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第1篇

拜师故事中,最著名的可能要数民国第一风云人物了,传说当年蒋在上海非常落魄,不但没银子花,还欠一屁股债,几乎混不下去了,后有高人支招,劝蒋拜师上海大亨、黑帮老大黄金荣为师。拜师后,黄说蒋乃我的门生,欠各位债,各位以后找我黄金荣要吧,蒋的欠债遂一笔勾销。

近代以来,拜师之风渐渐淡去,不过时下又兴盛起来,尤以娱乐界为甚。

有人说,炒作而已;也有人说,这里面道行深着呢!怎么个深法,诸位看客自个儿领悟去吧!

①公元前515年(昭公二十四年),孔子的辚辚牛车,翻过了邙山,来到了东周的首都洛邑。孔子在这里(即今天的“孔子问礼处”)拜访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两大思想家就“仁”、“义”、“礼”、“道”等问题进行了思想交流。在返回鲁国的途中,孔子对其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②2012年10月7日,由《第22条军规演员表》牵线搭桥,黄圣依登上了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与宋小宝合作表演了一段二人转,并被赵本山收为徒弟。赵本山称,在演电影和唱歌方面黄圣依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了,如今收了这个高徒,希望今后自己能给她多一些支持。

③2006年12月20日,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和德云社主要演员于谦、李菁、高峰在天津拜老艺人金文声为师。面对高朋满座的热闹场面,金文声老先生热泪盈眶,数次因为激动而哽咽。这位前半生命运多舛的老艺人在晚年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礼遇。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第2篇

对于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当又一立冬到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了解立冬的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立冬有哪些习俗_立冬的七大习俗,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立冬的七大习俗1、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2、拜师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立冬有哪些习俗:一壶酒、立冬有哪些习俗: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

有些老师人家,在立冬或冬至这天,像过大事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3、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4、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立冬有哪些习俗:程式化、立冬有哪些习俗:更有普遍性。

5、吃饺子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好吃不过饺子”,在秋冬之交,饺子当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立冬有哪些习俗:天津一带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立冬有哪些习俗:番瓜、立冬有哪些习俗: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6、补冬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立冬有哪些习俗:桂圆、立冬有哪些习俗: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据常州一些老人回忆,旧时就有补冬的风气,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医院的膏方门诊就开始热起来了。

7、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对于冬泳爱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其实,无论室内运动还是户外运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冬季里场地、立冬有哪些习俗:器械等密度加大,对人体的冲击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时人体的肌肉、立冬有哪些习俗:关节组织活动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锻炼时更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循序渐进。

立冬谚语及解析1、立冬一日,水冷三分。

寓意:立冬时节,寒冷的冬季已然开始。此后,气温将逐渐下降,水温1653渐渐变冷。

2、立冬有食补,春来勇如虎。

寓意:立冬时节,随着冬季的来临,人们开始进补,此时合理进行食补,来年春天身体会很健康。

3、立冬无见霜,春来冻死秧。

寓意:有些年份立冬气温偏高,没有出现凝霜,到明年初春天气会较为寒冷,对于秧苗的生长非常不利。

4、立冬雨,烂薯箍。

寓意:立冬时节雨水较多的话,地瓜干常常会腐烂掉。

5、立冬无雨一冬晴。

寓意:立冬不下雨或者下雨较少,那么冬季晴天较多。

6、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寓意:倘若立冬之时刮起东北风,意味着冬季天空晴朗。

7、立冬赤,有通食。

寓意:立冬稻穗金黄色,晚稻丰收口粮足。

关于立冬的优美诗句《立冬》

明朝 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王稚登的作品,通过秋风、黄叶、半轮月等事物的描写,讲述了立冬过后,气温骤降所带来的寒冷。

《立冬》

宋代 陆文圭

旱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这首诗是宋末使人陆文圭所作,描写了立冬景象,并由此引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志向,最后也暗示了遗民生活的清苦和无奈。

《立冬日作》

宋代 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第3篇

我在教学《矛和盾集合》一课时,我板书标题后,我问学生:“由课题你会想到了哪个成语?”有学生说:“自相矛盾。”我板书在黑板上,又问:“谁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有名学生说得不够清楚,我借机对学生们说:“希望同学们课下寻找资料弄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复习完本课的词语,开始讲读课文时,我借助弟子规中说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学生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教学《孔子拜师》时,我先出示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学生读,然后我说:“孔子为什么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名言,是因为他虚心好学。”然后学习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积累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唱了《明日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二、利用故事熏陶学生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这是他们的共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所以我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三、结合学校活动学习传统文化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因材施教;探索发现

语文教学尤其要尊崇乐学思想,注重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文,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然而又稚气未脱、定力不足。如果教师能够顺势引导,以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难免会兴致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于兴趣的重要性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实行“兴趣教学法”。

1课外因人生趣,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不是一种死板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师感兴趣,自然就会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尤其不能忽视课外的环节,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主动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爱戴教师,对教师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和依赖,学习兴致自然也会高涨。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学生好感,使其产生兴趣的关键条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更新自己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可爱、可敬、可亲。

2课前热情生趣,调动学生激情

学习是需要兴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等特点,就要在课前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昂扬士气、迸发激情,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了热情,学生就会踊跃参与,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简短的活动,放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录一些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师生一起诵读。虽然只有三五分钟时间,学生却可以投身其中,调动情绪。同时,也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优美,品位语言的深邃,从中摄取养料,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简单的“起立、坐下、开始上课”等传统课前三段论效果要好的多。

3课时因教生趣,创新授课方式

语文教学堪比一门综合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宛如一名艺术巨匠,能够在课堂上轻松驽驾“兴趣”这根魔棒,别开生面的进行授课,让学生乐在其中,就染自醉。3.1导语引趣。好的导语,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提炼,既能有效引出授课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让其对课堂的内容保持兴趣。如在讲授《孔子拜师》时,可以一上来便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达尔文、柏拉图,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谁吗?那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为什么还要拜师?他的老师又是谁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这样的导语,既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他们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自然会集中精力的投入学习中。3.2旁征添趣。小学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于课文的内容,那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要,也难以让他们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旁征博引,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如在讲授《将相和》时,不能简单的罗列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几个事件即可,最好能将战国的时代背景、列国的地理分布与势力对比、赵国的兴起与衰落、秦国的变法与强大等,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讲述。如此,学生就可更深刻的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体会到赵国当时处境的危险,以及蔺相如的刚毅与聪慧,对课文的内容也会更感兴趣。3.3情景激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事情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既可增进兴趣,又能开发智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投身其中,假设他们是主角,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之后再与课文作比较,看哪一种方式更好,如此,学生的兴致会非常高涨,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形成。如在讲授《西门豹》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门豹,遇到河伯娶亲的事情,你是否会去制止?又会如何揭穿巫婆的骗局?同学们在思考回答之后,再对比课文中西门豹的做法,就会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正义与智慧。3.4游戏增趣。小学生往往好动,表演欲望强。针对这一特点,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增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如在讲授儿歌《小熊过桥》时,可以把讲台当作小桥,让两组同学分别站在小桥两端,扮演“山羊公公”和“小熊”,然后,下面的同学朗读,上面的同学表演过桥。通过这样一个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学生们很快便能记住儿歌,此时再加以引导,学生们便懂得要像小熊那样尊老爱幼,礼貌相让。

4课后实践生趣,实现知行合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的定位,并不能仅局限于三尺讲台。课后的继续学习与实践,也是“兴趣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寻找课堂与课后的结合点,带领学生感受自然,尝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比如讲完《望庐山瀑布》,便可在周末组织学生郊游,看一看真正的瀑布,讲完《农业的变化真大》,完全可以带学生去感受一下新农村的风貌。通过躬身实践,学生就会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而萌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兴趣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兴趣教学法,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须。

参考文献

[1]杜娟;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0.07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第5篇

我们要感谢时代。社会主义文学正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繁荣发展。文学环境融洽和谐、文学创作百花齐放、文学队伍团结向上。要求文艺工作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令广大文学工作者备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这次研讨班,就是在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的亲自关怀下举办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又有了聆听名家教诲的机遇,感谢时代为我们打开又一扇通向文学殿堂的门。

我们要感谢文学。是她让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希望与梦想;是她让我们在少年的时候有了一双让思想飞翔的翅膀;是她让我们在青年的时候改变了生活境遇,有了更多的知心朋友;是她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独守自己的一片文学天空,执着着,热爱着,生活着。生命之旅也一路前行,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盘点着,喜悦着。这疾驰列车的动力主要源自于文学,源自于文学殿堂的诱导和启诲,源自于文学园圃的陶冶和净化。这诱导和启诲,这陶冶和净化,不断改变着、规范着我们生命列车行进的轨迹。为此,我们最该感谢文学,感谢文学的雕琢,感谢文学的约束,感谢文学的激励,感谢文学的造化。

我们要感谢老师。《尚书》中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的程度。每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我们的成长年轮里都有从启蒙老师到专业导师刻下的痕迹。尤其是少年时代以前的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给予我们关怀、温暖和期望。那些在清贫中坚守着的仁者智者,他们的一代又一代学生走向知识的金字塔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他们一如当初站在三尺讲坛,默默无闻,只是每当我们回望时会,看到老师们的发际间又多了几缕白发。

惑而不从师,如在雾中穿行;有名师点拨,便会少走弯路。今天,我们首届中青年作家研讨班的同学有幸拜师在诸位著名作家、理论家门下。老师们在各自领域多有影响和建树,肯于抽出宝贵的时间辅导我们的理论和创作,我们除了感恩,更要珍惜,努力。

曾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在屋檐下避雨,忽见菩萨撑伞走过,便乞求说:“菩萨度我,用你的伞替我遮雨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你不需要我度。”那人立即跳离屋檐,说:“现在我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你不该找我,而应去找伞。”菩萨的话寓意很深,实际上已经巧妙地度了求伞者。

我们有幸拜师的人,也应该遵循菩萨的训示去“找伞”,好在学艺路上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求得进步,而不是一味乞借师名庇佑。须知,自己找到“伞”,才是可以终生受益的。孔子早就告诫世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神度不如自悟,人扶更须自立。在此,我要和同学们说:拜师是好事,但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明确我们的目的。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第6篇

孔府菜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烹调技艺,其烹调技艺和传统名菜都是代代承袭,世世相传,经久不衰。由于孔府主人的特殊地位,衍圣公夫人又多是各地的宦门贵族之女,孔府菜就能广泛吸收宫廷、官府和民间烹饪技艺特点,从山珍海味到瓜、果、菜、蔬,甚至山林野菜都能制出美味佳肴。经孔府历代名厨精心创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意创新,自成一格,因而孔府菜成为烹饪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孔府家宴的三六九等

孔府由于接待人员的不同,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地方官员、亲朋贵戚,以及各种庆典,待客宴席就要根据饮宴者的身份或亲疏而划分成不同规格、不同等级,因而孔府宴可分为三六九等。

最高级的酒席,据孔德懋(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女士在《孔府内宅轶事》中介绍:最高级的酒席,每桌上菜130多道,这种酒席叫“孔府宴会燕菜全席”,又叫“高摆酒席”。历代皇帝和、顾祝同、刘峙、孔祥熙、冯玉祥等人受过此种招待。“高摆”是燕菜全席上特有的装饰品。糯米面做的,1尺多高,碗口粗的圆柱形,摆在四个大银盘中,上面镶满各种细干果,形成绚丽多彩的图案,联起来就是这个酒宴的祝词。做“高摆”,像绣花一样,四个高摆就需要12名老厨师48小时才能完成。这种酒席还要用特制的“高摆餐具”,瓷的、银的、锡的各种质地都有,都是专套定做的,如果损坏一件,就无法买到配齐,因此每次使用都要安排可靠的人专门照管餐具。

对最高级的第一等酒席,很多资料称之为“满汉宴”,又称“满汉全席”。“满汉宴”的餐具是孔府中最珍贵的一套食器,是乾隆皇帝恩赐的“御赐银质礼食大宴食器”,由404件组成;大件之后还要跟两个配伍的行件。如鱼翅四大件:开始先上八个盘(干果、鲜果各四),而后上第一个大件鱼翅,接着跟两个炒菜行件;第二个大件上鸭子大件跟两个海味行件;第三个大件上鲑鱼大件,跟两个淡菜行件;第四个大件上甘甜大件,如苹果罐子,后跟两个行菜,如:冰糖银耳、糖炸鱼排。少倾,上两盘点心,一甜一咸。接着在上饭菜四个,四个瓷鼓子,如果上一品锅,可代替四个瓷鼓子。因为锅内有四样白松鸡、南煎丸子加油菜、栗子烧白菜、烧什锦鹅脖。在后四个素菜,紧跟四碟小菜,最后上面食。在饭菜方面,秋天是火锅,两火锅一荤一素,冬天是杂烩火锅、什锦火锅和一品锅。

每道菜都是孔府尊贵地位的证明

孔府宴,是吸取了全国各地的烹调技艺而逐渐形成的,孔府的内眷多来自各地的官宦的大家闺秀,她们常从娘家带菜品到孔家。孔府宴上的菜品道道有故事。

第一品:金钩银条。据说有一次清乾隆皇帝来曲阜孔庙朝圣,宴席间他什么菜也不愿吃,想吃点素菜,当时孔府厨师随即抓了一把绿豆芽,去根须、芽瓣,急炒后加入虾米,乾隆见黄白分明,品尝后说:此菜清素鲜脆,很合口味,真是一道好菜,像是金钩银条,此后相传为金钩银条,久传不衰。

第二品:带子上朝。清朝光绪年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怡之母带其儿女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寿,返回曲阜时,孔府族长特为其设宴接风,内厨为颂扬孔氏家族的殊荣,特制此菜,取名为“带子上朝”。

第三品:翡翠群边。北宋宋仁宗祭祀孔子时,曾问孔子后裔:“曲阜有何古迹?”答曰:“三孔两廊一昊陵”又问:“孔府菜肴何为美?”答曰:“诗礼银杏甲鱼群”。甲鱼群就是指甲鱼骨壳四周的软组织,是海八珍之一。

第四品:龙凤呈祥。相传乾隆女儿嫁到“天下第一家”的孔家,在结婚宴席上创制此菜,用上好的龙井茶、土鸡、荷花灯精心烹制而成,龙井茶比喻为新娘虽嫁到孔府但仍贵为龙脉,鸡象征为“凤”,荷花象征家庭和睦,味道鲜美无比。

第五品:玉带虾仁。菜品虾身中段留有一节虾壳,色泽红亮,与雪白的虾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喻为:“玉带着身”,象征朝中大臣的蟒袍玉带。

第六品:诸子贡师。此菜中间是由笋干发制切片制作而成,象征德高望重的孔子端坐中间,四周则以一端用白菜叶包起熏肉片的鲜竹笋朝向中央。相传孔子的学生向孔子拜师习礼都要带上一块腊肉。

第七品:偷梁换柱。相传此菜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中大臣张阁老为保全孔家后人,就用自己的儿子与孔家人调换,制作此菜暗中传递信息,此事一直被孔家人世代传颂。

这样有故事的菜品有很多,每一道菜无不显示着孔家以及与孔家联姻的门当户对之家的显赫地位。

孔府菜与乾隆爷的趣事轶闻多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第7篇

颐和园的金匾

一提起慈禧老佛爷的私家花园“颐和园”,相比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那今天得问问您了您知道东宫门上那块“颐和园”的金匾是谁写的吗?他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圣上――光绪皇帝载泌。您别看就写这三个字,前前后后折腾了他有一个多月。

话说颐和园竣工之后,老佛爷想找人写块金匾挂在东宫门上,思来想去的就把这活儿派给光绪皇帝了,这光绪皇帝倒也痛快,在玉澜堂里眨眼的功夫就把这字给写完了第二天就给挂上了。可是没想到,老佛爷一看这字就气不打一处来,心里琢磨,‘我见过难看的字就没见过这么难看的,歪七扭八是没版没眼’,立刻就叫人给摘了。光绪一听这事,心里是非常郁闷,本来是个露脸的事这成现眼了,那怎么才能把这个面子给挣回来呢?

经人介绍,光绪皇帝找到一个叫王家福的木匠,他虽然是个农民,却写的一手好字。第二天,光绪就微服私访,到村里找王老师学字去了。学了半个多月,光绪写“颐和园”都快写吐了,练成之后,他把满朝文武百官约到了玉澜堂,当场秀了一把,洋洋洒洒的写下了“颐和园”三个大字,老佛爷见了喜欢的不得了立刻命人刻匾挂在了东宫门上。不耻下问的故事倒是听的多了然而像光绪皇帝这样,诚心诚意的向―个农民拜师学艺的,还真是不多。

再看故宫外朝匾额

话说1911年,当上了民国大总统,三年来心里就没痛快过,老是冥思苦想着要当皇上,这回也算是心想事成吧。1914年,建立的“洪宪”王朝正式成立了。但是没承想,他被老百姓骂的连紫禁城的门都不敢出了,无奈之下,他下了一道“圣旨”,“汉化”紫禁城以表示跟清朝彻底决裂。所谓“汉化”呢,就是要把紫禁城里所有宫殿匾额上的满汉文字统―写成汉字,为的就是特此证明自己不是清朝的皇帝,这么一来,说不定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了。

但是老百姓也不傻呀,即使一个字不写,他也是皇上,而老百姓恰恰最痛恨的就是这个皇上。所以的这种做法,明摆着就是换汤不换药。然而他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也只是“汉化”紫禁城的外朝了,内廷是纹丝未动,因为末代皇帝溥仪还住在里面呢,而且全国还遍布着他的势力。所以也就没敢轻举妄动。

想来这皇帝当的也够憋屈的,内忧外患不说吧,整天还担惊受怕的,所以当了83天的皇帝就让人给赶下去了。而故宫外朝这些被他改过的匾额,却都保留了下来,成了他复辟帝制的罪证。

孔庙万世师表匾额

北京城里的孔庙,是前不久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的,尽可能的恢复当年的原貌。可正是这句修旧如旧,让人发现了孔庙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大成殿门口的匾额。全国各地的孔庙,大成殿上悬挂的都是“大成殿”三个大字,唯独北京这座孔庙,门上又挂着“万世师表”的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现如今孔庙大或殿门上挂着的这块“万世师表”的匾额,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墨宝,也是1979年才把他请到这儿来的。之所以这么做,那都是冲着去的,因为在这之前―直挂的都是的匾额,的匾额怎么会挂着这里呢,这里面另有隐情。

众所周知,大成殿里供奉着孔子的圣像,而孔子又是清朝皇帝们不遗余力而倍加推崇的人物,凡是皇上登基之后,都要亲笔题匾挂在孔庙的大成殿上,以表示自己对孔夫子的崇敬。从康熙皇帝玄烨到宣统皇帝溥仪,九位皇帝九块匾,有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同治的“圣神无纵”等等,这全是皇帝歌颂孔子的。后来1914年,复辟当上了皇帝,也题了一块匾,您听听,叫“大总统告今”,意思是吹捧自己的至高无上,宣告天下自己当了皇上。

1979年的时候,人们用“万世师表”取代了“大总统告令”,人心所向。然而选择康熙的御笔说法众多,按照一般的说法,一是康熙皇帝的悼子响,毕竟他创造出了康乾盛世,二来人家这字也写的漂亮,最关键的―点,就是在孔庙里挂上“万世师表”的匾额,也还是合乎常理的。匾额已换,那块被摘下来的匾额又被放到哪里了呢?真算您问着了,这块匾现在被挂在了托成殿内最不易被看到的东墙之上。与诸位皇帝的匾额正好相对。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年府匾额

现在的新华社印刷厂,就是清朝的雍正皇帝,赐给年羹尧的府邸的所在地,当然了,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就记录在《京师坊巷志稿》上,“年羹尧赐宅在象房桥西侧,象来街之东承恩寺南侧。利用的是明巡查仓院旧址,清末为法律学堂所在地。后,参议院曾设在清末法律学堂内,今为新华社印刷厂”。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第8篇

一、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再现词语意境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这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理解“迫不及待”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迫不及待”的理解。有的孩子说:“小猴子看到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心里非常想吃,巴不得马上得到。”有的说:“心里想吃,等不及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自己什么情况下也会“迫不及待”呢?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放学回家,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看着饭桌上我最爱吃的鱼香肉丝,我立刻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妈妈终于把我心爱的滑板车买回来了!我迫不及待地站上去,滑动起来!”从孩子们的说话中,很显然他们已经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并理解“迫不及待”的含义了。诸如此类的词语,如“蹲、拍、气喘吁吁”等等,我们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有的词语如《搭石》一课中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些词所描述的情景,有的学生可能没有亲身经历,但他们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并不少。只要及时唤醒,就能促进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我在教学时,先让孩子们回忆自己曾在哪里见过这样清亮的小溪,自己当时有什么感受,再回过头来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学生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了。”学生读起来也就更加情真意切。

二、恰当利用多媒体,让词语教学更形象

恰当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可以把词语表现的意思,意境更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例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一文时,文中有很多抽象的词语,如:“华灯高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等等。如果我们仅仅靠工具书和课文上的插图,让学生来理解这些词语的话,那肯定是浅尝辄止。当多媒体课件分组展示出夜晚的北京城华灯高照,灯光闪烁,光彩夺目的画面时,孩子们立刻惊呼起来。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把这些词语深深地烙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无需老师多讲,我相信孩子们也体会理解了这些词语。

三、借助表演,让词语教学更生动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有效的表演,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更有灵动、深刻的效果。并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例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这里的“拎”字表现了小村庄的村民们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斧头”和“拿斧头”的不同,通过对比表演,孩子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四、读中感悟,升华词语

要想让词语走进学生心灵,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多种层次的读,体会词语的意境。例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孩子们初读这句话时,平淡无味,根本不能体会到孔子历尽千辛万苦,求知若渴的那种意境。这时,我让孩子们尽情地展开想象,孔子在求学的路中,他是怎样做的?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联想到孔子在风雨天气艰难跋涉,在微弱的星光下连夜赶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这句话,孩子们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所经受的求学之苦,进而感受到孔子求知若渴,孜孜不倦地那种高尚品质。”

一“词”一世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无论听、说、读、写,只要学好了语言,就可以学好语文,因为语言是学习其他一切的基础”。词语就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没有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就没有对文章的理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语文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带领学生,沉入到词语的感性世界。真正让词语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