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第1篇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工商管理“90后”教育教学模式

民办高职生不仅具有“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在其他方面也凸显了其独特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生源为文理兼收,专业界限不明显,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各大民办高职院校的主打专业,作为民办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新新人类”在教育措施、管理模式上应该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民办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特点分析

1.1 “90后”大学生共性分析

“90后”是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事情,社会环境、思想观念、教育水平都同父辈大相径庭,个性也相差极大。具体表现为:

(1)思想活跃,理想现实

“90后”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紧跟时代的脉搏,与时代脚步相适应,他们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不喜欢人与亦云,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更容易体察,能较快地适应同时代产生的共鸣。

(2)个性张扬,能力不够

“90后”有较强的表现欲,敢于展现自我,强调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但是由于大多数“90后”从小在家长呵护中长大,自身生活阅历不深,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和突出的独立自主能力,对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遇到问题很难客观分析正确对待,不能积极承担责任,有时候甚至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

(3)勇于创新、心理脆弱

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现代资讯的发达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接触新事物的平台,他们知识面较宽,眼界开阔,喜欢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但是心理抗挫折能力极差,遇到困难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行为上的偏激,这就造成了在“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失败又存在一定的趋同从众心态。

(4)目标明确,功利性强

“90后”大学生大多在父母的精心营造的温室中培育长大,父母对子女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因此“90后”大学生为人处世目标明确,轻过程重结果,而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观念往往使得“90后”大学生出现个人道德修养的缺失,他们热衷于追求现实的短期成就和眼前利益,缺乏集体主义思想,更谈不上对社会对集体的奉献。

1.2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个性特点分析

(1)被动学习,率性而为

正确的学习目标、态度、习惯和方式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基本素养。很多民办院校“90后”高职生由于基础差,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上显得被动而且随意:根据笔者对江西几所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的调查,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成绩没有要求,只要尽力就无所谓,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逃课现象十分普遍。

(2)对专业了解不深,选择盲目性大

专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将来的社会角色,是其职业生涯形成的首要阶段。然而在民办高校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对专业选择盲目性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高校专业分支越来越细,给学生选择合适专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二是报读民办院校学生本身对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学生或单纯根据专业名称选择,或听从他人推荐。

(3)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对拥有宽口径就业需求,这是很多毕业证选择该专业就读的主要出发点。但总体来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职业选择随机性大。毕业生大多愿意去沿海开放城市或是内地发达城市,很少选择偏远地区就业。很多同学期望从事的工作体面、收入尚可、劳动强度不大, 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里辅导,开设就业讲座,加强专业实训以及军训等科目,磨砺学生的意志,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未来的人生有理想的规划,对职业岗位有清楚的认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及教学实践的改革

2.1 教学思想改革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人为本”地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90后”高职生由于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更容易受西方现代金钱本位、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竞争意识的影响,表现出另类叛逆、个性张扬、不服管教、虚荣、自尊心强等特点。民办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突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其引导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就读本专业的依据是“父母朋友的推荐”或者“好学” “好就业”,在这样盲目的选择下,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民办高职院校招生人员可以利用充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客观地全面地介绍不同专业的特点,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学生录取以后,校方应该第一时间聘请企业家、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开讲座讲经验,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3)正确地运用激励机制,提倡肯定教育

适当的赞美与表扬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方法上的延伸,是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调查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民办高校“90后”高职生受挫能力较差,通过适当的赞美和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情绪出于积极状态,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能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错误,并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2.2 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应推行启发式,废除填鸭式

就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目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专家讲座、讨论班、网上实验等,针对“90后”高职生,启发式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90后”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事实上,民办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如何,基本上决定了这所学校教学方法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

(2)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基础差,学习热情较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能力和弱点通过各种手段予以诊断,为学生提出适合个人需求、兴趣和能力的学习目标建议。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网络教学、视频教学、企业实地参观实习、模拟管理等。

(3)注重课堂以外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场所。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那么,作为校方更应该提供学生积累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须能力的平台。具体做法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辅助考证等。

2.3 教学手段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可直接使用图表、模型、标本、实验设备等直观教学手段,这使得教学朝着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知识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其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信息导致了教学内容对时空的超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4 考试方法改革

随着对“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各高校考试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建立试题库,有些课程利用计算机出题,考试方式以闭卷为主,多种形式并存,学生成绩分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等。考试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闭卷、开卷、两页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

2.5 教学实践改革

目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基础定位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型,特别是技能型的人才,因此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实验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手段,加大实验教学信息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对于一些在企业无法动手的生产环节,可以购买有关的电子音像制品使学生通过观看而获得相关的感性认识;通过摸拟实验室,如会计模拟实验室、网络营销实验室,培养学生会计、财务管理、现代营销的技能、商务谈判等课程宜采用这种方式。

(2)聘请企业管理者做兼职教师并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民办院校来说,由于目前的条件所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很难对各类企业的实际运作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聘请企业管理者或本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运作有一个深入了解。聘请的企业管理者来自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因此通过他们的讲座,学生可以对各类企业都有一个了解。

(3)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高职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环节,有助于学生感悟和领会所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对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应包括两种形式:顶岗实习和调查实习。

参考文献:

[1] 《“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赵文博 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8月

[2] 《“90后”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需求研究与教育反思》 毕佳萍华东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柔性管理: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范式》 叶志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8月

[4]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李桂陵 彭斯超教育论坛 2009年12月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第3篇

 

我们都知道社会需求是建立在高校具体科目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的管理问题是,为了满足不同各种人才管理现代企业的需求的所在。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对企业进行管理,不单单是用来满足对企业和高素质人才,在其他方面也是能够提供需求本质的能力。经不断的磨练和学习,当代大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的实践操作过程,这种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为不断提升和测试水平高低的重要利用程度。但是,某一些方面,比如教学因素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不能够完全适应,从而反映他们毕业设计实际运用知识能力,必须提高毕业设计来进一步的为相应教学改革质量的提高而服务。

 

1 高校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使不适当的主题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是在纸上的实际问题的研究,然后进行分析,并在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自行解决问题。其结果是,一个工商管理毕业生的技能和灵活运用毕业设计后,知识的学习,直接会让大学的毕业生影响毕业设计和学习的质量问题。而毕业设计的课题中,需要满足当代实际,需要两个方面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应该有所选择,并在现实中一个特定的对象中,对象是一个企业构成、也可一个业务单元组合,或一个企业组织,甚至是一个特定的管理事件类,既要保证内容是实用的,也可以避免在本研究中的研究范围不够深入或不够全面。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时候只看到表面的选择,但没有探究式学习,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对象的知识结构不清楚,只依靠自己的兴趣的话题,但不符合实际的毕业设计要求,因此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完成毕业设计。

 

1.1 创新能力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管理的经济学是一个强大的“艺术”问题的一部分,它属于文科课程的范围之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知识通常理论知识的过程,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教学中的内容不能给人们产生“空间”的感觉。这是很难让学生学习知识灵活应用到研究的特定对象中去。在大学里认识的调查,使得企业管理中主要覆盖了学生所需要的这些缺点,但一般来说,创新能力的不足更直接,更突出地体现在毕业设计中。毕业生将更多的选择现有的数据一起是比较简单的,但缺乏数据分析和处理内容,既掌握了数年的学习经验,又有很多理论知识,但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找到突破口,也不知道如何一次的分析和处理数据经验的积累使用。所以在毕业设计,或缺乏深入的文件或数据拦截和粘贴的加工简单的知识的题目内涵的理解的毕业生,总体上中间是缺乏创新能力。

 

1.2 通过寻找学生的指导和研究过程,在过程中的误解的过程中观察,你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毕业设计

 

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的内容总结,只要对多年的积累的知识进行总结,一些其他的学生认为工作比毕业设计更重要,而不是因为毕业设计,教师和学生未来的就业,毕业设计仅仅是一个操作的规模较大,并且形式简单地阐述了一纸来敷衍老师。思想认识只能使学生在纸上的能量的一小部分,并最终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是非常低的。

 

2 相比其他专业的普通高校,企业管理专业对于学生在文字处理和文字表达两个方面的能力更为重视

 

(1)社会企业或实际选择过程结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世界市场,面对各种竞争,不断催生了很多新的东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新的东西可以像商业管理研究生课程的方向。由于这些问题是非常具体的,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来分析,所以以社会现实和企业的主题相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具有更高的可行性。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营销、财务管理、广告策划等微应用,都能满足毕业设计的要求。对于那些或进企业工作在实践中可以学生实习或遇到在工作和研究中,通过个人思考,可以直接结合具体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因为他们的毕业设计,很贴近实习,毕业设计的质量会很满意。虽然毕业设计和培训,帮助学生和教师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但在寻求指导教师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实例有创新,之间的差异,与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更加频繁和密切的联系也将确保指导是有效的,所以毕业设计的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

 

(2)实验和改善实验,实验过程时间的合理安排课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熟悉所有的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而在实际的应用程序的基本理论知识。沙盘模拟,当然,是一个专业的操作和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反映了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这个实验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专业课程为基础的实验。使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多种教学方法真正的自由竞争下,模拟企业的氛围,使学生,真的感觉灿烂的和残酷的,管理风险和责任经历了市场竞争,换位思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体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提高整体质量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3)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未来的商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教学要求,要求开放企业,的机构,经理的承担角色不一样。所以在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科学精神和大学毕业生具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既要实现理论知识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论文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是以毕业设计为教学目标。例如,可以采取简化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本身毕业设计评价的加强,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深度和毕业设计的要求,但结合毕业设计和实际管理问题的重点。

 

3 结语

 

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对他们的质量要求一直存在问题,导致在教学的诸多问题会继续出现,这是不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所以通过设计和创新的发展使得这个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作者简介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并购 人力资源 整合

在2013年的今天,全球的并购浪潮一波一波来袭,中国并购海外公司的案例也层出不穷,今年年中,双汇收购美国最大肉类生产商商史密斯菲尔德的消息也不胫而走。除了食品业,家电业(如美的收购小天鹅)、汽车业(如吉利并购沃尔沃)、网络业(如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所有的产业类别都有可能发生并购行为。中国在2013年完成的并购案例多达1015起,并购能够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已经是大众默认的事实。在历年来的并购行为中,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人力资源的整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并购的成功还是失败。

以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联姻”为例,这两家公司从“结婚”到“离婚”,经历了将近十年时间,对于他们当初的可能会拥有“银婚”、“金婚”的美好愿景来说,就算熬过了“七年之痒”,这段“商业联姻”依然走向了失败,两家公司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联想对IBM的PC业务的收购却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次并购行为事联想在全球的PC排名跃至前三位,对其品牌运营、技术提升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同样是并购行为,为什么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以下就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的整合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1、文化差异

每个公司都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而并购显而易见的是要融合两家不同公司的企业文化,这就涉及到文化的整合问题。每一个并购失败的案例企业文化差异必然是其中的动因之一。尤其是跨国并购,如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便由于企业文化差异而导致其失败。中国和韩国尚同属于亚洲经济圈,如果再扩展到欧洲、美洲等经济圈的并购。

2、职工薪酬福利制度

职工薪酬福利包含了工资以及各种显利和隐形福利,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两家企业的职工薪酬福利也不尽相同。如果在薪酬福利上没有得到较好的调控,人才势必会大量流失,并购的行为也达不到最终的目的。

3、公司上层意见不统一

并购行为产生以后,公司高层亦会产生改变,原来是正职的很可能变为副职,更有甚者连降几级,这就使得上层目标不统一,下层工作无法执行。如果并购中没有调剂好公司领导之间的关系,那并购也最终走向衰败。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联姻”,李文和凯斯等人将貌合神离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也拜托不了失败的命运。

4、员工心理的变化

员工心理得变化在并购中人力资源的整合问题较为凸显,并购的优势方很可能会得意洋洋,而劣势方就变得心惊胆战,甚至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两家公司产生并购行为之后,职工本应是同等地位的同事关系,并购必将产生员工缩减以及人事调动,员工心理的紧张势必带到工作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5、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来使并购获得最终成功

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的整合居于核心地位,如何才能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来使并购获得最终成功成为了企业亘古不变的努力目标。

5.1、成立并购过渡小组

自己的员工还是自己了解,这句话在企业的并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两家企业的合并基本上是公司上层的决定,普通员工只享受被告知的权利。所以,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以及第三方人员共同组成并购过渡小组,这样,才能抓住重点,了解双方员工的实际情况,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这样的并购小组能够避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行为出现。

5.2、缓解文化差异

企业并购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发生的,必然是通过长期的市场调查以及深远考虑作出的经济行为。大部分企业并购之后企业文化都是随着并购方而改变,被并购方处于“依从地位”。但是,如若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借鉴并加以利用,并购双方就应该考虑制定新的企业文化体系,这就需要在并购过程中双方通力合作,明确企业文化。

5.3、加强心理沟通

企业并购过程中,员工的心里变化会十分明显,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员工心理调节工作,员工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如果企业并购之后总是人心惶惶并且没有相关人士的开解,无法做到上下统一,企业的并购行为将会成为一个悲剧。人力资源部门应时刻在并购行为各个阶段注意员工的心里活动并及时进行沟通,避免员工的消极情绪得不到纾解。

5.4、制定统一的薪酬福利制度

企业并购行为产生后,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对于一般员工实行的薪酬制度需要做到公开化,避免员工之间相互猜疑,影响企业实际运转。同时,对于企业高层也应制定相应的留人策略,避免管理人才的流失。

5.5、组织员工活动

中国的“饭桌上好谈生意”的做法,在企业并购中是可以借鉴的,而员工互动在企业并购行为发生初期常常被忽视,往往会等各项事务完备以后才举行相应的“员工活动”,殊不知,这种时候,员工可能早已是走的走,散的散。所以,在并购行为发生初期,就应使双方员工打成一片,增强员工互动,缓解员工压力,使其更快适应新环境。

6、结语

企业并购行为能够促进企业的优化管理,任何一家大型企业的持续壮大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内部扩张完成。这就犹如做人不能闭目塞听一样,企业也需要有外来的血液激发自身活力。人力资源部门在并购的过程中任务艰巨,只有做好人力资源的整合优化,才能使并购的经济行为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软约束因素对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影响研究[J].领导科学,2013,02:40-41.

[2]张克清.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05:66.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第5篇

国外经历促使选择

国内选择先于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也有院校称为企业管理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如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通晓企业运营管理的人才,是造就未来职业经理人的“摇篮”。

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源自管理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工商管理实践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即通过对工作进行分析改善,提高工作效率。后经霍桑实验(20世纪20~30年代),梅奥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工商管理进入人本管理时代,随后管理学进入大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了工商管理专业在商学院的繁荣。哈佛大学最早开设了商学院,教授工商管理课程。但国外许多大学不倾向在本科开设工商管理课程,比较推崇的教育方式是本科学习某一门文、理专业,待工作约2年后,如果确实对管理岗位有兴趣,且也表现出一定的管理潜质,再报名读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用1~2年时间全面学习工商管理的知识。中国的院校大部分在本科阶段就设置了工商管理课程。目前在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工商管理是工商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除此之外,技术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专业都属于工商管理类的分支,与工商管理专业也有不少交集。

工商管理与人力、

财管和营销如何取舍?

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围绕企业运作的内容展开,管理类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经济类课程有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金融理论与实务等。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是让你对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是未来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的基础。

工商管理专业还分有三个方向,分别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堪称企管专业的“三朵金花”。有许多院校将这三者独立出来,成为并列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有些同学会疑惑:是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好,还是选择市场营销等这些学习内容更具体的专业呢?对此,有必要在此作简单的介绍:市场营销方向侧重学习营销,人力资源方向侧重培养人才招聘、选拔、培训、薪酬制定、考核等技能,财务管理方向重点培养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工商管理就上文提到的课程看来,可以说三者都有涉及。由于学习内容范畴广,专业性来说不如前三者。如果你能在上大学之前就确定学习方向和兴趣,那么可以直接选择具体专业,这样会学得更深入透彻,未来就业的针对性也更强;否则你也可以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待确定对哪方面感兴趣后再深入学习。

如果你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产生了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你可以在大学期间多看些这方面的书籍,多关注企业营销方面的新闻事例,多研究一些现实企业的营销策略,并参加一些专业资格考试,如营销员资格证书等,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作积累。我有位本科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大学期间他对会计这门课很感兴趣,通过努力学习,他在本科毕业后两年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后来他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工作。所以说,事在人为,大学的专业教育只是一个基础的学习,具体的学习兴趣需要你在以后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探索,在专业的积淀上不断地钻研、努力。

案例是活跃思维的

一剂良药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会广泛地用到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组织结构时采用了乐百氏公司组织结构变迁的案例,使我们深入理解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方式。再比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招聘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观看雅芳公司的现场招聘视频,总结分析人员选拔的方法。大家会针对某一个人的选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则最后才给出具体的分析和理由。总之,课堂的活跃有趣离不开案例教学对思维的开发。

除案例教学外,实训内容也是工商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通常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些实训内容,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一家公司,为公司命名,确立行业和经营项目,选出领导班子和组织结构;或者调查一家公司、组织现场模拟面试、模拟谈判等。通过实训环节,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学生还能到实践基地进行考察,我曾参加过燕京啤酒和蒙牛公司的考察,得以参观生产工艺流程,切身体验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

总之,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在学习中,你的兴趣将会被激发,好奇心被带动,对企业的真实考察会让你切身感受管理的学以致用,说不定还会激发你创业的热情,未来自立门户成为企业家。

市场营销门槛低

人力资源重名校

财务管理易留学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一直比较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介绍,根据网络招聘信息的汇总,工商管理专业在职位需求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总体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职业经理人。目前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相对缺乏,中国急需一个健全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一般而言,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都要从基层做起,就算进入大型企业作为管理培训生,也要在各基层岗位轮岗2~3年,之后才有可能确定在某个部门作为中层的管理者。如果你在该领域做出优异成绩,也有机会成为高层的“左膀右臂”,担任如市场总监、销售总监、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职位。

如果你已经选定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也可专攻这些行业。如市场营销,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处于初创或中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营销人才,就业门槛低,营销方向的毕业生一直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总体的收入在企业中也是相对较高。

人力资源近些年比较热门,就业渠道也很广泛,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岗位。如果想进入外企或者大国企,名校的学习经历较为被看重。不过,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不够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职能不够明确,很多与行政混杂,专业性不够突出。但中国的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人力资源岗位将会得到重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不错。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方向,选择这个方向需要对数字敏感,如果你的个性沉稳安静内向,喜欢分析数据,不妨可以考虑做财务类的相关工作。企业理财师、会计、证券金融行业的财务分析师和财务策划师等,都是不错的职业。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第6篇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培养目标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准确定位好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呈现通用化趋势,大部分农业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毕业后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工商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就笔者意见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公司、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可能都有所偏高,农业院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炼出能体现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是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自己的教材。农业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全国统一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二是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这是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农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工商企业管理这门课就与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存在较大的内容重复。三是与本校的学科优势或重点学科结合欠紧密。作为农业院校,大部分经管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都是国家或者省级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但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3.教学方式有待提高和改进。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上,农业院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资源少、时间短,往往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二是在教学中没有考虑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结合也不够密切,特别是对农业院校的特点考虑不足,对农业行业的特征考虑不够。

4.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打造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偏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可现实是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二是懂专业、英语强的教师数量不够,少量课程现有教师还难以胜任,如双语教学课程。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学科特色发展问题。

二、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成绩与经验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4年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学院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实践教学成绩突出。(1)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院专门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了工商管理综合实验中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购买了电脑、ERP等相关实验设备,并为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师,加强了对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的管理。目前,我院的实验室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各种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2)加强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学院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关系,在南昌等地寻找了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基地的问题,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3)加强了专业阅览室的建设。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大量图书文献资料的特殊需要,学院专门建立了图书资料室、期刊阅览室。近年来,专业用于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的经费逐年增长,能较好满足专业培养计划要求。

2.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始终坚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并鼓励教师在职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近五年来,学院新进的教师中,有多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均具有博士学位,此外,也有多名本院教职工考取博士研究生。(2)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教师视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多人曾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短期学习;另有多人前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进修学习。(3)积极组织教研活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讨。工商管理教研室定期召开科研教学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教案评比等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专业建设。

3.教学模式,成效显著。(1)考试方式的转变。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闭卷考试,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实习报告、论文考察结合起来。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开始主动去准备考试和撰写论文,达到了以考促教的目的。(2)引入了双语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了双语教学,并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的前提下,将部分专业英语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双语教学既调动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兴趣,也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接受,既改善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初步达到了学生既掌握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又适当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3)强化了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一样,与企业实际管理结合非常紧密。由于实践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化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课堂上,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开辟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第二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工口的各项活动,开展了创业论文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我院还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给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5)与毕业生交谈,改进教学方法。经济管理学院每年都会在本科毕业生离校前举行一次毕业生离校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与毕业生交谈的机会,悉心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及管理工作上的看法和建议,根据毕业生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4.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在课程建设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抓住了学校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的时机,积极申报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获得了学校的立项。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平台,多门课程都建立了网络精品课程。在网络精品课程上,系统地建设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与资料库,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了与学生的教学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核心课程上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为下一步建设自己的课程教材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院校创办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1.要提炼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照搬照抄财经院校、全国重点高校。笔者认为,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服务于“三农”经济、如何服务于农业企业。作为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解工商企业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了解“三农”,掌握农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善于经营现代农业企业,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给工商管理专业分不同的方向,根据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2.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工商管理专业,把握一般的行业性课程,注意复合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一是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应尽量把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农业院校在“三农”方面的优势特长,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加了解“三农”问题、农业行业特性和农业企业的相关课程,如农业经营管理专题等,增强学生对农业问题和农业企业知识的了解,突出学生的培养特色。二是处理好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除了要合理设置课程以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明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讲原理,后者主要讲应用,教师在讲课时注意不要“缺位”和过多的“越位”;其次,明晰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深化补充课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专业深化补充课程服从于专业主干课,不能要求主干课取消同自己相交叉的内容。同时,专业主干课限于学时则不应对那些相交叉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三是可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以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是企业、公务员、考研和金融机构。在大学的第7个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既突出办学特色,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此外,有条件的农业院校要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院办学特色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教学要求的精品教材。

3.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1)与学工口相结合,依托科技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思维能力、整体规划能力、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专业论文大赛、沙盘模拟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思考有效的考核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继续优化考核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人文社科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陋习。(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复合育人;拓展专业;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08-03

2012年,学校印发《关于加强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决定》(深职院〔2012〕102号),对复合育人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要求“理论探讨与改革实践并举,全面推进与分类分步实施结合,从2012级新生开始全面启动实施,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构建一套能够较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各二级学院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拟从二级学院在实施拓展专业教学过程中对运行管理实践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现状介绍

复合育人改革以三年制专科为基本学制,每个学生除要修一个主干专业外,必须学习一个拓展专业。复合育人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主干专业+拓展专业”平台,并使学生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拓展专业。目前,学校构建的“主干专业+拓展专业”平台,其拓展专业分三种模式:一是“校内任选”,在全校范围内,学生依据个人意愿任意选择专业组合;二是“院际限定”,在不同教学单位之间,将不同专业限定组合,供学生有限选择;三是“院内限定”,以教学单位内的不同专业限定组合,供学生有限选择。学生选定拓展专业后不能中途退出。完成拓展专业学分,是获得毕业资格必要的条件。

1.“校内任选”拓展专业。针对2012级学生,全校首次有15个二级学院提供了30个拓展专业供学生选择,计划招收2167人。在经过学生志愿报名后,实际录取了24个专业1584名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

2.“院际限定”拓展专业。汽车与交通学院根据学校的指导思想与管理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立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跨学科的专业复合。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主干专业开设工商企业管理的拓展专业,院际限定的专业将根据汽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更好的贴合方案。旨在培养既具有汽车营销专业的扎实基础又可以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院内限定”拓展专业。汽车学院每个主干专业提供两个拓展专业的复合模式,可采用专业分流的方式实现院内拓展搭配。以教学班级数量相对稳定和教学与管理便利为基础。在汽车类和交通类里交叉进行限定。报读条件:要求报读校任选拓展专业的学生无纪律处分,无单科不及格,无考试作弊处分。每个学生只能报一个任选拓展专业,多报无效并将失去选择机会。若报名人数多于招生规模的拓展专业,依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完成录取工作。学生一旦被拓展专业录取,就不能退出。上课时间安排:任选拓展开课时间安排优先于院际拓展和院内拓展。任选拓展专业课程的上课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周一、周四晚上和周五下午。避免与主干专业课程教学的时间冲突。毕业资格审核:对于2012级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要按拓展方案完成15个学分的学习。毕业资格审核按主干专业和拓展的教学执行计划分段审核,符合拓展专业考核要求的,发放拓展专业证书,学生只有完成主干专业和拓展专业才能予以毕业,否则按结业处理。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1.拓展专业教学任务量大,师资不足,建议调配其他专业教师并规范拓展专业的管理。由以上三种情况分析得出开设的拓展专业的教学部门,将面临着学生是毫无该专业基础,教学任务重复且量较大。如何进行教学组织及实现良好的教学秩序将是我们首要思考的。拓展专业是依附于由某个现有主干专业的,主干专业负责课程的开发建设,组成拓展专业课程开发组,由于拓展专业的师资不能满足拓展专业教学班的开设,故需向全院征集教师推进此项工作,首先由专业主任确定课程负责人,再由学院统一协调将其他专业的教师参与其拓展课程建设与授课。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教学研讨的组织问题。目前的教研会议是按主干专业组织召开的。非本专业的拓展专业授课老师没有受邀参加,这样极不利于拓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议各专业的教研活动不受专业限制,凡属于本学期有该专业的授课教师都应参加,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是整体交流,而从日常教学管理来看更为顺畅,这样,无论对于教学讨论和课程建设都起到促进作用。

2.学生选择拓展专业时文外类、理工类不均,建议跨类复合。报名工作结束后,统计显示有240余名学生要报本学院以外的专业。而截至报名结束我院开设的两个校任选拓展专业共招收了27名学生,其中汽营专业16名,城轨专业11名。两个专业拟录取的人数分别占计划招生人数的13%和9%,显然这一现实的报名数据与我院最初的招生计划相差巨大。而学校总的招生2167人,录取1584人,其中原计划招收的30个专业中有6个专业的录取数为零。而工科学院的专业占5个,如通信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物业管理、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妆品技术与营销)。商务日语、商务英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则超过招生计划。出现了学生选择拓展专业学习文外类与理工类极大的不均衡。学校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时的初衷应该是建议学生跨类别复合,即文史类与理工类交叉。而学生实际的选择局面是理工生大部分复合文外类,而文外类仍在本类别内复合。对此,学校应制定进一步的方案,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拓展专业的类别。类似校任选就应该倡导学生跨类拓展,因为院内限定拓展已经将学生局限于学科内部了,如果将校任选的也进行局限,那也就失去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再者,复合应该多样化,不仅仅推出拓展专业,还应该在课程上互通,如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文科课程+理工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常规课程+网络课程;校内课程+企业行业课程;学分置换与替代等多样化。应逐步将全校资源打通,实现学分制。

3.学生报读时无法强调唯一性,建议网上报名。由于目前拓展专业报名是学生个人填写《校内任选拓展专业申请表》,填好后交到拓展专业开设学院。学生完全有可能在两个学院同时报名而同时被录取。因为无法完成筛查或判断报名信息是否唯一的工作程序。而且大量的报名资格审核都需要手工进行完成,工作量较大,建议此项工作应开发一项网上报名的工作,由学生上网进行操作,程序可以判定学生的选择唯一性。利用电脑审核学生的报名资格,既快速又准确。

4.拓展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大幅超过招生计划人数,建议按计划进行招生。在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商务日语》、《商务英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三个专业的实际录取率达到200%以上,这一比例除反映出这三门专业的热度外,更多地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思考,更指出我们的管理上的欠缺。首先,录取数量应该遵循计划,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应允许在浮动的比例中录取。但不应是有生源就录,这对该专业有意向而未报名的学生不公平,因为很多情况下都是学生知道某一专业报名人数过多而选择放弃;对于已经报名且已录取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资源有限,当初专业在列招生计划时是充分考虑到各项资源的,实际录取中超过专业所能承受的数量,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5.拓展专业宣传推动期短,学生不能客观选择拓展专业,建议加大宣传。初次进行此项工作,其推广期只有几天,而且多以讲座和文字介绍的形式推广。建议下次宣传推广时,增加学长的切身宣传,也可开放实训场地供学生参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考察拓展专业,使其真正结合自身的兴趣来选择。

6.拓展专业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建议增加排拓展专业课程排课时段。目前拓展专业要求安排在周一、周四晚和周五的下午,以汽车学院的五个专业为例,现2012级的学生专业课在周8~周10学时之间,而拓展专业是周7学时。学时相差不大,可供排课时段的总学时划分差距非常大。专业课可排时段每周有26学时(每周一的1~7节,每周二1~4节,每周三1~4节,每周四1~7节,每周五1~4节),而拓展专业可排时段每周只有7学时(每周一的8~9节,每周四的8~9节,每周五的5~7节),两者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主干专业的排课时间是绰绰有余,而拓展专业可谓捉襟见肘。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白天最好的学习时间没有来自学校的学习任务,反而集中在晚上上课,教与学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非常不合理。建议增加拓展专业可排课程的时段,如每周的三个可排课的下午,或者指定每周的几个上午。

三、结论

复合式人才培养是我校新的创新思想,万事开头难,新事物在初期运行实施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一定能使拓展专业教学管理更科学合理,使复合人才培养达到预期。

参考文献:

[1]贺萍,董铸荣.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设计思路――以汽车与交通学院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

[2]韩笑波.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J].职教探索,2012,(9).

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第8篇

内容摘要:在动态环境下,促使环境快速变化的各种力量要求企业动态地考虑当前的技术联盟行为。本文具体讨论了在动态环境中实施技术联盟,企业必须正确协调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联盟生命周期间的关系,做好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之间的平衡,具备相当的能力以跟上联合开发项目的发展进程,帮助合作伙伴解决问题并加强灵活性管理等。

关键词:动态环境 技术联盟 生命周期平衡 适应性企业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来临以及需求偏好的改变,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动态环境导致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时间越来越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对有助于迅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联盟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技术联盟的研究都是基于静态竞争环境条件下的,对于高速变化的动态环境中技术联盟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希望对动态环境技术联盟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动态环境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动态环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Eisenhardt 和Bourgeois于1988年提出,他们认为,如果环境在四个方面展示出连续的变化,就具备了动态环境的特征,这四个方面是:需求、竞争、科技和规则。目前,我国的信息与通讯科技行业所面临的环境就具备动态环境的特征,首先,国内移动通讯服务需求迅速增长,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拥有2.5569亿移动电话用户;其次,从前被严格控制的国内电信市场已先后取消了诸多规则,随着进入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已开始在日渐开放的电讯市场上展开激烈的角逐。此外,经过几次科技变革的冲击,如数字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快地使许多企业转变原有的技术基础,迅速淘汰原有技术及产品。在消费者、竞争对手、市场规则,以及科学技术都在发生快速变革。在动态的新环境下,影响企业竞争的变量增加,而且各个变量的变化明显加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大大降低,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新的视角、新的行为来解决新的问题,求得新的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行业,包括一些传统行业,都必然面临如何应对动态环境的难题。

“一旦你停下来享用午餐,那么你将成为别人的午餐”,这正是对动态环境下企业生存状态的生动描述。动态环境对企业的不利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在具备信息不完全和要素市场不完全约束下,获取并配置稀缺资源的优先权。一旦企业借以获得竞争优势的原有稀缺资源为其它企业复制,必将丧失其竞争优势。在动态环境下,市场与劳务的全球化使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下降,知识的更新与技术创新的频繁以及基于Internet的全球信息网,使知识、技术较以往更易获取,使得面对同一市场机遇而有能力参与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原有的缄默性知识、R&D方面的专业知识,也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甚至是全部地不再具有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从而使企业逐渐丧失其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以知识和信息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今天,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企业的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在创新方面加大投入以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要求。但开发的知识、技术以及产品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在不断缩短,使得企业的高投入将面临高风险。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企业不能准确而适时地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其面临的风险将较以往信息相对稀缺。

动态环境下企业实施技术联盟的战略意义

对于所处动态且不可预测的持续变化环境来说,技术创新成为新时代企业必须面对的最核心战略挑战。没有持续创新的技术,就没有持续创新的市场,就无法维持增长。在动态环境下,由于需求、竞争、科技和规则的快速变化,使那些曾经助企业成功的传统经营思想和战略模式常常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危险。而构建技术联盟则有利于企业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一个有效的、创新的和有持续竞争能力的“适应性” 组织,以应对动态环境下的动态竞争。技术联盟是指企业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总体战略目标,互相联合共同致力于科研开发的行为。大量的统计资料及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不稳定性是技术联盟的本质特征。在动态环境下,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市场需求更加不可预测,完全达尔文式的竞争时代已成为过去,动态的、不稳定的技术联盟更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完成其联盟的意图;通过强化学习机制,能使企业更有能力对R&D领域的不确定性给以适应性的把握和利用。

动态环境下企业实施技术联盟应注意的问题

众多有关技术联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影响企业技术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合作各方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联盟形式、组织结构、成本、风险、信息及利益。

而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要成功实施技术联盟,除须对以上七个关键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之外,还必须特别注意对以下几方面的有效管理。

正确协调产品生命、技术生命和技术联盟生命周期间的关系

在动态环境下,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与引进速度相当快,使得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但是,由于技术复杂性的不同,合作各方如成品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速度方面,以及对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的判断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将影响双方的合作,影响联盟目标的实现。例如,当合作双方对于所合作的技术领域的前景持不同的观点,一方坚持己见、不愿意创新,希望双方共同把即将过时的现有技术一直用下去时,其合作伙伴极有可能考虑在该技术领域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就会进一步恶化联盟关系,甚至会使对方将其视为竞争对手,处处加以防范。

同时,如果合作双方在新产品的引进速度和节奏方面失去协调的话,作为联合开发的客户一方,将无法完全掌握与控制自己产品的研究结果,使其蒙受经济损失,对合作伙伴产生强烈的不满,最终影响联盟关系的长期存在。

此外,技术联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技术联盟的生命周期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着手构建联盟开始,到联盟关系结束为止的全过程。一般可将技术联盟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运作和终结三阶段。

合作关系的终结只代表技术联盟关系的结束,并不等同于联盟的失败。技术联盟关系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对如何有效管理技术联盟提出了挑战。例如,在技术联盟的形成阶段,由于合作关系不成熟,双方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处理双方的关系,从而必然影响新产品的开发速度,使企业丧失市场先入优势。再如,在形成阶段,出于需求和竞争的考虑,可能有必要共同从事一些必要的基础性研究。但是由于在此阶段,双方的合作关系还很不成熟,信任尚未完全建立,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所带来的冲突也时常发生,这必然给基础性研究带来较大的风险,甚至会直接导致联盟的失败。

做好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之间的平衡

在动态环境下,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企业应该要求以共同开发未来技术为前提,与合作伙伴开发现有技术。在处理开发未来技术这一长期任务和开发现有技术这一短期任务之间,企业必须学会平衡。如果合作伙伴只看中对现有技术的开发,过份重视短期任务,并要求企业投入所有的资源时,企业必须认识到接受这一要求可能带来的后果――由于在未来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缺乏,不久必将被竞争对手超过,原有的竞争优势岌岌可危。

合作双方应具备适度的能力水平

在合作中,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以跟上联合开发的发展进程,并帮助合作伙伴解决问题。需求及技术的快速变化,经常导致资源的持续缺乏,从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合作双方都有一个适度的能力水平。保持这种能力水平是双方共同的任务,而不单是哪一方的责任。当其中一方在联合开发过程中,出现资源缺乏问题时,另一方应有责任、有能力给予帮助。否则将减缓项目的发展进程,导致双方的不信任,最终使联盟走向失败。

加强灵活性管理

在动态环境下,变化快使企业的管理也在断断续续的发生着改变,这就需要加强管理的灵活性。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由于产品短暂的生命周期和巨大的产品生产量,需要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因此,联盟双方都需要为此做出各种郑重承诺。

但是,需求、技术、规则、竞争以及联盟关系可能发生的各种断断续续的改变,又迫使合作伙伴频繁地重新考虑曾经做出的承诺以及双方的合作关系,处理这种矛盾成为在动态环境中建立技术联盟关系的重要挑战之一。这要求联盟各方必须在提高自身的柔性管理水平基础上,以灵敏的嗅觉去追踪环境的变化,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基准,以柔性文化、柔性技术、柔性的组织结构动态地看待和处理双方的合作关系。例如,在不同规模企业间的联盟中,对于小企业而言,高投入以及技术的迅速过时,是一种真正的商业危险。为此,作为合作另一方的大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的利益分配方案,以帮助小企业降低商业风险,巩固联盟关系。大企业需要考虑采取其他分摊商业风险的方法以培育和发展良好的联盟关系。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大量参与小企业的投资做法,以帮助其减少商业风险。同时,这种风险的分摊也可为企业在未来换来较低的零件价格和一段时间内的独家专利权。

与传统环境不同,在动态环境下,促使环境快速变化的各种力量要求企业动态地考虑当前的技术联盟行为。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发挥技术联盟的作用,企业必须正确协调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联盟生命周期间的关系,做好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之间的平衡,跟上联合开发项目的发展进程,帮助合作伙伴解决问题并加强灵活性管理。

参考文献:

1.金荣学等.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战略意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2.谢富纪,沈荣等.建立企业技术联盟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

3.刘军跃等.技术联盟:我国摩托车企业技术创新的首选组织类型. 改革与战略,2004(7)

4.刘军跃等.乡镇企业技术联盟创新研究. 乡镇经济,2004(7)

作者简介: