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层层递进的启发式提问。问题的设置上也是本着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顺序环环相扣,具体如下:“人和动物有区别么?表现在哪?”这个问题也引出了西方文化、圣经《创世纪》中对人和动物之所以不同的宗教解释;“人和动物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的地位是低于还是高于动物,还是两者平等?”这个问题引出了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和现代的工业文明;“人和动物是否有相似性?动物通‘人性’么?人又有‘动物性’么?”这个问题引出了一组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以及一系列相关文学作品,包括时下最新的影视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终启发了学生对人和动物好斗性的深刻思索。通过层层启发,课文的主题和文化因素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师生间思想层面的深层互动。

案例三:由易入难的翻译知识竞答(以第七单元“旅行的乐趣”为例)这一单元主题为“旅行的乐趣”,课内精读课文为“新生之旅”,重点讨论的是旅行的原因和旅行的意义。由于这一话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可能早已做过类似的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在课程过程中渗透文化因素成为笔者首要的考虑。因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笔者针对学生的特点(浙江省生源居多,均为在杭大学生)设计了与杭州旅游景点相关的翻译知识竞答,借以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增加其公民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在这一环节,通过幻灯片逐张展示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对应英文名,抢答并答对个数最多组别获胜。在展示的顺序上,首先展示的是杭州著名景点的实体照片,如“苏堤”、“雷峰塔”等;其次展示的是西湖十景的图片,如“苏堤春晓”、“雷峰夕照”等;最后展示的图片是某些景点的相关中文介绍词。这样的设计严格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原则,由词到词组再到句子,循序渐进。例如,学生在了解了“苏堤”的正确表述为“SuCauseway”以后,更加深了对“苏堤春晓”(“SpringDawnatSuCauseway”)的认识。再比如景点介绍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有学生翻译成“ThemovingstoryofLiangshanboandZhuYingtaihappenedinHangzhou”,表述上完全正确。这时,笔者则会引入跨文化相关知识,启发学生这样的翻译在英文环境中可能会完全失去意义,因为外国受众对人物角色并不熟悉,最后引出更佳的翻译版本“ThemovingstoryofLiangshanboandZhuYingtai—RomeoandJulietinChina,happenedinHangzhou”。与灌输式教学相比,这样的课堂更能加深学生对相关语言、翻译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识。当然,在知识竞答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两三人一组,或扮演导游和游客,或扮演梁山伯祝英台或者许仙和白娘子,演绎经典爱情故事片段,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文化教学。

龟兔赛跑故事新编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

引言

外语教学与文化密不可分。当前,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文化教学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将“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列为主要教学目标。文化教学毋庸置疑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有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数量众多,有的是从语言输入及输出角度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有的是从跨文化交际角度阐述其指导原则和实现路径,有的则是从高校、教师以及教材等角度研究具体方法和解决方案。其中,关于文化教学策略的探讨亦层出不穷,但涉及具体课堂教学安排,可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则少之又少,也较为零碎,缺乏系统性。故此,笔者试图以“循序渐进”为指导原则,结合浙江大学版的《新编大学英语》教材设计具体课堂文化教学案例,分析和探究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策略。

1.“循序渐进”原则的理论依据

李岚清(1996)提出:“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都很重要,但最主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如何系统有效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思考,其中有不少学者提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使用。李志鹏(2011)认为,“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生疏到熟悉,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落实到文化教学,束定芳(1996)认为,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马东虹(2007)也指出,文化教学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同时在贯彻阶段性原则时,还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此外,从认知学的角度讲,奥苏伯尔认知主义心理学指出,认知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知识灌输),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循序渐进”原则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吸收,从而促进其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可以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引入“循序渐进”原则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贯彻和体现。

2.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王守仁(2011)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高质量的课堂文化输入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的文化输入不仅仅指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也包括其他非英语国家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

英语国家文化输入的重要性不言自喻。盛雪梅(2008)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跨文化交际,在对英语文化的认识与接纳中,获得一种文化视野。”而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仅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适当进行延伸和补充,增加学生对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非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学习和传播本土文化不仅是国人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和切实需求。“加强母语文化输出的能力,是多元文化背景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学生的自身愿望和需求”(张素娣,2010)。但是,有学者(翁义明,2012)研究发现,国内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英语国家文化的能力远远超过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能力,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严重。更有学者(华瑛,2010)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不仅体现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表达有限,更重要的是母语文化的知识储备欠缺。因而,作为文化输出的前提,只有保证了本土文化的输入,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输出,从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3.教学策略及案例

笔者教授的大学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浙大版的《新编大学英语》,授课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批学生于进校英语分级考试后选入慢班,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表达有障碍,个体差异也很大。针对这样的特点,笔者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授课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文化教学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借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思辨意识、责任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下面仅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为例展开说明:

3.1 案例一: 由简到繁的小组任务 (以第二单元“神话与传说”为例)

该单元主题为“神话与传说”,课内精读课文为一则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为什么乌龟的贝壳是不平整的”。曾有学者(郭姗姗,2011)指出,笔者所用教材虽是国内优秀外语教材,但在内容和选材上“都偏重于追求英语的原汁原味,而缺少母语文化的输入,很少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本来体现母语文化,缺少中国元素的表达。”针对这样的缺憾,笔者在进行单元导入时,有意识的加入了一则中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及一则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前者是一个动画短片,在熟悉完相关词汇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配音比赛。后者则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的角色扮演。在精读课文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分组将课文故事内容以微型剧的方式表演出来。

由配音到角色扮演再到微型剧表演的设置,在任务难度上由易到难,篇幅上由短到长,故事内容上由熟悉的文化过渡到陌生的文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个任务中,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表达流畅性逐步提升,其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乐在其中。此外,个体差异和需求也在不同的任务中得以兼顾。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更是体会到了中国寓言故事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相通的主旨和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即“诚信”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乌龟在伊索寓言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中完全不同的形象,从而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古希腊文化和尼日利亚文化)有了侧面的了解。

3.2 案例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以第六单元“人和动物”为例)

该单元主题为“人和动物”,课内精读课文为“人和动物的好斗性”。有学者(文江华,2010)指出,“成功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技巧在于善于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有指导的情境下主动地、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以求得他们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因到果,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设疑要严密,答疑要适度,留有余疑,不断启思。”

针对这样一个较为抽象,富有哲学意味的单元主题,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层层递进的启发式提问。问题的设置上也是本着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顺序环环相扣,具体如下:1.“人和动物有区别么?表现在哪?”这个问题也引出了西方文化、圣经《创世纪》中对人和动物之所以不同的宗教解释;2.“人和动物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的地位是低于还是高于动物,还是两者平等?”这个问题引出了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和现代的工业文明;3.“人和动物是否有相似性?动物通‘人性’么?人又有‘动物性’么?”这个问题引出了一组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以及一系列相关文学作品,包括时下最新的影视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终启发了学生对人和动物好斗性的深刻思索。通过层层启发,课文的主题和文化因素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师生间思想层面的深层互动。

3.3 案例三:由易入难的翻译知识竞答(以第七单元“旅行的乐趣”为例)

这一单元主题为“旅行的乐趣”,课内精读课文为“新生之旅”,重点讨论的是旅行的原因和旅行的意义。由于这一话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可能早已做过类似的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在课程过程中渗透文化因素成为笔者首要的考虑。因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笔者针对学生的特点(浙江省生源居多,均为在杭大学生)设计了与杭州旅游景点相关的翻译知识竞答,借以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增加其公民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在这一环节,通过幻灯片逐张展示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对应英文名,抢答并答对个数最多组别获胜。在展示的顺序上,首先展示的是杭州著名景点的实体照片,如“苏堤”、“雷峰塔”等;其次展示的是西湖十景的图片,如“苏堤春晓”、“雷峰夕照”等;最后展示的图片是某些景点的相关中文介绍词。这样的设计严格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原则,由词到词组再到句子,循序渐进。 例如,学生在了解了“苏堤”的正确表述为“Su Causeway”以后,更加深了对“苏堤春晓”(“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的认识。再比如景点介绍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有学生翻译成“The moving story of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happened in Hangzhou”,表述上完全正确。这时,笔者则会引入跨文化相关知识,启发学生这样的翻译在英文环境中可能会完全失去意义,因为外国受众对人物角色并不熟悉,最后引出更佳的翻译版本“The moving story of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R omeo and Juliet in China,happened in Hangzhou”。与灌输式教学相比,这样的课堂更能加深学生对相关语言、翻译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识。

当然,在知识竞答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两三人一组,或扮演导游和游客,或扮演梁山伯祝英台或者许仙和白娘子,演绎经典爱情故事片段,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文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