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葬花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第1篇

《红楼梦》的故事让无数人沉醉。由于小说中林黛玉的形象太过于独特,一直让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类似的女孩。而当央视87版的《红楼梦》横空出世后,大家惊呼,俗世中也有了林黛玉,这就是陈晓旭。

古典的面孔,齐腰的长发,瘦削得似乎弱不禁风。当她默默地望着你时,那眸子里又分明满含忧郁——这就是林黛玉,也是陈晓旭。当她一遍遍地映入观众视线时,人们也分不清,那个满含忧郁的女孩儿是林黛玉,还是陈晓旭。

“黛玉葬花”的剧情至今仍无法忘怀,陈晓旭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诠释得非常到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千古绝句读来仍觉得很伤感。

“我能够在上万名竞争者中得到林黛玉的角色,也是因果缘分。十几岁时,我就开始理解她、感受她,还把她的诗抄写在日记上。如果追溯到前世,也许会更奇妙,说不定我们就是一个人呢。”这是陈晓旭在日记中记录她与林黛玉之间的缘分。陈晓旭曾说自己像林黛玉、也欣赏林黛玉,是因为“从头到尾她保持了自己的真情,没有被污染,从来没有因为任何一种贪欲或者想得到的东西,来改变自己的真心本性”。如今,回过头来看,陈晓旭与林黛玉结缘,不知道是幸事还是不幸。幸,更多的观众知道了林黛玉;不幸,自从陈晓旭走进林黛玉的精神世界后,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1983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18岁的陈晓旭拿着一张背面抄着一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的照片打动了导演,出演林黛玉。读着陈晓旭写的诗作,朴素无华,让人真切感受到了陈晓旭宁静的心灵。她的一举一动很像林黛玉,瘦弱的她手抚着胸前的辫梢,恬静、秀美间有种淡淡的忧郁。

陈晓旭说:“《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发现了精彩的大千世界,却又向我关上了一扇门,使我不能继续演艺事业。为此,我只能重新开辟一条路,却意外地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在观众的眼中,“林黛玉”已成为陈晓旭演艺途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

《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宝黛斗嘴,黛玉道,“我死了呢?”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扮演林妹妹的陈晓旭,似乎也承接了《红楼梦》的宿命。2007年2月23日,她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皈依佛门。5月13日,香消玉殒,陈晓旭走完了42年的人生。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第2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亦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林黛玉的《葬花词》,可窥看出这位《红楼梦》中女主角的内心世界。黛玉是林家的一枝独秀,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之美,自幼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然而,当她年仅6岁时,母亲去世。不久父亲也撒手西去。突如其来的变故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了重重的创伤。失去双亲的孤女,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精神上的孤独感,渐渐形成了多愁善感、猜疑、忧郁的病态人格。她千里投亲来到荣国府,出现在贾母、宝玉等人面前是一个“病西施”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似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来到贾府以后,虽说有贾母等人呵护,众姐妹的亲爱,但此地并非理想的天堂,而是一个“只有门前的石狮子是干净的”污浊之地。主子们个个是仪表堂堂,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男盗女;相见握手言欢,背地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笑里藏刀;连有些奴婢也极势利眼得很,趋炎附势,奉承拍马,明争暗抢。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致使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常告诫自己“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样无形中加重了孤独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使多愁善感的性格进一步增长,也变得更加多疑和怪僻。从《葬花词》开头四句,林黛玉看到“花谢花飞”、“红消香断”、“游丝”、“落絮”的一片残春景象,触景生情,使得这位“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于是,便来“葬花”。从“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看出黛玉万分悲凉的抑郁情绪。

林黛玉的抑郁情绪与她的性格密切相关。自她进贾府之后,认为是寄人篱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常常自叹自怨命薄,无财无势又体弱多病,从心底萌生“我不如人”的悲哀,表现出“自卑”的一面;但她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嫡亲表妹,所占地位在大观园中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自有其优越感。加上她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天生丽质,具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对女红针绣、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因而不愿摧眉折腰,俨然潇湘翠竹,展现出性格中“自傲”一面。“自卑”与“自傲”常在她内心深处发生争斗冲突,并时刻与周遭环境产生摩擦,为世俗所不容,其结果促使抑郁情绪的进一步加重。正因为林黛玉有自卑感,又囿于封建礼教束缚,在与宝玉爱情上陷入困境,缺乏自由的斗争勇气,不敢大胆地去表白爱宝玉的心情,不敢越雷池半步,将内心话儿向宝玉诉说,只会独自伤悲落泪,致使丧失了种种良机。终于导致了“木石前盟”的解体,拱手把宝玉送给了薜宝钗,促成了“金玉良缘”。黛玉自卑、乖僻的个性,使她的自傲感屡遭挫折。贾母对她“心肝儿”地疼爱了一阵子后,慢慢冷淡了,并在选择孙儿媳妇方面下了舍林取薜的决心!老太君态度的变化,荣国府的大管家王熙凤对她也怠慢了;连让厨房煮点“燕窝粥”,也是不太乐意;甚至老妈子也敢在潇湘馆门前胡说乱骂:“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混搅!”这无不使猜疑心重的林黛玉气火攻心,“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反插上去。……谁知半夜里一叠连声地嚷起心疼来,嘴里胡说白道,只说好像刀子割了去了。直闹到打亮梆子以后才好些了。”这是因黛玉疑心病引起的精神和身体症状。

正因为林黛玉受“恋爱至上”观的驱使,面对“情敌”薜宝钗善于处事笼络人心,加上贾府中沸沸扬扬地传说着“金玉良缘”……她生怕宝玉被人夺走。一年三百六十日,心中忐忑不安,痴心臆想,“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觉”。劳心费神加剧了她的抑郁症状。患抑郁症时的心境几乎总是体验到悲伤、忧郁、焦虑、神情沮丧、担忧等,严重时表现为精神性抑郁,病人出现罪恶妄想、疑病妄想、贫穷妄想,或出现幻觉、错觉等。林黛玉的抑郁症就达到这个程度。如第89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雪雁悄悄对紫鹃说道:“姐姐你听见了么?宝玉定了亲了!”谁知这句话却被黛玉窃听了去,“如同将身撂在大海一般。”“千愁万恨,堆上心来。”这对黛玉来说如晴天霹雳,使她心中存在的一丝幻想破灭了,精神上的土崩瓦解,酿成了严重的抑郁症。她不只是坐着发呆,“泪珠儿断断连连”,湿透罗帕,“眼中泪渍终是不干。”如“黛玉日间听见的话,都似宝玉娶亲的话”;“看见怡红院中的人,无论上下,也象宝玉娶亲的光景”;“薜姨妈来看,黛玉不见宝钗,越发越疑心”;“睡梦之中,长听见有人叫‘宝二奶奶’的”。受抑郁情绪的驱使,她产生了消极自杀的念头,采取了绝食的手段,当天便不吃晚饭,以后,每天都减茶饭,有意地糟蹋身子,半月之后连粥也不能吃,再过几天,竟是绝粒,以致恹恹一息,垂毙殆尽。黛玉以绝食来自戕,可见抑郁症之深重。

黛玉这次抑郁症加重的直接诱因是雪雁的一句话,而黛玉病情暂时好转又全赖雪雁同侍书说的一句话,“宝玉的事,老太太总是要亲上作亲的。”这话似甘露,滋润着黛玉干枯的心田,萌发生机,重新燃起对宝玉的一腔痴情和活下去的希望。从中可看出言语所起的暗示作用,举足轻重。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第3篇

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和堕落,指出他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自卑情结正是自尊的体现,也是悲剧的开始。

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自卑、自尊、自怜在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尔今死去侬收葬,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思绪。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封建礼教前,自卑激发了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哭不是软弱,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第4篇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有哪些?《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有关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作意向,后人有多种观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红楼梦读后感600字以上作文2021最新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2寒假最快乐的事莫过于风雪天玩心疲惫后读书,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曹雪芹的惊世冬蔷《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古典爱情小说,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在那个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封建枷锁下,由于贾元春的生死而使贾王两府由兴变衰,从挥霍无度到关进牢笼。《红楼梦》也是从繁华到没落的真实写照,所不幸的是让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了封建社会爱情的牺牲品。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凄切哀怨的优美诗句,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林黛玉的《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屑,落絮轻粘扑锈帘。”还有,“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寺遇。”幻想一样,在一个落英缤纷的暮春,一个美丽彻骨的少女,将落下的花瓣轻轻葬起,将是怎样一种至最至美的意景。我喜欢那些优美的诗句,那是些令人陶醉,令人忍不住想琅琅上口的虽我暂时不懂但永远难忘的诗句。

《红楼梦》真实反映了一种社会现状,奢侍浪费是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比如:过春节显阔高舌尖上的浪费,就是一种完全节止的行为。因此,作为一代新人,我们应当做节俭无小事,珍惜每一份钱,否则再大的贾府也会被挥覆空。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我觉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多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三年级,当时为了更快的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黛玉很聪明,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在第七十六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都不一样而且清清楚楚的,对比鲜明,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她的写作方法呀!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4暑假的一个中午,我坐在家里的阳台边,刺眼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折射到屋里,我想趁着这个好天气,再仔细看一看《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难得的悲剧小说。

我打开《红楼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左半边那一个个花容月貌的女子,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等。黛玉柔弱高洁,多愁善感:宝钗端庄大方,豁达稳重:凤姐八面玲珑,泼辣干练。他们的一举一动便是大观园最靓丽的风景!

我认为林黛玉是小说中最有魅力的灵魂人物。

她聪明伶俐,才思敏捷。9岁已读完了《四书》,进贾府后与姐妹们一起读书,同师同教,依然出类拔萃,可见天分之高。她每次写诗总是“一挥而就”或者“也不思索,只笔一挥,就有了一首”。

她命运多难,体弱多病。小小年纪,父母先后去世。受贾母怜悯,将其接入荣国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追求着自由的、不拘礼法的生活,但她看不到梦的不现实,她还是那么天真率直,这使她很难融入周围的生活中去。她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讨厌这世上的虚伪与狡诈!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清清白白性格鲜明的她!

于是,一切终究成了悲剧……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怨恨永远离开了人世。我读着读着,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我静静地合上书本,朝天边望去,黛玉她在天上是哭还是笑?是爱还是恨……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5《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读之入神。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终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最终繁华成空的杯具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而我也是众多痴人中的一个,也曾偷偷地为宝黛抹了不少眼泪,暗恨自我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他们一把。有时会为了它坐在角落里暗自伤神,因为,大观园里有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痕迹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灵气,下世为人,故,她是有灵性的,她的诗也是有灵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却让她的性格十分敏感,有些偏颇,旁人叹她尖刻,而我却觉得恰是如此,她才能诗风玉琢,因为敏感是诗人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尽心中无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纤尘不染的仙子。

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以往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仅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可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我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我的泪、自我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第5篇

我们在转身中生活着,任时间与世事将我们的身心翻转,而把时间和历史传送到我们身上的古人亦是如此,是他们一次次的蓦然转身,为冰冷的历史夜空镶嵌了漫天的繁星。

唐明皇一转身,倏然发现年华已逝,社稷已碎,曾属于他的江山,曾属于他的佳人,转身之间,支离破碎;苏武一转身,前朝不再,须发尽白,就连仅可以依托的家人也离他而去,只能用唯一拥有的“赤胆忠心”面对现实的残酷;鱼玄机一转身,那些随水的桃笺宛如流水般未曾返回,她极力追求的虚荣,她拼命保留的爱情,没有一样能为她的眼泪和辛酸停驻……转身就像是一场悲剧,像冰冷坚硬的绝望刺进每一个人的心。

历史和时间在转身中沉淀消逝,浮云般散去。可是,翻开那些棕黄色的书页,有陈檀木的香气从文字间浸出,萦绕在脑海和视野中挥之不去。那是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

老聃一转身,听牛蹄声稳健冗长,留下他的洒脱不羁;文君一转身,弃下绮丽的衣裙,留下对爱情的坚守;王勃一转身,狂放地挥笔,留下他的执著与自信。这些闪光的精神,被我们抓住,保留,至今仍然有一份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整个世界。

转身真的好像刷子,它毫不留情地剥下浮华和虚假,突兀地让人承受失去的痛苦,却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细细嚼来,都拥有着褪尽铅华后的无限沧桑和成熟之感。那些穿越了千年的灵魂精华,被我们轻轻抓住,捧在怀里。

纵使转身,《葬花词》中有黛玉的傲物清芳,任冰冷的泉水冲走凋零的岁月,却冲不走独属于黛玉的悲切;纵使转身,《江城子》中有杜甫对亡妻的悼念,任黑暗吞噬短松冈的所有针松,却吞噬不了杜甫的情深意重;纵使转身,《虞美人》中仍饱含着太过浓重的撕心裂肺,任血雨腥风销蚀一切精美的玉石,却销蚀不了李煜缠绵悱恻的凄清无奈……纵使转身失去,却也可以抓住流传千古的感情和对世事的感慨。

然而,可叹的是,这些精神财富,大有被遗忘的趋势。

如今,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压垮的人们,早已无暇顾及精神的高尚与否。就算是尽在眼前的精神食粮,疲于生活的人们,也疲于了解和接受。但对于精神世界的维护,是不能用“疲于”来当借口的,对于前人用血和泪为代价所换来的点滴凝聚,我们是绝不能视而不见的。物质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质量也需要飞速提高。一天的最后,何不拿起书本,在床头灯下品茗读书?古人为我们创造精神财富,换个角度,我们也应该尽全力去守护他们。

也许,我们可以期望,在我们的转身过后,后人仍然可以抓住我们的精神财富,并尽力守护。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第6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我合上宋词,口里不禁吟唱。

窗外,一帘春雨。

花败,最后一场雨抹杀了她一生的记忆,从容离开,不带一丝遗憾和惊动,把一个季节结束。

叶成,一场雨赋予他新的生命意义,破枝而出,不带一缕震撼与热闹,将一个季节展开。

两个季节的交融,把午后窗外的阳光凝固。云在半空中,被微风剪碎。香茶的气息正微微上扬,漫过天空被阳光沁润的纸张,又悄然褪去。

黛玉葬花,埋葬了青春,埋掉了牵挂,终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埋葬了尘缘,埋掉了凄楚。或许她不曾遗憾,亦不曾伤感;不曾迷茫,亦不曾溃败。在某个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我们仍会把她忆起。

今忆两行清泪落,独思红楼梦中人。

黛玉给她自己的哀戚,让她找不到心之所属,在尘嚣之外,化作一缕青烟,离散。

把书签取出,我读完了她的故事,去无法挽回她的宿命。像是溃烂的伤口,生生作痛。这一本书,有关寓意,有关心灵的历程,有关所有人走上的路途。

生命的真谛,如若莲花,神圣得不容许任何人侵犯。

窗外,依然阳光清凉如水,打碎了一地记忆的碎片,泛着明亮的忧,那么晶莹,那么通透。

关于初三,竟总会泛起一丝忧伤,仿佛流离的我已无从依靠,拥有的除了愁绪的黯然还有什么?总会听到同学的一声声叹惋:“真快啊,又两年。”我低头不语。

之前的很多日子,我曾想认真的结束这三年,亲手把它们烙进我的记忆里,待到可以有一天拿出来细细品尝。嗅到那是花开的香气,那醉人的回忆所弥漫的气息,一点一滴,一滴一点。

我害怕分离,它总把我的记忆肢解得四分五裂。我的初三,将被中考的一周结束,青春散场,再多不舍亦逃不过一个天涯,一个海角的无奈。真的到那时,我的朋友们呢?我该怎么去做?在泯灭了记忆流沙的岁月荒野里,他们见证了我那三年的时光,他们身上萦纡这那年轻时光独有的香气,使我知道,这种感觉,我从未忘却,亦从未离我而去。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第7篇

你可以唤我“小言”,然后慢慢品味嘴角向上扬起的甜美。

陈琳琳。笔名,小言。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女孩。喜欢古诗词,喜欢散文,喜欢小说,喜欢音乐,喜欢望天空,喜欢发呆,喜欢独处。

生于1991年夏,潮汕山水的润泽让我喜欢一切温婉的演绎,比如,文字――思想在笔尖的舞蹈。时常生活在梦与现实的边缘,而文字是连接两个不同世界的纽带,于是固执地守着心灵的另一种表达。

始终坚信巴金所说的“青春是美丽的”,即使有疼痛,有泪水,却也经历着并快乐着。我是个没梦想的人,或者说梦想太远,于是执著于脚下。依旧沉溺于风一般的日子,偏爱一切归零的淡然。痴迷于用心抒发,用爱表达,坚持着,奔跑着。兴许某一天,猛然发现,梦想早已照进现实。

红楼诗话

花谢花飞,红消香断,青烛漫弥,香茗沁骨。泛黄的书页里,曹雪芹含泪滴血著成了红楼世界。而金陵城下绚烂缭乱的红楼一梦中,多情的诗无疑是梦中的一抹碧痕,为数百年来无数追梦者留下亦浓亦淡的哀伤。

爱上红楼,从爱上红楼的诗词开始。

一曲《葬花呤》唱尽了黛玉的诗情,也赚尽了世人的眼泪。宝黛之恋固然会令人唏嘘,但真正令我醉于黛玉的感伤情怀中的却是这首长诗。字字珠玑,吟为心声,似湘妃垂泪,若子规泣血,令人沉沦,许久无法自拔。最令人心痛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落难寻觅”,花天酒地自美丽,然而天妒红颜,美丽的东西总是易逝的,美丽注定与苦难相伴。花有重开时,女子呢?“红颜未老恩先断”,一旦红颜老去,娇艳不再,命运是否便似这满地的残花任人践踏,或者像飘散的柳絮饱受寒风的肆虐。寄人篱下的黛玉将默默承受的不幸化为这字字血泪的诗句,像低低的叹息声,有无奈,亦有哀愁。而最令人心碎的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是花的知音,落花尚是幸运的,在散得满地之时能有好的归宿,人却不如花,世事无常,他日红颜凋零是否也只换得残红付流水东去无声息中香消玉殒。乍听这两句时只觉得凄然,慢慢揣摩却有几分慨叹,纵不及黛玉般悲啼,也无宝玉般恸倒,但无法不为之心碎。滚滚红尘,相思相望不相亲的人又有多少?待到心字成灰,寻一处香丘,自是“花落人亡两不知”。当然,《葬花吟》中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它是黛玉一生的写照,哪怕身陷污泥中,依旧守着自己的清净如玉,为了对他的承诺,更为了自己,高洁却有几分凄美。

大观园里若论诗才,黛玉自然会夺魁,一曲《葬花吟》哀怜了落花,却也哀怜了自己。而让我震撼的远不止《葬花呤》,《秋窗风雨夕》《桃花行》若说得上最爱,应是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谁会想到这竟是黛玉与湘云最后的联诗呢?两个红颜女子,同样不不幸的身世感叹融进了两行诗中,将美演尽,也将悲哀叹尽。妙玉亦觉得此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然而这悲凉中却含着唯美,纵然是寒意逼人,你却仍留恋它的凄美。只是一个最终是“湘江水逝楚云飞”,一个最终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诗笼在夜的死寂里,却也像黛玉的遭际,更预示着贾府的衰颓。花魂尚有清冷的月相慰,黛玉的漂泊之心又有谁可依?

有人说,《红楼梦》里能与《葬花吟》媲美的便只有《芙蓉女儿诔》,也正是它,颠覆了人们对宝玉无诗才学的看法。晴雯应该是大观园里最不幸的女子了,但她却是宝玉最喜欢的侍女。“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士垄中,女儿命薄!”宝玉是真正懂女子,并尊重女子的人,这两句是他发自肺腑的哀悼,也勾起了太多人对晴雯的叹息。在我的印象中,晴雯是个性独立的女子,虽然身份低微,却毫无奴颜媚骨。最令人揪心的便是晴雯的冤死,她铰了自己的红指甲,和贴身的肚兜一并赠予了宝玉,“莫枉了虚名”是她的托词,也是她对宝玉纯洁的情分。然而在那座贾家大府里容不得她这个美丽与聪慧兼有的女子,她死得很凄惨,这也令人在读《芙蓉女儿诔》时不能不为之落泪伤怀。

《红楼梦》中才学能与颦儿相比的便只有蘅芜君。关于薛林之间的优劣争执了数年,但我还是愿意相信“钗黛合一”的说法。不管如何,曹雪芹对宝钗更多的是同情。对宝钗的诗知之不深,印象最深的当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气势与胸襟黛玉自然是不能相比的。还有一首便是《咏白海棠》,虽没有潇湘妃子的风流别致,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亦是极显她素雅的审美标准,仿佛是凝重端庄、洁身自好的淑女的化身。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禁为其感到悲哀。

《红楼梦》的诗词给那座冷漠的荣国府增添了几丝温情。品读这些诗词,也许会在浓浓的哀愁中体会爱,体会幸福的不易。在当今社会,我们有了更大的力量与勇气,尽管生命脆弱,世事无常,但我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幸福。我们不会像独吊寄情的林妹妹和宝哥哥,更不像用封建礼教苦苦束缚自己的宝姐姐,不会有这样哀艳的诗词,有的只是悲悯以及对当下的珍惜。

相思

(壹)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两个让人写着心颤的字,很美也很酸,很酸也很动人。

爱是世上永恒的主题,那相思就是爱中最美丽的情感。

――西窗外,夜雨绵绵。

红烛高照,漫漫长夜,蜡沥一点一滴地掉落,像情人的眼泪,炙热中映着凄凉。

烛光掩映中,皎洁如月的脸蒙上一丝怅悯,穿针引线,一对并蒂莲在指尖绽放,开得孤独,开得寂寞。心上郎啊,你在何方?

薄衾孤帐彻夜寒,梦中惊醒,却不见他?离去时的背影依旧历历在目,只是寒梅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秋风萧瑟,寂寞难耐。

何时你才回来,与我共剪西窗之烛?

――雨又下着,那是你眼中的泪?还是你无尽的思念?

还记得喜帕下你绯红的脸颊,娇美明丽,还记得青铜的光辉里你的眼神,顾盼流连,还记得秋千架上你额前的粉汗,还记得书桌边你娇袭的墨香,还记得纱窗下你迷人的凝思。

桌上的红豆,红得剔透,红得伤感。

见得到的是相思之物,见不到的是相思之人。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人说李义山含泪写下的这封家书只能寄往天堂,因为他的妻子已经逝去。也有人说,相思最苦,相见不如不见。然而,我觉得有一种相思最最悲哀,“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手中的几颗红豆,红得明丽,而心系之人,却已不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贰)古琴

七弦之情,将相思演尽。

手起,琴响。

婉转的琴音似流水由指尖泻出――一座山,一江水。

远离尘世的喧嚣,独守一方山水,弹者的飘逸在琴弦间舞动,七根弦和着青山绿水滑出涓涓的旋律,奏着悠闲的神韵,温润的灵性。

抚琴者醉于一片宁静中,听者则弥漫在山水朦胧的画卷里。

音之悠然,荡漾着美妙的共振。

席地而坐,听琴,抑或是听心?弦间绕的音韵见证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钟子期卒,俞伯牙毁琴,终不再奏。知音已逝,心事赋琴,谁人能解?

琴殒,声消,乐残,缘灭。

青山依旧,绿水依旧。那曲《高山流水》却不再响起。往昔动人的乐音氤氲在水光山色里,曲终人散,只留“知音”二字。

因为有了高山流水,相思便不只是恋人的情爱。

一把古琴,一段未完的乐音,一缕终其一生的思念,成就了“知音”二字。

古琴之上承着的厚重的相思,青史之上,谁堪相比?

(叁)胭脂

香溪――溪水中含了胭脂的香气,得此名。

昭君在香溪换妆。回望长安,不见的是昔日的汉宫秋月,不见的是故土。

若提及昭君,想来相思不属于她。于国家,她只是一个宫女,于故土,她只是一个身影。什么都没留下,只是冷泪顿下,模糊了双眼。

画工拙笔,误定前缘。然而当她以决绝的姿态出现在未央大殿上时,当她的回眸一笑完全摄住汉元帝的心时,一切却已无法挽回。

塞漠的风沙阻住了回望的视线,胭脂消散在幽怨中。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红颜终究是牺牲品,背负祸水的罪名,最终残红付流水,韶华里胭脂成泪。背负家国之重托,弱柳之质却以终生为代价,是和亲的美名,还是无奈的悲哀?

颊边的胭脂红得凄凉。相思,千里之外,母亲的眼光追逐塞北,她的空叹“父兮母兮”最终葬在风沙里。国家思她的功绩,她只念故土的月。

“可怜青冢已荒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肆)胡杨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胡杨神话是戈漠里最动人的风景。风沙如利剑,驼铃声一阵阵响起,远方的月牙泉寂寞地傍着,敦煌飞天的舞蹈在黄沙里演绎。

浩浩荡荡的狼烟,慷慨飞旋的羯鼓,渐行渐远的商队,惊心动魄的嘶叫,皆化为曲曲幽怨的羌笛,徘徊在胡杨的耳际,勾起相思。残破的古道,明灭的烽火,千年的痛化为一腔热血注入烈酒中,醉里,倚着蓝天白云,梦里,想着远远的她。

胡杨是树中的硬汉,却不是英雄。胡杨的伴侣是红柳,一个烈性女子,然而胡杨思念的她却在远方。

她来不及看他,大漠的黄沙遮住她的视线,她有她的情人,在绿水青山间。

像游子思家一般,胡杨念的是她,她的名字叫母亲,他以三千年的顽强守护了这片土地,只为她。

而显然,这种思念构不成相思。当人们称颂着“胡杨精神”之时,有谁会想过那坚韧背后的无奈,当人们敬仰胡杨伟岸的姿态,有谁会想过他的思念。

于是,相思的最高境界便有了,那就是单相思。相思着她,不计回报,“胡杨神话”成了爱的奇迹。

爱和神话

看过了太多关于爱的悲剧,便很难将爱与神话联系起来。承认我是不懂爱的,至少不懂爱情,因为幼稚。渐渐地,懂得,爱是一个神话,是一种寂寞的向往。

太多的人用生命去找寻爱,找寻这个神话。也许,平凡的,为爱结婚,回望一下爱人的眸;不平凡的,像《钗头凤》,像《长恨歌》,有种载体,承载着神话的厚重,当然也演绎尽凄凉。或者像宝黛,没留下什么,却赚尽世人的眼泪。

爱是一个神话,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神话。而每个拥有爱的人本身也是一个神话。

曾经也看过成龙的电影《神话》,一段穿越了千年的爱恋的确很惊人。当玉淑为蒙毅起舞之时,这段神话便注定以美开始。而太美丽的东西总是易逝的,情感亦然。阴阳相隔的爱是一个神话,也只能是神话。而神话与现实有一道鸿沟,无法逾越。

这也就让我想起《色,戒》,对于王佳芝,甚至对于张爱玲,我很难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她们。只是两个冷艳的女子,乱世里的玫瑰,扎痛了怜花人的手,却萎了自己的花瓣。我曾经难以理解王佳芝,现在只多了几分同情。爱国,当然也是一种爱,可绝不是神话。现实地,用一腔热血,用自己的青春。于是在俘获他的同时,在让他死于爱的温柔之前,她必须先毁灭自己!然而最后一刹那间的心软,让她全线崩溃。也许,在他下令处死她时,心里抖了一下,也许没有,她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一个差点令他丧命的过客。“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他与她的爱或许算不上真正的爱,但爱至少能使一个十恶不赦的人颤抖一下,当然代价是她的生命。这神话也远远不及开天辟地的气魄,不及女娲补天的神奇,有的是飞蛾扑火的盲目,是精卫填海的悲凄决绝。

我是不会埋怨王佳芝那一瞬间的妇人之仁,毕竟她已倾尽一切。可能她是个拙劣的演员,无法演绎这亘古的神话,乃至最后还搭上自己的性命。但,有时候,爱不仅有甜蜜,也不止浪漫,更没有永远的忠诚。更多的是梦空后的沮丧,是温柔背后的利剑。于是,真爱这种神话便有了可贵的光环,在它的光耀里,人性也在渐渐被唤醒。不管你是谁,都无法抗拒爱的魔力。爱,在延续着……

有人也说,爱是一种渴求,是个追不到的神话。只有天真的企盼与落寞的痴梦追着这个神话,义无反顾。灵魂太过于孤单,所以爱作为慰藉也显得沉重。我们的耳际还依稀听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也还在抬头仰望爱,低首守护爱,期待这个神话由我们自己来书写。难道这也是一种愚昧?我想不会吧,人类从不会因为摘不到星星而停止对星空的迷恋。既然爱是神话,才需要不懈地追,哪怕最终一场空,追逐的痕迹也闪着爱的光芒。

“执子之手,与尔偕老”这八个字是爱的最高境界,也是神话的主题。不管怎样,爱过了,就不枉此生。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很需要爱,需要爱来填补感情的空缺,填补灵魂的空缺。爱自己,爱你所爱的人,爱所有爱你的人,因为万事沧桑无改的爱是永恒的神话。■

陈琳琳印象

萧泊零羽

陈琳琳的文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始终在进行着对于“爱”的解读。“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却又比任何一种事物都更贴近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的丰盈来源于对“爱”的获取或付出,甚至,它支配着我们的幸福和哀愁,当这种情绪冲破时间和空间的牢笼,诉诸文字的端口,便有了感人的力量。

《红楼诗话》里,对《红楼梦》诗词个人化的解读,饱含深切的情绪,试图探究那些诗词背后的人情冷暖。正如文中所说,如果没有这些诗词的点缀,偌大的荣国府,便只剩下空旷的凄凉。它们增添了这座大宅的温情,同时也是悲剧结局的隐喻和暗示。

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第8篇

最早的评剧伴奏音乐,原始形态简单粗陋,评剧“落子”是“节子板”,在“蹦蹦”期间,是演员的说、唱、舞的唯一乐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系带评剧艺人经过苦心钻研,终于使得评剧的伴奏音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很多乐队配置了文武场、伴奏采取定型的程式,“过门”、“行弦”和其他一些简单的曲牌场景音乐。板胡在评剧音乐伴奏中发挥了重要的地位,突破了评剧词汇的表达。

一、伴奏音乐性格化

刻画人物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评剧的伴奏音乐。伴奏音乐性格化,主要体现在声腔伴奏上。

乐器同人的声音大致一样,在传统的戏曲中,乐器依据不同的音色划分戏曲人物声音上的不同。乐器的音色设置需要详细的观察人物的需要,从而进行合理的安排。相同的节奏有快慢、强弱的区别,他们处理的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白蛇传”中游湖那一场景,白蛇与青蛇经过千年修行才终于来到了人间,狂喜之情溢于言表。白蛇和青蛇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这两个人物的表现方法也是不同的。小青性格活泼天真,因此在伴奏音乐中,小青的伴奏音量强、节奏快,主要使用横笛、板胡。而白蛇则是含蓄庄重、温柔典雅,因此伴奏音乐是缓慢音量低的,主要使用弹拨乐器。他们两种乐器使用的不同,伴奏音乐的效果不同,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自然也就不同,这就体现了伴奏音乐的性格化特征。伴奏音乐性格化源于对于人物性格的深入了解,能够透彻的分析人物的性格内涵,才能从中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演奏。

二、伴奏音乐感情化

(一)评剧音乐的作用

评剧演奏过程就是表演者展示人物性格、感情,和观众进行交流的过程。评剧语汇的运用就是为了更加突出的表现人物的感情,从而和观众缠身共鸣,达到共通的效果。现代音乐中,音乐本身就可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我们熟悉的二胡演奏中《二泉映月》和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往往能够领会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些作品需要作者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人物有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演奏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灵变化。而评剧则不一样。评剧注重听觉享受,观众闭上眼睛细细聆听就能发现评剧的魅力。评剧的表现手法更加有感染力,表现的更加夸张,注意烘托的使用。比如在《红楼梦》葬花场景汇总黛玉的唱段的处理,伴奏音乐采用了配器、和声的方法,拓展了扬琴、笙、横笛、小提琴的独特优势,能够准确的表达黛玉那种惜花、怜花、葬花的悲伤心情。

(二)评剧音乐的拓展

伴奏音乐的浓厚程度直接关系到演员的表演发挥,伴奏音乐浓厚,演员就能够轻易的进入到伴奏场景中,产生激烈的情感。伴奏音乐气氛低迷,演员就会难以把握人物的性格,不能很好的发挥。因此,伴奏音乐在表演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评剧表演也更加看重音乐伴奏。

三、伴奏音乐意境化

(一)评剧表演意境化的重要性

评剧伴奏对于营造表演意境非常重要。表演意境能够直观的展现人物所处的环境,为人物的感情和举动埋下伏笔。在我国早期的评剧表演中,意境的营造经常被忽略,只是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和弦乐进行伴奏,表演单调,很难产生共鸣。在后来的发展中,评剧伴奏越来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渲染,并且在意境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

(二)评剧音乐表演意境化实例

评剧表演营造意境化主要有以下手段:第一,依据特定的环境。第二,人物的内心。在特定环境中,《樱花曲》有很好的表现,通过电子琴的应用,将完全不同风格的异国情怀渲染环境,使得观众很容易就进入了新的环境中。《红灯记》很好的体现了人物内心营造环境,在第一场结尾的时候,音乐非常急促恐怖,气氛紧张一触即发。在第二场开始的时候,气氛慢慢平稳,观众很容易分辨两幕的区别,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在很多时候,音乐伴奏都是环境的写照,《月牙五更》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索的氛围,主要是用的伴唱、合唱、间奏、前奏。音乐营造了不同的环境,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情感,直观的展现给了观众,很容易得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