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范文第1篇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主要内容是:白人男孩哈克为了摆脱文明的教化和酒鬼父亲的纠缠弃家而走,遇上想摆脱被贩卖的命运而出逃的黑人奴隶吉姆,两人结伴乘木排一路漂流,经过了种种历险与奇遇,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悟出一些道理,并健康地成长起来。

看了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获得了真正心灵上的自由。在哈克的内心深处,一直与人们公认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观念进行激烈的思维斗争,他起初还对规定必须把吉姆送还给他的主人的法律是否合乎正义百思不得其解,在社会的准则与自己良心的冲突中,激发了哈克这个阳光少年蕴含在心中的善良的天性和正义的力量,他不断认识着、坚定着自己,善良的天性和良知战胜了社会的偏见和冷血无情的法律,我由此看到阳光少年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我反复地阅读第15节大雾弥漫这段文字,因为哈克那种难能可贵的行为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哈克宁死也要帮黑人奴隶吉姆争取自由,他勇敢地抛开了世俗偏见,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他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勇敢地站出来伸张正义!在他的心灵上,善良和正义永远都是占着至高无上的位置,他做的每一件事之前都会经过深思熟虑,思考是否合乎于正义和善良。他时刻把正义和善良放在第一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哈克这种善良的天性和正义的力量是他与众不同的一面,我们现代的孩子们都缺乏这种观念。看到小朋友被玩弄、嘲笑,同学们却不敢去伸张正义;一些不良少年恃强凌弱,我们却不敢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有的居然跟他同流合污。身边这些例子无不体现出现代孩子们缺乏这种观念。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范文第2篇

今天,老师引导者我们学习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一些片段,我们都被作者马克·吐温所写的优美句子所吸引了。似乎也亲身感受到了这几个男孩的故事,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与他们作着心灵的沟通。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男主人公汤姆·索亚了,喜欢他的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因为他的这一性格特点所以才演历了这一场精彩动人的故事,因为他的勇敢,所以才让无辜受冤的人重获清白,我喜欢他,因为他是真正的大英雄。

我也很喜欢文中汤姆的好朋友——哈克贝利·芬恩,他虽然是个流浪儿,看起来跟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他心地善良,正直无私,不尽如此,他还用他的勇敢救了寡妇。我喜欢他,因为他也是真正的大英雄。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一部着作,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了解,去喜欢。

湖北十堰房县房县实验中学初一:l糯米丸子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范文第3篇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on the 12th of October,1492. He had spent eighteen years planning for the voyage(航行) which he made across the great ocean. He had talked and argued(争论) with sailors(海员), scholars(学者),princes(王子)and kings. He said:“By sailing west across the great ocean I am sure I can reach the lands that have never been visited by Europeans.” But few people believed him and he was laughed at. Finally the Spanish King and Queen, who were intrested in finding a sea route(路线) to India,offered(提供) him ships and men so that he could carry out his plan. He crossed the ocean and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He believed these lands to be parts of India.

B

Albert Einstein, a world famous scientist, was born in Germany in 1879. When he was a child,he liked to ask questions. His parents encouraged his interest in science. They managed to send him to technical schools(技校). After graduation, he began making money by working as a teacher and a government clerk(政府职员). Then he continued his studies at a university with the money he saved. He devoted(献身) himself to research and studies and finally he founded theory of relativity(相对论). In 1921 h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hen Hitler came into power(掌权) in Germany,Einstein was attacked(受迫害) and everything he had was taken away. Finally he left Germany and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life there and died in 1955.

C

Mark Twain is the pen name of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He was not only a great writer but also a famous humorist(幽默家)。

Mark Twain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near the Mississippi River in 1835. He had to leave school at twelve. For ten years he worked in print shops(印刷厂)in many cities. Later he tried various jobs of being miner(当矿工),reporter(记者) and businessman(商人). During the period, he started to write short articles and stories. One of them was 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ry(《加拉维拉亚的跳蛙》),which made him known all over the country. His next book Innocent Abroad(《傻子出国记》)gave him a national reputation(荣誉). In the following years he wrote many famous novels like Tom Sawyer (《汤姆索亚》),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etc. He died in 1910.

D

Charles Dickens, a great novelist of the 19th century,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in 1812. When he was only ten, his father was taken to prison for debt(债务),and young Charles had to pay the debt.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范文第4篇

一、“逃离与探寻”母题的神话原型溯源

伟大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来自个人无意识,而是来自更为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根据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集体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次形式,它们并非来自于个人经验,而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经验在种族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先天倾向和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组成了人类的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不为人们所察觉,却时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荣格指出,集体无意识“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在这里,原型,即原始意象,体现了一种种族记忆,是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弗莱将这一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文学理论术语,即“原型是那些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神话及隐喻”。4那么,被美国文学各阶段作品不断书写着的“逃离与探寻”母题又体现了什么神话原型呢?《圣经》作为西方文化以及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源头之一,深深影响着作家的创造活动。《旧约•出埃及记》中讲述了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法老的残酷压迫,来到上帝的“应许之地”———迦南,建立自己的王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神话。“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在“出埃及记”这一情境中也存在着一个典型的原型意象,即英雄原型。英雄原型一般是内心孤独的英雄少年,具有探索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即替罪羊);他们通常被赋予以动因高尚的重任,并主动采取追求的态势入世。同时,英雄原型需要经历三段人生历程:逃亡———顿悟———回归(或牺牲)。这一神话中的英雄原型就是摩西。“出埃及记”是犹太人的建国神话,同时,美利坚民族也将其看成是美国的民族神话。1620年,“五月花”号承载着100多名清教徒逃离英国国教的迫害,满怀希望地来到美洲大陆,在最后一块“上帝应许之地”建立美利坚民族。这些清教徒经历了同摩西一样,即从“逃离———跋涉(及探寻)———建立新伊甸园”的过程。他们自诩是上帝的选民,是摩西的后代。在美利坚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他们是如摩西般的拯救者,是孤独而求索的英雄。所有的美国人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英雄情结。“西进运动”以及“淘金热”都是这种英雄原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美国文学也是偏爱流亡者———一个追求自我完美和以期达到太初始者。”6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那些孤独的灵魂在不断地逃离与探寻中,谱写着他们的神话,实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原型“赋予一定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当时代内容发生变化时,原型将重新被激活,并参与现实、沟通古今。重新激活的过程不是现代人对神话原型的被动利用,而是加入时代精神的再创造过程,称之为原型模式的置换变形。在美国文学中,英雄原型模式的置换变形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在逃离与追寻中,人生价值的再现与回归;第二类是在绝望中孤军奋战,最后走向虚无。

二、在对现实的逃离中顿悟、回归

在美国早期文学作品中,英雄原型大多经历了从对现实的逃离,到在自然中汲取力量与希望并顿悟,最后重新找到自我价值并回归人类社会,如《白鲸》中的以实玛利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白人小男孩哈克。在美国浪漫主义作品《白鲸》中,以实玛利是一个孤独的求索者,是神话中英雄原型的感性显现。以实玛利,正如他在《圣经》中的同名人那样,是一个流浪者,“管我叫以实玛利吧。……岸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叫我留恋的事情,我想我还是出去航行一番,去见识见识这个世界的海洋部分吧。”因此,在小说开始,以实玛利是以一个逃跑者、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的形象出现的。他内心孤独凄苦,想要逃离现实社会,寻找一个让自己快活的地方。在这个象征着以实玛利不断探索的航行中,在一个以船为象征的纯男性的小型人类社会中,他目睹了亚哈船长不顾整船人安危,疯狂且偏执地向代表大自然的白鲸报复。于是,他成长了,顿悟到人生的真谛———爱与友谊,最后只身逃脱了死亡,重新回归人类社会。以实玛利,作为神话的英雄原型,具备了多种“英雄”品质,并同样经历了“逃离———追寻———回归”的历程。与以实玛利相同,英雄少年哈利贝利也具备了神话英雄原型的诸多品质。他孤独、叛逆,具有自省精神、批判精神以及极强的认识能力。在顺流而下的逃离与探索中,在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与内心善恶观念不断的拉锯中,他成长为一个有是非观念的人。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时代精神,神话原型也必然印刻着那一时代的精神内容。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他所要逃离的不是远古时代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也不是如以实玛利般内心的凄苦,而是在一个资本主义中形成的虚伪、残忍、低俗、自私的文明社会。在密西西比河及沿岸的所见所闻以及帮助黑人吉姆逃脱奴隶制的经历使哈克认识了人、认识了生活,也认识了社会,最后顿悟到《独立宣言》中所谓的人人平等、自由。哈利回到文明社会,完成了其“逃离———追寻———回归”的成长历程。19世纪中叶以前的美国社会还处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尚未发达的状态下,大自然还未遭到彻底破坏。因此,孤独的精神英雄们还能够逃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个人自由与人生价值,他们还可以找到人类存在的价值以回归人类文明社会。而到了20世纪,那些“奥德修斯”式的精神英雄们已经无处可逃,无理可寻了。

三、在无望的逃离中走向“虚无”

20世纪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颠覆了人们的理想与信念,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被机械文明异化,大自然成为了人类强烈的物质欲望的奴役。此时,美国文学中的精神流浪者们与原初的神话英雄原型有了巨大的不同。虽然他们依然在孤独中求索着人生的价值,但他们不再是具有伟大人格魅力、被赋予探索生活重任的英雄,而是有着诸多自身缺陷、碌碌无为的小人物。他们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人生,即使充当了人类的替罪羊也无法挽回其毁灭性命运。塞林格的小说《麦田的守望者》依旧重复着人类“逃离与探索”这一古老的母题。少年霍尔顿为了逃离父母的责骂及现代文明的虚伪与堕落而出走。他所要逃往的地方是西部某个偏僻的角落,一个淳朴自然、闪耀着人性的美好的地方。在那里,他甘愿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保护在悬崖边嬉戏的孩子们不掉到悬崖下面———不落入成人腐朽虚伪的世界中。“霍尔顿真正追寻的目标就是为了找到一位精神教父(一个纯洁的成人)。”然而,“你永远无法找到一个舒适、安静的地方,因为它不存在。”霍尔顿的追寻以失败告终,他只能将理想与追求隐遁于幻想———虚无的所在。成年的霍尔顿———《兔子,跑吧》中的哈里,在生活中随时保持着一个“跑”的状态。他所要逃离的是压抑、粗俗、毫无意义的生活,以及婚姻社会赋予他的责任。同时“跑”也是他对抗现实、执著追求的一种方式。哈里所追寻的是“我是谁?”以及“我为什么是我?”哈里的三次逃跑,又三次回家,正是他不断挣扎与追寻的努力。然而,在这个病态的世界里,他似乎无处可逃,无论逃向哪里,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所居住的贾基山毫无二致。于是他顿悟到:“生活中失去的东西是再也找不回来的。任何努力也无济于事,跑到哪也是白搭。”他一切的挣扎与追寻都是荒谬而徒劳的,只能逃向封闭的自我,最终走向“虚无”。正如露丝眼中的哈里:“你连一只老鼠都算不上,你连臭气都散发不出,你连散发臭气的能力都没有。你什么也不是。”在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出走或为追寻,或为逃遁。他们在一个荒谬腐朽的世界中寻求意义或精神避难的企图毫无意义,也必将以失败告终。他们充当了现代社会精神荒漠的替罪羊,却无法缓和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因而,他们逃避与追寻的行为本身就是虚无。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精神求索者们身上的英雄特质已然不那么明显了:他们是性格有着诸多缺陷的小人物;他们逃离的动因不再高尚;他们被赋予拯救人类精神世界的重任却无法完成;他们具有探索精神,然而在探索过程中却无法抵制腐朽社会的诱惑;他们渴望自我牺牲,然而却无法换来任何拯救;他们不再主动入世,而是在被动地选择避世。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是时代的精神英雄。“小说的英雄,这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好人,而是因为他拒绝向这个精神死亡的世界妥协,他奋力抗争以求获得灵魂的重生。”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儿童伦理道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0-02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中外儿童文学发生和发展史都在不断地叙说着这一事实: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儿童文学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二是儿童的。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因此,作家在下笔之时,必须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理解能力。陈伯吹于1956年曾明白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由此可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的立场创作作品,乃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文学是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凡属某国家某民族某地区儿童文学的发韧之作,大多因服从教育目的的需要而产生。最早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代印度童话寓言故事集《五卷书》的序言中说:古代有一个国王有三个蠢笨的儿子。国王要他的丞相调教这三个儿子,但丞相却无能为力。后来一个年长的婆罗门愿承担这项教育任务,并保证在半年之内教会三个王子管理国家的才能。他以能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作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此编成这部流传千古的故事书。17世纪被誉为“第一个为儿童写作的法国作家”费纳隆,为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王孙布哥尼公爵而写了《忒勒马科斯历险记》。……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的提倡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并独立起来的。因此,儿童文学实际上应该是“成长文学”,可定义为“关注儿童成长,表现儿童成长,有助儿童成长的文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构建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在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全的社会人”。它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上世纪30年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苏联的卓娅、舒拉、铁木尔,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张天翼笔下的三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贪玩好动的罗文应、懒惰好出风头的王葆、不动脑筋的赵大化,则从反面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2.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

儿童文学与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幼小的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应怎样对待社会和人生;更能激励孩子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热情关注,以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比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就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有关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话传说、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等知识。它不仅使瑞典的儿童可以从这个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国,增长知识,而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也可以从中了解这个美丽国度。

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科学家玻尔就曾向人们说过: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对他走上科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3.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天职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像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等,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们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首先,儿童文学有利于健全儿童的情感世界。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先生认为“情感缺席”是现在孩子的一大问题,曹文轩先生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这与孩子的阅读有关联。曹文轩先生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没时间陪他玩,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心里的孤独感,给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的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愫。类似的作品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彼得・潘》、《小熊温尼・普》、《玛丽・波平丝》、《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的熏陶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奉献给儿童的美味佳肴。

其次,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些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个性十足,她的敢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类似的作品还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再次,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畏困难,不屈不挠是使儿童能够保持持之以恒的注意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重要保证。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鼓励和发展儿童的这些可贵品质。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如同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我们应充分认识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如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得以广泛推广和阅读,儿童文学引导儿童亲近文学,提升儿童的精神就一定不是梦想。

收稿日期:2006-06-30

作者简介:孙云凤(1969-),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从事儿童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范文第6篇

如果可以,我希望时间停留在六岁的夏天,那时最苦恼的事是午后下起了雷阵雨,不能去露天游泳池游泳。

后来,我发现许多人都曾怀着这样的梦想,然而,我们都无奈地长大了,变得一本正经、见人就寒暄、即使穿着高统套鞋也绕着水洼走。更要命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了社会机器上的零件,一旦被拧在哪里,就要一直在那里扮演着某种角色,直到思想也凝结成了与零件形状一致的水泥块。

我希望自己能逃脱这样的结局。

作家王小波为逃脱设计了一种可能:变成绿毛水怪。

这个故事要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说起。

那时候,陈辉还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他很聪明,善于体察别人的心思,经常把老师最宠爱的学生心里的虚荣、嫉妒统统揭发出来,弄得他们和老师都很尴尬。于是,老师把一个可怕的词扣在了他头上:复杂。大家都知道,说一个小孩子“复杂”绝对不是夸奖他的意思。

在陈辉班里,还有一个女生和他一样“复杂”,她叫杨素瑶,绰号“妖妖”。

陈辉的班主任姓孙,是个可怕的人物,他对学生又打又骂,要是你哭了,他就把你带到办公室让你洗了脸再走,免得回家给家长看见泪痕。他还组织了一群学生给他当眼线,大家对他又恨又怕。这天,孙老师被调去当教导主任了,班上来了位很温柔的新老师。大家太激动了,整节课都兴奋地叽叽喳喳,结果新老师被气跑了,她跑到孙主任那里告了一状。孙主任问她:“谁闹得最厉害?谁听课比较好?”她说:“都闹得厉害!就是陈辉和杨素瑶还没有跟着起哄。”可是孙主任说:“你别叫他们骗了,那两个最复杂!估计背地里捣鬼的就是他们!”就这样,没有违反纪律的陈辉和妖妖反而被叫进了办公室。

“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来?”

“知道,孙主任,因为我们两个复杂!”妖妖这样诚实的回答自然被视为耍贫嘴,加上陈辉又不服气地和他顶了几句,孙主任恼羞成怒,把他俩关在办公室里,他自己却带着新老师上食堂吃饭去了。

孙主任走了好久不见回来,两个孩子饿得要命,就拔开窗户插销跳了出来。

时间太晚了,陈辉家里已经没有饭吃了,于是妖妖把他带到自己家里请他吃饭。这场小小的患难使他们成了朋友。

他们就“小孩好还是大人好”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妖妖说:“我觉得大人都很坏,可是净在小孩面前装好人。他们都板着脸,训你呀,骂你呀……小孩比大人好得多,孙主任说咱们复杂,咱们有他复杂吗?他要是看见你饿了,他会难受吗……世界上就是小孩好。真的,还不如我永远长不大呢。”

除了不会被世故浸染,当小孩的另一个好处是有一颗柔嫩的心,对美有着最敏锐真切的感受。

五年级的时候,陈辉发现了一处“宝藏”―――一个旧书门市部,他和妖妖立刻被那里的书给迷住了。在那个时代,主流的书籍大多是革命文学,给小孩子看的呢,除了儿童团、小八路的故事,就是小白兔、大萝卜一类的童话了。但是这个旧书门市部里的书不一样,有安徒生的《无画的画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卡达耶夫的《雾海孤帆》……这些不朽的作品像一只只温暖的手,能真正触碰到你的心,在那里写下美好和善良的定义。

但是在可恶的大人的代表―――孙主任眼中,什么是美与善就完全不同了。一天,他发现陈辉在看《在人间》,就把陈辉叫到了办公室。“你知道你的思想堕落到什么地步了吗?你看黄色书籍!你看这种书,就快当小流氓了!”这吓不倒陈辉,但陈辉不能容忍自己喜爱的书被称为“黄色书籍”,他迸出了眼泪,“你瞎说!高尔基不是流氓!他和列宁都是朋友!”幸亏校长的裁判还算公允,陈辉拿回了这本书。

妖妖的零花钱比陈辉多,她常常买下书后借给他看。这两个孩子手牵手在文学的原野上游荡,一块小石子、一只小甲虫都让他们兴奋不已。他们分享着彼此的发现,友谊也在一天天地增长。陈辉看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后,把妖妖当作了书里的卡加郡主,而自己则是卡加郡主最亲密的朋友涅朵奇卡。惟一的遗憾是,卡加郡主是个男孩而妖妖不是。他跟妖妖说了,妖妖反而抱怨他不是个女孩。但他们一致认为他们是永远的朋友。

小学毕业后,陈辉考了男校,妖妖考了女校。但初二的时候,他们又成了同班同学―――这两所学校恰好合并了。

尽管只是一年没见面,这一年却是儿童和少年的分界,陈辉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妖妖:她长高了,虽然消瘦,但很清秀。身材也很秀气,但是瘦得惊人,不知为什么那么瘦。梳着两条长辫子,不过那是很自然的。长辫子对她的瘦长的身材很合适。她的眼睛在睫毛底下专注地看人,可是有时又机警得像只猫,闪电般地转过身去,目光在搜索,眉毛微微有一点紧皱,然后又放松了,好像一切都明白了。她过去就不爱说话,现在就更显得深沉,嘴唇紧紧地闭着。

再一次谈到看过的书时,陈辉说道:“最好的书是《涅……》!”他突然看见妖妖眼睛里有制止的神色,赶紧把话吞了下去,噎了个半死。他知道,他不再是涅朵奇卡,她也不再是卡加郡主了,儿时跨越了性别的天真的友谊已经告一段落。但是,他们仍然共享着纯真的童年记忆和美好的青春时光。陈辉每天都把妖妖送上回家的公车,从初二到初三,两年九十四个星期,不管刮风下雨都是这样。他们在路上谈点什么呢?有时候什么都不谈,默默地走着;有时候谈读过的书,那些真正伟大和被人夸作伟大的作家、诗人。

妖妖认定陈辉能成为一个诗人。雨雾弥漫的傍晚的街道上,陈辉即兴作起了诗:

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

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

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这样奇异美妙的诗句出陈辉之口,入妖妖之耳,像一朵采自心灵芬芳处的花,不能轻易示人,他递给她,她一嗅,便在指尖凋谢了。这是最好的礼物,只有灵魂相仿的人才能得到。

在当时的街头能听见这样的诗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已在酝酿,更强大更严酷的思想统治就要来临,每个有异于它的人都会被无情地摧残。

果然,初中毕业后,“”开始了,陈辉和妖妖被命运分开了。等陈辉回到北京,找到妖妖家里时,她妈妈告诉他,她去了一个海边的乡村,游泳的时候溺水而亡。陈辉只得到了一封三年以前的信:

……你现在好吗?你还记得你童年的朋友吗……我感谢你曾经送过我两千五百里路,就是你从学校到汽车站再回家的五百六十四个来回中走过的路。

如果你还没有忘记我,请你到山东来找我吧。我是你永远不变的忠实的

朋友杨素瑶

假如小说到此结局,这只是个令人惋惜落泪的故事,远远谈不到神奇;王小波也只是个忠实于心灵的作家,远远谈不到伟大。然而王小波没有就此打住,陈辉居然再一次见到了杨素瑶,她成了大海深处的一个居民,绿毛水怪中的一员。

到处都处于“文化革命”之中,再也找不到那些好书,找不到属于卡加郡主和涅朵奇卡的世界。陈辉来到了山东海边,在一个村庄当广播员兼电工。生活空虚透了,他只能常常眺望大海来舒缓内心的苦闷。

一天, 他去海边游泳,游到了一块大礁石上。

这时,天快黑了。陈辉站起身,眼睛无意间往礁石群中一扫,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那里有一个全身绿色的“人”,还长着蝙蝠似的翅膀!它随身带着短剑和钢叉!陈辉回头寻找退路,可是,从礁石的另一边又上来了好几个,把他围在了中间。

他以为它们要吃自己,就鼓起勇气与它们搭讪,想借机溜走。没想到,这些绿毛水怪们说起了话,竟然还是漂亮的普通话!它们告诉他,它们过去和他一样,是陆地上的普通人类,由于不适应陆上生活,就吃了一种药,变成了“水怪”,从此遨游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之中。

它们描述的海底生活无比美妙:海是一个美妙的地方,一切都笼罩着一层蓝色的宝石光!我们可以像飞快的鱼雷一样穿过鱼群,像你早上穿过一群蝴蝶一样。傍晚的时候我们就乘风飞起,看月光照临的环形湖……我们有的是诗人和其他艺术家。我们中间有学者,有一个家伙还邀请我去看他的实验室―――设在一个珊瑚礁的山洞里。迟早我们海中人能建立一个强国,让你们望而生畏。不过还得我们愿意。总的来说,我们是不愿意欺负人的,现在我们不想和你们打交道。

当它们发现陈辉能够理解海中世界后,就力邀他也加入它们,但陈辉不想变成水怪。这个时候,他突然听见背后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回头一看,是个女水怪。陈辉一下子认出了它独一无二的面容―――妖妖!

原来妖妖也变成了水怪!

这下,陈辉改变了想法,他愿意做一个水怪了,因为那里有妖妖。

他和妖妖约定,第二天中午还在这礁石上见面,那时妖妖会把变身的药带来。

可是,因为在往回游的时候受了凉,陈辉第二天得了很严重的肺炎,被大夫限制在病床上。他挣扎着要起床去海边,大夫却说他因为高烧导致了反应性精神病,让人把他的手脚捆住了。等他终于能起床,游上那块礁石时,只看见了用刀刻的一片字迹:

陈辉,祝你在岸上过得好,永别了。但是你不该骗我的。杨素瑶。

陈辉永远地失去了妖妖。

我们不必去追根究底:宇宙中有没有绿毛水怪。妖妖的灵魂那样柔嫩、敏锐,永远保持着孩童的纯真,她不能忍受对思想的粗暴劫掠,只能躲到王小波提供的桃花源中去,那就是大海。与陶渊明的桃花源相比,这里更加广阔,更加无拘无束,这里是精神的乐土。

社会总是在进步。如今,我们享有更多的权利,可以比陈辉和妖妖读到更多的好书,可以在更大的限度内发展个性、让心灵自由伸展。但这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就不存在思想禁锢。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步入人群深处,最终发现自己失去了儿时的质朴,失去了对人的信任、对美的感受力时,思想就已经僵化。而防止这一天到来的办法,也许只有在灵魂深处为自己寻找一片大海,在那里变成绿毛水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