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位于人教版选修模块3-2第四章第三节。它是在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问题。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重要规律,也是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重点,也是物理学的重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比较全面的掌握了电场、磁场,并对电磁感应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应该说学习楞次定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本节知识涉及的因素比较多,规律也比较隐蔽,学生对楞次定律的探究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辅助以多媒体进行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总结概括的能力。

(4)亲身体验运用实验、比较及科学假说等研究问题的方法,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分析,得出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的规律—楞次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和概括,以及对感应电流磁场这个“中介” 的引入。

4.器材准备

铝盘、灵敏电流计、强磁体、磁铁、线圈、塑料小车。

5.教学流程

环节一:旧知链接多媒体展示问题

(1)环形电流的磁场可以用安培定则表示:让右手弯曲的四指与__________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________________。通电螺线管是由许多匝环形电流串联而成的,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可用安培定则来判定.通电螺线管内部磁感线方向是·

(2)如图,已知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如何?

(3)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

磁通量的变化包括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热身。

环节二:魔术表演,引入新课

首先表演魔术——神奇的魔法棒和会跳舞的铝盘,引入问题。这是普通的铝盘,注意观察。

问题1:铝盘为什么会随着魔法棒的起舞?

验证学生猜想教师揭开魔法棒的神秘面纱,并用银币验证是不是磁铁。

问题2:磁铁是铁磁性物质,不吸引铝,为什么在魔术中铝盘会随着磁铁的快速运动而随之运动呢,受到魔力一样?

验证学生猜想,连接铝盘和灵敏电流计,在快速移动强磁铁时,学生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偏转。

从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不仅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了变化。

问题3:感应电流的方向遵从什么样的规律?

实验: 把线圈、两个并联反向发光二极管连接,当磁铁快速插入和拔出时,二极管交替发光。

问题4:两个二极管交替发光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怎样了?

问题5:什么原因导致感应电流方向改变了?

实验结论: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颠倒磁极重复实验,认真观察两个二极管发光的顺序。

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也有关系。

问题6:感应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吗?这个磁场的方向该怎么怎么判断呢?

请同学们接着观察我们的实验,在磁铁快速向上提起时,铝盘随之向上跳起,如果我们已知磁铁的N极和S极,能否根据初中学过的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异名磁极相互排斥来判断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呢?

在我们知道了感应电流的磁场时,能不能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如果可以,根据的哪个定则?

改装实验:把线圈和塑料小车捆绑在一起,插入和拔出磁铁时,小车会移动,通过小车移动方向和磁铁的原磁场方向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从而判断处感应电流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表演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分析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再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本节课的重点从探究感应电流与原磁场的方向转化为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问题。

环节三:新课教学、分组实验、探索定律

实验目的: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

实验器材:磁铁、线圈、塑料小车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制定实验步骤,自己绘制实验表格,再以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探究多个线索之间的关系。通过车载线圈的运动情况,可以直观判断出车载线圈的受力情况,通过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判断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降低探究实验的难度,从而较好的突破重难点。

环节四:总结规律,深化理解

多媒体展示问题

(1)从相对运动看,当磁铁靠近线圈时,线圈——磁铁,从而—— 磁铁的靠近,当磁铁远离线圈时,线圈——磁铁,从而——磁铁的远离。简言之: ————。

(2)从磁通量的变化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从而——磁通量增加;反之,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又——磁通量减少。表现形式是——,本质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磁通量的变化。

(3)请同学们观察在表格中添加线圈的绕制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一栏,并根据线圈的绕制方向和安培定则把实验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总结出隐藏在现象后面的规律。

(4)把线圈和两个并联反向的发光二极管连接起来,检验判断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检验,验证学生结论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对自己总结规律的认识

环节五:拓展延伸,理解定律

师(1)谁在阻碍?阻碍什么?怎么阻碍?能否用“相反”或者是“阻止”来替换阻碍?

师(2)观察演示实验,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并解释魔术本质

学生结论: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磁通量的__变化__;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_____相对运动__。

“阻碍”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化的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楞次定律理解

环节六:课堂练习,当堂达标

例题:在图4.3—10中CDEF是金属框,当导体AB向右移动时。

请用楞次定律判断ABCD和ABEF两个电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思考:能否用这两个电路中的任一个来判定导体AB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强化训练

环节七:自主完善,意义构建

(1)总结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楞次定律的内容,抓住“阻碍”,深化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并体会该规律的隐蔽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2)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回味猜想、实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对于楞次定律本身,该科学研究方法更重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完善、总结梳理的自学能力,巩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魔术表演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通过发光二极管的交替发光,引入本节课题。

3)通过直观实验,实现本节问题的转化,降低研究问题的难度。

4)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楞次定律 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41-01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物理概念来源于物理实践、物理事实,它是将实践得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用来指导实践,并予以检验和深化。若学生只知道物理事实,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就不能说学到了物理知识;若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就谈不上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掌握;若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难以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更不能正确地应用定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 教学准备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对楞次定律的教学必须足够重视。

关于楞次定律的教学安排一般有两种:(1)先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如将磁铁插入线圈或由线圈中抽出,观察线圈中感生电流的方向;再分析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还要分析感生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进而研究感生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原磁场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的优点是能使学生了解这一定律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的过程,但由实验到结论,现象多、过程复杂,效果不好,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2)直接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来分析感应电流的方向,得出结论后再用实验验证。采用此种方法,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简化楞次定律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定律的实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本课不仅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结论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得出的,因此教学重点要从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的学习,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方法的学习中。

二 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首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建立物理概念。如在讲电场、电势能这两个概念时,电场和重力场很相似,但电场作用的效果必须在实验室才能看到,而重力场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身边重力场的现象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在学习电场前,先复习重力场,重力场是力的性质,用重力加速度来描述;重力场能的性质用重力势能来描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使学生从表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电场、电势能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不会感到空洞,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可以轻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应用于实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物理概念的价值与作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物理课不再抽象、难懂。

三 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楞次定律的文字表述概括性强,学生常常理解错误。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量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不是和原磁通量相反;“阻碍”不是“阻止”而是“延缓”。如果磁通量的变化被“阻止”了(即不变了),则感生电流也就无从产生。

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举一些实例要求学生分别用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来判断感生电流的方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两者的一致性,从而在具体应用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具体运用时一般可以这样选择:如果是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作切割磁力线运动,则常用右手定则;如果是由于磁场变化引起整个闭合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则常用楞次定律。

这节课利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学习氛围浓厚,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对楞次定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

引言

教学设计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联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纽带。其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对于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设计是实现优质教学的重要策略。当前我国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而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已经成为课程教学中关键性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原理概述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基础

1、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领域。教学设计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着重于教与学的综合运用,教学系统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实现预期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内容,教学设计的其余内容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的作用。

2、系统科学理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也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目标设计要坚持系统科学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反馈性原理。既要从国家的教学目的整体考虑出发,也要从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局部考虑。整体和局部目标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

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同时能够让学生乐于探究物理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公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思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了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分类结构

针对目前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借鉴现代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和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可以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系统地演绎到课堂教学之中了教学目标分类和层次基本框架。如图建构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包含以下原则: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主要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的教育不是精英性质的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教学目标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认知的,应该是在认知构建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方法,促进学生科学价值观的自然形成;第三教学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内容要全面,课程目标要贯穿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是操作性原则,实现教学目标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途径。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目标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学进程,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使教学目标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

再次是科学性原则,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认知、感情和价值观等原则出发,确定最合适的教学目标,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按照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教学目标的确定,如果仅从教师自身出发,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势必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失落,人为地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教学的低效率。此外教学目标不仅要适应时代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对于基础较牢固的学生,要适当的提高要求,符合学生更高的发展要求。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适当降低目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学有所获。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实例——以《电磁感应》章节为例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七节: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楞次定律的应用;自感现象;日光灯原理和涡流。其中涡流一节为选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本章教学内容和要求为:磁通量(A)、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B)、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B)、楞次定律(B)、右手定则(B)、自感现象及其应用(A)。

本章的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本章的难点:楞次定律、自感现象。

(二)知识学习水平细目表

(三)本章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对于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和变化率的定义要有正确的描述,并能用实例来说明这些定义的含义和区别;能够举例说明电磁感应现象,完整准确的表达出电磁感应所需的条件;能够准确的表述出右手定则内容和适用条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楞次定律的本质和内容;能够正确的描述自感现象,举出几个自感现象的例子;能够说出自感因素的单位和决定自感因素大小的变量;能够指出自感现象的利与弊;正确叙述涡流的定义,知道涡流现象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说明闭合回路磁通量变化与导体切割磁感线在感应电流产生条件上的关系;能准确地说明电和磁相伴而生规律发现中的可逆思维方式;对各种各样的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本质进行抽象归纳和总结,分析其相同点即磁通量的变化;运用楞次定律判断与电磁感应现象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逆向思维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各种类型的电磁感应现象的不同与内在一致性;具有积极探究、主动观察与操作、善于思考的心理和态度;理解并认同楞次定律的内容表述方式;体验电磁感应现象研究推理过程中的逻辑美;感受法拉第个人魅力,包括他的科学精神、情操美和人格美;通过自感现象,认识和体验辨证观思想,全面理解周围的事物。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练习、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其有效性是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使教学过程得以最优化,使学生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课堂上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实施有效教学,那么教师该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达成汽车电工电子教学的有效呢?

一、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有效教学。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即时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发展;有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

有效教学包含具体的含义。第一,有效教学是基于预设教学方案的教学。第二,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第三,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富有成效的教学。第四,有效教学是重视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教学兼顾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动态有效生成的教学。汽车电工电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策略有其独特性。

二、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教师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的计策和谋略。有讲授策略、组织课堂讨论策略、提问策略、创建课堂坏境策略、激励策略、组织课堂讨论策略等。

三、汽车电工电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即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有效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构建三维的的有效教学环境

优良的课堂环境以温暖、支持、令学生愉悦等为特征,这样的环境鼓励学生学习,促进每个学生的怜悯和完善感。

1、构建民主性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百家争鸣,涉足冒险、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倡导学生课堂质疑,让学生学会在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反思、从错误中追问。

2、创建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

合作的课堂是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场所 。

3、构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一切帮助,确保学生有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为学生组织并呈现广泛的、高质量的、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有效的认知示范,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支架,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在《楞次定律》课堂教学中,我事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条形磁铁插入与拔出电流方向为什么不同?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创建这样的有效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去猜想、探究。

(三)实施在精心备课基础上的有效讲授。

精心备课即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有效讲授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讲授,具有明确的目的,使讲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注重学生的体验。

1、课前研究教材和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预备知识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教法,编选与组织教材精要的内容,决定呈现教材的先后顺序,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信息;总结教材内容,摘要学习要点,示范并指导学生整理学习要点,提供导学材料。

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楞次定律》课堂教学中,我把楞次定律作为教学重点,楞次定律描述及其应用作为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先后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猜想、分组讨论等方法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很形象地化解了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教学难点。

3、课堂利用旧识学习新知

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扫清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比如,在讲解“分压式稳定工作点的偏置放大电路”时,可先复习电工基础知识中的分压原理及电位与电压的关系,再说明电子电路的分析经常运用近似估算这一特点。这样静态工作点计算等一些复杂知识就能迎刃而解。

4、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即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在自感教学中,我适时地引入日光灯电路,让学生明确镇流器是应用自感原理产生高压激发荧光粉发光的;在互感教学中,引入汽车点火电路,是应用互感原理产生高压而实现点火的。不但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就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发学习的动力。

(四)恰到好处的有效提问并倾听。

课堂提问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有效教学必须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重任就由讲授、提问转向倾听。教师为分解难点提出有效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当提供提示。不仅要倾听学生对自己的回答,更要倾听学生对自己的提问。

1、创设愉悦的情境。

营造适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氛围和空间,创设一个平等温暖、充满善意、毫无威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将学习的快乐与科目连结。

2、抓住提问的有效时机。

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学生的问题,在学生进入探寻问题的状态时,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注意适当的选择问题。

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气氛的表面活跃或过多指向课堂组织的提问,不做无效提问,要精选问题,如:选择清晰明了的问题让学生容易回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乐意回答;选择促进教学的问题让学生为断地探寻新知识面等等。

4、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课堂的教学提问通常有四种:“师问―师答”、“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有效提问的最高境界“生问―生答”,所以高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解答,教师不断地逐一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逐渐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五)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必须设计一些练习进行科学训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应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又要有利于知识点间的联系,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2、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差异、思维空间的不同等,因此设计练习要“因材施练”即不同的学生练习的问题难易程序不同,使每位学生都尝到练习成功的喜悦。

3、练习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和生活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学生会亲切感。如课后布置学习任务:上网查阅楞次科学家的杰出贡献、汽车电路中用到互感原理的有哪些部位、汽车蓄电池供电情况上怎样的等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学生个个都乐于完成。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思考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师通过反思,才能唤醒自我、检验自我,从而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1、思得。

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教学设计的成功之举和闪光点,也会有未曾料到的随机得意之作,还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精炒之笔,学生的创造性见解等,这些都是教师的智慧结晶和点滴经验,平时要加以捕捉,经过日积月累,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素质和驾驶课堂教学的能力。

2、思失。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一个高明的教师上课都难免有缺憾,作为一名教师每节课教学结束之后,都得回顾教学过程,反思重难点的突破情况、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等。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加完美。

3、思改。

教师通过教学中的得、失分析,思考造成“失”的原因是什么,以后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通过学生的反馈,学生欠缺哪些基本技能,如何补救,教学设计如何修改、完善更为科学合理。

总之,汽车电工电子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教师必须认真深刻地理解有效教学的概念,准确把握教学策略,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精心地有效备课和有效讲授,提出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巩固练习,并不断进行教后三思,真正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就能创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忆宁.《汽车电工电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实施新课程宜采用问题教学法。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一、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特点: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二、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是:

譬如: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利用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靠教学达到。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智能、品德、心理等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代人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展"与"创造"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问题教学法正是实践这一教学思想,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有效可行的好方法。

当然,在具体实施该教学法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掌握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要熟悉和掌握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明嘹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内涵的形式,明确运用课程内容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这是备课中首先要做好的工作。

2、了解学生,着重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学习的需求,精心创设情景,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喜欢学,大胆问,认真钻,刻苦练,乐学互学,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共同成长。

3、精心设计问题。首先是用心编设预习题。预习的问题应当是引领学生在自学课文内容时自学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达到课程标准的提纲挈领的纲要和基本路子,既要精要明确,又要使学生经过自学努力,可以达到。同时,要用心备设在课堂教学各步骤起启时引领学生进入该步骤学习时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三言两语之间,承上启下,要言中的,激起学生发言、提问、抢答的欲望形成一股主动学习的热潮。

4、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

5、周密考虑学生提问讨论的过程,善于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方式实施教学。要细致考虑学生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要将平淡的语言表述转变为激励性的、鼓励性的语言表达,善于把想要告诉学生的东西、或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或学生学习中有所遗留,必须提示学生知道的东西,转化为设问的方式,激励引导学生通过提问、作答或讨论表达出来。不要将问题的答案轻易地告诉学生,而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提问题,或自研,或与他人讨论合作,努力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可见,问题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问题教学的中心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达到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的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改革和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只要积极实践,努力去做,就一定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

(接上页)顿定律解决的问题大多可以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进行解决,因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题目中的物理条件对定律加以选择,以达到准确,简单,快速的目的,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自感现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8-0016-3

科学探究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独立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它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课型。在此以“自感现象”为例,就“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

“自感现象”是人教版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成因,以及认识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感悟特殊现象中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 实践案例――“自感现象”教学片段

1.1 切身体验,认识自感

如图1所示,让几位同学手拉手“串联”在电路中,电源只需1节干电池。

问:断开开关的瞬间,1节干电池何以使得这么多同学同时受到电击?

答:开关断开后,同学们与线圈构成闭合回路,“电击”可能与线圈有关。

由“电击”体验引发思维疑问,从而引入本节课研究的课题――“自感现象”。且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自感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缺乏对自感的直接体验。借助“电击”游戏,能感受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同时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开关断开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大小如何变化,电流变化的同时又引起哪些物理量的改变?

答:电流减小,线圈中磁场减弱,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动势。

断开开关的瞬间,线圈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使得同学们受到了电击。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先行组织者,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知识进行了学习,通过设计问题对这些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解决新问题。

1.2 问题引导,深入研究

自感电动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产生的原因学生较容易接受,但它对电流变化引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确定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设计时,借助演示实验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并借助问题链的方式为学生的理解与思考提供“支架”来化解难点。

问:如果把“电击游戏”电路中参与体验的同学换成灯泡,在开关断开时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产生自感电动势的线圈可以看作一个电源,它能继续给灯泡供电,灯泡不会立即熄灭。

实验演示:

实验现象:灯泡闪亮了一下,没有立即熄灭。(暂不对灯泡发光变亮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在此进行实验演示不仅可以对前面的理论推理进行验证,还可以通过小灯泡的发光让同学们“观察”到线圈产生的自感电动势。

问:电源断开时,通过线圈L的电流减小,这时会产生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使得线圈L中的电流减小得更快些还是更慢些?

学生活动(理论分析):

答:当电源断开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如图2)减小,由楞次定律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同,使得线圈L中的电流减小得更慢些。

问:通过线圈的电流减小,自感电动势使得线圈L中的电流减小得更慢。那么,当通过线圈的电流增加,自感电动势又会如何影响电流的变化呢?

答:在开关闭合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如图3)增加,由楞次定律可以判断感应电流与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相反。

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对“阻碍”一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可在通电自感实验演示之前让学生先对灯泡的发光情况进行“猜想”。猜想源自学生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作用”的理解,猜想也是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作用”的另一种表述。观察通电自感灯泡的发光情况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阻碍”的含义。

在图3电路中接入灯泡,根据你对自感电动势的认识,说一说开关闭合时灯泡的发光情况。

发光情况可能有:

①灯泡A1没有办法被点亮;

②灯泡A1会先变亮后熄灭;

③灯泡A1逐渐变亮。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依次进行甲、乙两个演示实验(如图4),通过演示让学生看到对比带来的差异性,通过对比能更直观地观察到灯泡A1的发光情况。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向学生传授了“对比观察”的实验方法。

分析与论证

实验现象:灯泡A2立即变亮,而与线圈串联的灯泡A1逐渐变亮。最后达到稳定时,两灯亮度相同。表明线圈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延长了灯泡达到正常发光的时间,推迟了电流到达正常值的时间。

归纳总结

断电自感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减小,自感电动势使得电流减小得慢些,但最终电流大小减小为零;通电自感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增加,自感电动势使得电流增加得慢些,但最终电流到达正常值。自感电动势的特性:自感电动势总是要阻碍通过线圈的电流变化。

1.3 拓展应用――对断电自感电路的进一步讨论

问:在图2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线圈可以看作一个电源,它能向外供电。由于开关已经断开,线圈提供的感应电流将沿什么途径流动?开关断开前后通过灯泡的感应电流与原来通过它的电流方向是否一致? 答:通过灯泡的电流方向发生了变化,不一致(如图2)。

问:如何通过实验来证实通过灯泡的电流方向发生了改变?

答:在电路中加入发光二极管或者电流计(如图5、图6)。

问:开关断开后,通过灯泡的感应电流是否有可能比原来的电流更大?

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联系断电自感演示时“灯泡闪亮一下”这个现象引导学生回答。并使用电流传感器采集数据,给学生展示电流反向变大这一过程。

图7为电流传感器采集的I-t图像。可以观察到开关断开后,通过灯泡的电流方向发生了改变,且电流大小大于开关断开前的数值。

2 几点想法

2.1 教学设计要明确探究重点

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探究课题后,应认真分析每个探究活动的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由于一堂课时间很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对每个环节都进行探究,所以必须确定让学生探究的重点。做“电击体验”游戏时,探究的重点是自感电动势的产生原因;探究“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影响作用”时,探究活动的重点是电流变化时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及其电流方向、通电自感电路中灯泡发光情况的猜测与观察、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影响作用的归纳与总结,等等。侧重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探究的实质,这对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盲目的探索不仅达不到科学探究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2.2 实验器材的选择

探究所需的器材不是越先进就越好,反而是越简单越能体现物理的探究性。在物理学中常常有利用简单的仪器或设备,完成惊人的发现。如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因此,在探究自感电动势的特性时,并不是一定要使用电流传感器来演示自感对电路电流的影响。

2.3 勿让演示实验“喧宾夺主”

在观摩“自感现象”示范课时,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过多地设置演示实验环节――既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又使用传感器演示自感对电流的影响,以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依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对自感现象进行观察。

3 结 语

在此“自感现象”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思考、推理和观察,从而“发现”和掌握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求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在抛出问题、演示实验,而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推理分析、观察现象,积极主动地讨论、梳理、总结,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林一敏,林达彬.关于科学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14,32(2):25―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韩海波,刘年新.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探究互动[J]. 物理教学探讨,2014,32(2):33―35.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体验必须通过一段情景、一个载体、一个过程、一种经历来实现.物理教师对学生过程体验的关注要在备课、上课、反馈等环节上精心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的时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建构模型、学习物理知识.

1 科学备课是促进学生参与过程体验的前提

1.1 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的意识

课堂是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学习的场所,并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物理课堂教学资源丰富,精彩的物理学史、新奇的物理实验、精辟的解题技巧……都能让我们的物理课充满魅力,但是学生在其中参与了多少值得我们深思.物理教师必须要树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的意识,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的收获.

1.2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有充分的认识

教育的功能是为学生创造成长的环境,合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而言,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适切的教学方式往往有较大差别,所以物理教师要善于通过日常的课堂观察、提问、讨论、交流、作业等方式,全面、深入、动态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对象,才能制作出“量体裁衣”式的教学设计,出色地完成教学目标.

1.3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恰当的体验过程

物理教学内容千变万化,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有的适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有的适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有的适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有的适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如楞次定律的得出)……物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教学情景和过程给学生体验,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并能在此过程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后续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2 课堂活动的组织和把握是关注学生过程体验的关键

2.1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物理学习讲求的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规律、感悟科学原理,学好物理的前提就是要有参与实践体验的兴趣,教师肩负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就是创设清晰、新奇、有震撼力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就能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实践体验的环节中来.例如,在研究力对空间或时间的累积效应时,学生用力投掷一飞镖针却没能使飞镖针射入前方的铝箔靶中,但是教师仅用口对着一根长约3 m的细玻璃管的一端吹气[TP11GW01.TIF,Y#](如图1所示),却能使飞镖针穿过玻璃管牢牢地钉在铝箔靶上,对此现象学生大为惊叹,欲探究竟.又如,在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课上,教师表演了一项“神技”,看似很随意地让一个从斜面上滚下的小球平飞恰好落入一个跟小球差不多大的洞中,然后就请学生来试或是进行一次小型比赛,一下子就把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再如,在探究气体压强与温度的课上,教师在常温下将一只鹌鹑蛋塞入一个长颈烧瓶颈中,然后隐蔽地在烧瓶底部加热,结果鹌鹑蛋跳出了瓶外,学生觉得太神奇了,在大家的猜测中教师揭示了秘密,接着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处于烧瓶颈中的鹌鹑蛋自动落入瓶中?此时的学生都产生了放手一试的欲望.诸如此类有趣而又看似简单的实验情景,对激发学生参与体验非常有效.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一、领悟《物理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第一步新课程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包括理念上和操作上,这些要求都体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因此,高中物理教学的第一步是认真研读《物理课程标准》,透彻领悟其精神。这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教材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物质资源,教材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必要前提。只有熟悉教材和准确地把握教材,才具备搞好教学的基础。熟悉教材是指要熟悉教材的内容、教材的结构特点、教材的编写理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才能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才能将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对知识的理解

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这是大家公认的,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新课程教材中,比以往增加了许多“STS”“科学漫步”“做一做”的内容,在教材的安排上也增加了物理学史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知识发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出现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的。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唯一有效方法,这一点已被大家广泛认可。人们常说物理教学就是讲道理,只有懂得其中内含的道理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例如我们学习的楞次定律,主要是要认识到楞次定律的核心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理解了这一点就变得容易了,然后我们在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及自感现象时也就更容易了。物理教学中理解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理解就不能谈物理。需要说明的是物理教学中的理解不是独立的理解,既要理解单个知识点,又要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只能是一盘散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如何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

三、新课程教学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之一“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而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远比教会知识本身更重要。很多学生在初中升入高中后很不适应,甚至会有学业滑坡的现象,还有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依然收效很小,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学习过程方法的问题,没有坚实的过程,当然不会有相应的结果。诸如:学习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学习过程无总结、无反思;学习无计划、无规律;听课不得要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学中贯彻过程与方法教育,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学教改的客观要求,学生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一重要途径,才能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学习能力才是核心,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教材、教师、学生及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来安排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远比获得知识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