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108―01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灵活应用反映部分数学规律的俗语、成语、诗词、顺口溜、歇后语、小故事等趣化数学知识,就可以使单调课堂妙趣横生,枯燥知识生动有趣,课堂教学效果定有明显增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趣味化概念,揭示本质,便于理解
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与数学概念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小故事等,以便适时选取适宜的内容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有趣、简单,进而让数学概念教学变得趣味横生。
比如,函数的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教材中,叙述为“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D,区间ID,如果对于属于这个区间I的自变量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
二、趣味化方法,揭示规律,便于应用
数学方法多而灵活,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数学方法熟练选择和正确应用,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深刻理解每一种方法所蕴含的规律,并将其与实际生活中各种风趣的语言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风趣语言对数学方法进行简洁总结、概括和强调,以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
比如,换元法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许多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往往忘记最后要用原题中的变量当结论,造成功亏一篑。用“过河拆桥”来强调换元的目的是为了“过河”,即顺利解决问题;但一旦“过去了”,就不要忘记“拆桥”,即还要用原题中变量当结论。这样遇到用换元法解决问题时,学生记着“过河拆桥”这个成语,就不会忘记用原题中的变量当结论。
又如,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的实质在于将一个无法(或是很难)穷尽验证的命题转化为证明两个相对简单的命题: “p(1)真”和“若p(k)真,则p(k+1)真”。对于这样把一般性、复杂的问题,采取先退到最简单、最原始的地方去,再慢慢走几步看看的方法,用“退一步,海阔天空”总结这一特点,会让学生易于理解方法本质,并且记忆深刻。
三、趣味化思想,揭示实质,便于掌握
数学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的教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应用事例和生活中熟知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以便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学习。
比如,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指导思想,能够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优化解题的途径。在教学中,笔者应用华罗庚先生所说的“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千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对学生说明数形结合思想,通俗易懂,顺口易记,有利于学生能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实践探索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缺乏兴趣,这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趣味教学法,既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通过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和动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趣味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小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和生活小故事等基本元素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内容对故事进行编纂、讲解,可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
例如,在西师版小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引入教学过程中:“有8个桃子,孙悟空给了其中一个猴子3个,还剩下几个?”这个趣味故事的主人公是小学生从小熟知的孙悟空,学生大都对这个故事人物有着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故事能够瞬间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趣味故事的主角和故事内容都可以随着教学内容而变化,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通过趣味游戏深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
趣味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为小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数学学习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数学教学目的,而且还能够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赋予数学教学浓厚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过程中,趣味游戏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这部分数学知识有着直观的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身接触数学知识,有利于重点知识的记忆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课桌为各个点,将学生分为两个组,每一个学生负责一个算式,以此往下传,然后根据得数,如果得数是一位数,就让相应位置上的学生起立到黑板前碰触“finish”图标,如果得数是两位数,就让个位数相应的位置上的学生到黑板上碰触“finish”图标,通过竞赛游戏的方式让小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带有竞赛意味的游戏能够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快、刺激、激烈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口算接力、快问快答等游戏方式也可以被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游戏不仅仅局限在竞赛类游戏,还有动手类游戏,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相关道具拼接形状等,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游戏方式。
三、通过趣味儿歌增强数学教学的魅力
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特点,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差,在某些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记忆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趣味儿歌的形式,将相关教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口诀等,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在逐步掌握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情感。
例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10以内的加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娃哈哈》的儿歌旋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展现:“一加九,十只小青蛙;二加八,十只大黄鸭……”儿歌形式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快地被小学生接受,也更加容易赢得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认识,要注重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趣味故事、趣味游戏和趣味儿歌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深化小学生对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记忆,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玉霞.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有效方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6):63.
一、趣味故事,激发学习劲头
有部分教师一上来就按部就班的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面对抽象的公式、定义等,让学生摸不清门路,从而产生抵触心理、知难而退。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趣味数学故事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思考,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为此就要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讲的一则故事:山羊伯伯挑了100斤的大葱去市集卖,大葱的价格是2元/斤,却遇见了狡猾的狐狸,狐狸上前问山羊伯伯:“你这葱,葱白多少?葱叶多少啊?”山羊伯伯回答:“一棵大葱,葱白占20%,其余80%都是葱叶。”狐狸对山羊伯伯说:“你的大葱我全要了,但是我喜欢分开买,葱白1元/斤,葱叶1元/斤,刚好2元/斤。”山羊伯伯听了很高兴,心想这么快就将100斤的大葱全卖了,就与狐狸成交了,于是狐狸就说:“那好,葱白占20%,就是20斤,1元/斤就是20元,葱叶占80%,就是80斤,1元/斤就是80元,那么一共就是100元”。就这样,山羊伯伯得到了100元,小朋友帮山羊伯伯算算,山羊伯伯是否吃亏了?
由一则趣味的数学故事打破课堂教学死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产生对数学课程的好感,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劲头。
二、故事诱导,彰显数学魅力
数学知识的魅力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要层层深入,对所给条件进行抽丝剥茧,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如侦破一件案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从中获得成就感。在此,笔者引用教学过程运用的两则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故事一:有位老人他想考考自己的三个儿子,就将自己的17匹马牵到儿子面前,说:“假如我死了,这些马就归你们,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是你们不能伤害马,不得杀马,你们怎么分?”三个儿子都在心里盘算着:“17×1/2,17×1/3,17×1/9 怎么能不伤害马、杀马呢?”
故事二:1+2+3+ ……+97+98+99+100 = ?
讲完故事后,笔者提出问题:“有哪位学生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两个问题?”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相互讨论着。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解决出问题,从中获得成就感,发掘数学的魅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三、故事演绎,简化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教学,很多教师尝试了不少方法,但是都收效甚微。笔者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找出其中的切入点,编排出一则则小故事,变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概念知识简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例如“成反比例关系”这一概念,笔者编了《土财主做衣服》的故事:有一位吝啬、贪婪的土财主他想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于是他便挑了一块布料拿到裁缝店,他觉得这块布料做一件衣服,肯定能多出不少,不能让裁缝占了便宜,于是就对裁缝说:“我这块布料做两件衣服,可以吗?”裁缝看了看财主说:“可以。”财主眼珠滴溜一转心想:“回答的这么爽快,我肯定吃亏了。”就这样,土财主反复询问了多次,最后说:“那要是我想做成10件衣服,行吗?”裁缝迟疑了一会,上下打量着土财主,慢慢回答:“可以。”这时土财主才放心,心想:“幸亏我聪明,要是做1件衣服,我就吃大亏了,这回可好了,让我说到了10件”过了几天,土财主高高兴兴地跑到裁缝店取衣服,结果傻了眼,裁缝拿给他10件巴掌大小的衣服。
听完故事,学生们都大笑,笔者便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块布料,裁缝说做1件、2件,甚至是10件衣服都可以?学生都回答说:“布料的大小不变,做的衣服多了,裁缝同样可以裁剪,只是衣服相对小了而已。”通过这个故事,反比例概念便清晰可见。于是,再给学生补充一些类似概念,如:同样一段路程,走得快,时间就花得短,走得慢,时间就久。
如,2011年的苏州市中考中最后三个大题考生普遍觉得难度大,为什么?阅读量大了,需要阅读理解的文字变多了,特别是最后一题几乎占了一页的题目,把许多同学吓坏了,结果仔细阅读的同学发现,原来这题读懂了,也并不难!是的,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仅对学语文、外语重要,对数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 要让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的读题的习惯.要看清题意,学会阅读“关键词”
数学的条件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除了个别开放题,大多数题目都是每个条件都要用上的,所以需要把每个题目都看清楚.如,2011年沈阳中考数学试题数学第24题:
题目 :(2011年沈阳中考)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菱形ADEF,使∠DAF=60°,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
求证:∠ADB=∠AFC;②请直接判断结论∠AFC=∠ACB+∠DAC是否成立.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FC=∠ACB+∠DAC是否成立?请写出∠AFC、∠ACB、∠DAC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3)如图3,当点D在边CB的延长线上时,且点A、F分别在直线BC的异侧,其他条件不变,请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FC、∠ACB、∠DAC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
解 :(1)①证明: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AC,∠BAC=60°.
因为∠DAF=60°,所以∠BAC=∠DAF,所以∠BAD=∠CAF,
因为四边形ADEF是菱形,所以AD=AF,所以ABD≌ACF,所以∠ADB=∠AFC.
②结论:∠AFC=∠ACB+∠DAC成立.
(2)结论∠AFC=∠ACB+∠DAC不成立.
∠AFC、∠ACB、∠DAC之间的等量关系是∠AFC=∠ACB-∠DAC.
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AC,∠BAC=60°.
因为∠BAC=∠DAF,所以∠BAD=∠CAF.
因为四边形ADEF是菱形,所以AD=AF. 所以ABD≌ACF,所以∠ADC=∠AFC.
又因为∠ACB=∠ADC+∠DAC,所以∠AFC=∠ACB-∠DAC.
(3)补全图形如图4.
所以∠AFC、∠ACB、∠DAC之间的等量关系是∠AFC=2∠ACB-∠DAC.
分析 :本题(1)(2)两小题比较常规,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菱形的相关性质,而⑶小题就需要足够的读题耐心,和动手实践作图的能力,其中“且点A、F分别在直线BC的异侧”这一条件是同学们在阅读题目时,常常容易遗漏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漏读了这个条件,那么作图就有可能作到“直线BC的同侧”,题目自然就难做了.
可见阅读题目的“关键词”对数学的解题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讲解题目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必要的地方画出来,养成习惯,突出“关键词”.
二、要关注“趣味阅读”,培养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预习习惯,是数学老师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要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姿态,去摄取新知.为学生构筑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学得自然,是指导学生自主的必要前提.
例如,在讲“反证法”一课,我为引导学生预习,给学生讲了《数学通报》上曾记载的这样一个小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贤臣被一奸臣所害,判了死罪,皇帝念其有
大功,采用了命运来最后裁决的方法,用小纸片,写了一个“活”字,一张写个“死”字,处决前由他来抽,抽到“活”字便可赦免.而奸臣歹毒无比,命人把两张纸片都写上“死”字,正巧被贤臣的朋友知道,并告诉了贤臣,贤臣稍加思索,便高兴地说“我有救了!”当抽纸片时,只见他抽下一张纸片便吞下肚去,监斩官只好看剩下的纸片是什么字,剩下的无疑是“死”字,于是这位贤臣被赦免了.他为何死里逃生?――这归功于“反证法”!
当我把这则小故事介绍给学生时,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反证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对小故事的思考,他们又初步领会了“反证法”的具体内涵与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的确,兴趣是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的动力和催化剂.作为学生,惟有对所学的课题感兴趣,才会喜欢它,去“啃”它,钻研它.
关键词:创设矛盾;故事;游戏;拓宽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63-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教学中对几个常见的教学情境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因此,我积极利用游戏、小制作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熟悉了将要学习知识的背景,为新的学习作了准备。如:在教学口算时,我采取:
1.竞争如采用“夺红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五星争第一”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功的欲望,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兴趣,从而促进良性循环。
2.游戏如“小小邮递员”、“对口令”“找朋友”、“摘苹果”等,这些游戏都是小朋友们非常乐意参与的,在口算时有机地穿插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创设故事情境,设计教学游戏,增加趣味性,增强学习欲望
由于低年级学生更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创设故事情境,设计教学游戏就是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形式,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1.创设故事情境,寓教与趣
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以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创设小朋友们去“秋游”的场景,秋天到了,有两位小朋友去秋游,他们带了2瓶矿泉水,4个苹果和一个大蛋糕。把这些食品平均分给2个人,怎么分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4个苹果一人2个。2瓶矿泉水一人一瓶,那一个大蛋糕,两个人怎么分呢?大家感到有点困难,“一人半个。”有个声音传了过来,“半个”怎么表示呢?引起了知识冲突,由此引出了分数,就这样轻松地引入新课,过渡到认识分数的教学。
2.设计教学游戏,寓教于乐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结合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利用数学游戏,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就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8个,然后,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有4个人摘了一样多
每个人分几个? 一共摘了多少个?
请小朋友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的音乐,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拓宽情境,学以致用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这就要求老师要创设一切条件、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在课堂上创设“小小超市”的情境。
请一名学生来扮演超市“售货员”,两名学生来扮演“顾客”,顾客到超市买6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2角钱,
①顾客拿出准确的钱数来购买。
②另一名顾客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零钱。
在此基础上,在小组内做“小小超市”的游戏,学生轮流做超市“售货员”和“顾客”,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学生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还学习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交往礼仪。
[关键词] 小组学习 “懒虫” 情景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创新提高等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交流这个环节中,教学上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不高,有时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导演”小组的合作学习,而另一部分则充当“懒虫”――不愿思考,不愿发言。怎样让“懒虫”动起来呢?我认为,如果能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问题情景具有生活化、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那么一定会激起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激情,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巧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独特的趣味性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趣味情景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交流。
(1)借助数学游戏、儿歌的形式导入课题。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导入新课: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
老师刚刚说完两只青蛙,同学们就自己往下数起来了,轻松解决问题一:6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几声扑通眺下水?8只青蛙……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早就被调动起来,小组讨论非常热烈。
(2)借助数学典故、自编小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时,可以由学生非常易懂的一个小故事引入新课:小明来到一家超市要买东西,他说:“我要1块橡皮,2枝铅笔,3个本子,还要4枝铅笔,2块橡皮,再要6个本子”,老板一边嘟囔着说:“怎么颠三倒四的……”一边把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具摆在小明的面前。对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看法?带着对问题的好奇心,学生很快就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明白了分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巧设开放性问题,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由于开放性问题具有宽松的解题环境和多样性的答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1)从实际生活的角度设计开放性问题;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开放性问题。
例如,在学习《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时,可以将课本中的“加油站问题”巧妙地设置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如图,有两条公路m和n,在这两条公路上有4个车站A,B,C,D,现需要在这两条公路上建一个加油站M,要求使A,B,C,D站的各辆汽车到加油站M的总路程最短,加油站M应建在何处?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发现,课本中的原题条件是车站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而现在这4个车站在两条直线上,它们的位置关系是不确定的,即这个题目的条件具有开放性。受课本中原题的启发,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而且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激情四射。
3.巧设挑战性问题,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决心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设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初步认识》时,将课本中的“温度问题”按照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创设多个问题,使每个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富有挑战性。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使用摄氏温度(℃),但美、英等国的天气预报仍然使用华氏温度()。华氏温度y()与摄氏温度x(℃)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1)在上述表格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你能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吗?
(3)你能否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写出60℃,100℃,-10℃,-50℃对应的华氏温度?
(4)你能否写出一个y与x的关系式?
(5)华氏温度的值与对应的摄氏温度的值有相同的可能吗?
其中,前面3个课本上的原题比较容易,对于大多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为了激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研究数学问题的潜能,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欲望,我又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了前面简单问题的成功解决,学生们会兴奋地投入到对下一个困难的“攻城拔寨”中来,使得小组合作探究变得顺理成章,同时让每一个学生有了发挥自我风采的大舞台。
4.巧设生活化问题,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动力
数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并且有利于引向数学本质的、合理的情境。通过这种现实情境可以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动力。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设置生活化问题。在学习《数值估算》时,为了说明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折纸问题”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外,还可以举例“百万富翁”问题:在新闻里,你经常会听到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你知道他们非常富有,但是他们到底有多富有呢?理解一百万这个概念的一个方法是,看看自己要花几天能够数完一百万?
难道“百万富翁”与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也有联系?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好奇很快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积极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设数一个数需要1秒钟,那么数到一百万就要数到1000000秒钟。经过估算可知一天共有:60×60×24=3600×24≈4000×20=80000秒,那么我们可以估计需要的天数为:1000000÷80000=12.5天,这说明从1数到一百万需要12天左右的时间,而且意味着不吃饭、不睡觉、不做任何事情――除了数数。
(2)根据数学知识的相关背景和实际意义设置生活化问题。在学习《有理数乘法》时,对于乘法的实际意义,尤其是两个负数相乘的实际意义,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情境问题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温度变化问题、水位变化问题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引入新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学生很容易被问题中蕴涵的数学知识所吸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动力,同时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一、利用儿歌、顺口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认数和数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儿歌、顺口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的顺口溜:“1像铅笔能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能听话,4像红旗迎风飘,5像鱼钩把鱼钓,6像哨子能吹响,7像镰刀能割草,8像葫芦上下圆,9像勺子能盛饭”.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愉快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其听课.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教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数字5的读写”时,[JP2]教师可以设计“抢凳子”游戏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唱歌,歌声停下后,学生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JP]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趣味情境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兴趣是一种具有e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都是在无意识下完成的,他们一旦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所以,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画面、文字于一身,既可以将现实生活原汁原味地再现,又可以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提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趣味情境,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地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本上的图片自己编故事.这样学习算术,学生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对于是否能够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课前备课是至关重要的。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高中历史而言,教师的备课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就目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而言,已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课本为根本,知识也大多数是课本知识。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些高三老师常戏谑地说,等学生参加完高考发现,一年的课本又白讲了。因为高考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摆脱了那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师的备课至关重要。做好备课活动,应该做到三备。
一备学生。可以说每一届的学生都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精心了解学生的水平所在,掌握学生的能力差距,有的放矢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准备。二备目标。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都有详尽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应该熟稔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知道每节课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并且学到什么程度。三备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非常关键,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师普遍有一个体会:现在的课本不好教了。但是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教师都要紧跟改革的趋势,把握好教学工作。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师应该结合三维教学目标,紧跟高考动向,对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取舍,争取每节课都做到高效。
二、增强高中历史课程的趣味性
历史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包含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也留下了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穿插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小故事的选择是一门学问,不能为了给学生讲故事而讲故事。对于融入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和课本知识有效地进行联系,通过故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而选择不当的故事,则削弱了课堂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完整的课堂教学。因此,选择故事时教师要进行一番深思熟虑。
比如,笔者在讲解《新航路开辟》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融入了航海家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的故事。麦哲伦率领着船队来到菲律宾群岛后,有一个叫亨利的仆人是来自于马六甲的,这个仆人会一些马来语。这次航行到了菲律宾之后,麦哲伦利用仆人会讲当地语言的优势,企图挑拨当地部族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却引起了当地部族的不满而被当地人杀害。最终,麦哲伦的手下继续带领原来的船员进行航行,辗转地越过马六甲海峡,途径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终在1522年返回了西班牙。笔者在讲授该内容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这样的故事的补充就是恰到好处的融入,对于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优化教学,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许多一线教师或者学校都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形式是引入导学案,把桌子对面排。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许多的困难,比如如何确保在单位时间内学生都能高效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凑在一起说笑;如何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地利用时间等,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因此,在小组合作探究开始前,教师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及合作学习的成果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学到哪些东西,而不是流于形式,但毫无成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教材,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阅读单元提示,明白该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内容;其次,让学生思考单元内部每课之间的因果联系与逻辑关系;第三,让学生去学着分析每节课内的每一个小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