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上上学路上,我看到了这样一件事,路边有一家地道的小餐馆,名为“风度”。独这两个字,好像与吃没有什么关系,但往里看,名字和餐厅装潢果然有相似之感。店内是优雅与清新的结合,它虽然不是那种很高贵的感觉,但让我感受到,进去的人都是有文化修养的美丽的人。
仅仅是一个招牌,他跨越了平时看到的“某某餐馆”“某某小吃”的约束,起了一个不同的名字,就从这些餐馆中脱颖而出,让人很想去试一试,品一品,这就是拒绝平庸的力量。
你知道“蚁族”吗?他们也曾去过考场,也曾为了梦想奋斗,但现在他们蜗居在此。社会吹凉了他们热血的心,生活磨得他们没有兴趣把学过的高学历知识抛之脑后。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默默忍受和顺从。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任人踩踏的蝼蚁,你走什么样的路,付出多大的努力,证明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凡,却不应该让这种平凡堕落为平庸 。
要成为强者,要先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不甘寂寞,不愿平庸的心。我们有思想,有手、有脚,我们都应该用脑子去脱离现在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升华人生,变得更好。处于这样一个年龄,我们要多读书,从你不凡的谈吐和举止可以看出你的不凡。心中一定要有鸿鹄之志,就会有超脱别人的可能性,成为一个不平凡的自己。
正文:
有人说,不需要远,不需要高,只要会飞就是鸟。
有人说,不需要快,不需要深,只要能游就是鱼。
我却疑惑不解。如若为鸟,何不做1只搏击长空的苍鹰?如若为鱼,何不做1尾遨游深海的猛鲨?
为什么我们要宽容1幕蹩脚的戏,原谅1幅拙劣的画,谅解1首差劲的诗?诚然,生命的不完美需要1颗理解的心,但绝非是1些浅薄的自我安慰,绝非是对平庸的迁就,因为迁就平庸就是毁灭成功!
如果1只鸟仅仅安于平稳地飞行,那么它永远只是1只平凡的鸟而已,如果1尾鱼仅仅安于浅水的游弋,那么它永远看不到深海醉人的湛蓝。
人,生来便是1个独特的生命体,正因为个性与棱角而与众不同。当生活的溪流冲刷着我们的时候,棱角被磨成圆滑,我们就会成为众多沉默平凡鹅卵石的1员。
因为平庸,鹅卵石失去了石头的天性,而那种天性本是1股能生出1个齐天大圣、能惊天亦能动地的力量。
生于平庸,死于平庸,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我们需要对平庸说1声“不”。成功的桂冠,从来就只钟情于那些不安于平庸、冲破桎梏的勇者。
我终于明白古人创造夸父逐日道渴而死的神话的意义了。从未有人想过去摘取那天空中可望而不可即、光热无限的太阳,而夸父正是不安于平庸的1个。虽然他倒在追日的途中,但谁又能说,它不是成功者呢?他临死抛出的手杖,化为邓林,为后来的追日者庇荫,成就了1个伟大的神话。
如若为土,为什么不能是山冈?
如若为水,为什么不能是海洋?
如若为树,为什么不能是白杨?
如若为风景,为什么不能黯淡所有风光?
迁就平庸,可能会离艰难的急流远1点,但同时,惰性就多1点,冲劲就少1点,成功的希望就渺茫1点。
世界是不完美的,正因为这样,才有无数为追求完美、逃离平庸的先人。
这种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运用到许多方面。
一、释义破题。便于议论
通过解释题目的含义,确定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自己论述的范围,有利于提高论述的准确性,也可以给下面的议论作基础。如:
(1)“时尚”首先是“时”,它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其次是“尚”,它是一种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气和习惯是社会上一定时期的产物,有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表现;也有不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我们要正确引导和纠正的东西。(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品味时尚》片段)
这段话解释清楚了“时尚”的含义,它的两面性就显现出来了.文章的观点也就明确了,接下来只要分开论述就可以了。再如:
(2)原点纤尘不染,是纯净的状态。回到原点即回到事物的本初。回到心灵的原点,选择守护生命的本真,让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这段话先阐释了“原点”和“回到原点”的内涵,然后以此为基础准确地确立了论点。
如果是关系类题目,能够弄清楚概念问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对题目或提示语中关键语句的阐释有时不一定要写出来,但这种方法在提高论述的准确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阐释题义。引起下文
文章的开篇对文题的内涵加以剖析、阐释,或明确范围,或辨析概念,或阐发新义,以引起下文。这是阐释法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如:
(1)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见证》片段)
(2)诚信如一株梅花,在利益的寒风凄厉中摇曳生姿,令^、叹绝。
诚信如一尊峭壁,在利益的汹浪拍击下亘古坚实,令人敬仰。
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
(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诚信铸造高贵灵魂》片段)
第(1)段文字阐释了“见证”的内涵并明确了范围,引起下文。第(2)段文字运用比喻阐释法阐明了“诚信”因不趋利而“令人叹绝”“令人敬仰”,由此引出“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的论点。这种依题写作的方法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论述严谨。
三、阐释收尾,总结升华
文章结尾部分,在上文议论的基础上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词进行阐释,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例如:
(1)“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2003年考场优秀作文《宽容是阳光》片段)
(2)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温润却也尖锐的心态!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不理会世俗的成熟!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守住经典,守住永恒,不因岁月淘沙而褪色的坚强!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我们这一代不盲目,不屈从,不流俗,坚信“三千越甲可吞吴”的“90”后的迎战姿态!
(2010年考场优秀作文《守得一方明月在》片段)
第(1)段运用引用阐释法,形象而有哲理地阐释了“宽恕”的内涵;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阐释了“守得一方明月在”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上文内容有总结和升华作用,同时又展示了精彩。
四、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增强议论效果
1.揭示本质法
运用这种方法,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可以使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文章的深刻性。如:
皎皎月光,我掬一缕最亮的;点点星辉,我摘一颗最美的;灼灼红叶,我采一片最艳的。此时我选择人生的支点――独立。
独立是一种光亮却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但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向周围的人申诉求苦的大气,一种不向周围的人阿谀奉承的清高。它是一种风格,一种自然。(2007年考场优秀作文《我的独立宣言》片段)
作者在第一段的最后提到本文的中心论点“独立”,接着在第二段阐释自己对“独立”的理解,揭示了“独立”的本质内涵,显示出了作者思考的深刻性。
这种写法常常采用“……是……”的句式来表达。
2.事例阐释法
事例阐释法,是借助事例从同一角度或不同角度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语句进行阐释的方法。这种方法让事实说话,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如:
(1)信,乍一品来,无色无味,但这一人一言,在岁月的冲刷下,方显其骨鲠大义。信为何物?商鞅立木于南门,五十金而树立变法之信;尾生抱桥苦等,洪水退去仍坚守桥下树立诺言之信;关云长拒绝上马金下马银树立忠君之信……(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世间信为何物》片段)
(2)找准位置,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心耿耿,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击柱,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四溅,雄心勃勃。……(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找准位置绽放光彩》片段)
第(1)段运用多个事例从几个方面阐释“信”,给人以感性的认识;第(2)段连续用六个事例来阐释观点。事实确凿,很有说服力。
3.比喻阐释法
运用比喻阐释法可以把形象和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说理生动形象且富有内涵。例如:
平庸是无尽的沙漠,拒绝是点亮黄沙的绿洲;平庸是无边的沼泽,拒绝是唱响污浊的鸟儿;平庸是缤纷的愁云,拒绝是抹去阴霾的春风。平庸让人堕落,堕落扼杀进步;拒绝平庸,救人于悬崖,挽狂澜于既倒,如此胸怀,如此睿智,如此豪迈,既让人心生感喟,又让人振臂欢呼!(2011年考场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一段作者分别用三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题目中的“平庸”和“拒绝”,顺理成章地表达了拒绝平庸的观点,且增添了文章的哲理美和画面美。
4.引用(或化用)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作者借助诗文佳句、名言警句等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这种阐释法既能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又可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浸透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增强议论效果。如:
(1)君子之乐,是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的高歌;君子之乐,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坦荡;君子之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是君子之乐也。(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心无愧,君子之乐》片段)
这一段作者先后引用了孟子的文句、于谦和的诗句来阐释自己对“君子之乐”的看法,
然后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这两段话借助诗文,既明白点出了对观点的深刻理解,又显示了自己丰厚的文学积累,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激情昂扬。
5.比较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用与被阐释对象内涵不同的事物作比较,来厘清自己的看法。这种阐释法能帮助作者准确把握题目或观点的内涵,显示自己理解的准确性和透彻性。例如:
拒绝平庸不是哗众取宠,那个自己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只是对平庸的另一种注解;拒绝平庸不是盲目自大,那个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并挥霍青春的狂妄女,注定只是平庸的附属品;拒绝平庸不是轻视生命,那个在校园里飙车的“欺实马”,自称“我叔是×××”的嚣张男,不是彻彻底底的平庸,又是什么呢?拒绝平庸不是只对着自己“微笑”,而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开怀大笑,否则只是自找没趣,所有只是“标新立异”,空谈误韶光。(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种阐释法常常用“……不是……”的句式来表达。
五、运用阐释法,确立论点或分论点
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至关重要的,运用阐释法,从“是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例如:
(一)题目:绿色生活
中心论点:诗意、健康、和谐、简洁的生活就是绿色生活
分论点一:绿色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
分论点二:绿色的生活是健康的生活
分论点三:绿色的生活是和谐的生活
分论点四:绿色的生活是简洁的生活
――2010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绿色生活》
这篇文章从“是什么”的角度运用阐释法分析了“绿色生活”的内涵,确立了论点和四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论点和分论点都用“……是……”的句式表达。
(二)题目:宽容是一种境界
中心论点:宽容,是一种境界
分论点一:宽容如水(温柔、和气、冷静)
分论点二:宽容似火(用爱和真诚温暖别人的心灵)
分论点三:宽容是诗(诗一般的胸襟和气度、旷达、博爱)
这篇文章运用比喻阐释法确定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从三个层面揭示了宽容的本质,思路开阔,联想丰富,认识深刻。
(三)题目:肩膀
分论点一: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分论点: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分论点三: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关键词:拒绝平庸;进取;探索;钻研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09-2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对于即将步入高校或踏入社会的高三学子来说,这一作文题目的励志作用非常明显。学生需要拒绝平庸,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需要拒绝平庸。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误人子弟,而一个追求卓越的教师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教师可以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但不可以平庸;可以平凡无新,但不可平庸无能;可以平淡无奇,但不可平庸无为;可以有平常之心,但不可有平庸之意。做一个拒绝平庸的教师,不是说要每个教师都成为名师、大师,而是需要教师摆脱平庸的俗气,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少些机械的重复,多些灵动的创造。教师的工作往往是循环往复的,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无奈的反复。教师教学的内容可以重复,但是教案不能年复一年地复制而缺少创新;教师的工作可以重复,但是点亮学生生命的热情不能麻木,开启学生智慧的探索不能停止。教育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学能力的魅力在于创造。拒绝平庸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立身从教的底线,更是为人师表的根本。
教育教学工作的平庸一般有如下三个特点:
1.相对性。
从表象上讲,平庸是相对于某一层面、某一群体、某一类别、某一标准比较而言的。如表现在某一区域、某一领域、某一学校、某一学科、某一备课组、某一年级、某一小组、某一团体等等。在某一个类别的教师团队中,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质量、效果往往会存在着差异。这种相对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相对平庸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突破这一相对平庸的问题,缩小差距,则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努力:一是从个人层面进行自主发展。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新教师往往要经过多年教学的历练才能逐步走出平庸。目前处于落后位置的教师,在工作中应摆正位置,正视现实,不断向先进教师求教取经,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暂时平庸的帽子就一定能够甩掉。二是从学校层面来进行整体推进。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正视教师间的客观差异,应当通过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来促进专业素质相对滞后的教师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师徒结伴进行捆绑考核来促进教学能力相对不强的教师的整体发展。
2.阶段性。
从表面上讲,能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都不是庸人,都不平庸,都曾经有过辉煌。但是,某一时期、某一年代、某一阶段不平庸并不代表永远不平庸。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教师:一是部分年轻教师自恃学生时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相对出色,于是在工作中,习惯于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地“单干”,而其教学效果却很平庸。其实教与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学生时期学得好可以转化为从教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但是,自视清高,无视学生学力差异和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面向全体,无视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妄自尊大,闭门造车,最终其教学的质量往往很难摆脱平庸的窘境。二是部分中老年教师固守着多年的老经验,不思进取,不能与时俱进,最终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致使以前的教学辉煌无法再现,直至落伍。
3.目标性。
从本质上讲,大凡“平庸”可分为两类:一是甘于平凡而沦为平庸,二是不想平凡而不能超越。从逻辑上讲,“拒绝平庸”是“卓越”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其等价命题是:不拒绝平庸肯定不出彩,肯定不卓越!其中还包括方法、措施、努力、机遇等等。从客观上讲,不可能所有教师都能成为名师或大师,但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做一位好教师。如果教师“拒绝平庸”的目标具有持久性,则很可能“卓越”!至少说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总会有所收获,有所突破,纵然不能最终到达光辉的顶点,但是这样的教师一定远离了平庸,远离了低俗,逐步走向卓越,走向成功。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拒绝平庸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
1.做一个能进取的教师。
有过光荣的昨天,创造灿烂的今天,还要迎接辉煌的明天!一个人的青春期非常短暂,然而一个教师完全可以在拒绝平庸中永葆青春。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平凡。我认为,平凡的事做不好就是平庸,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就是远离平庸。如果仅仅疲于应付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学“五认真”检查或教学质量调研,着眼点偏离了课堂,远离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大搞形式主义,那么,形式做得再好,都是花架子。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现状,或是钻研几年便停滞不前,吃老本,得过且过,那么这样的教师,其专业生命已经结束,毫无激情可言,根本谈不上对学生形成灵魂的启迪,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渲染。说白了,这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是平庸无能,就是误人子弟。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个平庸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往往致使所带的班级,一届又一届的许多学生相继平庸。这些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很可能继续平庸,将来组合家庭,甚至让平庸继续繁衍。如此可怕的恶性循环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真的没有权利步入平庸。从教育教学的长期影响来看,平庸就是犯罪,贻害无穷。
2.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持久生命活力的根本依托。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学会思考。在实践中思考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学习中思考如何指导实践,在总结中思考如何提炼升华。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有追求卓越的品质,拉近与名师、大师的距离。教师真的应该拒绝平庸,拥有自己的教育个性,锻造自我的独立的人格。如果审视自己的目标与实践是正确的,那就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分析一下大师、名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名师,关键在于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保持自己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再加上特有的人文关怀、人格魅力。他们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拥有自己崇高的教育生命形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拒绝崇高的生命引力,这样,获得的生命自由,是一种自律与他律的高度融合。然而,教师如果不静心读书、反思、实践,即便主观上达到了“拒绝平庸”,可客观上依然徒劳无益难逃平庸。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需要在反思中进步。教育教学反思是进步的动力与助力,惟有真诚的反思,甚至是对自身的无情的解剖与批判,才能找到自我思想进步与成熟的正确的方向。反思不仅仅为了批判,更大的意义是重建,思想的建树不一定要成名成家,可以单线勾勒,以点带面,自成一体。这样努力与坚持下去,我们的思想会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们的思路会从纷乱走向明晰,最终建立起属于自我的独立的思想体系。
3.做一个会育人的教师。
教师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原则过去适用,现在适用,将来也适用。所谓“人才”,首先要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如果教出的学生有才无德,或才高德缺,这样的教育同样是失败的。因此,一个不平庸的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与塑造。而要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和个性特质,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极具魅力的个性。这其中,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生命状态对学生的影响尤其重要。一个拒绝平庸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康心态、积极人生观的学生。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无形的,深刻的。这便是教师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彩诠释。
4.做一个肯钻研的教师。
教学和科研可以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平行的轮子。两个轮子只有一样大,教师专业发展这“车子”才能一直前行。作为教师,应将“轮子”尽可能做大,这样前进的速度才能更快。因此,教师如果把自己的教学、科研定位在合格就过低了。扎实的专业是一个教师立身从教之本,进行专业研究是教师的使命所在。要成为一面专业旗帜,就要坚持学习与研究。从教学的角度,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知识更新加快,光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条源源不断流淌的河,是活水,是“绿”水,这需要教师经常更新观念,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为此,一个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从科研的角度,要想出成果,原有的东西往往是不够的,必须学习新的东西,不仅要学习,还要创新。
做学术研究是以不断的学习为基础,以潜下心来刻苦钻研为条件的。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注定了要与学习相伴终生,要以追求专业发展为己任,否则就会成为落伍者。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
5.做一个善合作的教师。
教师要拒绝平庸,加快专业发展,还要学会沟通交流与互助合作。
师生互动合作,生成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会从学生身上看到亮点,吸取力量;教师在备课、讲授、答疑、组织讨论等教学过程中,也会促进自身思考、激发灵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合作,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是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应该充分挖掘和发挥的重要资源。教学中的师生沟通与互动是教师工作的亮丽风景线,是教学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再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也不能取代和改变师生之间的这种人性化、情感化的合作交流方式。
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必须遵守一条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便是: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通俗点说,就是命题者让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何永康老师就曾说:“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否则,对广大踢足球的考生来说,就很不公平了。”
可见,应试作文最大的敌人是偏题、跑题,出现这种情形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基本归入不合格。那么,常见的偏题现象有哪些?
一、 文章结构失当,写作重心偏移
有个同学写命题作文“回家”,他的整体思路是这样的:有天放学,因为考试不佳心情很不爽,父亲关心学习成绩,双方两句不合吵了起来,他甩手出了门;心情郁闷地走在路上,天逐渐暗下来了,华灯初上,行人匆匆,肚子也饿了,他想起了妈妈的关心,感受到了爸爸的关爱,觉得应该回家了;他走上了回家的路,推开家门时,桌旁的母亲一下站了起来:“饿了吧,快吃饭!快打电话给你爸,他找你去了。”这篇文章确实涉及了“回家”,但问题在于写作重点出现了偏移,“回家”严重滞后,在文章临近结束时才出现“回家”这一行为,此文与其说标题是“回家”,还不如说是“出家”。
还有同学写命题作文“挤”,讲述了一个企业主的奋斗史,文章结束时写道:“终于,他凭自己的努力,凭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战胜了命运,挤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小作者把文章重心落在了“出”上,而不是“挤”上。标题可以组成无数个词,如“挤出”、“挤兑”、“挤压”等,甚至无数个句子,如“生活挤压着我们”、“你挤我”,但是文章浓墨重彩要写的一定是“挤”,而不是那些“出”、“兑”、“压”或者“生活”、“你”等。这种情形在记叙文写作中非常容易出现,许多同学洋洋洒洒一路写来,觉得思路清楚,语言表述恰当,文末又点了题,感觉挺不错,殊不知写作重心已经悄悄发生转移,文章整体已经不再是标题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在应试中完全会归入偏题作文的范围。
二、 文章主旨混淆,写作对象偏离
作文题“拒绝平庸”,有同学以李娜为主人公,写作思路是这样的:中国网球手李娜1999年转为职业选手,从网球低级别赛事一路打到四大满贯;2004年成为第一个获得WTA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人,闯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强;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同时世界排名追至第4位,追平日本选手伊达公子创造的前亚洲女子网球最高排名;2011年10月6日,李娜再创历史,拒绝平庸,成就了卓越,成为中国首位获得WTA年终总决赛资格的球员。这篇文章清晰地勾勒了李娜成就卓越的完整历程,但是从写作上来说完全混淆了命题的要求,没能理解写作主旨是什么。因为平时常常把“拒绝平庸”与“追求卓越”连在一起,就想当然地以为命题就是“追求卓越”,殊不知这是不同的两道作文题。“追求卓越”肯定为“拒绝平庸”,但“拒绝平庸”不一定是“追求卓越”,何况文章始终在写从优秀到卓越、从卓越到超越的过程,字里行间哪里有只言片语涉及“平庸”,这就是何永康老师说“让你踢足球,你却跑去打篮球”的现象。主旨未审清、辨明,写作对象自然会发生偏差。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率尔操觚,以为抓来大量名人便是击中靶心,实际却落在六环、五环甚至脱靶的跑题偏题现象,在高考试卷中很常见。
三、 文章剪裁不当,写作事例偏差
有个同学写命题作文“一步与一生”,借谭盾事例这样来论证:
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音乐梦想,他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到美国学习音乐,经济拮据等种种困难丝毫不能阻碍他前进的步伐。他一步步地坚持走了下去,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与汗水,最终登上了美国最著名的音乐厅――卡耐基音乐厅。正是他敢于迈出追求理想的第一步,并为之不断努力,这才成就了他精彩的一生。
作者没有对标题细加思考,对故事叙述剪裁不当,致使这个事例“一步”不够突出,换句话说如果撇开标题,只看所举的事例根本没法想到“一步与一生”,而只想到了谭盾为了他的梦想而进行的奋斗。这种属于部分偏题、跑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常犯此错误,我们也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论据与论点不一致”。
针对以上三种作文偏题的常见情形,在应试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尽量避免或者挽救。
首先,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审题准确,立意精当,是写作的基础与前提,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认真分析和理解题目的要求,明确题意、范围、重点,想让作文不偏题是不可能的。比如可以找出“题眼”圈一圈,把题目中最重要的词语圈出来,再找几个相仿的题目辨析一下,就可以审清题意,明确中心。比如还可以造句,将原题替换不同的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可以形成对标题的立体认识,同时还可以帮助选材,尤其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标题。比如还可以问三个问题,所有高考题都可以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谁做的、为什么做、怎么做等。平时作文训练中应该强化审题意识,逐字逐句、慢条斯理地审清题中之言,不必急于求成,唯求准,唯求切。
其次,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注意切入巧妙。现代话剧史上的名作《雷雨》广受欢迎,为什么?原因有多种,但从写作构思而言,它的角度切入非常精妙,故事从夏天一个阴沉郁闷的午后开始,到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晚上结束,情节只有一天的发展,人物却跨越了三十年,悲剧因子也根植于三十年前,荡人心魂、震人肺腑。如果作者从三十年前按部就班地娓娓道来,自然就沉闷冗长,绝不会如此紧凑集中,更不会紧紧扣合标题“雷雨”,要取得这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更别谈了。同理,如果前文那个同学写作《回家》,开始就设置某同学走在回家的路上,让校园的学习、父母的期望、家中的争吵放置在闪回中展开,让回家路上的人流、商店、小狗成为细节呈现的触媒……如此切入,主人公始终处在回家的路途上,时空跨度小、选材集中紧凑,更重要的是文章始终在写“回家”,怎么会跑题呢?
再次,动笔写作中始终要注意“暂停”多次。“暂停”虽是体育比赛中的专用名词,但于写作也颇有用处。不要总想着写作一气呵成,文章写完了才觉得有问题,不仅时间上来不及,心理上也是无法承受的。况且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是作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写作训练,灵感往往不一定可靠的,思维质量、思考层次也很成问题。在行文中停下笔来,心中默念题目,问一下自己:“这段切题吗?”适时点题,既可防止思路旁逸、偏离题目,又可收到“既放得开又收得起”之效。有时,不妨回头把已写好的语句和段落默读一遍,这样顺势往下写,就有一种逻辑依据,可以使语句更加前后连贯。一段写完也可驻笔凝思,对下一段的文字再稍作酝酿以蓄势,会保证你离题更近,想得更清楚、更透辟。
最后,动笔写作中始终要注意事例的切合。议论文举例并不是“拿到篮子里就是菜”,需要对材料进行精雕细刻,需要对故事进行剪裁加工,牢记举例不是事件的完整叙述,而是剔除冗余、重点突出的交代。比如前面《一步与一生》一文中所举谭盾的事例,可以这样改写:
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的音乐梦想,克服经济拮据等各种困难,坚定勇敢地迈出了赴美留学的一步。这一步,为他的一生带来转折,这一步让他踏进了卡耐基音乐厅,这一步让他踏上了世界音乐之巅。他这为理想而奋斗的一步,为他实现灿烂的音乐梦想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一步,这一步有多远,横跨了半个地球的距离;一步,这一步有多难,绝不仅是省衣缩食那么简单。但那又怎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一步怎能不跨出?因了这一步,谭盾终于寻得那深藏丛林的宝藏;因了这一步,谭盾收获了他的梦想与辉煌。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这些论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还要求新。新奇的立意,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的鼓舞。要使立意出新,方法主要有:
一、巧于切入见新意
比如2011年全国卷新材料作文“最诚信的业主”,众多考生一窝蜂地针对“诚信的价值”议论或抒情;而优秀考生绝不会这样,他们往往具有实话实说的勇气,有感而发、针砭时弊的文风以及直面现实、关心时事的胆识。比如满分作文《兄弟,请给我一角钱》,是考场上的翘楚之作。文章独辟蹊径,写了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虽然只是“一角钱”,但一角钱毕竟是对“我”的劳动的肯定,是“我”付出劳动后理应得到的属于“我”的那一份。作者从“20世纪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相当流行的一首歌”写起,以“我曾经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经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请给我一角钱,好吗”收篇,强调“曾经,我有过两元钱,我辛苦赚来的两元钱。然后,你打了一通电话,我拿着它替你买了一张彩票”(即突出两元钱得来不易),其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又如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这一文题,有篇满分作文先用排比举例(包括“因为你的存在,齐威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突出“这世界需要你”。这个“你”是谁?文章一上来并不明说,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至后半篇,才通过设问给出答案:“你是谁?”“你是不同的声音!说白了,就是反对者的声音!”篇末则再次强调――“你,起初虽然可能被误认为是冷风冷雨,没有人喜欢你,但――这成功的世界需要你”。将“你”定位为“反对者的声音”,令人耳目一新。
二、逆向思考见深度
比如完成命题作文“一步与一生”,常规立意是“一步决定一生”“走好关键一步才能成就美好的一生”“走好人生的每步路”等。有些考生却能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比如写“人生中不仅要懂得进,还要知道退。有时进一步举步维艰,退一步却海阔天空”;比如写“古语云:‘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用血泪写成的话里确实包含着深刻的教训。不过,‘一步错’真的就‘步步错’吗?‘一失足’真的就成‘千古恨’了吗?‘浪子回头金不换’,又给了我们重新振作的勇气”。
再请看2011年陕西一考生《大道之行》的节选:
有时候我常常会怀疑:崛起,就一定是一种进步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却在怀念贫困年代里的一双布鞋、一根烟杆呢?
如今,我们习惯以经济指数、政治影响力衡量一个国家进步与否,却忘记了真正的民生来源于百姓内心的幸福安定。圣人尝言:“夫百姓者,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而当今社会,似乎是把物质上的富足当作唯一目标了。当我们穿行在城市拥挤的人流中时,可曾驻足回身,捡回那不知被遗落在哪个角落的心?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是被现代化冲昏头脑的我们所无法想象,也无福消受的一种生活。与之相比,也许卡夫卡冷峻的寓言更适合我们――在工业文明的压抑下,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我们异化为甲虫,在艰难的世界里寻觅温暖,渴求光明。
看多了那些强遭拆迁的人们无力的眼神,听惯了那些矿难中死者家属们哀号的啼哭,有时我会想象,在未来会有一个值得我们为之兴奋、为之匍匐的更美好的世界。
当市民社会转为公民社会的那一天,当中国已不再需要外界的赞美来粉饰自己形象的那一天,我们,终会达到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崛起――文明社会。
作者大胆地从反面入题,一开篇就出语不凡,夺人眼球。“如今,我们习惯以经济指数、政治影响力衡量一个国家进步与否,却忘记了真正的民生来源于百姓内心的幸福安定”,这样的议论,更是切中肯綮,发人深省。主体部分,用“当我们穿行在城市拥挤的人流中时,可曾驻足回身,捡回那不知被遗落在哪个角落的心”来统领,“我想起”“我记得”两相对比;再辅以“也许卡夫卡冷峻的寓言更适合我们”,辅以“看多了”与“听惯了”,篇末的“在未来会有一个值得我们为之兴奋、为之匍匐的更美好的世界”“终会达到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崛起――文明社会”也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材料实一点儿
针对近年来很多高考作文内容空洞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考试大纲》在“发展等级・丰富”中提出了“材料丰富”的要求。所谓“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写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请看2011年山东考生《这世界需要你(书香幽幽,飘过千年)》的片段:
精神的家园需要书香的浸润。“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如此美景在何处?便在世界中。世界带给我们遐想中的现实美,而“你”用这种美为人们精神的家园带来了乐趣。如此说来,“书香”啊,这世界怎么能没有你?
生活的天地需要书香的调剂。你为人们带来了春天郊外踏青时“风乎舞雩”的惬意,带来了夏夜谈心时“蛙声一片”的欣喜,带来了秋天登高时“落木萧萧”的壮美,带来了雪夜神游时“万树梨花”的丝丝凉意。世界的四季被你描绘得淋漓尽致。没有你,这世界能表现出那种令人心怡神往的美吗?“书香”,啊,这世界怎么能没有你?
心灵的一隅需要书香的慰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世界遨游于书的海洋,汲取那无穷的力量,于是,在东风三月跫音响起的时候,不再掀起春帷,只保留那一份永远的祝福就好。在苒苒物华休的秋日,不再“拟把疏狂图一醉”,只将游子的心牵在风筝的线上,那一头绕着永远的故乡就好。在悠悠的歌声响起时,不再去踏破江南的小巷,去访那亘古忧愁的歌者,只在心头添一份惆怅,持一份祝福,何必知谁在唱江南断肠句。
你,让世界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书香气息的幽远与舒适,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动。书是人们心灵的家园。“书香”啊,这世界怎么能没有你?
生命的旅程需要书香的引领。世界中充满了奋斗和信心,你用双肩担起了散花使者的重任,让人们去感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去品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去领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策。人生虽短,历史漫漫,“书香”啊,这世界怎么能没有你?
该考生从“精神的家园需要书香的浸润”“生活的天地需要书香的调剂”“心灵的一隅需要书香的慰藉”“生命的旅程需要书香的引领”四个方面,写出了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突出了“书香,世界需要你”这一中心。文章引用丰富,信息密集,内容充实而动人。
谈到积累论据,有些同学可能会说:现在时间这么紧,高考科目这么多,哪有工夫读那么多书?其实,多读课文,让教材中的事例烂熟于心,高考时也会发挥作用的。比如2009年湖北卷有篇满分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就是从中学语文课文中找到了绝佳的素材。作者写自己站在“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感”的项脊轩的门口,用心感受震川先生“甜美的回忆”以及“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感受着“大自然的和谐”,切入点新颖而思想品位高人一筹。再请看《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一文片段: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先帝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赞赏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是多少读书人一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吗?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也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出师表》《陈情表》分别是初、高中教材中的名篇,作者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作为“人世间感恩的传奇”,诸葛亮与李密两个事例典型性很强,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当然,选材时除了注意材料的充足、典型与真实外,还要力求选取新颖的材料,借以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比如2007年浙江考生的《祭奠那消逝的英雄》,紧扣英雄之精神,挥洒得风格豪迈。出奇的是,作者所选人物都是金庸笔下顶天立地的真豪杰、气吞山河的伟男子(包括郭靖、杨过和乔峰)。在作者笔下,英雄的招式、英雄的气势、英雄的壮举无不笼上了阳刚之气(同时他也看到了英雄背后的寂寞与内心的孤独);最后归结到自己童年时的追“侠”梦。该生积极发挥特长,善于思考,故而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俗的韵味。又如2011年江苏卷“拒绝平庸”这一文题,应该说,与命题相关的论据是丰富的。不论是司马迁,还是史铁生,不论是李娜,还是刘伟,谁不在“拒绝平庸”、创造生命的风景呢?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福楼拜曾写过一书)》的作者,偏偏弃熟就新,用鲜活的论据来给文章缀上闪光的珍珠――从《庸见词典》是对平庸者的当头棒喝,到《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追寻自身的梦想;从纵使是特立独行的韩寒也不能轻易地拒绝平庸,到鲁迅、纳博科夫等敏锐地发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均是信手拈来而又不落俗套。文章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拒绝平庸”之不易,思路清晰,分析辩证严密,体现出较强的思辨力,是通篇沉着大气的难得的佳作。
文体活一点儿
近些年高考作文一般允许“自选”文体,这就给习作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面对同一道题,除了写成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外,只要没有特殊规定,还可巧思独运,以充分展示个性与才情。
一、自选最擅长的体裁作文
面对作文题,我们的目标是“遵守规则,发挥水平”。哪种文体写得好一些,你就选哪种文体,要尽量发挥自己所长。当然,中学生写小小说、剧本、杂文等,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常见文学体裁写法上也各有要求。比如:小小说的写作要遵循小说的要素,注意构建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要故事生动,形象鲜明,促人深思,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剧本的写作要交代背景环境,精心构筑矛盾冲突,注意道具的设置和情节的有序跳跃,还要设计好话外音、对话等;杂文的写作要敏锐地感应现实生活,善于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让其与逻辑思维相交融,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议论,还要写出比较幽默的语言。
2011年高考赢得高分乃至满分的一批佳作,都是其作者在吃透试题精神的基础上,一展自身对所选文体的娴熟,并注意了立意的鲜明与表达的流畅,从而凸现体裁优势的。
二、大胆地自创特色文体
比如2011年湖南考生的《我的忏悔书》,巧借药家鑫之口,向人们敲响警世之钟: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必将害人又害己。文章按时间顺序展示案件经过,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同时,开头称“亲爱的活着的人们”,结尾署名“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者:药家鑫”,表达得体,引人深思。又如2011年北京考生的《生命之树因竞争而开花》,采用了“网络主页设计”的新颖形式,通过“压轴发言”(“风呼呼地吹着,月朗朗地照着”“我们与竞争携手上路,领悟人生因竞争而开花的喜悦”)点透题旨。文章体式别致,选材生活化,赢得了阅卷教师的一致好评。
那么,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呢?
一、真
选材首先要求“真”,这是选材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真实”,对于议论文而言,由于所选取的材料要作为论据,因而必须真实可信、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论证,不能有半点虚假;而对于其他文体,“材料真实”这一要求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真人真事,只要合情合理,给人真实可信之感,也可以作艺术加工与整理,甚至进行适当的虚构。因此,选材求“真”的关键在于,所选材料能够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传神刻画凸显主题的细节,自然抒发引人共鸣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记叙了途中一个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用尽最后一点儿力气,把自己的党证和无比珍贵的七根火柴托付给卢进勇,请他带给部队。文章选材真实感人,以小见大,表现了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与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这个故事并非真人实事,它来自作者的见闻和感受。这双手描写得如此传神,是因为在战争中作者曾多次看见过这样一双战士的手――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这双手不是来源于具体的某个人,但是来源于生活,是一双双真实的手的影子。正如作者所言,“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二、鲜
选材求“鲜”,即要求所选材料新颖、独特、富有时代感,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西方有句谚语:“太阳底下无新事。”因此求“鲜”的关键不仅在于材料本身,更在于对材料的处理。叙述的方式、切入的角度、理解的深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是否不落窠臼,具有“鲜”的特质。
要想在考场作文中做到选材新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各种方式,了解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扩大视野,积累鲜活的客观材料。二是要善于体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不断发现新问题,积累新感悟,思考新问题,积累鲜活的情感体验与思想火花。
如,2011年高考优秀作文《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指出不应把关注的焦点完全放在经济的崛起上,道德的不断进步,同样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必要条件。考生以“经济崛起勿忘道德崛起”为主题,以“对商人说”、“对司机说”、“对全中国人说”的形式组织材料,选择“三鹿”奶粉事件、李启铭撞人事件以及舍己救人的长江大学学生、“让娃娃先走”的好干部经大中等社会热点新闻和人物入文,材料新鲜,内容丰富,正反对比,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感。
三、奇
选材新奇,可以使考场作文更具特色。所谓“奇”,是指故事的曲折离奇、人物的不同凡响、观点的出人意料、角度的独辟蹊径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刻意追求新奇,编造一些脱离实际、不符合情理的材料,这样会适得其反,给人虚假造作之感。
如,2011年高考优秀作文 《拒绝平庸》 的片段:
不由得想起早晨赶考路上看见的那个名为“风沙渡”的小餐馆。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再嫌粗陋,而自有了一种粗犷邈远的意趣在其中。
只一个招牌,就可以让这个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
…………
先生姓姚,教的是语文,在城里颇有名气。杏坛几十载,先生早已退休了。
闲来无事,先生应几个亲友的请求,开了个小小作文辅导班,本来先生只打算收几个学生的,可不知谁走了风声,这个好友那个亲戚,一来便是一打。先生推辞不得,像退休前一样忙活。我常住先生家,便问先生:“您不累?”先生苦笑:“怎么不累啊?这么多人。”转而又一笑,“罢了,罢了,再为这些孩子烧烧我这老蜡烛吧!”我哈哈大笑,心中感到丝丝温暖,本来可以钓鱼、搓麻将的先生,不甘于碌碌无为的生活,用心在准备每一份材料。我脱口而出:“先生好伟大啊!”先生也笑了:“去去去,少拍马屁。”
先生除了这个累人的事,小日子过得还是挺潇洒的。先生没有家财万贯,这个辅导班也是一概不收钱的,只有在拗不过学生家长时才勉强收下几斤水果。
先生没别的嗜好,只好几口小酒。每餐一杯,绝无例外。记得在餐桌上吃饭时,先生看着酒杯里仅余的一小口,若有所思地说:“哎呀,就剩一小口了。喝还是不喝,这是个问题。”随即先生又摆摆手:“罢了罢了,喝!”我转而想说将来我孝敬您,又见先生喃喃自语道:“想下顿喝这顿的,日子才有盼头嘛!”我大笑不止。
先生突然若有所思,对我说:“昨天作文里有句话很有意思,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我点点头,说是引用来的。先生神秘道:“我有更好的版本!”我大奇,等待他的下文。先生却不说话,举起空空如也的酒杯又甩了一滴来,摇头晃脑地说:“猫吃鱼,狗吃肉,小老头喝茅台酒。”
我俩一齐大笑。先生活得自在,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有次我给先生捶背,笑问:“舒服吧?”先生长舒一口气,哼道:“捶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见他提到古文,便灵机一动,考他一番:“小生问,‘世间欺我谤我恶我骗我贱我’,如何处治乎?”先生毫不停滞,对答如流:“老叟答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我追问先生:“你活得如此不潇洒,拒绝平庸有何妙法?”
先生举起两指,道:“两个字,罢——了——”
先生至今仍那样幸福地活着,他的境界让周围的人艳羡。在平凡中守住心的不凡,一切凡尘平庸都不会进入先生心中。
行文至此,罢了……
【比较异同】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许多不平等或不公正。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面对将军还是士兵,每一个人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这也恰恰是生活的公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卑微,但却有卑鄙;也不存在什么高贵,但却有高尚。
然而,有些人总想千方百计制造尊卑,有些人也偏偏习惯于逆来顺受。
于是,这个世界上才有了不少或狂妄或自卑的悲剧。
人所受的伤害莫过于心灵的伤害;所受的摧残莫过于精神上的摧残;所受的侮辱最大莫过于人格的侮辱。
但人格并不是别人想侮辱就可以侮辱得了的。
人格,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评价与塑造。
在霍桑那部著名的小说《红字》里,海丝特·白兰虽因通奸罪而被戴上标志耻辱的红“A”字示众,但是由于她处处为别人做好事,同样是那个红“A”字,几年后在人们心目中却成了德行和人格的标志。
人格的力量在海丝特·白兰身上表现得那么顽强,不知那些一贯喜欢侮辱别人人格的人,读到这里会有何感想?
是的,不是所有的敌视都必须用敌视回敬。人格是金。人格的光辉是任何邪恶、任何势利都无法使其泯灭的。
由此,不能不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学做一个人。”
人格总是在关键时展现,但人格的形成却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