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1篇

为了上好社会实践这个科目的课程,我们青岛二中在校内开展了以模拟文化为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开展了以体验感悟为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校内模拟

——模拟联合国。体验联合国的运作模式,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以更高的视角探讨国际热点问题。在模拟活动中,学生们有着高度的资源共享意识,主动承担推广的义务,在青岛市和山东省分别成立了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协会,自2006年起每年定期开展活动,增加了活动的广度。

——模拟人代会。主要体验的是人大代表提交并讨论形成议案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关注社会,增强责任意识。2009年的一份议案《关于中山路的改造问题》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长亲自批复,相关部门专门进校园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其中的很多设想被政府采纳。

——模拟世界经济峰会。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本,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创业规划、模拟经营与谈判并赚取利润,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要了解大量的资本运作、生产管理、营销推介等知识,还要有较好的创意渗透其中,为此我们获得了复旦大学的全国商业挑战赛的多次邀请,并获得佳绩。

同时我们还注重向纵深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模拟申奥、申博和世界文化月活动,都是它的有益补充。

校外体验

——结识我心中的名人。同学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提前确定采访对象(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精英代表,如感动青岛十佳人物、两会代表、优秀企业家,教育界、文艺界、体育界杰出代表,以及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产生重大影响者),对活动过程进行细致的策划,确保结识、采访、交流富有成效。通过采访交流,同学们深入了解名人成功背后的曲折经历,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生涯人物访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提前确定访谈对象,列好访谈提纲,从受访者的职业资讯、生涯经验等方面进行详细认真的访谈,形成包括访谈内容、该职业一天的工作状况实录、访谈后的心得与省思的访谈报告,做成ppt,在班里进行交流分享。同学们在了解职业资讯的同时,分享了受访者从事该职业的心得与建议,指导自己设计好生涯规划。

——我心仪的大学专业调研。通过访谈一位就读此专业的人士,直观地了解自己心仪的专业,在此过程中提高同学们的资讯收集能力与协作沟通能力,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加深学生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做好高中阶段对生涯的规划。

——职业体验。寒暑假期间每名学生跟随自己的家长,利用一天时间全程参与观摩家长的工作,或根据前期做的生涯人物访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联系相关单位进行职业体验。2010年夏天,青岛二中首批赴甘肃支教的服务队在艰苦的环境中感悟颇多。2011年暑假,第二批志愿者队伍再次赴甘肃进行爱心传递。同时,第二支支教队伍沂蒙支教服务队也于2011年暑假正式启动,学生用更多元的方式释放出生命能量,让担当成为一种“自身的感动和需求”。

几点思考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我认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以下几项实施要点:

(一)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拓展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确保实施的有效性与创新性。学校必须根据课程要求主动出击,在整合以往校外实践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新的实践渠道和内容,主动地为学生寻求和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逐渐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二)学校要配备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青年教师为主力的全员实践活动师资队伍,确保实施的规范性。社会实践是一门实践类课程,仅有学校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仅有班主任的常规指导与管理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任课教师纳入实践活动之中,发挥学科优势,使其成为实践活动指导的主体,唯如此才能真正保证这门课程的推进与效果。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45-03

高校普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不但要学习和汲取国外成熟、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模式,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价值体系、人才市场和就业制度、教育辅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国外职业发展教育的模式,需要从理念梳理、体系重构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本土化探索,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复合高校与大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教育之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采用问卷、跟踪访问等方法对我校在校及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一、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与内容。第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同学们对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要求,提高教育水平,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完善对广大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和我们对开设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认识,针对课程以什么形式授课比较好、从那个年级开始合适、最希望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什么等十个问题对在校不同年级的同学作了调查。第二部分为了探讨职业发展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生活与工作的影响,我们对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中的240人做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在大学期间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有帮助、毕业至今的工作变化情况,目前收入及生活状况,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及下一步打算,对在校大学生的期望及对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建议等九个问题做了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如图1所示,在“你希望学校什么时候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一题中,学生的选择排名依次为“大三”(44.2%)、“大二”(35.8%)、“大一”(17.9%)和“大四”(2.1%),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未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他们的意义与作用,把“就业”概念狭义化,以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找工作,觉得大一离毕业求职还较远;同时,“大四”2.1%的比例又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提前做就业准备的必要性。在多选题“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一题中,“应聘技巧”(25.1%)和“用人单位信息”(24.5%)排在前两位,“职业规划辅导”(17.7%)位列第四,一方面表明学生探求就业知识和求职技能的渴望,另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这与“你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哪方面最重要”一题相互印证,选择“就业流程和面试技巧”(29.1%)、“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28%)和“就业信息提供”16.8%的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职业生涯规划”仅占20.5%,对于在校大学生可谓纸上谈兵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如图2所示,在“你对哪种就业指导更感兴趣”一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互动沟通”(36.3%),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更希望从用人单位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来做好自己的就业准备。以下依次为“自我推销技巧”占17.6%,“经验分享”占17.3%、“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占14.7%、“案例分析”占6.9%、“角色扮演”占6.2%、“其他”占“1%”,对于上述调查结果,就业指导人员可有效借鉴,针对学生的兴趣选择指导内容和形式,尤其是位于首位的与企业互动沟通,应该成为我们校内就业指导课程今后加强的部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接触获得就业信息的储备和能力的提高。第二份问卷的调查结果仅有6%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有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55%的同学在大学期间没有生涯规划意识,而这部分同学变换工作次数远远高出其他同学,并且生活满意度偏低。100%的毕业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越早越好,教学模式应以实践相教学为主,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寻找及对待第一份工作上,半数人盲目,“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原因”,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也许正因为如此盲目,才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岗位。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就业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大学生就业难固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但用人单位招人难也频频显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不足1.5%。这与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严重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后对就业感到非常迷茫,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清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自身优势,盲目投递简历,导致就业成功率较低,或就业后频繁跳槽,使企业和个人蒙受损失。而自主创业的同学更是激情有余、准备不足。这实质上反映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知识的匮乏,使得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大学生能否人尽其才,找到合适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尤其是符合我国特色的本土化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正处在渴望和迷茫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提早帮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可为学生以后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现状

1.对职业发展教育认识不足。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909年,美国的帕金斯首先使用了职业指导的概念,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目前对大学生中开设职业指导课,已成为在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虽然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但是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未引起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90年代末期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完全市场化,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各高校开始对职业指导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这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2.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师资十分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社会科学、职业指导理论专业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多半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兼任,还有的是行政干部转行,他们缺乏专业培训,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讲解,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进一步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只有学生的能力、兴趣与其工作实现匹配,才能更好更快地“人尽其才”。师资队伍能力与素质的欠缺是目前制约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最关键因素。

三、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我校从2004年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大学生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2008年确定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必修课,至今历经八年的不断完善,学校已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和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树立将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服务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全新理念,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分三个阶段开展教育,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涯,具体内容包括:面向大一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面向大二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发展教育;面向大三、大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引领;为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服务,使学生能够在态度层面树立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在知识层面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环境探索以及生涯决策技能,从而能够尽早确立生涯规划目标并付诸实际,实现其对学习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科学选择。

2.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体系。为解决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我校首先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培训方式。分散培训通过相关培训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等途径完成。集中培训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班、开展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完成,还有其他途径的短期培训,等等,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研究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与指导能力,早日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家。其次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总管和知名校友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练,借助学校“企业家讲坛”、“校友讲坛”等平台。针对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访谈、咨询等形式的指导。优秀校友更可以“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成功经验、创业历程,为大学生加深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创造感性条件。

3.建立综合的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新生入学起就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档案资料系统,档案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除学生基本信息外,档案将全面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的点滴,包括职业发展规划和大学期间的各种校内外学习与实践经历。档案由学生填写和完善,通过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引导、监督和配合,实现学生对生涯规划目标的动态管理。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积极的运用于实践,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对此,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堂上通过叙事、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通过专业调查报告、生涯人物访谈、企业参观实习、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积极思考自己的未来,增强生涯控制感、激发生涯好奇、提升生涯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校为突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的个性化指导及实践性环节,分别建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志愿者联盟”、“行者创业联盟”,聘请了26名社会及学校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练和创业指导专家。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有:①:专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内容。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早树立职业目标。②:生涯人物访谈。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来选择不同行业或者职业的生涯人物做访谈和调查,将生涯人物的规划道路与自己的生涯规划相对比,学习客观全面地分析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生涯人物的经历进行全面回顾性总结,吸收好的经验,修订自己的生涯规划,提高成功的效率。③: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学校每年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行业及综合性招聘会3~4场,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1~2场,重点关注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招聘流程、对录用人员的具体要求等。④:学子企业行。依托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联合教务部门,选拔部分学生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参观实习,实地了解企业的运作、行业的特点。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由老师带队组织去创业孵化基地实地考察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为员工提供的待遇、本专业的需求数量等信息。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3篇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的迫切性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课程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多数仍沿袭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而且仅是教师讲,学生听,机械地堆砌记忆理论知识。课堂讲授是学生接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但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太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目标也就很难达到。

新形势下,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国家对就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程的实效性,使就业指导课真正发挥作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其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种类及运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大学生就业案例等教学声像资料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主要形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启迪构想、触类旁通,帮助大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教学中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讲解分析,特别是本校学生求职故事的讲述,使学生觉得此时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帮自己解决找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不好好听讲可能会因此错过找到好工作的机会。例如,求职方法、自主创业、权益维护、角色转换等几乎所有章节都能用案例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灵活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系密切。课前,案例要精选、要典型、有效、新颖;课程中要精心组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要及时总结反馈。

2.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

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全身心地动起来,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摆进去,调动自己的所学,真正地解决问题。情景模拟最常见的有模拟求职现场、职场情景短剧编排等。前者由教师扮演招聘者,学生充当求职者,进行教学演练;后者即通过现场模拟演练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职场环境,营造一种准、真、实的氛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体验一下工作中解决问题的真实感受。

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对情景模拟的教学目的、注意事项等一一讲解。一是要根据角色分组分工,提前布置任务,提出要求;二是在模拟结束后,要展开讨论,及时总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所提高,达到应有的效果。

3.工作坊

“工作坊”的英文名称为work-shop,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促进就业的学习方式。一般而言,“工作坊”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10名~20名成员组成的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之下,通过实践活动、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

“工作坊”探讨的话题往往更有针对性,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如“自我认知”“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职业目标”等,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充分地交流与沟通。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提升,教师也同样有所收获,听学生之心声,依学生之所想,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之所需。

工作坊组织形式更为灵活,深受学生喜欢。但控制课堂人数很有必要,教师要适时引导,让每位学生参与演讲、讨论、交流,这样才能区别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

4.职场电影赏析

职场电影赏析即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放映《时尚女魔头》《当幸福来敲门》等职场经典影片,指导学生捕捉其中有关职场成功的秘诀。

在教学课堂中播放影片让学生欣赏电影的同时学习职场相关知识可谓是寓教于乐。比如,播放《时尚女魔头》,可以让学生了解作为职场新人,如果遇到像恶魔一样的老板(boss)该怎么办;《当幸福来敲门》则告诉学生如何在逆境中奋发,最终赢得领导的认可。

教师在运用此教学方法上课时,首先要注意电影的选择,除了故事情节要吸引人外,更重要的是电影背后的道理;其次要适时点评,捕捉细节。播放影片过程中要让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关键点。

5.运用测评工具

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个性特性、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等,使之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建议。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分析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很不系统,教师为了更快捷、系统地帮学生了解自己,必须借助职业测评工具,以便在此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辅导策略。测评工具通常包括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工具。非标准化工具是指,通过对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的回顾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等。标准化的工具,如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职业测评,是经过了很多检验,系统性会相对好一点。

教师在运用测评工具时,应根据需求选择信效度高的工具,指导学生看测试说明,注意测评实施过程中干扰因素的排除,让学生清楚测评不是万能的,不能盲从和迷信。帮助学生分析测评结果,学生对结果有困惑时要做进一步的辅导。

6.其他社会实践类教学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的社会实践类教学也必不可少。最常见的有生涯人物访谈、职场岗位调研及分析、职场体验等。

生涯人物访谈是指学生通过对感兴趣职位的知名职场人物进行采访获得职场的借鉴体验,是获得具体职业生涯详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职场调研及分析是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相关职业,分析职业对应的岗位,明确岗位所对应的能力等。

职场体验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实际的职场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社会实践类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实践前,教师要事先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如要讲解生涯人物访谈的目的、意义、个人准备、采访安排等;要讲述职场调研和写分析报告的方法。社会实践结束后要及时分享交流,形成文字材料,加深印象,深化理解,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运用中遵循的原则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想取得一定的实效,在运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普及教育与个性辅导相结合

就业指导课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大班授课的同时,一定要坚持个性化辅导。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普及式的授课满足不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只要必要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咨询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形式丰富与讲授内容相结合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停留在游戏活动等表面层次上,要时刻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入讲解。游戏活动的本身是为了深入浅出地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所学内容,而不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忘了教的本意。

3.增加互动与静态理解相结合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互动又会很容易让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静心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随时将互动限制在教学范围中,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理解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4.职场体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职场体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理论教学更是不可缺少,职场体验要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了理论,再有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用于工作中。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单元教学设计 职业能力

著名的职教专家戴士弘教授在倡导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时强调指出,教师教学必须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目标,对课程的内容、教法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必须按照当代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原则来做,实施要点简称“6+2”。其中“6”指的是: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2”指的是:(1)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外语等)必须更注重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仅以集中上课的方式。(2)把职业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渗透到教学中。笔者参与了学校于2012年上半年启动的《中职学校课程单元综合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在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对德育课在课程单元教学综合设计中如何实践“6+2”原则,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要体现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特点

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可操作的设计将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能。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德育课教学,要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就要设计体现教学内容与能力训练组合成相关任务,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必须把“实践”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比如,在《职业支点——职业道德》教学中,教师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每4人一组,分组进行“我心中的职业道德”调查访谈活动,访谈身边的以及顶岗实习的同学、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老师、家长、商场里的营业员、车间里的操作工等,经过一个月的调查, 每个学生都良好地完成了调查任务,每个同学及小组都协作完成了本组的调研报告并进行了展示。在总结分享发言中,每个组发言都很精彩,明白了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精神是企业所需要的、具体体现在哪一些方面、对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忠诚、主动和合作思想观念的理解、我们学生将如何做等。这次调查活动把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同时学生在语言沟通、交际、空间、观察等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要重点突出德育课教学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有知识、能力、情感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事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和突出的。教师要学会准确、具体地领会并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根据这个目标,我们设计相应的学习单元,采用多元智能评价手段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习实践、体验、感悟、分享,最后每位学生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在班上交流作为期末考核。这些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同时使他们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要以项目和任务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

要实现德育课突出能力,渗透素质的要求,必须是教师设计的项目和任务。学生只有在完成典型的、综合的、创造性的、有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训练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如《职业生涯规划》的单元教学综合设计,我们根据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如他们对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自己缺乏合理的认知,对自己的未来与前途缺乏必要的信心,对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看法认识不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从而呈现出对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动力不足等局面,设计出本课程的几个学习单元:“职业访问”“职场探秘”“发展条件分析”“职业目标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

四、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中职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各个项目的训练中去,通过操作训练来实现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分组合作学习。在每一个学习项目中,教师给出各小组明确的任务、给出引导问题,明确组内工作时间、组内角色和分工、小组在班上展示要求和时间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紧紧围绕项目任务,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得到职业或情感的体验,并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五、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是德育课教学需依托的内容

为使德育课教学更具职业教育特点,面向职业岗位的工作,我们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分模块(或项目)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开发事业有成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和先进人物等德育资源,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组织学生调研、考察、访问等德育实践活动,营造尽量多的职业工作情境开展教学,把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5篇

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需求偏低社会各企业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需求较低,岗位设置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法学毕业生专业就业的求职要求。大部分中小企业不会招聘专职的法律人才参与企业管理,而宁可选择在发生法律纠纷后聘请律师,所以产生了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低迷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财经类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有误区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职业选择上,过分追求专业对口就业,尤其是政府机会、公检法司单位就业。部分法学毕业生长期准备公务员考试,暂不就业现象;求职区域上,少数大学生盲目追求大中城市,不愿去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在职业预期上,盲目追求高薪高待遇,盲目的从众心态使得法学专业毕业生始终看不到就业出路。

结合财经类院校特点,培养法学+财经法学人才财经类院校法学专业应该充分挖掘利用院校特色和专业优势,紧密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功底,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具备必要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背景的厚基础、宽口径、用型专业人才。财经类院校应该引导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学好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学习会计、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扩充专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强化职业生涯教育,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财经类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大一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学专业意识,引导学生剖析自我,向社会从业人员了解专业抉择对人生的影响;大二、大三引导学生了解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规划,理性规划大学生活。高校要积极组织“企业家论坛”、“校友讲座”等系列报告会,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事业有成的校友来校宣讲,介绍当前社会对法学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导法学专业学生提高专业能力,为法学专业毕业生搭建职业生涯平台。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转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财经类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转变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首先引导法学专业毕业生建立合理的就业观。首先高校要引导法学专业毕业生突破行业限制,拓宽就业渠道,树立到基层就业、到企业就业的理念。其次,财经类院校积极引导法学专业毕业生充分发挥财经类院校优势,积极探寻财经行业、企业就业机会。邀请企业入校宣传,召开专场校园招聘会,为法学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高校充分调动院、系全体教师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献计献策。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友资源;大学生;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23-02

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重视,各大高校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上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于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来说,如何帮助在校学生认知自我、锁定感兴趣的职业,进而有针对地提升职业能力,在毕业季初步完成从在校学生到社会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是一个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课题。这一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的校友资源能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指路明灯、为大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为大学生发展搭建桥梁,如何在院系工作中聚合校友资源,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从国际上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就业率大幅度下降,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凸显,转型国家尤为明显,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冲击最为严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毕业生就业能力不高,学与用没有紧密结合;毕业生就业满意率比较低,对就业比较迷茫[1]。另外,因为大学生存在“天之骄子”的认识,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在“无业可就”的就业形式中并存着“有业不就”的现象[2]。

2.大学生职业能力有所欠缺。“职业能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不以在校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用在校表现来完全衡量,是融合了学生自身条件、个体素质、知识技能等,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根据麦可思咨询公司调查可知,在我国,教育质量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211大学还是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系数都在50%左右。其中雇主最需要也是最看重的五项能力水平,即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方面,应届大学毕业生(含本科、高职、专科)普遍达不到,且与企业要求的最低职位的水平相差10%至15%[3,4]。

3.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不够。高校虽然越来越重视与社会衔接,努力以市场的需要来培养大学生,但是在实践中学与用之间没有很好结合,学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知识。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生涯没有正确的规划,对就业的严峻形式没有清醒的认识,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不够。目前,参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与指导的主力军是高校老师,企业、第三方的参与度较少。不得不说,多数高校老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与指导还是有所欠缺的。从自身体验来看,他们没能亲自实践过;从培训的内容上来说,也主要是针对就业政策、面试过程、简历制作等有关择业技巧信息,职业生涯规划流程、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信息,性格与兴趣探索等有关自我认知的信息[5]。所以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缺乏为学生提供在实际工作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实践最能出真知。所以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的有工作阅历的人进入高校的职业指导系统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发挥院系平台,挖掘校友资源

高校校友资源有着育人的作用,也能产生名片效应,是最杰出的作品,有着直接的回报[6]。目前高校的校友工作主要在学校层面上,二级学院牵头参与的较少。二级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生产线,校友的许多感情大多数寄托在二级学院,他们热爱母校,关心母校发展,高校的根本基石也是二级学院。所以,高校校友工作的重心关键在二级学院[7]。

1.整合多方面信息资源。借助教职员工队伍、校友工作队伍、校友骨干队伍和在校生队伍四支队伍掌握较为全面的校友基础信息,通过组织协调、联络沟通、咨询服务等系统的校友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友信息;其中校友骨干队伍可以为校友工作队伍提供更为优质的校友信息,从而扩大校友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在校生队伍可以做对校友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和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在校学生提前参与和了解校友工作。

2.构建双向沟通机制。保持与校友的紧密沟通是增强校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以学院的名义走访校友,充分传递学院发展动态信息,另一方面,邀请校友定期返校做讲座,宣传校友业绩,通过校友的经历激励在校学生,树立榜样,拼搏进取。

3.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解决学院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源源不断地向校友企业输送各类高级人才,进行长期合作。

三、聚合校友资源,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任何一所高校的校友资源都是非常广阔的,而且校友与在校学生有一定的共性和情感纽带。他们与在校学生有相似的背景和经历,能够为在校生提供很好的指导与帮助,能够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素养。因此,整合校友资源,提供校友平台是未来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校园活动,学生“动起来”。结合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大学校园中,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但大多偏向于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缺乏专门指导引导创业或针对就业的活动,在学生中也存在一种普遍误区,认为“就业只是毕业班学生考虑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学院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五年规划、礼仪培训、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开始培养创业就业意识,为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

2.实习调研,学生“走出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建社会调研团和建立暑期社会实习基地。参与调研能够更直观地得到有效信息,对职业理解、能力培养等方面大有裨益。由学院召集具有优秀实践能力的学生组建调研团队,针对往届毕业生典型职场发展路径、校友企业中的相关问题及其他相关议题开展调研,并由老师、校友为其实践调研提供帮助并在成果总结阶段指导帮助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学院的倾向政策来鼓励同学去校友企业开展暑期实习,例如每年利用暑期时间,在学生中遴选一批有意向的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定职定岗,实地了解企业文化、企业运行。

3.创新创业,校友“请进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有一种误区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依旧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学院为学生遴选聘任创新创业导师,组织校友报告会、校友座谈会、校友论坛等。一些校友在创新创业上有想法、有成绩,聘任他们担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可以有针对性进行相关能力训练和思想启迪,让学生“有业可创”但不“盲目创业”;学院可以每年邀请相关领域的校友回校为学生做报告并组织两场以上高水平的报告会,分享校友学习和工作经验以及人生规划心得。报告会在一定层面上能够解决学生学习成才、求职、择业、深造等方面的困惑,会对处于迷茫期的大学生有极大地鼓舞作用。区别于报告会的大规模并考虑到校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时间安排等,学院组织一些受众较少的小规模的座谈会亦是非常有必要的。座谈会形式相对较为轻松,参会者可以充分参与交流与互动,有机会在交流互动中彼此建立长久深远的联系;学院可以每年组织一场高水平的校友论坛,就大学生活、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学生组织与校友的亲密互动利于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

4.榜样力量,师生“看过来”。通过定期收集整理优秀校友、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坚定信念;充分利用平面媒体,汇编收效良好的活动资料以及《优秀校友访谈纪实》等文字材料;依托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建立公共主页,相关信息、活动图片、访谈视频等内容,并@社会、学校各级媒体有关主页,号召进行转发宣传;制作限量版故事册及纪念明信片,赠送给校友以及从中受益的大学生,影响更多的校友关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服务。

四、结语

充分发挥校友资源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给予身份,提供平台,有针对性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汇聚资源,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找准未来就业方向,服务高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9):42-43.

[2]任娟.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现象研究[J].文教资料,2009,(22):231-234.

[3]周大平.大学生就业难的新视角[J].理论参考,2009,(5):50-51.

[4]沈扬,李芳.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53-55.

[5]熊欢.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7.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1.引言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价值观和个人理想的多元化,择业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大,如何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状态,整合个体的能力、价值观和个性特点,从而合理地确定所进入或变换的职业,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乔普森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1]。

然而,在许多时候,人们会面临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如在缺乏必要的关于职业的信息或个人的职业特征信息时,或在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时,或在个人的愿意与父母立场相对立时,以及在面对多种得失冲突的情况下。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使得个体表现出犹豫、不知所措,无法做出明确的决策,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的消极反应如焦虑和挫折感等。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ties)是职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

2.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概念界定

最早提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学者Crites(1969)认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是个体没有能力选择或承诺于一个准备进入或已经进入的特定职业的行动过程。随着理论的深入及不断发展,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定义也有了新的发展:如Krumboltz(1976)认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实质是对决策的不满意,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或运用一套进行职业生涯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的一种决策状态,决策困难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自然结果。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的观点是,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表示个体在特定的时间里,无能力做出一个特定的决策。Gati和Osipow(1996)认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是个体在做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而我国学者龙立荣和彭永新等人(2000)则提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是个人在职业选择(进入阶段或职业改变)过程中,面临最后决策时,不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或从几个职业中挑选一个时发生的困难[2]。

同样的,各心理学流派也从自己的理论观点出发,阐述了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不同理解:如心理动力论观点(Williamson, 1939)提出了职业生涯决策未定向的四种原因,分别是对缺乏能力的恐惧、对无法取悦父母或亲友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以及情绪的不稳定。可以看出,从心理动力观点探讨职业生涯决策未定向的原因,关注较多的是导致未定向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冲突”和“焦虑”。而职业生涯发展论观点(Super, 1981)则认为,在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困难,与职业生涯发展的正常阶段一致,尤其强调职业成熟度的概念。其中,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直接联系的内容主要是在职业进入期。此外,社会学习与认知行为观点(Taylor&Betz, 1983)认为,个体具有知觉到自己是否可以成功执行某种任务的能力,但这种知觉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即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差异性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职业生涯决策时有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困难[3]。

从上述内容不难发现,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概念和维度结构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来自于西方国家,不同研究者侧重的方面不同,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界定也不同。对概念界定的分歧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没有能力做出决策;对决策结果不满意;在整个决策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尽管我国对西方相关理论的介绍已经不少了,但就目前国内研究状况而言,社会制度、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哪怕是再重要的理论和研究的运用都必须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因此首先要进行的就是验证性研究。同时,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是复杂的过程,仅用量化研究难以深入揭示这一过程的丰富性。例如,情绪、情感成分究竟在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我国背景之下,存在哪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的具体表现为何?研究者们可以从质性研究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索,可以为量化研究做一个很好的补充,也可以对存在争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界定。

3.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个体因素、家庭与成长环境的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均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多是探讨某一类因素下某个变量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影响,对于其具体影响机制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3.1.个体因素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和许多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年级等)有关,多数研究都能够支持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存在着性别、年级之间的差异。如Gati和Saka(2001)[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合理的信念、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和总分上,男性报告的困难要远远大于女性;在不一致的信息方面,女性报告的困难高于男性;在外部冲突上,职业选择困难随着年龄而下降。这一研究结论与王艳等[5]国内学者的观点有一定出入,表现为男生在决策中的犹豫不决现象要明显少于女生,并认为这是由于女性的依赖性要强于男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没有主见和犹豫不决的情况,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决策困难的问题。考虑到研究的跨文化因素,可以假设这种结果的差异是由于文化背景(即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与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导致的,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实验支持。在年龄变量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比较上,如吕英建(2010) [6]的研究结果表明,大三学生在缺乏准备、犹豫不决、缺乏信息、缺乏职业决策过程知识、缺乏有关自我的信息、缺乏有关职业的信息和缺乏获得信息途径上得分明显高于大四学生。

另一个重要的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有关的因素是决策效能的相关内容,如低自我评价和低规划制定的人存在着明显的决策困难;低信息收集和低目标选择的人在决策过程中存在更多的困难;问题解决能力低的人仅在缺乏信息上存在困难[7]。其中,低信息收集不仅仅是个人能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客观的环境因素相联系的,比如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家庭环境等,因为绝大多数青少年是通过看媒体报道、以及从他们的父母和长辈那里获取信息的。此外,在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人格特质和他们体验到焦虑和犹豫不安等情绪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个体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决策。目前,个性因素的研究比较关注的是诸如焦虑、完美主义和大五人格等方面。

3.2.家庭因素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在家庭方面主要受父母教养方式、重要他人支持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进行职业生涯决策,其困难程度有所不同。那些得到父母温暖和理解的个体会进行更积极的自我探索,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程度也会较低[5]。因此可以考虑提供给个体更多的主观支持,从而降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程度。同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个体,其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收入越高,困难越小[5]。但事实上,这种差异不能简单被看做是经济收入差距的结果,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到与之相关的人脉资源(尤其是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就业途径)、父母素质(这涉及到对子女所进行的决策训练),以及所能向子女提供的职业信息,比如落后地区的孩子,就难以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家庭中获得有效的职业指导信息。

3.3.环境因素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不仅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密切关联,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诸如专业、文化、社会需求)的影响。社会环境中流行的工作价值观、政治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的变动等因素,无疑都会在个人职业选择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不同的社会环境给予个人的职业信息是不同的。如王艳等人[5]的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即文科专业学生在职业决策时存在更多的职业不确定性,使其更容易产生内部冲突。Gati(1996)[9]对美国和以色列被试的研究表明,两者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结构高度一致。对职业相关的障碍和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感知在妇女和少数民族的职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跨国研究中,Mau(2001)[10]发现台湾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也发现不同国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聚类上存在着差异,研究表明亚裔美籍大学生比美国白人大学生报告了更多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文化价值已经被证明是职业生涯决策研究中的重要变量,即个体主义文化更有利于培养职业生涯决策的独立性和理性,来自于这种文化的个体可能比集体主义文化个体报告更少的困难。但我对这种理解持有异议,考虑到被试的取样和种族歧视的可能性,能否将其归结为文化原因尚未可知。

4.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应对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职业生涯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对个人的生活有重大意义,而且决策者所面对的可选职业的相关方面彼此之间往往有很大冲突,决策者很难对它们做出权衡。因此, 确定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因素,并确定这些因素对职业生涯决策的效应,将对个体做出有效的职业生涯决策行为提供指导和帮助。

4.1.理性、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

在个人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会面临很多冲突。比如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的冲突,即感兴趣的职业,因能力较低或不具备相应能力而需要放弃,因为一旦做出违背能力的决策,职业生涯将面临重重困难。理智的选择是以能力为基础,然后考虑兴趣和价值观的职业。同样,性格和气质也会影响职业兴趣和价值观。考虑到能力的可塑性和时间问题,仍建议以能力为主进行职业决策。关于这方面的建议,可以考虑各种相关的心理测验,以便在大致上把握自己未来可能的职业方向。现实工作世界对于个体自身能力素质的要求、所能提供的待遇、国家的一些户口政策、在某个城市的生活成本等方面都是现实存在的局限性。个体在了解这些现实的情况后,反思自己所做的决策,放弃不可行的目标,并逐渐在这种已存在的现实状况中找到适合的方向。

4.2.加强职业生涯决策指导,培养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职业生涯决策指导不仅要为个体提供所需要的就业信息,更要提供了解自我的平台,让个体根据自我认知进行职业决策。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决策的技巧是可以提高的。在职业生涯决策的培养中,关键是激发个体进行职业生涯决策的意识。因为只有当个人自觉意识到职业生涯决策的重要意义,才不会人云亦云。对于某些个体来说,高考时所选的学校、专业是进行职业生涯决策的一个前提,为他们提供了平台;但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如果高考不是依据自身兴趣而选择的话,那么当前所学的专业可能会成为一种限制。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并不成熟,很多大学生的志愿填报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只能加强大学对学生的引导性,让学生认识到大学可能在其生命中产生的影响,那么就会更充分的利用大学中的资源,并更理性的规划大学生活。比如通过课堂教学、生涯人物访谈、信息面谈等方法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通过与专业教师的交流来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定位,使自己的所学与社会职业相挂钩,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习可以真实地参与相应的职业活动,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职业,提高职业生涯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4.3.通过加强个体归因训练,增加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

有效的职业生涯决策将直接影响到个体未来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并间接影响到对职业、工作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此外,还可以考虑以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为突破口:通过职业辅导和训练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积累大学生以往决策的成功经验,以产生和保持较高水平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或者提供个体决策过程成功的榜样、技巧和方法,这些榜样可以是成功的朋友,通过榜样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交流,增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促进成功的职业生涯决策的做出。

最后,有必要培养个体的自信,让个体学会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认识到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决策。任何一个好的职业生涯决策,都需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和个人需要的转变,做出不断的调整和修正,这并不是对之前决策的否定,而是一种成熟和进步。

【参考文献】

[1]Jepsen DA.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vocational behavior: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A]. Brown SD,Lent RW.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C]. New York:Johns Willey&Sons,1984. 194-195.

[2]龙立荣,彭永新.国外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及其启示[J].人类工效学,2000(4):45-49.

[3]黄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研究进展的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1(4):499-501.

[4]Gati I,Saka N. Career-related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of High-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1a,79:331-340.

[5]王艳,张郢,王玮,等.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49-851.

[6]吕英建.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困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2-146.

[7]刘长江,郝芳,李纾.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与效能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02-503.

[8]李西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第8篇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应从育人目标出发,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重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尤其要注重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素质教育的内容、保障措施、实施途径和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将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突出企业参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素质教育质量评价,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四个计划、三个保障、两个途径、一个标准”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体系(简称“4321”素质培育体系)。[2]

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措施

(一)“四个计划”推进素质教育

高职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个计划”从两课教学、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四个方面推进了高职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1.校企合作,深化“两课”教学改革计划

“两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主课堂。高职院校要从校企合作切入,深化“两课”课程改革,聘请企业专家指导“两课”的实践教学,共同设计课题、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积极思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两课”教师要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动参与专业教研活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聘请专家来学校作报告,加强学生个体的心理辅导,特别是要利用网络管理平台进行网络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2.企业文化熏陶,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计划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素质教育,要把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企业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通过校企文化交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同时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审美和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通过策划和组织企业家论坛、校企联谊会和企业文化进课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坚强毅力和团队精神。先进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3.企业成功人士导航,助推学生职业成功计划

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航,通过行业领军人物论坛、成功企业家演绎精彩职业人生、校友报告会、杰出人物访谈、专业风采show、facetoface(与企业家面对面)等活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进而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导航,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另外,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团队对学生实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专业、职业,确定目标,制订学业生涯规划,包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计划,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就业系列辅导活动(走进职场、职场应变、职业发展、自我保护和迈向成功),助推学生取得职业成功。

4.参与企业创新,开展学生创业教育计划

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联合企业共同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赛促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与企业共同进行市场调查、开发项目、设计题目和挖掘创意等,让学生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全校性的专业技能竞赛、专业学术活动、数学建模竞赛、论坛和科普知识宣传等构建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专业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申报专利,以争当技术能手为荣,促进竞争力的提高;鼓励他们从“做好工作”到“做得更好”,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将“与人合作能力训练”、“与人交流能力训练”、“自学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特色课程教学与大学生走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实践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联合企业共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人员来校举办创业之路学术讲座和创业论坛,加强与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用人单位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创业行动计划竞赛、创业精英访谈、创业政策咨询和针对专业特点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加强创业网站建设等,搭建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强化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健全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能力。

(二)“三个保障”保证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组织与制度保障

成立企业专家参与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该组织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成员包括企业专家、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社科部、实训中心和各系(院)负责人。该组织负责制订《素质教育指导意见》、《素质教育实施办法》,指导全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加强调研,注重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制订《素质教育调研活动实施办法》,每年邀请500家以上的企业参加校园招聘会、开展校企合作联谊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年会、产学合作大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参加行业协会等活动,采取网络、电话、问卷调查、电子邮件和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经常性的校企对话,调查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找准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2.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保障

建成“一专两兼、内外结合”的素质教育师资库。建立校内专职素质教育师资库、校内兼职素质教育师资库、校外兼职素质教育师资库等三个素质教育师资库,其中校外兼职素质教育教师主要由合作企业的杰出校友、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构成。通过素质教育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和专题报告等途径,拓宽素质教育中教师深度介入学生素质培养的渠道,充分发挥三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在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工作中的优势作用。每年组织100人次校内素质教育教师外出参加专题进修和培训。定期开展素质教育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素质教育平台保障

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校外就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校外的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生产氛围中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素质教育网络。借助网络对青少年的强大吸引力,建设素质教育网络资源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开通网上心理辅导和讲座,达到自助式心理引导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目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的建立和日常管理,大力组建技能培养型、专业学习型社团,积极支持文体项目型、志愿服务型、兴趣拓展型社团。要引导学生参加本专业技能培养型和专业学习型社团,支持学生参加至少一项兴趣爱好拓展型社团。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交流园地和社会能力锻炼提高的成长舞台。

(三)“两个途径”实施素质教育

1.教职工全员参与、教学过程全方位渗透实施素质教育

(1)教职工全员参与素质教育

教职工全员参与素质教育,并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制订并实施教职工培训计划,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培训,尤其是对新进校的教职工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职工自身素质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及水平。把教师如何通过授课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强化教师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检查,既检查学生的表现,也检查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学生通过网络评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对教职工参与素质教育的程度和效果进行测评和反馈。建立奖惩制度,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每年召开教书育人表彰大会,对在素质教育中有建树的集体与个人给予表彰,设“良师益友奖”,对表现差的,给予批评,必要时重新培训,达标后才能重新上岗。

(2)教学过程全方位渗透素质教育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职业道德为重点,教学过程全方位渗透素质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要有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课堂教学要体现教书育人,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每一位教师除了必须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外,还必须加强学生课堂行为的养成管理,并将学习表现按比例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使成绩体现出学生的“综合智力”。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传授知识和培训技能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教学、顶岗实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就业指导、毕业教育和日常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素质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为顺利就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校企合作实施素质教育

制订《素质教育校企共建共管实施办法》,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校企共同设计学生素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社会实践、“两课”实践教学、校企文化建设等方面,校外兼职素质教育教师参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符合企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内参加生产性实训;采用双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负责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和日常管理。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共同确定成绩,做出鉴定。以企业对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踏实干事、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