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窦娥冤的故事

窦娥冤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窦娥冤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窦娥冤的故事范文第1篇

“以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

“以案导学”是以学案为学习的载体,以导学为学习的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以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习需求设计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主动探究,完成相应任务。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老师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它兼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两者在教学活动作用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

“以案导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语文学习中的实践

本文结合《窦娥冤》的导学案设计来讨论该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学案设计。在学案设计中,要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编制出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情境,主动设疑;要注意层次性和梯度性,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学案的编制最好以课时进行为主,每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掌握相关知识之外,还要有适当拔高训练和拓展延伸。

分发学案,明确学习任务目标,提前预习。完成学案设置的任务是本教学模式的核心。在课前教师应把学案分发给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明确目标,知道重难点及学时分配。

如《窦娥冤》导学案。教学目标:了解元杂剧。欣赏《窦娥冤》戏剧冲突,认识元代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及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难点: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老师出示导学案时要注意充分利用语言和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对更加清楚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和热情。

据案自学,课前预习,了解关汉卿及元杂剧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汉卿:(略)

元杂剧:剧情结构:本、折(略),(宫调、曲牌见课下注释)楔子,过场;角色:正末,正旦;副末、外末、小末;副旦、外旦、小旦等;剧本常识:主唱、宾白、科范;题目正名。(略)

同学四人为一组,进行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窦娥冤》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整体把握剧情;了解人物关系;

第一模块情境导入:展示你所掌握的戏剧及元杂剧相关知识;你了解关汉卿吗?

第二模块整体感知:扮演角色朗读剧本中人物对白部分。介绍你已经认识的剧中人物,他们都是谁,是什么关系;用几句话概括剧情。

《窦娥冤》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要点:熟悉曲词及宾白所表演的故事,初步感知关汉卿“本色”语言特征;把握戏剧冲突。

第一模块深入理解:

练习检测: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也哥么、则落得、直下的、端的、只合、争奈兀的、准了、处分

阅读《窦娥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片段,然后按要求答题。

选段中,“科”指____,主要用来____;“云”指____,主要用来____;“唱”指____,主要用来____。

解释下列词语。①兀那:②休:③打甚么不紧:

选段中括号中的文字是属于( )。

A.舞台说明或舞台指示 B.舞台动作提示

C.舞台人物介绍 D.舞台人物或动作提示.

从人物的说白中你体会到本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给戏曲每一折加个小标题吧!

第一折,第二折____,第三折____,第四折(结局)昭雪。

第二模块问题探究:

本故事的部分在哪一折?为什么?

讨论:窦娥冤,“冤”于何处,从部分一折唱词中找出;本剧的戏剧冲突都哪些?集中体现在哪一方面?(从宾白入手);从滚绣球及窦娥遭遇推测元代社会现状。

《窦娥冤》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要点:鉴赏曲词语言,领略其迷人的艺术魅力,分析曲词在矛盾冲突中表达的人物心理和性格。

第一模块、品味鉴赏:品味鉴赏部分。

下面对《滚绣球》一段文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A.第一句是说人的生死全由鬼神掌握着,谁该生,谁该死,如日、月分明。

B.第二句用设问询问天地为什么混淆了盗跖、颜渊,第三句用对比揭示不公平的社会现状。第四句指出这种状况是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敢坚持正义造成的

C.第五、六句愤怒谴责天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天”,为后面“天地”被窦娥冤情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做了反衬。

D.第七句窦娥面对法制黑暗的现实,无法申冤,只感到无限委屈和悲伤。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下转第144页

上接第148页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小组讨论分析人物窦娥形象。

第二模块写作借鉴,拓展延伸。

说说宾白、曲词在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作用。

组内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小组口头抢答式,代表黑板书面表达式,及教师点名交流式完成讨论探究部分的问题。

教师总结,评价提升.除了知识的总结之外,教师还要进行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任何积极因素都应该给予鼓励,使其尝到探究的快乐。最后要对知识适当拓展延伸,提高升华,让学生学会迁移,达到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的效果。

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学以案导学教学效果分析

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由于教师的直接灌输。学生养成赖于思考和依赖老师的坏习惯,缺乏积极钻研探究的精神。而学案导学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习惯,尤其是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求知探索的欲望。对于学生未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寻新知具有重要意义,使之终身受益。

窦娥冤的故事范文第2篇

作为一门课程,语文应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才知道教什么,上完课,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仔细阅读这段话,它指出了一个不同于过往的地方,三维目标的提出实际紧扣着两个字――学生。即使在新课改一年后的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几乎是从教材角度和教师角度为主导的。这种教师设定的目标,其实是一种静态目标,也许是一种过高目标,学生在完成这种目标的过程中,是一个路人,是一个被动者,这样的目标何以带来高效?要想带来高效,转化目标形成势在必行:通过一定方式将教师目标转化为学生目标。我们以语文学习的第一个基本环节预习为例来谈谈师生目标的转化。

二、方式转化――从教师宣讲到问题导引

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很多时候采取的是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模式。即使采用了问题讨论的方法,也是老师不断地在学生面前引导,朝着教学目标靠近。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只是参与者,而不是决断者,任何想法都必须折服在老师的理解之下,学生何来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何以得到保证?

“使学生增加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称为积极主动探知未知领域的过程。”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字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恨之如仇敌,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能给学生以阅读的兴趣。我这里借用美国三年级的阅读课《民谣花木兰》为例来比较我们的语文教学。

美国(三年级):《民谣花木兰》

――主题:“冒险”;课文由14张精美的图片组成;中英文展示;

――课前提示(一边读课文,一边自检你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再读课文)

――课后活动设计:

思考:为什么花木兰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母亲要出征的事情?花木兰以女性士兵身份申请出征,有什么后果?为什么同伴知道花木兰是女性时那么惊讶?你对勇气有什么理解?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表达:写一封信(木兰写给父亲:这段时间都做了些什么,现在的状况如何);

――课后社会实习:制作一个颁给花木兰的领导者奖状;

――观点:文本观点与电影《花木兰》的观点比较,并且选择精彩场景交流;

――上网:针对花木兰的事情,发表评论。

这是美国教材的设置,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吸引学生的各个层面的东西,与我们教材冰冷无趣、高度概括的几个思考题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课后活动的设计环节,其实等同于我们的语文阅读环节,任何一个学生看到这样的设计,都会忍不住亲自去求证一把,哪怕就是得到了不同于他人的答案,我想,学生们也是快乐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呢?关键还是学习的方式的问题。

比如《窦娥冤》,元代一个著名的戏剧。今天学生本来喜欢戏剧的就不多,再加上是文言,那就更不喜了。我们让学生去查老师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理解所谓的情感,去学习戏剧的写作技法,学生还能有学习的兴趣吗?如果我们能仿照美国教材,遵照新课标的规定,变换一下学习的要求,也许就会改观这种情况了。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研讨这篇文章。研讨题目如下:

1、请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关汉卿个人的大事年表。

2、阅读《窦娥冤》,扣住“冤”字,将全剧分成四个部分,并分别概括。(少成童养媳、成年成凶手、感动上天、向天抗争)

3、思考善良的窦娥为什么会发出残酷的誓愿?是什么扭曲了窦娥的人性?

4、是谁使窦娥变成了变态复仇者?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窦娥?

窦娥冤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粤剧艺术;审美教育

我国有数以百计的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粤剧便是众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特点,部分人群对其也有着难以言明的热爱。首先,粤剧是我国传承的文化之一,经过近700年时光的锤炼早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其次,粤剧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据调查,我国有近40%的人群对其有着深厚的热情。由于这些观众的存在,在极大程度上为粤剧体系的展现提供了动力。在长期的粤剧艺术实践中,对于审美教育起到的作用则相对明显。

一、粤剧艺术的审美教育手段

(一)“以情感人”

众所周知,粤剧的题材无不取自于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无一不透露着对于情感的表达。所以,基于情感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情感处着手。以《六月飞霜》为例,《六月飞霜》又名《窦娥冤》,此间蕴含的情感可谓匠心独具,采用东汉年间“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进行改编。主要讲述一位书生为偿还高额债务,将其女抵押他人,从而引发的后续故事,最终结果则是窦娥被人诬告毒害杀人,被昏官处斩。在临死前,许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而后,虽是六月天气,却突然天降大雪,这漫天大雪似乎是在诉说着窦娥冤屈。至此,戏剧的情感已经被尽数引发,能够使观看的人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这部剧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但也万幸,这部剧却被赋予了一个尚且令人宽慰的结局。窦娥的父亲最终官爵加身,并为窦娥一事平冤昭雪。这部《六月飞霜》虽然是我国著名的悲剧之一,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对情感的体现,都已经有了极高的水平。所以,使用粤剧进行审美教育,以情感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潜移默化”

其实,无论是粤剧艺术还是审美教育都是以人为载体开展的活动。但是,基于意识对人的教育,并不一定是通过表演者对观众使用强制手段达成的,而是有欣赏者在对粤剧艺术欣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以及审美得到提升。此外,粤剧艺术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止于此,通过粤剧艺术的展现方式,能够有效地对人本身的现实情感乃至精神面貌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但是,基于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人在长时间处于粤剧艺术的氛围内,或者在对粤剧艺术有着较高层次的理解后,更容易对自身的精神状态以及审美进行提升,并且是自主状态下的提升。而且,当知识获取到一定程度时,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质变,也就是转化为人对其的精神感悟,而这也正是潜移默化的体现方式之一。

(三)“寓教于乐”

通过对粤剧艺术的分析,从本质上讲,艺术的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因为艺术本身的审美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其对应的审美教育则是以审美教育价值为基础,从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与艺术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艺术家大多也会采用化真为美的手段,将生活上蕴含的情感融于艺术中,并以艺术的特殊形式展现出其本身存在的真实,然后供人享受,此为寓教于乐。而根据当前的粤剧艺术形态来看,在生活节奏较快以及工作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对粤剧艺术产生好奇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等于变相地扩张了粤剧艺术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中,人们出于对粤剧的好奇以及基于粤剧艺术本身具有的影响力,开始逐步感受粤剧艺术。但是,要想有效地利用粤剧艺术进行审美教育,就需要保证粤剧艺术足够优秀,能够对刚接触的人群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张粤剧艺术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雄厚的国家,不只是粤剧艺术文化,在其他领域上的文化都经历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并且在这千百年的时间内,我们的先人也对其作出了不断完善的工作。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秉承先人的意志,将传承的文化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以至于在增加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所以,对于粤剧文化也同样如此,要想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不止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也要对粤剧文化体系进行完善,从而将完善的精神文化带给更多的人群。从艺术上进行传承和创新,让粤剧艺术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窦娥冤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高考的压力很大,催生了“考什么,就讲什么;怎样考,就练什么”的教学观念。面对高考我们似乎无能无力,面对高考高三这样讲似乎有情可原;高一高二这样讲似乎就说不过去。因为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是单纯应对考试的课堂,而应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和主体构建的课堂,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低到高,语文能力有无到有,思想道德素质得以矫正。笔者从我校(xx中学)举行的赛教活动中,从预赛到决赛听了几节语文课,发现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商榷,尤其是我们基层学校。虽然是个例,但也能从中“窥一斑见全豹”明白新课程下我们基层老师应有的做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语文课本的解读应有老师的智慧。

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在教学上创新思考、创新设计留下了较大的空间。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却在这上面没有留下我们自己一丝智慧。在这次赛教中,有老师在讲《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这一课,有一位年轻同事给笔者讲“这老师用的课件、讲课的思路同他们在上学时的一模一样,还没有变”;有老师讲《雷雨》下的结论还是万恶的旧社会、该死的地主阶级等等。我无语,用学生的话来讲这都什么年代,还在谈这些?笔者也知道、也是这样做:我们上课要不然看教参,要不就用优秀教案;再不行时,就上网寻找几个教案一拼凑就成。这种种其实就是没有自己的智慧的表现。我们常言老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明学情,如果我们的教案一写就管三年甚至管多年,没有新意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么会精彩?笔者认为要避免上述的现象,老师在教材的解读上应静下心多读文本,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领悟文学的魅力。这样,老师吃透文本,通过老师的智慧,启发学生走出文本,实现在创造。我想只要坚持这样做,才会避免用热闹的课堂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悟文”;才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

二、教材处理应显示老师的智慧。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上课时,发现没人听。下课后,却埋怨学生,其实不能怪学生。比如有老师借班上《雷雨》,设计一个环节是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问题一抛出,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纷纷发言。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发言只是把教辅资料上的答案看了后侃侃而谈,老师的总结也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也就是说老师拥有的信息比学生多不了多少,看似热闹的课堂却隐藏着老师权威的丧失,如果没有听课的老师,又有多少学生参与这活动?退一步而言我们所讲的内容在学生的手头上就有现成的资料,学生照本宣科又培养怎样的能力和素养?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老师讲的内容资料上有,语文课听不听都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为我们的语文酿下苦酒!老师总是讲学生懂的内容,而学生不懂的内容却没有讲,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

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精心处理,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会的少讲,多回归语言的本体。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就会显示出老师也有的智慧。

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老师的智慧。

1、新课的导入体现老师的智慧。

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具体生动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其目的就是创设氛围,调动兴趣,激发潜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文本。可我们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这点,一上课就是“我们今天上xx课,同学们把书本翻倒xx页”。简洁倒是简洁,却少了教师的智慧。这样,能引人入胜吗?

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狼》是这样来设置情境:让学生来说有关狼的成语,学生陆续说出“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如狼似虎”等成语。教师适当引入“你们看看,都是贬义词。请同学读读《狼》,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狼,什么样屠夫。”这样设置情境:引导很巧妙,指向很明确,手法生动。如果教师在每堂新课都这样智慧的设计,当学生走进文本,内心的情感度调动起来,再加上老师精心组织,学生的思维肯定会被激活。

在问题的设计上体现老师的智慧。

笔者听过听过一堂公开课,其中给笔者留下印象的是:教师对文中的一句话作了修改,然后请学生评述:哪个更好?问题一提出,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言,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看出: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因为这一问题体现教师的智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激动,思维积极,课堂效果自不待言。

在课堂中能捕捉教学的契机体现教师的智慧。

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是实现预设的,缺少当堂生成,而真正语文课堂,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善于抓住课堂的教学契机,智慧开展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应多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的实际考虑,利用好学生的意外回答,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有老师借班教授杜甫《登高》时问:“大家阅读最后一联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一问题,有同学回答出一个字“高”,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并没有放弃,接着问:“怎么高?”学生答曰“天高”。可老师没有问下去,只是带领学生再去分析最后一联。事后与该老师交流: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课堂将会意外的精彩。也许学生这种意外的回答是捣乱,或者是学生对问题真正地思考。我们捕捉这一契机,就能体现我们的教育智慧,因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只有用敏锐的教育机智来应对有效的或无效的学生回答。只有这样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的体验

窦娥冤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高语文;魅力课堂;爱心

目前,职高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教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而学生不好好听课,偷看闲书,窃窃私语,更有甚者呼呼大睡。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如今变成了教师的孤军奋战。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而有序开展,原因很多,解决的方案也很多。我的做法是:打造语文学科的魅力课堂。

一、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增强自身魅力,才会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1.爱心――给学生阳光和雨露

夏尊先生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对于学生,我们必须投入感情,投入关爱,这些花一般的孩子,在师爱阳光雨露的沐浴和滋润下,一定会竞相绽放!

2.激情――给学生感染和活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情绪低落,学生也会闷闷不乐;教师情绪激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

教师要做到激情饱满,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无论什么烦恼忧愁,都要抛开,面带微笑进课堂;其次要全身心投入。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捣蛋学生传来不和谐的声音,但一定要用平常心去对待,切忌生气、发火。根据经验,对个别的学生来说,在你还没有完全征服他以前,你越生气,他们反而越看你的笑话。或者,干脆与你死磕,斗争到底,最终让我们教师下不来台。

3.幽默――给学生愉悦和启迪

幽默的教师,是学生最喜欢的类型。教师的幽默,可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在间接教育、旁敲侧击时,产生的教育效果会更显著。

有一段时间,为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天课前要求课代表和组长督促大家交回一大组学生的摘抄本,坚持了一个礼拜下来,就有人不积极交本了。那一次,20名学生只交回来13本,当时我很生气,但我没有明确点名批评,而是即兴赋诗:“大江东去浪淘沙,沙里澄金。今天能够交回摘抄本的同学,全都是金子。”然后,就开始点名表扬。有学生就开始附和,比如,点到张宇,他们就说张金子,点到王君,他们就说王金子,当时的课堂气氛很热烈。在点名表扬的过程中,有几个学生又交回了本子,还有两位走上讲台说:“老师,我明天一定交。”这就是幽默教学产生的教育效果。

二、增强课堂教学魅力

职高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外向的居多。在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投其所好,比如播放与教材相关的流行歌曲,一定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我做过多次尝试,收到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1.发挥音乐功能

在学习爱情诗《致橡树》和《我愿是急流》时,我还让学生进行了对比阅读,播放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学生在欣赏优美乐曲的同时,重点关注了歌词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学生们很兴奋,欣赏完之后,纷纷表达了对歌词的理解,还有的学生对歌词的风格也作了精彩点评:说《青花瓷》写得朦胧、缠绵、飘逸,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很准确的。

2.播放朗读视频

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对诗词的情感把握有时不很到位。在学完诗词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朗诵诗词,必要时,播放名家的示范朗读,引领学生重新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深入理解诗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3.通过故事激趣

在学白的《将进酒》时,要让学生知人论世,如果单纯地给学生概述一下李白的基本情况与代表作品,学生会认为很没意思,记住文字性的文学常识,纯粹是为了应试。于是,我打破常规,给学生观看《唐之韵》第七、八集《一代诗仙》,在图像、声音、文字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手段中,学生的兴致很高,以听故事的方式轻松了解了一代诗仙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对本课《将进酒》的情感与风格的把握就很容易了。

4.利用戏剧电影

在学习窦娥冤时,我让学生看了蒲剧《窦娥冤》片段,在学习《雷雨》时,让学生看了电影《雷雨》的精彩片段。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窦娥冤的故事范文第6篇

外公身材高大魁梧,年轻时候一定也英俊潇洒。解放前是个脚夫,见什么能赚钱就挑什么去卖,很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当解放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后,也就是外公六十多岁的时候,他患了白内障,眼睛完全失明。

在我有记忆开始,看见的外公就拄着拐杖,用手摸索着行走。他的几个儿女对他都很孝顺,经常争着接老人家到各家去住。当外公被接到我们家时,是我们最快活的日子。不仅是因为他很慈祥,常常把父母特意为他准备的小灶伙食匀给我们吃,更主要的是我们有故事可听了。

外公真的不寻常,尽管生长在贫苦的家庭,却乐观、豁达。凭着他极好的记忆力,他能随口背诵《增广》上面许多深含哲理的话,能时不时给你来几段川剧唱腔,他最喜欢唱的是《窦娥冤》、《穆桂英挂帅》等,每唱完一句还要哼上一段过门,或模仿打击乐。他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清脆,即使一直不喝水,也不会干燥嘶哑,一点也不像七八十岁的老人。最让我们感到他了不起的,是他的脑子像个故事匣,装满了各种各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有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比如《王宝钏》;有英勇杀敌或足智多谋的英雄故事,比如《薜平贵征西》、《花木兰从军》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中的诸多人物;有启发人孝敬老人的故事,比如《赵五娘》、《二十四孝》……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使人倍受启迪的故事,由于时间太久,大多已记不起来,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叫《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钱财一个叫仁义,他们都是生意人,经常结伴贩布匹去卖。有一天,他俩又一起到外地卖布匹。走到一座山中,两人坐下来休息,在他们休息的地方附近,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钱财发现后立即起了歹意,他想,要是把仁义推下去,这些布匹全归我了,就可以发一笔小财。于是,他把仁义骗到洞口,把他推了下去,然后卷起布匹就逃之夭夭。真是命不该绝,后来,仁义被好心人救了。他没钱再做生意,就去给一家员外当长工。他在员外家非常勤快,也很见机,扫地的时候,偶尔拾到一个铜钱,他也如数交给员外,他的人品不仅得到了员外的好感,也赢得了员外女儿的芳心。员外把女儿嫁给了他。而钱财做生意亏了,不但没发财,反而沦为四处乞讨的乞丐。

窦娥冤的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从大语文观来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正确引导,促进课外阅读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正确地加以引导,教给选择和阅读的方法。对于阅读方法,韩愈有比较系统的主张,他认为:一是多读多看,吟诵涵咏,“口不绝吟、手不停披”(“吟”指吟诵、朗读;“披”指翻阅、阅读);二是区分读物,提要钩玄,“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三是广采博取,认真积累,要“旁搜、远绍”,“俱收并蓄”。

从韩愈的阅读方法中,我们觉得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在指导上应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量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则“不少于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二是质的问题,要努力教给阅读方法,指导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避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三是目标的问题,不搞“一刀切”,允许自由发展,允许自己选择,真正地发挥个人的特长爱好。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传道解惑”――解决学生阅读中的问题,“鼓励引导”――不断引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真正使课外阅读和能力素质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积极开展优秀书刊的导读工作,把学生手中都有的课外读物充分利用起来,上好每节导读课,以一带十,以点带面,促进课外阅读正常开展。

二、开展读书活动,促进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读书的基本动力,要保证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活动,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阅读兴趣的培养还在于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同时提出目标,分层要求,自主选择,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逐步进入自主发展的境界。在这里,针对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不同爱好,以个人喜好为前提,以逐步养成为目标,层层推进,始终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的阅读兴趣。

一些教师抱怨:“世上那么多的书,学生最不爱读的却是语文书;学校里那么多的课,学生最不爱上的却是语文课。”有位同学说:“我一个人在家里读《窦娥冤》时哭了,我在上课听老师讲《窦娥冤》却睡着了。”一些家长也反映:“我买来的书,他看起来直打瞌睡,他买来的书看起来眼睛都不眨。”看来,不是学生厌倦语文学习,而是教材远离了学生的心灵,课外阅读却能带来一片晴朗的天空,课外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是课堂教学启趣。课堂教学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要注重抛砖引玉,激发学生追求掌握求知的欲望,即要着眼于课内向课外延伸,在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拓展视野,从背景、作者等相关方面入手,使学生学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产生课外阅读的愿望。如在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章节;学完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向学生推荐巴金的《家》等有关书籍,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自觉地对课外读物产生深厚的兴趣。

二是利用榜样引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文学巨匠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经常向学生讲解名人读书故事,培养学生的理想,就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对校内或是课外阅读出色的、班级中写作好的或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并让学生介绍经验,激发其他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有一位学生读过《登徒子她赋》后,在自己的作文中模仿写出了:“增一点则嫌黄,减一点则嫌绿”的句子,教师表扬后,该学生读书的情绪更高,而其他学生也纷纷学习从课外书籍中去找好词佳句。

三是听故事激趣。学生掌握知识后,特别在课外了解到新鲜事情后,总想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定期举办故事会,让学生讲故事,调动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断拓宽视野,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是开展活动提趣。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专门要给学生们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比如“词语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读擂台赛”等。

三、重视开放式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阅读,增广才智的门户,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扩展知识,丰富生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基于此,林炜彤老师指出了“课内课外比翼飞”的主张。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起着“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而是课内课外并重并行,结成一体,相互促进,比翼齐飞,如鸟之有双翼,人之有双足,有机配合,自然发展。

窦娥冤的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明治大正年间 戏曲研究

一.明治大正年间中国戏曲研究的兴起

传入最早又历来被日本人所喜爱的作品,要数《西厢记》。《西厢记》描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话说崔莺莺在和母亲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家安葬时途中受阻而暂住普救寺,得遇书生张生,张生为莺莺对父亲的孝心所感动,莺莺也因为张生夜夜苦读而生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貌,派兵围住普救寺,要老夫人交出莺莺做压寨夫人。张生一边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一边写信给写信给八拜之交杜确,杜确派兵前来打败孙飞虎。事后老夫人虽感谢张生,却以崔莺莺已经许配给郑尚书之子郑恒为由让张生与莺莺只结拜为兄妹。不久张生患了相思病,而莺莺也因张生一次翻墙相见而错怪他行为下流,得知张生病愈重而神情恍惚。老夫人以为莺莺与张生有越轨行为而逼问丫鬟红娘,红娘替张生与莺莺说情,并且指出老夫人拆散鸳鸯。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考取功名。张生考得状元。郑恒却谎称张生已娶卫尚书之女。老夫人于是再次将莺莺许配给郑恒。成亲之日,张生归来,郑恒羞愧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日本研究者久保得二曾写下一首小诗描绘他读《西厢记》的情景:碧天如梦夜微茫,最可怜宵最断肠。帘外春寒月当午,满身长影满《西厢》。青木正儿对中国戏曲的研究,也是从《西厢记》开始的。

日本御文库收集的主要作品有:张风翼:《红拂记》;屠隆:《昙花记》;汤显祖:《牡丹亭记》;徐复祚:《红梨记》;薛近衮:《绣襦记》;范文若:《花筵赚》

在众多中国的戏剧中,元曲尤其受到青睐。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

如元好问的散曲:

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鸳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 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散曲有点像宋词,元杂剧则为戏剧。包括《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等等。

元杂剧《窦娥冤》第三折赏析:(黑体字为笔者加注)

打嘴!那有这等说话!

[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 [正旦唱]【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此段描写窦娥的愤怒与冤屈,窦娥刚直,率真的性格体现无疑)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

[正旦唱]【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

[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

[正旦唱]【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此句描写窦娥顾影自怜,对身世悲苦的感叹)

[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

[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

[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此句表达窦娥对父亲的怀念)

[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

[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

[刽子云]婆子靠后。

[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

[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

[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此句表达婆婆的凄苦)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

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氵蹇)不了的浆水饭,

(氵蹇)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此段表达窦娥对婆婆的孝心与极深的感情)。

[唱]【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此段表达窦娥对婆婆的不舍)

[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哪,兀的不痛杀我也!

[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句是窦娥安慰婆婆,其善解人意可见一斑)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

[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

[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

[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

[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

[刽子做取席科,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

[正旦唱]【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哪?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

[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监斩官云]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

[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

[正旦唱]【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窦娥的三桩誓愿表达窦娥坚信“上天有理”的朴素思想)

[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

[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

[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结尾表达窦娥之冤感天动地)

[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

[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

[众应科,抬尸下]

日本学者y武雄认中国脚本有”欧美文学的价值”。还有一些人,则强调从中国戏剧可以了解中国国民性,从而为日本侵华效劳。

二.王国维与日本戏曲研究者

王国维(1877年―1927年),清末秀才,国学大师,著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书中对各朝代的词进行了详细评述。清朝灭亡时殉清投湖自尽。

王国维高度重视戏曲的价值,认为戏曲文学价值不低于史传价值,戏曲家的地位亦不低于史学家地位。他尤其肯定元杂剧的文学价值。这对研究中国戏曲的日本学者有很大的启发。在1910年写的《录曲余谈》中,王国维说: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是也。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绝,可谓千古绝品。今置元人一代文学于天平之左,而至此二剧于其右,恐衡将右倚矣。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受王国维启发,同意王国维的戏曲家地位优于经学家的观点。

早期戏曲研究者西村天因译介《琵琶记》,在世界上属首创。也曾得到王国维的鼓励,王国维为《琵琶记》作序,在序中还对中国戏曲的翻译提出了具体意见。如翻译家必须精通本国文学,翻译各民族不同的心理和情感属译事之难等。

三.青木正儿的戏曲研究和翻译

青木正儿(1887-1964)是京都派中国学的著名学者,在中国戏曲研究上颇有建树。著有《中国近世戏曲史》、《南北戏曲源流考》等等。青木正儿一向把自己的研究工作看成是继续王国维的事业。他在翻译中国戏曲的同时苦苦探索如何使译文“不失中国之馨香”。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不拘泥于个别字词,使译文更加符合日语的习惯,以保持原作的感情。

如《梧桐雨》第三折《庆东原》一曲,原文是:

一行人觑了皆惊怕,

嗔忿忿停鞭立马。

恶披袍贯甲

明风风掣剑离匣

齐臻臻雁行班排

密匝匝鱼鳞似亚

青木正儿的译文是:

Aの者どもて@き恐る

\\かって怒りて鞭を停めRを立て

にくにくしげにz直垂に身を固め

きらきらとを鞘よりiきはなち

きちきちとBへとて

ひしひしと[の如くめかけた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